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943-0354a.png

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十五
            宋 王应麟 撰
 地理
地理书


禹山海经 禹山川图(咸平山海经图)禹治水录 

汉志形法家山海经十三篇 唐志(隋志同)地理类郭璞
注二十三卷又图赞二卷音二卷 旧唐志山海经十
八卷赞图二卷音二卷郭璞撰 中兴书目山海经十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943-0354b.png
八卷晋郭璞传凡二十三篇每卷有赞按汉志十三篇
刘歆序云禹别九州任土作贡伯益等类物善恶著山
海经(崇文目晁氏志十八卷) 郭璞序曰东方生晓毕方之名刘
子政辨盗械之尸王颀访两面之客海民获长臂之衣
精验潜效绝代垂符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
于汉寻亦寝废总十八卷(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
(百六十九字)南山经第一西山经北山东山中山海外南海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943-0355a.png
外西海外北海外东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大
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内经第十八臣秀言太
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
刘歆所定书其南西北东及中山号五藏经为五篇其
文最多海内海外大荒三经南西北东各一篇并海内
经一篇总十八篇多者十馀简少者二三简遂为定本
其卷后或题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
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
主省 刘歆序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定高山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943-0355b.png
大川盖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
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
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
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休祥之所隐及四
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古文之著明者也孝武时
东方朔言异鸟之名孝宣时臣父向对贰负之臣皆以
是书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可以考休祥变怪之物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943-0355c.png
见远国异人之谣俗五藏山经五篇禹曰天下名山经
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
藏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
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
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吴越春秋禹行七年案黄帝中经见圣人所记曰九疑
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其书金简玉字编以白银瑑其
文禹登衡山梦赤绣文衣自称元夷苍水使者曰欲得
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岳岩之下禹退又齐三月庚子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943-0355d.png
登宛委山发石取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复返归
岳从三子乘四载以行川始于霍山徊集五岳遂循行
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
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
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使大章步东
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论衡禹主
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943-0356a.png
海经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
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 史大宛传太史公曰至禹本
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通典禹本记山
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疑夫子删诗书后尚奇
者所作或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若古
周书吴越春秋越绝书诸纬书之流是矣(水经云河出昆崙山出于)
(禹本记山海经云南入葱岭及出于于阗南山出汉西域传) 后汉永平十二年赐
王景山海经注禹所作 汉志山海经十三篇刘歆所
校凡三十二篇定为十八篇固已不同尤袤定为先秦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943-0356b.png
之书非禹及伯翳所作 隋志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
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 水
经注叙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引元中记)穆天子竹书
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
 史通夏禹敷土实著山经 汉张骞传赞禹本纪言
河出昆仑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
有放哉 列子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943-0356c.png
而志之 书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家语子夏曰商闻
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吴都赋名载于山经
形镂于夏鼎 周礼疏案古山海经邹书云驺虞兽说
与毛诗同 惠帝纪注师古引贰负之臣地理志注引
琅邪台匈奴传注引黄帝生苗龙列子注引大荒经文
选注引东荒中山海南海外西山海外东经海内西经
水经后汉书注王逸注楚辞天问多引之 左传疏服
虔用山海经又案神异经(唐志神仙家东方朔神异经二卷张华注又十洲记一卷)
(载神仙珍异之迹别本题云西王母及东方朔所说武帝书而记之皆依托)张衡传注引十洲记西南夷传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943-0356d.png
 注引开山图神异经(唐志又有矩威浑舆经一卷魏志云桓威) 庄子释文引海外
经 尔雅释文引山海经图赞 颜之推曰山海经禹
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后人所羼非本文也
 晁氏曰长沙零陵雁门皆郡县名又载禹鲧后人参
益之 杜预释例曰天有列宿之号地有山川之名尚
矣与人伦并今其遗文禹贡及山海经载其大略而春
秋经国邑之名又详非书无以志古非图无以志形坐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943-0357a.png
乎堂宇之内瞻天下之广居究古今之委曲可以行可
以言可以鉴可以观多识山川分野之别贤愚成败得
失之迹虽千载之外若指诸掌图书之谓也 论衡禹
之治水以益为佐益之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
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二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
土莫不毕载淮南王地形之篇道异类之物外国之怪
列三十五国之异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
之书虚妄之言也 左传夏之方有德也(禹之世)远方图
(注图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象所图物著之于鼎)百物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943-0357b.png
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吕氏春秋禹东至搏木之地
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木之所抿天之山鸟谷青海之
乡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木沸水
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
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
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
父之野禺疆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 通典张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943-0357c.png
骞传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崙古图书即禹本记
初学记河图曰禹既治水功大天帝以宝文大字赐禹
佩渡北海弱水之难 尚书中候禹自临河河精授河
图注云谓括地象也(刑德放曰禹长于地理得括地象图故尧以为司空) 中兴
书目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
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为十卷
又载工侍朱昂进僧繇画图表于首僧繇在梁以善画
著每卷中先类所画名凡二百四十七种(其经文不全见)崇文目 
 同舒雅修(晁氏志图十卷舒雅等撰或题曰张僧繇画妄也)汉志形法者大举九州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943-0357d.png
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六家百二十二卷山海经为之首
 书目又有图十卷首载郭璞序节录经文而图其物
如张僧繇本不著姓名大禹治水元奥录一卷不知作
者叙禹贡治水本末 南齐江淹欲为赤县经以补山
海之缺不成 本朝李诚续山海经十卷(见程俱集)

禹受地记

三礼义宗(见记类)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943-0358a.png

周九畿籍

周礼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注千里曰畿 小司
徒凡建邦国正其畿疆之封注九畿 封人掌为畿封
而植之注畿上有封 大司马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
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甸男采卫蛮
夷镇蕃畿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
限者九籍其礼差之书也故书畿为近郑司农云春秋
传曰天子一畿列国一同殷颂邦畿千里正义曰九畿
之籍谓以面五千里为九畿皆有典籍之书国畿据王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943-0358b.png
畿内千里而言非九畿之畿但九畿以此国畿为本向
外每五百里加为一畿也六服是中国之九州三服是
夷狄之诸侯总号蕃服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九籍者诸侯赋贡多少有常则大国贡半次国三之一
小国四之一是其礼差也(注政职所共王政之职谓赋税也)云五千里
为界者两面相距则方万里尧舜未治洪水时五服各
五百里(两面相距止有五千里)禹治水之后弼成五服服加五百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943-0358c.png
则亦万里若孔君义则不然若据鸟飞直路此周之九
服亦止五千若随山川屈曲则禹贡亦万里彼此不异
(易氏曰九畿即职方氏之九服禹五服计一面之数周九服计两面之数王畿与禹甸服同不言五百里)
(而兼言千里是计两面之相距也)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注去
王城五百里曰畿 职方氏辨九服之邦国 大行人
以蛮服为要服三服为蕃国 掌讶掌邦国之等籍
小行人各以其国之籍礼之 掌交谕九牧之维注九
州之牧 易氏曰大司徒所谓图者周知九州地域广
轮之数为建国分封之地职方氏所掌不特九州而已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943-0358d.png
凡中国夷狄画为九畿皆以图而籍之故曰掌天下之
图又曰禹五服王畿在内王畿千里而两面各五百里
数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至荒皆数一面每面
各五百里总为二千五百里两面相距凡五千里职方
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百里之侯服至
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五十里
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通为四千五百里并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943-0359a.png
王畿千里通为五千五百里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蕃服
耳然禹九州之外咸建五长东渐西被即成周蕃服之
域其名虽增而地未尝增也 孙氏曰禹制五服王畿
与焉周分九畿而王畿不与九畿即九服也禹要荒周
为采卫蛮禹侯绥周为侯甸男禹甸服周为王畿夷镇
藩则海外之国 书康诰侯甸男邦采卫 周官六服
群辟罔不承德六年五服一朝 周语祭公谋父
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
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943-0359b.png
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襄王
曰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
子男使各有宁宇 商颂邦畿千里肇域彼四海
 王制司空执度度地居民 荀子周公履天下
之籍(注图籍) 诗正义诗谱云周公致太平敷定九畿复
夏禹之旧制成王用周公之法制广大邦国之境而齐
受上公之地更方五百里 隋志周千里以制畿甸九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943-0359c.png
服以别要荒 大司马疏九畿侯为天子伺候非常(职方)
(为王斥候)甸为天子治田出赋贡男任王者之职事采采取
美物共天子卫为天子卫守(职方卫禦)蛮以近夷狄縻系以
政教要者要束以文教(蛮畿与大司徒云要服一也案大行人是要服大司徒无之当)
(考)夷以夷狄得夷称镇去中国稍远理须镇守蕃最远
故得蕃屏称(在外为藩篱)行人蕃国世一见此三服也 职
方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下并同司马但)
(以畿作服蕃作藩)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943-0359d.png
周邦国志 四方志(方志)

周礼春官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掌邦国之志注周志郑书
之属正义诸侯国内纪录之事(隋志云其书盖亦揔为史官之职) 外
(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掌四方之志注若晋乘楚梼杌鲁
春秋 地官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道地图以诏地事(说地)
(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道地慝辨地物以诏地求(王循守则夹王车) 诵
(中士二人)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
(陵)道方慝以诏辟忌知地俗 夏官训方氏(中士四人)道四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943-0360a.png
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
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正义训方氏训四方美恶而言之)

周四方地名

周礼夏官山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利害
颁于邦国使致珍异之物 川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川泽之
名 原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原
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注地名谓东原大陆之属正
义禹贡有东原底平大陆既作是地名也 形方氏(中士)
(四人)注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943-0360b.png
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注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量人邦国之地与天下之涂数皆书而藏之注书地谓
方圜山川之广狭书涂谓支凑之远近 汉地理志周
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于雍青分冀州为幽并(先王)
(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易改) 周书世俘解武王遂征四方凡服国六
百五十有二 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地
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是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943-0360c.png
以颂声并作 晋志成王改禹贡徐梁入青雍冀野析
幽并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 左传自夏
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
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
何迩封之有 水经注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
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木氏都酸枣以棘名邦穆天
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万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
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
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京相璠著春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943-0360d.png
秋地名(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因作春秋地名) 尔雅释地九州十薮
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释丘丘厓岸释山释水水泉水
中河曲九河(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孔子作春秋虎牢不
系郑沙麓不系晋缘陵不系杞楚丘不系卫盖别天子
之守地也

周公职录 九州志 九丘

孔安国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943-0361a.png
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楚左史倚相能读九
丘孔子述职方以除九丘正义左传或谓之九区贾逵
曰九州亡国之戒马融云九州之数也 禹贡禹别九
州释文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
鄹子曰中国为赤县内有九州春秋说题辞州之为言
殊也(又见上) 易氏曰周基王业而东南先服王化故首
九州而言功之所自始 刘敞曰九共九篇共当作丘
古文丘与共相近故误传以为共耳按小序九丘者乃
所谓方设居方别生分类者也九州殊土异俗各因其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943-0361b.png
性顺其旧而教扰之故为九篇篇言一州也孔安国为
隶古定书不知丘字误为共遂肆臆说云述职方以除
九丘按职方氏之书一官所守耳周礼出于周公仲尼
未尝删述而云除九丘乎禹贡所言形质也九丘所言
情性也惜此书之亡不及见有虞氏之明德也 尚书
大传古之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
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有十二师焉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943-0361c.png
郑玄注曰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顾
野王云此尧时制

周度邑篇 作洛篇

汲冢周书序武王平商维定保天室规拟伊洛作度邑
周公既诛三监乃述武王之志建都伊洛作作洛 度
邑解第四十四维王尅殷国君诸侯乃厥献民九牧之
师见王于殷郊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云云)王曰自洛
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即河南也)我南望
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顾过于河宛瞻延于伊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943-0361d.png
洛无远天室其名兹曰度邑 作雒解第四十八周公
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
里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
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
(阙)鄙大县立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
一乃设丘兆于南郊以上帝配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943-0362a.png
与食建大社于周中其壝东青土南赤西白北骊中央
黄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
以为土封故曰受则土于周室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
宫路寝明堂(五宫宫府寺也大庙后稷二宫祖考庙也路寝王所居也)咸有四阿反
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楹惷常画内阶玄
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玄阃 左传哀二年注引周书
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汉地理志注臣瓒引周
书度邑篇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
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史周纪注徐广引度邑 文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943-0362b.png
选曲水诗序注引度邑篇曰维王克殷自鹿至于丘中
具明不寝 隋牛弘传引作洛篇明堂咸有四阿孔晁
注云云

汉水经

见山川

汉郡国地志 郡国书

隋志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943-0362c.png
迁所记但述河渠其后刘向略言地域朱贡条记风俗
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
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与
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 杂传类云后汉光武始诏南
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
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序赞并亡) 水经注桑钦
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

汉山经水志

后西南夷论汉开四夷之境款殊俗之附文约之所沾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943-0362d.png
渐风声之所周流几将日所出入处也著自山经水志
者亦略及焉 张骞传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
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水经(见后) 山
海经(见前)

汉方志 十三州志 扬雄州箴

后西域传论甘英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
拒玉门阳关者四万馀里靡不周尽若其境俗物类川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943-0363a.png
河领障气节凉暑梯山栈谷之道风灾鬼难之域莫不
备写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
 唐志阙骃(后魏书有传)十三州志十四卷(隋志十卷) 南史梁
吴均著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蓺文类聚有苗
恭十四州记 禹贡正义引十三州记 水经注引黄
义仲十三州记 汉地理志注师古引阚骃云(师古日中古以)
(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今并不录) 扬雄荆扬兖
豫徐青幽冀并雍益交十二州箴著蜀王本纪蜀都赋
(雄传云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943-0363b.png

汉陈留耆旧传

隋志汉议郎圈称二卷(唐志云圈称陈留风俗传三卷)魏散骑郎苏林
陈留广旧传一卷东晋江敞陈留志(唐志云人物志)十五卷
选注水经注御览引陈留风俗传 高纪注臣瓒引陈
留传
传耆旧若韦氏四海(一卷)王基东莱(一卷)陈寿益部(十四卷又续一)
 卷(唐志益州耆旧杂传记二卷)习凿齿襄阳(记五卷)传先贤如魏明帝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943-0363c.png
海内(四卷)兖州徐州(各一卷)刘义庆徐州赞(九卷)范瑗交州(三卷)
 (唐志四卷)诸国清贤(一卷)晋白褒鲁国(二卷)张方楚国赞(十二卷)
魏周斐汝南(五卷)陈英宗陈留像赞(一卷)济北(一卷)庐江七贤
(一卷)谢承会稽(七卷)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二卷)会稽先贤像赞(五卷)
 (唐志贺氏四卷)吴陆凯吴国(四卷)张胜桂阳画赞(五卷)零陵(一卷)
缘生武昌(志二卷唐志三卷)陆胤刘芳广州(各七卷)高范荆州(三卷)
仲长统山阳(一卷)王羲度徐州(九卷)刘义庆赞(八卷)吴均吴郡
钱塘(五卷)诸国(一卷)南齐崔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
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 唐赵武孟著河西人物志十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943-0363d.png
篇 蜀志陈术著益部耆旧传及志 御览引荆州先
德传 选注引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记(书日五卷载先贤事迹及山川)
(地理末有贺铸题疑记述无伦贯非全书云)

淮南地形训

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
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943-0364a.png
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
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记曲礼疏案地
统书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崙又云其东南方五千里
曰神州以此言之昆崙在西北别统四方九州其神州
者是昆崙东南一州耳于一州中更分为九州则禹贡
九州是也 史记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
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
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
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有裨海环之如此者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943-0364b.png
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应劭地理风俗记

水经又东至郁林注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云云)
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又曰日南故秦象郡 冠石
山应劭地理风俗志曰武水出焉应劭地理风俗记云
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

魏土地记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943-0364c.png
水经注魏土地记曰县有榖城山(又引魏书郡国志) 旧唐志
魏诸州记二十卷 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
傍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 禹贡正义郑玄引地记书
云三危之山在鸟鼠之西南 正义引张氏地理记
益稷正义郑玄引地记书曰昆崙山东南地方五千里
名曰神州

晋畿服经 齐地理书 梁地记 陈舆地志

    隋区宇图志 诸州国经集(皇甫士安地理书)
隋经籍志晋世摰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943-0364d.png
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
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齐
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
之地理书(隋志二百四十九卷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唐志邓基陆澄地理志 
 一百五十卷 隋志又有陆澄地理书抄二十卷(南史庾仲容众家地理书二十卷)选注引刘澄之地理 
(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志二百五十二卷又)
(书抄九卷)唐志同 陈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三十卷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943-0365a.png
(文选注引之)隋大业中诏天下诸郡条风俗物产地图上于
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一卷区宇
图志一百二十九卷(崔祖浚姚思廉修广三尺从三丈三尺明九域山川之要究五方风)
 俗之宜(崔赜传大业五年受诏与诸儒撰区宇图志二百五十卷帝更令虞世基许善心衍为六百卷)
州图经集(唐志云隋图经集记)一百卷(郎蔚之撰)即郎茂 其馀记注甚众
(许善心撰方物志二十卷)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
在其书之上自馀次之于下陆澄书见存别部自行者
唯四十二家 山海经 水经 黄图 洛阳记二(洛阳宫殿簿)洛城图 述征记 西征记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943-0365b.png
娄地记 风土记 吴兴记 吴郡记(京口记南徐州记)会稽土地记 会稽记 隋王入沔记 

 荆州记 神壤记 豫章记 蜀王本纪(三巴记珠崖传)陈留风俗传 邺中记 春秋土地名 衡 
 山记 游名山志 圣贤冢墓记 佛国记(游行外国传)交州以南外国传 十洲记 神异经 异物 
 志(南州异物志)蜀志 发蒙记 任昉书见存别部行者唯十二家(三辅)
 故事 湘州记 吴郡记 日南传 江记(汉水记)居名山志 西征记 庐山南陵云精舍记 永初 
 山川古今记(元康三年地记司州记)并帖省置诸郡旧事  地理一百三十九部
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
百三十四卷 隋地理志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943-0365c.png
百五十五 姚思廉传诏与崔祖浚修区宇图志 崔
赜传诏问何处有羊肠坂赜曰汉地理志上党壶关帝
曰不是又曰皇甫士安撰地理书太原北九十里有之
帝曰是也(志又有刘黄门地理书抄十卷) 郎茂传(字蔚之)撰州郡图经
一百卷奏之赐帛三百段以书付秘府 唐志虞茂区
宇图一百二十八卷顾野王舆地志三十卷 地理志
书钞十卷杂地志五卷(失姓名)

晋太康地记

唐志晋太康土地记十卷太康州郡县名五卷(旧唐志并太康)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943-0365d.png
(三年撰) 前汉梁王传地理志师古注史记正义引晋太
康地记史索隐引太康地理志选注引太康地志元康
地记后汉志注水经注引晋地道记吴志注引太康三
年地记宋书州郡志引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后汉志
注禹贡正义引张氏地理记史记注引晋太康地记龙
渊水 梁陶弘景著古今州郡记

晋交广二州春秋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943-0366a.png
吴志注晋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
秋 唐志王范交广二州记一卷 水经注引王氏交
广春秋 中兴书目广东会要四卷治平中知广州王
靖撰载十六郡四十一县地里事实广西会要二卷治
平中知桂州张田撰载二十九郡及羁縻化外诸蕃山
川地理

晋关中记

中兴书目关中记一卷晋葛洪撰载长安山川及宫殿
陵庙(唐志云潘岳撰)文选注引之  唐志葛洪西京杂记二卷 文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943-0366b.png
选注引雍州图经 程大昌雍录十卷

晋风土记

隋志晋平西将军周处撰风土记三卷(唐志十卷选注引之)

晋地道记

水经注引王隐晋书地道记又引乐资九州志太康地
道记 诗正义引晋书地道记 隋志元康三年地记
六卷 后魏地形志晋又一统地道所载又其次也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943-0366c.png
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 蓺文类聚引苗恭十
四州记曰秦以公国为大郡侯伯为小郡大郡曰守小
郡曰尉

齐山川古今记

隋志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齐都官尚书刘澄之撰
唐志同又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

隋地形志

高祖令庾季才与其子质撰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
形志八十七卷 经籍志五行类八十卷季才撰 隋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943-0366d.png
大业拾遗曰大业初敕秘书学士十八人修十郡志虞
世基总检先令学士各序一郡风俗拟奏请体式付世
基择善用之乃钞吴郡序为体式及图志第一副本新
成八百卷奏之帝以郡帙太少重修成一千二百卷卷
头有图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叙山川则卷首有山水
图叙郡国则有郭邑图叙城隍则有公馆图其图上山
水城邑题书字极细并用欧阳肃书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943-0367a.png

唐括地志 坤元录 河图括地象(见上)

魏王泰善属文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学士贞观十二
年奏撰括地志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蒋
亚卿功曹谢偃苏勖撰次卫尉供帐光禄给食分道计
州翻缉疏录凡五百五十篇历四期成诏藏袐阁赐物
万段 志五百五十卷泰命德言等五人撰又序略五
卷 会要贞观十五年正月三日上(通鉴十六年正月乙丑上) 史
记正义多引之 太宗诏曰博采方志得于旧闻旁求
故老考于传信内殚九服外极八荒简而能周博而尤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943-0367b.png
要度越前载垂之不朽 宗岌仕魏王与谢偃撰括地
志 中兴书目坤元录十卷泰撰(即括地志也其书残缺)通典引之 
文选东都赋注引括地图

唐贞元十道录 华夷图 古今郡国县道


四夷述 九州别录 郡国别录 吐蕃黄


河录

贾耽传嗜观书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943-0367c.png
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土地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方吐蕃盛强盗有陇西州县远近有司不复传耽乃绘
布陇右山南九州具载河所经受为图又以洮湟甘凉
屯镇额籍道里广狭山险水原为别录六篇河西戎录
四篇贞元十四年上之(会要十四年十月左仆射贾耽撰郡国别录六卷通录四卷)
德宗赐币马珍器又图海内华夷一轴广三丈从三丈
三尺以寸为百里并撰古今郡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
国本之禹贡外夷本班固汉书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
题以朱刋落疏舛多所釐正贞元十七年十月上之(旧纪)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943-0367d.png
 辛未(会要上海内华夷图一轴并序古今郡县四夷述三十卷)帝善之赐予加等或
指图问其邦人咸得其真又著贞元十道录以贞观分
天下隶十道在景云为按察开元为采访天宝以州为
郡乾元复郡为州废置升降备焉 志贾耽古今郡国
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贞
元十道录四卷吐蕃黄河录四卷 会要会昌三年黠
戛斯遣使来朝莫详更改之名中旨访求唯贾耽所撰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943-0368a.png
四夷述具载其号然后知耽之通习 权德舆作贞元
十道录序云自夏书禹贡周官职方汉志地理厥后史
臣继有其书相国魏国公以为言区域者未备于是献
海内华夷图一轴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尽瀛
海之地穷鞮译之词陈农不获之书朱赣未条之俗贯
穿切劘靡不详究又撮其要会切于今者为贞元十道
录四卷首篇自贞观初以天下诸州分隶十道随山河
江岭控带纡直割裂经界而为都会(云云)六典地域之差
次四方贡赋之名物废置升降提封险易皆备于编又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943-0368b.png
考迹疆理以正缪误采获要害而陈开置大凡十有二
条凡今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与防禦经略以守臣称
使者共五十列于首篇之末其三篇则以十道为准县
距州州距两都书道里之数与其四鄙所抵其事覈其
言详 贾耽碑云通夷裔之风俗尽山川之险易历代
沿革之自百王废置之由关塞通塞之因牧圉盛衰之
异道程疏密之准要荒享献之数聚米画地成于指掌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943-0368c.png
兴元元年诏撰国图贞元十四年先献关中陇右及山
南九州等图又撰别录六卷吐蕃黄河录共四卷优诏
褒异赐马一匹银器锦䌽十七年冬撰海内华夷图成
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贞元十道录四卷
赐马两匹银器锦䌽又内出银榼二盖殊渥也

唐皇华四达记 西域图(见后)

志贾耽地图十卷又皇华四达记十卷贞元十四年上
 载驿程远近(中兴目亦同)崇文目同  地理志唐置羁縻诸州皆傍塞
外或寓名于夷落而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若将臣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943-0368d.png
所征讨敕使所慰赐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
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
(见后)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
入西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
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
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
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943-0369a.png
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槩
举其目州县有名而前所不录者或夷狄所自名 国
史志地理名家者贾耽世之所传有皇华四达记馀多
残缺 元和志引贾耽古今述

唐郡国志 十道志 地理志

志刘之推文括九州要略三卷郡国志十卷 孔述睿
传为史馆修撰重次地理志本末最详 中兴书目郡
国志二卷曹大宗撰始于关内终于岭南韦瑾域中郡
国山川图经一卷始关内终剑南据郡县山川为之图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943-0369b.png
唐太府少卿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十卷以十道为本而
以州县图志附列其下 十道图(见上) 南唐徐锴等撰
方舆记一百三十卷(本传云百二十卷)纪郡国事迹及程涂远
近甚详 唐志梁载言十道志十六卷(崇文目十三卷) 寰宇
记引唐开元十道要略 晁氏志十道志十三卷所载
颇详博其书多称咸通中沿革载言盖唐末人 开元
十道图其山川所分贡赋所出得禹贡别州任土之制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943-0369c.png
今载六典 唐新集地理志九卷 李吉甫徐锴乐史
诸书虽详略不同大抵皆相因

唐元和郡县图志

唐志著录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一曰州县
郡国志三十卷一曰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
和三者不相似今所刻凡四十卷目录二卷 会要元
和八年二月辛卯宰臣李吉甫撰元和州县郡国图三
十卷百司举要一卷上之又尝缀录东汉魏晋元魏周
隋故事记其成败损益为六代略三十卷又分天下诸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943-0369d.png
镇绝域山险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元和郡
国图(旧史同) 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会要无志字)五十四
卷又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旧史二月辛卯吉甫上元和郡国图三十)
(卷十道图五十四卷六代略三十卷)志又有删水经十卷  吉甫序曰臣上元和
国计簿审户口之丰耗续撰元和郡县图志辨州域之
疆理岂欲希酂侯之规摹庶乎尽朱赣之条奏国家自
贞观至开元兼夏商之职贡奄秦汉之文轨梯航累乎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943-0370a.png
九译厩置通乎万里分疆置吏差贡赋制名物守其要
害险其走集经理之道冠乎百王然圣人虽设险而未
尝恃险施于有备之内措于立德之中其用常存其机
不显弛张开辟因变制权古今言地理者数十家于兵
饟山川攻守利害略而不书此微臣所以精研圣后所
宜周览也 中兴书目自京兆府至陇右道凡四十七
镇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今本四十卷并目
录共四十二卷图阙 题为郡县图志(淳熙二年五月程大昌为序三年十一月洪迈为)
(后序) 吉甫又上河北险要图又言汉伐公孙述晋伐李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943-0370b.png
势宋伐谯纵梁伐刘季连萧纪凡五攻蜀繇江道者四
为相岁馀凡易三十六镇(方赵公为相强藩悍帅狃贞元馀习擅地自予朝廷莫敢)
(诃而能以期年易三十六镇魏田季安病请以滑任薛平戌重兵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宪宗张于浴堂门壁)
(每叹曰朕日按图信如卿料则所著书盖已见之行事矣岂直区区纸上语而已哉) 吉甫再相
盖元和六年此志自载其所尝建白者二事改复天德
旧城则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经略军则在九年 宪宗
经略诸镇吉甫实赞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尝图上地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943-0370c.png
形坐览要害隃定策画图之助多也(后三百六十有三年刻板于襄阳)
 唐家郡县疆境方面险要必熟按图籍言之最为可
据 国史志元和郡国志四十卷

唐东都记

志邓行俨东都记三十卷(贞观著作郎)邓世隆东都记三十
卷韦机二十卷 旧史邓世隆采隋代旧事撰东都记
三十卷

唐两京新记

志晋潘岳关中记一卷葛洪西京杂记二卷陆机洛阳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943-0370d.png
记一卷戴延之洛阳记一卷后周薛寘西京记三卷后
魏洛阳记五卷邓世隆东都记三十卷(又有邓行俨贞观著作郎)
机东都记二十卷韦述两京新记五卷两京道里记三
(书目不知作者) 书目新记韦述开元中撰西京始于开皇
东都起于大业皇朝宋敏求演之为长安志十卷河南
志二十卷元丰三年永兴守吕大防案长安都邑城市
宫殿故基为图(元丰中王正伦撰古今洛城事类二卷) 南史梁萧贲著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943-0371a.png
西京杂记六十卷 隋诸葛颖洛阳古今记一卷宇文
恺东都图记二十卷 唐韦述为两京记宋敏求演之
为河南长安志凡其废兴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茅舍
县镇乡里山川津梁亭驿庙寺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
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靡不备载
考之韦记其详十馀倍真博物之书也长安志二十卷
熙宁九年二月五日赵彦若序河南志二十卷元丰六
年二月戊辰司马光序 东京记三卷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943-0371b.png
唐山河地名要略(处分语)

志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崇文目 
(国史志同) 本传为学士时宣宗常曰朕遣方镇刺史欲各
悉州郡风俗卿为撰一书(大中九年令澳纂次诸州境土风俗及诸利害为一书)
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䌷次题为处分语后邓州刺
史薛弘宗中谢帝敕戒州事人人惊服(出谓澳曰上处分惊人皆处分)
(语中事也)

唐须知国镜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943-0371c.png
书目二卷唐左武卫兵曹曹璠撰璠案六典户部十道
纂及采诸节府赋税户额物产京畿文武百官俸给以
至岳渎山川四夷八蛮并撮其机要使览者纤毫无遗
 隋志梁地镜图六卷(御览引地镜图)

唐洽闻记

晁氏志郑常三卷杂记郡国旧事

唐华阳风俗录

志张周封一卷(李德𥙿从事)
志有扬雄蜀王本纪一卷谯周三巴记一卷李充益州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943-0371d.png
记三卷

唐地理六十三家

志史录十三曰地理类始于三辅黄图终于剑南地图
六十三家一百六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失姓名四十一家)
典山海经等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隋志
通计亡书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旧志
九十三部一千七百八十二卷 地图则有三辅黄图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943-0372a.png
洛城图区宇周地图隋图经集记地域方丈图方尺图
润州图注职贡图湘州图记江图长安开元十道图终
于蓟南地图地志则有三辅旧事汉宫阁洛阳宫殿簿
西京杂记西京关中洛阳记地理志地记杂记杂地志
书钞职方记太康地记郡县名诸州风土记陈留风俗
传蜀王本纪三巴益州荆南雍兖徐京口豫章东阳浔
阳齐州吴齐邺中徐荆南交广中岳颍秣陵湘州京邦
吴会丹阳十国都城国都城记西河旧事十三州舆地
志终于东都记括地志序略述山川则有山海经图赞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943-0372b.png
音水经四海百川水源江汉水寻江源永初宜都山川
记述异物则有临海交州南州扶南凉州京兆诸郡土
俗物产及陈祈畅之志述征行则有庙记舆驾东幸循
抚扬州西征述征述行入沔聘使行记及圣贤冢墓之
记述异域则有魏国以西十一国南越西域道里赤土
国中天竺游行外国历国日南林邑真腊交州以来外
国高丽西南蛮入朝首领记及高丽风俗之书不著录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943-0372c.png
者自李播方志图至徐云虔南诏录五十二家九百八
十九卷若方志元和郡县诸道行程与贾耽地图此以
图名者也若古今地名十道皇华四达古今郡国县道
四夷述九州别录十道录诸道山河要略九州要略郡
国志东都两京戎州邺城记邺都故事成都益州记太
原事迹华阳风俗吴兴零陵北户杂录九江渚宫闽中
桂林此以记志录略名者也述山川则删水经与黄河
之录九嵏嵩庐之记纪征行则燕吴行役之记载异物
则南方岭南与录异之书记异域则西域新罗渤海戴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943-0372d.png
斗诸蕃云南海南诸蕃北荒君长四夷及黠戛斯朝贡
图传蛮书南诏录

太平兴国修江表事迹

三年正月己酉命汤悦徐铉王克正张洎同修江表自
杨行密以来事迹

太平寰宇记

书目直史馆乐史撰凡二百卷载天下州郡图志所著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943-0373a.png
古今事迹太平兴国中天下一统史取自古山经地志
考正讹谬纂成此书上之始于河南道终于四夷又有
揔记传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掌上华夷图
一卷 乐黄目著圣朝郡国志二十卷

至道江左记

书目三卷至道中张参撰载江左人物守宰寺观州郡
等事

景德地理记

四年二月己巳次西京乙亥(七日)命侍讲学士邢炳侍读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943-0373b.png
学士吕祐之龙图待制杜镐戚纶陈彭年编集车驾所
经地理古迹以闻祥符元年八月乙巳炳等纂成三十
(一本云六十卷)目曰景德朝陵地里记诏褒之又尝命官撰
两京记不及成书 景德二年龙图阁书目地理四百
二十一卷 崇文总目地理八十三部八百四十七卷
始于山海经终于云南风俗记

祥符土训录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943-0373c.png
三年十二月癸酉御史知杂事赵湘言车驾祀汾阴请
依周礼置土训诵训(地官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
(二人注土训谓训说土地善恶之势诵训能训说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久时事)录所经州县
山川古迹风俗继日闻奏以资宸览从之四年正月戊
子命直集贤院钱易直史馆陈越秘阁集贤校理刘筠
宋绶修所过图经每顿进一卷赐名土训纂录(详见上)
殊亦预修土训二月甲寅湘为考制度副使(冯起为使) 宋
绶传云集所过地志风物故实每舍止即奏 方岳志
五十卷晏殊等撰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943-0373d.png

天禧梁益记

书目天禧中任升(晁氏志云任弁)以蜀书有数家皆穿凿诞妄
于是删次十卷 成都记五卷唐大中中卢求总载成
都所管十八郡及羁縻州道里远近事迹乾德中杜光
庭续成都记一卷

天圣海潮图论

吴严畯潮水论唐卢肇海潮赋图(书目一卷)天圣中燕肃知
卷十五 第 40a 页 WYG0943-0374a.png
明州为海潮图著图论二篇 书目谢颐素海潮图论
一卷论进退大小之候 窦叔蒙海涛志一卷 木玄
虚海赋 庾阐张融亦有赋 余靖有海潮图序 潘
洞浙江论一卷丘光庭海潮论一卷 崇文目小说有
海潮论一卷记一卷潮说会最三卷(张君房) 卢肇云潮
之生因乎日盈虚系乎月日月之运知海潮之道 枚
乘云朝夕之池 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
往复或夕或朝 海潮之说或谓天河激涌(葛洪潮说)亦云
地机翕张(洞真正一经)卢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月周
卷十五 第 40b 页 WYG0943-0374b.png
天而潮应挺空入汉山涌而涛随(僧隐之言)析水大梁月行
而水盛(窦叔蒙海涛志)潮附于日依于月盈于朔望消于朏魄
虚于上下弦息于朓朒故有小大焉惟浙江夹岸有山
(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

皇祐地理新书(唐地理经)

隋庾季才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唐志五行类吕才大
唐地理经十卷(贞观中上)一行五音地理经十五卷(书目云地里经)
卷十五 第 41a 页 WYG0943-0374c.png
 初真宗朝史序等撰乾坤宝典四百五十篇其三十
篇地理也其书丛谬景祐三年六月己酉命嵇颖胡宿
重校阴阳地理书五年而毕司天少监杨惟德等别修
成三十篇赐今名皇祐五年(书目云三年)正月癸亥(一本甲戌)
命知制诰王洙提举修纂地理图书直集贤院掌禹锡
著作刘羲叟删修嘉祐元年十一月书成三十卷上之
赐名地理新书赐洙等器币 书目形法类凡三十卷
首以城邑营垒府寺邮传市宅衢巷为地事二十篇次
以冢穴埏门道陌顷亩为葬事十篇地图一篇目录一
卷十五 第 41b 页 WYG0943-0374d.png
卷成三十二卷 图一篇今不存(汉志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有宫室地形二十卷大举九州)
(之埶以立城郭室舍)

熙宁九域志

四年二月甲戌命赵彦若考图籍画天下地图六年十
月甲午(一云戊戌)上十八路图二及图副二十卷八年七月
十一日辛丑诏三馆秘阁删定九域图以都官员外郎
刘师旦言今九域图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至今涉六
卷十五 第 42a 页 WYG0943-0375a.png
十馀年州县有废置名号有改易等第有升降所载古
迹有出于俚俗不经者乞选有地理学者重修乃命集
贤校理赵彦若馆阁校勘曾肇充删定官彦若辞复命
光禄丞李德刍删定而知制诰王存审其事既而上言
以旧书不绘地形难以称图更赐名九域志壤地之离
合户版之登耗名号之升降镇戍城堡之名山泽虞衡
之利皆著于书(始四京终化外州)道里广轮之数昔人罕得其
详今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举弗相混
淆总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次州十州二百四十二
卷十五 第 42b 页 WYG0943-0375b.png
军二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三十五为十卷(曲阜集有进表)
会要元丰三年闰九月延和殿进呈六年闰三月诏镌
八年八月颁行十卷

熙宁都水名山记 政和郡国人物志(职方机要)舆 


(地广记)

熙宁八年七月四日甲子右谏议沈立上都水记二百
卷名山记一百卷(诏奖之) 书目职方机要四十卷大观
卷十五 第 43a 页 WYG0943-0375c.png
中晋原丞程演撰演案新旧九域二书上据历代诸史
地志旁取左传水经注释并通典言郡国事采异闻小
说䌷次为书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政和中欧阳忞撰
考摭史传及山经地志为三十八篇 政和元年汉州
教授陈坤臣进郡国人物志一百五十卷四月十七日
详定九域志何志同言其书包括千载文婉事详诏藏
秘府宣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乙酉修汴都志(从太常博)
(士范子奇之言也)诏郑居中提领修纂子奇及秘书丞李錞编
类 赵瞻知威州以威茂杂夷獠险甚而难守不若合
卷十五 第 43b 页 WYG0943-0375d.png
之而建郡汶川因条著其详为西山别录一卷熙宁中
经略西南取其书考焉

熙宁成都古今集记

三十卷熙宁中赵抃再守成都延博识之士参考众书
述其郡邑山川都城邑郭府寺宫室之详分百馀门(抃自)
(庆历至熙宁凡四入蜀)

元丰郡县志

卷十五 第 44a 页 WYG0943-0376a.png
元丰三年十月辛酉详定官制所检讨文字光禄寺丞
李德刍上元丰郡县志三十卷图三十卷 绍圣四年
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黄裳言今九域志所载甚略愿
诏职方取四方郡县山川民俗物产古迹之类辑为一
书补缀遗缺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大观二
年四月二日详定九域图志强渊明上言续修其书诏
四方以事来上(宣和罢书局不及成)

元丰土贡录

书目一卷元丰中翰林学士李清臣同枢密副都承旨
卷十五 第 44b 页 WYG0943-0376b.png
张诚一撰先是清臣详定朝会仪注所承诏稽案图志
推原物产凡轻重多寡为条次开列上之 治平四年
四月壬申神宗出诸州贡物名件自漳州山姜花至同
州榅桲凡四十三州七十种手诏曰四方入贡虽云古
礼考之禹制未有若兹之繁今一郡岁有三四而至者
自今其悉罢之(景德四年闰五月诏大抵相似)宋祁撰剑南方物略图
赞一卷
卷十五 第 45a 页 WYG0943-0376c.png

绍兴历代疆域志

十六年九月六日抚州布衣吴澥上宇内辨历代疆域
志各十卷诏免解余哲进圣域记二十五卷以本朝州
县沿革山川风物及古今守备之处汇书之

绍兴海道图

二年五月辛酉枢密院言据探报敌人分屯淮阳军海
州窃虑以轻舟南来震惊江浙缘苏洋之南海道通快
可以径趋浙江诏两浙路帅司速遣官相度控扼次第
图本闻奏癸未中丞沈与求言海舟自京东入浙必由
卷十五 第 45b 页 WYG0943-0376d.png
泰州石港通州料角陈贴通明镇等处次至平江南北
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明州向头又闻料角水势湍险
傥于石港料角等处拘收水手优给庸直而存养之以
待缓急之用彼亦安能冲突七月甲申吕颐浩言近置
沿海制置司最为得策然敌舟从大海北来抛洋直至
定海此浙东路也自通州入料角放洋至青龙港又沿
流至金山村海盐县直泊临安府江岸此浙西路也望
卷十五 第 46a 页 WYG0943-0377a.png
令仇悆专管淮东浙西别除一员专管浙东福建路从
之 建炎元年八月何洋召对献河防守禦图言利害
五十一事甲申补迪功郎 太平御览引吴时缘江戌
图 隋志江图张氏一卷刘氏一卷 禹贡释文引张
须元缘江图

绍兴春秋地名谱

书目十卷绍兴中郑樵撰凡分类国邑地六山一水六
为叙十 释例地名谱一卷据天下郡国县邑冠以春
秋盟会地名不知作者 掌禹锡著郡国手鉴一卷
卷十五 第 46b 页 WYG0943-0377b.png

淳熙九丘总要

三百四十卷先是王日休(新池州守)上二十卷诏宁国府给
札写之六年七月进八月八日诏迁秩(郡邑废置地理远近人物所聚)
 古迹所在物产所宜该载详备(郡县以今名为正旧所名者随声韵编次附之卷末) 崇文总
目方舆记一百三十卷(徐锴) 自翠华南狩舆地之登于
职方者东薄明粤南斥琼崖西尽岷嶓北极淮汉仅当
舜十二州之三汉十三部之四晋十九州之七 祖宗
卷十五 第 47a 页 WYG0943-0377c.png
务广德不务广地初开并门匪疚匪棘北弃幽都西捐
朔方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三代地理志

崇文目六卷 新集地理志九卷

禹贡疆理广记

易祓编六卷(为之说)

春秋二十国年表

中兴书目左氏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绍兴中环中撰
由周鲁而下二十国又春秋列国臣子表十卷(春秋类)
卷十五 第 47b 页 WYG0943-0377d.png

州名急就章

欧阳修(阙)
禹贡甸侯绥服谓之中国要荒谓之夷蛮中国之地方
广不过三千里圣人务广德不务广地 际天接地咸
尽宾服 邹衍所不议方朔所难䌷 鸟策篆素玉谍
石记 东枕蟠木南控丹穴西瞰大蒙北薄祝栗 西
卷十五 第 48a 页 WYG0943-0378a.png
厌月𩨳东震日域 扶桑戴斗之区度索寻撞之国
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 南踰铜柱西亘金河北弥
狼望东越鳀波 邹衍环海之谈倚相九丘之要 分
道而录窃慕魏泰之坤元三载而成颇愧野王之舆地
 作九州箴掩神禹底平之迹表万里道过开元全盛
之时 皆聚此书如指诸掌必才兼倚相九丘风土以
周知非学至扬雄诸国方言之孰正 咨耆访耋搜籍
索图 王母之国孺亥之算 地理之最莫功于图书
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周知利害沛公入关萧何收
卷十五 第 48b 页 WYG0943-0378b.png
秦图籍具知阸塞光武与邓禹论天下郡国亦披舆地
图乃克见不出户庭而九州万里在吾目中如策马并
辔振衣絜领 自始基之艰奄有之渐功名纤悉俾一
过前而辄不忘于心盖神禹氏别九州而为书有典则
以贻子孙者也 方春秋时大皞之后犹有任宿须句
颛臾四国存而少皞之祀莒郯实司之至于战国独任
仅见于孟子之书 管子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
卷十五 第 49a 页 WYG0943-0378c.png
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 河
图括地象曰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
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
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尸子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
右辟而起毕昴 三礼义宗天有十二次日月所经地
有十二分王侯所国
 玉海卷十五
卷十五 第 49b 页 WYG0943-0378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