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943-0267c.png

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十一
            宋 王应麟 撰
 律历
漏刻


黄帝漏刻

初学记梁漏刻经云漏刻之作肇于黄帝之日宣乎夏
商之代冬至昼漏四十五刻冬至之后日长九日加一
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后日短九日减一刻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943-0267d.png
隋志黄帝创观漏水(见隋刻漏) 晋志旗端四星南北列曰
天桴鼓桴也星不明漏刻失时前近河鼓渐台四星主
晷漏律吕之事 天文要集女史一星在柱下史北女
史转漏

尧刻漏

尧典正义尧分命羲仲令居治东方于日昼夜中分刻
漏正等天星朱鸟南方七宿合昏毕见以此天之时候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943-0268a.png
调正仲春之气节马融云古制刻漏昼夜百刻昼长六
十刻夜短四十刻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
刻夜亦五十刻融据日出见为说天之昼夜以日出入
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为明日
入后二刻半为昏损夜五刻以裨昼则昼多于夜复校
五刻郑注云云王肃难云融为传已减之因融所减而
又减之故日长为五十五刻因以冬至反之取夏至夜
刻以为冬至昼短此所以误周礼疏马氏云漏凡百刻
春秋分昼夜各五十刻冬至昼则四十刻夜则六十刻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943-0268b.png
夏至昼六十刻夜四十刻郑注尧典云日中者日见之
漏与不见者齐日长者日见之漏五十五刻于四时最
长也夜中者日不见之漏与见者齐日短者日见之漏
四十五刻于四时最短此与马义异马云春秋分昼夜
五十刻据日见之漏若兼日未见日没后五刻昼五十
五刻夜四十五刻若夏至昼六十刻通日未见日没后
五刻则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一年通闰有三百六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943-0268c.png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时之间九日有馀校一刻为率

周挈壶氏漏箭

夏官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注挈壶水以为漏)掌挈壶以令军
井挈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军中人多车骑杂会驩嚣号令不能相闻故各以物)
(为表省烦趋疾于事便也)凡军事县壶以序聚柝以水火守之分以
日夜(先郑云悬壶以为漏以序聚柝以次更聚击柝备守也玄谓以水守壶者为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
(则视刻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疏)
(释曰悬壶于上以水沃之水漏下入器中以没刻为准法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者此据汉法而言以器盛)
(四十八箭箭各百刻以壶盛水悬于箭上节而下之水水淹一刻则为一刻四十八箭者盖取倍二十四气也)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943-0268d.png
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谓沃漏也)秋官司寤氏
掌夜时(甲乙至戊)以星分夜(若今时观参辰知夜早晚)诏夜士夜禁(行夜徼候)
(疏三光考灵曜云日入三刻为昏不尽三刻为明)春官鸡人夜嘑旦以百官
(夜夜漏疏漏未尽三刻已前仍为夜则呼旦也古吊反)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正义)
(天子备官挈壶掌漏刻之节鸡人告期齐诗是诸侯兼官故挈壶氏兼告期也) 诗东方未明
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
职注古者有挈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笺云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943-0269a.png
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庭燎注王有鸡人之
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王不正其官而问夜早晚
(夜未渠央) 司马穰苴传立表下漏 唐历志大衍日度议
周历立夏日在觜觿二度于轨漏昏角一度中苍龙毕
见 陆佐公曰自天观象昏旦之刻未分治历明时盈
缩之度无准挈壶命氏远哉义用揆景测辰徼宫戒井
守以水火分兹日夜 月令正义蔡邕以星见为夜日
入后三刻日出前三刻皆属昼 周礼鼓人注司马法
曰昏鼓四通为大鼕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五通为发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943-0269b.png
煦 仪礼注日入三商为昏疏曰是漏刻之名马氏云
日未出日没后皆云二刻半前后共五刻今云三商据
整数而言

汉太初漏刻

前历志公孙卿等议造汉历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
八宿相距于四方 隋天文志孝武考定星历下漏刻
以追天度刘向洪范传记武帝时所用法云冬夏二至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943-0269c.png
间百八十馀日昼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日而
增损一刻 百官表太子率更令师古曰掌知刻漏
梁漏刻经云九日加减一刻或秦之遗法汉代施用
宋志汉武正仪审漏事在前史 后礼仪志夜漏未尽
七刻钟鸣受贺 西域传杜钦曰斥候士百馀人五分
夜击刁斗自守(注夜有五更分而持之) 夏贺良言增益漏刻哀
帝诏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董贤为郎传漏在殿下(奏时)
 刻(汉旧仪有传呼) 唐历志日度议曰日之所在难知验以中
星则漏刻不定汉世课昏明中星为法已浅今候夜半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943-0269d.png
中星以求日冲近于得密而水有清浊壶有增减或积
尘所拥故漏有迟疾 易乾凿度注八卦生物谓岁之
八节每一卦生三气各得十五日今言昼六爻则中分
之太史司漏刻者每气两箭由是生焉 隋志漏刻经
梁有后汉待诏霍融何承天杨伟等撰三卷(亡) 汉书
青炜登平考景以晷赤炜颂平考声以律白炜象平考
量以铨玄炜和平考星以漏(漏刻)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943-0270a.png

汉漏品 漏刻四十八箭 夏历漏 东汉晷


漏 漏法令甲

后汉律历志永元十四年(和帝)待诏太史霍融上言官
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至差二刻半
不如夏历密诏书下太常令史官与融以仪校天课度
远近太史令舒承梵等对案官所施漏法令甲第六常
符漏品孝宣皇帝三年十二月乙酉下建武十年二月
壬午诏书施行漏刻以日长短为数率日南北二度四
分而增减一刻一气俱十五日日去极各有多少今官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943-0270b.png
漏率九日移一刻不随日进退(诗正义云一年有二十四气又分为二通率七)
(日强半而易一箭)夏历漏随日南北为长短密近于宫漏分明
可施行其年十一月甲寅诏曰告司徒司空漏所以节
时分定昏明昏明长短起于日去极远近日道周圜不
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今官漏以计率分昏
明九日增减一刻违失其实至为疏数以耦法霍融上
言不与天相应太常史官运仪下水官漏失天者至三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943-0270c.png
刻以晷景为刻少所违失密近有验今下晷景漏刻四
十八箭立成(周礼注云太史立成法)官府当用者计吏到班予四
十八箭取二十四气日所在并黄道去极晷景漏刻昏
明中星刻于下(虞恭曰章帝历度审正晷漏与天相应) 选注卫宏汉旧
仪曰昼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甲乙丙丁戊夜也)
唐历议东汉晷漏定于永元十四年四分法施行后十
五岁也 书正义汉初率九日增减一刻霍融始请改
之郑注考灵曜仍云九日增减一刻尚未觉误也 周
礼疏汉法以器盛四十八箭箭各百刻盖取倍二十四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943-0270d.png
气也 后汉历志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
中星昏明生焉漏刻之生以去极远近差乘节气之差
 桓谭新论曰余为郎典刻漏 邯郸五经析疑曰汉
制又以先冬至三日昼冬至后三日昼漏四十五刻夜
五十五刻先夏至三日昼夏至后三日昼漏六十五刻
夜三十五刻 东观汉记樊梵驻车待漏 初学记为
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于方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943-0271a.png
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流于衡渠之下盖上铸金为
司辰具衣冠以两手执箭此殷夔之漏刻法也以铜为
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
水一升称重一斤时经一刻此李兰之漏刻法也 选
陆佐公曰卫宏载传呼之节较而未详霍融叙分至之
差详而不密注汉旧仪曰夜漏起宫中宫城门传五伯
官直符行卫士周庐击木柝欢呼备火 史记正义按
马融以昏明为限郑玄以日出入为限故有五刻之差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943-0271b.png
汉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

选注初学记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以铜为器实以
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
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金胥徒居右壶皆以左
手抱箭(一云左手把银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蚤晚(即历志运仪下水)

晋漏刻 赋(铭)

晋起居注有永安宫铜漏刻太元十二年储宫初建置
漏刻史 萧子云东宫杂记曰梁天监六年造新漏以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943-0271c.png
台旧漏给官漏铭云咸和七年山阴令魏丕造即会稽
内史王舒所献漏也 水经注洛阳城门置一钟以和
漏鼓 藉田赋挈壶掌升降之节 宋志元嘉二十年
何承天奏上尚书今既改用元嘉历漏刻与先不同宜
应改革案景初历春分日长秋分日短相承所用漏刻
冬至后昼漏率长于冬至前且长短增减进退无渐非
唯先法不精亦各传写谬误今二至二分各据其正则
至之前后无复差异更增损旧刻参以晷影删定为经
改用二十五箭请台勒漏郎将考验施用从之 陆机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943-0271d.png
赋挈金壶以南罗藏幽水而北戢拟洪杀于编钟顺卑
高而为级激垂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伏阴虫以承
波吞常流其如挹笼八极于千分度昼夜于一箭口纳
胸吐水无滞咽形微独茧之绪逝若垂天之电积水不
过一钟导流不过一筳而用天者因其敏分地者赖其
平悟蟾蜍之栖月识金水之相缘 李充(字弘度)漏刻铭
昏明既序景曜不忒挈壶失节刺流在诗尺璧非宝重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943-0272a.png
此寸阴昧旦丕显敬听漏音(艺文类聚有后汉李尤铭又有李充铭) 孙
绰铭灵虬吐流(一作吐注)阴虫(虾蟆也)承写累筒三阶积水成
渊器满则盈乘虚赴下 王冀洛都赋挈壶司刻漏樽
泻流仙叟秉尺随水沈浮 元魏安丰王延明使祖暅
作欹器漏刻铭 后周王褒铭箭水无绝灵虬长注
鲍照观漏赋访金壶之盈阙观腾波之吞写视惊箭之
登没墐户牖而知天掩云雾而测晖

梁漏刻铭 漏经

通典天监六年以旧漏乖舛敇员外郎祖暅治之漏刻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943-0272b.png
成太子中舍人陆倕为文官漏出自会稽(魏丕造)积水违
方导流乖则六日无辨五夜不分爰命日官草创新器
俯察旁罗登台升库则于地四参以天一(言壶用金而漏用水)
武遗蠹咸和馀舛金筒方员之制飞流吐纳之规变律
改经一皆惩革天监六年丁亥十月十六日壬寅漏成
可以校运算之暌合辨分天之邪正察四气之盈虚课
六历之疏密金字银书为铭曰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943-0272c.png
通无迹天工罕代乃置挈壶是惟熙载气均衡石晷正
权概击刁舛次聚木乖方爰究爰度时惟我皇方壶外
次圆流内袭洪杀殊等高卑异级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倏往忽来鬼出神入微若抽茧逝如激电耳不辍音眼
无留眄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合昏(槿也)暮卷蓂荚晨生
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配皇等极为
世作程 梁元帝铭曰碧海有乾绛川犹竭飞流五色
涓涓靡绝箭不停晷声无暂辍用天之正分地之平如
弦斯直如渭斯清玉衡称物金壶博施 隋志梁有天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943-0272d.png
监五年脩漏刻事一卷祖暅漏刻经一卷漏刻经一卷
(梁代撰)皇甫洪泽杂刻漏法十一卷 唐志刻漏经宋何
承天一卷梁中书舍人朱史一卷陈太史令宋景一卷
 梁武帝大同十年改用一百八刻令祖暅为漏经
初学记引梁漏刻经

隋漏刻 漏经 欹器漏水 宋元嘉漏刻(又)


(见上)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943-0273a.png
隋天文志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
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
夜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减益昏旦随气增损冬夏二至
之间昼夜长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
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
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数皆所以分
时代守更其作役汉兴张苍因循古制犹多疏阔及孝
武考定星历下漏水以追天度亦未能尽其理刘向为
洪范传记武帝时所用法云冬夏二至之间一百八十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943-0273b.png
馀日昼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损一刻
哀帝又改用一百二十刻寻亦寝废光武亦以百刻九
日加减法编于甲令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四年
霍融上言官历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
至二刻半不如夏历漏刻随日南北为长短乃诏用夏
历漏刻依日行黄道去极每差二度一分为增减一刻
凡用四十八箭终于魏晋相传不改宋何承天以月蚀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943-0273c.png
所在当日之冲考验日宿知移旧六度冬至之日其影
极长测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日前代诸漏春分昼长
秋分昼短长过半刻皆由气日不正遂议造漏法(南史承天)
(定元嘉历改漏刻用二十五箭)唐志承天刻漏经一卷 春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
五十五刻齐及梁初因循不改至天监六年(岁在丁亥)武帝
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馀分乃以昼
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至大同十年又改为
一百八刻依尚书考灵曜昼夜三十六顷之数因而三
之冬至昼漏四十八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七十刻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943-0273d.png
夜漏三十八刻春秋二分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八刻
昏旦之数各三刻先令祖暅为漏经(隋志一卷)皆依浑天黄
道日行去极远近为用箭日率陈文帝元嘉中亦命舍
人朱史造漏依古百刻为法周齐因循魏漏晋宋梁大
同并以百刻分于昼夜隋初用周朝尹公正马显所造
漏经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以短
景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水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943-0274a.png
之节十二辰刻互有多少时正前后刻亦不同其二至
二分用箭辰刻之法今列之袁充素不晓浑天黄道去
极之数其于施用未为精密十七年张胄元用后魏浑
天铁仪测知春秋二分日出卯酉之北不正当中与何
承天所测颇同仁寿四年刘焯上皇极历胄元及焯漏
刻并不施行然其法制著在历术最为详密大业初耿
询作古欹器以漏水注之献于炀帝善之因令与宇文
恺依后魏李兰(一作道士李兰)所造修道家上法称漏制造称
水漏器以充行从又作候影分箭上水方器置于东都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943-0274b.png
乾阳殿前鼓下司辰又造马上漏刻以从行辨时刻揆
日晷下漏刻此二者测天地正仪象之本也晷漏沿革
今古大殊故列其差以补前缺 何妥曰比年改作者
多如范威漏刻十载不成赵翊尺秤七年方决

唐太极殿漏刻 钟鼓楼

车服志太极殿前漏刻所亦以左契给之右以授承天
门监门昼夜勘合然后鸣鼓 仪卫志百官班于殿庭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943-0274c.png
左右循使二人分涖于钟鼓楼下(汉长乐宫有钟室南朝有端门鼓漏景阳)
(楼钟隋唐殿庭有楼置钟鼓)

唐漏刻 武德漏刻 大唐漏刻经

志历算大唐刻漏经一卷(又见上) 傅奕传武德时所改
漏刻皆诏奕云 历志开元大衍历议五曰步轨漏术
有漏刻陟降率冬至降七十八大雪陟七十八陟降不
等皆以三日为限 百官志祠部掌天文漏刻司天台
五官挈壶正二人司辰八人漏刻博士六人掌知漏刻
凡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更以击鼓为节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943-0274d.png
点以击钟为节长安二年置挈壶正乾元元年与灵台
郎保章正司历司辰加五官之名乾元三年置春夏秋
冬中五官正掌司四时有漏刻生四十八典钟鼓三百
五十人初有视品典事后省 六典周礼夏官挈壶秋
官司寤春官鸡人凡三职汉已后太史掌之隋置漏刻
生三百六十人箭有四十八太子率更令掌漏刻令博
士教之掌漏典之漏童司刻分时唱之 元和中置百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943-0275a.png
官待漏院 景龙二年十二月太史令傅孝忠奏准漏
经南北陆并日校一分 诗东方未明疏案乾象历及
诸历法与今太史所候

唐开元漏刻

晋志大衍历五曰步轨漏术陟降率漏刻冬至降七十
八二十七刻二百三十分至大雪陟七十八二十七刻
百三十五分陟降不等皆以三日为限各置初日陟降
率依限次损益之二至各于其地下水漏以定当处昼
夜刻数乃相减为冬夏至差刻半之以加减二至昼夜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943-0275b.png
刻数为定春秋分初日昼夜刻数乃置每气消息先数
 会要金吾卫贞元三年闰四月八日敇四月一日已
后五更二点放鼓契九月一日已后五更三点放鼓契
日出后二刻传点三刻进坐牌(刘邺待漏院诗有勘契之语) 含元
殿赋节晷漏于钟律架危楼之笋簴 仪卫志有行漏
舆刻漏生四人分左右

景德漏院鸡唱词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943-0275c.png
景德四年九月辛巳司天监言殿前漏刻报时鸡唱唐
朝有词自朱梁以来废弃止唱和音请别制新词习唱
自今每大礼御殿登楼入閤内宴昼改时夜改更则用
之常时改点则不用诏两制详定晁回等以为合于周
官鸡人嘑旦之义因详正旧词付之习唱其词自朝光
发至日入酉凡二十七句自日欲暮至戊夜癸凡十八
句大抵言昼夜之节如太阶平梦良臣求衣始之语则
主乎规谏也 周礼鸡人(下士一人)嘑旦巾车鸣铃以应之
书传太师奏鸡鸣于阶下夫人鸣佩玉于房中告去应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943-0275d.png
门击柝告辟也卫宏汉旧仪载传呼之节应劭曰楚歌
今鸡鸣歌蔡质汉仪卫士候朱爵门外传鸡鸣于宫中
晋武泰始二年正月庚寅罢鸡鸣歌唐王维诗绛帻鸡
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本朝禁中有更点在长春
殿门之外更以鼓点以钲因警戒于夙宵遂弗迷于风
雨始惟呼旦取象司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释庭燎之
诗者谓不正鸡人之官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943-0276a.png

天圣莲花漏 景祐水秤

天圣八年八月龙图阁待制燕肃上莲花漏法其制琢
石为四分之壶剡木为四分之箭以测十二辰二十四
气四隅十干洎百刻分布昼夜(箭四面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分四面百刻总六)
(千分以效日面千五百分昼夜总六千分)凡四十八箭一气一易(二十四气各有昼夜)
(故四十八箭)岁统二百十六万分悉刻箭上铸金莲承箭铜
乌引水而下注金莲浮箭而上登不假人力其箭自然
上下司晨者谨视而易之其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
置臬之法考二交之景得午时四刻十分为午正南北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943-0276b.png
景中以起漏焉(其法置水于匮引以渴乌导以铜荷水自荷茄下注于壶壶中为金莲花覆之)
(荷心有窍容箭下插方水之未注也箭首适与花平逮水既至箭则随起视箭所底而时刻可以坐致矣)肃 
(作于梓潼来献门下)九月诏司天监王立等与挈壶正考定其法
于钟鼓楼下立等言黄道日躔进退盈缩度数不应今
崇天历不可施用罢之景祐元年九月十一日肃奉诏
于资善堂与司天少监杨惟德测验并合天道而知制
诰丁度等详定以为难久行二年四月己未诏学士章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943-0276c.png
得象冯元与肃同议九月乙未诏司天监制百刻水秤
以测候昼夜三年二月(丙辰)复命得象等重定水秤刻
漏四月辛亥得象言水行有迟疾请增用平水壶一渴
乌二昼夜箭二十一 于钟鼓楼测量漏水(凡定夺三年而卒用莲花漏焉盖壶以贮水)
(乌以引注秤以平漏漏以识刻肃所至皆刻石以记其法所临州郡必为之虽巧者莫能损益又为海潮论二)
(篇造指南记里鼓车) 夏竦颍州莲华漏铭序舜史日永星火昼
漏多也日短星昴昼漏少也周官有以火爨鼎之制齐
诗有折柳樊圃之讥汉令甲第六著常符漏品施于李
兰始变古法权器程水以准时刻唐之诸道率循此制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943-0276d.png
至今器存莫能施用唯司天官漏迄今用之参以中星
因时升降而置箭之制世不复传景祐中更为颍漏其
漏志一篇刋诸左方(再考晷度以梓潼在南比古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
(三刻夜损三刻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损亦如之作室秘漏得天愈密)铭曰极星建中
黄道营外度有迩遐时有明晦圣人观象女史诒则孔
壶为漏浮箭为刻资始巧历稽合小馀重黎是司羲和
是图秦氏遗法汉京垂制历世弥文旧规加丽玉虬吐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943-0277a.png
水分灌两壶金龙转注下激衡渠天道可观神化无迹
日运波澄气分箭易猗嗟燕君文学馀力博贯旧章肇
新景式象魏既登潼川既营建于青闉作于颍廷五夜
持宵三商定夕(仪礼注日入三商为昏尚书纬谓刻为商)杪忽无差升降靡
息意侔造化数穷天地茫茫有生孰参其智于铄圣宋
世祚无疆刋此乐石永宪万方 徐州用卫朴所造有
壶无箭通守傅杨得肃之法改作莲花漏苏轼为铭天
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
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如瓶受水不过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943-0277b.png
其量如水浮箭不失其平 天有昼夜人为刻辰昔在
黄帝制器以分周设六官挈壶令军惟汉暨晋变律改
经臣肃思妙创为度程壶以石琢箭以木成渴乌上引
荷茄仰承水注壶口箭涌莲心自子徂亥兹焉取平二
十四气或亏或盈箭实倍之随气以更辰有长短刻因
损增惟箭无私与水皆升风雨不废如鸡之鸣铢两莫
差如衡之称(铭) 中兴书目莲花漏法一卷 李肇国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943-0277c.png
史补云越僧灵澈取铜叶制器为莲花漏置盆水之上
底孔漏水半之则沈每昼夜十二沈为行道之节

皇祐漏刻 文德殿漏刻

国史志自黄帝观漏水制器取则三代因以命官则挈
壶氏其职也后之作者或下漏或浮漏或浮刻或轮漏
或权衡制作不一国朝司天之属有挈壶正掌司辰刻
置文德殿门内之东偏设鼓楼钟楼于殿廷左右刻漏
之法有水秤以木为衡衡上刻疏之曰天河(志云以水为权衡)
其广长容水箭箭有四木为之长三尺有五寸著时刻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943-0277d.png
更点纳于天河中昼夜更用之衡右端有铜锾连钩为
铜覆荷形荷下铜索三条以系铜壶又为髹漆大奁曰
水匮中安铜盆曰水海铜盆隅有铜渴乌一引水下注
壶中衡左端有大铜锾贯衡锾下大铜索连铜权为立
象形又有铁竿高五丈于铁莲跗中屈上端为方锾形
曰鸡竿每移改时刻司辰者以衡尾纳方锾中以组绳
挽权上大铜锾进退之秤之所系以大木双植有跗如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943-0278a.png
钟簴之制画五采金龙为饰上有铁胡门大铁钩锾以
系之其制度精巧不知作者为谁盖唐五代用之久矣
漏刻每遇添减必移报门司及皇城门与锁门使臣常
以卯正后一刻为禁门开籥之节每时八刻二十分每
刻一击鼓八鼓后进时牌(牌有七以象牙刻金字)馀二十分为鸡
唱唱绝击一十五鼓为时正 一本至景祐三年再加
考定而水有迟疾用有司之议增平水壶一渴壶二箭
二十一然时刻相侵殆半至皇祐初诏舒易简于渊周
琮更造用平水壶重均调水势分百刻于昼夜后晋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943-0278b.png
马重绩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八
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
古所用也请依古改正从之

熙宁迎阳门观浮漏 熙宁晷漏书 元丰浮


(又见前)

神宗即位之初星辰不正上令别造仪漏改正历书久
而未成熙宁五年九月提举司天监沈括言楚州人卫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943-0278c.png
朴精于术学乞令赴监参校得失六年六月辛巳上令
朴创造浮漏七年六月乙酉括乞以新制浮漏于迎阳
门进呈上从之丁亥上御门召辅臣观之令于翰林天
文院安置初括上浮漏议言凡播水之壶三受水之壶
一曰求壶曰度壶曰复壶曰建壶又言制器之法及下
漏之法(会要其年六月二十一日丁亥崇政殿召辅臣观) 沈括云历家言晷
漏者自颛历至今见于世者二十五家谓之大历其步
漏之术皆未合天度今考数下漏成书四卷谓之熙宁
晷漏 元丰五年正月学士王安礼言详定浑仪官欧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943-0278d.png
阳发言至道皇祐之器皆差今造浑仪浮漏木样进呈
臣等看详司天监浮漏疏谬乞依新样改造从之 沈
括笔谈云更造浑仪创为玉壶浮漏铜表皆置天文院

元祐漏刻

元祐元年苏颂造浑天仪象又制刻漏四(曰浮箭漏曰秤漏曰沈箭)
(漏曰不息漏)置别室与仪象互参考(浮箭秤漏与今太史朝堂所用略同沈箭不息)
(漏采他法式)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943-0279a.png

绍兴刻漏 刻漏图

绍兴二年六月十四日诏西安进士陈元助制刻漏一
座送尚书省补其子为局生乾道三年造历刘孝荣上
二十四气昼夜进退日出没刻立成之法(祥符三年春官正韩显符)
(上二十四气昼夜刻立成法会要取其气节之初裁之) 书目绍兴初太常博士
王普撰官历刻漏图一卷并序言百刻分十二辰昼夜
长短以岳台为定九服之地冬夏至昼夜刻数或与岳
台不同则二十四气前后易箭之日亦皆少差又有后
记及莲华漏图 行漏法一卷不知作者以周官军事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943-0279b.png
垂壶司马穰苴立表下漏此古行漏见于书者也今此
表漏测景之法简而易知殆古之遗法 洪迈新刻漏
铭有智者创为一筒方不能以尺挹水中居窍其颠以
受箭气叙长短刻于箭间以昔之升为今之降水尽箭
沈一日终矣又挹水如式以伺夜漏维天苍苍维地直
方日星昭光宰其阴阳燠夷寒凉隐显迭相孰为测量
肆有智囊缄机翕张制乃短长四周其皇如辕服箱水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943-0279c.png
声宫商泄若线芒箭之扬扬匪棘匪详由高而藏有退
不卬大明煌煌夜漏未央注之天浆视我作纲挈壶保
章周制则亡莲华洸洸于用或妨勒铭以飏与燕雁行
 尧典正义古今历术与太史所候皆云夏至昼六十
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秋
分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此不易之法也然今太史
细候之法则校常法半刻从春分至夏至昼渐长增九
刻半夏至至秋分所减亦如之秋分至冬至昼渐短减
十刻半冬至至春分增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增减刻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943-0279d.png
数有多有少不可通而为率 南史陈沈洙议漏刻今
古不同汉书律历何承天祖冲之父子漏经并自关鼓
至下鼓晡鼓至关鼓皆十三刻冬夏四时不异其日有
长短分在中时前后今用梁末改漏下鼓之后分其短
长夏至之日各十七刻冬至之日各十二刻 易氏周
礼说云挈壶之制以唐制推之水海浮箭四匮注水始
自夜天池以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壶以次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943-0280a.png
相注入于水海浮箭而上以浮箭为刻分昼夜计十二
时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箭四十八二箭当一
气岁统二百一十九万一千五百分悉刻于箭上铜乌
引水而下注浮箭而上登至于昼夜之别分至之候冬
夏长短昏晓隐见与周官晷景无差 太玄经植表施
景揄漏率刻注揄写也写水下漏审刻知时 挈壶掌
分数之令太史陈立成之法军将以之垂(阙)壶郎以之
趋奏 弘度遗篇承天垂旨 可使大禹日惜寸阴可
使宣王夜知向晨 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943-0280b.png
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 勿
谓小器虽废何伤齐侯见刺颠倒衣裳挈壶弛职风人
所讥作器能铭大夫之责 灵虬传箭 凡黄道升降
差二度四十分则随历增减改箭每时初行一刻至四
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六分之一则交入次时
天道之妙千岁可致而基于一刻之弗差治道之盛庶
绩咸熙而原于寸阴之无旷昕夕监观宜有成则器若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943-0280c.png
小而用实重者惟漏为然
 玉海卷十一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943-0280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