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943-0201a.png

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八
            宋 王应麟 撰
 律历



少皞氏度量

左传昭十七年少皞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
民者也 通历少昊用度量作乐器
卷八 第 1b 页 WYG0943-0201b.png
舜度

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夏商尺

通鉴外纪夏禹十寸为尺成汤十二寸为尺武王八寸
为尺 史记禹声为律身为度(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周尺

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
步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
卷八 第 2a 页 WYG0943-0202a.png
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郑氏注周尺
之数未详闻也案礼制周犹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多
变乱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寸以
此计之古者百亩当今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古者百
里当今百二十五里正义古者八寸为尺周尺八尺为
步则一步有六尺四寸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则一步有
五十二寸(李氏曰按史记秦始以六尺为步此言古者即秦也)司马法以六尺为步 说文
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春秋正义引说)
(文云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礼璧羡以起度 大戴礼主言篇孔
卷八 第 2b 页 WYG0943-0202b.png
子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
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
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 陈祥道曰先王制法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指尺黍尺一也周之法十寸八寸皆为尺
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二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此十寸
尺也说文王制所云此八寸尺也舜以五岁同度量周
十有一岁同度量此步尺所以一而得其正也后世之
卷八 第 3a 页 WYG0943-0202c.png
尺或以黍或以忽或以指然黍有小大丝有钜细指有
长短此步尺所以异也周公颁度量出以内宰掌以司
市以合方氏一之以质人行之同之其同民心出治道
如此古之度在乐则起于黄钟在礼则起于璧羡 何
休云侧手为肤案指为寸 月令日夜分同度 吕大
临考古图有玉尺样乃周尺之寸

汉五度 汉官尺

志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长短本起于黄钟之长以
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
卷八 第 3b 页 WYG0943-0202d.png
一分十分为寸积十而登以至于引而五度审矣其法
用铜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音约)于尺张于丈信于引职
在内官廷尉掌之 张苍定章程注云丈尺之法 隋
志汉官尺黄钟容黍九百三十九 房庶说见上

晋古尺 新度 铜律吕 周玉尺 铜尺


周玉律钟磬 汉建武铜尺 铜尺铭

晋律志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大乐揔章鼓吹八音
卷八 第 4a 页 WYG0943-0203a.png
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乃部佐著作
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
以调声韵 乐志亦引(宋志云依周礼更积黍起度以铸新律)以尺量古器与本
铭尺寸无差汲郡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周玉律及钟
磬与新律声韵闇同时郡国或得汉故钟吹律合之皆
应勖铭其尺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
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姑洗玉律二小吕玉律三
西京铜望臬四金错望臬五铜斛六古钱七建武铜尺
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皆与此尺同铭八十二
卷八 第 4b 页 WYG0943-0203b.png
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勖造新钟律与
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唯散骑侍郎阮咸讥其声高
(阮咸妙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讥勖律声高不近中和以其异已出咸为始平相必古今尺有长短所致也)
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故施用之后始平掘地得古
铜尺岁久欲腐不知出何代果长勖尺四分时人服咸之
妙而莫能厝意焉(隋志晋前尺黄钟容黍八百八粒)史臣案勖于千载
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
卷八 第 5a 页 WYG0943-0203c.png
有徵也而时人寡识据无闻之一尺忽周汉之两器雷
同臧否何其谬哉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
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校已所治金石丝竹皆短
校一黍又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
得玉律度以为尺相传谓之汉官尺以校荀勖尺勖尺
短四分汉官始平两尺长短度同又杜夔所用调律尺
比勖新尺得一尺四分七釐魏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
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釐比魏尺其斛
深九寸五分五釐即荀勖所谓今尺长四分半是也元
卷八 第 5b 页 WYG0943-0203d.png
帝后江东所用尺比荀勖尺一尺六分二釐赵刘曜光
初四年铸浑仪八年铸土圭其尺比荀尺一尺五分荀
勖新尺惟以调音律至于人间未甚流布故江左及刘
曜仪表并与魏尺略相准律志又云泰始十年光禄大
夫勖造新度更铸律吕 乐志泰始九年光禄大夫勖
始制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仍以张华等所制高文陈
诸下管(穆天子传序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甚简) 裴頠传勖之修律度
卷八 第 6a 页 WYG0943-0204a.png
也检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馀頠上言宜改度量太
医权衡不见省(元康中) 挚虞传陈协(协为将作大匠)掘地得古
尺尚书奏今尺长于古尺宜以古为正潘岳以为不宜
改虞驳曰今尺长于古尺几于半寸乐府用之律吕不
合史官用之历象失占医局用之孔六乖错宜如所奏
(详见后) 隋律历志(审度篇)尺度有十五等一周尺荀勖依
周礼制二晋田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汉官尺始平掘地
得之六晋后尺(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泰始十年荀勖律尺为晋前尺祖)
(冲之所传铜尺铭曰晋泰始十年雷次宗何胤之作钟律图所载古尺与此铭同王隐晋书武帝泰始元年中)
卷八 第 6b 页 WYG0943-0204b.png
(书监荀勖上) 元魏太和十九年定铜尺诏以一黍之广定
为分(命高闾以黍裁寸)六月戊午改用长尺大斗其法依汉志
永平中公孙崇造乐尺以十二黍为寸刘芳非之更以
十黍为寸 梁武帝钟律纬称主衣相承有周时铜尺
一枚古玉律八枚 吴人掘地得银尺上有刻文

后魏铜尺

魏志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十八年表曰公
卷八 第 7a 页 WYG0943-0204c.png
孙崇自作钟磬志议二卷器数为备 景明四年并州
获古铜权诏付崇以为钟律之准永平中崇更造新尺
以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太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
黍二缝以取一分久未能决太和十九年(通鉴是年六月戊午改用)
(长尺大斗其法依汉志为之)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黍
之长以定铜尺有司奏从前诏而芳尺同高祖所制遂
典修金石 通鉴公孙崇造乐尺以十二黍为寸刘芳
非之更以十黍为寸 张普惠上疏曰高祖废大斗
卷八 第 7b 页 WYG0943-0204d.png
去长尺改重称以爱民薄赋

梁新尺

钟律纬辨宗第一宋浑天仪土圭云是张衡所造验其
名题晷景乃光初八年作浑天光初四年作皆刘曜所
制非平子也今制以为尺长今新尺四分三釐短俗间
尺二分又得祖冲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中书
考古器揆今尺(云云)主衣云从上相承有周时铜尺一
卷八 第 8a 页 WYG0943-0205a.png
枚古玉律八枚尺不复存夹钟玉琯有昔题刻乃制为
尺以相参验长祖冲尺校半分今为钟者莫能取齐律
管之妙罕有能知京房准法传而莫晓今以新尺證分
毫制为四器名之为通

唐吕才尺

吕才传贞观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等(白明)
(达)质难不能决上诏举善音者侍中王圭魏徵盛称才
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即召才直弘文
馆参论乐事(摭言尺八乐器之名又逸史云取尺八来乃笛也仙隐传房介然善吹竹笛名曰尺)
卷八 第 8b 页 WYG0943-0205b.png
 八(洪迈曰尺八所出见于此无由晓其形制)

唐中和节赐尺 镂牙尺 紫檀尺

李泌传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
裁度 官志中尚令岁二月献牙尺 贞元八年宏词
以此命题李观裴度有诗 六典中尚令二月二日进
镂牙尺紫檀尺 白居易谢赐尺表红牙为尺白银为
寸美而有度焕以相宣咫尺之颜不违分寸之功未效
卷八 第 9a 页 WYG0943-0205c.png
 吕颂谢赐金缕牙尺

后周王朴尺

五代会要王朴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
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
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进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显德六年正月)
自魏以来以尺起律房庶言尺当生于律 古人以度
定量以量定权必参相得然后黄钟之律可求

建隆新尺

见律类
卷八 第 9b 页 WYG0943-0205d.png

景祐黍尺 四等尺 乐尺 景表尺 大府


尺 汉钱尺 王朴律准尺

景祐二年李照改大乐以京县秬黍累尺铸钟声高更
以太府布帛尺为法又以潞州黍累之尺成与太府尺
合三年三月丙申翰学冯元等上秬黍新尺诏以尺别
为钟磬各一架六月丙寅邓保信上所制乐尺并龠言
其法本汉志可合律度量衡诏冯元聂冠卿宋祁同较
卷八 第 10a 页 WYG0943-0206a.png
定七月己亥命翰学丁度知制诰胥偃司諌高若讷韩
琦同详定黍尺钟律八月甲戌琦言阮逸之用方分保
信之用长黍质之典据悉无所闻逸瑗造律围径乖古
保信新尺长广未合请下有司记二家律法及所造管
钟磬权量存而未行诏度等速详定九月丁亥度等言
详定保信逸瑗所造黍尺律管权量钟磬保信用圆黍
逸等用大黍累之尺既有差难以定钟磬汉志积分之
法为近然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戾本法保信
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所说然当时已不施用(前代)
卷八 第 10b 页 WYG0943-0206b.png
(皆以一黍之广为分唯崇以长累为寸)臣等以王朴律准为率则太府寺
铁尺比律准尺长三寸二分强景表尺长四分保信尺
长一寸九分强逸等尺长七分强诏度等以太府寺四
等尺比校详定可行用者以闻然论者谓汉制本起黄
钟之长云云然则尺生于黄钟也晋隋以来诸儒之议乃先
制尺为律至有纵黍横黍之别而容受不能合由汉志
脱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八字度等不能是正壬辰推恩
卷八 第 11a 页 WYG0943-0206c.png
逸瑗遣之十月丁卯(十九日)度等言奉诏校四等尺古之
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参校之晋泰始十年
荀公曾以古物七品校尺度隋志载前代尺度十有五
等然皆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周尺刘歆铜斛尺建
武铜尺相合也臣以为古物有分寸明著史籍唯有钱
法今司天监景表尺和岘所谓西京铜望臬者洛都旧
物也(荀公曾所用西京铜望臬盖西汉之物和岘谓洛阳为西京乃唐东都耳)五代不闻测
景此即唐尺今以货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
长六分有奇略合宋氏周隋之尺是铜斛与货布等尺
卷八 第 11b 页 WYG0943-0206d.png
寸灼然可用矣今必求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若以
为太祖诏和岘等用景表尺修金石稽合唐制以示诒
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俟妙达钟律者考正其王朴律
准尺比汉钱尺长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
未尝施用复经太祖朝更改逸瑗保信并照所用太府
寺等尺其制弥长去古弥远又逸进周礼度量法议欲
先铸嘉量其说疏舛谨再定景表尺一及以汉钱校定
卷八 第 12a 页 WYG0943-0207a.png
尺二(内一陷古泉货十枚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之)四品参校分寸正同 诏度等
以钱尺景表尺各造律管比验逸瑗及太常新旧钟磬
音韵高下以闻度等言律管非臣素习乃罢之(会要云度等言)
(取保信逸瑗所造黍尺二参棱分寸不合) 司天监景表尺(比晋前尺长六分三釐与)
(晋后尺同与宋氏铁尺乐尺浑仪尺后周铁尺并同庆历七年八月丙寅观郊祭器以景表尺较其制度)
 王朴律准尺(比晋前尺长二分一釐比梁表尺短一釐)三司布帛尺(比周尺一)
(尺三寸五分) 冯元言古者横黍度寸今以纵乱横其法非
是上因出横黍新尺示群臣比纵尺差二寸一分而弱
以校衡斗皆不雠
卷八 第 12b 页 WYG0943-0207b.png

皇祐十五等古尺

隋志禹以身为度礼记布手为尺周官璧羡起度(郑司农云)
(璧径尺)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淮南子十二粟而当
一寸说苑一粟为一分孙子算术十釐为分此皆起度
之源汉志起黄钟之长以黍度之今略诸代尺度一十
五等并异同之说如左
一周尺汉志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泰始十年
卷八 第 13a 页 WYG0943-0207c.png
荀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比晋前尺一尺七釐此两尺长短近同)
三梁表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奇萧吉云出司马法即祖暅所造铜圭景表大业用之调律)
四汉官尺(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晋始平得古铜尺(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釐)
六晋后尺(比晋前尺一尺六分二釐江东所用)
七后魏前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釐)
八中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九后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后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釐或传梁时志公作)
卷八 第 13b 页 WYG0943-0207d.png
(周朝行用及开皇初著令以为官尺百司用之)开皇官尺(即铁尺一尺二寸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
(周未用玉尺之前杂用之)
十东魏后尺(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毫此元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广为尺齐因而用之)
十一蔡邕铜籥尺(相承有铜籥一以银错题其铭曰籥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
(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铢两之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籥)后周玉
(此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保定中诏卢景宣等累黍造尺不定后修仓掘地得古玉斗以为正器据)
(斗造律度量衡用此尺改元天和其律黄钟与蔡邕古籥同)
卷八 第 14a 页 WYG0943-0208a.png
十二宋氏尺(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釐)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
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宋代人间所用传入梁陈)
(以制乐律与晋后尺梁俗尺刘曜浑仪尺略相近周建德六年以此同律度量颁天下牛弘曰今之铁尺苏绰)
(所造与宋尺同即以调律均田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度无舛汉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觔今铸金)
(校验铁尺为近至于玉尺累黍以广为长恐不可用晋梁尺短律声必高急臣谓用铁尺为便宣帝时议祖孝)
(孙云平陈后废周玉尺律用此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比晋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釐)
(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宝常所造名水尺律)
十四杂尺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长于梁法尺四分三釐比晋前尺一尺五)
卷八 第 14b 页 WYG0943-0208b.png
(分)
十五梁朝俗间尺(长于梁法尺六分三釐于刘曜浑仪尺二分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釐)
实录高若讷传皇祐中诏累黍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
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
(藏于太常寺长编载于景祐三年云云)宋祁独以周尺为本以考诸尺  陈襄集载十
五尺(同隋志) 皇祐二年闰十一月丁卯(十四日)置局秘阁详
定大乐庚午(十七日)翰学承旨王尧臣等请借参政高若
卷八 第 15a 页 WYG0943-0208c.png
讷所校古尺十五等从之三年二月己丑诏诸道漕臣
访民间有藏古尺律者上之四年六月乙酉范镇上书
曰周尺有八寸十寸之别璧羡之制长十寸广八寸同
谓之度尺今以百黍为尺不起于黄钟非是(累黍为尺始失于隋)
 书(房庶谓以尺生律不合古法)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乙未)知制诰王洙
言镈钟特磬制度欲以皇祐中黍尺为法铸大吕应钟
钟磬各一 景祐二年乙亥九月十二日依新黍定律
尺每十黍为一寸景祐三年丙子诏臣逸臣瑗准古法
累秬黍以兴尺度监铸造臣保信 皇祐二年闰十一
卷八 第 15b 页 WYG0943-0208d.png
月用乌圆小黍之广累百满尺(其二云中黍之广大黍之广)四年十
一月大乐所造新定中黍连三铁尺(三年五月大乐所造太府寺铁尺)
五年五月大乐所奉诏以景表尺均通为皇祐中黍尺
 又载胡阮二家所定十二律尺四清律尺分寸之异
(陈襄集) 近岁司马备刻周尺汉刘歆尺晋前尺盖文正
公光旧物也 景祐二年四月八日李照言太守寺石
记云官尺每寸十黍臣以今黍十二方盈一寸欲更造
卷八 第 16a 页 WYG0943-0209a.png
官尺律管一 景祐中韩琦丁度累黍尺二其一亦与
周尺相近(比周尺一尺三分五釐) 元丰元年制乐所定铜本尺
度 黄钟籥尺一条长九十黍

元祐乐尺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杨杰言范镇有元祐新定乐法以
为国朝李照以纵黍累尺胡瑗以横黍累尺皆失之于
以尺而生律也房庶之法以律而生尺得古之制镇用
太府尺以为乐尺下今乐一律有奇以为得其理镇以
谓世无真黍乃用太府尺为乐尺盖出于镇一家之言
卷八 第 16b 页 WYG0943-0209b.png
而又下一律有奇其实下旧乐三律矣管笛之类比旧
差长窍比旧差大而短未知久长可用之乎(镇曰黍之施于权衡)
(由黄钟之重施于量由黄钟之龠施于尺由黄钟之长其实皆一千二百也)镇又云周兼用十寸八寸为尺 
(汉专用十寸为尺胡瑗谓周岂用两等之尺惑于天下镇云据瑗尺为釜为斛容受俱不合据房庶尺为量得)
 周汉之法(镇谓蔡邕谓黄钟铜律为黄钟铜龠故有铜龠尺)镇与司马光论钟律反复相非不能相一 
(胡李之律生于尺房庶之律生于量)
崇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魏汉津言伏羲以一寸之器
卷八 第 17a 页 WYG0943-0209c.png
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籥其
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
三而九乃为黄钟之律至唐虞未尝易禹效黄帝之法
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
裁为宫声之管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
声之管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
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徵故不用为裁管之法
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则黄钟之律定馀律生焉汉儒用
累黍之法晋末法废隋牛弘用万宝常水尺唐田畸周
卷八 第 17b 页 WYG0943-0209d.png
王朴并用水尺之法今请圣人三指为法均弦裁管从
之大观四年四月己卯(十一日)翰学张阁请颁指尺于天
下政和元年五月六日颁大晟乐尺(自七月朔旦行之)比官小
尺短五分有奇

绍兴牙尺 大乐尺图 皇祐中黍尺

绍兴十六年五月十八日给事中段拂等言礼器局准
降下景钟制度大晟乐书并金字牙尺二十八量及太
卷八 第 18a 页 WYG0943-0210a.png
常少卿李周等所立碑刻太乐尺图本付局参照欲依
乐书制度以皇祐二年大乐中黍尺为准从之(后礼部攽祭祀)
(仪式画到造礼器尺比周尺一尺三寸二分)三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工部言
尊号玉宝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用皇祐中黍尺 后
周聂崇义三礼图玉瑞玉器之属造指尺璧羡以规之
冠冕鼎俎之属设黍尺嘉量以度之

量衡


黄帝五量

家语五帝德篇黄帝治五气设五量(权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抚万
卷八 第 18b 页 WYG0943-0210b.png
民度四方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大戴礼同)
 吕氏春秋黄帝使伶伦作黄钟之律因律以为量
柳贞传壹统类齐制量

禹制量

周语伯禹釐改制量比类百则 书关石和钧王府则
有 史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越绝书禹循守
会稽审铨衡平斗斛 吴越春秋禹调权衡平斗斛造
卷八 第 19a 页 WYG0943-0210c.png
井示民以为法度

周嘉量(铭) 数器 齐四量

考工记㮚氏(㮚坚也)为量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
一釜(釜六斗四升也釜十则钟方尺积千寸于今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其臀一
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
之宫槩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
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内宰佐后立市出其
度量淳制司市掌市之度量以量度成贾而徵儥合方
氏同其数器壹其度量行人十一岁同度量同数器(注度)
卷八 第 19b 页 WYG0943-0210d.png
(丈尺量㪷区釜数器铨衡也)质人同其度量壹其淳制玉人璧羡度
尺好三寸以为度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驵琮七寸鼻
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角人以度量受之掌葛以权度
量受之典同度数齐量量人凡祭祀脯燔之数量轮人
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 论语
武王谨权量审法度 明堂位周公颁度量 周语单
穆公曰先王制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
卷八 第 20a 页 WYG0943-0211a.png
乎生注生于黄钟 左传昭二年晏子曰齐旧四量豆
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晋
志以算术考之古斛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
尺而圆其外减傍一釐八毫其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
七秒一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范镇言周釜重一钧汉釜重二)
(钧尺有长短故也) 春秋正义近世以来或轻或重魏齐斗称
于古二而为一周隋斗称于古三而为一

汉嘉量 五量 铜量 汉斛铭 铜甬

律志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
卷八 第 20b 页 WYG0943-0211b.png
衡量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
者千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槩合龠为合(二龠也胡瑗新乐图)
(曰今文误作十唐六典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
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焉(庣吐雕反谓不满之)
(处也)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
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
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声中黄
卷八 第 21a 页 WYG0943-0211c.png
钟君制器之象也(注郑氏曰今尚方有王莽时铜斛制尽与此同)量跃于龠合
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凡
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之至
精介然有常有似士君子之行 隋志汉十斗为斛方
尺圆其外旁有庣焉其斛铭曰律嘉量斛方尺圆其外
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
寸容十斗 祖冲之考刘歆庣旁少一釐四毫有奇歆
数术不精所致也范镇按今斛方尺深一尺六寸二分
此斛之非是也 易氏曰周用指尺八寸汉用黍尺十
卷八 第 21b 页 WYG0943-0211d.png
寸方尺深尺同而有长短之差 晋志魏景元四年刘
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釐比
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魏斛大尺长莽斛小尺短)石勒造建德
殿得圆石铭曰律权石重四钧有新氏造是莽时物也
 嘉祐中刘敞守长安得谷口铜甬铭其一始元四年
其一甘露元年左冯翊府造 金石录有汉巴官铁量
铭曰永平七年 景纪中五年九月诏曰法令度量所
卷八 第 22a 页 WYG0943-0212a.png
以禁暴止邪也 张苍定章程注云斗斛之平法 第
五伦领长安市平铨衡正斗斛

汉五权 五则法品 百工程品 章程律度


(见律令)

志衡所以任权均物平轻重也其在天佐助旋机斟酌
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
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始于
卷八 第 22b 页 WYG0943-0212b.png
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五权谨矣权与物钧
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
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辅弼
执玉以翼天子诗曰秉国之钧咸有五象其义一也以
阴阳言之冬权夏衡秋矩春规中央为绳五则揆物有
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
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卷八 第 23a 页 WYG0943-0212c.png
大阴北冬水知谋(权)大阳南夏火礼齐(衡)少阴西秋金
义方(矩)少阳东春木仁生(规)中央四季土信诚(绳) 魏
相曰太昊乘震执规司春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少昊乘
兑执矩司秋颛顼乘坎执权司冬黄帝乘坤艮执绳司
下土 吕氏春秋仲春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
桶正权槩仲秋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升
甬 汉书白炜象平考量以铨(量斗斛铨权衡也) 张苍传若
百工天下作程品注如淳曰百工为器物皆有尺寸斤
两斛斗轻重之宜师古曰百工程品皆取则也 纪张
卷八 第 23b 页 WYG0943-0212d.png
苍定章程注程者权衡丈尺斗斛之平法 史记自序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详见律令)
 说文程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称
铨也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
而秒定律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其以为
重十二粟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故诸程品皆从禾
管仲传贵轻重慎权衡 商君传平斗桶权衡丈尺行
卷八 第 24a 页 WYG0943-0213a.png
之 管子曰准者五量之宗也 秦纪天下之事无小
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程(石百二十斤) 前
食货志秦并天下黄金以溢为名注孟康曰二十两为
溢师古曰改周一斤之制更以溢为金之名数也 考
工记注今东莱称或以大半两为钧十钧为环环重六
两大半两 又㮚氏疏十二辰各有律十二律以黄钟
为初九故击釜器之时其声中黄钟之宫(辰各有五声今中其宫声)
地官廪人掌九谷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三中也
二下也不能人二釜令邦移民就谷(六斗四升曰釜) 冬官陶
卷八 第 24b 页 WYG0943-0213b.png
人甗实二釜鬲实五觳庾实二觳郑司农云觳读为斛
觳受三斗聘礼记有斛旊人豆实三而成觳司农云斛
受十斗康成谓觳受斗二升豆实四升疏曰小尔雅匊
二升二匊为豆豆四升四豆曰区四区曰釜二釜有半
谓之庾聘礼记云十六斗曰籔即庾也庾有二法 内
宰注度丈尺也量豆区之属杜子春读淳为纯纯谓幅
广制谓匹长康成谓纯制天子巡守礼所云制丈八尺
卷八 第 25a 页 WYG0943-0213c.png
纯四𦐖四咫三尺二寸

魏斛

通典魏初杜夔造斛即周礼嘉量也 晋志魏景元四
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
五分五釐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一
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釐径一尺三寸六
分八釐七毫(魏斛大尺长莽斛小尺短)

后魏古铜权

律历志景明四年并州获古铜权诏付公孙崇以为钟
卷八 第 25b 页 WYG0943-0213d.png
律之准 隋志景明中并州人王显达献古铜权一枚
上铭八十一字铭云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
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此王莽所制也 元匡曰铜权古志明是汉作案铭云
虞帝始祖德布于新非汉权明矣 乐志永平二年大
乐令公孙崇造八音之器并五度五量刘芳考其尺寸
度数与周礼不同
卷八 第 26a 页 WYG0943-0214a.png

后周玉升铭 铜升 铜律度 玉斗(见尺类)

隋志后周玉升铭曰保定元年岁在重光月旅蕤宾晋
国之有司修缮仓廪获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
太师晋公以闻敕纳于天府(北史保定元年五月丙午晋公护获玉斗以献)
五年岁在叶洽皇帝乃诏稽准绳考灰律不失圭撮不
差累黍遂镕金写之用颁天下五年乙酉冬十月诏改
制铜律度为铜升颁天下天和二年丁亥正月戊子(十五)
(日)校定移地官府为式此铜升之铭也 后周得玉斗
据斗造律兼制权量亦不合周汉制度建德六年八月
卷八 第 26b 页 WYG0943-0214b.png
壬寅议权衡度量颁于天下 史记正义颜之推云隋
开皇二年五月长安人穿地得秦皇铁秤权有铭二所
凡九十八字云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颜之推录二铭载之家训)
 欧阳修得二物一铜锾一铜方版其铭亦同 秦孝
公十四年平斗桶权衡丈尺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
石丈尺隋开皇二年五月长安人穿地得金版有铭曰
始皇时量
卷八 第 27a 页 WYG0943-0214c.png

后周玉称

隋志后周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建德六年金错题铜
斗实同以秬黍定量以玉称权之一升之实皆重六斤
十三两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衡以任权钧物在天曰玉衡)

唐太府二法

六典(志同)金部掌权衡度量之制(志作数)太府卿掌以二法
平物一曰度量(分寸丈尺合升斗斛)二曰权衡凡官私斗秤尺每
年八月诣寺平校(开元九年敕格)无或差缪然后用之(月令仲春仲秋)
(日夜分平权衡同度量) 会要武德八年九月敕诸州斗秤京大
卷八 第 27b 页 WYG0943-0214d.png
府较之大和五年八月大府奏斗秤新印改篆文以旧
印真书多伪也大历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敕斗秤尺度
准式取大府较印然后行用 乐志声无形而乐有器
古之作乐者惧器失而声亡多为之法以著之故始求
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广积为分寸一黍之
多积为龠合一黍之量积为铢两此造律之本也为长
短多少轻重之法著于度量权衡三物亦有时而敝又
卷八 第 28a 页 WYG0943-0215a.png
总其法著于数使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使得
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皆亡
则推法数而制之四者既同而声必至声至而后乐可
作矣 官志太府主簿平权衡度量岁以八月印书然
后用之诸市令丞掌度量(六典京都诸市令以二物平市秤以格斗以槩) 隋
志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中
复古斗秤三年四月壬辰改度量权衡并依古式 隋
赵贤通为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
卷八 第 28b 页 WYG0943-0215b.png
唐铜斛 嘉量

通鉴武德八年九月癸卯初令太府检校诸州权量 通
典贞观中张文收铸斗秤尺升合咸得其数诏以其副
藏于乐局至武延秀为太常卿以为奇玩以律与古玉
尺玉斗升合献焉开元十七年将考宗庙乐有司请出
之敕惟以铜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声有铜律三
百五十六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斛左右与臀耳皆
正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铭云大唐贞观十年岁次玄
卷八 第 29a 页 WYG0943-0215c.png
枵月旅应钟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兹嘉量与古
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恊律郎张文收奉敕修定秤盘
铭云大唐贞观秤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题秤尺二
字尺亡其迹犹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衡
皆三之一一斛一称是文收总章年所造 旧纪大历
十年八月大府寺奏诸州府所用斗秤当寺给铜斗秤
州府依样制造而行 柳仲郢为京兆尹置权量于东
西京使贸易用之禁私制者 会要大历十一年十月
十八日太府少卿韦光辅奏请改造铜斗斛尺秤等行
卷八 第 29b 页 WYG0943-0215d.png
用十二年二月廿九日敕依旧制 敬括嘉量赋穷微
于子谷之数酌宪于黄钟之音 姚崇执秤诫云衡天
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
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釐不差轻重必得
是执秤衡之理也圣人为衡四方取则志守公平体兼
正直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似之

建隆新量衡 嘉量

卷八 第 30a 页 WYG0943-0216a.png
太祖受命之初受藏吏岁输金币权衡失准建隆元年
八月丙戌(十九日)有司请造新量衡以颁天下诏精考古
制按前代旧式作之禁私造者(纪云攽新量衡于天下按此乃新造未攽也)
(一本云作为嘉量以示天下其后平江南蜀岭凡斛斗不中法者去之以嘉量为定制)元年夏五月乙巳首 
(择廷臣王伸而下八人分掌京廪明年春二月己卯赐节度符彦卿粟以愧之自是斛量始平民情感悦)
德元年七月戊午颁于潭澧等州开宝四年七月丙申
以岭南用大斗诏均同度量(每石纳耗二升)太宗兴国二年七
月十一日(庚午)以受藏吏捶钩为奸诏敢有欺度量取羡
馀者诛之熙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诏以太府寺所掌
卷八 第 30b 页 WYG0943-0216b.png
量衡属文思院绍圣四年十一月增损衡量及私制有
禁命漕臣置局制之政和二年八月诏量权衡以大晟
乐尺为度三年十月令文思院下界造新权衡度量绍
兴元年四月十三日诏工部以省仓升斗令文思院校
定颁其式于诸州二年二月七日命榷务制百只颁诸
路禁用私量十月二十九日命文思院造升斗秤尺鬻
之先以法式朌诸路漕司依以制造分给州县七年三
卷八 第 31a 页 WYG0943-0216c.png
月十九日制五斗斛颁诸路二十五年四月四日制一
石斛颁之以革仓庾之敝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诏租斗止于百合禁豪民用大斗三十二年九月事寝
不行各随乡例

淳化权衡新式 大府寺铜式

实录淳化三年三月癸卯诏曰书云同律度量衡所以
建国经立民极也国家底慎财赋校量耗登既府库之
充盈须权衡之平允秬黍之制或差毫釐捶钩为奸害
及黎献宜详定秤法著为通规事下有司内藏库使刘
卷八 第 31b 页 WYG0943-0216d.png
承圭刘蒙正言大府寺铜式自一钱至十五斤凡五十
一轻重无准府藏岁受黄金必自毫釐计之式自钱始
则伤于重权衡法以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
两度之法起于忽十忽为丝至十釐为分每分为二累
四黍以开元通宝钱肉好周郭均者校之十分为一钱
积十钱为一两凡一钱为十万忽自一钱至半钱作秤
以校之差择得钱二千四百并以丝忽毫釐铢累之准
卷八 第 32a 页 WYG0943-0217a.png
奏御上诏三司重校定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
磨令与开元通宝钱轻重等付有司以为定制仍命别
铸新式颁行天下(志云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

景德权衡新式 铜式 新定权衡法

志景德中承圭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备其法权衡
之法起于黍度之法起于忽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
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就成二术因度尺而求釐
自积黍而取累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
二铢四累为一钱者凡一钱为十万忽以二千四百得
卷八 第 32b 页 WYG0943-0217b.png
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
新法既成并以丝忽毫釐铢累之准奏御诏以新式留
禁中复铸铜式以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三
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攽于四方
凡十有一副诏三司使重校定以御书淳化钱磨令与
开元通宝钱轻重等付有司中外以为便 会要景德
二年八月丙戌诏承圭所定权衡法附编敕而不攽下
卷八 第 33a 页 WYG0943-0217c.png
 纪景德二年八月丙戌有司上新定权衡法 实录
景德元年三月丁酉宫苑使刘承圭言(会要四年五月)先监内
藏库凡权衡皆亏欠遂上奏先朝别制法物自端拱元
年至淳化三年校定毕功其重定秤法皆上禀先帝睿
谋参以古法请知制诰赵安仁撰权衡新式序仍付所
司从之(王晓为记以述其事)祥符五年八月辛丑幸内藏库观所
立圣制铭因阅新制权衡法物六年四月壬午承圭言
先奉诏以权衡之法刋石为记请州郡及库务各赐石
记一本从之(承圭传云取秬黍以定尺积黄钟以成度由度而立权衡法) 赵安仁
卷八 第 33b 页 WYG0943-0217d.png
序曰权衡之法先王所以平物一民也汉志其事甚
详分职鸿胪所以同四方也著式太府所以均九
府也太宗宪章三五制作礼乐端拱元祀诏有司谨权
衡之法盖有虞氏同律度量衡之义也执事者禀睿谋
立新法乃考黄钟之律因大乐之尺自黍累至钧石本
旧制也别丝忽之状立毫釐之准成累铢至斤两发新
意也粤淳化三载上言新法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命与
卷八 第 34a 页 WYG0943-0218a.png
计臣同诣太府取秤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见
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新式
由黍累而齐钧石不可增损也先帝嘉之是年夏六月
乃更铸铜式即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
三十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
复颁于四方凡十有一副自下诏至颁行凡六年由是
惟金三品厥篚纤纩出纳之吝吏不能欺圣人一天下
之志是之谓矣 论语言为政之术先之以谨权量以
道寓器以器明道天下得以因器会道所谓谨权量四
卷八 第 34b 页 WYG0943-0218b.png
方之政行焉

景祐权量律度式 周汉量法 乐斗 御制


历代度量衡篇

会要景祐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李照上造成今古权量
律度式凡新尺律龠合升斗秤共七物尺准太府寺尺
以起分寸为方龠广九分长一寸高七分积六百三十
分其黄钟律管横实七分高实九十分亦计六百三十
卷八 第 35a 页 WYG0943-0218c.png
分乐合方寸四分高一寸乐升广二寸八分长三寸高
二寸七分乐斗广六寸长七寸高五寸四分总计三百
六十方龠以应乾坤二策之数乐秤以一合水之重为
一两一升水之重为一斤一斗水之重为一秤又造汉
书升合二枚周礼升豆二枚臣以新律龠合升斗比校
周汉旧制今欲以涂金熟铜铸造新定律龠合升斗及
别以木造周汉升合豆升四等以备圣览从之照以太
府尺寸为本作量法木式四等而所容受不合累黍之
数又以太府尺寸作周汉量法木式各二等欲通己说
卷八 第 35b 页 WYG0943-0218d.png
亦不能合且汉志云合龠为合(谓二十四铢)而照误云十龠
识者讥之(钱希白南部新书亦误)先是二月照请依神瞽律法铸
编钟一簴使度量权衡恊和四月丁巳诏制玉律请取
秬黍葭莩照累黍尺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大
府布帛尺为法下太常四律又自为律管之法以九十
黍之量为四百二十星为十二管定法又铸铜为龠合
升斗四物率三百三十黍为黄钟之容合三倍于龠升
卷八 第 36a 页 WYG0943-0219a.png
十二倍于合斗十倍于升既改造定法又镈之容受差
大更增六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铭曰乐斗及潞
州上秬黍择大黍纵累之以考长短尺成与太府尺合
法愈坚定 三年九月十一日(丙戌)阮逸言臣造钟磬皆
禀冯元宋祁臣独执周礼嘉量声中黄钟之法及国语
钧钟弦准之制皆抑而不用窃观御制乐髓新经历代
度量衡篇言隋书依汉志黍尺制管或不容千二百或
不啻九寸之长此则明班志以后历代无闻符合者惟
蔡邕铜龠尺本得于周礼遗范故明堂月令章句云钟
卷八 第 36b 页 WYG0943-0219b.png
以容受斤两轻重为法管以大小长短为法皆率千二
百黍以为本也御制新经又引礼记布手为尺白虎通
八寸为尺说文八寸为咫同尺等法今议者不知钟有
钧石量衡之制唐张文收定乐亦铸铜瓯臣欲更铸嘉
(逸进周礼度量法议欲先铸嘉量然后取尺度权衡)十月丁卯丁度等详定言其
疏舛不可用(九月丁亥详定黍尺钟律丁度等言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则权衡之法不可独用诏)
 罢之壬辰推思逸瑗以遣之(秋官正楚衍等算龠合升斗皆不相合) 阮逸胡瑗参周
卷八 第 37a 页 WYG0943-0219c.png
礼汉志历代至圣朝天圣令文量法制皇祐龠合升斗
以太府量校之二升九合一龠弱得太府升一升以二
斗九升五合得太府一斗 皇祐四年二月庚寅房庶
上律吕旋相图初庶以律尺龠进呈云云

元丰铜量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范镇上新乐杨杰撰乐议七篇议
量曰臣元丰议乐时见镇所造铜量斛在上斗在下左
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上三下二与汉制符汉制
曰声中黄钟叩镇之量声不合黄钟但以黄钟之钟参
卷八 第 37b 页 WYG0943-0219d.png
考量声则知中否先是镇言胡瑗龠皆方制非似爵也
房庶之龠圆径九分深十分瑗用方分庶用圆分算之
 镇铸周釜汉斛司马光谓考工记非经见刘歆不足


淳熙三器图议

程回撰重校三器图议叙曰天地肇判阴阳攸分六位
时成万物形著是故体有长短所以起度也受有多寡
卷八 第 38a 页 WYG0943-0220a.png
所以生量也物有轻重所以用权也是器也皆准之上
党羊头山之秬黍焉以之测幽隐之情达精微之理推
三光之运则不失其度通八音之变则可召其和以辨
上下则有品以分隆杀则有节凡朝廷出治生民日用
未有顷刻不资焉者也历考往古如虞舜垂重华之典
周公作太平之书孔子欲行政于四方孟轲用揆叙于
万类舍是则何以哉尝见有司颁礼既缪误而莫知先
儒谈经亦阙略而未讲于是采历代之制考载籍之文
而述度量衡三器图议焉杨子云曰大器其犹规矩准
卷八 第 38b 页 WYG0943-0220b.png
绳以其先定而后应也(淳熙十年闰十一月丁酉序) 司马公曰使
古之律存则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
容而知量校其轻重而知权衡今古律已亡矣非
黍无以见度非度无以见律夫度量衡所以佐律而
存法也古人所为制四器者以相参校以为三者虽亡
苟其一存则三者从可推也又谓器或坏亡故载之于
书形之于物夫黍者自然之物有常而不变者也故于
卷八 第 39a 页 WYG0943-0220c.png
此寓法焉然量有虚实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不若
因度求律之为审也(长短相形大小相乘轻重相抑昂皆物之所自有而度量权衡因焉)
 范景仁曰若以尺生律汉书不当先言本起黄钟之
长而后论用黍之法也司马公曰非谓太古以来律必
生于度也特以古律不存故反从度法求之耳 景仁
乐书曰周礼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璧羡之制从十
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以为度者是周之法十寸八寸
皆为尺也量之法曰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釜
积百三万六千八百分郑康成云积千寸非也是以方
卷八 第 39b 页 WYG0943-0220d.png
分百万置于方尺之间而云也是不知方八寸圆其外
深十寸之为算数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方尺者八寸
之尺也与璧羡之制同也汉之量法方尺而圆其外旁
有庣焉其实一斛积百六十二万分言方尺而不言深
尺者无八寸之别也是汉用十寸为尺也(汉书始有十寸为尺之说)
王制注步亩之法以为六国时始为八寸之尺是失于
不知璧羡之法与釜之数也 胡瑗云六十四升为釜
卷八 第 40a 页 WYG0943-0221a.png
六十四斗为钟自是容受之量名殊非短长之尺法今
镇云周以八寸尺为量八八六十四故容六斗四升何
穿凿之甚又云汉以十寸为量故容十斗瑗云周量汉
斛各有庣数 范镇曰乐者和气也发和气者声音也
声音生于无形古人以有形之物传其法然后无形之
声音得矣
 玉海卷八
卷八 第 40b 页 WYG0943-0221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