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943-0134a.png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五
            宋 王应麟 撰
 天文
圭景


周土圭 八尺表 识景规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
南景短多暑北景长多寒东景夕多风西景朝多阴日
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
卷五 第 1b 页 WYG0943-0134b.png
制其域注郑司农云夏至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
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为然正义周公度日景置
五表今阳城是周公度景之处古迹犹存通卦验云冬
日至立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是以知用八尺表以昼
漏半度景也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郑氏注云南戴日
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
半之得地之中正义三光考灵曜云云又曰周公摄政
卷五 第 2a 页 WYG0943-0135a.png
四年欲求土中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景 冯相氏冬夏
致日注冬至景丈三尺夏至景尺五寸 典瑞土圭以
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注以致四时日月者度其
景至不至以知其行得失也冬夏以致日春秋以致月
土地犹度地也封诸侯以土圭度日景观分寸长短以
制其域所封也郑司农说以求地中故谓之土圭疏通
卦验冬至立八尺之表昼漏半度之表北得丈三尺景
若春秋致月之法亦于春秋分于十五日而望夜漏半
而度之日景一寸其地千里则一分百里封诸侯无过
卷五 第 2b 页 WYG0943-0135b.png
五百里已下止可言分不合有寸也 土方氏掌土圭
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 玉人土
圭尺有五寸以致日注度景至不疏言土圭者谓度土
地远近之圭云致日者于地中立八尺之表于中漏半
夏至日表北尺五寸景与土圭等冬至日丈三尺为景
至若不依此皆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但景至与不
至皆由君政得失而来度之者若不至使君改德教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943-0135c.png
云夏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冬日至之景丈三尺者皆通
卦验文大司徒亦云夏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度地封诸侯日景一分地差百里五等诸侯取五分景
以下 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槷以悬视以景为规识日
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日中之景夜考极星以正朝
夕注于所平之地置八尺之臬以悬正之视景以正四
方日出入之景其端则东西正也又为规识之为其难
审也自日出而画其景端又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两
端之中规之规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
卷五 第 3b 页 WYG0943-0135d.png
臬则南北正疏以绳悬之于柱之四角四中以八绳悬
之其绳皆附柱则其柱正矣然后视柱之景天文志云
夏日至立八尺之表通卦验亦云立八神植八尺之表
臬即表也必八尺者案考灵曜曰从上向下八万里故
以八尺为法也于四角四中故须八神神即悬也(𣙗古文臬)
(𣙗柱也注引尔雅在地者谓之臬极星谓北辰)易氏解曰夏至日在南陆躔东
井去极六十六度有奇而景尺有五寸冬至日在北陆
卷五 第 4a 页 WYG0943-0136a.png
躔牵牛去极一百十六度有奇而景丈有三尺春分日
在西陆躔于娄秋分日在东陆躔于角去极九十一度
有奇而其景均焉日出于东景在西则识出景之端日
入于西景在东则识入景之端两端既定中屈其所量
之绳而两者相合则地中可验又虑所规不正复以出
入之景与日中之景三者相参故曰参虑所参或偏复
以日中之景与极星之度两者相考故曰考 诗定之
方中注揆日出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
疏公刘传曰考其日影是也(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其术则匠人
卷五 第 4b 页 WYG0943-0136b.png
云云屈横度之绳即可以知南北经传未有以定星正南
北者故笺以定为记时 隋志周公测晷景于阳城以
参考历纪(唐调露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于阳城得土圭长丈二尺七寸)先儒皆云夏
至立八尺表于阳城其景与土圭等尚书考灵曜曰日
永景尺五寸日短景丈三尺易纬通卦验曰冬至之日
植八尺之表日中视晷景长短以占和否(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冬)
(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景一尺六寸冬至一丈
卷五 第 5a 页 WYG0943-0136c.png
三尺五寸(世说注引周髀云夏至北方六千里冬至南方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表则无影矣)
向洪范传曰夏至景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
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其法治地使平规而圆之立表其中)
(至尺寸之差盖由南北殊方高下异势众说不得而一也)汉魏及宋所都皆别四家
历法候景则齐纬候所陈恐难依据刘向二分之景直
以率推非四表候定其长短(汉四分魏景初宋元嘉大明历皆与考灵曜同)
灵曜周髀灵宪及郑玄注周官并云日景于地千里而
差一寸案宋元嘉十九年壬午使使往交州测景夏至
出表南三寸三分何承天遥取阳城云夏至一尺五寸
卷五 第 5b 页 WYG0943-0136d.png
计阳城去交州万里而景实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
里而差一寸也后魏信都芳注周髀四术谓金陵去洛
南北略当千里景差四寸则二百五十里而差一寸也
(唐开元中太史测景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差二寸五釐则康成之言未可据也)司马光日景图曰 
(日行黄道每岁有差地中当随而转移故周在洛邑汉在颍川阳城唐在汴州浚仪而唐志犹取阳城日晷以)
(为法与汉志不同) 易氏谓大司徒所谓特四时测景之法尧
之授时以中星验日景独于仲夏言敬致即致日也致
卷五 第 6a 页 WYG0943-0137a.png
日于尺有五寸之景即求中之法也使天度可以尺寸
求则南北可分长短而东西何以取信土圭土其地者
仿王国之法定东西南北之埶而已 卢肇云周公之
为政也土圭致晷周髀作则(即句股算法)吴王蕃因郑众郑
玄之言用句股之术以求天之里数 月令正义郑注
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在当中自此地
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游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
天中平至夏至之后地渐渐而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
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
卷五 第 6b 页 WYG0943-0137b.png
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后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于
三万里之中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
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
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郑四游之)
(极元出周髀之文)考灵曜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十万四千里
郑注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里
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 周髀算经曰陈子曰夏
卷五 第 7a 页 WYG0943-0137c.png
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
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
句也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
八万里日光外照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长夏至
短日晷损益寸差千里 大司徒疏武王迁鼎于洛欲
以为都周公又度景求地中案书传云四年建侯卫五
年营成周封诸侯但正四方不求土中(晏子春秋古之立国南望南斗)
(北戴枢星) 聘礼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 续
卷五 第 7b 页 WYG0943-0137d.png
汉历志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而日远
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
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 黄帝羲和占日 尧敬致
正仲夏 续汉志记称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
立以比日表

周十煇

礼春官视祲掌十煇(音运)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
卷五 第 8a 页 WYG0943-0138a.png
象鑴监闇瞢弥叙隮想(故书弥作迷隮作资)注郑司农云煇谓日
光气也祲阴阳气相侵象者如赤鸟鑴日旁气四面反
乡如煇状监云气临日闇日月食瞢日月瞢瞢无光弥
白虹弥天叙云有次序如山在日上隮升气想煇光玄
谓鑴读如佩觿之觿谓日旁气刺日监冠珥弥气贯日
隮虹也诗云朝隮于西想杂气有似可形想疏一曰祲
据以为官首(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十等多是日旁之气言煇亦
是日旁煇光故总以煇言之 鲁史梓慎云吾见赤黑
之祲 晋天文志有十煇 汉有日旁气占 周文为
卷五 第 8b 页 WYG0943-0138b.png
项燕军视日(服虔曰视日旁气也) 汉功臣表引成帝时光禄大
夫滑湛日旁占验 崇文目云气图一卷气象图一卷
占风云气候日月星辰上下图一卷云气则候赋占候
云雨赋各一卷 博古图有周双螭表座汉表座

汉太初晷仪 灵台铜表 日晷书 圭景

汉造太初历立晷仪 黄图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
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志历谱
卷五 第 9a 页 WYG0943-0138c.png
有日晷书三十四卷(隋志天文有黄道晷景占一卷唐志同梁有晷景记二卷) 晋
乐志炎汉中兴明帝表圭景而陈清庙 前天文志日
阳也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阴用事则日退而
南昼退而短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
为常燠凡君行急则日行疾君行缓则日行迟(冬至短极垂土)
(炭土炭动麈鹿解角兰根出泉水踊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晋灼曰蔡邕律历记候钟律权土炭冬至阳气应)
(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先后五日之中)后礼仪志日冬夏至阴阳 
(晷景长短之极微风所生也使八能之士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日有中道月
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
卷五 第 9b 页 WYG0943-0138d.png
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东井北近
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牵
牛远极故晷长景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
去极中而晷中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
差晷景长短之制(后百官志注汉官曰灵台待诏三人候晷景二人候日) 续历
志章帝晷漏与天相应冬至黄道去极百十五度晷景
丈三尺春分去极八十九度少强景五尺二寸三分夏
卷五 第 10a 页 WYG0943-0139a.png
至去极六十七度强景尺五寸秋分去极九十度半强
景五尺五寸刘昭注易纬所称晷景长短不相应(冬至丈三)
(尺夏至一尺四寸八分春秋分七尺二寸四分)续历志又曰黄道去极日景之生据仪表也  宋志
景初日中晷景即用汉四分法是以渐就乖差 唐志
祖冲之曰四分历立冬景长一丈立春九尺六寸冬至
南极日晷最长二气去至日数既同中景应等而相差
四寸此冬至后天之验东汉晷漏定于永元十四年则
四分法施行后十五岁也 李寻曰日者众阳之长辉
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月众阴之长百里为品
卷五 第 10b 页 WYG0943-0139b.png
千里立表万里连纪 论衡日出扶桑暮入细柳

宋土圭 梁铜表

宋书元嘉二十年何承天以土圭测景知冬至已差三
日诏使付外考验起元嘉十三年毕二十年八年之中
冬至之日常与景长之日差校三日(月令正义孟春日在营室按三统历)
(立春日在危十六度正月中日在室十四度元嘉历立春日在危三度正月中日在室一度) 宋志
承天曰史官受诏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馀
卷五 第 11a 页 WYG0943-0139c.png
(钱乐之奏由来用景初法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以月冲考之在斗十七度半间) 隋律志
梁武钟律纬云宋武平中原(义熙十三年九月)送浑天仪土圭
云张衡所作(张衡曰土圭测影不缩不盈)验浑仪铭题光初四年铸土
圭光初八年作并刘曜所制非张衡也梁表尺即祖暅
所算造铜圭景表也 隋天文志梁天监中祖暅之造
八尺铜表(周兴嗣为铜表铭)其下与圭相连圭上为沟置水以
取平大同十年虞𠠎又用九尺表江左景夏至一尺三
寸二分冬至一丈三尺七分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
春秋二分五尺三寸九分土圭正景经文阙略先儒说
卷五 第 11b 页 WYG0943-0139d.png
不明审祖暅错综经注以推地中其法曰验昏旦定刻
漏分辰次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曰南表立表于南表
影末曰中表夜依中表望北极枢而立北表取三表直
为地中之正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东方之半体
立表于中表之东曰东表日夕日入西方半体立表于
中表之西曰西表乃观三表直者即地南北之中也(南戴)
(日下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馀见上  隋经籍志元嘉二十六年度日
卷五 第 12a 页 WYG0943-0140a.png
景数一卷

唐测景台 土圭

地理志河南府阳城县南有测景台开元十一年诏太
史监南宫说刻石表焉 会要仪凤四年五月太史令
姚元辨奏于阳城测景台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景尺
有五寸调露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于阳城周公测景所
得土圭长丈二尺七寸(高宗) 大衍历议考麟德已前实
录书时历不书候景浑天二分为东西之中而晷景不
等二至为南北之极而进退不齐开元历所推日度及
卷五 第 12b 页 WYG0943-0140b.png
气皆直子半之始与祖冲之所算二百年间辄差一日
之数皆合有中气日度之议日躔之略例步日躔轨漏
之术冬至去极百十七度二十分阳城日晷丈二尺七
寸一分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分晷尺四寸七分春
秋分去极九十一度三十分晷五尺四寸三分每气初
日中晷常数不齐测其地二至日晷较长短同者为戴
日北度数依阳城术求之(诃陵夏至立六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六典天
卷五 第 13a 页 WYG0943-0140c.png
下测景之处分至表准各有典常 司历掌验晷景(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
(三日壬子于京丽正院定表样审尺寸太史驰驿分往测候) 集贤注记以二分至
之日正午量景长短数年候之乃定还京一行校之陈
元景曰以丈尺之术窥天地之大岂可定乎 天文志
大衍议曰数十里之高与十里之广犹斜射之影与仰
望不殊今欲凭晷差以推远近高下尚不可知况稽周
天星步于不测之中又可必乎 通典阳城有测景台
(开元以阳城测景未中乃于浚仪之岳台) 文苑英华范荣测景台赋据河
洛之要创造化之功下压坤德上罗乾纬囊括众巧网
卷五 第 13b 页 WYG0943-0140d.png
罗群蓺平四气而正两仪

唐中晷法 覆矩图

天文志中晷之法初李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
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历诏
太史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其议曰周礼大
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
中郑氏以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
卷五 第 14a 页 WYG0943-0141a.png
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内是
以半之得地中今颍川阳城是也宋元嘉中南征林邑
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开元十
二年(四月壬子)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
略同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馀度(会要云才)
(出地三十馀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
古所未识乃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又铁勒北有骨
利干昼长夜短既夜天如曛不暝夕胹羊胛才熟而晓盖
近日出没之所(会要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太史官大相元大等)
卷五 第 14b 页 WYG0943-0141b.png
(驰往安南武陵蔡蔚等州测候数年还京与一行校之)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
地设水准绳墨植表以引度之自滑台始白马夏至之
晷尺五寸七分又南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又南
得扶沟晷尺四寸四分又南至上蔡武津晷尺三寸六
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馀而
旧说王畿千里晷差一寸妄矣今以勾股校阳城中晷
夏至尺四寸七分八釐冬至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定春秋
卷五 第 15a 页 WYG0943-0141c.png
分五尺四寸五分以覆矩斜视极出地三十四度十分
度之四自滑台浚仪扶沟上蔡武津表视之其北极去
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
十步而极差一度极之远近异则黄道轨景固从而变
矣比岁武陵晷以图测之定气四尺四寸七分按图斜
视极高二十九度半差阳城五度三分蔚州横野以图测
之定气六尺六寸二分半按图斜视极高四十度差阳
城五度三分凡南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
八里九十步自阳城至横野武陵大率夏至与南方差
卷五 第 15b 页 WYG0943-0141d.png
少冬至与北方差多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
四分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晷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
分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差阳城十四
度三分其径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日在天顶北六度
六分彊极高十七度四分周围二十五度常见不隐冬
至晷六尺九寸若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差十
七度四分与林邑正等吴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传以
卷五 第 16a 页 WYG0943-0142a.png
戴日下万五千里为勾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率以揆
天度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馀今测日晷距阳城
五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
极相去八万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若是蕃之术
以蠡测海也(通典云用勾股法算之大约南北极相去才八万馀里)十三年至岱
宗时山下夜漏未尽自日观东望日已渐高据历法晨
初迨日出差二刻半今差三刻馀原古人所以步圭景
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
所以重历数之意将以敬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
卷五 第 16b 页 WYG0943-0142b.png
盖之是非若乃述无稽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
当缺疑而不议也而或者各守所传之器以述天体谓
浑元可任数而测天象可运算而窥终以六家之说迭
为矛盾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狭果以为浑天
耶则北方之极寖高此二者浑盖之家尽智毕议未见
能通其说也则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
何益人伦之化哉凡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异先儒一
卷五 第 17a 页 WYG0943-0142c.png
以里数齐之遂失其实今更为覆矩图南自丹穴北暨
幽都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别日食之多少定昼
夜之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协其数矣昭宗时太子詹事
边冈修历术服其精粹以为不刋之数也 旧书天文
志曰一行覆矩图自丹穴以暨幽都之地凡为图二十
四以考合蚀之分数知定漏之长短今载诸州测景尺
寸如左 太平御览交州去洛九千馀里孙悚云立表
效景景在表南岂古郡以日南为名者其斯义乎又有
比景县北比二字相似 晋太康记河南阳城县是为
卷五 第 17b 页 WYG0943-0142d.png
土中夏至景尺有五寸 南越志日南五月立表望之
日在表北景居南 山海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
居之主司反景 淮南天文训日行九州七舍有五亿
万七千三百九里视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
也 隋志梁祖暅曰考灵曜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
万八千五百里以晷影验之失于过多王蕃所考校之
前说不啻减半盖近密乎刘焯云以二至之影定去极
卷五 第 18a 页 WYG0943-0143a.png
晷漏周官夏至日影尺有五寸张衡郑玄王蕃陆绩先
儒等皆以为影千里差一寸言南戴日下万五千里表
影正同天高乃异考之算法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
典说今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
里一寸非其实差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
地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
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 历志中气议曰历气
始于冬至稽其实盖取诸晷景步轨漏术曰南方戴日
之下正中无晷自戴日之北一度乃初数千三百七十
卷五 第 18b 页 WYG0943-0143b.png
九自此起差 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植八尺之
表日中规其晷之如度者则岁美民和晷进则水退则
旱进尺二寸则月食退尺则日食晷进为嬴晷退为缩
 吕氏春秋曰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白民之南
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乾德司天台景表

见律历
卷五 第 19a 页 WYG0943-0143c.png

皇祐岳台晷景新书 圭表

见天文 岳台今京师岳台坊地曰浚仪近古候景之
所洛诰称自土是也 表长八尺见于周髀 历志载
皇祐元年己丑二年庚寅三年辛卯自小雪至立冬气
之盈缩新表测影王朴算影新法算影测影长加时早
晚岳台晷影周岁算数 皇祐初为圭法置于司天监

熙宁景表议

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进表影(御迎阳门观) 沈括上景表议
曰步景之法定南北为难臣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
卷五 第 19b 页 WYG0943-0143d.png
节日日不同参考旧闻别立新术候景之表三其崇八
尺博三寸三寸杀一以为厚圭首剡其南使偏锐其趺
方厚各二尺环趺刻渠受水以为准以铜为之表之四
方墨以为中刻之缀四绳垂以铜丸先约定四方以十
二表南北相重相去二尺各使端直三表相去左右上
下以度量之令相重如一自日初出则量西景三表相
去之度又量三表之端景之所至各别记之至日欲入
卷五 第 20a 页 WYG0943-0144a.png
候东景亦如之长短同相去之疏密又同则以东西景
端随表景规之半折以求最短之景五者皆合则半折
最短之景为比表南墨之下为南东西景端为东西五
候一有不合未足以为正既得四方则惟设一表方首
表下为石席以水平之植表于席之南端席广三尺长
如九服冬至之景自表趺刻以为分分积为寸寸积为
尺为密室以栖表当极为霤以下午景使当表端凡景
表景薄不可辨即以小表副之 元丰五年正月二十
三日详定浑仪官欧阳发言至道皇祐之器及影表皆
卷五 第 20b 页 WYG0943-0144b.png
有差谬(会要)

绍熙铜表

见历法

水臬

国史天文志韩显符造铜候仪之制有九九曰水臬十
字为之其水平满北辰正以置四隅各长七尺五寸高
三寸半深一寸四隅水平则天地准唐贞观初李淳风
卷五 第 21a 页 WYG0943-0144c.png
于浚仪县古岳台测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八分差阳城
九分今测定北极高三十五度以为常准 月令正义郑
注考灵曜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
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 叶氏曰日仲春在奎十四
度仲秋在角五度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去极俱九十一度

阴阳五行书


黄帝阴阳  神农五行 黄帝泰素

前志五行家泰一阴阳二十三卷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卷五 第 21b 页 WYG0943-0144d.png
 阴阳家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刘向别录云韩诸公孙言)
(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 崇文目黄帝朔书一卷(托师旷东方朔太公撰)
法言或问黄帝终始曰托也

黄帝四序堪舆

元魏太安四年殷绍上一卷表云先师所注黄帝四序
经文三十六卷合三百二十四章言天地阴阳之本撮
要为一卷 隋志二卷(作堪馀) 唐志五行类一卷又地
卷五 第 22a 页 WYG0943-0145a.png
节堪舆二卷 崇文目五行类一卷 周礼占梦疏郑
玄荅张逸问案堪舆黄帝问天老事云四月有癸亥十
月丁巳为阴阳交会云今八会其遗象者案堪舆大会
有八小会亦有八(堪舆天老曰正月阳建于寅) 前汉志堪舆金匮
十四卷隋志八会堪馀一卷堪馀历二卷唐志堪舆历
注二卷国史志商绍太史堪舆历一卷 扬雄传注张
晏曰堪舆天地总名孟康曰神名造图宅书者 保章
氏注堪舆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 日者传褚先生
载孝武时聚会占家有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历天人太
卷五 第 22b 页 WYG0943-0145b.png
一家 后汉许慎云堪天道舆地道 唐吕才云堪舆
经黄帝对天老有五姓之言 吕氏春秋羲和作占日
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

黄帝式经

隋志五行类黄帝式经三十六用一卷曹氏撰(唐志同)
黄帝出军遁甲式法一卷 史记正义引六甲孤虚法
(刘歆七略云有风角孤虚二十卷) 唐志黄帝式用常阳经一卷 汉
卷五 第 23a 页 WYG0943-0145c.png
志五行有羡门式法二十卷羡门式二十卷 史日者
传分策定卦旋式正棋 月令正义耕用亥日故云元
辰知用亥者以阴阳式法正月亥为天仓(又云按阴阳式法丑鱼鳖)
(蟹)

黄帝阴符经

唐志神仙家集注阴符经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
(洽李鉴李锐杨晟)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
(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李靖阴符
机一卷韦弘阴符经正卷一卷张果太无传一卷又辨
卷五 第 23b 页 WYG0943-0145d.png
命论一卷 中兴书目一卷分上中下篇骊山老母注
少室山布衣李筌撰序云得此经于嵩山石壁中不晓
其义后至骊山逢一老姥有火生于木祸发必尅之语
(见上篇)因问之姥乃授以阴符玄义阴符经者黄帝之书
或云受之广成子或云受之玄女或云黄帝与风后玉
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事(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
(符)阴符经疏一卷表淑真疏并序有赞沈该注一卷又元
卷五 第 24a 页 WYG0943-0146a.png
谭一卷(不知作者) 上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
身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中篇动其机万化安下篇三返
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蔡元定注) 咸平
三年蔡望进新注阴符经八月十八日宋白看详付史
馆 蔡氏序曰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
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子以
为非商末则周末世数久远不得而详知以文字气象
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大要以至无
为宗以天地文理为数谓天下之故皆自无而生有人
卷五 第 24b 页 WYG0943-0146b.png
能自有以返无则宇宙在手矣筌之言曰百言演道百
言演法百言演术道者神仙抱一法者富国安民术者
强兵战胜而不知其不相离也一句一义三者未尝不
备道者得其道法者得其法术者得其术三之则悖矣
或曰此书即筌之所为也得于石室者伪也其词支而
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见为说耳 唐李筌传骊山老母
之言曰此符三百馀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
卷五 第 25a 页 WYG0943-0146c.png
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
胜之术分为三章又有六注谓太公范蠡鬼谷张良诸
葛亮及筌也系以正义不言谁作后序中谓出于骊山
老母亦间有无主名者略计太公之言八张良之言九
鬼谷六诸葛五范蠡才一见而筌及正义尤详后有断
章三赞又道士希严作赞三十九首可谓备矣 程子
曰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
尽者也 黄庭坚曰阴符出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

卷五 第 25b 页 WYG0943-0146d.png

殷阴阳书

礼运坤乾注得殷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疏熊氏
云殷易以坤为首先坤后乾夏四时之书殷坤乾之说
载前王损益阴阳盛衰

周龟八命

春官太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
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赞三
卷五 第 26a 页 WYG0943-0147a.png
(玉瓦原)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三梦(致觭咸陟)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
以诏救政(又见艺术类) 卜师掌开龟之四兆(方功义弓)

周九簭

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巫更巫咸巫式巫目
巫易巫比巫祠巫参巫环注此九巫读皆当为筮(详见艺术)
(类)

邹衍五德

宋志案邹衍五德周为火行 汉郊祀志驺衍以阴阳
主运显于诸侯注晋灼曰燕昭王筑宫师衍故作主运
卷五 第 26b 页 WYG0943-0147b.png
之篇 史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张苍传公孙臣
上书陈终始五德传言汉土德文帝召为博士草立土
德时历制度注传谓传次也 家语孔子曰五行用事
先起于木王者则之首以木德其次以所生之行转相
承也 郎顗传孔子曰汉三百载斗历改宪(注春秋保乾图)
百四岁为一德五德千五百二十岁五行更用(注易乾凿度孔)
(子曰立德之数先立木金水火土德各三百四岁五德备凡一千五百二十岁)
卷五 第 27a 页 WYG0943-0147c.png

汉阴阳二十一家

志阴阳家者流出羲和之官拘者为之牵禁忌泥小数
始于宋司星子韦三编次以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之)
(书)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衍)邹子终始五十
六篇(史记驺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闲大不经推而远之至天)
(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乘丘子杜文公各五篇黄帝泰素二十
(韩诸公子作)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容成子十四篇张苍十
六篇邹奭子十二篇闾丘子冯促各十三篇将钜子五
曹官制各五篇周伯十一篇(齐人)卫侯官十二篇(不知作者)
卷五 第 27b 页 WYG0943-0147d.png
长天下忠臣九篇(近世平阴人别录云传天下忠臣)公孙浑邪十五篇
而以杂阴阳三十八篇终焉(不知作者)凡二十一家三百六
十九篇(兵阴阳始于泰壹天一终于辟兵威胜方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推刑德顺斗击因五)
(胜) 司马谈论六家曰阴阳之术太详而众忌讳使人
拘而多畏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李奇注阴阳之术月令星官是)
(其枝叶也)又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翼奉曰(奉好律历阴阳之占)天地设位垂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
卷五 第 28a 页 WYG0943-0148a.png
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画州土建君臣立律
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
秋有灾异 董仲舒推阴阳为儒者宗 魏相采易阴
阳及明堂月令奏之(魏相曰阴阳王事之本群生之命) 孟喜得易家
候阴阳灾变书 张衡为阴阳之宗 郎顗咎徵最密
(阴阳详密) 襄楷善天文阴阳之术 春秋繁露有阴阳五
篇五行八篇天地阴阳一篇 礼记明堂阴阳录(见明堂类)
元帝纪初元三年六月诏安民之道本繇阴阳丞相御
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人 成帝纪阳朔二年
卷五 第 28b 页 WYG0943-0148b.png
春诏曰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
违时政 安帝纪永初二年七月戊辰诏有道术明习
灾异阴阳之度璇玑之数者各使指变以闻

汉五行三十一家 (四时五行经黄帝五都)

志五行始泰一阴阳终五音定名三十一家六百五十
二卷五常之形气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其法亦起
五德终始而小数家因以为吉凶若泰壹(二十三卷)黄帝诸
卷五 第 29a 页 WYG0943-0148c.png
子论(各二十五卷)太玄(二十六卷)三典谈论(二十七卷)诸王子论(二十三卷)
则阴阳之书也若神农大幽(二十七卷)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
阳五行时令(十九卷)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则四时五行星
宿之书也若务成子(十四卷)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钟律灾
(二十六卷)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二卷)钟律消息(二十九卷)黄钟(七卷)
灾异钟律之书也若堪舆金匮(十四卷)天一(六卷)泰一(二十九卷)
刑德(七卷)风鼓六甲(二十四卷)风后孤虚(二十卷)六合随典(二十五卷)
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羡门式法及式(各二十卷)文解六甲(十八卷)
皆五行之数若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刑德(二十一卷)定名(十五)
卷五 第 29b 页 WYG0943-0148d.png
(卷)皆五行之音若猛子闾昭(二十五卷)盖为五行之学者也
 通鉴外纪黄帝其师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
始作甲子甲乙谓干子丑谓枝枝干相配以名日 汉
历志黄帝起五部注孟康曰五行也 黄帝纪治五气
注五行之气 选七命注引刘向尚书五行说

汉律历阴阳占

翼奉传奉治齐诗好律历阴阳之占上封事曰知下之
卷五 第 30a 页 WYG0943-0149a.png
术在于六情十二律而已王者忌子卯吉午酉诗之为
学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张晏曰性)
(谓五行历谓日也)观情以律(张晏曰情谓廉正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狼也律十二律也)
曰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
(孟康曰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有变改之政)窃学齐诗闻五际
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食地震之效 诗正义六蓺论
引春秋演孔图云诗含五际六情汎历枢云午亥之际
为革命卯酉之际为改正辰在天门出入候听卯天保
酉祈父午采芑亥大明(诗正义又引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戍仲) 郎顗云
卷五 第 30b 页 WYG0943-0149b.png
四始之缺五际之厄 班固曰汉兴推阴阳灾异者孝
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时则眭孟夏侯胜元成
则京房翼奉刘向谷永哀平则李寻田终术假经设谊
依托象类亿则屡中

汉京房易传

详见易类 晁说之曰汉艺文志易京氏凡三种八十
九篇隋经籍志有京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种六十三
卷五 第 31a 页 WYG0943-0149c.png
卷唐蓺文志有京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种二十三
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而
其传者曰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法一卷或共题易
传四卷而名皆与古不同今所谓京氏易传者或题曰
京氏积算易传疑隋唐志之错卦是也错卦在隋七卷
唐八卷所谓积算杂占条例法者疑隋逆刺占灾异十
二卷是也至唐逆刺三卷而亡其九卷元祐八年高丽
进书有京氏周易占十卷疑隋志周易占十二卷是也
自古易家有书而无师者多矣京氏之书幸而与存者
卷五 第 31b 页 WYG0943-0149d.png
才十之一尚何谁之师哉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
十四气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进退以
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奇偶相与据一以超二而
为主之相者谓之应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
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乎本以隐赜
佐神明者(以飞某卦之位乃伏某宫之位)谓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
参乎本数以纪月者谓之建终终始始极乎数而不可
卷五 第 32a 页 WYG0943-0150a.png
穷以纪日者谓之积含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
者谓之互乾建甲子于初坤建甲午于上八卦之上乃
生一世之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为五世之位其五世
之上乃为游魂之世五世之初乃为归魂之世而归魂
之初乃生后卦之初其建刚日则节气柔日则中气其
数虚则二十有八盈则三十有六盖其可言者如此若
夫象遗乎意意象乎言则错综其用唯变所适或两相
配而论内外二象若世与内若世与外或不论内外二
象而论其内外之位或三相参而论内外与飞若伏或
卷五 第 32b 页 WYG0943-0150b.png
相参而论内外世应建伏不论内外而论世建与飞伏
或兼论世应飞伏或专论世应或论世之所忌或论世
之所生于其所起见其所灭于其所刑见其所生非彰
往察来微显阐幽者曷足以与此前是焦小黄变四千
九十有六卦后有管辂定乾之轨七百六十有八坤之
轨六百七十有二其知之者将可以语邵康节之易矣
(说之为京氏易式) 国史志京房周易律历一卷题虞翻注
卷五 第 33a 页 WYG0943-0150c.png
乾象新书引京房易传妖异占

汉洪范五行传 论 记

刘向传成帝时向校五经秘书见洪范箕子为武王陈
五行阴阳休咎之證乃集合上古以来春秋六国灾异行
事著其占验凡十一篇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五行传出尚书大传)
(后汉志引郑玄注) 志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唐志同(隋志洪范五行传论十一)
(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天文类天文洪范日月变一卷洪范占二卷梁有洪范天行星历四卷) 五行志
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始推阴阳宣元之后刘向治榖
梁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向子歆治左氏言五
卷五 第 33b 页 WYG0943-0150d.png
行传颇不同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传
族子胜下及许商其传与刘向同唯歆传独异是以揽
仲舒别向歆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
陈行事举十二世以传春秋著于篇 本传赞刘氏鸿
范论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 夏侯胜传胜从始昌受
洪范五行传说灾异諌昌邑王曰天久阴不雨臣下有
谋上者霍光召问胜对在鸿范传光益重经术士(五行志云)
卷五 第 34a 页 WYG0943-0151a.png
(胜上洪范五行传光读之大惊) 儒林传许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志许商五)
(行传记一篇) 李寻传寻治尚书独好洪范灾异学天文月
令阴阳(续志应劭董巴谯周并撰建武以来灾异)尹敏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周
磐传磐学古文尚书洪范五行 郎顗传尚书洪范记
曰月行中道移节应期德厚受福重华留之 礼保章
氏疏案尚书五行传 隋志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
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 晋志文帝时宓生创纪大
传其言五行庶徵备矣 唐志向为五行传取五事皇
极庶徵附于五行以为八事皆属五行则八政五纪三
卷五 第 34b 页 WYG0943-0151b.png
德稽疑福极之类又不能附俾洪范之书失其伦理然
自汉以来未有非之者其祥眚祸痾之说自其数术之
学孔子于春秋记灾异而不著事应盖谨之也(志有萧吉五行)
(记五卷隋人) 汉明帝制五行章句于辟雍自讲

汉五行传说占应

续志五行传说及其占应汉书五行志录之详矣应劭
董巴谯周并撰建武以来灾异今合而论之以续前志
卷五 第 35a 页 WYG0943-0151c.png
(注引郑玄注尚书大传)志又引刘歆传  尚书大传维王后元祀帝令大
禹步于上帝(王谓禹也帝舜也步推也令禹推演天道)维时洪祀六沴用咎
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若六沴作见若是共禦帝
用不差神则不怒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若六沴作见若
不共禦六伐既侵六极其下禹乃共辟厥德受命休令
爰用五事建用王极 或作皇极(郑玄曰五事象五行则王极象天也)长事一
曰猊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
有服妖龟孽鸡祸下体生于上之痾青眚青祥维金沴
木次二事曰言言之不从是谓不又厥咎僣厥罚恒阳
卷五 第 35b 页 WYG0943-0151d.png
厥极忧时则有诗妖介虫之孽犬祸口舌之痾白眚白
祥维木沴金次三事曰视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荼
(缓也)厥罚恒燠厥极疾时则有草妖裸虫之孽羊祸目痾
赤眚赤祥维水沴火次四事曰听听之不聪是谓不谋
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豕祸耳痾黑眚
黑祥维火沴水次五事曰思心(貌木言金视火听水思土)思心之不
(当为睿)是谓不圣厥咎雺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
卷五 第 36a 页 WYG0943-0152a.png
有脂夜之妖(夜读曰液)华孽牛祸心腹之痾黄眚黄祥金木
水火沴土王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瞀厥罚恒阴厥极
弱时则有射妖蛇龙之孽马祸下人伐上之痾(郑玄曰夏侯胜)
(说伐宜为代)日月乱行星辰逆行维五位复建辟厥沴曰二
月三月维猊是司四五月视六七月言八九月听十十
一月思心十二月与正月王极凡六沴之作岁月日之
朝则后王受之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岁月日之夕
则庶民受之其二辰以次相将其次受之星辰莫同是离
逢非沴维鲜之功禦猊于乔忿言于讫众视于忽似听
卷五 第 36b 页 WYG0943-0152b.png
于怵攸思心于有尤王极于宗始以其月从其礼祭之
参乃从其祀礼曰格祀(篇名也今亡)曰某也方祀曰播(读曰藩)
国率相行祀其祀也曰若尔神灵洪祀六沴是合无差
无倾无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则会批之六沴六事之
机以垂示我我民人无敢不敬事上下王祀 后汉方
术传序箕子之术注箕子说洪范五行阴阳之术 孔
光对其传曰六沴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 李
卷五 第 37a 页 WYG0943-0152c.png
寻曰五行以水为本其星元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
生 谷永曰明王正五事建大中则庶徵序于下 马
融对策大中之道在天为北辰在地为人君 郭璞曰
尚书有五事共禦之术京房易传有消复之救宋五行
志九畴陈其义于前春秋列其效于后逮至伏生创纪
大传五行之体始详刘向广演洪范休咎之文益备班
固斟酌经传详纪条流司马彪纂集光武以来以究汉
事王沈魏书志篇阙凡灾异但编帝纪又高堂隆郭景
纯等据经立辞终皆显应今皆撰次论序 晋志文帝
卷五 第 37b 页 WYG0943-0152d.png
时伏生创纪大传班固据大传采仲舒向歆著五行志
博通祥变以传春秋综而为言凡有三术其一曰君治
以道臣辅克忠万物咸遂其性则和气应休徵效国以
安二曰君违其道小人在位众庶失常则乖气应咎徵
效三曰人君大臣见灾异退而自省责躬修德共禦补过
则消祸而福至 隋志易以八卦定吉凶书以九畴论
休咎春秋以灾祥验行事汉时有伏生董仲舒京房刘
卷五 第 38a 页 WYG0943-0153a.png
向之伦能言灾异顾眄六经有足观者 御览引五行
传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太子也 周礼疏案书传致
六极之由皆由身之五事(注引五行传曰六疠作见五行传风属中央雨属东方)
 诗疏引五行传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
 卢植封事引五行传日晦而月见谓之朓 蔡邕引
 范传 晋隐逸传郭琦博学善五行作天文志五行
传注谷梁京氏易百卷 后魏高允传敕允集天文灾
异使事类相从约而可观允依洪范传天文志撮其事
要略其文辞凡为八篇
卷五 第 38b 页 WYG0943-0153b.png

汉明堂阴阳

志礼十三家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明堂阴阳说
五篇

汉大衍玄基

王景传以为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质于蓍龟而众
书错糅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之书堪舆日相之
属适于事用者集为大衍玄基
卷五 第 39a 页 WYG0943-0153c.png

唐广古今五行记 洪范外传

志五行类窦维鋈广古今五行记三十卷濮阳夏樵子
五行志五卷(崇文目同)书类穆元休洪范外传十卷 唐五
行志考次武德以来略依洪范五行传著灾异而削事
应 庆历八年十二月壬申命刘羲叟同修唐书天文
五行志 书目窦维鋈集历代五行咎变叙其證应类
例详备今本止二十六卷缺水行一门李淳风五行元
统一卷杂论五星六曜
卷五 第 39b 页 WYG0943-0153d.png
唐聿斯经

志历算类都利聿斯经二卷(本梵书五卷唐贞元初有都利术士李弥乾将至京)
(师推卜一星行历知人命贵贱新修聿斯四门经一卷)唐待诏陈辅重修  徐氏续聿斯
歌一卷 文殊所说宿曜经一卷不空译(通志杂星历) 本
朝楚衍明聿斯经 刘熙古续聿斯歌一卷六壬释例
序列一卷

唐六十家五行

志五行类六十家一百六十部六百四十七卷始于史
卷五 第 40a 页 WYG0943-0154a.png
苏沈思经终于吕才地理经若焦氏易林京氏四时飞
候及错卦逆刺杂占参同契筮占集林新林洞林连山
之属易占之书也若郑玄注行棋经及太一太游历元
鉴枢会赋之属九宫太一之书也翼奉风角要候王琛
六情诀及遁甲开山图囊中经九星历八门三奇三元
九甲之属风角遁甲之书也式经有六壬雷公太一之
殊堪舆有历注四序地节之异以历名则黄帝斗历大
史公万岁张衡飞鸟吕才百忌以占书名则师旷东方
朔各一卷龟经则柳彦询世隆至孙思邈六家阴阳书
卷五 第 40b 页 WYG0943-0154b.png
则王璨吕才二家他如七政历白泽图黄帝集灵武王
须臾淮南万毕周宣占梦咸著于篇(失姓名六十五家袁天纲相书陈恭)
(钊天宝历至柳璨梦隽二十五家一百三十二卷不著录有金镜连珠之式金匮绛囊玉帐之经) 隋
志五行二百七十二部合一千二十二卷(自黄帝飞鸟历至相马经)
传曰天生五材废一不可周官分在保章冯相卜师筮
人占梦视祲而太史之职实总之 中兴书目八十七
家二百八十九卷 管子有五行篇 后魏崔浩著五
卷五 第 41a 页 WYG0943-0154c.png
行论 晋索靖作五行三统正验论辨理阴阳气运
隋志梁有墨子枕中五行要记一卷

唐太一金镜式经

志五行王希明太一金镜式经十卷开元中诏撰 书
目开元中希明撰凡十篇集古太一书自太公张良周
元宋琨乐产李淳风之说别起太一新历其术颇精密
又引前世事验著于众篇

唐太一元鉴

志五行李淳风太一元鉴五卷太一枢会赋一卷(元宗注)
卷五 第 41b 页 WYG0943-0154d.png
一行天一太一经一卷马先天宝太一灵应式记五卷
李鼎祚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开耀中上之) 叶氏曰太一九
宫其说虽出乾凿度然而以五居中列其一三七
九为四旁二四六八为四隅则天地二五之数皆
在特虚其十而不见以土无定位寄王于四方与
月令中央土独不举成数者同义十虽不见而九宫从
横错综数之皆得十五则土之成数盖未尝不具也是
卷五 第 42a 页 WYG0943-0155a.png
在易则谓之五位洪范则谓之九畴

唐万岁经国历

志五行类司马骧遁甲符宝万岁经国历一卷骧与弟
裕同撰陈恭钊天宝历二卷(天宝中诏定)贾耽唐七圣历一
卷黎干蓬瀛书三卷曹士蔿金匮经三卷(并不著录)

唐遁甲图

志五行类萧君靖遁甲图开元奉诏撰卷亡伍子胥遁
甲文一卷信都芳遁甲经二卷葛洪三元遁甲图三卷
荣氏遁甲开山图二卷 隋志遁甲正经三卷经十卷
卷五 第 42b 页 WYG0943-0155b.png
遁甲开山图一卷(梁二卷) 后汉高获善天文晓遁甲
文选注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 水经注引开山图
六典太卜令凡历注之用六大会小会杂会岁会除建
人神 朱震曰遁甲九天九地之数乾纳甲壬坤纳乙
癸自甲至壬其数九故曰九天自乙至癸其数九故曰
九地 后汉注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有遁
甲经
卷五 第 43a 页 WYG0943-0155c.png

唐阴阳书

志五行类吕才阴阳书五十三卷广济阴阳百忌历一
卷王璨新撰阴阳书三十卷 吕才传擢太常博士帝
病阴阳家所传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命才与宿学
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为五十三篇合旧书四十七
凡百篇诏颁天下才于持议儒而不俚以经谊推处其
验术剟其三篇 卜宅(禄命)葬 帝又诏造方域图及教飞骑
战阵图 会要太宗以阴阳书近代讹伪穿凿拘忌亦
多命太常博士吕才及阴阳学者十馀人共加刋正削
卷五 第 43b 页 WYG0943-0155d.png
其浅俗存其可用者贞观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己酉)撰阴
阳书凡五十三卷及旧书四十七卷诏颁行之才为叙
质以经史其穿凿拘忌者才有驳议曰叙宅经叙禄命
叙葬书识者以为确论 通鉴才与诸术士刋定可行
者凡四十七卷贞观十五年四月己酉书成上之 隋
志魏高堂隆杂忌历二卷百忌大历要钞一卷太史百
忌历图一卷百忌历术通历法各一卷 史记正义引
卷五 第 44a 页 WYG0943-0156a.png
历忌释 说文引太史卜书 隋文帝令临孝恭考
定阴阳书仁寿二年闰十月甲申诏杨素与术者刋定
阴阳舛误 李百药奉诏定阴阳书

元丰校定阴阳书

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提举司天监被旨校定馆阁及
私家所藏阴阳书置库藏之编成七百十九卷上之

五行生成

月令疏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
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
卷五 第 44b 页 WYG0943-0156b.png
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
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
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大衍之数五
十有五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
数不可以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其一
故四十有九也 月令注五行自水始火木金次之土
为后
卷五 第 45a 页 WYG0943-0156c.png

易阴阳消长

天乾四月(一变成姤六变成坤)  地坤十月(一变成复六变成乾)
天风姤五月     地雷复十一月
天山遁六月     地泽临十二月
天地否七月     地天泰正月
风地观八月     雷天大壮二月
山地剥九月     泽天夬三月
地坤十月      天乾四月
 六卦为阴长阳消   六卦为阳长阴消
卷五 第 45b 页 WYG0943-0156d.png
坤初六方一阴积四变而后履霜五变而后坚冰五月
一阴始萌而履霜坚冰之理已兆于此不能折奸销萌
待其履霜而后救虽欲坚冰之不至不可得也临二阳
已著八月有凶之戒知临之必有遁也遁二阴已著君
子远小人之象知遁之必至于剥也 后汉方术传序
阴阳推步之学见于坟记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
关扄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
卷五 第 46a 页 WYG0943-0157a.png
也至乃河洛之文龟书之图箕子之术(洪范五行)师旷
之书 今书七志有师旷六篇占灾异(隋志师旷书三卷唐志师旷占书一卷)苏竟传云师旷杂事注 
 杂占之书(前书阴阳十六家有师旷八篇)纬候之部(七经纬中候)钤决之符(兵法)
(有玉钤篇六韬要决)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其流又有风角
遁甲(今书七志有遁甲经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赵彦陈孤虚之法推遁甲 七政元气六
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七志有武王须臾一卷)隋唐志二卷 孤虚
之术 蓺文志有风后孤虚二十卷(吴越春秋计䂱曰孤虚谓天门地户也明于孤虚乃可量敌越王乃)
 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抱朴外篇大公时候说曰从孤击虚万人无馀太一在玉帐之中不可攻也)
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 唐志五行
卷五 第 46b 页 WYG0943-0157b.png
见象于天为五星分位于地为五方行于四时为
五德禀于人为五常用于人为五材播于音律为
五声发于文章为五色而总其精气为五行 盐铁论
大夫曰五行东方木而丹章有金铜之山南方火而交
趾有大海之川西方金而蜀陇有名材之林北方水而
幽都有积沙之地此天地所以均有无而通万物也
月令正义四时是气五行是物气轻虚丽天物体质凝
卷五 第 47a 页 WYG0943-0157c.png
属地 五行万物之本也其寓于人者为藏为官为神
为窍为事为常而后一身得以生其寓于天地者为时
为气为日为星为方为辰而后百化得以兴其寓于物
者为形为材为声为色为臭为味而后万类得以成
五行之说大矣人君所以承天心正九畴熙庶绩也少
皞以是命五官大禹以是叙彝伦箕子以是陈洪范其
用水火木金土其体貌言视听思其符肃乂哲谋圣其
咎狂僣豫急蒙其变妖孽祥眚祸疴 质形于地气行
于天气所行木为先质所生水为首 五行分配四时
卷五 第 47b 页 WYG0943-0157d.png
土每时寄王十八日 朱氏曰阴阳造化之本不能相
无然阳主生阴主杀其类有淑慝之分圣人作易于不
能相无者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而无所偏主至消长
之际淑慝之分则致扶阳抑阴之意所以赞化育而参
天地其旨深矣 又曰一生水而成六二生火而成
七三生木而成八四生金而成九五生土而成十生于
阳者成于阴三天两地也生于阴者成于阳两地
卷五 第 48a 页 WYG0943-0158a.png
而三天也天以三兼二地以二兼三五位而得合而为五

 玉海卷五
卷五 第 48b 页 WYG0943-0158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