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八十四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a 页 WYG1409-019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八十四
            明 贺复徵 编
记二十五
  王彦章画像记(宋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
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
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b 页 WYG1409-0193b.png
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乾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
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
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巳
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
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
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
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
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a 页 WYG1409-0193c.png
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
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
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
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
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
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
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
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b 页 WYG1409-0193d.png
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
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
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
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
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国家罢兵四十年
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
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
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
卷五百八十四 第 3a 页 WYG1409-0194a.png
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
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
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
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
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
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
真也公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
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
卷五百八十四 第 3b 页 WYG1409-0194b.png
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
已百年馀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
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尔
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
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
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
卷五百八十四 第 4a 页 WYG1409-0194c.png
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
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
命往抚朕师乃惟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
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
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
如它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
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
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
卷五百八十四 第 4b 页 WYG1409-0194d.png
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是惟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
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
正油然以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
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
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
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
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
卷五百八十四 第 5a 页 WYG1409-0195a.png
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
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
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
未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
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
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
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
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卷五百八十四 第 5b 页 WYG1409-0195b.png
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
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公南
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
可属
  西园雅集图记(米芾/)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
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
卷五百八十四 第 6a 页 WYG1409-0195c.png
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
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
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
叔后有女奴云鬟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
家姬也孤松盘郁后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
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盘旁道帽紫衣右
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手秉
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
卷五百八十四 第 6b 页 WYG1409-0195d.png
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
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抚视者为
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盘根古桧
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
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袖
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
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
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傍有幅巾褐衣而
卷五百八十四 第 7a 页 WYG1409-0196a.png
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
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
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乎汹涌于名利之域而
不知退者岂易得此邪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
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
高深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
画之可观亦足彷佛其人耳
  五百罗汉图记(阙名/)
卷五百八十四 第 7b 页 WYG1409-0196b.png
五百罗汉图一幅入定于龛中者一人荫树趺坐而说
法者一人左右侍听者八人说经者六人课经者六人
课已而收经与诵而倚杖者各一人环坐指画而议论
者麈挥手杖支颐相向而谈者各六人归依实塔者五
人和南合座者六人稽首舍利光者八人饭饿鬼者四
人食乌鸢者施鱼鳖者各五人云升者六人指现五色
光者钵现白光者泉涌于顶者火燃于踵者袒而洗耳
金环手随求而立者各一人受斋请者七人受龙女珠
卷五百八十四 第 8a 页 WYG1409-0196c.png
献者六人受两猊花献者四人受往生花献者七人受
衣冠从三生谒者五人受胡轮赆者七人受胡从两橐
驼而致珍者四人受海神跪宝者五人骑龙者跨虎者
乘马者象驾者狮子驭者各三人为𡱝说法者一人后
座者三人植锡而座巨蟒上者一人背树瞩山鹊者六
人注猱升者仰凤集者阅麋鹿者各四人俛伏羱者玩
舞鹤者各五人撷菡萏者一人从后者五人书蕉叶者
五人持蕉叶而涉笔者二人焚香而茗饮者六人临流
卷五百八十四 第 8b 页 WYG1409-0196d.png
而涤钵者三人涤已而持归者一人浣衣者就树绞衣
者浣已而归者将浣而进者隔岸而觇者各一人洗屦
者后洗而纳屦者振衣而去者各一人削发者为削发
者沐而待者解衣者既解收衣者各一人补毳者二人
操刀尺者一人治线者三人泉涌于石远近而观者十
六人度石梁者三人欲度者四人行锡杖者二人导者
二人赞者三人芒屩担簦而归者三人束装而行者一
人或坐或行或立跏趺款欠杖拄笠负数珠白绋山曲
卷五百八十四 第 9a 页 WYG1409-0197a.png
水隈涂觏而卒遇者十八辈合一百二十有三人或坐
或行或立背楼观凭栏循据危迫险俯瞰仰睇直视转
盼侧睨旁顾近相目远相望者二十八辈各一百三十
九人凡罗汉五百人而佛处其中焉佛之旁又有宝冠
珠络持如意执莲华座猊象者菩萨二右袒徒跣曲拳
和南而后侍者弟子十瞻赞而前谒者十六甲胄椎髻
挺剑秉钺立左右者善神二别三十有一焉又童子有
抱经室主茶奁荷策持瓶点汤彻器凡十有六鬼有驭
卷五百八十四 第 9b 页 WYG1409-0197b.png
龙驭马象受施食送斋书鳞身鸟咮衣短后隐树而窥
者凡十有四杂人物有白衣胡跪献花香珍怪衣冠而
谒驱牛以从载犀象挈筐篚而进被甲服弓矢愕而瞻
叹者凡十有九鸟兽有凤鹤鹊乌龙虎犀象狮子马牛
橐驼蟠蟒戏猊猿猱大小四十有三然以罗汉为主故
号五百罗汉图世传吴僧法能之所作也笔画虽不甚
精绝而情韵风趣各有所得其绵密委曲可谓至矣昔
戴逵常画佛像而自隐于帐中人有所臧否辄窃听而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0a 页 WYG1409-0197c.png
随改之积数年而就予意法能亦当研思若此然后可
成非卒然而为之者也
  白莲社图记(晁补之/)
庐山白莲社十八贤者始晋太元中雁门正觉法师慧
远爱此山卜居之而河内觉寂大师慧永先居西林故
法师所居号东林云法师神明英越初从太行释道安
落发道安知其能使道流东国者也时诸方名德闻风
而至与同修净土之社者甚众而十八贤者社中之杰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0b 页 WYG1409-0197d.png
也曰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竺道生慧持慧睿昙恒道
禺道敬昙诜内有士曰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
野张诠合十八人而佛驮二尊者罽宾人皆神僧也馀
各有异迹又法师最善陶渊明陆修靖两人高蹈不肯
入社先是南海渔人尝网得文殊金像有文云阿育王
造也后商人于东海得其圆光以合像若符节陶侃尝
取之旋失去至是法师祷之江上出焉永公室中尝有
虎或畏之即驱上山去恒公行有鹿驯扰耶舍赤髭咒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1a 页 WYG1409-0198a.png
水洗弟子足使闭目但闻风声自龟兹一夕至如臧跋
陀罗尝见弥勒兜率天上得不还果有释迦舍利三颗
多群士等皆有异迹见于其传则法师可知已初法师
送客常以虎溪为限最厚陶潜陆修靖偶送两客不觉
过溪然陶忘怀得失晋宋间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
两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师而谢灵运恃才傲物尝求
入社法师以心杂止之灵运不恨也为凿二池种白莲
后名其社云殷仲堪之为荆州也时入山修敬故图中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1b 页 WYG1409-0198b.png
所绘陶陆谢殷在十八人之外今龙眠李公麟为此图
笔最胜然恨其略也故余稍附益之凡社中士十八非
社中士四从者若干马六盖人马因龙眠之旧者十五
他皆新意也菩萨像仿侯翌云气仿吴道玄受塔天王
图松石以关仝堂殿杂草树以周昉郭忠恕卧槎垂藤
以李成崖壁瘦木以许道宁湍流山岭骑从鞬服以魏
贤马以韩干虎以包鼎猿猴鹿以易元吉鹤白鹇若鸟
鼠以崔白余自以意先为山石位置向背物皆非粉本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2a 页 WYG1409-0198c.png
以授画史孟仲宁使摹写润色之余幼慕无生长堕世
网不得出贬玉溪时道庐山爱而欲居不可家缗城八
年时往来于怀也至为思山辞十数醉辄歌之初见李
图悠然忽如蜡屐扶杖行其中故为此图特尽意
  宋九贤遗像记(明宋濂/)
濂溪周子颜玉洁额以下渐广至颧而微收然颐下丰
腴脩目末微耸须疏朗微长颊上稍有髯三山帽后有
带紫衣褒袖缘以皂白内服缘如之白裳无缘舄赤袖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2b 页 WYG1409-0198d.png
而立清明高远不可测其端倪明道程子色微苍甚莹
貌长微有颧眉目清峻气象粹夷髯四垂过领袍土黄
色无缘内服领以白皂缁帽檐高白履和气充淡望之
崇深伊川程子貌劲实颧微收色白黄而澹目有棱角
髯白而稍短在颊者尤短而翩翩若飞动帽袍与履咸
如明道俨而立刚方庄重凛然不可犯康节邵子色微
紫广颡身颀然有颧特然其下癯骨爽而神清须长过
领内服皂领有翼围之袍绦履如伊川耸肩低袖手立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3a 页 WYG1409-0199a.png
而睨视坦而庄和而能恭横渠张子面圆目以下微满而
后收色黄须少短微浓衣帽类康节履亦如之高拱
立气质刚毅德盛而貌严温国公司马子色黄貌癯目
峻准直须疏而微长半白在耳下者亦半垂耳轮阔微
向面幅巾深衣大带加组方履黑质白絇繶纯綦前微
下而张拱指露袪外有至诚一德不以富贵动其心之
意晦庵朱子貌长而丰色红润发白者半目小而秀末
脩类鱼尾望之若英特而温煦之气可掬须少而疏亦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3b 页 WYG1409-0199b.png
强半白鼻与两颧微齇齇微红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
五大二小五在眉目旁一在颧外一在唇下须侧耳微
耸毫生窍前冠缁布冠巾以纱上衣皆白以皂缘之裳
则否束缁带蹑方履履如温公拱手立舒而能恭南轩
张子姿貌恢伟眉目森秀白而润丰下少须神采烨然
椰冠纱巾道服青皂缘系以绦履白坦荡明白使人望
而敬之东莱吕子形貌丰伟颜色温粹眉厚而秀髭浅
而清衣道服皂缘冠幅巾蹑皂履望之似严毅就之如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4a 页 WYG1409-0199c.png
入春风中金华宋濂曰天生九贤盖将以明斯道也今
九原不可作矣濂寤寐思之而无以寄其遐情辄因世
传家庙像影参以诸家所载作九贤遗像记时而观之
则夫道德冲和之容俨然于心目之间至欲执鞭从之
有不可得于戏九贤亦夫人哉
  家庆图记(宋濂/)
浦阳江上有朱仲贤氏年垂七十而其寿母尤夫人则
历九十二春秋矣犹康宁饮啖如恒人当候序和适寿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4b 页 WYG1409-0199d.png
母出坐鞠隐堂中仲贤率家属分立左右称觞为欢州
里观者莫不徘徊叹慕县校官张君正卿独曰是亦希
有事也不可以不识命画史作家庆图装褫成卷指示
金华宋濂指曰鹤发垂领神色恬康危坐榻上者寿母
也其右方带襞积冠张拱前趋而角巾三人从子男子
也五冠者与一童子列其后者孙也二儿挟册徐行自
语顾语者曾孙也其左方盛服而参差立者四子妇也
三儿二大一小大者携小者行手中执鞠花者曾孙女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5a 页 WYG1409-0200a.png
也重立于右上二抱婴孩一献桃一捧茗瓯者四孙之
配也一俯倚榻上一牵寿母衣一熙然侍立其侧者三
孙女也指毕合而计之凡二十有八人且曰先生史官
也其言信于海内愿为序而传之嗟夫寿之为言久也
最人之所不可得也然亦有得焉而煢然索居者非寿
也又有得焉而谋不及朝夕者非寿也又有得焉而左
右不能孝且养者非寿也又有得焉而体尪气羸十日
九疾者非寿也又有得焉而祸患迭婴中心靡宁者非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5b 页 WYG1409-0200b.png
寿也今寿母享此高年尊安无疾孙子秩秩皆能尽养
家道丰裕心志怡愉是无五者之失而有自足之乐矣
得不为希有之事乎正卿之为是举宜也非过也且昔
人之所至愿一则曰寿二则曰寿非惟欲乎巳又且祝
于人岂不以寿出乎天而非人之所能乎设或有之诚
可歌也已吾婺素号文献之邦振黄钟之铿鍧剪毛羽
之纷蕤者比比有之其能为仲贤撰为赋颂矣乎
  三渠陈氏家园一览图记(李梦阳/)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6a 页 WYG1409-0200c.png
三渠陈氏者莆人也举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无何谪均
州同知寻升汝州知州以留滞不能归盖梦魂常游于
家园于是作家园一览图曰吾览之即犹见家园尔其
友人李子叩之陈君曰直吾宅而南三里许突然而倚
空者莆之壶公山也其山蟠踞数十里高踰千丈状端
士搢笏而立而一支蜿蜿蜒蜒奔而西尽处稍突为穴
则先大夫赠户部郎中毅庵先生先妣赠宜人吴氏坟
也前有峰对峙面溪溪之源有二一自宝胜溪西来一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6b 页 WYG1409-0200d.png
自龙潭溪南来合流于坟之西南半里许是为南溪口
北行三百馀步汇为潭坟亦面之潭蓄复流折而东行
亦三百馀步北面有峻山石坳则葬我先太母黄氏太
叔母张氏而其坟亦面溪二坟隔水略相朝拱故曰夹
溪先陇溪东流折而西北行里许又折而东有石山岸
北俗呼龙臂岭又东二百步夹溪皆田以供墓祭者南
有屋十馀间此所谓龙臂南庄也庄有二水磨粉麦获
微息亦以供祭至是而溪始曲折东北行四五里又折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7a 页 WYG1409-0201a.png
而西有石桥名壶公桥今图内边桥夹溪苍苍郁郁者
皆荔枝树也岸北稍东荔枝树中故有屋数间今圯矣
溪又西北行半里许始入大渠盖永春德化仙游
三县之水迤逦三百里入莆至木兰山下通海号木兰
溪而宋时有李姓者筑陂凿渠以溉田今图内邅延左
行者是也渠绕山东行四里一股分而北名曰横渠又
二里许又一小股分而北名曰西渠又三里许又一股
分而北名曰下渠是为三渠今予窃之为号西渠北行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7b 页 WYG1409-0201b.png
二里许亦岐为二俗呼双乂沟一东流里许汇为池可
二亩池北筑田为地植荔枝与杂树池蓄而复流东行
百步则先兄庶吉士五瑞与弟今刑部员外郎邦器居
之又东又折而北二百步许有通衢甃小桥通水于田
田之东吾宅焉族聚凡百馀家其林森森即前所谓直
南对壶公者也宅西有杰坊则予中乡试所树双乂沟
一北流二里许折而东而南复折而东绕宅后里许与
下渠水会东北曲折行十馀里入于海盖图之大槩如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8a 页 WYG1409-0201c.png
此而予曩与兄弟辈展墓而游林登夹溪之陇宴龙臂
之庄跻壶公之桥逍遥于荔枝之圃翱翔乎三渠之径
瞻岭望海陟崇汎深酌醲割鲜敦朋叙族坐咏行歌盖
旬浃不究其巅委今是图一览而即见其首末故凡绕
家园而峙者流者植者缭而曲者通而直者浮者凸者
潴者蔚而离离者次而峭隅者望之若翔就之若伏者
凡予故所钓所采所舟所骑所坐所卧所行者皆列吾
前也故予览之未始不豁然喜也已又郁然而戚焉李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8b 页 WYG1409-0201d.png
子曰子之戚者何也陈君曰传曰君子过其故丘则黯
然以悲予行年五十馀矣宦情落落均汝去故乡又八
千里音信罕往来今一览而见吾家园有能不戚者乎
陈君又曰莆有四山北曰陈岩东曰成山西曰紫帽与
壶公均敌而对峙高耸如四柱海潮自东北入莆莆人
分之为南北洋西南行曲折数十里至木兰山下与木
兰溪会故曰壶公兰溪莆之望也今不能尽图亦略见
其彷佛李子曰夫形家者流君子所不道也然述者奚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9a 页 WYG1409-0202a.png
取焉予读汉唐史至艺文志见其载堪舆金匮葬经青
鸟子等书而牛眠马跑亦时时见于他说陈君曰邑人
相传宋朱子赴同安簿时一见壶公即曰莆田多人物
乃此公作怪于乎信斯言也则岳降尼祷之说不虚矣
余曩立朝著盖数见莆缙绅于户部又见三渠陈子与
其弟五器已又见其子举人窃谓陈氏更多贤今览是
图则陈氏多贤有以哉有以哉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9b 页 WYG1409-0202b.png
 
 
 
 
 
 
 
 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