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五
卷四百五 第 1a 页 WYG1407-01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四百五
           明 贺复徵 编
论十四
  六经论(明宋濂/)
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
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是故说天莫辨乎易由吾
心即太极也说事莫辨乎书由吾心政事之府也说志
卷四百五 第 1b 页 WYG1407-0113b.png
莫辨乎诗由吾心统性情也说理莫辨乎春秋由吾心
分善恶也说体莫辨乎礼由吾心有天序也导民莫过
乎乐由吾心备人和也人无二心六经无二理因心有
二理故经有是言心譬则形而经譬则影也无是形则
无是影无是心则无是经其道不亦较然矣乎然而圣
人一心皆理也众人理虽本具而欲则害之盖有不得
全其正者故圣人复因其心之所有而以六经教之其
人之温柔敦厚则有得于诗之教焉疏通知远则有得
卷四百五 第 2a 页 WYG1407-0114a.png
于书之教焉广博易良则有得于乐之教焉洁静精微
则有得于易之教焉恭俭庄敬则有得于礼之教焉属
辞比事则有得于春秋之教焉然虽有是六者之不同
无非教之以复其本心之正也呜呼圣人之道唯在乎
治心心一正则众事无不正犹将百万之卒在于一帅
帅正则靡不从令不正则奔溃角逐无所不至尚何望
其能却敌哉大哉心乎正则治邪则乱不可不慎也秦
汉以来心学不传往往驰骛于外不知六经实本于吾
卷四百五 第 2b 页 WYG1407-0114b.png
之一心所以高者涉于虚远而不返卑者安于浅陋而
不辞上下相习如出一辙可胜叹哉然此亦皆吾儒之
过也京房溺于名数世岂复有易孔郑专于训诰世岂
复有书诗董仲舒流于灾异世岂复有春秋乐固亡矣
至于小大戴氏之所记亦多未醇世又岂复有全礼哉
经既不明心则不正心既不正则乡闾安得有善俗国
家安得有善治乎惟善学者脱略传注独抱遗经而体
验之一言一辞皆使与心相涵始焉则戛乎其难入中
卷四百五 第 3a 页 WYG1407-0114c.png
焉则浸渍而渐有所得终焉则经与心一不知心之为
经经之为心也何也六经者所以笔吾心中所具之理
故也周孔之所以圣颜曾之所以贤岂能加毫末于心
哉不过能尽之而巳今之人不可谓不学经也而卒不
及古人者无他以心与经如冰炭之不相入也察其所
图不过割裂文义以资进士之计然固不知经之为何
物也经而至此可不谓之一厄矣乎虽然经有显晦心
无古今天下岂无豪杰之士以心感心于千载之上者
卷四百五 第 3b 页 WYG1407-0114d.png

  夏后之郊论(刘基/)
祭法曰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鲧固夏后之父也夏后
之天下受于舜非受于鲧也禹不得以天下私其父夫
鲧以治水绩用弗成而舜殛之羽山天下咸服则鲧天
下之罪人也故舜之刑非私刑也天刑也以天刑讨天
下之罪人天下之至公也禹既受舜禅而升其罪人以
配天是舜之殛鲧非也夫鲧之殛获罪于天天殛之也
卷四百五 第 4a 页 WYG1407-0115a.png
非舜殛之也奉天讨也而以鲧配天是天之殛鲧亦非
也一私其父而逆于舜又逆于天天其弗享夏后氏之
郊矣禹圣人也而敢为是哉祭法之言非也然则禹之
于鲧也如之何曰庙以祭之而巳矣何必郊
  论元年春王正月(王守仁/)
圣人之言明白简实而学者每求之于艰深隐奥是以
为论愈详而其意益晦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盖仲尼
作经始笔也以予观之亦何有于可疑而世儒之为说
卷四百五 第 4b 页 WYG1407-0115b.png
者或以为周虽建子而不改月或以为周改月而不改
时其最为有据而为世所宗者则以夫子尝欲行夏之
时此以夏时冠周月盖见诸行事之实也纷纷之论至
不可胜举遂使圣人明易简实之训反为千古不决之
疑嗟夫圣人亦人耳岂独其言之有远于人情乎哉而
儒者以为是圣人之言而必求之于不可窥测之地则
巳过矣夫圣人之示人无隐若日月之垂象于天非有
变怪恍惚有目者之所睹而及其至也巧历有所不能
卷四百五 第 5a 页 WYG1407-0115c.png
计精于理者有弗能尽知也如是而已矣若世儒之论
是后世任情用智拂理乱常者之为而谓圣人为之耶
夫子尝曰吾从周又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生乎今
之世反古之道灾及其身者也仲尼有圣德无其位而
改周之正朔是议礼制度自巳出矣其得为从周乎圣
人之言世为天下法而身自违之其何以训天下夫子
患天下之夷狄横诸侯强背不复知有天王也于是乎作
春秋以诛僣乱尊周室正一王之大法而已乃首改周
卷四百五 第 5b 页 WYG1407-0115d.png
之正朔其何以服乱臣贼子之心春秋之法变旧章者
必诛若宣公之税亩紊王制者必诛若郑庄之归祊无
王命者必诛若莒人之入向是三者之有罪固犹未至
于变易天王正朔之甚也使鲁宣郑庄之徒举是以诘
夫子则将何辞以对是攘邻之鸡而恶其为盗责人之
不弟而自殴其兄也岂春秋忠恕先自治而后治人之
意乎今必泥于行夏之时之一言而曲为之说以为是
固见诸行事之验又引孟子春秋天子之事罪我者其
卷四百五 第 6a 页 WYG1407-0116a.png
惟春秋之言而證之夫谓春秋为天子之事者谓其时
天王之法不行于天下而夫子作是以明之耳其赏人
人之功罚人之罪诛人之恶与人之善盖亦据事直书
而褒贬自见若士师之断狱辞具而狱成然夫子犹自
嫌于侵史之职用天子之权而谓天下后世且将以是
而罪我固未尝取无罪之人而论断之曰吾以明法于
天下取时王之制而更易之曰吾以垂训于后人法未
及明训未及垂而巳自陷于杀人比于乱逆之党矣此
卷四百五 第 6b 页 WYG1407-0116b.png
在中世之士稍知忌惮者所不为而谓圣人而为此亦
见其阴附于乱逆诬圣贤之言而助之攻也巳或曰子
言之则然耳为此说者以伊训之书元祀十有二月而
證周之不改月以史记之称元年冬十月而證周之不
改时是亦未为无据也子之谓周之改月与时也独何
据乎曰吾据春秋之文也夫商而改月则伊训必不书
曰元祀十有二月秦而改时则史记必不书曰元年冬
十月周不改月与时也则春秋亦必不书曰春王正月
卷四百五 第 7a 页 WYG1407-0116c.png
春秋而书曰春王正月则其改月与时巳何疑焉况礼
记称正月七月日至而前汉律历至武王伐纣之岁周
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戊午师渡孟津明日巳
未冬至考之泰誓十有三年春武成一月壬辰之说皆
足以相为发明證周之改月与时而予意直据夫子春
秋之笔有不必更援是以为之證者今舍夫子明白无
疑之直笔而必欲傍引曲据證之于穿凿可疑之地而
后巳是惑之甚也曰如子之言则冬可以为春乎曰何
卷四百五 第 7b 页 WYG1407-0116d.png
为而不可阳生于子而极于巳午阴生于午而极于亥
子阳生而春始尽于寅而犹夏之春也阴生而秋始尽
于申而犹夏之秋也自一阳之复以极于六阳之乾而
为春夏自一阴之始以极于六阴之坤而为秋冬此文
王之所演而周公之所系武王周公其论之审矣若夫
仲尼夏时之论则以其关于人事者比之建子为尤切
而非谓其为不可也启之征有扈曰怠弃三正则三正
之用在夏而巳然非始于周而后有矣曰夏时冠周月
卷四百五 第 8a 页 WYG1407-0117a.png
此安定之论而程子亦尝云尔曾谓程子之贤而不及
是也何哉曰非谓其知之不及也程子盖泥于论语行
夏之时之言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盖推求圣言
之过耳夫论语者夫子议道之书而春秋者鲁国记事
之史议道自夫子则不可以不尽记事在鲁国则不可
以不实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且周虽建子而不改时
与月则固夏时矣而夫子又何以行夏之时云乎程子
之云盖亦推求圣言之过耳庸何伤夫子尝曰君子不
卷四百五 第 8b 页 WYG1407-0117b.png
以人废言使程子而犹在也其殆不废予言矣
  诗论(郭子章/)
余读诗而知夫子之爱鲁深矣诗有风有颂风者民俗
歌谣之诗颂者宗庙之乐歌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风始二南二南为正风十三国为变风
男女乱而弼鄘郑卫之风变君臣失而王豳之风变畋
游荒淫而齐之风变俭啬褊急而魏之风变唐风变而
忧伤秦风变而武勇陈风变而淫游歌舞桧曹风变而
卷四百五 第 9a 页 WYG1407-0117c.png
乱极思治此十三国风之槩也鲁独非列国乎独非风
乎羽父刅隐意如逐昭哀姜宣淫桓公刻桷男女君臣
奢淫之风距列国何异孔子为政而无戻无邮衮衣章
甫之谣朝谈夕议则其闾巷闺闼之间讥刺歌谣岂无
可择以垂鉴戒而孔子不录曰若之何齿吾鲁于列国
也比其终也载鲁颂四埒于周殷虽以閟宫之僣而孔
子必录之曰吾鲁文武之后周公之裔比肩周殷可也
繇是言之鲁非无风删其风为鲁讳也鲁非独有颂存
卷四百五 第 9b 页 WYG1407-0117d.png
其颂为鲁章也故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又
曰如有用我吾为东周不欲匹齐于鲁而必跻鲁于周
夫子爱鲁之意何深哉非独诗也书叙五誓汤誓牧誓
之后继以费誓春秋书弑君屡矣至于隐桓之际一则
曰公薨一则公薨于齐鲁有一善不必其钜也惟恐其
匿有一恶不必其细也惟恐其不匿圣人之为人臣固
如此宋之无风犹鲁也其颂商颂宋也孔子固宋之后
也尊尊亲亲其义一矣或曰圣人作经公于万世而私
卷四百五 第 10a 页 WYG1407-0118a.png
鲁宋乎曰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去鲁迟
迟吾行去父母国之道也一去国而迟速之道异则知
圣人于鲁无不用其厚矣而敢书淫弑之风为父母羞
乎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非圣人不能叙也孟子曰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存列鲁颂以章
之诗亡作鲁史以续之孔子之爱诗如此其至也而以
其章续之功寄之鲁也爱鲁也
  诗论(钟惺/)
卷四百五 第 10b 页 WYG1407-0118b.png
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
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
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
不如是也何以明之孔子亲删诗者也而七十子之徒
亲受诗于孔子而学之者也以至春秋列国大夫与孔
子删诗之时不甚先后而闻且见之者也以至韩婴汉
儒之能为诗者也今读孔子及其弟子之所引诗列国
盟会聘享之所赋诗与韩氏之所传诗者其事其文其
卷四百五 第 11a 页 WYG1407-0118c.png
义不有与诗之本事本文本义绝不相蒙而引之赋之
传之者乎既引之既赋之既传之又觉与诗之事之文
之义未尝不合也其故何也夫诗取断章者也断之于
彼而无损于此此无所予而彼取之说诗者盈天下达
于后世屡迁数变而诗不知而诗固巳明矣而诗固巳
行矣然而诗之为诗自如也此诗之所以为经也今或
是汉儒而非宋是宋而非汉非汉与宋而是巳说则是
其意以为诗之指归尽于汉与宋与已说也岂不隘且
卷四百五 第 11b 页 WYG1407-0118d.png
固哉汉儒说诗据小序每一诗必欲指一人一事实之
考亭儒者虚而慎宁无其人无其事而不敢传疑故尽
废小序不用然考亭所间指为一人一事者又未必信
也考亭注有近滞者近痴者近疏者近累者近肤者近
迂者考亭之意非以为诗尽于吾之注即考亭自为说
诗恐亦不尽于考亭之注也凡以为最下者先分其章
句明其训诂若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而
吾不敢以吾之注画天下之为诗者也故古之制礼者
卷四百五 第 12a 页 WYG1407-0119a.png
从极不肖立想而贤者听之解经者从极愚立想而明者
听之今以其立想之处遂认为究极之地可乎国家立诗
于学官以考亭注为主其亦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
引而伸之云尔予家世受诗暇日取三百篇正文流览
之意有所得间拈数语大抵依考亭所注稍为之导其
滞醒其痴补其疏省其累奥其肤径其迂业巳刻之吴
兴再取披一过而趣以境生情由日徙巳觉有异于前
者友人沈雨若今之敦诗者也难予曰过此以往予能
卷四百五 第 12b 页 WYG1407-0119b.png
更取而新之乎予曰能夫以予一人心目而前后巳不
可强同矣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何不能新之有盖诗
之为物能使人至此而予亦不自知乃欲使宋之不异
于汉汉之不异于游夏游夏之说诗不异于作诗者不
几于刻舟而守株乎故说诗者散为万而诗之体自一
执其一而诗之用且万噫此诗之所以为经也
 
 文章辨体汇选卷四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