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十六 第 1a 页 WYG1407-001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九十六
            明 贺复徵 编
论五
  武王诛讨论(明方孝孺/)
余读春秋见其纪时书事少者止一二言多者不过数
十言断断然传其所信而不敢肆窃尝疑之以为当时
史官所载必详矣孔子曷不尽举而书之奚为简略若
卷三百九十六 第 1b 页 WYG1407-0019b.png
是哉及观左氏谷梁公羊三子之传各述其所闻甚详
或曲说以传经或因经而搆事肆情极论无复顾忌初
若可喜徐而推之率多虚词而鲜事实往往不足以得
其要领而愈致人之惑然后知孔子谨严其词若不敢
尽者忧天下后世之至也孔子尝系易以辞矣反覆诘
难至于理彰意竭而后止何独于春秋而不尽其辞盖
道可以智穷而事必以实著与其循疑而失实以为后
世害不若著其可信者之为愈也故曰多闻阙疑又曰
卷三百九十六 第 2a 页 WYG1407-0019c.png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此孔子之意也司马迁之为史记
其志以作春秋自疑亦非不知春秋者矣至于记载往
昔之事奇闻怪说无所不录而于三代之本纪多背经
而信传好立异而诬圣人其他微者未足论若武王与
纣之事见于书最详而迁乖乱之尤甚牧野之兵非武王
之志也圣人之不幸也武成载其时事但曰一戎衣天下
大定不书纣之死者为武王讳且不忍书也他书谓纣自
焚死意为近之武王之于纣非有深雠宿怨特为民去乱
卷三百九十六 第 2b 页 WYG1407-0019d.png
耳当斯时使纣悔过迁善武王必不兴师而踰孟津及纣
兵已北使纣不死而降武王必将封之以百里之邑俾奉
其宗庙必不忍加兵于其身也况纣已死乎吾意武王见
纣之死也必踊而哭之命商之群臣以礼葬之矣岂复有
馀怒及其既死之身乎迁乃谓武王至纣死所三射之躬
斩其首悬于太白之旗又斩其二嬖妾悬于小白之旗此
皆战国薄夫之妄言齐东野人之语非武王之事迁信而
取之谬也汉高祖魏文帝皆中才之主非有圣智之度高
卷三百九十六 第 3a 页 WYG1407-0020a.png
祖犹能不杀子婴文帝犹能奉山阳终其身曾谓武王圣
人而忍其君至此乎吾决知其不然矣苟信迁之言是使
后世强臣凌上者菹醢其君而援武王以藉口其祸君臣
之大义不亦甚哉吾故辨之以为好奇信怪者之戒
  唐论(方孝孺/)
有志于非常之功者必有非常之祸常者圣人之所务
非常者君子之所恶而非常之功尤天道之所不与也
人未尝不欲有功也而不可有喜功之心以有功为喜
卷三百九十六 第 3b 页 WYG1407-0020b.png
必以无功为耻苟自耻其无功乃急于成功不顾难易
而为之天下必有受其害者矣先王之治天下为其所
当为而不强其所难为使天下民物各循其性终身行
之犹有不及何暇他务哉后世之君多好徼功于夷狄
故其衰也常受夷狄之祸而唐为尤甚皆太宗启之也
古之人君非不欲广地众民非不能攘远代乱而未尝
以逞于夷狄者知夷狄之不可以仁义怀不足以兵力
取而恐为中国之患也甘心于异类者必有祸冯妇之
卷三百九十六 第 4a 页 WYG1407-0020c.png
子孙多死于虎学王良之术者多死于踶啮非惟力不
武而习不精殆天道也太宗既平群雄而尽有海内其
心思立希世间见之功以夸示后嗣命将出师猎夷虏
之窟而狝之缧其酋长致之阙下袭以冠带而俾之宿
卫当其盛时自谓胡粤一家三王五帝之所未有至于
玄宗尽用胡人为边将任以疆埸之事禄山思明遂因
之以起而唐几于亡其后二百年间回鹘突厥吐蕃之
寇不绝于边郡盗贼之兴卒自伐南诏始而五代四主
卷三百九十六 第 4b 页 WYG1407-0020d.png
皆出于杂胡德光桀黠遂子临中国之主而号令宇内自
晋以降受夷狄之祸亦未有若唐者也较其成功仅快适
于一时而流患储害历二十馀世而不止太宗之支庶始
剪于武氏再覆于禄山黄巢歼之崔胤朱温芟之太宗于
民有德不宜若是酷也宁知非喜功之报耶西汉之主惟
武帝喜功最甚武帝诸子鲜不以恶终盖兵之凶也久矣
创业而以兵取者必有天祸喜功好刑者必难乎其后不
得已而用兵若汤武之为心在拯民而不在图利庶乎可
卷三百九十六 第 5a 页 WYG1407-0021a.png
免哉不然是以一时之功易无穷之祸也
  宋高宗论(刘定之/)
康王前尝为质于金营而宋使姚平仲劫营金疑其非亲
王且尝与较射而连发中的意其将家子因郤还之洎宋
复遣王奉使讲解而为民所遮止因此得脱而遂继宋统
盖天留之也使其在围城中则与诸王并俘以北矣昔者
周汉宗室皆分封于宇内非独资之如泰山磐石得以固
其存不幸而亡矣死灰复然犹得以续其统又不幸而统
卷三百九十六 第 5b 页 WYG1407-0021b.png
绝矣苗裔蔓衍犹得以保其姓周东迁而晋以强宗为霸
主纠合诸侯为周舆卫至于战国而燕韩魏居七雄之三
以祀姬姓之祖祢秦虎视东周不敢吞者数百年自载籍
以来未有若周之长所谓固其存者也汉惩吴濞楚戊之
强而犯上尽封各国支庶以裂其壤至于哀平之际宗室
载属籍者十二万人莫不据士民之上有王公之势莽既
盗汉而光武兄弟呼于南阳此十二万人者近远向应故
东京之复旧物易于反掌灵献之末表琮焉璋犹能崛强
卷三百九十六 第 6a 页 WYG1407-0021c.png
荆益以资昭烈之兴所谓续其统者也唐宋则不然其宗
室皆聚居于京师故朱温篡唐而德王等九人一日同沈
于九曲池濮王等数百人一夜同坑于龙兴寺女真取宋
而惟康王以出使孟后以被废二人得脱其举宗北迁卒
见屠于完颜亮无一人幸免盖无以保其姓矣夫聚居之
也乐其易防制此利之小者而其后有大害观于唐宋可
见矣分封之也恶其难约束此害之小者而其后有大利
观于周汉可见矣苏子瞻诸人言封建之害胡明仲诸人
卷三百九十六 第 6b 页 WYG1407-0021d.png
言封建之利各有其说而未尝言其大利害见于继世之
后如此然则有天下者为其子孙计可以无疑于此矣抑
宋统之幸不绝而天留康王以续之何也曰汴宋二百年
矣仁如庆历元祐之日多不仁如熙丰崇宣之日少其不
仁也民怨之而其仁也民怜之其怨之也足以亡而其怜
之也足以不绝民之意即天之意也善得天者得于民而
已矣善得民者以其仁而已矣
  宋太祖传位论(陆侹/)
卷三百九十六 第 7a 页 WYG1407-0022a.png
或曰杜后贤后也知古今识义理其于境外之戒三从之
道知之素矣临终而奸大命岂其本心与然则何如曰太
宗之谋也陈桥之事太宗与有力焉觊觎之萌久矣无所
施其计而逞其诈故佹言于太后借其临终之口以为他
日之地耳然则太后何以听之曰长君幼儿之说动其利
害之情次及廷美之言触其爱少子之念故不觉其言之
入而信之深也岂料其贼心机智也哉然则太宗有党乎
曰有昔汉景帝欲以位传梁王窦婴直之以汉约其事遂
卷三百九十六 第 7b 页 WYG1407-0022b.png
寝赵普受顾命不惟不能谏又从而和之岂非其党而然
与他日虑太祖之或变也又上表以请之以坚其盟而固
其心又何待于已误再误之然而后知其奸哉呜呼太祖
何负于普耶岂特赵普为太宗之党廷臣皆其党也昔者
汉文帝即位未几群臣请愿建太子以重宗庙社稷宋祖
即位十有七年之久曾无一人建此议者岂非尽为太宗
乎或又曰太祖创业股肱心腹之臣布列内外恩深而义
固何至于是也曰不然太祖既不能乐然从母之命以付
卷三百九十六 第 8a 页 WYG1407-0022c.png
其弟又不能毅然守礼之经以立其子迟疑两端久而
不决谁肯佐不断之主以犯赤族之诛哉故为天下之
主而无断奸雄生心而忠良携贰不致祸败者几希世
皆以宋氏之祸由于杜后之失言太宗之奸逆而不知
艺祖酝酿以成之也
  郑庄公(钟惺/)
元年春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摄者何将致之桓而成先
君之志也将致之桓而成先君之志者不欲成其为君
卷三百九十六 第 8b 页 WYG1407-0022d.png
也没而谥隐公是国人君之矣国人君之两尽之谓也
谷梁传曰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此不书即位之意
也自处之道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此没而谥隐公
之意也人处隐公之道也春秋之义也
  汉高帝论(钟惺/)
取天下者在得其大势不在战守之胜败得失也如奕
者然妙处不过数着全局在我而小小利钝不计焉项
羽杀义帝汉击之虽使楚破汉于睢水可也项王怨黥
卷三百九十六 第 9a 页 WYG1407-0023a.png
布汉得使随何说降之虽使楚击破布可也此楚让汉
妙着也汉王不得王关中封于蜀烧所过栈道以齐王
田荣反书遗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虽使楚夺汉
关中可也彭越反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虽使楚
击破越可也此汉自得妙着也楚方自贺战胜而不知
汉有天下之局已定于此数着矣妙着有数端焉我与
敌之所共敌失之而我得之者曰先着我发之于此而
敌不得备之于彼者曰警着敌备之于此而我引之于
卷三百九十六 第 9b 页 WYG1407-0023b.png
彼使不得至此者曰松着我与敌俱不得与傍出而中
起之敌所不利即为我所利者曰应着我不求胜而不
可败而卒以此取胜者曰隐着取天下之势不越此数
端而已
 
 
 
 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