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十三
卷三百十三 第 1a 页 WYG1405-073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十三
            明 贺复徵 编
序三十三(学类/)
  学箴序(晋李充/)
老子云绝仁弃义家复孝慈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
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也道德丧
而仁义彰仁义彰而名利作礼教之弊直在兹也先玉
卷三百十三 第 1b 页 WYG1405-0739d.png
以道德之不行故以仁义化之行仁义之不笃故以礼
律检之检之弥繁而伪亦愈广老庄是乃明无为之益
塞争欲之门夫极灵智之妙总会通之和者莫尚乎圣
人革一代之宏制垂千载之遗风则非圣不立然则圣
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运通则与时
隆理丧则与世弊矣是以大为之论以标其旨论必有
宗事必有主寄责于圣人而遗累乎陈迹也故化之以
绝圣弃智镇之以无名之朴圣教救其末老庄明其本
卷三百十三 第 2a 页 WYG1405-0740a.png
本末之涂殊而为教一也人之迷也其日久矣见形者
众及道者鲜不觌千仞之门而逐适物之迹逐迹愈笃
离本愈远遂使华端与薄俗俱兴妙绪与淳风并绝所
以圣人长潜而迹未尝灭矣惧后进惑其如此将越礼
弃学而希无为之风见义教之杀而不观其隆矣略言
所怀以补其阙引道家之宏旨会世教之适当义不违
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惑乎
  革象新书序(明宋濂/)
卷三百十三 第 2b 页 WYG1405-0740b.png
革象新书者赵缘督先生之所著也先生鄱阳人隐遁
自晦不知其名若字或曰名敬字子恭或曰友钦其名
弗能详也故世因其自号称之为缘督先生先生宋宗
室之子习天官遁甲铃式诸书欲以事功自奋一日坐
芝山酒肆中逢丈夫修眉方瞳索酒酣饮先生异而即
之相与谈玄者颇久且曰汝来何迟也于是出囊中九
还七返丹书遗之临别先生问其姓名曰我扶风石得
之也得之盖世传杏林仙人云先生自是视世事若漠
卷三百十三 第 3a 页 WYG1405-0740c.png
然不经意间往东海上独居十年注周易数万言时人
无有知者唯傅文懿公立极敬畏之以为发前人所未
言先生复悉弃去乘青骡从以小苍头往来衢婺山水
间人不见其有所赍旅中之费未尝有乏绝竟不知为
何术倦游而休泊然而亡遂葬于衢之龙游鸡鸣山原
有朱晖德明者龙游人也久从先生游得其星历之学
因获受是书而晖亦以占天名家晖既没其门人同里
章浚深惧泯灭无传亟正其舛讹刻于文梓而来徵濂
卷三百十三 第 3b 页 WYG1405-0740d.png
为之序濂闻天官之说历代所步必微有弗同盖欲随
时考验以合于天运而已自唐涉宋其法寖精至元为
尤密耶律文正王楚材以金大明律后天乃损节气之
分灭周天之杪去交终之率治月转之馀以至两曜五
行后先出没皆有以研穷之而正其失且以西域与中
国地里相去之远立为里差以增损之名曰西征庚午
元历可谓无遗憾者矣已而许文正公衡王文肃公恂
太史令郭公守敬复与南北日官陈鼎臣邓元麟等遍
卷三百十三 第 4a 页 WYG1405-0741a.png
参累代历法重测日月星辰消息运行之变酌取中数
以为历本即所定授时历历经历议二书犹存可考證
弗诬也君子谓当世所推步者皆二三大儒会其精神
博其见闻备其仪像而后能造其精微今先生值屋书
有禁之时又独处大江之南且无所谓观天之器其所
著书往往与诸公吻合而无间者虽绝伦之识有以致
之诚以人心之理本同故皆相符而无南北之异也抑
予闻西域远在万里之外元既取其国有扎玛里迪音者
卷三百十三 第 4b 页 WYG1405-0741b.png
献万年历其测候之法但用十二宫而分为三百六十
度至于二十八宿次舍之说皆若所不闻及推日月之
薄食颇与中国合者亦以理之同故也呜呼四海内外
凡圆颅方趾之民其心皆同其理皆不殊也岂特占天
之事为独然哉先生之易已亡于兵烬所著兵家书暨
神仙方技之言亦不存其所存者仅止此而已当与历
经并行无疑濂故特叙先生之事于篇首使读者知先
生之学通乎天人庶几相与谨其传焉
卷三百十三 第 5a 页 WYG1405-0741c.png
  心学渊源录序(薛甲/)
夫人具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以成形而心涵其中以为
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主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有所
知觉者皆心也心无不在者也心与耳目口鼻四肢百
骸并列于形独以知觉之能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待
之以成其用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所以可贵者心
为之也人有是形即有是心形以心贵故以心属之人
而命之曰人心人外无心也心一人也然心能以知觉
卷三百十三 第 5b 页 WYG1405-0741d.png
成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用而知觉不能使耳目口鼻
四肢百骸之用之得其当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用之
得其当者道为之也人有是心即有是道心以道贵故
以道属之心而命之曰道心道外无心也心一道也是
道也具于中则谓之道发于外则谓之中心之有道犹
木之有根而中其枝也言根则枝有可信不待发于枝
而后知之言道则中有可信亦不待发于中而后知之
也以其可信故谓之允执允执其中者治天下之道也
卷三百十三 第 6a 页 WYG1405-0742a.png
尧以之授舜明治天下之道在于心也而心学未之及
也至舜授禹益以三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
一而心学备矣心之有学何也所以明执中之要也盖
中虽寓于道道虽寓于心而心则有形也形而非道则
不能以自立而物得以诱之形为物诱人不成其为人
矣人而非人将与物同不亦危乎故曰人心惟危然人
心惟危至于道义所在则有藏于寂然之中发于卒然
之顷而不可遏者如孩提而知爱见孺子入井而有怵
卷三百十三 第 6b 页 WYG1405-0742b.png
惕之心此心之萌扩之可以配天地充之可以保四海
有不知其所自来者此乃帝降之衷人所同具不可以
知知不可以识识者也以其渊深而不可测微妙而不
可以形囿故曰道心惟微危之中而有微者存焉则形
有所恃危者不至于危矣夫人同此心心同此道宜人
皆可以为圣人而卒莫能至者何也有此心而不能精
也精之为言不以思虑杂之之谓也思虑不杂则心与
道一并其形而忘之如舜之封山浚川治历明时诛四
卷三百十三 第 7a 页 WYG1405-0742c.png
凶举元恺无所不为而曰无为非不为也为者其心不
为者其道也有为而无为者也文王处明夷之时终身
悄悄无所不忧而曰无忧非不忧也忧者其心不忧者
其道也有心而无心者也有心而无心有为而无为道
用而心不用夫是之谓精精则不二而一于道矣心一
于道则虽不言中而中之理已得允执之要在是矣是
谓贞吉悔亡是谓何思何虑殊途同归而一致百虑此
心学渊源所自来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以此治天下
卷三百十三 第 7b 页 WYG1405-0742d.png
皋陶伊傅周召之臣以此相天下孔子以此师天下颜
曾思孟之徒以此而继其传其道一也未有二之者也
自圣贤不作学者无所折衷各以意见之私窃窥圣学
意见所在千绪万端惟其所是各自为说不合不公而
道术遂为天下裂盖有窃附于吾儒之无而欲绝物以
求之者不知吾儒之无有而无者也无待有而显者也
离有言无则无无所寓矣弃君臣绝父子而漠然无情
以是言无尚可以为心乎此离有于无之失也又有窃
卷三百十三 第 8a 页 WYG1405-0743a.png
附于吾儒之有而欲袭义以取之者不知吾儒之有无
而有者也有待无而成者也离无言有则有失其原矣
弃根本崇枝叶而虚伪日长以是言有尚可以为道乎
此离无于有之失也间有知二氏之非而为简易之学
训诂之学者虽其说自谓颖悟直截融会贯通而于德
性道学之言终有所未合内外合一之旨终有所未明
则亦无以窥心学之渊源矣善学者苟有志于道必也
不求速化不胶耳目惟沈潜精一之旨而以吾心證之
卷三百十三 第 8b 页 WYG1405-0743b.png
则其是其非其得其失有莫能逃吾之良知者而心学
之渊源端可识矣甲自蚤岁服膺圣谟参考经传间有
所得笔之简端妄意撰次成书以就正有道而暮景侵
寻终莫之能逮也爰遂裒集所言而附鄙见于此以为
心学渊源录云渡河之筏不弃朽株后之君子倘有与
我同志者当不以是罪余而谅余之心可也
  巽峰林侯口义序(唐顺之/)
有逐末之学而后有反本之论盖有执器而无得者论
卷三百十三 第 9a 页 WYG1405-0743c.png
者曰盍反而求之乎道虽然未若即器而道之为至也
有稽古而无得者论者曰盍反而求之乎今虽然未若
即古而今之为至也有滞经而无得者论者曰盍反而
求之乎心虽然未若即经而心之为至也孔子不云乎
兴于诗立于礼夫诗之咏歌礼之数度岂非所谓器而
诗礼之为经也岂非所谓古也哉试尝观之心之不能
离乎经犹经之不能离乎心也自吾心之无所待而忽
然有兴则诗之咏歌关㫿猗那之篇已随吾心而森然
卷三百十三 第 9b 页 WYG1405-0743d.png
形矣是兴固不能离乎诗矣然自其读诗而有得也未
尝不恍然神游乎关雎猗那之间相与倡和乎虞廷周
庙而不知肤理血脉之融然以液也则是学诗之时固
已兴矣非既学诗而后反求所以兴也自吾心之无所
待而忽然有立则礼之数度玉藻曲礼之篇已随吾心
而森然形矣是立固不能离乎礼矣然自其读礼而有
得也未尝不恍然神游乎玉藻曲礼之间相与揖让乎
虞廷周庙而不知肤理血脉之肃然以敛也则是学礼
卷三百十三 第 10a 页 WYG1405-0744a.png
之时固已立矣非既学礼而后反求所以立也安得以
寓于篇者之为经而随吾心森然形者之不为经耶故
即心而经是已安得以无所待者之为吾心而有所待
而融然以液与有所待而肃然以敛者之不为吾心耶
故即经而心是已然则何末非本而又何所逐耶何本
非末而又何所反耶虽然善学者一之不善学者二之
非独今日然也在孔孟之门亦或不免于二之矣子夏
传诗传礼后世训诂家宗之子夏非训诂也然已权舆
卷三百十三 第 10b 页 WYG1405-0744b.png
乎训诂矣圣人惧其滞而无得也而曰女为君子儒君
子者务本之谓也子贡求性与天道于文章之外圣人
惧其离而无得也而曰一以贯之言文章即性与天道
也今之为形声文字训诂之学者皆是矣君子惧其滞
而无得也为之说曰盍反而求之乎心也此所谓有逐
末之学而后有反本之论者也而学者缘此遂以为必
绝去形声文字与训诂求之窈窈冥冥而后可以为至
道二者本末则必有分矣然而皆圣人之所不与哉林
卷三百十三 第 11a 页 WYG1405-0744c.png
侯口义者侯之与二三子所以讲于六经孔孟之书者
也林侯苦节而不以矫世峻行而不以矜俗其志务于
反躬以求尽乎精微而于古人形声文字之间乃索之
如此其密其析之如此其详嘻吾知其不为滞也其殆
有见于道器古今之不二也乎虽然吾犹惧二三子之
二之也二三子试致诚而求之默识吾灵知灵觉之本
体于群居诵习之中融然以液否耶肃然以敛否耶是
融然而肃然者在心耶在经耶在心也则何待乎经在
卷三百十三 第 11b 页 WYG1405-0744d.png
经也则何感乎心是心与经一者耶二三子可以即此
而自得之矣而又何窈窈冥冥之求哉或曰今之为形
声文字训诂之学者皆是也子颛颛焉若恐二三子之
离而去之何也曰本末则必有分矣二之皆敝也且夫
滞经之敝浅而著离经之敝深而微滞经之敝惟固陋
者而溺于此离经之敝虽疏通者或不免溺焉吾举其
深而微而二三子乃或昧于其浅而著吾欲使二三子
不溺于疏通之士之所溺而二三子乃或不免溺于固
卷三百十三 第 12a 页 WYG1405-0745a.png
陋之士之所溺则非余之所敢知也而亦非林侯之所
知也于是口义刻既成丹徒李令来请序序之
  馀冬序录序(何孟春/)
魏董遇好读书其从学者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冬岁
之馀夜日之馀阴雨时之馀昔宁越问其友何为而可
以免耕稼之苦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年则可以免越
请用十五岁人将休吾不休人将卧吾不卧学十五岁
而周威公师之越盖以日以时之馀而自力者汉东方
卷三百十三 第 12b 页 WYG1405-0745b.png
朔上书高自称誉三冬文史足用生在幼悟时已如此
晋皇甫谧自言家贫昼则悯于作劳夜则甘于疲寐三
时之务卷帙生尘箧不解缄唯季冬末才得一旬学或
兼夜寐或不觉日夕可知北齐李铉家亦素贫常春夏
务农冬乃入学三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士安暨宝
鼎于日之馀时之馀盖有不暇及乎力学者矣春也少
而仕宦俸足自资虽鞅掌王务然未必无三馀之隙而
性顾慵惰比当开卷辄怅然止嘉靖甲申因言事调官
卷三百十三 第 13a 页 WYG1405-0745c.png
南部干局稍閒乃理旧稿乙酉冬闰既稡有成帙又明
年得养病归山林益多长晷四体不勤此心难恕明年
乃命儿子仲方取旧稿而编辑之岁亦适丁戊子冬闰
夫予之为学犹是闰尔帙成六十馀卷以岁阳为序遂
题曰馀冬序录比诸昔贤岁之馀春已不能不失之虚
度而况于以日以时乎存此者庶几后生之来问者可
备谈助且可代予病中此相告云
  谕塾编序(许应元/)
卷三百十三 第 13b 页 WYG1405-0745d.png
谕塾编一卷督学叶公所辑以谕塾童子童子师者自
学废闾党庠术之教不兴慈让恭敬姻睦孝弟之风希
缺寥绝吏治迂阔其事苟以为声名不闻有所劝警而
笃行之夫仁义陵迟刑辟滋多断僇日有而挂误不止
靡上之风炽犷诈之俗成非独其情之乐祸害而恶安
利也孩稚所习耳目所闻睹渐摩使之然也夫粤之为
鏄燕之函秦之庐胡之为弓车也岂独其土性良哉幼
而习之壮而衣食之虽欲不良为之不可得也夫人之
卷三百十三 第 14a 页 WYG1405-0746a.png
为善恶者亦若是尔在所常习而已鄙谚有之揉桑自
小然则童子之教岂细故哉岂细故哉夫惟睹于深微
可以语昭旷三复公之编予为颜忸怩不宁审已之治
其能达于斯乎聊因以著其大都云尔
  苑洛先生志乐序(杨继盛/)
世之谈经学者必称六经然五经各有专业而乐则灭
绝无传论治法者必对举礼乐然议礼者于天秩不易
之外犹深求立异可喜之说至于乐则废弃不讲全德
卷三百十三 第 14b 页 WYG1405-0746b.png
之微风俗之敝恒必繇之良可悲夫然律吕与天地相
为终始方其隐而未彰也天既生哲人以作之则于其
既晦也天忍任其湮没已乎阐明之责盖必有所寄者
先生自做秀才时便抱古乐散亡之忧当其岁试藩司
闻诸督学虎谷王公云律吕之学今虽失传然作之者
既出于吾人则在人亦无不可知之理特未有好古者
究心焉耳先生于是惕然省察退而博极群书凡涉于
学者无不参考其好之之专虽发疽寻愈不知也既而
卷三百十三 第 15a 页 WYG1405-0746c.png
得其说矣于是有直解之作然作用之实未之悉也自
是苦心精思或脱悟于载籍之旧或神会于心得之精
或见是于群非之中若天有所启其衷者终而观其深
矣于是有志乐之作曰志云者先生自谦之谓也非徒
志而已也是故律生声钟生律马迁著之矣而律经声
纬之递变体十用九之明示则未之及也围九分积八
百一十分班固著之矣而员管分方旋宫环转乘除规
圆之图则未之及也六十调八十四声蔡沈著之矣而
卷三百十三 第 15b 页 WYG1405-0746d.png
起调则例及正变全半子倍之交用调均首末长短相
生之互见则未之及也六变八变九变之用周礼载之
矣而以黄钟祀天神以蕤宾祭地祗以太簇享人鬼一
造化之自然以黄钟一均之备布之于朝廷宫闱实古
今之绝唱则又有出乎周礼之外者也宏纲细目一节
万变信手拈来触处皆合乐之为道尽于是矣志云乎
哉其于先儒世儒之图论备录不遗者是固先生与善
之心然亦欲学者考见得失焉耳方其始刻之日九鹤
卷三百十三 第 16a 页 WYG1405-0747a.png
飞舞先生之庭者久之识者以为是书感通所致观仰
秣出听之说则鹤之来舞也固宜而其得乐之正也此
非其明验矣乎昔人谓黄帝制律吕与伏羲画卦大禹
叙畴同功然卦画得程朱数子而始著律吕得先生是
书而始明则其功当不在数子下岂曰小补云乎呜呼
太和在成化宇宙间故先生所繇生太和在弘治宇宙
间故是书所繇始太和在嘉靖宇宙间故是书所繇成
则其作诚不偶然也后之有志于乐者苟能讲求而举
卷三百十三 第 16b 页 WYG1405-0747b.png
行之则太和将在万世之宇宙而先生之功至是而益
大矣然不苦心以求之何以知是书之正不得其说而
精之又何以知盛之言不为阿私也哉噫盛不敏虽学
之而未能也讲求之责深有望于同志君子云
  蔡虚斋先生密箴后序(王锡爵/)
今御史中丞詹汝钦氏既为其乡先生蔡文庄公疏请
得追谥因刻其密箴以传而问序不佞久之未得其说
也一日忽记为史官时少保赵文肃先生间呼与讲学
卷三百十三 第 17a 页 WYG1405-0747c.png
而不应先生曰子薄讲学乎不佞谨对曰小子何敢然
是故恶夫以气禀嗜欲驾学问而行显密不相权者先
生曰何谓显何谓密曰胜人之谓显自胜之谓密语未
终而先生起跃然曰孺子可教已当时窃自喜年少见
一斑骤而得先生肯语已涉学游世迨今二十年始大
悟其向者言密之粗也夫密箴言自立言自反言自爱
不言自胜其条五十大抵皆独坐独卧时以治心养气
去妄去矜为默而寡过之行无胜术也故汝清自呼小
卷三百十三 第 17b 页 WYG1405-0747d.png
人自詈哓哓嘐嘐自戒老自悔博自危知胜之为害也
盖蔡先生没而其行世之书止于解经图说为后生嚆
矢乃世鲜传其密箴而当时相与标立门户纵辩自矜
之士其书洸洋可喜学者至今师宗之然此乃胜义非
密义也胜义可以屈君子密义可以愧小人而世之降
而趋也与其使君子屈不若使小人愧夫愧心生于已
之不胜知不胜乃可以言为已而胜者非已也少以用
壮胜辨以禦讷胜躁以饰静胜天下之事一入胜即不
卷三百十三 第 18a 页 WYG1405-0748a.png
属之已故自予小子之读密箴也请终身不敢言胜人
亦请终身不敢言自胜
  弇州读书后序(陈继儒/)
读书后者王元美先生晚季所撰四部藁续藁所未载
也初刻续藁时其间多所放失偶有卖饧者束残书置
担头取视之则先生诗文数卷及读书后在焉王囧伯
得之惊喜刻曰附集藏于家海内学士大夫不能数数
见也许仲谦曰此弇州生平极得意之作但恨缮写多
卷三百十三 第 18b 页 WYG1405-0748b.png
讹甚则有数行后先颠倒舛错者一日得王闲仲校正
善本仲谦喜跃请以孤行之人间而因拈前四部中读
书后附焉陈子曰先生批驳释道两藏尤奇玮宏博此
独非书后类乎仲谦乃与予重加参订共得若干卷而
先生之碎璧残玑收拾无遗矣初先生遭家讳后日与
敬美次公读书万卷楼如所谓士衡住东头士龙住西
头者已召起扬历中外纳郧节远近贽文徵文者无虚
岁宾客觞咏无虚晷犹时时手一编见之论著至于戢
卷三百十三 第 19a 页 WYG1405-0748c.png
身靖庐誓扫笔研而翻阅两藏经矻矻丹铅如故也先
生慧眼辨才与妙观察智皆事事第一且栽培之以国
宪家猷熏染之以交游䎹见积习之以新陈岁月试取
少年晚年读书后互味之觉往时跌宕纵横标新领异
如织锦而问天孙食肉而问禁脔虽眩目爽口或出于
偏师取胜者有之至是霜降水落鉴空衡平奏刀必中
觚发矢必中的㧓搔必中痛痒断案一新精彩万变非
笔随人老盖识随人老也先生尝谓余诗文关键出一
卷三百十三 第 19b 页 WYG1405-0748d.png
字如狱吏平反置一语如兵家律令推而至于读书法
亦然若书生轻于立论论议驰骋大放厥辞尝有骤发
之数十年前而惭悔于数十年后者即欲追取更窜一
两字迄不可得夫未能使自已解颐而乃欲使古人唯
唯心服无是理也宋尤延之手录古书即子弟诸女亦
令抄写视中秘且过之而皆不传濡须秦氏为金部员
外郎奏请田宅文籍不许子孙分割而竟不知零落何
所今先生论著大约如吕氏读书记及晁氏读书志每
卷三百十三 第 20a 页 WYG1405-0749a.png
终篇标其大指以备遗忘而先生精确过之其牙签万
轴虽未必一一无恙而糟粕去神髓存则身后之书籍
若存若亡奚足论哉闲仲为先生小阮校阅精确最得
真传仲谦太常次公孙婿也尤娴于琅琊王氏一家言
谓四部若大海水而读书后则又海中之贝阙珠宫也
卷帙不苦浩繁而学者得未曾有即以此孤行人间足

 
卷三百十三 第 20b 页 WYG1405-0749b.png
 
 
 
 
 
 
 
 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