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七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a 页 WYG1405-049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八十七
            明 贺复徵 编
序七
  大明日历序(明宋濂/)
洪武七年岁在甲寅五月朔日新修大明日历成粤从
皇上兴临濠践天位以至六年癸丑冬十又二月凡戒
饬之谆复征伐之次第礼乐之沿革刑政之设施群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b 页 WYG1405-0493b.png
之功过四夷之朝贡莫不具载合一百卷藏诸金匮副
在秘书甲寅以后则岁再修而续藏焉呜呼惟天立辟
惟辟奉天其能混合三光五岳之气者盖可数也然挺
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夷之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皇
上为然其功高万古一也元季绎骚奋起于民间以图
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于群
雄之手而安辑之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
也平生用兵百战百胜未尝摧䘐以至继天出治经纶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a 页 WYG1405-0494a.png
大经皆由一心运量文臣武将不过仰受成算而已其
独禀全智三也钦畏天地一动一静森若神明在上及
至郊祀存于心目有赫其临甚至不敢仰视惠鲜小民
复恐一夫不获其所贪墨吏及豪黠之徒有加害者必
威之以刑其敬天勤民四也后妃居中不预一发之政
外戚亦循理畏法无敢恃宠以病民寺人之徒惟给事
扫除之役此皆古昔所深患今绝无之其家法之严五
也兵戎国之大权悉归之于朝廷有事征伐则诏大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b 页 WYG1405-0494b.png
佩将印领之暨旋则上章绶归士卒单身还第其兵政
有统六也呜呼帝力难名度越前圣不可以一二识也
今日历所书筹略之运功业之著规模之宏远其本盖
原于此矣然而史书甚重古称直笔不溢美不隐恶务
合乎天理人心之公无其事而曲书之者固非也有其
事而失书者尤非也况英明之主不世出而记注之官
迁易不常无以究夫圣德之高深臣同暨濂幸获日侍
燕閒十有馀年知之深故察之精察之精故其书也颇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a 页 WYG1405-0494c.png
谓得其实而无愧兹因日历书成谨揭其大要于首简
使他日修实录者有所采掇庶几传信于千万世也臣
濂谨序上
  通鉴纲目考證序(朱右/)
上虞徐昭文考朱子通鉴纲目凡例以證刋本脱误及
补朱子之未备凡若干卷名曰考證有以淑后之人其
功不细矣予乃为之序曰大道之世典礼命讨皆原于
天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书可不作也大道既隐礼乐征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b 页 WYG1405-0494d.png
伐出自陪臣刑爵不咨于众吾夫子盖不得已而托二
百四十二年典礼命讨之权此春秋之所由作也自时
明王不兴治教靡著奸臣女后擅政滋甚司马氏述左
氏为编年而发原于韩赵魏亦以王纲所系典礼所存
而天下之大经大法在焉子朱子又祖春秋以修纲目
其年岁之久近国统之离合政刑之得失人材之贤否
大书以提其要分注以备其辞诚有得于笔削遗意后
世之鉴诚昭矣近代尹起莘发明既相依附汪克宽考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a 页 WYG1405-0495a.png
异又多未精比以朱子凡例参会今本未免致疑兹读
徐君考證则涣然冰释矣其大者如莽之弑帝必加进
毒操懿进爵必加自为刘裕朱晃称帝必著其姓君臣
之义凛不可犯汉昭烈章武三年分注建兴晋武太康
十一年分注永熙父子之伦有叙不紊如汉景尊太后
则加薄氏帝禅立张后则加贵人于以别嫡庶贵贱之
分窦宪曰舅梁冀曰后兄杨坚曰后父杨钊曰贵妃兄
于以惩外戚僣窃之祸高力士李辅国程元振辈皆书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b 页 WYG1405-0495b.png
宦者于以防寺人干政之患拓拔禄官南诏酋龙之卒
皆以死书于以戒四夷云扰之渐李从珂必书养子又
以著异姓绝嗣之危他如高后废少帝则改曰主霍光
辅少主则改曰帝至若临视如幸攻讨诛弑莫不注意
而备书之一字褒贬善恶靡逃然后朱子立言之旨无
毫发爽其君臣贤否之实治忽兴衰之机已瞭然于心
目间学者自是无缺略牴牾之患徐君之用心可谓公
且勤矣使朱子复生必将有起予之叹是书之行可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a 页 WYG1405-0495c.png
识典礼命讨之原正礼乐征伐之柄讵不有关于世教
也哉
  宋遗民录序(程敏政/)
予尝读宋王鼎翁谢皋羽唐玉潜三子者之事而悲之
且名不载于史而其平生著述兵燹以来又多沦丧独
其倡和称述之间见于诸家别集中者犹可考也斋居
之暇因裒辑以传而附以其一时意气相与之人为十
二卷题曰宋遗民录序而藏之曰呜呼甚哉宋待士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b 页 WYG1405-0495d.png
厚而获士之报如此也江南北矣帝子臣矣勤王捍难
之卿相掳且死矣而三子者皆布衣为文丞相客初未
始都高爵享厚禄也乃独拳拳思宋之不置或欲死其
主于方生以成其名或欲生其主于既死以暴其志或
欲存其庙食于既亡续其王气于已断以求尽此心而
不负其主天理民彝藉之以不泯焉夫然后知宋贻谋
之善而士厚报之可以为有天下国家者鉴矣至今言
三子者每以其名不载史为恨然予尝窃观三子者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a 页 WYG1405-0496a.png
事而得其心矣方其运去物改之后徬徨徙倚于残山
剩水间孤愤激烈悲鸣长号若无所容其身者苟可容
力就白刅而不辞环而视之非不自知其身沧海之一
粟也而纲常系焉故宁为管宁陶潜之贫贱而不悔者
诚有见夫天理民彝之不可泯也然迹其平生则亦将
求以不负此心而已岂必人之已知也哉而其志则已
光耀砰鍧于青天皎日之下虽历万世光景常新不与
海桑而俱化矣固非若世之浅丈夫建尺寸之功必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b 页 WYG1405-0496b.png
铭之鼎彝刻之琬琰而后名可永也繇是观之夫三子
者岂以史之载不载为加损者哉区区孤陋每摭拾其
残编断简而伏读之其言劲如风霆炜如日星而黍离
麦秀之感溢于言意之表殊使人不能终篇因以毛发
上指涕泗交颐如见其人于九原凛有生气欲从之游
而不可得也矧夫一时相与者又皆慷慨悲歌之士或
倡和焉或称述焉皆足以起人心之忠义振末世之委
靡百代之下读其文想其人将必有任天理民彝之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a 页 WYG1405-0496c.png
于一身而与之冥契神交于百代之上者矣然则有天
下国家者可不鉴于此哉编之末复附以元主所由兴
之说一本诸故老之传闻参之史传之登载卓卓乎可
以信后世而无疑盖又将以慰夫三子者不忘宋之心
于地下而宋贻谋之善之报亦于是乎见矣
  忠节录后序(李东阳/)
忠节录一卷少师谦斋徐先生录尚书吴公友云死节
事也公宜兴人洪武初累官刑部尚书出为湖广行省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b 页 WYG1405-0496d.png
参政时元梁王据云南尚未下高皇帝命公往谕会梁
王使其臣铁知院等二十馀人使漠北为我军所获上
归之令与公偕行至云南境铁知院等说公改制书共
绐梁王梁王亦遣人来劫降令胡服以见公仗义直辞
以死自誓遂遇害梁王命收其骸送四川给孤寺藏之
先是金华王忠文公祎奉命往使不屈而死距公仅死
二岁耳后云南入版图朝廷始知公死状及公子黻以
其事来白乃命驰驿归葬而许黻为国子生黻贫不能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a 页 WYG1405-0497a.png
归葬公于武昌旧治因占籍长子县今阅再世矣弘治
初李尚宝应祯使湖南访公墓不可得乃为传以传比
都御史王公诏巡抚云南闻先生道公事谓忠文在正
统间已赠官赐谥建忠节祠祀于其地而公事独未著
为请于朝今上命复赠公刑部尚书谥忠节与祎并祀
改祠额为二忠兹先生所录者其始末略备矣方黻葬
公时大夫士赋忠节诗为卷并其诰命遗书皆毁于火
潘子安海天青啸集有诗一章刘职方子高集四章则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b 页 WYG1405-0497b.png
为公作者故并录之而凡书奏公移及续有赋者皆附
焉惟我国朝用夏变夷以纲常立天下而以风节励之
于勤事死节之臣必有褒恤之制虽先朝所未及知所
未暇行者亦举而行之不以其人已远时已久而或置
意周而法密矣云南远在万里外胜朝馀孽害我忠良
而其名迹显著历百馀年如一日英庙之恤恩今上之
秩祀盖推高皇帝荫子返葬之意而行之者也嗟夫时
变境易兵革扰攘之际虽阙廷畿甸之下节义之沉没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a 页 WYG1405-0497c.png
者多何况其他乎金华文献在国初极盛故忠文事最
著公之名虽前辈所重然非文足以轻重一世言足以
荣辱天下如先生者则其事终不白而恤典未必行也
崇德报功之柄固系于国论如此哉若表前贤重乡邑
则先生之馀事而大者不在是也
  忠义集序(何乔新/)
宋有天下三百馀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
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b 页 WYG1405-0497d.png
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
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亦有之下至山谷之
儒里巷之妇亦有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呼汉唐之末
曷尝有是哉南丰水村刘先生埙如村刘先生麟瑞生
当宋元之际惧忠臣烈士贞妇湮没而无传也水村作
十忠补史诗如村作昭忠逸咏皆据其所见闻而录之
盖野史之流也其邑人赵秉善合二先生所作为一编
附以汪水云方虚谷诸君子伤时悼事之作若干首总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a 页 WYG1405-0498a.png
谓之忠义集是时元有天下讳言宋事诸儒于是集私
相传录而已历世既久遗老凋谢殆尽后生不知前辈
麦秀黍离之悲而是集几与尘埃虫鼠共敝于败箧之
间上舍生赵君玺二先生之乡人也得是集于老农之
家读而悲之乃校补其讹缺持以示予予受而阅之观
文履善对博啰之语谢君直复留梦炎之书为之慨然
观吴楚材答录事之诘朱浚与兵士之词毛发洒然恨
不生同其时助其怒骂也观刘锐幼儿下拜受药与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b 页 WYG1405-0498b.png
士敏诗书于裾以死自誓又泫然泪落而不能自已也
呜呼三百馀年乐育之效可见于此矣因釐为七卷录
而藏之浙江佥宪王君廷光见之叹曰此集所记多宋
史所遗者是不可使其无传将刻诸梓属予序之嗟夫
忠义人之大节也根于天性具于人心凡立于天地之
间而名为人者孰无是性孰无是心哉惟存养不失则
其气浩然一旦遭事之变触白刃蹈鼎镬而不慑若此
集所载诸君子是也先正有言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a 页 WYG1405-0498c.png
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
予谓读是集而不咨嗟涕洟者尚可谓之人哉廷
光佐外台风力凛然惓惓欲刻是集而传之其所
契深矣
  汉纪序(何仲默/)
昔左氏依经作传而编年纪事之例已立及马迁著史
记叙帝王之事则有本纪录贤臣之行则有列传明制
度则有书系年世则有表自是以来历代史家悉宗其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b 页 WYG1405-0498d.png
体然不能微约其词或寡要实而义无指归其极至于
流缀溢简舛杂而不可以观余于是盖嘅然有思命世
作者之意焉往在京师尝观荀氏汉纪其书则准诸左
氏之例而取于史纪之一体者也至其君臣附载事物
咸彰天人并包灾祥毕举治忽参稽成败并陈得失相
明美恶互见即一时一人一事之迹虽前后散著而本
末必备属类比方名义罔紊阐幽摄显论赞悉精可谓
括伦鉴之要探坟索之情者矣岂不足以上班良史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a 页 WYG1405-0499a.png
才乎夫学者谓经以载道史以载事故凡讨论艺文横
分事理而莫知反说讫无条贯安能弗畔也哉易列象
器书陈政治诗采风谣礼述仪物春秋纪列国时事皆
未能舍事而议于无形者也夫形理者事也宰事者理
也故事顺则理得事逆则理失天下皆事也而理徵焉
是以经史者皆记事之书也但圣哲之言为经尔故记
事者苟非察于性命之奥以尽事物之情者亦难与论
于作者之门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b 页 WYG1405-0499b.png
  重刻旧唐书序(文徵明/)
嘉靖已亥吴郡重刋唐书成乃御史闻人公诠所欲梓
行者也书凡二百卷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列传百有五
十石晋宰相涿人刘煦所撰命徵明为之序按唐令狐
德棻等撰武德贞观两朝国史至吴兢始合前后为书
百卷而柳芳韦述嗣缉之起义宁讫开元仅百馀年而
于休烈令狐颙以次增缉之起建中而止大历而元和
以后则成于崔龟从厥后韦澳诸人又增缉之凡为书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a 页 WYG1405-0499c.png
百四十有六卷而芳等又有唐历四十卷续历二十二
篇皆当时纪载之言非成书也晋革唐命煦等始因旧
史续成此书然五代史煦传不载此事岂其书出一时
史馆而煦特以宰相领其事耶然不可考已或谓五代
抢攘文气卑弱而是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不足传远
宋庆历中诏翰林儒臣刋修之自庆历甲申至庚子历
十有七年成新书二百二十五卷视旧史削六十一传
而增传三百三十有一别撰宰相方镇及宗室世系宰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b 页 WYG1405-0499d.png
相世系四表续撰仪卫及选举及兵及艺文四志所谓
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实当时表奏之语而第
赏制词亦谓闳博精覈度越诸子良以宋景文欧阳文
忠皆当时良史才而是书实更二公之手故朝野尊信
而旧书遂废不行然议者则以用字奇涩为失体刋削
诏令为太略固不若旧书之为愈也司马氏修通鉴悉
据旧史而于新书无取焉惟周益公称其删繁为简变
今以古有合于所谓文省于旧之论而刘元城顾谓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a 页 WYG1405-0500a.png
增文省正新书之失唐庚氏尤深斥之乃极言旧书之
佳其所引决海救焚引鸩止渴之语岂直工俪而已自
是一代名言也然则是书也岂可以无传乎虽然不能
无可议者段秀实请辞郭晞有吾戴吾头之语新书省
一吾字议者以为失实是矣而旧史秀实传乃都不书
夫秀实大节固不以此而此事亦卓伟可喜柳宗元叙
事尤号奇警且郑重致词上于史馆若是不能登载则
其所遗亦多矣甚者诋韩愈文章为纰缪谓顺宗实录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b 页 WYG1405-0500b.png
繁简不当拙于取舍异哉岂晁氏所谓多所遗漏是非
失实者耶甚矣作史之难也心术有邪正词理有工拙
识见有浅深而史随以异要在传信传著不失其实而
今二书具在其工拙繁简是非得失莫之有掩焉彼
斥新书为乱道诚为过论而或缘此遂废旧史又岂可

 
 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