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六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a 页 WYG1405-04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八十六
            明 贺复徵 编
序六
  古史序(宋苏辙/)
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无为为宗万物莫能婴之
其于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热其于不为不善如
驺虞之不杀如窃脂之不榖不学而成不勉而得其积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b 页 WYG1405-0476b.png
之中者有馀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
孔氏之遗书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池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犹将赖之以存
而况于人乎自三代之衰圣人不作世不知本而驰骋
于喜怒哀乐之馀故其发于事业日以鄙陋不足以希
圣人之万一虽春秋之际王泽未竭士生其间习于礼
义而审于利病如管仲晏子子产叔向之流皆不足以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a 页 WYG1405-0477a.png
知之至于孔子其知之者至矣而未尝言孟子知其一
二时以告人而天下亦莫能信也陵迟及于秦汉士益
以功利为急言圣人者皆以其所知臆之儒者流于度
数而知者溺于权利皆不知其非也太史公始易编年
之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记五帝三王以来后世莫能易
之然其为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汉景武之间尚
书古文诗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于学官世能读之者
少故其记尧舜三代之事皆不得圣人之意战国之际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b 页 WYG1405-0477b.png
诸子辨士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一时之说迁
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及
秦焚书战国之史不传于民间秦恶其议已也焚之略
尽幸而野史一二存者迁亦未暇详也故其记战国有
数年不书一事者余窃悲之故因迁之旧上观诗书下
考春秋及秦汉杂录始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
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圣贤之遗意
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呜呼由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a 页 WYG1405-0477c.png
数千岁之后言数千岁之前其详不可得矣幸其犹有
存者而或又失之此古史之所为作也
  唐鉴序(石介/)
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汤以桀为鉴故
不敢为桀之行而汤德克明隆祀六百周以纣为鉴故
不敢为纣之恶而周道至盛传世三十汉以秦为鉴故
不敢为秦之无道而汉业甚茂延洪四百年唐以隋为
鉴故不敢为隋之暴乱而唐室悠久永光十八叶国家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b 页 WYG1405-0477d.png
虽承五代之后实接唐之绪则国家亦当以唐为鉴臣
逖览往古靡不以女后预事而丧国家者臣观唐最甚
矣武氏变唐为周韦庶人安乐公主酖杀中宗太平公
主潜谋逆乱杨贵妃召天宝之祸臣历观前世鲜不以
阉宦用权而倾社稷者臣视唐尤伤矣代宗遭辅国之
侮蔑宪宗被陈庆之弑逆昭宗为季述之囚辱臣眇寻
历代无不以奸臣专政而乱天下者臣视唐至极矣禄
山之祸则林甫国忠为之也朱泚之乱则卢杞为之也
卷二百八十六 第 4a 页 WYG1405-0478a.png
陈庆之弑则皇甫镈为之也呜呼奸臣不可使专政女
后不可使预事宦官不可使任权明皇始用姚崇宋璟
则治终用林甫国忠则乱德宗始用崔祐甫陆贽则治
终用卢杞裴延龄则乱宪宗始用裴度则治终用皇甫
镈则乱自武后夺国迄于中睿暨天宝末年政由女后
而李氏几丧自肃宗践位历于代宗德宗顺宗宪穆文
武宣懿僖昭权在中官而唐祚终去诗曰赫赫宗周褒
姒灭之然则巍巍钜唐女后乱之奸臣坏之宦官覆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4b 页 WYG1405-0478b.png
臣故采摭唐史中女后宦官奸臣事迹各类集作五卷
谓之唐鉴噫唐十八帝唯武德贞观开元元和百数十
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
宦官覆之于后颠倒崎危绵绵延延乍倾乍安若续若
绝仅能至于三百年何足言之后之为国者鉴李氏之
覆车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于奸臣则
国祚延洪历世长远当传于子传于孙可至千万世岂
止龊龊十八帝局促三百年者哉伏惟明主戒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5a 页 WYG1405-0478c.png
  唐史论断序(孙甫/)
古之史尚书春秋是也二经体不同而意同尚书记治
世之事作教之书也故百篇皆由圣人立不以恶事名
虽桀纣之恶亦因汤武之事而见不特书也但圣贤顺
时通变言与事各有所宜为史者从而记之又经圣人
所定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体虽不一皆足以作教于世
也春秋记乱世之事立法之书也圣人出于季世视时
之乱居下而不能治故立大中之法裁判天下善恶而
卷二百八十六 第 5b 页 WYG1405-0478d.png
明之以王制是圣人于衰乱之时起至治之法非谨其
文则不能正时事而垂大典矣此尚书春秋之体所以
不同也然尚书记治世之事使圣贤之所为传之不朽
为君者为臣者见为善之效安得不说而行之此劝之
之道也其间因见恶事致败乱之端此又所以为戒也
春秋记乱世之事以褒贬代王者赏罚时之为恶者众
率辨其心迹而贬之使恶名不朽为君者为臣者见为
恶之效安得不惧而防之此戒之之道也其间有善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6a 页 WYG1405-0479a.png
也明其心迹而褒之使辉光于世此又所以为劝也是
尚书春秋记治乱虽异其于劝戒则大意同也后之为
史者欲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不师尚书春秋之意
何以为法至司马迁修史记破编年体创为纪传盖务
便于记事也记事便则所取博故奇异细碎之事皆载
焉虽贯穿群书才力雄俊于治乱之本劝戒之道则杂
乱而不明矣然有识者短之谓纪传所记一事分为数
处前后屡出比于编年则文繁比类固所失不细殊不
卷二百八十六 第 6b 页 WYG1405-0479b.png
知又有失之大者夫史之记事莫大乎治乱君令于上
臣行于下臣谋于前君纳于后事臧则成否则败成则
治之本败则乱之由此当谨记之某年君臣有谋议将
相有功勋纪多不书必俟其臣殁而备载于传是人臣
得专有其谋议功勋也尚书虽不谨编年之法君臣之
事年代有序羲和之业固载于尧典稷契皋夔之功固
载于舜典三代君臣之事亦犹是焉迁以人臣谋议功
勋与其家行细事杂载于传中其体便乎复有过差邪
卷二百八十六 第 7a 页 WYG1405-0479c.png
恶之事以召危乱不于当年书之以为深戒岂非失之
大者或曰春秋虽编年经目其事传载本末迁立纪传
亦约事体故刘餗史例曰传所以释纪犹春秋之传焉
此可见迁书之不失也答云春秋圣人立法之书也立
法故目其事而断之明治乱之本所目之事或一句或
数句国之典制罔不明人之善恶罔不辨左氏史官也
见圣人之经所目之事遂从而传之虽不能深释圣人
之法记事次序一用编年之体非外春秋经目独为纪
卷二百八十六 第 7b 页 WYG1405-0479d.png
也迁之为纪也周而上多载经典之事固无所发明至
秦汉纪并直书其事何尝有法纪无法传何释焉此乃
餗附迁而为之辞也或曰史之体必尚编年纪传不可
为乎答曰为史者习尚纪传久矣历代以为大典必论
之以复古则泥矣有能编列君臣之事善恶得实不尚
僻怪不务繁碎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虽为纪传亦
可矣必论其至不若编年体正而文简也甫常有志于
史窃慕古史体法欲为之因读唐之诸书见太宗功德
卷二百八十六 第 8a 页 WYG1405-0480a.png
法制与三代圣王并后帝英明不逮又或不能守其法
乃有荒纵狠忌庸懦之君故治少而乱多然有天下三
百年由贞观功德之远也唐书繁冗遗略多失体法事
或大而不具或小而不记或一事别出而意不相照怪
异猥俗无所不有治乱之迹散于纪传中杂而不显此
固不足以彰明贞观功德法制之本一代兴衰之由也
观高祖至文宗实录叙事详备差胜于他书其间文理
明白者尤胜焉至治乱之本亦未之明记事务广也劝
卷二百八十六 第 8b 页 WYG1405-0480b.png
戒之道亦未之著褒贬不精也为史之体亦未之具不
为编年之体君臣之事多离而书之也又要切之事或
有遗略君臣善恶之细四方事务之繁或备书之此于
为史之道亦甚失矣遂据实录书兼采诸家著录参
验不差足以传信者修为唐史记旧史之文繁者删之
失去就者改之意不足而有他證者补之事之不要者
去之要而遗者增之是非不明者正之用编年之体所
以次序君臣之事所书之法虽宗二经文意其体略与
卷二百八十六 第 9a 页 WYG1405-0480c.png
实录相类者以唐之一代有治乱不可全法尚书春秋
之体又不敢僣作经之名也或曰子之修是书不尚纪
传之体可矣不为书志则郊庙礼乐律历灾祥之事官
职刑法食货州郡之制得无遗乎答曰郊庙而下固国
之巨典急务但记其大要以明法度政教之体其备仪
细文则有司之书各有司存焉史者难乎具载也自康
定元年修是书至皇祐四年草具遂作序述其意更俟
删润其文后以官守少暇未能备具逮嘉祐元年成七
卷二百八十六 第 9b 页 WYG1405-0480d.png
十五卷是年冬卧病久虑神思日耗不克成就且就其
编秩粗成一家况才力不盛叙事不无疏略然于劝戒
之义谨之矣劝戒之切而意远者著论以明焉欲人君
览之人臣观之备知致治之由召乱之自邪正之效焕
然若绘画于目前善者从之不善者戒之治道可以常
兴而乱本可以预弭也论九十二首观者毋忽不止唐
史之安危常为世鉴矣
  陈书目录序(曾巩/)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0a 页 WYG1405-0481a.png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
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
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
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
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
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至宋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
放逸乃诏论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
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0b 页 WYG1405-0481b.png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
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等书世亦传之者
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之也其书亦以
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
雠使可镂版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
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
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
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1a 页 WYG1405-0481c.png
其疑者亦不敢稍损益特各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
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夫陈
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俗之
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
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
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已致者至于有
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
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1b 页 WYG1405-0481d.png
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
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
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乎可谓笃
于善矣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谓作
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
可废乎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
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官
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2a 页 WYG1405-0482a.png
  后周书序(王安国/)
周书本纪八列传四十二合五十篇唐令狐德棻请撰
次而诏德棻与陈叔达庾俭成之仁宗时出太清楼本
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献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
馆阁是正其文字今既镂版以传学官而臣等始预其
是正又序其目录一篇曰周之六帝当四海分裂之时
形势劫束毅然有志合天下于一而材足以有为者特
文帝而已文帝召苏绰于稠人之中始知之未尽也卧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2b 页 WYG1405-0482b.png
与之言既当其意遂起并昼夜咨诹酬酢知其果可以
断安危治乱之谋而诎已以听之考于书唯府兵之设
敛千岁已散之民而系之于兵庶几得三代之遗意能
不骇人视听以就其事而效见于后世文帝尝患文章
浮薄使绰为大诰以劝而卒能变一时士大夫之制作
然则势在人上而欲鼓舞其下者奚患不成虽然非文
帝之智内有以得于已而苏绰之守外不诎于人则未
可必其能为也以彼君臣之相遭非以先王之道而犹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3a 页 WYG1405-0482c.png
且恳恳以诱之言又况无所待之豪杰可易以畜哉夫
以德力行仁所以为王霸之异而至于诎已任人则未
始不同然而君能畜臣者天下之至难传曰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盖道极于不可知之神而人有其
质推之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以其粗尔然非致其精于
已则其粗亦不能以为人惟能自爱其身则内不敢欺
其心外不蔽于物然后好恶无所作而尚何有已哉能
无已始可以得已而足以揆天下之理知人之言而邪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3b 页 WYG1405-0482d.png
正无以廋其实尚何患乎论之不一哉于是贤能任使
之尽其方而无所省者以天下之耳目而小人不能托
忠以诬君子又从而为之劝禁则小人忿欲之心已黜
于冥冥之际君子乐以其类进而摩厉其俗凛然有耻
君臣相与谋于上因敝以新法度而令驰骛于下者有
忠信之守而无傅会迁就之患则法度有拂于民而下
不以情赴上者乎盖虚然后能受天下之实约然后能
操天下之烦垂缨摄衽俯仰堂庙无为以应万几者致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4a 页 WYG1405-0483a.png
其思而已矣夫思之为王者事君臣一也势则异焉世
独颂尧舜之无为而安知夫人主自宜无为而思则不
可一日已也书曰思曰睿扬雄曰于道则劳其不然欤
盖夫法度善矣非以道作其人则不能为之守而民之多
寡物之丰杀法度有视时而革者必待人而后谋则是可
不致其思乎苟未能此而徒欲法度之革者是岂先王
为治之序哉彼区区之周何足以议徒取其能因一时
君臣之致好犹足以见其效又况慨然行先王之道而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4b 页 WYG1405-0483b.png
得大有为之势是固不宜无论也
  忠臣传序(陈亮/)
余读书至武庚之事何尝不为之流涕哉嗟夫忠孝者
立身之大节为臣而洗君之耻父雠而子复之人之至
情也度不可为不顾而为之者抑吾之情不可不伸也
逆计而不为人乌知吾心生犹愧耳况卒不免于死则
将藉口谓何哉夫武王之伐纣也以至仁顺天命以大
义拯斯民然君父不以无道贬尊则武庚视太白之旗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5a 页 WYG1405-0483c.png
必有大不忍于此者然而未即死者犹有待也及武王
既立而没嗣子幼君臣兄弟之间疑间方兴故将挟管
蔡之隙以起义成败之不问姑明吾心奋而为之是以
殒首而不顾余以为武庚者古之忠臣孝子也世立是
非于成败故无褒而孔氏又讳而不道然则武庚之死
越二千载目未之瞑也虽然武庚受之嫡嗣处义之必
不可已而非有深计于后世也若翟义王陵毋丘俭诸
葛诞之徒非清议之所必责俯首相随属未过也而数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5b 页 WYG1405-0483d.png
子者忠胆愤发视其国之倾身之危不啻不暇熟权其
力趣起扶之意虽不就此其心可诬也哉作史者谓宜
大书以示劝乃惟旅次之然且不免不量之机甚遂传
之叛臣语曰盖棺论乃定是可信乎昔者贯高有言人
情岂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已论死顾岂
以王易吾亲哉然则数子之心壮矣乃其冤有甚于武
庚者余悲之故列为忠臣传信千古以兴颓俗圣人惩
劝之法也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6a 页 WYG1405-0484a.png
  中兴遗传序(陈亮/)
初龙可伯康游京师辈饮市肆方叫呼大噱赵九龄次
张旁行过之雅与伯康不相识俄追止次张牵其臂迫
与共饮次张之父时守官河东方以疾闻次张以实告
伯康曰毋苦乃翁疾行瘳矣子可人意者为我姑少留
次张不得已从之箕踞笑歌谈谐纵谑傍若无人次张
固已心异一日行城外过麻村观大阅之所伯康勃然
曰子亦喜射乎次张曰颇亦好之而不能精也伯康曰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6b 页 WYG1405-0484b.png
姑试之次张从旁取弓挟矢以兴十发而贴中者六也
次张心颇自喜伯康拾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
发无一差者次张惊曰子射至此乎伯康曰此亦何足
道千军万马头目转动不常意之所指犹望必中况此
定的又何怪乎次张吐其舌不能收俄指其地而谓次
张曰后三年此间皆敌人子姑识之火龙骑日飞雪满
天此京师破日之兆因嘻吁长叹不能自禁后三年京
城失守其言左验中原流离伯康自是不复见矣岂丧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7a 页 WYG1405-0484c.png
乱之际或死于兵抑有所奋而不能成也次张每念其
人言则叹惜绍兴初韩世忠拒敌于淮西力颇不敌次
张献言乞决淮西之水以灌敌营朝廷易其言而不之
信已而敌师俄退世忠力请留战酋长使谓曰闻南朝
欲决水以灌我营我岂能落人计中次张言虽不用犹
足以攻敌人之心者类如此次张尝为李丞相所辟得
丞务郎督府罢次张亦径归大驾南渡次张侨居阳羡
故将岳飞尝𨽻丞相军中次张识其人于行伍言之丞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7b 页 WYG1405-0484d.png
相给帖补军校后为统制遇大驾巡永嘉与诸将徬徨
江上莫知攸适又乏粮将谋抄掠次张闻而竟往说飞
移军阳羡州给之食飞得无他而州境赖焉人有言次
张生平于赵丞相者丞相喜欲用之复有谮者曰此人
心志不可保使其得志必为曹操丞相疑沮而止次张
度时不用屏居不出竟死昔参政周公葵屡为余言其
人且曰我尝荐之朝廷诸公皆诘我子端人正士胡为
余言此等狂生我因告之曰吾侪平生谭王道说诗书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8a 页 WYG1405-0485a.png
一日得用从容庙朝执持纪纲可也至于排难解纷仓
卒万变此等殆不可少吾侪既不能办而恶他人之能
办是诬天下之无士而期国事之必不成也是乌可哉
余尝大周公之言异二生之为人而惜其屈尝欲传其
事而不能详因叹曰世之豪杰倜傥之士沈没于困穷
不能自奋以为世用欲用而卒沮于疑忌如二生者宁
有限哉然自古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崭然自
赴功名之会如建炎绍兴之间诚亦不少虽或屈而不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8b 页 WYG1405-0485b.png
用用不大大或不终未四十年已有不能道其姓字者
记事之文可少乎哉自是始欲纂集异闻为中兴遗传
然犹恨闻见单寡欲从先生故老详求其事故先为之
纂例而以渐足之其一曰大臣若李纲宗泽吕颐浩赵
鼎张浚其二曰大将若种师道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
其三曰死节若李若水刘韐孙傅霍安国杨邦乂其四
曰死事若种师中王禀张叔夜何栗刘竧徐徽言其五
曰能臣若陈则程昌禹郑刚中其六曰能将若曲端姚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9a 页 WYG1405-0485c.png
端王胜刘光世刘铳其七曰直士若陈东欧阳澈吴若
其八曰侠士若王友张所刘位其九曰辩士若邵公序
祝子权汪若海其十曰义勇若孙韩葛进石竧其十一
曰群盗若李胜杨进丁进其十二曰贼臣若徐秉哲王
时雍范琼合十二册而分传之总目曰中兴遗传聊以
发其行事而致吾之意然其端则起于惜二生之失其
传故首序及之昔司马子长周游四方纂集旧闻为史
记一百三十篇其文驰骋万变使观者壮心骇目顾余
卷二百八十六 第 19b 页 WYG1405-0485d.png
何人岂能使人喜观吾文如子长哉方将旁求广集以
备史氏之阙遗云耳
  新注资治通鉴序(元胡三省/)
古者国各有史以纪年书事晋乘楚梼杌虽不可复见
春秋经圣人笔削周辙既东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
星秦灭诸侯燔天下书以国各有史刺讥其先疾之尤
甚诗书所以复见者诸儒能藏之屋壁诸国史记各藏
诸其国国灭而史从之至汉时独有秦记太史公因春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0a 页 WYG1405-0486a.png
秋以为十二诸侯年表因秦记以为六国年表三代则
为世表当其时黄帝以来牒记犹存具有年数子长稽
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咸与古文乖异且谓孔子序
书略无年月虽颇有然多阙夫子之弗论次盖其慎也
子长述夫子之意故其表三代也以世不以年汲冢纪
年出于晋太康初编年相次起自夏殷周止魏哀王之
二十年此魏国史记脱秦火之厄而晋得之子长不及
见也子长之史虽为纪表书传世家自班孟坚以下不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0b 页 WYG1405-0486b.png
能易虽以纪纪年而书事略甚盖其事分见志传纪宜
略也自荀悦汉纪以下纪年书事世有其人独梁武帝
通史至六百卷侯景之乱王僧辩平建业与文德殿书
七万卷俱因江陵之陷其书烬焉唐四库书编年四十
一家九百四十七卷而王仲淹元经十五卷萧颖士依
春秋义类作传百卷逸矣今四十一家书存者复无几
乙部书以迁固等书为正史编年类次之盖纪传表志
之书行编年之书特以备乙库之藏耳宋英宗皇帝命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1a 页 WYG1405-0486c.png
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神宗皇帝以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且为序其造
端立意之由温公之意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治平熙宁间公与诸
人议国事相是非之日也萧曹画一之辨不足以胜变
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国论专以史局为事其忠愤
感槩不能自已于言者则智伯才德之论樊英名实之
说唐太宗君臣之议乐李德裕牛僧孺争维州事之类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1b 页 WYG1405-0486d.png
是也至黄幡绰石野猪俳谐之语犹书于局官欲存之
以示警此其微意后人不能尽知也编年岂徒哉世之
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
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
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
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
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
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2a 页 WYG1405-0487a.png
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
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孔子序书断自
唐虞讫文侯之命而系之秦鲁春秋始于平王之四十
九年左丘明传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赵襄子惎智伯
事通鉴则书赵兴智灭以先事以此见孔子定书而作
春秋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温公遍阅旧史旁
采小说拱摘幽隐会稡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刘
攽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2b 页 WYG1405-0487b.png
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代一千三
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岂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公
自言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
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九十四卷有未能遍观者矣若
考异三十卷所以参订群书之异同俾归于一目录三
十卷年经国纬不特使诸国事杂然并录者粲然有别
而已前代历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实著于目录上方
是可以凡书目录观耶先君笃史学淳祐癸卯始患鼻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3a 页 WYG1405-0487c.png
衄读史不暂置洒血积书遗迹故在每谓三省曰史汉
自服虔应劭至三刘注解多矣章怀注范史裴松之注
陈寿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尽以示博洽晋
书之杨正衡唐书之窦平董冲吾无取焉徐无党注五
代史粗言欧公书法义例他未之及也通鉴先有刘安
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为
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
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教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3b 页 WYG1405-0487d.png
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剌乃尔意海陵释文
非公休为之若能刋正乎三省捧手对曰愿学焉乙已
先君卒尽瘁家蛊又从事科举业史学不敢废也宝祐
丙辰出身进士科始得大肆其力于是书游宦远外率
携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而正焉依陆德明经典释
文釐为广注九十七卷著论十篇自周讫五代略叙兴
亡大致咸淳庚午从淮蠕归杭都延平廖公见而韪之
礼致诸家俾雠校通鉴以授其子弟为著雠校通鉴凡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4a 页 WYG1405-0488a.png
例廖转荐之贾相国德裕乙亥从军江上言辄不用既
而军溃间道归乡里丙子浙东始骚辟地越之新昌师
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为之注始
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
目录所书而附注焉讫乙酉冬乃克彻编凡纪事之本
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
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著辩误十二
卷呜呼注班书者多矣晋灼集服应之义而辩其当否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4b 页 WYG1405-0488b.png
臣瓒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已见至小颜新注则又讥服
应之疏紊尚多苏晋之剖断盖鲜訾臣瓒以差爽诋蔡
谟以牴牾自谓穷波讨源搆会甄释无复遗恨而刘氏
兄弟之所以议颜者犹颜之议前人也人茫不自觉前
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注书文
约而义见今吾所注博则博矣反之于约有未能焉世
运推迁文公儒师从而凋谢吾无从而取正或勉以北
学于中国嘻有志焉然吾衰矣旃蒙作噩冬十有一月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5a 页 WYG1405-0488c.png
乙酉日长至矣天台胡三省身之书
  续后汉书序(郝经/)
自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僣号称吴
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一而入
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寿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国志
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僣伪于
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失其
正哀帝时荥阳太守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谓三国蜀以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5b 页 WYG1405-0488d.png
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篡蜀平而汉始亡上疏
请越魏继汉以正统体不用宋元嘉中文帝诏中书侍
郎裴松之采三国异同凡数十家以注寿书补其阙漏
辨其舛错绩力虽勤而亦不能更正统体历南北隋唐
五季七百有馀岁列诸三史之后不复议为也宋丞相
司马光作通鉴始更蜀曰汉仍以魏纪事而昭烈为僣
伪至晦庵先生朱熹为通鉴作纲目黜魏而以昭烈章
武之元继汉统体始正矣然而本史正文犹用寿书经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6a 页 WYG1405-0489a.png
尝闻缙绅先生馀论谓寿书必当改作窃有志焉中统
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告登宝位通好弭兵宋人馆留仪
真不令进退乃破藁发凡起汉终晋以更寿书作表记
传录诸序议赞十二年夏五月借书于两淮制使印应
雷得两汉三国晋书遂作正史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
去取纲目之义例参校刋定归于详实以昭烈纂承汉
统魏吴为僣伪十三年冬十月书成年表一卷帝纪二
卷列传七十九卷录八卷共九十卷号曰续后汉书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6b 页 WYG1405-0489b.png
昭烈之幽光揭孔明之盛心袪操丕之鬼蜮破懿昭之
城府明道术辟异端辨奸邪表风节甄义烈核正伪曲
折隐奥传之义理徵之典则而原于道德推本六经之
初苴补三史之后千载之蔽一旦廓然矣古之为书大
抵圣贤道否发愤而作屈平离骚马迁史记皆是也然
皆曀昧一时流光百世故韩愈谓以彼校此孰得孰失
今拘幽之极而集是书盖亦古人之志也
  正统八例总序(杨奂/)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7a 页 WYG1405-0489c.png
呜呼正统之说祸天下后世甚矣恨其说不出乎孔孟
之前得以滋蔓瀰漫而莫知剪遏也通古今考之既不
以逆取为嫌而又以世系土地为之重其正乎后之逆
取而不惮者陆贾之说唱之莽操祖而讳之也不曰予
有惭德不曰武未尽善也以汤武之顺天应人而犹以
为未足况尔邪以世系言则禹汤文武与桀纣幽厉并
矣不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
一夫而容并之以土地言则秦之灭六国晋之平吴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7b 页 WYG1405-0489d.png
之平陈苻秦之窥伺梁魏周齐之交争不息者所激也
不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
待大汤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以王道为正也王道之
所在正统之所在也不然使创者不顺其始守者不慎
其终抑有以济夫人主好大喜功之欲必至糜烂其民
而后已其为祸可胜计邪是以矫诸儒之曲说惩历代
之行事蔽以一言总为八例曰得曰传曰衰曰复曰与
曰陷曰绝曰归孰为得若帝挚而后陶唐得之夏殷绝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8a 页 WYG1405-0490a.png
而汤武得之是也以秦隋而始年必书曰得何也庶几
乎令其后也未见其甚而绝之私也见其甚而不绝亦
私也一世而后再世而传固也武德贞观之事既书高
祖曰得继之曰太宗得之何也原其心也其心如之何
谓我之功也功著矣夺嫡之罪其能掩乎而曰传者诞
也悲夫虔化之兵未洗灵武之号又建启之不正习乱
宜然是故君子惜之此变例之一也孰为传曰尧而舜
舜而禹禹而后启周之成康之类是也曰衰者何如周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8b 页 WYG1405-0490b.png
道衰于幽厉汉政衰于元成之类是也曰复者何如少
康之布德太甲之思庸宣王之修明文武之功之类是
也晋惠中宗则异于是所谓反正者也故附见之此蒋
乂之论也惠帝既复而夺之何也咎其为贾后所制至
废其子以成中外之乱德之不刚也德之不刚君道失
矣犹中宗改号而韦后与政使武氏之烬复著也曰与
者何存之之谓也有必当与者有不得不与者昭烈帝
室之胄卒续汉祀必当与者也晋之武帝元魏之孝文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9a 页 WYG1405-0490c.png
不得不与者也昭烈进魏其存乎曰莽操之恶均却莽
而纳操诚何心哉党魏媚晋陈寿不足责也而曰不取
于汉取于群盗之手其奖篡乎魏晋而下讫于梁陈狃
于篡弑若有成约今日为公为相国明日进爵而王矣
今日求九锡明日加天子冕旒称警跸矣今日僣即皇
帝位降其君为王为公明日害之而临于朝堂矣吁出
乎尔者反乎尔其亦弗思矣乎史则书之受禅先儒则
目曰正统训也哉曰晋不以为得者何斥其攘魏也斥
卷二百八十六 第 29b 页 WYG1405-0490d.png
而与之何也顺生顺逆生逆天也天之所假能废之哉
曰后乎此者不得与斯何也恶之也何恶之恶其长乱
也不然乱臣贼子曷时而已乎公羊曰录内而略外舍
刘宋取元魏何也痛诸夏之无主也大明之日荒淫残
忍抑甚矣中国而用夷礼斯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
国之也且肃宗扫清钜盗回轸京阙不曰复而曰与何
也暴其自立也五代而与明宗柴郭何也贤明宗之有
王者之言也愿天早生圣人是也周祖以其厚民而约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0a 页 WYG1405-0491a.png
已也世宗不死礼乐庶乎可兴奈何不假之年而使格
天之业陨于垂成也曰陷者何夏之有寒浞汉之有诸
吕新室晋之永嘉之祸唐之武韦安史巢温之僣叛是
也始皇十年而从陷例何也曰置秦于大乱不道者始
皇也诱始皇于大乱不道者李斯也人主之职在论一
相是年也斯之复相之年也恶恶者疾故揭为不哲之
鉴以著辅相之重也曰景帝即位之初明帝之永平八
年而书陷者何以短通丧而启异端也短通丧者灭天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0b 页 WYG1405-0491b.png
性也启异端者乱天常也虽出承平之令主而不正其
失何以严后世之戒曰绝者自绝之也桀纣胡亥之类
是也曰归者何以唐虞虽有丹朱商均而讴歌讼狱归
于舜禹桀纣在上而天下臣民之心归于汤文矣曰汉
之建安十三年系之刘备何也以当阳之役也夫我不
绝于民民其绝我乎诗之皇矣乃眷西顾求民之莫斯
其旨也商纣之交纣德尔耳悠悠上天不忍孤民之望
亟求所以安之而其意常在乎文王之所以潜德言也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1a 页 WYG1405-0491c.png
曰归或附之以陷何也示无二君也敢问唐虞之禅夏
后殷周之继存而不论何也曰圣人笔削之矣起于周
敬王之癸亥何也曰痛圣人既没微言之不闻也而周
之世书秦之事何也著其渐也秦之僣叛不能制则周
之弱见矣秦人承三代之馀混疆宇而一之师心自恣
绝灭先王典礼而专任执法之吏厉阶既作流毒不已
呜呼王道之不明赏罚之不修久矣然则发天理之诚
律人情之伪舍是孰先焉曰通载者二帝三王致治之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1b 页 WYG1405-0491d.png
成法桀纣幽厉致乱之已事也曰通议者秦汉六朝隋
唐五季所以兴亡之实迹也因以仰述编年之例且录
而无遗索其梗槩不过善可以为训恶可以为戒而已
前哲之旨果中于礼所取也敢强为之可否苟有外于
理所去也必补之以鄙见者将足成其良法美意也而
忍肆为斩绝不根之论徒涉于乖戾耶盖得失不尔则
不著善恶不尔则不分劝戒不尔则不明虽绵历百千
世而正统之为正统昭昭矣卓然愿治之君苟察斯言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2a 页 WYG1405-0492a.png
而不以人废日思所以敦道义之本塞功利之源则国
家安宁长久之福可坐而致其为元元之幸不厚矣乎
 
 
 
 
 
 
卷二百八十六 第 32b 页 WYG1405-0492b.png
 
 
 
 
 
 
 
 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