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266-05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柏斋集卷七
             明 何瑭 撰
  记
   怀庆府重修儒学庙记
怀庆太守长山徐公以郡学夫子庙规制弗称无以振
作士气勇于向方乃拓而新之神像礼乐器一时皆备
少师洛阳刘公已为之记学师生感公作兴雅意无有
卷七 第 1b 页 WYG1266-0557b.png
穷已无以自见伻来求记其实以彰公休以垂示无极
瑭雅受知于公且叨以文字为职业故不可辞窃闻上
之兴学在实不在文士之自致贵本不贵末今庙学鼎
建规制弥张窥其门则见廊庑之邃严升其堂则见阶
戺之端绪入其室则见圣容之渊穆祭奠时举俎豆既陈
钟鼓琴瑟翕然在上羽旄缀兆翼然在下凡所以骇耳
目而怡心志者与庙制偕进噫盛矣不可以有加矣触
其外则动其中修其文将责其实公之意岂不有所在
卷七 第 2a 页 WYG1266-0558a.png
哉孟子曰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则
小民亲于下矣公之意岂不在此哉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吾夫
子尽之而圣七十子之徒修之而贤五经四书之所陈
皆是物也国家用之则治舍之则乱全弃之则亡明效
大验稽诸古可见已我朝设学校遍天下咸庙祀夫子
俾士皆诵法五经四书夫岂徒哉然则公作新庙学意
断可识矣吾党之士可不知所以敬承之哉稽之以经
卷七 第 2b 页 WYG1266-0558b.png
书验之以事物质之以师友体之以心思凡父子之所
以亲君臣之所以义夫妇之所以别长幼之所以序朋
友之所以信皆究其极下则措诸言行以修其身以齐
其家以化其乡党上则敷为政教以行于官府以通于
邦国以达于天下后世不幸遇艰难扰攘之时则秉经
揆义可进进可退退可生生可死死务使人之大伦无
少亏玷以自立于世以无负朝廷作养之意以无愧于
古圣贤此学之本也可贵也否则窃取前闻妆缀语言
卷七 第 3a 页 WYG1266-0558c.png
以希世取宠而已抑末矣是岂公兴学之意哉公德政
之懿与营建始末洛阳公所已记者瑭不敢赘故姑著
公意以与吾党之士共勉承焉
   河内县重脩庙学记
河内县儒学文庙在县治之西考碑记洪武十五年知
县姑孰陶晟之所创建也迄今将百四十年矣栋宇不
无倾欹屋瓦不无脱落有司虽时加修葺而因陋就简
规制未备春秋奠献无所瞻仰甚无以称朝廷崇祀先
卷七 第 3b 页 WYG1266-0558d.png
师之意教谕宰廷俊恻然于心乃谋于同寅训导郑枢
汪振王诏牒呈于县请为修理知县高杰乃申请于抚
按两司报可乃出帑藏银六百七十两市材木瓴甋之
属鸠工匠徵夫役委义官萧钦督工修理正殿旧三间
广为五间两庑旧二十间广为二十四间戟门棂星门
皆撤而新之棂星门三座皆易以石柱门内有泮池亦
甃以砖石未几知县高杰擢刑部主事去任县丞苏徵
继其志综理不怠乃底于成经始正德十四年正月落
卷七 第 4a 页 WYG1266-0559a.png
成于明年九月未几徵亦致仕去今知县王济民复修
拓两斋补其未及庙学规制视昔大备教谕宰廷俊等
来徵言以纪成绩惟吾夫子之圣以及从祀之贤皆功
在万世有司修庙致祀皆祇奉朝廷德意而为之盖有
不待赞者然圣贤庙貌之设祀典之礼必行于学宫之
中此则朝廷深意盖有不可不知者英俊之士藏修游
息于此朔望参谒春秋奠献夫岂无所思乎均是人也
彼胡为而庙祀于万世吾侪众人胡为而不得预也反
卷七 第 4b 页 WYG1266-0559b.png
复以思之黾勉以求之不沮不怠则庶乎其有得矣抑
行远自迩从祀之贤有鲁斋许先生焉非河内之产乎
志其所志学其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亦不失于令
名则于朝廷庙祀先圣先贤之意庶不负矣不然则殿
宇之崇徒为观美亦何益之有哉亦何益之有哉
   孟县重修庙学记
孟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始建于洪武初年重修于正统
某年迄今盖又八十馀年矣庙庑堂斋号舍俱就倾圮
卷七 第 5a 页 WYG1266-0559c.png
嘉靖九年皇上颁御制敬一箴于天下学校命勒之于
石覆之以亭惟时孟县缺知县县丞黄知常奉命惟谨
亭既成矣尚有馀材顾明伦堂师生朝夕讲肄之地倾
圮非便即以馀材改建于旧址西北二门亦修整方拟
申请通修庙庑斋号之属未果会升顺德府任县知县
去任是年二月钦差巡抚都御史徐公抚临本县下学
祗谒先圣庙见庙倾圮不治意甚惕然退临明伦堂听
诸生讲肄见堂鼎新阔大问知其由意甚嘉之司训张
卷七 第 5b 页 WYG1266-0559d.png
瓛因以黄县丞欲申请通修庙学未果而升任去徐公
允之即询可以任其责者师生合辞以典史乔茂义廉
能可任荐公即委之共计木料砖灰诸费估银二百五
十两以旧址迫近城垣乃买民地三亩拓之文庙退后
复加两楹共八楹两厦戟门比旧高竦棂星门改建牌
坊凿泮池甃以砖石规制盖灿然一新矣又于明伦堂
后起盖馔堂五间东西库厨房各三间位置区画各得
其所经始于嘉靖九年八月落成于明年九月学师生
卷七 第 6a 页 WYG1266-0560a.png
以兹役也工费浩大名虽改建实则创始非县丞黄知
常无以启其始非巡抚徐公无以成其终非典史乔茂
义之廉干亦不能致完美如是之速皆不可不记乃托
国子生潘伸来徵言于予将勒之石昭示无极予惟圣
朝之治以兴学育才为先自巡抚而下若县丞若典史
皆知以修理庙学作兴士类为急祇承德意至矣然此
皆有司之事也讲学明道以不负朝廷德意则士之责
也吾党之士其亦知所务哉夫帝王之治本于道而帝
卷七 第 6b 页 WYG1266-0560b.png
王之道本于心治道莫大于明伦而心法莫先于敬一
此不易之论也自先圣以及诸儒所以庙食万世者明
此而已我圣祖兴学育材堂必匾以明伦揭其要矣我
皇上继志述事箴复申以敬一盖探其本也吾党之士
可不知所勉哉以敬一之心明人伦之道大可圣次可
贤出则行此道以赞天子之治处则明此道以赞天子
之教以共承朝廷德意斯不负矣不然则栋宇轮奂徒
为观美亦何益之有哉亦何益之有哉
卷七 第 7a 页 WYG1266-0560c.png
   复许文正公祀田记
许文正公元大儒也沂其渊源所自实上接考亭之统
究其利泽及人则实有用夏变夷之功欧阳公所撰神
道碑详矣公祠凡三一在河内县儒学之侧一在县东
北李封村公坟墓子孙在焉一在景贤村公别墅也景
贤村故有祀田二十八亩后为乡民所有公子孙诉于
官则曰汝先世尝鬻于我有劵契存焉岁远人亡真伪
无所考證官府亦不得以其田归之正德丙子钦差巡
卷七 第 7b 页 WYG1266-0560d.png
抚河南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西蜀李公檄下有司
表章先贤祠墓倾败者修葺之祠田浸没者理出之公
七世孙儒学生泰和乃具公祠田始末以告李公慨然
曰公道德功业师表天下后世宜世世祀祀田创置不
为过况故有乎特念其田久为民所有一旦夺之恐民
不堪乃议赎取之于是分巡按察司佥宪东吴韩公濂
命怀庆府知府郯城周公举河内县知县平凉高侯杰
出库藏官银二十两尽召田主归其值收其劵契取其
卷七 第 8a 页 WYG1266-0561a.png
田畀许氏子孙泰和辈使世守焉以奉公祀明年分守
布政司大参东吴宋公冕兵备分巡按察司佥宪金台
王公镗韩公濂麻城汪公正闽中范公嵩议以斯举也
见君子尊贤之礼焉又见爱民之仁焉又见处事之义
焉不可以无述斯田也今虽归许氏矣安知他日不复
为乡民所有子孙不复鬻之于人也不可以无戒乃命
有司纪之于石以示久远于是知县高侯杰乃来徵言
予窃惟文正公道德功业昭然在天下后世祀田之有
卷七 第 8b 页 WYG1266-0561b.png
无似无大损益而事体所在则有不可不书者春秋成
公初年书取汶阳田传者曰取者得非其有之称汶阳
鲁田也见侵于齐鲁不请命于天子以正疆界乃假晋
兵力以取之与得非其有者同故书之以示讥窃以为
晋主夏盟固代天子行事矣诸侯有强凌弱众暴寡如
齐之于鲁者盖其所宜治也征齐之罪而返鲁之侵地
无可讥者可以取则取岂可以例为得非其有哉所可
讥者他日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复归之于齐耳巡抚
卷七 第 9a 页 WYG1266-0561c.png
公复文正公之祀田宜与晋返鲁汶阳田为比而上全
崇奉先贤之意下不徒夺民之有权不失正盖有昔人
之所未及者分守分巡暨郡守县侯祗奉德意协赞有
成皆不可不书抑于此有感焉郑以祊易许田于鲁春
秋书之君子曰于此见郑于鲁有无亲之心盖讥其以
祖之分地擅与人相易也夫以田易田尚获讥于春秋
则举先祖之地而轻以畀人者又当何如也噫文正公
之子孙可不戒哉
卷七 第 9b 页 WYG1266-0561d.png
   元魏国许文正公庙祀记
怀庆府城旧有元中书左丞封魏国许文正公祠庙一
所岁久不治府同知王公修补完洁复议以为公道德
功业万世仰赖有补风教不浅匪直汎汎乡贤而已顾
未秩以常祀恐无以尽后人瞻仰之诚且庙无典守之
人非惟易致倾坏而市井之徒鸡犬之类不免杂入践
秽亵渎不敬孰甚拟行令河内县均徭内编银六两于
春秋祭丁后府官率各官师生致祭又于均役内取附
卷七 第 10a 页 WYG1266-0562a.png
近人户审编门子一名责令看守本庙司其启闭时其
洒扫庶庙貌常新礼仪以肃有补风教多矣议定请于
分巡佥事郭公咨于知府司马公皆以为然乃申请巡
抚都御史徐公准拟巡按御史王公行两司及提学议
布政司左布政使于公右布政使林公按察司署印副
使刘公提学副使敖公会议谓宜如府拟符下府同知
王公乃徵予言以记其始末且曰匪府辄私有请也当
道诸公意也予不得辞乃为之言曰礼法施于人则祀
卷七 第 10b 页 WYG1266-0562b.png
之公践履笃实议论纯正可以上继考亭之统而利泽
及人功业尤为炳焕法施于人公盖其人也秩以常祀
宜矣独近世儒者谓公不当仕元不能不疑于其说予
尝著论辨之大略谓舜文皆生于夷而道德功业万世
仰赖元主虽未可以舜文比然敬天勤民用贤图治盖
亦骎骎乎道矣况当时生民糜烂已极元主乃能知公
之贤而以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不为之出哉夫作
春秋者非孔子乎春秋所外莫大于楚昭王之聘孔子
卷七 第 11a 页 WYG1266-0562c.png
亦往拜焉使不沮于子西孔子固将为楚之臣矣孔子
鲁人也尚可以臣楚公元人也乃独不可以臣元乎然
则儒者之说谬矣由是观之公之道德功业既皆可法
而出处进退亦无所悖其秩之常祀无可疑矣同知王
公崇祀先哲之雅意当道诸公与人为善之盛心盖皆
出乎此也故为之言俾刻诸石有志于道者其尚考诸
   表彰先儒许文正公碑记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李公奉命巡抚河南诞兴文
卷七 第 11b 页 WYG1266-0562d.png
教欲风励诸士子以圣贤之道乃亟求先儒而表彰之
肆惟河内县鲁斋文正公学有渊源寔上接考亭之统
爰命有司树碑石以颂其德葺遗书以阐其道复祭田
以奉其祀建坊牌以表其里县尹平凉高侯祇奉德意
惟谨既竣事复建坊于公祠大门外设重门于内庙制
益邃以严公七世孙泰和等乃来徵言以记成绩窃惟
文正公道德之休光李公高侯表彰之雅意盖有不待
赞者予于此独有感焉圣贤之道虽本于性命之微而
卷七 第 12a 页 WYG1266-0563a.png
寔见于纲常之著虽极于弥纶参赞之功而亦不遗乎
洒扫进退之节本末兼该钜细毕举盖切于民生日用
而非杳冥昏默之谓也至入道之方则必先之以小学
以立其基本继之以大学以收其成功又有不可躐等
而进者孔孟既没道学失传有宋诸儒继出而考亭朱
夫子寔集其全既章句大学一书复蒐葺小学一编其
示士子以入道之方可谓明且切矣鲁斋幼而读书即
志于圣贤之道后得考亭小学四书乃尽弃故习一从
卷七 第 12b 页 WYG1266-0563b.png
事于其间故立身行已立朝事君及启迪后进莫不以
朱子为依归学以躬行为急而不徒事乎言语文字之
间道以致用为先而不徒极乎性命之奥其所得者盖
纯乎正而不可加矣近世之士有志乎圣贤之道者往
往刻意著述留心性命至于修齐治平之方义利取舍
之分则多忽焉而不省夫著述以明道圣贤固不废然非
所急也性与天道夫子罕言而四教之施必以文行忠
信则其所先者可知矣周子有言圣人之道蕴之为德
卷七 第 13a 页 WYG1266-0563c.png
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词而已者陋矣或问程子何不
以太极图示人曰恐滋学者入耳出口之弊然则刻意
著述留心性命而忽于躬行致用之实者不几于陋而
弊乎予病此久矣而未能救也巡抚公县侯表彰鲁斋
许文正公之雅意其有在于斯乎有志于圣贤之道者
可以省矣
   韩文公庙碑记
道统之传其来尚矣三代以前如尧舜禹汤文武之为
卷七 第 13b 页 WYG1266-0563d.png
君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皆达而在上故其道行
三代而降如孔子之于春秋孟子之于战国皆穷而在
下故其道明道行则天下蒙其福道明则天下虽不全
蒙其福犹赖其正救之功以不至于大乱孟子既没道
益晦塞权谋功利之说既纷纭于天下而异端佛老之
徒又旁出乎其间天下之士徬徨骇愕不知所适从者
久矣至唐吏部韩文公出始起而辟之异端少息而吾
道赖以复明天下之士始晓然知所归往盖文公之功
卷七 第 14a 页 WYG1266-0564a.png
于是为大先儒亦许其接孟子之统者盖有以也或谓
公虽有辟佛老之功然于圣人之道亦未能真知论性
则谓性有三品论道则以博爱为仁行而宜之为义皆
未造堂奥之深噫是固然矣论人者尚论其世三代以
前圣人在上斯道大行朝廷之所施设学校之所讲明
盖无非仁义道德之发士生其间耳目之所闻见无异
物焉故其知道也易三代而降斯道不明异端竞起权
谋功利之说不可胜数而其近理而乱真者则莫大于
卷七 第 14b 页 WYG1266-0564b.png
二氏天下之言性命道德者不主于老则主于佛圣人
之道之存者盖无几矣士习于见闻之陋欲择所从者
顾不难哉韩公独以仁义礼智信为性由仁义而之焉
为道仁义足乎已无待于外为德其真知灼见盖非他
人之所易及矣抑吾于此尤有感焉人之情莫不趋利
而避害恶穷而喜达是利害穷达之间士君子劝沮之
所关也三代盛时圣贤在上其困穷拂郁不得志于天
下者非小人则庸人也有志之士孰不思以圣人之道
卷七 第 15a 页 WYG1266-0564c.png
自修其身以赴亨嘉之会哉后世则不然士之知以圣
人之道自励者往往蒙讥笑被谤讪甚者排摈摧抑使
之困穷以死其势盖甚难矣孔栖栖于春秋孟皇皇于
战国坐是故也韩公虽未能与孔孟并论然立言饬行
终与庸人殊科窜蛮荒谪海上流离奔走其困穷亦甚
矣故唐史谓学者之于公也始而笑中而排终而翕然
随以定夫笑也不为沮排也不为惧卒能自立为士君
子之所归往非卓然有见于圣人之道其能以至此哉
卷七 第 15b 页 WYG1266-0564d.png
公真可谓豪杰之士矣公名愈字退之世为河阳人河
阳为怀郡属县故郡有公祠正德丙子钦差巡抚河南
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公馀晋谒祠下谓公儒
者山斗命怀庆府知府郯城周公举伐石树碑以颂遗
烈以风动后之人咨于分守布政司大参金台杨公志
学王公震莆田陈公琳少参东吴宋公冕兵备分巡按
察司佥宪金台王公鉴东吴韩公濂麻城汪公正闽中
范公嵩乃命河内县知县平凉高侯杰来徵言予故备
卷七 第 16a 页 WYG1266-0565a.png
论公辟异端明吾道之功以颂之诗云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由公所至以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孔孟之道天下
固不可谓无其人也有志之士尚念之哉巡抚公名充
嗣字士脩别号梧山由进士改庶吉士读书翰林其所
造深矣故其为政知所崇尚如此云
   唐昌黎伯韩文公庙祀记
怀庆府城旧有唐吏部侍郎封昌黎伯韩文公祠堂一
所岁久芜秽不治府同知王公修补可观复以为公之
卷七 第 16b 页 WYG1266-0565b.png
道德功业万方仰赖有补于风教不浅匪直汎汎之乡
贤而已顾未秩以常祀恐无以尽后人瞻仰之诚且庙
无典守之人非惟易致损坏而市井之徒鸡犬之类不
免杂入践秽亵渎不敬孰甚于此拟行令河内县均徭
内编银六两于春秋祭丁之后府官率各官师生致祭
又于均徭内查取附近人户审编门子一名责令看守
本庙司其启闭时其洒扫庶庙貌常新礼仪以肃有补
于风教多矣议定请于分巡佥事郭公咨于知府司马
卷七 第 17a 页 WYG1266-0565c.png
公皆以为然乃申请抚按巡抚都御史徐公准拟巡按
御史王公行两司及提学议布政司左布政使于公右
布政使林公按察使陈公副使刘公提学副使敖公会
议谓宜如府拟呈上巡按王公亦准拟符下府同知王
公乃徵予言以纪其事之始末且曰匪府辄私有请也
当道诸公意也予不得辞乃为之言曰儒者之学以明
道为重孟子既没异端竞起佛老之言盈天下老氏以
虚无为道失道则为德佛氏以寂灭为性脩性则为道
卷七 第 17b 页 WYG1266-0565d.png
异言喧豗天下贸贸然无所适从久矣文公乃独以仁
义为性由仁义而之焉为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为德其
见于原性原道之篇者炳如也由是天下皆知异端之
非吾道之是其有功于世多矣或者谓公以博爱为仁
指用为体见道未为真切此固责备之意而实则不必
然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亦曰仁者爱人则以爱
言仁固孔孟之所不废也夫何不可之有况人情志伸
则气昌志屈则气沮公之辟异端也至于远窜而气不
卷七 第 18a 页 WYG1266-0566a.png
少沮故卒能有立至今天下知二氏之非盖由公启之
也其有功于吾道岂小小哉史氏谓公之辟异端较之
孟子功齐而力倍之虽未尽然然能言距杨墨者圣人
之徒也公岂非其人邪礼法施于人则祀之公盖足以
当之矣同知王公崇祀先哲之雅意当道诸公与人为
善之盛心皆不可不记故为之言俾刻诸石呜呼士君
子有志于道者其尚有考于斯哉
   孟县改建韩文公祠记
卷七 第 18b 页 WYG1266-0566b.png
圣人之道其大矣哉包罗天地揆叙万有盖非其他一
才一艺之可比也故君子之学患不闻道苟得闻道则
虽势在匹夫世犹当景仰而崇奉之而况其显者乎孔
孟既没道学不明异端之说充天下老氏曰虚无道也
释氏曰寂灭道也天下之士迷于其说贸贸焉莫知适
从者盖非一朝夕之故矣至唐吏部侍郎韩文公始明
辩而震扬之曰博爱仁也行而宜之义也由仁义而之
焉则为圣人之道老与佛之道非道也由是天下之士
卷七 第 19a 页 WYG1266-0566c.png
始晓然知吾道之正异端之邪其见道之明固已度越
诸子矣而又慨然以道自任虽蒙讥骂讪笑不惧不沮
佛骨一表至犯天子喜怒窜逐南海濒于死亡而不悔
其信道之笃岂世儒之所易及哉逮其晚年道成名立
天下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宋元丰中逐以公从祀
孔子庙庭公之得预乎圣道之传天下之士固已无不
知矣况其桑梓之地遗风馀泽渐被尤深士之生于斯
游于斯者又当何如而景仰之邪公本河阳人河阳于
卷七 第 19b 页 WYG1266-0566d.png
国朝为孟县县之西有韩庄传以为公族所居庄有冢
传以为公墓公集亦有过河阳省坟墓及我家本瀍榖
有地界皋巩之句则公为孟人无疑唐史乃谓公邓州
南阳人盖传误耳弘治年间大冢宰耿公始表公为孟
人奏请于朝建祠致祀其所以风励后学之意深矣顾
栋宇卑狭未称且僻在深巷过往士夫犹有未及知者
正德丁丑县尹刘侯慨然有感于斯乃改建于县治南
门内孔庙之右高明爽快既足以竭虔妥灵又于祠前
卷七 第 20a 页 WYG1266-0567a.png
竖坊题曰乡贤韩文公祠盖以见公有得于圣人之道
而为此邦之人也往来士夫咸得谒祠致敬而耿公表
章之意始大暴白祠成欲纪其改建始末于石乃请命
于太守韩公公以属瑭窃惟士君子垂世不朽者不止
一途而莫大于得闻圣人之道孔孟以来世儒得与斯
道之传者仅可屡数而吾党得二人焉公及河内许公
是也然上下千数百年而仅得二人可谓难也已矣有
志之士谒公之祠夫岂能无所感邪冢宰公名裕河南
卷七 第 20b 页 WYG1266-0567b.png
卢氏人太守公名士奇山西洪洞人县尹侯名澄陜西
邠州人皆有志于圣人之道者故所崇尚如此谨附于
祠记之末使后之人有所考焉
   赵烈女祠碑记
烈女姓赵氏怀庆之河内县人幼父许聘同县儒学生
王子聪之子锦未几子聪卒家贫锦甫数岁鞠于母张
氏辛苦成立学为诗文往往有奇句可诵不幸夭死赵
女方在室闻讣痛曰吾既聘王氏王氏即吾夫也夫死
卷七 第 21a 页 WYG1266-0567c.png
曷归乃往哭尽哀将殉死顾姑老在堂无他子侍养义
不可弃去既殡乃留养姑破屋萧然不蔽风雨尺帛斗
粟皆无宿储朝夕甘旨取给女红傍人见闻者皆颦蹙
不自得赵氏怡然也弘治十三年冬姑以寿终赵氏并
启舅暨夫之殡返葬祖茔归自经死邻里上其事于府
将图奏请旌表历数年未能得也长山徐公由工部尚
书郎来守怀庆政教既修百废皆举有以赵氏事告者
公戚然曰世有志行卓异而沉没如此者乎是吾责也
卷七 第 21b 页 WYG1266-0567d.png
力闻于朝请加旌表以风示四方制既可乃建祠于郡
治之东祀赵氏焉外又为石坊使人可望见而思也河
内尹李侯赞相甚力既落成请记于石以示久远乃叙
其事而铭之辞曰古有贞妻亦有孝妇室家既宜乖离
中路孝妇贞妻在礼则然世罕蹈之犹著简编嗟嗟贞
懿冰莹玉洁轩车来迟良人陨折拊膺呼天誓将同归
眷眷顾怀姑老曷依一室萧然孰甘孰旨纂刺瘁艰不
愠以喜姑亦寿老百年而终累累新坟负土以封大事
卷七 第 22a 页 WYG1266-0568a.png
既襄溘然长逝同穴而藏不违初志见闻兴叹风节凛
然贤守封章锡命自天锡命自天金书有耀翼然新祠
奠彼衢道嗟尔士女孰无秉彝孰无秉彝胡不鉴思
   孟县潘侯祠记
潘侯祠祀晋河阳令潘侯安仁也河阳今为孟县祠旧
在县城南门外县令刘侯改建于门内大街之西从民
欲也既成儒学教谕徐先生及同寅诸生议记成绩于
石以示久远乃来徵言予惟记者记其事耳奚俟多言
卷七 第 22b 页 WYG1266-0568b.png
无乃有所感讽于其间故不惮烦耶古今令河阳者多
矣安仁何以独祠考之传殊无赫赫可纪之绩第称其
好植桃李春花盛开与百姓嬉游以为乐如是而已窃
谓民愚而神不可以文欺苟有以及之则虽不布一教
条而自无不怀不施一刑而自无不畏苟无以及之则
虽朝聚而告之曰吾将字尔之生暮召而号之曰吾将
成尔之德鞭朴日严斩刈日酷曰吾将以锄恶而佐善
终不怀且畏也安仁之政事今无所考意其必悃愊无
卷七 第 23a 页 WYG1266-0568c.png
华而与民相安于无事者不然何河阳之民感而立祠
今上下且千有馀岁而卒莫之废耶夫人所褒大崇尚
者必其志向之所在也刘侯新潘侯之祠其亦有意乎哉
先生肃然作而曰此予所欲言而未敢先也河阳令虽
为县实古州治南通云贵西接川陜政务供亿甚烦令
有甚不易为者刘侯自下车以来课农桑完租赋兴学
校恤鳏寡实仓廪清囹圄以至修城浚隍架桥平道皆
不动声色卓有成绩其才盖有大过人者上下既已称其
卷七 第 23b 页 WYG1266-0568d.png
能然侯之心不自足也恒以方今民穷财尽而上令严
急虽欲与百姓相安于无事如潘安仁有不可得者故
新侯祠以见志非偶然也予曰时不同则政不必同惟
其仁而已矣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能宽一分则民
受一分之赐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言诚之相感
也侯诚有爱利及民安知孟县之民他日祠侯不如今
日之祠潘侯乎潘侯名岳字安仁其官阀履历晋史有
传刘侯名澄字静夫陜之邠州人以礼经中乡试高等
卷七 第 24a 页 WYG1266-0569a.png
初授开封封丘县令后改授怀庆府孟县云
   重修沁河堤记
怀庆府城北二里而远有河曰沁河源自山西来乘高
趋下怒流湍悍可畏河之南有堤盖以防其患也始筑
年月无可考计其来盖亦久矣成化年间堤渐陵夷十
八年夏秋之交霖雨大作河暴涨决堤毁城摧房垣漂
人畜不可胜纪日照陈公时守怀庆徵徒役脩筑之堤
复高厚完善迄今馀三十年矣复渐陵夷比年夏秋之
卷七 第 24b 页 WYG1266-0569b.png
交每霖雨河水暴涨辄至城下城外房屋墙垣多致倾
塌居人恒凛凛焉恐复有十八年之患太守郯城周公
议欲脩筑以劳费重大乃请于钦差巡抚都御史李公
公曰脩堤防以禦水患政也虽劳费固不得已况亲王
在此尤有不可缓者其亟图之乃咨于分守大参杨公
王公分巡佥宪韩公范公俾经画区处计堤之当脩筑
者西起回龙庙东过真武庙长凡三百一十丈有奇高
约二丈有奇厚阔狭不等计椿木当用八千根府库官
卷七 第 25a 页 WYG1266-0569c.png
银一千两易买六千根本府措置二千根计夫役当用
三千名怀庆卫派九百名河内县派二千一百名计定
乃委府太守周公推官张公卫指挥徐公贾公县大尹
高侯总督府复转委温县典史丘会督役脩筑起工于
正德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讫工于是年四月十日太
守公又令沿堤种树千馀株盖亦为护堤设也既落成
府县儒学教谕训导宰廷俊赵文隆辈嘱某请记成绩
于石以示久远窃惟天下之患备于未然则力省而功
卷七 第 25b 页 WYG1266-0569d.png
倍患至而后图之非惟劳费不赀往往有不及事之悔
古人于堤防沟渠之类岁加脩治职此故也惟兹堤使
十八年以前有人脩筑则可以免垫溺之患奈何其不
然也今太守公及河之未大为患也先筑堤以备之其
为民之德甚厚然亦劳且费矣嗣是而后岁加脩筑埤
补使兹堤不至陵夷则吾人垫溺之患其永免乎故记
其脩筑始末复系之以此以告后人至于公其他德政
与是役无关者则不暇赘而义官之属有劳于是役者
卷七 第 26a 页 WYG1266-0570a.png
其姓名则记之碑阴亦不暇详述云
   重浚广济渠记
沁水自山西来至怀庆府济源县王寨里出山地名枋
口嬴秦时于上流凿为五渠分引其水以灌民田岁久
湮塞弘治六年河内县崇下乡民张志奏开广济渠以
灌济源河内温孟武陟民田正德七年利上乡民马荣
复奏开利人渠以灌其乡之田利人渠口地势平坦水
流顺利故一向疏通广济渠口地势高仰水流艰涩故
卷七 第 26b 页 WYG1266-0570b.png
累致湮塞虽岁加疏浚而终不流通一遇亢旱则名为
水田者悉成焦壤百姓皇皇无所控诉正德十五年冬
洪洞韩公来守怀庆振肃纪纲百废皆举河内县崇下
乡民曹刚等乃告乞疏浚河渠公嘅然曰郡守为一方
民物之主凡百利病皆当兴革况开渠灌田乃吾民衣
食之所自非一事之利病可比岂可坐视而不加之意
乎顾时方寒冱未可有为明年正月三日即率同寅贰
守张公通府黄公刘公推府张公及河内知县王侯济
卷七 第 27a 页 WYG1266-0570c.png
民等躬往渠口相地势之所宜将大起夫役别议疏浚
既至上下山原往来审度见利人渠去广济渠不及一
里而渠水浩浩有馀乃议斜凿一渠分利人渠水入广
济渠则两渠民田灌溉皆足其力省而功倍利上乡民
惧其减已之利也争论不已公乃徐谕之曰渠水有馀
虽分其半入广济渠其半尚足灌溉无损于此而有益
于彼何惮不为况民皆吾民也使有所病吾亦何忍夺
此而与彼哉民既帖服乃令河内县量起夫役委管河
卷七 第 27b 页 WYG1266-0570d.png
老人韩彦段广督工疏浚越月工完两渠通流灌溉皆
足是岁大稔百姓感公之德踊跃欢呼远近如一老人
韩彦段广张洗杨纬义官茹经及堰长高松李铠等乃
来徵言于瑭将勒诸石以示久远以无忘公德瑭切惟
贤人君子所以能成一时之功者固本乎有忠爱之志
亦在乎有明断之才近来士大夫类多从事于簿书期
会之间于为民兴利除害之政鲜复留意或有其志矣
而明不能察事几断不能决疑二往往中辍不能成功
卷七 第 28a 页 WYG1266-0571a.png
广济渠之始开也上司以劳民费财甚难之时则有通守
施公赞其成利人渠之始开也济源之民惧损其膏腴
之地极言不便至奏闻朝廷连岁不已时则赖郡守藏
公节府潘公致其决然则成一时之功固未易也今兹
河渠之疏凿非公明断于上又安能以就绪也哉昔汉
杜诗脩召信臣旧渠以灌民田当时百姓歌之曰前有
召父后有杜母史册书之以为美谈公亦何让于古哉
柳公尊甫大司徒质庵先生往尝巡抚河南地方利病
卷七 第 28b 页 WYG1266-0571b.png
盖无所不用其情矣公之来守也庭训之间计无所不
及疏浚河渠以为民利盖其尤彰明者耳瑭恐百姓之
未必知也故终言焉
   东火乡改正祀典记
潞州东火乡宿幕仇时济氏往年与其乡人举行蓝田
吕氏乡约即乡之东岳庙行之既而以东岳非庶民所
得祀乃遵太祖高皇帝里祖得祭土榖神诏命设五土
五榖神主即岳庙之后殿祀之祀毕则藏主于岳庙之
卷七 第 29a 页 WYG1266-0571c.png
前殿扄其门不启由是岳神之祀遂废未几时济去世
宗弟国宾时茂嗣主约事间谋于众曰祀礼有典吾侪
祀土榖之神而不祀东岳于礼甚正顾岳神之塑像
尚在今虽不祀安保他日不复其旧吾欲撤之以窒复
祀之源如何佥曰可未果而时茂捐馆仲弟义官时淳
以兄之志不可不终也恐礼未允乃令其季弟医官时
闲来南都访于溪田马子泾野吕子并及于予二子曰东
岳泰山也在鲁境内礼诸侯祭境内山川季氏以鲁大
卷七 第 29b 页 WYG1266-0571d.png
夫而祀泰山孔子尚以为非礼之祀神必不享况晋民
而祭鲁之东岳神之不享也决矣且亵渎神明律有常
禁而土榖神之祀则圣祖所许今撤东岳之像而脩土
榖之祀稽于礼而合稽于情而顺无可疑者以此窒东
岳复祀之源甚善予曰所论正矣然东岳之祀遍天下
其故则不可不知也博物志云东岳主召人魂魄其始不
过谓东岳属木为魂盖以五行象类言之耳非有他也
而立言无法昧者不察遂谓人死魂皆归东岳岳神将
卷七 第 30a 页 WYG1266-0572a.png
治其生时善恶而罪福之世之惑于其说者往往立庙
致祀冀以徼福而免罪故东岳之庙祀遍天下其来也
非一日矣昔汉成帝废诸祀之不合典礼者其意甚正
刘向乃谓诸祀俱有神灵不可废帝暮年无子惑向之
言尽复诸祀夫刘向大儒也于鬼神之罪祸尚有所惑
况馀人乎东岳治人死后之魂而罪福之祀则可以徼
福而免罪世之惑也久矣兹惑不解虽毁其庙将复设
之犹反手耳况止撤其象乎以此窒其复祀之源恐未能
卷七 第 30b 页 WYG1266-0572b.png
也时闲蹴然曰为之奈何曰此不难也事之有无断之
以理东岳治人死后之魂而罪福之万无是理借使有
之乃缘是享人之祀而行私于其间则亦一渎货枉法
之吏耳明明上帝岂肯容之乎诚有岳神必正直无私
如世之清严官府且将恶愚民之败其名节而加之以
谴怒矣况肯享其祀而福之乎由是而观则东岳享人
之祀而私以罪福其无是理也决矣昔夫子谓泰山不
享非礼已具此意特其言引而未发兹故反复论之世
卷七 第 31a 页 WYG1266-0572c.png
之惑者其可解乎二子曰解矣乃书之以授时闲俾归
而刻之石以告夫后之人
   仇氏祭田记
家礼之大者曰冠昏丧祭冠昏为人道之始丧葬为人
道之终世犹知谨至于祭以追远则非好古知礼之君
子能留意者鲜矣夫祖先之祭上以重本始下以合宗
族盖纪纲人道之大端也古昔盛时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盖未有不祭其先者当祭而不祭则有大僇其严如
卷七 第 31b 页 WYG1266-0572d.png
此而可忽乎哉然牲杀器皿衣服不备则不可以祭是
以后世知礼之君子有其志者或病其无财有其财矣
又恐家之盛衰无常子孙无所依据以为世守之资也
于是乎有祭田之设焉事虽义起盖亦依仿右人自卿
以下必有圭田之法而为之也有其田矣又恐子孙之
贤否不一或不能保守于永久也于是乎有训戒之辞
焉呜呼其虑远矣其用心于礼也可谓劳矣上党仇氏
作为家范以训嗣人冠昏丧祭一遵古礼又拨常稔田
卷七 第 32a 页 WYG1266-0573a.png
一百五十亩别蓄其租专充祭祀之费复戒子孙永远
保守有言质鬻者以不孝论其有见于此乎宗子森谋
欲勒石祠堂之右以示永久乃属瑭为记谨为述祭礼
之所当重及祭田之所由设以归之呜呼仇氏子孙尚
无忘先人之用心哉田一段在阳堰计八十亩一段在
池西计七十亩
   南湖记
桐城钱生君溥吾友宪长公溥之从弟也以其先君子
卷七 第 32b 页 WYG1266-0573b.png
水南居士去世思之不置计以水南之号亲之所以自
命者也亲虽往矣水南之地则犹在也已之号若仍乎
亲则游斯地而耳斯号庶吾亲之常存乎顾以父子同
号则他人莫辨乃自号曰南湖盖不忍远乎亲而又不
欲混乎亲也顷来南都语予以故予曰孝子之事亲也
生则尽力没则尽思尽力可能也尽思则非纯孝者不
能也古之孝子于亲之殁也声不忘乎耳色不忘乎目
嗜欲不忘乎心故食杯圈则思口泽焉诵遗书则思手
卷七 第 33a 页 WYG1266-0573c.png
泽焉居宫室则思堂构焉履菑畬则思播穫焉孝子之
用心盖如此今生于亲所号之地思之不置因转为已
号可谓殁能尽思矣不孝而能之乎孝则孝矣然生于
是吾恐其道之未充也生瞿然曰是将柰何曰孝子事
亲养其口体乐其耳目亲殁则皆无所及矣其尚可勉
者不在于顺其心志乎立身扬名以显于世亲之心志
孰不以此而望其子乎亦思之而已矣生复蹙然曰孝
亲之道既闻命矣如南湖何予曰人之志苟有所思则
卷七 第 33b 页 WYG1266-0573d.png
随所见闻无不感发故志思草书则公孙之剑器亦草
书也志思养生则庖丁之解牛亦养生也况亲所往来
钓游之地尝以自号者乎今夫南湖之水渊源有本焉
会同有德焉鉴照有明焉涵泓有量焉波澜有文焉蒸
为云雨泽及万物则又有济时之用焉凡人子立身扬
名以顺其亲之心志者南湖之道无不有焉是在乎思
不思勉不勉耳孰谓其于孝无所发乎生欣然曰甚善
开我请书以为记庶永无忘乎予既诺之遂书以贻之
卷七 第 34a 页 WYG1266-0574a.png

 
 
 
 
 
 
 
卷七 第 34b 页 WYG1266-0574b.png
 
 
 
 
 
 
 
 柏斋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