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526-025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七
 艺文(九/)
  跋
  唐湖州石记跋       (宋/)欧阳修
右湖州石记文字残阙其存者仅可识读考其所记不
可详也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公忠义之
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526-0259b.png
其书然后不朽然公所至必有遗迹故今处处有之唐
人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视其钜书深刻或托于
山崖其用意未尝不为无穷计也盖亦有趣好所乐耳
其在湖州所书为世所传者惟干禄字放生池碑尚多
见于人家而干禄字书乃杨汉公摹本其真本已讹遂
不复传独余集录有之好古之士知前人用意之深则
其堙沉磨灭之馀尤为可惜者也
  跋傅给事崧卿竹友诗藁   (宋/)陆 游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526-0260a.png
王逸少写经换鹅傅公笼鹅换竹二者皆我山阴绝胜
事人皆能道之而换竹事未甚著乡人以为憾独游曰
是不足怪也逸少志在物外不肯轻为世用故换鹅事
易传给事方南渡之初忠义大节一时称首虽厄于谗
诬不竟其用而至今闻其风者顽廉儒立为百世师则
换竹事固可不传盖所见于世者大也给事遗文百卷
今藏秘阁游领册府时见之嘉定元年七月庚申识
  跋林和靖帖        (宋/)陆 游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526-0260b.png
祥符天禧间士之风节文学名天下者陜郊魏仲先钱
唐林君复二人又皆工于诗方是时天子修封禅告太
平有二人在天下麟凤芝草不足言矣君复书法又自
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不食而饱忽得观
上竺广慧法师所藏二帖不觉起敬立法师能捐一石
刻之山中使吾辈皆得墨本以刮目散怀亦一奇事也
嘉泰甲子岁十二月丁卯山阴陆某书
  跋林逋荐士书后      (宋/)晁补之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526-0260c.png
余尝出钱塘门遵湖至北山一径趋崦委曲深远菱荇
鱼鸟可乐过林君居拜墓下尘埃榛莽山风萧然至竹
阁读其栋间诗裴回徬徨有馀慕也吾师疾固见耦而
耕者曰不可与同群至点鼓瑟希则喟然叹曰吾与点
志亦要志之所向仕不仕何有林君遭太平可以仕岂
其天性自疏莫可尸祝不在枯槁伏藏也其推挽后来
欲其闻达则反复致志如恐不及贤哉诗曰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安得林君者而从之元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526-0260d.png
丰五年七月十四日晁补之记
  跋馀姚海堤记       (元/)黄 溍
书叙禹治水备著浚导之功其于海惟曰入而已太史
公河渠书班孟坚沟洫志于海则存而不论馀姚居天
下之东南地讫于海居人数有海患其故为县时宋庆
历间知县事谢景初尝为堤二万八千尺庆元间知县
事施宿为堤四万二千尺而其中为石堤者五千七百
尺其用力于海皆古所未及可谓难矣国朝易县为州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526-0261a.png
四十馀年而叶君恒来为州判官作石堤以尺计者前
后总二万四千较前人不愈难哉先儒胡文昭公以经
义治事分斋教学者所治之事毕备水利其重也自世
儒务为高论而不屑于事为之末又或者指经义为无
用之言以相诟病其惑不已甚乎君以经义释褐入官
而善于治事至于水利又能用力于古所未及大书深
刻登载已为详悉余独推其能为人之所难能者由其
知先儒为学之道而使经义之昭垂于世果不为空言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526-0261b.png

  题北山纪游卷后      (明/)宋 濂
同郡许君存礼以北山纪游卷示濂请题识其后卷中
诸诗皆乡先达司理叶公侍讲黄公太常胡公礼部吴
公修撰张公之作礼部纪游二文亦载其中然待制柳
公山长吴公皆有所赋咏惜未及采录因为检其遗稿
缮书以补焉闻之权德舆称东阳为山水佳地今自北
山言之潜岳之峰如宝莲华屹然居中而三洞双溪之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526-0261c.png
胜映带后先诚佳矣有若先达诸公文章巨儒同生于
一时同出于一郡岂非尤佳者乎人物固藉乎山川而
生而山川则专倚乎人物为重诸公显而在上者已羽
仪文化流声四方其隐而在下者又能播芳誉于天朝
蔚为当世儒宗此非人之瑰杰益以昭夫地灵欤侍讲
之诗盖首倡者作于至大庚戌之岁自庚戌迨今五十
馀年诸公无一存者间尝采芝山中经诸公倡酬之处
岩红涧碧其馀音俨然在目有不禁慨然于中者矣呜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526-0261d.png
呼北山之雄丽依然不改于昔生祥兆瑞当无时而休
也安知无俊伟叠兴以继诸公之轨辙者大篇短韵宜
不止此此卷特其权舆者尔存礼尚袭以俟
  跋刘南坦岘山图      (明/)杨 慎
兰亭群贤少长咸集竹溪六逸宾旅无忘曷若香山诗
坛月泉吟社释九愁而遣五噫具四美而并二难地则
粳稻交畴里实桑梓荫道春游秋豫朝往夕来山堂仍
袭岘山叔子之名画图兼摹天目王孙之旧缅怀古昔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526-0262a.png
继在今斯慎今猿鸟为俦魑魅是禦临文景仰开讯踟
蹰高步九州徒有子建凌云之想神交千里愁无长房
缩地之能狼跋兴歌鹤胫长引矣
  书马君所藏新建墨迹后   (明/)徐 渭
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
观兹墨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
则其书且传矣而今重其人不翅于镒称其书仅得于
铢书之遇不遇固如此哉然而犹得号于人曰此新建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526-0262b.png
王先生书也亦幸矣马君博古君子也裒先生之书如
此其多将重先生之书耶抑重先生之人耶
国朝
  杭州府学宋石经跋      朱彝尊
  宋高宗皇帝御书石经绍兴十三年知临安府事
  张澄摹勒上石淳熙四年诏知府赵磻老建阁于
  太学题曰光尧石经之阁置石其下洪迈曾惇杨
  冠卿叶绍翁李心传陈骙王应麟潜说友纪之详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526-0262c.png
  矣宋亡学废为肃政廉访司治所西僧杨琏真伽
  造白塔于行宫故址取其石垒塔杭州路廉访经
  历申屠致远力持不可然已损其什一元至正间
  即治所西偏建西湖书院以祀先师设有山长掌
  书库其后明常熟吴讷乾州宋廷佐先后巡按浙
  江或覆之廊或甃以瓴甋崇祯末廊圯乃嵌诸壁
  中左易二书六诗十有二礼记向有学记经解中
  庸儒行大学五篇今惟中庸片石存尔其南则理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526-0262d.png
  宗大书御制序四碑在焉右则春秋左氏传四十
  八碑阙其首卷通计八十七碑诸经虽非足本然
  书法甚工学古者所当藏弆若夫秦桧一跋已为
  讷椎碎其词见于学士院中兴纪事本末君子无
  取也
  咸淳临安志跋       朱彝尊
  南宋咸淳四年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军
  府事缙云县开国男处州潜说友君高缉正府志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526-0263a.png
  增益旧闻凡一百卷予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
  后得宋椠本八十卷又借抄一十三卷其七卷终
  阙焉宋人地志幸存者若宋次道之志长安梁叔
  子之志三山范致能之志吴郡施武子之志会稽
  罗端良之志新安陈寿老之志赤城每患其太简
  惟潜氏此志独详合以吴越备史中兴馆阁录续
  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粱录大涤洞天志庶几
  文献足徵惜后之作通志者目未睹此以致旧闻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526-0263b.png
  放失可叹也
  梦粱录跋          朱彝尊
  曩从古林曹氏借抄梦粱录系杨礼部南峰节文
  止得十卷后留京师闻棠村梁氏有定本其卷倍
  之亟录而藏诸笥岁辛巳寓居昭庆僧楼取而卒
  读之嫌其用笔拖沓不知所裁未若泗水潜夫武
  林旧事之简而有要也虽然自曾端伯编𩔖说朱
  藏一编绀珠集陶九成编说郛皆千百而取一说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526-0263c.png
  部之完书存焉者寡矣因赞徐舍人镂板于吴下
  至元嘉禾志跋        朱彝尊
  嘉禾志三十有二卷至元中经历单庆延郡博士
  徐硕纂辑成书序之者郡人郭晦唐天麟也嘉禾
  之有志肇自宋淳熙间郡守张元成延闻人伯纪
  修之既而岳珂来守郡复延乡先辈关栻表卿续
  修岳珂改调中辍仅存五卷是书盖踵栻旧本而
  增益之者栻分门二十五硕广之凡四十三而官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526-0263d.png
  师治迹经籍目录俱阙焉又吴越钱氏建国曾改
  秀州为开元府乃是编不载未免失之疏略然所
  采碑碣题咏居全书之半旧章藉以考證足快于
  心矣硕他无表见晦举宋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
  士天麟字景仁宝祐四年文天祥榜第四甲进士
  自称纳轩叟居嘉禾
  跋唐衢州刺史嗣江王祎石桥寺诗 朱彝尊
  石桥寺在衢州府西安县南三十里道书第八青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526-0264a.png
  霞洞天也康熙壬申冬知县事鹿君祐邀予往游
  从寺登山寻仙人对奕所前后洞豁有碑峙其右
  则唐嗣江王袆所题五言诗以贞元三年正月上
  石末书朝散大夫使持节衢州诸军事守衢州刺
  史赐紫金鱼袋韦光辅建文称刺史韦公于石桥
  寺桥下以外祖信安郡王诗刻石按新唐书表太
  宗第三子吴王恪恪第三子琨琨子袆旧唐书传
  袆少继江王嚣后封为嗣江王改封信安郡王景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526-0264b.png
  云开元中两为衢州刺史诗题嗣江王当是景云
  间初为刺史作也成都杨用修不知薄烟羃远郊
  遥峰没归翼二语系王诗疑为仙人遗句误矣
  文
  祷仇王神文        (唐/)白居易
维长庆三年岁次癸卯八月癸未朔越十有七日己亥
朝议大夫使持节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柱国白居易
谨遣朝议郎行馀杭县令常师儒以清酌之奠敬祭于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526-0264c.png
仇王神尝闻神者所以司土地守山川驱禽兽福生人
也馀杭县自去年冬逮今秋虎暴者非一神其知之乎
死者非一神其念之乎居易与师儒猥居牧宰惭无政
化不能使渡江出境是用虔告于神惟神庙居血食非
人不立则人神之主也兽神之属也今纵其属残其主
于神何利焉于人何辜焉若一夕之后神其有知即能
耀灵申威伏猛禁暴是人之福幸亦神之昭昭若人告
不闻兽害不去是无神也人何望哉呜呼正直聪明盍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526-0264d.png
鉴于此
  祈皋亭神文        (唐/)白居易
维长庆三年岁次癸卯七月癸丑朔越六日戊午朝议
大夫使持节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柱国白居易以酒
醴香果昭告于皋亭庙神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
沴重困杭人居易忝奉诏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
宁居故昨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应期而未沾足是
用选日祇事改请于神恭闻明神禀灵于阴祗资善于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526-0265a.png
释氏聪明正直洁靖慈仁无幽不通有感必应今请斋
心虔告神其监之若四封之间五日之内雨泽霈足稼
穑滋稔敢不增修像设重荐馨香歌舞鼓钟备物以报
如此则不独人之福亦惟神之光若寂寥自居肸蚃无
应长吏虔诚而不荅下民颙望而不知坐观田农使至
枯悴如此则不独人之困亦惟神之羞惟神裁之敬以
俟命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526-0265b.png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蘖逼土虽春入土脉他
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
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
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
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
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
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疾疠之若此异日过数十百郡洎
东雒西雍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予寤曩见剡藤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526-0265c.png
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
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安
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悟者其伦甚寡不胜众
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之文章归我遂轻
傲圣人之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中言
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
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盈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
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枲波靡颓沓未见止息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526-0265d.png
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
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
者即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大抵人间费
用苟得著其理有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
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有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
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
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
藤以寄其悲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526-0266a.png
  开湖祭祷吴山水仙五龙三庙文(宋/)苏 轼
杭之西湖如人之有目湖生茭葑如目之有翳翳久不
治目亦将废河渠有胶舟之苦鳞介失解网之惠六池
化为眢井而千顷无复丰岁矣是用因赈恤之馀资兴
开凿之利势百日奏功所患者淫雨千夫在野所忧者
疾疠庶神明之阴相与人谋而协济鱼龙前进以破坚
菰苇解拆而迎锐复有唐之旧观尽四山而为际泽斯
民于无穷宜事神之益励我将大合乐以为报岂徒用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526-0266b.png
樽酒之薄祭也
  谢吴山水仙王五龙三庙文  (宋/)苏 轼
西湖湮塞积岁之患坐阅百吏熟视而叹惟愚无知妄
谓非难祷于有神阴假其便不愆于素咸出幽赞大堤
云横老葑席卷历时未几功已过半嗣事告终来哲所
缮神卒相之罔咈民愿肴酒之报我愧不腆
  祈雨吴山文        (宋/)苏 轼
杭之为邦山泽相半十日之雨则病水一月不雨则病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526-0266c.png
旱故水旱之请黩神为甚今者止雨之祷未能踰月又
以旱告矣吏以不德为愧神以不倦为德愿终其赐俾
克有秋
  祈晴吴山文        (宋/)苏 轼
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于垂成匪神之意筑场为涂卧
穟生耳农泣于野其忍安视生为楚英殁为吴豪烈气
不泯视此海涛反雨为旸何足告劳有洁斯醴匪神孰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526-0266d.png
  戒弄潮文         (宋/)蔡襄
牛斗之分吴越之中惟江涛为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
其俗习于此观游厥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
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时或沉
溺精魂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
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
穷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
潮必有科罚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526-0267a.png
  严州祈雨祝文       (宋/)陆 游
新定为郡介于溪山之间雨旸少愆辄能病稼戊申水
溢方祷于神曾未再旬复以旱告吏政无以格阴阳之
和而惟神之渎群趋庙庭仆仆亟拜神固不以吏罪而
弃斯民吏独无愧于神乎尚力厥事以盖兹愧神其监
临之
  丁未严州劝农文      (宋/)陆 游
盖闻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丰歉无常当有储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526-0267b.png
蓄吾民生逢圣世百榖顺成仰事俯育各遂其性太守
幸得以礼逊相与从事于此故延见高年劳问劝课致
诚意以感众心非特应法令为文具而已今兹土膏方
动东作维时汝其语子若孙无事末作无好终讼深畎
广耜力耕疾耘安丰年而忧歉岁太守亦当宽期会简
追胥戒兴作节燕游与吾民共享无事之乐而为后日
之备岂不美哉
  戊申严州劝农文      (宋/)陆 游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526-0267c.png
盖闻为政之术务农为先使衣食之粗充则刑辟之自
省当职自蒙朝命来剖郡符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
政每存于抚字觞酒豆肉曷常妄蠹于邦村铢漆寸丝
不敢辄营于私利所冀追胥弗扰垦辟以时春耕夏耘
仰事俯育服劳南亩各终穮蓘之功无犯有司共乐舒
长之日今者土膏既动穑事将兴敢延见于耆年用布
宣于圣泽清心省事固守令之当为旷土游民亦父兄
之所耻归相告戒恪务遵承上以宽当宁之深忧下以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526-0267d.png
成提封之美俗
  定海劝农文        (宋/)陈 造
国家务重农榖凡张官涖政无非劝农之意又命守令
率岁二月出郊延父老谕以此意其望尔甚切尔服劳
力田频享富岁之乐犹为尔劝不几赘乎抑勤之外犹
有可进者兹不容默夫常赋不可缺尔宁不知而卒惮
于输送致烦追逮或加鞭扑田业已所有而假它人户
籍出没遮覆觊不败露卒不可掩殴詈閧讼以争豪末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526-0268a.png
堕弃耕耨糜耗裹囊是皆积习迷不反者不可不痛自
改悛夫官租未输官吏劳攘于上而里正长旁午于门
酒食酬谢夫岂能免或受杖而不免于输所损如何托
名寄产已负刑宪岁或出榖人各有心终未必可保不
忍小忿求伸其气而不免俛首下颜胥吏之前捐金求
售恐其却之所得几何所丧多矣三者未去虽勤于农
恐未能享农之利也尔以吾为非欺尽更旧习无挠官
法心閒无事毕力于农晏受丰登之乐而令亦得少休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526-0268b.png
忧劳不两利欤尔父老训诲子弟各谕乡里无忽
  诸暨劝农文        (元/)黄 溍
古之有民社者必以农事为先拊循劝率具有其法我
朝参稽故典郡邑守令悉以劝农入衔事莫重焉比以
受任之初延登耆年询以风土咸谓是州地产素薄兼
之襟山带湖旱涝相半仍岁凶歉民多阻饥夫不知尽
其在人而一切听之于天乌乎可也昔魏文侯使李悝
尽地力以方百里之地为田六百万亩理田勤则岁增粟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526-0268c.png
百八十万石不勤则岁减粟百八十万石勤与否之利
害相远如此然则欲尽地力者亦在乎尽人力而已诚
能率尔子弟竭其四肢以从事于南亩将见富岁之入
益增蓄积既多纵有旱涝可无乏食之虑矧今圣仁在
上茂育群品至和之应必有丰年奖厉而成就之固长
民者之责也兹以东作方兴躬秉耒耜为尔农劝其尚
勉之毋以为具文而藐藐其听也
  议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526-0268d.png
  天台法门议        (唐/)梁 肃
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之而已曰戒定慧斯道也始于
发心成于妙觉经纬于三乘导达于万行而能事备矣
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法机感不同所闻
益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大小之义播于诸部
粲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
实为佛乘又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
标之以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诸秘密此教之所由作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526-0269a.png
也洎鹤林灭而法网散神足隐而宗途异各权所得互
为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现应机不等持
论亦别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𩔖分路并作非有非
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东扇说法者桎
梏于文字莫知自解习禅者虚无其性相不可牵复是
此者非彼未證者谓證慧解之道流以忘反身口之事
荡而无章于是法门之前统或几乎息矣既而教不终
否至人利见惠闻惠思或跃相继法雷之振未普故木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526-0269b.png
铎重受于天台大师大师像身子善现之超悟备帝尧
后舜之休相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后用三
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于一心开十乘于八教戒
定慧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是故教无
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释行行有所證證有其
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也光照天下为帝王
师范其去世也往来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于普门示
现降德为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呜呼应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526-0269c.png
迹虽往正言不坠习之者犹足以抗折百家照示三藏
又况闻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信信而不已者欤斯
人也虽曰未證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游禅
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中人已下驰骋
爱欲之徒出入衣冠之𩔖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故
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
致燋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欤夫众魔外
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于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526-0269d.png
天下为不侔矣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天台湛然大师
中兴其道为予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
  复鉴湖议         (宋/)徐次铎
次铎窃见会稽山阴两县之形势大抵东南高西北低
其东南皆至山而北抵于海故凡水源所出多自西而东
南今众流所聚者曰平水溪曰上灶溪曰攒宫溪曰宠
瑞宫溪皆在会稽曰兰亭溪曰南池溪曰离渚溪皆在
山阴其他一派一坑所出总之三十六源当其未有湖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526-0270a.png
之时三十六源之水盖西北流入于江以达于海自东
汉永和五年太守马公臻始筑大堤潴三十六源之水
名曰镜湖堤之在会稽者自五云门东至于曹娥江凡
七十二里在山阴者自常禧门西至于西小江凡四十
五里故湖之形势亦分为二而隶两县隶会稽曰东湖
隶山阴曰西湖东西二湖由稽山门驿路为界出稽山
门一百步有桥曰三桥桥下有水门以限两湖湖虽分
为二其实相通凡三百五十有八里灌溉民田九千馀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526-0270b.png
顷湖之势高于民田田高于江海故水多则泄民田之
水入于江海水少则泄湖之水以溉民田而两县及湖
下之水启闭又有石牌以测之一在五云门外小凌桥
之东今春夏水则深一尺有七寸秋冬水则深一尺有
二寸会稽主之一在常禧门外跨湖桥之南今春夏水
则高三尺有五寸秋冬水则高二尺有九寸山阴主之
会稽地形高于山阴故曾南丰述杜杞之说以为会稽
之石水深八尺有五寸山阴之石水深四尺有五寸是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526-0270c.png
会稽水则几倍山阴今石牌浅深乃相反盖今立石之
地与昔不同今会稽石立于濒堤水浅之处山阴石立
于湖中水深之处是以水则浅深异于曩时其实会稽
之水尝高于山阴二三尺于三桥闸见之城外之水亦
高于城中二三尺于都泗闸见之乃若湖下石牌立于
都泗门东会稽山阴接壤之际春季水则高三尺有二
寸夏则三尺有六寸秋冬季皆二尺凡水如则乃固斗
门以蓄之其或过然后开斗门以泄之自永和迄我宋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526-0270d.png
几千年民蒙其利祥符以来并湖之民始或侵耕以为
田熙宁中朝廷兴水利有卢州观察推官江衍者被遣
至越访利害衍无远识不能建议复湖乃立石牌以分
内外牌内者为田牌外者为湖凡牌内之田始皆履亩
许民租之号曰湖田政和末郡守方侈进奉复废牌外
之湖以为田输所入于少府自是环湖之民不复顾忌
湖之不为田者无几矣隆兴改元十一月知府事吴公
芾因岁饥请于朝取江衍所立石牌之外盗为田者尽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526-0271a.png
复之凡二百七十七顷四十四亩二角十二步计工度
量先从禹庙后唐贺知章放生池开浚百馀日讫工每
岁期以农隙用工至农务兴而罢然次铎出入阡陌询
父老面形势度高卑始知吴公未得复湖之要领夫为
高必因邱陵为下必因川泽岂有作陂湖不因高下之
势而徒欲资畚锸以为功哉马公惟知地势之所趋横
筑堤塘障捍三十六源之水故湖不劳而自成历岁滋
久淤泥填塞之处诚或有之然湖所以废为田者非直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526-0271b.png
以此也盖以岁月弥远湖塘既寖坏斗门堰闸诸私小
沟固护不时纵闭无节湖水尽入江海而濒湖之民始
得增高益卑而盗以为田使其堤塘固堰闸坚斗门启
闭及时暗沟禁窒不通则湖可坐复民虽欲盗耕为尺
寸田不可得也绍兴五年冬孝宗皇帝灵驾之行府县
惧漕河浅涸尽塞诸斗门固护诸堰闸虽当霜降水涸
之时不雨者踰月而湖水仅减一二寸湖田被浸者久
之讫事决堤开堰放斗门水乃得去是则复湖之要又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526-0271c.png
较然可见者也夫斗门堰闸阴沟之为泄水均也然泄
水最多者曰斗门其次曰诸堰若诸阴沟则又次焉今
两湖之为斗门堰闸阴沟之𩔖不可殚举姑以其著者
言之其在会稽者为斗门凡四所一曰瓜山斗门二曰
少微斗门三曰曹娥斗门四曰蒿口斗门为闸者凡四
所一曰都泗门闸二曰东郭闸三曰三桥闸四曰小凌
桥闸为堰者凡十有五所在城内者有二一曰都泗堰
二曰东郭堰在官塘者十有三一曰石堰二曰大埭堰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526-0271d.png
三曰皋步堰四曰樊江堰五曰正平堰六曰茅洋堰七
曰陶家堰八曰夏家堰九曰王家堰十曰彭家堰十有
一曰曹娥堰十有二曰许家堰十有三曰樊家堰其在
山阴者为斗门凡有三所一曰广陵斗门二曰新径斗
门三曰西墟斗门为闸者凡三所一曰白楼闸二曰三
山闸三曰柯山闸为堰者凡十有三所一曰陶家堰二
曰南堰皆在城内三曰白楼堰四曰中堰五曰石堰六
曰胡桑堰七曰沉酿堰八曰蔡家堰九曰叶家堰十曰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526-0272a.png
新堰十有一曰童家堰十有二曰宾舍堰十有三曰抱
姑堰皆在官塘两县之北又有玉山斗门八间曾南丰
所谓朱储斗门是也去湖最远去海最近地势斗下泄
水最速其三间隶会稽五间隶山阴若其他民各于田
首就掘堤增为诸小沟洎古诸暗沟及他缺穴之处难
遍以疏举大抵皆走泄湖水处也吴公释此不察猥斤
斤从事于开浚之末误矣故吴公所开湖才数年皆复
为田暨于今或岁输所入于官或为慈福宫庄田及荡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526-0272b.png
地岁输所入于庄或为县公田及荡地岁输赁直于县
为应办用度钱或为告成天长千秋大禹等寺观因佃
吴给事积土之山而包佃为田及荡地故湖废塞殆尽
而水所流行仅有从横支港可通舟行而已每岁田未
告病而湖港已先涸矣昔之湖本为民田之利而今之
湖反为民田之害盖春水泛涨之时民田无所用水而
耕湖者惧其害已辄请于官以放斗门官不从相与什
伯为群决堤纵水入于民田之内是以民常于春时重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526-0272c.png
被水潦之害至夏秋之间雨或愆期又无潴蓄之水为
灌溉之利于是两县无岁无水旱监司府县亦无岁无
赈济利害晓然甚易知也然则湖其可不复乎道听涂
说者方以阙上供失民业为说是不然夫湖田之上供
岁不过五万馀石两县岁一水旱其所捐所放赈济劝
分殆不啻十馀万石其得失多寡盖已相绝矣湖之为
田若荡地者不过馀二千顷耕湖之民多亦不过数千
家以二千顷数千家之小利而使两县湖下之田九千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526-0272d.png
顷民数万家岁受水旱饥馑而弗之恤其利害轻重亦
甚相远况湖未为田之时其民岂皆无以自业乎使湖
果复旧水常瀰满则鱼鳖虾蟹之𩔖不可胜食茭荷菱
芡之实不可胜用纵民采捕其中其利自溥何失业之
足虑哉次铎论载既毕又有援执旧说而诘之曰从子
之说不必浚湖使深必须增堤使高且惧堤高壅水万
一决溃必败城郭子将为之奈何是又未知形势利害
者也夫水之湍急者其地或隘不能容于是有冲激决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526-0273a.png
溢之患今湖之水源不过三十六所而湖之广馀三百
里以其地容其水裕如也况自水源所出北抵于堤及
城远者四五十里近犹一二十里其水势固已平缓于
冲堤也何有且堤之去汉如此其久是必有亏无增今
诚筑堤增于高者二三尺计其势方与昔同昔不虑其
决而今顾虑之何哉
  诸暨泌湖议        (明/)黄 镗
诸暨之湖七十有二诸湖丈量升科供办粮差惟独此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526-0273b.png
湖田宋元及我国家相沿为湖而不以为田者此必有
说某常相度其地审视水势诹咨群议则此湖断然为
湖而不可以为田也何则县东之水发嵊县会稽山阴
诸界无虑十馀条皆注此湖而浣江发源浦江义乌分
派东西两江而又会流于三江口三港水道狭小旱乾
之时两江之水由三港舒徐顺流入于钱塘若有霖雨
崇朝则两江之水暴涨壅淤于三港而其水反从东南
逆注于此湖则此湖诚为众水聚蓄囊贮之所若据以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526-0273c.png
为田则必有壅塞怀襄之患而暨之为县大受其害矣
历代以来中更老成定虑者不知其几卒弃膏腴以为
官湖而不以为田者非其见事之晚利害较然势有所
不可也
  武林山辨         (明/)邵穆生
武林杭之名山因以名郡而古今皆朦胧未有直指的
名为某山者旧志以近今武林门右土阜俗称祖山者
当之谓其山先名武林以避唐讳改称虎林成化志引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526-0273d.png
杨正质虎林山记谓钱王时祖山在郭外有异虎其山
自名虎林非避讳也又引宋楼攻愧诗武林山出武林
水灵隐后山无乃是且宋淳熙志言汉书明载武林山
为武林水所出安有返避唐讳之说决非城内无水小
山明矣是夏公断以灵隐寺后山北高峰为武林山矣
与薛公通志同惜偏而未全一统志列武林山当矣下
曰一名灵隐一名灵苑一名仙居乃合灵隐山飞来峰
二山为武林山是矣特认而未的至沙门契嵩武林山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526-0274a.png
记与泗水潜夫武林旧事直以飞来峰为武林山似矣
又局而不广近田公西湖游览志陈公万历志皆不列
武林山而于灵隐山下言一名武林山岂惟龃龉不明
而名言更不正今予为辨之者三以俟质之君子凡郡
邑之著称者必以郡中佳山水为祖山蚁垤不足以当
固矣特灵隐之名发于东晋其先秦两汉厥名伊何愚
意凡谓之山者以其全体而名也其高耸者曰山之峰
其如脊者曰山之岭至于冈陵丘阜皆有分别而一山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526-0274b.png
字足以槩之故武林山之名乃杭南北天竺灵隐诸峰
慧理未来之先此其祖名总名也自慧理既来而后有
飞来之名焉有天竺之名焉有灵隐之名焉有灵鹫之
名焉有天竺而复有三竺之名焉传五印度而后有中
印之名焉至于莲花佛国白云白猿狮子香炉皆继慧
理发之而为武林之支名至于南北高五云双桧乳窦
月桂诸名又后人之滥觞也其曰形胜乌石灵苑仙居
龙门杨梅西源善住兴正瑞云庆化集庆秦亭又土人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0526-0274c.png
之私谥也自有诸名武林反以无专指而晦如呼子之
名而不详其祖父之讳又如子孙寡而皆晦则父祖之
名自传子孙既多而又著则父祖之名远而晦久而忘
此常道也故吴山秦望以宿名非武林也定浮龙凤以
沿江别派非武林也九曜南屏玉皇大慈以过峡非武
林也黄鹤皋亭临平超山远而对照非武林也孤山独
山寡不成林非武林也黄山安乐山七十二贤山焦山
水山其所根源非武林也此外诸南西北三面之山戟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0526-0274d.png
攒旗矗如武库森列者有一曰非武林山不可也如罗
浮有七十二峰皆谓之罗浮山黄山有七十二峰皆谓
之黄山武夷有三十六峰皆谓之武夷山是可辨者一
也然此意未经高人明言而意实可见如罗处约灵隐
碑曰浙水之右有山曰武林卢襄西征记曰杭地北环
天隐杨太守孟瑛开西湖疏曰杭州南跨吴山北兜武
林观曰右曰环曰兜三字则非一二山之指罗公自是
才子杨公极善堪舆卢公大于游览故其所见之卓如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0526-0275a.png
此其可辨者二也且求武林山者必当求武林水杭南
北二山之水孰有大于三竺灵隐之溪乎南则从扪壁
岭水出岭合双桂永清月桂诸坞北则从石人西源合
白沙韬光诸坞正与旧志合曰武林山有二水南出者
曰南涧北来者曰北涧若惟以灵隐寺山为武林山则
惟有北涧而无南涧若以飞来峰为武林山则飞来峰
无水不出涧若以灵隐飞来二峰山为武林山则南涧
从天竺诸峰发源不全况旧志言西湖汇武林山水秦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0526-0275b.png
时名武林水至汉方有金牛明圣之号南北二山凡有
水流入湖者皆武林山也其可辨者三也始焉求之人
心之同昧既焉质之高人之伟见终焉稽之形势之现
存吾于武林也奚疑
国朝
  西湖不通江辨        毛先舒
  按昔郡志云西湖故与江通误也田学使汝成尝
  辨之然未能了了按水经云浙江水出三天子都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0526-0275c.png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原未尝云与西湖通也注云
  浙江至钱塘县又东径灵隐山山下有钱塘故县
  浙江经其南县南江侧有明圣湖亦未尝云与湖
  通也今灵隐去江已远然山川之名古今屡变或
  当时灵隐山直抵江干俱名灵隐犹古吴中亦称
  会稽浙江亦称广陵耳又水经注谓秦始皇将游
  会稽道馀杭之西津西津亦未必正是西湖至骆
  宾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之山至绝顶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0526-0275d.png
  何尝不可观日对潮岂必湖与江通哉且诗人写
  景尝在虚实间即此诗末云待入天台路看余渡
  石桥岂可泥此而谓天台石梁亦在灵隐哉杨巨
  源诗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义亦𩔖
  此今又相传大佛头为秦皇缆船之石或好事之
  附会或始皇东来游幸西湖亦未可知总与湖通
  江之说无与陵谷虽有变迁而大段形势故在西
  湖南面稍近江而尚有慈云万松二岭大山隔之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4a 页 WYG0526-0276a.png
  他处去江更远古必无湖通江之理也又旧传西
  湖本通海通江即通海矣可无更辨
  考
  吴越考          (宋/)潜说友
杭地本属吴属越诸家为说不同以为属吴者晏元献
公𩔖要皇朝郡县志及乾道旧志皆然而不著其说惟
淳祐志引吴越春秋所载越王句践入臣于吴群臣送
至浙江临水祖道又载吴王夫差为越所败而走止秦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4b 页 WYG0526-0276b.png
馀杭山又史记楚威王伐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遂谓吴
越必以浙江为分界以为属越者杜佑通典欧阳忞舆
地广记皆云春秋时属越越败属吴东阳王象之本其
说谓钱塘旧为越有夫差败越地始入吴虽皆知为越
地而未知分界所在惟太平寰宇记引吴地记云越国
西北界至禦儿则是吴越以禦儿为分界二说各有所
据今精考之当以后说为是春秋鲁定公十四年五月
于越败吴于槜李杜预注云嘉兴县南槜李城又史记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5a 页 WYG0526-0276c.png
世家阖闾十九年伐越句践迎击之槜李贾逵注云槜
李越地据此则槜李以南皆为越境杭在其中矣此杭
为越地一也吴越春秋句践既臣于吴夫差赐之书增
其封东至句甬西至槜李南至姑末北至平原纵横八
百馀里且谓越本兴国千里吾虽封之未尽其国则是
所封之地皆越故疆又越绝书越地记云语儿乡故越
界本名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柴辟亭吴地记云
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则吴越疆界犹极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5b 页 WYG0526-0276d.png
明白此杭为越地二也若淳祐志所引三说皆有可辨
论者其一谓越群臣祖句践于浙江则是吴越以浙江
为界殊不知是时句践保栖会稽之山浙江以西皆为
吴有宜其祖道止于江滨又未尝云送之境上耶其一
谓夫差走馀杭山姑苏志云阳山又名秦馀杭山在长
洲西北三十里夫差栖于此死因葬焉至今号夫差墓
又越绝书吴地记云秦馀杭山去毗陵县五十里有湖
水近太湖今馀杭去长洲太湖远甚岂可以名之偶同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6a 页 WYG0526-0277a.png
强合为一且越在东南吴在西北吴王不西北走苏常
而反东南走馀杭必无此理其一谓楚伐越尽取故吴
地至浙江则浙江之西乃吴地殊不知此句自是两义
所谓故吴地者言越故取于吴者也所谓至浙江者言
并越元有之地而尽取之也岂可概以为吴故地乎皇
极经世以其词不别白故于楚灭越尽取其地之下书
曰东开地至浙江则是浙江以西本非吴境乃楚因越
地而开者也合是三说则前志之误可以涣然无疑矣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6b 页 WYG0526-0277b.png
  三江考          (明/)张元忭
嘉泰志曰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韦昭云三江者松
江钱塘江浦阳江盖江之名尚矣越绝云浦阳越王句
践兵败众懑于此故曰浦阳去山阴五十里今土人以
钱清为古浦阳也郦道元水经注浦阳江导源乌伤县
东径诸暨与泄溪合东回北转径剡县县开东门向江
江广一百馀步又云柯水东北径永兴与浙江合谓之
浦阳江汉书潘水即浦阳江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又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7a 页 WYG0526-0277c.png
云浦阳江东北径始宁县嶀山其北即嶀浦又云东径
上虞县南至王莽之会稽地名虞宾又云馀暨之南馀
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归海又引阚骃十三州志江
水至会稽与浙江合自临浦南通浦阳江其说不一自
相抵捂谢惠连西陵遇风诗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韵谱云水之相入为汭又云水北曰汭自浦阳江北流
入浙江二水参错其名曰汭宜矣始宁今上虞县嶀浦
嶀山皆属嵊县虞宾属上虞又接馀姚江临平湖在浙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7b 页 WYG0526-0277d.png
江以西其源殊别馀暨即诸暨距馀姚二百馀里谓馀
姚西北浙江入海非也盖此江东北流自山阴会稽溯
曹娥江始至上虞馀姚嵊县谓东回北转入上虞嵊县
斯可矣道元未尝身履浙东故其误如此后人遂认此
江为上虞江其失寖邈以地理考之自浦阳江至曹娥
百馀里岂当时曹娥之名未著亦名浦阳耶或陵谷迁
变旧流不循其故道耶十道志浦阳江有琵琶圻岸有
曹娥碑信此则曹娥江即浦阳尔文选注浦阳汭经上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8a 页 WYG0526-0278a.png
虞谢康乐山居赋浦阳江自嶀山东北径太康湖其说
皆误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然则浦阳江
与柯水一源由萧山达于浙江古今不易也今按上虞
县志曹娥江始实名浦阳其源自东小江亦由浦江来
十道志婺州浦江江之导源出此是知浦江一源而分
二派一直由诸暨直下至山阴萧山间为钱清江郦所
谓径诸暨与泄溪合馀暨之南与浙江同归海至会稽
与浙江合自临浦南通者皆是也一则纡而东至嵊县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8b 页 WYG0526-0278b.png
出始宁门乃折而北至上虞会稽间为曹娥江郦所谓
东回北转径剡县始宁虞宾馀姚西北者皆是也谢康
乐山居目击为赋又自为注不应有误惠连谓昨发今
宿若钱清似不须隔宿馀暨乃萧山旧名非诸暨曹娥
未溺之前江固当有名且今曹娥庙当运河渡口故其
名特著若稍南稍北又自不以曹娥名谓当时曹娥名
未著亦名浦江似与郦说亦未甚抵捂但身则实未至
浙东秪据籍檃括不免稍有淆错耳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9a 页 WYG0526-0278c.png
  南湖考          (明/)陈 善
馀杭居天目万山之下苕溪一带下贯杭嘉湖三府大
禹筑塘名西海险塘诸水并泻于溪不能骤泄以致漂
没居民汉熹平间县令陈浑开辟南湖一万三千七百
馀亩分杀水势渐泄归海原坐税粮派分各县办纳逮
唐宝历间县令归珧誓死筑塘大功克就及宋崇宁间
蔡京欲请佃业县令杨时奏阻之此三令皆有功于湖
绘祀血食名三贤祠国初永乐间军民计移籽粒为田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39b 页 WYG0526-0278d.png
耕之不能蓄水以致决塘漂没民居事闻于朝命尚书
夏原吉通政赵居亲临勘明前项移粮并无升合在湖
一槩铲平成化间土豪徐果等围佔成田巡按吕钟问
罪解京田勒还官弘治间水利郎中臧某临湖勘踏将
各围佔湖田一亩升榖一石每地一亩升榖三斗每荡
一亩升榖二斗俱候秋成另仓收贮所筑围埂亦尽掘
毁务令坦平意在蓄水利耕实非升榖也豪民乘此紊
佔获利又不纳榖甚为失策正德间水利郎中沈某经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0a 页 WYG0526-0279a.png
行本县晓知南湖囊蓄天目万山水势保障三府行府
查追各佔湖田稻榖筑堤造闸尽将庄房竹木折毁通
行开浚还官勒碑三贤祠内卒莫能禁嘉靖十八年豪
家徐衢等复行佔据本县知县陈天贵申达巡按御史
傅凤翔通判王宗尹亲诣湖所酌量水势议将湖南五
亩塍筑砌滚坝一所寖盈寖泄徭编坝夫一名看守沿
湖立碑永禁侵佔所围土埂一槩铲平会陈令以迁秩
去末底成绩嘉靖二十三年奸民张景魁将湖田阴献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0b 页 WYG0526-0279b.png
戚畹邵氏为护坟田事闻于朝敕令邵氏让还官田嗣
有豪军张洪张镛托名籽粒告佃庙山头田七十三亩
混佔半塘湖心田百馀亩共已二百馀亩矣前此徐衢
等侵佔之田转相贸易夫南湖之浚塞三郡之利害所
关奸民规佔为害已甚更复展转贸易忘非已有乃吏
兹土者听其藐法无忌不加究诘嘉靖三十四年县民
葛臣等将前侵佔之害闻于水利道王询富阳令桂軏
本县令吴应徵勘得馀杭南湖原有上下二湖以便蓄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1a 页 WYG0526-0279c.png
泄今上湖民间佔据无馀惟下湖赖以蓄水又欲承佃
不已渐不可长计其原荡约有千数馀亩近存未佃尚
有三分之二若不及今修筑堰坝囊蓄水势则贻患居
民有不可胜言者矣盖南湖本以蓄水堰坝不修则泄
一泄则涸盖湖荡泥深而土沃耕之则为肥田不耕则
为茂草故豪民便坝不修乐水速涸其涸也岁收膏腴
厚产独享其利其涝也坐视漰湃巨浸而不与其害馀
杭一邑利坝不修而钱塘安乐乡十有六里之小民实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1b 页 WYG0526-0279d.png
有剥肤之害也以故本乡之民先年皆自用财力修筑
堰坝石易倾圯而奸豪又从而阴决之湖下小民几为
鱼鳖盖此湖乃重利所在而近湖皆豪右之家今不修
筑堰坝其势必至于尽佔而后已将来无此湖则无安
乐乡十有六里之小民矣故欲息争讼在夫绝请佃而
修堰坝盖堰坝修则水可以长蓄既蓄水则湖不可以
为田既无佃种之利则豪右自不至纷纷请佃而居民
亦可免岁岁之告争矣且请佃者不过军饷而已今查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2a 页 WYG0526-0280a.png
徐后等各侵佔湖田节经勘结承纳佃价税粮及至追
徵捏称荒荡迁延不纳今官湖皆为势豪私佔而税粮
无丝毫入官且南湖未耕佃之先国课未闻减耗南湖
既请佃以后军饷未见充盈奸民蔑视宪禁侵佔不已
上湖既已湮芜下湖日渐填塞是沿湖数姓独享其利
而浙西三郡均被其害也近因群奸欲决开滚坝下流
居民哀鸣于上事下所司查勘乃用耆民费钱洪等议
要将坝加添三尺免致水往南来保全三府田地仍照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2b 页 WYG0526-0280b.png
原议先将马涧水滩二处内外深堑趁时填塞厚培塘
基毋令坍塌其滚坝悉依水利道所定东池用大长桩
木钉入实地然后加以大石务令坚固可垂久远仍将
五亩塍两旁隙地召募勤实农人管种免其租税责令
看守塘坝如有奸人肆衅盗掘泄水者即便呈县拿问
申处以警其奸又于湖之东北堤及五亩塍一带立置
石碑二十上刻察院禁谕永远不许侵佔敢有倚恃势
豪仍旧围田盖屋者许诸人首告照先年奏准事例从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3a 页 WYG0526-0280c.png
重问治立界遵行是故思患预防劳身焦思当事不避
居谤不疑一洗积弊以垂永利毋使陈归杨三君子专
美于前诚有望于当事者庸书以俟
国朝
  西湖考           王 晫
  吾杭西湖名胜甲天下其盛自唐宋迄今笙歌画
  舫无虚日甚至异域亦有披图而歆羡者然天下
  之以西湖名者不一不可不知也即如浙属湖州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3b 页 WYG0526-0280d.png
  衢州严州宁波温州皆有之长兴县有西湖在县
  西南五里一名吴越湖相传吴王筑吴城辇土于
  此遂成湖溉田至三千顷此西湖之在湖州者也
  龙游县西南有西湖宋马天骥拟杭之西湖开此
  以备游览此西湖之在衢州者也严州府城西南
  有湖唐刺史侯温开亦名西湖宁波府治西南有
  月湖十景为四明游观胜槩宋时文人多有题咏
  亦名西湖谢灵运有诗曰侧听既窈窕环洲亦玲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4a 页 WYG0526-0281a.png
  珑仰视乔木杪俯临大壑深此为温州府城西之
  西湖作也尝读元氏掖庭记燕京城北三十里有
  玉泉山山半为吕公岩帝于夏月尝避暑于北山
  之下曰西湖者其中多荷蒲茭芡又开州城西南
  夏秋时秋水数百亩澄鲜若空曰西湖是北直有
  二西湖矣旧西湖在华亭城西南隅一水萦纡渟
  浸可百馀亩其上有西湖道院按旧志西湖在府
  西南二里周三里晋为陆氏养鱼池又颍州西北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4b 页 WYG0526-0281b.png
  亦有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甚佳宋晏殊欧阳
  修苏轼相继为守皆常宴赏于此是江南亦有二
  西湖矣其在河南归德府睢州有西湖开封府则
  有两西湖一在许州周九里一在鄢陵周二里若
  孔武仲诗亭下湖光凝不流及百尺楼台醮新绿
  之句皆所咏汝宁府城西之西湖也又云汝州城
  西有西湖一名龙塘坡其水四时不竭灌田千馀
  顷其在湖广沔阳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有西湖景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5a 页 WYG0526-0281c.png
  陵县西湖即唐陆羽传所云景陵县西湖有鸿雁
  集陂桥上是也孝感县之西湖村宋太祖微时尝
  索酒村姥姥持酒进言𣙜禁甚严此私酿幸密之
  后登极为弛西湖酒禁其福建西湖之在福州府
  城者湖上旧有山越王无诸时一夕飞往临海郡
  西湖之在漳州府城西者泉极甘美可辟瘴厉上
  有绿萝幽胜古谚云圆山啸西湖平此时出公卿
  盖指此也而长泰县西又有西湖池考之四川成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5b 页 WYG0526-0281d.png
  都崇庆县之西湖湖中亭馆回环乃一州之胜汉
  川之西湖有金龟亭伪蜀武成三年庚午六月五
  日广汉太守孟彦晖奏有金龟九寸游于西湖荷
  叶之上绘图以献叙州富顺县有西湖舆地纪胜
  云西湖周三里有洞窈邃昔有入洞者见二女栉
  发于洞间遗以石镜其人致富百倍一云水冽多
  嘉鱼菱芡蒲荷充满其中范石湖吴船录云由青
  城县二十里至周家庄十里至蜀州郡圃内西湖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6a 页 WYG0526-0282a.png
  极广芦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缆修竹古木间景
  物甚野为西川胜处至于广东潮州府治西有西
  湖焉绵亘十馀里山色湖光历历如画宋陈尧佐
  故有诗曰附郭水连山公馀独往还廉州府城有
  西湖焉上有平湖书院宋寇准苏轼苏辙相继谪
  此东坡尝有西湖平状元生之语琼州府城西有
  西湖焉一名顿崖潭天下西湖之最大者莫如广
  西桂林府之西湖环浸隐山六洞广七百馀里按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6b 页 WYG0526-0282b.png
  范成大志云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
  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
  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华出洞
  西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
  步至朝阳又西至北牖穴口狭隘侧身入有穴通
  嘉莲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
  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阴山诸洞之外别有奇
  峰绘画所不及广舆记载云南亦有西湖在府治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7a 页 WYG0526-0282c.png
  西周五里即滇池之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游
  赏夫同是西湖耳独杭州之西湖爱之者比于西
  子嫌之者等于销金锅又有为之解者曰西湖日
  销寸金日生寸金议者纷纷而西湖自若也嗟乎
  造物忌名西湖且然况于人乎
  说
  鉴湖说上         (宋/)王十朋
东坡谓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某亦谓越之有鉴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7b 页 WYG0526-0282d.png
湖犹人之有肠胃二湖之在东南皆不可以不治而鉴
湖之利害尤重昔东汉太守马臻之开是湖也在会稽
山阴二县界中周围三百五十馀里溉田九千馀顷湖
高田丈馀田高海丈馀水少则泄湖归田水多则泄田
归海故会稽山阴无水旱之患自汉以来更六朝东西
晋隋唐五代钱氏千有馀年民受其利至国朝之兴始
有盗湖为田者然其害犹微盗于祥符者一十七户至
庆历间为田四顷当时三司转运司犹切责州县使复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8a 页 WYG0526-0283a.png
田为湖自是而后官吏因循禁防不谨侵盗愈多至于
治平熙宁间盗田者八千馀户为田七百馀顷而湖寖
废矣然官未尝不禁而民亦未敢公然盗之也政和末
有小人为州内交权幸专务为应奉之计遂建议废湖
为田岁输所入于京师自是奸民豪族公侵强据无复
忌惮所谓鉴湖者仅存其名而水旱灾伤之患无岁无
之矣今佔湖为田二千三百馀顷岁得租米六万馀石
官吏徒见六万石之利而不知九千顷之害纵知九千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8b 页 WYG0526-0283b.png
顷之害而不知湖废其害不止于九千顷而已也盖鉴
湖之开有三大利废湖为田有三大害天之大水大旱
不常有也至小水小旱何岁无之自废湖为田雨稍多
则田已淹没晴未久而水已竭矣说者以为患虽及九
千顷之田而公家实受湖田六万石之入呜呼何不思
之甚也夫有灾必诉诉必检检必放得湖田之租失常
赋之入所得几何失常赋而以区区之湖田补之犹可
也九千顷之民田所失不可胜计又何以补之耶王者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9a 页 WYG0526-0283c.png
以天下为家所入亦广矣岂利六万石之入而以病民
耶况湖田在今日暂有所入而他日亦将同九千顷而
病矣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其可耕耶今之病水旱者
不独九千顷之田也虽湖田亦告病矣无湖则九千顷
之膏腴与六万石所入之田皆为黄茅白苇越人何以
为生六万石又何从而入耶此其为大害一也鉴湖三
百五十八里之中蓄诸山三十六源之水虽遇大涝而
水不为病者以湖能受之也今废为田三十六源之水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49b 页 WYG0526-0283d.png
无容纳之地万一积雨浸淫洪流滔天水无所归则必
有漂庐舍败城郭鱼人民之患尝闻绍兴十八年越大
水五云门都泗堰水高一丈城之不坏者幸也假令他
日湖废不止于今而大水甚于往岁则其为害当如何
此废为田其大害二也自越之有鉴湖也岁无水旱而
民足于衣食故其俗号为易治自东都以来守会稽令
山阴者多以循吏称见于史传者不可一二举也非必
昔之守令皆贤也盖民居乐岁之中家室温饱其为善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0a 页 WYG0526-0284a.png
也甚易比年以来狱讼繁兴人民流亡盗贼多有皆起
于无年之故去秋灾伤致讼山阴会稽尤多非昔之民
皆善良今之民皆顽鄙也礼义生于饱煖盗贼起于饥
寒其势然耳此废湖为田不独耕者受其病狱讼盗贼
皆此之由其为大害三也自祥符庆历至今建复湖之
议者多矣而湖卒不可复非湖之不可复也异议者有
以摇之也异议者得以摇之亦建议者之未能深究夫
利害焉耳建议者曰湖废则九千顷被害不可不复异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0b 页 WYG0526-0284b.png
议者曰九千顷虽被害而常赋不失以湖为田而官之
利为多此建议者卒夺夫浮议之口使灼然知三大害
以折异议则复湖自不可已也
  鉴湖说下         (宋/)王十朋
废湖有三大害固矣然亦有三难摇于异议一也工多
费广二也郡守数易三也今之佔湖为田者皆权势之
家豪强之族也侵盗已久一旦欲夺而复之彼必游谈
聚议妄陈利害曰劳民也费财也失官租也有科率之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1a 页 WYG0526-0284c.png
扰也无积土之地也争为异说以沮害官吏方堕于因
循苟且之习复为有气力多口舌者之所动移而欲冀
成功能乎此摇于异议一难也昔人尝计浚湖之功矣
日役五千人浚至五尺当十五岁而毕此张伯玉之说
夫用工如此之多历年如此之久其为费何如今不浚
湖而财用犹不给况兴至大之役有不赀之费耶此工
多用广二难也守令之于郡县久任乃可以立事况鉴
湖之开非一岁一时所能毕今之为守者或一岁而遂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1b 页 WYG0526-0284d.png
迁或半岁而遽易湖之利害不暇问知与不知不暇治
其间慨然有志于开复者功未及施而去期已迫矣后
来者所见不同屡变前议以数易之守而欲兴浩大悠
久之役可乎此郡守数易三难也湖不可不开而厄于
三难是终无策以开之耶某切谓欲遏浮议不可不白
利害于朝廷如向者经界之行于天下固有不乐其事
而动摇之者多矣然经界卒行而民受其利盖朝廷主
之则事无不成者况一鉴湖耶异议者不过曰劳民费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2a 页 WYG0526-0285a.png
财耳夫劳民费财于无用不急之务则不可如鉴湖谓
之无用不急可乎自湖之废也岁多灾伤细民艰食今
于农隙募民浚治官出财民出力两有所利民虽劳而
不惮财虽费而不虚矣彼又曰官失湖田之租民有科
率之扰夫鉴湖之开千有馀岁矣昔无湖田之租国不
以不足为病岂今日独少此耶况湖复而民利兴常赋
不失民无凶荒之诉官无检放之烦较其所得与今孰
多至若钱米之费一出于官而不取于民竹木之具虽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2b 页 WYG0526-0285b.png
资于民而尽酬其直胥吏有从而扰民者则严法以治
之尚何科率之扰耶人多谓湖可开而土无所归昔吴
文长常论之矣今湖之侧旷地固多择其利便随其远
近积泥涂以为邱阜非所患也沮浚湖者不过数说而
皆有以折之尚何浮议之足恤耶谓日役五千人浚至
五尺十五岁而毕者盖通三百五十里之间而计之也
某谓今之浚湖未能举三百五十里而尽复之自熙宁
以来建议者立两存之说有牌内牌外之限今牌尚存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3a 页 WYG0526-0285c.png
而牌内亦盗而为田矣为今日计当先复牌内之湖其
用工固有间自牌以外以渐治之可也所费之财自本
府经画外又当请于朝乞湖田所入之米以为雇工兴
役之费朝廷捐六万之米不为多湖得此以办事则沛
然有馀矣复湖必迟以岁月之久有久兴之役无久任
之官以主之则异议一摇久必中辍又当请于朝置开
湖一司于越命守倅带提举主管之职如劝农学事之
𩔖又命二知县分董之旧日会稽山阴知县皆带提举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3b 页 WYG0526-0285d.png
鉴湖事守既职其事则必任其责虽迁易不常而后来
者不得不继非其术同职使然也又倅终任以管其事
令终任以董其役则责益有所归命监司督察俟湖成
之日凡主其事董其役者皆次第加赏如是湖不患其
不复也昔论复湖之利害者多矣莫如曾子固子固之
言曰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饶矣此游谈之士为
利于侵耕者言之也使湖废则湖田亦旱矣谓湖不必
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4a 页 WYG0526-0286a.png
之也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矣二者既不可
用而欲禁侵耕则有蒋堂赏罚之法矣欲谨蓄泄则有
杜杞启闭之法矣欲痛绝佃者则拔其苗责其力以复
湖而重其罚又有杜杞之法矣欲知浚湖浅深为工几
何为日几何增堤竹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伯玉已计
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在我润泽之则何功不
可成何利不可复子固昔倅越知鉴湖利害为长故并
记其略有能举行子固之言而不弃某之两说则湖庶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4b 页 WYG0526-0286b.png
乎可复不然则姑存以俟马臻再生可也
  浙江潮候图说       (元/)褧伯宣
凡水之入于海者无不通潮而浙江之潮独异地势然
也浙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龛山其北曰赭山并峙
于江海之会谓之海门下有沙潬跨江西东三百馀里
若伏槛然潮之入于江也发乎浩渺之区而顿就敛束
逼碍沙潬回薄激射折而趋于两山之间拗怒不泄则
奋而上跻如素蜺横空奔雷殷地观者胆掉涉者心悸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5a 页 WYG0526-0286c.png
故为东南之至险非他江之可同也原其消长之故者
曰天河激涌曰地机翕张揆其晨夕之候者曰依阴而
附阳曰随日而应月地志涛经言殊旨异胡可得而一
哉盖圆则之运大气举之方仪之静大水承之气有升
降地有浮沉而潮汐生焉月有盈虚潮有起伏故盈于
朔望虚于两弦息于朓朒消于朏魄而大小准焉月为
阴精水之所在日为阳宗阴之所从故昼潮之期日常
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阴阳
浙江通志 卷二百六十七 第 55b 页 WYG0526-0286d.png
之交故潮大于馀月大梁析木河汉之津也朔望之后
天地之变故潮大于馀日寒暑之大建丑未也一晦一
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虚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
经于上水纬于下进退消长相为生成历数可推毫釐
不爽斯大地之至信幽赞于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
 
 
 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