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 第 1a 页 WYG0440-081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
明 杨士奇等 撰
律历
周世宗即位外伐僭叛内脩法度端明殿学士王朴通
于历数乃诏朴撰定岁馀朴奏曰臣闻圣人之作也在
乎知天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动
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
明 杨士奇等 撰
律历
周世宗即位外伐僭叛内脩法度端明殿学士王朴通
于历数乃诏朴撰定岁馀朴奏曰臣闻圣人之作也在
乎知天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动
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
卷二百八十 第 1b 页 WYG0440-0819d.png
日时由斯而成阴阳寒暑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
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
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顺其时五刑九伐
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是以圣人受命必治
历数故五纪有常度庶徵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之季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
陈而已陛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
臣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为法齐七政以立
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
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顺其时五刑九伐
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是以圣人受命必治
历数故五纪有常度庶徵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之季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
陈而已陛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
臣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为法齐七政以立
卷二百八十 第 2a 页 WYG0440-0820a.png
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
疾以推星考黄道之邪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
策三十六阴之策二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
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之数也化成则
谓之五行之数五行之得期数过之者谓之气盈不及
者谓之朔虚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故以七十二为
经法经者常用之法也百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
疾以推星考黄道之邪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
策三十六阴之策二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
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之数也化成则
谓之五行之数五行之得期数过之者谓之气盈不及
者谓之朔虚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故以七十二为
经法经者常用之法也百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
卷二百八十 第 2b 页 WYG0440-0820b.png
旧位故谓之通法以通法进经法得七千二百谓之统
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
得七十二万气朔之下数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
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生焉元者岁月
日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
七政齐矣古者植圭于阳城以其近洛也盖尚慊其中
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
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
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
得七十二万气朔之下数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
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生焉元者岁月
日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
七政齐矣古者植圭于阳城以其近洛也盖尚慊其中
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
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
卷二百八十 第 3a 页 WYG0440-0820c.png
建国定都于汴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晷漏
正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日月皆有盈缩日盈
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朒之
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
旧术则迂回而难用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
离朓朒随历校定日躔朓朒临用加减所得者入离定
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每限损益衰稍有伦朓朒之
法所谓审矣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圜而平纪宿度
正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日月皆有盈缩日盈
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朒之
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
旧术则迂回而难用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
离朓朒随历校定日躔朓朒临用加减所得者入离定
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每限损益衰稍有伦朓朒之
法所谓审矣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圜而平纪宿度
卷二百八十 第 3b 页 WYG0440-0820d.png
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
去极二十四度当与赤道近则其势斜当与赤道远则
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
后加其度二至前后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
道内半在黄道外去极远六度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
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
比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
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故
去极二十四度当与赤道近则其势斜当与赤道远则
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
后加其度二至前后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
道内半在黄道外去极远六度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
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
比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
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故
卷二百八十 第 4a 页 WYG0440-0821a.png
校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自古虽
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徒有祖述之文而无推步
之用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为九道尽
七十二道而使日月无所𨼆其斜正之势焉九道之法
可谓明矣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
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
次日便留自留而退惟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为入历
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逐日行分积以为变段
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徒有祖述之文而无推步
之用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为九道尽
七十二道而使日月无所𨼆其斜正之势焉九道之法
可谓明矣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
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
次日便留自留而退惟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为入历
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逐日行分积以为变段
卷二百八十 第 4b 页 WYG0440-0821b.png
然后自疾而渐迟势尽而留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
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
迟疾可得而知之矣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
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闇虚之所射其理
有异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校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
斜正天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
矣臣考前世无食神首尾之文近自司天卜祝小术不
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
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
迟疾可得而知之矣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
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闇虚之所射其理
有异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校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
斜正天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
矣臣考前世无食神首尾之文近自司天卜祝小术不
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
卷二百八十 第 5a 页 WYG0440-0821c.png
乎交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因言历有九曜以
为注历之常式今并削而去之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
发敛为四篇合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
年七政细行历一卷以为钦天历昔在帝尧钦若昊天
陛下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天道玄远非微臣
之所尽知世宗嘉之诏司天监用之
宋太祖乾德中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
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
为注历之常式今并削而去之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
发敛为四篇合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
年七政细行历一卷以为钦天历昔在帝尧钦若昊天
陛下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天道玄远非微臣
之所尽知世宗嘉之诏司天监用之
宋太祖乾德中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
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
卷二百八十 第 5b 页 WYG0440-0821d.png
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者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
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
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
及以王朴所定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
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
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
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
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
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
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
及以王朴所定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
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
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
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
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
卷二百八十 第 6a 页 WYG0440-0822a.png
二律管自此雅音和畅
太宗雍熙元年四月布衣赵垂庆上书言本朝当越五
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若梁继唐传后唐至本朝亦合
为金德矧自国初符瑞色白者不可胜纪皆金德之应
也望改正朔易车旗服色以承天统事下尚书省集议
常侍徐铉与百官奏议曰五运相承国家大事著于前
载具有明文顷以唐末丧乱朱梁篡弑庄宗早编属籍
亲雪国雠中兴唐祚重新土运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
太宗雍熙元年四月布衣赵垂庆上书言本朝当越五
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若梁继唐传后唐至本朝亦合
为金德矧自国初符瑞色白者不可胜纪皆金德之应
也望改正朔易车旗服色以承天统事下尚书省集议
常侍徐铉与百官奏议曰五运相承国家大事著于前
载具有明文顷以唐末丧乱朱梁篡弑庄宗早编属籍
亲雪国雠中兴唐祚重新土运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
卷二百八十 第 6b 页 WYG0440-0822b.png
为正统自后数姓相传晋以金汉以水周以木天造有
宋运膺火德况国初祀赤帝为感生帝于今二十五年
岂可轻议改易又云梁至周不合迭居五运欲国继唐
统为金德且五运迭迁亲承历数质文相次间不容发
岂可越数姓之上继百年之运此不可之甚也按唐书
天宝九载崔昌献议自魏晋至周隋皆不得为正欲唐
远继汉统立周汉子孙为王者后备三恪之礼是时朝
议是非相半集贤院学士卫包上言符同李林甫遂行
宋运膺火德况国初祀赤帝为感生帝于今二十五年
岂可轻议改易又云梁至周不合迭居五运欲国继唐
统为金德且五运迭迁亲承历数质文相次间不容发
岂可越数姓之上继百年之运此不可之甚也按唐书
天宝九载崔昌献议自魏晋至周隋皆不得为正欲唐
远继汉统立周汉子孙为王者后备三恪之礼是时朝
议是非相半集贤院学士卫包上言符同李林甫遂行
卷二百八十 第 7a 页 WYG0440-0822c.png
其事至十二载林甫卒复以魏周隋之后为三恪崔昌
卫包由是远贬此又前载之甚明也伏请祗守旧章以
承天祐从之
端拱二年四月己未翰林祗候张玭夜直禁中太宗手
诏曰览乾元历细行此夕荧惑当退轸宿乃顺行今止
到角宿即顺行得非历差否奏曰今夕一鼓占荧惑在
轸末角初顺行也据历法今月甲寅至轸十六度乙卯
顺行验天差二度臣占荧惑明润轨道兼前岁逆出太
卫包由是远贬此又前载之甚明也伏请祗守旧章以
承天祐从之
端拱二年四月己未翰林祗候张玭夜直禁中太宗手
诏曰览乾元历细行此夕荧惑当退轸宿乃顺行今止
到角宿即顺行得非历差否奏曰今夕一鼓占荧惑在
轸末角初顺行也据历法今月甲寅至轸十六度乙卯
顺行验天差二度臣占荧惑明润轨道兼前岁逆出太
卷二百八十 第 7b 页 WYG0440-0822d.png
微垣按历法差疾者八日此皆上天祐德之应非历法
之可测也
至道二年屯田员外郎吕奉天上言按经史年历自汉
魏以降虽有编联周秦以前多无甲子太史公司马迁
虽言岁次详求朔闰则与经传都不符合乃言周武王
元年岁在乙酉唐兵部尚书王起撰五位图言周桓王
十年岁在甲子四月八日佛生常星不见又言孔子生
于周灵王庚戌之岁卒于周悼王四十一年壬戌之岁
之可测也
至道二年屯田员外郎吕奉天上言按经史年历自汉
魏以降虽有编联周秦以前多无甲子太史公司马迁
虽言岁次详求朔闰则与经传都不符合乃言周武王
元年岁在乙酉唐兵部尚书王起撰五位图言周桓王
十年岁在甲子四月八日佛生常星不见又言孔子生
于周灵王庚戌之岁卒于周悼王四十一年壬戌之岁
卷二百八十 第 8a 页 WYG0440-0823a.png
皆非是也马迁乃古之良史王起又近世名儒后人因
循莫敢改易臣窃以史氏凡编一年则有一十二月月
有晦朔气闰则须与岁次合同苟不合同何名岁次本
朝文教聿兴礼乐咸备惟此一事久未刋详臣探索百
家用心十载乃知唐尧即位之年岁在丙子迄太平兴
国元年亦在丙子凡三千三百一年矣虞夏之间未有
甲子可證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始有二月乙丑朔旦冬
至伊尹祀于先王至武王伐商之年正月辛卯朔二十
循莫敢改易臣窃以史氏凡编一年则有一十二月月
有晦朔气闰则须与岁次合同苟不合同何名岁次本
朝文教聿兴礼乐咸备惟此一事久未刋详臣探索百
家用心十载乃知唐尧即位之年岁在丙子迄太平兴
国元年亦在丙子凡三千三百一年矣虞夏之间未有
甲子可證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始有二月乙丑朔旦冬
至伊尹祀于先王至武王伐商之年正月辛卯朔二十
卷二百八十 第 8b 页 WYG0440-0823b.png
有八日戊午二月五日甲子昧爽又康王十二年六月
戊辰朔三日庚午朏王命作册毕自尧即位年距春秋
鲁𨼆公元年凡一千六百七年从𨼆公元年距今至道
二年凡一千七百一十五年从太甲元年距今至道二
年凡二千七百三十二年从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
常星不见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六百八十一年从周
灵王二十年孔子生其年九月庚戌十月庚辰两朔频
食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五百四十五年从鲁哀公十
戊辰朔三日庚午朏王命作册毕自尧即位年距春秋
鲁𨼆公元年凡一千六百七年从𨼆公元年距今至道
二年凡一千七百一十五年从太甲元年距今至道二
年凡二千七百三十二年从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
常星不见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六百八十一年从周
灵王二十年孔子生其年九月庚戌十月庚辰两朔频
食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五百四十五年从鲁哀公十
卷二百八十 第 9a 页 WYG0440-0823c.png
六年四月乙丑孔子卒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四百七
十二年以上并据经传正文用古历推校无不符合乃
知史记及五位图所编之年殊为阔略诸如此事触𩔖
甚多若尽披陈恐烦圣览臣耽研既久引證尤明起商
王小甲七年二月甲申朔旦冬至自此之后每七十六
年一得朔旦冬至此乃古历一蔀每蔀积月九百四十
积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率以为常直至春秋鲁僖
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了无差爽用此为法以推
十二年以上并据经传正文用古历推校无不符合乃
知史记及五位图所编之年殊为阔略诸如此事触𩔖
甚多若尽披陈恐烦圣览臣耽研既久引證尤明起商
王小甲七年二月甲申朔旦冬至自此之后每七十六
年一得朔旦冬至此乃古历一蔀每蔀积月九百四十
积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率以为常直至春秋鲁僖
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了无差爽用此为法以推
卷二百八十 第 9b 页 WYG0440-0823d.png
经传纵有小增减抑又经传之误皆可以发明也古历
到齐梁以来或差一日更用近历校课亦得符合伏望
圣慈许臣撰集不出百日其书必成傥有可观愿藏秘
府诏许之书终不就又司天冬官正杨文鉴上言新历
甲子请以百二十年事下有司以其无所依据议寝不
行太宗曰支干相承虽止于六十傥再甲子成上寿之
数使期颐之人得见所生之年不亦善乎遂诏新历甲
子所纪百二十岁
到齐梁以来或差一日更用近历校课亦得符合伏望
圣慈许臣撰集不出百日其书必成傥有可观愿藏秘
府诏许之书终不就又司天冬官正杨文鉴上言新历
甲子请以百二十年事下有司以其无所依据议寝不
行太宗曰支干相承虽止于六十傥再甲子成上寿之
数使期颐之人得见所生之年不亦善乎遂诏新历甲
子所纪百二十岁
卷二百八十 第 10a 页 WYG0440-0824a.png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开封府功曹参军张君房上言自
唐室下衰土德隤圮朱梁氏彊称金统而庄宗旋复旧
邦则朱梁氏不入正统明矣晋氏又复称金盖谓乘于
唐氏殊不知李昪建国于江南耳汉家二主共止三年
绍晋而兴是为水德洎广顺革命二主九年终于显德
以上三朝七主共止二十四年行运之间阴𨼆而难赜
伏自太祖承周木德而王当于火行上系于商开国在
宋自是三朝迄今以为然矣愚臣详而辨之若可疑者
唐室下衰土德隤圮朱梁氏彊称金统而庄宗旋复旧
邦则朱梁氏不入正统明矣晋氏又复称金盖谓乘于
唐氏殊不知李昪建国于江南耳汉家二主共止三年
绍晋而兴是为水德洎广顺革命二主九年终于显德
以上三朝七主共止二十四年行运之间阴𨼆而难赜
伏自太祖承周木德而王当于火行上系于商开国在
宋自是三朝迄今以为然矣愚臣详而辨之若可疑者
卷二百八十 第 10b 页 WYG0440-0824b.png
太祖禅周之岁岁在庚申夫庚者金也申亦金位纳音
是木盖周氏称木为二金所胜之象也太宗登极之后
诏开金明池于金方之上此谁启之乃天之灵符也陛
下履极当彊圉之岁握符在作噩之春适宋道之隆兴
金天之正气臣试以瑞应言之则当年丹徒贡白鹿姑
苏进白龟条支之雀来颖川之雉至臣又闻当封禅之
时鲁郊贡白兔郓上得金龟皆金符之至验也愿以臣
章下三事大臣参定其事疏奏不报
是木盖周氏称木为二金所胜之象也太宗登极之后
诏开金明池于金方之上此谁启之乃天之灵符也陛
下履极当彊圉之岁握符在作噩之春适宋道之隆兴
金天之正气臣试以瑞应言之则当年丹徒贡白鹿姑
苏进白龟条支之雀来颖川之雉至臣又闻当封禅之
时鲁郊贡白兔郓上得金龟皆金符之至验也愿以臣
章下三事大臣参定其事疏奏不报
卷二百八十 第 11a 页 WYG0440-0824c.png
天禧四年光禄寺丞谢绛上书曰臣按古志凡帝王之
兴必推五行之盛德所以配天地而符阴阳也故神农
氏以火德圣祖以土德夏以木德商以金德周以火德
自汉之兴王火德者以谓承尧之后且汉尧之裔也五
帝之大莫大于尧汉能因之是不坠其绪而善继其盛
德也国家膺开光之庆执敦厚之德宜以土瑞而王天
下然其推终始传承周之木德而大当其次且朱梁不
预正统者谓庄宗复兴于后自石晋汉氏以及于周则
兴必推五行之盛德所以配天地而符阴阳也故神农
氏以火德圣祖以土德夏以木德商以金德周以火德
自汉之兴王火德者以谓承尧之后且汉尧之裔也五
帝之大莫大于尧汉能因之是不坠其绪而善继其盛
德也国家膺开光之庆执敦厚之德宜以土瑞而王天
下然其推终始传承周之木德而大当其次且朱梁不
预正统者谓庄宗复兴于后自石晋汉氏以及于周则
卷二百八十 第 11b 页 WYG0440-0824d.png
李昪建国于江左而唐祚未绝是三代者亦不得正其
统矣昔者秦祚促而德暴不入正统考诸五代之际亦
是𩔖矣国家诚能下黜五代绍唐之土德以继圣祖亦
犹汉之黜秦兴周之火德以继尧者也夫五行定位土
德居中国家飞运于宋作京于汴诚万国之中区矣传
曰土为群物主故曰后土洪范曰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方今四海给足嘉生蕃衍迩年京师甘露下泰山醴泉
涌作甘之兆斯亦见矣矧灵木异卉资生于土千品万
统矣昔者秦祚促而德暴不入正统考诸五代之际亦
是𩔖矣国家诚能下黜五代绍唐之土德以继圣祖亦
犹汉之黜秦兴周之火德以继尧者也夫五行定位土
德居中国家飞运于宋作京于汴诚万国之中区矣传
曰土为群物主故曰后土洪范曰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方今四海给足嘉生蕃衍迩年京师甘露下泰山醴泉
涌作甘之兆斯亦见矣矧灵木异卉资生于土千品万
卷二百八十 第 12a 页 WYG0440-0825a.png
𩔖不可胜道非土德之验乎臣又闻之太祖生于洛邑
而胞络惟黄鸿图既建五纬聚于奎躔而镇星是主及
陛下升中之次日抱黄珥朝祀于太清宫有星曰含誉
其色黄而润泽斯皆凝命有表盛德攸属天意人事响
效之大者则土德之符在矣是故天心之在兹陛下拒
而罔受民意之若是陛下谦而弗答气壅未宣河决遂
溃岂不神哉然则天渊之勃流水德之浸患考六府之
厌镇验五行之胜尅亦宜兴土之运禦时之灾伏望顺
而胞络惟黄鸿图既建五纬聚于奎躔而镇星是主及
陛下升中之次日抱黄珥朝祀于太清宫有星曰含誉
其色黄而润泽斯皆凝命有表盛德攸属天意人事响
效之大者则土德之符在矣是故天心之在兹陛下拒
而罔受民意之若是陛下谦而弗答气壅未宣河决遂
溃岂不神哉然则天渊之勃流水德之浸患考六府之
厌镇验五行之胜尅亦宜兴土之运禦时之灾伏望顺
卷二百八十 第 12b 页 WYG0440-0825b.png
考符应详习法度惟陛下时而行之幸甚
大理寺丞董行父又上言曰在昔泰昊以万物生于东至
仁体乎木故德始于木木以生火神农受之为火德火以
生土黄帝受之为土德土以生金少昊受之为金德金以
生水颛顼受之为水德水以生木高辛受之为木德木以
生火唐尧受之为火德火以生土虞舜传之为土德土以
生金夏为金德金以生水商为水德水以生木周为木
德木以生火汉应图谶为火德火以生土唐受历运为
大理寺丞董行父又上言曰在昔泰昊以万物生于东至
仁体乎木故德始于木木以生火神农受之为火德火以
生土黄帝受之为土德土以生金少昊受之为金德金以
生水颛顼受之为水德水以生木高辛受之为木德木以
生火唐尧受之为火德火以生土虞舜传之为土德土以
生金夏为金德金以生水商为水德水以生木周为木
德木以生火汉应图谶为火德火以生土唐受历运为
卷二百八十 第 13a 页 WYG0440-0825c.png
土德陛下绍天之统受天之命固当上继唐祚以金为
德显黄帝之嫡绪彰圣祖之丕烈臣又按圣祖先降于
癸酉太祖受禅于庚申陛下即位于丁酉天书下降于
戊申庚金也申酉皆金也天之体也陛下绍唐汉之运
继黄帝之后三世变道应天之统正金之德斯又顺也
诏两制详议既而献议曰窃详谢绛所述以圣祖得瑞
宜承土德且引汉承尧绪为火德之比虽班彪叙汉祖
之兴有五其一曰帝尧之苗裔及序承正统乃越秦而
德显黄帝之嫡绪彰圣祖之丕烈臣又按圣祖先降于
癸酉太祖受禅于庚申陛下即位于丁酉天书下降于
戊申庚金也申酉皆金也天之体也陛下绍唐汉之运
继黄帝之后三世变道应天之统正金之德斯又顺也
诏两制详议既而献议曰窃详谢绛所述以圣祖得瑞
宜承土德且引汉承尧绪为火德之比虽班彪叙汉祖
之兴有五其一曰帝尧之苗裔及序承正统乃越秦而
卷二百八十 第 13b 页 WYG0440-0825d.png
继周非用尧之行今国家或用土德即当越唐上承于
隋弥以非顺失其五德传袭之序又据董行父请越五
代绍唐为金德若其度越累世上承百代之统则晋汉
洎周咸帝中夏太祖实受终于周室而陟于元后岂可
弗遵传继之序续于遐邈之统三圣临御六十馀载登
封告成昭姓纪号率循火行之运以辉炎灵之曜兹事
体大非容轻议矧雍熙中徐铉等议之详矣其谢绛董
行父等所请难以施行诏可
隋弥以非顺失其五德传袭之序又据董行父请越五
代绍唐为金德若其度越累世上承百代之统则晋汉
洎周咸帝中夏太祖实受终于周室而陟于元后岂可
弗遵传继之序续于遐邈之统三圣临御六十馀载登
封告成昭姓纪号率循火行之运以辉炎灵之曜兹事
体大非容轻议矧雍熙中徐铉等议之详矣其谢绛董
行父等所请难以施行诏可
卷二百八十 第 14a 页 WYG0440-0826a.png
仁宗初冯元等上新脩景祐广乐记时邓保信阮逸胡
瑗等奏造钟律诏翰林学士丁度知制诰胥偃右司谏
高若讷韩琦取保信逸瑗等钟律详考得失度等上议
曰保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圆者一黍之长累而成尺
律管一据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分空围九分容秬
黍千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
其龠合升斗深阔推以算法𩔖皆差舛不合周汉量法
逸瑗所制亦上党秬黍中者累广求尺制黄钟之律今
瑗等奏造钟律诏翰林学士丁度知制诰胥偃右司谏
高若讷韩琦取保信逸瑗等钟律详考得失度等上议
曰保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圆者一黍之长累而成尺
律管一据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分空围九分容秬
黍千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
其龠合升斗深阔推以算法𩔖皆差舛不合周汉量法
逸瑗所制亦上党秬黍中者累广求尺制黄钟之律今
卷二百八十 第 14b 页 WYG0440-0826b.png
用再累成尺比逸瑗所制又复不同至于律管龠合升
斗斛豆区釜亦率𩔖是盖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
者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
尺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隋累
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权量累黍参校故历代黄钟
之管容黍之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
兼制权量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
量权衡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数器之制参互无失则
斗斛豆区釜亦率𩔖是盖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
者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
尺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隋累
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权量累黍参校故历代黄钟
之管容黍之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
兼制权量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
量权衡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数器之制参互无失则
卷二百八十 第 15a 页 WYG0440-0826c.png
班志积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戾
本法保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所说然当
时已不施用况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有
与实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其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即
权衡之法不可独用诏悉罢之又诏丁度等详定太府
寺并保信逸瑗所制尺度度等言尺度之兴尚矣周官
璧羡以起度(广径八寸/袤一尺)礼记布手为尺淮南子十二粟
为一寸孙子十氂为分十分为寸虽存异说莫可适从
本法保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所说然当
时已不施用况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有
与实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其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即
权衡之法不可独用诏悉罢之又诏丁度等详定太府
寺并保信逸瑗所制尺度度等言尺度之兴尚矣周官
璧羡以起度(广径八寸/袤一尺)礼记布手为尺淮南子十二粟
为一寸孙子十氂为分十分为寸虽存异说莫可适从
卷二百八十 第 15b 页 WYG0440-0826d.png
汉志元始中召天下通知钟律者百馀人使刘歆典领
之是时周灭二百馀年古之律度当有考者以歆之博
贯艺文晓达历算有所制作宜不凡近其审度之法云
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解经籍多
引以为义历世相袭著之定法然而岁有丰俭地有硗
肥就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以校验亦复不齐是盖
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
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杂校焉晋泰始十年荀
之是时周灭二百馀年古之律度当有考者以歆之博
贯艺文晓达历算有所制作宜不凡近其审度之法云
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解经籍多
引以为义历世相袭著之定法然而岁有丰俭地有硗
肥就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以校验亦复不齐是盖
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
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杂校焉晋泰始十年荀
卷二百八十 第 16a 页 WYG0440-0827a.png
勖等校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勖等以古物
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
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
尺当时以勖尺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
用意精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
尺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
窃惟周汉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
销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
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
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
尺当时以勖尺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
用意精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
尺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
窃惟周汉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
销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
卷二百八十 第 16b 页 WYG0440-0827b.png
史籍可以酬验者惟有法钱而已周之圜法历载旷远
莫得而详秦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
两孝武之世始行五铢下暨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
代尺度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置铜斛世
之所铸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
泉之𩔖不闻后世复有两者臣等检详汉志通典唐六
典云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如大泉
身形如刀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
莫得而详秦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
两孝武之世始行五铢下暨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
代尺度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置铜斛世
之所铸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
泉之𩔖不闻后世复有两者臣等检详汉志通典唐六
典云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如大泉
身形如刀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
卷二百八十 第 17a 页 WYG0440-0828a.png
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足股长八分间广二分围好
径二分半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
泉四物相参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轻重与本志微差
者盖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肉
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
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
之妙荀勖揆校之详密校之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兼
详隋牛弘等议称后周太祖敕苏绰造铁尺与宋尺同
径二分半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
泉四物相参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轻重与本志微差
者盖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肉
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
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
之妙荀勖揆校之详密校之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兼
详隋牛弘等议称后周太祖敕苏绰造铁尺与宋尺同
卷二百八十 第 17b 页 WYG0440-0828b.png
以调中律以均田度地唐祖孝孙云隋平陈之后废周
玉尺用此铁尺律然比晋前尺长六分四氂今司天监
影表尺和岘所谓西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
今以货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
奇略合宋周隋之尺由此论之铜斛与货布等尺寸昭
然可验有唐享国三百年其间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
然亦可谓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之中当依汉钱
分寸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
玉尺用此铁尺律然比晋前尺长六分四氂今司天监
影表尺和岘所谓西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
今以货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
奇略合宋周隋之尺由此论之铜斛与货布等尺寸昭
然可验有唐享国三百年其间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
然亦可谓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之中当依汉钱
分寸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
卷二百八十 第 18a 页 WYG0440-0829a.png
影表尺与典脩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
示贻谋则可且依影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
考正之以从周汉之制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
分有奇比影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太祖
朝更易其逸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弥长
出古远甚又逸进周礼度量法议欲且铸嘉量然后取
尺度权衡其说疏舛不可依用谨考旧文再造影表尺
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进
示贻谋则可且依影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
考正之以从周汉之制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
分有奇比影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太祖
朝更易其逸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弥长
出古远甚又逸进周礼度量法议欲且铸嘉量然后取
尺度权衡其说疏舛不可依用谨考旧文再造影表尺
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进
卷二百八十 第 18b 页 WYG0440-0829b.png
诏度等以钱尺影表尺各造律管比验逸瑗并太常新
旧钟磬考定音之高下以闻度等言前承诏考太常等
四尺定可用者止按典故及以汉志古钱分寸参校影
表尺略合宋周隋之尺谓宜准影表尺施用今被旨造
律管验音高下非所素习乞别诏晓音者总领较定诏
乃罢之而若讷卒用汉货泉度尺寸依隋书定尺十五
种上之藏于太常寺
时朝臣宋祁田况荐益州进士房庶晓音祁上其乐书
旧钟磬考定音之高下以闻度等言前承诏考太常等
四尺定可用者止按典故及以汉志古钱分寸参校影
表尺略合宋周隋之尺谓宜准影表尺施用今被旨造
律管验音高下非所素习乞别诏晓音者总领较定诏
乃罢之而若讷卒用汉货泉度尺寸依隋书定尺十五
种上之藏于太常寺
时朝臣宋祁田况荐益州进士房庶晓音祁上其乐书
卷二百八十 第 19a 页 WYG0440-0829c.png
补亡三卷召诣阙庶自言曰尝得古本汉志云度起于
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
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文脱之起积一
千二百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为尺以制律是律
生于尺尺非起于黄钟也且汉志一为一分者盖九十
分之一后儒误以一黍为分其法非是当以秬黍中者
一千二百实管中黍尽得九十分为黄钟之长九寸加
一以为尺则律定矣直秘阁范镇是之乃为言曰照以
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
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文脱之起积一
千二百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为尺以制律是律
生于尺尺非起于黄钟也且汉志一为一分者盖九十
分之一后儒误以一黍为分其法非是当以秬黍中者
一千二百实管中黍尽得九十分为黄钟之长九寸加
一以为尺则律定矣直秘阁范镇是之乃为言曰照以
卷二百八十 第 19b 页 WYG0440-0829d.png
纵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瑗以横黍累
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
生律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实千二百黍于管以为黄钟
之长就取三分以为空径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
说为是盖累黍为尺始失之于隋书当时议者以其容
受不合弃而不用及隋平陈得古乐器高祖闻而叹曰
华夏旧声也遂传用之至唐祖孝孙张文收号称知音
亦不能更造尺律止治隋之古乐制定声器朝廷久以
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
生律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实千二百黍于管以为黄钟
之长就取三分以为空径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
说为是盖累黍为尺始失之于隋书当时议者以其容
受不合弃而不用及隋平陈得古乐器高祖闻而叹曰
华夏旧声也遂传用之至唐祖孝孙张文收号称知音
亦不能更造尺律止治隋之古乐制定声器朝廷久以
卷二百八十 第 20a 页 WYG0440-0830a.png
钟律未正屡下诏书博访群议冀有所获今庶所言以
律生尺诚众论所不及请如其法试造尺律更以古器
参考当得其真乃诏王洙与镇同于脩制所如庶说造
律尺龠律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龠径九分深一寸
尺起黄钟之长加十分而律容千二百黍初庶言太常
乐高古乐五律比律成才下三律以为今所用黍非古
所谓一稃二米黍也尺比横黍所累者长一寸四分庶
又言古有五音而今无正徵音国家以火德王徵属火
律生尺诚众论所不及请如其法试造尺律更以古器
参考当得其真乃诏王洙与镇同于脩制所如庶说造
律尺龠律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龠径九分深一寸
尺起黄钟之长加十分而律容千二百黍初庶言太常
乐高古乐五律比律成才下三律以为今所用黍非古
所谓一稃二米黍也尺比横黍所累者长一寸四分庶
又言古有五音而今无正徵音国家以火德王徵属火
卷二百八十 第 20b 页 WYG0440-0830b.png
不宜阙今以五音旋相生法得徵音又言尚书同律度
量衡所以齐一风俗今太常教坊钧容及天下州县各
自为律非书同律之义且古者帝王巡狩方岳必考礼
乐同异以行诛赏谓宜颁格律自京师及州县毋容辄
异有擅高下者论之帝召辅臣观庶所进律尺龠又令
庶自陈其法因问律吕旋相为宫事令撰图以进其说
以五正二变配五音迭相为主衍之成八十四调旧以
宫徵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
量衡所以齐一风俗今太常教坊钧容及天下州县各
自为律非书同律之义且古者帝王巡狩方岳必考礼
乐同异以行诛赏谓宜颁格律自京师及州县毋容辄
异有擅高下者论之帝召辅臣观庶所进律尺龠又令
庶自陈其法因问律吕旋相为宫事令撰图以进其说
以五正二变配五音迭相为主衍之成八十四调旧以
宫徵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
卷二百八十 第 21a 页 WYG0440-0830c.png
以足其数推以旋相生之法谓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
徵为变羽易变为闰随音加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
宫而五行相生终始无穷诏以其图送详定所庶又论
吹律以听军声者谓以五行逆顺可以知吉凶先儒之
说略矣是时瑗逸制乐有定议乃补庶试秘书省校书
郎遣之
庆历四年范镇上书曰陛下制乐以事天地宗庙以扬
祖宗之休兹盛德之事也然自下诏以来及今三年有
徵为变羽易变为闰随音加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
宫而五行相生终始无穷诏以其图送详定所庶又论
吹律以听军声者谓以五行逆顺可以知吉凶先儒之
说略矣是时瑗逸制乐有定议乃补庶试秘书省校书
郎遣之
庆历四年范镇上书曰陛下制乐以事天地宗庙以扬
祖宗之休兹盛德之事也然自下诏以来及今三年有
卷二百八十 第 21b 页 WYG0440-0830d.png
司之论纷然未决盖由不议其本而争其末也窃惟乐
者和气也发和气者声音也声音之生生于无形故古
人以有形之物传其法俾后人参考之然后无形之声
音得而和气可道也有形者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釜
也斛也算数也权衡也钟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
相戾然后为得今皆相戾而不相合则为非是矣有形
之物非是而欲求无形之声音和安可得哉谨条十者
非是之验惟裁择焉按诗诞降嘉种维秬维秠诞降者
者和气也发和气者声音也声音之生生于无形故古
人以有形之物传其法俾后人参考之然后无形之声
音得而和气可道也有形者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釜
也斛也算数也权衡也钟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
相戾然后为得今皆相戾而不相合则为非是矣有形
之物非是而欲求无形之声音和安可得哉谨条十者
非是之验惟裁择焉按诗诞降嘉种维秬维秠诞降者
卷二百八十 第 22a 页 WYG0440-0831a.png
天降之也许慎云秬一稃二米又云一秬二米后汉任
城县产秬黍三斛八斗实皆二米史官载之以为嘉瑞
又古人以秬黍为酒者谓之秬鬯宗庙降神惟用一尊
诸侯有功惟赐一卣以明天降之物世不常有而可贵
也今秬黍取之民间者动至数百斛秠皆一米河东之
人谓之黑米设有真黍以为取数至多不敢送官此秬
黍为非是一也又按先儒皆言律空径三分围九分长
九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今律空律径三
城县产秬黍三斛八斗实皆二米史官载之以为嘉瑞
又古人以秬黍为酒者谓之秬鬯宗庙降神惟用一尊
诸侯有功惟赐一卣以明天降之物世不常有而可贵
也今秬黍取之民间者动至数百斛秠皆一米河东之
人谓之黑米设有真黍以为取数至多不敢送官此秬
黍为非是一也又按先儒皆言律空径三分围九分长
九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今律空律径三
卷二百八十 第 22b 页 WYG0440-0831b.png
分四氂六毫围十分三氂八毫是围九分外大其一分
三氂八毫而后容千二百黍除其围广则其长止七十
六分二氂矣说者谓四氂六毫为方分古者以竹围为
律竹形本圆而今以方分置算此律之为非是二也又
按汉书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钟之长又云九十分黄钟
之长者据千二百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于量则曰
黄钟之龠施于权衡则曰黄钟之重施于尺则曰黄钟
之长今遗千二百之数而以百黍为尺又不起于黄钟
三氂八毫而后容千二百黍除其围广则其长止七十
六分二氂矣说者谓四氂六毫为方分古者以竹围为
律竹形本圆而今以方分置算此律之为非是二也又
按汉书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钟之长又云九十分黄钟
之长者据千二百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于量则曰
黄钟之龠施于权衡则曰黄钟之重施于尺则曰黄钟
之长今遗千二百之数而以百黍为尺又不起于黄钟
卷二百八十 第 23a 页 WYG0440-0831c.png
此尺之为非是三也又按汉书言龠其状似爵谓爵盏
其体正圆故龠当圆径九分深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
八百一十分与律分正同今龠乃方一寸深八分一氂
容千二百黍是亦以方分置算者此龠之非是四也又
按周礼釜法方尺圆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尺者八
寸之尺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寸十寸
之别按周礼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尺璧羡之制长十
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以为尺则八寸十寸俱为尺矣
其体正圆故龠当圆径九分深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
八百一十分与律分正同今龠乃方一寸深八分一氂
容千二百黍是亦以方分置算者此龠之非是四也又
按周礼釜法方尺圆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尺者八
寸之尺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寸十寸
之别按周礼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尺璧羡之制长十
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以为尺则八寸十寸俱为尺矣
卷二百八十 第 23b 页 WYG0440-0831d.png
又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
八尺者八寸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谓之
周尺者是周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八寸尺为釜之
方十寸尺为釜之深而容六斗二升千二百八十龠也
积实一百三万六千八百分今釜方尺积十寸此釜之
非是五也又按汉书斛法方尺圆其外容十斗旁有庣
焉当隋时汉斛尚在故隋书载其铭曰审律嘉量斛方
尺圆其外庣旁九氂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
八尺者八寸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谓之
周尺者是周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八寸尺为釜之
方十寸尺为釜之深而容六斗二升千二百八十龠也
积实一百三万六千八百分今釜方尺积十寸此釜之
非是五也又按汉书斛法方尺圆其外容十斗旁有庣
焉当隋时汉斛尚在故隋书载其铭曰审律嘉量斛方
尺圆其外庣旁九氂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
卷二百八十 第 24a 页 WYG0440-0832a.png
今斛方尺深一尺六寸二分此斛之非是六也又按算
法圆分谓之径围方分谓之方斜所谓径三围九方五
斜七是也今圆分而以方法算之此算数非是七也又
按权衡者起千二百黍而立法也周之釜其重一钧声
中黄钟汉之斛其重二钧声中黄钟釜斛之制有容受
有尺寸又取其轻重者欲见薄厚之法以考其声也今
黍之轻重未真此权衡为非是八也又按凫氏为钟大
钟十分其鼓间之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之
法圆分谓之径围方分谓之方斜所谓径三围九方五
斜七是也今圆分而以方法算之此算数非是七也又
按权衡者起千二百黍而立法也周之釜其重一钧声
中黄钟汉之斛其重二钧声中黄钟釜斛之制有容受
有尺寸又取其轻重者欲见薄厚之法以考其声也今
黍之轻重未真此权衡为非是八也又按凫氏为钟大
钟十分其鼓间之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之
卷二百八十 第 24b 页 WYG0440-0832b.png
以其一为之厚今无大小薄厚而一以黄钟为率此钟
之非是九也又按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
股为二鼓为三盖各以其律之长短为法也今亦以黄
钟为变而无长短厚薄之别此磬之非是十也前此者
皆有形之物也可见者也使其一不合则未可以为法
况十者之皆相戾乎臣固知其无形之声音不可得而
和也请以臣章下有司问黍之二米与一米孰是律之
空径三分与三分四氂六毫孰是律之起尺与尺之起
之非是九也又按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
股为二鼓为三盖各以其律之长短为法也今亦以黄
钟为变而无长短厚薄之别此磬之非是十也前此者
皆有形之物也可见者也使其一不合则未可以为法
况十者之皆相戾乎臣固知其无形之声音不可得而
和也请以臣章下有司问黍之二米与一米孰是律之
空径三分与三分四氂六毫孰是律之起尺与尺之起
卷二百八十 第 25a 页 WYG0440-0832c.png
律孰是龠之圆制与方制孰是釜之方尺圆其外深尺
与方尺孰是斛之方尺圆其外庣旁九氂五毫与方尺
六寸二分孰是算数之圆分与方分孰是权衡之重以
二米秬黍与一米孰是钟磬依古法有大小轻重长短
薄厚而中律孰是是不是定然后制龠合升斗釜斛以
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后下诏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后可
以为量为钟磬量与钟磬合于律然后可以为乐也今
尺律本末未定而详定脩制二局工作之费无虑千万
与方尺孰是斛之方尺圆其外庣旁九氂五毫与方尺
六寸二分孰是算数之圆分与方分孰是权衡之重以
二米秬黍与一米孰是钟磬依古法有大小轻重长短
薄厚而中律孰是是不是定然后制龠合升斗釜斛以
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后下诏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后可
以为量为钟磬量与钟磬合于律然后可以为乐也今
尺律本末未定而详定脩制二局工作之费无虑千万
卷二百八十 第 25b 页 WYG0440-0832d.png
计矣此议者所以云云也然议者不言有司论议依违
不决而顾谓作乐为过举又言当今宜先政令而礼乐
非所急此臣之所大惑也傥使有司合礼乐之论是其
所是非其所非陛下亲临决之顾于政令不已大乎昔
汉儒议盐铁后世传盐铁论方今定雅乐以求废坠之
法而有司论议不著盛德之事后世将何考焉愿令有
司人人各以经史论议条上合为一书则孰敢不自竭
尽以副陛下之意如以臣议为然伏请权罢详定脩制
不决而顾谓作乐为过举又言当今宜先政令而礼乐
非所急此臣之所大惑也傥使有司合礼乐之论是其
所是非其所非陛下亲临决之顾于政令不已大乎昔
汉儒议盐铁后世传盐铁论方今定雅乐以求废坠之
法而有司论议不著盛德之事后世将何考焉愿令有
司人人各以经史论议条上合为一书则孰敢不自竭
尽以副陛下之意如以臣议为然伏请权罢详定脩制
卷二百八十 第 26a 页 WYG0440-0833a.png
二局俟真黍至然后为乐则必至当而无事于浮费也
诏送详定所
庆历中翰林学士宋祁论以尺定律奏曰臣闻乐主于
音音生于律律定于尺尺成于黍得黍不真尺固不定
定尺无准律亦自差而望声调是南舟溯燕北辕走越
愈亟远也故尺短则律从而短尺长则律从而长短者
声清益上长者声浊益下清浊不得其中而至乐遁矣
古者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为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诏送详定所
庆历中翰林学士宋祁论以尺定律奏曰臣闻乐主于
音音生于律律定于尺尺成于黍得黍不真尺固不定
定尺无准律亦自差而望声调是南舟溯燕北辕走越
愈亟远也故尺短则律从而短尺长则律从而长短者
声清益上长者声浊益下清浊不得其中而至乐遁矣
古者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为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卷二百八十 第 26b 页 WYG0440-0833b.png
黄帝命伶伦断竹长三寸九分吹之以为黄钟之宫然
后制十二律以上下求而听凤鸣司马迁黄钟之律长
八寸七分之一太簇七寸七分之二林钟五寸七分之
三应钟四寸三分之二班固司马彪说黄钟长九寸声
最浊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应钟长四寸七分四氂
强声最清蔡邕郑玄杜夔荀勖等所论尺有增损而黄
钟之宫要以九寸为定始勖当武帝泰始中校太乐八
音不和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
后制十二律以上下求而听凤鸣司马迁黄钟之律长
八寸七分之一太簇七寸七分之二林钟五寸七分之
三应钟四寸三分之二班固司马彪说黄钟长九寸声
最浊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应钟长四寸七分四氂
强声最清蔡邕郑玄杜夔荀勖等所论尺有增损而黄
钟之宫要以九寸为定始勖当武帝泰始中校太乐八
音不和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
卷二百八十 第 27a 页 WYG0440-0833c.png
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以古尺更铸铜律调
叶声韵后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
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
勖律以合之其声皆应时人称为精密惟散骑侍郎陈
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非兴国之音必古今尺有
长短所致也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遂施用之后始
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长勖尺
四分时人咸服其妙而莫能措意焉勖立千载之下推
叶声韵后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
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
勖律以合之其声皆应时人称为精密惟散骑侍郎陈
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非兴国之音必古今尺有
长短所致也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遂施用之后始
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长勖尺
四分时人咸服其妙而莫能措意焉勖立千载之下推
卷二百八十 第 27b 页 WYG0440-0833d.png
百代之法度数既合声韵又谐亦可谓密切而有證也
而时人掘地之一尺破周汉之二器亦近夫贵耳贱目
也隋时始用木尺律而定律吕铸坏前代金石以息物
议大业中更诏用梁表律调八音之器比之前代最为
合古惜其制度文议设于江都无闻焉耳是时有十五
等一周尺二晋田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汉官尺五魏尺
六晋后尺七后魏前尺八中尺九后尺十东后魏尺十
一蔡邕铜龠尺十二宋氏尺十三万宝常水尺十四杂
而时人掘地之一尺破周汉之二器亦近夫贵耳贱目
也隋时始用木尺律而定律吕铸坏前代金石以息物
议大业中更诏用梁表律调八音之器比之前代最为
合古惜其制度文议设于江都无闻焉耳是时有十五
等一周尺二晋田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汉官尺五魏尺
六晋后尺七后魏前尺八中尺九后尺十东后魏尺十
一蔡邕铜龠尺十二宋氏尺十三万宝常水尺十四杂
卷二百八十 第 28a 页 WYG0440-0834a.png
尺十五梁朝俗间尺后周时达奚震等议独以铁尺为
允即十二宋氏尺也其说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
书律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数满尺实于黄钟之
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实于黄钟不动
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
会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略乌其形圆重用之为
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殊地有肥瘠之异取黍
大小未必得中案许慎解字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
允即十二宋氏尺也其说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
书律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数满尺实于黄钟之
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实于黄钟不动
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
会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略乌其形圆重用之为
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殊地有肥瘠之异取黍
大小未必得中案许慎解字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
卷二百八十 第 28b 页 WYG0440-0834b.png
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非是会古实龠之外裁剩馀
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
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度无舛古者黄金
方寸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未及详定会高祖
受命而止唐贞观中又诏张文收铸铜斛秤尺咸得其
数诏以其副藏于乐署至武延秀为太常卿用为奇玩
以律与古玉尺玉斗舛合献焉开元中将考宗庙乐有
司奏请出之敕惟以铜管付太常亡其九管国朝金石
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
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度无舛古者黄金
方寸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未及详定会高祖
受命而止唐贞观中又诏张文收铸铜斛秤尺咸得其
数诏以其副藏于乐署至武延秀为太常卿用为奇玩
以律与古玉尺玉斗舛合献焉开元中将考宗庙乐有
司奏请出之敕惟以铜管付太常亡其九管国朝金石
卷二百八十 第 29a 页 WYG0440-0834c.png
传自周代世宗常诏王朴累黍定尺以为律管管既不
便作准之尺寸于今具在而当时实录不论秬黍未知
何用即加详定且五代离乱古器荡然虽欲制作靡所
缘旁时无神瞽孰敢取中独非莫知独是莫晓工乎音
者不能言义工乎书者不能察声信乎音乐之难不可
以言晓者也故曰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之而
无师方今去圣既远知音又寡但取朴准调叶八音属
者太常臣燕肃以律准尺之三分欲为十二律管而黄
便作准之尺寸于今具在而当时实录不论秬黍未知
何用即加详定且五代离乱古器荡然虽欲制作靡所
缘旁时无神瞽孰敢取中独非莫知独是莫晓工乎音
者不能言义工乎书者不能察声信乎音乐之难不可
以言晓者也故曰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之而
无师方今去圣既远知音又寡但取朴准调叶八音属
者太常臣燕肃以律准尺之三分欲为十二律管而黄
卷二百八十 第 29b 页 WYG0440-0834d.png
钟九寸遂不得声更广空道乃与律应虽管内均厚未
悉如法然深疑今尺比古差短太常钟石遂及于清流
至法部转用高急臣以为宜求索上党秬黍如达奚震
之言选其精圆累定分寸尺定求管得管求声以所管
之声合周时之准苟高下符会清浊无差即可遂为定
法颁布方国足以示陛下同律度量权衡之制脱有与
准未合即乞募知音别用新管参考中声检摄群音制
定雅乐庶乎正历代之谬秕亦何惮焉
悉如法然深疑今尺比古差短太常钟石遂及于清流
至法部转用高急臣以为宜求索上党秬黍如达奚震
之言选其精圆累定分寸尺定求管得管求声以所管
之声合周时之准苟高下符会清浊无差即可遂为定
法颁布方国足以示陛下同律度量权衡之制脱有与
准未合即乞募知音别用新管参考中声检摄群音制
定雅乐庶乎正历代之谬秕亦何惮焉
卷二百八十 第 30a 页 WYG0440-0835a.png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命郭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
掌测验推于下命张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
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郭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
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
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
石年深亦复攲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又奏唐
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
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
掌测验推于下命张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
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郭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
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
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
石年深亦复攲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又奏唐
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
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
卷二百八十 第 30b 页 WYG0440-0835b.png
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曰测
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
十七年新历告成郭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
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
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
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二十年而后
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馀年而仪式方备又百
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又百八十
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
十七年新历告成郭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
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
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
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二十年而后
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馀年而仪式方备又百
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又百八十
卷二百八十 第 31a 页 WYG0440-0835c.png
年姜岌造三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捡日宿度所在
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
大小馀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
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馀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
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
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
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制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
麟德历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
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
大小馀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
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馀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
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
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
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制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
麟德历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
卷二百八十 第 31b 页 WYG0440-0835d.png
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
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
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
纪元历始悟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
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
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
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后
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
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
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
纪元历始悟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
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
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
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后
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
卷二百八十 第 32a 页 WYG0440-0836a.png
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丁丑夏
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
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
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各减大明历
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二曰岁馀自大明历以来
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
其时合用岁馀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
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
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
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
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各减大明历
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二曰岁馀自大明历以来
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
其时合用岁馀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
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
卷二百八十 第 32b 页 WYG0440-0836b.png
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馀合用之
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
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
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
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
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日食相符四曰
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
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
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
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
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
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
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日食相符四曰
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
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
卷二百八十 第 33a 页 WYG0440-0836c.png
计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
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
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
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
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
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汉太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
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馀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
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
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
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
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
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
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汉太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
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馀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
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
卷二百八十 第 33b 页 WYG0440-0836d.png
十六分以距线代管窥宿度馀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
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入昼夜刻皆据
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
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
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
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
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所创法凡五事
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
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入昼夜刻皆据
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
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
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
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
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所创法凡五事
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
卷二百八十 第 34a 页 WYG0440-0837a.png
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
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
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
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
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
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
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
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
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
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
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
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
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
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
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
卷二百八十 第 34b 页 WYG0440-0837b.png
白道交周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
量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
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
理为尽
处士杨恭懿进奏曰臣等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馀
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
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
仪所测相较得今岁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与列舍分
量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
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
理为尽
处士杨恭懿进奏曰臣等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馀
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
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
仪所测相较得今岁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与列舍分
卷二百八十 第 35a 页 WYG0440-0837c.png
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长短参以古制创立
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
元历更日立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然必每岁测验脩
改积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
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曰日行历四时一周
谓之一岁月踰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
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
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
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
元历更日立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然必每岁测验脩
改积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
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曰日行历四时一周
谓之一岁月踰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
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
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
卷二百八十 第 35b 页 WYG0440-0837d.png
时刻亦鲜中宋何承天测验四十馀年进元嘉历始以
月行迟速定小馀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
三大二小时以异旧法罢之梁虞𠠎造大同历隋刘焯
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阻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
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
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
平朔间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
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二小何伤诚为确论然
月行迟速定小馀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
三大二小时以异旧法罢之梁虞𠠎造大同历隋刘焯
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阻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
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
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
平朔间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
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二小何伤诚为确论然
卷二百八十 第 36a 页 WYG0440-0838a.png
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
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
数也
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上策论同制度疏曰臣闻四
海若一堂之上圣王无二上之尊颁法制以为先俾和
同之咸若昔有虞之巡狩觐国君于四方先之以协时
月正日次之以同律度量衡延及苍周之时立司市以
平物价至于炎汉之世命张苍以定章程究而言之由
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
数也
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上策论同制度疏曰臣闻四
海若一堂之上圣王无二上之尊颁法制以为先俾和
同之咸若昔有虞之巡狩觐国君于四方先之以协时
月正日次之以同律度量衡延及苍周之时立司市以
平物价至于炎汉之世命张苍以定章程究而言之由
卷二百八十 第 36b 页 WYG0440-0838b.png
来尚矣粤自曹刘鼎峙南北瓜分前乎此则七雄之疆
域参差后乎此则五季之风尘扰攘欲其同也不亦难
乎古制犹存前书备载今国家尧天荡荡禹迹茫茫一
民莫非其臣也尺地莫非其有也然其曹奢魏褊楚急
齐舒皆风土之渐摩习俗之常然欲移易亦非他得乎
中而止矣若夫方方异政县县殊俗不为一新何成盛
化且天为绳而贵直地为准而贵平东方之神其名勾
芒执规司春南方之神其名祝融执衡司夏西方之神
域参差后乎此则五季之风尘扰攘欲其同也不亦难
乎古制犹存前书备载今国家尧天荡荡禹迹茫茫一
民莫非其臣也尺地莫非其有也然其曹奢魏褊楚急
齐舒皆风土之渐摩习俗之常然欲移易亦非他得乎
中而止矣若夫方方异政县县殊俗不为一新何成盛
化且天为绳而贵直地为准而贵平东方之神其名勾
芒执规司春南方之神其名祝融执衡司夏西方之神
卷二百八十 第 37a 页 WYG0440-0838c.png
其名蓐收执矩司秋北方之神其名玄冥执权司冬由
此观之准绳规矩权衡所以为六合之司职也臣闻虞
夏商周之法不可得而详矣惟刘歆之义载在班书最
为详悉臣试条之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
嘉量五曰权衡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
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著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所谓备数者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而不
失故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也所谓和
此观之准绳规矩权衡所以为六合之司职也臣闻虞
夏商周之法不可得而详矣惟刘歆之义载在班书最
为详悉臣试条之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
嘉量五曰权衡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
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著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所谓备数者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而不
失故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也所谓和
卷二百八十 第 37b 页 WYG0440-0838d.png
声者律吕以成之支干以该之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
徵章于商宇于羽也所谓审度者以子榖秬黍之中者
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自分而上
十为差率故别于分忖于寸矱于尺张于丈信于引也
所谓嘉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以子榖秬黍之中者千
有二百粒可实其龠自龠而上十为差率故跃于龠合
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所谓权衡者亦起于黄
钟之龠每龠二十铢二十四铢成两十六两成斤三十
徵章于商宇于羽也所谓审度者以子榖秬黍之中者
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自分而上
十为差率故别于分忖于寸矱于尺张于丈信于引也
所谓嘉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以子榖秬黍之中者千
有二百粒可实其龠自龠而上十为差率故跃于龠合
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所谓权衡者亦起于黄
钟之龠每龠二十铢二十四铢成两十六两成斤三十
卷二百八十 第 38a 页 WYG0440-0839a.png
斤成钧四钧成石故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
于石也臣又以刘歆之法三十馀斤为一斗今则不可
从也然其理有可从方今数已宣于天下历已职于太
史乐已总于太常声已协于协律其所以虽有未定虽
定而未齐一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东但见山东数
郡或隔一镇或间一河其度之长短量之多寡衡之轻
重已皆不相同矣则何以示四海一家之平制哉伏望
陛下诏令都省昭立制度采刘歆之说监其可否定其
于石也臣又以刘歆之法三十馀斤为一斗今则不可
从也然其理有可从方今数已宣于天下历已职于太
史乐已总于太常声已协于协律其所以虽有未定虽
定而未齐一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东但见山东数
郡或隔一镇或间一河其度之长短量之多寡衡之轻
重已皆不相同矣则何以示四海一家之平制哉伏望
陛下诏令都省昭立制度采刘歆之说监其可否定其
卷二百八十 第 38b 页 WYG0440-0839b.png
高低既约黍粒之多寡匀长为一尺复约黍粒之多寡
平重为一斤外但约今法以十有二斤为斗五斗为斛
两斛为石石重百二十斤水平为槩用铜则焉三者既
定颁付行省散于随路以为各路之的可也截自令行
之后违者有司治其罪庶乎自南自北知制度之昭彰
于外于中等资财之出纳圣人尝谓谨权量四方之政
行焉此之谓也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
平重为一斤外但约今法以十有二斤为斗五斗为斛
两斛为石石重百二十斤水平为槩用铜则焉三者既
定颁付行省散于随路以为各路之的可也截自令行
之后违者有司治其罪庶乎自南自北知制度之昭彰
于外于中等资财之出纳圣人尝谓谨权量四方之政
行焉此之谓也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