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a 页 WYG0436-011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一十
           明 杨士奇等 撰
  务农
周宣王即位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
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
共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
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大史顺时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b 页 WYG0436-0119b.png
覛土(覛视/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瘅厚也/愤积也)农祥晨正(农祥/房星)
(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日月底于天庙(底至也天/庙营室也)
(孟春之月日/月皆在营室)土乃脉发(脉理也农书曰春土冒/撅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先时九
日大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烝土膏其动弗
震弗渝脉其满眚榖乃不殖(渝变也眚灾也言阳气俱/升土膏欲动当即发动变)
(写具气不然则脉满气/结更为灾病榖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
司事(史太史阳官春官司/事主农事之官也)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
祗祓监农不易(韨斋戒/韨除也)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a 页 WYG0436-0120a.png
民司空除坛于藉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五日瞽告有协
风至(瞽乐大师知风声者协/和也风气和时侯至也)王即齐宫百官御事各即其齐
三日王乃淳濯飨醴(淳沃也濯溉也飨饮/也谓王沐浴饮醴酒)及期郁人荐鬯牺
人荐醴(牺人司/尊也)王祼鬯飨醴乃行(祼灌也灌鬯饮醴/皆所以自香洁)百吏庶
民毕从及藉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藉礼大史赞王王敬从
之王耕一垡(音钵一垡一耜之垡/也王无偶以一耜耕)班三之(班次也三之下各三/其上也至一垡公三)
(卿九大夫/二十七)庶人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大史监之司徒省民
大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赞王王歆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b 页 WYG0436-0120b.png
(歆飨/也)班尝之庶人终食是日也瞽帅音官以省风土(音官乐/官也风)
(土以音律/省土风也)廪于藉东南钟而藏之(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钟聚也谓为廪以)
(藏王所藉田/以奉粢盛)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戒百姓纪农协功曰
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日徇
农师一之(一之先/往也)农正再之(农正后稷之佐田/畯也故次农师)后稷三之(后/稷)
(农官之君/故次农正)司空四之(司空主道路沟/洫故次后稷)司徒五之(司徒省民/故次司空)
大保六之大师七之(大保大师天子三公佐王论道/汜监众官不特掌事故次司徒)
史八之(大史掌达官府/之治故次大师)宗伯九之(宗伯卿官掌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则设位故次)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a 页 WYG0436-0120c.png
(大/史)王则大徇(大徇帅公卿大/夫亲行农也)耨穫亦如之民用莫不震
动恪恭于农脩其疆畔日服其鏄不解于时财用不乏
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
干农功(求利谓变易役/使干乱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
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
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
功匮神之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弗听
汉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背本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b 页 WYG0436-0120d.png
末贾谊上奏曰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
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屈尽/也)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
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
莫之或止大命将泛(泛覆/也)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
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蹶倾/竭也)汉之为汉几四十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a 页 WYG0436-0121a.png
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民欲有/畔意若)
(狼之顾/望也)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卖爵级又/卖子也)既闻耳矣(闻于/天子)
(之/耳)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阽音阎阽危/欲坠之意也)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
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
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疲同/咬齧也)政治未毕通也远
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疑读曰拟僣也谓/与天子相比拟)乃骇而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b 页 WYG0436-0121b.png
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
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
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
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
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危也)
(言务耕农厚蓄积则天下富安/何乃不为而常不足廪廪若此)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
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
晁错上奏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5a 页 WYG0436-0121c.png
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言无相弃/捐瘦病者)以蓄产多而
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
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蓄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
有馀力生榖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
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
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
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5b 页 WYG0436-0121d.png
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
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
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
其然也故务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牧之所以趋利如水走下
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
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
以周海内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6a 页 WYG0436-0122a.png
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
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
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榖而贱
金玉今农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
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伐薪
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
送往迎来吊丧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6b 页 WYG0436-0122b.png
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且有
者半贾而卖(本直千钱者/止得五百也)亡者取倍称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举)
(也/)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
财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谓有/馀财而蓄)
(聚奇/异也)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
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仟谓千钱/伯谓百钱)
(也/)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埶以利相倾千里游敖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坚好/车也)此商人所以兼并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7a 页 WYG0436-0122c.png
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
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
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
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
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民有爵农民
有钱粟有所渫(渫散/也)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
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7b 页 WYG0436-0122d.png
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
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疋者复
卒三人(复三卒之/算钱也)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
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
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
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五大夫第/九等爵也)此其与骑马
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
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8a 页 WYG0436-0123a.png
也使天下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
必多矣帝从其言
东汉顺帝即位不行藉田之礼尚书仆射黄琼以为国
之大典不宜久废乃上奏曰自古圣帝哲王莫不敬恭
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庙之礼亲藉田之勤以先群
氓率劝农功昔周宣王不藉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
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窃见陛下遵稽古之鸿业
体乾肃以应天顺时奉先怀柔百神今庙祀适阕而祈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8b 页 WYG0436-0123b.png
榖洁斋之事近在明日臣恐左右之心不欲屡动圣躬
以为亲耕之礼可得而废臣闻先王制典藉田有日司
徒咸戒司空除坛先时五日有协风之应王即斋宫飨
醴载耒诚重之也自癸巳以来仍西北风甘泽不集寒
凉尚结近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
和气以致时风易曰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书奏帝
从之
魏明帝即位大司农司马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9a 页 WYG0436-0123c.png
务农重榖王制无三年之储国非其国也管子区言以
积榖为急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唯在榖
帛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建安中天下
仓廪充实百姓殷足自黄初以来听诸典农治生各为
部下之计诚非国家大体所宜也夫王者以海内为家
故传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富足之由在于不失天时
而尽地力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于一统之
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夫农民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9b 页 WYG0436-0123d.png
事田自正月耕种芸锄条桑耕熯种麦穫刈筑场十月
乃毕治廪系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墐涂室屋以是终
岁无日不为农事也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守田
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不有所废则当素有馀力臣愚
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帝从之
太和中散骑黄门侍郎杜恕以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
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俄而镇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0a 页 WYG0436-0124a.png
北将军吕昭又领冀州恕乃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乎
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方今
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然搢
绅之儒横加荣慕扼腕抗论以孙吴为首州郡牧守咸
共忽恤民之术脩将率之事农桑之民竞干戈之业不
可谓务本帑藏岁虚而制度岁广民力岁衰而赋役岁
兴不可谓节用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
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0b 页 WYG0436-0124b.png
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
地其为艰难譬策羸马以取道里岂可不加意爱惜其
力哉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
仅十二也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也
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青冀而已臣前
以州郡典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
治理之务而陛下复以冀州宠秩吕昭冀州户口最多
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徵求之府诚不当复任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1a 页 WYG0436-0124c.png
以兵事也若以北方当须镇守自可专制大将以镇安
之计所置吏士之费与兼官无觉然昭于人才尚复易
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以此推之知国家以人
择官不为官择人也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
富贵讼理则囹圄虚空陛下践阼天下断狱百数十人
岁岁增多至五百馀人矣民不益多法不益峻以此推
之非政教陵迟牧守不称之明效欤往年牛死通率天
下十能损二麦不半收秋种未下若二贼游魂于疆埸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1b 页 WYG0436-0124d.png
飞刍挽粟千里不及究此之术岂在彊兵乎武士劲卒
愈多愈多愈病耳夫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
病终无大患今兖豫青冀亦天下之腹心也是以愚臣
慺慺实愿四州之牧守独脩务本之业以堪四支之重
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
为明主所察凡言此者𩔖皆疏贱之言实未易听若使
善策必出于亲贵固不犯四难以求忠爱此古今之所
常患也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2a 页 WYG0436-0125a.png
吴乌程侯时仓廪无储世俗滋侈民不务本东观令领
右国史华覈上疏曰今寇虏充斥征伐未已居无积年
之储出无应敌之畜此乃有国者所宜深忧也夫财榖
所生当出于民趋时务农国之上急而都下诸官所掌
别异各自下调不计民力辄与近期长吏畏罪昼夜催
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或蕴积不用而徒使
百姓消力失时到秋收日督其限入夺其播殖之时而
责其今年之税如有逋悬则籍没财物故家户贫困衣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2b 页 WYG0436-0125b.png
食不足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古人称一夫不耕或受
其饥一女不织或受其寒是以先王治国惟农是务军
兴以来已向百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
推此揆之则蔬食而长饥薄衣而履冰者固不少矣臣
闻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民之所望于主者三二谓求其
为己劳也求其为己死也三谓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
之有功者能赏之民以致其二事而主失其三望者则
怨心生而功不建今帑藏不实民劳役猥主之二求已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3a 页 WYG0436-0125c.png
备民之三望未报且饥者不待美馔而后饱寒者不俟
狐貉而后温为味者口之奇文绣者身之饰也今事多
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
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
家犹复逐俗内无儋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至于富
贾商贩之家重以金银奢恣尤甚天下未平百姓不赡
宜一生民之原丰榖帛之业而弃功于浮华之巧妨日
于侈靡之事上无尊卑等级之差下有耗财费力之损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3b 页 WYG0436-0125d.png
今吏士之家少无子女多者三四少者一二通令户有
一女十万家则十万人人织绩一岁一束则十万束矣
使四疆之内同心戮力数年之间布帛必积恣民五色
惟所服用但禁绮绣无益之饰且美猊者不待华采以
崇好艳姿者不待文绮以致爱五采之饰足以丽矣若
极粉黛穷盛服未必无丑妇废华采去文绣未必无美
人也若实如论有之无益废之无损者何爱而不暂禁
以充府藏之急乎此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也使管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4a 页 WYG0436-0126a.png
晏复生无以易此汉之文景承平继统天下已定四方
无虞犹以雕文之伤农事锦绣之害女工开富国之利
杜饥寒之本况今六合分乖豺狼充路兵不离疆甲不
解带而可以不广生财之原充府藏之积哉
西晋武帝咸宁中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司徒左长史傅
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脩布衣之事亲览万机
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踰陛下
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4b 页 WYG0436-0126b.png
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
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臣以顽疏谬忝近职每见
圣诏以百姓饥馑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惭恧敢不自竭
以对天问旧都督有四今并监军乃盈于十夏禹敷土
分为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
置郡县更多空校牙门无益宿卫而虚立军府动有百
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诸所宠给皆生于百姓一夫
不农有受其饥今之不农不可胜计纵使五稼普收仅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5a 页 WYG0436-0126c.png
足相接暂有灾患便不继赡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
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
武帝诏以比年饥馑议所节省齐王攸上奏曰臣闻先
王之教莫不先正其本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当今方隅
清穆武夫释甲广分休假以就农业然守相不能勤心
恤公以尽地利昔汉宣叹曰与朕理天下者惟良二千
石乎勤加赏罚黜陟幽明于时翕然用多名守计今地
有馀羡而不农者众加附业之人复有虚假通天下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5b 页 WYG0436-0126d.png
谋则饥者必不少矣今宜严敕州郡检诸虚诈害农之
事督实南亩上下同奉所务则天下之榖可复古政岂
患于暂一水旱便忧饥馁哉考绩黜陟毕使严明畏威
怀惠莫不自厉又都邑之内游食滋多巧伎末业服饰
奢丽富人兼美犹有魏之遗弊染化日浅靡财害榖动
复万计宜申明旧法必禁绝之使去奢即俭不夺农时
毕力稼穑以实仓廪则荣辱礼节由之而生兴化反本
于兹为盛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6a 页 WYG0436-0127a.png
武帝使黄门侍郎虞𩦎桓彝开仓廪振给饥民并省众
役百官各上封事后军将军应詹上表曰夫一人不耕
天下必有受其饥者而军兴以来征战运漕朝廷宗庙
百官用度既已殷广下及工商流寓僮仆不亲农桑而
游食者以十万计不思开立美利而望国足人给岂不
难哉古人言曰饥寒并至尧舜不能使野无寇盗贫富
兼并虽皋陶不能使强不陵弱故有国有家者何尝不
务农重榖近魏武皇帝用枣祗韩浩之议广建屯田又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6b 页 WYG0436-0127b.png
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故下不甚劳而大
功克举也间者流人奔东吴东吴今俭皆以还反江西
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宜简流人兴复农
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
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则仓盈庾亿可计日而
待也
武帝欲广农束晰上议曰伏见诏书以仓廪不实关右
饥穷欲大兴田农以蕃嘉榖此诚有虞戒大禹尽力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7a 页 WYG0436-0127c.png
谓然农穰可致所由者三一曰天时不愆二曰地利无
失三曰人力咸用若必春无霢霂之润秋繁滂沱之患
水旱失中雩禳有请虽使羲和平秩后稷亲农理疆圳
于原隰勤藨蓘于中田犹不足以致仓庾盈亿之积也
然地利可以计生人力可以课致诏书之旨亦将欲尽
此理乎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
较计九州数过万计可申严此防令监司精察一人失
课负及郡县此人力之可致也又司州十郡土狭人繁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7b 页 WYG0436-0127d.png
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废以供无业
业少之人虽颇割徙在者犹多田诸菀牧不乐旷野贪
在人间故谓北土不宜畜牧此诚不然案古今之语以
为马之所生实在冀北大贾牂羊取之清渤放豕之歌
起于钜鹿是其效也可悉徙诸牧以充其地使马牛猪
羊龁草于空虚之田游食之人受业于赋给之赐此地
利之可致者也昔骓駓在坰史克所以颂鲁僖却马务
田老氏所以称有道岂利之所以会哉又如汲郡之吴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8a 页 WYG0436-0128a.png
泽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
泄之功不足为难舄卤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强大族惜
其鱼捕之饶构说官长终于不破此亦谷口之谣载在
史篇谓宜复下郡县以详当今之计荆扬兖豫污泥之
土渠坞之宜必多此𩔖最是不待天时而丰年可获者
也以其云雨生于畚锸多稌生于决泄不必望朝隮而
黄潦臻禜山川而霖雨息是故两周争东西之流史起
惜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宜诏四州刺史使谨案以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8b 页 WYG0436-0128b.png
闻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阳平顿丘界今者繁盛合五
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狄谓可徙还西州以充边土赐其
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增广穷
人之业以辟西郊之田此又农事之大益者也
悯帝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熊远上议曰立春之日天
子祈榖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
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丧
乱以来农桑不脩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9a 页 WYG0436-0128c.png
美之
后魏太武帝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侍郎高
允上言曰臣少也贱所知惟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
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
则亩益三升不勤则亩损三升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
二百二十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饥
年复何忧哉帝善之
唐太宗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19b 页 WYG0436-0128d.png
二月为吉请预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
事命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曰准阴阳家用二月
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
顾德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
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

太宗时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
枚而祝曰人以榖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0a 页 WYG0436-0129a.png
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食我心无害百姓将吞
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
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
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唯在人君
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
其可得也王圭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
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0b 页 WYG0436-0129b.png
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监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
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
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
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剋已自励耳
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直五钱其尤贱处计斗直三
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朕为亿兆人
父母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
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1a 页 WYG0436-0129c.png
使富贵令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
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
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
矣房玄龄曰陛下务农重榖诚生民之幸也
武后时诏市河南河北牛羊荆益奴婢置监登莱以广
军资监察御史张廷圭上书曰今河南牛疫十不一在
诏虽和市甚于抑夺并市则价难准简择则吏求贿是
牛再疫农重伤也高原耕地夺为牧所两州无复丁田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1b 页 WYG0436-0129d.png
牛羊践暴举境何赖荆益奴婢多国家户口奸豪掠买
一入于官永无免期南北异宜必至生疾此有损无益
也抑闻之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
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
何恃为君羊非军国切要假令蕃滋不可射利后乃止
德宗贞元五年诏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所司进农书
永以为恒式柳宗元进农书状曰臣伏以平秩东作虞
书立制俶载南亩周雅垂文是皆奉天时以授人尽地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2a 页 WYG0436-0130a.png
力而丰食自陛下惟新令节益厉农功既立典于可传
每陈书而作则耕凿之利敷帝力于嘉谟稼穑之难动
天心于睿览勤劳率下超迈古先凡诸率土不胜幸甚
前件农书谨函封进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上问宰相冯道曰今岁虽丰百姓
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榖贱
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云二月
卖新丝五月粜新榖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2b 页 WYG0436-0130b.png
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
可不知也上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宋太宗淳化四年诏有司议均田法太常博士陈靖上
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大臣或三司使为租庸使
或兼屯田制置仍择三司判官选通知民事者二人为
之贰两京东西千里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
赐耕者室庐牛犁种食不足则给以库钱别其课为十
分责州县劝课给印纸书之分殿最为三等凡县管垦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3a 页 WYG0436-0130c.png
田一岁得课三分二岁六分三岁九分为下一岁四分
二岁七分三岁至十分者为中最一岁五分未及三岁
盈十分者为上最其最者令佐免选或超资殿者即增
选降资每州通以诸县田为十分视殿最行赏罚候数
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
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不过如此矣太宗谓吕
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
至道二年靖任将作监丞又上奏曰臣伏以天生烝民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3b 页 WYG0436-0130d.png
为国之本地生百榖为民之财国非民罔兴民非财罔
聚故书有本固邦宁之旨易有聚人曰财之文考斯格
言诚为要道夫先王之聚民也岂能耕与之食织与之
衣盖开其货殖之门示以农桑之本俾夫养生送死力
役田畴而无轻家离乡之心是知理国之道聚人为先
人聚则野无閒田家无乏用义夫节妇由是而生内则
恭睦于亲姻外则协和于乡党争讼无所作邪伪无所
安欲其教化不行不可得也苟不然者则官无定籍世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4a 页 WYG0436-0131a.png
有浮民逆党凶徒由是而起小则干陵于闾里大则侵
轶于州县礼逊无所兴仁信无所设欲其刑罚不用不
亦难乎是故王者察逆顺之端究存亡之理设职官以
持国本立井田以节民财贫弱者不使之饥寒富豪者
不使之兼并小大毕济遐迩同归然后赋调上均而国
无苛敛衣食下给而人无他求仓廪充盈时俗康阜既
庶且富近悦远来尽令四海之民咸若一家之子纵有
风雨不节螟螣为灾但可以小虞未足以大害也而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4b 页 WYG0436-0131b.png
秦坏周制立阡陌而尚战功汉因秦规益算缗而取民
利故使国内咸怨天下无聊至有刘项之争莽卓之乱
也逮夫晋魏迄于隋唐其间明主昏君治乱相继或增
之以掊剋或施之以宽平或用于国而资于民或利当
时而弊后世损益之理史籍具存然则地之生财有时
人之用力有倦必在人君审时以测地察倦以因人使
其力出无穷财生不匮则聚人之要在于兹矣今国家
富有万国治胜三王塞邪路于汉刘刬讹根于晋石罄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5a 页 WYG0436-0131c.png
域中之黎庶孰匪王民穷宇内之舟车咸输贡赋用众
庶则方今特出拟丰盈则邃古难差而且游力尚多旷
土不少馁冻之色十五其民得非版籍之所未精劝课
之所未备臣愚以为精版籍莫若遵闾伍之法备劝课
莫若申殿最之科如是则游力必除旷土尽辟管子曰
欲治其国先知其人欲知其人先明其地盖黄帝有乡
井之制周人置三隧之官使其什五相司里邻相保有
无得以相贷巧拙得以相谋生产得以相均死病得以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5b 页 WYG0436-0131d.png
相救危难得以相助婚嫁得以相媒人顾其家家守其
口奔亡者无所匿迁移者无所从欲盖而彰不救而得
故民有安土之意官无漏人之虞主政可行于民民心
可系于主众寡之额老幼具存故周礼每至孟冬司徒
献其人数王拜而受冢宰贰之乃命有司登于天府其
重民籍也如是及东晋以土断其民北齐之间俗便其
制陈亡隋乱纪紊纲颓洎乎李唐大革斯弊乃有村正
掌其田野坊正司其邑居大约科条与今相𩔖然以彼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6a 页 WYG0436-0132a.png
时村正坊正皆选彊干廉平州官县官悉知丁口存殁
三年一造户籍三本一本供省司一本在县主将一本
纳州照对隐一户则罚加守宰漏一丁则罪连乡邻故
得上尽其心下竭其力互相检谨无敢罔欺加以纠摘
奸讹督课租赋随其等级并有劝惩今则州额不登天
府未闻其必罚县数有漏州司亦因而无言存亡只任
于里胥增减悉由于田畯地有奸恶至彰露以方知户
有死亡遇差徭而始报夫如是得不掩藏其疾而使复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6b 页 WYG0436-0132b.png
本归农者哉故曰版籍之所未精也又地者谷之所生
谷者人之司命地不耕无以取其谷谷不熟无以养其
人是以古者宅不毛田不辟皆有里布之率屋粟之租
盖勉其勤劳而罚其怠惰也汉诏曰洪范八政以食为
先斯诚家给之源刑措之本是宜厚农薄赋令与孝弟
同科者其重农也如是及孝平元始之初有大农部丞
之制分管劝课逐处耕桑未踰二三载中垦田九百万
顷户足人给流亡渐还又晋司徒石苞奏郡县农桑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7a 页 WYG0436-0132c.png
有殿最宜增官属有所巡检帝俞其言民获其利洎后
或弛不可备论逮乎李唐开元则立口分永业各定顷
亩随其等级于事虽涉太烦亦可体为常式但臣窃见
先有敕命遍下诸州俾置农师犹谓劝人复本然虽有
其诏诰而且无其主张坊村得以因循郡邑不虞其殿
最遂使耕耘之力尚遗畎亩之间故曰劝课之所未备
也臣所议上件事由兼有前古制度倘若陛下不遗葑
菲特赐施行即乞据今村坊加之保伍随其土断不问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7b 页 WYG0436-0132d.png
侨居应是浮浪之徒悉归版籍所管然后按其人数授
以土田五家为邻五邻为保递相检察责以农桑勿容
游食之徒勿纵惰耕之子仍更示其殿最励彼属官或
土不旷功则隆之以爵赏人有游力则降之以典刑自
然上下相承小大无隐良畴委而再辟游民荡而复归
太古之风于今曷远故曰精版籍莫若遵闾伍之制备
劝课莫若申殿最之科其有子细事宜更在临时条贯
退循虚昩无补盛明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8a 页 WYG0436-0133a.png
靖任太常博士直史馆又迄从京东西起首劝课疏曰
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足则民天恊和民安
则国本正固是以国非民罔立民非食罔生夫先王之
欲生其民丰其食者莫大于积谷而劝农也农田之兴
教化攸重王制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
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虽有凶旱水溢民无
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抑所谓汤之流金烁石尧
之怀山襄陵而国无捐瘠者率由是道也臣往岁辄进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8b 页 WYG0436-0133b.png
淳化议五卷其一曰聚人乃远自黄帝已还历叙乡井
农田之损益近自圣朝而上备论劝课图籍之是非续
主判三司开拆及提点百司库务日前后二拜封章皆
议耕桑利害又前年曲蒙圣造许归住处宁亲亦曾禀
取指挥寻到古本版籍去岁伏奉敕命差往荆湖复自
许州附奏劄子兼乞容臣回日别具条件请行区区之
心勤勤不忘于农事者诚以陛下御宇以来二十馀祀
躬临庶政日总万机以至宵旰忘疲夙夜不寐陛下之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9a 页 WYG0436-0133c.png
欲万邦咸宁而四岳十二牧之任未能遂尧舜之心陛
下之欲九功惟叙而六府三事之官未能致商周之理
抑又臣先居省职日尝奏公事次伏睹金口宣示曰稼
穑农耕政教之大本设有人为官家力行劝课康济黎
元则盐铁𣙜酤是何末事并前岁中宣令尚方制造农
器散给诸郡使教民耕此又见陛下用意愈于前代哲
王远矣臣由是昼忖夜度采古谕今或得之于方策之
间或取之于众多之议其可损而益用于圣世者敢此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29b 页 WYG0436-0133d.png
布露而俟详择焉臣谨按方今天下土田除淮海江浙
荆湖陇蜀河东已外郡邑各在远处或废或开假使劝
课必行即日未见其利又古人强干弱枝之法必先富
贵于内敢请指以京畿之地南北东西环绕三二十州
连接三数千里其田之耕稼者十才二三又其耕稼之
田所入租税者十无五六既有坐家破逃之户又有惰
农废业之夫坐家破逃者则奸伪日生赋额岁减赋额
减则国用不丰国用不丰则配率科敛无所不行矣惰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0a 页 WYG0436-0134a.png
农废业者则游手日众地利斯寡地利寡则民食不足
民食不足则争盗杀伤无所不至矣又安得人康俗阜
地平天成使万乘端拱穆清百官靖恭厥位凡欲革其
弊鼎其利非遇明朝昭代孰敢议于斯乎臣窃见汉武
帝之日曾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赵过为搜粟都
尉过执事于外能为代田戮力教人人获其利又孝平
元始中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课农桑不
二年内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家给户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0b 页 WYG0436-0134b.png
足国用充盈且以孝武孝平汉之中主也尚能选官择
吏蒇事于当时矧陛下浚哲文明超迈舜禹若当才遴
柬责成其功即前代帝王将何以拟陛下之清光休烈
者也臣愚不佞欲乞于大臣中采其高识远见诚能为
国家立功立事者一人比田千秋只在中书兼判大司
农事又于朝行郎吏中取其才干精通能抚民役众者
一人为副司农比之赵过执事于外且从京东京西两
路良田美利之所起首劝课仍兼转运之名所贵事归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1a 页 WYG0436-0134c.png
一家别无矛盾或殿最属吏或部领使臣分头用心教
民力穑又臣常由衔命出入所见抛荒田畴或倚枕沟
渠或比邻城郭可以致国家红腐之粟可以致民室巨
万之资而皆卒是污莱极目无际者臣亦尝询问备得
缘由皆谓朝廷累下诏书许民复业虽官中放其赋税
限以岁时然乡县之间行用非细且每一户归业即须
申报所由朝耕尺寸之田暮入差科之籍追呼责问继
踵到村其免税之名已受朝廷之赐而逐时之费踰于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1b 页 WYG0436-0134d.png
租赋之资况民户所致逋亡始因贫困或闪私下之债
负或避官中之征徭盖不获已而逃固非乐为其事寻
为乡里知觉即便检责资财或只元住室庐家事兼之
种木计其所直至甚微茫乡官即取以了纳税租债家
则争以平折欠负不计遗下之物固是荡然无馀及至
他日却来乃称复业居止既失动用亦无虽欲归耕农
具何取虽欲久住生计莫营以此逃亡不还者遂食于
他乡归复田里者亦无门而力穑且夫小人困患必思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2a 页 WYG0436-0135a.png
其奸奸心一萌何事不作若非圣朝设法良吏尽心遏
流荡于堤防化灾殃于福祐者则蚩蚩之𩔖扰扰何知
臣性颛蒙志甚坚确臣子事无巨细动必期成傥陛下
果纳愚言庶集其事更或朝行之内采择未有其人则
臣之幽孱得以待罪愿备赵过之用以赞千秋之谋又
若陛下不弃非才果授斯任则臣愿就官中借逐处之
閒田旷土招逐处之末作游民诱以开耕未论租赋官
中亦譬如自来荒废且令不系省司许臣别置版图便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2b 页 WYG0436-0135b.png
宜从事酌人户之等第测田土之硗肥分配必务其得
中课督必使其无倦仍据逐户归业逐处授田至于细
碎事宜并取大农拟议除却耕桑之外复教植木种蔬
或养畜牛羊或孳蕃鸡彘或给受田土之际潜拟井田
或营造室庐之时便立保伍应是养生送死之物追风
立社之资并令收积经营防备支用至纤至悉必躬必
亲使其黎庶乐生官吏勤劝待至三五年后生计已成
有室家物产以可怀有桑土园林而可恋官中即量田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3a 页 WYG0436-0135c.png
收税计户定征以农司新附之人田合计府旧存之户
税共成图籍置之司存为万古之宏规乃一劳而永逸
或虑新归民户多是贫困艰穷心虽欲耕力所不及者
若官中许于逐处预借和籴价钱并管在农司斟酌擘
划或以充合造耕稼之具或以为买籴粮种之资便须
逐事计钱明收贯伯于东作之日贷于逐人于西成之
时取其偿值据官中合要斛㪷依逐处时估分文折纳
入仓分明系帐且在农司收管逐旋牒报三司看三司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3b 页 WYG0436-0135d.png
如要收支即随处差人交割仍点勘预借钱数准折勾
销有剩则计数润官有欠则农司催促此亦应用之良
策有速成之要期臣合贡此言一系上旨又虑旧存税
户见管催科睹新户蒙优饶弃旧业却来归附既失计
省之赋额又误国家之军须臣固不敢幸此非功以为
勤绩抑其间有兼并豪富之族自来广占田土及坐家
破逃亡之人承前得其惯便见官行此劝课辄便用意
无端或农司配田之时或人户请田之际纷挐竞讼烦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4a 页 WYG0436-0136a.png
紊典刑乃须定在争先塞其奸妄必使旧户甘心于条
贯新户得地以安宁正家给刑措之源国富人康之本
降次淮南江北诸道州军侯此地事如有成即彼处亦
令劝课且臣又闻昔者周公之理也一年而变三年而
成五年而定郑子产为政一年而人谤三年而人颂易
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今臣以冗贱孤陋之迹欲为
国家立长久远大之规诚恐忿嫉臣者多而成就臣者
少或兴沮谤诳紊聪明伏愿陛下垂白日而照丹心保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4b 页 WYG0436-0136b.png
元龟而体前事容臣辛勤勉励尽瘁于斯倘三年无成
五年不定则国家自有典宪微臣亦能揣量或流于幽
州或殛于羽山皆臣之所甘心固无恨也然或五年以
来事稍成就况臣此际必已衰羸兼虑前程陨踬无日
亦愿陛下不加爵赏只乞赐臣优閒于百越之间假二
车之职庶得狐死有期于丘首鸟巢不绕于南枝如此
即是陛下之知臣至矣而臣誓报陛下之心极矣其他
给受田畴殿最官吏创新户之属籍塞旧户之奸讹定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5a 页 WYG0436-0136c.png
差徭赋税之等差约储积辇运之利害有法度可以经
久有行用且合权宜百事千端无巨无细臣悉请预大
农之可否采群议之是非与众士竭公共之心助陛下
敷神明之教显有刑墨幽有鬼神苟违斯言宁逃自孽
真宗咸平五年屯田员外郎盛梁乞授陈靖劝农使谕
民耕田旷土疏曰臣昨因行检点本州户口寻究簿书
即今公私荒田已及六千一百七十馀顷秋夏正税全
亏一十万四千八百贯石有馀初谓州县之官不能绥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5b 页 WYG0436-0136d.png
抚致乡村之俗各暂流亡前后继降明敕不住招呼其
如旧降敕书只许归业人户容放一料苗税盖缘逃移
之日家资牛畜悉已破除洎归复之时屋木田园例遭
毁伐垦土未观于稼穑巡门已听于征催乏牛羊鸡犬
之可陪无屋舍田园之可恋故有春归夏去秋复冬逃
以今递年州县虚降版簿计都额则空迈千万收实利
则全无二三臣伏见江南转运使陈靖昔在先朝曾陈
农事观其举措颇识浅深臣欲望特降敕书委自陈靖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6a 页 WYG0436-0137a.png
先取江南两浙公私都大荒田逐处顷亩数目并沿征
簿籍逃移人户姓名且于升州都置劝农一司俾于阶
衔之中授以劝农使额仍抽谙会田农人吏攒成都大
簿书况逐处田土高下不同内有久来逃移垄亩全成
榛莽亦有近年流散界址半已荒凉复有白地平田全
作林菁之利亦有被山兼水颇沾柴木之资以此品量
须分等级仍乞逐州县明挂敕榜晓示诸色人户及更
委陈靖拣选三五人循良官吏散往诸州亲谕乡民或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6b 页 WYG0436-0137b.png
有大段荒逃军州即委陈靖亲自往彼召耆年宿德之
辈与亲民守土之官同就乡园少陈酒馔达君父劝课
之意示朝廷宽大之恩如人户有元旧庄田久难归复
或是他人物业素失开耕者除已有人户占射为主外
不问有税无税人户在公在私之家以至事力僧人宫
观道侣并许量其事力请佃计地耕耘明与减绝旧日
税名刬去当时苗数变兹旷土悉作租田仍许取便耕
修特免三年轮送贵使修营住舍蓄养猪牛待其竹木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7a 页 WYG0436-0137c.png
有成田畴见利顾室闾而全备睹稼穑以丰饶即自穷
苦两忘饥寒并去畴肯更思游惰再乐逋逃然后每亩
秋夏之中都收二㪷租利更免诸般配率雷例差徭臣
所陈劝农之课程益之则内外有成损之则公私无害
况江浙所获之财自与诸路不同有航舟可以运输有
物帛可以变易待其事成之后有利归官之时即令逐
处州军每纳租课悉令别仓收受遇凶岁则籴充民食
当丰年则贡作军须有馀粮足以济民有羡财足以助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7b 页 WYG0436-0137d.png
战如江浙成其厚利则淮甸荆渚河北关西亦可依此
施行其有施行节目条贯事宜约束之重轻劝诱之法
式候诸处取到田段人户都大数目齐整亦乞降敕与
陈靖与臣讨理商量别作画一条奏
六年陈靖为江南转运使上奏曰臣窃以民惟邦本食
乃民天童子妇人皆知此理今盛梁所陈农事颇合臣
之素心实王化之大端圣朝之急务然臣再三忖度未
敢预闻其事者盖中书劄子所降指挥令据辖下州军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8a 页 WYG0436-0138a.png
躬亲子细相度不得行遣文字意者虑扰民户耳况江
南农田久失制度公私弊病根抵滋深今朝廷若欲刬
除必须明行检责若是虑有劳扰无若却且因循事既
因循岂须擘划臣尝观史载粗究兴亡见前代之哲人
御远方之妙术不使俗甚富庶亦不使民至困穷俗富
庶则侈僭之心生民困穷则怨乱之心起欲其侈僭怨
乱之不作富庶困穷而得中莫若周知田地之硗肥遍
测租赋之轻重民户丁稚之多少物产货殖之丰约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8b 页 WYG0436-0138b.png
纲正于手舒惨系乎时然后四海一家如指其掌也傥
或睹深弊而不除忽后患而不虑唯务姑息尚或推延
臣恐民之蓄奸惯便于此日国家行事沮柅于他时臣
到任以来不敢废职其诸处逃户物产及官庄屯田臣
先已取得荒熟顷亩数目见在自去年七月以来后逐
旋差人干当于当年之内其租课除旧额外颇有出剩
以至逃户物产官庄荒田顷亩甚多并可劝课候相次
或有良便上奏凝旒庶使利害显然朝廷信察今所奉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9a 页 WYG0436-0138c.png
指挥据盛梁起请农事令臣相度擘划闻奏者以臣愚
虑若不先取进止固难容易披陈乞候将来臣或到阙
即子细分析以俟朝廷可否
仁宗皇祐元年右司谏钱彦远上奏曰臣伏以农桑者
生民大事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民禦水旱制蛮夷之
原本也本朝自祖宗以来留意尤切故诸路转运司提
点刑狱臣寮知州通判皆带劝农职名授敕结衔政在
督课而近岁徒有虚文初无劝导之实污莱不辟事出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39b 页 WYG0436-0138d.png
因循今欲乞应天府诸州军于长吏厅各置劝农司以
知州为长官通判为佐官于部内各举清强官一员兼
充判官量抽吏人先将部内诸县今日已前见管垦田
亩户口数目陂塘山泽桑枣沟洫都大之数著为帐籍
仍开析见有若干逃移人户赋税荒废田亩古之水利
后来残毁者委自劝农官司多方设法劝课招诱安其
生业去其久害兴其长利侯至年终农隙之际转运司
遍行比较委是增得垦田户口数目或流人自占或逃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0a 页 WYG0436-0139a.png
移复业陂塘灌溉有利桑枣广植沟洫开辟赋税增多
丁口蕃息明著版籍不至烦扰者保明举奏朝廷特与
就赐章服增其秩禄如一任终始悉有显效令转运司
批上历子到阙委所司磨勘即乞超擢任使其判官亦
特与磨勘引见其转运使提点刑狱臣寮每巡历州军
先须点检劝农司讫方得点检诸事如长吏等因循违
慢职业无闻人户逃移至多垦田之数日削并乞除授
散官监当其判官亦同降黜所贵天下本农生民富给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0b 页 WYG0436-0139b.png
为万世之基望诏三司检举旧贯赏罚施行
嘉祐六年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司马光论劝农劄子曰
臣闻食者生民之大本为政之首务也饥馑之世珠玉
金银等于粪土惟谷之为宝不可一日无也今国家每
下诏书必以劝农为先然而农夫日寡游手日繁岂非
为利害所驱邪今农夫苦身劳力恶衣粝食以殖百谷
赋敛萃焉徭役出焉岁丰则贱粜以应公上之须给债
家之求岁凶则流离异乡转死沟壑如是而欲使夫商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1a 页 WYG0436-0139c.png
贾末作之人坐渔厚利鲜衣美食者转而缘南亩斯亦
难矣然则劝农者言也害农者政也天下生之者益少
食之者益多欲榖之无涸得乎哉为今之术劝农莫如
重榖重榖莫如平籴使诸路转运使及州军长吏遇丰
岁能广谋籴入官满之日仓廪之实比于始至增羡多
者赏之其无水旱之灾益兵之费而蓄积耗减者黜之
又令民能力田积榖者不以为家赀数如是则榖重而
农劝虽有饥馑常无流亡盗贼之患矣今岁河北河东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1b 页 WYG0436-0139d.png
沿边榖籴至贱此亦国家所宜留意者也
光又上奏曰夫农天下之首务也古人之所重而今人
之所轻岂独轻之又困苦莫先焉何以言之彼农者苦
身劳力衣粗食粝官之百赋出焉百役归焉岁丰则贱
贸其榖以应官司之求岁凶则流离冻馁先众人填沟
壑如此而望浮食之民转而缘南亩难矣彼直生而不
知市井之乐耳苟或知之则去而不返矣故以今天下
之民度之农者不过二三而浮食者常七八矣欲仓廪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2a 页 WYG0436-0140a.png
之实其可得乎臣愚以为凡农民租税之外宜无有所
预衙前当募人为之以优重相补不足则以坊郭之民
部送纲运典领仓库不费二三而农民常费八九何则
儇利戆愚之性不同故也其馀轻役则以农民为之岁
丰则官为平籴使榖有所归岁凶则先按籍赒赡农民
而后及浮食者民有能自耕种积榖多者不籍以为家
赀之数如此则榖重而农劝矣
仁宗时侍读学士宋祁上奏曰臣伏见边鄙用兵以来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2b 页 WYG0436-0140b.png
所急者莫急于食食者出于力农而国家未尝留心于
农事天下郡县虽有陂湖塘堰例不修营转运使知州
通判但带劝农之名略无其实及知州通判令佐结衔
兼堤堰沟洫习以为常亦不复知是何等语是以农困
食艰通天下计之常无一年之畜且天下无一年之畜
古语以为国非其国况今大兵在外水旱难调脱若灾
俭相仍臣知国用尽于军兴则力耕之人饿死不救羸
老委沟壑少壮为盗贼贻患国家非细事也臣欲望朝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3a 页 WYG0436-0140c.png
旨专下转运使知州通判令佐等严行晓告使于部内
各按求陂塘古迹可以利民救患者并令修复量率夫
力限日计功如能不扰村乡久远利济并与理为劳绩
优加酬赏若因此取受搔扰农人所犯一疋以上乞追
官勒停十疋以上仍除名终身禁锢又条制旧有五户
各一保申明此条令力农之家五户相保其中如有惰
丁游手不事桑柘不勤五榖田畴荒閒者并许本保申
举官司明行科罚迁配远州其勤劝农业者国家每三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百一十 第 43b 页 WYG0436-0140d.png
年略行优恤自然人务农业国计必充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