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 第 1a 页 WYG0832-034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十三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八十九

  顾南原碑考

  冯绲碑  永康元年 隶释云在渠州字原云墨宝
作达州此碑与冯焕神道冯焕残碑告冯焕诏皆在
渠州流江县达州永睦县之间郑霭先在夔路得之
故墨宝作达州实渠州境按渠州达州今皆为县一
卷一百十三 第 1b 页 WYG0832-0341d.png
属顺庆府一属夔州府流江永睦二县今废其地一
并入渠县一并入达县 额题云汉故车骑将军冯
公之碑十篆字为二行碑式云有穿在第五字之中
文十四行行三十四字将军体守清约句将军字平
阙后空三行书威宗得谥之因

  杨震碑 𨽻释云在陜州阌乡 额题云汉故太尉杨
公神道碑铭十篆字为二行字作阴文凸起碑式云
有穿文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有纹如棋局隶释云震
卷一百十三 第 2a 页 WYG0832-0342a.png
以延光三年卒此碑乃其孙沛相统之门人汝南陈
炽等所立碑中载杨秉陪陵则延熹八年事也沛相
以建宁元年卒此碑盖立于是时去震卒已四十馀
年沛相已死而门人为其祢庙立碑汉人风义后世
不可跂及

  杨震碑阴 碑式云二十五行行九人穿在第二第三
列之间亦有纹如棋局者集古录云杨震碑阴题名
者百九十人其磨灭不完者又十馀人予家所录汉
卷一百十三 第 2b 页 WYG0832-0342b.png
碑阴题名颇多或称故吏门生弟子或称从事曹掾
之类其人皆著州县邑里名字甚详独此碑所书简
略直云河间贾伯锜博陵刘显祖之类凡百九十人
者皆然疑其所书皆是字尔盖后汉时人见于史传
者未尝有名两字者也隶释云百九十馀人皆其孙
之门生岁月相距又远故不名

  杨统碑  建宁元年 集古录云在阌乡杨震墓侧
额题云汉故沛相杨君之碑八篆字为二行碑式

卷一百十三 第 3a 页 WYG0832-0342c.png
  云文十四行行三十五字孝顺皇帝字平阙有穿在
九十十一行之上汉碑穿皆居中此碑后有馀石打
碑者去之非穿之偏也集古录云碑首尾不完失其
名字不知沛相为何人金石录云余按杨震碑沛相
名统震长孙富波侯相牧之子也

  杨统碑阴 碑式云故吏十五人作一横行隶释云十
五人不称郡皆沛人也集古录云杨氏世葬阌乡墓
侧皆有碑今其存者四余家集录皆得之乃太尉沛
卷一百十三 第 3b 页 WYG0832-0342d.png
相高阳繁阳令也此碑阴者不知为何人碑文字残
阙其仅存者十五人又灭其一其在者怀陵圉令相
蒋禧字武仲以下十四人金石录云集古所有余尽
得之又各以碑阴附于碑后其曰怀陵圉令蒋禧字
武仲者沛相碑阴也

  杨著碑 集古录云碑在杨震墓侧 额题云汉故高
阳令杨君之碑九篆字为三行其字作阴文凸起碑
式云碑十三行行二十八字穿在第二字之下第七
卷一百十三 第 4a 页 WYG0832-0343a.png
八行各空三字不书有棋局之纹碑石损缺其名集
古录云按杨震碑高阳令著震孙也所卒之年亦缺
惟存年字下云十月廿八日壬寅卒 按碑遭从兄
沛相忧去官即继之以上天不惠不我慭遗之语盖
与沛相先后而卒沛相以建宁元年三月卒著之卒
必在建宁元年十月也

  杨著碑阴 碑式云前后阙横五列穿在第一横之内
凡空三人不书此碑复姓者五人独相里文调高出
卷一百十三 第 4b 页 WYG0832-0343b.png
一字右三人沛君亦高出一字有棋局之纹集古录
云此不知为何人碑阴其后有云右后公门生又云
右沛君门生沛君疑是沛相者自有碑而亡其名后
公者不知为何人金石录云其曰右后公门生右沛
君门生者高阳令碑阴也隶释云沛君沛相统也后
公太尉秉也杨震拜于前故以秉为后沛君者著之
从兄后公者著之季父非皆著之门生故不名

  孔扶碑  建宁元年 阙里祖庭记云在孔林 额
卷一百十三 第 5a 页 WYG0832-0343c.png
题云汉故司空孔公之碑八𨽻字隶续云其文上一
半皆巳沦没仅存其下九行多者十有四字鲁相史
晨到官既谒先圣冢遂为司空公刻此碑赵氏以为
鲁相谒孔子冢文当是不见其额之故碑录云司农
孔峡碑在仙源县墓前建宁元年立农峡二字乃传
写之误

  张寿碑  建宁元年 今在城武县 额题云汉故
竹邑侯相张君之碑十𨽻字金石文字记曰土人截
卷一百十三 第 5b 页 WYG0832-0343d.png
为后人碑趺止存二百馀字

  衡方碑  建宁元年 今在汶上县 额题云汉故
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十𨽻字为二行其额作阴文凸
起额下有穿碑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其下漫灭每
行或阙三字或阙四五字末有小字门人朱登题名
一行金石录以为建宁三年立误也

  张表碑  建宁元年 集古录目金石录隶释俱云
在冀州诸道录云在澶州府衙都厅上未知孰是冀
卷一百十三 第 6a 页 WYG0832-0344a.png
州今属真定府澶州即今大名府开州也余家有此
拓本 额题云汉故冀州从事张君碑九篆字为三
行有穿文十六行行二十五字隶释云此碑皆作四
言韵语末四句又五言与费凤碑文体相类

  刘让阁道题字  建宁元年 隶释云相传在蜀中
阁道字原云在涪州 题共十六字金石录误合绵
竹令王君神道为一碑

  刘子山断碑  建宁元年 未详所在 字原云子
卷一百十三 第 6b 页 WYG0832-0344b.png
山其字也其名疑是松字金石录作堵阳长谒者刘
君碑

  武荣碑 今在济宁州儒学 额题云汉故执金吾丞
武君之碑十隶字为二行其字作阴文凸起金石文
字记载王弘撰之语以为此额他碑所无予考洪氏
碑式若此者甚多碑之存于今者衡方碑亦然不独
此碑也其文十行行三十一字字多漫灭后馀三行
碑无年月其文有云遭孝桓大忧戚哀悲恸遭疾陨
卷一百十三 第 7a 页 WYG0832-0344c.png
灵桓帝崩于永康元年十二月武君之卒必在灵帝
初年也

  史晨奏铭  建宁二年 今在曲阜县孔庙中 无
额文十七行行三十五字两尚书字及朝廷并平阙
时副言诸官府在尚书一行之下隔三字昔在仲尼
别作行金石录云鲁相晨有两碑皆在孔子庙中其
一云臣蒙恩受符守者即此碑也其一云相河南史
君讳晨者即后碑也集古录作史晨孔子庙碑天下
卷一百十三 第 7b 页 WYG0832-0344d.png
碑录作鲁相晨等奏出王家榖祠孔子庙碑

  史晨后碑 在前碑之阴字原云阙里记不录此碑而
有碑阴考文意当是前碑之阴此说是也 无额文
十四行行三十五字时长史别作行史君飨后史君
念孔渎又敕渎井复民假夫子冢凡四处皆别作行
后馀三行有武后天授二年马元贞题名隶释云前
碑载奏请之章此碑叙飨礼之盛其补墙垣治渎井
种梓守冢皆在飨礼后字画亦大小不等盖史君孔
卷一百十三 第 8a 页 WYG0832-0345a.png
林中事不一书也

  侯成碑  建宁二年 字原云在单州单父县墓侧
即今兖州府单县 额题云汉故金乡守长侯君碑
十𨽻字为二行碑式云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字铭
后空五字书夫人卒与下一字齐金石文字记云汉
碑未有志其夫人者此碑末云夫人以延熹七年岁
在甲辰十一月庚午遘疾终此后人作碑并志夫人
之始

卷一百十三 第 8b 页 WYG0832-0345b.png
  柳敏碑  建宁二年 字原云在忠州舆地碑目云
在黔州州廨内 字原云碑图云朱雀为首龟蛇为
趺碑十四行行二十六字首云故孝廉柳君讳敏隶
释云敏历五官功曹宕渠令碑以孝廉称之重其行
也本初元年再为郡守所举不幸而死后二十三年县
令赵台念其墓无碑识故为立石时灵帝建宁二年
也碑图云柳敏碑阴无字其上刻一禽若凤其下则
麟也中有牛首衔环两旁凡六玉其右则瑁圭璧其
卷一百十三 第 9a 页 WYG0832-0345c.png
左则琮璋璜

  夏承碑  建宁三年 字原云在洺州州衙洺州今
广平府也金石录云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
刻画完好如新予考广平志成化己亥知府秦民悦
于府治后堂见此碑仆地复树堂之东隅创爱石轩
以覆之并刻跋于碑阴则此碑成化中尚存府治字
原所谓洺州州衙是也而旧传在广平府学王秋涧
集有此碑之跋亦云在今府学广平则秋涧时已不
卷一百十三 第 9b 页 WYG0832-0345d.png
在府治而民悦之复树者何碑疑不能明也民悦跋
云碑之下截凡一百十字年久藓蚀后人摸刻览者
当自能辨之都穆金薤琳琅谓徐公扩尝得旧刻双
(缺) 其字以惠予与此绝异旧刻阙字四十五而
此独完好又积行勤约今作勤绍俱为可疑谓是后
人伪作盖未见民悦之跋其下截为后人模刻也隶
释载此碑勤绍作勤约今作勤绍者模刻之误徐公
双钩乃是此本则都公所藏为最旧予家有双钩本
卷一百十三 第 10a 页 WYG0832-0346a.png
亦止阙四十五字勤绍亦作勤约疑即都公所藏之本
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唐曜重刻于漳州书院曜亦有
跋在碑后云此碑因取筑城之石为工所毁故重刻
之 额题云汉北海淳于长夏君碑九篆字碑图云
篆额三行黑字额下有穿今重刻者无额于铭辞之
下作一方画中正书淳于长夏承碑六字碑式云其
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今重刻者十三行行三十字
无论字体失真式亦非旧矣隶释云此碑字体颇奇
卷一百十三 第 10b 页 WYG0832-0346b.png
唐人盖所祖述梁庾元威作书论所载隶有十馀种
此碑盖其间之一体临汝帖以为蔡邕书后遂承袭
弗疑今重刻者直书于碑末云建宁三年蔡邕伯喈
书中郎之迹传于今者惟石经遗字为有据而与此
碑字体不类不足信也

  马江碑  建宁三年 字原云在济州今济宁州
额题云汉故郎中马君之碑八篆字隶式云此碑字
体古拙而行间疏密不等马君元嘉三年卒其间载
卷一百十三 第 11a 页 WYG0832-0346c.png
建宁三年夫人曹氏卒盖相去十七年矣又载其弟
文绪年三十二早世当是因夫人卜兆以马君共茔
又同时改厝其季故作碑并言之石有断缺不能详


  刘脩碑  建宁四年 集古录目云在南京下邑县
天下碑录云在榖熟县门外夫子庙中宋之南京即
今河南归德府下邑今改夏邑榖熟县今废地入亳
州属江南凤阳府 额题云汉故慎令刘君墓碑八
卷一百十三 第 11b 页 WYG0832-0346d.png
篆字为二行碑式云文十三行行二十五字隶释云
汉碑多门生故吏为之此则其二弟三子所立

  孔𩃄碑  建宁四年 今在曲阜县 额题云汉故
博陵太守孔府君碑十篆字为二行额下有穿其文
十八行馀二行行四十五字有纹如棋局集古录作
孔君碑跋云其名字磨灭不可见今碑名字尚完不
知欧公时何以磨灭或模者不工尔𩃄即彪字韩敕
碑阴有尚书侍郎孔𩃄元上即其人也

卷一百十三 第 12a 页 WYG0832-0347a.png
  孔𩃄碑阴 凡十三人皆博陵故吏隶释云赵氏以孔
君自博陵再迁河东而碑额仍题博陵莫晓其何谓
盖博陵之人相与立碑故以本郡题其首

  郭仲奇碑  建宁四年 集古录目云在河阳天下
碑录云在孟州济源县孟州今为孟县与济源俱属
河南怀庆府河阳孟州之旧名也 额题云汉故北
军中候郭君碑九篆字为三行其字作阴文凸起碑
式云碑十三行行三十九字集古录云名字己磨灭
卷一百十三 第 12b 页 WYG0832-0347b.png
隶释云字仲奇

  西狭颂  建宁四年 隶释云在成州墨宝云磨崖
在同谷县成州即今巩昌府成县同谷宋属成州今
废 碑式云十九行行二十字末有一行书年月又
有小字题名二行低四字许按碑武都太守李翕凿
治西狭中道乃刋斯石隶释云南丰曾子固跋此碑
云翕与功曹史李旻定筴敕衡官掾仇审治东坂有
秩李瑾治西坂鐉烧大石人得夷涂作颂刻石其颂
卷一百十三 第 13a 页 WYG0832-0347c.png
有二所识一也其一刻于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
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刻今集古之家惟有壬寅
一碑李旻定筴碑中不见天井吏属却有李旻姓名
而天井一碑是时未出始知南丰非轻信异闻必是
西狭第二碑所载今不传矣金石作武都太守李翕


  黾池五瑞碑 在西狭颂前 碑图云李翕五瑞碑所
图者黄龙白鹿连理嘉禾有一人承甘露于乔木之
卷一百十三 第 13b 页 WYG0832-0347d.png
下左方有题字二行金石录作李翕碑阴𨽻释云李
君昔治黾池臻此五瑞及西狭磨崖因刻于前非碑
阴也

  天井道碑  建宁五年 隶续云在成州隶释云近
岁武都樵人斩刈藤蔓始见石上有天井刻字倚崖
缚架椎拓甚艰寺僧或以恶木蔽晦 按碑乃李翕
治天井道所立末一行书年月建宁五年四月廿五
日己酉讫成则知南丰所云六月三十日刻者非即
卷一百十三 第 14a 页 WYG0832-0348a.png
此碑也

  天井碑后题名 隶续云十二人题名在天井磨崖之
后其仇靖字汉德书文者遣词挥翰皆斯人也郙阁
颂题名云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中间姓名刓缺得
此乃知亦仇所作按此题名在天井碑后所云书文
者书碑之文不独书此题名也

  郙阁颂  建宁五年 集古录目云在兴元字原云
磨崖在兴州宋之兴元府今为汉中府兴州今为略
卷一百十三 第 14b 页 WYG0832-0348b.png
阳县属汉中天下碑录云在汉州什邡县汉州今为
汉川州与什邡俱属成都府此碑今重刻在略阳则
不在什邡可知碑录误也 额题云析里桥郙阁颂
六𨽻字为二行碑式云文十九行行二十七字太守
汉阳李翕平阙颂后又有诗并别行又有数行刻年
月及书撰人石师姓名余家有旧拓本无此数行重
刻本有之其曰从史位(缺)   字汉德为此颂者
隶释证以天井题名谓即仇靖是也其曰故吏下辨
卷一百十三 第 15a 页 WYG0832-0348c.png
(缺)  子长书此颂者天下碑录以为仇子长名绋
未知何据岂作碑录时其三字犹未阙耶但重刻本
字甚拙恶比之旧拓本已尽失其真集古录跋李翕
作李会曾南丰跋此碑云翕字残阙不可辨欧阳永
叔以为李会余亦意其然及马瑊中玉得此颂以示
余始知其为李翕永叔于学博矣其于是正文字尤
审然一以其意质之遂不能无失则古之人所以阙
疑其可忽欤

卷一百十三 第 15b 页 WYG0832-0348d.png
  灵台碑  建宁五年 字原云在濮州雷泽濮州今
属东昌府雷泽县今废有故城在濮州东南一百里
即汉成阳地后汉书郡国志云成阳有尧冢灵台水
经注云成阳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
陵称曰灵台有汉成阳令管遵所立碑即此碑也集
古录目云在曹州济阴曹州今属兖州府济阴县即
今曹县后汉书郡国志成阳属济阴郡叔弼盖误以
汉之济阴郡为宋之济阴县也 额题云成阳灵台
卷一百十三 第 16a 页 WYG0832-0349a.png
碑五篆字按碑灵台上立黄屋尧所奉祠亡新礼绝
廷尉仲定奏治黄屋济阴太守审晃成阳令管遵辅
助成之故立此碑水经注以为管遵一人所立非也
集古录作尧母碑

  灵台碑阴 隶释云治黄屋者二十八人作碑者十五
人凡诸仲三十一人异姓者四人其间称美仲阿东
代群从出钱数十言其末又载工师仇福事亦数十


卷一百十三 第 16b 页 WYG0832-0349b.png
  仲定碑  熹平元年 金石录云在濮州雷泽 额
题云汉故廷尉仲君之碑按碑有云表祠唐尧为汉
祈福又云为廷尉卿托病乞归脩灵台黄屋盖即灵
台碑中所载之人也

  东海庙碑  熹平元年 金石录云在海州今属淮
南府即汉东海郡朐县也隶释云予官京口日将士
往来朐山者云海庙一椽不存不复见此刻矣 按
碑永寿元年东海相桓君脩饬殿宇部掾何俊等欲
卷一百十三 第 17a 页 WYG0832-0349c.png
为镌石桓君止之熹平元年后相满相君惜其功绩
不著乃为作颂立碑金石录作东海桓君海庙碑

  东海庙碑阴 一行十七字其文曰阙者秦始皇所立
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按碑录有云(缺)阙倚倾即
此阙是也天下碑云秦始皇碑东海相任恭脩理祠
于碑背刻在朐山此阴是也碑缺任君之名赵氏洪
氏皆以为惜乃于此得之

  吴仲山碑  熹平元年 字原云在东京今开封府
卷一百十三 第 17b 页 WYG0832-0349d.png
隶释云宣和中知鄢陵县穆延得之于民间 额题
云汉故民吴公碑六𨽻字为二行碑式云有穿穿在
八九行之中文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后馀数行隶释
云碑无其名仲山其字也金石录云文词颇拙陋书
亦怪而不工

  鲁峻碑  熹平二年 今在济宁州儒学 额题云
汉故司𨽻校尉忠惠父鲁君碑十二隶字为二行忠
惠父者其私谥峻后为屯骑校尉而额题司𨽻者隶
卷一百十三 第 18a 页 WYG0832-0350a.png
释云汉人书碑或以所重之官揭之司𨽻权尊而秩
清非列校可比亦犹冯绲舍廷尉而用车骑也额下
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赵氏洪氏皆云水经注
亦载此碑而误以峻为恭今按水经注所载乃石壁
画象非此碑也金薤琳琅云郑夹漈谓此碑书于蔡
邕考徐浩古迹记及他字书未闻邕尝书此不知郑
氏何所据也

  鲁峻碑阴 凡三列下一列漫灭存者二列每列二十
卷一百十三 第 18b 页 WYG0832-0350b.png
一人前有故吏四人馀称门生最后一人称义士凡
四十二人皆有郡县名字及出钱之数碑载门生汝
南干商沛国丁直魏郡马萌勃海吕图任城吴盛陈
留诚屯东郡夏侯弘等为之作谥立碑两列中干丁
马吕吴皆在惟诚夏侯二人无之姓名盖在第三列
隶续有鲁峻断碑阴跋云所存其下之四横每横二
十有四人凡九十有一人书姓字而不名惟徐袁二
人有郡藏碑者以为鲁君碑阴虽无所据度其石之
卷一百十三 第 19a 页 WYG0832-0350c.png
广适与鲁碑合又字体与鲁碑相类若无可疑今按
此阴凡三列隶续所载乃有四横今存者四十四人
而乃有九十一人又皆书姓氏而不名无故吏门生
义士之称亦误以他碑之阴为鲁峻耳此阴至今尚
存洪氏何以未见

  李翊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渠州今四川顺庆
府渠县无额按碑翊拜汉广属国侯碑式云碑十行
行四十一字

卷一百十三 第 19b 页 WYG0832-0350d.png
  李翊夫人碑 字原云在渠州 无额碑式云有穿文
十二行行三十六字叹曰别作行穿在最后二行隶
释云广汉属国侯夫人碑李翊之配两碑欧赵时皆
未出

  宗俱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邓州 额题云汉
司空宗公碑六篆字为二行碑图云穿在文中凡三
行各废三字其文二十行行四十字隶释云碑之文
皆已残缺惟名字郡邑父祖独存而官秩尚可见

卷一百十三 第 20a 页 WYG0832-0351a.png
  宗俱碑阴 额题云门生立碑人名六篆字隶续云正
碑甚刓灭碑背所损却不多上下凡四横

  杨淮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兴元府即今陜西
汉中府无额碑首行云故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隶
续云绍兴中此碑方出欧赵皆未见之碑云杨君厥
讳淮盖以厥为语助又云大司隶孟文之元孙也大
司𨽻有石门颂亦曰杨君厥字孟文今古皆以厥为
孟文之名得此始知其非华阳国志孟文名涣淮者
卷一百十三 第 20b 页 WYG0832-0351b.png
涣之孙

  张普题字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嘉州即今四川
嘉定州墨宝云磨崖在洪雅县 碑式云凡七行六
十七字字大小疏密不等多者十六字少者九字隶
续作米巫祭酒张普题字跋云字画放纵欹斜略无
典则乃群小所书以同时石刻杂之如瓦砾之在圭
璧中也复斋碑目作张普施天师道法记

  娄寿碑  熹平三年 集古录云光化军乾德县图
卷一百十三 第 21a 页 WYG0832-0351c.png
经载此碑景祐中余自夷陵贬所再迁乾德令按图
求碑而寿有墓在榖城界中余率县学生亲拜其墓
见此碑在墓侧遂据图经迁碑还县立于敕书楼下
按宋置光化军领乾德县熙宁中军废改乾德为光
化县今与榖城县俱属湖广襄阳府 额题云玄儒
娄先生碑六篆字为一行隶释云所篆娄字颇异图
经谓之翟先生碑欧阳公问之王洙原叔以李阳冰
篆文證之始知先生为娄姓碑图云穿在文中三行
卷一百十三 第 21b 页 WYG0832-0351d.png
之内所废者六字凡十三行行二十五字予家有双
钩本得之寒山赵氏曾见一拓本于鬻古之家剪而
贴之每行四字失去首二行今不知所归矣

  娄寿碑阴 隶释云可见者五十四人漫灭者四人馀
盖南阳人也此碑在光化而欧赵不云有阴初若可
疑盖汉人立碑多有阴往往椎拓者略而弃之好古
之士身在他壤无自而知也娄先生南阳人而此有
叶令又其间姓娄之可见者十有二人以前碑合之
卷一百十三 第 22a 页 WYG0832-0352a.png
大小与中穿适相等然后知为娄君碑阴决也按此
碑欧阳公亲立于敕书楼下非身在他壤无自而知
者乃不言其有阴则此阴为可疑恐亦如鲁峻碑阴
误以他碑之阴合之也而洪氏碑图又云碑阴十五
行若亲见有阴者今碑已亡无从考證姑存其疑

  繁阳令杨君碑  熹平三年 集古录目云在阌乡
杨震墓侧 额题云汉故繁阳令杨君之碑九篆字
为三行碑式云有穿碑十八行行三十字集古录云
卷一百十三 第 22b 页 WYG0832-0352b.png
首尾不完文字磨灭碑云君遭叔父太尉薨又云富
波君之子按汉书杨震子牧为富波相君乃牧子也
叔父太尉者秉也惜其名字不可见

  繁阳令杨君碑阴 碑式云二十一行每行六人穿在
第一第二列之间隶释云凡百三十人不书郡邑皆
繁阳之人也集古录有此碑阴而不知为何碑之阴
跋云凡一百三十一人有称故吏者故民者处士者
故功曹史者故门下佐者而文字磨灭仅可读其姓
卷一百十三 第 23a 页 WYG0832-0352c.png
名字俱完可识者八十三人其馀或在或亡盖后汉
杨震墓域中碑也金石录云其曰故吏故民故功曹
史故门下佐者繁阳令碑阴也

  耿勋碑  熹平三年 隶续云在成州同谷县成州
即今巩昌府成县同谷县今废地入成县 无额碑
首行云汉武都太守右扶风茂陵耿君讳勋字伯玮
隶续云造碑之人即李翕天井碑中西部道桥掾李
□熹平元年李翕尚在武都次年三月耿君到郡似
卷一百十三 第 23b 页 WYG0832-0352d.png
是继翕者字原云字与郙阁颂相类乾道间方出

  周憬功勋铭  熹平三年 集古录目云在韶州乐
昌县昌乐泷上周君庙中隶释云今碑在韶州张九
龄庙中 额题云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之纪
铭十四隶字集古录云神汉者如唐人之圣唐云尔
盖当时己为此语而史传他书无之独见此碑也碑
式云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后有馀石韶州图经
郭苍文按碑曲江长区祉与邑子故吏龚台龚雒
卷一百十三 第 24a 页 WYG0832-0353a.png
郭苍等命工建碑于泷上勒铭公功苍亦命工建碑
者非撰文之人图经之不足信如此寰宇记云泷上
有太守周昕庙金石录引曲江图经云周君名昕集
古录前跋惜不见其名后跋云国子监直讲刘仲章
云名暻碑刻虽阙尚可识也集古金石二录俱作桂
阳周府君碑天下碑录作桂阳太守周使君碑

  周憬碑阴 碑式云上一列二十二人下一列前空七
行所题者八人又空六行刻工师姓名

卷一百十三 第 24b 页 WYG0832-0353b.png
  石经尚书残碑  熹平四年后汉书灵帝纪云立于
太学门外水经注云立于太学讲堂前洛阳记云太
学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 隶释云盘庚篇百七十
二字高宗肜日篇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
百八字多士篇四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
一字多方篇五字立政篇五十六字顾命篇十七字
合五百四十七字广川书跋记尚书存二百三十六
字视隶释所载尚不及其半今藏北海孙氏者仅盘
卷一百十三 第 25a 页 WYG0832-0353c.png
庚篇三十馀字矣

  石经鲁诗残碑  熹平四年 隶释云百七十三字
魏唐国风数篇之文也又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
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女曰鸡鸣八字可读其间有齐
韩字盖叙二家异同之说

  石经仪礼残碑  熹平四年 隶释云四十五字皆
大射仪之文也石磨灭字画比他经不明白隶续云
一段八行上下皆糜碎行多者六字少者二字聘礼
卷一百十三 第 25b 页 WYG0832-0353d.png
之文也前五行乃使还反命之仪后三行乃出聘遭
丧之仪一段十行二十字士虞礼之文也漫灭泰甚
仅有数字隐隐可认非板本寻绎安能得之因知此
碑每行七十三字鸿都遗刻独此最为难解

  石经公羊残碑  熹平四年 隶释云三百七十五
字自隐公四年至威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
所书者皆是公羊氏传辞而无春秋正经又有颜氏
说石文断续不可考绎盖严颜异同之辨也东观馀
卷一百十三 第 26a 页 WYG0832-0354a.png
论云其末曰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
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杂字未详
溪上缺当是堂溪典也愚按议郎臣下阙二字疑是
蔡邕名

  石经论语残碑  熹平四年 隶释云九百七十一
字前四篇后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
其字又载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广川书跋记论
语存三百五十七字视隶释所载不及三之一今藏
卷一百十三 第 26b 页 WYG0832-0354b.png
北海孙氏者仅为政篇七十馀字尧曰篇二十馀字
东观馀论云论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
中臣书上臣下皆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
邕书姓名既亡无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按
隶释所载郎中臣下有孙表而无书字

  石经之传疑有二五经六经七经之不同也汉魏一
字三字之不分也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
石立于太学门外儒林传云正定五经刋于石碑宦
卷一百十三 第 27a 页 WYG0832-0354c.png
者传云与诸儒共刻五经文字于石卢植传云时始
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而蔡邕传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张驯传云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后汉
书所载五经六经已自不同隋书经籍志云后汉镌
刻七经著于石碑则又以为七经其目有一字石经
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
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而蔡邕传注所引洛阳记则
有尚书周易公羊礼记论语而无鲁诗仪礼春秋乃
卷一百十三 第 27b 页 WYG0832-0354d.png
多一礼记则又不止七经矣考之金石录与隶释所
载皆有鲁诗仪礼金石文字记云苟非传拓之本出
于神龟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
此则洛阳记之疏略隋书为可信也若礼记则本自
有碑卢植传云考礼记失得刋正碑文洛阳伽蓝记
载石经四部中有礼记邵氏闻见后录洛阳张氏发
地所得亦有礼记而隋书失之者按洛阳记云礼记
十五碑悉崩坏岂当时无传拓之本故不得列于其
卷一百十三 第 28a 页 WYG0832-0355a.png
目耶以愚论之灵帝纪儒林传宦者传卢植传所云
五经者盖以仪礼礼记为一经春秋公羊为一经与
周易尚书鲁诗而为五经实则七经也唐开成时立
石壁九经新唐书儒学传序止云文宗定五经镵之
石张参是正讹文三卷亦曰五经文字盖礼兼三礼
春秋兼三传故曰五经汉之七经为五经犹唐之九
经为五经也蔡邕张驯传所云六经者益以论语而
为六也按旧唐书经籍志有今字石经论语二卷蔡
卷一百十三 第 28b 页 WYG0832-0355b.png
邕注𨽻书唐谓之今字隶释载论语残碑有盍毛包
周有无不同之说此即邕所注者盖当时诏定者五
经邕乃奏定六经益之以论语张驯与蔡邕共奏定
六经故其传亦曰六经也然则汉碑乃有八经而以
五经六经七经为疑犹为未尽也儒林传序云为古
文篆隶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魏书刘芳传亦
云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则汉石经为三字矣
晋书卫恒传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正始中
卷一百十三 第 29a 页 WYG0832-0355c.png
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书
江式传云邯郸淳特善仓雅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
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则魏石经为三字矣洛阳伽蓝
记云汉国子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
之作篆科斗𨽻三种蔡邕笔之遗迹也复有石碑四
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则又有一字石经矣隋书经籍
志以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种皆为蔡邕所书
而云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则魏石经为一字矣
卷一百十三 第 29b 页 WYG0832-0355d.png
按水经注云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
经树之堂西虽不言汉碑为一字而于魏曰三字则
汉为一字可知矣唐宋以来所得石经残碑悉是隶
书虽缺蔡邕名而堂溪典马日磾等与邕共正定诸
经者俨然尚存则可与之相证其云三字石经魏正
始中立与卫恒传合又云树之堂西与江式传合汉
为一字魏为三字当以水经注为据儒林传序云为
卷一百十三 第 30a 页 WYG0832-0356a.png
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赵明诚洪适亦尝非之而莫
得其说张演石经跋乃谓邕或以三体参检其文而
书丹于碑则定为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恐未必然
也按纪传俱不言有三体独于儒林传序言之者相
传梁刘昭补后汉书十志而昭自序云序或未周志
遂全阙天才富博犹俟改具则昭不特补志序亦有
改具者儒林传序岂昭之所改具耶汉魏俱立石经
又俱在太学讲堂前至南北朝大致颓落复徙邺都
卷一百十三 第 30b 页 WYG0832-0356b.png
亦颠倒茫昧汉魏莫辨故魏书于三字石经江式传
以为魏建刘芳传以为汉造即当时亲见其石而记
之者如洛阳伽蓝记亦谓三字石经为蔡邕遗迹昭
生其时而仕于梁惑于传闻奋笔改具遂成千古之
疑耳洛阳伽蓝记所谓表里𨽻书者即汉之一字石
经而不敢亦定为蔡邕遗迹传疑也隋书经籍志则
以一字石经为蔡邕书是矣而又云魏立一字石经
乃其误也石经考云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
卷一百十三 第 31a 页 WYG0832-0356c.png
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
耶若其以三字石经亦为蔡邕书此承前之误无足
怪也隶续云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跋石
经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字者为汉一体字者为
魏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名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谓谬论以愚考之若曰汉魏所立
皆为三字而一字者立于何时若曰一字三字皆为
汉刻而正始中所立者何在若曰魏立者一字而公
卷一百十三 第 31b 页 WYG0832-0356d.png
羊碑上乃有马日磾等名诸史讹错众说舛谬惟赵
明诚洪适皆以一字者为汉三字者为魏不易之论
也金石文字记云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体字四十
八碑表里隶书水经注谓汉碑在堂东侧而四十八
碑为魏经在堂西乃洛阳记不言东侧而云堂前有
四十六枚上有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为三体
一体无乃并水经注所谓魏者而指之为汉欤按伽
蓝志四十八碑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洛阳记
卷一百十三 第 32a 页 WYG0832-0357a.png
少二碑而多一论语尚缺鲁诗仪礼春秋四部经数
未全又何论碑数耶四十八碑在堂西水经注以为
魏经證之江式传似为可信洛阳记世无传本恐亦
汉魏俱载章怀太子引注后汉书则专取汉碑所云
四十六枚未必指魏为汉若伽蓝三体隶书于汉魏
尚且莫辨二十五碑亦不足信也


卷一百十三 第 32b 页 WYG0832-0357b.png








  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