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四
卷五十四 第 1a 页 WYG0831-03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录卷五十四    钱塘倪涛撰

  石刻文字三十

  郑三益阙铭

  郑三益阙铭武帝建元二年自刘聪后屡以建元纪
年此铭字画非晋已后人书(金石录)

  会稽东部都尉路君阙铭

  右路君阙铭二其一云会稽东部都尉路君阙永平
卷五十四 第 1b 页 WYG0831-0334b.png
八年四月十四日庚申造其一云君故豫州刺史温
令元城令公车司马令开阳令谒者议郎徵试博士
路君不知为何人按汉书志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
唯边郡往往有之岂会稽边海故置此官欤又任延
尝为会稽西部都尉而此云东部疑当时会稽分东
西部各置都尉史不载尔(金石录)

  会稽东部都尉路君阙永平八年造东都冢墓间石
刻传于后世者自此始赵氏云建武中省诸部都尉
卷五十四 第 2a 页 WYG0831-0335a.png
唯边郡有之岂会稽边海故置此官欤任延尝为会
稽西部都尉而此云东部疑会稽分东西部各置都
尉史不载耳予按衡方碑亦为会稽东部都尉乃威
宗之时则东部盖有此官未尝并省范史虽不具载
而它书亦可稽㨿(𨽻续)

  南武阳功曹阙铭

  右南武阳功曹墓阙铭云南武阳功曹乡啬夫又云
以为国三老又云章和元年其它族系名字皆摩灭
卷五十四 第 2b 页 WYG0831-0335b.png
不可考究墓在今沂州有两阙其一铭元和中立文
字尤残阙难读(金石录)

  雒阳令王稚子二阙

  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令王君稚子阙

  汉故兖州刺史雒阳令王君稚子之阙

  右王稚子阙铭二其一云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县
令王君稚子阙其一云汉故兖州刺史洛阳令王君
稚子之阙按范晔后汉书循吏传王涣字稚子尝为
卷五十四 第 3a 页 WYG0831-0335c.png
温令而刻石为河内令者盖史之误涣以元兴元年
卒然则阙铭盖和帝时所立也(金石录)

  右雒阳令王稚子二阙王君名涣其字稚子广汉郪
县人也东汉循吏有列传涣举茂才历温令兖州刺
史侍御史洛阳令以和帝元兴元年卒今成都新都
县有涣墓此墓前之双石阙也其上各刻车马之状
一则二人乘马一则二人乘车见于𨽻释惟冯焕高
颐金恭三人有阙又有碑赵氏云本传稚子尝为温
卷五十四 第 3b 页 WYG0831-0335d.png
令而碑作河内令乃史之误其说非也温者河内之
邑河内是郡名无令也碑云河内县令者以郡为尊
盖谓河内之县令尔即温也先灵之称它碑所无碑
中县字反系作□(𨽻释)

  豫州刺史路君二阙

  豫州刺史路君二阙前阙七行二十七字书其所立
豫州刺史至徵试博士凡八官后阙亦七行二十一
字云会稽东部都尉路君阙其次书造阙年月日永
卷五十四 第 4a 页 WYG0831-0336a.png
平之八年也字画兼用篆体前阙人物之后小字一
行却是𨽻文豫州前后各一人执杖负剑向字立东
部之前亦一人执杖负剑又有一人正面立腰下垂
佩两手各有所执末亦一人执杖负剑而其前又有
一人侧面向字立手中亦有所执盖是墓前双阙如
王稚子高贯方之类但二阙无姓名此其异耳(𨽻续)

  孝子董蒲阙

  孝子董蒲阙其中刻一禽颇大两旁各一兽衔佩环
卷五十四 第 4b 页 WYG0831-0336b.png
之属甚类处士金恭阙禽之下横书七行云孝子澄
乡宜利里董蒲亦与金恭阙相类禽之右有一行云
永宁二年三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掾李纯有秩张
成其阙数字难辨此阙先书年月朔日又有掾史姓
名与墓门之阙不同必董君孝行著闻官为甄表而
立此阙二兽不见下体恐所刻文辞或在其下(𨽻续)

  右侍无名人墓阙

  汉右侍之墓五字藏碑者宣和间中分为两黏装作
卷五十四 第 5a 页 WYG0831-0336c.png
帙汉官有左右署侍郎汉人题阙作碑多省文如郭
仲奇为北军中候而碑中省其北字高颐作北部府
丞而题阙省其部字冯绲之右郎中署字于文亦省
此侍字之下必有漫灭之文为贴碑者所剪其右有
光和三年四小字(𨽻续)

  光和三年立(汉𨽻字原)

  冯使君墓阙铭

  右汉冯使君墓阙铭云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
卷五十四 第 5b 页 WYG0831-0336d.png
刺史冯使君神道按汉书冯绲传绲父焕安帝时为
幽州刺史而冯绲碑亦云幽州君之元子此字在宕
渠绲墓前双石阙上知其为焕也(金石录)

  永乐少府费君阙铭

  右汉永乐少府费君阙铭按汉书桓帝母孝崇匽皇
后居永乐宫和平元年诏置太仆少府如长乐故事
其后灵帝母孝仁董皇后亦居是宫欧阳公集古录
引章怀太子注云汉官仪长乐少府以宦者为之则
卷五十四 第 6a 页 WYG0831-0337a.png
费君盖亦宦者也余以汉史及刻考之当时三公如
陈球刘宽皆尝为此官非独一人盖自西汉以来太
后皇后宫属如大长秋之类皆参用士人然则汉官
仪以为止用宦者为之盖其阙漏而集古录遂以费
君为宦者亦未必然也(金石录)

  后汉人阙铭其一曰永乐少府贾君阙其一曰雒阳
令王君阙二者皆不知为何人按汉书桓帝母孝崇
匽皇后居永乐宫和平元年诏置太仆少府如长乐
卷五十四 第 6b 页 WYG0831-0337b.png
故事又按颜师古注地理志曰鱼豢云汉火行忌水
故去洛水加佳师古谓光武以后始改为雒然则二
人者皆后汉时人也又按汉官仪长乐少府以宦者
为之则贾君者盖亦宦者也(集古录)

  汉故永乐少府将作贾君之阙碑为篆书而将作下
二字缺不可识(集古录目)

  益州太守杨宗墓阙铭

  右杨宗墓阙铭在蜀中凡十六大字云汉故益州大
卷五十四 第 7a 页 WYG0831-0337c.png
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阙汶阳李长茂为蜀使者
罢归以此本见遗长茂名公年东州善士以画山水
著称者(金石录)

  益州太守高颐二阙

  汉故益州大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頙
字贯方

  汉故益州大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府
君字贯(阙一字)

卷五十四 第 7b 页 WYG0831-0337d.png
  右益州太守高颐二阙今在雅州高颐字贯方有墓
碑载其历北部府丞广汉属国都尉益州太守以献
帝建安十四年卒碑石沦碎官不尽见此两阙一有
高君名字一不称名而字阙其一予所见六十年前
石刻贯字之旁刻云缺一字近世所见乃有以光字
补之者此一阙虽无颐之名而阴平北府皆见之碑
志可㨿则两者皆高颐之阙也汉志缘边属国
无阴平惟广汉有阴平道前书注阴平云北部
卷五十四 第 8a 页 WYG0831-0338a.png
都尉治墓阙所以书广汉为阴平者指其理所
(𨽻释)

  钜鹿太守金君阙

  右钜鹿太守金君阙七字今在蜀道不知其人也(𨽻释)
右云安军(汉𨽻字原)

  不其令董恢阙

  汉故□其令蕫君阙

  右不其令蕫君阙碑录云济州任城有童恢墓双石
卷五十四 第 8b 页 WYG0831-0338b.png
阙字一云童恢琅邪人一云汉故不其令童君东汉
循吏有童恢传注云谢承书作僮种两姓异同史氏
固有所疑矣初未尝见此阙遂以蕫为童与宗均相
类当以碑为正前书地里志不其属琅琊注云其音
基范史王景传云八世祖琅邪不其人郡国志东莱
郡有不期侯国故属琅邪恢宰邑有异政为青州所
举则恢为令时不其已不𨽻琅邪矣志作不期误也
传云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人辟公府除不其令举尤
卷五十四 第 9a 页 WYG0831-0338c.png
异迁丹阳太守暴疾卒其为令在杨赐罢相之后则
恢盖孝灵时人也但恢尝守丹阳而阙不书者或是
如王稚子之类有两阙而互见之欤此阙刻一冢冢
上三物植立若木叶然二男子拜于前其后有一妇
人二稚子又有六妇人鱼贯于后冢旁有一大树其
下有一马立于木下及马后者各一人马前有数物
如鸡鹜之状者(𨽻释)

  不其令董君阙在济州或云双阙一云童恢琅邪人
卷五十四 第 9b 页 WYG0831-0338d.png
(汉𨽻字原)

  集韵蕫草名董正也督也通作蕫二字盖通用卫弹
碑以府丞蕫察通作董(仝上)

  高直阙

  汉故高君讳□字文玉

  右高直阙九字今在蜀中字画甚不工汉人题墓有
云神道者有云墓道者有云阙者惟高颐及高直但
书姓名字尔(𨽻释)

卷五十四 第 10a 页 WYG0831-0339a.png
  贞女罗凤墓阙

  汉贞女罗凤墓六字笔势甚清逸颇类景谒者墓表
字之上以朱爵为额盖墓阙也(𨽻续)

  琅琊相王君墓阙铭

  武阴令高君墓阙铭

  车骑将军阙铭

  小黄令徵试博士墓阙铭

  阳都长徐君冢阙铭

卷五十四 第 10b 页 WYG0831-0339b.png
  以上诸碑皆无岁月或残缺(金石录)

  汉沛相剑门范史墓阙文

  在剑州梓潼县东墓前字不甚多记名目而已(天下碑录)

  上庸长阙文

  在德阳县灵龛镇(天下碑录)

  丁房阙

  在临江县其刻漫灭有汉丁房等字尚可认(舆地碑目)

  绵竹令王君神道

卷五十四 第 11a 页 WYG0831-0339c.png
  广汉草令王君神道

  右绵竹令王君神道九字微杂篆体绵字作曰下木
略与县字相混故赵氏误作广汉县令而谓其借苓
为令也欧阳公博收并蓄顾弗深考姓名字画多有
误读者德父治郡之馀专意金石刻辨證亦在精确
独此碑为可笑尔(𨽻释)

  右广汉县令王君神道建宁元年十月造县令字作
苓汉人淳质文字相近者多假借用之如县令字人
卷五十四 第 11b 页 WYG0831-0339d.png
所常用而尚假借何耶(金石录)

  建宁元年立在涪州金石录误以绵字为县字又以
竹字合令字为苓又合刘让阁道题字为一碑(汉𨽻字原)

  蜀郡太守任君神道

  右汉蜀郡太守任君神道九字字画壮伟然不著名
字乡里岁月莫详其为何人也(金石录)

  蜀郡属国都尉王君神道

  右汉王君神道在南阳云汉故蜀郡属国都尉王君
卷五十四 第 12a 页 WYG0831-0340a.png
神道封陌按郦道元注水经济水南道侧有二石楼
制作精妙题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
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三女各出钱五
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今此碑后有唐向城令张
璿之撰孝女双石楼记所书与水经注合惟水经误
以都尉为太守耳璿之记天宝七载建别录于后(金石
录)

  交趾都尉沈君二神道

卷五十四 第 12b 页 WYG0831-0340b.png
  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

  汉新丰令交阯都尉沈府君神道

  右交阯都尉沈君二神道今在梁山军其上各刻朱
雀其形相向知此盖是一人犹王稚子阙尽书其所
历官也其下又刻龟蛇虎首所画甚工此字及冯焕
王稚子阙皆是八分书张怀瓘所谓作威投戟腾气
扬波者也(𨽻释)

  益州太守杨宗墓道

卷五十四 第 13a 页 WYG0831-0340c.png
  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

  右益州太守杨宗墓道十六大字今在西州

  清河相张君墓道

  清河相弘农太守张君墓(下阙一字)

  右清河相张君墓道一碑甚大其中但存此数字惟
河相弘农君五字点画具尔汉人用字有假借者有
通用者有奇古者有变昜偏旁及减省者𨽻释皆已
表出其间点画小异寻文而可识者皆不复释如此
卷五十四 第 13b 页 WYG0831-0340d.png
碑农上安西之类是也颜之推论揖下无耳鼓外设
皮离则配禹皋分泽外咸以世俗为非今𨽻字皆然
盖各是一家之书不可拘以古法也其详已类之𨽻
韵略举数字于此平声则牢(牢)(灵)(通)(濡)(迁)
上声则(响)(览)(秉)(启)(典)去声则据(据)(裔)
(孟)(验)(舜)入声则术(术)(属)(陟)(恻)(壹)
巍字山皆在下魏字却有山在上者惟字皆从心独
尚书从系尔(𨽻释)

卷五十四 第 14a 页 WYG0831-0341a.png
  上庸长司马孟台神道

  故上庸长司马君孟台神道

  右上庸长司马孟台神道石文皴剥而字札甚精汉
人所作墓阙神道者第欲表封陌限樵牧尔非若镌
过实之辞有意乎欺诳来世也(𨽻释)

  在汉州复斋碑目作上庸长阙墨宝云上庸长司马
孟台神道(汉𨽻字原)

  韦氏神道

卷五十四 第 14b 页 WYG0831-0341b.png
  韦氏神道

  右韦氏神道石文中断似若韦氏尔(𨽻释)

  在均州(汉𨽻字原)

  征南将军刘君神道

  有汉征南将军刘君神道十字大小与王稚子阙相
类而刚劲过之惟后两字刓损两汉杂号将军掌征
伐背叛事讫则罢不常置也唐杜佑云四征兴于汉
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四平止于丧乱在
卷五十四 第 15a 页 WYG0831-0341c.png
光武时岑彭尝建征南之号矣牛僧孺玄怪录载卢
公渔为明州刺史时有盗发征南刘将军墓者盖在
明之翁山县其官氏偶同非此刘君也(𨽻续)

  侍中杨文甫神道

  汉侍中杨文甫之神道字体略与冯幽州阙相似必
西州所刻者(𨽻续)

  汉故原武典农高府君之神道

  在汲县东北五十里二石柱上(寰宇记)

卷五十四 第 15b 页 WYG0831-0341d.png
  汉平杨府君叔神道

  在绵州八字字为一纸盖刻于石阙椽首墨宝云平
杨必姓名如建平太守之类叔其字也𨽻释止载平
杨府君叔六字(汉𨽻字原)

  涪陵太守庞厷神道

  两行十一字今在资州(𨽻续)

  汝南上蔡令神道

  在阆州蜀人谓之汝南令阙(汉𨽻字原)

卷五十四 第 16a 页 WYG0831-0342a.png
  逢府君墓石柱篆文

  右汉逢府君墓石柱篆文云汉故博士赵传逢府君
神道唐李利涉编古命氏北海逢氏有名丝字子绣
者为汉赵王傅其孙萌不仕王莽盖前汉时人今逢
君北海人又为赵傅疑其是也而潍州图经北海县
有逢汾墓云汾好学以德义闻徵为慱士赵王傅卒
门人执衰往者数百葬于寒亭南四里今此篆文既
不载其名皆莫可考然图经所载逢君事首尾甚详
卷五十四 第 16b 页 WYG0831-0342b.png
不知何以知其名汾必别有所据又疑丝与汾两人
前后皆尝为赵王傅未可知也故并载之以俟知者
(金石录)

  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

  维兮本造此窅者张宾公妻子伟伯伯妻孙陵在此右
方曲内中

  维兮张伟伯子长仲以建初二六月十二日与少子
叔元俱下世长子元益为之祖父□中造内栖柱佗崖
卷五十四 第 17a 页 WYG0831-0342c.png
棺葬父及弟叔元

  右张氏穿中记土本张宾公之妻之穴也其子伟伯
及伟伯妻与其孙陵皆袝葬右方曲内中故志之其
一则伟伯之孙元益葬其父长仲并弟叔元所志也
维兮犹乌呼之类其间云建初三年则章帝年号也
字古而拙在会稽都尉路君阙之后眉州李治中云
武阳城东彭亡山之巅耕夫斸地有声寻罅入焉石
窟如屋大中立两崖崖柱左右各分二室左方有破
卷五十四 第 17b 页 WYG0831-0342d.png
瓦棺入泥中右方三崖棺泥秽充仞执烛视之得题
识三所一在门旁为土所蚀廑存其上十许字穿中
沙石不坚数日间观者揩摩悉皆漫灭其二在两柱
前稍高故可拓时绍兴丁丒年也上距建初丁丑千
八十有一年(𨽻释)

  司徒甄邯墓石

  张永常开玄武湖遇古冢有一石铭大司徒甄邯之
(南史何承天传)

卷五十四 第 18a 页 WYG0831-0343a.png
  中令杨畅墓碣

  在嘉州夹江县东南古贤乡(天下碑录)

  刺史李顼碣

  在绵州巴西县今在开元寺文字磨灭(天下碑录)

  马融墓碣

  在什邡县字有磨灭今亡(天下碑录)

  张翼碣

  在绵州东四十步(天下碑录)

卷五十四 第 18b 页 WYG0831-0343b.png
  江原长进德碣

  君讳就字进德故蜀郡江原长延熹三□□ □


  右江原长碣有名字而不知其姓似阙非阙似碑非
碑其文由左而右其下刻一怪兽之首若虎而有角
碑今在蜀州江原县(𨽻释)

  罗含志

  在耒阳县南四里(天下碑录)

卷五十四 第 19a 页 WYG0831-0343c.png
  罗训墓志

  在衡州耒阳县南六十里(天下碑录)

  阳朔砖字

  右汉阳朔砖字云尉府壶壁阳朔四年正朔始造设
已所行者字画奇古西汉文字世不多有此字完好
可喜然所谓尉府壶壁又云已所行者莫晓其为何
等语(金石录)

  尉府灵壁砖文四行十二字成帝阳朔四年造而西
卷五十四 第 19b 页 WYG0831-0343d.png
汉字见于彝器者皆是篆文此砖分行作棋局大眼
数字略有𨽻体与会稽路都尉阙颇相类赵德夫云
士大夫考正前代遗字其失常在好奇孔子曰君子
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予谓建元名年不止西都有
之郑三益阙全是晋人笔札赵乃定为武帝时碑深
误后学阙如之戒若何资州重刻燕然铭自窦宪之
后谁曾再登此山若当时椎拓者无缘留到今日兼
东都之初石刻未如此齐整一见可知其伪(𨽻续)

卷五十四 第 20a 页 WYG0831-0344a.png
  五凤二年残字

  此石金高德裔修孔庙掘得之太子钓鱼池中池在
灵光殿基南三十步太子者景帝子刘馀封鲁故俗
以太子呼之也石曰五凤二年宣帝号也又曰鲁三
十四年德馀以为馀孙孝王时也又曰六月四日成
者必当时创建或凿池而记其成功之日也西汉石
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存之以示后人(石墨镌华)
鲁孝王刻石八分书高德裔记曰鲁灵光殿基西南
卷五十四 第 20b 页 WYG0831-0344b.png
三十步有池明昌二年诏修孔子庙匠者于池中得
此石其文曰五凤二年鲁三十四年六月四日成今
在孔子庙中 五凤二年者汉宣帝有天下之年也
鲁三十四年者鲁孝王有国之年也上书天子大一
统之年而下书诸侯王自有其国之年此汉人之例
也三代之时侯国之为史者则但书本国之年而不
书天子之年春秋隐公元年者何自鲁人书之也秦
誓十有三年者何自周人书之也(金石文字记)

卷五十四 第 21a 页 WYG0831-0344c.png
  居摄坟坛刻石

  右居摄坟坛刻石二其一云上谷府卿坟坛其一云
祝其卿坟坛皆居摄二年三月造上谷郡名祝其县
名不知所谓府卿与县卿为何官盖自王莽居摄官
名日易故史家不能尽纪其曰坟坛者古未有土木
像故为坛以祀之两汉时皆如此(金石录)

  员石铭

  建德校尉王和掘得员石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
卷五十四 第 21b 页 WYG0831-0344d.png
度量衡有新氏造参军续咸曰王莽时物也(晋书载记石勒
传)

  扈君砖

  扈君甲砖其文云持节使者北宫卫令扈君千秋之宅
建武二十八年五日丙午工李邑作

  乙砖其文云北宫卫令扈君万秋宅皆篆文

  汉北宫卫士令秩六百石以长历考之是岁壬子下
到今淳熙壬寅一千一百二十载矣(芦浦笔记)

卷五十四 第 22a 页 WYG0831-0345a.png
  谢君砖

  谢君砖其文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谢君久造此墓
按元和之号惟汉章帝唐宪宗有之宪宗之三年其
五月则壬午朔也而此甲戌其为汉𨽻不疑(芦浦笔记)

  范君砖

  范君甲砖其文云喏痛明时仲治无年结偅孳孳履践
圣门智辨赐张(缺)噍孔言宽博(缺)约性能渊泉带徒千
人行无遗愆

卷五十四 第 22b 页 WYG0831-0345b.png
  乙砖其文云德积未报曷尤乾川茂而不实颜氏暴颠
非独范子古今皆然相猊睹形列画诸先设生有知岂
复恨焉

  汉范皮阙旁耕者尝获巨砖二皆为当路取去惟拓
本传于好事之家乙砖仅存此范君墓中之铭晁错
传公卿言邓先师古曰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列画诸
先者岂非墓中列画古贤士如武梁石室之类耶先
儒谓谢朓始为志铭此可證其误 曩于周益公坐
卷五十四 第 23a 页 WYG0831-0345c.png
间出示汉五砖皆得于建州梓潼县因记其文公亦
书于后并录之(芦浦笔记)

  梓潼城砖

  梓潼城砖其文云梓潼城

  篆文皆交一砖之重至十觔岁月虽无所稽然字画
劲奇决非近古所能作者(芦浦笔记)

  永平砖文

  四行九字云永平八年七月廿日作(𨽻续)

卷五十四 第 23b 页 WYG0831-0345d.png
  汝伯宁砖文

  八行行四字建初三年作(𨽻续)

  曹叔文砖文

  八行十八字建初七年作(𨽻续)

  章和石记

  章和二年(金石录)

  永元十六字

  在永康军蔡迨刻记云在范功平磨崖碑之西五十
卷五十四 第 24a 页 WYG0831-0346a.png
馀步去地数寸蔡迨得磨崖后十日其子武仲始见
此十六字而摹之复斋碑目作永元六年攻石题汉
(汉𨽻字原)

  永初砖文

  永初元年作(汉𨽻字原)

  延年益寿椁字

  延年益寿椁文三行十八字今在蜀中安帝永初七
年造谓之万岁延年益寿椁当是寿冢中所刻如梁
卷五十四 第 24b 页 WYG0831-0346b.png
相孔耽碑之类建初中曹叔文汝伯宁砖皆有万岁
舍之文恐彼亦是寿藏之物(𨽻续)

  永初官墼文

  永初七年作眉人掘武阳故城得之(汉𨽻字原)

  永建刻铭

  元祐二年永城下得石如丰碑其上刻铭曰永建六
年五月(广川书跋)

  后汉天禄辟邪字

卷五十四 第 25a 页 WYG0831-0346c.png
  右汉天禄辟邪四字在宗资墓前石兽膊上按后汉
书宗资南阳安众人也今墓在邓州南阳界中墓前
有二石兽刻其膊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余自天圣
中举进士往来襄邓间见之道侧迨今三十馀年矣
其后集录古文屡求于人不能致尚书职方员外郎
谢景初家于邓为余模得之然字画讹缺不若余见
时完也按党锢传云资祖均自有传今后汉书有宋
均传云南阳安众人而无宗均传疑党锢传转写宋
卷五十四 第 25b 页 WYG0831-0346d.png
为宗尔蜀志有宗预南阳安众人岂安众当汉时有
宗宋二族而字与音皆相近遂至讹谬耶史之失传
如此者多矣(集古录)

  右汉天禄辟邪字在南阳宗资墓前石兽膊上欧阳
公集古录按党锢传云资祖均自有传(见章怀太子注)今后
汉书有宋均传云南阳安众人而无宗均传疑党锢
传转写宋为宗尔蜀志有宗预南阳安众人岂安众
当汉时有宗宋二族而字与音皆相近遂至讹谬耶
卷五十四 第 26a 页 WYG0831-0347a.png
此说非是余按后汉书均族子意传云意孙俱灵帝
时为司空而灵帝纪建宁四年书太常宗俱为司空
注云俱字伯俪南阳安众人延熹二年书司空宗俱
薨又姓苑载南阳安众宗氏云后汉五官中郎将伯
伯子司𨽻校尉河内太守均均族兄辽东太守崇崇
子司𨽻校尉意意孙司空俱元和姓纂所书亦同则
均姓为宗无可疑者当章怀太子为注及林宝撰姓
纂时尚未差谬至后来始转写为宋尔余既援㨿详
卷五十四 第 26b 页 WYG0831-0347b.png
审遂于家藏后汉书均列传用此说故述云(金石录)
邓州南阳北有东汉太守汝南宗资墓墓列二兽其
高八尺角而鳞分鬣曳尾过壮大左曰天禄右曰辟
邪皆刻膊上字不尽为𨽻法盖篆之变也汉自光和
后碑尽为𨽻至书其额或作篆亦时有焉大体皆为
偃波势而此石所书独多篆法知汉𨽻之有如此者
以篆尚存也按书志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
为天禄两角为辟邪无前角者为浮都禄又为鹿传
卷五十四 第 27a 页 WYG0831-0347c.png
曰辟邪应瑞之兽也五色光煇长尾善知星变故其
见于时著瑞应也封氏曰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麒
麟辟邪象马之属人臣墓刻石虎羊以为仪卫其在
唐有制然资以御史中丞而墓刻辟邪盖汉无此制
也昔交趾献兽麟首一角而肉鳞当时不能识其后
沈括察其形谓是天禄然当时所献无鳞甲五色但
皮肉𨼆鳞不说长尾未得便为天禄也(广川书跋)

  种氏石虎刻字

卷五十四 第 27b 页 WYG0831-0347d.png
  种氏石虎刻字光和七年四月五日己丑孝子种览
玄博所造赵氏得汉代两墓石兽膊上字宗资天禄
辟邪是篆文州辅二兽所刻予访之未获(𨽻续)

  交阯刺史石羊字

  在郴州止五字刻于墓道石羊膊上(汉𨽻字原)

  五君杯柈文

  宣和殿藏碑录为汉碑名曰真人五君石樽刻石与四
老神祚机刻石同帙(汉𨽻字原)

卷五十四 第 28a 页 WYG0831-0348a.png
  武氏石室画像

  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在今济州任
城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圣贤画像小字八分书题
记姓名往往赞于其上文词古雅字画遒劲可喜故
尽录之以资博览(金石录)

  武梁祠堂画像

  伏仓精初造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者欲刑罚未施

卷五十四 第 28b 页 WYG0831-0348b.png
  神农氏□宜教田辟土种榖㕥振万民

  黄帝多所改作造兵(阙三字)裳立宫宅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阙二字)

  帝俈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尧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帝舜名重华

  夏禹长于地理(阙一字)(阙一字)阴随(阙二字)退为肉刑

  夏桀(自伏戏至夏桀是一段)

卷五十四 第 29a 页 WYG0831-0348c.png
  菅仲 齐桓公 曹子桓 鲁庄公

  (阙一字)侍郎(阙一字) 专诸炙鱼刺救吴王 吴王

  荆轲 樊于其头 秦武眻 秦王(自管仲至秦王是一段)

  (阙二人名)豫让救□㕥报知巳 (阙一人名)

  齐王 无盐愧女钟离春(自豫让至无盐是一段)

  梁高行 奉金者 使者

  (阙一人名) 胡妻 秋胡

  义姑姊 姑姊儿 卫将军(自梁高行至卫将军是一段)

卷五十四 第 29b 页 WYG0831-0348d.png
  (阙一人名) 使者

  长妇儿 梁节姑姊 救者 姑姊共室失火取兄子
往辄得其子赴火如亡示其诚也

  (阙二人名) 后母子 前母子 齐继母

  京师莭女 怨家攻者(自使者至怨家攻者是一段)

  蔺相如赵臣也奉璧于秦 秦王

  范且 (阙二人名 自蔺相如至范且是一段)

  曾子(阙二字)孝以通神明贯感(阙)祇著乎朱方后世凯式
卷五十四 第 30a 页 WYG0831-0349a.png
(阙二字)无纲

  子骞后母弟 子骞父 闵子骞(阙一字)母居丧(阙一字)
子骞阙寒□(阙一字)(阙一字)

  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
驩君子之孝道大焉 莱子母 莱子父

  丁兰二亲终后立木为父邻人假物乃借与(自曾子至丁兰
是伏戏下一段)

  □士 县功曹(是豫让下一段)

卷五十四 第 30b 页 WYG0831-0349b.png
  (阙一人名) 榆母

  渠父 邢渠哺父

  永父 蕫永千乘人也

  章孝母 朱明 朱明弟 朱明妻

  李氏遗孤 忠孝李善

  休屠像 骑都尉(自榆母至骑都尉是梁高行下一段)

  (阙一人名)

  义羊公 乞

卷五十四 第 31a 页 WYG0831-0349c.png
  汤父 巍汤(阙一字)

  孝(阙一字)(阙一字)

  孝孙 孝孙(阙一字)(自羊公至孝孙父是梁节姑下一段)

  右武梁祠堂画像为石凡六其五则横分为二梁高
行蔺相如二段又广于它石所画者古帝王忠臣义
士孝子贤妇各以小字识其旁有为之赞文者其事
则史记两汉史列女传诸书合百六十有二人有标
题者八十七人其十一人磨灭不可辨又有鸟兽草
卷五十四 第 31b 页 WYG0831-0349d.png
木车盖器皿屋宇之属甚众水经云金乡有司𨽻校
尉鲁恭冢冢前有石祠自书契以来忠贞孝子贞妇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形像皆刻之四壁今此碑无阙
里圣贤知其非鲁君石祠中物也又云钜野有荆州
刺史李刚墓其石室三间四壁雕刻为君臣官属龟
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今此碑不画四灵又知
其非李刚石壁也赵德夫虽云尝得鲁君石室所刻
而题其所藏碑则云武氏石室画像其说云武氏有
卷五十四 第 32a 页 WYG0831-0350a.png
数墓在济之任城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圣贤像赵
君东人当知其实而不能辨此画为武氏谁人家前
者金乡钜野皆𨽻山阳与任城接境必是东州仟垄
当时竞有此制予案任城有从事掾武梁碑以威宗
元嘉元年立其辞云孝子仲章季章季立孝孙子侨
躬脩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
色无斑黄前设坛墠后建祠堂良匠卫改雕文刻画
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似是谓此画也故予
卷五十四 第 32b 页 WYG0831-0350b.png
以武梁祠堂画像名之后之人身履其壤会能因斯
言以求是先儒说三皇五帝者不一太史公采大戴
礼𠨩少昊而不录经传皆云帝颛之后黎为祝融盖
高辛之火正也惟庄子以祝融氏与戏农赫胥同辞
白虎通既依史记五帝之序遂以羲农祝融为三皇
至论五行则又以祝融为南方之神初非通论此碑
以祝诵为祝融而介于戏农之间则白虎通之说也
帝王世纪称上古圣人牛首蛇身之类亦犹孔子四
卷五十四 第 33a 页 WYG0831-0350c.png
十九表所谓龟脊虎掌世之言相者有犀形鹤形之
比也俗儒作图谱遂有真为异类之状者此碑所画
伏戏自要以下若蛇然亦非也(𨽻释)

  碑以樊于其为樊于期秦武阳为秦舞阳愧女为
丑女凯式为楷式斑连为斑烂者即嗜字即劫
即浆字魏即魏字(仝上)

  在建康府治䌷书阁(诸道石刻录)

  武梁祠堂画像在济州刻古帝王忠臣义士孝子贤
卷五十四 第 33b 页 WYG0831-0350d.png
妇名以小字识其傍或有为之赞者凡百六十有二
人其石六其五则横分为二金石录作武氏石室画
(汉𨽻字原)

  㐲尉公墓中画像

  在资州内江县蜀人谓之燕王墓人物未知何据𨽻
释云汉碑书太尉太守太字皆无点字书有㐲字与
太同音注云汉中池名从人从犬则是倚伏之伏此
碑所云㐲尉者即太尉公也(汉𨽻字原)

卷五十四 第 34a 页 WYG0831-0351a.png
  雍邱令残画碑

  雍邱令残画像其标皆已磨灭独存泰山为雍邱令
一榜六字所谓泰山者疑是称其所终之官其书法
亦犹朱浮碑云府君作令时之比此画形制甚类朱
君者但作一旁行则与之不类又人马之形貌亦不
类驾车各以一马凡车之上有盖乘车者之后有一
人焉其御也惟第七车无盖而御者执斧其次则𨗳
者二人各执其物有如箭者次二人乘马次𨗳者又
卷五十四 第 34b 页 WYG0831-0351b.png
二人然后至所谓雍邱令之车次二人乘马从之复
有一车惟见其马与车之半轮馀则缺矣此刻及朱
浮画乃是写其平生车骑之容纳之幽穸者亦涂车
刍灵之意后世神祠佛刹中图画于廊庑间有此类
(𨽻续)



  六艺之一录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