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1285-01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方麓集卷二
             明 王樵 撰
 序
  周易私录序
易之为书圣人因象占以示教义理固无所不备而其
教以洁净精微为主洁净精微谓不着于事朱子所谓
稽实待虚是也后儒失其传因流而为数学玄学失之
卷二 第 1b 页 WYG1285-0131b.png
远矣程子始归之义理易教于是大明而于卜筮本义
古易篇次有未暇及焉不能无待于后人也故朱子补
之自汉以来上下经与十翼颇为诸儒所乱屡经是正
至吕伯恭而定又为之音训朱子实据其本以作本义
自程传本义并行易有今本古本不知何时改本义以
从今本又省去吕氏音训自是世但知有今本而已场
屋中出题至有可笑者鄱阳董真卿氏爰有会通之编
虽未能复古然使经传有别合程朱二家传义可省学
卷二 第 2a 页 WYG1285-0132a.png
者两读其纂辑颇有伦理愚意经传不必会通决当反
正当知改程子以从朱子非违程子乃复孔门之旧耳
何不敢哉经下分注音训程传本义仍大书之而降经
文一字二先生语及诸家之说又降一字皆采诸董氏
间附一得抑朱子答吴宜之书谓易说诚略然此书体
面与他经不同只得如此点掇说过多着言语便说杀
矣又谓中间更欲稍移经下注文入传中庶得经文意
思更宽而未有功夫及之恐为没身之恨然则后之学
卷二 第 2b 页 WYG1285-0132b.png
者不知玩辞之法转于辞下增益恐为说虽多去易益
远矣程子曰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
焉学者务诸
  尚书日记序(凡例/附)
传尚书者非一家至蔡先生集传宗本程朱义始益精
而学者罕穷其归趣何也经文简奥事理兼该非不该
不遍之学骤能通贯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盖以诗书所载皆其人之实读其
卷二 第 3a 页 WYG1285-0132c.png
书如身在其时论其世如事在于已则我之心即古人
之心古人之心即我之心然后所谓知其人者可得而
几也吁岂易言哉今去圣人之世虽远而其心固在故
居千载之下可仰而求有不求未有求而无得者也予
未有得而不敢不求者也敬援横渠张子不思还塞辄
复劄记之法但以自验所进日久成帙遂编次之初不
敢以传之人人然此学人之所共有愿观者则出之倘
读而颇亦有契者乎则以是为适国之舟车送者自崖
卷二 第 3b 页 WYG1285-0132d.png
而反奚不可者
 日记凡例
 一蔡氏传经体不得不简是编欲以羽翼之故不厌
 详体各不同也
 一义理蔡传发明已尽今欲学者认归切已可用故
 多引之使近不欲推之使远昔汉武帝以尚书为朴
 学弗好司马迁叙七国楚汉事使人如见而五帝三
 代本纪殊不逮诸篇盖迁有史材无经学其作此诸
卷二 第 4a 页 WYG1285-0133a.png
 纪也摭经入史故辞多拙经外旁缀杂闻故事多陋
 故尝谓能以今事通古事斯为明经能以古文叙今
 事斯为良史尚书经中之史也武帝不知通古事于
 今事故以为朴学本纪史中之经也司马子长但以
 史材作之故不足以通古予何足以知前人短长但
 以家世业是经时为子弟说之亦欲使人如见庶有
 所入不为空言故本其记录之意如此云
 一旧说相沿如文王称王武王观兵周公居摄之类
卷二 第 4b 页 WYG1285-0133b.png
 先儒俱已辩正此外如微子抱祭器归周箕子受封
 朝鲜周公居东为东征我之弗辟为致辟皆关圣贤
 大节而传记异辞不无害教今悉辩之
 一经中朱子已有定论而蔡氏偶未及者从朱子
 一讨论贵求其是采辑不厌于广或定从一家或兼
 存众说各有谓也
 一引用先儒成说皆称某氏惟孔疏称正义(以已有/汉孔氏)
 本朝先辈称谥或官无官者从时所称其杂引及之
卷二 第 5a 页 WYG1285-0133c.png
 若马融王肃旁引及之若郑玄之类俱本原文初非
 义例
  诗考序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云古
诗本三千馀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
五篇今按夫子正乐止言雅颂各得其所而不及风盖
二南用之天下无俟于正十三国变风虽领在乐官但
存其实以为鉴戒而不必皆有所用夫子不必一一论
卷二 第 5b 页 WYG1285-0133d.png
而定之如雅颂也自史记有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
礼义者三百五篇之语故后人谓孔子删诗其实未尝
删也雅颂有残缺失次者正之而已班固谓王官失业
雅颂相错季札观周乐以小雅为周衰以大雅为文王
盖以正变为大小也则当时礼坏乐崩之后诗亦从而
乱也久矣夫子自卫反鲁得之他国参相正定然后各
得其所得其所者得其所用也有王者作则礼乐兴是
皆其用岂空言哉近时王纯甫先生谓夫子论治则放
卷二 第 6a 页 WYG1285-0134a.png
郑声述经则删诗正乐删之即所以放也删而放之即
所以正乐也若曰放其声于乐而存其辞于诗则诗乐
为两事矣此言固是而未尽诗乐虽非两事然当知诗
自诗也声自声也笙诗六篇有声无辞旧盖有谱以记
其声而今亡矣非但笙诗也馀诗皆有谱有谱而后声
可传今辞传而声不传矣孔子曰郑声淫谓其声淫耳
若曰皆男女相悦之词则是郑诗淫矣郑声者周子所
谓妖淫愁怨道欲增悲者也疑春秋时所谓郑卫之声
卷二 第 6b 页 WYG1285-0134b.png
者亦不专行于其地诸国皆有之但是其音节而不必
是其辞则皆其声也夫子以其时之所尚而盛行荡人
心坏风教莫甚于是也故亟欲放之放郑声者夫子之
本志归鲁正乐则考定雅乐以为之兆也当时声与辞
俱存故乐可正今声不传故古乐卒不可复而其辞之
存者亦多非古经之旧自朱子集传之后其门人项安
世平甫时于言外有所独得可谓有功于此经其说曰
丼棠分陜以后诗也何彼襛矣东迁以后诗也楚茨以
卷二 第 7a 页 WYG1285-0134c.png
下十篇正雅而杂之变雅豳风虽系于国风之末然非
变风也周公之正风也七月周公所作备陈王业之本
以告戒成王与无逸相表里其馀或周公所作或为周
公而作无可附丽故取而缀于七月之后且有豳雅豳
颂一诗而具三体不止于风也故置诸风雅之间所以
尊之见与列国之风不同也自王仲淹例以为变风既
失之而且剿王亦未敢诮公之言以为君臣相诮尤无
理其曰成王终疑周公则风遂变固矣独不曰周公至
卷二 第 7b 页 WYG1285-0134d.png
诚卒能正之乃不曰正而反曰变以损其实乎殆非夫
子之意也周颂章句与风雅之体不同其音不必协其
句不必齐其章不可分记曰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正
谓周颂也倡者举辞和者举声三叹则和声之多也今
其三和之谱不存而一倡之辞独载此所以多类有阙
文疑义而不可易知也桓之诗春秋传以为大武之六
章则今之篇次非其旧者多矣商颂那与烈祖二诗皆
五章章四句以韵考之可见独第五章各加顾予烝尝
卷二 第 8a 页 WYG1285-0135a.png
汤孙之将二句以为乱辞而必欲准之周颂以为一章
则失之牵合矣国语称那之末为辑之乱则元非一章
明甚又长发殷武皆明著章数不应一颂而自为二体
玄乌一章亦当分四章章皆五句独第三章七句此诗
每章之首皆承上章末字发辞正与文王下武等诗相
类皆其分章处也而经师不察右皆项氏之说自朱子
一洗小序之陋以诗说诗而不为沿习所胶其得诗人
之意不啻什九愚学之晚因项氏之说再为考录相遗
卷二 第 8b 页 WYG1285-0135b.png
经接绪义成先觉是亦朱子待后人之心也
  周官私录序
古今注周礼者非一家制度名物惟郑注详覈贾疏能
发之至于经世大义明者少矣程朱大儒讲学论政时
或及之而未及为书也窃不自揆训诂本注疏大义本
程朱兼采诸家之长时附一得之见名曰周官私录云
人言冬官不亡取诸他官正其错简可复为完经其说
良是而复多异同颇尝折衷而卒难决定详具录中窃
卷二 第 9a 页 WYG1285-0135c.png
尝谓古今知周礼者少能用周礼者尤绝少用周礼者
孟子丧礼经界两章其大法也朱子尝言孟子生于战
国分争之际不得见先王之全经矣然其学得孔门之
正传而于文武之道则既识其大者故其考论制度虽
若疏阔而于大本大经之际则毫釐之间有不可得而
乱者以是为主而酌乎人情世变以文之则礼虽先王
未之有者亦可以义起矣又谓孟子之言虽曰推本三
代之遗制然常举其大而不必尽于其细也师其意而
卷二 第 9b 页 WYG1285-0135d.png
不必泥于其文也盖其疏通简易自成一家乃经纶之
活法而岂拘儒曲士牵制文义者所能知哉朱子之论
孟子善矣今即以经界一事验之孟子当井法既废之
馀力劝滕君行之不过正经界之一语此一语诚得其
要所谓疏通简易经纶之活法孰能过之孟子之后如
程子之论十事以为民生所赖理不可易必可施行非
有古今之异其论井地谓地形不必谓宽平可以画方
只可用算法折计地亩以授民又谓经界随山随河皆
卷二 第 10a 页 WYG1285-0136a.png
不害于画之张子谓欲买田一方画为数井足以推先
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此皆有得于孟子之意可以
见圣贤之作用果非牵制文义者之所能知矣今之说
周礼多发明此意至于先王深意后渐失之关于君德
成败治道盛衰者尤三致意焉
  校录古礼序
古礼亡阙文公朱子尝请于朝欲脩三礼而不果又尝
编类亦未成书然其考礼之意凡吴氏叙录所拟议者
卷二 第 10b 页 WYG1285-0136b.png
俱已具朱子与潘恭叔书中朱子大意仪礼附记一也
礼记分类二也其他经传及注疏类书但说礼文者并
编集别为一书三也周礼全书虽不可分析若欲便于
考阅亦即以祭祀宾客等项事别为门目自为一书四
也此外杂书若国语孔丛子之类别为外书以收之庶
无所弃遗又不至混乱五也窃谓此恐是朱子编类之
初例也又答应仁仲书曰前辈常患仪礼难读以今观
之只是经不分章记不随经而注疏各为一书故使读
卷二 第 11a 页 WYG1285-0136c.png
者不能遽晓今定此本尽去此弊恨不得令韩文公见
之按朱子此所定本不知与所编仪礼经传通解同否
要之分章句附传记朱子以为读仪礼之要法恨不令
韩文公见之而吴幼清乃谓经之章后不宜𨽻以补记
补传经之篇后不宜错以传篇补篇其亦泥之过矣经
传错处如汉费直以易彖象传释经郑玄王弼又分附
卦爻之下诚不可也朱子之书岂有是哉愚尝谓经不
可补而记则可续朱子于礼经中如内则等篇名曰补
卷二 第 11b 页 WYG1285-0136d.png
经而所删脩实戴记之文非经也或削本篇之文而补
以他篇之文如郊特牲中有冠义昏义在本篇宜削而
归之冠昏本篇乃得其所是乃正其错简而非乱其成
篇也内则最为完篇中间亦杂以养老一段朱子所定
内则之文一曰事亲事长次曰饮食次曰男女之别次
曰夫妇之别次曰御妻妾次曰胎教次曰生子次曰教
子次曰冠笄嫁娶整然有伦使先儒缀拾之简更成完
璧岂得必以旧文为是乎自有此书使学礼者寻讨易
卷二 第 12a 页 WYG1285-0137a.png
见要领岂不甚幸且于国论有所折衷尤非小补惜乎
礼学日废学士大夫罕复究心于此并其书而不复读
者多矣世之所存仅有监本而残阙漫漶几不可读予
窃惧焉爰取旧本参校而重录之仪礼十七篇三山杨
信叔有图行于世足为礼经之指掌礼必有义理必相
附取冠义等篇依朱子所定各系经后其内则以下诸
篇并丧祭二礼悉依朱子与勉斋黄公所修而录之取
便于诵习故但掇其要略馀有不能尽者凡朱黄所采
卷二 第 12b 页 WYG1285-0137b.png
辑诸经传记之文惟周礼谨遵朱子初意别为一书云
  春秋私录序
春秋自三传之后惟啖赵陆氏可谓通经不泥于专门
之陋订正三传得失为集传辨疑又为纂例一编条理
灿然其有功于春秋多矣前后诸家未有过之者也程
子尝作传而未成朱子以此经未易言故未暇为书然
其因司马文正公所辑资治通鉴而脩纲目实仿吾夫
子因鲁史而修春秋之法纲以著道法目以备事辞其
卷二 第 13a 页 WYG1285-0137c.png
于春秋之旨不强测以空言而默见以行事虽不为春
秋而作然以愚见言之谓善发明春秋莫如朱子可也
故愚尝因纲目而识春秋诚以古今世变不同而事之
得失未尝不同在观者通悟何如尔纲目事辞皆备凡
例又出朱子手笔故后人得以考见书法之意而不至
于缪误惟春秋经传元各孤行左氏之于事公榖之于
义各记所闻时多抵捂或以已意穿凿不皆得圣人之
意然要之三家去圣门未远其间合义理当人心者必
卷二 第 13b 页 WYG1285-0137d.png
有所传择而取之十恒得五六今居千载之下而谓三
传真可束高阁欲以已意立说者非通见也胡文定公
作传谓事按左氏义采公羊榖梁之精者大纲本孟子
而微辞多取徵程氏其言当矣虽然理明义精如程子
固犹谓其微辞奥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矣其间多所
阙而未言与夫言而尚略者盖难之也则文定其肯自
谓皆已得圣人之意乎此非一家之学也不厌于讲故
愚自三传以下采辑异同以资研讨颇不主一家其有
卷二 第 14a 页 WYG1285-0138a.png
未合不敢臆决大槩皆本朱子之意朱子之意固即程
子之意也夫不缪于程朱二夫子而有裨于文定则愚
区区私录之意乎又因文定纲领七家之说而广之为
宗旨三篇附论一篇因陆氏纂例而修之为凡例二十
篇虽于圣人笔削之意先王经世之法不敢妄议然程
子曰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非知言者也今言则
备矣诚不以其近而忽之岂无有因言而得者乎虽非
所及愿与同志者共之
卷二 第 14b 页 WYG1285-0138b.png
  绍闻编序
圣人之学遗书具存论语大学中庸皆出孔氏亲传而
孟子得之孟子之后其学不传阅千有馀年而二程子
得之所谓得之者五达道人之所共由也三达德人之
所同得也圣人之教欲人以其所固有而由人所共由
而已然而有至有不至惟躬行而心得之则所谓得之
者也去圣既远士鲜有志于为已之学间有其志者又
易堕于好高喜径之偏而异端之说得以入焉虽亲受
卷二 第 15a 页 WYG1285-0138c.png
业程门者盖犹不免非朱子继起圣学其复湮乎朱子
之学得之程子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
践其实是以卓然不缪于圣人之门户而能升其堂入
其室不得已而后著书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
注发圣人之精蕴可谓无馀羽翼圣传其功于是为大
善学者惟当潜心体玩笃志力行而已何暇于多言自
陆子静与朱子论学不合诋朱子为支离自此喜异之
士为陆氏左袒者纷然而起其实皆阳儒阴佛而自托
卷二 第 15b 页 WYG1285-0138d.png
于德性之知不缘闻见近则又显然惟佛之为归不复
讳其名矣窃谓躬行而不至不失为圣人之徒若惑于
异端肆为异论诋毁程朱坏人心术将来之忧必有大
焉予窃悼且惧乃取旧闻参以历年更尝印證一得之
愚笔之简传之同志书曰绍闻衣德言尹子说论语曰
少而读之考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
夫异闻得以害正徒闻而不能服行皆不绍闻之咎也
愿与知者共勉焉
卷二 第 16a 页 WYG1285-0139a.png
  大明律解序(法原/附)
伏以大明律乃我太祖高皇帝圣制近年诸坊刻本多
附入臣下私注不无混错制书窃考先儒释经不连经
文自为一书恭依此例有律条指掌有律令通旨有律
例通旨有律中疑义有引拟指诀有律互见有律无文
初各为卷今分附各条之下解说律意多采诸家之长
不复识别每篇依张氏疏议备及历代沿革唐之条目
与今同异因可见本朝增损精意又总为法原一篇以
卷二 第 16b 页 WYG1285-0139b.png
提其纲云
  法原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其来尚矣周礼始有其目曰五
 刑之法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
 罪五百凡二千五百至穆王之时五刑之属增至三
 千魏文侯时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曰盗法
 曰贼法曰囚法曰捕法曰杂法曰具法啇君受之以
 相秦而多变古法法令繁苛汉高帝初入咸阳与民
卷二 第 17a 页 WYG1285-0139c.png
 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秦苛法兆
 民大悦然大辟尚有三族之诛先黥劓斩左右趾笞
 杀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又先断舌故
 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皆受此戮后以三章之法不
 足以禦奸遂令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立部主
 见知之法益事律兴律厩户三篇与李悝六篇合为
 九篇叔孙通益律所不及旁章十八篇文帝除肉刑
 以髡钳城旦舂代黥笞三百代劓笞五百代斩趾景
卷二 第 17b 页 WYG1285-0139d.png
 帝元年定笞五百者曰三百笞三百者曰二百中六
 年又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至武帝时徵
 发烦数民穷犯法令张汤赵禹条定法令张汤撰越
 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撰朝律六篇与前合共六十篇
 曹魏采汉律定为新律十八篇集罪例以为刑名冠
 于律首有劫略律自盗律内分有诈律自囚律内分
 有毁亡律自贼律金布律内分有告劾律自囚律厩
 律内分有系讯律有断狱律并自囚律兴律内分有
卷二 第 18a 页 WYG1285-0140a.png
 请赇律自盗律杂律内分有兴擅律取兴事以擅事
 附之有留律并自兴律内分有警事律有偿赃律有
 免坐律凡所增定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于正
 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 晋就汉九章又增
 十一篇改旧律曰刑名法例分囚律曰告劾曰系讯
 曰断狱分盗律曰请赇曰诈伪曰水火曰毁亡又因
 事类而设者曰卫宫曰违制曰诸侯律合二十篇六
 百二十条 梁天监初定律二十篇一曰刑名二曰
卷二 第 18b 页 WYG1285-0140b.png
 法例三曰盗劫四曰贼叛五曰诈伪六曰受赇七曰
 告劾八曰讨捕九曰系讯十曰断狱十一曰杂十二
 曰户十三曰擅兴十四曰毁亡十五曰卫宫十六曰
 水火十七曰仓库十八曰厩十九曰关市二十曰违
 制 后魏起自北方刑法峻急每以军令从事犯大
 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男女不以礼交皆死至
 于人相杀者听与死家牛马四十九头及送葬器物
 以平之则又太无法矣殆胡俗也孝文泰和中修改
卷二 第 19a 页 WYG1285-0140c.png
 旧文随例增减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
 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
 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 北齐初因魏旧后定齐
 律一曰名例二曰禁卫三曰户婚四曰擅兴五曰违
 制六曰诈欺七曰斗讼八曰贼盗九曰捕断十曰毁
 损十一曰厩牧十二曰杂其定罪九百四十九条又
 上新令三十卷大抵采魏晋故事其制刑五一曰死
 刑重者轘之其次枭首并陈尸三日其次斩刑殊身
卷二 第 19b 页 WYG1285-0140d.png
 首其次绞刑死而不殊凡四等二曰流刑谓论犯可
 死原情可降鞭笞各百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
 有道里之差其不合远配者男子长徒女子配舂并
 六年三曰刑罪即耏罪也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
 岁之差凡五等各加鞭百又加笞五岁者八十四岁
 者六十三岁者四十二岁者二十一岁者无笞并锁
 输作左校而不髡无保者钳之妇人配舂及掖庭织
 四曰鞭有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之差凡五等五曰
卷二 第 20a 页 WYG1285-0141a.png
 杖有三十二十一十之差凡三等 后周定律凡二
 十五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祀享四曰朝会五
 曰婚姻六曰户禁七曰水火八曰兴缮九曰卫宫十
 曰市廛十一曰斗竞十二曰劫盗十三曰贼叛十四
 曰毁亡十五曰违制十六曰关津十七曰诸侯十八
 曰厩牧十九曰杂犯二十曰诈伪二十一曰请赇二
 十二曰告言二十三曰逃亡二十四曰系讯二十五
 曰断狱大凡定罪千五百三十条其制刑一曰杖自
卷二 第 20b 页 WYG1285-0141b.png
 十至五十凡五等二曰鞭自六十至百凡五等三曰
 徒自一年至五年亦五等徒一年者鞭六十笞一十
 自二年以上皆加鞭笞有差四曰流自去皇畿二千
 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亦五等皆加鞭笞有差五曰
 死刑一曰磬二曰绞三曰斩四曰枭五曰裂五刑之
 属各有五 隋文帝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
 百五十四条徒等千馀条定留唯五百条一曰名例
 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
卷二 第 21a 页 WYG1285-0141c.png
 七曰贼盗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
 亡十二曰断狱焬帝新律一曰名例二曰卫宫三曰
 违制四曰请赇五曰户六曰婚七曰擅兴八曰告劾
 九曰贼十曰盗十一曰斗十二曰捕亡十三曰仓库
 十四曰厩牧十五曰关市十六曰杂十七曰诈伪十
 八曰断狱亦凡五百条 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
 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
 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
卷二 第 21b 页 WYG1285-0141d.png
 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
 入于罪者则断以律律之为书因隋初之旧(篇目/同)
 刑五一曰笞二曰杖三曰徒四曰流五曰死自隋以
 前死刑有五而流徒之刑鞭笞兼用数皆踰百至隋
 始定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凡五等流刑
 千里千五百里二千里凡三等死刑止绞斩除其鞭
 刑及枭首轘裂之酷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唐皆
 因之然隋文帝性刻深至于殿前决人盗一钱亦死
卷二 第 22a 页 WYG1285-0142a.png
 而焬帝昏乱盗贼蜂起更为严制民不聊生唐高祖
 起义入京约法十二条惟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
 武德二年又颁新格五十三条太宗即位定律五百
 条于隋世旧律减大辟入流者九十二条入徒者七
 十一条玄宗删定律令格式总成律十二卷疏三十
 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开元初格十卷至今前代之
 律皆不传传者唐律也 五代时周世宗命窦仪解
 律名曰刑统本文是历代相传注字是世宗所修
卷二 第 22b 页 WYG1285-0142b.png
 宋初止用编敕敕系太祖时所修至神宗元丰中因
 执政上所定敕令谕安焘曰设于此而逆彼之至谓
 之格设于此而使彼效之谓之式禁于未然谓之令
 治其已然谓之敕修书者要当知此朱子曰神庙天
 资绝人观此数语直是分别得好格如五服制度某
 亲当某服某服当某时各有限极所谓设于此而逆
 彼之至之谓也式如磨勘转官求恩泽封赠之类只
 依个样子写去所谓设于此而使彼效之之谓也令
卷二 第 23a 页 WYG1285-0142c.png
 则条令禁制某事不得为某事违者有罚之类所谓
 禁于未然者敕则是已结此事依条断遣之类所谓
 治其已然者格令式在前敕在后今但欲尊敕字以
 敕居前殊非当时本旨又曰律轻而敕重今世断狱
 只用敕敕中无方用律又曰刑统与古法相近故曰
 八分书(刑统即律王介甫/尝言律是八分书)又曰宋莒公曰应从而违
 堪供而阙此六经之亚文也谓子不从父不义之命
 及力所不能养者古人皆不以不孝坐之义当从而
卷二 第 23b 页 WYG1285-0142d.png
 不从力可供而不供然后坐以不孝之罪 元之刑
 书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曰断例大约纂
 集世祖以来法制事例而已其五刑之目自七下至
 五十七谓之笞刑自六十七至一百七谓之杖刑其
 徒法年数杖数相附为加减流则南人迁北北人迁
 南不定里数死刑则有斩而无绞恶逆之极者又有
 凌迟处死之法焉笞杖之数十减为七者世祖尝言
 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故每数至七
卷二 第 24a 页 WYG1285-0143a.png
 而止而缺其三也元之君臣非能立法有法亦不能
 守掌判人事悉用蒙古人目不知书政由吏出文书
 到案以刋印代押如兄收弟妇弟收其嫂奴收王妻
 父亡收庶母皆止杖刑奸民蔑法坏法奸吏舞法卖
 法无处无之至于西僧岁作佛事恣意纵囚元恶得
 售其奸善良丧气饮恨皇天厌乱遂生圣人复万古
 之纲常定三尺之明法其损益虽因乎前代而品裁
 一出于圣心凡旧律轻重失当者正之文意艰奥者
卷二 第 24b 页 WYG1285-0143b.png
 显之条目分散者并之有伦有要使人易读易晓易
 避难犯作我明之一经垂宪章于百代呜呼至哉因
 圣人之法见圣人之心斯世斯民日迁善远罪而不
 自知其所由来者深矣
  射礼序
射一艺而古人以之观德何也曰内志欲正外体欲直
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非惟其
习学之精为足以得于手而应于心也养之有素也其
卷二 第 25a 页 WYG1285-0143c.png
进退周还必中于礼而其节必应于乐是必有乐于义理而
久于恭敬之心然后能之故君子之于天下必无所不中节
然后成德必力行而后有功盖不专于射而可见之于射也
射以观德此之谓也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
用之于战胜用之于礼义则顺治用之于战胜则无敌射虽
一艺而圣王务焉盖以此也我国家以诗书礼乐造士于天
下学宫之旁皆立射宫使士于进德修业之馀以时及焉顾
自承平以来不无少弛今董学王公以古道敦士风以古礼
卷二 第 25b 页 WYG1285-0143d.png
正今习甫至即檄所部举行悉如功令而吾郡吴侯先
宰遂安以射校士素已有试至是以吾郡当南北襟喉
为京畿首善之地尤当寓武备于文事程道德于游艺
爰取射法射义颁示三邑吾邑许侯思襄盛美讲肄尤
勤辱以射礼见属为序某惟古之六艺皆为实用故礼乐
无斯须去身吾夫子亦曰执射乎执御乎其后礼乐先
亡阙于学绝经残之馀而射御足力仅为武事之所尚
而观德之意不复知矣岂知心与事表里也文与武左
卷二 第 26a 页 WYG1285-0144a.png
右也古之人即事皆学故即艺皆德夫知六艺皆德之
所寓也则诵诗读书又岂徒空言已哉某窃谓此今日
贤师帅立教作人之意也敢敬述焉是为序
  考定周易参同契序(前语举/要附)
元俞琰氏谓参同契有四言五言散文之不同上篇有
乾坤坎离屯蒙七八九六等语中篇复有之恐其为两
人之语因欲以四言五言散文各从其类分而为三庶
经注不相混淆今按魏君本序云歌叙大易三圣遗言
卷二 第 26b 页 WYG1285-0144b.png
此言其参易而为说所谓乾坤坎离等是也又曰引内
养性黄老自然此言其中专明内养之事者也又曰配
以服食雄雌设陈此言其终药石铢两以类相况者也
因结之曰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言
三篇所明者一事所以命之曰参同契也后又补塞遗
脱命三相类其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即歌叙大易也
其曰黄老用究较而可御即引内养性也其曰炉火之
事真有所据即配以服食也又总之曰三道由一俱出
卷二 第 27a 页 WYG1285-0144c.png
径路枝茎华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
言审而不误亦正与序意相应故今以托易为论者为
上篇专明内事者为中篇类况药石者为下篇其文虽
有四言五言散文之分然今亦难定其孰为魏君之本
文孰为徐从事之注文但以四言与五言各从其类则
理在必然近有托言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魏
伯阳本书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三篇后叙
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叙一篇合为
卷二 第 27b 页 WYG1285-0144d.png
十一篇果若此亦奇矣然而细读之文意血脉仍有未
相贯通处盖亦近时人所为耳因为更动数处文意更
觉连贯经注各三篇篇各分章整然有伦未必非魏书
之旧也自彭晓以来术家多逐句为解不识其大义所
在故分章多错虽以大儒朱子尝为之注又以诸本参
校其同冀而于此有未暇及焉故予不自揆窃成其志
云注解以朱子为主诸家之近理者附之三相类鼎器
歌石函本分为上下二篇又以三相类之起语为后序
卷二 第 28a 页 WYG1285-0145a.png
皆误也又彭晓序但言魏公复传授同郡淳于叔通遂
行于世不言补遗为叔通所作石函不知何据亦妄耳
  参同契前语
 五代彭晓序按神仙传魏伯阳会稽上虞人修真潜
 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辞通诸纬候不知师授谁氏得
 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
 自以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所述多以寓言
 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
卷二 第 28b 页 WYG1285-0145b.png
 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
 世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
 论之
 朱子曰世有龙虎经云在参同之先季通亦以为好
 及得观之不然乃檃括参同契之语而为之也又曰
 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
 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
 火也离也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
卷二 第 29a 页 WYG1285-0145c.png
 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其说甚异参同
 契文章极好读得亦不枉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
 人所能识以故皆为人妄解世间本子极多其中有
 云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灵
 忽自悟言诵之久则文义要诀自见
 邵子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
 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俞氏琰曰人之一身首乾腹坤而心居其中其位犹
卷二 第 29b 页 WYG1285-0145d.png
 三才也气统于肾形统于首一上一下本不相交所
 以使之交者神也神运乎中则上下浑融与天地同
 流此非三才之道与夫神守于肾则静而藏伏坤之
 道也守于首则动而运行乾之道也藏伏则妙合而
 凝运行则周流不息妙合而凝者药也周流不息者
 火也 又曰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
 丹田尔丹田在脐之后肾之前正居腹中丹家讳言
 心肾谓心肾非坎离盖指呼吸为坎离殊不知呼吸
卷二 第 30a 页 WYG1285-0146a.png
 乃坎离之用心肾乃坎离之体人之一身心为之主
 故独居中肾为之基故独居下肾属水心属火火入
 水中则水火交媾如晦朔之间日月之合璧
 东坡苏氏曰何谓铅凡气之谓铅而肺实出纳之肺
 为金为白虎故曰铅又曰虎何谓汞凡水之谓汞而
 肝实宿藏之肝为木为青龙故曰汞又曰龙古之真
 人论内丹者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
 行虎向水中生世未有知其说者也方五行之顺行
卷二 第 30b 页 WYG1285-0146b.png
 也则龙出于水虎出于火皆死之道也心不官而肾
 为政是汞龙之出于水也喜怒哀乐心动于内而气
 应于外是铅虎之出于火也汞龙之出于水铅虎之
 出于火有能出而复返者乎故曰皆死之道也真人
 教之以逆行孔子曰思无邪凡有思皆邪也而无思
 则土水也孰能使有思而非邪无思而非土木乎是
 之谓戒戒生定定则出入息自住出入息住则心火
 不复炎上火必有所丽未尝独立而水其妃也既不
卷二 第 31a 页 WYG1285-0146c.png
 炎上则从其妃矣水火合则壬癸之英上流于脑而
 溢于玄膺若鼻液而不咸非肾出故也此汞龙之自
 火出者也人之在母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皆
 闭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也火从其妃是火常在
 根也故壬癸之英得火而日坚达于四肢其究极则
 金刚之体也此铅虎之自水生者也故曰顺行则为
 人逆行则为道道则未也亦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
  周礼全经序
卷二 第 31b 页 WYG1285-0146d.png
孔子曰为国以礼先儒程子以为达此理者尧舜事业
也盖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
而化而乐兴焉此理之自然也君子循乎此理故其为
国自君臣父子之大以至言动威仪之细其多至于三
千三百而莫非此理流行之礼天地万物自然之定分
也但吾不以私意扰之则天地顺序而万物各得其所
颜子克己而复之于一身尧舜安仁而达之于天下其
为礼一也故曰天叙有典自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
卷二 第 32a 页 WYG1285-0147a.png
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
刑五用哉谨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而达之于水火
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者一事而已所谓
顺此理而不以私意扰之故曰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
而已矣得此于上尧舜所以有天下而不与也得此于
下仲尼所以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也或谓夫子若
得邦家尧舜事业如运诸掌此理不然夫子不得邦家
尧舜事业何尝不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非仁
卷二 第 32b 页 WYG1285-0147b.png
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吾无隐乎尔无非尧舜事业邦
家之得不得非所以为夫子之加损也由求之徒盖未
达也颜子其庶乎故子语之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
周之冕乐则韶舞鸣呼周公之道其不在兹乎其不在
兹乎周公之道尧舜之道也其遗典之存者有仪礼周
礼他经言其理二礼见诸用此固古圣人所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之实事也佛老见其大而不见其实则
骛而为虚礼学专门之家见其细而无见其大则拘而
卷二 第 33a 页 WYG1285-0147c.png
为陋二礼之不明也久矣汉儒譬之周公守藏吏也名
物充陈不问良苦天球河图兑弓和矢与夫名材毒药
败鼓之皮但传以为先世所遗者皆藉记而封守之惟
谨王安石启汉儒之藏用其毒药以疗人之饥渴遂祸
天下世之以是为周礼病则亦过矣紫阳朱夫子见高
千古学综往哲尝谓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
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
其义疏耳因为之绪正今世所传家乡邦国王朝礼与
卷二 第 33b 页 WYG1285-0147d.png
其徒黄直卿所纂丧祭二礼者盖仅其编类之稿本也
将复加笔削而先生殁矣元吴幼清氏有志续成之而
又不就长乐柯君独能精考力求不泥于名法之拘陋
而能见其大于古圣人所以由之于身而措之天下国
家者可谓见其实其书之先成者有周礼全经盖取遂
人以下地官之半实冬官也不烦割裂纷乱而全经自
复乃集诸儒之说以释之发所见以原之其间如乡遂
井田贡赋军伍皆有独见非诸家所及周礼既成将遂
卷二 第 34a 页 WYG1285-0148a.png
及仪礼以终紫阳夫子之志日偶遇予云阳一语意合
遂辱定交阅岁尽携所著过予草堂而相订焉且以序
属予愧谢弗逮而柯君之意坚甚乃为著其志焉国子
先生姜叔氏者迪古崇礼之士也试以予言质之当复
有以进于柯君
  省庵先生集序
秋官大夫陈君间过予出其先集示予曰此先大父省
庵公之文也先大父弱冠举进士为侍御史嘉靖初以
卷二 第 34b 页 WYG1285-0148b.png
论大礼谪官合浦稍迁至廉察寻以诖误还山日夕惟
闭户读书仕宦三十年清贫如寒士平生工于文尤独
喜欧阳公之文予生也晚此数卷者乃其仅存者耳亦
可以见其人之槩矣予受而读之其论事不繁主于意
达而忠恳切至足以动人其诗清远得风人之体信哉
其有得于欧阳公也乎当弘正间文极盛矣作者力追
古始韩欧而下弗道也而公独喜欧阳子盖先哲之论
文也曰不须模拟前人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夫能
卷二 第 35a 页 WYG1285-0148c.png
之而不必似之不必似之而得其妙者乃善为古者也
司马子长班孟坚雄于文者也至其述书春秋及班氏
用子长语时或损易其言辄劣于前人至其纵横变化
驰骋如意曲尽其妙者乃不必于模仿而得古人之神
情意款者也宋人濮议至本朝而定公喜欧阳子而争
大礼乃与濮议相反此见公之有执不党所闻而善用
之也欧阳公晚年致位政府而未尽其用平生遭谗谤
忌嫉及退老颍上不过数年而公谢世矣公蚤年合浦
卷二 第 35b 页 WYG1285-0148d.png
之行与夷陵事同及位廉察去执政不远而遽谢去优
游于云林泉石之间者几三十年其归閒之乐视欧阳
公则有馀矣大夫君清脩练达文学蕴藉不啻似之兹
集之传其奚俟于人之言抑予之先君与公同举进士
有世讲之谊焉辱大夫君有请不揣而序之
  大司寇华阳徐公奉温纶予告还里序(续增/下同)
今留都寔我太祖高皇帝肇造我区夏之地在周比丰
镐在汉比丰沛暨文皇帝定鼎北平之后则又比周之
卷二 第 36a 页 WYG1285-0149a.png
洛邑矣成王欲宅洛而不果周公君陈毕公寔相继尹
兹东郊其后唐都长安又以洛为东都宋都汴又以洛
为西都名公宿望留守其地如裴晋公文潞公富郑公
温国司马公则其尤著者也我朝秣陵虽称陪京而诸
司并设一与京师同盖又非前代洛师之比矣是以累
朝名公宿望表表岩廊者亦往往出自南中者也华阳
徐公以天曹历藩伯入为大京兆寻擢中丞受简命开
府西川未几擢少司马开府如故以劳绩召入擢御史
卷二 第 36b 页 WYG1285-0149b.png
大夫兼少司马赞京营戎政既而南大司寇虚位日久
上特以命公公疏辞至再不获已而后受命公之来南
寔自是始南中公卿大夫喜得公以共事方恐其又转
而北也而公顾累以告请上重违公之志也温纶赐允
而仍以痊日奏起敕下部使者以待焉此上之殊眷也
不佞与司属诸君既留公而不得相与祖送于都门之
外其可无言以致惓惓夫公宣人也距留都甚近今虽
里居固不异文富司马公之在洛中也昔之谭洛中衣
卷二 第 37a 页 WYG1285-0149c.png
冠之盛事者曰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都富韩公以司
徒致仕集洛中公卿大夫年德高者为耆英会凡十三
人尚齿不尚官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
用唐狄兼谟故事固请入会焉今徐公以黑头官八座
还与伯兄大银台陵阳翁相朝夕其友于之爱晚景之
福甚类司马公矧叔季暨诸嗣君皆一时英彦又或昔
人之所未有乎在公一家固足以自乐矣而宣固自昔
多贤在今曰尤盛衣冠文物有过于洛无不及焉然则昔
卷二 第 37b 页 WYG1285-0149d.png
人所谭洛中盛事谓非于宛陵再见焉可乎虽然文正
范公不云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廊庙之上则忧
其民必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今徐
公身虽江湖心固不忘魏阙所以计安天下者一一有
定画旦夕当早出以慰九重之望此非士大夫之所同
以为徐公祝者乎万历二十二年九月吉旦
  许龙山七十寿序
岷山脉尽于建康山之所趋水亦至焉大江实环其三
卷二 第 38a 页 WYG1285-0150a.png
面而江之南北远近诸山前者若拱后者若护乃东南
之大都会也其钟于人也得其秀杰之气者为名贤为
高人为材士为将相之烈得其清远庞厚之气者为寿
为康为逸或享寿考于人间或仍羽人于丹邱其致一
也若是者皆山川之所钟有异于人非凡流可语也龙
山许公为石城先生之子石城先生名满天下大雅不
群志在传后而龙山公能继之石城先生翛然物外不
以世故经心将以长生久视为事而龙山公能成之昔
卷二 第 38b 页 WYG1285-0150b.png
年龙山公之夫人寿登七十不佞既有言以祝而于公
之家世则已叙其槩矣今年初夏则公七十初度之辰
也有言以祝公宜不待请而从子之为公婿者再以为
请则敬申之曰石城先生之双寿备福惟龙山公可以
匹之云尔此实他家所难而在公家为实录也金陵佳
地而公家近南又为胜地非所谓得其秀杰之气与夫
清远庞厚可以享寿考康吉者耶陶渊明有言少学琴
书偶爱閒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
卷二 第 39a 页 WYG1285-0150c.png
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叶少蕴以为此其平生真意及读
其诗如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如云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如云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直是倾倒
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语言文字也然此景谁独无
之惟渊明知为至乐则知世间佳事人所均有而不能
自享者何可胜数耶不佞谓少蕴可谓知渊明之真趣
者矣又窃谓石城先生既得之而龙山能承之者也抑
渊明之诗又有曰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閒此又渊明
卷二 第 39b 页 WYG1285-0150d.png
之见道忘物所以能适其适而独高于晋宋人物者也
灵府不长閒虽日对终南乃颓其晚节有如种放者矣
斯道也虽以之长生度世可也敬以为龙山公寿筵之
祝云万历乙未首夏吉旦
  大司徒采山方公八十寿序
年之贵于天下久矣而在贵者之年为天下所贵则尤
难太公八十相武王伐啇而诗赞其鹰扬盖壮之也卫
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而诗存其抑戒盖美之
卷二 第 40a 页 WYG1285-0151a.png
也壮之美之者惟有德者哲命历年有合一之理彼其
聪明强力所以久而不衰者天固使之有为也诗人之
祝君子每祝其寿如曰黄耇台背如曰黄发儿齿台背
儿齿皆非常寿之所有乃得天地和平长远之气不可
以数拘所谓天寿也夫其所以称愿之如此者诚贵之
也贵之者以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美政则泽施于
民美俗则善类有主君子之位愈上而所及愈弘君子
之年愈永而维系愈远此贵者之年为天下所贵者所
卷二 第 40b 页 WYG1285-0151b.png
以为尤难也欤若大司徒采山方公则其人也公敡历
中外以藩伯擢中丞督抚两浙则不佞兵巡浙西奉公
制置皆吁谟远猷吏弊民瘼究处殆尽纪纲肃然威行
海表矣而公遽还里及再起郧镇擢少司徒董留储既
考三载绩人方期公大拜而公又遽谢事不还里而买
宅秦淮之上以居则不佞蒙召起光禄时时访公见公
神采照人言论侃侃其不谐于时皆以正直而其独全
于天锡以难老集以百福则谓非好是正直通于神明之
卷二 第 41a 页 WYG1285-0151c.png
效欤尝与公出郊登山不用人扶盖公之神王骨强深
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公实得之诗人之所祝公实当
之兹逢公八十悬弧之辰公已还仙里无由称觞堂下
敬因公之贤嗣君以致无疆之祷云万历乙未仲秋吉

 
 
 
卷二 第 41b 页 WYG1285-0151d.png
 
 
 
 
 
 
 
 方麓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