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卷四十 第 1a 页 WYG0383-05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路史卷四十       宋 罗泌 撰
  馀论三
   许繇
庄周书言尧逊天下于许繇许繇不受耻之而逃于箕
阴且以为繇师齧缺缺师王倪与被衣而意而子与巢
父严僖方回皆许繇之友凡数人者迹不见于他传故
说者类以周为寓言靡事实太史公且疑之谓其不有
卷四十 第 1b 页 WYG0383-0576b.png
逊禅之事而乃特称箕山许繇之冢今据在登封东南
三十里为高三丈则不得谓无其人也吕氏春秋言尧
朝繇于沛泽请属天下(朝者亦上见下之称昔周公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而七)
(十人/是也)而传谓繇隐沛泽之黄城耕于箕山之下沛泽即
今之沛而黄城则今登封西南之负黍亭也冯衍显志
赋所谓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繇于负黍者京相璠云成
阳西南二十七里世谓黄城而西征记许昌城者为许
繇之所居大城东北九里而近犹有台曰许繇台其崇
卷四十 第 2a 页 WYG0383-0576c.png
六丈广三十步许由之所尝登故谯史云由居箕山恬
泊无欲尧聘不就人咸高之因曰尧以天下属之繇切
耻之夫周之言固有或寓然齧缺王倪岂类如疏者云
哉益部传云尧传许繇非不弘也洗其两耳世何徽焉
魏子且曰许繇立身守志存已不甘禄位于是洗耳不
受尧逊此谦退之至也而乐录等直谓尧以符玺禅为
天子说者过之夫繇之避尧宠也退处箕山故其卒葬
在是所谓箕公之神配五岳者许四岳之祚也尧之逊
卷四十 第 2b 页 WYG0383-0576d.png
于四岳则由既在举矣岂得谓无此人耶(王倪齧缺其/说如彼而洪)
(庆善言长沮桀溺为沮如淖溺/示混兮若浊无涉川济难意纡)夫尧之逊天下非遗天
下托天下也繇之辞天下非轻天下重天下也程晏亦
言尧劳于民求以托其民以繇能重天下之民故此托
之而且以天下之民为重故不敢以轻受斯得繇之心
矣是何魏惠将授国于惠施惠施不听谓惠子曰古之
有国必贤者也故受而贤者舜也是欲子之舜也传而
贤者尧辞而贤者繇是欲主之尧而子之繇也尧舜许
卷四十 第 3a 页 WYG0383-0577a.png
繇之作非独传舜辞也他行称是今无他行而欲为尧
舜许繇故惠主首布冠而拘于鄄齐饥弗受惠子易衣
变冠而走几不出境故自行不可以幸必成史举非犀
首于王也犀首顾欲穷之谓张仪曰请王逊先生国而
先生为弗受则王尧舜而先生许繇矣衍因请王致万
户仪因令举比数见衍王闻而弗使也不辞而去由此
语之由岂从为妄者资哉论高而过实弊之至也故君
子之为逊顾时而已矣无故而为逊何取焉
卷四十 第 3b 页 WYG0383-0577b.png
   夷齐首山
夷齐冢庙在蒲之蒲阪首阳山之南马融颜师古之说
同而高诱乃以为洛东北去二十里之首阳山杜预阮
籍之徒咸以为然更谓二子饿死在是即今二山皆有
夷齐冢庙九域志两从之戴延之窃以为疑按夷齐之
踪当在河东首山者雷首也是为中条一曰薄山一山
九名即萯山也据河南郡境界薄云城东北十里首阳
山上有首阳祠夷齐所居而黄太史犹以或者指武师
卷四十 第 4a 页 WYG0383-0577c.png
度孟津二子叩马而谏当以洛阳为是夫首山之名所
在固不一曹大家云在陇西而今陇西有地曰首阳东
有鸟鼠山谓之首阳而许叔重言首阳则正在辽西今
辽之和顺东实有山曰首阳俱有祠庙其在吴郡亦有
首山岂得偏为据邪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又
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注家亦云蒲阪阳
区山者俗号首阳而黄子且以为无饿死事按吕氏书
夷齐如周至岐阳而文王已殁武王即位使叔旦说胶
卷四十 第 4b 页 WYG0383-0577d.png
革于次四内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又使召公就微
子启于共头之下盟曰世为长侯守商之祀相奉桑林
宜私孟诸各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其一以其一归
夷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哉非吾所谓道也昔神农
氏时祀尽敬而不祈喜云云卑自高也今周见商之僻
而遽为之其治尚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
为信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治商是以乱易暴
也今天下闻周德衰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不若避之
卷四十 第 5a 页 WYG0383-0578a.png
以结吾行二子乃北行至首阳饿焉石曼卿云死蒲阪
者耻周之事而死于尧舜之区庶几见揖巽之风焉则
亦非洛阳矣又孰有叩马之事哉三秦记谓夷齐食薇
三年颜色不变武王戒之不食而死而尔雅云芑白苗
犍为舍人以为伯夷所食首阳之草也程晏以不食为
饱以失仁为馁饿乃其饱死乃其生而李德裕且以闻
媛不薇为不智不义弃兄之禄不仁伊川程氏则谓止
是不食其禄非饿不食圣言皦日而众言犹不一惜哉
卷四十 第 5b 页 WYG0383-0578b.png
   五旗五麾
风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东方法青龙曰旗南方法赤
鸟曰鼠西法白虎曰典北法黑蛇曰旂中央法黄龙常
见河图书五麾五牙旗也为五色见青则举青牙见白
则举白牙馀随所见举之以牙为饰见出军诀玄女兵
法云伍胥请以朱雀之日日正中时立赤色徵音绛衣
之军于南方以辅角军以青龙日平旦立青色角音青
衣之军于东方以辅羽军以玄武日人定时立黑色羽
卷四十 第 6a 页 WYG0383-0578c.png
音黑衣之军于北方以辅商军以白虎日日入时立白
包商音白衣之将于西以辅宫军以黄龙之日日中建
黄旗于中央以制四方五军具四面攻之三日城果下
爰制其阵而黄帝八阵之法车箱洞当金也车工中黄
土也鸟云鸟翔火也折冲木也龙腾却月水也雁行鹅
鹳天也车轮地也飞翼浮蛆巽也在通俗文车当谓箳
皇林宗别传部从事宿仲琰柴车编荆为当是也
   纳音五行说(婚历妄/)
卷四十 第 6b 页 WYG0383-0578d.png
甲乙木丑未土子水而午火六者无一金而风后妃合
乃以甲子乙丑甲午乙未为之金此出乎数者然也数
之所合变之所由出也乾为天坤为地乾坤合而为泰
德为父红为母德红合而为东干为君支为臣支干合
而纳音生是故甲乙为君子丑为臣子丑甲乙合而为
金盖五行之在天下各有气性有材位或相济或相克
若成器未成器旺在受绝绝中受气惟相妃而取之为
不同尔此金数之所以虽同而又有海中沙中之异或
卷四十 第 7a 页 WYG0383-0579a.png
曰甲乙以相克取甲嫁庚乙嫁辛而甲乙遂有金气故
凡木必受金胎阳生于子水王之地故甲子乙丑为海
中之阳金阴生于午火王之地故甲午乙未为沙中之
阴金子阳之始午阴之始以甲加子乙加丑数之至午
得庚至未得辛为阳索阴以甲加午乙加未数至子丑
亦得庚辛为阴匹阳纳于数也从甲至庚得七七为西
方西方素皇之气故甲子乙丑皆为金三为火九为木
一为土五为水数其干不数其支此谓纳音盖亦旋宫
卷四十 第 7b 页 WYG0383-0579b.png
之法夫妻子母相济相克相上相下而吉凶之兆著矣
草有莘与藟独食之杀人合而食之则寿金锡两柔合
而炼之为刚理固如是然尝怪代有所谓勘婚历者以
某命合某命则不利以某命合某命则大利或以生或
以死未尝不切笑之夫天地之间固有是理矣而决非
此辈所能知者是书之所言决不䆒是理之所在父病
推其子禄妻灾课以夫年理固不易消而息之则思过
半矣
卷四十 第 8a 页 WYG0383-0579c.png
   鼓吹
蔡邕礼乐志云鼓吹岐伯所以扬武德也而刘巘定军
礼以为鼓吹不知谁造汉氏以雄朔野短箫铙歌岐伯
所造故陆机鼓吹赋云原鼓吹之所始盖禀命于轩皇
徐广车服仪制云角前世书记所不载而帝内传云元
女请制角二十四说文及晋书志通礼义纂亦云然又
云请制旗帜以象云物铸钲铙以拟雹声鼓鼙以当雷
霆皆元女之所请而徐俭角赋以为帝会群臣所作清
卷四十 第 8b 页 WYG0383-0579d.png
角者非也按周礼以鼖鼓(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鼓军事六典乐
录说者云蚩尤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帝命吹
角为龙吟御之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军士多思归于
是减为中鸣尤更悲切故有长鸣中鸣吹角三部云
   神荼郁垒(傩/)
穰架之事从古而有今人家正旦门设神荼郁垒为说
漫汗按风俗通引黄帝称上古有兄弟二人曰荼曰郁
律在度朔山桃下简百鬼妄滑人者援苇索执以食虎
卷四十 第 9a 页 WYG0383-0580a.png
而汉旧仪乃引山海经云神荼郁垒二神人主执恶害
之鬼黄帝乃立桃人于门户画荼垒与虎索以禦鬼其
为说盖如此独风俗通作郁律战国策又作余与郁垒
厥义同也故集韵中垒音为律盖神荼者伸舒也而郁
律者苑结之谓也周代多以荼为舒如公子荼夏后荼
是也西京赋云雷郁律于岩突声郁屈也沈伴文云郁
律构丹巘形郁屈也而黑深又为王充亦云礼刻
尊为雷形一出一入为相较之状盖郁律者㟪㠥之类
卷四十 第 9b 页 WYG0383-0580b.png
也相较则鸣分裂魄然若敝裂者气射之声也郁律忽
发中人则死其引山海经郁垒与旧仪同惟括地图言
二神曰郁曰律则失之矣且黄帝内传云黄帝始傩而
庄子有游岛问于雄黄逐疫出魅击鼓呼噪与黄帝立
巫咸之事则神荼郁垒爆竹之事可知矣举世多说故
发之
   鸾翳
山海经云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以文名
卷四十 第 10a 页 WYG0383-0580c.png
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轩辕之丘沃旻之国凤鸟自歌
鸾鸟自舞元命苞云火离鸾鸾运斗枢言天枢得则鸾
集演孔图谓官以贤举则在野帝轩题象鸾鸟来仪周
公归政制礼而鸾复见说文以为神灵之精鸡形赤色
五彩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而孙氏瑞书谓是赤神之
精凤凰之佐状类翟而五色鸣中五音肃肃雍雍喜则
鸣舞人君行步有容进退有度祭祀宰人咸有敬让礼
节亲疏有序钟律调恊则至亦山窟氏之国标山之所
卷四十 第 10b 页 WYG0383-0580d.png
广都之野而南禺之山乃多凤凰鹓雏鸾鸟张华云鸾
者凤之亚也似凤而白莺初生类凤久复五彩变易礼
斗威仪云其音如铃峦峦然也周成王时氐羌献鸾鸟
于是法驾上缀以大铃如鸾之声逌抱璞子云闻乐而
舞至则国安乐其雌曰和而禽经亦谓雌和雄鸾尔雅
注曰鸡趣郭氏按亦名翳屈原云驷玉虬而乘翳是也
山海经蛇山有鸟五色其飞蔽日名曰鹥九疑之山五
彩之鸟飞蔽一乡盖即翳也昔华阴辛缮连辟不至鸾
卷四十 第 11a 页 WYG0383-0581a.png
集其槐鸡首燕颔蛇颈鱼尾五色而青多其高五尺光
武诏问群臣俱以凤对太史令蔡衡曰凡象凤者五五
色而赤多者凤黄多者鹓雏紫多者鸑鷟青多者鸾白
多者鹄是鸾也非凤也于是三公避位五凤三年鸾凤
集长乐木上文章五色王阜世公为重泉令吏民向化
鸾止学馆阜使授官椽公沙叠为张雅乐击磬鸾乃举
足垂翅应声而舞栖止县屋旬馀而去大抵鸾凤多应
仁孝嘉音声而鸾尤识钟律钟律调则和鸣蹈节而舞
卷四十 第 11b 页 WYG0383-0581b.png
(谢丞书方储母死负土/成坟种梨株鸾鸟栖上)罽宾王结罝峻祈之山获一鸾
鸟甚爱之欲其鸣不能乃饰以金笼享以珍羞而鸾愈
蹙三年王妃乃言闻之鸾鸟见类而鸣悬其镜以映之
鸾睹影感契慨焉悲呃哀飨中宵一奋而绝范泰因作
鸾鸟诗序敬叔异苑从而记之亦可见禽鸟之仁义矣
   拓跋氏(十姓/)
后魏之先为拓跋氏至道武都洛阳乃为元氏魏法七
分其国以兄弟分统之沙漠雄为南部大人为拓跋氏
卷四十 第 12a 页 WYG0383-0581c.png
生嵩北平宣王道武以其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至孝
文以献帝长兄为纥骨氏次兄普氏为周氏次依楼氏
为娄氏立敦氏为丘氏俟氏为万俟氏叔父乙旃氏为
叔孙氏疏属车辊氏为车氏凡十姓又有八氏按庾信
季敦传云道武兄弟七人分为十姓丘其一也元氏之
所出书传最杂宋齐二史则以为降将李陵之后魏书
序纪则以为后稷始均之后其说皆非据北俗谓土为
托后为跋拓跋者以黄帝土王为言而宋书乃云索头
卷四十 第 12b 页 WYG0383-0581d.png
虏其先李陵降丐奴单于妻以女字曰拓跋因氏焉盖
出崔浩之说当时众议已相斥不行或窃以渡江约遂
仍之乃若魏书序纪则因山海经始均生北狄而妄谓
为拓跋之先又误以始均为叔均而遂以为稷后其言
始均事尧则是以为叔均矣俱妄也又按党项自有拓
跋等氏盖其后盛于北土故唐表谓后为鲜卑君而
通典谓之东胡之别是殆又以拓跋为帝喾厌越后矣
愈非
卷四十 第 13a 页 WYG0383-0582a.png
   钟鼎
鼎者所以起乐者也可以正律吕可以调气节可以恊
风声可以和滋味可以抑虚浮垂则为钟仰则为鼎故
为国之重器黄帝之铸一禹之铸九其实一也若昔黄
帝命荣㣪铸十二钟以恊月筒以诏英韶而调政之缓
急分五声以正五钟命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
钟重心三曰黄钟洗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引
其常则固以起乐调政术也景当西方则白也故陈祥
卷四十 第 13b 页 WYG0383-0582b.png
道云景白也而康成云景明也士昏礼景为明衣则白
可知矣然五钟在太晟景钟第一于时即命张康伯为
之序固以为景者大也夫黄钟者乐之所自出而景钟
者又黄钟之自出黄钟者乐之祖也九寸之律天之数
也极其数而为八十一故景钟之受八斛一斗以应乎
天惟亲祀则用之宫架之中以为宫围然则鼎者非必
传国之具也自左氏有楚子问鼎轻重之说且以为武
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太史公因言武王营洛周公使
卷四十 第 14a 页 WYG0383-0582c.png
召公卜居之安九鼎至秦昭时周器九鼎入秦而周遂
灭周志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始皇过彭城祷祠使千
人没水求之不得故国事有武王谋迁九鼎每鼎用九
万人之说洎汉武犹欲省方出鼎而历代每有冶铸之
议至万岁通天之元遂铸九鼎既成置之明堂之庭依
方列之蔡州之鼎名曰永昌高一丈有八尺受一千八
百斛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八鼎各有其名高一丈二尺
受千二百斛各写其州山川物象为铜五十六万七百
卷四十 第 14b 页 WYG0383-0582d.png
二十一斤钟绍京等分题之终亦无补于乱夫天下大
器无可譬也惟譬之于鼎尔禹之九鼎不过图九州之
神奸使民知避入川泽而不迷不逢不若而已夏有乱
政鼎迁于商商有乱政鼎迁于周武王克商定鼎郏鄏
卜世卜年天所命也而洛诰周公之作当时曾不之及
抑亦不知左氏之说常切不信夫楚庄者春秋之贤君
而辅之以孙叔敖顾非前日之夷蛮顽俗也如其灭陈
感申叔时之一言而复之其入郑也则又哀郑伯之自
卷四十 第 15a 页 WYG0383-0583a.png
卑而许之平比其胜晋乃至不喜而惧则诵武之诗曰
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争诸侯何以和众夫无
德而争诸侯且犹不肯况逼周而取之鼎乎包茅不入齐
且致伐而况欲迁周鼎诸侯能舍之乎吾固曰问鼎之
事左氏之罔无信可也隐诀之说黄帝火九鼎于荆山
说者顾谓黄帝之鼎有九太清中经又有九鼎丹法则
黄帝之鼎乃丹釜之名尔故荆山经龙首记谓黄帝服
神丹或曰三或曰九九即三三即一故鼎书曰以三为
卷四十 第 15b 页 WYG0383-0583b.png
十五河图数也九鼎之所得焉以两为十五乾坤数也
十二律之所合焉积九鼎之所钟引而伸之九州之所
崇也五运之所建也十二律之所由生也是故起乐之
具非传国之用也
   井田之法
黄帝制井以塞争端八家为井旁开四道乃井其中而
收之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十邑
为都十都为师十师为州因所利而劝之是以地著而
卷四十 第 16a 页 WYG0383-0583c.png
数详诸葛武侯因黄帝丘井开方有九之制而为营阵
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相连曲折相对合而为
一则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各见其形于所居之方为之
八阵至李卫公又因武侯出军斜谷之隘损八为六乃
以一为营法五为方圆曲直锐之形地平而中洼则为
圆地历山脚则为曲地正出入则为直前狭后广则为
锐故其对太宗曰臣按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
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而为九五为阵
卷四十 第 16b 页 WYG0383-0583d.png
法四为正地所谓数起于五而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
四面诸部连绕是所谓终于八则黄帝之法也井田之
义居则为邻出则为伍垦其地可以足食联其民可以
足兵辨其疆理可以习军礼治其沟洫可以修阻固九
军之制井之夫也五军之制井之方也四头八尾井之
啚也田庐在内沟洫在外井之固也安存同福危亡同
忧井之义也耒耜服勤戈戟之象服牛乘马车骑之象
合耦于锄用众之象凡此皆五帝三王之制寓于夫井
卷四十 第 17a 页 WYG0383-0584a.png
之间使民身服其业心知其义者也一有不庭不虞之
戒犹将不费一财不扰一民而惟乐事劝功尊君亲上
之人以为捍禦腹心杀敌致果之卒政刑修于閒暇蓄
积备于州闾故得钱榖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祭祀宾
客之礼不彻于俎豆而其效乃至于威加四夷莫不来
享惟井法也后之人能修其政则虽以区区侯伯一国
之师犹足坐制敌国无敢旅拒为疆埸患得其道也自
商鞅开阡陌张说变彍骑为国家者不复知体国经野
卷四十 第 17b 页 WYG0383-0584b.png
之为政为州县者不复以土地人民为政事官司者不
复以经纶纪纲为法其所汲汲不过率敛百姓无名之
入以养游惰不根之辈以当古人军旅之任其弊乃至
卒乱于官民殍于野而不暇给于是敌国盗贼起而乘
之而向之所敛曾不足以给其饷向之所养曾不足以
应于用于是内外蒿目而忧甲兵财用之不继则复欲
率凋瘵之户调罢困之民裨补之此之谓水济水名之
曰益多如此而欲上下之洪宁未之有也
卷四十 第 18a 页 WYG0383-0584c.png
 
 
 
 
 
 
 
 
卷四十 第 18b 页 WYG0383-0584d.png
 
 
 
 
 
 
 
 路史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