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尚书正义卷第十二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
    敕撰
  周书
    旅獒第七
    金縢第八
    大诰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旅獒第七
西旅至旅獒
正义曰西方之戎有国名旅者遣献其大犬其名曰獒于是太
保召公因陈戎史叙其事作旅獒
传西戎至大犬
正义曰西旅西方夷名西方曰戎克商之后乃来知是西戎远
国也獒是犬名故云贡大犬
卷十二 第 1b 页
传召公陈戒
正义曰成王时召公为太保知此时太保亦召公也释诂云旅
陈也故云召公陈戒上旅是国名此旅训为陈二旅字同而义
异郑云獒读曰豪西戎无君名强大有政者为遒豪国人遣其
遒豪来献见于周良由不见古文妄为此说
惟克至于王
正义曰惟武王既克商华夏既定遂开通道路于九夷八蛮于
是有西戎旅国致贡其大犬名獒太保召公乃作此篇陈贡獒
之义用训谏于王
传四夷至不服
正义曰曲礼云其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经举夷蛮则戎狄可
知四夷慕化贡其方贿言所贡非独旅也四夷各自为国无大
小统领九八言非一也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又云八蛮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上下二文三方数
目不同明堂位称九夷八变六戎五狄与尔雅上文不同周礼
卷十二 第 2a 页
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郑众云四八七
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遍检经传四夷之数参差不同先儒
旧解此尔雅殷制明堂位及职方并尔雅下文云八蛮在南六
戎在西五狄在北皆为周制义或当然明堂位言云戎五狄职
方言五戎六狄赵商以此问郑郑荅云戎狄但有其国数其名
难侍而知是郑亦不能定解言克商遂通道是王家遣使通道
也鲁语引此事韦昭云通道译使怀柔之是王家遣使通彼彼
闻命来献也言其通夷蛮而有戎贡是四夷皆通道路无所不服
传西戎至为异
正义曰西戎之长谓旅国之君致贡其獒或遣使贡之不必自
来也犬高四尺曰獒释畜文左传晋灵公有犬谓之獒旅国以
大为异故贡之也
曰呜呼至展亲
正义曰呜呼叹而言也自古明圣之王慎其德教以柔远人四
夷皆来宾服无有远之与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其所献者
卷十二 第 2b 页
惟可以供其服食器用而已不为耳目华侈供玩好之用也明
王既得所贡乃明其德之所致分赐于彼异姓之国明已德致
远赐异姓之国令使无废其服职事也分宝玉于同姓伯叔之
国见己无所爱惜是用诚信其亲亲之道也
传天下至华侈
正义曰以言无有远近是华夷揔统之辞释诂云毕尽也故云
天下万国无有远之与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
食器用者玄纁絺纻供服也橘柚菁茅供食也羽毛齿革瑶琨
筱簜供器用也下言不役耳目故知言不为耳目华侈也周礼
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郑
玄云所贵宝见经传者犬戎献白狼白鹿是也馀外则周书王
会备焉案王会篇诸方致贡无所不有此言惟服食器用者远
方所贡虽不充于器用实亦受之召公深戒武王故言此耳
传德之至其职
正义曰明王有德四夷乃贡是德之所致谓远夷之贡也昭德
卷十二 第 3a 页
之致正谓赐异姓诸侯令其见此远物服德畏威无废其贡献
常职也鲁语称武王时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
欲昭令德之致远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楛曰肃慎氏贡
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异姓以远方之贡使
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矢是分异姓之事礼有异姓庶
姓异姓王之甥舅庶姓与王无亲其分庶姓亦当以远方之贡矣
传以宝至之道
正义曰宝玉亦是万国所贡但不必是远方所贡耳以宝玉分
同姓之国示己不爱惜共诸侯有之是用诚信其亲亲之道也
言用宝以表诚心使彼知王亲爱之也定四年左传称分鲁公
以夏后氏之璜是以宝玉分同姓也异姓疏虑其废职故赐以
远方之物摄彼心同姓亲嫌王无恩赐以宝玉贵物表王心此
亦互相见也
人不至其力
正义曰既言分物赐人因说贵不在物言有德无德之王俱是
卷十二 第 3b 页
以物赐人所赐之物一也不改易其物惟有德者赐人其此赐
者是物若无德者赐人则此物不是物矣恐人主恃己赐人不
自脩德言此者戒人主使脩德也又说脩德之事德盛者常自
敬身不为轻狎侮慢之事狎侮君子则无以尽人心君子被君
侮慢不肯尽心矣狎侮小人则无以尽其力小人被君侮慢不
复肯尽力矣君子不尽心小人不尽力则国家之事败矣
传言物至于德
正义曰有德不滥赏赏必加于贤人得者则以为荣故有德则
物贵也无德则滥赏赏或加于小人贤者得之反以为耻故无
德则物贱也所贵不在于物乃在于德
传以虚至心矣
正义曰以虚受人易咸卦象辞也人主以己为虚受用人言执
谦以下人则人皆尽其心矣
传以悦至尽矣
正义曰诗序云悦以使民民忘其死故云以悦使民民忘其劳
卷十二 第 4a 页
在上抚悦 则人皆尽其力矣此君子谓臣小人谓民太甲曰
接下思恭不可狎侮臣也论语云使民如承大祭不可狎侮民
也襄九年左传云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故别言之
不役至道接
正义曰既言不可狎侮又言不可纵恣不以声色使役耳目则
百事之度惟皆正矣以声色自娱必玩弄人物既玩弄人者丧
其德也玩弄物者丧其志也人物既不可玩则当以道自处志
当以道而宁身言当以道而接物依道而行则志自得而言自当
传言不至度正
正义曰昭元年左传子产论晋侯之疾云玆心不爽昏乱百度
杜预云百度百事之节也此言志既不营声色百事皆自用心
则皆得正也
传以人至其志
正义曰丧德丧志其义一也玩人为重以德言之玩物为轻以
志言之终是志荒而德丧耳
卷十二 第 4b 页
传在心至勤道
正义曰在心为志诗序文也在心为志谓心动有所向也发气
为言言于志所趣也志是未发言是巳发相接而成本末之异
耳志言并皆用道但志未发故以道宁志不依道则不得宁耳
言是巳发故以道接言不以道则不可接物志言皆以道为本
故君子须勤道也
传游观至生民
正义曰游观徒费时日故为无益无益多矣非徒游观而巳奇
巧世所希有故为异物异物多矣非徒奇巧而巳诸是妄作皆
为无益诸是世所希皆为异物异物无益不可遍举举此二者
以明此类皆是也不作是初造之辞为作有所害故以为无益
不贵是爱好之语有贵必有贱故以异物对用物虽经言用物
传言器用可矣经言有益有益不知所谓故传以德义是人之
本故德义为有益诸是益身之物皆是有益亦举重为言经之
戒人主人主如此所以化世俗生养下民也此言生民宣十二
卷十二 第 5a 页
年左传云分谤生民皆谓生活民也下云生民保厥居与孝经
云生民之本尽矣言民生于世谓之生民与此传异也俗本云
弗贱衍弗字也
传非此至其用
正义曰此篇为戒止为此句以西旅之獒非中国之犬不用令
王爱好之故言此也僖十五年左传言晋侯乘郑马及战陷于
泞是非此土所生不习其用也犬不习用传记无文
传宝贤至安矣
正义曰诗序云任贤使能周室中兴故传以任能配宝贤言之
论语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故宝贤任能则近人安嫌安近不
及远故云近人安则远人安矣楚语云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
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及左史倚相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所玩何宝之焉
是谓宝贤也
卷十二 第 5b 页
呜呼至世王
正义曰所戒巳终故叹以结之呜呼为人君者当早起夜寐无
有不勤于德言当勤行德也若不矜惜细行作随宜小过终必
损累大德矣譬如为山巳高九仞其功亏损在于一篑惟少一
篑而止犹尚不成山以喻树德行政小有不终德政则不成矣
必当慎终如始以成德政王者信能蹈行此诫生民皆安其居
处惟天子乃世世王天下也
传轻忽至其微
正义曰矜是怜惜之意故以不惜细行为轻忽小物谓上狎侮
君子小人爱玩犬马禽兽之类是小事也积小害毁大德故君
子慎其微易系辞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
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是故君子当
慎微也
传八尺至如始
正义曰周礼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等而浍云广二寻深二
卷十二 第 6a 页
仞则浍亦广深等仞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王肃圣證论及注
家语皆云八尺曰仞与孔义同郑玄云七尺曰仞与孔意异论
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郑云篑盛土器为山九仞欲成山以
喻为善向成也未成一篑犹不为山故曰为山功亏一篑古语
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艰难也是以圣人乾乾不息
至于日𣅳不敢自暇恐末路之失同于一篑故慎终如始也乾
乾易乾卦文日𣅳无逸篇文
传言其至宜矣
正义曰此揔结上文信蹈行此诫行此以上言也言君主于治
民故先云生民安其居天子乃得世世王天下也传以庸君多
自用已不受人言叙经意而申之云武王虽圣召公犹设此诫
况非圣人可以无诫乎身既非圣又无善诫其不免于过则亦
宜其然矣
巢伯至巢命
正义曰巢伯国爵之君南方远国也以武王克商乃慕义来朝
卷十二 第 6b 页
王之卿大夫有芮伯者陈王威德以命巢君史叙其事作旅巢
命之篇
传殷之至来朝
正义曰武王克商即来受周之王命知是殷之诸侯伯是爵也
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或此巢是也故先儒相传皆以
为南方之国今闻武王克商慕义而来朝也郑玄以为南方世
一见者孔以夷狄之爵不过子此君伯爵夷夏未明故直言远
国也
传芮伯至巢亡
正义曰世本云芮伯姬姓是周同姓也杜预云芮冯翊临晋县
芮乡是也知是圻内之国者芮伯在朝作命必是王臣不得其
官故卿与大夫并言之旅训为陈陈王威德以命巢
金縢第八
武王至金縢
正义曰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
卷十二 第 7a 页
金縢之匮遂作金縢凡序言作者谓作此篇也案经周公策命
之书自纳金縢之匮及为流言所谤成王悟而开之史叙其事
乃作此篇非周公作也序以经具故略言之
传为请至开之
正义曰经云金縢之匮则金縢是匮之名也诗述韔弓之事云
竹闭绲縢毛传云绲绳縢约也此传言缄之以金则训縢为缄
王郑皆云縢束也又郑丧大记注云齐人谓棺束为缄家语称
周庙之内有金人参缄其口则縢是束缚之义藏之于匮缄之
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
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
金縢
正义曰发首至王季文王史叙将告神之事也史乃策祝至屏
璧与圭告神之辞也自乃卜至乃瘳言卜吉告王差之事也自
武王既丧巳下叙周公被流言东征还反之事也此篇叙事多
而言语少若使周公不遭流言则请命之事遂无人知为成王
卷十二 第 7b 页
开书周公得反史官美大其事故叙之以为此篇
既克至文王
正义曰既克商二年即伐纣之明年也王有疾病不悦豫召公
与太公二公同辞而言曰我其为王敬卜吉凶问王疾病当瘳
否周公曰王今有疾未可以死近我先王故当须卜也周公既
为此言公乃自以请命之事为己事除地为墠墠内筑坛为三
坛同墠又为一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坛上焉置璧于三王之
坐公自执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告此三王之神也
传伐纣至悦豫
正义曰武王以文王受命十三年伐纣既杀纣即当称元年克
纣称元年知此二年是伐纣之明年也王肃亦云克殷明年顾
命云王有疾不怿怿悦也故不豫为不悦豫也何休因此为例
云天子曰不豫诸侯曰负兹大夫曰犬马士曰负薪
传穆敬至之辞
正义曰释训云穆穆敬也戚是亲近之义故为近也武王时三
卷十二 第 8a 页
公惟周召与太公耳知二公是召公太公也言王疾恐死当敬
卜吉凶周公言武王既定天下当成就周道未可以死近我先
王死则神与先王相近故言近先王若生则人神道隔是为远
也二公恐王死欲为之卜周公言王未可以死是相顺之辞也
郑云戚忧也周公既内知武王有九龄之命又有文王曰吾与
尔三之期今必瘳不以此终故止二公之卜云末可以忧怖我
先王如郑此言周公知王不死先王岂不知乎而虑先王忧也
传周公至己事
正义曰功训事也周公虽许二公之卜仍恐王疾不瘳不复与
二公谋之乃自以请命为己之事独请代武王死也所以周公
自请为己事者周公位居冢宰地则近亲脱或卜之不善不可
使外人知悉亦不可苟让故自以为功也
传因大至三坛
正义曰请命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巳在天矣故
因大王王季文王以请命于天三王每王一坛故为三坛坛是
卷十二 第 8b 页
筑土墠是除地大除其地于中为三坛周公为坛于南方亦当
在此墠内但其处小别故下别言之周公北面则三坛南面可
知但不知以何方为上耳郑玄云时为坛墠于丰坛墠之处犹
存焉
传立坛至三王
正义曰礼授坐不立授立不坐欲其高下均也神位在坛故周
公立坛上对三王也
传璧以至祝辞
正义曰周礼大宗伯云以苍璧礼天诗说祷旱云圭璧既卒是
璧以礼神不知其何色也郑云植古置字故为置也言置璧于
三王之坐也周礼云公执桓圭知周公秉桓圭又置以为贽也
告谓祝辞下文是其辞也
史乃至与圭
正义曰史乃为策书执以祝之曰惟尔元孙某某即发也遇得
危暴重疾今恐其死若尔三王是有太子之责于天谓负天大
卷十二 第 9a 页
子责必须一子死者请以旦代发之身令旦死而发生又告神
以代之状我仁能顺父又旦多材力多伎艺又能善事鬼神汝
元孙不如旦多材多艺又不能事鬼神言取发不如取旦也然
人各有能发虽不能事鬼神则有人君之用乃受命于天帝之
庭能布其德教以佑助四方之民用能安定汝三王子孙在于
下地四方之民无不敬而畏之以此之故不可使死呜呼发之
可惜如此神明当救助之无得陨坠天之所下宝命天下宝命
谓使为天子若武王死是陨坠之也若不坠命则我先王亦永
有依归为宗庙之主神得归之我与三王人神道隔许我以否
不可知今我就受三王之命于彼大龟卜其吉凶吉则许我凶
则为不许我尔之许我使卜得吉兆旦死而发生我其以璧与
圭归家待汝神命我死当以圭璧事神尔不许我使卜兆不吉
发死而旦生我乃屏去璧之与圭言不得事神当藏圭璧也
传史为至虐暴
正义曰吉神之言书之于策祝是读书告神之名故云史为策
卷十二 第 9b 页
书祝辞史读此策书以祝告神也武王是大王之曾孙也尊统
于上继之于祖谓元孙是长孙也某者武王之名本告神云元
孙发臣讳君故曰某也易乾卦云夕惕若厉厉为危也虐训为
暴言性命危而疾暴重也泰誓牧誓皆不讳发而此独讳之孔
惟言臣讳君不解讳之意郑玄云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意虽
不明当谓成王开匮得书王自读之至此字口改为某史官录
为此篇因逐成王所读故讳之上篇泰誓牧誓王自称者令入
史制为此典故不须讳之
传太子至世教
正义曰责读如左传施舍巳责之责责谓负人物也太子之责
于天言负天一太子谓必须死疾不可救于天必须一子死则
当以旦代之死生有命不可请代今请代者圣人叙臣子之心
以垂世教耳非谓可代得也郑玄弟子赵商问玄曰若武王未
终疾固当瘳信命之终虽请不得自古巳来何患不为玄荅曰
君父疾病方困忠臣孝子不忍嘿尔视其歔欷归其命于天中
卷十二 第 10a 页
心恻然欲为之请命周公达于此礼著在尚书若君父之病不
为请命岂忠孝之志也然则命有定分非可代死周公为此者
自申臣子之心非谓死实可代自古不废亦有其人但不见尔
未必周公独为之郑玄云丕读曰不爱子孙曰子元孙遇疾若
汝不救是将有不爱子孙之过为天所责欲使为之请命也与
孔读异
传我周至之意
正义曰告神称予知周公自称我也考是父也故仁能顺父上
云元孙对祖生称此言顺父从亲为始祖为王考曾祖为皇考
考父可以通之传举亲而言父耳既能顺父又多材多艺能事
鬼神言已可以代武王之意上言丕子之责于天则是天欲取
武王非父祖取之此言已能顺父祖善事鬼神者假令天意取
之其神必共父祖同处言已是父祖所欲欲令请之于天也
传汝元至以死
正义曰以王者存亡大运在天有德于民天之所与是受命天
卷十二 第 10b 页
庭也以人况天故言在庭非王实至天庭受天命也既受天命
以为天子布其德教以佑助四方之民当于天心有功于民言
不可以死也
乃卜至乃瘳
正义曰祝告巳毕即于坛所乃卜其吉凶用三王之龟卜一皆
相因而吉观兆巳知其吉犹尚未见占书占书在于藏内启藏
以籥见其占书亦与兆体乃并是吉公视兆曰观此兆体王身
其无患害也我小子新受命于三王谓卜得吉也我武王当惟
长终是谋周之道此卜吉之愈者上天所以须待武王能念我
一人天子之事成其周道故也公自坛归乃纳策于金縢之匮
中王明日乃病瘳
传习因至而吉
正义曰习则袭也袭是重衣之名因前而重之故以习为因也
虽三龟并卜卜有先后后者因前故云因也周礼太卜掌三兆
之法一曰玉兆一曰瓦兆三曰原兆三兆各别必三代法也洪
卷十二 第 11a 页
范卜筮之法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是必三代之法并用之矣
故知三龟三王之龟龟形无异代之别但卜法既别各用一龟
谓之三王之龟耳每龟一人占之其后君与大夫等揔占三代
之龟定其吉凶未见占书巳知吉者卜有大体见兆之吉凶粗
观可识故知吉也
传三兆至是吉
正义曰郑玄云籥开藏之管也开兆书藏之室以管乃复见三
龟占书亦合于是吉王肃亦云籥开藏占兆书管也然则占兆
别在于藏太卜三兆之下云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
千有二百占兆之书则彼颂是也略观三兆既巳同吉开藏以
籥见彼占兆之书乃亦并是吉言其兆颂符同为大吉也
传公视至必愈
正义曰如此兆体指卜之所得兆也周礼占人云凡卜筮君占
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圻郑玄云体兆象也色兆气也墨
北广也坼兆舋也尊者视兆象而巳卑者以次详其馀也周公
卷十二 第 11b 页
卜武王占之曰体王其无害郑意此言体者即彼君占体也但
周公令卜汲汲欲王之愈必当亲视灼龟躬省兆繇不惟占体
而巳但郑以君占体与此文同故引以为證耳
传言武至周道
正义曰此原三王之意也言武王得愈者此谓卜吉武王之愈
言天与三王一一须待武王能念我天子事成周道若死则不
复得念天子之事周道必不成也礼天子自称曰予一人故以
一人言天子也
传从坛至瘳差
正义曰坛所即卜故从坛归也翼明释言文瘳训差亦为愈病
除之名也藏此书者此既告神即是国家旧事其书不可捐弃
又不可示诸世人故藏千金縢之匮耳
武王至诮公
正义曰周公于成王之世为管蔡所诬王开金縢之书方始明
公本意卒得成就周道天下太平史官美大其事述为此篇故
卷十二 第 12a 页
追言请命于前乃说流言于后自此以下说周公身事武王既
丧成王幼弱周公摄王之政专决万机管叔及其群弟蔡叔霍
叔乃流放其言于国中曰公将不利于孺子言欲篡王位为不
利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不以法法此三叔则我无以成就周
道告我先王既言此遂东征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于此皆
得谓获三叔及诸叛逆者罪人既得讫成王犹尚疑公公于此
既得罪人之后为诗遗王名之曰鸱鸮鸱鸮言三叔不可不诛
之意王心虽疑亦未敢责诮公言王意欲责而未敢也
传武王至成王
正义曰武王既死成王幼弱故周公摄政摄政者虽以成王为
主政令自公出不复关成王也蔡仲之命云群叔流言乃致辟
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降霍叔于庶人则知群弟是蔡叔霍
叔也周语云兽三为群则满三乃称群蔡霍二人而言群者并
管故称群也传既言周公摄政乃云其弟管叔盖以管叔为周
公之弟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史记亦以管叔为周公之
卷十二 第 12b 页
兄孔似不用孟子之说或可孔以其弟谓武王之弟与史记亦
不违也流言者宣布其言使人闻知若水流然流即放也乃放
言于国以诬周公以惑成王王亦未敢诮公是王心惑也郑玄
云流公将不利于孺子之言于京师于时管蔡在东盖遣人流
传此言于民閒也
传三叔至成王
正义曰殷法多兄亡弟立三叔以周公大圣又是武王之弟有
次立之势今复秉国之权恐其因即篡夺遂生流言不识大圣
之度谓其实有异心非是故诬之也但启商共叛为罪重耳
传辟法也
正义曰释诂文
传周公至此得
正义曰诗东山之篇歌此事也序云东征知居东者遂东往征
也虽征而不战故言居东也东山诗曰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又
云三年而归此言二年者诗言初去及来凡经三年此直数居
卷十二 第 13a 页
东之年除其去年故二年也罪人既多必前后得之故云二年
之中罪人此得惟言居东不知居在何处王肃云东洛邑也管
蔡与商奄共叛故东征镇抚之案验其事二年之閒罪人皆得
传成王至未敢
正义曰成王信流言而疑周公管蔡既诛王疑益甚故周公既
诛三监而作诗解所以宜诛之意其诗云鸱鸮鸱鸮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毛传云无能毁我室者攻坚之故也宁亡二子不可
以毁我周室言宜诛之意也释言云贻遗也以诗遗王王犹未
悟故欲让公而未敢政在周公故畏威未敢也郑玄以为武王
崩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成
王多杀公之属党公作鸱鸮之诗救其属臣请勿夺其官位土
地及遭风雷之异启金縢之书迎公来反反乃居摄后方始东
征管蔡解此一篇及鸱鸮之诗皆与孔异
秋大至大熟
正义曰为诗遗王之后其秋大熟未及收穫天大雷电又随之
卷十二 第 13b 页
卷十二 第 13b 页
正义曰言邦人则风灾惟在周邦不及宽远故云风灾所及邦
人皆大恐言独畿内恐也
传皮弁质服以应天
正义曰皮弁象古故为质服祭天尚质故服以应天也周礼司
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无旒乃是冕之质者是事
天宜质服故服之以应天变也周礼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是视
朝服每日常服而言质者皮弁白布衣素积裳故为质也郑玄
以为爵弁必爵弁者承天变降服亦如国家未道焉
传二公至请命
正义曰二公与王若同而问当言王及二公今言二公及王则
是二公先问知二公倡王启之故先见书郑云开金縢之书者
省察变异所由故事也以金縢匮内有先王故事疑其遭遇灾
变必有消伏之术故倡王启之史为公造策书而百执事给使
令皆从周公请命者
传史百至恨辞
卷十二 第 14a 页
正义曰周公使我勿道此事者公以臣子之情忠心欲代王死
非是规求名誉不用使人知之且武王瘳而周公不死恐人以
公为诈故令知者勿言今被问而言之是违负周公也噫者心
不平之声故为恨辞
传周公至之宜
正义曰公之东征止为伐罪罪人既得公即当还以成王未寤
恐与公不和故留东未还待王之察已也新迎者改过自新遣
使者迎之诗九罭之篇是迎之事也亦国家礼有德之宜言尊
崇有德宜用厚礼诗称衮衣笾豆是国家礼也
传郊以至之是
正义曰祭天于南郊故谓之郊郊是祭天之处也王出郊者出
城至郊为坛告天也周礼大宗伯云以苍璧礼天牲币如其器
之色是祭天有玉有币今言郊者以玉币祭天告天以谢过也
王谢天天即反风起禾明主郊之是也郑玄引易传云阳感天
不旋日阳谓天子也天子行善以感天不回旋经日故郊之是
卷十二 第 14b 页
得反风也
传木有至见之
正义曰上文禾偃木拔拔必亦偃故云木有偃拔起而立之筑
有其根桑果无亏百谷丰熟郑王皆云筑拾也禾为大木所偃
者起其木拾下禾无所亡失意太曲碎当非经旨案序将东征
作大诰此上居东二年以来皆是大诰后事而编于大诰之前
者因武王丧并见之
大诰第九
武王至大诰
正义曰武王既崩管叔蔡叔与纣子武庚三人监殷民者又及
淮夷共叛周公相成王摄王政将欲东征黜退殷君武庚之命
以诛叛之义大诰天下史叙其事作大诰
传三监至叛周
正义曰知三监是管蔡商者以序上下相顾为文此言三监及
淮夷叛揔举诸叛之人也下云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
卷十二 第 15a 页
启代殷后又言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邦康叔此序言
三监叛将征之下篇之序历言伐得三人足知下文管叔蔡叔
武庚即此三监之谓知三监是管蔡商也汉书地理志云周既
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鄘
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先儒多同此说惟
郑玄以三监为管蔡霍独为异耳谓之监者当以殷之畿内被
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且使三人监此殷民未是封建之也
三人虽有其分互相监领不必独主一方也史记卫世家云武
王克殷封纣子武庚为诸侯奉其先祀为武庚未集恐有贼心
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之是言辅相武庚共监殷人故称监
也序惟言淮夷叛传言淮夷徐奄之属共叛周者以下序文云
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又云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
作周官又云鲁公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作费誓彼三序者一
时之事皆在周公归政之后也多方篇数此诸国之罪云至于
再至于三得不以武王初崩巳叛成王即政又叛谓比为再三
卷十二 第 15b 页
也以此知淮夷叛者徐奄之属皆叛也
传相谓至天下
正义曰君奭序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于时成
王为天子自知政事二公为臣辅助之此言相成王者有异于
彼故辨之相谓摄政摄政者教由公出不复关自成王耳仍以
成王为王故称成王郑玄云黜贬退也黜实退名但此黜乃杀
其身绝其爵故以黜为绝也周公此行普伐诸叛独言黜殷命
者定四年左传云管蔡启商惎閒王室则此叛武庚为主且顾
微子之序故特言黜殷命也以诛叛者之义大诰天下经皆是也
大诰
正义曰此陈伐叛之义以大诰天下而兵凶战危非众所欲故
言烦重其自殷勤多止而更端故数言王曰大意皆是陈说武
庚之罪自言已之不能言己当继父祖之功须去叛逆之贼人
心既从卜之又吉往伐无有不克劝人勉力用心此时武王初
崩属有此乱周公以臣代君天下未察其志亲弟犹尚致惑何
卷十二 第 16a 页
况疏贱者乎周公虑其有向背之意故殷勤告之陈寿云皋陶
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皋陶与舜禹共谈周公与
群下矢誓也其意或亦然乎但君奭康诰乃与召公康叔语也
其辞亦甚委悉抑亦当时设言自好烦复也管蔡导武庚为乱
此篇略于管蔡者犹难以伐弟为言故专说武庚罪耳
王若至即命
正义曰周公虽摄王政其号令大事则假成王为辞言王顺大
道而为言曰我今以大道诰汝天下众国及于众治事之臣以
我周道不至故上天下其凶害于我家不少言叛逆者多此害
延长宽大惟累我幼童人成王自言害及已也我之致此凶害
以我为子孙承继无疆界之大数服行其政不能为智道令民
安故使之叛自责也安民犹且不能况曰其能至于知天之大
命者乎言已不能知天意也复叹而言巳乎我惟小子承先人
之业如涉渊水惟往求我所以济渡言己恐惧之甚我所求济
者惟在布行大道布陈前人文王武王受命之事在我此身不
卷十二 第 16b 页
忘大功既不忘大功当诛叛逆由此我不敢绝天之所下威用
而不行之言必将伐四国也宁天下之王谓文王也文王遗我
大宝龟疑则就而卜之以继天明命今我就受其命言巳就龟
卜其伐之吉凶巳得吉也
传周公至及之
正义曰序云相成王则王若曰者称成王之言故言周公称成
王命实非王意成王尔时信流言疑周公岂命公伐管蔡乎猷
训道也故云顺大道以告天下众国也郑王本猷在诰下汉书
王莽摄位东郡太守翟义叛莽莽依此作大诰其书亦道在诰
下此本猷在大上言以道诰众国于文为便但此经云猷大传
云大道古人之语多倒犹诗称中谷谷中也多邦之下云于尔
御事是于诸国治事者尽及之也郑玄云王周公也周公居摄
命大事则权称王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周公自称为王则是不
为臣矣大圣作则岂为是乎
传凶害至之意
卷十二 第 17a 页
正义曰释诂云延长也洪大也此害长大败乱国家经言惟我
幼童人谓损累之故传加累字累我童人言其不可不诛之意
郑王皆以延上属为句言害不少乃延长之王肃又以惟为念
向下为义大念我幼童子与继文武无穷之道
传言子至自责
王义曰嗣训继也言子孙承继相疆境界则是无穷大数长远
卜世二十卜年七百是长远也
传安人至者乎
正义曰民近而天远以易而况难天子必当至灵至灵乃知天
命言己犹不能安民明其不知天命自责而谦
传前人至任重
正义曰成王前人故为文武也以涉水为喻言求济者在于布
行大道行天子之政也文武有大功德故受天命又当布陈文
武受命所行之事也陈行天子之政又陈文武所行之事在此
不忘大功大功太平之功也言己所任至重不得不奉天道行
卷十二 第 17b 页
诛伐也
传天下至四国
正义曰王者征伐刑狱象天震曜杀戮则征伐者天之所威用
谓诛恶是也天有此道王者用之用之则开不用则闭言我不
敢闭绝天之所下威用而不行之既不敢不行故将伐四国
传安天至可违
正义曰纣为昏虐天下不安言文王能安之安天下之王谓文
王也遗我大宝龟者天子宝藏神龟疑则卜之继天明道就其
命而行之言卜吉则当行不可违卜也所以大宝龟能得继天
明者以天道玄远龟是神灵能传天意以示吉凶故疑则卜之
以继天明道郑玄云时既卜乃后出诰故先云然
曰有至并吉
正义曰上言为害不少陈欲征之意未说武庚之罪更复发端
言之曰今四国叛逆有大艰于西土言作乱于东与京师为难
也西土之人为此亦不得安静于此人情皆蠢蠢然动殷后小
卷十二 第 18a 页
国腆腆然之禄父大敢纪其王业之次叙而欲兴复之禄父所
以敢然者上天下威于三叔以其流言欲下威诛之禄父知我
周国有此疵病而欺惑东国人令人不安禄父谓人曰我殷复
望得更为天子反鄙易我周国今天下蠢动今之明日四国民
之贤者有十夫不从叛逆其来为我翼佐我周于是用抚安武
事谋立其功明禄父举事不当得贤者叛来投我为我谋用是
人事先应如此则我有兵戎大事征伐必休美矣人谋既从我
卜又并吉是其休也言往必克敌安民之意告众使知也
传曰语至蠢动
正义曰周公丁宁其事止而复言别加一曰语更端也下言王
曰此不言王史详略耳四国作逆于东京师以为大艰故言作
大难于京师西土人亦不安亦如东方见其乱不安也释诂云
蠢动也郑云周民亦不定其心骚动言以兵应之当时京师无
与应者郑言妄耳
传言殷至复之
卷十二 第 18b 页
正义曰殷本天子之国武庚比之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
郑玄云腆谓小国也王肃云腆主也殷小主谓禄父也大敢纪
其王业经纪王业望复之也
传天下至疵病
正义曰王肃云天降威者谓三叔流言当诛伐之言诛三叔是
天下威也释诂云疵病也郑王皆云知我国有疵病之瑕
传禄父至无状
正义曰禄父以父罪灭殷身亦当死幸得继其先祀宜荷天恩
反鄙薄轻易我周家言其不识恩养道其罪无状也汉代止有
无状之语盖言其罪大无可形状也近代巳来遭重丧荅人书
云无状招祸是古人之遗语也
传今天至先应
正义曰武庚既叛闻者皆惊故今天下蠢动谓闻叛之日也今
之明日闻叛之明日以献为贤四国民内贤者十夫来翼佐我
周十人史无姓名直是在彼逆地有先见之明知彼必败弃而
卷十二 第 19a 页
归周周公喜其来降举以告众谓之为贤未必是大贤也用抚
安武事谋立其功用此十夫为之将欲伐叛而贤者即来言人
事先应也
传大事至为美
正义曰成十三年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论伐叛知大
事戎事也十夫来翼人谋既从卜又并吉所以为美美即经之
休也既言其休乃说我卜并吉以成此休之意郑玄云卜并吉
者谓三龟皆从也王肃云何以言美以三龟一习吉是言并吉
證其休也与孔异矣
肆予告至违卜
正义曰以人从卜吉为美之故故我告汝友邦国之君及于尹
氏卿大夫众士治事者曰我得吉卜我惟与汝众国往伐殷逋
亡播荡之臣谓伐禄父也汝国君及于众治事者无不反我之
意相与言曰伐此四国为难甚大言其不欲征也汝不欲伐罪
我之由四国之民不安而叛者亦惟在我天子王宫与邦君之
卷十二 第 19b 页
室教化之过使之然以此令汝难征 过事在我虽然于我小
子先考疑而卜之欲敬成周道若谓四国难大不可征则于王
室有害不可违卜宜从卜往征也
传以美至及之
正义曰肆训故也承上休之下以其东征必美之故我告友国
君以下共谋之尹氏即顾命云百尹是也尹正也诸官之正谓
卿大夫故传言及于正官尹氏卿大夫尹氏即官也揔呼大夫
为官氏也上文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无尹氏庶士下文尔庶
邦君越庶士御事亦无尹氏惟此及下文施义二者详其文馀
略之从可知也
传用汝至禄父
正义曰逋逃也播谓播荡逃亡之意禄父殷君谓之为殷今日
叛逆是背周逃亡故云用汝众国往伐彼殷君于我周家逋逃
亡叛之臣谓禄父也
传汝众至戒之
卷十二 第 20a 页
正义曰王以卜吉之故将以诸国伐殷且彼诸国之情必有不
欲伐者无不反我之意相与言曰征伐四国为大难言其情必
如此叙其情以戒之使勿然也郑云汝国君及下群臣不与我
同志者无不反我之意云三监叛其为难大是言反者谓反上
意反是上意则知曰者相与言也
传言四至及远
正义曰自责惟当言天子教化之过而并言诸侯者化从天子
布于诸侯道之不行亦邦君之咎见庶邦亦有过故并言之教
化之过在于君身而云王宫邦君室者宫室是行化之处故指
以言之
传于我至从卜
正义曰翼训敬也于我小子先自考卜欲敬成周道汝庶邦御
事等若谓今四国不可征则周道不成于王室有害故宜从卜
小子先卜当谓初即位时卜其欲成周道也不可违卜谓上朕
卜并吉也言欲征卜吉当从卜征之
卷十二 第 20b 页
肆予冲至图功
正义曰以汝等有难征之意故我童子成王长思此难而叹曰
呜呼四国今叛信蠢动天下使鳏寡受害尤可哀哉我周家为
天下役事而遗我甚大乃投此艰难于我身此难须平不可以
巳今征四国于我童人不惟自忧而巳乃欲施义于汝众国君
于汝多士尹氏治事之人如此为汝计汝君臣当安勉我曰无
劳于征伐之忧我诸侯当往共征四国汝王不可不成汝宁祖
圣考所谋之功宜出此善言以助我何谓违我不欲征也
传我周至得巳
正义曰为天子者当役己以养天下故我周家为天下役事揔
言周家当救天下此事遗我故为甚大以大役遗我以为甚大
而又投掷此艰难之事于我身谓当巳之时有四国叛逆言已
职当静乱不得以己也
传言征至事者
正义曰卬我恤忧也四国叛逆害及众国君得静乱则为大美
卷十二 第 21a 页
言征四国于我童人不惟自忧而巳乃欲施义于汝众国君臣
言难除则义施也
传汝众至之助
正义曰绥安也毖劳也言我既施义于汝汝众国君臣言得我
之力当安慰勉劝我曰无劳于忧令我无忧四国众国自来征
之经言宁即文王考即武王故言宁祖圣考也王以众国反己
乃复设为此言责其无善言助己
巳予至不基
正义曰既叙众国之情告以必征之意巳乎我惟小子不敢废
上帝之命卜吉不征是废天命从卜而兴乃有故事天休美于
安天下之文王兴我小国周者以安民之王惟卜是用以此之
故安受此上天之命明卜宜用之今天助民矣十夫佐周是天
助也人事既验况亦如文王惟卜之用吉可知矣呜呼而叹天
之明德可畏也辅成我周家大大之基业卜既得吉不可违也
传人献至文王
卷十二 第 21b 页
正义曰天之助民乃是常道而云民献十夫是天助民者下云
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故以民献十夫为天助民也
王曰尔至休毕
正义曰既述文王之事王又命于众曰汝惟久老之人汝大能
远省识古事汝知宁王若此之勤劳哉以老人目所亲见必知
之也以文王勤劳如此故天命慎劳来我周家当至成功所在
天意既然我不敢不极尽文王所谋之事文王谋致太平我欲
尽行之我欲尽文王所谋故我大为教化劝诱我所友国君共
伐叛逆天既辅助我周家有大化诚辞其必成就我之众民天
意既如此矣我何其不于前文王安民之道谋立其功之处所
而终竟之乎天亦惟劳慎我民若人有疾病而欲巳去之天意
于民如此之急我何敢不于前安人文王所受美命终毕之乎
以须终毕之故故当诛除逆乱安养下民使之致太平
传閟慎至太平
正义曰閟慎释诂文天慎劳我周家者美其德当天心慎惜人
卷十二 第 22a 页
劳来劝勉之使至成功所在在于致太平也天意欲使之然我
为文王子孙敢不极尽文王所谋之事文王本谋谓致太平
传言我至民矣
正义曰释诂云棐辅也忱诚也文承大化之下知辅诚辞者言
周家有大化诚辞为天所辅其成我民必为民除害使得成也
传天亦至去之
正义曰亦者亦同之义也君民共为一体天慎劳使成功亦当
勤劳民使安宁故言亦也如疾欲已去之言天急于民至甚也
传天欲至毕之
正义曰上云卒宁王图事又云图功攸终此云攸受休毕毕终
也三者文辞略同义不甚异大意惟言当终文王之业须征逆
乱之贼周公重兵慎战丁宁以劝民耳
王曰若至弗救
正义曰子孙成父祖之业古道当然王又言曰今顺古昔之道
我其往东征矣我所言国家之难备矣日日思念之乃以作室
卷十二 第 22b 页
为喻若父作室营建基址既致法矣其子乃不肯为之堂况肯
搆架成之乎又以治田为喻其父菑耕其田杀其草巳堪下种
矣其子乃不肯布种况肯收穫乎其此作室治田之父乃是敬
事之人见其子如此其肯言曰我有后不弃我基业乎必不肯
为此言也我若不终文武之谋则文武之神亦如此耳其肯道
我不弃基业乎作室农人犹恶弃其基业故我何敢不于我身
今日抚循安人之文王大命以征讨叛逆乎我今东征无往不
克若凡人兄及父与子弟为家长者乃有朋友来伐其子则民
皆养其劝伐之心不救之何则以子恶故也以喻伐四国虽亲
如父兄亦无救之者以君恶故也言罪大不可不诛无救所以
必克也顾氏以上不卬自恤传云不惟自忧遂皆以卬为惟但
卬之为惟非是正训观孔意亦以不卬为惟义也
传又以至穫乎
正义曰上言作室此言治田其取喻一也上言若考作室既厎
法此类上文当云若父为农既耕田从上省文耳菑谓杀草故
卷十二 第 23a 页
治田一岁曰菑言其始杀草也播谓布种后稷播殖百谷是也
定本云矧弗肯构矧弗肯穫皆有弗字检孔传所解弗为衍字
传其父至弃之
正义曰治田作室为喻既同故以此经结上二事郑王本于矧
肯构下亦有此一经然取喻既同不应重出盖先儒见下有而
上无谓其脱而妄增之
传若兄至大故
正义曰此经大意言兄不救弟父不救子发首兄考备文伐厥
子不言弟互相发见传言兄弟父子之家以足之民养其劝民
谓父兄为家长者也养其心不退止也
王曰呜至不易
正义曰既言四国无救之者王曰又言叹今伐四国必克之故
告汝众国君及于汝治事之臣所以知必克者故有明国事用
智道者亦惟有十人此人皆蹈知上天之命谓民献十夫来佐
周家此人既来克之必也于我天辅诚信之故汝天下是知无
卷十二 第 23b 页
敢变易天法者若易法无信则上天不辅故无敢易法也况今
天下罪于周国使四国叛逆惟大为难之人谓三叔等大近相
伐于其室家自欲拔本塞源反害周室是其为易天法也彼变
易天法若不早诛之汝天下亦不知天命之不可变易也
传言其至佐周
正义曰此其必克之故也爽明也由用也有明国事用智道言
其有贤德也蹈天者识天命而履行之此言十人谓上文民献
十夫来佐周家者此是贤人贤人既来彼无所与是必克之效
也王肃云我未伐而知民弗救者以民十夫用知天命故也
传于天至叛乎
正义曰于天辅诚言天之所辅必是诚信汝天下于是观之始
知无敢变易天法若易天法则天不辅之况今天下罪于周使
四国叛乎以小况大易法犹尚不可况叛逆乎
传惟大至不易
正义曰以下句言相伐于其室家室家自相伐知惟大为难之
卷十二 第 24a 页
人谓三叔也大近相伐于其室家者三叔为周室至亲而举兵
作乱是室家自相伐为叛逆之罪是变易天法之极若汝诸国
不肯诛之是汝天下亦不知天命之不可变易也王肃云惟大
为难之人谓管蔡也大近相伐于其室家明不可不诛也管蔡
犯天诛而汝不欲伐则亦不知天命之不易也
予永至若兹
正义曰所以必当诛四国者我长思念之曰天惟丧亡殷国者
若稼穑之夫务去草也天意既然我何敢不终我垄亩也言秽
草尽须除去殷馀皆当殄灭也天亦惟美于前宁人文王我何
其极文王卜法敢不于是从乎言必从之也我循彼宁人所有
旨意以安疆土不待卜筮便即东征已自善矣况今卜东征而
龟并吉以吉之故我大以尔东征四国天命必不僭差卜兆陈
列惟若此吉不可不从卜不可不勉力也
传天亦至必从
正义曰天亦惟美于文王受命言文王德当天心天每事美之
卷十二 第 24b 页
故得受天命是文王之德大美也文王用卜能受天命今于我
何其穷极文王卜法敢不从乎言必从文王卜也
传循文至不从
正义曰文王之旨意欲令天下疆土皆得其宜有叛逆者自然
须平定之我直循彼文王所有旨意伐叛则巳善矣不必须卜
筮也况今卜并吉乎言不可不从也王肃云顺文王安人之道
有旨意尽天下疆土使皆得其所不必须卜筮也况今卜三龟
皆吉明不可不从也
传以卜至不勉
正义曰天命不僭者天意去恶与善其事必不僭差言我善而
彼恶也卜兆陈列惟若此吉言往必克之不可不勉力也
微子之命第十
成王至之命
正义曰成王既黜殷君之命杀武庚乃命微子启代武庚为殷
后为书命之史叙其事作微子之命黜殷命谓绝其爵也杀武
卷十二 第 25a 页
庚谓诛其身也
传启知至汤后
正义曰启知纣必亡告父师少师而遁于荒野微子作告是其
事也武王既克纣微子乃归之非去纣即奔周也传言得封之
由故言其奔周耳僖六年左传云许僖公见楚子面缚衔璧大
夫衰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
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韨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史
记宋世家云武王克殷微子启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
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是言微子克殷始归周也马迁之书辞多错谬面缚缚手于后
故口衔其璧又安得左牵羊右把茅也要言归周之事是其实
耳乐记云武王克殷既下车投殷之后于宋则传言复其位者
以其自縳为囚释之使从本爵复其卿大夫之位及下车即封
于宋以其终为殷后故乐记云投殷之后尔时未为殷之后也
微子初封于宋不知何爵此时因旧宋命之为公令为汤后使
卷十二 第 25b 页
祀汤耳不继纣也
微子之命
正义曰令写命书之辞以为此篇君陈君牙囧命皆此类也
王若曰猷殷王元子
正义曰王顺道而言曰今以大道告汝殷王首子告之以下辞
也曰猷如大诰言以道诰之
传微子至称之
正义曰吕氏春秋仲冬纪云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
已而为妻后生纣纣父欲立启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
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故纣为后郑云微子启纣同母庶兄也
若顺也猷道也以其本是元子故顺道本而称之释诂云元首
始也易曰元者善之长也
传言二至三统
正义曰郊特牲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
书传云王者存二王之后与已为三所以通三统立三正周人以
卷十二 第 26a 页
日至为正殷人以日至后三十日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
为正天有三统土有三王三王者所以统天下也礼运云祀之
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二王后得郊祭天以其祖配之郑
云所存二王后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
行其正朔服色此谓通天三统是立二王后之义也此命首言
稽古则立先代之后自古而有此法不知从何代然也孔意自
夏以上不必改正纵使正朔不改典礼服色自当异也
曰笃不忘
正义曰僖十二年左传王命管仲之辞曰谓督不忘则曰亦谓
义孔训笃为厚故传云谓厚不可忘杜预以督为正可谓正而
不可忘也
慎乃服命
正义曰传言慎汝祖服命数谓祭汤庙得用天子之礼服其殷
之本服命则上公九命当慎之无使乖礼制也
唐叔至归禾
卷十二 第 26b 页
正义曰成王母弟唐叔于其食邑之内得禾下异亩垄上同颖
穗以其有异拔而贡于天子以为周公德所感致于时周公东
征未反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命有言辞史叙其事作归禾之篇
传唐叔至一穗
正义曰昭十五年左传云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指言唐叔得
禾知其所食邑内得异禾也唐叔食邑书传无文诗述后稷种
禾于实秀之下乃言实颖毛传云颖垂言穗重而垂是颖为穗
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言其异也书传云成王之时有三
苗贯桑叶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
王下传云拔而贡之若是盈车之穗不可手拔而贡孔不用书
传为说也
传异亩至封晋
正义曰禾者和也异亩同颖是天下和同之象成王以为周公
德所感致于时周公东征未还故命唐叔以禾归周公于东也
归禾年月史传无文不知在启金縢之先后也王启金縢正当
卷十二 第 27a 页
禾熟之月若是前年得之于时王疑未解必不肯归周公当是
启金縢之后喜得东土和平而有此应故以归周公也唐叔后
封于晋经史多矣传言此者欲见此时未封知在邑内得之昭
元年左传称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所灭之唐即晋国是也然
则得禾之时未封于唐从后称之为唐叔耳
周公至嘉禾
正义曰周公既得王所命禾乃陈天子归禾之命为文辞称此
禾之善推美于成王史叙其事作嘉禾之篇
传巳得至称君
正义曰郑云受王归已禾之命与其禾以为既得命禾谓复得
禾义当然矣成王归禾之命必归美周公周公陈归禾之命又
推美成王是善则称君之义也善则称君坊记文也
传天下至下亡
正义曰嘉训善也言此禾之善故以善禾名篇陈天子之命故
当布告天下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
卷十二 第 27b 页
禾由此也二篇东征未还时事微子受命应在此篇后篇在
前者盖先封微子后布此书故也
尚书正义卷第十二
             计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六字
卷十二 第 28a 页
卷十二 第 2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