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卷首 第 1a 页
象山先生全集目录
 卷之一
  书
   与邵叔谊 与曾宅之
    与胡季随(二)与赵监(一)
   与邓文范(三)与侄孙浚
   与李省干(二)
 卷之二
  书
   与王顺伯(二)与朱元晦(三)
卷首 第 1b 页
   与吴显仲(二)
 卷之三
  书
   与童伯虞 与刘深父
   与张辅之(三)与曹梃之(三)
   与曹立之(二)与黄日新
   与黄元吉 与乔得占
   与诸葛受之
 卷之四
  书
卷首 第 2a 页
   与李德远 得解见提举
   得解见权郡 得解见通判
   与诸葛诚之(二)与王德修
   与刘淳叟(二)与赵宰
   与胡达材(二)与潘文叔
   与彭世昌 与曾敬之
   与符舜功(三)与符复仲
   与周廉夫
 卷之五
  书
卷首 第 2b 页
    与吕伯恭 与吕子约
    与戴少望 与舒西美
    与高应朝 与杨敬仲
    与项平父 与舒元宾
    与徐子谊(二)与赵子直
    与辛幼安
  卷之六
   书
    与傅全美(二)与傅子渊(三)
    与傅圣谟(二)与包详道(七)
卷首 第 3a 页
    与包显道(二)与包敏道(四)
    与吴伯颙 与吴仲时
    与吴叔有
  卷之七
   书
    与勾熙载 与彭子寿
    与邵中孚 与颜子坚
    与张季忠 与胥必先
    与朱元晦 与吴仲良
    与詹子南(三)与陈倅(二)
卷首 第 3b 页
    与包显道(四)与周元忠
    与苏宰 与程帅
  卷之八
   书
    与张春卿 与宋漕
    与陈教授(二)与赵推
    与苏宰
  卷之九
   书
    与王谦仲(二)与钱伯同(二)
卷首 第 4a 页
   与杨守(三)与黄监
   与林叔虎 与陈君举
 卷之十
  书
   与李成之(二)与应仲寔
   与张季海(二)与张元鼎
   与黄康年 与胡无相
   与朱益叔 与路彦彬
   与涂任伯 与董元锡
   与倪济甫 与黄彦文
卷首 第 4b 页
   与刘志甫 与邵叔谊
   与江德功 与曾宅之
   与周元忠 与詹子南(二)
   与吴显仲
 卷之十一
  书
   与朱济道(三)与吴子嗣(八)
   与傅季鲁 与陈宰(二)
   与李宰(二)与赵景昭
   与王顺伯(二)与尤延之
卷首 第 5a 页
    与丰宅之
  卷之十二
   书
    与赵然道(四)与赵咏道(四)
    与陈正已(二)与张诚子
    与张辅之 与饶寿翁(七)
    与倪九成 与张季悦(二)
    与刘伯恊(二)与黄循中(二)
  卷之十三
   书
卷首 第 5b 页
   与郭邦逸 与郭邦瑞
   与李信仲 与潘文叔
   与朱子渊(三)与薛
   与罗春伯 与郑溥之
   与冯传之 与朱元晦(二)
 卷之十四
  书
   与包详道 与包敏道(二)
   与严泰伯(三)与傅子渊
   与罗章夫 与廖幼卿
卷首 第 6a 页
   与傅齐贤 与胥必先(三)
   与蔡公辩 与张德清
   与高应朝 与侄孙浚(四)
 卷之十五
  书
   与陶赞仲(二)与孙季和
   与唐司法 与傅克明
   与章茂献 与罗春伯
   与薛象先(二)与朱子渊
   与刘漕 与吴斗南
卷首 第 6b 页
 卷之十六
  书
   与章德茂(五)与张元善(二)
 卷之十七
  书
   与张监(二)与丰叔贾
    与邓文范 与致政兄
    与张伯信 与似清
    与沈宰(二)
 卷之十八
卷首 第 7a 页
  奏表
   删定官轮对劄子 荆门到任谢表
   与庙堂乞筑城劄子
 卷之十九
  记
   敬斋记 宜章县学记
   荆公祠堂记 经德堂记
   贵溪重脩县学记 武陵县学记
   本斋记 临川簿厅壁记
 卷之二十
卷首 第 7b 页
   序赠
    送毛元善序 送宜黄何尉序
    送彭子寿序 送杨通老
    赠吴叔有 赠俞文学
    赠二赵 赠僧允怀(一)
    赠曾友文 赠汪坚老
    赠丁润父 赠黄舜咨
    赠汪彦常 赠陈晋卿
    示象山学者 赠金溪砌街者
    赠汤谟举 赠陆唐卿
卷首 第 8a 页
   赠疏山益侍者 赠刘季蒙
   题新兴寺壁 题翠云寺壁
   朱氏子更名字说 二张名字说
   格矫斋说 跋资国寺雄石镇帖
   记祚德庙始末 邓文苑求言往中都
 卷之二十一
  杂著
   易说(四)易数(一张叔权书/一连叔广书)
   三五以变错综其数学说
   论语说 孟子说
卷首 第 8b 页
 卷之二十二
  杂著
   史评(二)杂说
 卷之二十三
  杂著
   白鹿书院论语(讲/义)大学春秋讲义
   荆门军皇极讲义
 卷之二十四
  杂著
   策问(十六)
卷首 第 9a 页
 卷之二十五
  诗
   少时作 闻莺
   莺(六言)晚春出箭溪(二首)
   子规(六言)
   赠化主 疏山道中
   鹅湖和教授兄韵 挽石子重
   挽张正应 和黄司业喜雪
   游湖分韵得西字 和杨廷秀送行
   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
卷首 第 9b 页
   送勾熙载赴浙(西/监)题慧照寺
   赠画梅王文显 简朱干叔诸友
   书刘定夫诗轴 玉芝歌
 卷之二十六
  文
   祭吕伯恭文 代致政祭侄槱之文
   代教授祭神文 石湾祈雨文
   谢雨文 荆门祈雨文
   望坛谢雨文(二)东山祷雨文
   东山刑鹅祷雨文 上泉龙潭取水祷雨文
卷首 第 10a 页
 卷之二十七
  行状
   教授陆公行状 宋故吴公行状
 卷之二十八
  志铭
   黄氏墓志铭 张公墓志铭
   陆公墓志铭 黄公墓志铭
   黄夫人墓志铭
   葛致政墓志铭 吴伯颙墓志铭
   陆修职墓表
卷首 第 10b 页
 卷之二十九
  程文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
    伐德慱而化(解试)
   黄裳元吉黄离元吉使民宜之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
    以知来知以藏往(省试)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卷之三十
卷首 第 11a 页
  程文
   孝文大功数十论 天地之性人为贵论
   智者术之原论 房杜谋断如何论
   刘晏知取予论 政之宽猛孰先论
   常胜之道曰柔
 卷之三十一
  程文
   制科(解试)料敌(解试)
   赈济(解试)唐取民制兵建官(省试)
   德仁功利(省试)汉文武之治(省试)
卷首 第 11b 页
 卷之三十二
  拾遗
   好学近乎智 学问求放心
   主忠信 母友不如巳者
   人不可以无耻(二)思则得之
   君子喻于义 求则得之
   里仁为美 则以学文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
卷首 第 12a 页
   养心莫善于寡欲
   取二三策而已矣 保民而正
   续书何始于汉 策
 卷之三十三
   文安谥议(孔炜/撰)覆谥(丁端/祖撰)
   象山先生行状(杨简/𫐠)
 卷之三十四
   语录
 卷之三十五
   语录
卷首 第 12b 页
 卷之三十六
   年谱
象山先生全集目录
卷首 第 13a 页
附录少湖徐先生学则辩
             华亭少湖徐阶著
 学则辩
某既编学则成朋友之相诘难者或引存养格致以
为尊德性道问学不可合为一事或引学问思辩笃
行以为必先道问学而后可及于尊德性又或谓晦
庵象山两夫子均之为圣人之徒但其入门则有不
可强而同者其说虽殊然要皆不究夫学之所以为
学故必认以为二而不能信其一也夫学尊德性而
巳矣问也者问此者也学也者学此者也遗此之谓
卷首 第 13b 页
禅离此之谓训诂故尊德性者君子之所主以为问
学者也问学者君子之所由以尊德性者也舍问学
而求尊德性则德性不可得而尊舍尊德性而求道
问学则亦不复有所谓问学之事此尊德性道问学
所以为一而非可以存养格致分属并言者也且存
养非他也存其所格之理焉耳格致非他也格其所
存之理焉耳存也格也其功无二用也是乃所谓问
学而君子所由以尊德性者也如必析尊德性以属
存养析道问学以属格致而谓尊德性之功别有出
乎问学之外则中庸首章之独言戒惧于义既不免
卷首 第 14a 页
有所遗而大学之格物致知乃徒为博物洽闻之具
而非所以致诚正修齐之实矣此岂独不知尊德性
道问学亦岂识所谓存养格致哉乃若学问思辩笃
行其所谓慱学者非阔略于践履而徒务慱其见闻
及其既慱然后渐次收拾以付之于行也盖君子脩
身践行既无所不用其学矣其或学而有疑则问之
之审问而未有得则思之之慎思而犹未能了然于
其心则辩之之明辩之既明则益敦行之而弗怠是
所谓笃行者乃取慱与笃两义相对而言非所以为
先后之次也然则道问学尊德性不可以分先后明
卷首 第 14b 页
矣至谓两夫子入门异而均之为圣人之徒则又有
可言者夫君子由学以入圣犹人由门以入室今指
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门矣然而圣之所以为圣践形
尽性之外无他事也则尊德性道问学室一而巳门
亦一而巳安得有异入乎凡某所以断两夫子之同
者固慨夫世之人举其训话之陋妄自托于朱子而
诋陆为禅举其空寂之谬妄自托于陆子而诋朱为
俗也今曰均之为圣人之徒则某之所争者固巳得
矣又何异之足言哉大抵子思此章其辞旨本自晓
白盖不徒曰尊德性而必继之以道问学则可见功
卷首 第 15a 页
夫之有在而为尊德性者所不能遗不徒曰道问学
而必先之以尊德性则可见主本之有定而为道问
学者所不能外不徒曰尊德性道问学而必合之以
而之一字则可见其为一事而非耦立并行者之可
伦是故尊德性道问学一也朱子世以为专道问学
而其言必主于尊德性陆子世以为专尊德性而其
言不遗夫问学此两夫子所以同也学者苟反身以
究夫学之不容二而又虚心以观两夫子之言则可
无疑于纷纷之说矣
  右学则辩华亭少湖徐公所作也辩朱陆二夫
卷首 第 15b 页
  子之学同归一致不容有毫发之疑矣今因补
  刻象山全集附刻是辩俾求象山之学者则焉
  荆门州儒学正闽尤溪廖恕谨识
嘉靖己未秋九月吉旦
卷首 第 16a 页
象山先生全集叙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
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
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
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
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
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
卷首 第 16b 页
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
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
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
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盖王道息而伯
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
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
卷首 第 17a 页
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自是而
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
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
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
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
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
吾心不可得而遗也至宋周程二子始复
追寻孔孟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
卷首 第 17b 页
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
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自是
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
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传
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
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故吾
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而世之议
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
卷首 第 18a 页
禅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
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苟陆氏之学而果若
是也乃所以为禅也今禅之说与陆氏之
说孟氏之说其书具存学者苟取而观之
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而顾一
倡群和剿说雷同如矮人之观场莫知悲
笑之所自岂非贵耳贱目不得于言而勿
求诸心者之过欤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
卷首 第 18b 页
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已见故胜心旧习之
为患贤者不免焉抚守李茂元将重刻象
山之文集而请予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
言哉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
旧习已见先焉则糠秕精凿之美恶入口
而知之矣
正德辛巳七月朔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卷首 第 19a 页
象山先生文集序
天有北辰而众星共焉地有泰岳而众山宗焉
人有师表而后学归焉象山先生其学者之北
辰泰岳与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
寖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
中不劳外索揭诸当世曰学问之要得其本心
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
也孟子尝言之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卷首 第 19b 页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此之谓
失其本心其言昭晢如是而学者不能深信谓
道为隐而不知其著谓道为邈而不知其近求
之愈过愈湮郁至先生始大发之如指迷涂如
药久病迷者晤病者愈不越于日用之间而本
心在是矣学者亲承师训向也跂望圣贤若千
万里之隔今乃知与我同本培之溉之皆足以
敷荣茂遂岂不深可庆哉呜呼先生之惠后学
卷首 第 20a 页
弘矣先生之言悉由此出上而启沃君心下而
切磨同志又下而开晓黎庶及其他杂然著述
皆此心也儒释之所以分义利之所由别剖析
至精如辨白黑遏俗学之横流援天下于既溺
吾道之统盟不在兹乎燮识先生于行都亲博
约者屡矣或竟日以至夜分未尝见其少有昏
怠之色表里清明神采照映得诸观感鄙吝已
消矧复警策之言字字切已与先生之殁馀二
卷首 第 20b 页
十年遗言炳炳精神犹在敬而观之心形俱肃
若亲炙然临汝尝刋行矣尚多缺略先生之子
持之伯微裒而益之合三十二卷今为刋于仓
司流布寖广书满天下而精神亦无不遍言近
而指远虽使古人复生莫之能易呜呼兹其所
以为后学之师表与先生讳九渊字子静抚州
金溪人尝讲学于贵溪象山学者尊为象山先
生云嘉定五年九月戊申门人四明袁燮书
卷首 第 21a 页
有宋抚州金溪陆先生字子静尝居贵溪之象山
四方学者毕至尊称之曰象山先生先生冢嗣持
之字伯微集先生遗言为二十八卷又外集六卷
命简为之序简自主富阳簿时已受教于先生因
言忽觉澄然清明应用无方动静一体乃知此心
本灵本神本明本广大本变化无方奚独简心如
此举天下万世人心皆如此易曰百姓日用而不
知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
卷首 第 21b 页
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大戴记孔子之言谓忠信为
大道忠者忠实信者诚信不诈伪而先儒求之过
求诸幽深故反不知道孔子又名大道曰中庸庸
者常也日用平常也孟子亦谓徐行后长即尧舜
之道又谓以羊易牛之心足以王先生谆谆为学
者剖白斯旨深切著明而学子领会者寡简不自
揆度敢少致辅翼之力专叙如右开禧元年夏六
月乙卯门人四明杨简敬书
卷首 第 22a 页
象山集序
圣人之言心渊然无朕其涵也而有触即
动其应也佛氏语其涵者圆明微妙而秘
之以为奇俗学即其应者妆缀缴绕而离
之以为博要之不能无所近而亦卒不可
入何者其不能无所近者缘于心而卒不
可入者远于体也圣人者不独语其涵惧
人之求于微而不独语其应惧人之求于
卷首 第 22b 页
迹故哀与钦者心之体也见庙与墓而兴
者其应也体无所不具则无所不感无所
不感则无所不应因其应而为之文于是
乎有哭擗衰素之等俎豆璧帛之仪仪立
而其心达而仪非心也此所以为圣人之
学也佛氏则从其应而逆之以归于无曰
墓与庙哀与敬皆妄也而性则离是而亦
不离于是者也俗学者非之曰此有也则
卷首 第 23a 页
从而烦其名数深其辨博而以为非是则
无循也然不知泯感与应者既以玄远空
寂为性而其溺于名数辨博者又详其末
而忘其所以然予故曰禅与俗卒不可入
者皆远于体也圣人之言心详于宋儒最
后象山陆氏出尽去世之所谓缴绕者而
直指吾人之应心曰见虚墓哀而宗庙钦
者心也辨此心之真伪而圣学在是矣其
卷首 第 23b 页
于致力之功虽为稍径而于感应之全则
指之甚明而俗学以为是禅也其所未及
者名数辨博也嗟乎象山指其应者使人
求其涵也佛氏逆其应于无而象山指其
迹于应以是为禅然则为圣人者其必在
名数辨博乎以仪为心予恶夫哀钦之无
从也是集刻于金溪而岁久漫漶德安吉
阳何先生抚江西之明年丕阐理学以淑
卷首 第 24a 页
士类乃改刻焉而命沐为序辞不获因取
象山言之粹者据而证之世之知者果有
取焉则禅俗与儒之界将昭然若指掌而
象山氏之学可知也已
大明嘉靖四十年岁次辛酉五月吉
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江西布政司右布
政使前奉
敕提督江广两省学政刑部郎临海后学
卷首 第 24b 页
王宗沐撰
嘉靖癸丑三月宗沐既刻朱子大全私抄而稍论
次朱陆二氏异同之大略以附于书间以请于两
广巡按侍御王公曰朱书备矣陆氏书粤之士有
终身不及见者其图并存之已而广西巡按侍御
陈公始至以请曰并刻以示二三子吾道之幸也
其亟图之宗沐乃更录象山先生书文语录论学
者釐为六卷冠以慈湖阳明二先生之序刻焉既
成进粤之士而告之曰二先生任道开来之功传
 四百年于兹其微言奥旨固已具于二书苟能玩
卷首 第 25a 页
 味而深绎之而不惟习见则其旨归之所在者可
 释然而无疑矣夫原于天地以立极而通于古今
 以常行者道之致一而不可容或贰也质有偏重
 而见有早晚当会其未备而销其未融者学之相
 成而不可独执也二先生偶以其一时之见相与
 校订是亦不过朋友切磋之心而后世遂分别之
 攘斥之使不得并系于孔氏之徒焉则夫乃采声
 遗实而责之太深矣乎故自今言之以弥纶宇宙
 为已分而以继往开来为立心以沉迷训诂为支
 离而以辨别义利为关钥本之于收放心以开其
卷首 第 25b 页
 端极之于充四端以致其力由于尽心知性而达
 于礼乐政刑此象山先生之学之大也备观先生
 之书而更合之于朱子得其所以同辨其所以异
 则知道无不合而言各有指然后指之为俗与禅
 者皆可得而论其槩矣昔者子贡以孔子为多学
 而识而孔子教之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比其患言
 之多也则他日又曰子欲无言闻见为知之次者
 皆孔子之家法也至于禅学之旨其自私为已与
 绝人伦类以求免生死诚为异端固圣世之所必
 诛而不以听者但其所以为教固以为实际理地
卷首 第 26a 页
 不染一尘而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含万象遍周
 法界融会精粗而至于十地五乘四教三藏传述
 之多亦未尝专以着空为修證者也夫陆子之所
 指以示人者既为孔子之所尝是而世之所以怒
 陆子而夷之为空者又释氏之所本非然则陆子
 之学谓其立论容有未罃则可而遽埒之于禅是
 何异鞫狱者不见两造不求情实而但以前人之
 判其牍也而遂断焉夫庸无有枉滥于其间乎顾
 二先生之所以致是者起于无极二字之辨夫二
 字之轻重未足以系斯道之绝续也若以为果道
卷首 第 26b 页
 之所在而不可不辨则孔子之书如首章时习二
 字其所当讲虽汗牛充栋犹未可了而无极二字
 不明胡不且置而遽若是纷纷乎此则二先生早
 年未定之事而陆子不执文字之教于此亦稍自
 背驰而愚犹憾其执之不固也而论者乃更以为
 禅乎嗟夫道非朱陆之所得专即今而争焉而斥
 焉于二先生无加损也而独怪夫学绝道丧门户
 之多而党伐之众则言多而道益晦此任道之士
 所为惧而不敢安也六经之作本以明道然圣人
 于易则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曰臣弑君子
卷首 第 27a 页
 弑父孔子惧作春秋然则易与春秋固以忧患与
 乱贼尔苟无是焉易春秋不作也后之有言者其
 果有不得已焉者乎而后之求之文字者其果皆
 得夫作者之意乎训诂驰骋之烦辩说争竞之众
 诚可哀痛而先觉之士亦尝有起而辟之而卒不
 能有所扑息者何哉盖其所以为此者有本有源
 本源之地未能拔而塞之则朱陆之旨虽明而其
 沿习沉痼之蔽未能或破宜其流之靡而莫或救
 也愚请得借禅以明之瞿昙之宗其始以生死祸
 福之说济其必行是以习闻其说者皆抱必得之
卷首 第 27b 页
 志而来虽狂夫悍卒皆能舍其旧而从于寂寞孤
 苦之乡甚或面壁投崖刎身燃指而不悔者其志
 诚切而其事诚专也而尚安暇于言乎虽其事诚
 戾于圣教而在其宗门则固为忠信笃敬之徒矣
 后世之言学者初本非有求为圣贤之志因循前
 却与习相成甚或姑以是而息其驰骤之倦则其
 心以为词说之不博而记闻之不多则其言不行
 而其上焉者始毕其力于训注涉猎以求为功果
 朝移暮易而于所谓痛切身心者宜其番有所遗
 而不及矣此则立志之过也为佛者其说诚冥莫
卷首 第 28a 页
 迂远而其为事则未尝苟也付法传衣登坛说法
 号称具眼以续其师者必其真證而自得焉而犹
 或不敢当也后世之言学者实则不至而急于立
 说则固有窥之未精而见之未定者固已遂为人
 人之所传矣虽其或旋觉于未妥甚或自悔于晚
 年而其书遂行已不可改则其言之多也虽其本
 意尚有未慊而况槩之于圣人之道乎此则立言
 之过也夫佛者屏除翳障独惧有我增慢之病比
 于贪淫而强附宗言谓之毁谤其于执着是巳之
 戒若是乎其严也今学者之论诚有智者之失矣
卷首 第 28b 页
 有愚者之得矣苟其言之是而足以相济也则刍
 荛鄙夫固当兼取以从于是而乃有胜心焉或原
 以偏倚而执之坚或耻于相屈而必其胜甚或分
 门异户又从而藩篱焉则亦无怪乎其言之多而
 说之激矣此则胜心之过也凡是三者相因为病
 所谓本原沉锢缠绵虽有特出之才一入其中足
 起足陷未能自拔则文字训解纵其烨然譬之古
 人画蛇添足而今更为之鳞爪也粉饰弥工去真
 弥远凡若是者质之于禅曾有不若此孟子所谓
 五榖不如荑稗而孔子思欲居九夷也道之不明
卷首 第 29a 页
 非吾党之过而谁执其咎乎沐之庸下学不知方
 以尝读二先生之书而反思焉于其离合异同之
 际稍得一二而因以知言之多者则道转晦故今
 与二三子之所从事者必其有求为圣贤之志而
 又有取善于人之心务砺其粗务浚其壅必不得
 已而后言焉言以鸣道而非以斗靡也必有所主
 而后求之文字焉文字以證其精而非以执泥也
 而凡其畔援之说举不得入于其中则久之必有
 舍筏济岸之日而二先生之学庶乎可续其绪矣
 此则二公任道嘉惠之志粤之士其知所以敬承
卷首 第 29b 页
 之乎陈公讳善治蜀之巴县人王公讳绍元楚之
金溪人嘉靖癸丑十二月吉临海后学王宗沐谨

象山先生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