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系辞下传¶ 第 459a 页
周易禅解卷第九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
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
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
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
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
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
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
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
曰义。」
【此直明圣人作易。包天地万物之理。而为内圣外
王之学也。盖自八卦成列。而天地万物之象巳皆
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而天地万物之交亦皆在其
中矣。刚柔必互具刚柔。而天地事物之变又皆在
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而吾人惠迪从逆之动又
皆在其中矣。夫吉凶悔吝。皆由一念之动而生者
也。一念之动。必有刚柔以立其本。一刚一柔。必有
变通以趋于时。得其变通之正者则胜。不得变通
之正者则负。故吉之与凶。唯以贞胜者也。此易中
示人以圣贤学问。全体皆法天地事理。非有一毫
勉强。是故天地之道。一健一顺。各有盈虚消长之
不同。皆以变通之正示人者也。日月之道。一昼一
夜。亦有中昃盈缺之不定。皆以变通之正为明者
也。天下之动。万别千差。尤为至赜。实不可乱。乃归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
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
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
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
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
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
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
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
曰义。」
【此直明圣人作易。包天地万物之理。而为内圣外
王之学也。盖自八卦成列。而天地万物之象巳皆
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而天地万物之交亦皆在其
中矣。刚柔必互具刚柔。而天地事物之变又皆在
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而吾人惠迪从逆之动又
皆在其中矣。夫吉凶悔吝。皆由一念之动而生者
也。一念之动。必有刚柔以立其本。一刚一柔。必有
变通以趋于时。得其变通之正者则胜。不得变通
之正者则负。故吉之与凶。唯以贞胜者也。此易中
示人以圣贤学问。全体皆法天地事理。非有一毫
勉强。是故天地之道。一健一顺。各有盈虚消长之
不同。皆以变通之正示人者也。日月之道。一昼一
夜。亦有中昃盈缺之不定。皆以变通之正为明者
也。天下之动。万别千差。尤为至赜。实不可乱。乃归
系辞下传¶ 第 459b 页
极于变通之一正者也。夫乾之变现于六十四卦。
虽有一百九十二爻。无不确然示人以易矣。夫坤
之变现于六十四卦。虽亦一百九十二爻。无不隤
然示人以简矣。此易简之理。正所谓千变万化而
贞夫一者也。爻即效此易简。象即像此易简。苟吾
心之爻象一动乎内。则事物之吉凶即现乎外。吉
可变凶。凶可变吉。得此善变之方。乃见裁成辅相
功业。而圣人所以教人之真情。则全见乎卦爻之
辞。所应深玩细观者也。是故生生之谓易。而天地
之大德。不过此无尽之生理耳。圣人体天立极。其
所以济民无疆者则在位耳。何以守位。则必全体
天地之德。纯一不巳之仁耳。仁则物我一体矣。庶
必加之以富。故曰财。富必加之以教。故曰义。此内
圣外王之学。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本法天地身物以作八卦。既作八卦。遂能通神明
之德于一念。类万物之情于一身。】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驱鸟兽鱼蛇于山泽。使民得稼穑者。乃深明物各
宜丽其所者也。故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鱼鸟之害既除。田畴之利方起。】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盖取诸噬嗑。」
虽有一百九十二爻。无不确然示人以易矣。夫坤
之变现于六十四卦。虽亦一百九十二爻。无不隤
然示人以简矣。此易简之理。正所谓千变万化而
贞夫一者也。爻即效此易简。象即像此易简。苟吾
心之爻象一动乎内。则事物之吉凶即现乎外。吉
可变凶。凶可变吉。得此善变之方。乃见裁成辅相
功业。而圣人所以教人之真情。则全见乎卦爻之
辞。所应深玩细观者也。是故生生之谓易。而天地
之大德。不过此无尽之生理耳。圣人体天立极。其
所以济民无疆者则在位耳。何以守位。则必全体
天地之德。纯一不巳之仁耳。仁则物我一体矣。庶
必加之以富。故曰财。富必加之以教。故曰义。此内
圣外王之学。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本法天地身物以作八卦。既作八卦。遂能通神明
之德于一念。类万物之情于一身。】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驱鸟兽鱼蛇于山泽。使民得稼穑者。乃深明物各
宜丽其所者也。故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鱼鸟之害既除。田畴之利方起。】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盖取诸噬嗑。」
系辞下传¶ 第 459c 页
【农事既备。商贾随兴。】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
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
坤。」
【通变神化。全体乾坤之德。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者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
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坤如重门。震如击柝。暴客。温陵郭氏以为初至之
客。甚通。盖使动者得随地而安也。】
「断木为杵。掘木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
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暌。」
【由上明故下悦。所谓若大旱之望雨者是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震木之下。别有天焉。宫室之象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以巽木入于泽穴之中。】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以书契代语言。遂令之与天同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
系辞下传¶ 第 460a 页
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由此观之。所谓易者。不过示人以象耳。而象也者。
则是事物之克肖者也。所谓彖者。则是事物之材
质也。所谓爻者。则是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得有
吉凶悔吝之生著也。夫动则必有吉凶悔吝之生
著。君子可不思所以慎其动乎。】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
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欲慎其动。当辨君民之分于身心。孟子所谓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也。观于阳卦多阴。
阴卦多阳。可以悟矣。奇者。天君独秉乾纲之谓。耦
者。意念夹带情欲之谓。阳一为君。而两阴之二为
民以从之。所谓志壹则动气。故是君子之道。阴二
为君。而两阳之一反为民以从之。所谓气壹则动
志。故是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
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夫心之官则思。而不知思本无可思也。能思无思
之妙。则无思无虑而殊涂同归。能达无思之思。则
虽一致而具足百虑。思而无思。所谓退藏于密。屈
之至也。无思而思。所谓感而遂通。信之至也。屈乃
【由此观之。所谓易者。不过示人以象耳。而象也者。
则是事物之克肖者也。所谓彖者。则是事物之材
质也。所谓爻者。则是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得有
吉凶悔吝之生著也。夫动则必有吉凶悔吝之生
著。君子可不思所以慎其动乎。】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
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欲慎其动。当辨君民之分于身心。孟子所谓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也。观于阳卦多阴。
阴卦多阳。可以悟矣。奇者。天君独秉乾纲之谓。耦
者。意念夹带情欲之谓。阳一为君。而两阴之二为
民以从之。所谓志壹则动气。故是君子之道。阴二
为君。而两阳之一反为民以从之。所谓气壹则动
志。故是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
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夫心之官则思。而不知思本无可思也。能思无思
之妙。则无思无虑而殊涂同归。能达无思之思。则
虽一致而具足百虑。思而无思。所谓退藏于密。屈
之至也。无思而思。所谓感而遂通。信之至也。屈乃
系辞下传¶ 第 460b 页
所以为信。信乃所以为屈。观师所谓往复无际动
静一源。肇公所谓其入离其出微。皆此理耳。法界
离微之道。岂思议之可及。故曰未之或知。苟證此
思即无思无思而思之妙。则可以穷神知化矣。殊
途同归。一致百虑。皆所谓一君二民之道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
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妄计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谓困于石也。不知
万法唯心。而执有差别。所谓据于蒺藜也。无慧故
名辱。无定故身危。丧法身慧命。故死期将至。永无
法喜。故不见其妻。此二君一民之道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
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
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
而动者也。」
【禽喻惑。器喻戒定。人喻智慧。解之上六。独得其正。
而居震体。如人有慧。故能以戒定断惑也。宗门云。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亦是此意。】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
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
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
耳凶。」
【夫戒定之器必欲其成。障戒障定之恶必宜急去。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惩之于小则无咎。酿之于终
静一源。肇公所谓其入离其出微。皆此理耳。法界
离微之道。岂思议之可及。故曰未之或知。苟證此
思即无思无思而思之妙。则可以穷神知化矣。殊
途同归。一致百虑。皆所谓一君二民之道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
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妄计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谓困于石也。不知
万法唯心。而执有差别。所谓据于蒺藜也。无慧故
名辱。无定故身危。丧法身慧命。故死期将至。永无
法喜。故不见其妻。此二君一民之道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
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
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
而动者也。」
【禽喻惑。器喻戒定。人喻智慧。解之上六。独得其正。
而居震体。如人有慧。故能以戒定断惑也。宗门云。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亦是此意。】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
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
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
耳凶。」
【夫戒定之器必欲其成。障戒障定之恶必宜急去。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惩之于小则无咎。酿之于终
系辞下传¶ 第 460c 页
则必凶。修心者所宜时时自省自改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
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乱。是以身安而家国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
苞桑。」
【自有因过而憬悟以进德者。自有无过而托大以
退道者。故君子虽未必有过。尤宜乾乾惕厉。如否
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
力。】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知。欲任重
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
缺一。决不可以自利利他。】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
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
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
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此所谓德厚而位自尊者也。十法界不出一心。名
之为几。知此妙几。则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
佛如来同一慈力。故上交不谄。下合十方六道一
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下交不渎。称性所
起始觉。必能合乎本觉。故为吉之先见。】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
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此所谓知大而谋自远者也。欲證知几之神。须修
不远之复。】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
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乱。是以身安而家国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
苞桑。」
【自有因过而憬悟以进德者。自有无过而托大以
退道者。故君子虽未必有过。尤宜乾乾惕厉。如否
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
力。】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知。欲任重
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
缺一。决不可以自利利他。】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
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
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
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此所谓德厚而位自尊者也。十法界不出一心。名
之为几。知此妙几。则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
佛如来同一慈力。故上交不谄。下合十方六道一
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下交不渎。称性所
起始觉。必能合乎本觉。故为吉之先见。】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
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此所谓知大而谋自远者也。欲證知几之神。须修
不远之复。】
系辞下传¶ 第 461a 页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
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所谓力大而任可重者也。既有不远之复。须有
致一之功。男慧女定。不使偏枯。乃可以成万德矣。】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
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
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
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语。惟力可以定交。仁
是断德。知是智德。力是利他恩德。有此三者。不求
益而自益。今危以动则德薄。惧以语则知小。无交
而求则力小。不亦伤乎。】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
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夫易。彰往
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
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
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如城必有门。
门必通城。盖乾是阳物。在天曰阳。在地曰刚。在人
曰知。坤是阴物。在天曰阴。在地曰柔。在人曰仁。而
阴不徒阴。阴必具阳。阳不徒阳。阳必具阴。故阴阳
合德。而刚柔有体。即天道而为地道。即地道而为
人道。即人道而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易理既
然。易书亦尔。所以六十四卦之名杂而不越。杂。谓
大小善恶邪正吉凶之不同。不越。谓总不外于阴
阳二物之德。然使上古之世。有善无恶。有正无邪。
系辞下传¶ 第 461b 页
则此书亦可无作。今惟以衰世既有善恶邪正之
殊。欲即此善恶邪正。仍归于非善非恶之至善。非
邪非正之至正。所以方作易耳。是以易之为书。能
彰往因。能察来果。能以显事会归微理。能使幽机
阐成明象。故以此开示天下万世。名无不当。物无
不辨。言无不正。辞无不断也。一卦止有一名故小。
一名具含众义故大。包尽内圣外王之学故旨远。
辞不烦而意巳达故文。言偏而意无不圆。故曲而
中。事定而凡情难测。故肆而隐。因决疑以明失得
之报。遂令民之蚩蚩亦可避失而趋得也。】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言其有与民同患之深心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
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
地也。巽。德之制也。」
【心慈而力健。故为德基。内止而外顺。故为德柄。天
君为主。故是德本。动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为山。
故为德修。鼓舞振作。故为德裕。积而能流。故为德
辩。入而能出。故为德地。遍入一切。故为德制。○素
位而行之谓履。蕴高于卑之谓谦。为仁由巳之谓
复。动而有常之谓恒。去恶净尽之谓损。积善圆满
之谓益。历境鍊心之谓困。有源不穷之谓井。无入
不得之谓巽。其实六十四卦。无非与民同患。内圣
外王之学。且就九卦指点者。以其尤为明显故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辩于物。恒杂而不厌。损
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
迁。巽称而隐。」
殊。欲即此善恶邪正。仍归于非善非恶之至善。非
邪非正之至正。所以方作易耳。是以易之为书。能
彰往因。能察来果。能以显事会归微理。能使幽机
阐成明象。故以此开示天下万世。名无不当。物无
不辨。言无不正。辞无不断也。一卦止有一名故小。
一名具含众义故大。包尽内圣外王之学故旨远。
辞不烦而意巳达故文。言偏而意无不圆。故曲而
中。事定而凡情难测。故肆而隐。因决疑以明失得
之报。遂令民之蚩蚩亦可避失而趋得也。】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言其有与民同患之深心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
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
地也。巽。德之制也。」
【心慈而力健。故为德基。内止而外顺。故为德柄。天
君为主。故是德本。动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为山。
故为德修。鼓舞振作。故为德裕。积而能流。故为德
辩。入而能出。故为德地。遍入一切。故为德制。○素
位而行之谓履。蕴高于卑之谓谦。为仁由巳之谓
复。动而有常之谓恒。去恶净尽之谓损。积善圆满
之谓益。历境鍊心之谓困。有源不穷之谓井。无入
不得之谓巽。其实六十四卦。无非与民同患。内圣
外王之学。且就九卦指点者。以其尤为明显故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辩于物。恒杂而不厌。损
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
迁。巽称而隐。」
系辞下传¶ 第 461c 页
【和即兑慈。至即乾健。尊即山高。光即坤顺。小即一
阳而为众阴之主。入于群动。故杂而不厌。譬如为
山。方覆一篑。故先难而后易。鼓舞振作。则自然长
裕。穷即泽之止水。通即坎之流水。由积故流。犹所
谓隐居求志而行义达道也。井不动而泽及于物。
巽能遍入一切事理深奥之域。故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
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此正明九卦之用如此。以此而为内圣外王之学。
所以能归非善非恶之至善。非邪非正之至正。而
圣人与民同患之线索亦尽露于此矣。○按此九
卦。亦即是以馀九法助成不思议观之旨。盖易即
不思议境之与观也。作易者有与民同患之心。更
设九法以接三根。履是真正发菩提心。上求下化。
谦是善巧安心止观。地中有山。止中有观也。复是
破法遍。一阳动于五阴之下也。恒是识通塞。能动
能入也。损是道品调适。能除惑也。益是对治助开。
成事理二善也。困是知次位。如水有流止。不可执
性废修也。井是能安忍。谓不动而润物也。巽是离
法爱。谓深入于正性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
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
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
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
不虚行。」
【易书虽具陈天地事物之理。而其实切近于日用
之间。故不为远。虽近在日用之间。而初无死法。故
系辞下传¶ 第 462a 页
为道屡迁。随吾人一位一事中。具有十法界之变
化。故变动不拘。周流六虚。界界互具。法法互融。故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所以法法不容执著而唯变
所适。唯其一界出生十界。十界趣入一界。虽至变
而各有其度。故深明外内之机。使知竞业于一念
之微。又明示忧患之道。及所以当忧当患之故。能
令读是书者。虽无师保。而如临父母。可谓爱之深
教之至矣。是以善读易者。初但循其卦爻之辞。而
深度其所示之法。虽云不可为典要。实有一定不
易之典常也。然苟非其人。安能读易即悟易理。全
以易理而为躬行实践自利利他之妙行哉。】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
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
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
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
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
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
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
其刚胜邪。」
【夫离却始终之质。则无时物。离却时物。亦无始终。
故学易者。须得其大体。尽其曲折。乃可谓居观象
动观变也。然虽发心毕竟二不别。而初则难知。上
则易知。以二心中先心难故。既发心巳。终当克果。
一本一末法如是故。是以初辞拟之。卒以此而成
终。顾为学者又不可徒恃初心巳也。若夫遍涉于
万事万物之杂途。而撰成其德行。及深辩修行之
是非。则非其中之四爻不备。夫事物虽有万殊。是
化。故变动不拘。周流六虚。界界互具。法法互融。故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所以法法不容执著而唯变
所适。唯其一界出生十界。十界趣入一界。虽至变
而各有其度。故深明外内之机。使知竞业于一念
之微。又明示忧患之道。及所以当忧当患之故。能
令读是书者。虽无师保。而如临父母。可谓爱之深
教之至矣。是以善读易者。初但循其卦爻之辞。而
深度其所示之法。虽云不可为典要。实有一定不
易之典常也。然苟非其人。安能读易即悟易理。全
以易理而为躬行实践自利利他之妙行哉。】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
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
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
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
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
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
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
其刚胜邪。」
【夫离却始终之质。则无时物。离却时物。亦无始终。
故学易者。须得其大体。尽其曲折。乃可谓居观象
动观变也。然虽发心毕竟二不别。而初则难知。上
则易知。以二心中先心难故。既发心巳。终当克果。
一本一末法如是故。是以初辞拟之。卒以此而成
终。顾为学者又不可徒恃初心巳也。若夫遍涉于
万事万物之杂途。而撰成其德行。及深辩修行之
是非。则非其中之四爻不备。夫事物虽有万殊。是
系辞下传¶ 第 462b 页
非虽似纷糅。岂真难辩也哉。噫。亦要归于操存舍
亡迪吉逆凶之理。则所以自居者断可知矣。知者
观于彖。辞。提纲挈领以定大局。则虽时物相杂。而
是非可辩。思过半矣。何谓是之与非。且如二与四
同是阴也。而誉惧不同。则远近之分也。三与五同
是阳也。而凶功不同。则贵贱之分也。柔宜近不宜
远。四之位近君。故虽多惧。而其要无咎。二之位远
君。但用柔中。故多誉也。刚宜贵不宜贱。五之位贵。
上位必须刚德乃克胜也。此约时位如此。若约修
證者。知慧宜高远。行履宜切实稳当。故知内圣外
王之学。皆于一卦六爻中备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
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
当故吉凶生焉。」
【上明质与时物。且约人道言之。而实三才之道无
不备焉。且如三画便是三才。而三才决非偏枯单
独之理。当知一一才中还具两才事理。故象之以
六画。而六者非他。乃表一一画中又各还具三才
之道。不但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而巳矣。
是故三才各有变动之道名之曰爻。爻有初终中
间之等故名曰物。物又互相夹杂不一故名曰文。
文有当与不当。故吉凶从此而生。而所以趋吉避
凶裁成辅相于天地者。则其权独归于学易之君
子矣。】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
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
亡迪吉逆凶之理。则所以自居者断可知矣。知者
观于彖。辞。提纲挈领以定大局。则虽时物相杂。而
是非可辩。思过半矣。何谓是之与非。且如二与四
同是阴也。而誉惧不同。则远近之分也。三与五同
是阳也。而凶功不同。则贵贱之分也。柔宜近不宜
远。四之位近君。故虽多惧。而其要无咎。二之位远
君。但用柔中。故多誉也。刚宜贵不宜贱。五之位贵。
上位必须刚德乃克胜也。此约时位如此。若约修
證者。知慧宜高远。行履宜切实稳当。故知内圣外
王之学。皆于一卦六爻中备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
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
当故吉凶生焉。」
【上明质与时物。且约人道言之。而实三才之道无
不备焉。且如三画便是三才。而三才决非偏枯单
独之理。当知一一才中还具两才事理。故象之以
六画。而六者非他。乃表一一画中又各还具三才
之道。不但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而巳矣。
是故三才各有变动之道名之曰爻。爻有初终中
间之等故名曰物。物又互相夹杂不一故名曰文。
文有当与不当。故吉凶从此而生。而所以趋吉避
凶裁成辅相于天地者。则其权独归于学易之君
子矣。】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
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
系辞下传¶ 第 462c 页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此正明学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
凶为吉。又能中兴易道以昭示于天下万世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
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
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神
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
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
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
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
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夫易道虽甚大。而乾坤足以尽之。乾易而知险。坤
简而知阻。惟其知险。故险亦成易。否则易便成险
矣。惟其知阻。故阻亦成简。否则简亦成阻矣。悟此
简易险阻之理于心。故悦。知此挽回险阻以成简
易之不可草率。故其虑研。既悦其理。又研其虑。则
知行合一。全体乾坤之德。遂可以定吉凶成亹亹
也。是故世间之变化云为。举凡吉事无不有祥。圣
人于此。即象事而可以知器。即占事而可以知来
矣。由此观之。天地一设其位。易理即巳昭著于中。
圣人不过即此以成能耳。然其易理甚深奥。亦甚
平常。以言其深奥。则神谋鬼谋。终不能测。以言其
平常。则百姓何尝不与能哉。夫百姓何以与能。即
彼八卦未尝不以象告。即彼爻彖未尝不以情言。
即彼刚柔杂居。而吉凶未尝不可见也。是故易卦
【此正明学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
凶为吉。又能中兴易道以昭示于天下万世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
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
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神
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
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
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
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
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夫易道虽甚大。而乾坤足以尽之。乾易而知险。坤
简而知阻。惟其知险。故险亦成易。否则易便成险
矣。惟其知阻。故阻亦成简。否则简亦成阻矣。悟此
简易险阻之理于心。故悦。知此挽回险阻以成简
易之不可草率。故其虑研。既悦其理。又研其虑。则
知行合一。全体乾坤之德。遂可以定吉凶成亹亹
也。是故世间之变化云为。举凡吉事无不有祥。圣
人于此。即象事而可以知器。即占事而可以知来
矣。由此观之。天地一设其位。易理即巳昭著于中。
圣人不过即此以成能耳。然其易理甚深奥。亦甚
平常。以言其深奥。则神谋鬼谋。终不能测。以言其
平常。则百姓何尝不与能哉。夫百姓何以与能。即
彼八卦未尝不以象告。即彼爻彖未尝不以情言。
即彼刚柔杂居。而吉凶未尝不可见也。是故易卦
系辞下传¶ 第 463a 页
之变动。不过以百姓之利言也。易辞之吉凶。不过
以百姓之情令其迁善也。是故百姓之爱恶相攻
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
生。此百姓之情。即易中卦爻之情也。凡易之情。近
而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矣。而此
相得不相得之情。能致吉凶悔吝者。岂他人强与
之哉。试观将叛者其辞惭。乃至失其守者其辞屈。
可见一切吉凶祸福无不出于自心。心外更无别
法。此易理所以虽至幽深。实不出于百姓日用事
物之间。故亦可与能也。】
*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
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
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因蓍有数。因数立卦。因卦有爻。此人所共知也。
借此以和顺道德。穷理尽性。此人所未必知也。且
蓍之生也。实由圣人幽赞于神明而生之。数之倚
也。实参两于天地。卦之立也。实观变于阴阳。爻之
生也。实发挥于刚柔。此尤人所不知也。惟其蓍从
圣人幽赞生。乃至爻从发挥刚柔生。故即此可以
和顺道德。使进修之义条理有章。既得进修之义。
则理可穷。性可尽。而天命自我立矣。作易之旨顾
不深与。】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
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
以百姓之情令其迁善也。是故百姓之爱恶相攻
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
生。此百姓之情。即易中卦爻之情也。凡易之情。近
而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矣。而此
相得不相得之情。能致吉凶悔吝者。岂他人强与
之哉。试观将叛者其辞惭。乃至失其守者其辞屈。
可见一切吉凶祸福无不出于自心。心外更无别
法。此易理所以虽至幽深。实不出于百姓日用事
物之间。故亦可与能也。】
*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
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
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因蓍有数。因数立卦。因卦有爻。此人所共知也。
借此以和顺道德。穷理尽性。此人所未必知也。且
蓍之生也。实由圣人幽赞于神明而生之。数之倚
也。实参两于天地。卦之立也。实观变于阴阳。爻之
生也。实发挥于刚柔。此尤人所不知也。惟其蓍从
圣人幽赞生。乃至爻从发挥刚柔生。故即此可以
和顺道德。使进修之义条理有章。既得进修之义。
则理可穷。性可尽。而天命自我立矣。作易之旨顾
不深与。】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
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
系辞下传¶ 第 463b 页
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
易。逆数也。」
【吾人自无始以来。迷性命而顺生死。所以从一生
二。从二生四。乃至万有之不同。今圣人作易。将以
逆生死流。而顺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现之
天。立其道曰阴与阳。可见天不偏于阳。还具易之
全理。所谓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现之地。立其
道曰柔与刚。可见地不偏于柔。亦具易之全理。亦
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计之人。立其道曰仁与
义。仁则同地。义则同天。可见人非天地所生。亦具
易之全理。而随缘常不变也。天具地人之两。地具
天人之两。人具天地之两。故易书中以六画成卦
而表示之。于阴阳中又分阴阳。于柔刚中互用柔
刚。故易书中以六位成章而昭显之也。何谓六位
成章。谓天地以定其位。则凡阳皆属天。凡阴皆属
地矣。然山泽未始不通气。雷风未始不相薄。水火
相反。而又未始相射也。是以八卦相错。而世间文
章成矣。即此八卦相错之文章。若从其从一生二。
从二生四。从四生八之往事者。则是顺生死流。若
知其八止是四。四止是二。二止是一。一本无一之
来事者。则是逆生死流。逆生死流。则是顺性命理。
是故作易之本意。其妙在逆数也。谓起震至乾。乾
惟一阳。即表反本还源之象耳。】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
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先以定动犹如雷。后以慧拔犹如风。法性之水如
雨。智慧之照如日。妙三昧为艮止。妙总持为兑悦。
易。逆数也。」
【吾人自无始以来。迷性命而顺生死。所以从一生
二。从二生四。乃至万有之不同。今圣人作易。将以
逆生死流。而顺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现之
天。立其道曰阴与阳。可见天不偏于阳。还具易之
全理。所谓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现之地。立其
道曰柔与刚。可见地不偏于柔。亦具易之全理。亦
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计之人。立其道曰仁与
义。仁则同地。义则同天。可见人非天地所生。亦具
易之全理。而随缘常不变也。天具地人之两。地具
天人之两。人具天地之两。故易书中以六画成卦
而表示之。于阴阳中又分阴阳。于柔刚中互用柔
刚。故易书中以六位成章而昭显之也。何谓六位
成章。谓天地以定其位。则凡阳皆属天。凡阴皆属
地矣。然山泽未始不通气。雷风未始不相薄。水火
相反。而又未始相射也。是以八卦相错。而世间文
章成矣。即此八卦相错之文章。若从其从一生二。
从二生四。从四生八之往事者。则是顺生死流。若
知其八止是四。四止是二。二止是一。一本无一之
来事者。则是逆生死流。逆生死流。则是顺性命理。
是故作易之本意。其妙在逆数也。谓起震至乾。乾
惟一阳。即表反本还源之象耳。】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
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先以定动犹如雷。后以慧拔犹如风。法性之水如
雨。智慧之照如日。妙三昧为艮止。妙总持为兑悦。
系辞下传¶ 第 463c 页
果上智德为乾君。果上断德为坤藏。】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
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帝者。吾人一念之天君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故
出乎震。既发出生死心。须入法门以齐其三业。三
业既齐。须以智慧之明见一切法。既有智慧。须加
躬行。智行两备。则得法喜乐。又可说法度人。说法
则降魔为战。战胜。则赏赐田宅。乃至解髻珠以劳
之。既得授记。则成道而登涅槃山矣。】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
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
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
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
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
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
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
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万物皆出乎震。况为圣为贤。成佛作祖。独不出乎
震邪。万物皆齐乎巽。而三业可弗齐邪。万物皆相
见乎离。而智慧可弗明邪。万物皆养于坤。而躬行
可弗履践实地邪。万物皆说乎兑。而可无法喜以
自娱。可无法音以令他喜悦邪。阴阳相薄。即表魔
佛攸分。万物所归。正是劳赏有功之意。自既成终。
则能成物之始。自觉觉他之谓也。约观心者。一念
发心为帝。一切诸心心所随之。乃至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无不随现前一念之心而出入也。】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
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帝者。吾人一念之天君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故
出乎震。既发出生死心。须入法门以齐其三业。三
业既齐。须以智慧之明见一切法。既有智慧。须加
躬行。智行两备。则得法喜乐。又可说法度人。说法
则降魔为战。战胜。则赏赐田宅。乃至解髻珠以劳
之。既得授记。则成道而登涅槃山矣。】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
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
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
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
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
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
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
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万物皆出乎震。况为圣为贤。成佛作祖。独不出乎
震邪。万物皆齐乎巽。而三业可弗齐邪。万物皆相
见乎离。而智慧可弗明邪。万物皆养于坤。而躬行
可弗履践实地邪。万物皆说乎兑。而可无法喜以
自娱。可无法音以令他喜悦邪。阴阳相薄。即表魔
佛攸分。万物所归。正是劳赏有功之意。自既成终。
则能成物之始。自觉觉他之谓也。约观心者。一念
发心为帝。一切诸心心所随之。乃至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无不随现前一念之心而出入也。】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
系辞下传¶ 第 464a 页
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
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
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
化。既成万物也。」
【夫神不即万物。亦不离万物。故曰妙万物也。一念
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震之象也。三观破惑
无不遍。巽之象也。慧火乾枯惑业苦水。离之象也。
法喜辨才自利利他。兑之象也。法性理水润泽一
切。坎之象也。首楞严三昧究竟坚固。艮之象也。凡
此皆乾坤之妙用也。即八卦而非八卦。故曰神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
也。兑。说也。」
【健则可以体道。顺则可以致道。动则可以趋道。入
则可以造道。陷则可以养道。丽则可以不违乎道。
止则可以安道。说则可以行道。此八卦之德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
狗。兑为羊。」
【读此方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虽一物各象一卦。
而卦卦各有太极全德。则马牛等亦各有太极全
德矣。】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
手。兑为口。」
【若约我一身言之。则八体各象一卦。然卦卦有太
极全德。则体体亦各有太极全德矣。又体体各有
太极全德。则亦各有八卦全能也。又马牛等各有
首腹及与口等。则马牛等各具八卦全能尤可知
也。】
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
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
化。既成万物也。」
【夫神不即万物。亦不离万物。故曰妙万物也。一念
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震之象也。三观破惑
无不遍。巽之象也。慧火乾枯惑业苦水。离之象也。
法喜辨才自利利他。兑之象也。法性理水润泽一
切。坎之象也。首楞严三昧究竟坚固。艮之象也。凡
此皆乾坤之妙用也。即八卦而非八卦。故曰神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
也。兑。说也。」
【健则可以体道。顺则可以致道。动则可以趋道。入
则可以造道。陷则可以养道。丽则可以不违乎道。
止则可以安道。说则可以行道。此八卦之德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
狗。兑为羊。」
【读此方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虽一物各象一卦。
而卦卦各有太极全德。则马牛等亦各有太极全
德矣。】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
手。兑为口。」
【若约我一身言之。则八体各象一卦。然卦卦有太
极全德。则体体亦各有太极全德矣。又体体各有
太极全德。则亦各有八卦全能也。又马牛等各有
首腹及与口等。则马牛等各具八卦全能尤可知
也。】
系辞下传¶ 第 464b 页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
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
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
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只此众物各体之八卦。即是天地男女之八卦。可
见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法法平等。法法互具。真华
严事事无碍法界也。佛法释者。方便为父。智度为
母。三观皆能破一切法为长男。三止皆能息一切
法为长女。三观皆能统一切法为中男。三止皆能
统一切法为中女。三观皆能达一切法为少男。三
止皆能停一切法为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
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
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
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
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
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
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
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
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
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
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
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
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
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
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
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
系辞下传¶ 第 464c 页
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
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此广八卦一章。尤见易理之铺天匝地。不间精粗。
不分贵贱。不论有情无情。禅门所谓青青翠竹。总
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云。墙壁瓦砾皆是
如来清净法身。又云。成佛作祖。犹带污名。戴角披
毛。推居上位。皆是此意。前云乾健也。坤顺也。乃至
兑说也。而此健等八德则能具造十界。且如健之
善者。则为天为君。其不善者。则为瘠为驳。顺之善
者。则为地为母。其不善者。则为吝为黑。下之六卦
无不皆然。可见不变之理常自随缘。习相远也。然
瘠驳等仍是健德。吝黑等仍是顺德。可见随缘之
习理元不变。性相近也。若以不变之体。随随缘之
用。则世间但有天圜乃至木果等可指陈耳。安得
别有所谓乾。故大佛顶经云无是见者。若以随缘
之用。归不变之体。则惟是一乾健之德耳。岂更有
天圜乃至木果之差别哉。故大佛顶经云无非见
者。于此会得。方知孔子道脉。除颜子一人之外。断
断无有能会悟者。故再叹曰今也则亡。○此中具
有依正因果善恶无记烦恼业苦等一切诸法。而
文章错综变化。使后世儒者无处可讨线索。真大
圣人手笔。非子夏所能措一字也。欧阳腐儒乃疑
非圣人所作。陋矣陋矣。】
* 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
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
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此广八卦一章。尤见易理之铺天匝地。不间精粗。
不分贵贱。不论有情无情。禅门所谓青青翠竹。总
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云。墙壁瓦砾皆是
如来清净法身。又云。成佛作祖。犹带污名。戴角披
毛。推居上位。皆是此意。前云乾健也。坤顺也。乃至
兑说也。而此健等八德则能具造十界。且如健之
善者。则为天为君。其不善者。则为瘠为驳。顺之善
者。则为地为母。其不善者。则为吝为黑。下之六卦
无不皆然。可见不变之理常自随缘。习相远也。然
瘠驳等仍是健德。吝黑等仍是顺德。可见随缘之
习理元不变。性相近也。若以不变之体。随随缘之
用。则世间但有天圜乃至木果等可指陈耳。安得
别有所谓乾。故大佛顶经云无是见者。若以随缘
之用。归不变之体。则惟是一乾健之德耳。岂更有
天圜乃至木果之差别哉。故大佛顶经云无非见
者。于此会得。方知孔子道脉。除颜子一人之外。断
断无有能会悟者。故再叹曰今也则亡。○此中具
有依正因果善恶无记烦恼业苦等一切诸法。而
文章错综变化。使后世儒者无处可讨线索。真大
圣人手笔。非子夏所能措一字也。欧阳腐儒乃疑
非圣人所作。陋矣陋矣。】
* 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
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
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系辞下传¶ 第 465a 页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
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
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
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
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
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
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
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
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
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
合而巳。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
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
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
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
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
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
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
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
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
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
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暌。
暌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
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
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
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
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
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
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
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
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
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
合而巳。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
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
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
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
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
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
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
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
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
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
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暌。
暌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
系辞下传¶ 第 465b 页
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
以损。损而不巳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巳必决。故
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
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
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巳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
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
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
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
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
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
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
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
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
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
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序卦一传。亦可作世间流转门说。亦可作功夫还
灭门说。亦可作法界缘起门说。亦可作设化利生
门说。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
诀也。】
* 杂卦传
【刚柔合德。忧乐相关。与求互换。见杂相循。起止盛
衰之变态。乃至穷通消长之递乘。世法佛法无不
皆然。自治治人其道咸尔。而错杂说之。以尽上文
九翼中未尽之旨。令人学此易者。磕著砰著。无不
在易理中也。笔端真有化工之妙。非大圣不能有
此。】
以损。损而不巳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巳必决。故
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
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
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巳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
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
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
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
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
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
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
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
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
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
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序卦一传。亦可作世间流转门说。亦可作功夫还
灭门说。亦可作法界缘起门说。亦可作设化利生
门说。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
诀也。】
* 杂卦传
【刚柔合德。忧乐相关。与求互换。见杂相循。起止盛
衰之变态。乃至穷通消长之递乘。世法佛法无不
皆然。自治治人其道咸尔。而错杂说之。以尽上文
九翼中未尽之旨。令人学此易者。磕著砰著。无不
在易理中也。笔端真有化工之妙。非大圣不能有
此。】
系辞下传¶ 第 465c 页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
失其居。蒙杂而著。」
【临有能临所临。以卦言之。阳临阴也。以爻言之。上
临下也。观有观示观瞻。二阳观示四阴。则阳为能
示。阴为所示也。四阴观瞻二阳。则阴为能瞻。阳为
所瞻也。建侯而利居贞。故见而不失其居。包蒙而
子克家。故杂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
也。」
【损下益上为衰之始。损上益下为盛之始。时无实
法。而包容万事万物。故大畜须约时言。所谓多识
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者是也。
自恃无妄。则便成灾。所谓唯圣罔念作狂。又复道
个如如。早巳变了。】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
【劳谦反得轻安。豫悦反成懈怠。修德者所应知。】
「噬嗑。食也。贲无邑也。」
【有间隔而可食。无采色为真贲。故违境不足惧。文
采不足眩也。】
「兑见而巽伏也。」
【欲说法者。还须入定。欲达道者。先须求志。】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随不宜无事生事。蛊不妨随坏随修。】
「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
【烂则必反。昼则必诛。祸兮福所乘。福兮祸所乘。学
易者所应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者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系辞下传¶ 第 466a 页
【井不动而常通。困虽穷而相遇。此示人以自守之
要道也。】
「咸。速也。恒。久也。」
【速即感而遂通。久即寂然不动。斯为定慧之道。】
「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暌。外也。家人。内也。否
泰。反其类也。」
【有离必有止。有缓必有难。有外必有内。有泰必有
否。有否必有泰。类相反而必相乘。学易者不可不
知。】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壮即宜止。遁即宜退。皆思患豫防之学。】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众必相亲。相亲必革弊而日新其德。】
「小过。过也。中孚。信也。」
【有过不妨相规。相规乃可相信。】
「丰多故。亲寡旅也。」
【丰必多故。旅必寡亲。素位而行。存乎其人。】
「离上而坎下也。」
【智火高照万法。定水深澄性海。】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但懿文德。则其道寡。虽辨定分。与时变通。而无定
局。】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
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
未济。男之穷也。」
【不进乃可进。不亲乃可亲。大不可过。所以诫盈。柔
能胜刚。所以成遇。定必须慧。故女待男。养正则吉。
系辞下传¶ 第 466b 页
故须观颐。巳定者不必言。但当谋其未定者耳。终
则有始。穷则思通。凡此。皆言外之旨象中之意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上云乾刚坤柔。则刚柔乃二卦之德。岂可以刚决
柔。使天下有乾无坤。其可乎哉。且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则天亦未尝无阴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则
地亦未尝无刚也。今所谓刚决柔者。但令以君子
之刚。而决小人之柔。则小人可化为君子。而君子
道长。设使以小人之刚。而决君子之柔。则君子被
害。而小人亦无以自立。必终至于忧矣。所以性善
性恶俱不可断。而修善须满。修恶须尽也。问。何谓
君子之刚。答。智慧是也。何谓君子之柔。答。慈悲是
也。何谓小人之刚。答。瞋慢邪见是也。何谓小人之
柔。答。贪欲痴疑是也。噫。读此一章。尤知宣圣实承
灵山密嘱。先来此处度生者矣。不然。何其微言奥
旨。深合于一乘若此也。思之佩之。】
* 易解跋
忆曩岁幻游温陵。结冬月台。有郭氏子来问易义。
遂举笔属稿。先成系辞等五传。次成上经。而下经
解未及半。偶应紫云法华之请。旋置高阁。屈指忽
越三载半矣。今春应留都请。兵阻石城。聊就济生
庵度夏。日长无事。为二三子商究大乘止观法门。
复以馀力拈示易学。始竟前稿。嗟嗟。从闽至吴。地
不过三千馀里。从辛巳冬至今夏。时不过一千二
百馀日。乃世事幻梦。盖不啻万别千差。交易耶。变
易耶。至于历尽万别千差世事。时地俱易。而不易
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历。江河竞
则有始。穷则思通。凡此。皆言外之旨象中之意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上云乾刚坤柔。则刚柔乃二卦之德。岂可以刚决
柔。使天下有乾无坤。其可乎哉。且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则天亦未尝无阴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则
地亦未尝无刚也。今所谓刚决柔者。但令以君子
之刚。而决小人之柔。则小人可化为君子。而君子
道长。设使以小人之刚。而决君子之柔。则君子被
害。而小人亦无以自立。必终至于忧矣。所以性善
性恶俱不可断。而修善须满。修恶须尽也。问。何谓
君子之刚。答。智慧是也。何谓君子之柔。答。慈悲是
也。何谓小人之刚。答。瞋慢邪见是也。何谓小人之
柔。答。贪欲痴疑是也。噫。读此一章。尤知宣圣实承
灵山密嘱。先来此处度生者矣。不然。何其微言奥
旨。深合于一乘若此也。思之佩之。】
* 易解跋
忆曩岁幻游温陵。结冬月台。有郭氏子来问易义。
遂举笔属稿。先成系辞等五传。次成上经。而下经
解未及半。偶应紫云法华之请。旋置高阁。屈指忽
越三载半矣。今春应留都请。兵阻石城。聊就济生
庵度夏。日长无事。为二三子商究大乘止观法门。
复以馀力拈示易学。始竟前稿。嗟嗟。从闽至吴。地
不过三千馀里。从辛巳冬至今夏。时不过一千二
百馀日。乃世事幻梦。盖不啻万别千差。交易耶。变
易耶。至于历尽万别千差世事。时地俱易。而不易
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历。江河竞
系辞下传¶ 第 466c 页
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得其不易者。以应其至
易。观其至易者。以验其不易。常与无常。二鸟双游。
吾安知文王之于羑里。周公之被流言。孔子之息
机于周流。而韦编三为之绝。不同感于斯旨耶。予
愧无三圣之德之学。而窃类三圣与民同患之时。
故阁笔而复为之跋。时乙酉闰六月二十九日也。
北天目道人古吴藕益智旭书
周易禅解卷九
弟子恒心募刻
易。观其至易者。以验其不易。常与无常。二鸟双游。
吾安知文王之于羑里。周公之被流言。孔子之息
机于周流。而韦编三为之绝。不同感于斯旨耶。予
愧无三圣之德之学。而窃类三圣与民同患之时。
故阁笔而复为之跋。时乙酉闰六月二十九日也。
北天目道人古吴藕益智旭书
周易禅解卷九
弟子恒心募刻
系辞下传¶ 第 46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