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上经之四¶ 第 419c 页
周易禅解卷第四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上经之四
「(震下离上)
噬嗑。亨。利用狱。」
【约世道。则大观在上。万国朝宗。有不顺者。噬而嗑
之。舜伐有苗。禹戮防风之类是也。约佛法。则僧轮
光显之时。有犯戒者活之。约观心。则妙观现前。随
其所发烦恼业病魔禅慢见等境。即以妙观治之。
皆所谓亨而利用狱也。】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
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王道以正法养天下。佛法以正教养僧伽。观心以
妙慧养法身。皆颐之象也。顽民梗化而须治。比丘
破戒而须治。止观境发而须观。皆有物之象也。刚
柔分。则定慧平等。动而明。则振作而智照不昏。雷
电合而章。则说默互资。雷如说法。电如入定放光
也。二五皆柔。故柔得中。即中道妙定也。上行者。震
有奋发之象。离有丽天之象。虽不当位者。六五以
阴居阳。如未入菩萨正位之象。然观行中定慧得
所。故于所发之境。善用不思议观以治之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明罚即所以敕法。如破境即所以显德也。】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夫噬嗑者。不论世法佛法。自噬噬他。皆须制之于
早。不可酿至于深。又须得刚克柔克之宜。不可重
轻失准。今初九在卦之下。其过未深。以阳居阳。又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上经之四
「
噬嗑。亨。利用狱。」
【约世道。则大观在上。万国朝宗。有不顺者。噬而嗑
之。舜伐有苗。禹戮防风之类是也。约佛法。则僧轮
光显之时。有犯戒者活之。约观心。则妙观现前。随
其所发烦恼业病魔禅慢见等境。即以妙观治之。
皆所谓亨而利用狱也。】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
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王道以正法养天下。佛法以正教养僧伽。观心以
妙慧养法身。皆颐之象也。顽民梗化而须治。比丘
破戒而须治。止观境发而须观。皆有物之象也。刚
柔分。则定慧平等。动而明。则振作而智照不昏。雷
电合而章。则说默互资。雷如说法。电如入定放光
也。二五皆柔。故柔得中。即中道妙定也。上行者。震
有奋发之象。离有丽天之象。虽不当位者。六五以
阴居阳。如未入菩萨正位之象。然观行中定慧得
所。故于所发之境。善用不思议观以治之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明罚即所以敕法。如破境即所以显德也。】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夫噬嗑者。不论世法佛法。自噬噬他。皆须制之于
早。不可酿至于深。又须得刚克柔克之宜。不可重
轻失准。今初九在卦之下。其过未深。以阳居阳。又
上经之四¶ 第 420a 页
得其正。故但如屦校灭趾。即能惩恶不行而无咎
也。灭趾。谓校掩其趾。】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阴柔中正。其过易改。故如噬肤。下乘初九之刚。故
如灭鼻。灭鼻。谓肤掩其鼻。】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在下之上。过渐深矣。以阴居阳。又有邪慧。如毒。吝
可知也。然当噬嗑之时。决不至于怙终。故得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
也。」
【田猎射兽。矢锋入骨而未拔出。今噬乾胏时。方乃
得之。亦可畏矣。此喻积过巳久也。然刚而不过。必
能自克。故利于艰贞则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
也。」
【柔虽如肉。而过成巳久。如肉巳乾矣。赖有中德可
贵。如得黄金。守此中德之贞。兢兢惕厉。庶可复于
无过耳。】
「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过恶既盈。不可复救。如荷厚枷。掩灭其耳。盖由聪
听不明。不知悔过迁善以至此也。
观心释者。初九境界一发。即以正慧治之。如灭趾
而令其不行。六二境发未深。即以正定治之。所噬
虽不坚硬。未免打失巴鼻。六二境发渐甚。定慧又
不纯正。未免为境扰乱。但不至于堕落。九四境发
夹杂善恶。定慧亦不纯正。纵得小小法利。未證深
法。六五纯发善境。所得法利亦大。然犹未入正位。
也。灭趾。谓校掩其趾。】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阴柔中正。其过易改。故如噬肤。下乘初九之刚。故
如灭鼻。灭鼻。谓肤掩其鼻。】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在下之上。过渐深矣。以阴居阳。又有邪慧。如毒。吝
可知也。然当噬嗑之时。决不至于怙终。故得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
也。」
【田猎射兽。矢锋入骨而未拔出。今噬乾胏时。方乃
得之。亦可畏矣。此喻积过巳久也。然刚而不过。必
能自克。故利于艰贞则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
也。」
【柔虽如肉。而过成巳久。如肉巳乾矣。赖有中德可
贵。如得黄金。守此中德之贞。兢兢惕厉。庶可复于
无过耳。】
「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过恶既盈。不可复救。如荷厚枷。掩灭其耳。盖由聪
听不明。不知悔过迁善以至此也。
观心释者。初九境界一发。即以正慧治之。如灭趾
而令其不行。六二境发未深。即以正定治之。所噬
虽不坚硬。未免打失巴鼻。六二境发渐甚。定慧又
不纯正。未免为境扰乱。但不至于堕落。九四境发
夹杂善恶。定慧亦不纯正。纵得小小法利。未證深
法。六五纯发善境。所得法利亦大。然犹未入正位。
上经之四¶ 第 420b 页
仍须贞厉乃得无咎。上九境发极深。似有定慧。实
则不中不正。反取邪事而作圣解。永堕无闻之祸
也。】
「(离下艮上)
贲。亨。小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所噬既嗑之后。偃武修文。约佛法。则治
罚恶僧之后。增设规约。约观心。则境发观成之后。
定慧庄严。凡此皆亨道也。然世法佛法。当此之时。
皆不必大有作为。但须小加整饰而巳。】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
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则必亨。以其下卦本乾。而六二以柔来文之。则
是质有其文。亦是慧有其定。故亨也。上卦本坤。而
上九分刚以文之。则是文有其质。亦是定有其慧。
故小利有攸往也。文质互资。定慧相济。性德固然。
非属强设。名为天文。体其有定之慧寂而常照。为
文明。体其有慧之定。照而常寂。为止。是谓以修合
性。名为人文。性德则具造十界。故观之可察时变。
修德则十界全归一心。故观之可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贲非折狱之时也。庶政苟明。则可以使民无讼矣。
佛法释者。山下有火。外止内明。故于三千性相之
庶政。一一明之。了知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终不妄
于其中判断一是一非。而生取舍情见。如无敢折
狱也。】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则不中不正。反取邪事而作圣解。永堕无闻之祸
也。】
「
贲。亨。小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所噬既嗑之后。偃武修文。约佛法。则治
罚恶僧之后。增设规约。约观心。则境发观成之后。
定慧庄严。凡此皆亨道也。然世法佛法。当此之时。
皆不必大有作为。但须小加整饰而巳。】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
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则必亨。以其下卦本乾。而六二以柔来文之。则
是质有其文。亦是慧有其定。故亨也。上卦本坤。而
上九分刚以文之。则是文有其质。亦是定有其慧。
故小利有攸往也。文质互资。定慧相济。性德固然。
非属强设。名为天文。体其有定之慧寂而常照。为
文明。体其有慧之定。照而常寂。为止。是谓以修合
性。名为人文。性德则具造十界。故观之可察时变。
修德则十界全归一心。故观之可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贲非折狱之时也。庶政苟明。则可以使民无讼矣。
佛法释者。山下有火。外止内明。故于三千性相之
庶政。一一明之。了知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终不妄
于其中判断一是一非。而生取舍情见。如无敢折
狱也。】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上经之四¶ 第 420c 页
【卦虽以刚柔相文。得名为贲。而实非有事于矫饰
也。故六爻皆取本色自贲。而终极于白贲。正犹诗
所谓素以为绚。盖天下之真色。固莫有胜于白者。
今初九抱德隐居。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乃以
义自贲者也。】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柔顺中正。虚心以取益乎上下之贤。乃以师友自
贲者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刚正而居明体之上。足以润及于六二六四。而使
之同为圣贤。乃以师道自贲者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
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柔而得正。知白贲之可贵。故求贤无厌倦心。近则
亲乎九三。俯则应乎初九。仰则宗乎上九。无一非
我明师良友。即六二六五。亦皆我同德相辅之朋。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安有寇哉。盖由居上卦
之下。则是上而能下。不敢自信自专。乃以虚心自
贲者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
喜也。」
【柔中而有阳刚之志。能知道德之乐。而不以势位
自骄。视天位之尊与丘园等。如大禹之菲饮食。恶
衣服。卑宫室。为束帛戋戋吝惜之象。实则吾无间
然而终吉。盖以盛德自贲者也。】
「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以刚居艮止之极。又在卦终。而居阴位。则非过刚。
上经之四¶ 第 421a 页
年弥高。德弥邵。纯净无疵。如武公之盛德至善以
自贲者也。
佛法释者。初九以施自贲。六二以戒自贲。九三以
忍自贲。六四以进自贲。六五以定自贲。上九以慧
自贲。又初九为理贲。不以性德滥修德故。六二为
名字贲。从此发心向上故。九三为观行贲。不可暂
忘故。六四为相似贲。不住法爱故。六五为分證贲。
于三谛不漏失故。上九为究竟贲。复于本性。无纤
瑕故。】
「(坤下艮上)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
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约世道。则偃武修文之后。人情侈乐。国家元气必
从此剥。约佛法。则规约繁兴之后。真修必从此剥。
约观心有二义。一约得边。则定慧庄严之后。皮肤
脱尽。真实独存。名之为剥。一约失边。则世间相似
定慧。能发世间辩才文彩。而于真修之要反受剥
矣。约得别是一途。今且约失而论。则世出世法皆
不利有攸往。所谓不利有攸往者。非谓坐听其剥。
正示挽回之妙用也。往必受剥。不往。则顺而止之。
所以挽回其消息盈虚之数。而合于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也。百姓足君
孰与不足。故厚下乃可安宅。此救剥之妙策也。观
心释者。向上事。须从脚跟下会取。正是此意。
六爻约世道。则朝野无非阴柔小人。惟一君子高
自贲者也。
佛法释者。初九以施自贲。六二以戒自贲。九三以
忍自贲。六四以进自贲。六五以定自贲。上九以慧
自贲。又初九为理贲。不以性德滥修德故。六二为
名字贲。从此发心向上故。九三为观行贲。不可暂
忘故。六四为相似贲。不住法爱故。六五为分證贲。
于三谛不漏失故。上九为究竟贲。复于本性。无纤
瑕故。】
「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
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约世道。则偃武修文之后。人情侈乐。国家元气必
从此剥。约佛法。则规约繁兴之后。真修必从此剥。
约观心有二义。一约得边。则定慧庄严之后。皮肤
脱尽。真实独存。名之为剥。一约失边。则世间相似
定慧。能发世间辩才文彩。而于真修之要反受剥
矣。约得别是一途。今且约失而论。则世出世法皆
不利有攸往。所谓不利有攸往者。非谓坐听其剥。
正示挽回之妙用也。往必受剥。不往。则顺而止之。
所以挽回其消息盈虚之数。而合于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也。百姓足君
孰与不足。故厚下乃可安宅。此救剥之妙策也。观
心释者。向上事。须从脚跟下会取。正是此意。
六爻约世道。则朝野无非阴柔小人。惟一君子高
上经之四¶ 第 421b 页
居尘外。约佛化。则在家出家。皆以名利相縻。惟一
圣贤远在兰若。约观心。则修善断尽。惟一性善从
来不断。】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床者所以栖身。剥床则身无所栖矣。初在最下。故
如剥足。于世法为恶民。于佛法为恶伽蓝民。于观
心为剥损戒足也。别约得者。是剥去四恶趣因。然
设无四恶趣。则大悲无所缘境。故诫以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于世法为恶臣。于佛法为恶檀越。于观心为剥损
禅定。无定。则散乱不能辨理。故未有与。别约得者。
是剥去人天散善。然设无人天散善。则无以摄化
众生。故亦诫以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于世法。为混迹小人之君子。于佛法。为有正见之
外护。于观心。为剥损智慧。剥慧则不著于慧。故能
因败致功。坐断两头而失上下。又别约得者。是剥
去色无色界味禅暗定。故得无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下卦如床。上卦如身。今剥及身肤。不可救矣。于世
法为恶宰辅。于佛法为恶比丘。于观心为剥无一
切因果。别约得者。是剥去二乘入真法门。然设无
真谛。则无以出生死而不染世间过患。故诫以切
近于灾。所谓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
也。」
【于世法。为柔君以在君位。又居阳而得中。能师事
圣贤远在兰若。约观心。则修善断尽。惟一性善从
来不断。】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床者所以栖身。剥床则身无所栖矣。初在最下。故
如剥足。于世法为恶民。于佛法为恶伽蓝民。于观
心为剥损戒足也。别约得者。是剥去四恶趣因。然
设无四恶趣。则大悲无所缘境。故诫以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于世法为恶臣。于佛法为恶檀越。于观心为剥损
禅定。无定。则散乱不能辨理。故未有与。别约得者。
是剥去人天散善。然设无人天散善。则无以摄化
众生。故亦诫以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于世法。为混迹小人之君子。于佛法。为有正见之
外护。于观心。为剥损智慧。剥慧则不著于慧。故能
因败致功。坐断两头而失上下。又别约得者。是剥
去色无色界味禅暗定。故得无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下卦如床。上卦如身。今剥及身肤。不可救矣。于世
法为恶宰辅。于佛法为恶比丘。于观心为剥无一
切因果。别约得者。是剥去二乘入真法门。然设无
真谛。则无以出生死而不染世间过患。故诫以切
近于灾。所谓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
也。」
【于世法。为柔君以在君位。又居阳而得中。能师事
上经之四¶ 第 421c 页
上九高贤。挽回天下之乱。如文王之师吕尚。于佛
法。为福德比丘作丛林主。率众僧以师事圣贤。于
观心。为即修恶以达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
地性善功德。故无不利。又别约得者。从空入假。剥
二边以归中道。故须达中道统一切法。如贯鱼以
宫人宠。使法法皆成摩诃衍道。则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
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于世法为事外高贤。如吕尚箕子之类。于佛法为
出世高流。人间福田。于观心为性善终不可剥。故
如硕果不食。君子悟之以成道。小人恃之而生滥
圣之慢者也。别约得者。亦指性德从来不变不坏。
能悟性德。则当下满足一切佛法。故君子得舆。执
性废修。则堕落恶趣。故小人剥庐。】
「(震下坤上)
复。亨。出入无疾。明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
攸往。」
【约世道。则衰剥之后。必有明主中兴而为复。约佛
化。则沦替之后。必有圣贤应现。重振作之而为复。
约观心又二义。一者承上卦约失言之。剥而必复。
如平旦之气。好恶与人相近。又如调达得无根信
也。二者承上卦约得言之。剥是荡一切情执。复是
立一切法体也。若次第三观。则从假入空名剥。从
空入假名复。若一心三观。则以修吻性名剥。称性
垂化名复。复则必亨。阳刚之德为主。故出入可以
无疾。以善化恶。故朋来可以无咎。一复便当使之
永复。故反复其道。至于七日之久。则有始有终。可
法。为福德比丘作丛林主。率众僧以师事圣贤。于
观心。为即修恶以达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
地性善功德。故无不利。又别约得者。从空入假。剥
二边以归中道。故须达中道统一切法。如贯鱼以
宫人宠。使法法皆成摩诃衍道。则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
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于世法为事外高贤。如吕尚箕子之类。于佛法为
出世高流。人间福田。于观心为性善终不可剥。故
如硕果不食。君子悟之以成道。小人恃之而生滥
圣之慢者也。别约得者。亦指性德从来不变不坏。
能悟性德。则当下满足一切佛法。故君子得舆。执
性废修。则堕落恶趣。故小人剥庐。】
「
复。亨。出入无疾。明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
攸往。」
【约世道。则衰剥之后。必有明主中兴而为复。约佛
化。则沦替之后。必有圣贤应现。重振作之而为复。
约观心又二义。一者承上卦约失言之。剥而必复。
如平旦之气。好恶与人相近。又如调达得无根信
也。二者承上卦约得言之。剥是荡一切情执。复是
立一切法体也。若次第三观。则从假入空名剥。从
空入假名复。若一心三观。则以修吻性名剥。称性
垂化名复。复则必亨。阳刚之德为主。故出入可以
无疾。以善化恶。故朋来可以无咎。一复便当使之
永复。故反复其道。至于七日之久。则有始有终。可
上经之四¶ 第 422a 页
以自利利他而有攸往也。】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
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
【观心释者。佛性名为天地之心。虽阐提终不能断。
但被恶所覆而不能自见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一念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复之所以得亨
者。以刚德称性而发。遂有逆反生死之势故也。此
菩提心一动。则是顺修。依此行去。则出入皆无疾。
朋来皆无咎矣。然必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者。体天
行之健而为自强不息之功当如是也。充此一念
菩提之心。则便利有攸往。以刚虽至微。而增长之
势巳自不可禦也。故从此可以见吾本具之佛性
矣。又出谓从空出假。入谓从假入空。既顺中道法
性。则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能游戏于生死涅槃。
故无疾也。朋谓九界性相。开九界之性相。咸成佛
界性相。故无咎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
【杨慈湖曰。舜禹十有一月朔巡狩。但于冬至日则
不行耳。观心释者。复虽有刚长之势。而利有攸往。
然必静以养其机。故观行即佛之先王。既大悟藏
性之至日。必关闭六根。脱粘内伏。暂止六度万行
商旅之事。但观现前一念之心。而未可遍历阴界
入等诸境以省观也。】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此如颜子。约佛法者。正慧了了。顿见佛性。顿具诸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
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
【观心释者。佛性名为天地之心。虽阐提终不能断。
但被恶所覆而不能自见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一念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复之所以得亨
者。以刚德称性而发。遂有逆反生死之势故也。此
菩提心一动。则是顺修。依此行去。则出入皆无疾。
朋来皆无咎矣。然必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者。体天
行之健而为自强不息之功当如是也。充此一念
菩提之心。则便利有攸往。以刚虽至微。而增长之
势巳自不可禦也。故从此可以见吾本具之佛性
矣。又出谓从空出假。入谓从假入空。既顺中道法
性。则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能游戏于生死涅槃。
故无疾也。朋谓九界性相。开九界之性相。咸成佛
界性相。故无咎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
【杨慈湖曰。舜禹十有一月朔巡狩。但于冬至日则
不行耳。观心释者。复虽有刚长之势。而利有攸往。
然必静以养其机。故观行即佛之先王。既大悟藏
性之至日。必关闭六根。脱粘内伏。暂止六度万行
商旅之事。但观现前一念之心。而未可遍历阴界
入等诸境以省观也。】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此如颜子。约佛法者。正慧了了。顿见佛性。顿具诸
上经之四¶ 第 422b 页
行。所以元吉。如圆教初住。又约六度。即是般若正
道。】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此如曾子。约佛法者。正定得中。邻真近圣。如圆教
十信。又约六度。即是正定与慧相连。】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此如子路。约佛法者。有定有慧。而不中正。故须先
空次假后中。名为频。复勤劳修證而得无咎。又约
六度。即是精进勤策相续。】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此如蘧伯玉。约佛法者。正定而与初应。如通教利
根接入于圆。又约六度。即是忍辱。由与初应。则生
法二忍。便成第一义忍。】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此如周宣。汉文。宋仁。约佛法者。定慧调匀。亦且得
中。但与阳太远。故必断惑證真之后。俟开显而会
入圆位。如藏通二乘。又约六度。即是持戒。虽远于
初。但自考三业无失。自然合理而得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
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此如王安石方孝孺等。生今反古。名为迷复。非昏
迷不复之谓。约佛法者。不中不正。恃世间小定小
慧以为极则。因复成迷。故不惟凶。且有灾眚。若以
此设化教人。必大败法门。损如来之正法。至于十
年而弗克征。以其似佛法而实非佛法。反于圆顿
大乘之君道。如今世高谈圆顿向上者是也。又约
六度。即是布施。而远于智慧。著相。著果报。起慢。起
道。】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此如曾子。约佛法者。正定得中。邻真近圣。如圆教
十信。又约六度。即是正定与慧相连。】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此如子路。约佛法者。有定有慧。而不中正。故须先
空次假后中。名为频。复勤劳修證而得无咎。又约
六度。即是精进勤策相续。】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此如蘧伯玉。约佛法者。正定而与初应。如通教利
根接入于圆。又约六度。即是忍辱。由与初应。则生
法二忍。便成第一义忍。】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此如周宣。汉文。宋仁。约佛法者。定慧调匀。亦且得
中。但与阳太远。故必断惑證真之后。俟开显而会
入圆位。如藏通二乘。又约六度。即是持戒。虽远于
初。但自考三业无失。自然合理而得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
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此如王安石方孝孺等。生今反古。名为迷复。非昏
迷不复之谓。约佛法者。不中不正。恃世间小定小
慧以为极则。因复成迷。故不惟凶。且有灾眚。若以
此设化教人。必大败法门。损如来之正法。至于十
年而弗克征。以其似佛法而实非佛法。反于圆顿
大乘之君道。如今世高谈圆顿向上者是也。又约
六度。即是布施。而远于智慧。著相。著果报。起慢。起
上经之四¶ 第 422c 页
爱。亦能起见。故虽是善因。反招恶果。良由不达佛
法之君道故耳。】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中兴之治。合于天道而无妄。约佛法。则
中兴之化。同于正法而无妄。约观心。则复其本性。
真穷惑尽而无妄。皆元亨而利于正者也。然世出
世法。自利利他。皆须深自省察。不可夹一念之邪。
不可有一言一行之眚。倘内匪正而外有眚。则决
不可行矣。圣人持满之戒如此。】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
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震之初爻。全揽乾德为体。故曰自外来为主于内
也。性德虽人人本具。然在迷情。反为分外。今从性
起修。了知性德是我固有。故名为主于内。夫既称
性起修。必须事事随顺法性。倘三业未纯。纵有妙
悟。不可自利利他。既不合于性德。则十方诸佛不
护念之。安能有所行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佛法释者。师子奋迅。三世益物。名茂对时。番番种
熟脱。使三草二木任运增长而归一实。名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彖云无妄之往何之矣。乃指匪正有眚。出于无妄
而往于妄也。此云无妄往吉。乃依此真诚无妄而
往应一切事也。所以得志而吉。】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穫。未富
法之君道故耳。】
「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中兴之治。合于天道而无妄。约佛法。则
中兴之化。同于正法而无妄。约观心。则复其本性。
真穷惑尽而无妄。皆元亨而利于正者也。然世出
世法。自利利他。皆须深自省察。不可夹一念之邪。
不可有一言一行之眚。倘内匪正而外有眚。则决
不可行矣。圣人持满之戒如此。】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
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震之初爻。全揽乾德为体。故曰自外来为主于内
也。性德虽人人本具。然在迷情。反为分外。今从性
起修。了知性德是我固有。故名为主于内。夫既称
性起修。必须事事随顺法性。倘三业未纯。纵有妙
悟。不可自利利他。既不合于性德。则十方诸佛不
护念之。安能有所行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佛法释者。师子奋迅。三世益物。名茂对时。番番种
熟脱。使三草二木任运增长而归一实。名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彖云无妄之往何之矣。乃指匪正有眚。出于无妄
而往于妄也。此云无妄往吉。乃依此真诚无妄而
往应一切事也。所以得志而吉。】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穫。未富
上经之四¶ 第 423a 页
也。」
【田一岁曰菑。三岁曰畬。世未有不耕而穫。不菑而
畬者。夫不耕不菑。此绝无望于穫畬者也。然能穫
能畬。此何以致之乎。孔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
以达其道。又云。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
矣。六二以阴柔中正。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惟
以求志达道为心。而毫不以富贵利禄为念。乃利
有攸往而不变其塞耳。】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
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不中不正。居震之上。此执无妄之理而成灾者也。
夫行人得牛。何乃执理而求偿于邑人。岂非祸及
无辜者乎。
吴幼清曰。无妄之善有三。刚也。当位也。无应也。刚
者。实也。当位者。正也。无应者。无私累也。诸爻或有
其三。或有其二。或有其一。初九三皆全。其最善也。
九五九四有其二。九五刚而中正。九四刚而无应。
是其次也。六二上九有其一。六二中正。上九刚实。
是又其次也。唯六三于三者咸无焉。而亦得为无
妄。何也。下比中正之六二。上比刚实无私之九四。
譬如有人。在巳虽无一善。而上有严师。下有良友。
亲近切磨。夹持薰染。亦不至于为恶。此六三之所
以亦得为无妄也。
陈旻昭曰。世固有忠臣孝子。遇不得巳之时势。竟
冒不忠不孝之名。而万古不能自白者。因灾而息
其欲自陈白之妄心。是为无妄之灾。如系牛于邑。
而行人得之。彼行人决不可查考。而邑人决无以
【田一岁曰菑。三岁曰畬。世未有不耕而穫。不菑而
畬者。夫不耕不菑。此绝无望于穫畬者也。然能穫
能畬。此何以致之乎。孔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
以达其道。又云。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
矣。六二以阴柔中正。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惟
以求志达道为心。而毫不以富贵利禄为念。乃利
有攸往而不变其塞耳。】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
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不中不正。居震之上。此执无妄之理而成灾者也。
夫行人得牛。何乃执理而求偿于邑人。岂非祸及
无辜者乎。
吴幼清曰。无妄之善有三。刚也。当位也。无应也。刚
者。实也。当位者。正也。无应者。无私累也。诸爻或有
其三。或有其二。或有其一。初九三皆全。其最善也。
九五九四有其二。九五刚而中正。九四刚而无应。
是其次也。六二上九有其一。六二中正。上九刚实。
是又其次也。唯六三于三者咸无焉。而亦得为无
妄。何也。下比中正之六二。上比刚实无私之九四。
譬如有人。在巳虽无一善。而上有严师。下有良友。
亲近切磨。夹持薰染。亦不至于为恶。此六三之所
以亦得为无妄也。
陈旻昭曰。世固有忠臣孝子。遇不得巳之时势。竟
冒不忠不孝之名。而万古不能自白者。因灾而息
其欲自陈白之妄心。是为无妄之灾。如系牛于邑。
而行人得之。彼行人决不可查考。而邑人决无以
上经之四¶ 第 423b 页
自白。惟有吞声忍气。陪偿其牛而巳。忠臣孝子之
蒙怨者亦复如是。】
「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以阳居阴。不好刚以自任。盖其德性然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刚健中正。此无妄之至者也。夫立身于无过之地
者。未免责人太过。所谓执药反成病矣。故勿药而
有喜。盖以巳律人。则天下孰能从之。】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以阳居阴。虽非过刚。而居无妄之极。则是守常而
不知变通者也。既无善权方便。其何以行之哉。
佛法释者。六爻皆悟无妄之理而为修證者也。初
九正慧直进。故现生克果而得志。六二正定治习。
故须于禅法不取不證。则可以借路还家。六三不
中不正。虽有小小定慧能开示人。令其得道得果。
如行人得牛。而自巳反成减损。久滞凡地。如邑人
之灾。九四慧而有定。自利有馀。乃是达其性具定
慧。非是修而后有。九五刚健中正。自利巳圆。为众
生故。示现病行。岂更须对治之药。即初心修观亦
复如是。一切境界无非性德。体障即德。无可对治
也。上九不中不正。恃性德而不事修德。躬行多眚。
何利之有。盖由一味高谈向上。以至于穷。故成灾
也。】
「(乾下艮上)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畜。蓄积也。蓄积其无妄之道以养育天下者也。约
世道。则中兴之主。复于无妄之道。而厚蓄国家元
蒙怨者亦复如是。】
「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以阳居阴。不好刚以自任。盖其德性然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刚健中正。此无妄之至者也。夫立身于无过之地
者。未免责人太过。所谓执药反成病矣。故勿药而
有喜。盖以巳律人。则天下孰能从之。】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以阳居阴。虽非过刚。而居无妄之极。则是守常而
不知变通者也。既无善权方便。其何以行之哉。
佛法释者。六爻皆悟无妄之理而为修證者也。初
九正慧直进。故现生克果而得志。六二正定治习。
故须于禅法不取不證。则可以借路还家。六三不
中不正。虽有小小定慧能开示人。令其得道得果。
如行人得牛。而自巳反成减损。久滞凡地。如邑人
之灾。九四慧而有定。自利有馀。乃是达其性具定
慧。非是修而后有。九五刚健中正。自利巳圆。为众
生故。示现病行。岂更须对治之药。即初心修观亦
复如是。一切境界无非性德。体障即德。无可对治
也。上九不中不正。恃性德而不事修德。躬行多眚。
何利之有。盖由一味高谈向上。以至于穷。故成灾
也。】
「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畜。蓄积也。蓄积其无妄之道以养育天下者也。约
世道。则中兴之主。复于无妄之道。而厚蓄国家元
上经之四¶ 第 423c 页
气。约佛化。则四依大士。复其正法之统。而深养法
门龙象。约观心。则从迷得悟。复于无妄之性。而广
积菩提资粮。皆所谓大畜也。世出世法。弘化进修。
皆必以正为利。以物我同养为公。以历境练心为
要。故不家食吉。而利涉大川也。】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
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乾之刚健。艮之笃实。皆有辉光之义焉。以此日新
其德。则蓄积深厚广大。故名大畜。然所谓利贞不
家食吉利涉大川者。非是性外别立修德。乃称性
所起之修。全修在性者也。试观乾德之刚。上行居
卦之终。而六五能尊尚之。且卦体外止内健。岂非
本性大正之道乎。六五以柔中之德。上则养贤师
以风天下。下则养贤士以储国用。岂非不家食吉
之正道乎。且以柔中之德。应九二天德之刚。刚柔
相济。何远不通。岂非利涉大川之正道乎。】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德。」
【一山之中具有天之全体。一念心中具摄十世古
今。揽五时八教之前言。该六度万德之往行。以成
我自心之德。以此自畜。即以此畜天下矣。
吴幼清曰。识。谓记之于心。德大于前言往行。犹天
之大于山也。以外之所闻所见。而涵养其中至大
之德。犹山在外。而藏畜至大之天于中也。前言往
行。象山中宝藏之多。德象天之大。】
「初九。有厉。利巳。象曰。有厉利巳。不犯灾也。」
【六爻皆具刚健笃实辉光之义。而自新新民者也
门龙象。约观心。则从迷得悟。复于无妄之性。而广
积菩提资粮。皆所谓大畜也。世出世法。弘化进修。
皆必以正为利。以物我同养为公。以历境练心为
要。故不家食吉。而利涉大川也。】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
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乾之刚健。艮之笃实。皆有辉光之义焉。以此日新
其德。则蓄积深厚广大。故名大畜。然所谓利贞不
家食吉利涉大川者。非是性外别立修德。乃称性
所起之修。全修在性者也。试观乾德之刚。上行居
卦之终。而六五能尊尚之。且卦体外止内健。岂非
本性大正之道乎。六五以柔中之德。上则养贤师
以风天下。下则养贤士以储国用。岂非不家食吉
之正道乎。且以柔中之德。应九二天德之刚。刚柔
相济。何远不通。岂非利涉大川之正道乎。】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德。」
【一山之中具有天之全体。一念心中具摄十世古
今。揽五时八教之前言。该六度万德之往行。以成
我自心之德。以此自畜。即以此畜天下矣。
吴幼清曰。识。谓记之于心。德大于前言往行。犹天
之大于山也。以外之所闻所见。而涵养其中至大
之德。犹山在外。而藏畜至大之天于中也。前言往
行。象山中宝藏之多。德象天之大。】
「初九。有厉。利巳。象曰。有厉利巳。不犯灾也。」
【六爻皆具刚健笃实辉光之义。而自新新民者也
上经之四¶ 第 424a 页
初九阳刚在下。正宜隐居求志。故有惕厉之功。而
先利自巳。巳利既成。任运可以利人。若巳躬下事
未办。而先欲度人。则犯灾矣。】
「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刚而得中。专修定慧。似无意于得时行道者。然自
利正是利他之本。故中无尤。】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
攸往。上合志也。」
【刚而得正。居乾之上。不患不能度生也。患其欲速
喜进。失于防闲耳。故必利于艰贞。闲其舆卫。乃利
攸往。亦以上有六四之良友。六五之贤君。上九之
明师。与之合志。必能互相警励。故可往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柔而得正。下则应初九刚正之良友。亲九三刚正
之畏友。上则近六五柔中之圣君。过端未形。而潜
消默化。如童牛未角。先施以牿。更无抵触之患。以
此自养。以此为天下式。大善而吉。悦而且乐者矣。】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豮。犗也。犗则不暴。而牙仍坚利也。柔得中位。尊上
贤而应下乾。性德既无偏颇。所养又复周足。自利
成就。可以君临天下。举天下之善恶众庶。无不入
吾陶冶。故如豮豕之牙。】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以刚柔相济之德。当圣君师保之任。隐居所求之
志。至此大行无壅。盖不啻行于天衢也。】
「(震下艮上)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先利自巳。巳利既成。任运可以利人。若巳躬下事
未办。而先欲度人。则犯灾矣。】
「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刚而得中。专修定慧。似无意于得时行道者。然自
利正是利他之本。故中无尤。】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
攸往。上合志也。」
【刚而得正。居乾之上。不患不能度生也。患其欲速
喜进。失于防闲耳。故必利于艰贞。闲其舆卫。乃利
攸往。亦以上有六四之良友。六五之贤君。上九之
明师。与之合志。必能互相警励。故可往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柔而得正。下则应初九刚正之良友。亲九三刚正
之畏友。上则近六五柔中之圣君。过端未形。而潜
消默化。如童牛未角。先施以牿。更无抵触之患。以
此自养。以此为天下式。大善而吉。悦而且乐者矣。】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豮。犗也。犗则不暴。而牙仍坚利也。柔得中位。尊上
贤而应下乾。性德既无偏颇。所养又复周足。自利
成就。可以君临天下。举天下之善恶众庶。无不入
吾陶冶。故如豮豕之牙。】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以刚柔相济之德。当圣君师保之任。隐居所求之
志。至此大行无壅。盖不啻行于天衢也。】
「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上经之四¶ 第 424b 页
【约世道。则畜德以养天下。约佛化。则畜德以利群
生。约观心。则菩提资粮既积。而长养圣胎也。自利
利他。皆正则吉。皆须视从来圣贤之所为颐者何
如。皆须自视其所以为口实者何如。】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
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
之时大矣哉。」
【养正则吉。明养而非正。正而不养。皆非吉道也。不
观圣贤之所养。则无以取法思齐。不观自养之口
实。则无以匹休媲美。且如天地全体太极之德以
自养。即能普养万物。圣人养贤辅成巳德。即可以
及万民。谁谓养正之外别有利人之方。故正自养
时。即全具位育功能而称大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言语饮食。皆动之象也。慎之节之。不失其止也。故
知养正莫善于知止。】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
贵也。」
【阳刚为自养养他之具。知止为自养养他之贞。初
九阳刚足以自养。如灵龟服气。可不求食。而居动
体。上应六四。观彼口实。反为朵颐。失其贵而凶矣。
此如躁进之君子。于佛法中。则如乾慧外凡。不宜
利物。】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
也。」
【以上养下。乃理之常。六二阴柔。反藉初九之养。拂
其经矣。又居动体。恐或不肯自安。将求颐于六五
上经之四¶ 第 424c 页
之丘。五虽与二为应。然亦阴柔。不能自养。何能养
人。征则徒得凶耳两。阴无相济之功。故为失类。此
如无用之庸臣。于佛法中。则如暗證盲禅。进退失
措。】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
大悖也。」
【阴柔不能自养。又不中正。以居动极。拂于颐矣。虽
有上九正应。何能救之。终于无用而巳。此如邪僻
之宰官。于佛法中。则如六群乱众。大失轨范。】
「六四。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
吉。上施光也。」
【阴柔得正。而居止体。虽无养具。得养之贞者也。下
应初九。赖其养以自养养人。此如休休有容之大
臣。吉之道也。初方观我而朵颐我随其视之耽耽。
欲之逐逐。以礼而优待之。在初则不足贵。在我则
养贤以及万民。可谓上施光矣。于佛法中。则如贤
良营事。善为外护。】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
从上也。」
【阴柔无养人之具。空居君位。故名拂经。居止之中。
顺从上九。此亦养贤以及万民。为得其正者也。但
可处常。不可处变。宜守成。不宜创业耳。此如虚巳
之贤君。于佛法中。则如柔和同行。互相勉勖。】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以阳刚居止极。卦之所以为颐者此也。此如望隆
之师保。可以拯济天下者矣。于佛法中。则如證道
教授。宰任玄纲。】
人。征则徒得凶耳两。阴无相济之功。故为失类。此
如无用之庸臣。于佛法中。则如暗證盲禅。进退失
措。】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
大悖也。」
【阴柔不能自养。又不中正。以居动极。拂于颐矣。虽
有上九正应。何能救之。终于无用而巳。此如邪僻
之宰官。于佛法中。则如六群乱众。大失轨范。】
「六四。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
吉。上施光也。」
【阴柔得正。而居止体。虽无养具。得养之贞者也。下
应初九。赖其养以自养养人。此如休休有容之大
臣。吉之道也。初方观我而朵颐我随其视之耽耽。
欲之逐逐。以礼而优待之。在初则不足贵。在我则
养贤以及万民。可谓上施光矣。于佛法中。则如贤
良营事。善为外护。】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
从上也。」
【阴柔无养人之具。空居君位。故名拂经。居止之中。
顺从上九。此亦养贤以及万民。为得其正者也。但
可处常。不可处变。宜守成。不宜创业耳。此如虚巳
之贤君。于佛法中。则如柔和同行。互相勉勖。】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以阳刚居止极。卦之所以为颐者此也。此如望隆
之师保。可以拯济天下者矣。于佛法中。则如證道
教授。宰任玄纲。】
上经之四¶ 第 425a 页
「
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
【约世道。则贤君以道养天下。而治平日久。约佛化。
则四依以道化群生。而佛法大行。约观心。则功夫
胜进而将破无明也。夫治平既久。则乱阶必萌。所
宜防微杜渐。化道既盛。则有漏易生。所宜陈规立
矩。功夫既进。则无明将破。所宜善巧用心也。】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
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大者既过。所以必当思患豫防。初上皆弱。所以刚
中。不宜恃势令挠。刚虽过而得中。又以巽顺而悦
行之所以犹有挽回匡济之术。乃得亨也。永保无
虞亦在此时。盛极忽衰亦在此时。其关系岂不大
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泽本养木。而反灭木。大过之象也。惟以独立不惧
遁世无闷之力持之。庶学有本而养有素。可以砥
柱中流耳。】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世法佛法。当大过时。皆以刚柔相济为得。过刚过
柔为失。今初六以柔居巽体之下。而在阳位。无功
名富贵以累其心。唯庸德庸言下学上达以为其
务者也。约佛法者。定有其慧。兼以戒德精严。故无
咎。】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
妻。过以相与也。」
【刚而得中。又居阴位。阳得阴助。如枯杨生稊老夫
上经之四¶ 第 425b 页
女妻之象。盖过于下贤者也。约佛法者。慧与定俱。
如先见道。后修事禅。故无不利。】
「九三。栋挠。凶。象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过刚不中。任其刚愎。以此自修。则德必败。以此治
世。则乱必生。故栋挠而凶。约佛法者。纯用邪慧。故
不可有辅。】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挠乎下也。」
【刚而不过。足以自立立人。但居悦体。恐其好大喜
功而不安守。故诫以有它则吝。约佛法者。亦是慧
与定俱。但恐夹杂名利之心。则自利利他未必究
竟。故诫以有它则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
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虽云阳刚中正。然在大过之时。则是恃其聪明才
智者也。享成平之乐。不知民事艰难。且不知下用
贤臣。惟与上六阴柔无用之老臣相得。何能久哉。
约佛法者。慧力太过。无禅定以持之。何能发生胜
果。】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居过极之地。惟有柔正之德。而无济难之才。故不
免于凶。而实非其咎也。约佛法者。正定无慧。终为
顶堕。】
「(坎下坎上)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约世道。则太平久而放逸生。放逸生而患难荐至。
约佛法。则从化多而有漏起。有漏起而魔事必作。
约观心。则慧力胜而夙习动。夙习动而境发必强。
如先见道。后修事禅。故无不利。】
「九三。栋挠。凶。象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过刚不中。任其刚愎。以此自修。则德必败。以此治
世。则乱必生。故栋挠而凶。约佛法者。纯用邪慧。故
不可有辅。】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挠乎下也。」
【刚而不过。足以自立立人。但居悦体。恐其好大喜
功而不安守。故诫以有它则吝。约佛法者。亦是慧
与定俱。但恐夹杂名利之心。则自利利他未必究
竟。故诫以有它则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
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虽云阳刚中正。然在大过之时。则是恃其聪明才
智者也。享成平之乐。不知民事艰难。且不知下用
贤臣。惟与上六阴柔无用之老臣相得。何能久哉。
约佛法者。慧力太过。无禅定以持之。何能发生胜
果。】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居过极之地。惟有柔正之德。而无济难之才。故不
免于凶。而实非其咎也。约佛法者。正定无慧。终为
顶堕。】
「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约世道。则太平久而放逸生。放逸生而患难荐至。
约佛法。则从化多而有漏起。有漏起而魔事必作。
约观心。则慧力胜而夙习动。夙习动而境发必强。
上经之四¶ 第 425c 页
皆习坎之象也。然世出世法。不患有重沓之险难。
但患无出险之良图。诚能如此卦之中实有孚。深
信一切境界皆唯心所现。则亨而行有尚矣。又何
险之不可济哉。】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
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
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
矣哉。」
【善观心者。每即塞以成通。夫习坎虽云重险。然流
而不盈潮不失限。何非吾人修道之要术。所贵深
信维心之亨。犹如坎卦之刚中一般。则以此而往。
必有功矣。且险之名虽似不美。而险之义实未尝
不美。天不可升。天非险乎。山川丘陵。地不险乎。城
池之险以守其国。王公何尝不用险乎。惟在吾人
善用险。而不为险所用。则以此治世。以此出世以
此观心。无不可矣。】
「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常德行。即学而不厌也。习教事。即诲人不倦也。习
坎之象。乃万古圣贤心法。奚险之可畏哉。此正合
台宗善识通塞。即塞成通之法。亦是巧用性恶法
门。】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在险之时。不论自利利他。唯贵有孚而定慧相济。
今初六以阴居下。毫无孚信之德。乃汩没于恶习
而不能自出者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刚中有孚。但居下卦。则夙习尚深。未能顿达圣境。
但患无出险之良图。诚能如此卦之中实有孚。深
信一切境界皆唯心所现。则亨而行有尚矣。又何
险之不可济哉。】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
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
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
矣哉。」
【善观心者。每即塞以成通。夫习坎虽云重险。然流
而不盈潮不失限。何非吾人修道之要术。所贵深
信维心之亨。犹如坎卦之刚中一般。则以此而往。
必有功矣。且险之名虽似不美。而险之义实未尝
不美。天不可升。天非险乎。山川丘陵。地不险乎。城
池之险以守其国。王公何尝不用险乎。惟在吾人
善用险。而不为险所用。则以此治世。以此出世以
此观心。无不可矣。】
「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常德行。即学而不厌也。习教事。即诲人不倦也。习
坎之象。乃万古圣贤心法。奚险之可畏哉。此正合
台宗善识通塞。即塞成通之法。亦是巧用性恶法
门。】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在险之时。不论自利利他。唯贵有孚而定慧相济。
今初六以阴居下。毫无孚信之德。乃汩没于恶习
而不能自出者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刚中有孚。但居下卦。则夙习尚深。未能顿达圣境。
上经之四¶ 第 426a 页
仅可小得而巳。】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
坎。终无功也。」
【不中不正。柔而志刚。自谓出险。不知前险之正来。
此如邪见增上慢人。故终无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
贰。刚柔际也。」
【柔而得正。与九五之中正刚德相与。所谓因定发
慧。正出险之妙道也。正观如酒。助道如簋。诚朴如
缶。方便道如牖。从此可发真而无咎矣。】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阳刚中正。巳得出世真慧现前。如坎之不盈。而风
恬浪静也。但初破无明。馀惑未尽。故中未大。此勉
其速趣极圣而巳。】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
道。凶三岁也。」
【阴居险极。有定无慧。如凡外痴定。极至非想。终不
脱三界系缚。而见取既深。犹如寘于丛棘。永不得
免离也。】
「(离下离上)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火性无我。丽附草木而后可见。故名为离。约世道。
则重险之时。必丽正法以御世。约佛法。则魔扰之
时。必丽正教以除邪。约观心。则境发之时。必丽正
观以销阴。故皆利贞则亨也。牝牛柔顺而多力。又
能生育犊子。喻正定能生妙慧。】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
坎。终无功也。」
【不中不正。柔而志刚。自谓出险。不知前险之正来。
此如邪见增上慢人。故终无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
贰。刚柔际也。」
【柔而得正。与九五之中正刚德相与。所谓因定发
慧。正出险之妙道也。正观如酒。助道如簋。诚朴如
缶。方便道如牖。从此可发真而无咎矣。】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阳刚中正。巳得出世真慧现前。如坎之不盈。而风
恬浪静也。但初破无明。馀惑未尽。故中未大。此勉
其速趣极圣而巳。】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
道。凶三岁也。」
【阴居险极。有定无慧。如凡外痴定。极至非想。终不
脱三界系缚。而见取既深。犹如寘于丛棘。永不得
免离也。】
「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火性无我。丽附草木而后可见。故名为离。约世道。
则重险之时。必丽正法以御世。约佛法。则魔扰之
时。必丽正教以除邪。约观心。则境发之时。必丽正
观以销阴。故皆利贞则亨也。牝牛柔顺而多力。又
能生育犊子。喻正定能生妙慧。】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
上经之四¶ 第 426b 页
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
吉也。」
【如日月必丽天。如百谷草木必丽土。吾人重明智
慧。亦必丽乎性德之正。则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
下矣。夫智慧光明。必依禅定而发。禅定又依理性
而成。今六五六二。丽乎中正之位。故有亨道。如牝
牛能生智慧犊子而吉也。吴幼清曰。上卦为重明。
下卦三爻皆丽乎正。】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
方矣。】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用观之始。虽有正慧。而行履未纯。故常若错然之
象。惟竞竞业业。不敢自安。则德日进而习日除。可
辟咎矣。岂俟咎之生而后除哉。】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中正妙定。称性所成。以此照一切法。使一切法皆
成中道。乃绝待圆融之妙止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
昃之离。何可久也。」
【过用其慧而无定以济之。有时欢喜太甚。则鼓缶
而歌。有时忧虑太切。则大耋之嗟。悲欢乱其衷曲。
乾慧不能自持。其退失也必矣。】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
无所容也。」
【虽似有慧有定。而实不中不正。不能调适道品。故
时或精进。则失于太速。而突如其来如。时或懈怠。
吉也。」
【如日月必丽天。如百谷草木必丽土。吾人重明智
慧。亦必丽乎性德之正。则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
下矣。夫智慧光明。必依禅定而发。禅定又依理性
而成。今六五六二。丽乎中正之位。故有亨道。如牝
牛能生智慧犊子而吉也。吴幼清曰。上卦为重明。
下卦三爻皆丽乎正。】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
方矣。】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用观之始。虽有正慧。而行履未纯。故常若错然之
象。惟竞竞业业。不敢自安。则德日进而习日除。可
辟咎矣。岂俟咎之生而后除哉。】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中正妙定。称性所成。以此照一切法。使一切法皆
成中道。乃绝待圆融之妙止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
昃之离。何可久也。」
【过用其慧而无定以济之。有时欢喜太甚。则鼓缶
而歌。有时忧虑太切。则大耋之嗟。悲欢乱其衷曲。
乾慧不能自持。其退失也必矣。】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
无所容也。」
【虽似有慧有定。而实不中不正。不能调适道品。故
时或精进。则失于太速。而突如其来如。时或懈怠。
上经之四¶ 第 426c 页
则置诸罔觉。而焚如死如弃如也。夫进锐者退必
速。其来既突。则决无所容矣。又何俟于焚死弃。而
后知其非善终之道哉。】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得中之定。能发实慧。进德固无疑矣。然尧舜其犹
病诸。文王望道未见。伯玉寡过未能。孔子圣仁岂
敢。从来圣贤之学皆如是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象曰。王用
出征。以正邦也。」
【刚而不过。又居明极。自利巳成。化他有术。人自归
慕而折首。非有丑恶而须伐也。身正则邦正。邦正。
则六合归心。重译奉命矣。是之谓王用出征。岂以
奋武扬威为出征哉。】
周易禅解卷第四
弟子悟伟照本仝捐赀刻
速。其来既突。则决无所容矣。又何俟于焚死弃。而
后知其非善终之道哉。】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得中之定。能发实慧。进德固无疑矣。然尧舜其犹
病诸。文王望道未见。伯玉寡过未能。孔子圣仁岂
敢。从来圣贤之学皆如是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象曰。王用
出征。以正邦也。」
【刚而不过。又居明极。自利巳成。化他有术。人自归
慕而折首。非有丑恶而须伐也。身正则邦正。邦正。
则六合归心。重译奉命矣。是之谓王用出征。岂以
奋武扬威为出征哉。】
周易禅解卷第四
弟子悟伟照本仝捐赀刻
上经之四¶ 第 42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