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上经之二¶
上经之二¶ 第 403c 页
周易禅解卷第二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上经之二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立。震一索而得男。为动。为雷。坎再索而得
男。为陷。为险。为云。为雨。乃万物始生之时。出而未
申之象也。始则必亨。始或不正。则终于不正矣。故
元亨而利于正焉。此元亨利贞。即乾坤之元亨利
贞也。乾坤全体太极。则屯亦全体太极也。而或谓
乾坤二卦大。馀卦小。不亦惑乎。夫世既屯矣。倘务
往以求功。秖益其乱。唯随地建侯。俾人人各归其
主。各安其生。则天下不难平定耳。杨慈湖曰。理屯
如理丝。固自有其绪。建侯。其理之绪也。佛法释者。
有一劫初成之屯。有一世初生之屯。有一事初难
之屯。有一念初动之屯。初成。初生。初难。姑置弗论。
一念初动之屯。今当说之。盖乾坤二卦。表妙明明
妙之性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谓真如不守自
性。无明初动。动则必至因明立所而生妄能。成异
立同。纷然难起。故名为屯。然不因妄动。何有修德。
故曰。无明动而种智生。妄想兴而涅槃现。此所以
元亨而利贞也。但一念初生。既为流转根本。故勿
用有所往。有所往。则是顺无明而背法性矣。惟利
即于此处用智慧深观察之。名为建侯。若以智慧
观察。则知念无生相。而当下得太平矣。观心妙诀
孰过于此。】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
上经之二¶ 第 404a 页
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乾坤立而刚柔交。一索得震为雷。再索得坎为雨。
非难生乎。由动故大亨。由在险中故宜贞。夫雷雨
之动。本天地所以生成万物。然方其盈满交作时。
则天运尚自草乱昧瞑。诸侯之建。本圣王所以安
抚万民。然方其初建。又岂可遽谓宁贴哉。佛法释
者。无明初动为刚。因明立所为柔。既有能所。便为
三种相续之因。是难生也。然此一念妄动。既是流
转初门。又即还灭关窍。惟视其所动何如耳。当此
际也。三细方生。六粗顿具。故为雷雨满盈天造草
昧之象。宜急以妙观察智重重推简。不可坐在灭
相无明窠臼之中。盖凡做功夫人。若见杂念暂时
不起。便妄认为得力。不知灭是生之窟宅。故不可
守此境界。还须推破之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在器界。则有云雷以生草木。在君子。则有经纶以
自新新民。约新民论经纶。古人言之详矣。约自新
论经纶者。竖观此心不在过现未来。出入无时。名
为经。横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莫知其乡。名为纶
也。佛法释者。迷于妙明明妙真性。一念无明动相
即为雷。所现晦昧境界之相即为云。从此便有三
种相续。名之为屯。然善修圆顿止观者。只须就路
还家。当知一念动相即了因智慧性。其境界相即
缘因福德性。于此缘了二因。竖论三止三观名经。
横论十界百界千如名纶也。此是第一观不思议
境。】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上经之二¶ 第 404b 页

【有君德而无君位。故磐桓而利居贞。其德既盛。可
为民牧。故利建侯以济屯也。佛法释者一念初动。
一动便觉。不随动转。名为磐桓。所谓不远之复。乃
善于修證者也。由其正慧为主。故如顿悟法门。】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名也。」

【磐桓不进。似无意于救世。然斯世决非强往求功
者所能救。则居贞乃所以行正耳。世之屯也。由上
下之情隔绝。今能以贵下贱。故虽不希望为侯。而
大得民心。不得不建之矣。佛法释者。不随生死流。
乃其随顺法性流而行于正者也。虽复顿悟法性
之贵。又能不废事功之贱。所谓以中道妙观遍入
因缘事境。故正助法门并得成就。而大得民。】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
年乃字。」

【柔德中正。上应九五。乃乘初九得民之侯。故邅如
班如而不能进也。初本非寇。而二视之则以为寇
矣。吾岂与寇为婚媾哉。宁守贞而不字。至于十年
之久。乃能字于正应耳。吴幼清曰。二三四在坤为
数十。过坤十数。则逢五正应而许嫁矣。佛法释者。
此如从次第禅门修證功夫。盖以六居二。本是中
正定法。但不能顿超。必备历观练熏修诸禅方见
佛性。故为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刚故自成难。非初九难之也。数穷时极。乃反于
常。明其不失女子之贞。佛法释者。乘刚即是烦恼
障重。故非次第深修诸禅。不足以断惑而反归法
性之常。】
上经之二¶ 第 404c 页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欲取天下。须得贤才。譬如逐鹿须藉虞人。六三自
既不中不正。又无应与。以此济屯。屯不可济。徒取
羞耳。佛法释者。欲修禅定。须假智慧。自无正智。又
无明师良友。瞎鍊盲修。则堕坑落堑不待言矣。君
子知几。宁舍蒲团之功。访求知识为妙。若自信自
恃。一味盲往。必为无闻比丘。反招堕落之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尧舜揖让。固是有天下而不与。汤武征诛。亦是万
不得巳。为救斯民。非富天下。今六三不中不正。居
下之上。假言济屯。实贪富贵。故曰以从禽也。从禽
巳非圣贤安世之心。况无应与。安得不吝且穷哉。
佛法释者。贪著味禅。名为从禽。本无菩提大志愿
故。】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柔而得正。居坎之下。近于九五。进退不能自决。故
乘马而班如也。夫五虽君位。不能以贵下贱。方屯
其膏。初九得民于下。实我正应。奈何不急往乎。故
以吉无不利策之。佛法释者。六四正而不中。以此
定法而修。则其路迂远难进。惟求初九之明师良
友以往。则吉无不利矣。】

「象曰。求而往。明也。」

【佛法释者。不恃禅定功夫。而求智慧师友。此真有
决择之明者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屯难之世。惟以贵下贱。乃能得民。今尊居正位。专
应六二。膏泽何由普及乎。夫小者患不贞一。大者
上经之二¶ 第 405a 页
患不广博。故在二则吉。在五则凶也。佛法释者。中
正之慧固可断惑。由其早取正位。则堕声闻辟支
佛地。所以四弘膏泽不复能下于民。在小乘则速
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则违远菩提而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非无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以阴居阴。处险之上。当屯之终。三非其应。五不足
归。而初九又甚相远。进退无据。将安归哉。佛法释
者。一味修于禅定。而无慧以济之。虽高居三界之
顶。不免穷空轮转之殃。决不能断惑出生死。故乘
马班如。八万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佛法释者。八万大劫。究竟亦是无常。】

(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
告。利贞。」

【再索得坎。既为险为水。三索得艮。复为止为山。遇
险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开发之象也。蒙虽有
蔽于物。物岂能蔽性哉。故亨。但发蒙之道。不可以
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诚。则告之必达。求者
渎。则告者亦渎矣。渎岂发蒙之正耶。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孔子真善于训蒙者也。佛法释者。夫心不
动则巳。动必有险。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
机。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须赖明师良友。故
凡为师友者。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为怀。然须待其
求我。方成机感。又必初筮则告。方显法之尊重。其
上经之二¶ 第 405b 页
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机而贞。然后可使人人
为圣为佛矣。】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
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
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山下有险。即是遇。险而止。故名为蒙。蒙之所以可
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师。善以时中行教故也。虽有
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
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刚而得中。故
应不失机也。渎则不告者。非是恐其渎我。正恐渎
蒙而有损无益也。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
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溪涧不能留。故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进。故为育
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为师作范矣。佛法释
者。此依不思议境而发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
不可沮坏。如泉之必行。四弘广被。如泉之润物。】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以九二上九二阳为师道。以馀四阴爻为弟子。初
六以阴居下。厥蒙虽甚。而居阳位。又近九二。故有
可发之机。夫蒙昧既甚。须用折伏法门。故利用刑
人。所谓朴作教刑也。然既说桎梏之后。当羞愧惩
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则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以正法而朴作教刑。岂瞋打之谓哉。】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师之德也。苏眉山曰。
上经之二¶ 第 405c 页
童蒙若无能为。然容之则足为助。拒之则所丧多
矣。明不可以无蒙。犹子不可以无妇。子而无妇。不
能家矣。佛法释者。定慧平等。自利巳成。故可以包
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纳
妇吉。定能生慧。慧能绍隆佛种。为子克家。妇是定。
子是慧也。】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明纳妇而云子克家者。以定必发慧。慧必与定平
等。而非偏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乃驳杂之质。宜从上九正应
处。求其击蒙之大钳锤。方可治病。今贪九二之包
容慈摄。殆如女见金夫而失节者乎。佛法释者。不
中不正。则定慧俱劣。而居阳位。又是好弄小聪明
者。且在坎体之上。机械巳深。若使更修禅定。必于
禅中发起利使邪见。利使一发。则善根断尽矣。】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行不顺。故须恶辣钳锤以煅炼之。不可使其修定。】

「六四。困蒙吝。」

【阴爻皆蒙象也。初可发。三可击。五可包。惟四绝无
明师良友。则终于蒙而巳。可耻孰甚焉。】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且
奈之何哉。】

「六五。童蒙吉。」

【以六居五。虽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为童蒙
而吉。盖上亲上九之严师。下应九二之良友故也。
上经之二¶ 第 406a 页
苏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
而自强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学道之法。顺则能入。设行不顺。则入道无从矣。】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

【阳居阴位。刚而不过。能以定慧之力。击破蒙昧之
关者也。然训蒙之道。原无实法系缀于人。所谓但
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若欲以我法授彼。则是为
寇。若应病与药。为其解粘去缚。则是禦寇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顺也。」

【无实法系缀于人。则三根普接。契理契机。故上下
皆顺。】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
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但贵因真果正。故有孚则
光亨而贞吉也。始虽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
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
有功也。」

【险在前而知须。乃是刚健之德。不妄动以自陷耳。
坎何尝拒乾哉。且坎得乾之中爻。与乾合德。今九
五位乎天位。素与乾孚。则乾之利涉。往必有功。可
无疑矣。佛法释者。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名险
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烦恼所陷。故终能度脱而不
困穷。坎中一阳。本即乾体。喻烦恼险道之性本如
上经之二¶ 第 406b 页
来藏。以此不生不灭之性为本修因。则从始至终。
无非称性天行之位。从正因性。中中流入萨婆若
海。故利涉大川。从凡至圣而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果行育德之后。更无馀事。但饮食宴乐。任夫云行
雨施而巳。佛法释者。助道行行为饮。正道慧行为
食。以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庄严一性。如云上于天
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劳肯綮修證。故
名宴乐。此是善巧安心止观。止观不二。如饮食调
适。】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温陵郭氏云。此如颜子之需。佛法释者。理即位中。
不足以言需。名字位中。且宜恒以闻熏之力资其
慧性。未与烦恼魔军相战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郭氏云。此如孔子之需。佛法释者。观行位中。既巳
伏惑。则魔军动矣。故小有言。】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郭氏云。此如周公之需。佛法释者。相似位中。将渡
生死大河。故有以致魔军之来而后降之。】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灾既在外。故主人不迷客不得便。但以愿力使其
来战。以显降魔成道之力。而三观之功。敬而且慎。
决无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上经之二¶ 第 406c 页

【郭氏云。此如文王之需。佛法释者。魔军败衄。超然
从三界穴出而成正觉矣。】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未尝用力降魔。止是慈心三昧之力。魔军自退。而
菩提自成耳。】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郭氏云。此如帝尧馆甥之需。佛法释者。魔界如即
佛界如。惟以定慧力庄严而度众生。故为需于酒
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郭氏曰。此如仁杰之结交五虎。佛法释者。不惟入
佛境界。亦可入魔境界。还来三界。广度众生。观三
界依正因果诸法。无不现现成成即是一心三观。
故常为三界不请之友。而三界众生有敬之者必
终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既同流三界。虽不当佛祖之位。而随类可以度生。
设众生有不知而不敬者。亦与远作得度因缘。而
未大失也。】

(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在上而水就下。上下之情不通。所以成讼。然坎
本得乾中爻以为体。则迹虽违。而性未尝非一也。
惕中则复性而吉。终讼则违性而凶。利见大人。所
以复性也。不利涉大川。诫其逐流而违性也。佛法
释者。夫善养蒙之道。以圆顿止观需之而巳。若烦
上经之二¶ 第 407a 页
恼习强。不能无自讼之功。讼者。忏悔剋责。改过迁
善之谓也。有信心而被烦恼恶业所障窒。当以惭
愧自惕其中而吉。若悔之不巳。无善方便。则成悔
盖而终凶。宜见大人以决择开发断除疑悔。不利
涉于烦恼生死大川而终致陷没也。】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
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
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刚而无险。则不必自讼。险而无刚。则不能自讼。今
处烦恼险恶窟中。而慧性勇健。所以有自讼改过
之心也。所谓有孚窒惕中吉者。以刚德来复于无
过之体。仅取灭罪即止。不过悔以成盖也。所谓终
凶者。悔箭入心。则成大失。故不可使其成也。所谓
利见大人者。中正之德有以决疑而出罪也。所谓
不利涉大川者。心垢未净。而入生死海中。必至堕
落而不出也。约观心者。修慧行名见大人。修禅定
名涉大川。需约无过之人。故可习定。讼约有过之
人。习定则发魔事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亦太极。水亦太极。性本无违。天一生水。亦未尝
违。而今随虚妄相。则一上一下。其行相违。所谓意
欲洁而偏染者也。秖因介尔一念不能慎始。致使
从性所起烦恼。其习渐强而违于性。故君子必慎
其独。谨于一事一念之始。而不使其滋延难治。夫
是之谓善于自讼者也。佛法释者。是破法遍。谓四
性简责。知本无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上经之二¶ 第 407b 页

【大凡善贵刚进。恶宜柔退。初六柔退。故为恶未成。
改悔亦易。不过小有言而巳。此如佛法中作法忏
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刚而不正。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犯过既重。何能
无损。但可逋逃。处于卑约。庶免灾耳。此如佛法中。
比丘犯戒。退作与学沙弥者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佛法释者。自既犯戒而居下流。欲以小小忏悔而
复上位。罪必不灭。且乱法门矣。】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阴柔。不敢为恶。但谨守常规。小心翼翼。故得
终吉。然是硁硁之士。恐不足以成大事也。】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自立则不能。附人则仍吉。所谓倚松之葛。上耸千
寻也。佛法释者。虽非大乘法门。若开权显实。则彼
所行亦即是菩萨道。故必从上乘圆顿之解方吉。】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亦是不正之刚。故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居
乾体。则改悔力强。故能复归无过。而悟性命渊微
之体。是则反常合道。犹佛法中因取相忏而悟无
生者也。】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刚健中正。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乃至
小罪。恒怀大惧而不敢犯。大善而吉之道也。佛法。
上经之二¶ 第 407c 页
则性业遮业。三千八万。无不清净者矣。】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过极之刚。不中不正。数数犯过。数数改悔。就改悔
处。薄有惭愧之衣。犹如鞶带。就屡犯处。更无一日
清净。犹如三褫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有过而改。名为惭愧。巳不若无过之足敬矣。又何
必至三褫而后为耻哉。此甚诫人不可辄犯过也。】

(坎下坤上)

师。贞。丈人吉。无咎。」

【夫能自讼。则不至于相讼矣。相讼而不得其平则
乱。乱则必至于用师。势之不得不然。亦拨乱之正
道也。但兵凶战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
佛法释者。蒙而无过。则需以养之。蒙而有过。则讼
以改之。但众生烦恼过患无量。故对破法门亦复
无量。无量对破之法名之为师。亦必以正治邪也。
然须深知药病因缘。应病与药。犹如老将。善知方
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无咎。不然。法不逗机。药不
治病。未有不反为害者也。】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
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用众以正。谓六五专任九二为将。统御群阴。此王
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巳而用之。犹药治病。故名为
毒天下。佛法释者。师是众多法门。贞是出世正印
也。能以众多法门正无量邪惑。则自利利他。可以
为法王而统治法界矣。刚中则定慧庄严。随感而
上经之二¶ 第 408a 页
应。虽行于生死险道。而未尝不顺涅槃。以此圆顿
妙药。如毒鼓毒乳。毒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从
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
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戕民以养兵
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释者。一切诸
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悉具对治法。如地中有水之
象。故君子了知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
法门。而不执一法。不废一法也。此是善识通塞。如
抚之则即民即兵。失之则为贼为寇。】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
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
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佛法
释者。初机对治之法。无过大小乘律。若违律制。则
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凶矣。】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以大将才德。膺贤主专任。故但有吉而无咎也。陈
旻昭曰。九二以一阳。而五阴皆为所用。不几为权
臣乎。故曰在师中吉。以见在朝则不可也。佛法释
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门自治治他。故吉且无
咎。而法王授记之矣。】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自古未有无主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九二
之吉。承六五之宠故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
上经之二¶ 第 408b 页
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佛法释者。承天行
而为圣行梵行等。所谓一心中五行。故为法王所
宠。而授记。以广化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不中不正。才弱志刚。每战必败。不言可知。佛法释
者。不知四悉因缘。而妄用对治。反致损伤自他慧
命。】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

【虽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险侥倖以自取败。故无咎
也。佛法释者。此如宣律师不敢妄号大乘。】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柔中之主。当此用师之时。仗义执言以讨有罪。固
无过也。但恐其多疑。而不专任九二之长子。故诫
以弟子舆尸。虽正亦凶。佛法释者。田中有禽。妨害
良禾。喻心有烦恼。妨害道芽也。利执言者。宜看经
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经之法。依义不依语。依了义
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若能深求经中义理。随
文入观。则如长子帅师。若但著文字。不依实义。则
如弟子舆尸。虽贞亦凶。此如今时教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
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倖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
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以正功。佛法释
者。正当用对治时。或顺治。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
上经之二¶ 第 408c 页
成通。事非一概。今对治功毕。入第一义悉檀。将欲
开国承家。设大小两乘教法以化众生。止用善法。
不用恶法。倘不简邪存正。简爱见而示三印一印。
则佛法与外道几无辨矣。】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用师既毕。践天位而天下归之。名比。比未有不吉
者也。然圣人用师之初心。但为救民于水火。非贪
天下之富贵。今功成众服。原须细自筮审。果与元
初心相合而永贞。乃无咎耳。夫如是。则万国归化。
而不宁方来。彼负固不服者。但自取其凶矣。佛法
释者。善用对破法门。则成佛作祖。九界归依。名比。
又观心释者。既知对破通塞。要须道品调适。七科
三十七品相属相连名比。仍须观所修行。要与不
生不灭本性相应。名原筮元永贞无咎。所谓圆四
念处。全修在性者也。一切正勤根力等。无不次第
相从。名不宁方来。一切爱见烦恼不顺正法门者。
则永被摧坏而凶矣。】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
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比则必吉。故非衍文。馀皆可知。佛法释者。约人。则
九界为下。顺从佛界为辅。约法。则行行为下。顺从
慧行为辅。刚中。故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下应
者。约人。则十界同禀道化。约法。则七科皆会圆慧
也。其道穷者。约人。则魔外不顺佛化而堕落。约法。
则爱见不顺正法而被简也。】
上经之二¶ 第 409a 页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
地如境谛。水如观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
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
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入等一切境以为发起观
慧之地。观慧名诸侯也。此是道品调适。谓七科三
十七品相比无间。】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柔顺之民。率先归附。有孚而无咎矣。下贱之位。虽
如缶器。而居阳位。有君子之德焉。故为有孚盈缶。
将来必得徵庸。有他吉也。约佛法者。初六如人道。
六二如欲天。六三如魔天。六四如禅天。九五如佛
为法王。上六如无想及非非想天。今人道易趣菩
提。故有他吉。约观心者。初六如藏教法门。六二如
通教法门。六三如爱见法门。六四如别教法门。九
五如圆教真正法门。上六如拨无因果邪空法门。
今藏教正因缘境。开之即是妙谛。故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柔顺中正之臣。上应阳刚中正之君。中心比之。故
正而吉也。佛法释者。欲天有福。亦复有慧。但须内
修深定。又通教界内巧度。与圆教全事即理相同。
但须以内通外。】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又无阳刚师友以谏诤之。故
曰比之匪人。佛法释者。魔波旬无一念之善。又爱
上经之二¶ 第 409b 页
见决不与佛法相应。】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

【柔而得正。近于圣君。吉之道也。但非其应。故名外
比。诫之以贞。佛法释者。色界具诸禅定。但须发菩
提心。外修一切差别智门。又别教为界外拙度。宜
以圆融正观接之。】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既有贤德。又居君位。四外比之。理所当然。亦
分所当然矣。】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阳刚中正。为天下之共主。故名显比。而圣人初无
意于要结人心也。如成汤于四面之网解其三面。
任彼禽兽驱走。虽失前禽。邑人亦知王意而不警
诫。此所谓有天下而不与。吉之道也。佛法释者。法
王出世。如杲日当空。名显比。三轮施化。又初中后
三语诱度。又令种熟脱三世得益。名王用三驱。于
无缘人善用大舍三昧。即诸佛弟子。亦不强化无
缘之人。名失前禽邑人不诫。观心释者。实慧开发。
如赫日丽天。名显比。一心三观。又转接会前三教。
名王用三驱。觉意三昧。随起随观。不怕念起。只怕
觉迟。一觉则归于正念。不以前念之非介怀。名失
前禽邑人不诫。】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
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阴柔无德。反据圣主之上。众叛亲离。不足以为人
上经之二¶ 第 409c 页
首矣。佛法释者。穷空轮转。不能见佛闻法。假饶八
万劫。不免落空亡。观心释者。豁达空。拨因果。自谓
毗卢顶上行。悟得威音王那畔又那畔。实不与真
实宗乘相应。业识茫茫。无本可据。生死到来。便如
落汤螃蟹也。】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从屯至此六卦。皆有坎焉。坎得乾之中爻。盖中道
妙慧也。其德为陷为险。夫烦恼大海。与萨婆若海。
岂真有二性哉。且从古及今。无不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故四谛以苦居初。佛称八苦为师。苦则悚惕
而不安。悚惕不安。则烦恼海动。而种智现前矣。圣
人序卦之旨。不亦甚深也与。】

(乾下巽上)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畜阻滞也。又读如蓄。养也。遇阻滞之境。不怨不尤。
惟自养以消之。故亨。然不可求速效也。约世法。则
如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苗弗格。约佛法。则如大集
会中魔王未顺。约观心。则如道品调适之后。无始
事障偏强。阻滞观慧。不能克證。然圣人御世。不忌
顽民。如来化度。不嫌魔侣。观心胜进。岂畏夙障。譬
诸拳石。不碍车轮。又譬钟击则鸣。刀磨则利。猪揩
金山。益其光彩。霜雪相加。松柏增秀。故亨也。然当
此时虽不足畏。亦不可轻于取功。须如密云不雨
自我西郊。直俟阴阳之和而后雨耳。盖凡云起于
东者易雨。起于西者难雨。今不贵取功之易。而贵
奏效之迟也。杨慈湖曰。畜有包畜之义。故云畜君
何尤。此卦六四以柔得近君之位。而上下诸阳皆
上经之二¶ 第 410a 页
应之。是以小畜大。以臣畜君。故曰小畜。其理亦通。
其六爻皆约臣畜君说亦妙。陈旻昭曰。小畜者。以
臣畜君。如文王之畜纣也。亨者。冀纣改过自新。望
之之辞也。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者。言秖因自我西
郊故不能雨。怨巳之德不能格君。乃自责之辞。犹
所云。臣罪当诛。天王圣明也。六四则是出羑里时。
九五则是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之时。上九则
是武王伐纣之时。故施巳行而既雨。然以臣伐君。
冒万古不韪之名。故曰君子征凶。】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
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既畜矣。而云小者。以在我之柔德既正。又有上下
之刚应之。所以一切外难不足扰我镇定刚决之
德。反藉此以小自养也。健则无物欲之邪。巽则无
躁动之失。刚中则慧与定俱。故其志得行而亨也。
云虽密而尚往。则修德不妨益进。自西郊而施未
行。则取效不可欲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鼓万物者莫妙于风。懿文德。犹所谓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舞干羽于两阶而有苗格。即是其
验。故曰君子之德风也。观心。则遍用事六度等对
治助开。名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经之二¶ 第 410b 页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
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时当小畜。六爻皆有修文德以来远人之任者也。
初九刚而得正。克巳复礼。天下归之。故吉。九二刚
中。与初同复。故亦得吉。九三过刚不中。恃力服人。
人偏不服。故舆说辐而不能行。尚不可以齐家。况
可服远人乎。六四柔而得正。能用上贤以成其功。
故惕出而无咎。九五阳刚中正。化被无疆。故能富
以其邻。上九刚而不过。又居小畜之终。如密云之
久而既雨。远近皆得安处太平。此乃懿尚文德。至
于积满故能如此。然在彼臣妇。宜守贞而时时自
危。不可恃君有优容之德而失其分。世道至此。如
月几望。可谓圆满无缺矣。其在君子。更不宜穷兵
黩武以取凶也。
佛法观心释者。修正道时。或有
事障力强。须用对治助开。虽用助开。仍以正道观
慧为主。初九正智力强。故事障不能为害。而复自
道。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为我助而不
自失。九三恃其乾慧。故为事障所碍。而定慧两伤。
六四善用正定以发巧慧。故血去而惕出。九五中
正妙慧。体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邻。上九定慧平等。
故事障释然解脱。如既雨既处而修德有功。夫事
障因对助而排脱。必有一番轻安境界现前。名之
为妇。而此轻安不可味著。味著则生上慢。自谓上
同极圣。为月几望。若信此以往。则反成大妄语之
凶矣。可不戒乎。】

(兑下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上经之二¶ 第 410c 页

【约世道。则顽民既格。上下定而为履。以说应乾。故
不咥人。约佛法。则魔王归顺。化道行而可履。以慈
摄暴。故不咥人。约观心。则对治之后。须明识次位。
而成真造实履。观心即佛。如履虎尾。不起上慢。如
不咥人亨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
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之道莫善于柔。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故善履者。
虽履虎尾。亦不咥人。不善履者。虽履平地。犹伤其
足。此卦以说应乾。说即柔顺之谓臣有柔顺之德。
乃能使彼刚健之主。中正光明。履帝位而不疚。否
则不免于夬履贞厉矣。佛法释者。以定发慧。以修
合性。以始觉而欲上契本觉。以凡学圣。皆名为柔
履刚。得法喜名说。悟理性名应乾不起上慢。进趣
正位。则能以修合性。处于法王尊位如九五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佛法释者。深知即而常六。道不浪阶。是为辩上下
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此如伯夷叔齐之履。佛法释者。以正慧力。深知无
位次之位次。以此而往。则不起上慢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
也。」

【此如柳下惠蘧伯玉之履。佛法释者。中道定慧进
趣佛果。而不自满足。潜修密證。不求人知。故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
上经之二¶ 第 411a 页
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此如项羽董卓之履。佛法释者。知性德而不知修
德。如眇其一目。尚慧行而不尚行行。如跛其一足。
自谓能视。而实不见正法身也。自谓能履。而实不
能到彼岸也。高谈佛性。反被佛性二字所害。本是
卤莽武人。妄称祖师。其不至于堕地狱者鲜矣。问。
六三为悦之主。彖辞赞其应乾而亨。爻胡贬之甚
也。答。彖约兑之全体而言。爻约六三不与初二相
合。自信自任而言。】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此如周公吐握勤劳之履。佛法释者。定慧相济。虽
未即證中道。然有进而无退矣。】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此如汤武反身之履。亦如尧舜危微允执之履。或
云。此是诫辞。恐其为汉武也。须虚心以应柔悦之
臣。乃不疚而光明耳。佛法释者。刚健中正。决定證
于佛性。从此增道损生。出没化物。不取涅槃以自
安隐矣。】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此如尧舜既荐舜禹于天。舜禹摄政。尧舜端拱无
为之履。佛法释者。果彻因源。万善圆满。复吾本有
之性。称吾发觉初心。故大吉也。】
周易禅解卷第二

弟子戴从暹捐赀刻
上经之二¶ 第 4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