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一
卷四十一 第 1a 页 WYG0961-04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济类编卷四十一
           明 冯琦冯瑗 撰
 礼仪类三
  祭祀(十一则/)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
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
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
卷四十一 第 1b 页 WYG0961-0441b.png
之宜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
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禦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
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
子曰柱能殖百榖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
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
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
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
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
卷四十一 第 2a 页 WYG0961-0442a.png
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
百榖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
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鲧而宗禹商人禘喾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
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
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
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宗祖
报此五者国之典祀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
卷四十一 第 2b 页 WYG0961-0442b.png
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
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
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
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
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
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是岁
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
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筴
卷四十一 第 3a 页 WYG0961-0442c.png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奠终日不足继以烛虽有强
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也
大矣他日祭子路与焉室事交于户堂事当于阶质明而
始行事晏朝而彻孔子闻之曰孰谓由也而不知礼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
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
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
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卷四十一 第 3b 页 WYG0961-0442d.png
汉文帝增祀无祈诏 朕获执牺牲圭币以事上帝宗
庙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
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坛场圭币昔先王远施不求其
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已至明之极也今
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夫
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
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
晋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书洪祀之制于太极前殿
卷四十一 第 4a 页 WYG0961-0443a.png
亲执虔肃冀以免咎使太常集博士草其制江逌上疏
 臣寻史汉旧制萟文志刘向五行传洪祀出于其中
然自前代以来莫有用者其文唯说为祀而不载仪注
此盖久远不行之事非常人所参挍按汉仪天子所亲之
祠惟宗庙而已祭天于云阳祭地于汾阴在于别宫遥
拜不诣坛所其馀群祀之所必在幽静是以圆丘方泽
列于郊野今若于承明之庭正殿之前设群神之坐行
躬亲之礼准之旧典有乖常式臣闻妖眚之发所以鉴
卷四十一 第 4b 页 WYG0961-0443b.png
悟时主故寅畏上通则宋灾退度德礼增修则殷道以
隆此往代之成验不易之定理顷者星辰颇有变异陛
下祇戒之诚达于天人在予之惧忘寝与食仰虔玄象
俯凝庶政嘉祥之应实在今日而犹乾乾夕惕思广兹
道诚实圣怀殷勤之至然洪祀有书无仪不行于世询
访时学莫识其礼且其文曰洪祀大祀也阳曰神阴曰
灵举国相率而行祀顺四时之序无令过差今按文而
言皆漫而无适不可得详若不详而修其失不小帝不
卷四十一 第 5a 页 WYG0961-0443c.png
纳 逌又上疏曰臣谨更思寻参之时事今强戎据于
关雍桀狄纵于河朔封豕四佚虔刘神州长旌不卷钲
鼓日戒兵疲人困岁无休已人事弊于下则七矅错于
上灾沴之作固其宜然又顷者以来无乃大异彼月之
蚀义见诗人星辰莫同载于五行故洪范不以为沴陛
下今以晷度之失同之六沴引其轻变方之重𤯝求已
笃于禹汤忧勤踰乎日昃将大祀以礼神祇传曰外顺
天地时气而祭其鬼神然则神必有号祀必有义按洪
卷四十一 第 5b 页 WYG0961-0443d.png
祀之文惟神灵大略而无所祭之名称举国行祀而无
贵贱之阻有赤黍之盛而无牲醴之奠仪法所用阙略
非一若率文而行则举义皆阂有所施补则不统其原
汉侍中卢植时之达学受法不究则不敢厝心诚以五
行深远神道幽昩探颐之求难以常思错综之理不可
一数臣非至精孰能与此帝犹敕撰定逌又陈古义帝
乃止
暴风大雨震电建德殿端门襄国市西门杀五人雹起
卷四十一 第 6a 页 WYG0961-0444a.png
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下丈馀行人禽兽死
者万数历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千馀里树木
摧折禾稼荡然石勒正服于东堂以问徐光曰历代以
来有斯灾几也光曰周汉魏晋皆有之虽天地之常事
然明主未始不为变所以敬天之怒也去年禁寒食介
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也一人吁
嗟王道尚为之亏况群神怨憾而不怒动上帝乎纵不
能令天下同尔介山左右晋文之所封也宜任百姓奉
卷四十一 第 6b 页 WYG0961-0444b.png
之勒下书曰寒食既并州之旧风朕生其俗不能异也
前者外议以子推诸侯之臣王者不应为忌故从其议
傥或由之而致斯灾乎子推虽朕乡之神非法食者亦
不得乱也尚书其促检旧典定议以闻有司奏以子推
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殖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
勒黄门郎韦谀驳曰按春秋藏冰失道阴气发泄为雹
自子推已前雹者复何所致此自阴阳乖错所为耳且
子推贤者曷为暴虐如此求之冥趣必不然矣今虽为
卷四十一 第 7a 页 WYG0961-0444c.png
冰室惧所藏之冰不在固阴冱寒之地多皆山川之侧
气泄为雹也以子推忠贤令绵介之间奉之为允于天
下则不通矣勒从之于是迁冰室于重阴凝寒之所并
州复寒食如初
唐长孙无忌先代帝王及先圣先师议 谨按礼记祭
法云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
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禦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
之又曰尧舜禹汤文武皆有勋烈于人及日月星辰人
卷四十一 第 7b 页 WYG0961-0444d.png
所瞻仰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准此帝王合与日月同例
恒加祭飨议在报功爰及隋代并遵斯典其汉高祖祭
法无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汉故事始皇无道所以
弃之汉祖典章法垂于后自隋已上亦在祀例伏惟大
唐稽古垂化网罗前典唯此一议咸秩未申今新礼及
令无祭先代帝王之文今请聿遵故实修附礼令依旧
三年一祭仍以仲春之月祭唐尧于平阳以契配祭虞
舜于河东以咎繇配祭夏禹于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汤
卷四十一 第 8a 页 WYG0961-0445a.png
于偃师以伊尹配祭周文王于酆以太公配祭周武王
于镐以周公召公配祭高祖于长陵以萧何配又按新
礼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诏以
孔子为先圣更添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与颜回俱配尼
父于太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改用周公为先圣遂
黜孔子为先师颜回丘明并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学
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玄注云官谓诗书礼义之官也
先师者若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
卷四十一 第 8b 页 WYG0961-0445b.png
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云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玄注
云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别圣则非周即孔
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颜回夫子互作先
师周公宣公迭为先圣求其节文递为得失所以贞观
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配康成之奥说正夫子
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儒永垂制于后昆革往代之讹谬
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辄事刋改遂违明诏但成王幼年
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
卷四十一 第 9a 页 WYG0961-0445c.png
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周公
鸿业合同王者祀之仲尼生衰周之末极文丧之弊祖
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于六经阐儒风于千代故孟
轲称生灵以来一人而已自汉以来奕叶封侯崇奉其
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贬乎先师且又丘明之徒
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改令从诏于义为
允其周公仍依别礼配飨武王
颜师古功臣配飨议 窃以肃恭禋祀经邦彝训追远
卷四十一 第 9b 页 WYG0961-0445d.png
念功历代鸿典故当立文定制适事从宜垂裕后昆永
贻宪则圣王驭宇玄化醇深错综遗文包括旧萟于穆
清庙备孝飨于吉蠲股肱良哉豫铭常之配侑爰发明
诏俾命率由秩宗致请博谋僚列浅闻寡见无足观采
但礼经残阙年载遐深传习各殊执见靡一尔雅说祀
禘为大祭公羊议大事谓祫何休所释又异郑玄然皆
一配之文曾无重祀之證是非众论虽曰舛驳隆杀二
端厥趣可睹谨按祫者合食禘乃禘祭禘小于祫理则
卷四十一 第 10a 页 WYG0961-0446a.png
非疑商书称从与其大飨周礼著祭于大蒸是知小祀
不及功臣其事又无可惑魏晋以降莫不通行中间虽
经差失梁朝又以矫正有齐立号朝宗河朔周氏命历
卜食咸阳修定礼义皆有凭据同遵此典未尝釐革今
欲更改实谓非宜六经莫见斯文三雍不显其迹悠悠
之论蔑足云也且夫无丰于昵昔贤著诫黩则不敬祀
典明文徒见异端假从臆说烦而非当于义无取又寻
古之配祭皆在于冬据其时月益明非禘况乎臣之立
卷四十一 第 10b 页 WYG0961-0446b.png
功各因所奉飨祀之日从主升配禘之为祭自于本室
庙未毁者不至太祖之庭君既不来而臣独当祀列对
扬尊极乃非所事岂非山河之誓务乎殷重霜露之感
从于简略论情即理孰曰可安今请祫配功臣禘则不
豫依经合义进退为允谨议
李溪敬鬼神议 古人言敬鬼神之礼有祷祠祭祀皆
所以立不刋之典而教人孝弟非谓能为祸福而求益
则何以言祈福欤若然者则必知鬼神之所在矣不然
卷四十一 第 11a 页 WYG0961-0446c.png
则何以知其益邪且书称帝尧命重黎绝地天通无有降
格以言天神不降于地地人不奸于天各有其所自然
不扰也左氏传称大禹铸鼎象物使人知神奸莫能逢
魑魅魍魉此亦言捍禦僻邪也今据史记列尧先禹后
年代甚明若既使重黎能绝地天通则神人已不降格
矣夏禹何所加益而铸鼎邪若禹非妄作实欲知神奸
则是重黎不能绝天地之通矣研斯二说将为妄则列
之经史以为实则甚相悖今不知鬼神尚在域中邪为
卷四十一 第 11b 页 WYG0961-0446d.png
前圣所遏绝而不通也有无之间果未可详辨以为果
有邪则宣尼固当语神而不拒子路问事也以为果无
邪则丕山不若之逢不列于史策既千里著论亦无复
也自此已往或谓之有或谓之无竟无定止有无尚未
知而君子敬之岂足求益邪然道固若是矣道斯在岂
必徼福而后为哉若徼福而后为则是内怀诈伪曲謟
之心非不愧于屋漏也今江东委巷之礼祠夏禹蜀人
则祠先主与武侯祈祝徼福昩亦甚矣且夏之后桀奔
卷四十一 第 12a 页 WYG0961-0447a.png
南巢蜀之后主面缚于成都苟有神禹先主武侯之灵
何不救也岂有未能救其骨肉子孙而爱他人乎推而
考之则鬼神未必能专为利害也设令能害盈福谦飨
于克诚亦惟德所动吉凶由人而已岂变化所为哉易
曰小人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若以鬼神未能福人而
无敬是不见利不劝也未能祸人而无惧是不威不惩
也可以君子而同于小人乎是故敬而无失匪有他也
禁淫祀励疏怠匪求益也苟有前圣之典籍在则祷祠
卷四十一 第 12b 页 WYG0961-0447b.png
祈福亦设教论道而已故君子敬顺而勿疑
柳宗元朝日说 柳子为御史主祀事将朝日其寮问
曰古之名曰朝日而已今而曰祀朝日何也余曰古之
记者则朝拜之云也今而加祀焉者则朝旦之云也今
之所云非也问者曰以夕而偶诸朝或者今之是乎余
曰夕之名则朝拜之偶也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故
诗曰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左氏传曰百官承事朝而不
夕礼记曰日入而夕又曰朝不废朝夕不废夕晋侯将
卷四十一 第 13a 页 WYG0961-0447c.png
杀竖襄叔向夕楚子之留乾溪右尹子革夕齐之乱子
我夕赵文子砻其椽张老夕智襄子为室美士茁
夕皆暮见也汉仪夕则两郎向琐闱拜谓之夕郎
亦出是名也故曰大采朝日小采夕月又曰春朝
朝日秋夕夕月若是其类足矣又加祀焉盖不学
者为之也寮曰欲子之书其说吾将施于世可乎余
从之
宋郑褒原祭说 先王之设祭祀所以礼天地而事
卷四十一 第 13b 页 WYG0961-0447d.png
祖宗报本而反始贵诚而尚德也尊有异制牲币
有异数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僣上王者继天为
子故郊以飨帝孝以承业庙以祀先诸侯守土地
之官宗庙之外得以祭境内之名山大川卿大夫而
下臣于人无敢越祭祖祢而已是以神不临非祭人
不祀非鬼季孙旅于泰山孔子非之谓冉有曰汝弗
能救与不独非于季氏而又罪于其臣楚昭王疾卜
曰河为祟其大夫请祷之王曰余虽不德河非获罪
卷四十一 第 14a 页 WYG0961-0448a.png
言非其地故也遂不祭孔子美之曰楚子其知大
道乎今之世道士之教则曰天地神祗祭之则获
福延年矣浮图之教则曰天地神祇祭之则获福
延年矣人心惧祸而乐福闻其说谁能拒之川奔
而壑赴自庶民而上岁或一祭或再祭或三四而不
止焉祀典之设因民事非为已也有天下然后祭泰
山有土地然后祭山川敢有僣拟罪不细矣法宽
而不禁斯可惧也弃民而为已如可求之彼秦汉
卷四十一 第 14b 页 WYG0961-0448b.png
之君殚四海之产勤于神仙其卒有获乎彼为
天子不由先王之礼而从道士之说神犹不享
况庶民而上僣于礼而诬于神神其临哉其传
萌拆于秦枝蔓于晋宋齐梁之间迨今百千
岁根深蒂固牢不可拔世之人习熟于闻见为
之而不思今闻有正其说必以为狂惑之人呜呼
祭法坏矣曰如之何而止之曰不以法理其无可奈

卷四十一 第 15a 页 WYG0961-0448c.png
  巡幸(六则/)
刘向修文篇 天子曰巡狩诸侯曰述职巡狩者巡其
所守也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春省耕助不给也秋省敛
助不足也天子五年一巡狩岁二月东巡狩至于东岳
柴而望祀山川见诸侯问百年者命太师陈诗以观民
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僻者命典礼考
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举
者为不敬不敬者君黜以爵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
卷四十一 第 15b 页 WYG0961-0448d.png
孝者君削其地有功泽于民者然后加地入其境土地
辟除敬老尊贤则有庆益其地入其境土地荒秽遗老
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削其地一不朝者削其爵再不
朝者黜其地三不朝者以六师移之岁五月南巡狩至
于南岳如东巡狩之礼岁八月至于西岳如南巡狩之
礼岁十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如西巡狩之礼归格于
祖祢用特隋焬帝西巡河右出临津关陈兵讲武将击
吐谷浑可汗伏允帅众保覆袁川帝分命内史元寿等
卷四十一 第 16a 页 WYG0961-0449a.png
围之伏允遁去遣其名王诈称伏允保车我真
山诏大将军张定和光禄大夫梁默等追讨皆
为所杀独卫尉卿刘权出伊吾至青海虏获千
馀口追奔至伏俟城而还初帝尝谓给事郎蔡
徵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
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及将西
巡命裴矩说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
啖以厚利召使入朝至是至燕支山伯雅吐屯
卷四十一 第 16b 页 WYG0961-0449b.png
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帝复令武威
张掖士女盛饰纵观以示中国之盛车服不鲜
者郡县督课之吐屯设献地数千里帝大悦置
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为戍卒
以守之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
禦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进裴矩银青光禄大
夫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
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
卷四十一 第 17a 页 WYG0961-0449c.png
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自西京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岁钜亿计或
遇寇钞死亡不达郡县皆徵破其家由是百姓
失业西方先困矣初伏允使其子顺来朝帝留
不遣至是伏允败走帝立顺为可汗遣之不果
入而还
唐太庙四室坏明皇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颋
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
卷四十一 第 17b 页 WYG0961-0449d.png
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
苻坚时物岁久圬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明
皇大喜从之褚无量上言隋文帝富有天下迁都之日
岂取苻氏旧材以立太庙乎此特䛕臣之言耳愿陛下
克谨天戒纳忠谏远謟䛕明皇弗听
穆宗将幸华清宫宰相帅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
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
门下至暮乃退未明穆宗自复道出城幸华清宫独公
卷四十一 第 18a 页 WYG0961-0450a.png
主驸马中尉神策六军使帅禁兵千馀人扈从晡时还

敬宗游幸无常昵比群小浙西观察使李德裕献丹扆
六箴六曰防微以讽轻出游幸略曰乱臣猖獗非可遽
数玄服莫辨触瑟始仆柏谷微行豺豕塞路睹猊献餐
斯可戒惧敬宗优诏答之
敬宗欲幸骊山温汤仆射李绛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屡
谏不听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极言骊山之
卷四十一 第 18b 页 WYG0961-0450b.png
凶敬宗曰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幸温汤即日还宫谓左
右曰彼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又欲幸东都宰相及朝
臣谏者甚众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
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裴度从容言曰国家本
设两都以备巡幸自多难以来兹事遂废今宫阙营垒
百司廨舍率已荒弛陛下傥欲行幸宜命有司岁月间
徐加完葺然后可往敬宗曰从来言事者皆云不当往
如卿所言不往亦可
卷四十一 第 19a 页 WYG0961-0450c.png
  籍田(二则/)
周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
大事在农上帝命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
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
为大官古者大史顺时[𤫽]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
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大
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烝土膏其动弗
卷四十一 第 19b 页 WYG0961-0450d.png
震弗渝脉其满𤯝榖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
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
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
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五日瞽告有
协风至王即齐宫百官御事各即其齐三日王乃
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
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
籍礼大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垡班三之庶人
卷四十一 第 20a 页 WYG0961-0451a.png
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大史监之司徒省民大师
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
班尝之庶人终食是日也瞽师音官以省风土廪
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戒百
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
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
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大保六之大师七之大
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穫亦如之民用莫
卷四十一 第 20b 页 WYG0961-0451b.png
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
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
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
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
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
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之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
求福用民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
于姜氏之戎
卷四十一 第 21a 页 WYG0961-0451c.png
汉黄琼行籍田礼疏 自古圣帝哲王莫不敬
恭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
勤以先群萌率劝农功昔周宣不籍千亩虢文
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窃
见陛下遵稽古之鸿业体虔肃以应天顺时奉
元怀柔百神朝夕触尘埃于道路昼暮聆庶政
以恤人虽诗咏成汤之不怠遑书美文王之不
暇食诚不能加今庙祀适阕而祈榖洁斋之事
卷四十一 第 21b 页 WYG0961-0451d.png
近在明日臣恐左右之心不欲屡动圣躬以为
亲耕之礼可得而废臣闻先王制典籍田有日
司徒咸戒司空除坛先时五日有协风之应王
即斋宫飨醴载耒诚重之也自癸巳年以来仍
然西北风甘泽不集寒凉尚结而迎春于东
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
以致时风易经有云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

卷四十一 第 22a 页 WYG0961-0452a.png
  明堂月令(十四则/)
汉魏相明堂月令疏 臣相幸得备员奉职不修不能
宣广教化阴阳未和灾害未息咎在臣等臣闻易曰天
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
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
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
干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
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
卷四十一 第 22b 页 WYG0961-0452b.png
治则雹明王谨于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
四时节授民事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
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
遂草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馀若是则君尊民
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夫风雨不时则伤农
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
繇生也臣愚以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圣
贤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
卷四十一 第 23a 页 WYG0961-0452c.png
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入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
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
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
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
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
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
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四
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孝文皇帝时以二
卷四十一 第 23b 页 WYG0961-0452d.png
月施恩惠于天下赐孝弟力田及罢军卒祠死事者颇
非时节御史大夫晁错时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臣相
伏念陛下恩泽甚厚然而灾气未息窃恐诏令有未合
当时者也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
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天下幸甚
陈宠上章帝疏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
兰射干芸荔之应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天以为正周
以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
卷四十一 第 24a 页 WYG0961-0453a.png
春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
以为正夏以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统也周以天元殷
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时行刑则殷周岁首皆当流
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狱刑无留
罪明大刑毕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若
以降威怒不可谓宁若以行大刑不可谓静议者咸曰
旱之所由咎在改律臣以为殷周断狱不以三微而化
致康平无有灾害自元和以前皆用三冬而水旱之异
卷四十一 第 24b 页 WYG0961-0453b.png
往往为患由此言之灾害自为他应不以改律秦为虐
政四时行刑圣汉初兴改从简易萧何草律季秋论囚
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计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实颇有违
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革百载之失建永年之功上
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稽春秋之文当月令之意
圣功美业不宜中疑
蔡邕明堂月令论 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宗嗣其祖
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
卷四十一 第 25a 页 WYG0961-0453c.png
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
室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乡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
明堂其正中皆曰太庙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
之礼明前功百辟之劳起养老敬长之意显教幼诲稚
之学朝诸侯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
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而四学者具焉官司
备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万象翼之政教之
卷四十一 第 25b 页 WYG0961-0453d.png
所由生专变化之所由来明一统也故言明堂之大义
深也取其宗祀之清猊则曰清庙取其政室之猊则曰
太庙取其尊崇矣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
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圆如壁则曰辟雍异
名而同事其实一也春秋因鲁取宋之奸赂则显之太
庙以明圣主建清庙明堂之义经曰取郜大鼎于宋戊
申纳于太庙传曰非礼也人君者将昭德塞违故昭令
德以示子孙是清庙茅屋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升
卷四十一 第 26a 页 WYG0961-0454a.png
降而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照临百官百官
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所以明大教也以周清庙
论曰鲁太庙皆明堂也鲁禘祀周公于太庙明堂犹周
宗祀文王于清庙明堂也礼记檀弓曰王斋禘于清庙
明堂也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礼记明堂位曰太庙
天子曰明堂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治天下
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成王以
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
卷四十一 第 26b 页 WYG0961-0454b.png
以天子之礼升歌清庙下管象舞所以广鲁于天下也
取周清庙之歌歌于鲁太庙明鲁之太庙犹周之清庙
也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孙也易传太初篇
曰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暮入西学太学在中央天
子所自学也礼记传保篇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
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
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与易传同魏文侯孝经传曰
太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礼记古大明堂之礼曰膳夫
卷四十一 第 27a 页 WYG0961-0454c.png
是相礼日中出南闱见九侯反问子相日侧居西闱视
五国之事日入出北闱视帝节猷尔视曰宫中之门谓
之闱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门东南称门西北称闱
故周官有门闱之学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保氏教以
六萟守王闱然则师氏居东门南门保氏居西门北门
也督掌教国子与易传保傅王居明堂之礼参详发明
为学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乐则遂养老天子至
乃命有司行事与秩节祭先圣先师焉始之养也适东
卷四十一 第 27b 页 WYG0961-0454d.png
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之席位言教学始之于
养由东方岁始也又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旄皆习于
东序凡祭养老乞言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又
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然则学皆在东序之堂也学者
聚焉故称诏太学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
民者礼记太学志曰礼士大夫学于圣人善人祭于明
堂其无位祭于太学礼记昭穆篇曰祀先贤于西学所
以教诸侯之德也即所以显行国礼之处也太学明堂
卷四十一 第 28a 页 WYG0961-0455a.png
之东序也皆以明堂辟雍之内月令记曰明堂者所以
明天地统万物明堂上通于天象曰辰故下十二宫象
星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
此水也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此水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
以讯馘告乐记曰武王伐殷荐俘馘于京太室诗鲁颂
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京镐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
太室与诸侯泮宫俱献馘也即王制所谓以讯馘告者
卷四十一 第 28b 页 WYG0961-0455b.png
也礼记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孝经曰孝弟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
思不服言行孝者则曰明堂行悌者则曰太学故孝经
合以为一义而引镐京之诗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
辟雍太学事通文合之义也其制度之数各有所依堂
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圜屋径二百一十六尺乾
之策也太庙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尺阴阳九
六之变且圜盖方载六九之道也八闼以象八卦九室
卷四十一 第 29a 页 WYG0961-0455c.png
以象九州十二室以应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尺
八牖乘九室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列于
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丈以应三统四乡五色者
象其行升广二十四气也四周以水象四海王者之大
礼也月令篇名曰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命神
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
物以王政也成法备各从时月藏之明堂所以示承祖
卷四十一 第 29b 页 WYG0961-0455d.png
考神明而明不敢泄渎之义故以明堂冠以名月令其
篇自天地定位有其象圣帝明君也世有诏袭盖以成
大业非一代之事也易正月之卦曰其经曰王用飨于
帝吉孟春令曰乃择元日祈谷于上帝颛顼历卫曰天
元正月己巳朔日立春日月俱起于太庙营室五度月
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建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令曰乃命太史守典司天星
辰之行易曰不利为寇利用禦寇令曰兵戎不起不可
卷四十一 第 30a 页 WYG0961-0456a.png
从我始书曰岁二月同律度量衡中春令日夜分则同
度量钧衡石凡此皆于大历唐政其类不可称戴礼夏
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后王事之次则夏之月令也殷
人无文及周而备文义所说传衍深远宜周公之所著
也官号职司与周官合周书七十二篇而月令第五十
三古者诸侯朝正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天子
藏之于明堂也每月告朔朝庙出而行之周室既衰诸
侯怠于礼鲁文公废告朔而朝仲尼书讥之经曰闰月
卷四十一 第 30b 页 WYG0961-0456b.png
不告朔犹朝于庙刺舍大礼而徇小仪自是告朔遂阙
而徒用其羊子贡非废其令而请去之仲尼曰赐也尔
爱其羊我爱其礼庶明王复兴之君人者昭而明之稽
而用之耳无逆听令无逆政所以臻乎大顺阴阳和平
谷丰太平给符瑞至由此而已秦相吕不韦著书取月
令为记号淮南王安亦以取为第四篇政名曰持则故
偏见之徒或云月令吕不韦作或曰淮南皆非也
唐魏徵明堂议 稽诸诂训参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
卷四十一 第 31a 页 WYG0961-0456c.png
庙重屋百虑一致异轸同归洎当涂膺箓未遑斯礼典
午聿兴无所取则裴頠以诸儒持论异端蜂起是非舛
互靡所适从遂乃以人废言止为一殿宋齐即仍其旧
梁陈遵而不改虽严配有所祭享不匮求之典则道实
未弘夫孝因心生礼缘情立心不可极故备物以表其
诚情无以尽故饰宫以广其敬宣尼美叹意在兹乎臣
等亲奉德音令参大议思竭尘露微增山海凡圣人有
作义重随时万物斯睹事资通变若据蔡邕之说则至
卷四十一 第 31b 页 WYG0961-0456d.png
理失于文繁若依裴頠所为则大体伤于质略求之情
理未允厥中今之所议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上圆
下方既体有则象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
为祭天之所人神不杂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规几
筵尺丈之制则并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
师古廓千载之疑议为百王之懿范不使泰山之下惟
闻黄帝之法汶水之上独称汉武之图则通乎神明庶
几可俟子来经始成之不日
卷四十一 第 32a 页 WYG0961-0457a.png
颜师古议 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简牍全文莫睹
肇起黄帝降及唐虞弥历夏殷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
创规摹众说舛駮互执所见巨儒硕学莫有详通斐然
成章不知裁断䆒其指要实布政之宫也徒以战国纵
衡典籍废弃暴秦酷烈经礼湮亡今之所存传记杂说
用为准的理实芜昩然周书之叙明堂纪其四面则有
应门雉门据此一堂固是王者之常居耳其青阳总章
玄堂太庙及左个右个与四时之次相用则路寝之义
卷四十一 第 32b 页 WYG0961-0457b.png
足为明證文王居明堂之篇载𢃄以弓韣礼于禖下九
门磔攘以禦疾疫置梁除道以利农夫令国有酒以合
三族凡一事等皆合月令之文观其所为皆在路寝者
也戴礼昔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
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也周官又云周人明堂度
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堂一筵据其制度即大寝也亦曰
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斯皆
路寝之徵知非别处大戴所说初有近郊之言复称文
卷四十一 第 33a 页 WYG0961-0457c.png
王之庙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原夫负扆受朝常居出入
既在皋库之内亦何云于郊野哉孝经传云在国之阳
又无里数汉武有怀创造询于缙绅言论纷然终无定
据乃立于汶水之上而宗祀焉明其不拘远近亦无方
面孝成之代表行城南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始
四年大议营创孔牢等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一实三
名金裒等又称经传无文不能分别同异中兴之后蔡
邕作论复云明堂太庙一物二名郑玄则在国之阳三
卷四十一 第 33b 页 WYG0961-0457d.png
里之外七里之内景已之地颖客释例亦云明堂太庙
凡有七名其体一也苟立同异竞为巧说并出自胸怀
曾无师祖审夫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草创从宜质文递
变旌旗冠冕今古不同律度权衡前后不一随时之义
断可知矣假如周公旧章犹当择其可否宣尼彝则尚
或补其阙漏况郑氏臆说淳于謏闻匪异守株何殊胶
柱昔汉谨封禅博召诸生则乖戾多端事乃依违累载
惟倪宽先觉献奏昌言独断之于天子于是诏制始下
卷四十一 第 34a 页 WYG0961-0458a.png
决策施行诏列辟之鸿明成天下之壮观今既时和岁
稔俗阜萌安兆庶子来钩绳庀具揆景置臬良其会也
愚谓不出墉雉迩接宫闼实允事宜谅无所惑但当上
遵天旨祇奉德音作皇代之明堂永贻范于来叶区区
碎议皆略而不论
陈贞节议 臣等窃闻明堂之建其所从来远矣天垂
象圣人则之蒿柱茅詹之规上圆下方之制考之大数
不踰三七之间定之方中必居景已之地者岂非得房
卷四十一 第 34b 页 WYG0961-0458b.png
心布政之所当太微上帝之宫乎故仰协俯从正名定
位人神不杂各司其序则嘉应响至保合太和焉汉氏
承秦经籍道息旁求堙坠详据难明孝武初议立明堂
于长安城南遭窦太后不好儒术事乃中废孝成之代
又欲立于城南议其制度莫之能决至孝平元始四年
始创造于南郊以申严配光武中兴元年立于国城之
南自魏晋迄于梁朝虽规制或殊而所居之地恒取景
已者斯盖百王不易之道也高祖天皇大帝纂承平之
卷四十一 第 35a 页 WYG0961-0458c.png
运崇朴素之风四夷来宾九有咸乂永徽三年诏礼官
学士议明堂制度群儒纷竞各执异端久之不决因而
遂止何也非谓财不足力不堪也将以周孔既遥礼经
且紊事不师古或爽天心难用作程神不孚祐者也则
天太后总禁闱之政籍轩台之威属皇室中圯之期蹑
和熹从权之制以为乾元大殿承庆小寝当正阳亭午
之地实先圣听断之宫表顺端闱储精营室爰从朝飨
未始临御乃起工徒挽令推覆既毁之后雷声隐然众
卷四十一 第 35b 页 WYG0961-0458d.png
庶闻之或以为神灵感动之象也于是增土木之丽因
府库之饶南街北阙建天枢大仪之制乾元遗趾兴重
阁层楼之业烟焰蔽日梁柱排云人斯告劳天实贻诫
煨烬甫迩遽加修复况乎地殊景己未答灵心迹匪膺
期乃申严配事昩彝典神不昭格此其不可者一也又
明堂之制木不镂土不文今体式乖宜违经紊礼雕鑴
所及穷侈极丽此其不可者二也高明爽垲事资虔敬
密迩宫掖何以祈天人神杂扰不可放物此其不可者
卷四十一 第 36a 页 WYG0961-0459a.png
三也况两京上都万方取则而天子阙当阳之位听政
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岂容沈默当须审巧历之计择
繁省之宜不便者量事改修可因者随宜适用削彼明
堂之号克复乾元之名则当宁无偏人识其旧矣
孔玄义郊丘明堂等严配议 谨按孝经云孝莫大于
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既言莫大于配天明配尊大之
天昊天是也物莫大于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之
大莫大于此以明尊之极也又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
卷四十一 第 36b 页 WYG0961-0459b.png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郑玄注上帝天帝也故知昊天
之祭合祖考并配请奉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
帝配昊天上帝于圜丘义符孝经周易之文也神尧皇
帝肇基王业应天顺人配感帝于南郊义符大传之文
也又按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祖始也宗尊也所以
名祭为尊始者明一祭之中有此二义又孝经云宗祀
文王于明堂文王言祖而云宗者亦是通武王之义故
知明堂之祭祀以祖考请奉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
卷四十一 第 37a 页 WYG0961-0459c.png
皇大帝配祭于明堂义符周易及祭法之文也
沈伯仪议 谨按礼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
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
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
武王郑玄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禘谓祭昊
天于圜丘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
祖宗伏寻严配之文于此最为详备虞夏则退颛顼而
郊喾殷人则舍契而取冥去取既差前后乖次则礼之
卷四十一 第 37b 页 WYG0961-0459d.png
序莫尚于周禘喾郊稷不闻于二主明堂宗祀始兼以
两配成王以文王武王父子殊别文王为父上主五帝
武王对父下配五神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
其人也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不言严
父武王以配天则武王虽在明堂理未齐于配祭既称
宗祀义独主于尊严虽同两祭终为一主故孝经纬曰
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宗也必若一神两祭便则
五祭十祠荐献蘋蘩礼亏于数此则神无二主之道礼
卷四十一 第 38a 页 WYG0961-0460a.png
宗一配之义窃寻贞观永徽共遵专配显配之后始创
兼尊必以顺古而行实谓从周为美高祖神尧皇帝请
配圜丘方丘太宗文武圣皇帝请配南郊北郊高宗天
皇大帝德迈九皇功开万寓制礼作乐告禅升中率土
共休普天同类窃惟莫大之孝理当总配五天
元万顷议 伏惟高祖神尧皇帝凿乾构象辟宇开基
太宗文武圣皇帝绍统披元循机阐极高宗天皇上帝
弘祖宗之大业廓文武之宏规三圣重光千年复旦神
卷四十一 第 38b 页 WYG0961-0460b.png
功睿德罄图牒而难称盛烈鸿猷超千秋而莫拟岂徒
锱铢尧舜糠秕殷周而已哉谨按见行礼昊天上帝等
祠五所咸奉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兼配今
议者引祭法周易孝经之文虽近稽古之辞殊失因心
之旨但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孝以承志忠以顺美窃惟
兼配之礼特禀先圣之怀爰取训于通规遂申情于大
孝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易曰殷荐之上帝以配
祖考敬寻厥旨本合斯义今若远摭遗文近乖成典拘
卷四十一 第 39a 页 WYG0961-0460c.png
常不变守滞莫迁便是臣黜于君遽易郊丘之位下非
于上靡遵弓剑之心岂所以申太后哀感之诚徇皇帝
孝思之德慎终追远良谓非宜严父配天宁当若是伏
据见行礼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今既先配
五祠理当依旧无改高宗天皇大帝齐尊耀魄等邃含
枢阐三叶之宏谟开万代之鸿业重规叠矩在功烈而
无差享地郊天岂祠配之有别请奉高宗天皇大帝历
配五祠以申典礼
卷四十一 第 39b 页 WYG0961-0460d.png
明堂大飨议 谨按明堂大飨惟祀五方帝故月令季
秋令云是月也大飨帝则典礼所云大飨不问卜郑玄
注云谓偏祭五帝于明堂莫适卜是也又按祭法云祖
文王而宗武王郑玄注云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
故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据此诸文明堂
正礼唯祀五帝配以祖宗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馀神
并不合预伏惟陛下追远情深崇礼志切故于明堂飨
祀加昊天上帝皇地祗重之以先帝先后配飨此乃补
卷四十一 第 40a 页 WYG0961-0461a.png
前王之阙典弘严配之虔诚往以神都郊坛未建乃于
明堂之下广祭众神盖义出权时非不刋之礼也谨按
礼经其内官中官等五岳四渎诸神并合从祀于二至
明堂总奠事乃不经然则宗祀配天之亲杂与小神同
荐于严配之道理有不安望请每岁元旦惟祀天地大
神配以帝后其五岳以下请依礼于冬夏二至从祀方
丘圜丘庶不烦黩
闾仁谞明堂告朔议 臣等谨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
卷四十一 第 40b 页 WYG0961-0461b.png
月告朔之事唯礼记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周
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于宝注云周
正建子之月吉朔日也此即玉藻之听朔矣今岁首元
旦于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诸州朝
集使等咸列于庭北则听朔之事毕而合于周礼玉藻
之文矣而郑玄注云玉藻听朔以颁制月令有五帝五
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
王武王此郑注之误也故汉魏至今莫之适用按月令
卷四十一 第 41a 页 WYG0961-0461c.png
云其帝太昊其神勾芒者谓之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
令祠云其帝其神耳所以为敬授之文欲使人奉其时
而务其业每月有令故谓之月令非谓天子每月朔日
以配祖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也故春
秋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又郑注论语曰礼人
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飨鲁自文公始不视朔
是诸侯之礼明矣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按郑所谓告
其帝者即太昊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虽
卷四十一 第 41b 页 WYG0961-0461d.png
并功施于人列在祀典庶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臣
等谨检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
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代无明堂故无
其告朔之礼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著祀
五方上帝于明堂即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也此则无
明堂而著其飨祭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以为有明堂
即令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并无天子每月
告朔之事臣等详求今古博考载籍既无其礼不可习
卷四十一 第 42a 页 WYG0961-0462a.png
非望请停每岁一月告朔之祭其文以正国经窃以天
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使奉而
行之之义也
王方庆议 谨按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盖所以明天
气统万物动法于两仪德被于四海者也夏曰世室殷
曰重屋姬曰明堂此三代之名也明堂天子太庙所以
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
曰玄堂中曰太室虽有五名而以明堂太庙为主汉代
卷四十一 第 42b 页 WYG0961-0462b.png
达学通儒咸以明堂太庙为一汉左中郎将蔡邕立议
亦以为然取其宗祀则谓之清庙取其正室则谓之大
室取其向阳则谓之明堂取其建学则谓之太学取其
圜水则谓之辟雍异名而同事古之制也天子以孟春
正月上辛日于郊总校受十二月之政还藏于祖庙月
取一政班于明堂诸侯以孟春之月朝于天子受十二
月之政藏于祖庙月取一政而行之盖所以和阴阳顺
天道也如此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矣故仲尼美而称
卷四十一 第 43a 页 WYG0961-0462c.png
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人君以其礼告庙则谓之
告朔听视此月之政则谓之视朔亦曰听朔虽有三名
其实一也今礼官议称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
之事者臣议按春秋文公十年闰十月不告朔榖梁传
云闰附月之馀日天子不以告朔左氏传曰闰月不告
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
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
亦告朔矣宁有他月而废其礼者乎博考经籍其文甚
卷四十一 第 43b 页 WYG0961-0462d.png
著何以明之周礼太史职云颁告朔于邦国闰月告王
居门终月又礼记玉藻云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
并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礼官又称玉藻天子
听朔于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
国都鄙于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吉日也此即玉藻之
听朔矣今每岁首元旦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
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庭此听朔之礼毕
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
卷四十一 第 44a 页 WYG0961-0463a.png
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并无王者告朔之事者臣谨按
玉藻云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郑
玄注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皆谓国门也明堂皆在
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于路寝
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臣
谓今岁元旦通天宫受朝及时令及布政自是古礼孟
春上辛总校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之礼耳而月取
一政颁于明堂其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礼官所言遂
卷四十一 第 44b 页 WYG0961-0463b.png
阙其事臣又按礼记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
玄堂即是每月告朔之事先儒言旧说天子行事一年
十八度入明堂大飨一问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二入
也四时迎气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礼官立议惟
岁首一入耳与先儒既异在臣不敢用郑玄云凡听朔
告其帝臣愚以为告其朔之时明五方上帝之一帝也
春则灵威仰夏则赤熛怒秋则白招矩冬则叶光纪季
月则含枢纽也并以始祖而配之焉人帝及神列在祀
卷四十一 第 45a 页 WYG0961-0463c.png
典亦于其月而飨祭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
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可议其礼羊亡其礼遂
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也汉承秦灭学庶事草创
明堂辟雍其制遂阙武帝封禅始建明堂于太山既不
立于京师所以无告朔之事至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
庶几复古乃建明堂辟雍为禘祫祭于明堂诸侯王列
侯宗子子弟九百馀人助祭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
秩补吏各有差汉未丧乱尚得其礼爰至后汉祀典仍
卷四十一 第 45b 页 WYG0961-0463d.png
存明帝郊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
如南郊董卓西移记载烟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
晋末戎马生郊礼乐衣冠扫地总尽告朔之礼于此而
坠暨于元帝过江是称狼狈礼乐制度南迁盖寡彝典
残阙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定既阙明堂宁论告
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礼乐虽加编次事则阙
如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而
已隋大业中炀帝命学士撰江都集礼只抄撮礼论更
卷四十一 第 46a 页 WYG0961-0464a.png
无异文贞观显庆礼及祠令不言告朔者盖为历代不
传所以其文遂阙各有由绪不足依据今礼官引为明
證在臣诚寔有疑陛下肇建明堂聿遵古典告朔之礼
犹阙旧章钦若稽古应须补葺若每月听政于一堂事
亦烦数孟月视朔恐不可废
张齐贤议 礼官状云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
事者谨按榖梁传曰闰月天子不以告朔是知他月天
子告朔矣又按左氏传以鲁侯不告朔为弃时政也则
卷四十一 第 46b 页 WYG0961-0464b.png
诸侯虽闰月亦告朔矣又按周礼太史职颁告朔于邦
国之中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皆有闰月居
门之事是天子亦以闰月告朔矣非是天子不告而诸
侯亦告也榖梁子去圣尚近虽闰月告朔之义与左氏
不同然皆以天子诸侯每月当行告朔之事两礼之设
其文甚著不可谓经史无正文也又礼官状以周礼天
官太宰职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象
法于象魏使万人观之浃日而敛之即是谓礼记玉藻
卷四十一 第 47a 页 WYG0961-0464c.png
之听朔因此遂谓王者唯以岁首元旦一告朔此说非
也何者太宰所云布治于邦国都鄙者布其所掌太宰
之典也故地官司徒职则布教典春官宗伯职则布礼
典夏官司马职则布政典秋官司寇职则布刑典唯冬
官司空职亡以五官之职言之则其职亦当布事典也
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宣布其职之典非告朔也于
宝之注以经所云正月之吉者即是正月之朔日也故
解云吉是朔日也今云告朔日者即传写之误不可据
卷四十一 第 47b 页 WYG0961-0464d.png
以为说也又礼官状云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故云左
氏传云既视朔遂登观台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又云
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使
奉而行之谓此大谬也何者左氏所言视朔者犹玉藻
之听朔也今礼官据左氏有鲁侯行视朔之礼即谓诸
侯每月当告朔玉藻亦有天子行听朔之礼又有闰月
王居门之事即天子唯岁首一告朔何其一取而一舍
也又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又云明王以
卷四十一 第 48a 页 WYG0961-0465a.png
孝理天下岂有王者设教使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
告也非所谓以明事神训人事君之义又礼官状云郑
所谓告其时帝者即大皞等五人帝此又非也何者郑
注唯言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不指言天帝
人帝但天帝人帝并配五方时帝之言包天人矣但以
文王武王作配则是并告天帝人帝诸侯受朔于天子
故但于祖庙告而受行之天子受朔于上天理宜于明
堂告其时之天帝人帝而配以祖考也故玉藻疏载贺
卷四十一 第 48b 页 WYG0961-0465b.png
玚义亦以时帝为灵威仰等五天帝且圣人为能飨帝
孝子为能飨亲今若但告人帝则圣人之道未备非所
谓能飨也又礼官状云若天子每月朔旦告祭然后颁
行之则诸侯安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是明太宰以岁
首宣布一岁之令太史从而颁之今既颁矣政既行矣
而王犹日月告朔复欲何所宣布者春官太子职云颁
告于邦国是总颁一岁之朔于天下诸侯故诸侯得受
而藏之告而行之而王犹日月告朔颁之于官府都鄙
卷四十一 第 49a 页 WYG0961-0465c.png
也此谓畿内彼谓畿外事不相关也又礼官状云汉魏
至今莫之用者秦人灭学经典不存汉高马上得之未
能备礼自魏以下丧乱弘多岂可以汉魏废礼欲使朝
廷法之也又礼官状云礼论等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
告朔之礼崔灵恩三礼义宗庙祭服义亦载天子视朔
之服不可言无也又贞观显庆礼及祠令非徒无天子
每月告朔之文亦无天子岁首告朔之事今礼官何以
言天子岁首一告朔乎借矛击楯昭然易了每月告朔
卷四十一 第 49b 页 WYG0961-0465d.png
在礼不疑尊祖配天于义为得若乃创制垂统损益旧
章或欲每月听政或欲孟月视朔此则断在宸极事关
执政固非群议所得参详
宋范祖禹明堂议 伏见明堂大礼已在散斋恭惟仁
宗皇帝若稽古典断以圣意自皇祐二年始制明堂之
礼先诏有司乘舆服御务从简俭无枉劳费御撰乐曲
舞名服靴袍御崇政殿阅试雅乐如行礼之次又于禁
中靴袍亲书明堂及明堂之门二榜将近祀日霖雨不
卷四十一 第 50a 页 WYG0961-0466a.png
止仁宗禁中斋祷极于恭虔应祷开霁天日清润风和
气协祀前之夕即罢警严仁宗每诣神座行礼毕鞠躬
却行须尽褥位方改步移向以示肃恭之至又令侍臣
遍谕献官及进币彻俎豆悉安徐谨严无怠遽失恭质
明礼毕比之他时行礼加数刻之缓御楼宣赦毕降诏
中书门下止绝请托应内降恩泽及原减罪犯者不得
施行仁宗钦崇禋祀布昭明德传之万世大略如此英
宗神宗圣孝遵承皆极严敬今陛下嗣位五载再举宗
卷四十一 第 50b 页 WYG0961-0466b.png
祀上帝顾飨神考配侑国之大事莫重于此惟陛下囚
尽诚敬法则祖宗则神天降祉群生蒙福夫斋者所以
致其精明之德孔子之所慎者斋斋必有专一精洁之
诚乃可以交于神礼之言斋曰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
足不苟动必依于礼古之君子其斋如此斋三日必见
其所祭者诚之至也夫惟致斋肃恭然后动容周旋无
不中礼曰皇天无亲克敬惟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夫皇天惟亲至敬鬼神惟享至诚天人之交相去不远
卷四十一 第 51a 页 WYG0961-0466c.png
惟诚与敬可以感通陛下躬行于上则百官有司莫敢
不祇肃于下经曰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惟陛下恭虔
祀事以教天下之孝使群臣万国瞻望盛德休光臣不
胜拳拳之愚
 
 
 
 
卷四十一 第 51b 页 WYG0961-0466d.png
 
 
 
 
 
 
 
 经济类编卷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