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全梁文 卷六 (自动笺注)
卷六
武帝(六)
萧颖胄
  今坐甲十万,粮用自竭,况所藉义心一时骁发,事事相接犹恐疑怠,若顿兵十旬,必生悔吝童儿立异,便大事不成
太白西方仗义而动,天时人谋有何不利处分已定安可中息
武王伐纣行逆太岁,复须待年月乎?
(□□□□□□案:张溥本有武帝手书袁昂一篇,见梁书·袁昂传,又见南史二十六,今据江革编入江革文。)
何胤
  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
内绝心战外劳物役,以道养和履候无爽,若邪擅美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
推迁簿官,自东徂西,悟言素对用成睽阕倾首东顾,曷日无怀,畴昔欢遇,曳裙儒肆,实欲卧游千载畋渔百氏一行为吏,此事遂乖。
属以世道威夷,仍离屯故,投袂数千,克黜衅祸,思得瞩卷谘款,寓情古昔,夫岂不怀,事与愿谢。
君清襟素托,栖寄不近,中居人世,殆同隐沦,既俯拾青组,又脱屣朱黻,但理存用舍,义贵随时,往识祸萌,实为先觉超然独善有识钦嗟
今者为邦贫贱咸耻,好仁由己,幸无凝滞,比别具白,此未尽言,今遣候承音息矫首还翰,慰其引领
(梁书·何胤传,高祖霸府建,引为军祭酒,与书。)
与诸王及吴平侯景书称周舍
  弟舍立议武王周公故事,皆曰汝从之。
(南史□□□□□□)
公元506年
手书萧宝夤(天监五年)
  谢齐建安王宝夤亡兄长沙宣武王,昔投汉中,值北寇华阳地绝一隅,内无素畜,外绝继援守危疏勒,计逾田单,卒能全土破敌,以弱为强,使至之日,君臣动色左右相贺,齐明帝每念此功,未尝不辍咨嗟
及至张永崔慧景事,大将覆军於外,小将怀贰於内,事危累卵,势过缀旒
亡兄忠勇奋发旋师大岘重围累日一鼓鱼溃克定慧景,功逾桓文
亡弟卫尉兄弟戮力尽心内外大勋不报,翻罹荼酷百口幽执祸害相寻
朕於齐明帝外有龛敌之力,内尽帷幄之诚,日自三省,曾无寸咎,远身边外亦复不免,遂遣刘山阳轻舟西上,来见掩袭时危事迫势不得已所以誓众樊邓,会逾孟津,本欲翦除梅虫儿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济亲属反身素里,属张稷王珍国,已建大事,宝晣至、子晋屡动危机,迫乐推之心,应上天之命,事不获已岂其始愿
所以自有天下绝弃房室断除滋味,正欲使四海见其本心耳。
勿谓今日之位,是为可重。
朕之视此,曾不如一虽复崆峒之踪难追,汾阳之志何远,而今立此堰,卿当未达本意。
朕於昆虫,犹不欲杀,亦何急争无用之地,战苍生之命也。
为李继伯寿阳侵犯边境岁月滋甚
或攻小城小戍。
或掠一村一里,若小相酬答,终无宁日边邑争桑吴楚连祸所以每抑镇戍不与校计继伯既得如此,滥窃弥多,今修此堰,止欲以继伯侵盗之役,既非大举所以不复文移北土
卿幼有倜傥之心,早怀纵横之气,往日卿於石头举事,虽不克捷,亦丈夫也。
今止河洛,真其时矣。
虽然,为卿计者,莫若行率此众,袭据彭城,别当遣军,以相应援,得捷之後,便遣卿兄子屏侍,送卿国庙,并卿室家,及诸侄从。
若方欲还北,更设奇计,恐机事一差,难复重集,勿为韩信受困野鸡
(魏书·萧宝夤传)
陶弘景书(四首)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书,既须见前所以付耳无正可取於此
及欲更须细书,如论箴例,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
太师小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二者已经至鉴其外便无可付也。
(道藏陶隐居集又见道藏龙字山志一)
  又省别疏云,故当宜微以著赏,此既胜事,虽风训非嫌云云
非所习,聊试略言。
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敝短则法拥肿,点敝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
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贯串耳,六义可工,亦当复由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且古且今,不无其人。
大抵为论,终归是习,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
张芝所以善书工,学之积也。
既旧既积,方可以肆其谈。
少来乃至不尝画甲子,无论於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正足见嗤於当今贻笑後代,遂有独冠之言,览之背热,隐真於是乎累真矣,此直一艺之工,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
(道藏陶隐居集,又略见御览七百七十八。
案又见山志一。)
  省区别诸书,良有精赏,所异同所可,未知可否耳。
给事黄门二纸为任书,观所送书,诸字相附,近二纸书,体解杂,便当非书,复当以点画波撇,论极诸家之致,此亦非可仓卒运於毫纸,且保拙守中也。
许任二迹并摹者,并付反。
(道藏陶隐居集。
案又见山志一。)
  锺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
意谓悉是摹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微得锺体。
逸少学锺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锺法。
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付,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
(同上
案又见道藏翔上华阳隐居内传中)
陶弘景
  知欲徙卜,想谘请幽胜,谋及蓍龟,但迁徙之日,为当使人为当使鬼,犹蹑蹴乔因地,其不灭也。
(同上
案又见道藏翔上华阳隐居内传中)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书
  省疏,并见周氏遗迹真言显然符验前诰,二三明白,益为奇特四卷今留之,见渊文并具一二,唯增降叹。
(同上
案又见道藏翔下周氏冥通记一)
与某书
  数朝脚气转动不得,多有忧悬情也。
二谢委曲复当有情故旧数有书问否?
可复有兴也。
何时言话报之。
(淳化阁帖一)
  众军行人最今封如别曹,郢州近遣樊士真领三百人犹在渔湖,其应用行合,应有四千人,故指白,萧衍疏。
(淳化阁帖一)
侯景书(三首)
  大夫出境,尚有所专,况始创奇谋,将建大业理须适事而行,随方以应,卿诚心有本,何假词费。
  朕与公大义已定岂有成而相纳,败而相弃乎?
高氏有使求和
朕亦更思偃武进退之宜,国有常制,公但清静自居无劳虑也。
  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劳复有启也。
(□□□□□□□□)
复邺人书
  贞阳旦至侯景夕反
(南史·八十侯景传,伪作邺人书,求以贞阳侯换景,帝复书。)
手书诸军
  确若不入者,宜以军法送之。
(魏书·萧衍传,萧确赵威,方为景所惮,乃谓曰,召此二人入城者,吾当解围又为手书诸军。)
任昉郊庙六代
  周官分乐飨祀虞书止鸣两悬,求之於古,无宫悬之议,何事人礼缛,事神礼简也。
天子袭兖,而致敬不文,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则以少为贵矣。
大合乐者,是使六律五声克谐八音万舞合节耳,岂谓致鬼神用六代乐也?
其後言分乐序之,以祭以享,此乃晓然可明,肃则失其旨矣。
推检载籍,初无郊禋宗庙
遍舞六代之文,唯明堂位曰,禘祀周公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帻,裼而舞大夏,纳夷蛮乐於太庙,言广鲁天下也。
夫祭尚於敬,无使乐繁礼黩。
是以季氏逮暗而祭,继之以烛,有司跛倚,其为不敬大矣
他日祭,子路与焉,质明而始,晏朝而退。
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不知礼乎?
若依肃议,郊既有迎送之乐,又有登歌,各颂功德,遍以六代继之,出入方待乐终,此则乖於仲尼晏朝之意矣。
(隋书·音乐志上)
  案言大合乐者,是使六律五声克谐八音舞蹈合节耳。
岂谓致鬼神用六代乐也?
其後即言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则晓然已明,肃则失其旨矣?
推检记载,初无宗庙郊禋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礼周公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帻,裼而舞大夏,纳夷蛮乐於太庙,言广德天下也。
所以大武大夏者,止欲备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
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
周监二代质文乃备。
蛮夷乐者,此明功德所须,盖止施禘祭不及四时也。
今四海之祭,而不遍舞者何?
夫祭尚於敬,不欲使乐繁礼缛,故季氏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临祭,其为不敬大矣
他日祭,子路与焉,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
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儒者知子宴享,犹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
若依肃议用六代乐者,郊既有迎神之乐,又有登歌,各颂功德,遍以六代继之,出入方待乐终
然後罢祭者,此则乖仲尼晏朝之旨。
三献礼毕即便卒事,则无劳遍舞也。
(通典一百四十七)
南司奏免临川王宏
  爱兄弟私亲,免王者正法,所奏可
(南史五十一临川王宏传,妾弟吴法寿杀人南司奏免司徒骠骑扬州刺史。)
皇太子启审降服大功行三
公元470年
  礼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
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取妇。
已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小功则不可。
晋代蔡谟谢沈、丁纂、冯怀等遂云,降服大功可以嫁女。
宋代裴松之何承天又云,女有大功之服,亦得出嫁。
范坚荀伯子等,虽复率意致难,亦未能折。
太始六年虞龢立议大功之末,乃可取妇。
於时博询,咸同龢议。
齐永明十一年,有大司马长子之丧,武帝子女,同服大功左丞顾杲之议云,大功之末,非直皇女嫔降无疑皇子聘纳,亦在非亥。
凡此诸议,皆是公背正文,务为通耳。
徐爰王文宪并云,期服降为大功,皆不可以婚嫁,於义乃为不乖,而又不释其义。
天监十年,信安公主当出适,而有临川长子大功之惨,具论此义,粗已详悉
太子今又启,审大功之末,及下殇小功,行婚冠嫁三吉之事。
案礼所言下小功本是期服,故不得有三吉之礼。
本服是期,降为大功理当不可
人间行者是用郑玄逆降之义。
杂记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
此谓本服大功,子则小功逾月以後,於情差轻,所以许有冠嫁,此则小功之末,通得取妇。
前所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此则简出大功之身不得取妇,後言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非直子得冠嫁,亦得取妇,故有出没
婚礼国之大典,宜有画一,今宗室外戚不得复辄有干启礼官不得辄为曲议可依此以为法
(隋书·礼仪志三,大同六年皇太子启,帝云云。)
天象
公元511年
  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失千里之谬,戴盆而望,安能见天
譬犹蜗牛之角,而欲论天广狭,怀蚌螺之壳,而欲测海多少,此可谓不知量矣。
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元气已分,天地设位清浮升乎上,沈浊居乎下,阴阳之而变化寒暑用此而相推,辨尊卑贵贱之道,正内男女之宜,在天成象,三辰显曜在地成形五云布泽,斯昏明昼夜荣落春秋大圣之所经纶,以合三才之道,清浮之气,升而为天,天以妙气为体,广远为量,弥覆无不周,运行来往不息一昼一夜圜转一周,弥覆之广,莫能测其边际运行之妙,无有见其始终
不可以度数而知,不可以形象而譬,此天之大体也。
沈浊之气,下凝为地,地以土水为质广厚为体,边际远近,亦不可知,质常安伏,寂而不动,山岳水海,育载万物此地大体
天地之间,别有升降之气,资始资生,以成万物,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资始之气,能始万物一动一静,或此乃天之别用,非即天之妙体
资生之气,能生万物,一翕一辟,或此亦地之别用,非即地之妙体
四大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口一昼一夜围绕环匝,於南则见,在北则隐,则阳而下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则阳升,故日高,而出山之道远,则阳降,故日下,而出山之道促?
出山远,故日长出山促,故日短
二分则合高下之中,故半隐半见所以昼夜均等无有长短
日照於南,故南方之气燠,日隐在北,故北方气寒
南方所以常温者,冬日近南而下,故虽而犹温,夏日近北而高,故虽犹不热。
北方所以寒者日行黑山之北,黑山之南,日光常自不照,积阴所聚,熏气远而不及无冬无夏所以常寒,故北风则寒,南风则远。
一岁之中,则日夏升降,一日一夜,则昼见夜隐
黑山之峰,正当北南,故夏日虽高而不能逾,至寅而见,至戌而隐,春秋分则居高下之中,朝至金刚之外,虽与山平,而去山犹远,故为金刚所障,日未能出,须至然後乃见。
西方亦复如是则转,所隐亦多,朝至於辰,则出金刚之上,夕至於申,则入金刚之西,四面略齐,黑山在北,当北弥峻,东西连峰近前转下,所以日在北而隐,在南而见。
夫人所望,至远则极,二山虽有高下,固不能三辰之体,理系阴阳
或降随时而动,至於天气清妙无所不同,虽自运动无端日月星辰迟疾各异,晷度不系乎天,金刚近天之南,黑山则近天北极,虽於金刚为偏,而於南北为心。
(开元占经一)
  )月体不全
星亦自有光,非受命於日。
若是日曜所以成光去日远则全,去日近则缺。
五星行度,亦去日远近五星得不盈缺
当知不然
太阴之精,自有光景,但异於太阳不得浑赫,星月日体质皆圆,非如圆镜,当如丸矣。
(开元占经一)
舆驾东行
  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骊山
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
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
(□□□□□□□□)
神明成佛义记
  夫涉行本乎立信,信立由乎正解,解正则外邪莫扰,信立则内识无疑
然信解所依,其宗有在,何者
神明以不断为精,精神必归妙果妙果体极常住精神不免无常无常者,前灭後生刹那不住者也。
心用心於攀缘前识必异後者,斯则与境俱往,谁成佛乎?
经云,心为正因,终成佛果
又言,若无明转,则变成明。
案此经意,理如可求何者
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
一本者,即无神明也。
无明之称,非太虚之目,土石无情,岂无明之谓?
故知识虑应明,体不免惑,惑虑不知,故曰无明
无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无明心义不改,将恐见其用异,便谓心随境灭,故继无明名下加以住地之目,此显无明即是神明,性不迁也。
何以知然?
前心无闻重恶,後识起非想妙善善恶之理大悬,而前後相去甚迥,斯用果无一本安得如此相续
是知前恶自灭,惑识不侈後善虽生,暗心莫改。
故经言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
岂非心识性一,随缘异乎?
故知生灭迁变,酬於往因,善恶交谢,生乎现境,而心为其本,未曾异矣。
以其用本不断,故成佛之理皎然,随境迁谢,故生死可尽明矣。
(弘明集九)
注解大品经序
  机事未形六画得其悔吝玄象既运,九章测其盈虚,斯则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遁其变通
至如摩诃般若波罗密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论,此乃菩萨正行道场直路还源真法,出要之上首本来不然毕竟空寂,寄大不能显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机其通,借岸不能其实,若谈一相,事绝百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乃可无德而称,以无名相,作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
顷者学徒罕有尊重
或时闻听不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有徵,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於世,实由虚己情少怀疑者多,虚己少,则是我之见深,怀疑多,则横构之虑繁。
然则繁虑纷纭不出四种,一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为硕诀。
二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华,以为盛难。
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若,即声闻法。
四谓此经是阶级行,於渐教中,第二时说,旧义如斯,乃无是非
较略四意粗言所怀,涅槃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四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
法华会三以归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为乘体。
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
无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乘体,无生於戏论,竟何三之可会。
所谓百花异色,其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今复开五意,以增所疑,一,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
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提
四,三乘欲住欲证,不离是忍。
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
於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其色,珉玉等价
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解,弄丸自息。
第二时,是亦不然
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复过於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时
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可数量拘?
宁可以次第求?
始於道树终於双林初中後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
论言须菩提法华经中说,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渐渐当作佛。
又闻阿乃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当作佛。
是故今问为毕定。
为不毕定,以此而言,去之弥远、夫学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休何义说
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得共贯
一切圣人,以无为法
三乘入空,其行各异,声闻以坏缘观,观生灭空,缘觉以因缘观观法性空菩萨无生观,观毕竟空。
此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以力争
欲及弱丧,去斯何适
大宝不取,遇深经而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於宅中,独姥掩目道上,此乃惑行之常性迷途恒心
但好龙而观画,爱象而玩迹,荆山可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兔马,论喻鹿犀,俱以一象,配成三兽,用渡河以测境,因围鹿以验智,格得空之浅深,量心之厚薄悬镜在前,无待耳识离娄既睇,岂劳相者
若无不思议之理,岂有不思议之事?
瑞光於三千,集奇莲於十方,变金色大地,严华台於虚空,表舌相之不虚,证般若真实所以龙树道安童寿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以殆庶救时莫不服膺上法,如说修行
况於细人可离斯哉?
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载,始於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开源弥天导江鸠摩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校可谓详矣。
龙树菩萨,著大智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之宝藏智慧沧海
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
朕以听览馀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灵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探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此外或捃关河旧义。
依先故语时复间出,以显发
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
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往听受,似有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
仁王般若具书名部,世既以疑经,今则置而不论
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
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之说,多者十万偈,少者六百偈,略出四种,而不列名
论言般若部党,有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
此士别有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
不具得经名,复不悉之前後,若以臆断,易讥嫌,此非义要,请俟多闻
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终,中品所以累教,未章所以三属,义备後释,不复详言
设乃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险远翘心听,澍意希夷,冀迟玄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一言,甘歃血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龙宫神珠宝台金牒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布塔寺,充刃目前岂可不伏受持虚怀钻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覆,更无他道。
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宁得同日语优劣
率书所得,惧增来过,明达後进,幸依法行。
(释藏迹八)
宝亮法师涅槃义疏
公元509年
  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本愿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反八邪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像之目,救灼烧火宅,拯沈溺浪海故法雨降而焦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悱愤,吐真实诚言虽复二施等於前,五大陈於後,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齿兒齿不衰流通先觉孳孳如也。
後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
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别云尔
(高僧传八,艺文类聚七十七,广弘明集二十。)
连珠
  盖闻水镜不以妍蚩殊照,宁为贵贱异芳。
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盖闻一眚不足以掩德,五刑可以妄加。
是以径寸之珍,有时而,盈尺之宝,不能无瑕
  盖闻理渐其萌,岂须拔岳之力,物有易伤,不待凌云之缴。
是以微照积而山飘,虚弦动而隼落
(艺文类聚五十七)
到溉连珠
  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荩。
(梁书·到溉传)
凡百
  凡百众庶尔其听之。
事无大小,先当孰思。
思之不孰,致成反覆
其心不定不可施令
是曰乱常,是曰败政。
弗止辱身,亦丧厥命。
惟慈惟恕惟孝惟敬
严惟率下,直惟厥正。
如彼互乡,如彼暴虎
家声不建,有忝尔祖。
思之既孰,决意而行。
临难必勇,见义忘生。
门有贤良,家有忠贞,勿恃尔尊,骄慢淫昏
勿谓尔贵,长夜荒醉
不恒中,月盈则亏
崇山落峰,高树折枝
邪念正,居安思危
莫言尔贱,而不受命
君子小人本无定性
莫言人微,而以自轻。
张他为卒李衡为兵。
忠信孝友,皆以扬名
黄叔度,父牛医者。
声高海内名重天下
伊尹负鼎太公屠肉
甯戚饭牛傅说版筑
王霸师,世受爵禄。
诫尔凡百,勿戾勿昏。
人无贵贱,道在则尊。
余重告尔,莫自卑抑,克家栋梁,唯斯为吉。
水清照净,表直影端,近取诸身,无假远观
猗与哲人,勿谓斯难。
(□□□□□□□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三)
砚铭
  音模德写心圆墨假(艺文类聚五十八)
萧子云
  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梁书·萧子云传)
钟繇书法
  子敬不迨逸少逸少不迨元常
学子者,如画虎也。
元常者,比画龙也。
(御览七百四十八)
草书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锋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
杜氏之变隶,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
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目而叙之,亦不失仓公鸟迹措意邪。
体有疏密倜傥
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疏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而呈其巧,岂可一概而论哉?
皆古英儒之撮拨,岂群小皂吏能为
因为之状曰,疾若惊蛇失道,迟若绿水徘徊,缓则亚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
乍驻乍引,任意所为
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萄蔓延女萝繁萦,泽蛇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
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削弱耸拔袅长婆娑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纵横如结缠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
炜炜烨烨奕奕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止,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丛林之挂腾犭员,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波澜,义不愧深渊传志君子,报款曲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
(古文苑)
锺繇书法十二
  平、(谓横也。
)直、(谓纵也。
)均、(谓间也。
)密、(谓际也。
)锋、(谓端也。
)力、(谓体也。
)轻、(谓屈也。
)决、(谓牵掣也。
)补、(谓不足也。
)损、(谓有馀也。
)巧、(谓布置也。
)称、谓大小也。
  字外之奇,文所不书。
世之学者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後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张芝锺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
真迹虽少,可得而推。
逸少学锺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
子敬不迨逸少,犹逸少不迨元常学子者,如画虎也。
元常者,如画龙也。
余虽不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
聊复自记,以补其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
傥有均思,思盈半矣。
(张彦远法书要录)
菩提达摩大师
  为玉毡久灰金言未剖,誓传法印化人天竺
及乎杖锡来梁,说无说法,如暗室之扬炬,若明月开云,声振华夏,道迈古今,帝后闻名,钦若昊天
公元527年
  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
朕虽一介凡夫,敢师之於後。
(传法正宗记,达摩普通八年、由天竺,与武帝语,机缘不契去梁,渡江北止嵩山少林寺至大通二年,魏以其丧告,帝追慕为碑。)
公元502年
即位天文
  皇帝臣衍,敢用玄牡昭告於皇天后帝。
齐氏以历运斯既,否终则亨,钦若天应,以命於衍。
任是司牧惟能是授,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谢虞受,汉替魏升,爰及晋、宋,宪章在昔,咸以君德四海元功万姓,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区宇
齐代云季,世主昏凶,狡焉群慝,是崇是长,肆厥奸回暴乱,以播虐於我有邦,俾溥天惴惴,将坠於深壑九服八荒之内,连率牧之君,蹶角顿颡匡救无术,卧薪待然,援天靡诉。
投袂星言摧锋万里,厉其挂冠之情,用拯兆民之切,衔胆誓众,履锐屠坚,建立人主克翦昏乱,遂因时来宰司邦国济民康世,实有厥劳,而晷纬呈祥川岳效祉,朝夕坰牧日月郊畿代终之符既显,革运之期已萃,殊俗百蛮重译献款人神远迩,罔不和会
於是群公卿士咸致厥诚,并以皇乾降命难以谦拒,齐帝脱屣万邦,授以神器,衍自惟匪德,辞不获许,仰迫上玄之眷,俯惟亿兆之心,宸极不可久旷民神不可乏主,遂藉乐推,膺此嘉祚,以兹寡薄临御万方,顾求夙志永言祗惕,敬简元辰,恭兹大礼升坛受禅告类上帝,克播休祉,以弘盛烈,式传厥後,用永保於我有梁,惟明灵是飨
(梁书·武帝纪中,又见南史六。)
舍道事佛疏文
公元504年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萨僧。
伏见经文玄义,理必须诠,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馀诸善,不得为喻。
能使众生三界苦门,入无为胜路,标空察理渊玄微妙就义立谈,因用致显。
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澄垢启瑞迹於天中,烁灵仪於像外,度众生苦海,引含识於涅槃,登常乐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大千流照
以此土根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当至双林,亦是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王灭罪,婆薮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谁能救接
在迹虽隐,其道无亏
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众生,共取成佛。
入诸地狱普济群萌宁可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菩萨摄受
萧衍和南
(释藏陪八辨正论八,又驾八,广弘明集四。)
金刚般若忏文
公元541年
  菩萨戒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无量尊法一切贤圣如来,以四十年所说般若本末次第略有五时大品小品枝条分散仁王天王,宗源派别,金刚道行,随义制名,须真法才,以人标题
虽复前说後说应现不同至理至言,其归一揆,莫非无相妙法,悉是智慧深经,以有取之,既为殊失,就无求也。
弥见深乖,义异去求,道非内外,遣之又遣之,不能得其真,空之以空之,未足明其妙,真俗同弃,本迹俱冥,得之於心,然後为法
是以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
弟子习学空无修行智慧,早穷尊道克己行法,方欲以家刑国,自近及远,一念之善,千里斯应,一心之力,万国皆欢,恒沙众生,皆为法侣,微尘世界,悉是道场
今谨於某处建如干如干金刚般若忏,现前大众至心敬礼释迦牟尼佛金刚般若,礼长老须菩提,愿诸菩萨,以般若因缘同时集会哀怜万品护念群生引入慧流,同归佛海得金刚之妙宝见金牒之深经,顶戴奉持,终不舍离,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无复尘劳稽首敬礼常住三宝
(释藏策六,广弘明集二十八下。)
摩诃般若忏文
  菩萨戒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及无量尊法一切贤圣
观夫常乐我净,盖真常妙本无常苦空,乃世相之累,而苦乐殊见,分别之路兴,真俗异名,计著之情反,颠倒我人之所,弥见愚痴取舍有无之间,转成专附。
岂知妙道无相至理绝言,实惟一真如不二,诸佛以慈悲之力,开方便之门,教之以遣荡,示之以冥灭百非俱弃,四句皆亡。
然後无复尘劳解脱清净
般若之说,唯有五时,而智慧之旨,终归一趣莫非第一义谛,悉是无上法门。
弟子学空无,深知虚假,王领四海不以万乘为尊,摄受兆民,弥觉万几成累,每时丕显,嗟三有洞然,终日乾乾,叹四生之俱溺,顾以智慧灯照朗世间般若舟航济渡凡识
今谨於某处建如干如干大品忏,现前大众至心敬礼慧命须菩提,愿诸众生,离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禅悦,同到香城,共见宝台般若识诸之无相,见自性之恒空,无生法忍,自然具足稽首敬礼常住三宝
(释藏第六广弘明集二十八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