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 第 1a 页
牧斋初学集卷第四十九
 行状四
  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
  公行状
 曾祖江
 祖和俱不仕
 父鳌封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母钱
  氏封安人
苏州府太仓州某乡某里管公年七十三状
公讳志道字登之世为昆山人割隶太仓所居
卷四十九 第 1b 页
近东海学者称为东𬈑先生生六岁读书塾中
能并群儿之所习补博士弟子员强学矫志文
行崭然嘉靖甲子耿恭简公以学使者唱道东
南檄公与焦公竑李公士登入留都明道书院
而公为都讲隆庆丁卯郡守广平蔡公辟中吴
书院简习郡之孝秀而公为大师公长不满六
尺声如鼓钟抠衣升堂颂礼甚严尝称曰士必
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之根器而后可以载道
必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之力量
而后可以立身诸生为之改容易虑人皆名管
卷四十九 第 2a 页
氏学矣庚午举于乡明年中会试除南京兵部
职方司主事裁风快船三百艘摊江济两卫以
苏贡艘之困复裁马船馀夫募材官以备浦口
四十八卫军欢声沸江水而浦口始有屯戍矣
江淮悍卒谋杀千户歃血署名约日为变公密
檄卫弁简壮士数十人备干掫而窜渠魁主名
其中诘而缚之阶下变遂息丁太公忧服除补
刑部贵州司主事公入朝江陵夺情议起举朝
交章请留公与沈修撰懋学赵简讨用贤閒行
过从歔欷叹诧沈赵诒书具疏皆与公啇订而
卷四十九 第 2b 页
后发赵遂与诸言者拜杖阙下长星亘天中外
恟骇公谓沈子当速去无负赵汝师中夜饮痛
搥床抚心纵斯人改图为伊周终不入其牢笼
以负翟黑子矣明年戊寅春大婚礼成公上疏
曰臣窃观今之时势以末流事例为纲纪而不
究法之所从来以牵合世情为中庸而不虞弊
之所底止骎骎乎极重不可反矣及今不救后
将无及谨考覈 祖宗成宪及当今事宜撮其
紧切重大者条九事以闻一曰复议政之规二
曰务讲筵之实三曰辟进言之路四曰公铨选
卷四十九 第 3a 页
之法五曰釐巡察之弊六曰处宗室之繁七曰
定河漕之策八曰核边陲之弊九曰核取士之
制其曰复议政之规者谓 太祖既革丞相事
权分属九卿群臣奏事即于御前面决可否取
旨奉行未有殿阁大学士预机务也永乐中始
以编修解缙等预机务然面奏取旨仍旧未有
票旨批发之事也 宣庙始令阁臣杨士奇等
尚书蹇义等票旨以进然每遇大政令大臣面
议处分不尽从中批发也正统初 英宗以冲
年践阼三杨因权创制每日早朝许言事八件
卷四十九 第 3b 页
阁臣预处白上临奏传而行之自此法一行
天子鲜御午朝九卿不奉面议而宫府之閒壅
蔽假窃日以弘多矣臣以为今日欲 陛下亲
决万几辅臣公持国是则宜复午朝之制朝廷
有大政事应会议者该衙门先具事繇送御次
日午朝公同面议取自上裁至于中外章奏必
须一一经自御览默察是非或预令辅臣分票
旨以进而出与九卿面决或閒令九卿各儗旨
以进而入与辅臣裁定务求至当不嫌异同则
天下洞然知上意所向而大臣之恩怨亦潜消
卷四十九 第 4a 页
矣其曰辟进贤之路者谓高拱在先朝自擅吏
部之权而广布腹心于科道有为之排击同列
辅臣者不几于律之所谓奸党乎有为之文章
称述救解者不几于律之所谓上言大臣德政
者乎此无他大臣惟惮言官之能劾巳而轻视
诸司言官唯恃大臣之庇巳而蔑视公论也臣
读卧碑有许诸人直言无隐之条冯坚一典史
也条陈开国政体而 太祖纳之潘叔正一州
同知也建言会通河事宜而 成祖用之岂独
科道之言为重哉自隆庆以来各衙门言事者
卷四十九 第 4b 页
始寡而科道之言又未必尽出于公臣恐耳目
之渐壅也然臣以为不除言官之廷杖言路终
不得而开也臣愿 陛下永勿以廷杖加诸言
官而镇抚司亦非拷掠言官之地即有以言得
罪者下法司鞫问情实罪不可赦律例自有明
条死且瞑目况生者乎如此不惟言路大开而
和气且薰蒸宇宙閒矣其曰釐巡察之弊者谓
按臣代 天子巡守实一方司命也今流弊大
约有六一民情太隔一案牍太烦一趋承太过
一耳目太偏一名实太淆一宪纲太峻而所谓
卷四十九 第 5a 页
宪纲太峻者国初卑巡按以纠察之权又虑其
秩卑为方面官所压故令与都布按三司分庭
抗礼知府则相向长揖而让左体亦隆矣今两
司素服而谒知府屈膝而参岂宪纲之旧哉方
面官大计京师以素服参部院盖仿成周冕服
见天子囚服归司寇之意至于王官出使虽序
诸侯之上未闻诸侯以素服见也太守等古诸
侯国初最不轻授自屈膝按臣京朝官始薄郡
守而吏治浸不如古宜一循国初之旧仍申明
宪纲令外台官与御史得互相纠察所以挽颓
卷四十九 第 5b 页
靡振风纪莫先于此江陵方总揽威福把持中
外公欲骤夺其柄以归人主深中其所讳为之
胆张心动上言德政廷杖言官虽讥切时政其
词直无以罪也而心计公所条宪纲自 世宗
朝习为故事一旦出公于外则公既不能不自
顾其言而御史又不能不自顾其体两相顾恤
且两相枝柱而公始不得不坐困遂迁本部山
西司员外甫三月出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
南韶道公知江陵之困巳也命下之次日复申
前疏以遵敕谕申宪纲请将入粤上风纪未尽
卷四十九 第 6a 页
事宜凡十二款两疏皆言外台事持论岳岳不
以权臣欺压少为衰止则固巳气吞之矣明年
春单车之任广当罗防用兵后方议捣巢议开
矿公奏记制府曰剿杀之胜不可徼果徼也必
贻焚林竭泽之灾开采之额不可继果继也必
启摸金搜珠之渐议乃寝英德之矿徒南韶之
江盗连江之山贼囊橐窜逋盘互扇动实军伍
严连坐覈徼巡分要害方略井然岭海肃乂而
中朝趣御史龚某露章逐公降一级补盐课司
提举明年外计以老疾致仕海忠介公折简让
卷四十九 第 6b 页
龚奈何不能为国家容一正人龚每握笔叹恨
生平名节坏此秃管中矣江陵殁御史饶位李
琯顾云程交荐公仅引例复佥事衔致仕岁辛
卯有哱酋之变九卿台省举尚宝司丞周弘礿
阅视宁夏弘礿上疏揣愚分以让真才曰臣私
心所推毂自谓不及者二人一则原任佥事管
志道一则原任副使随府志道心品忠赤意思
深长决策运筹八面应敌故新建伯王守仁之
亚也随府骑射绝伦膂力兼众激昂慷慨千里
折冲先总督刘焘之俦也臣极知器识不如志
卷四十九 第 7a 页
道技艺不如随府故不若罢臣而用二臣也随
府之被降只以性气欠平为忌者所搆欲用之
易也志道为故相张居正所深恶假考察例禁
锢台省诸臣翕然特荐部议复其致仕而未即
起用非以考察例不可破乎不知京考外考其
例一也主事赵世卿以条陈为居正所恶吏部
尚书王国光以王官升随以京察罢志道亦以
条陈为居正所恶王国光以提举降随以外察
罢世卿既可破京察之禁志道独不可破外察
之禁乎国光阿奉故相禁锢志道其事尤可骇
卷四十九 第 7b 页
异两司与抚按不恊例止调省同时布政劳堪
与巡抚争礼于浙江志道以佥事与按臣争礼
于广东堪以原官调福建志道以宪职降提举
一异也听降者必俟本官起文赴部随行降补
志道身未离任即补提举又补广东夫广东之
佥事与广东按臣争礼而即补广东之提举以
挫辱之二异也志道自审进退具疏乞休此万
历七年六月也国光停疏不覆必至八年正月
方以注疾提举考之不准休致于半年之前而
以疾考之于半年之后且未任提举而考以提
卷四十九 第 8a 页
举年方壮强而考以老疾三异也今不援赵世
卿之例为志道昭雪又欲假志道立例而禁锢
后来建言得罪之忠良乎臣愚谓志道之黜必
无以服人心而其才必可以备缓急伏乞 敕
下铨曹再采舆论或从臣之论先将臣 赐罢
斥而后起二臣或行臣之言姑试起二臣观后
日之功罪以定臣之功罪庶真才不弃而边务
有裨公论大明而察典益重不惟臣可藉手以
不负 陛下亦可藉手以不负诸臣之交章荐
臣矣于是吏部覆弘礿疏特起湖广佥事分治
卷四十九 第 8b 页
辰沅公以钱安人老疏请休致候命蠡口工科
李养质奉当国风旨劾公部议谓科臣言风闻
失实管某宜遵命供职而回籍听用之旨从中
下矣丁丑之事公实先沈赵抗议固云明年大
昏后当有劝 主上躬揽万几之疏摩切柄相
落其机距非后于论起复也改革之后陆庄简
李端肃在事群贤竱力邪许推挽而乡衮当国
摇笔去公如振落叶公自此决绝仕进壹意以
鸣道淑人为事矣呜呼天之有意于斯文也而
岂人力也哉公少笃信好学精研五经性理确
卷四十九 第 9a 页
然以圣贤为巳任壮而从耿恭简游与闻姚江
良知之旨巳而穷究性命参稽儒释疑义横生
心口交蹠经年浃月坐卧不解衣久之纵横体
认专求向上本儒宗以课业资禅理以治心视
世閒诗文著述不啻如空华阳𦦨矣隆庆巳巳
应选贡入北京阅华严经于西山碧云寺至世
主妙严品顿悟周易乾元统天用九无首之旨
与华严性海浑无差别豁然若亡其身与太虚
合炤见古往今来一切圣贤出世经世乘愿乘
力与时变化之妙用大概理则互融教必不滥
卷四十九 第 9b 页
顺而相摄则以师家退就弟子列而显彼之道
逆而相成则以同盟摆成敌国势而树此之标
或庸德庸言随顺众生以示同或特智特勇首
出庶物以示异时而潜则韬光以磨性种举朝
野而莫识其威音时而亢则违众以冒讥嫌通
古今而难白其心事位在则閟实而彰权又或
不纯任夫权而以实终之道在则废权以明实
又或不纯显其实而以权参之应浊世之机缘
则大圣或修偏行而迷心者反裁以胡广之中
庸当逆行之变局则至仁径发杀机而执见者
卷四十九 第 10a 页
将责以宋襄之仁义种种出没种种张弛各有
条理难可思议此无他龙德不可为首也孔子
无可无不可子思亲承家脉故曰并育并行川
流敦化孟子而后全体太极贯通三教者周元
公一人耳大抵孟子以前道学为上达乾元一
路孟子以后道学为下达坤元一路盖孔子之
所重者唯易易道与天地准故不期与佛老之
祖合而自合后儒之所执者唯孔孔教与二教
峙故不期与佛老之徒争而自争士生斯世自
有祖述宪章之的焉吾夫子师老聃而友原壤
卷四十九 第 10b 页
何损于圣而其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教在素位
而行粹然不可杂也此祖述之所在也我 圣
祖揽二氏以通儒而各理其条贯以儒治儒以
释治释以老治老与其相参而不与其相滥此
宪章之所在也教理不得不圆教体不得不方
见欲圆即以仲尼之圆圆宋儒之方而使儒不
碍释释不碍儒极而至于事事无碍以通并育
并行之辙矩欲方亦以仲尼之方方近儒之圆
而使儒不滥释释不滥儒推而及于法法不滥
以持不害不悖之衡公之书浩汗宏肆论辨蜂
卷四十九 第 11a 页
涌囊括百氏镕铸九流可以使五鹿角折白马
口拄然而大端具此矣作六龙解发明乾元用
九之奥义也乾元之位一其数九用九以九为
用也纯阳之卦用皆天则冠以乾元谓以纯天
之德而用纯阳也六龙纯乎天德宁有首不见
其首而以时乘之则触处可以为首时潜而潜
即潜为首时见而见即见为首人见之以为首
而群龙未尝有首也故曰天德不可为首乾元
用九乃见天则知至至之知太始也知终终之
见天则也知至难矣知终尤难天地无终万物
卷四十九 第 11b 页
无终圣学焉得有终至于从心不踰矩之后而
圣学之成终愈不可穷至者至于何地终者终
于何地孔子发此二字于乾爻中非指乾元而
何至乎乾元则颜子一日克巳复礼天下归仁
之顷是巳终乎乾元则必满其资始统天之量
而后可是以有过此以往穷神知化之说也圣
学不达于知命从心则至之之果未结不达于
大明终始则终之之果未结此孔子仁圣二学
之究竟处也程朱以后不知道岸之所归使二
氏之狂徒诋吾儒为无究竟之学谆谆揭此义
卷四十九 第 12a 页
为孔子表上达之学赞佛果之至处即赞乾元
之至处赞乾元之至处即赞孔子至之终之之
实际处也论潜龙则曰有尧舜之德而不飞有
孔颜之学而不见者也非中庸不称龙非遁世
不悔不称潜有善世之中庸有遁世之中庸别
潜于见者所以稽见龙之弊也论见龙则曰欲
明明德于天下者岂必在飞龙之位故天下文
明归诸见龙之德施焉然圣人在下位亦何敢
自任作师之道但以庸言庸行见于世而巳孔
子乘见龙之任存惕龙之心禅见于惕所以救
卷四十九 第 12b 页
见龙之穷也论乘龙之圣人则必以九五之飞
龙为首操三重之圣王出三界之法王其选也
合尧舜文王孔子与佛老同入乾元因果位中
此则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其现相有胜劣现
教有权实固一生之时位亦多生之愿力故曰
见群龙无首唐宋以来儒者不主孔奴释则尊
释卑孔皆于乾元性海中自起藩篱故以乾元
统天一案两破之也五龙皆立于知进知退知
存知亡知得知丧之地而亢独不然以进为正
则不顾其退以存为正则不虑其亡其进不思
卷四十九 第 13a 页
退存不思亡乃其所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
正也非亢不足以见圣人非圣人不能亢伊周
之处亢尚未履丧亡之地然圣人固应有丧亡
时矣谓亢为非龙而圣人必无死地者此后世
阉然媚世之学脉而非龙德也耿恭简读而叹
曰不图待尽之日忽得此奇天假以年吴门虽
遥亦当彻皋比负笈受易卒业不令张子厚独
著声于关中也尚论孔子则有为孔子阐幽十
事世咸谓孔子以删述接千古帝王之道统公
独阐其终身任文统不任道统道统必握于有
卷四十九 第 13b 页
三重之王者此于文不丧天述而不作之案参
之其事一世咸谓孔子以讲学树天下万世之
师道公独阐其终身居臣道不居师道师道必
逊于作礼乐之天子此于梦见周公窃比老彭
之案参之其事二世咸谓圣人不生则巳生则
必有删述之六经有从游之七十二子公独阐
孔子设乘不易世不成名之潜龙宁有六经设
乘不在天不在田之惕龙宁有七十二子此于
天何言哉及中庸遁世之案参之其事三世咸
谓大成之圣人不见于世则巳见则必不为伯
卷四十九 第 14a 页
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公独阐孔子设有逊国之
事在先有养老之遇在后必不从鹰扬而从叩
马如伯夷设有叔梁纥颜氏在堂有盗蹠之弟
在外必不从周流而从三黜如柳下惠此于天
下有道不与易及父母在不远游之案参之其
事四世亦知圣人之学莫深于知天命而孔子
于五十进之公独阐知天命不专以理兼通气
运是以能知文之在玆能知百代之损益斯乃
大而化之之终圣而不可知之之始也此于易
传何思何虑过此以往穷神知化之案参之其
卷四十九 第 14b 页
事五世亦知圣学之传莫要于闻一贯曾子独
得其宗公独阐闻一贯尚属悟门实之必以行
门是以闻道虽同而曾子不得与颜子同称好
学子贡默销多学于一贯而不以言唯其悟境
亦在曾子之上此于孔子问汝与回也孰愈合
诸家语得赐得回之案参之其事六世咸疑孔
子与西方圣人不同道公独阐其敦化通于性
海川流通于行海经世之中有出世方见孔子
之道之大此于乾元传中大明终始乘龙御天
之案参之其事七世咸疑孔子问礼老聃之事
卷四十九 第 15a 页
为谬悠公独阐其犹龙之赞与受盛德若愚之
赠俱是实事名曰问礼实参道德方见孔子之
心之虚此于曾子问助葬巷党聃呼丘名之案
参之其事八世咸忖孔子之从先进在周初之
礼乐公独阐其以野人为先进必溯黄帝尧舜
以上而及于衣裳文字未立之先盖圣人怀古
之思之远也此于志大道之行与追太一之礼
两案参之其事九世咸忖孔子得位必不图桓
文之伯功公独阐春秋之事必用齐桓晋文孔
子得遇齐桓必繇管仲九合一匡之辙但不繇
卷四十九 第 15b 页
其三归反坫以奢僭分君过盖圣人匡时之权
之审也此于志在春秋与义取鲁史两案参之
其事十其论孔门诸贤则曰孔子群龙无首之
学颜子子贡步趋焉颜子盖智及而仁守之矣
子贡似仁守之力未充故锻鍊独密晚年入颜
子地位无疑曾子以弘毅任重道远不无有首
意在而不忘若亡若虚之故友则意又向于无
首较诸颜子子贡委身默赞夫子宁首人而不
首巳者则有閒矣子思敏达不下子贡弘毅不
下会子中庸一篇宛然无首之家学至孟子而
卷四十九 第 16a 页
龙首全见矣以孟子孔子殁后一案證之孔子
存日以颜子子贡为二辅襄子思之丧祖者匪
子贡其谁主门人治任入揖而子贡筑室独居
非徒恋师之切以了道也非将悟而求亟悟则
巳悟而静以养之也曾子启手足而战兢始免
子贡之战兢即免于筑室之时无疑也以夫子
事有若古人尸祝祖祢事亡如存之真意也三
子未便是无首之龙而此举却从无首脉来曾
子未果是有首之龙而此执却从有首意来孟
子执曾子以裁三子正从曾脉中来也其论孔
卷四十九 第 16b 页
子之恶乡愿则曰诛乡愿正所以诛乱贼也凡
乱贼之得行其志者不自带乡愿之标必有为
乡愿者辅之田恒以厚施篡齐三晋以得人分
晋故曰窃国者为诸侯侯之门仁义存焉乡愿
窃仁义之尤者也周以乡举里选取士春秋时
三物之教虽衰士犹从乡评中出所以养成乡
愿者有本而其流不盗国不巳欲斩乱贼之根
先自诛乡愿始乡愿而外又有反中庸之小人
乡愿有忠信廉洁之似用之以媚世其格局尚
小小人有时中之似驾之以笼世其气力尤大
卷四十九 第 17a 页
三代之后有为乱臣贼子之羽翼者必乡愿有
为乱臣贼子之渠魁者必无忌惮之小人今世
不受杨墨之害而受乡愿小人之害以此知孔
子之立教远也其辨儒释之低昂则曰孟子四
十不动心岂非偪近神光雪际安心慧能灯前
见性之悟境晦翁晚年悟禅其因地亦岂后于
五宗若程朱者殆修道位中之人暂隐夙生见
地而末乃归根耳以孔子之道眼合如来之佛
眼而参炤之则一切诃佛骂祖称单传之龙象
者未必非行未起解未绝新发意之众生而纯
卷四十九 第 17b 页
臣硕士具大人相迥出凡流者即不参禅不讲
学安知非行起解绝之大士也佛虽以一大事
因缘出现当其整顿纲尝虽绝口不提亦可而
当下所值忠孝因缘才起一毫躲闪则今生之
功行亏而多生之业债重矣人知禅师之不屑
为忠臣孝子不知忠臣孝子乃锻鍊禅师多生
之习气耳其在今日必不以大慧中峰之见地
易程叔子之修持盖宗风易入而孔矩难遵也
其稽讲学之流弊则曰讲学非自孔坛始也成
周乡三物之教未远孔子正九两中之以道得
卷四十九 第 18a 页
民者群弟子相与师之乃从授受閒发明六德
六行六艺之蕴以仁圣孝友挈其纲以礼乐诗
书博其艺杏坛之规模亦未必大于五家之塾
其事则皆述而不作自程叔子叙明道以为千
四百年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而姚江之后泰州
张皇其说曰达则为帝王师穷则为万世师仲
尼不但不以万世师自儗亦不以天下师自居
曰天生德于予不曰天以道统属予也曰文不
在玆不曰道不在玆也以千古绝学昂中庸之
道借孔子为桓文以为尧舜汤文之主盟世儒
卷四十九 第 18b 页
但知鸣道淑人之为王道而不知言过其量愿
侈于力霸心即伏于任道之中原其所自则以
儒者高抬圣学失孔脉之正针而违乾龙无首
之旨也昔之创书院者多名儒据道统之雄心
今之创书院者多豪儒立道帜之霸心则江陵
之毁书院或亦他山之石而讲学聚徒诚不可
以不慎也公以深心弘愿值三教之末流慨然
思身为砥柱以祖述宪章为学的以圆宗方矩
为教准而其所痛疾而力挽者则在狂伪二端
故曰今日之当拒者不在杨墨而在伪儒之乱
卷四十九 第 19a 页
真儒今日之当辟者不在佛老而在狂儒之滥
狂禅又曰唐宋之际有真禅亦有真儒儒禅合
于心而不合于迹故不以行胜解劣之方儒为
金汤而以禅解之足为儒门导者为金汤当今
之时多伪儒亦多伪禅儒禅合于迹而不合于
心故不以解胜行劣之圆儒为金汤而以儒行
之足为禅门重者为金汤又曰孔子圆千圣以
立极其后为曾为思周子圆三教以标儒其后
为程为朱皆以圆宗倡以方矩承姚江拈出无
善无恶之本体重新周子之太极而承学者以
卷四十九 第 19b 页
圆应之三传而刑僇之民出则以其创始者因
地或未正而知微知彰之哲不无逊于古人也
公之论学贯穿千古未尝不以姚江四语为宗
迨公之晚年梁溪顾端文公讲学于东林力阐
性善而辞辟无善无恶之旨公与之往复辨折
先后数万言梁溪虽未能心服度终不能夺公
而止然而公之论学亦因乎其时姚江以后泰
州之学方炽则公之意专重于绳狂泰州以后
姚江之学渐衰则公之意又专重于砭伪尝以
两言蔽之曰从心宗起脚而不印合于应世之
卷四十九 第 20a 页
仪象者皆狂也从儒门立脚而不究极于出世
之因果者皆伪也渊乎微乎其思深其虑远其
犹作易者之有忧患乎公虽不居师道而其言
可以为百世师也又何疑乎谦益少游于梁溪
顾独喜读公之书私淑者数年丁未之秋执弟
子礼侍公于吴郡之竹堂寺公老且衰矣晨夕
训迪不少勌閒尝涉公之书而惊其才辩以为
如河汉如鬼神骤而即之有道貌无德机浑然
赤子也闻公之风而钦其风节以为如高山如
烈日徐而挹之有掖引无迎距盎然元气也退
卷四十九 第 20b 页
而语门弟子公真古之博太真人者与吾见天
下贤人君子有矣见真人则自公始是年冬公
疾有加足不良行舌閒强不能举少閒呼子珍
而命之曰三经粗订而七篇未述终阙典也期
以残腊卒业于此明年当梦奠之岁予欲无言
决矣当其拥被执笔寒威瘃肤冰棱拒笔漏尽
而少息鸡号而旋起气息支缀欲绝而续者每
夕以数计迨除夜而始毕每正色语家人曰吾
非不惜死君子畏天命进修欲及时也明年病
益剧扣击谆复不舍昼夜病革命舆过中堂端
卷四十九 第 21a 页
坐而暝公尝谓曾子言死而后巳吾谓士之任
道当死而不已呜呼斯公之所以自道者与公
卒于万历戊申七月十六日享年七十有三妻
陈氏封安人子五人士珩府学生先卒珍岁贡
生次士珑士璞士珙戊申九月葬于吴县铁山
之新阡士珑深达佛乘唱演台教白衣说法缁
素归仰号为即中大师公尝悬谶当有麒麟出
于膝下士珑岂其徵与公所著书有周易六龙
解一卷剖疑一卷石经大学测义三卷辩义二
卷订释一卷中庸测义一卷订释二卷论语测
卷四十九 第 21b 页
义十卷订释十卷孟子订测七卷刑曹疏议四
卷从先维俗议五卷续原教论评二卷惕若斋
前后集六卷宪章馀集六卷问辩酬咨质諕䜠
录合二十馀卷觉迷蠡测六卷呜呼杨子云之
书桓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文中子之
徒皆为公卿国史不为其师立传至唐末而司
空图立碑以表之公尝言名根未断不许著书
斯文之显晦固有时节因缘岂以没而言立为
汲汲者哉昔者新安赵汸作黄泽楚望行状闵
其师之书不传也略其行而详著其言谦益窃
卷四十九 第 22a 页
有志焉故于公之书撮取其要言大义炳如日
星者著之于篇若其穷玄极深之学横竖三界
出尘沙而放烟海如觉迷蠡测一编应门人段
给事然之咨叩者其一班耳不贤者识其小者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吾未之敢及也公表章
石经大学为刘歆贾逵所传者出于郑端简之
古言而门人瞿太仆汝稷著书力辩其伪绥安
谢兆申作石经考證尤为详覈或曰嘉靖中四
明丰坊伪撰也谦益墨守旧闻颇以二子之言
为然姑阙如以俟后之君子谨状崇祯元年门
卷四十九 第 2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