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牧斋初学集卷第三十三
 序六
  一树斋集序
憨山禅师行戍岭海大弘大鉴之道顺德冯君
昌历字文孺与其徒数十人奉手抠衣北面称
弟子师以谓如牛毛之有麟角不离儒服而独
继禅灯者文孺一人而巳矣文孺殁师哭之恸
有祝余之感焉今年春文孺之徒陈生迪祥偕
计吏来北京携师手书谒余则师之顺世又三
年矣迪祥遂以文孺遗集示余请为其叙余观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有宋诸儒辞辟佛氏之说心窃疑之至于张无
尽李纯甫之徒张皇禅学掊击儒宗亦未敢以
为允也柳子厚之称大鉴曰其教人始以性善
终以性善不假耘锄合所谓生而静者吾读之
而快然以为儒与禅之学皆以见性性善之宗
本于孟氏而大畅于大鉴推离还源如旅人之
归其乡井也自东自西一而巳矣禅师大弘大
鉴之道苞并禅律其书满家推离还源要不出
于子厚所云其与文孺咨谋往复所以穷䆒性
善生静之指要盖居可知也令文孺不死辟孟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氏之牖户登大鉴之堂奥儒与禅之学其殆将
出异而蹈乎同而斯道其大明矣乎惜乎年之
不永而其言之止于如是也然而可以见其志
矣余往与禅师有归隐之约荏苒数年哲人其
萎一瓶一钵邈焉隔世读文孺之集感师之绪
言不胜其泫然也遂为序之如此
  张益之先生存笥集序
吴江张益之先生讳尚友吾先君之执友也先
生少与先君俱以春秋名家教授弟子著录者
甚盛而身不得一遇故其为交也老而不替穷
卷三十三 第 2b 页
而弥笃先生殁先君哭之过时而悲晚而作自
传记其执友数人则先生为首谦益幼不及省
谒先生而获交于先生之子异度异度与其兄
某取先生之遗文藏诸箧衍者编次刻之而请
余以文冠其首曰以先友之故子其无辞呜呼
我先君之于先生通经好古惇孝悌重然诺以
节谊相镞砺异乎世之以出口入耳相徵逐者
也万历初年长星示异藐然两书生研席之暇
指画天下事嚼齿奋臂欲出其閒今观先生之
文若送赵汝师诸篇于纲尝名节三致意焉盖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不独先生之志气抑塞磊落耿耿如在而吾先
君之锸齿牙树颊胲与先生相下上者亦可以
想见于简牍之外呜呼此谦益之所以徘徊感
泣抚卷而不能置者也昔柳子厚作石表先友
记凡六十有七人考之于传卓然知名者盖二
十人则二十人之外皆藉子厚之记以传者也
苏子瞻之于先友如任遵圣师中史彦辅之流
见诸诗章不一而足两任之才行足以传而有
子如德翁仲微又能使之传若彦辅者微子瞻
世亦不复知眉有若人矣先生虽老于诸生不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能如两任以才行显著顾其所为文辞疏通尔
雅有唐宋大家之风视眉之老史以思子台一
赋有闻于时者不啻过之而又有异度兄弟表
襮其遗书以贻后世然则彦辅之文与两任之
子先生盖兼而有之矣又何患其不传也哉谦
益少而失学老而无闻不能效柳苏二公以文
章不朽其先友徇异度之请执笔而为其叙斯
子厚所谓强颜已矣
  王德操诗集序
诗道之衰靡莫甚于宋南渡以后而其所谓江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湖诗者尤为尘俗可厌盖自庆元嘉定之閒刘
改之戴石屏之徒以诗人启干谒之风而其后
钱塘湖山什伯为群挟中朝尺书奔走阃台郡
县谓之阔匾要求楮币动以万计当时之所谓
处士者其风流习尚如此彼其尘容俗状填塞
于肠胃而发作于语言文字之閒欲其为清新
高雅之诗如鹤鸣而鸾啸也其可几乎今之山
人以诗行于世者牛腰卷轴可汗牛马其不为
南宋之处士者盖亦罕矣吴门王德操居䌽云
桥南百步阛阓错列市嚣聒耳入其门蓬蒿荟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翳凝尘满席人以为隐者之居也三世不茹荤
血形削而神腴望之者咸以为臞仙道人客至
则焚香扫地樵苏不爨或苦吟分夜或枯坐移
日而巳德操好为诗后先数百篇一旦属其友
程孟阳朱云子汰去其什之九而属余为其序
嗟乎今之所谓江湖诗者以邸报为腹笥以除
目为诗题以宋人之阔匾为绍介求其诗之不
尘俗何可得也德操之为人反是尘容俗状不
能犯干其肠胃其为诗清新高雅如鹤呜而鸾
啸也不亦宜乎余不能知德操之诗而深知其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为人以为如德操者居今之世能不为南宋之
处士者也为叙其诗如此
  徐仲昭诗序
江阴徐仲昭以博雅攻诗称于当世余耳之十
馀年而始识其人骤而接之言不出口身不胜
衣抠衣登堂居然老明经也徐而叩其所有温
如𥙿如愈出而愈不穷已而诵其诗雄健踔厉
如虬龙虎豹攫挐蟠踞于行墨之閒欲与之角
而忽巳决去甚矣仲昭之多奇也江阴之诗人
以王逄原吉为宗原吉胜国遗民 高皇帝召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见以老放归而官其子其受国恩已深矣然原
吉尝为伪吴画策令归元以拒淮其诗于楚公
之亡吴门之破再三咨嗟太息不胜唇亡板荡
之忧戊申巳酉之交叹阮籍之狂嗟陈琳之老
其词近诞而其哀尤可悲也人言犁眉公之在
元与石抹诸人感慨赋诗抚膺奋臂迨佐命而
后止原吉亦犁眉之俦伍也惜其老而不见庸
耳吾读仲昭诗至于谁斟大斗浇天醉空望南
箕泣地毛东南天缺谁撑掌前后潮推未到头
人想前生难忏业天留后死亦怜才心閒塞马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同弓影睡熟晨鸡似木形回环吟咀累歔忾叹
美其才壮其志而哀其不遇以为有原吉之遗
风焉原吉老于布衣好奇伟倜傥之画策故其
诗哀以思激而不反仲昭起于逢掖有忧时闵
己之志节故其诗丽以则感而多风君子诵之
而论其世也其归则一而巳矣江阴故南唐建
军之地连海向江筏舶万里其人材多经奇桌
诡得江山淮楚之风原吉其尤也仲昭之从弟
曰霞客独身徒步周游四海暮年穷流沙登鸡
足山而归余尝叹霞客死天下无奇士矣乃今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又得仲昭仲昭霞客之奇孰最耶抑各有其奇
未可轩轾耶余庸人也不足以知之天下当有
能定之者
  蒋仲雄诗草序
长洲蒋钺字仲雄布衣韦带读书修行之士也
其于学无所不窥其于诗不屑为今体徵逐应
酬而喜为乐府古诗托寄其感怀讽谕之旨仲
雄固不求人知而世之知仲雄者或寡矣昔韩
退之在贞元元和閒天下以为瑞人神士朗出
天外不可梯接而顾逊心于卢仝刘叉退之为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河南令玉川受屈恶少买羊沽酒以谢不敏叉
持退之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
刘君为寿此二子者踔厉激昂未尝頫首从退
之游也余读仝月蚀叉冰柱雪车诗俛仰大息
然后知二子之所存呜呼破屋半閒一奴长须
一婢赤脚月蚀何与人事而涕泗交下额榻砂
土中称地下虮虱臣告愬帝天谁为之而谁听
之耶冰柱之愿天子回造化生光华也雪车之
伤庙堂食禄不自惭为斯民叹息也此杀人无
赖争语言不下者之为耶今天下全盛非唐之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末季自逆奄窃枋奴寇交讧所谓岁星主福德
官爵奉董秦者未可以勾股计载白骨运红粟
偏箱鹿角委于戎夫者遍四海皆是也仲雄一
老儒生抱兔园册盖亦仝所云殷十七之流抱
膝而吟倚柱而叹汍澜结愲作为歌诗其亦有
二子之志乎谚有之阊门十万言吴人能诗者
之多也以其志取之则仲雄一人而巳矣余故
徇其请而为之叙不独以别仲雄之诗于吴亦
以叹世无退之虽有卢仝刘叉亦将抑没而无
闻于后为可愧也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张异度文集序
甄胄之里有友五人焉曰文文起姚孟长周景
文张异度朱德升皆以文行著称卓然自拔于
流俗者也景文以忠死不必以文著德升固穷
死铲其文不著也文起孟长回翔馆阁为文学
侍从之臣以文著者固其职掌也而其人皆已
往矣穷老未第文与行岿然若鲁灵光则惟异
度一人异度之知交刻其集若干卷行于世异
度请余为序余读文中子书以为文士之行可
见鲍炤江淹古之狂吴筠孔圭古之狷而颜延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尝持是说以论文
上下古今莫之能违也异度之为人孝于亲忠
于君友于友其志洁其行芳斯文士之可见者
也述祖德追先志崔瑗之铭座夏侯孝若之庭
诰言家风者归焉故其文深以典有高才而无
贵仕忧天闵人未尝一饭释然也侯喜之吊汴
州孙樵之记褒城可以见志矣故其文哀以思
党祸烦兴友朋凋丧不为谢翱之恸哭而为成
器之祭忠瞻乌殄瘁之痛填胸薄喉格格不能
吐者多矣故其文婉而约忧而惧斯其君子之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心乎文乎文乎文中子必有取焉尔矣昔吴均
作破镜赋颜之推以为凶逆之兽为文宜避此
名而杜牧之称元白之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
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盖文章之关于
风教若此今吾异度之文非仁人孝子之法言
则劳人志士之苦语使读之者修然而思矍然
而作其关于风教也微且远矣岂犹夫俪花斗
叶以词赋为能事者哉世衰道丧礼义灭熄公
卿大夫以名教为短垣而自踰之冥行倒植而
莫之止也余故于异度之文表而出之曰此吾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吴士之文文中子所谓行之可见者也表异度
之文以具训于蒙士且以愧世之公卿大夫呜
呼斯亦余之罪言也夫
  严印持废翁诗稿序
有唐之季馀杭罗昭谏不得志于场屋老于幕
府至今吴越閒有罗隐秀才之目及我明而馀
杭严调御字印持亦以高才为诸生祭酒穷困
以死吴越閒人惜之亦曰今之罗隐也印持有
才子曰渡排缵其诗若干首而属余为序余观
昭谏值唐季版荡之秋往来吴汴慨然有金瓯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玉井鹊飞龙起之感俛仰霸王傲睨藩镇雀喧
鸠聚等于市廛煮海平陈付之一梦何其壮也
然而十上不第坎壈终身叹辩士之空笼惜云
英之不嫁诵其诗至于嫦娥老大应惆怆泣倚
苍苍桂一轮未尝不为之黯然神伤印持之不
遇与昭谏同而其穷有加焉作为歌诗往往原
本性情铺陈理道讽谕以警世而托寄以自广
若释然于功名身世之际其所以异于昭谏者
何也印持意识通广中年参云栖老人悟即心
即佛之旨所接席者赤髭白足之侣所堆案者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旁行四句之书故将视宇宙如微尘等劫运于
风雨而况于功名身世梦幻泡影之閒乎士不
可以不闻道以印持之诗儗于昭谏其志之所
存有未可同日而语者斯又未可以词章声病
为之等第也印持诗晚多忧时叹世之言余之
被逮也印持为诗伤之戒心党祸有林宗野哭
之志焉印持不自悲而为余悲又不为余悲而
为斯世悲也盖印持闻道之后其带性负气不
可遏捺如此呜呼此其所以为印持也欤
  琴述叙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余读嵇叔夜琴赋曰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
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
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叔夜
精于琴德拟诸其形容可谓至于斯极者矣及
其临刑东市顾视日景索琴而弹之曰广陵散
于今绝矣就死命也其处死生之际渊静放达
皆琴德也叔夜殆可谓以琴解者也孔子学琴
于师襄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吾
夫子盖于鼓琴见文王焉当其有閒之时有所
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与叔夜之所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称者何异使叔夜游于洙泗之閒弹琴咏歌安
知不在思点之列乎古之人追耆逐好至于破
冢发棺据船堕水极其所之皆可以委死生轻
性命玩此者为玩物格此者为格物齐此者为
齐物物之与志器之与道岂有两哉余与武林
严印持交知其人博雅好古能琴善书奕居弟
二品印持殁后三年其子子岸以雷琴述示余
观其慕之之专购之之艰得之之异为之累欷
三叹若其微鉴识真精研闇解非叔夜一流人
不能辨也读斯述也恍然见印持于闲房高轩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清夜朗月之中空山雪飞寒梅飘瞥安知印持
不乘彼白云抱琴而来游乎余不知琴乃因琴
述而知印持且知印持于身后如富吾世而再
得一印持也子岸属余为印持作传余未及为
而先书此以复之虽然世有读琴述者固巳穆
然深思而得其为人矣又何必寻行数墨件系
其行事而后曰此某人之传也哉
  三严作朋集序
渊明移居诗云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
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每与长蘅诵此诗辄掩卷叹息因相约以二十
年之中粗了婚宦事环山阻水卜筑其中招邀
高人胜友读书养性老死不出庶几渊明之诗
所云长蘅于里中敬事程孟阳娄子柔于武林
好严印持忍公兄弟其所屈指为南村之友者
则诸君其人也今年忍公以三严作朋集寄示
则皆与其伯子印持季子无敕家门酬和之诗
读未终卷忾然太息者久之因念余与长蘅诵
渊明之诗酒酣灯灺诸言历历在耳而长蘅之
墓木已拱矣所谓三严者印持亦巳即世忍公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无敕皆杜门学道如退院老僧孟阳贫老栖栖
旅人匏系不得归而余以馀生长物误落尘网
如杜少陵所谓岂知牙齿落名忝荐贤中则尤
可叹也然而读作朋之集则渊明南村晨夕之
閒抗言在昔赏奇文而析疑义者三严兄弟閒
盖诚有之渊明之友不能不取诸邻曲若颜延
年殷景仁庞通之流而三严以兄弟作朋不待
栗里之卜无俟只鸡之招余与长蘅之所叹慕
而不可得者于三严之诗见之斯不尤可羡矣
乎嗟乎长蘅巳矣余方于舍后凿池种竹诛茅
卷三十三 第 13b 页
作室以待孟阳之归𥿄窗竹屋灯火青荧咏三
严之诗句追长蘅之话言不知其留连感叹当
何如也书之以诒忍公俾为之叙
  来氏伯仲家藏诗稿序
余为诸生时则闻萧山有来梦得先生与其弟
封公以经明行修发闻于东南而皆浮湛庠序
閒以老梦得为诸生祭酒需岁次贡于礼部甫
授一毡竟坎壈以死而封公及见其子泽兰成
进士就养侯官邸中安车道衣揽八闽山川之
胜盖其伯仲才名相埒曝腮铩羽困踬于名场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亦相似而迨其晼晚不能无丰啬若此泽兰服
阕补令嘉定民和讼平裒其世父与封公之遗
稿梓而藏于塾请余叙其首余受而读之大都
原本伦物极命理道于父子兄弟朋友之閒三
致意焉食贫不遇羁游索处举子毷氉之怀旅
人侘傺之况劳人志士慨慷愤盈之思一见于
吟咏悲而思怨而不怒无绮靡之习无噍杀怨
怼之音斯可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盖梦得
兄弟閒自为师友镞羽括砺以求古人通经好
古修词立诚之学内行淳备兄友弟共有沛国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江陵连栋聚食之遗风至性郁勃怀而不谕故
皆于其篇什发之泽兰积习名教源远流长孝
乎惟孝施于有政岂偶然哉吾夫子论诗以兴
观群怨事父事君为法则吴均集有破镜赋颜
之推取朝歌胜母之义疾其恶名垂之家训如
伯仲之诗上不悖尼父之训而下可免于黄门
之戒太史氏之采风者将有取焉岂特著教于
家塾而巳昔梁元帝著书纪述忠孝全者用金
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
以斑竹书之世有湘东王录来氏之诗我知其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必以金银笔从事焉而余非其人也姑为序之
以副泽兰之意
  秦槎路史序
古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春秋诸大夫宴享皆
赋故赵孟曰武亦以观七子之志诗之为用大
矣周官行人之职辨五物为五书以反命于王
以周知天下之故皇华之诗曰駪駪征夫每怀
靡及其二章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君之命使
臣也歌皇皇者华以遣之其来也歌四牡以劳
之观君之以诗遣劳其臣则使臣之咨诹以反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命者可知已矣然则诗之为用于使臣之职不
尤重与平湖屠幼绳释祸为行人奉 命册封
韩府自京师抵平凉往还万里登临跋履吊古
抚今欢娱虑叹必发之于诗读其诗而幼绳之
志其可知也文以足志词以足言托物连类主
文谲谏其不独俪花斗叶以词赋为君子而已
也幼绳留心天下事輶轩所至访边塞之要害
问民生之疾苦于时艰国恤三致意焉周官之
五书皇华之咨诹盖庶几近之皇华之序曰送
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幼绳之于使职可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谓有光矣四牡曰有功而见知则说矣小雅之
世君臣相说鹿鸣式燕而忠臣嘉宾得尽其心
予窃有厚望焉
  林太史玉署初编序
武林卓去病好论天下士每得一士不远千里
相报数诒书称东瓯林可任之贤超然流俗之
外者也余心识之后十馀年而可任以蒲圻令
考最 天子召见称旨超拜为史官于是可任
之名一日而倾动馆阁而余之前知可任者则
以去病也可任之门人汉阳刘侯令于吾邑刻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可任之文以行而属余叙之国家开建史馆储
偫贤俊为异时纶闱之用其体猊甚尊其期待
甚厚而久之乃沿袭为故事正宗正声熟习如
兔园旧册瀛洲课试伊吾背诵顾视进贤冠两
翅浮动炤壁有哑然失笑者岂储养教习之本
意哉于是 天子慨然太息访求 祖宗典故
妙选郡邑之良入居中秘而可任褒然为之眉
目于是可任之文始大显而世之读可任之文
者以为原本经史渔猎贾陆卓然经世之作可
以副 圣主旁求爰立之意非犹夫骈枝俪叶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以词赋为君子者也词垣诸君子扬扢可任之
文可谓至矣而北海刘太史则以为可任尤通
释典以出世为经世异于世之为文人者余尝
闻赵大洲教习时尝语诸吉士曰昨见高中玄
问诸君近习何书余对以劝读楞严经中玄摇
首曰亦大奇然余思之诸君长者四十馀少者
亦二十馀矣不以此时奇更何时耶嗟乎刘太
史之所谓异即中玄之所谓奇也玉堂之署铃
索昼寂藜火夜然可任居之亦何以异于禅灯
道院耶试举大洲之云以似诸君子经世出世
卷三十三 第 17b 页
两者何居更当共下一转语也
  贺中泠净香稿序
余为举子与公安袁小修丹阳贺中泠卒业城
西之极乐寺课读少閒余与小修尊酒相对谈
谐閒作而中泠覃思自如一灯荧荧雪车冰柱
击戛笔砚閒迄今三十馀年犹耿耿在吾目中
也余与中泠既第皆系名党籍屏居削迹过从
稀简余踪迹疏放游于酒人词客之閒把玩岁
月荏苒无成中泠却埽读书焚膏宿火约略如
举子时于是中泠之志气日强学殖日富钩章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刿句大放厥辞而余遂瞠乎其后矣更十馀年
余益困于钩党放逐逮系与死为徒而中泠以
资望深重入践卿寺出领节钺休沐归里角巾
布袍访余山中酒阑灯灺屈指三十年事杳然
如昔梦蓟子训与老翁摩娑铜人相谓曰适见
铸此而已近五百岁矣余与中泠所遘岂有异
也中泠顷以其诗文集示余俾为其序中泠之
诗文其境会多余所阅历而已荡为陈迹矣其
人多余所游好而巳化为鬼录矣余抚之益不
能无子训长安霸城之感而至于语言之妙能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使沧桑陵谷攒簇于眼前陈人异物活现于𥿄
上则余所为徘徊俯仰坐卧而不能置者也余
老矣于中泠礼先一饭顾不能不以此事逊中
泠漫题数语叹息而归之自今以往中泠将出
而大用于世不复埋笔札之役余閒居无事尚
欲以桑榆之未光与中泠争长于黄池以斯言
当致师焉其可矣
  增城集序
户部郎伊阙李君榷关浒墅编次所著增城集
若干卷镂版行世余读而叹曰书有之诗言志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歌永言春秋诸大夫会而赋诗曰武亦以观诸
子之志斯集也可以观李君之志矣夫世之称
诗者较量兴比拟议声病丹青而已尔粉墨而
已尔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其或不然剽窃
掌故傅会时事不欢而笑不疾而呻元裕之所
谓不诚无物者也志于何有今以李君之诗观
之古乐府取诸长庆之讽谕杂诗取诸梓潼之
感兴七言古诗取诸少陵之变风五七言今体
仗境托物缘情绮靡要以言其志之所之而巳
少陵当天宝乾元之閒嗟辅相之失职悼法令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之滋章故其诗曰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
时用啇鞅法令如牛毛君之诗于虏讧盗横民
穷政僻无不极其忾叹而归其责于政本有将
荷作柱以榝充帏之刺焉盖君之通达国体切
直敢言如此令采风之使进而被之管弦言之
无罪闻之足戒岂不足以列四诗之目而称五
谏之首也哉君以名家子鹊起甲科居官理平
中更坎陷无左官迁客之思在关门计口食俸
帘阁萧然以其閒与通人高士丹铅文史觞咏
移日君之志固不尽于诗而诗亦不足以尽君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也以此观君之志则可矣
  瑞芝山房初集序
苏子瞻叙南行集曰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
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古之人其胸中无所
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污隆道
术之醇駮苞罗旁魄如数一二及其境会相感
情伪相逼郁陶骀荡无意于文而文生焉此所
谓不能不为者也古之善为诗者搜奇抉怪刻
肾擢腑铿锵足以发金石幽眇足以感鬼神尝
试诵读而歌咏之平心而思其所怀来皆发摅
卷三十三 第 20b 页
其中之所有而遘会其境之所不能无求其一
字一句出于安排而成于补缀者无有也如其
不然而以能为之为工则为剽贼为涂抹为捃
拾补缀譬诸穷子乞儿沾人之残膏冷炙自以
为厌饫而终身不知大庖为何味也可不悲哉
井研雷君雨津以进士起家司理镇江江汉炳
灵韡晔秀发殆不减左思所云其所为歌诗风
骨峻拔气韵清远而五言古诗尤为绝出观其
胸中苞罗旁薄殆无不有遇其情生境合亦所
谓不能不为之为工者(耶/近)代以诗鸣蜀者无如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杨用修用修之取材博矣用心苦矣然而佣耳
剽目终身焉为古人之隶人而不知也粉墨青
朱错互丛庞穷老尽气 其端原者其受病皆
以能为为工者也岂用修独耶余序君之诗而
称子瞻之序南行者以发其端居今之世能发
子瞻之绪言而救用修之俗学者必雷君也岂
徒以诗鸣蜀也哉
  南游草叙
同年友淮南李公易直岂弟为时长德其子藻
先字黼臣掉鞅词坛才情烂漫好为歌诗叉手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击钵往往倾倒坐客所著南游草其一班也自
近世之言诗者以其幽眇峭独之指文其单疏
僻陋之学海内靡然从之胥天下变为幽独之
清吟诘盘之断句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
微识者之所深忧也黼臣之诗原本志意铺张
声韵渡江南游境会䜣合二十四桥之明月与
三百六十之红阑绿浪山川风月笙歌舡舫出
没吞吐于笑歌笔墨之閒琴书彝鼎资其古香
时花美女发其佳丽此真黼臣之诗也矣岂肯
寄今人篱落下效蝇声蚓窍之音苟然相慕说
卷三十三 第 22a 页
也哉黼臣诒书山中以五言十六韵赠余且曰
愿有以益也夫甓社之明珠蔽亏日月楚州之
神宝感动上帝其声影符彩苞孕于有无光景
之中故足宝也惟诗亦然富有日新拟议以成
其变化岂复有声韵可陈境会可拟乎枚叔称
广陵之涛曰似神而非者三此可为诗喻也黼
臣勉之更数年后吾知珠不在甓湖宝不在楚
州而焰焰者在黼臣之卷牍閒也
  林六长虞山诗序
山阴刘念台先生却扫谢客游士不得款其门
卷三十三 第 22b 页
顾独好闽人林六长诒书告余曰六长佳士不
愧公题目者也六长居虞山小兰若卧病浃旬
编荆为门支石为榻瓦灯败帏风床雨席意萧
然安之病少閒与一二老僧逸民探雪井历石
城咏尝建皎然破山之诗访淳于斟慧平子之
遗迹策杖告别箧中惟道书诗卷及所藏邹忠
介公奏议耳今年相过于南湖出所著虞山草
属余叙之自余通籍以至于归田海内之文人
墨卿高冠长剑连袂而游于虞山者指不可胜
屈也百年之前昆山周诗以言能诗精医一长
卷三十三 第 23a 页
须肩行李左贮古书医方右贮茶灶食鼎焚香
埽地幽居服食死葬于孙氏之吾谷五十年以
前金华吴少君孺子自言不识字赋诗辄令人
起草采古藤玩清池尝旬月不火食侨寓丹井
有俗子訾其诗持铁杖击之踰墙而免死葬锡
山之邹氏吾所闻高人逸民此两人者其庶几
乎以言孺子之诗皆不甚传于世使人想像其
流风于清泉茂林之閒后有知六长者游于虞
山问六长之侨寓而徵其诗附于以言孺子之
后斯亦虞山之美谭乎刻成以示念台曰余之
卷三十三 第 23b 页
所以题目六长者如此
  戴初士文集序
萧伯玉叙初士之诗以宣州诸葛笔自况谓二
管之外别无尝笔以应柳诚悬之别求不如初
士之才随地而出予取予求而无不有之也伯
玉心折于初士而厚自矜重其作故其言如此
吾以为善言初士之诗文者宜莫如伯玉初士
夙承家学掉鞅词坛感槩立节千里颂声世之
予取予求不啻如诸葛之笔而其望而走集者
亦岂必皆右军诚悬假令厚自矜重必待右军
卷三十三 第 24a 页
诚悬而后卑之以善笔譬之寻锦丈帛非不盖
丽用以衣被天下其可得乎初士才气横溢词
源倒流如喷泉之涌出如龙气之腾上袖可以
代笔发可以揾墨三钱鸡毛笔可以纵横挥洒
葛洪有言庙堂之上高文典册用相如军书旁
午羽檄交驰用枚皋伯玉之与初士相为则两
伤偏至则双美故曰善言初士者宜莫如伯玉
也虽然伯玉亦闻诚悬之论笔乎毫管甚佳出
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
细锋长则洪润自繇毛细则点画无失此善喻
卷三十三 第 24b 页
也孔子作春秋隐桓之际则章太史公亦曰藏
之名山传之其人盖宽饶杨恽之徒以语言文
字得祸者锋短而毫劲之故也初士抱长沙忠
州之志其言多指陈时政流涕太息其大指归
于明主德颂相业以忠君忧国为能事定交而
求易心而语殆有得于锋长毛细之谕乎他日
高门省户出人讽议题薰风之诗而效正笔之
谏置宣州二管于退冢曰毛锥子安足用也伯
玉之所以相况者又将何如
  秋怀倡和诗序
卷三十三 第 25a 页
钱塘卓方水作秋怀诗十七首桐乡孙子度从
而和之二子者高才不偶坎壈失职皆秋士也
读其诗其襟期志气如秋天之高月之明而水
之清也其摅英散馥如白云之在天而黄菊之
始华也其寥戾奔放如朔雁之叫远空而沉吟
凄断则蟋蟀之警机杼也读之再四徘徊吟咀
悽然泣下信二子之深于秋也方水不鄙余抠
衣而请益余告之曰子读韩退之之秋怀乎叹
秋夜之不晨悼萧兰之共悴此悲秋者之所同
也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归愚识夷涂汲古
卷三十三 第 25b 页
得修绠此四言者退之之为退之俨然在焉亦
思所以求而得之乎夫悲忧穷蹇蛩吟而虫吊
者今人之秋怀也悠悠亹亹畏天而悲人者退
之之秋怀也求秋怀于退之而退之之秋怀在
焉求退之于秋怀而退之在焉则夫为二子者
自此远矣退之不云乎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
乐而悲之夫志乎古者未有不遗乎今未有不
遗乎今而能志乎古者也今之人秋怀今也二
子之秋怀亦今也吾愿二子之遗之也吾诚与
二子乐而悲之且亟称其人以劝焉
卷三十三 第 26a 页
  重刻东壁遗稿序
吴郡祝希哲序其表弟蒋秀才焘梦召记紫府
琼台之事与玉溪生传李长吉死时事合长吉
死七百有馀年其歌诗盛传于世而焘之所存
者科举论策之文而已微希哲世几不知有焘
于戏斯尤穷矣玉溪生之传贺感叹于世之才
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也则所谓天上
差乐者信耶焘之所就远不逮贺而亦以作记
召帝之怜才也殆有甚于昔耶取士之法诗赋
举业代变帝之所耆好亦因时代殊耶陆鲁望
卷三十三 第 26b 页
言攻诗者抉擿刻削以暴天物故天致之罚以
言乎长吉诸人则可矣焘攻举子业未尝有抉
擿刻削之能事而帝不予之年破胎杀卵是天
自为暴也谁罚之耶然焘不幸蚤死获以其名
配贺于七百馀年之后斯帝之所以私焘者耶
帝不右焘而希哲能使其名立文人之笔能与
帝争耶于乎是皆不可得而知也焘之从孙鐄
字公鸣重刻焘所著东壁遗稿而属余序之曰
以永焘也公鸣有逸才殆所谓奴仆命骚者它
日为楚骚序列长吉与焘之事呵问上帝流传
卷三十三 第 27a 页
人閒则所以永焘者或不尽乎此
  钱集之遗稿序
自唐玉溪生为李长吉传载绯衣人召记白玉
楼之事后七百馀年而吴郡祝允明序其中表
蒋焘秀才所谓召记紫府琼台者与长吉死时
略相类余尝叙焘遗稿以谓焘所业者皆科举
论策之文何足以侔于长吉而帝亦重之如是
岂帝之嗜好亦与时下上耶不然则亦佛氏所
谓宿习馀因固不可以一世论也今年丹徒钱
密纬氏以其子集之之遗文属余余论而悲之
卷三十三 第 27b 页
集之之年不能逮长吉戛戛科举之业以焚膏
继晷之馀作为辞赋故其所存者止于如此然
其于焘则不啻过之矣集之临终正定泊然委
世无奇怪之迹可称于世然人之精英秀特者
必不为草亡木卒与凡物澌尽其为帝之所才
在玉楼紫府之閒宜无疑也密纬肆力于辞赋
潘江陆海沾丏一时集之羁贯轩翥海内艳称
之以为王叔师文考再见于世叔师欲为鲁灵
光殿赋使文考就往图之文考遂自为赋以献
叔师为之辍翰使天假集之以年其与叔师父
卷三十三 第 28a 页
子并称赋家又何难哉然余观文考少得恶梦
作赋以自厉其词俶诡不合大道而集之證道
幽览之赋咏怀游仙之作旷然有一死生齐得
丧之思殆又非文考所可几及也余所谓宿习
馀因不可以一世论者其又可知已矣文考既
殁叔师之注楚辞尤致意乎天问殆亦有感于
浮湘之故乎密纬之才不减叔师其为天问若
对之属以悼集之后世必有述焉子其母让集
之死后之一年篯后人谦益为其序
  郑圣允诗集序
卷三十三 第 28b 页
有明重熙累洽之朝有读书修行之士上应皇
极四星在 帝左右者司礼监秉笔太监任丘
郑君是也君名之惠字圣允少负渊敏与其友
汤君盛刘君时敏镞砺问学厌薄内府沿袭典
籍以为謏闻固陋有志于左氏太史公班固之
书久之而其学大成肌劈理解浸渍演迤虽通
人大儒未能或之先也朝夕禁近自公退食焚
膏宿火被服寒素有古劳人良士之风今年余
见之于请室方翻阅三国以后诸史朱黄俨然
雠勘错互纂言纪事州处部居盖将荟撮其诏
卷三十三 第 29a 页
令文章卓然有用于世者为论思献纳之助而
非徒以翰墨为能事也君以其閒出其诗集盥
靧肃拜而请余为叙君之诗篇什甚富所存者
绝少而余所见者尤少崇祯元年奉使中州过
岳忠武汤阴故里感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之语流涕沾轼赋诗以申意已已虏薄城下忧
时爱国赋今体诗八首余读君集于是数章者
回环吟咀三致意焉嗟夫小雅巷伯之诗其卒
章曰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夫子存而不削以是
为可以怨也春秋列国卿大夫书名独齐高傒
卷三十三 第 29b 页
鲁季友书之曰子传以为贤而子之也然则小
雅之存孟子亦子之也夫子固不以其寺人而
不子之也以诗与春秋之法取之则汉之吕彊
后唐之张承业本朝之怀恩覃吉其为夫子之
所子可知已矣余序君之诗大书于首简曰寺
人郑子作为此诗以附于小雅春秋之义后之
君子诵其诗而论其世其必慨然于余言也矣
丁丑九日序
  士女黄皆令集序
今天下诗文衰熸奎璧间光气黮然草衣道人
卷三十三 第 30a 页
与吾家河东君清文丽句秀出西泠六桥之间
马塍之西鸳湖之畔舒月波而绘烟雨则有黄
媛介皆令吕和叔有言不服丈夫胜妇人岂其
然哉皆令本儒家女从其兄象三受书归于扬
郎世功歌诗画扇流传人间晨夕稍给则相与
帘阁梯几拈仄韵徵僻事用相娱乐而已有集
若干卷姚叟叔祥叙而传之皆令又属杨郎过
虞山传内言以请序于余余尝与河东评近日
闺秀之诗余曰草衣之诗近于侠河东曰皆令
之诗近于僧夫侠与僧非女子之本色也此两
卷三十三 第 30b 页
言者世所未喻也皆令之诗曰或时卖歌诗或
时卖山水犹自高其风如昔鬻草履又曰灯明
惟我影林寒鸟稀鸣窗中人息机风雪初有声
再三讽咏凄然诎然如霜林之落叶如午夜之
清梵岂非白莲南岳之遗响乎河东之言僧者
信矣繇是而观草衣之诗可知已矣叔祥之序
荟稡古今淑媛以媲皆令累累数千言譬之貌
美人者不论其神情风气而必曰如王嫱如西
施如飞燕合德此以修美人之图谱则可矣欲
以传神写炤能无见笑于周昉乎癸未九月虞
卷三十三 第 31a 页
卷三十三 第 32a 页
卷三十三 第 3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