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八
 序一
  皇明开国功臣事略序
谦益承乏史官窃有志于纂述考览 高皇帝
开国功臣事迹若定远黄金海盐郑晓太仓王
世贞之属人自为书舛駮疑互未易更仆数则
进而取徵于实录实录备载功臣录籍所谓臧
诸宗庙副在有司者也革除以后再经刋削忌
讳弘多鲠避错互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疑者丘盖不言将使谁正之哉天启甲子分纂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神宗显皇帝实录翻阅文渊阁秘书获见
高皇帝手诏数千言及奸党逆臣四录皆 高
皇帝申命镂版垂示后昆者国史之脱误野史
之舛缪一一可据以是正然后奋笔而为是书
先之以国史證之以谱牒参之以别录年经月
纬州次部居于是开国功臣之事状粲然矣元
人苏天爵撰名臣事略疏其人若干而系之以
事不用史传之体而宋李焘长编商订异同举
正得失最为详慎谦益窃于二家取法焉古之
史家必先网罗放失旧闻摭经采传孔子行求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七十二国宝书太史公采世本国语司马光修
通鉴先令其属官草长编今简牍浩烦是非漫
漶一无所援据而俨然以作者自命攀迁固而
驾寿瞱非愚则诬也谦益之为书姑志其小者
近者如掌故之籍如甲乙之簿或笔或削发凡
起例则以俟后之君子斯谦益之志已矣是书
经始于天启四年癸亥又明年乙丑除名为民
赁粮艘南下船窗据几摊书命笔归田屏居溷
厕置笔越三年始告成事点勘粗毕而 先帝
登遐之诏至矣呜呼谦益狂愚悻直触忤权倖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圣朝宽仁得以优游里闬从事牍聿摩娑卷
帙省念岁时其敢忘 先帝之大德哉明年戊
辰 今上改元崇祯而书成于丁卯之八月是
年十二月旧史官钱谦益谨叙
  开国群雄事略序
序录开国群雄首滁阳亳都者何也志创业也
数月而馆甥期年而别将脱真龙于鱼服之中
而借以风雷傅之羽翼滁阳之于 圣祖其亦
天造草昧有开必先者乎元失其鹿斩木揭竿
鱼书狐呼之徒汝颍先鸣淮徐响应濠城遥借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声势因缘起事而滁阳位又在四雄之下彭赵徐
城之逋寇也俨然踞坐堂皇指撝奔走所谓微乎
微者也滁阳既殁孤军无倚假滦城之虚名嘘崖
山之馀烬用以部署东南号令天下定台城开吴
国建帝王万世之业日月出而爝火熄于是龙凤
之君臣事业风销烟灭杳然荡为穷尘而沦为灰
劫矣嗟夫安丰之擐甲宁逆耳于青田瓜步之胶
舟终归狱于德庆汉祖天授不讳受命于牧羊光
武中兴聊复称帝于铜马用是系以年月疏其终
始放司马迁楚汉月表之意俾后世有观焉昔张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衡上书谓更始居位光武初为其部将然后即真
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然则龙凤之号或
亦 高皇帝之所不废也次伪天完次伪汉次伪
夏志割据也次东吴次庆元志盗窃也天命不僭
夷狄有君故以扩阔陈友定终焉于乎有元非暴
虐之世庚申非亡国之君也惟其聪明自用优柔
不断权分椒涂政出奸佞宠赂于焉滋章纪纲为
之委替沙河之溃师费以亿万而败将归踞于台
端高邮之围寇功在漏刻而大军立卸于城下省
院之駮议未决而航海之宝贿直达于宫中江淮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之壁垒方新而旷林之干戈相寻于阃外驯至抚
军之院朝设而夕罢讲解之书此奉而彼格南讨
之诏旨甫出河北而北征之师旅已捣燕南然后
仰观乾象而喟然知事之不可为也宁有及乎诗
不云乎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后之人主读仪鉴
之诗而以庚申为前车虽与天无极可也书成后
之十六年涂月朔旧史官钱谦益谨叙
  重辑桑海遗录序
余读吴莱立夫桑海遗录序称淮阴龚开圣予
所作文宋瑞陆君实二传类司马迁班固所为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陈寿以下不及也余往搜癸辛杂职见圣予水
浒三十六赞知为经奇之士因立夫之言求问
其所谓二传者而卒不可得意其芜灭不复传
人閒矣江阴李君如一家多藏书有陶宗仪九
成草莽私乘余从借得之圣予所作二传及君
实挽诗序皆具载焉篝灯疾读若闻叹噫须髯
奋张发毛尽竖手自缮写不敢以属侍史渍泪
彻𥿄不数行辄掩卷罢去也当似道专国时宋
瑞累为台臣劾罢中外践更席不暇煖年仅三
十有七援钱若水例致仕而君实以乙科居广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陵幕府凡十有六年李制置祥甫始上其名于
朝当此时举朝之视二人者犹轻尘之栖弱叶
惟不得扫而去之也迨北兵日迫宋瑞由赣州
勤王而君实亦以奉请留中朝廷之上始知有
此两人嘻亦已晚矣宋瑞守平江陛辞始建分
镇用兵之策朝议犹以其论阔远书上不报至
景炎新造陈宜中犹以议论不合使言者劾罢
君实张世杰力争始召还嗟乎天下方胡马渡
江翠华浮海此诚所谓中流遇风胡越相济之
时已而大臣犹用机械銡轧人言官犹用毕牍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抹摋人首尾应和如承平时故事一二劳臣志
士奋身于沧海横流之中为国家任难卒使之
有项不得信有唾不得吐骈首缩舌与社稷俱
烬宋家三百年宗庙一旦不食其所繇来者渐
矣盖非独似道一人之故也夫劳臣志士既得
死所所以报国恩而酬人望者无馀事矣独其
志有所为而时事不可为时事犹或可为而坐
视其必不可为持忠入地杀身无补千载而下
揽其事者欷歔烦酲天地改色灵风怪雨发作
于敝𥿄渝墨之閒而况立夫之去宋季非立乎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定哀者乎又况圣予之与君实同居幕府而身
为遗老者乎呜呼其尤可感叹也矣立夫所辑
桑海遗录既不可得而见而其序幸存今又得
圣予二传则其书犹不亡也余故录为一通藏
之箧衍题之曰重辑桑海遗录与立夫同时者
黄文献公溍作陆君实传后序补圣予之阙逸
订新史之同异其文亦迁固俦也庸并著之新
史二传多沿袭圣予又巳著于史故不复载武
夷谢翱皋羽者信公之客亦以遗老终犹君实
之有圣予也其遗文以类附焉若有宋之馀民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旧事网罗放失不可胜纪余藏书不多力未之
逮也盖将遍访之好古君子如李君者以卒立
夫之志焉而为之序以发其端万历四十七年
夏四月史官钱谦益谨叙
  少司空晋江何公国史名山藏序
少司空晋江何公稚孝起家万历中道德洽闻
蔚为大儒慨国史之无成书也扬榷典谟勾稽
掌故发愤尽气编摩数十年遂告成事公既殁
其书始大行于世仲子南户部郎九说诒书谦
益使为其序谦益窃谓公之为是书也有三难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焉亦有三善焉东汉以后之史皆成于异代今
以昭代之人作昭代之史忌讳弘多是非错互
公羊托指于微词韩愈戒心于显祸一难也迁
固之书讨论于再世晋唐之史假借于众手今
以一人一时网罗一代之事既非耑门服习之
学又无史局纂修之助二难也龙门之采世本
也涑水之脩长编也述作之源流笔削之先资
也今之纪载纷如其可资援据者或寡矣远无
徵于𣏌宋近或指乎隐桓三难也公之为书也
果断以奋笔采毫贬芥不以党枯仇腐为嫌此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一善也专勤以致志年经月纬不以头白汗青
为解此二善也介独以创始发凡起例不以断
烂芜秽为累此三善也公盛年迁谪读书讲道
无声色货利之好无荣名膴仕之慕专精覃思
穷年继晷故其著作之成就如此呜呼本朝学
士大夫从事于史者众矣以海盐之志焉而弗
史以太仓之力焉而弗史以南充之位与局焉
而弗克史国家重熙累洽度越汉唐而史事阙
如此亦士大夫之辱也后有徵明史者舍公何
适矣虽然书成而署之曰名山藏隐史名也其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总而称记也则本纪志传阙焉记大事则年表
阙焉终篇则叙传阙焉削史体也一再登庸官
至卿贰藏弆箧衍不敢缮写进御辟史职也公
盖未尝自以为史也谦益窃取其书读之开天
之创业月表具在其可委诸陈迹乎开国之重
典丹书未亡其犹问诸故府乎朱墨之秘录岂
无取于是正而丹青之俗说岂无待于刋削者
乎公之史既有成书而不敢以史自命岂徒也
哉天启中余承乏右坊公与祥符王损仲皆官
光禄时时过从商略史事损仲告公曰古之为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史者记则记书则书史则史公之称斯名也何
居公蹴然起谢曰乔远固陋守其朴学藏诸镜
山之下传诸家塾僭矣敢冒国史之名诒本朝
三百年史局之羞乎余与损仲叹此达言以为
美谭繇今观之非公之道德洽闻具有三善者
不能史非公之好学深思信而好古不能不自
以为史也然则今之大书深刻发名山之藏而
传诸通邑大都者以徵于后世则可矣其无乃
非公之志也与
  新刻十三经注疏序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十三经注疏旧本多脱误国学本尤为舛駮迩
者儒臣奉 旨雠正而缪缺滋甚不称 圣明
所以崇信表章至意毛生凤苞窃有忧焉专勤
较勘精良锓版穷年累月始告成事而属谦益
为其序序曰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
于汉晋稡于唐而是正于宋欧阳子以谓诸儒
章句之学转相讲述而圣道粗明者也熙宁中
王介甫凭藉一家之学创为新义而经学一变
淳熙中朱元晦折衷诸儒之学集为传注而经
学再变介甫之学未百年而熸而朱氏遂孤行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于世我 太祖高皇帝设科取士专用程朱
成祖文皇帝诏诸儒作五经大全于是程朱之
学益大明然而再变之后汉唐章句之学或几
乎灭熄矣汉儒之言学也十年而学幼仪十三
而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而舞象二十而学礼惇
行孝弟三十而博学无方孙友视志春诵夏弦
秋学礼冬读书其为学之科条如是而巳其言
性言天命也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
神则知土神则信存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以长育仁义礼智之性所谓知性知天者如是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而巳宋之学者自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埽除
章句而胥归之于身心性命近代儒者遂以讲
道为能事其言学愈精其言知性知天愈眇而
穷䆒其指归则或未必如章句之学有表可循
而有坊可止也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
道圣人之经即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贤者
高自标目务胜于前人而不肖者汪洋自恣莫
可穷诘则亦宋之诸儒埽除章句者导其先路
也修宋史者知其然于是分儒林道学釐为两
传儒林则所谓章句之儒也道学则所谓得不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传之学者也儒林与道学分而古人传注笺解
义疏之学转相讲述者无复遗种此亦古今经
术升降绝续之大端也经学之熄也降而为经
义道学之偷也流而为俗学胥天下不知穷经
学古而冥行擿埴以狂瞽相师驯至于今辁材
小儒敢于嗤点六经呰毁三传非圣无法先王
所必诛不以听者而流俗以为固然生心而害
政作政而害事学术蛊坏世道偏颇而夷狄寇
盗之祸亦相挻而起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君
子反经而巳矣诚欲正人心必自反经始诚欲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反经必自正经学始 圣天子广厦细旃穆然
深思 特诏儒臣是正遗经进御诚以反经正
学为救世之先务亦犹 二祖之志也不然夫
岂其王师在野方隅未静汲汲然横经籍传如
石渠开阳故事润色太平也哉凤苞之较刻也
表遗经也尊圣制也砥俗学也有三善焉余故
徇其请而为之序肤浅末学不揆梼昧序赞圣
经譬诸测量天地绘画日月非愚则狂也溯经
传之源流订俗学之舛駮使世之儒者孙志博
闻先河后海无离经而讲道无师今而非古胥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天下穷经学古称 圣明所以崇信表章至意
则是言也于反经正学其亦有小补矣夫崇祯
十二年十一月序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
今上甲子苏郡续脩学志成司教刘君某司训
刘君某后先董其事而文太史文起实为其序
两刘君以为谦益少游于学宫应博士弟子选
亦宜有言序诸首学志之修昉于蔡司理昂而
王文恪公序之文恪亦学之博士弟子也故以
人才之出如范文正者望诸乡之子弟焉而文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起之序则以乡贤之籍人物之考推明作者风
励作成之意而忾叹于吾苏之所以重者亦犹
文恪之志也余虽有言亦何以加诸而两刘君
之请不可以巳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
弟其亦可乎宋景祐初范文正来典乡郡始请
立学而安定胡先生为之师当是时安定之门
人称于海内而滕甫钱藻范纯佑辈则学之弟
子也自时厥后居师席者如王逄之朱伯原陈
唐卿之徒相率推明安定之教师严道尊英才
辈出逮于我明苏人士为极盛则夫师之所以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教弟子之所以学其亦有可得而言者乎安定
尝患隋唐以来仕进者苟趋利禄尚文辞而遗
经业其教授诸生一以经术为本学者之于经
术也譬如昼行之就白日而夜行之光灯烛也
非是则伥伥乎何所之矣古之学者九经以为
经注疏以为纬专门名家各仞师说必求其淹
通服习而后已焉经术既熟然后从事于子史
典志之学泛览博采皆还而中其章程檃其绳
墨于是儒者之道大备而后胥出而为名卿材
大夫以效国家之用师以此教弟子以此学岂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独安定之于吾苏也哉自儒林道学之岐分而
经义帖括之业盛经术之传漫非古昔然而胜
国国初之儒者其旧学犹在而先民之流风馀
韵犹未泯也正嘉以还以剿袭传讹相师而士
以通经为迂万历之季以缪妄无稽相誇而士
以读书为讳驯至于今俗学晦蒙缪种胶结胥
天下为夷言鬼语而不知其所从来国俗巫士
志淫民风厉生心而发政作政而害事皆此焉
出使安定诸公而在有扼腕痛哭而已矣呜呼
又岂独吾苏为然也哉虽然吾苏土风清嘉文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学精华海内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在有宋时
天下之立学自吾苏始而安定之教条所谓传
经谊信师说者吾苏士实先被之近世以来剿
袭缪妄之学流传四方者吾苏士应和之最捷
苏之于海内盖所谓得气之先者也溯流而穷
源数典而尊祖邮文词而返经术祢安定而宗
周孔吾苏之人士能不首任其责矣乎朱伯原
之文曰为文足以贯道为经足以通理其绪言
具在也自唐陆中允宋王魏国二十五贤以下
其芳规具在也以曾文定之文章而六经阁之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一记不能不屈服于浙帅古之人其明经而穷
理如此其深且笃也反而求之吾乡之子弟其
有馀师也矣不然斯制之修也搜采遗文考见
陈迹以为是学之文学掌故而巳先之以文恪
重之以文起不啻錞于申之而两刘君又谆复
于余之赘言何为也哉是志也成乡人子弟来
游来观因余之言有所考问而兴起焉奋乎百
世之下文定之风烈与安定之教思若将旦暮
遇焉余少应博士弟子选今且老矣庶几有辞
于乡之子弟而两刘君风励作成之意亦不徒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也哉
  乡约序
建德宋侯来令尝熟岂弟明允期年而大治修
举乡约申明 高皇帝谕民六言以训于蒙士
反复训解镂版颁布期于家谕而户晓焉乡约
之制莫备于周官周官大司徒以三物教万民
而宾兴之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高皇帝
之谕民所谓孝顺父母六行之首也尊敬长上
六行之二也和睦乡里则睦姻与任恤兼举焉
而继之曰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大司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其七曰造言之刑其八曰
乱民之刑造言者讹言惑众乱民者乱民改作
执左道以乱政皆不安生理务作非为者也周
官于六刑之外加此二刑故 圣祖亦谆谆戒
谕焉然大司徒之六行八刑 圣谕以六言蔽
之大哉王言比之周官盖尤简约而著明矣地
官之属乡大夫之职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
退而颁之于其乡吏州长党正族师各掌其教
治政令月吉则属民而读法今吾宋侯之所修
举者谓非周官之遗法不可也吾里之人尚深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念侯之德意无以空言憖置之哉昔宋文宪既
致仕 高皇帝赐诗有训人法度之语而春坊
司直郎汪睿罢归又为语饬戒使知乡鄙所繇
严惮余官侍从日久浮沉窃禄无补圣朝今且
将退而老矣推侯之意以告于里之父老子弟
固余之事也是为序
  取节录序
取节录十卷容城孙奇逄字启泰之所辑也以
史家凡例取之则忠义壹行孝子烈妇之属居
多以公羊三世考之则所见所闻居多甚矣启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泰之长于取节也启泰生于北方与定兴鹿太
尝伯顺偕游于吾师高阳公之门公器之曰吾
四友之二也天启中逆奄乱政伯顺从公于关
门奄所遣刺事者旁午帐下公每厉声诃问你
家老公云何不少假颜色奄遣人属伯顺通慇
勤于公伯顺叱去之甲子之秋公疏请人觐欲
有所建白群小诉于奄谓公将兴晋阳之甲伯
顺为谋主伯顺弗顾也当是时桐城左佥院嘉
善魏给事长洲周吏部先后逮系其子弟傔从
閒行昼伏莫敢舍者启泰与伯顺之父太公子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化麟及其门人张果中兄弟通行为之囊橐燕
中好义者十馀曹受启泰太公部署或捃摭橐
饘或奔走刺探鸟举乌集若汉之期门左尝督
学三辅太公设匦立表于门曰醵钱救左提学
者输此乡人投匦者云集左既考死则又按籍
俵散江村之地举幡旗而击鼛鼓不畏奄知奄
亦竟弗知也余以枚卜被讦伯顺言于蒲州当
为 上力言分别两人是非蒲州嗫嚅不能决
伯顺誓不复见蒲州伯顺守定兴抗节死虏余
被逮过白沟果中迎谓曰太公病矣遣其孙候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公于此去才两日耳余狱急权臣趣杀之启泰
果中辈借贷醵五十金诒余且曰社稷有灵必
不为左魏之续公母恐也苕上茅止生屡急难
客启泰署其室曰北海亭启泰不应徵辟危坐
亭上朱黄甲乙著书满家要之不离取节者近
是余读尔雅戴斗极为崆峒其下曰幽都古称
其气角立其风精悍逆奄之时乾儿义孙错列
朝著吾师与伯顺屹如狂澜之底柱而太公启
泰辈蕴义风生鲁卫奇节之人燕赵悲歌之士
盖仅有存者天官书言中国山川东北流尾没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于勃碣吾师与诸人其亦斯世之勃碣也与世
衰道微廉耻灭熄臣叛其君子逆其父士卖其
友弟子背其师皆失节之属也杨焉之治河也
患底柱而镌之忠臣义士其为底柱也亦大矣
扶持长养之犹恐不足又从而镌之镌之亦如
底柱之没水中终不能去而世之为杨焉者未
已启泰之为此录也其将以是为底柱乎抑亦
致戒于患而镌之者乎呜呼其尤可叹息也诗
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余嘉启泰之有而似之
也为序之如此戊寅中秋望日序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建文忠编引
吾郡朱鹭白民好谈逊国时忠义搜访五十馀
年撰建文书法余为上之史馆长洲陈公允又
辑建文忠编盖撮举其尤者其表章忠义阐幽
表微之志一也公允素虔事关壮缪侯谓侯巳
膺帝号宜于史外起例作本纪以张之梦壮缪
降于榻前飘须戟手郑重諈诿文既成而贞珉
涌见丰碑矻立龙幡屃负岿然于端门阁道之
间若有邪许佑助者人言壮缪护前呼同列为
老革骂孙氏为貉子何庸徼措大之笔端以为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宠灵余以为不然忠义之在天地无古今无久
近壮缪之于先生逊国诸臣之于少帝人心天
日岂有两哉公允一老逢掖矢心于忠义若此
与天地间神明正气丹心碧血往来陟降如磁
引铁如燧取火壮缪之冯而鉴之宜也诗不云
乎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公允之言神听之矣世
之公卿大夫其言足以荧主听劫国论固未必
神之所听也夫岂惟不听而已莠言自口神乃
时恫谴与怒将随之呜呼可不惧哉丁丑嘉平
月书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南昌赵氏族谱序
南昌之赵氏出于宋魏悼王廷美其始迁于钟
陵为别子之祖者修武郎续之与忠翊郎绪之
也魏王之子十人其第四子曰追封广陵郡王
德雍谥康简熙宁中用太尝礼院言封康简次
子承亮为秦国公奉廷美祀赠乐平郡王谥恭
静恭静第六子曰高密侯先整高密第九子曰
赠金紫光禄大夫叔㫜修武忠翊则光禄第四
第六子也靖康之难自杭徙进贤县修武居县
东忠翊居县西相距十馀里及营兆域修武居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东而卜西忠翊居西而卜东相戒后世子孙岁
时上冢趾相错也自时厥后苗裔日繁而书诗
之泽益衍至汝偩公文行郁蔼不应徵辟与里
中四贤齐名谱云进贤改井为邑自此始进贤
故晋钟陵县徽宗崇宁二年以南昌县进贤镇
升为县当修武徙家时进贤升县巳久谱之云
吾不能徵之也胜国初古济公徙南昌之白塘
迨嗣胤公又徙于忠孝乡嶞山夹涧风气郁盘
聚族而居灯火相接弦歌洛诵之声洋溢乎西
东赵于是乎滋大嗣胤公九传为封比部公应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麟潜德弗曜以发其赢于参议公参议公论次
先德釐正支庶作家谱若干卷且撰谱略一通
寓书谦益使为其序焉谦益尝考宋之宗室太
祖太宗魏王之子孙最为蕃多以魏悼王下言
之淳熙八年凡七千二百九十六人而嗣字行
未见数世系表亦莫得其详也则岂非播迁之
后大宗正司及西南外宗正皆移以避狄又有
散而之四方如修武兄弟者而宗司所掌籍牒
录图谱之属遂因是以沦亡失次与今南昌之
谱历十七代服属井然可以举仙源类谱之遗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而补世系表之缺不徒有关于家乘而巳也参
议公之惓惓于谱事也所谓能识其大者与当
魏王贬死房州子孙惴惴惧不得比于氓庶及
乎二帝北辕诸王骈首就僇太宗之后十不存
一而修武兄弟卒以魏王之世系避地得全盛
大蕃衍引之勿替由此言之天道之屈信往复
岂可以一时一瞬计哉参议公志节鲠介由吏
部郎出参外藩其修是谱也循览太宗魏王之
后参观于天人之閒岂惟不忘其先抑藉以教
世也与揽者其亦知观感也矣参议公令尝熟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谦益以博士弟子受知于公故不辞而叙其谱
其于公之善政令闻略而不书惧謏闻也且以
有待也宋史宗室传及世系表皆载魏王子十
人第四子为德雍与谱吻合而马端临通考不
列德雍之名又载魏王第四子德彝此则马氏
之误未可信通考而疑史也因叙斯谱而并及

  双凤顾氏族谱序
太仓顾生天叙以其谱来请曰顾之先谱凡再
修曰睿者修于永乐序之者翰林待诏河南李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公干也曰有终者修于正统序之者礼部侍郎
羊城陈公琏翰林修撰尝熟张公洪也天叙之
先人念族大而谱佚手自蒐辑将踵门乞文于
下执事而一旦溘先朝露惟先人之有坠言也
敢再拜泣血以请余考其谱以晋尚书右丞悦
之字君叙为始袒悦之二子曰恺之觊之恺之
居晋陵无锡觊之仕晋后为北海益州尹卒官
遂家焉觊之二十四世曰镃曰钧曰镒宋初镃
徙汴钧镒徙吴钧生守礼守礼生建安昕建安
生珣珣生伯理徙尝熟东南之河舍昕生珍珍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生临即谱所载熙宁三年嗣孙临题识者也伯
理六世曰子安元末徙居双凤里今割隶太仓
此顾氏世系迁徙之大略也考之于史悦之止
恺之一子恺之传亦然觊之仕宋历任太守刺
史未尝尹北海父黄老司徒左西椽于悦之迥
不相及也北海在青州安得云北海益州晋职
官郡置太守京师所在则曰尹益州安得称尹
也谱序他无所援据咸取徵于临之题识临会
稽人东坡诗所称顾子敦也何其言蹐駮不伦
一至于此谱称永乐初不戒于火睿之妻陈负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谱图以出而其他尽燬则其放失漫漶无足怪
也顾居双凤称甲乙族登乡榜者二人举进士
者二人谱久阙佚不修而天叙父子孳孳讲求
殆有合于古者尊祖敬宗收族之义君子重有
取焉谱犹史也信传信疑传疑疑者丘盖不言
而已矣修撰宿儒也博于谱牒之学序吴中世
谱多至百馀家待诏字贞臣仕元为户部侍郎
佐扩廓帖木儿军被俘入官仕至待诏致事老
死于吴序题永乐二年年八十有六即其卒之
岁也修撰序称引待诏之言而又云余不知其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人闻有李待诏者吏部尚书张紞之父执意其
人也待诏为张公父执信然然修撰与待诏并
时后先官翰林而不能知其本末文献之足徵
岂不难哉余故并著之以示读斯谱者
  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谦益恭读 高皇帝御制文集稽首飏言曰天
命我 祖统合三教大哉蔑以加矣巳读故翰
林学士承旨文宪宋公集则又叹曰嗟乎夫宪
章 圣祖者舍文宪何适矣 圣祖称佛氏之
教幽赞王纲开国以来凡所以裁成辅相设教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佑神靡不原本一大事因缘而文宪则见而知
之为能识其大者广荐之记楞伽金刚之叙通
幽明显权实大圣人之作用存焉传有之金铎
振武木铎振文文宪其 高皇帝之木铎与繇
文宪以窥 圣祖之文其犹易之有翼春秋之
有传也与圣人之言天也算以周髀测以土圭
而天体见焉于以宪章 圣祖盖思过半矣
圣祖现身皇觉乘愿轮以御天文宪应运而起
典司禁林辅皇猷而宣佛教前代以翰林学士
为内相文宪之于 高皇帝有相道焉云从龙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文宪以大儒应聘君
臣之际史官颂之至今抑岂知其夙受付嘱开
华严法界于阎浮提其为云龙风虎又有大焉
者乎姚恭靖之于 成祖閟现稍异要皆后天
奉时佐 二祖以章明佛乘日月未改圣谟洋
洋而儒生掩耳如尘沙劫事岂不悖哉或谓文
宪故服习程朱程朱辞辟佛氏凛于戎索何可
越也于戏 圣祖不云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
两心夫道譬之则日也 圣祖出而日中天矣
程朱见日于牖隙文宪见日于扶桑其广狭至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不同量也生盛明之世而墨守程朱终不能仰
青天而睹白日悲夫文宪集无虑数十本余搜
次其关于佛事者合诸云栖所辑而僭为之叙
以谂于世之宪章者文宪三阅大藏人海算沙
有如指掌在儒门中当为多闻总持至其悟因
證地著见于文字中必有能勘辨之者固非学
人所可得而评骘者也万历丙辰冬十有一月
朔翰林院编修虞山钱谦益谨序
  阳明近溪语要序
自有宋之儒者高树坛宇击排佛学而李屏山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之徒力相牚柱耶律湛然张大其说以谓可箴
江左书生膏肓之病而中原学士大夫有斯疾
者亦可以发药于是聪明才辩之士往往游意
于别传而所谓儒门澹泊收拾不住者即于吾
儒见之矣吾尝读柳子厚之书其称浮图之说
推离还源合于生而静者以为不背于孔子其
称大鉴之道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者
以为不背于孟子然后恍然有得于儒释门庭
之外涉猎先儒之书而夷考其行事其持身之
严任道之笃以毗尼按之殆亦儒门之律师也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周元公朱文公皆扣击于禅人而有悟焉朱子
斋居之诗曰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彼其所
得固巳超然于语言文字亦岂落宗门之后五
花开后狂禅澜倒埽末流之尘迹修儒行为箴
砭閟现之閒亦有时节因缘在焉其微权固未
可以语人也本朝之谈学者新会之主静河津
之藏密固已别具手眼至于阳明近溪旷世而
作剖性命之微言发儒先之秘密如泉之涌地
如风之袭物开遮纵夺无施不可人至是而始
信儒者之所藏固如是其富有日新迨两公而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始启其扄鐍数其珍宝耳李习之年廿有九参
药山退而著复性书或疑其以儒而盗佛是所
谓疑东邻之井盗西邻之水者乎疑阳明近溪
之盗佛也亦若是巳矣滇南陶仲璞撮两家语
录之精要者刻而传之而使余叙其首余为之
序曰此非两家之书而儒释参同之书可以止
屏山之诤而息湛然之讥者也若夫以佛合孔
以禅合孟则非余之言而柳子之言也崇祯壬
午涂月虞山钱谦益叙
  华严忏法序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华严之为经王也夫人而知之矣肇于晋广于
唐于是有实叉难陀之译有清凉国师之疏钞
有李长者之合论有杜顺和尚之法界观千年
以来薄海内外顶礼而捧诵者无虑万亿不可
说转而华严忏独后出其制之者曰唐一行其
藏之者曰鸡足山其尊信而流通之者今丽江
郡世守木君也难者曰忏之为言悔也悔者五
十一心数中之一法耳华严经者称性而谈该
心之变而道之者也有经可以无忏有经而必
有忏则何异儒家之以五纬配五经乎一疑也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一行之学精于天官历数其所述作载在唐书
甚详不闻其留意于教典也设留意于教典以
彼其精思神解岂无奇文奥义可以垂世立教
而屑屑于称名号勤礼拜之为务乎二疑也古
之藏书名山者皆虑讥切当时危言贾祸故俟
易世之后方敢宣传今制忏礼佛何嫌何忌而
暂加韬晦且一行生于初唐卒于开元尔时六
诏不宾鸡足越在化外其振锡也何自其翻经
也何因𥿄帛之力不能千年劫火沧桑何以完
好如故三疑也解之者曰子之所疑皆世閒法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耳非所论于出世法也华严之义帝网重重须
弥芥子互相容纳安在经之可以该忏而忏之
不可以该经乎恒人之学可以详略精粗论也
若一行者天台祝流水西行雒下识圣人复出
逆流现身博综象数岂非华严十地中人其难
以凡心测量明矣岂其详于星历而略于宗教
从口所出即为真诠安在经论之精而忏文之
粗乎佛法从因缘生兴废显晦皆有时节忏之
制于一行而传付于普瑞成于唐而出于明㯢
于龙首而藏于鸡足閟于叶榆崇圣而显于木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君皆有数存乎其閒无可疑者此而可疑则华
严之出于龙宫传于于阗亦可疑矣地越兰沧
星分钺爟藏弆于深山古寺固已深于禹穴而
神于唐多矣圣典所在诸天护持不离𥿄帛可
使坚如金石又何散佚腐败之足虞乎 圣天
子圣轮御世崇信大乘方以华严法界舍摄群
生而木君表章忏法实维其时时节因缘如宝
罗网交光摄入惟天眼佛眼为能知之木君世
笃忠贞保釐南服济世润生一本华严行门先
刻是经演疏钞翻印三藏总持宣布浩如烟海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今复流通忏文与疏钞合论并传震旦佛法付
嘱国王大臣岂不信哉是经不可思议忏亦不
可思议木君之尊信流通其因果亦不可思议
聚沙居士见作随喜遂盥手援笔而为之序
  萧伯玉起信论解序
泰和萧伯玉精研性相之宗参访尊宿翻阅大
藏极心研虑俯仰叩击者数年而起信论解始
出盖自贤首圭峰以来解斯论者科节繁多疏
记错互使学之者穷老尽气汩没于文句之中
莫能得其要领伯玉之为是解也剖性相之藩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篱摄宗教之精髓疏通證明泛滥于庄列关尹
之书开遮并用纵夺双显昔人有言非郭象注
庄子乃庄子注郭象也伯玉之注起信亦如是
而已虽然余窃有戏论为学人告焉当东事之
殷也有申甫者以谈兵见余于长安余笑曰未
也甫归嵩阳山中掘地窖出其师所传石匣兵
图以示余余又笑曰未也甫不怿而去又数年
甫以谈相宗闻于长安伯玉往扣之余问伯玉
云何伯玉亦笑曰未也无几何甫以兵死嗟乎
甫之兵图其所授于师者未必非也而已足以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死矣吾不知所授于论师者何也令后之学斯
论者不具伯玉之深心不知其所为开遮纵夺
者而率其颟顸笼统之见师心信口影宗掠教
以为性相之学如是辗老僧之足而血童子之
指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世之学人无以伯玉
斯论为申甫之兵图庶几不为明眼人所笑耳
  心城先生全集序
今天子在宥化成崇信佛乘在御极后之十馀
年而吾友刘心城先生弃家入道以宰官现比
丘身在七年之甲戍记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我
皇上之崇佛所谓先天弗违而心城之现身其
亦有开必先者与我 二祖乘金轮以开天则
宋文宪姚恭靖应运而佐命我 皇上御宝筏
以度世则心城逗机而显神有君有臣或主或
伴华严世界重叠涌现于阎浮提中良非偶然
者于是心城之子古泃会稡其世谛文字自入
官至于入道年经时纬都为一集而请余序其
首心城为台宗之世适为即中之上首弟子其
所演说皆因缘生法空假中之义谛高者入青
卷二十八 第 30b 页
天深者入黄泉而余何足以知之余所知者心
城而已当心城守黔时以孤城捍强寇能使数
百万众骸骨撑拄死守经年视人世閒死生利
害如毫毛耳一旦慕即中之道长于其师二十
有一年侧行捧手稽首称弟子其学道之专诚
如此人谓心城横身誓死致命于危城尚易而
委体布发折节于本师尤难昔人有言出家乃
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如心城之为岂
复知将相之足慕而以出家骄之者乎读心城
之书者一以为当机之痛棒一以为衅鼓之毒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药其悲悯劝厉如诸天钟鼓声其勇猛奋迅如
师子无畏音因是而知其所以不屑为将相者
因是而求其所以键钥于台宗扣击于本师者
无徒搜摭于语言文字而为守株刻舟之徒则
可也嗟夫世之魔民盲子拾儒先之唾馀辞而
辟佛者不少矣孔子师老𥅆孟子辟杨墨不辟
老庄则孔孟之于佛可知也佛氏之道幽赞王
纲 圣祖固著为典训矣我 皇上之崇佛所
以祖述 圣祖而臣下之不敢谤佛者所以宪
章 圣主也反孔孟背典训蔑 圣谟非圣无
卷二十八 第 31b 页
法先王所必诛不以听而世或懵不知戒惟魔
民盲子之是师心城不以此时发慈悲心见广
长舌相捞笼而拔济之长夜之不旦也岂非先
知先觉者之责乎愿心城母疲于津梁余虽梼
昧请执简而陪其后焉癸未仲春日序
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