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六
 杂文六
  书钱塘大慈山甘露院二牒后
钱塘大慈山甘露院二牒一则会同十年七月
吴越有国时所给有吴越国王押字及镇东军
节度使印文一则宋治平二年四月中书门下
牒付者也吴越牒中所称会同十年即晋出帝
开运四年耶律德光灭晋所改也是年六月吴
越忠献王弘佐卒弟弘倧立十二月弘倧为群
下所废立弘俶则知吴越国王者弘倧也弘佐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卒以镇东节度使授弘倧至八月制授弘倧东
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故印文止称
镇东也治平二年牒后所书右仆射兼门下侍
郎平章事不署姓者安阳韩忠献王琦也中书
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曾者晋江曾宣靖公
公亮也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者庐陵欧阳
文忠公修也吏部侍郎参知政事赵者虞城赵
康靖公槩也三公皆署姓而忠献独不署以忠
献集考之忠献于治平元年甲辰冬三表乞罢
相上许以仁庙终祥再请至二年乙已夏累申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前请此或其杜门乞休不赴都堂时也以二牒
所载徵诸史传无弗合者独吴越牒中会同十
年之纪览者往往致疑盖德光灭晋虽以二月
丁巳朔建国改号而汉高祖亦以是月辛未起
河东仍称晋天福十二年吴越之正朔何以不
奉汉而奉辽况四月丁丑德光已卒于杀胡林
矣此牒行于七月不应犹以会同纪年此不能
无疑者也考之辽史自阿保机即位九年吴越
与契丹信使不绝吴越之通好契丹久矣契丹
入主中国吴越奉其正朔当在诸州镇之先是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年七月德光虽已死而汉令未及于东南故犹
以会同纪年其改而从汉则在八月受汉制之
后也吴越备史没会同天福而追纪开运四年
亦可谓微而章矣辽史德光纪是年改元大同
而会同无十年与此牒及诸史异或者又以为
疑按王溥五代会要德光伪降赦改国号大辽
称会同十年欧阳史诸家亦同盖降赦则称会
同而改元则曰大同改元之后不三月而德光
卒故大同之号不行于中国而仅存于国史牒
文所从据其降赦之文国史所书纪其改元之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实固可以互考也叶隆礼契丹国志以是年为
会同十一年隆礼之志成于淳熙中辽史未入
中国其舛误不可枚举徐无党注欧阳史以谓
契丹年号诸家舛谬非一莫可考正因是牒以
考之则益信矣江阴李君贯之博雅好古丛书
蠹简每遇之无不藏弆出二牒以示余命为之
跋尾余学殖既鲜又善遗忘略疏其槩以复于
贯之贯之幸悉举所闻以改焉万历四十八年
庚申春正月
  再书钱塘大慈山甘露院二牒后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往余为江阴李贯之考钱塘大慈山甘露院二
牒距今七年矣治平二年四月之牒韩魏公为
宰相书衔而不姓曾鲁公为次相欧阳文忠赵
康靖为执政则署姓而不名余未及深考第据
魏公安阳集二年乙已夏仁庙终祥累申前请
遂妄谓魏公之不署姓或以杜门乞休不赴都
堂之故而非敢以为允也今年偶读王明清挥
麈录云明清尝得治平元年英宗批可进状一
纸于梁才甫家宰执书臣而不姓且花押而不
书名以岁月考之则韩魏公曾鲁公欧阳文忠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赵康靖作相参时也但不晓不名之义后阅沈
存中笔谈云本朝要事对禀尝事拟进画可然
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
制草奏知谓之进草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
执政具姓名进草即黄纸书宰相执政皆于状
背押字始悟其理不知今又何如耳明清所得
进状与甘露院牒皆在治平元二閒四公作相
参之日甘露院之牒盖中书门下奉敕赐额令
本州翻录降付逐寺院者也读明清之录考其
所谓熟状进草者是牒盖亦熟状之遗而宰执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皆不名则宋朝故事如此也及考叶梦得石林
燕语则云唐诰敕宰相书名者皆不书姓惟单
名则书姓盖以为宰相人所共知不待书姓而
见国朝虽单名亦不书姓他执政则书所以异
宰相之礼也梦得所记宰相不署姓之故视存
中为详如魏公正所谓单名不书姓者也诰敕
不书姓则其见于文牒者又可知也余初不知
宰相不署姓为宋之故事而以臆考之微挥麈
录诸书则余之误谁与是正然是时曾鲁公实
为次相而与二执政同署姓则知宰相之不署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姓不独异于执政抑亦异于次相也以是牒推
之又可以补梦得之所未备也存中又记中书
劄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
密院劄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
为别是牒之书衔系于年月之后先左右参次
次相又次宰相盖以后为尊而不别行是知文
牒之行于下者其制又与劄子异也治平去今
五百六十馀年故纸敝牍使人摩娑不忍置文
献之不可以无徵岂不信哉余学问舛驳不审
于阙疑慎言之训是以有向者之误今既巳知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之不敢涂窜以自盖也庸敢备书以诒贯之俾
附于是牒之后虽然自时厥后有所弋获尚当
次第书之贯之老而好学故知不以我为赘也
天启六年四月
  记温国司马文正公神道碑后
天启壬戌得司马文正公神道碑刻于长安肆
中纸敝墨渝深加宝重而又窃怪其不盛行于
世也遂命良工装潢属友人程孟阳题而藏诸
箧衍后三年乙丑被放归田读元人程钜夫集
温公墓碑老杏图诗序曰公之墓碑仆于群憸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之日而断碑之隙有杏生焉金皇统閒夏邑王
令建祠修复老杏迄今二百馀年矣白云翁家
与之邻益用封殖皇庆之元翁为平章政事出
所绘图及修复之碑使广平程某序之钜夫之
序所谓夏邑王令者寿春王廷直金皇统閒夏
邑令也白云翁者元平章察罕也钜夫记修复
事颇略然有以知其出于磨泐之后而碑之传
于世者为不易也考于通志得廷直所自记曰
绍圣閒仆温公墓碑而磨其文靖康复公官爵
欲再立而未暇迄今五十馀年埋之深土毁灭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圬漫不传于世天眷有德乃生杏树一株于碑
座龟趺之侧蟉枝屈蟠春花夏实廷直以皇统
戊辰秋八月行令夏台问诸守僧圆真访得旧
本于公曾侄孙曰作曰通之家命工刋模碑面
穴隙不可镌磨碑阴碎裂閒实以土盖初仆时
自龟而上推扑使然也欲别选钜石作丰碑则
又无大葬时朝廷物力公族侄孙绮曰不若横
碑作小段而模立之则龟杏不损后之人知其
异焉因斲碑而为四额一跋一共六石僧法洪
率阖邑僧院咸出赀助之圆真又出私帑于坟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院法堂之后设堂以祀公置碑石焉号曰温公
神道碑堂此皇统修复之始末也余初得此碑
凡四纸纵长丈馀横半之与斲碑为四之说符
合为皇统时所修复无疑也余所存者四石而
已其额与跋皆不可考矣然而是碑也仆于宋
复于金龟趺之仅存老杏之封殖皆有鬼神护
持而余乃幸而得之又岂易哉余又谨按公以
元祐元年九月卒于位二圣亲临其丧哲宗再
遣使诏其孤康又遣大臣谕指俾夺遗命从官
葬命入内内侍省供奉官李永言乘驿诣涑水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相地卜宅于是以十月甲午掘圹发陜解蒲华
四州卒穿土复选尚方百工为葬具十月复命
公从子富提举之十二月丙戌墓成其葬也以
二年正月辛酉既葬之明年敕翰林学士苏轼
撰碑上亲为篆字以表其首又命永言及公从
孙桂督将作百工起楼于墓之东南以居焉楼
之大制基极相距凡四丈有五尺上为四门门
为二牖下为二门门为一墄复阁周于碑回廊
环于阁缭垣四起为之蔽卫凡七月而毕事土
木金石圬墁丹艧之工总会一万六千有奇而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所损之数称是此元祐中大葬温公恩礼之大
略也八年九月宣仁圣烈皇皇后崩绍圣元年
七月三省言前后臣僚论列元祐以来司马光
等罪恶诏司马光吕公著各追所赠官并谥告
及追所赐神道碑额仍下陜西郑州各于逐官
坟所拆去官修碑楼及倒碑磨毁奉敕所撰碑
文讫奏从许将之言仅免斲棺僇尸而已四年
二月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四月又贬朱厓军
司户参军徽宗追复未几而崇宁复贬奸党之
碑大书深刻者再皆以公等为首靖康初元除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元祐学术党禁赠公为太师而事已不可为矣
廷直修复公墓在金皇统八年戊辰绍兴之十
八年也距绍圣仆碑时计五十有五年异国之
臣左衽之长乃能摩娑断碑以修复为巳任洪
真辈皆僧徒相与佽助之唯恐后其视绍圣崇
宁诸人又何如也然而当是时贼桧为政和议
告成天水之封刘筈之册皆在绍兴皇统閒涑
水之墓虽俨然修复公亦何乐乎有是哉呜呼
公墓之废兴关于有宋之存亡庸敢牵连书之
于碑刻之后后之君子亦将有感焉是年冬十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有一月二十七日虞山老民钱谦益谨记
  读卢德水所辑龙川二书后题
德州卢德水刻陈同甫三国纪年史传序题之
曰龙川二书又深自贬损以谓浅见寡闻不敢
出手作序拟请虞山先生数语以发明二书之
所以然呜呼余少而读龙川之书为之寤而叹
寐而起酒阑灯灺屏营欷歔者二十馀年矣其
敢无一言以副德水之意乎靖康之事天下之
大变也绍兴之请和皇统之策命天下之大辱
也堂堂中国五十年之閒龙川以匹夫庶士奋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起而任天下之辱思一洗之而无以自效故假
三国之君臣以见志焉三国纪年者龙川之春
秋也以言乎帝胄则备疏而搆亲以言乎举事
则刘难而赵易以言乎立国则巴蜀蹙而南渡
宽然蜀以鼎足抗衡而宋以岛夷屈服龙川不
云乎后主之庸岂后世之庸主哉然则后世之
所谓庸主者可知已矣志曰汉略悲其君臣之
志也以悯夫不足悲者也孙氏之立国君臣上
下画江之虑精矣及晚年国势既定参分造盟
以函谷为界而明与魏绝以皓之昏暴犹有青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盖入雒之思而南渡之君臣据钱塘一隅之地
叩头乞哀惟恐失之不亦伤乎志曰吴略著其
自立也以表夫不能立者也孔子曰吾志在春
秋三国纪年其亦龙川之志乎龙川之志则志
乎中兴而已故其为史传序也以中兴遗传终
焉忠臣义士中兴之本也谋臣辩士中兴之资
也譬之鸟焉忠臣义士其肝膈也谋臣辩士其
毛羽也有谋辩之略而无忠义之心则徐秉哲
王时雍之伦竭其精神才智朝金而夕楚者是
岂可备驱策者乎有忠义之心而无谋辩之用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则所谓拱手而谈正心诚意为风痹不知痛痒
之人者亦要归于无用而已矣是二者皆偏才
也人主患不得英豪而用之英豪者有忠臣义
士之心而具谋臣辩士之略如蜀之有亮如吴
之有瑜是也以英豪之人而生昏庸衰浊之世
譬如神龙之在沟壑也田夫孺子争以为怪异
不将醢之则将豢之夫避醢而就豢亦岂神龙
之所欲哉宋当斯时和议成党论盛鄙夫盘互
于庙堂贤人刺促于罗网如龙川者再入大理
狱晚得一第以死而况于龙伯康赵次张辈抑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没草野又岂可胜道者子天生英豪使斯世不
获其咫尺之用此则人主之过而天下之大不
幸也余于龙川二书窃窥其中兴之大志悲其
以英豪自命而卒于无成故因德水之请书之
于编末发千载一慨焉今天下全盛建州小奴
游魂残魄渐就澌灭而士大夫深忧过计有如
欧阳子之云唐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者
天子方拊髀英豪一旦登庸德水使执政召问
当从何处下手德水必有以自献矣余老矣尚
能执简以记之崇祯丙子阳月朔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孝誉先生私谥议
崇祯五年五月故镇远侯勋卫杨州顾君卒江
左荐绅大夫与顾君游者悲其才不效于时位
不称其志仿古人私谥之法谋所以易其名者
胥走告于旧史氏钱谦益谦益议曰勋臣子弟
之有散骑参侍自洪武九年始也朝会大事佩
弓刀充宿卫其有材器超卓者不次擢用然自
洪永以来膺是选者郭忠武而外未有闻焉则
岂非贵不期骄富不期侈甘毳足以豢其心而
绮纨足以柔其骨于其中求一劳人志士殆所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谓牛毛而麟角者欤君弱不好弄痛刮磨豪习
读书修行一以忠武为法则其在环卫也我方
有事属国奋身请东征以麓川腾冲之役为比
既而有封议不果谢病家居御史荐君率江淮
兵援辽牵连谪戊亦犹忠武之志也君生平忠
孝大节无愧于忠武如诸公之议考私谥以易
名不惟君死且不朽抑亦激劝后人感槩竖立
庶可以称塞我 高皇帝广厉勋旧之德意谨
按谥法孝之例有五君之事母有曾闵之孝缇
骑及门锒铛逮系君旌旄以别其母登车炜煌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既免然后跪谢告实可不为慈惠爱亲乎毁家
报国身濒九死已已之冬诒书告别单车就道
誓独身死佟奴以解严而止可不谓秉德不回
大虑行节乎东海侯陈文得谥孝国史以为异
典吾以为莫如君宜又按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君著镇远先献记下上十一朝网罗贯穿非一
家之史也论边政议漕盐举而厝之可以佐县
官缓急诗不云乎庶几宿夜以永终誉君可谓
誉矣请谥曰孝誉先生谨议是年冬十一月旧
史官尝熟钱某述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顾孝廉请赠议
万历閒吴中有三孝廉曰昆山归季思尝熟顾
朗仲长洲文文起文起登上第为天子之大臣
而季思朗仲皆前死巡方者以季思名行上闻
得赠翰林院待诏且命更举其未尽者吴之人
士佥谓朗仲不可以后余惟季思之道清而贞
廉静而閒止朗仲之道弘而毅笃诚而沉塞季
思庶几伯夷之清而朗仲兼有伊尹之任巡方
者之于二贤非有轩轾而不蚤闻焉则吾党之
过也朗仲少丧父哭踊拊心焦肺呕血终身为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锢疾卧则心怦怦然非抱持不能寐事后母至
孝朗仲病后母吁天请代未几亦死每曰子而
不孝非子也吾恶夫以孝取名者也生平不妄
取一钱遇人缓急典衣借贷未尝以无为解居
閒请托谢绝郡邑公正发愤则奋臂削牍不避
雠怨每曰士而不廉非士也吾耻夫以廉成名
者也繇此言之孝廉之行朗仲之所不欲居而
况于其名乎又况于假其名以取旌乎然则朗
仲之为人如何曰其学以穷经好古为宗一义
之未析一物之不知其所为食寝俱废者也其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志以忘身善物为务一民之未安一物之失所其
所为疻痏在躬者也笃信好学强立不返为子
必死孝为臣必死忠得志则沛然德教行于两
閒不得志则浩然真气返乎大宅是则朗仲而
已矣朗仲与江阴缪当时同举乡书当时于世
少所许可每曰朗仲吾师也唐人李遐叔作三
贤论曰元之志行当以道纯天下刘之志行当
以六经谐人心萧之志行当以中古易今世以
二君拟之朗仲其元刘之比乎当时其萧之伦
乎当时以奄祸考死与刘侍讲齐名为当时所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心师者其人又何如哉举是以应 明诏虽非
朗仲之志其谁曰不宜谨议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
国家崇奖名节风励流俗著之甲令凡忠臣孝
子义夫节妇旌表其门闾盖仿古表厥宅里崇
台绰揳乌头漆书之制士大夫之贤者得祀于
乡之学宫盖仿古瞽宗乐祖乡先生没而祭于
社之制世道下衰风教刓敝乡里妇孺虽有伯
姬孝已之行截发刲股残肌捐身非其子孙富
厚竿牍游扬卒皆草亡木陨声销影灭乡贤之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祠木主林立多于储胥有志者过而唾之若坐
涂炭数年以来士大夫廉耻扫地辫发而事奴
挟筴而干寇者腼面攘臂恬不知耻是岂可视
为细故哉我 皇上深惟治理激厉顽懦俞前
按臣祁彪佳之请表扬已故举人张基归子慕
朱陛宣皆赠翰林院待诏又命以后巡按御史
各宜留心风教确访真品荐举以闻于是吴之
缙绅孝秀耆老公举其续宜表扬者举人二人
生员一人谨条列其行事如左
顾云鸿尝熟人中万历庚子乡试云鸿少丧父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拊心呕血终身抱怔忡之疾非抱持不能寐事
后母至孝云鸿病后母吁天请代后云鸿死旬
月以哀卒后母之殉其子古未有也博学深思
研精六籍易箦之夕雒诵易象琅琅出席蓐閒
读书藤溪山中介居绝俗急公赴义不顾头目
以忠孝名节为已任丁未锁院对策至天灾民
穷泪簌簌下沾渍楮笔尝语所知大丈夫杀身
取义当轰轰烈烈如疾雷闪电公等暖姝自好
他日纵遇难死节不过作文文山谢叠山耳甫
强仕而卒学者私谥为孝毅先生云鸿在公车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与江阴缪昌期长洲文震孟以名行镞砺缪文
皆严事之不敢雁行进缪为忠臣文为名相则
云鸿之品第可知也
张世伟吴江人中万历壬子科乡试服习其祖
基之家训七岁丧母上食号恸塾中儿皆为流
涕父殁事其兄如其父急朋友之难甚于巳乡
邦有大利病缙绅嗫嚅相顾必自世伟发之谢
绝请托诛茅灌畦死无以为敛倪司李赙之乃
发丧世伟崚嶒自守不依附东林讲席以钓声
名党人咸目摄之曰此为清流嚆矢者也晚年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谢公车不赴闾里有急难必望走焉有不善相
戒曰无使张孝廉知其所居严重于公卿其卒
也谦益题其铭旌曰孝节张先生之柩世伟晚
与文阁学震孟周忠介顺昌朱孝介陛宣为友
而姚学士希孟出其门诸公以名行显闻世伟
居其前为唱于焉陛宣既得旌矣于世伟何疑
杨大溁吴县儒学生员故宫保南京兵部尚书
庄简公之子也吴有君子曰王仁孝先生敬臣
大溁少从之游缊袍徒步徐行下视人不知为
宫保之子性廉静见非义气色艴终不可犯干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闇然躬行孚尹旁达望而知为仁孝先生之徒
也事庄简及嫡母生母竭尽诚孝居三丧哀毁
如一昆弟四人析产独取其薄丁巳戊午閒岁
饥民陈死无算收瘗枯骼凡两年可万计居家
训子肃若朝典冠昏丧祭必用古礼年逾艾危
坐一室朱黄诵读夜分不辍疾革衣冠肃然以
手指心而逝吴人称为端孝先生吴趋故严重
王敬臣纤儿妇人皆呼王孝子敬臣没推服大
溁如敬臣万历十四年御史上敬臣孝行 神
宗特授国子监博士用敬臣例旌大溁于身后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其谁曰不宜
右条列吴中三贤行事如右皆徵诸国人询于
介众起九京而俟百世可信不诬者也列郡之
中亦有弓旌贲及著作繁富游光扬声倾动海
内者矣嗟夫瓦器饮食或以虚伪贻讥谷皮绡
头或以钓采蒙诮取宋璞以混周玉采春华而
忘秋实岂执事者所以奉 诏条砥末俗称塞
 圣主崇奖风励之至意者乎敢忘其固陋献
斯议以备采择焉癸未孟陬月虞山老民钱谦
益谨议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放生说
放生戒杀三代以上未有其名然而未有大于
此时者也何也周官川衡泽虞所掌凡以共祭
祀宾客丧纪之用其它攻猛兽除毒蛊去蛙黾
射矢鸟各有攸司皆以生之之道杀之也国君
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田不以
礼曰暴天物则田而杀焉寡矣獭祭鱼然后虞
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
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
田参观王制月令夏小正之所载则非时而杀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焉者寡矣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
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则无故而
杀者寡矣鲁隐公大国之君也登百金之鱼臧
孙以为乱政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
弃之周德下衰其凛凛于王制若此而况其盛
时乎古之帝王以天地山林川泽为一家以鸟
兽禽鱼群生万物为一体无地而非放生之地
无物而非放生之物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
官分职皆放生戒杀之法亲贤远奸禁女谒屏
阉寺攘夷狄皆放生戒杀之事也民无夭扎物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无疵疠麒麟游凤凰集暨鸟兽鱼蟞咸若岂其
以人主之尊躬家人之细行旦得一鸟焉而纵
之暮得一鱼焉而畜之至以不取不放见笑于
夷狄如梁武者哉唐宋之世天下始有放生池
唐乾元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颜鲁
国文忠公为之碑宋天禧中王钦若奏以西湖
为放生池为人主祈福苏文忠公谓西湖不可
废者五此其首也唐宋之置放生池吾所谓家
人之细事也王钦若之请则宦官宫妾之爱其
君也然而颜苏两文忠拱手赞叹如恐不及者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何也尊王制因末法导扬人主之仁心仁闻而
劝诱天下以好生恶杀此仁人君子之所有事
也唐用阉人杀天下宋用新法杀天下屏弃两
文忠于外生民日就汤火而祈福于一鱼一鸟
其放生戒杀不已隘乎君子亦为之一喟而巳
矣塘栖张子羽斥菜湖为放生池建流水长者
阁于池中延秘密严公主其事其友张秀初沈
不倾共为唱导或难之曰栖水去杭城五十里
西湖故放生池也何必改作曰子不见夫官府
之库藏乎勾稽会计密于秋荼今又重之以严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旨峻法然贪官污吏穿穴而乾没者不可胜诛
也富家翁媪囊金椟帛手自扄鐍中夜取火而
视之不遇胠箧探囊发匮之徒则其亡失者鲜
矣物公则玩法久则渝西湖之放生官府之库
藏也栖水之放生翁媪之囊椟也何必西湖之
是而栖水之非颜文忠之碑曰环海为池周天
布泽动植依仁飞沉受获苏文忠之奏曰郡人
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
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栖水之为斯善学两
文忠已矣衡公自栖水来叙诸君建置之意属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余缀以一言余拱手赞叹曰斯所谓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得厕名其閒幸矣作是说以广之
  袁祈年字田祖说
公安袁祈年其字曰未央吾友小修之子而为
后于伯修庶子者也自公安之三袁以才名掉
鞅艺苑而其子弟之英妙者皆有名于时江汉
之閒人皆知有袁未央矣一日饮余长安邸中
请改字于余余别字之曰田祖而告之曰周礼
春官籥章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
乐田畯注曰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甫田之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诗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传曰田祖先啬也先
王之制礼也大报本而反始是故以报焉则祭
先啬以祈焉则御田祖其为尊祖一也虽然岂
惟田有祖哉文亦有之三百篇诗之祖也屈子
继别之宗也汉魏三唐以迨宋元诸家继祢之
小宗也六经文之祖也左氏司马氏继别之宗
也韩柳欧阳苏氏以迨胜国诸家继祢之小宗
也古之人所以驰骋于文章枝分流别殊途而
同归者亦曰各本其祖而已矣今之为文者有
两人焉其一人曰必秦必汉必唐舍是无祖也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是以人之祖祢而祭于已之寝也其一人曰何
必秦何必汉与唐自我作古是被发而祭于野
也此两人者其持论不同皆可谓不识其祖者
也夫欲求识其祖者岂有他哉六经其坛墠也
屈左以下之书其谱牒也尊祖敬宗收族等而
上之亦在乎反而求之而已田袓胚胎前光蝉
蜕俗学卓然有志于文者也吾姑语子以文之
祖子归而叩击于小修以吾言为端其于吾言
必有进焉子江汉之閒人也江汉朝宗于海尊
祖之义也诗不云乎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陆君陈字说
甬东陆生符尝读陈亮同父之自赞所谓人中
之龙文中之虎忾然有意乎其人也遂字文虎
既而意有所未安也请改字于余余观东方朔
谏武帝愿陈泰阶六符生之姓名适有合焉因
字之曰君陈而为之说曰三代而下贤臣志士
有志于理平所以规切摩厉其君未有不本于
三阶六符者也东方生西汉全盛事雄才大略
之君假诙谐倡辨以陈其说人主用其一二遂
能鞭笞四夷表章六经致白麟宝鼎之瑞同父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当宋南渡光气分裂星分不越女牛参井之閒
乃欲挟纵横恢复之计以干庸主穷老尽气而
不得一试亦足悲矣吾愿生为东方生不愿生
为同父也东方生所陈泰阶之事不可得而闻
矣生一旦如同甫上书故事 天子惊异累日
使执政召问从何处下手其何以置对夫永康
之功利骤而陈之能使其君畏然而不可诎也
新安之诚正久而陈之能使其君厌然而不可
易也良医之用药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必
欲举一而废一则均为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而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已矣记有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
其信吾知生之必有以也生之为人也孝友令
恭有君陈之遗德焉则三代以下之臣将姑舍
是而况于诙谐倡辩之流乎
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