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973-029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骈志卷十一
            明 陈禹谟 撰
  己部上
推终始五德之运
陈终始五德之传
 史记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
 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973-0290b.png
 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
 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
 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
 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
 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
 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而符应若兹(大并世盛衰者索隐曰言其/大体随代盛衰观时而说事)
 汉书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五德传言汉土德时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973-0291a.png
 其符黄龙见当改正朔易服色事下张苍苍以为非
 是罢之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
 博士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更元年苍由此自诎谢病
 称老(师古注曰传/谓传次也)
羲和浴日
羲和浴月
 山海经东南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
 曰羲和方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言生/十子)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973-0291b.png
 (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数十也) 郭氏传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
 月者也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
 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
 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汤谷故尧因此而立羲
 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图作日月之象而
 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泉中以效其出入汤谷虞渊
 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又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女
 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973-0291c.png
占风铎
相风旌
 开元遗事云唐岐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
 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占风铎
 又五王宫中各于庭中立长竿挂五色旌于竿头旌
 之四垂缀以小金铃有声即使侍从者视旌之所向
 可以知四方风候
钻燧改火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973-0291d.png
浚井改水
 礼仪志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钻燧改火可去温
 病也
正旦献鸠
正旦献雀
 列子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
 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
 民知君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而欲生之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973-0292a.png
 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
 孔丛子邯郸民以正月旦献雀干赵王而缀以五䌽
 王大悦申叔告子顺子顺曰王何以为也对曰正旦
 放之示有生也子顺曰此委巷之鄙事非先王之法
 且又不顺夫雀者取其名则宜受之于上不宜取之
 于下一国之王受民雀将何悦焉
七日曝书
七日晒衣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973-0292b.png
 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 又世说
 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曝腹
 于庭曰我曝腹中书
 竹林七贤传阮咸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
 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
 大布犊鼻于庭中 又杨园苑疏太液池西有武帝
 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
河神劈山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973-0292c.png
山神劈流
 西京赋注云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
 间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
 灵以手劈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
 流今岳上有指掌之形首阳山下足迹亦存焉
 水经注庐山有神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
 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二
 劈流为两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973-0292d.png
圣人窟
君子济
 水经注河水北出虞山东南经傅岩历傅说隐室前
 俗名之为圣人窟傅岩东北十馀里即巅軨坂亦谓
 之軨桥傅说佣隐止息于此
 又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
 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
 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973-0293a.png
 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
 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曰君子济
智水
愚山
 水经注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
 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乡水曰智水川有
 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城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
 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唯以鼠恶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973-0293b.png
 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
 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之行未还不获同偕云路
 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异因
 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
 又时水西北径黄山东又北历愚山山东有愚公冢
 时水又屈而径杜山北有愚公谷齐桓公时公隐于
 溪邻有认其驹者公以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
 人状愚故谓之愚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973-0293c.png
火井煮盐
石矿成铁
 华阳国志临邛县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
 上郡实之有布濮水从布濮来合火井江有火井夜
 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
 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
 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973-0293d.png
 又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
 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赐侍郎邓
 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疋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
 钱亦尽天下又台登县有孙水一曰白沙江入马湖
 水山有砮石火烧成铁刚利禹贡厥贡砮是也
斯调国火洲
昆崙墟火山
 异物志斯调有火洲在南海中其上有野火春夏自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973-0294a.png
 生秋冬自死有木生于其中而不消也枝皮更活秋
 冬火死则皆枯瘁其俗常冬采其皮以为布色小青
 黑若尘垢污之便投火中则更鲜明也
 搜神记昆崙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于
 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
 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
 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
 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乃明帝立诏三公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973-0294b.png
 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
 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至而献
 火浣布焉于是刋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神异经曰
 南荒之外有火山长三十里广五十里其中皆生不
 烬之木昼夜火烧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火中有鼠
 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可以作布常居火中色
 洞赤时时出外而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绩其毛
 织以为布 傅子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火浣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973-0294c.png
 布为单衣常大会宾客冀阳争酒失杯而污之伪怒
 解衣曰烧之布得火炜煜赫然如烧凡布垢尽火灭
 粲然洁白若用灰水焉
盐田
盐池
 述异记曰河东郡有一大泽泽中产盐引水沃之则
 自成号曰盐田取之无尽不沃则无也
 又张掖有盐池自然生盐其盐多少随月增减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973-0294d.png
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
 宜都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973-0295a.png
 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
 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
 其一也袁崧言尝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
 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
 至欣然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
 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
 瞻俯映弥习弥(孙云疑/脱佳字)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
 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警知已于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973-0295b.png
 古矣
凯风自是出
条风自是出
 山海经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
 是出
 又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
 自是出
风陵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973-0295c.png
风堆
 水经注函谷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
 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者也
 水经注高平县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台侧有
 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 又长宁水所出南
 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
风山    风井
风穴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973-0295d.png
 水经注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
 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
 草盖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又汤井北百馀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
 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
 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不可暂停
 又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崧曰夏则
 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973-0296a.png
重人穴
僵人峡
 水经注鄩水南流世谓之温水泉侧有重人穴穴中
 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
 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魂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
 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也
 又瓦亭川水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
 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释鞍就穴直上可百馀仞石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973-0296b.png
 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
 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
 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
移山
逃石
 水经注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
 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佐山之类也
 又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尺耆旧传言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973-0296c.png
 石本桂阳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
 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
 石
孔山上有穴如车输
孔山上有穴出佳乳
 水经注河水南合溪口水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
 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
 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出莆地西三十馀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973-0296d.png
 里
 又易水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
 煹火寻炒入穴里许渡一水潜通流注其深可涉于
 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
 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上又有大孔壑达洞开
 故以孔山为名也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
 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 又水经注阴陵县之
 阳亭北小屈有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钟乳 又大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973-0297a.png
 洪山下有石门夹障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
 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
 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
石鱼山
石燕山
 水经注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丈馀广十里石
 色墨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宛
 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因以名之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973-0297b.png
 又石燕山其山有口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
 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
 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
醉石
醒石
 庐山记陶渊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渊明常醉眠其上
 名曰醉石
 唐馀录李德裕于平泉别墅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973-0297c.png
 池之玩有醒酒石德裕尤所宝惜醉即踞之
褒汉丙穴出嘉鱼
柏枝丙穴出嘉鱼
 水经注褒水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
 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
 尺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
 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
 又柏枝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嘉鱼常以春末游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973-0297d.png
 渚冬初入穴抑褒汉丙穴之类也
鸟鼠同穴
鱼龙同穴
 水经注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
 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赊似鵽而
 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
 孔安国曰共为䳄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
 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故因以名山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973-0298a.png
 拾遗记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
 龙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鱼龙同穴而处
烟从山出
火从地出
 西域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
 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
 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菀火井
 庙火从地中出(圁音/银)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973-0298b.png
石廪
石仓
 临川记石廪其中可容千斛廪开则岁俭闭则年丰
 鄱阳记钱仓石在饶州石形如仓囷昔渔人夜宿石
 上忽见石开窥其石中有钱取之盈艇因名焉
弱水西流
弱水南流
 禹贡弱水既西郑氏云众水皆东此水独西故记其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973-0298c.png
 西下也
 旧唐书东女国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
 用牛皮为船以渡
三日五变
千年一清
 易乾凿度云天降嘉应河水先清三日清变为白白
 变为赤赤变为玄玄变为黄各三日
 拾遗记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皆至圣之君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973-0298d.png
 以为大瑞 又云黄河清而圣人出
半月东流半月西流
子时潮上午时潮落
 寰宇记云江浙钦廉之潮皆有定候琼海之潮半月
 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
 广西志桂林府圣水岩侧子时潮上午时潮落三五
 十年有一大潮
一日再增再减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973-0299a.png
一日十溢十竭
 水经注潮汐塘水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
 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
 又连水东南流注于淮淮水又东南流而又与斟水
 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
 竭信若潮流
石门贪泉
横流贪泉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973-0299b.png
 晋书吴隐之字处默介立有清操桓玄欲救岭南之
 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
 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崖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
 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饮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
 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 又南越志
 石门之水俗云经大庾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则缁
 素之质变即吴隐之酌饮之所也 又寰宇记隐之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973-0299c.png
 罢郡见妻箧中有沉香一片遂投石门内水中后人
 谓之沈香浦亦曰投香浦
 水经注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以为贪泉饮
 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泉矣廉介为二千
 石则不饮之昔隐之挹而不辞岂为能溷其真乎盖
 亦恶其名也
盗泉
狂泉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973-0299d.png
 淮南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 尸子孔
 子至于胜母县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
 饮恶其名也 又论语撰考谶水名盗泉仲尼不饮
 里名胜母曾子敛襟 元和志盗泉在泗水县源出
 高径山之阴
 南史宋袁粲尝谓周旋人曰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
 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惟国君穿井而汲独得
 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973-0300a.png
 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至国主不任
 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而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
 其狂若一众乃欢然我既不狂难以独立比亦欲试
 饮此水矣
方湖
员渊
 拾遗记员峤山一名环丘上有方湖周回千里
 又岱舆山有员渊千里常沸腾以金石投之则烂如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973-0300b.png
 土矣
好溪
愚溪
 地理志处州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
 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
 柳河东集愚溪诗序云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
 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
 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973-0300c.png
 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
 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穷水
富水
 水经云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 注曰丰水亦曰穷
 水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塘
 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北流注于淮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973-0300d.png
 又大阳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
 小富水小富水出山之东而南径三王城之东前汉
 末王匡王奉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
 文字阙落不可复识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
 俗谓之大泌水也
粉水
锦江
 华阳国志汉初犍为张君为太守忽得仙道从此升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973-0301a.png
 度其祠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
 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休粉也
 又云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
 曰锦里
大翮山温汤
徐无城温源
 魏土地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
 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973-0301b.png
 十里峰峦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右出温汤疗治
 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
 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
 水经注温源之水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
 故魏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
汤谷可以熟米
温水可以燖鸡
 水经注温泉水出北山七泉奇发炎热特甚阚驷曰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973-0301c.png
 县有汤水可以疗疾矣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
 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月肃若冰容矣浑流同溪南
 流注滍水又东径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
 山阜炎势奇毒疴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漂救养者咸
 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
 可以疗万疾者也故杜彦达云热如沸汤可以熟米
 饭之愈百病道士亲身沐浴一日三饭多少自在四
 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973-0301d.png
 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
 又温水出竟陵之新汤县东泽中口径二丈五尺垠
 岸重沙端净可爱静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
 扬汤奋发无所复见矣其热可以燖鸡洪浏百馀步
 冷若寒泉
火井
汤井
 水经注火山上有大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973-0302a.png
 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㸑则烟腾
 火发
 又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势热又
 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
居民钓鱼者先请
路人摘花者先请
 水经注长扬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
 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钩饵得鱼过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973-0302b.png
 数者水辄波涌暴风率起树木摧折
 又长扬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敢扳
 取 又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徼东西广
 二丈许起高如屋中有石林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
 乞者神许则风吹制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
 输辄凶
获轮于桑乾泉
得笠于长扬溪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973-0302c.png
 水经注桑乾泉潜承太原汾县县北燕京山之大池
 池在山源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阳晘不耗
 阴淋不滥无能测其源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
 车于池侧忽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
 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
 又袁山崧曰往人有冬过风井山者置笠穴中风吸
 之经日还步长扬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
正月至十月径之害人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973-0302d.png
三月至十月径之必死
 水经注永昌县西北径其郡西水左右具饶犀象山
 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蚑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
 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气时恶气中有物不见其
 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
 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故郡
 有罪人徙之禁防不过十日皆死也
 又泸峰最为高秀孤高三千馀丈是山于晋太康中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973-0303a.png
 崩震动郡邑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特有瘴气
 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閟吐五月以后
 行者差得无害故诸葛亮表言五月渡泸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故也益州记
 曰泸水源出曲罗下三百里始曰泸水两峰有杀气
 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
咒潮
射潮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973-0303b.png
 高僧传唐灵隐寺释宝达者以持密咒为务往时江
 潮大至激射湖上诸山达为咒之忽一夜江涛中有
 伟人至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谓达曰身是子胥复雠
 雪耻者非他也师慈心为物已闻命矣言讫而灭明
 日寺僧怪其车马之喧因言其事自尔西岸沙涨弥
 年
 吴越备史梁开平四年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
 潮通江门外江涛昼夜冲击沙岸版筑不能就因命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973-0303c.png
 强弩数百以射波头又亲祝胥山祠仍为诗一章函
 置海门既而涛头遂趋西陵乃运巨石盛以筑笼植
 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垒堑通衢广陌亦由是
 而成焉 钱塘遗事钱王射潮退避后遂以铁铸成
 箭样其大如杵作亭路傍埋箭亭中出土外犹七尺
 许以示镇压之义
七女池
五女激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973-0303d.png
 水经注婿水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
 馀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
 称计得一塼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世人疑是
 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
 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
 又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
 为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复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
 北今沦于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将为水毁其人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973-0304a.png
 五女无男皆悉巨富共脩此激似今坟宅然激作甚
 工又云女嫁为阴县很子家货万金而自少不从父
 语父临亡意欲葬山下恐儿不从故命言葬我著渚
 下石碛上很子曰我由来不奉教今从语遂尽散家
 财作石冢积土绕之成一洲长数百步元康中始为
 水所坏今石皆如半榻许数百枚聚在水中很子是
 前汉人襄阳太守胡烈有惠化补塞堤决民赖其利
相传历山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973-0304b.png
相传首阳
 括地志蒲州府河东县雷首山亦名历山南有舜井
 又越州馀姚县有历山舜井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
 井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妫州外城中有舜井城北
 有历山皆云舜所耕处
 路史夷齐冢庙在蒲之蒲阪首阳山之南马融颜师
 古之说同而高诱乃以为洛东南去二十里之首阳
 山杜预阮籍之徒咸以为然更谓二子饿死在是即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973-0304c.png
 今二山皆有夷齐冢庙九域志两从之戴延之窃以
 为疑按夷齐之踪当在河东首阳者雷首也是为中
 条一曰薄山一山九名即萯山也据河南郡境界薄
 去城东北十里首阳山上有首阳祠夷齐所居而黄
 太史犹以或者指武师渡孟津二子叩马而谏当以
 洛阳为是夫首阳之名所在固不一曹大家云在陇
 西而今陇西有地曰首阳东有鸟鼠山谓之首阳而
 许叔重言首阳则正在辽西今辽之和顺东实有山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973-0304d.png
 曰首阳俱有祠庙其在吴郡亦有首山岂得遍为据
 耶石曼卿云死蒲阪者耻周之事而死于尧舜之区
 庶几见揖巽之风焉则亦非洛阳矣
舜井
禹井
 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姚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
 陶处也井曰舜井 水经注历县城南封山山上有
 舜祠下有大穴谓之舜井 封氏见闻齐州城东有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973-0305a.png
 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
 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井
 水经注会稽山之东有禹井深不见底东游者多探
 其穴
大禹所植
夫子手植
 山川纪异汉阳县西柏泉寺有古井世传大禹植柏
 于大别山其根盘曲直至井底今柏根尚存 又大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973-0305b.png
 别山阳太平兴国寺前亦有古柏俗传禹治水所植
 者
 封氏见闻记兖州曲阜县文宣庙门内并殿西南各
 有柏叶松身之树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
 植永嘉三年复枯俗传千年木疗心痛人多窃割削
 之树身渐细去地丈馀皆以石垒泥封犹不免焉亦
 有取为笏者色紫而甚光泽肃宗时二树犹在
孔子履    孔子车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973-0305c.png
孔子砚    孔子瓮
 晋书武库中火张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
 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等尽
 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水经注夫子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门东向母徵在中
 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
 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 鲁人藏夫子所乘车于庙
 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永平中钟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973-0305d.png
 离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䜣治
 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
 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
 置几席孔子教授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䜣问何
 等瓮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弗敢发也意曰夫
 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
 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
 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怀其一意即召问伯果伏焉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973-0306a.png
晏子宅
晏子冢
 左传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
 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
 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
 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 晏子使晋景公更其宅反
 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
 反之且谚曰非宅是卜维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973-0306b.png
 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
 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
 许之
 水经注齐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
 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
 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
 里 崔鸿十六国春秋慕容德如齐城登营丘望见
 晏婴冢顾左右曰礼大夫不逼城葬平仲古之一贤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973-0306c.png
 人达者而生安近市死葬近城岂有意乎青州秀才
 晏谟对曰孔子称臣先人平仲贤矣岂不知高其梁
 丰其礼盖政在家门故俭以矫世存居湫隘卒岂择
 地而葬乎所以不远城者犹冀悟平生意也德悦之
苏秦宅
苏秦冢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在景明寺西即所谓利民里寺
 南有三公令史高显略宅每夜见赤光行于堂前如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973-0306d.png
 此者非一向光明所掘地丈馀得黄金百斤铭云苏
 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显略遂造招福寺人谓此
 地是苏秦旧宅当时元义秉政闻其得金就洛索之
 以二十斤与之
 又清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西北角有苏秦
 冢冢傍有宝明寺众僧常见秦出入北冢车马羽仪
 若今宰相也
屈原宅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973-0307a.png
贾谊宅
 水经注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
 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
 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
 有须庙𢷬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姊归盖楚子熊绎
 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 袁山崧曰屈原有贤姊
 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
 曰姊归即离骚所谓女须婵媛以詈余也 崧又曰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973-0307b.png
 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归乡
 抑其山秀水清故出俊异地𡽗流疾故其性亦隘
 又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
 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泊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
 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
 尝径此弭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
 碑
 水经注荆州部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973-0307c.png
 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
 一脚石床才容一人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
 树亦云谊所植也
樊哙台
韩信台
 水经注婿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
 又婿水北有韩信台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
抚父堆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973-0307d.png
望母台
 水经注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
 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
 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
 又洧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
 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故城颖誓曰不及
 黄泉无相见也故城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
 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加融融之孝得常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973-0308a.png
 矣
将军望乡台
公主望乡馆
 述异记汉成帝遣将军王溃戍边及帝崩王莽篡逆
 溃与莽有隙遂留不敢归因逃入胡中士卒相率筑
 台为望乡之处
 又晋永嘉乱既已至江诸公主不得随去安阳公主
 平城公主奔入两河界悉为民家妻常怏怏不悦有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973-0308b.png
 故乡之思村民感之共筑一台以居之谓之公主望
 乡之馆
梅梁
梅溪
 述异记越俗说会稽山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而
 生枝叶 又四明图经大梅山在鄞县东七十里盖
 汉梅子真旧隐也山顶有大梅木其上则伐为会稽
 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973-0308c.png
 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满焉始骇异之
 乃以铁索锁于柱
 苏州记淹梅溪昔有梅树吴国采为姑苏台后忽于
 此沉今湖州侧犹有梅溪
兔园
西园
 三辅黄图梁孝王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
 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973-0308d.png
 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
 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曹子建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上官仪
 册周王文西园孤月秀心镜而齐明小山丛桂偃情
 田而并烈
刘损葺垣墙于太伯庙
萧允设蘋藻于季子庙
 南史刘损为吴郡太守至阊门便入太伯庙时庙宇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973-0309a.png
 颓毁垣墙不脩损怆然曰清尘尚可髣髴衡宇一何
 推颓即令修葺
 又萧允为鄱阳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经延陵季子
 庙设蘋藻之荐托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
见诸葛碑铭
经马援铜柱
 北史史万岁击南宁夷入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
 大勃弄至于南中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973-0309b.png
 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后胜我
 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
 又刘方经略林邑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
 方击走之师至阇黎江既渡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
 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疮却蹂其阵贼奔栅因攻
 破之于是济区栗进至大缘江所击皆破经马援铜
 柱南行八日至其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获其
 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973-0309c.png
凤阙岿然独存
灵光岿然独存
 关中记建章宫圜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馀
 故号凤阙也繁钦建章凤楼阙赋曰秦汉规模廓然
 毁泯惟建章凤阙岿然独存
 王文考鲁灵光殿赋序曰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
 之子恭王馀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
 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973-0309d.png
 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意者岂
 非神明依凭支持以保汉室者也然其规矩制度上
 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
模木生周公冢上
楷木生孔子冢上
 淮南王草木谱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绿秋
 白冬黯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
 而不屈以质得其正也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973-0310a.png
营高敞地
迁高显地
 史记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
 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
 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按水经
 注曰淮阴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
 步高十馀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
 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973-0310b.png
 晋书刘超死苏峻之难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
 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
燕数万衔土置临江闵王冢上
燕数千衔土投定陶丁姬穿中
 汉书临江闵王荣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徵荣荣行祖
 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坏江陵父老流涕窃言
 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对簿中尉郅都簿责
 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973-0310c.png
 之
 汉书王莽秉政贬定陶丁太后号曰丁姬平其故冢
 又周棘其处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师古/曰穿)
 (谓圹/中也)
玉匣殓尸
玉璧藉尸
 后汉赤眉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
 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973-0310d.png
 汉仪注曰自腰以下以玉为扎长尺广一寸半为匣
 下至足缀以黄金缕谓之为玉匣也
 抱朴子曰吴景帝时戍将于广陵握诸冢取版以治
 城所坏甚多复发一大冢内有重阁户扇皆枢转可
 开闭四周为徼道通车其高可以乘马又铸铜为人
 数十枚长五尺皆大冠朱衣执剑列侍灵座皆刻铜
 人背后石壁言殿中将军或言侍郎常侍似公主之
 冢破其棺棺中有人发已班白衣冠鲜明面体如生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973-0311a.png
 人棺中云母厚尺许以白玉璧三十枚藉尸兵人辈
 共举出死人以倚冢壁有一玉长一尺许形似冬瓜
 从死人怀中透出堕地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如
 枣许大此则骸骨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
何类长沙王
甚肖忠烈王
 世语曰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塼于临
 湘为孙坚立庙芮容猊如生衣服不朽后与发者见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973-0311b.png
 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
 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
 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馀年纲芮十六
 世孙
 案汉书吴芮秦时番阳人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
 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
 举兵以应诸侯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
 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973-0311c.png
 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
 为列侯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
 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
 令(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而芮王故著令/中使特王也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班固赞
 曰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
 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牛僧孺玄
 怪录载唐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因止州宅诞育
 为神人击死后有仙官治其事云是西汉鄱阳王吴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973-0311d.png
 芮今刺史宅是芮昔时所居皆非也 水经注临湘
 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踰六十八丈
 登临写目为[𨴻]郭之佳憩也
 薛用弱集异记兰陵萧颖士杨府功曹秩满南游行
 侣共济瓜州舟中有二少年熟视颖士相顾曰此人
 甚有肖于鄱阳忠烈王也颖士是鄱阳曾孙即自款
 陈二子曰吾识尔祖久矣颖士以广众中未敢询访
 俟及岸方将启请而二子忽遽负担而去颖士必谓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973-0312a.png
 非仙则神虔心向瞩而已明年颖士北归止于盱眙
 邑长之署方与邑长下帘昼坐自门遽白曰某吏于
 某处擒获发冢盗共五六人登令召入皆反接其手
 束缚甚固旅之于庭而颖士悬认江中二少年亦缧
 绁于内颖士惊曰斯二人非仙则神因具述曩事邑
 长即令先穷二子须臾款伏佐验明著皆云我之发
 丘墓今有年矣颖士则以前说再令询之皆曰我尝
 开鄱阳王冢大获金玉当门有贵人颜色如生年方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973-0312b.png
 五十髭鬓斑白僵卧于石榻姿状正与颖士相类无
 少差异我舟中遇子又是萧氏固是鄱阳胤也因此
 启言我岂有他术哉用弱尝闻人之绍述其或三五
 世则必一人有肖其祖先之形状者斯岂验与
牛眠地
狗舐泉
 晋书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
 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污中其地若葬位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973-0312c.png
 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
 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周访
 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
 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魏书尔朱荣所居之处曾有狗舐地因而穿之得甘
 泉焉至今名狗舐泉
得古冢遣功曹何伫为之起坟
发古冢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973-0312d.png
 南史始兴简王鉴为益州刺史于州园地得古冢无
 复棺但有石椁铜器十馀种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宝
 甚多不可皆识金银为蚕蛇形者数斗又以朱砂为
 阜水银为池左右咸劝取之鉴曰皇太子昔在雍有
 发古冢者得玉镜玉屏风玉匣之属皆将还都吾意
 尝不同乃遣功曹何伫为之起坟诸宝物一不得犯
 南史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于时人发桓温女冢
 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又有金蚕银茧等物甚多
卷十一 第 46a 页 WYG0973-0313a.png
 条以启闻郁林敕以物赐之铿曰今取往物后取今
 物如此循环岂可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纤毫
 不犯
堑杜氏山冈
堑鲜于祖坟
 北梦琐言古有宅墓之书世人多尚其事识者犹或
 非之杜公正伦与京兆宗𣲖不同常蒙轻远公衔之
 洎公宦达后因事堑断杜陵山脉由是诸杜数代不振
卷十一 第 46b 页 WYG0973-0313b.png
 鲜于仲通兄弟阆州新井县人倔起俱登将坛望
 气者以其祖先坟上有异气降敕堑断之裔孙有
 鲜于岳者幼年寝处席底有一小蛇盖新出卵者家
 人见之以为奇事比侯及壮常有自负之色历官终
 于普州安岳县不免风尘其徒戏之曰鲜于蛇也
国人哀三良赋黄鸟
国人伤三贞赋黄鸟
 左传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皆秦之良也
卷十一 第 47a 页 WYG0973-0313c.png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
 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
 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
 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
 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
 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
 虎维此针虎百夫之禦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卷十一 第 47b 页 WYG0973-0313d.png
 华阳国志永初中广汉汉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马妙
 祁妻义王元愦妻姬赵蔓君妻华夙丧夫执共姜之
 节守一醮之礼号曰三贞遭乱兵迫匿惧见拘辱三
 人同时自沉于西汉水而没死有黄鸟鸣其亡处徘
 徊焉国人伤之乃作诗曰关关黄鸟爰集于树窈窕
 淑女是绣是黼维彼绣黼其心匪石嗟尔临川邈不
 可获
齐侯躬吊杞梁之室
卷十一 第 48a 页 WYG0973-0314a.png
齐侯亲推无存之车
 左传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
 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
 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杜注殖/即杞梁)
 左传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
 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尸公三禭之与之犀轩与直盖
 而先归之坐引者以师哭之亲推之三
以绵上为介推田
卷十一 第 48b 页 WYG0973-0314b.png
环会稽为范蠡地
 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惟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
 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
 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
 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
 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
卷十一 第 49a 页 WYG0973-0314c.png
 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
 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按洪容斋/氏云绵上)
 (者西河界休县地也史记则曰子推从者书公门有/一蛇独怨之语文公见其书使人召之则亡闻其入)
 (绵上山中于是环山封之名曰介山虽与左传稍异/而大略亦同至刘向新序始云子推怨于无爵齿去)
 (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以谓焚其山宜出/遂不出而爽死是后杂传记如汝南先贤传则云太)
 (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邺中记云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子推断火冷食三日魏武帝以)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皆冱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亦/为冬至后百有五日也案后汉周举传云太原一郡)
卷十一 第 49b 页 WYG0973-0314d.png
 (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曰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
 (㸑举为并州刺史乃作吊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意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
 (稍解风俗颇革然则所谓寒食乃是冬中非今节令/二三月间也 又按李涪刊误曰古四时皆改其火)
 (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惟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后又郊特牲云季)
 (春出火为禁火此则焚火之义昭然可徵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㨿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證之)
 国语越灭吴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
 复入于越国矣王曰不榖疑子之所谓者何也范蠡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
卷十一 第 50a 页 WYG0973-0315a.png
 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
 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
 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
 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
 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工以
 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
 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
太宗为王圭立庙
卷十一 第 50b 页 WYG0973-0315b.png
太宗为戴胄立庙
 旧唐书王圭通贵渐久而不营私庙四时蒸尝犹祭
 于寝坐为法司所劾太宗优容弗之谴也因为立庙
 以愧其心圭既俭不中礼时论以是少之
 又戴胄卒太宗诏虞世南撰为碑文又以胄宅宇敝
 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骈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