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208-066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近指卷三

  容城孙奇逢撰

  诚明谓性章

  性而得之与教而得之虽以之分天道人道然其事同
于诚明耳诚明固相须而不容相离者也则性教亦何
以别哉但得人天合一正不必问功力先后一部中庸
皆是著人从教下手彼高天事而薄人功者皆不明之
卷三 第 1b 页 WYG0208-0666d.png
甚者也 饶双峰曰此章大意是缴上章言诚者天之
道诚之者人之道一向分两路说去则天人为二也到
此章方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指人道可至于天道
合天人而一之也

  至诚尽性章

  只能尽其性一句便己了当性通天地万物为一体舍
人物之性尽从何处下手参赞于何归著故天地位万
物育只是一个致中和 或曰尽其性者是知之行之
卷三 第 2a 页 WYG0208-0667a.png
无不尽之云也尽人物之性者知之无不明处之无不
当之云也如新民止于至善乃是新之止于至善 问
如何尽人之性曰如教以人伦使之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之类皆是问如何尽物之性曰如牛耕马驰各适其
用之类

  其次致曲章

  性有全体有端倪能尽其性者一举而分量以毕曲能
有诚者渐次而功行亦完故天能者能人能者亦能尽
卷三 第 2b 页 WYG0208-0667b.png
性者尽复性者亦尽也知此义者真是普天下无人不
可作圣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正是其
的传 程子曰其次致曲者学而后知之也其成也与
生知者无异故君子莫大乎学莫害于画莫病于自足
莫罪于自弃学而不止汤武所以圣也 朱子曰至诚
尽性则全体著见次于此者未免为气质所隔只如人
气质温厚其𤼵见多是仁气质刚毅其𤼵见多是义随
其善端𤼵见便推致以造其极非是止就其𤼵见一处
卷三 第 3a 页 WYG0208-0667c.png
推致之也如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充无穿
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此是致曲处

  至诚之道章

  至诚前知亦必于动处见所谓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
见者也故迹虽如此几乃如彼祥或作凶妖或兆吉其
理非至诚莫能知亦曰知之于善不善而已矣 顾泾
阳曰祯祥兴兆也非兴本也必有所以兴者矣妖孽亡
兆也非亡本也必有所以亡者矣鬼神于所以处知之
卷三 第 3b 页 WYG0208-0667d.png
故显出个祯祥妖孽来至诚于所以处知之无论在位
与不在位可为与不可为到处有一副真精神密密斡
旋非但知之而已也故曰如神 或曰祯祥妖孽按必
有二字𦂳根兴亡说是从兴亡分妖祥非以妖祥卜兴
亡也将兴之国虽妖不为灾将亡之国虽祥不为福雉
升鼎耳殷道以兴鸾集朝堂隋炀以亡岂不以人哉盖
见祥而为不善则祥反为妖见妖而迎以德则妖反为
福张敞释鹖雀之论归本于得人京房言灾异之变推
卷三 第 4a 页 WYG0208-0668a.png
咎于用不肖皆明于祥妖之理者他如桑榖王商法星
寿宋白雉亡汉黄犀死莽恶在祥必兴国孽能亡家也

  诚者自成章

  诚者自成一句已尽自原备万物一物有遗即已一处
有缺欲自之成也非自道而谁道哉物之自有而归于
无曰终自无而递为有曰始是物之始终一诚之所为
不诚则谁为终之始之者乎自万物言诚通诚复体物
不遗也自一身言体受归全君子以诚终始吾身即以
卷三 第 4b 页 WYG0208-0668b.png
诚终始万物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之为贵
宜何如置力乎成已成物无二理亦非二事把柄在已
著落在物当成已时非为成物乃所以成物也成已成
物似有内外之分然成已是仁成物是知仁与知均为
吾性之德岂可分内外仁固涵在性中知即合在仁上
所以为外而合于内之道也时措之宜若取诸寄若逢
其源此即君子之时中也然适以满其自成之量了其
自道之功而已矣 或问朱子成已合言知而言仁成
卷三 第 5a 页 WYG0208-0668c.png
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曰克己复礼为仁岂不是成已
知周乎万物岂不是成物

  至诚无息章

  圣人与天地合德总此一诚天地得之而不贰圣人得
之而无息不贰者不已无息者不已圣天自是印合天
下事真的不灭假的易息至诚之不息而久久而徵也
此正合外于内处悠远博厚高明六字意实相因一时
并集以存诸中者言则悠远在高明博厚之前以见诸
卷三 第 5b 页 WYG0208-0668d.png
用者言则悠久在博厚高明之后尽两间所有具在至
诚心体中此至诚之所以配地配天配无疆也配者合
而有助之意有天地自不容无至诚尽民物之性以赞
化育之不及皆是至诚性中自然流出如此者故不待
见不待动不待为耳两揭天地之道正见以前皆言圣
人之道为物不贰正映一字一真默运没有别个更端
是为生成之根天之所以为天文之所以为文乃见天
地圣人之合体纯亦不已在至诚身上说信乎至诚无
卷三 第 6a 页 WYG0208-0669a.png
息也 或曰只无息二字形容至诚已尽博厚高明配
天配地皆是无息处至诚之无息不可见就其𤼵用之
彭灼者观之愈可以见至诚之无息耳故说外即是说
内原无两层 前段为物不贰即是不已意已说明天
之所以为天至诚无息即是纯德已说明圣之所以为
圣引诗只作證佐不是另进一层推出天地圣人所以
然处

  大哉圣人章

卷三 第 6b 页 WYG0208-0669b.png
  圣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既生道在圣人中庸每揭君
子之道此云大哉圣人之道盖以其道属之人矣洋洋
优优总以昭其大也三千三百正𤼵育峻极之实际处
即礼之充然于天高地下之间莫能破者方见其莫能
载耳圣人不常有所望君子以道问学成尊德性之功
所以凝道上下治乱咸宜正是修凝妙用能保此身无
往不宜大哉圣人之道无馀蕴矣 王阳明曰道问学
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
卷三 第 7a 页 WYG0208-0669c.png
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
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
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
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
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顾泾阳曰温字下
得极好勿忘勿助一团生气酝酿处无限机趣所谓新
也始之以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终之以敦厚
崇礼可谓十分周整却于中间点入此一语更觉活泼
卷三 第 7b 页 WYG0208-0669d.png
泼地 或云元吴澄曰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必偏
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议者遂以澄为
陆氏之学愚按尊德性之说𤼵自子思陆氏特因而从
之耳于子思则称之于子静则斥之岂非贵耳而贱目
与且朱子晚年未尝不归本于尊德性观其语学者曰
此本是两事细分则有十事其实只两事两事又只一
事只是一个尊德性却将个尊德性来道问学所以说
个尊德性而道问学也由此推之朱陆本同学者必致
卷三 第 8a 页 WYG0208-0670a.png
疑于陆氏何哉

  愚而自用章

  天王创法天下守之千古莫能易也故作制自上非者
犹是作制自下是者犹非众为制者无从制则法且为
乱安能治乱哉大凡为下而倍多是自用自专反古全与
明哲保身者异故灾及之以三事言曰议礼制度考文
以二事言曰作礼作乐以一事言只一礼而已矣孔子
岂不能创制立法只为无位遂至束手其曰吾从周正
卷三 第 8b 页 WYG0208-0670b.png
不敢自用自专以反古之道也 蔡虚斋曰末节夫子
之所感者深矣一以见先王一代制作其良法美意不
得尽传于今一以见已不得取先王之遗典集其大成
以垂大法于后其曰今用之吾从周者不得位而安为
下不倍之道耳不然只说从周便了何必远引夏云云
盖其意甚远其抱负甚大但此意非中庸此章之旨中
庸所重只在从周一意

  王有三重章

卷三 第 9a 页 WYG0208-0670c.png
  为务不重则𤼵不尽理𤼵不尽理则往不应情此王天
下者之必有三重也有三重既非上焉者之无徵又非下
焉者之不尊民焉有不信而从之者乎故君子欲得民
之信从不遽求之民也本自一已之德性立为庶民之
章程考之建之质之俟之俱以此耳盖惟有道在自可
以此而参合乎彼也知天知人正是本诸身处为道为
法为则有望不厌正形容本身之妙民之寡过便是君
子有誉引诗决言誉之必有其本徵诸庶民从本诸身
卷三 第 9b 页 WYG0208-0670d.png
来三王后圣天地鬼神从徵诸庶民来此方是居上不
骄 鹿伯顺曰三王后圣天地鬼神都是一个理天下
外不了一个理理外不了一个心你看一点良心之以
为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便是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鬼
神之所以为鬼神三王之所以为三王后圣之所以为
后圣然文法吞吐不为三王后圣天地鬼神只为民从
说看通章要认主不然一句一个理不成中庸 或曰
世为天下法则正缘君子动言行无一不本于天理人
卷三 第 10a 页 WYG0208-0671a.png
情之至非君子强天下后世从我天下后世自不能外
君子而自为动言行耳百世不惑自圣人而言此又就
众人言可见无圣凡一也

  仲尼祖述章

  道原于天地而四时日月则其昭宣者也道肇于尧舜
而文武则其焕𤼵者也仲尼以一身会帝王天地之全
此中庸之道所以常明如日月常行如四时此中已涵
小德大德在内不害不悖即于并处见之有害有悖何
卷三 第 10b 页 WYG0208-0671b.png
以为并育并行也天地之化散之为物运之为道而统
之则为德德岂有小大哉就其分处语之天下莫能破
焉优优是也就其合处语之天下莫能载焉洋洋是也
川流见生物之不测敦化见为物之不贰此天地之所
以为大也仲尼之德一天地而已矣 林次崖曰大德
小德只天命之谓性一句便了自命处说则曰大德敦
化自性处说则曰小德川流一自源头说一自承受说

  聪明睿知章

卷三 第 11a 页 WYG0208-0671c.png
  前章言高明配天未详其所以配故一一拈出聪明睿
知合宽裕温柔十六字俱宜在至圣心内看要体贴为
能字见临容执敬别皆所不可少者惟至圣方足以有
之即体而用见矣状至圣之有临而列四德之目目各
有脉络井然真所谓小德之川流也然其𤼵脉处广大
静深非徒以绪出为奇时出指圣心之灵活应用之妙
敬信悦者以当其可也当其可之谓时全重在至圣身
上见圣体与天体无二到得配天只是至圣本分事所
卷三 第 11b 页 WYG0208-0671d.png
以为天道也 鹿伯顺曰天以下凡有血气无一个不
靠至圣作主有一件本领费周张便厌不得民心有一
处不厌民心便临他不起聪明睿知的资格才做得这
临字的生活容执敬别总是临的物料几个足以有极
耐咀嚼

  经纶大经章

  大凡天下事以智数行之即一节一目有不可为者矣
以至诚出之即极天极人有不可行者哉五伦之际虽
卷三 第 12a 页 WYG0208-0672a.png
事繁而礼重然𤼵于仁心其数俱足以相充是能经纶
天下之大经也天下之大经取诸至诚而足则天下之
政事纪纲亦取诸至诚而足静深莫窥其变化之端是
能立天下之大本也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絪缊者
天地之至诚也天地之气实故大化无穷同其事者功
有补于造化心无间于天地是能知天地之化育也三
者之用甚大今虽谓其事如是而人或不能信也惟身
有者斯睹其必然耳故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卷三 第 12b 页 WYG0208-0672b.png
其孰能知之德即天命之性容不得一毫人为故曰天
德入德者从闇然著手便与天同体故曰达天德此之
谓大德敦化 至圣至诚两章虽分承川流敦化然实
无可分也容执敬别川流也而溥博渊泉是其敦化宽
裕温柔川流也而足以容便是敦化𤼵强刚毅齐庄中
正文理密察川流也而足以执足以敬足以别便是敦
化天下之大经天下之大本敦化也而分之合之变之
化之是其川流天地之化育敦化也而民之安物之阜
卷三 第 13a 页 WYG0208-0672c.png
鸢之飞鱼之跃是其川流流者流其敦化敦化者敦其
川流原分之而无可分者也学者识得此义方可读中


  衣锦尚絅章

  承上章固聪明圣知来闇然二字是一篇骨子淡简温
正画出闇然形状知远三句是实落下手处自潜伏至
笃恭不过充此所知而已微正与闇相照潜伏孔昭正
说知微之显处而其得力全在内省恶从疚生疚自省
卷三 第 13b 页 WYG0208-0672d.png
除此中之微原不见君子不见是图所以不及敬信在
不言不动正是省于内而免于疚恶也尔室屋漏正透
闇字意民劝民威是神行于莫见莫显之际不赏不怒
是真涵于不睹不闻之中君子笃恭只闇到极处天下
平是我与天下各安其性命之常也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此才通极于天命之初方是归根学问此中庸第三
支 首篇自天命说起而后及于功夫末篇自下学说
起而直合于天命首云修道末云入德内省即是慎独
卷三 第 14a 页 WYG0208-0673a.png
敬信即是戒惧不赏怒不显即中和之致劝威天下平
即位育之事自源得流以流合源此之谓一部中庸
王鞠劬曰重一闇字数不字皆形容闇字归结两无字
而闇止矣中庸原道于天故说到极至地位只是复归
于天亦只完得个闇中庸首章是𤼵端故句句著实说
此章是收拾故句句要虚活说节节引诗咏叹淫泆与
大学释至善同体若实说再叙入德成德之事又是从
头做起中庸 陈紫峰曰中庸一书始之以天终之以
卷三 第 14b 页 WYG0208-0673b.png
天夫学所以学为人而始终以天焉者天人一也不天
不足以尽人故始以天命之谓性自天而人也终以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则自人而天也 黄勉斋曰中
庸始言戒惧慎独次言知仁勇终之以诚此数字括尽
千古圣人教人之旨 大学经世之实用中庸阐道之
微言其间举舜之受命武之缵绪周之制礼皆千古非
常之事而名之曰孝曰达见奇事皆妇于庸德也对哀
公道德九经而一通之于诚见王道必本于天德也至
卷三 第 15a 页 WYG0208-0673c.png
论鬼神之德性教之自天人之一以及笃恭不显无声
无臭总于本体上无加反之天命之始而不外喜怒哀
乐之常乃所以为中庸也前人谓中庸多无形影说下
学处少说上达处多且教人著力去看大学看论孟以
为读书之序此为后学设法难以语上之意至谓多上
达而少下学愚谓离下无上上达即在下学中也夫子
一生只是下学而祖述宪章上律下袭于此立极一部
中庸皆修道而教之事总不出学而时习之一语
卷三 第 15b 页 WYG0208-0673d.png







  四书近指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