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1242-07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廉文集卷四
           明 李时勉 撰
 序
  应天府乡试录序
宣德七年壬子岁当大比前期应天府尹臣璘奏请考
试官皇上命臣时勉臣衷往莅其事比至同考试官臣
润生臣用绎臣希亮臣纪亦皆来相与奉命惟谨不敢
卷四 第 1b 页 WYG1242-0714b.png
怠遑而监试官臣鲤臣观提调官臣璘以为此朝廷盛
典无容慢易综理精严防范周密究弊涤滞廓然大公
众志既一群情悦喜一时内外执事之臣莫不竭诚殚
虑精白一心以供厥职乃八月乙未总太学畿内之士
千三百馀人凡三试之于时连阴积雨比试之三日皆
大晴朗众咸欢然一口言曰是岂非天开文明之运国
家太平之象诸士子得意之秋也耶于时就试之士亦
皆踊跃奋发争相淬砺倾吐其胸中之所有以期必得
卷四 第 2a 页 WYG1242-0715a.png
之者有以致然也臣等详加考较得八十人之优者次
第其先后与其文辞以为小录既成咸谓宜有序夫国
家养育贤才而以科目取之盖欲得其真才以为用也
士之修于家穷岁月惫精神以求尧舜禹汤文武之所
以为治稷契皋陶伊傅周召之所以为臣孔子颜曾子
思孟轲之所以为言孜孜矻矻不极其至不已迨夫学
之既充德之既成一旦出而应上之求发舒其所蕴以
见于文章足以隆声誉而掇高科由是以有禄位随其
卷四 第 2b 页 WYG1242-0715b.png
所遇遇皆能以尧舜禹汤文武之治期于上以稷契皋
陶伊傅周召之事任诸已以孔子颜曾子思孟轲之道
持其身不肯一失身屈已以由于非义者有以见贤者
学问之力朝廷作养之效而科目得人之盛也洪惟我
皇上以聪明睿智之资缵承大统膺重熙累洽之运当
国家无事之时而求贤图治之意每惓惓焉故自朝之
公卿大夫以至内外大小之职莫不皆得人以任之矣
而圣心犹以为未足虽屏迹丘园栖身岩冗不求闻达
卷四 第 3a 页 WYG1242-0715c.png
之士犹欲招而致之况诸士子奋志厉气翘然而出欲
有为于当世者宁不加之意也耶今而获登名于斯籍
者皆学成德茂有用之才朝廷将进之以礼待之以爵
禄之意也必厚矣尚益坚其志砺其操以修其职业期
必无愧于科目之选可也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诸士子勉乎哉
  顺天府乡试录序
皇上即位之初适当大比兴贤之岁是秋八月顺天府
卷四 第 3b 页 WYG1242-0715d.png
兼掌府事行在工部左侍郎臣庸请考试官皇上以命
臣时勉臣榖而同考官臣厚臣彦良臣圭臣若英监试
官臣来臣春以是月丁未往莅其事臣等奉命惟谨合
八郡暨太学之士千二百馀人考试之取其尤者得八
十人焉小录既成咸谓设科取士国家之盛典也不可
以无序窃尝以为成周之世乡举里选之法行士之修
于家者皆仁义道德之行取于上者皆英伟博达之才
而用于时者皆敦化善俗之政有以见上之待士也为
卷四 第 4a 页 WYG1242-0716a.png
最厚而士之自待也为不轻故由是而来者未有不可
取取者未有不可用而用之未有无其效者也故曰唐
虞之际于斯为盛岂不信然自唐以来取士之法亦已
异矣惟进士之科为最重以其犹有乡举里选之遗意
也然其后渐亦以弊而所以待士之意亦薄矣岂惟上
之人待之之薄抑亦士之不能自重有以致然也国朝
有天下我太祖高皇帝即设学校诏天下三年大比以
取士于今馀七十年矣五圣之德泽涵濡覆育鼓舞而
卷四 第 4b 页 WYG1242-0716b.png
作兴之者非一日矣而贤才之出也盖彬彬焉虽山林
岩冗之间有志于当世者亦莫不争自磨濯以求是途
出而效用于时况学校之士乎方今内而公卿大臣外
而方岳郡县以至于有司庶府之官莫不皆得人以任
之矣而兴贤之典犹不废待之之意益加厚则夫士亦
可不知所以自重哉今获登名于是录者宜皆自重之
士也行将试于春官对于大廷以争先天下士而有官
守之责尚其益思所以自重而图所以自效哉
卷四 第 5a 页 WYG1242-0716c.png
  元夕燕集诗序
宣德八年癸丑正月朔旦皇上既受群臣朝乃降敕谕
曰今国家宁谧边境无虞时和岁丰兵民乐业斯皆天
地祖宗眷祐亦尔文武群臣赞辅所致兹岁事肇新上
元节近正当共乐太平自正月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
二十五日遇机务重事具本封进官员除斋戒馀日及
军民悉听饮酒为乐京师如故张灯五城兵马弛夜禁
尚各循礼度用副朕怀群臣俯伏恭听咸踊跃欢呼以
卷四 第 5b 页 WYG1242-0716d.png
为庆幸越十有三日郊祀礼成明日赐百官宴而灯山
亦成是夕皇上奉皇太后于西苑放灯观赏又明诏文
武百僚由西安门入同观之既夕赐坐于圆殿万岁山
前太液池之上环池至于山顶万灯齐举光焰烛天晃
焉如昼命光禄设宴教坊呈百伎传宣群臣乐饮至醉
既醉罢出而月当午矣时吾邑之士之在京师者颇众
既出东西散去得相聚会才几人而河南参政王公太
守陈公适相遇焉回顾鳌峰馀兴未巳予于是邀延至
卷四 第 6a 页 WYG1242-0717a.png
家粗具酒殽相与欢宴咸曰今日之事不可以无述乃
取诗人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二句各分
一字为韵赋五言诗一章以纪一时之盛诗既成众以
序属予夫元夕观灯其来久矣而莫盛于唐开元中然
其时君臣之间略无儆戒之心习为侈靡耽乐逸游淫
词艳曲流布中外至于颠越播迁而不知返其事可胜
道哉惟昔唐虞三代之时君臣上下更相敕戒形于歌
咏沨沨乎不可尚矣是以致治雍熙而后世莫及考诸
卷四 第 6b 页 WYG1242-0717b.png
诗书犹可槩见今皇上嗣登大宝动法古昔聿遵成宪
故能隆守成之业以抚方夏之大佳时令节思与民臣
同享太平之乐而必以敬慎为先群臣奉法守职莫敢
怠遑故今诸贤士于宴饮之际虽觥筹交错而不踰于
礼法之外谈笑倾倒而不失乎庄敬之容至其见于辞
藻以歌颂圣朝治化之盛者又皆发乎其情而止于礼
义庶几乎唐虞三代之风其视开元天宝之盛衰为不
侔矣孔子曰诗可以观岂不信然于是光禄署正万资
卷四 第 7a 页 WYG1242-0717c.png
中作而言曰先生之言是也然吾辈得以宴乐于斯唱
和于斯从容暇豫于斯奚可不知所自耶遐陬僻壤穷
乡深谷之民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其不知所自者
宜也若吾辈躬睹朝廷之制作亲被朝廷之德化亲沐
朝廷之恩泽如此而不知其所自可乎哉既知其所自
而怠于其职慢于其事而不知图所以报称者其又可
乎哉众咸曰宜书以为元夕燕集诗序一以自警且使
遐陬僻壤穷乡深谷之民闻而览者皆知其所自而相
卷四 第 7b 页 WYG1242-0717d.png
与咏歌于无穷也
  夏日燕集诗序
正统六年夏方伯高安王君大参安成鲍君贰令宜阳
李君以考绩至京师翰林侍讲刘君有端阳之会停之
以俟三君子之行乃于是月十有六日三君子皆至众
既悦喜集燕于其宅而庭宇轩豁薰风徐来纤尘不兴
几席净蠲清言雅论从容款洽以叙乡邦之好道契阔
之怀皆乐饮而忘倦酒半酣侍讲起而请曰今日之会
卷四 第 8a 页 WYG1242-0718a.png
得三君子之见临实有光耀焉不可以无述众曰然于
是即席分韵各赋五言八韵诗一章及暮酒罢而诗亦
成明日侍讲集其诗谓予宜为序王符曰化国之日舒
以长夫日出于旸谷入于虞渊厥有恒运而云然者盖
国家治安四方无虞朝廷公卿百执事以及于闾巷农
工商贾之人举欣然相安于无事惟佳时令节相与玩
赏燕会歌吟啸咏以为娱乐而已故尝翘首跂足望其
时节之至真若其晷运之有所增益者而益见其远且
卷四 第 8b 页 WYG1242-0718b.png
长苟为不然则愁苦憔悴之馀将不知其时序之迁亦
岂暇于燕饮而有欢乐之趣也哉然则予与诸君得优
游于此时而有此乐者其可不知所自耶是故为郡县
为方面大臣昭宣圣朝德美以及于民使夫百里千里
一方面之内之民皆熙然囿于光天化日之中而无叹
息愁恨之声者是盖可以报称于明时而无负也若夫
婴冠食禄拘拘于诗书笔砚之间而无益于国与民者
独不有愧哉是则观于此可以知太平之时之有可乐
卷四 第 9a 页 WYG1242-0718c.png
而乐之为无负者惟三君子为然也于其行并书以为
赠云
  七夕燕会诗序
北方之地夏秋多雨故七夕晴明者少时节之宴不惬
人意今岁正月不雨至于四月四月凡三得雨虽未厌
足然人皆喜五月朔日始大雨朝野相庆自是淋淫不
绝晴无连三日者有时雨骤至沟渠泛溢街巷水没焉
墙屋颓毁相望郊野之间舟行禾黍上七月朔旦始大
卷四 第 9b 页 WYG1242-0718d.png
开朗咸谓今秋七夕银汉庶其可见也及期礼部主事
陈铉当设会适有五岭使命于是邀同乡之士凡十有
六人合燕于其家几席既具延客入座天空云净星月
交辉明河皎洁众心亦畅觞酌屡行献酬有容踰时凉
风西来微雨洒庭众皆欲起罢酒铉曰今夕饮酒乐诸
公何为去耶昔韦应物有诗曰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
斟盖以良时难遇而良朋难聚也今二者俱得而不尽
其欢岂不有负于应物也耶乃复坐举杯痛酌而云亦
卷四 第 10a 页 WYG1242-0719a.png
敛雨亦散去遂取唐卢纶诗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
净火星流为韵各赋五言八韵一首以纪一时之盛就
以赠会鼎行纸笔具于前而杯斝循环言论往复不辍
众皆构思诗酒之兴盖浩然于尊俎间而大风忽起阴
云四合雨意近在眉睫众复默然主事刘求乐曰诸公
但速为诗诗成雨自不至不然杜少陵何以曰片云头
上黑应是雨催诗乎诸公慎无忧于是主人惧客之散
也促为酒令行酒甚急诸公亦操纸笔竞书诗成雨亦
卷四 第 10b 页 WYG1242-0719b.png
不至众又举杯剧饮醉然后归明日国子上舍左璇辑
其诗为大轴谓予宜为序自古游宦之为乐多在乎佳
节令时而是会也顷刻之间天之晦明变化之不同人
之忧乐缓急之不一如此则夫人生百岁之内天时人
事之不齐者其又可计也耶虽然当夫圣明之时国家
无事海宇宁谧因得以极夫燕集之欢其所以不能尽
如其意者不过风雨之虞耳苟非遇其时虽无风雨之
虞其能得欢宴若此者乎主事行矣过家拜高堂称觞
卷四 第 11a 页 WYG1242-0719c.png
献寿慈颜悦喜退而与宗亲故旧序契阔之怀其乐固
有踰于是者去而上三湘浮七泽历五岭翱翔于通都
大邑盖不减子长之游然求其交游之毕集合尊俎以
相乐情孚意契无纤芥乎其中若兹夕者或少也故书
之以赠或时一诵之庶几其于吾徒不忘哉
  中元日燕送刘主事序
吾邑之士在京师者每时节燕会常二十馀人今年自
伏日以来或使于四方或受职外任以去至中元之会
卷四 第 11b 页 WYG1242-0719d.png
犹十四五人焉是会也礼部仪制主事鲍时博实主之
以予有上陵之行故停以待及予归又连有国忌至是
月之二十有五日始会众宾合燕于其第而仪制主事
刘君求乐适有奉使西蜀之命酒半时博曰燕会常事
也然有所赋咏今刘君行在即盍亦以是为饯而赋诗
以赠之乎众咸曰然于是取杜少陵诗主人送客何所
作饮酒赋诗殊未休二句各分一字作五言八韵诗一
首既成时博又以序属予夫礼贵得中凡燕聘飨觐冠
卷四 第 12a 页 WYG1242-0720a.png
婚丧祭其仪文度数隆杀损益有一定而不可易者然
必合乎中道而后有以通乎古今适乎时宜当乎人心
行乎久远而无弊也国朝自太祖高皇帝有天下以来
制礼作乐上自朝廷下至郡国庶人里巷极而至于蛮
夷外国其礼文法制纤悉备具未有逆于道而戾乎古
者于今馀七十年其行之也已久其贤者得于见闻之
间也非一日矣然有举而施之或不能尽惬乎人意盖
未尝究心于是而不知夫隆杀损益之体者也求乐故
卷四 第 12b 页 WYG1242-0720b.png
家子性颖敏而沈静其在仪曹有年其于礼谙练之已
熟今之去而至彼也必有以为王国之所瞻仰而为知
礼者之所钦服则于君命庶几其不辱也此予与诸君
之所以乐为求乐饯而又重之以诗者抑亦以求乐足
以胜此而于乡士大夫为有光也遂合诸君之诗书之
以赠云
  九日赏菊诗序
予在北京复居城西又十稔矣始构屋数楹于其东偏
卷四 第 13a 页 WYG1242-0720c.png
以为延客之馆前有隙地种菊数十株时维九日繁英
欲吐秀色可爱遂邀乡曲之士之在京师者相与燕集
而赏之殽羞既陈不愧菲劣而客亦不以为简掇英泛
觞皆引满而不辞笑谈虽剧而礼度不踰酣畅淋漓而
杯行有序市喧不闻尘虑都忘自以为山林之乐亦不
过此春官主事刘求乐以为今日之会不可以无述众
咸曰然于是分题赋诗而行不辍酒既阑而诗亦成会
者乡先生吴良善存监察御史王让体艮礼部员外郎
卷四 第 13b 页 WYG1242-0720d.png
鲍时时博主事陈铉会鼎翰林编修吴节与俭检讨李
绍克述信宜学谕尹逊恒逊浦城学谕彭素三白进士
彭贯进唯戴相廷器刘钺伩德洎予与求乐凡十有三
人时幼子艮初冠侍酒尊俎间亦令拾题得咏菊有武
臣子在席亦与题作七字诗一首皆欢然以为难得于
是洗盏更酌极醉而罢明日求乐辑其诗得十有五首
以示予曰宜有序夫物之负其芳香清洁之姿而不遇
骚人墨客玩赏而赋咏之以传诵于世则憔悴零落与
卷四 第 14a 页 WYG1242-0721a.png
深山穷谷之草莽丛生而并脆何以异哉今是菊也得
诸君子一顾赏之以酒而重之以诗其文采焕烂岂独
增其秾艳而于弊庐亦有光耀焉何其幸哉虽然吾与
诸君得休其暇日因其节序而寓其乐于此者盖遇夫
圣明之时而非偶然也愿相与勉焉共图报称庶以保
有其乐于无穷哉
  新安九日诗序
正统四年七月十有八日甲子予之去家乡而还朝廷
卷四 第 14b 页 WYG1242-0721b.png
也连日北风舟行甚艰九月三日戊申渡大江始得顺
风九日甲寅至新安心颇快适而又遇佳节先是过淮
阴欲买菊以备节赏有故人之兄罗文振者闻之特送
菊一株置之篷窗便觉有清趣因与同行诸公约节至
燕赏以畅叙客怀至是风便皆欲行而大雨骤作乃留
宿河畔秉烛对菊谐谈剧饮得尽此兴以偿夙愿盖甚
乐也指挥赵公曰我不知书诸公能诗者乌可以无述
遂各赋律诗一首而罢越六日已未至枣林闸水浅舟
卷四 第 15a 页 WYG1242-0721c.png
胶不可行而舟中之菊犹荣茂盛开芳香袭人众以为
但有可乐即为美景亦何必九日于是复取酒赏玩举
觞缓酌宛然如在东篱三径之间不觉其泛舟河曲而
居客中也乃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句各分一字为
韵作五言八韵诗一章诗成咸谓予宜序去岁暂还故
乡家多丧祸憔悴无聊不知九日之过今兹喜逢九日
而又在乎关河数千里之外不有故交宾客以相慰藉
则何能有此欢会而以见之文辞间哉昔刘松袁绍饮
卷四 第 15b 页 WYG1242-0721d.png
于河朔以避暑后世称为河朔会今予与诸公饮于新
安以赏佳节又安知不为他日之故实也耶同饮者鹰
扬卫指挥赵兴前左司稽礼戴公之子去伐司经局正
字顾公之子荣祚族弟振通庆生侍酒者幼子艮小孙
骢洎予凡八人赋诗者五人而予又为序云
  至日燕集诗序
乡里之士之仕于京师者时节有燕赏赋诗之会予自
去岁之春连遭丧祸及秋得请暂归其乡不预会久矣
卷四 第 16a 页 WYG1242-0722a.png
今冬还朝遇至日而参议鲍君时博以进贺圣寿表文
自山西至贰守刘君存有与其侄广文金铉以秩满自
滇南巴蜀至前五军断事官戴君之子去伐以事自其
家至诸君喜朋游之多集而又值佳节于是置酒会于
侍讲刘君之寓馆列坐以次引觞缓酌清谈雅论祛远
尘俗时出新令以申主意以畅客怀既夕乃罢而馀兴
未弭予以诸君阔别之久也期以明日会于旅舍众皆
诺明日如期无不至者欢饮如昨酒半侍讲取杜少陵
卷四 第 16b 页 WYG1242-0722b.png
至后诗中第三联即席各分一字为韵作五言八韵诗
一首吟咏之间而觞酌不废虽丝竹管弦之音有不足
以喻其乐且适也又明日侍讲辑其诗为一轴示予曰
宜有序夫圣明在上中国尊安三边无警四方万国举
相安于无事佳时令节自国都以及闾巷公卿大夫士
庶人孰不具尊俎以相宴乐以颂歌太平之盛然求其
在数千里外为一乡故之人道同而气合情孚而谊笃
优游闲雅从容温厚而无乖忤彼我劝酬交错之间论
卷四 第 17a 页 WYG1242-0722c.png
议往复之际或直切以相规或婉委以相勖或谑浪笑
傲以相为乐虽甚而不流虽剧而无竞虽酣嬉淋漓之
馀而有歌吟赋咏之什则人或此之羡而予盖不知其
为可也尚期与诸公益勉且慎之使人曰此其有始终
者庶乎其可也会者二十人赋诗者十有四人诗凡十
有四首以次列于下方云
  石濑曾氏族谱序
吉水石濑曾氏郕国之后宋宝祐中其裔孙德卿纂辑
卷四 第 17b 页 WYG1242-0722d.png
谱系明正详备元未燬于兵燹国朝洪武中德卿之七
世孙思胜又修复之用心笃至久而后成今年冬思胜
之从叔父伯善以来京师示予因翰林侍读周君徵为
序适予有掌教国子之命冗迫不暇以为辞之再四伯
善请之亦再四虽祁寒飓风往返不厌辞不获则为之
言曰谱为敦宗睦族作也故家大姓不可以无谱族广
而人众源远而末益分苟无谱以纪之则昭穆不明长
幼无序礼节不行恩爱不通而乖争陵犯之风起矣乖
卷四 第 18a 页 WYG1242-0723a.png
争陵犯之风起则其祸害有不可胜言者岂特相视如
涂人而已哉窃尝见今士大夫家莫不有谱观其所自
出与夫其世次远近长少卑尊之序粲然明白而其累
世簪缨文物之盛有若不可及者然或贵傲其贱富欺
其贫强陵其弱众暴其寡长幼尊卑之序荡然莫复可
辨是则谱虽存果何益哉惟吾曾氏则不然曾氏自郕
国十五世孙据避王莽乱南迁居庐陵之吉阳厥后子
孙散处四方如永丰之龙潭兰溪皆其族也当元季兵
卷四 第 18b 页 WYG1242-0723b.png
乱兰溪粹中昆弟遣人至石濑邀曰可举族来此同避
祸乱以待时清意甚惓切石濑虽不往而宗族之谊蔼
然可挹及今伯善建立家学俾族属子弟肄业其中延
明师教之使之习知孝悌志信之义以为敦宗睦族计
此其度越常情远矣虽使谱之不作亦可保无伤伦败
俗之事况谱之修备若此者乎大贤之后历数千百年
而有此可谓不落莫矣为子孙者观于此可不勉哉
  南冈李氏族谱序
卷四 第 19a 页 WYG1242-0723c.png
谱者记先世所自出与夫长幼尊卑远近亲疏之序所
以明昭穆而著彝伦之道也善者纪之而不善者讳之
仕宦者书之而隐处者不遗所以存忠厚而示劝惩之
义也然则故家大族又岂可以无谱哉无谱则不惟无
以考观前人之所遗而效法之以尽承先裕后之道且
将无以辨昭穆别长幼而尽敦宗睦族之意由是礼义
不兴则恩意不通而纷争陵犯之风起矣纷争陵犯之
风起则将相视如涂人者有矣又何以称故家大族之
卷四 第 19b 页 WYG1242-0723d.png
名哉有志于尊祖敬宗而尽贻谋之道者诚不可不加
之意也泰和孝君桓圭持其族谱示予求为序李氏系
出唐西平忠武王晟晟之孙游为宜春守子孙因居宜
春白芒其后有曰公仪者为南安大庾簿既老其子禹
辅奉以归过泰和留居为南冈李氏至桓圭八世矣上
距西平二十有四世其间诗书礼乐之泽衣冠文物之
美簪缨科第之传蝉联不绝何其盛哉说者谓西平勋
德之隆足以庇荫之要亦其后嗣之多贤有以致然也
卷四 第 20a 页 WYG1242-0724a.png
宜春之李自岭南节度使宪以来积德累仁不可胜纪
至南冈有曰英叔者仕至柏兴路同知尝筑碉槎滩二
陂堰江水溉田三百馀顷至今人赖其利桓圭英叔五
世孙与其弟信圭俱为县令以宽厚之德行平易之政
民亲之若父母桓圭由南阳迁常州府判信圭由清河
迁秩知州署县事民之蒙其惠者尤众也夫以李氏作
之于前继之于后者皆有其人如此其所以蕃衍盛大
而益振耀不衰者固其宜也桓圭之为是谱而详著之
卷四 第 20b 页 WYG1242-0724b.png
以示其后之人得无意哉先世之泽深矣在迓续之者
何如耳譬之泉焉源之深者其流也必远为桓圭之子
若孙者疏浚之尽其道慎无壅遏之则李氏之福其有
涯哉
  南溪萧氏族谱序
予家食时闻泰和萧翀鹏举之名甚盛及登进士官京师
而鹏举为山东运副以没卒不获一见识以为慊今年
秋其侄子炜携其尊府鹏翔所修萧氏房谱示予其序
卷四 第 21a 页 WYG1242-0724c.png
文则鹏举作也反覆观之有以见运副昆季为忠厚纯
雅之士人所不能及也夫人之所以异于草木鸟兽之
类者以有五常之道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以来国家以
是而设教百官以是而为治人民以是而相与盖天理
民彝自然之则人生日用常行之道有不可违者一或
违之即非所谓道矣有元入主中国其政治之隆或几
乎古独彝伦之道为有缺焉者其相习然也一时之人
渐染之久不能不为所变我太祖高皇帝平一海内首
卷四 第 21b 页 WYG1242-0724d.png
以五常之道申明于四方闻者翕然而从独其中有未
尽革者以弟为子之一事耳吾尝救其弊矣一时随俗
而为之不觉其非及乎易世之后子弟不见先世父兄
叔侄之相与狃于近习安于故常一旦欲釐而正之势
有所未易也宗族之间苟有仁人君子怀中正之心负
刚果之性确然以复彝伦为务者则天理之在人心未
尝泯灭乌有倡之而不从哉泰和南溪萧氏有南山为
其兄德明之后德明有子信可早卒故以南山为嗣此
卷四 第 22a 页 WYG1242-0725a.png
逆理乱常之事不可为训于后世者南山生子兰谷兰
谷有子三人今以兰谷次子为信可后而正南山之位
与德明并德明之祀不绝南山之次不紊则天理顺人
心安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孰得而间之哉虽然
在鹏翔则有难焉者鹏翔南山之曾孙南山德明之同
母弟一家父子兄弟之亲有未可以号于众者此房谱
之所作也而运副亦曰与其合而致争莫若分而无争
之为愈也委曲之意婉款之辞盖欲以此感悟族人而
卷四 第 22b 页 WYG1242-0725b.png
归于正此忠厚纯雅之心胸人固有所不及者然吾犹
怪鹏翔待族之狭也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曰尔
爱其羊我爱其礼欲存羊以复礼望后世鹏翔独不可
存族谱之名而以复彝伦之道望族人耶故吾特为正
之曰南溪萧氏族谱云一族之间将必有杰然而出如
吾所以云者使萧氏长幼尊卑之序秩然而不乱和乐
爱敬之容蔼然而相接则房谱无所庸矣姑序之以俟
  邹氏族谱序
卷四 第 23a 页 WYG1242-0725c.png
兵部武库郎中邹君孟爵以其所为家谱一编示予求
予序按邹氏之先世居抚之艳坪其后有赘于新淦之
闰陂者遂为新淦人闰陂生二子其季曰少四府君复
徙邑之晋溪盖孟爵之八世祖也今为晋溪邹氏孟爵
慨其旧谱亡失由闰陂而上至艳坪其世次不可考于
是自少四府君而下著其所可知者以为之谱其不知
者略之生卒岁月娶某氏葬某处仕不仕备书其下其
详且实如此孟爵之用心亦勤矣孟爵之大父义叔翁
卷四 第 23b 页 WYG1242-0725d.png
尝有志于是未就而没至于孟爵惧夫因循怠废愈久
而愈忘之则后之子孙不知其所自出及其族属蕃衍
昭穆不明长幼不辨恩意不相孚庆吊不相及几何其
不相视如涂人也欤其所以至于少陵其长贵傲其贱
富欺其贫乖争悖戾轻蔑弃绝若素不相识者固宜也
何也由谱之不立也苟有谱则孰昭孰穆孰长孰幼孰
亲孰疏一考證而可见岁时会聚之间坐立拜跪之际
其分斩焉其序秩焉毫发不容以或紊孝弟恩爱之意
卷四 第 24a 页 WYG1242-0726a.png
油然而生欢然而相接人将不叹羡歆慕以为故家大
族诗书礼乐之泽之所以流衍洋溢至于如此而不知
其致此者有由然也谱之有益于世教也大矣宜乎吾
孟爵惓惓而必欲成之也欤且孟爵之意以为邹氏自
晋汉来惟少四府君仕宋至银青光禄大夫其后隐居
乐善积累之久至于吾始得叨禄于时以从大夫之后
实前人之馀庆吾其可以不知所自哉著之谱使后之
人知之慎修以承之庶引而勿替也然则孟爵之作是
卷四 第 24b 页 WYG1242-0726b.png
谱非独为敦宗睦族计盖贻谋之道存焉故并序之为
其子若孙者尚勉乎哉
  仙居吴氏世谱序
孝弟仁义诗书礼乐之泽之垂于后固足以庇阴其后
之人使之蕃衍盛大若水木之本源深厚而其流之远
其枝叶之茂固其宜也观诸天台之仙居桂里吴氏可
见矣吴氏之先居遂昌自其始祖银青光禄大夫检校
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全智由遂昌徙仙居银青之九世
卷四 第 25a 页 WYG1242-0726c.png
孙曰咏与其从弟谦芾连擢高科咏之子骧谦之子浚
芾之子津又联登甲第乡人荣之县大夫为更名其里
曰折桂至今称桂里吴氏考之其谱有笃于事亲亲没
而后仕者有不忍违亲假近职以资养者有因寄托权
其子母以待其来而归之者有因饥岁倾廪以济饥者
有辟馆聚书延礼名师以训教族属者有执义秉节始
终不渝者是岂求异于人哉由其大家旧族性习之美
有以为之也其所以垂休衍庆以遗其后之人岂为少
卷四 第 25b 页 WYG1242-0726d.png
哉今陜西都司都使同志吴氏之贤子弟也昨来报政
天官为予言同志之先自居仙居来十世祖洽始为之
谱十二世祖岐又重修之至先大夫淳虑有他族相冒
之患总萃为一图以银青为始祖居中馀一世一匝以
旋于外其防范之意可谓密矣然不拘世次但以生年
月日为先后而以上中下别为尊卑其于昭穆之序亲
疏之辨则或难于考据先君子与先叔父欲重加修辑
志未就而没同志与诸弟侄痛先志之不遂于是翻阅
卷四 第 26a 页 WYG1242-0727a.png
旧谱考诸文集并其所闻知足其未备补其缺略先立
谱图五世为一编次立谱传一世为一编名曰世谱其
封赠诰敕赞述文字别为一卷名曰世录而先大父之
图仍存于其前总名之曰宗谱编类已成愿为我序吴
氏自银青来至于今二十馀世矣其宗族之盛子孙之
众多凡数千指而簪缨科第代不乏人非其先世之所
遗者深以厚乌能若此哉同志之所为谱谨严详备既
免乎他族冒妄之患而又尽乎惇宗睦族之谊于前人
卷四 第 26b 页 WYG1242-0727b.png
之意兼得之矣非其贤能之乎为吴氏之后人者可不
思所以继承之而使先世之馀庆永永而无替哉
  谷平李氏宗谱序
谷平李氏西平忠武王之裔忠武之子宪节度岭南节
度之子游刺宜春节度没刺史奉其丧葬分宜遂留居
宜春之白芒白芒后七世至唐始析居谷平其二十四
世孙克勉持其所修族谱示予自忠武而上略纪名世
至于黄帝迂远辽逖难以考据依旧所载录而存之耳
卷四 第 27a 页 WYG1242-0727c.png
忠武而下则详述之谷平至于今日又加详焉其谱自
为类例不仿于古不同乎今虽若繁芜而实详备虽若
杂乱而有条理以其诸𣲖分而为图各有标识生卒葬
娶行第名讳仕宦出处各疏其下支分𣲖别粲然明白
上下若干世萃为一帙名曰谷平李氏宗谱又辑国家
诏诰敕与夫史籍之所载文人才士之所记述等类文
字别为一帙名曰西平李氏文献既成锓梓将以散给
其族人徵予序夫忠武之丰功厚德所以庇荫其后之
卷四 第 27b 页 WYG1242-0727d.png
人使益远而益盛者固无以尚矣自谷平出而仕处而
居所以积德行义修仁厉行以延前人之馀庆而贻后
人之福泽者盖亦有其人焉考诸谱可见也譬之大木
之本固矣大川之源深矣苟益培植而疏浚之则其参
天赴海之势孰得而遏之敦宗睦族克勉之用心亦至
矣绳其祖武以不坠厥绪深有望于后人焉为其子孙
者尚慎勉之使益蕃衍而盛大庶有光于前人而无负
于作谱之意也
卷四 第 28a 页 WYG1242-0728a.png
  上党赵氏族谱序
曩时中原无事北方士大夫家皆有谱以纪其世次虽
离散分析而昭穆不紊自战争兵革之兴奔走流离之
后公私载籍化为灰烬故家大族之人既得获旧业欣
喜相庆而不复念存先世以为贻谋计如使当时之子
弟能因其所知访求而纪录之则故老遗德犹有存者
残编断简犹可考究存其所信而缺其所疑使后世之
子若孙或可因是而知其一二以舒其尊祖敬宗之心
卷四 第 28b 页 WYG1242-0728b.png
则岂不美哉奈何其乐于因循苟且而不能也历世久
远益以茫昧虽有孝子慈孙欲求其先代世次之久近
字讳行第隐显出处之详有不能得不过抚膺长叹而
已此吾常州贰守赵公所以痛心切骨而莫能泄其情
者也赵氏先世有谱元末燬于兵燹其世次远不可考
贰守但以其所记忆者自一世祖山居潞城之神泉二
世祖均玉自神泉徙居上党今为上党赵氏均玉四子
十孙曾孙男十有八人其季曰德新三子长曰贤贤三
卷四 第 29a 页 WYG1242-0728c.png
子长即贰守曰泰字熙和始以乡贡进士出身贵显则
其先世馀庆之所发方自兹始赵氏之福固未已也贰
守尝以为先代世有显人而纪载无传自神泉来至今
才五世百五十馀年之间而始至于吾得五品官是岂
吾之所能哉先世之所积也先世之所积远不可知自
吾所知者安可不纪之以遗其后人使之因是而有所
考据以续而传之不致悔恨犹吾今之于昔也遂以成
是谱而来求予序吁公之用心可谓勤也矣其承先裕
卷四 第 29b 页 WYG1242-0728d.png
后之意可谓至也矣诚使其后之人知其所用心益相
续而慎修之纪载有法昭穆不紊尊卑长幼之序秩然
而有伦宗亲爱敬之意欢然而相接则人将称曰此上
党赵氏之贤宗也于是谱独不有光也耶
  浮山李氏族谱序
安成之李有两族一祖唐忠武王晟一祖南唐江王景
逖祖忠武者曰西平李祖江王者曰金陵李金陵李族
属鲜少近而且易知若西平李则自袁州白芒来源远
卷四 第 30a 页 WYG1242-0729a.png
而未益分支𣲖繁盛散处四方不胜其众皆有谱系予
之所见者数家世次多寡不齐因究其所以然繇其远
且众也未尝溯其流而穷其源惟纪忠武而下数世人
所共知者以居其前掇已之宗所可知者自下而上以
续之中间世次脱落不计也故自忠武至今九百馀年
有以二十世为一谱者以十五六世二十二三世为一
谱者其缪妄可知也今浮山李氏实忠武之裔旧谱亡
失无可考据因其所知者著之才十三耳八世以上则
卷四 第 30b 页 WYG1242-0729b.png
处士昂霄甫之所纪也昂霄甫读书有文行专以存录
先世启迪后人为心故有是纪也九世而下则今翰林
检讨克述因其兄顺阳之所续增者而编次之而谱遂
以成按谱图李氏始居县治北坚济庙之东不知自何
时何人从何而来其后徙南田自南田徙凹头徙浮山
今惟浮山之族盛盛则必有谱以纪之然后足以统宗
合族而不至于相视如涂人也宜乎昂霄甫与检讨君
拳拳于是谱之作也上至七承事而止不强其所不知
卷四 第 31a 页 WYG1242-0729c.png
者以传于白芒然人皆知其为忠武之裔是则可尚也
吾尝以为故家大族不可无谱然不必汲汲求其所自
出也惟其子孙明乎道德仁义而由乎规矩准绳持之
以恭敬辞让而文之以诗书礼乐自其一家达于邦国
于天下而无不得焉则人无不仰之矣不然则虽圣人
贤哲之裔后世之公论有莫能逃将奈之何哉夫不以
其名而必以其实者天下之事皆然也故吾深有重于
昂霄甫检讨君之作是谱足以为世法也遂推其意而
卷四 第 31b 页 WYG1242-0729d.png
序之若夫序昭穆明长幼以维持纲常之道则凡为谱
者皆然是故不足述也
  燕山胡氏族谱序
故家大族不可以无谱无谱则不知先世之所自来四
时祀事无由以致其敬吾见孝子仁人之失其祖痛心
切骨而无所用其情者多矣此何以然哉或遭兵戈乱
离之阨或遇水火盗赋之灾或由子孙穷苦困极流离
颠沛之馀是数者皆足以致之然则为其后人者宜何
卷四 第 32a 页 WYG1242-0730a.png
如其用心哉亲戚故旧记忆之或可徵远宗疏族纪载
之或可考名贤硕士文字之或相及是皆可访求而辑
录之虽未能完具犹庶足以尽其孝思追远之忱愈于
弃而不为者也吉水之燕山有胡氏世居之其彦前中
书舍人㵾海澄与其从弟昕持其世父有初翁所修家
谱来谓予曰胡氏自吉水令仲雅公以来家素殷富世
以诗礼相传文物衣冠之盛为士大夫所重而小人则
不悦也元末兵乱盗贼蜂起肆行劫掠乡里咸被其毒
卷四 第 32b 页 WYG1242-0730b.png
一日至燕山曰此素以诗礼自高贵者残燬特甚先世
所藏图籍尽为灰烬谱牒遂以不存国朝平定海内宗
族渐归规复旧业稍克就绪有初翁即有意于修谱掇
拾于煨烬残缺之馀询访于亲故长老之言而徵之以
宗党伯叔之所记忆历岁逾纪颇有可观惟县令公以
上不知其所从来先世相传出自华林然不相关问不
知华林为何所适有乡亲云尝授徒奉新奉新有华林
胡氏得无是耶有初翁即遣嗣子昕往参考焉有元凤
卷四 第 33a 页 WYG1242-0730c.png
者七子第五子仲雅为吉水令子用晦用方用简皆从
在官仲雅没以兵乱不能归葬葬其邑南芙蓉山下燕
山之阳三子因留家焉名其山曰燕山因家山下华林
之谱所载如此昕遂录以归报有初翁会族人道其事
深自喜慰曰此岂非祖宗之灵之使然耶于是谱遂以
成愿先生为序之吁有初之用心可谓至也矣夫承先
裕后之道莫大于孝孔子曰慎终追远盖远者人之易
忘也而能追之是不忘也若有初之所为可谓能不忘
卷四 第 33b 页 WYG1242-0730d.png
乎其远者矣不忘乎远则有以承乎先矣有以承乎先
则有以裕乎后使世世相承而不替岂非孝之大者欤
予于是论其孝之大者以为之序若夫其昭穆亲疏长
幼之次见于谱者兹不著也
  清溪李氏族谱序
安成李氏多祖西平忠武王盖忠武十有五子皆贵显
多处中原而清溪忠武第七子陇西公宪之裔宪为江
西观察岭南节度使其后子孙有居安成之清溪者凡
卷四 第 34a 页 WYG1242-0731a.png
若干世族属蕃盛散徙四方诗礼嗣续簪缨蝉联至于
今不绝是虽忠武之积庆遗泽抑亦其子孙世守家法
有以致然也往昔家居时识李氏之老成曰克端慷慨
尚义读书而好文别号鉴泉人以鉴泉先生称之而不
名予尝一往访之延予坐于其读书楼凭阑望远临流
赋咏举觞对酌乐而忘归俯仰瞬息于今馀四十载前
年暂得归复过清溪而鉴泉已遗世矣鉴泉尝修复旧
谱以付其族子黄梅教谕静又仿宗法为谱系图于其
卷四 第 34b 页 WYG1242-0731b.png
前以足其未修然后是谱粲然明白可观今年教谕考
满京师以致仕还持是谱求予序曰亦鉴泉之意也抚
今念昔不能无所感焉李氏之祖父遭值乱离扶老携
幼避入广西故自其曾祖而下皆没于广西教谕生长
苍梧宦游四方惓惓求其所自出遂得与鉴泉通往书
问每欲寻访故乡以会宗族而致其亲亲之意数十馀
年中间幸获一归宗亲父老蔼然于相见之顷以为水
木本源之义尊祖敬宗之情追远不忘之意具见于此
卷四 第 35a 页 WYG1242-0731c.png
是虽无谱孝弟恩爱之忱昭穆亲疏之辨自若也世有
至亲骨肉相与忿争斗敚狠怒毁詈相视如仇雠喜丧
休戚略不以为意者是虽有谱何益哉予闻而深以为
然曰教谕君可谓李氏之贤子孙也今致政而归汲汲
于是谱惟恐负鉴泉所托而来求予言将以遗其后人
使益敦夫孝弟忠信之行以毋忝前人岂不尤贤矣乎
予故不辞而为之序
  莫氏族谱序
卷四 第 35b 页 WYG1242-0731d.png
谱者所以明昭穆别长幼辨亲疏诚敦宗睦族之要道
也虽无古者宗法之意而所以扶世教厚风俗使彝伦
之道不至于荡然无检者则于是端有赖焉然非诗书
文献之族敦礼而尚义者则亦或莫能知所重而留心
于此也毗陵太守莫公报政天官持其所修家谱示予
徵予序按谱莫氏之先居山东之渤海至宋有曰霸祥
者仕为兵部尚书南丹安抚使初往南丹时道经广西
之静江登览其山川询访其民俗徘徊久之而后去安
卷四 第 36a 页 WYG1242-0732a.png
抚既卒于南丹其子综以其丧还至静江曰昔我先人
徘徊顾瞻而不能去者得无意乎今过此其冥灵殆亦
将迟留而游于此乎反覆念之于是卜善地葬之困庐
于其侧而弗去厥后子孙因留家静江静江之有莫氏
自综始综生苍梧尹邦达苍梧生象州同知东轩象州
生元静江路学正道回学正生国朝浙江都司事云章
云章生镇江府司狱伯常司狱生公自安抚至公八世
自综居静江才七世族属益盛而伦理益明粲然礼义
卷四 第 36b 页 WYG1242-0732b.png
之相接蔼然恩意之相洽处者德行可尊出者声誉可
挹文采风流他族莫比吁非其先世积累之厚与其子
孙之贤亦何克至此今公又能作是谱以维持而敦睦
之使其后之人益继续而修之虽子孙众多散处辽逖
一展玩之间远近亲戚长幼卑尊之序昭然明白相
亲相爱而不至相视如涂人者则岂不美哉此实公作
谱之意也公之在毗陵其善政敷于民也深而民之爱
之若孺子之慕母惟恐其去已也夫仁民爱物之施必
卷四 第 37a 页 WYG1242-0732c.png
始于亲亲观于此则知公之为政信有本哉因并及之
  东里续文藁序
少师兵部尚书泰和东里杨先生未仕时游湖湘与楚
府教授吴壹翁为莫逆交壹翁乡前辈尝为予言先生
博学而有志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已傲物为文
章独追古作者后来当必鸣世而其才德可大任予闻
而识之其后往往得先生文读之愈深企慕欲一相见
不可得及忝进士被选入翰林而先生已居禁近参掌
卷四 第 37b 页 WYG1242-0732d.png
机务一见欢如平生其所以教爱之意甚厚出入翰林
三十馀年见先生言语动静与其所行事公平广大宽
和而有则其心专在于国家未尝有一毫私已图至于
临大政决大疑众皆争论纷纭先生独无言久之徐为
一言众莫不慑服至有舆论不一须上闻者既以闻卒
从先生言其在上前遇事尽言不计利害每辨论人贤
否及解释人过失一出于公不以恩雠为轻重取舍至
于献可替否有旋乾转坤之力然未尝与人言韩子曰
卷四 第 38a 页 WYG1242-0733a.png
入以告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之事于先生见
之先生以其馀力发为文辞浑涵温润谨严而静密如
精金粹玉自足以见重于世夫文章之见重于世以其
人也苟非其人虽美而传反以为病矣扬雄柳子厚王
安石文非不美也人或因是而訾之由其所行悖焉耳
董仲舒诸葛孔明陆贽范希文之流读其书思其人恨
不生其时听其议论以求其益则其文章之存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谁得而议焉先生之志行固无异乎四君
卷四 第 38b 页 WYG1242-0733b.png
子者而仕宦四十馀年历事四朝其功在国家德在生
民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庶乎其
无所愧焉其文章之足以垂世而传后者岂偶然之故
哉先生病在床以其续文藁授予曰其为我序之以付
孺子藏于家予文未成而先生没呜呼先生其可死也
耶国家柱石后进仪型一日不见其感念之情恸悼之意
岂独予一人哉思其游处思其笑语声音容貌宛然在
目其何能以不悲也耶悲苦之馀又何能以序其文也
卷四 第 39a 页 WYG1242-0733c.png
耶然先生治命不可违遂收泪而序之如此先生字士
奇东里其别号也
  李方伯诗集序
河南布政李君昌祺集其平生所作之诗凡若干卷不
远千里以示予反覆观之有典则温厚如正士立朝有
流丽动快如明珠走盘有舂容浩瀚如长河大海滔滔
不息论方今之作者李君固其人也夫诗本情性学问
以实之仁义以达之笃敬以足之学问其力也仁义其
卷四 第 39b 页 WYG1242-0733d.png
气也笃敬其诚也学问不足则其力不固仁义不至则
其气不充笃敬或间则其神不清三者不备不可以言
诗三者备矣又必先明体制审音律体制明矣音律审
矣又必辨清浊去固陋清浊辨矣固陋去矣又必得夫
兴象则其发也沛然矣夫如是虽处富贵荣华烦扰之
中贫贱羁孤无聊之际发于其心而见于言辞者无不
得焉何也其本立也君自少学问入郡庠为弟子员孜
孜焉穷昼夜不怠官府货利之场不一迹至故其学甚
卷四 第 40a 页 WYG1242-0734a.png
高其守甚正其量宽宏而物莫能撄之自为进士迁郎
官而位方伯三十馀年其操履如一日虽政务倥偬中
而吟咏不废非其本领之厚讲贯之精者能如是乎哉
公之德行道义既已表表伟伟而其文章又粹美如此
固不待予序说而足以垂世也必矣君亦未尝求予序
予以其必可传也故为之序以归之
  戴古愚诗集序
安成戴君诚问别号古愚洪武中与予同为县庠生时
卷四 第 40b 页 WYG1242-0734b.png
在泮者皆以经术为务莫有言及诗者君穷经之暇辄
事吟咏故又以能诗名其后贡入太学得五军断事司
稽礼罢官归益专意于诗乡里有复古谢先生者笃学
老成工为诗君携所业造而问焉先生曰不知古不知
今自汉魏以来至于今日作者非一人不能穷探历考
知其要妙之所在则视今之作与古无以异欲有所造
诣难矣盖诗有体格有制作有音律有兴象必辨其体
格详其制作审其音律体格明制作精音律谐而后可
卷四 第 41a 页 WYG1242-0734c.png
以言诗至于兴象则在乎其人学问之至用力之久自
当得之非可以言喻子归而求之有馀师不必我也君
归取其藁焚之大肆力于诗考求古作者之意而必欲
与之偕居数月复见先生先生曰若子者始可与言诗
也矣且自成一家言而后必有传焉由是其诗名益有
闻于时君今不可见矣其嗣子去伐辑其所作以锓诸
梓徵予序夫诗本乎人情关乎世运未易言也雄浑清
丽雅澹俊逸放旷绮靡刻苦怪险之作随其人才性之
卷四 第 41b 页 WYG1242-0734d.png
所得高下厚薄有以为之也若夫其温淳敦厚乖戾蹙
迫安乐怨怒长短缓急之音则因其时世之所遭盛衰
治忽之不同有以致然也夫以其人才性之高而遭夫
时世之会得以鸣国家之盛者盖千载而一遇岂非其
幸也耶君故家子长身美髯性介特而宽厚不妄与人
交所交皆当时贤士家无馀积乡邻故旧有不给周之
惟恐后晚节益屏远俗累惟娱情山水间以自适其为
人如此而又遇乎太平无事之时故其见于文辞清婉
卷四 第 42a 页 WYG1242-0735a.png
流丽有不可及者如此予特为序之使人知是集实所
以鸣国家之盛者而亦有以见君遭会之幸也
  柏台玩月诗序
馀姚侍御胡公遣使至豫章以书介其友县大尹李公
来谓予曰吾为御史凡若干年矣一日夜宿宪台与二
三友坐于庭中于时天宇澄净明月当空朗然如昼玩
而乐之各赋诗见意既罢退休于寝轩窗玲珑几席净
蠲容光之处无不昭晰洞见毫未乃反而自省曰月之
卷四 第 42b 页 WYG1242-0735b.png
明照无私如此吾之心其有未明者乎苟有未明也其
何以烛于理以施于政以底于公而服乎人哉于是务
欲求以至于明之之地以施于政以底于公以服乎人
而后已未知其果能否也士大夫闻者皆为柏台玩月
之诗以见勖先生其为我序焉古之人德已至矣而常
若未至虽老而犹进进不已卫武公行年九十见淇澳
之竹作淇澳之诗以致切磋琢磨之益故武公晚年进
德之高至于今人犹颂武公之贤不衰侍御以科目发
卷四 第 43a 页 WYG1242-0735c.png
身入为御史温和简静端劲而廉介明于政体而持宪
平恕久居宪府而人多称其贤非其明德有以诚乎其
身行事有以合乎人心固不能如此然于玩月之际犹
思所以反求诸已加学问自修之功虽居富贵而不怠
古之人何让哉若夫谢尚之泛月牛渚庾亮之玩月南
楼谢希逸之抽毫作赋李太白之举杯邀月徒纵游乐
于閒放之日骋才思于辞藻之间其于反身修德省已
励行之事亦何暇于留意哉此武公之所以为贤而侍
卷四 第 43b 页 WYG1242-0735d.png
御之所以难得也士大夫歌咏以美之不为过也殆将
与抑戒之什并传于永久惜乎予未之见也徒窃卜子
之意僣为序之
  葛溪别业诗序
刘氏世居安成之西茨溪为邑望族代有显人至伯文
之先君子子定得别业于城北之葛溪而徙居焉今二
世矣而茨溪之遗基故址园田林沼固在也其原野旷
衍山水明秀临于通衢实为邑之胜处而葛溪则幽深
卷四 第 44a 页 WYG1242-0736a.png
静僻土地饶沃林木丛茂是宜乐澹薄而嗜闲安之所
居故伯文既不能忘乎茨溪之胜而亦不能舍乎葛溪
之幽常往来于二溪之间其情之系乎茨溪者虽切而
乐之在乎葛溪者为多也予昔家居时尝一过其地见
葛溪之山自西北蜿蜒而来至是屹然而止下为平畴
周环可十许里溪水循之流萦纡曲折清莹澄澈其外
则崇山峻岭攒青叠翠罗列而环拱夸奇而呈秀于远
近者不可具状意甚乐之坐于溪石上问之其老人云
卷四 第 44b 页 WYG1242-0736b.png
每春夏之交山水泛溢溪流浩渺而深林乔树人烟闾
巷之相接于是溪之上者宛若临乎沧洲璚岛之间而
阆风武陵不知其孰胜也徘徊久之而后去于今别盖
二十馀年矣而伯文之子球举进士来京师因得询溪
山之旧殆又有过于曩时者宜乎伯文之所以居之安
而不能舍也球既请于今翰林侍讲邹公记之而士大
夫又多歌咏其事以来徵予序予惟邑中幽胜之地若
葛溪者固多而能如伯文父子祖孙之皆贤相继守之
卷四 第 45a 页 WYG1242-0736c.png
不失而足以为是溪之重者盖鲜焉昔李德裕平泉之
胜最极侈靡不一再传遂成丘墟而王祐三槐之居累
世相承不绝故夫人之欲子孙计者视吾之所遗何如
耳不在乎基业之广而谋虑之深也今吾伯文之于葛
溪别业益恢弘而有立可谓能承继前人之志者矣而
其诸子皆聪明贤达球又力于学问登第为名进士有
声于时则所以振起其后人者又有其道也吾知其繁
衍盛大将自兹始而晋公不得专美其前矣
卷四 第 45b 页 WYG1242-0736d.png
  庆寿诗序
宣德十年秋七月以进士谢牧为黔江知县比年以来进士
多除京官为主事御史独是选始除进士为知县凡七人牧
其一也或者谓牧必不慊于是行也牧曰吾二亲皆老矣吾
非乐得其县乐得便道过家拜吾亲称觞膝下以祝百岁寿
古人有捧檄而喜及亲仕而乐者吾何为不慊哉于是闻者
皆以牧为贤作为庆寿之诗以遗之俾归而歌之以侑觞所
以发其爱亲孝养之情以为其亲长生久视之祝凡得诗若
卷四 第 46a 页 WYG1242-0737a.png
干篇牧受而辑之为一卷以来徵予序世恒言南阳有菊潭
水甘而芳饮之能令人寿蜀青城山有溪溪中多枸杞人饮
其水亦多寿是知求之物而不知求之已者也广成子曰无
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是知求诸已而不知求诸
天者也孔子曰仁者寿夫寿出于天非人力所能为而
仁者天之道也能尽乎天之道则寿从之矣牧之尊甫
尚哲君尝为邑庠生予与同游知其为人君性刚劲而
循于礼不肯少屈以从人故与世多龃龉卒以不乐仕
卷四 第 46b 页 WYG1242-0737b.png
进退归逍遥山水间以耕桑艺圃为事虽近城市而足
迹不至官府率其妇子事其亲以孝闻尤笃兄弟之谊
训其子姓多游于学不敢为非义事是皆仁者之效也
夫以仁者而际太平之时享禄养之荣优游林泉之下
无官府发召之役无忧悲憔悴之事以劳其形以摇动
其精神固不必居南阳青城山而所以臻于期颐之寿
者自可必矣牧归拜二亲于高堂称觞献寿以歌诸公
之诗其心岂不乐哉乡邻子弟观于其傍其不有感发
卷四 第 47a 页 WYG1242-0737c.png
而兴起者乎传曰诗可以兴聊因牧之行卜之虽然予
重有告焉牧之所为可谓孝也矣孔子以孝弟为行仁
之本牧往治其民所以仁民爱物者皆由是以推果若
然将见黔江之民归之者若孺子之于父母也矣是则
尊甫之为仁不独以得于天又将因牧以及于民其心
又岂不乐哉其心之乐无量则其寿年之永亦无量矣
牧行勉之
 
卷四 第 47b 页 WYG1242-0737d.png
 
 
 
 
 
 
 
 古廉文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