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a 页 WYG1454-079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一百七十四   馀姚黄宗羲编
  书二十八
   论史
  与王待制书(徐一夔/)
前年冬执事自漳州被召纂修元史去年二月道过钱
塘时仆亦自天台襄事而还天遂良觌邂逅于候潮门
憧憧往来之地握手道间阔乃执事以使者催促之亟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b 页 WYG1454-0794d.png
仆亦不得从容听教不胜怏怏分手之后仆以连岁奔
播之馀生事寥落且有寒湿脚疾之苦还适海隅觅一
馆榖之地聊用养疴旋闻文佩至京擢居次对之职与
金华宋公同领总裁之命歆艳歆艳今上甫革元命即
取十四帝一百六十三年之事修成一代不刋之书所
谓国可灭史不可灭者于今见之甚盛典也而执事拔
自常调用称其材然亦不可不谓之千载一遇去冬有
一人来自京云置局以来未满一岁自元太祖至宁宗
卷一百七十四 第 2a 页 WYG1454-0795a.png
一十三朝一百二十七年之事悉已本据实录修成上
进局中秉笔之士或已授官或已还山去矣独顺帝一朝
三十六年之事以无实录可据今遣使者搜访故都图
籍列郡文移有关于三十六年之政体者俱收并录以
备采择足成一代之书迩者县吏踵门传致浙省官僚
之命云朝廷以史事见徵盖以此也且以执事以仆为
善叙事荐之当路夫为总裁荐人以预纂修此固其职
向者道语之时执事不以仆为不材已欲引而置之纂
卷一百七十四 第 2b 页 WYG1454-0795b.png
修之列仆固尝敷露情实以辞之矣今执事又何为而
有意于区区不材且病之人也窃尝思之近世之论史
者以为莫切于日历日历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中史官姚
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史官撰日历日
历之设虽曰权倖用事姑以是为创稿之具其法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春秋之遗法而
起居注之设亦专以甲子起例盖记事之法无踰此也
往宋极重史事日历之修必诸司关白如诏诰政令则
卷一百七十四 第 3a 页 WYG1454-0795c.png
三省必录如兵机边事枢庭必报百官之拜罢刑赏之
与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
对侍从之直前故事中外之囊封匦奏下至钱榖兵甲
狱讼造作凡关于政体者必随日以录此日历之所以
不可忽也然又虑其出于吏牍未免讹缪或一日之差
则后难考定一事之失则后难增补此欧阳公所以犹
虑日历或至遗失奏请岁终监修宰相点检修撰官日
所录事有隳官失职者罚之其于日历慎重如此日历
卷一百七十四 第 3b 页 WYG1454-0795d.png
不至遗失则后日会要之修取于此此宋氏之史所以为
精确也仆之所陈因执事之所熟知有不待于赘说者
而仆自有知颇识元朝制度文为务从简便且闻史事
尤甚疏略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以
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
付实录而己尚幸天历间诏修经世大典虞公集依六
典为之一代之典章文物稍备其书止于天历而其事
则可备十三朝之未备前局之史既有十三朝实录可
卷一百七十四 第 4a 页 WYG1454-0796a.png
据又有经世大典可以参稽一时预于纂修之士凡若
干人馀人虽不尽识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
徐大年辈又皆有史学其成此十三朝之史不难矣今
元顺帝一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稽
之书惟凭采访以足成之窃恐其事未必覈也其言未
必驯也其首尾未必贯串也虽执事高材卓识提纲挈
领有条而不紊有如向之诸公或受官或还山既各散
去而欲不材且病如仆者承之于后诚恐不能化臭腐
卷一百七十四 第 4b 页 WYG1454-0796b.png
为神奇以副执事之意有司不容见辞逼迫上道舟至
嘉兴驿贱疾大作行步不前谨令侍者奉状上达左右
乞赐矜察言之当路别求有史材者成此盛典不备
  与李西涯论历代通鉴纂要(谢铎/)
夫法古求治固圣王望道未见之盛心稽古陈谟亦人
臣纳约自牖之素志而诸老先生乃以编纂之任分委
某等此又古者大臣以人事君之义某虽驽下敢不黾
勉从事窃尝闻之朱子之言曰古史之义可见者书与
卷一百七十四 第 5a 页 WYG1454-0796c.png
春秋而己春秋编年通纪以见事之先后书则每事别
记以具事之首尾盖当时史官既以编年纪事于事之
大者则又采合而别记之若二典所记上下百有馀年
而武成金縢诸篇其所记载或更数月或历数年故左
氏之于春秋既依经作传而又别为国语以记其事亦
此类也某愚窃谓今之纂要曷勿先为编年略如春秋
左传之例而又每事别记以彷佛书与国语之例庶几
统绪可正事体不遗盖统绪莫大于创业守成而事体
卷一百七十四 第 5b 页 WYG1454-0796d.png
莫要于知人立政一览之馀诚知历代创业之艰难与
夫守成之不易凡其统绪所在孰为正而可法孰为不
正而可戒某君以用某人行某政而治某君以用某人
行某政而乱邪正治乱之间惕若覆车之在前俨乎高
山之可仰则所谓宏纲要义足为鉴戒可以俾益宸聪
恢弘治化者端在是矣若乃编年之书盖必以皇极经
世为例而统之分合则又不能不取例于纲目也盖纲
目于吕后新莽之年皆冠以甲子而分书之当其时天
卷一百七十四 第 6a 页 WYG1454-0797a.png
下之统未尝不合于一特贼后篡臣不可比于正统故
不得不分书之耳他如帝在房州分书武后纪年之下
而统系所在皎若日星此史家所宜奉以为圭臬者
也昔人尝推亡秦以为闰位以其强暴并吞非若汉唐
宋诸君之犹有志于救民者也秦既不得为统之正而
司马晋杨隋之篡窃弑逆亦新莽之流亚耳又可以上
阶诸君而例以正统予之哉此虽纲目之所已书而义
理无穷参之后贤之论恐亦未必无可议也又孔子删
卷一百七十四 第 6b 页 WYG1454-0797b.png
书断自唐虞盖以洪荒世远不可考信而伏羲神农黄
帝继天立极开物成务之功泽流万世凡有血气者所不
可忘故于易系下传又推言之是皆圣经之所纪载孔
子之所尝言者也孔子万代帝王师孔子不言谁复敢
言之哉苟于孔子所不言而复言之以是而求治以是
而陈谟亦多见其惑矣某愚以为今日之纂要欲与三
皇五帝始合亦断自伏羲炎黄庶几上不失易书之指
而近亦经世稽古录之遗意也
卷一百七十四 第 7a 页 WYG1454-0797c.png
  论修正宋史书(周叙/)
某再拜庐陵建安临江江陵列位大人先生台座前叙
闻史书之作有司马子长班孟坚之学识世业而后纪
载之体备有司马温公朱文公之道德位望而后去取
之义精盖史籍不因纪载则无以知一代始终政事因革
自非其人学识优世业专岂能书事奇伟成一家之言
义例不审去取则无以存纲常扶世教此非其人道德
隆位望尊岂能合天理人心之公祛千载蔽锢之惑此
卷一百七十四 第 7b 页 WYG1454-0797d.png
诚不易之至论也然自汉以来史学相承不啻数十人
惟此三四君子足以当之者岂无由然哉子长孟坚所
作得三代前汉盛明之代足以驰骋其词锋温公文公
所作得历代全史之文中或书事失当足以褒贬其是
非班马虽非温公比文公又非诸公所可并称但以作
史而论实本于其学识世业道德位望能各有之故于
其身有无穷之誉于史有不刋之功焉叙窃观宋辽金
三史前元至正初始修当时修史诸臣学识未裕道德
卷一百七十四 第 8a 页 WYG1454-0798a.png
未隆既鲜世业之垂复无位望之重其书义例多舛又
不以正史归宋而分为三且列宋于辽金之下揭文安
公欧阳文公时司总裁之寄不得不任其责但在当时
局于势有不能耳惟史臣王理辈首议统纪不合诸儒
有识之士莫不相与上书争之而不能得理复著三史
正统论推明修端之言欲以辽金为北史宋自太祖至靖
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不过迁就时议曲加折
衷非尽至论然亦未之从三史遂流传至今元季四明
卷一百七十四 第 8b 页 WYG1454-0798b.png
陈子桱修通鉴续编遂效文公纲目之义一以宋为正
统而附见辽金之事故虽元灭金夏奄有中国而亦系
于宋下以明天命之未绝周伯温序之曰地有偏全而
统无偏全势有强弱而分无强弱诚哉斯言可谓得去
取之公矣但其为书乃编年之体而一代纪载全书未
有釐正之者且辽金二史板帙简省书坊尚存宋史繁
多板本复毁散在四方甚少至有号称为儒没世不及
见者不亦重可嗟惜哉夫有大一统文明之盛世必有
卷一百七十四 第 9a 页 WYG1454-0798c.png
千载相遇之君臣而后制度文为可以折衷至当一定
之论祛除天下百世之惑殆亦天启之而待乎其时畀
乎其人非偶然之故也洪惟我圣朝混一疆理振古未
有文明声教比隆唐虞四圣相承六十馀年其间制度
文为多矣而宋史一书独未删定岂非天之有待于今
日乎方今皇上缉熙圣学崇尚文治即位以来屡有述
作左右元老大臣咸尽赞襄经纶之美诚所谓君明臣
良旷千古而一遇之时也叙愿于此时上启圣听以三
卷一百七十四 第 9b 页 WYG1454-0798d.png
史书因其旧文重加编纂以宋为正史附辽金于其后
定名而正统别嫌而明微伸前代未惬之论垂万世史
笔之公如沉霾积阴一旦青天白日为之开豁而八方
仰照万物吐气孰不鼓舞欢忭哉遂俾板刻流传播于
四海人人得睹宋朝一代之全书其为世惠又何如哉
且世之作史者患其朝代事迹不足暴其善恶动人耳
目以垂劝戒并无可折衷之事以寓笔削故其文或郁
而不彰又患秉笔者才气卑弱言意浅陋无高简奇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0a 页 WYG1454-0799a.png
杰之文足以启人诵习故其史遂泯而不传叙观宋有
天下三百年明君贤臣伟烈俊功前后相望礼乐教化
之盛衣冠文物之隆上追三代远过汉唐其中昏庸憸
佞祸根罪首载在编简亦不能无其朝代事迹诚足以
垂劝戒又因元世列于三史不协公论宜折衷而寓笔
削此不患无可编录之事也伏惟列位大人先生俱以
儒术发身遭逄盛世历事三朝眷遇隆厚位跻台衡望
重山斗秉笔论思阅三十年有子长孟坚之学识世业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0b 页 WYG1454-0799b.png
而显荣则过有司马温公之道德位望而知遇则优其
文章高简奇杰皆足传世而垂后此不患无删定之资
也若因顾问之暇从容建白以此史重修且遴选文学
宏博之士共加校理用班马纪载之体仿文公去取之
例删成信史垂示万世非特知宋一代始终政事因革
其为存纲常扶世教岂小补云哉则夫无穷之誉不刋
之功又岂昔人所得专美哉叙拙讷不能面既敬用奉
书敷露鄙见惟高明恕其狂妄之罪特赐采纳幸甚不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1a 页 WYG1454-0799c.png

  答吴克复论宋史柬(柯维骐/)
昨承手札见示拙著儒林传吕东莱林艾轩真西山胡
文定陆象山宜入道学不可与孙复杨万里陈傅良范
冲朱震郑夹漈同列反覆读之知吾子尚论古人良有
独得非如世俗随场谈好丑者敢不钦服顾仆之愚见
盖亦有说仆于宋旧史虽多增损然有当于理何必改
更道学之目前史所无创自宋史重道统也吾子谓其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1b 页 WYG1454-0799d.png
以道为学窃恐不足以尽之自文武周公以来传斯道
者曰孔曾思孟岂不以六经学庸七篇仁义有继往开
来之功乎有宋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正蒙邵
子皇极经世程明道定性书异端辨伊川颜子好学论
易春秋二传悉发前圣所未发可以上接孟氏之绪至
南渡朱考亭集厥大成张南轩为朱同道友故并列道
学他不得而滥与也程朱诸门人各附其末非谓人人
得其传盖徵程朱诸源之所渐耳礼记仲尼所称儒行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2a 页 WYG1454-0800a.png
非圣哲何以与此后世学者虽希之而未至亦儒之徒
也然则儒林岂亚道学直以吕东莱诸儒之讲明著述
较之周程张邵朱子稍不逮况陆朱之学不可强而同
乎孙复以下数君子亦卓为世表靡容轻议止斋不幸
以文章知名即其出处交游文定或有惭色闽中廖世
昭撰一统志略序我莆人物只郑夹漈一人而不及艾
轩斯固非定论要之夹漈与艾轩伍不为非伦刘彦翀
刘致中并朱子及门西山似当让地道学不列二刘则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2b 页 WYG1454-0800b.png
不得及西山矣大抵舍道而为学弗可以语儒舍仲尼
所为儒弗可以语道仆所谓道学者兼传道而言若谓
以道为学则宋之名臣名儒何限设所学不以道胡能
成名耶道学儒林循吏文苑相次拟孔门四科而首道
学抑循吏则正旧史之谬者也世之变然后有烈妇有
忠臣德之薄然后有孝义有卓行道之隐然后有隐逸
故居列传之后且文苑诸人一切文行相副若第取其
文则吾子所谓行实文虚何说之能解林巽峰侨居相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3a 页 WYG1454-0800c.png
迩想得频晤出此一商如何不宣
  与华修撰子潜论修史书(陆粲/)
得手书知奉明诏将重修宋元二史甚盛举也粲也闻
之君子曰班固死天下不复有良史矣魏晋而下古意
寖微然其辞之鄙近猥冗则莫有甚于宋元之为史者
夫自孔子修春秋犹援据百二十国宝书马迁为史记
既䌷金匮石室之秘又旁采群籍以就之故凡有事于
史不先汎观博取而能成一家言者未之有也今二代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3b 页 WYG1454-0800d.png
之史乃独据其当时所谓实录者云尔而实录所据又
不过诸家行状碑志之属行状碑志之辞能尽善乎是
非善恶能尽公乎乃至全篇载入不复刋削(如元史赵/孟頫传曾)
(祖某宋某官国朝赠某官父某赠某官直/当时志文中语耳此类颇多姑举其一)又不问其人
何如凡阶级稍崇者辄为立传其间直叙官职迁转而
事迹寂寥如一由状然故其书卷帙虽数倍于前史而
文辞乃无一篇可与陈寿以下诸人争衡非但笔力不
逮亦以纪载过繁难于捡括故也其他纰缪又不暇悉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4a 页 WYG1454-0801a.png
数今必痛扫去之自立机轴先广开献书之路求诸野
史小说杂传记详覈其异同之故准司马公通鉴考异
例为一书使统体既定然后下笔大抵以正史订杂书
之缪以杂书裨正史之阙凡其人之碌碌不足传者事
之琐屑者奏疏之冗长而空言无实者皆略去之期于
繁简适中是非不谬而已若祗用旧本窜易首尾姑以
了事窃恐后之议今犹今之议昔曾不若姑仍其旧之
为愈耳然二书体大自非在上者优假岁月无求速成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4b 页 WYG1454-0801b.png
而诸君子当事者能任为己责不肯虚过日时则未易
为矣至其文体且当以平正通达为主不必如今之为
古文者务为艰深诡异之辞反使事迹郁而弗明此最
大忌也当圣明在上垂情述作诸君子遭不世之奇会
岂徒受大官酒食藉此为升转之计苟且塞责而已哉
兄何不与文升辈二三同志以此意昌言于朝使二史
之成追踪班马为千载之一快也时难得而易失窃重
为诸君子愿之惟弗以为迂而俯听之受赐多矣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5a 页 WYG1454-0801c.png
  与魏古渠学博论史书(许孚远/)
去冬腊月忽枉长者之车出思默定宇二丈书见示属为
足下商订史书谬承重托不敢遽为逊避仆谓儒者著作
当以孔子为法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存其大经大法以垂
训万世其他事固不能详已独春秋一书因鲁史而修之
衰周二百四十二年之间王政不行刑赏失当人欲肆而
天理灭故孔子特为著其是非得失以正人心左氏一传
则春秋之事实存焉孔子没而史法亡矣汉司马迁有良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5b 页 WYG1454-0801d.png
史之才无孔子春秋之志独以其博览多闻兼之幽囚发
愤作为史记其文词奇迈脍炙古今然是非颇谬于圣人
至其析为帝纪年表八书世家列传诸体亦不敢过为组
绘粉饰其间时有缺漏矛盾亦后人所见若帝纪起自五
帝但以家语戴记所称五帝德为㩀五帝以前不复远引
迁可谓灼然有见者也其不学孔子书法何也为纪传之
文犹易为春秋书法甚难一字予夺严于命讨非圣人不
能为也故愚以为迁史非有春秋之志也然亦不敢僭拟于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6a 页 WYG1454-0802a.png
圣人也班固而下史家类祖述马迁不复有春秋之体
至宋司马温公勒为资治通鉴体近春秋之编年然亦
未尝有书法朱文公先生复取其书釐为纲目有春秋
书法矣乃因通鉴起周威烈二十三年春秋以后威烈
以前尚缺七十馀年不知温公文公二先生何不直继
春秋而作也其后金仁山先生作通鉴前编又起自陶
唐氏盖博采诗书以来唐虞三代之事暨于春秋战国
槩铨年岁系之书法以上附春秋下冠纲目宜可以补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6b 页 WYG1454-0802b.png
朱先生之所未备然唐虞岁月自书传之外远不可考
而以他书證定殊有未安春秋旧文仁山并为裁削其
间又似文公之所逊让而不敢者若夫唐司马贞作三
皇外纪以补马迁之帝纪高安刘恕作通鉴外纪起
盘古至高辛以冠仁山之前编则皆渔猎诸子百家之
谈信为上古希阔之事以孔子之神圣马迁之多闻且
在千载之上者有所不能知而今皆一一笔以传之恐
其不得为信史矣伏读足下所编史书起自伏羲终于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7a 页 WYG1454-0802c.png
胜国书法仿于春秋纲目而叙事取于迁固诸家既详
编年复兼纪传旁搜远览釐枉订讹竭精劳神十五六
年于此可谓宇宙间旷举之事仆平生窃有志焉而未
逮者也但观帝纪所书羲农事迹传之外纪别有增加
恐非的确尧舜纪年同于前编似亦过信仁山之见史
记列传托始伯夷近代儒者犹谓叩马而谏之事经传
无稽不足垂信今自女娲氏共工以及唐虞三代诸臣
无不立传博则博矣恐未核也孔孟圣贤特为道学传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7b 页 WYG1454-0802d.png
当矣而秦汉六朝唐五代千有馀年之间并无一人列
于道学至宋而始传道学复传儒林宋固多贤矣岂从
前儒者在儒林亦无足齿耶封建司天舆地职官四者
诚为国家大务别为论次以并于帝纪列传似矣而四
者之外如井田学校兵赋刑法河渠诸务不为编纂反
疑阙略管窥之见不若以前数者总附见于帝纪之为
妙也全史之体止于胜国未及当代此未见国史亦有
所讳避而然及舆地职官二司详载本朝制度恐于体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8a 页 WYG1454-0803a.png
式亦有所未安也如此数端据足下首二三论评论其
大都若此至于秦汉而后所书君臣政事予夺取舍权
度得失未尝遍阅不敢轻议窃以为足下此编尚属大
醇而小疵将遂缮写成帙奏献明主使付史馆垂鉴将
来则不可不加校正之力且夫编年纪传自是史家二
体若编年而兼纪传是以春秋纲目之笔合左氏马迁
二长为力更难成书非易妄意编年既在帝纪所载事
迹不妨更加详核以该括其馀若乃古今圣贤豪杰忠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8b 页 WYG1454-0803b.png
臣孝子贞节隐逸之流其最显著足为百代鉴法者不
过数百人而尽虽帝纪之外别有列传似亦无妨然不
须每代如此之夥也愿足下更思而裁之何如孚远力
不能任赞襄之役漫为疑难辨驳以缓成功惧且得罪
然足下不远千里而来虚心咨访诚不敢虚且亦万邓
二兄同心见托之意足下学本渊博用力已深一觉悟
之间略为窜定不过数月之功而可矣亦非如来谕刘
子玄五难成之说也仆向在荒迷近入墓间小楼专事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9a 页 WYG1454-0803c.png
静摄足下何时北征尚能假棹清溪之上一面谈乎临
楮不胜惓惓
 
 
 
 
 
 
卷一百七十四 第 19b 页 WYG1454-0803d.png
 
 
 
 
 
 
 
 明文海卷一百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