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a 页 WYG1454-07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一百六十六   馀姚黄宗羲编
  书十九
   讲学
  答王端溪(薛蕙/)
久企下风未由奉见远承贻教大慰夙心蕙之解老子
固意得罪于世之君子而世之君子果以蕙为狂为愚
而不屑教也不图有如先生者乃肯赐之话言谆谆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b 页 WYG1454-0724b.png
而诱喻之天下之爱蕙者孰有过于先生乎然先生非
私于不肖也盖将明辨圣人之道而为天下后世之赐
也如蕙之愚不足以答盛意然亦不敢默默也先生之
言曰老子之道疑即仲尼之道也然以其先无而后有
先虚而后实先道德而后仁义是无怪天下之多口也
不然仁亦道也义亦道也而何可绝仁而弃义也岂非
所谓毫釐而千里者与嗟乎举世以异端斥老子而先
生拟之于仲尼举世以虚无为不可而先生特病其先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a 页 WYG1454-0725a.png
后为不然凡先生之意徒恐老子谈仁义而差不免有
毫釐千里之弊尔先生析义精而持论平视彼不知要
领而党同伐异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故蕙敢诵所闻俟
高明之再思焉窃谓老子之道即仲尼之道也性一而
已则老子仲尼之道不得不同特性与天道之说孔门
所罕言故老子之书虽同于仲尼而后世不知其同也
非知性知天者孰知千圣之果无异道耶夫仁亦道也
义亦道也此吾儒之言也道者性也仁义性之用也此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b 页 WYG1454-0725b.png
老子之指也私恩小惠之仁小廉曲谨之义此老子之
所弃也上仁下义又老子之所取也或抑或扬亦不专
于弃绝矣仁有精粗义有大小虽孔门之言亦非一端
而已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乐记曰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子思曰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数言者虽有精粗详
略之不同然与老子之言皆所谓殊涂而同归也夫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a 页 WYG1454-0725c.png
然不动居先乎感而遂通居先乎察夫先后之间可以
见静为天性之本矣退藏于密其常乎见于事业其常
乎察夫久顷之间可以见主静为复性之学矣然则先
无而后有先虚而后实先道德而后仁义彼固自有先
后非老子先之后之也老子后儒之得失其原正在于
此盖毫釐千里之关键仲尼老子之同道其大端实系
于此盖前圣后圣之符节也又尝谓易之所云本指卜
筮而言乐记之论卒亦详于动而略于静故孔门传授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b 页 WYG1454-0725d.png
心法独子思为能识之耳自子思之外能明性静之道
者舍老子而谁也昔子思之言性也以为天下之大本
则性情之辨学问之序子思已发其端矣斯义也惟程
子闻而知之惜乎自延平之后此学复失其传后之儒
者明于庶物则有之知未发之中者则鲜矣盖情易见
而性难知信乎性与天道之难闻也是故眩于事物而
莫知统纪迷其本心而无所归宿古人曰正其本万事
理差以毫釐谬以千里正谓此大本之差而非谓小小
卷一百六十六 第 4a 页 WYG1454-0726a.png
节目之差也且圣人之道所以不明于后世者正以性
学之不明耳苟徒以仁义而已则宋之儒者何以大过
于汉唐而周程之学亦何优于横渠涑水耶以此观之
老子之道真所谓犹龙者乎庄曰道隐于小成夫绝仁
义而害斯道此先王之所忧也语仁义而遗大道此亦
区区之忧也奉覆卒卒兼之书不尽言他日倘获亲炙
庶几尽吐所怀耳往岁僭著一书因辄呈览更乞如解
老之教我也
卷一百六十六 第 4b 页 WYG1454-0726b.png
  再答浚川(薛蕙/)
顷承答教论二氏指归吾师所得已极高远然于愚见
略有同异辄复商㩁冀或有毫发之助传所谓狂夫之
言圣人择焉者也来教云仙佛之说起自末代窃惟仙
佛之说其所从来远矣盖古圣人尽性之学如所谓死
而不亡者非尽性则不能然非尽性之外复别有不亡
之术也藉曰不然则古之神圣其道反不逮仙佛而仙
佛创起季世反独得不亡之术可乎参同契中无念以
卷一百六十六 第 5a 页 WYG1454-0726c.png
为常此言与禅学无异顾特一言之偶合耳譬犹诸子
百家间亦言及仁义而其大体则非也乡使伯阳果知
以无念为宗岂复谈乾坤水火如彼之支离乎又谓楞
伽彼此因缘不专一体金刚法相空色同归于无乃唐
宋高僧大士敷演心经而作者二经义理宏博殊非一
二言所能尽心经标举大端殆非二经之比唐宋高僧
尚未能尽知其说况能作耶来教谓吾儒之教以修心
治世为事夫古之圣神内圣以修心外王以治世二者
卷一百六十六 第 5b 页 WYG1454-0726d.png
之外诚无馀事但后世去圣逾远而其传寖差寖陋治
世之法儒者仅得其粗而不究其本至于修心之学则
讲之不明久矣夫不能自保其神明虽道济天下抑末
也又谓佛氏之学与学仙者原出一途专于为已无复
为人䆒其所趋不过使原性常在虽灭不昧而已故非
有术不能即得且如人心虚灵不触亦动故学无心必
须心息相依而后可无欲使神住必须回风混合而后
可住舍此二术则心必无不动而神必无不驰此条得
卷一百六十六 第 6a 页 WYG1454-0727a.png
失似相等矣仙佛一途诚是也专于为已无复为人殆
有未然自古圣贤不越教化斯人使之为善耳为人之
利孰大于此二氏之言大率如是至其切实而精微则
反身为巳之学也使夫人知为巳之学其为人不既多
乎原性常在虽灭不昧此固然矣特至人明于性命则
了生灭之常一众人不知其性则见生灭之有二此犹
浅言之耳自馀差别之义不可胜举非累幅之书可究
也未知生焉知死盖吾圣门之微言邵子曰若未通天
卷一百六十六 第 6b 页 WYG1454-0727b.png
地焉能了死生周子太极图末亦援易及死生之说非
无为言之也心息相依系心之一术耳二氏之书往往
有之然其术非尽于此也如吾儒中之圣人所谓至诚
至中退藏于密即无心也彼其所以能然者固自有道
矣岂亦出于心息相依之术耶程子曰知道者思虑自
无又曰未有不能体道而能无思者乂曰未尝致纤毫
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此言皆略开其端然亦有所自来
矣神住即无心也似不当二言之回风混合指何术而
卷一百六十六 第 7a 页 WYG1454-0727c.png
言更望垂谕俟别请益乂谓学仙不成亦不失为禅觉
夫老庄所谓仙与佛所谓禅诚非二道但如后之方士
其术诚陋曾不逮小乘之禅也昔者程子每以佛与仲
尼并之其论庄周犹有何敢比佛之语况后之仙者乎
夫禅学者不惟贤于后世之仙学虽吾后儒之学亦非
其伦矣何者后儒虽言无我而不知无我之实虽言无
思而不知无思之指虽言无欲而不知思欲之本无虽
言性善而不知性善之极致虽言人皆可以为圣人而
卷一百六十六 第 7b 页 WYG1454-0727d.png
不知性即圣人非由修为而得也以此观之禅之为道
可知矣虽然使其道验诸人心而不然考诸圣人而不
合庸非无稽之言乎今验诸人心则其所谓空寂者即
吾未发之本心考诸圣人则其所谓定慧者即古圣人
之诚明推此类而言之其道不可悉数故程子有释氏
知性知天极乎高远之说彼诚有所见而言之非苟相
许可也来教谓若是无术大是顽空夫仙佛者得乎最
上之术实无术也顺乎真性之空亦无空也金刚经曰
卷一百六十六 第 8a 页 WYG1454-0728a.png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曰如来在
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
为谤佛凡此类者其义云何望吾师更精思之他日深
有悟入始知佛与吾圣人之道本同一性而佛之有功
斯人不在孔子之下也纵言及此大类狂夫之言矣
  与高苏门(薛蕙/)
承诗教并获老子序可量欣慰老子之书仆诚见其有
益于世故妄为之说然使说焉而世不信又奚益哉则
卷一百六十六 第 8b 页 WYG1454-0728b.png
思得贤者序之庶世之信者众也执事复言与李君同
读其书而爱之凡古今人为书未有举世悉好之者惟
贤知者好之斯传已昔人云天下英雄所见略同今二
君之见既尔天下俶傥知言之士可如二君者其见能
无同乎然则鄙说之传也可几矣复承问谈禅近实有
之然其始彷佛则已洒然知异之矣未知后来所见终
何如耳所云穆伯潜周用宾王纯父皆尝试之顾是时
仆尚未读佛书故未能请问以窥其所造之浅深也纯
卷一百六十六 第 9a 页 WYG1454-0728c.png
父欲合三氏而一之其言伟矣而其详未得闻也三氏
之说出于世久矣如斯言者中人之所疑而骇而下士
之所笑而姗也然二氏之说行于世尚未远安知千万
世之后不有如纯父之言乎尝妄论之三氏之学皆心
学也夫心一而已矣彼三氏者皆圣人也学至于圣且
弗自知其心乎苟知其心其理有不一乎其理苟一其
言岂有二乎今夫水有流有源心则亦然其流也三氏
皆言之其原独佛氏详言之老子次之而孔子则罕言
卷一百六十六 第 9b 页 WYG1454-0728d.png
也盖人上智寡而中人多中人虽言而不达此其所以
罕言也若乃上智知罕言之意自能求之于言语之外
复知其所已言者非所罕言者也如是则罕言亦言矣
至于二氏虽亟言之亦终不能言也故曰言语道断不
可言言而非也呜呼此于易之所谓密中庸之所谓隐
岂异指乎后之儒者大抵见心之流而未见心之源其
论学也不专求之于心而泛求之于博学力行之间其
极论道德终规规于事为之末与夫大道无名上德不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0a 页 WYG1454-0729a.png
德者异矣孔子之言虽尝云尔然孔子之道非尽于如
是而已使尽于如是而已岂其所谓罕言者乎夫儒者
于心之本原果未彻见则与彼二氏之见不同亦恶得
不以二氏之言为异端之言乎凡儒者之绌老子者集
解中稍辩之然世俗之人必有非之者矣若佛氏之说
则尤见诋于俗未可卒与之辨也昔伊川有言佛氏之
道非不上下一贯至其用处便作两截程子此言其许
之也不为不至矣盖上下一贯非圣人之学不及此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0b 页 WYG1454-0729b.png
则佛氏之道从可知矣今世俗之学其所见果有及此
者乎奈何持矇瞍之目而讥离娄之不察也因下问之
及率然如此然终非笔墨之可究也想执事更当有卓
绝之见幸略垂示
  答崔后渠(薛蕙/)
去岁辱书兼示中庸凡以无便久不奉报生之蔽于佛
老而好其说吾兄不弃绝而教之诚爱我欲有益于我
也顾生好其说者以其合于圣人之道而好之也使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1a 页 WYG1454-0729c.png
不合于圣人之道生虽不足以望知言者然亦不至为
其蔽惑也书辞有宜辩者念虽辩之必不能夺兄之所
执故不敢复为烦渎俟他日奉访相与极论数日倘高
明之说能使生之论绌而惑解敢不承教凡所为讲学
者务去非以求是耳苟是非既心喻矣何为是之不从
而顾自安于非耶伏读中庸凡其文典则闳深可方古
人今人不能为也然其指义颇有不合于圣人者试以
愚见商略之以请教窃闻中和之说乃中庸第一义盖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1b 页 WYG1454-0729d.png
千圣心学之渊源也故程子以为孔门传授心法而他
载籍不与焉正谓此耳延平先生复推明未发之中其
说最详而朱子以为象山门下相传指诀自延平之说
传而后中庸之道益明程子之言益信乡微延平则程
子之微言世或莫知其所指而中庸之大义隐矣抑延
平之说虽自程子发之其实中庸之书固已特异其辞
以见意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其意断可识矣然
则未发之中实中庸一篇之纲领岂中庸为然凡六经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2a 页 WYG1454-0730a.png
之言岂复有加于此哉今吾兄之书于前标注既不吃
𦂳言之至于十论亦复遗之何耶夫说中庸而遗中不
犹说论语而遗仁乎其曰凡事可者谓之中中之名义
取此生之所未喻也道论曰非别有物而纲纪乎此则
是易有太极之说非而天地万物无本也理论曰后之
言理者括万有包四端则是万理不统会于一理也性
论曰安得独咎于气则是理有驳杂之理人之善者乃
逆天理也谓孟子性善为疏谓韩子三品为能发圣蕴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2b 页 WYG1454-0730b.png
生之尤所未喻也窃观兄之名理虽考信于六经之说
而实主之以六书之文兄之言论往往过者此其病源
也字说足以明道孔门当为说文矣六经说理之辞非
不时有合于字说其如不合者之多耶小道可观致远
恐泥正此之谓也夫谓古人制字假物以命名不犹作
易者假象以名理乎象之不足以尽理不犹物之不足
以尽名义乎六书有转注假借一字而数物用之不以
一物专一字也至于训诂则又随字释义一字而数说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3a 页 WYG1454-0730c.png
训之不以一说蔽一字也文字训诂犹不可执一而言
也而况施于文辞其取义也可执一而言哉必曰道为
大路之道则夫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可通也必曰理为
玉肤之条理则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条理云乎哉
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多变且不足以尽意一
字之文岂足以贯众理哉执泥言语而不得于言意之
表君子犹讥之况执泥文字而可乎忠恕之论甚异然
非忠恕之本意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3b 页 WYG1454-0730d.png
亦勿施于人下言者正覆解忠恕之意也论语曰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二书之言一也善乎古人之立言也其
言甚简其义甚明不增加覆说也益之以多言而反晦
塞其正义此文士之蔽非贤人明经之指也诚论言诚
何其小与中庸之言如斯而已乎尊德性论德性问学
等而无辨矣不若注中君子之学云云者语意乃为完
全也象山曰不知尊德性焉有道问学此诚至当之论
不可因其与朱子相难挟私心而轻重之也今兄复下一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4a 页 WYG1454-0731a.png
转语曰不知道问学何以尊德性此难以绌象山之论
也象山之意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为一事兄之意以为
两事正象山之所讥也篇中评品诸儒似非确论司马
公信伟人也然考其性与王霸之说其亦择之不精矣
程子谓之不知道非苟相訾也学不知性岂所谓尊德
性之学乎西山元城似亦当别论耳又曰周子精而疑
于老邵子达而疑于隐如周子者兄犹不满之耶谓兄
不潜心周子之书殆有不可然犹不免云云而况于老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4b 页 WYG1454-0731b.png
子乎邵子之隐也槩诸圣人之道未见其不合也安得
以是而病之龟山上蔡观其遗言恐亦不可轻议象山
非疏也自杂博者观之类疏矣慈湖非险也习闻故常
之说而乍闻其言类险矣序曰章分则文断而意离今
缀数言于每行之外联其相承之义殆亦不可古书以
篇名简策之谓也一篇之内盖有章或数言者则不满
一二策而已必合若干章联而成篇如老子荀子皆然
不特戴记可验戴记四十九篇其不可分章者仅数篇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5a 页 WYG1454-0731c.png
耳朱子中庸分章特离合之间尚有未尽亦无大害其
失乃在于牵合接续或失古人之意故南轩东莱皆非
之今兄既言相承复不分章失愈甚矣尝惟吾兄精专
之学奥洁之文当今之世可谓绝伦然亦窃妄意吾兄
其学不用心于内而又志分于为文故于本原处未有
的实之见差之于此而欲折衷群言能无差乎其论道
论性将以求胜于宋儒而不知愈出宋儒之下恐于宋
儒之书亦未尝熟考而精思也区区管穴之见恃兄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5b 页 WYG1454-0731d.png
知己故妄发而不隐想兄乐闻直谅之言亦必不以为
罪也卒有便草草具此不及三思中间疏谬更冀垂喻
不备
蕙近年于古人之学实有所见若夫持养之功则全未
也此言非敢不逊取笑吾兄甚思合并得一订正绝遇
而后思遁斯言实获我心也常惟后世决非可为之时
吾人只有隐居讲学一节为可努力出而行志不如其
已也志之不行吾何求哉将回面污行以求富贵乎何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6a 页 WYG1454-0732a.png
时与兄筑室南华山中诵诗读书悦心怡神其乐何如
也但世事不可必兄与生行各衰老此欲岂易遂乎书
终谈此不觉惘惘
  与王浚川(薛蕙/)
近闻留都司马之命不任庆慰今者计当还第谨具状
驰候前承诲劄未能上覆周贡士来又蒙赐教并示丁
亥集有警于昏昧多矣但于太极阴阳诸论思之未通
此殆为先入之说所蔽尚欲问难冀烦重喻然非笔墨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6b 页 WYG1454-0732b.png
之可究也比年诵先儒之书稍见得一处颇为切要敢
因下问之及而就正焉昔延平先生尝语中庸曰圣门
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然所谓喜怒哀
乐未发之谓中者乂一篇之体要也若徒记诵而已则
亦奚以为哉必也体之于身实见是理然后扩充而往
无所不通则庶乎可以言中庸矣晦翁亦曰李先生教
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则处事
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因二先生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7a 页 WYG1454-0732c.png
说而推测子思之言既乂考之群圣之学六经之微言
往往若合符节于是窃以为此诚义理之本原学问之
纲领外乎此者不足谓之善学也故凡学者必先从事
于此体之于默识养之于主静及其道之成也内欲不
能留外物不能乱天下之事无不各得其当特一以贯
之而已不然内有毫釐之偏则外有寻丈之谬欲其中
节不亦难乎夫性情一物也动静一理也何言中和而
抑扬其说也盖有体用先后之分焉物有有体而用弗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7b 页 WYG1454-0732d.png
利者未有无体而有用者也是故学者不先患情之不
得其正而先患性之不得其养盖未发而中发而乃和
若失之于静俟至既发而图之虽有随事精察之勤矫
情强制之力亦将救过之不暇古人心学之妙岂如斯
而已乎程子所谓孔门传授心法盖止此耳生非知言
者循行数墨仅有一见乎此虽然直说之而已未能学
也独念先儒之说固为详至第杂于众言之中而未及
特书屡书以诏后学亦怪近岁讲道之君子为说颇多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8a 页 WYG1454-0733a.png
而顾不及此兹以质诸左右万一所择不谬先生其益
推明前人之说庶使后生小子闻大贤之言而信从者
众此学其有兴乎疏懒不能三思辞不逮意此外所欲
言者亦不能详布希惟照察
  寄刘叔正(薛蕙/)
又云必欲强而同之其源末毫釐之间皆混而无别某
之所未安也夫未发之中圣人不得不同也此大本也
于此苟同是谓大同事有小异不害其为同也世儒无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8b 页 WYG1454-0733b.png
未发之中其源头既受病其行事从可知矣此其于圣
人之学同耶异耶固不难知也且明者之未安仆往年
何独不然乎大抵由习闻儒者之言耳夫所谓真如不
灭者实有是事而世莫之求也生死亦大矣视文章名
誉富贵之属不有间乎子路问死程子以为切问是也
若死而断灭有何道理可说则夫子不当以知死为答
矣朱子躬行博学今人万万不及至其晚年非不知生
顺死安也由未曾实透得此关故理会参同契平生于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9a 页 WYG1454-0733c.png
性命之学死生之说注解得盛水不漏晚节末路胸中
略无得力处却索之于方士之术不亦惜乎夫不知性
命之说岂知圣人之道乎此翁卑佛之说矣岂知方士
之术乃佛氏所甚卑者乎以此观之则朱子者非独不
知佛老之书想是庄列之言亦讨不着把鼻此可以为
鉴矣然使吾人苟无一毫悦生恶死之心则二氏之书
政可束之高阁顾恐未知佛氏本无生死之道终不能
不为生死所动借使不动强作主宰耳岂其情乎又当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9b 页 WYG1454-0733d.png
知超脱生死在佛老之心学特馀事耳非以生死胁持
人也
  与陈两湖书(唐顺之/)
兄自少才名已满海内六家九流之书几乎无所不诵
庄骚太史之文亦无所不摹画而操纵之矣即使海内
奇才伟士欲傲兄以所不知而亦不能也况如仆者才
至驽下向在京邸每同平凉赵景仁过兄论文久之兄
慨然曰二子之言是也遂欲尽弃其旧学而更张之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0a 页 WYG1454-0734a.png
当时犹谓兄之急于奖善而以口语相推云耳已而视
兄之文则果脱然尽变于旧矣夫文人相倾在古则然
景仁于兄未知何如也至于仆之读书岂能若兄之博
而其为文也亦安能望如兄之古哉然兄不惮降心屈
已而从之推兄是心也设使不徒用之于文而用之于
返躬为已之间即古人所谓勇撤皋比一变至道者在
兄亦何让乎仆未始不叹兄之高明不可及而亦每每
惜兄有可以一变至道之资力而仅用之于文也虽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0b 页 WYG1454-0734b.png
此亦未有人焉以反躬为巳之说而謦欬于吾兄之侧
耳设使有人焉以反躬为巳之说而謦欬于吾兄之侧
如吾二子之论文也又安知兄之不降心而从而翻然
变于其旧之为尤速也乎又未始不罪吾二子者不能
为古人反躬为已之说以告兄而徒以文士雕虫篆刻
之论投兄之好也兄今之所谓狂者也而豁豁磊磊率
情而言率情而猊言也宁触乎人而不肯违乎心猊也
宁野于文而不色乎庄其直以肆则亦古之所谓狂者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1a 页 WYG1454-0734c.png
也是兄有可以一变至道之力而又有狂以进道之资
也兄其能无意乎然兄之意必曰吾平生好适吾性而
已矣吾不能为拘儒迂儒苦身缚体如尸如斋言貌如
土木人不得动摇云尔夫古之所谓儒者岂尽律以苦
身缚体如尸如斋言貌如土木人不得动摇而后可谓
之为学也哉天机尽是圆活性地尽是洒落顾人情乐
率易而恶拘束然人知纵恣睢者之为率易矣而不知
见天机者之尤为率易也人知任佚宕者之为无拘束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1b 页 WYG1454-0734d.png
矣而不知造性地者之尤为无拘束也人之病兄亦或
以其乐率易苦拘束而仆则以为惟恐兄之不乐率易
不苦拘束也如使果乐率易苦拘束也则必真求率易
与无拘束之所在矣真求率易与无拘束之所在也则
舍天机性地将何所求哉使兄不以仆为迂也愿继此
而更进其说也仆自少亦颇不忍自埋没浸寻四十更
无长进惟近来山中閒居体念此心于日用间觉意味
比旧来颇深长耳以应酬之故亦时不免于为文每一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2a 页 WYG1454-0735a.png
抽思了了如见古人为文之意乃知千古作家别自有
正法眼藏在盖其首尾节奏天然之度自不可差而得
意于笔墨蹊径之外则惟神解者而后可以语此近时
文人说秦说汉说□说马多是寱语耳庄定山之论文
曰得乎心应乎手若轮扁之斲轮不疾不徐若伯乐之
相马非牡非牝庶足以形容其妙乎顾自以精神短少
不欲更敝之于此故不能穷其妙也何时得与吾兄一
面谈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2b 页 WYG1454-0735b.png
  答何善山(罗洪先/)
日昨曾往一东冀此后别有见教然后方敢以言句相
答不然纵兄积疑不敢轻有所言非不为言实非言可
及也夫能自信者乃能取诸人以为善执一说者必见
善而不能迁此二句亦姑据来章言之耳犹未足以尽
弟意也弟之取诸人者但能于自性自命吃𦂳用力有
稍伤损即如眼中钉时刻无可停留无可替换自朝至
暮如丝过扣斩钉截铁放过不得此才是有求为圣人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3a 页 WYG1454-0735c.png
之志为吾益友不知向此用工即在话头上拈弄至于
自性自命既已伤损尚不能知当下动气处自以为发
强刚毅缠粘处自以为文理密察加意奉陪却谓恭敬
明白依阿却谓宽仁如此之类千言万语莫能状其情
变总之以一言只是鹘突到了虽自称为学而于自身
邈不相干却又说精说一说感说应如此者岂特骑驴
觅驴已哉吾辈如今但可自谓挨傍度日非真知痛痒
与所谓能知言也往昔舟中所论亦实有见于当下痛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3b 页 WYG1454-0735d.png
痒然犹宽松未是狠手犹被道理作障容易遮瞒弟虽
不才却有只眼自照不肯将就冒认若是猛健汉直穷
到底寻根究源断不容时刻粘带才粘带即非此物既
非此物何为性命此等处非是各人自悟纵终日争辩
未有出头时也佛与吾儒之辨须是自身已有下落方
可开口然此亦是閒话辨若明白亦于吾身何干吾身
若既了时纵不开口谁不取證老兄此言岂不将此等
作大事件以为讲论不明将至误世弟则以为伊川讲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4a 页 WYG1454-0736a.png
明后又出几个圣人濂溪未曾讲明又何曾误了舂陵
夫子无生之说门面终是不同何须深论今纵谈禅决
未见有人削发弃妻薄视死生抛却名位此数事乃吾
儒诋毁佛氏大节目处既不相犯自可无忧老兄吾为
此惧一言似可稍解矣然此亦姑据来章言之乂涉分
析吾辈一个性命千疮百孔医治不暇何得有许多为
人说长道短耶弟愿老兄将精一还尧舜感应还孔子
良知还阳明无生还佛直将当下胸中粘带设计断除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4b 页 WYG1454-0736b.png
眼前纷纭设计平妥原来性命设计恢复益于我者取
之而非徇其言也害于我者违之而非徒以言也弟有
附会包裹之病即直言攻之非以相胜欲同归于是也
兄有执泥糊涂之病即诚心攻之非以自卑欲各归其
极也如是尚何说之不同而惧之不早已乎舍弟促促
言别信口直言以复向者之来章如不责其不逊欣然
览之岂特弟之幸将嗣后友朋言广受善者必自老兄
始矣中未有得故发巳意不莹惟不妨再四经目指其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5a 页 WYG1454-0736c.png
瑕而救正之
  答李孟诚(万廷言/)
久失遣候辱来教感甚所引延平尤悔之旨足徵反已
之严三复尤深悚息弟谓今时朋友只知论学不知论
品不知须先定品而后学之同异得失可论也夷齐与
孔子同品然后可论同异朱陆与周邵二程同品然后
可商得失佛老之学千古动人其品高也若不论品而
只以言论踪迹比较得失则似是之非掩袭之巧反在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5b 页 WYG1454-0736d.png
狂狷者之上矣今海内论学者甚多其中不无树立然
试考其品能一一不愧古人诚不敢厚诬也以弟所处
者言之如三五知己则资禀虽殊本根皆实其品似无
可议所当论者在学其馀笃论饬行不无所长而究极
根源且难论品濂溪晦翁即不讲学亦断断同是千古
人品不然即同言尧言同行尧行学问大同无可非刺
亦终是蹈袭君子耻之此岂可声音笑貌为哉兄品自
高又诚自反如来教云日消所尤悔者与求延平所谓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6a 页 WYG1454-0737a.png
融洽脱落洒然处证诣精专如此则身范物先何愧古
昔即稍异同无妨也且朋友切磋何必尽同以水济水
古人以为弗可食矣盖自有大同者在也弟品下学荒
兹且衰暮念教诚欲以古人自拔然不知终能无负否
也湖峰结庐此意颇决盖贱体终薄只得随缘自养亦
古人量力之意然果能振衣千仞濯足万里而洗涤心
源有洒然融液处则品学俱到与朝夕从兄法堂之上
何异顾愧万万未能耳佳刻谨拜领馀惟心炤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6b 页 WYG1454-0737b.png
 
 
 
 
 
 
 
 明文海卷一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