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 第 1a 页 WYG1454-032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一百十九    馀姚黄宗羲编
  考一
  周正考(赵汸/)
春秋虽修史为经犹存其大体谓始年为元年岁首为
春一月为正月加王于正皆从史文传独释王正月者
见国史所书乃时王正朔月为周月则时亦周时孔氏
谓月改则春移是也后于僖公五年春记正月辛亥朔
卷一百十九 第 1b 页 WYG1454-0322d.png
日南至昭十七年夏六月记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
而未至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又记梓慎曰火出于夏为
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皆以周人改时改月春
夏秋冬之序则循周正分至启闭之候则仍夏时其经
书冬十月雨雪春正月无冰二月无冰及冬十月陨霜
杀菽之类皆为记灾可知矣汲冢周书有周月解亦曰
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商以建丑为正亦越我周作正以
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其言损益
卷一百十九 第 2a 页 WYG1454-0323a.png
之意甚明经书春烝春狩夏蒐以此盖三正之义备矣
而近代说者往往不然夫以左氏去圣人未远终春秋
二百四十二年以及战国之际中国无改物之变鲁未
灭亡传于当时正朔岂容有差而犹或有为异论者何
也盖尝考之曰殷周不改月者据商书言元祀十有二
月而秦人以十月为岁首曰夏时冠周月者则疑建子
非春而孔子尝欲行夏之时也按太史公记三代革命
于殷曰改正朔于周曰制正朔于秦曰改年始盖正谓
卷一百十九 第 2b 页 WYG1454-0323b.png
正月朔谓月朔何氏公羊注曰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
平旦为朔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鸡鸣为朔周以斗建
子之月为正夜半为朔是也殷周即所改之月为岁首
故曰改正朔曰制正朔秦即十月为岁首而别用夏时
数月故曰改年始其言之已详汉书律历志据三统历
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即书伊训篇太甲元年十有
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以冬至越茀行事其所引
书辞有序皆与伪孔氏书伊训篇语意不合且言日不
卷一百十九 第 3a 页 WYG1454-0323c.png
言朔又不言即位则事在即位后矣凡新君即位必先
朝庙见祖而后正君臣之礼今即位后未踰月复祠于
先王以嗣王见祖此何礼也暨三祀十有二月朔奉嗣
王归于亳是日宜见祖而不见又何也所谓古文尚书
者掇拾傅会不合不经盖如此说者乃欲按之以證殷
周不改月可乎又言后九十五岁十二月甲申朔旦冬
至无馀分春秋历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
冬至后八岁为武王伐纣克殷之岁二月己其晦大寒
卷一百十九 第 3b 页 WYG1454-0323d.png
闰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惊蛰周公摄政五年正月
丁巳朔旦冬至礼记孟献子亦曰正月日至七月日至
其说皆与传合夫冬至在商之十二月在周之正月大
寒在周之二月惊蛰在三月夏至在七月而太初历其
在立冬小雪则曰于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
月唐人大衍历追算春秋冬至亦皆在正月孰谓殷周
不改月乎陈宠曰阳气始萌有兰射干芸荔之应天以
为正周以为春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
卷一百十九 第 4a 页 WYG1454-0324a.png
春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正蛰虫始振人以为正
夏以为春盖天施于子地化于丑人生于寅三阳虽有
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亦历家相承之说所谓夏数得
天以其最适四时之中尔孰谓建子非春乎乃若夫子
答颜子为邦之问则与作春秋事异盖春秋即当代之
书以治当代之臣子不当易周时以惑民听为邦为后
王立法故举四代礼乐而酌其中夫固各有攸当也如
使周不改时则何必曰行夏之时使夫子果欲用夏变
卷一百十九 第 4b 页 WYG1454-0324b.png
周则亦何以责诸侯之无王议桓文而斥吴楚哉何氏
哀十四年传注曰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
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以行夏之时
说春秋盖昉于此然何氏固以建子为周之春但疑春
不当言狩而妄为之辞至程子门人刘质夫则曰周正
月非春也假天时以立义尔则遂疑建子不当言春此
胡氏夏时冠周月之说所从出也先儒见孟子谓春秋
天子之事而述作之旨无传惟斟酌四代礼乐为百王
卷一百十九 第 5a 页 WYG1454-0324c.png
大法遂以为作春秋本意在此故番阳吴仲迂曰若从
胡传则是周本行夏时而以子月为冬孔子反不行夏
时而以子月为春矣何氏之失又异于此故子朱子以
谓恐圣人制作不如是之纷更烦扰错乱无章也薛氏
又谓鲁历改冬为春而陈氏用其说于后传曰以夏时
冠周月鲁史也是盖知春秋改周时为不顺而又移其
过于鲁尔然谓鲁有历实刘歆之误按律历志言刘向
所总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历及鲁历为六历自周昭王
卷一百十九 第 5b 页 WYG1454-0324d.png
以下无世次故据周公伯禽以下为纪自炀公至缗公
冬至殷历每后一日则由历家假鲁君世次逆推周正
交朔之合否因号鲁历非鲁人所自为明矣宋书礼志
又言六历皆无推日食法但有考课疏密而已是岂当
代所尝用者哉刘歆惑于襄哀传文遂谓鲁有司历而
杜氏因之谬矣然说者亦自病夏时周月不当并存故
直谓春秋以夏正数月又疑若是则古者大事必在岁
首隐公不当以寅月即位其进退无据如此固不足深
卷一百十九 第 6a 页 WYG1454-0325a.png
辨而惑者犹以为千古不决之疑则以诗书周礼论语
孟子所言时月不能皆合故也夫三正通于民俗久矣
春秋本侯国史记书王正以表大顺与颁朔告朔为一
体其所书事有当系月者有当系时者与他经不同诗
本歌谣又多言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书乃王
朝史官托言之体或书月则不书时或书时则不书月
况伪孔注二十五篇决非真古书其有合有否皆不可
论于春秋周礼所书正月正岁皆夏正也诸官制职掌
卷一百十九 第 6b 页 WYG1454-0325b.png
实循二代而损益之其著时月者又多民事与巡狩烝
享自夏者同故仍夏时以存故典见因革盖非赴告策
书定为一代之制者皆得通言之则又不可论于春秋
矣若论语言莫春亦如诗书言春夏皆通民俗之恒辞
也不可据以为周不改时孟子言七八月之间旱十一
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在左传后则周改月犹自若
竹书又记晋曲沃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
年正月也竹书乃后人用夏正追录旧史故与春秋不
卷一百十九 第 7a 页 WYG1454-0325c.png
同然亦未尝辄以夏正乱春秋之时月也盖殷周改时
月与所损益只是一理如尚齿之由贵德而贵富贵亲
亲迎之由庭而堂而户大事之由昏而日中而日出之
类皆是迭进法所以顺天道通世变在当时自不为异
故孔子以为百世可知非徒曰以易人之观听而已彼
秦人以三代为不足法既不足以知之而后之蔽于今
而不知古者亦不足以言之也自啖赵而后学者往往
习攻左氏而王周正为甚以其尤害于经特详著焉
卷一百十九 第 7b 页 WYG1454-0325d.png
  诗考(程敏政/)
按孔子删书凡百篇删诗凡三百五篇皆遭秦火而绝
汉兴罢挟书之律经生学士乃敢掇拾于煨烬之馀料
理于记诵之末而书之所出者非一时所得者非一手
参互考定为五十九篇亡者几半而识者尚不能无真
伪之别今古文之疑也诗也者与书同祸汉初传者有
齐鲁韩毛四家而三百五篇完整如旧其藏之何所授
之何人此固已不能不启人之疑矣三家亡而毛氏独
卷一百十九 第 8a 页 WYG1454-0326a.png
行子朱子从而为之集传其深辟小序之非有功于学
者甚大而愚者读之犹有所不能领解者非立异也无
当于心而不敢以自欺也刘歆传云文帝时诗始萌芽
皆诸子传说至武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一
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推此意也则知今诗
乃出于汉儒之所缀辑而非孔子删定之旧本矣诗之
名始见于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大抵
古诗皆乐也诗虽有风雅颂之分而皆主于乐亦犹易
卷一百十九 第 8b 页 WYG1454-0326b.png
虽有辞变象之别而皆主于占也古者胄子之教过庭
之训皆于诗乎得之所谓养其良知良能者也而今之
诗乃取夫狎邪淫荡之词杂乎清庙生民之列言之污
齿颊书之秽简牍师何以授之于徒父何以诏之于子
而况圣经贤传之旨本以为治性养心之具曰非礼勿
言非礼勿听也曰口不道恶言耳不听淫声也其严如
此诗也者心之声而发乎性情者也孔子删而定之放
其郑声以为万世之常经顾乃有取于斯则其所删者
卷一百十九 第 9a 页 WYG1454-0326c.png
为何诗而其所放者又何声哉或曰古者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故美恶不嫌于兼取也是大不然陈诗观风不
过曰某地之诗其可传者若干如二南之类则其风之
美可知也某地之诗其可以示戒者若干如刺淫之类
则其风之杂可知也至于某地之诗无可采者则其风
之恶亦不言而喻矣岂必以其狎邪淫荡之词而尽陈
之哉且诗者求治之一端尔其他之可以观民风者固
多也施于政丽于刑而见于官府之文法者何限谓参
卷一百十九 第 9b 页 WYG1454-0326d.png
之诗可也而必求之诗可乎亦恐先王不为是之迂也
大槩小序不当以淫者自作之词为刺淫故未子辞而
辟之然刺淫二字则实古者讲师授受之言得之孔门
而不可诬者何哉汉儒徒见三百五篇之目散轶不存
则遂取孔子所删所放之馀一切凑合以足其数而小
序者不察亦一切以其得于师者槩之曰刺淫此其所
由失也未子辟之是也然集传则又以孔子郑声淫之
一语为主凡郑风之中小序以为惧谗思贤刺废学而
卷一百十九 第 10a 页 WYG1454-0327a.png
闵无臣者皆举而归之淫则亦未免于矫枉过直者矣
夫诸诗既无指名又无证佐苟以善心逆之则淫可以
为雅以不善之心逆之则雅可以为淫汉儒故有以二
南为刺诗者矣说诗者岂可弃其已然之疑信者而以
臆见悬断之哉由是观之刺淫之诗乃孔子之所必存
者也淫者自作之诗则孔子之所必删者也古今人情
不大相远而理之在人心者无古今也如有以狎邪淫
荡之词与伊川击壤之集朱子感兴之诗俱收而并录
卷一百十九 第 10b 页 WYG1454-0327b.png
之日与学者讲肄而诵习之曰此将以示劝也彼将以
示儆也其不以为侮圣言者几希又日以之敷陈演说
于讲帏经幄之前曰此将以示劝也彼将以示儆也则
下流于不敬而蹈诲淫之辙上以为故常而启效尤之
心其贼经而害教有不可胜言者矣或曰春秋亦孔子
之笔而所载者多篡弑淫乱之迹以为不如是不足以
垂法立戒云尔诗之所存亦此意也是尤不然诗之与
史其体截然不同也故称孔子者于春秋曰修修则有
卷一百十九 第 11a 页 WYG1454-0327c.png
褒贬之义焉其法不容于不备也于诗曰删删则有放
郑声之义焉其法不容于不严也集传云深绝其声于
乐以为法而严立其词于诗以为戒愚以为诗与乐无
二道也苟易诗之一字以为史则垂法立戒之义兼举
而益明矣或曰胄子之教过庭之训太师之陈亦取其
善者尔其不善者则姑置之以示戒而不以教不以训
不以陈也如此则直诗尔亦何烦于圣人之删而谓之
经哉其不然矣诗之为教盖无出温柔敦厚思无邪之
卷一百十九 第 11b 页 WYG1454-0327d.png
两言苟去淫者自作之词而存刺淫之作则其说可通
也不然求其说而不得不失之过则失之不及而圣人
删诗放郑声之意终不白于后世矣未子学孔者也以
为此经实出圣人之所删定故深辟小序之非少祛学
者之蔽而岂逆汉儒之欺哉汉儒乱大学矣而朱子订
其章句汉儒乱周易矣而朱子订其经传汉儒坏礼与
乐而朱子编三礼不究其义集诗传仅止于此是汉儒
之幸而后学之不幸也噫取狎邪淫荡之词垂万世而
卷一百十九 第 12a 页 WYG1454-0328a.png
为经其罪大且久矣今故重加抉擿别为此编虽极僭
踰不敢逃避者非立异也无当于心而不敢以自欺也
亦果于非汉儒而笃于尊圣经云尔
  圣裔考(程敏政/)
先圣之后凡嗣爵奉祀者谓之大宗子宗法在礼不可
不慎重而考诸史籍则因袭之间尚有可议盖自先圣
一传为泗水侯再传为沂国公沂国五传生顺仕魏以
孔子后封鲁国文信君盖圣裔之受封始此顺生三子
卷一百十九 第 12b 页 WYG1454-0328b.png
长曰鲋秦封鲁国文通君又为陈王博士次曰腾为汉
长沙王太傅次曰树而鲋腾之后分为两宗鲋六世生
何齐成帝时梅福上书言孔子殷人宜封其后以奉汤
祀遂封何齐为殷绍嘉侯寻进爵为公地满百里此一
宗也腾四世生霸元帝时赐号褒成君奉孔子祀此一
宗也然则绍嘉公乃大宗褒成君乃小宗何齐生安光
武时嗣爵又进封宋公为汉宾位诸侯上霸三世生均
平帝元始初进封褒成侯均再世生损和帝永光中徙
卷一百十九 第 13a 页 WYG1454-0328c.png
封褒尊侯至献帝初国绝盖两宗至于汉亡俱失传矣
魏文帝黄初中复求先圣之后得议郎羡赐爵宗圣侯
传再世生震晋武帝泰始初改封奉圣亭侯震再世生
懿随元帝南渡居会稽孔氏自此复分南北两宗懿生
解宋文帝元嘉八年以罪夺爵十九年以隐之嗣隐之
复以子不道失爵二十八年以惠云嗣又以重疾失爵
孝武大明二年以迈嗣迈传其子荂亦以罪失爵此南
宗也后魏时求先圣之后得二十七世孙乘以为崇圣
卷一百十九 第 13b 页 WYG1454-0328d.png
大夫孝文太和中改封其子珍为崇圣侯珍三世生渠
北齐文宣帝改封恭圣侯入后周宣帝进封邹国公渠
再世生嗣哲隋炀帝时改封绍圣侯此北宗也然则从
元帝南渡者为大宗受北魏所封者为小宗南北两宗
至于隋亡又并失传矣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始得先圣
之后德伦赐爵褒圣侯德伦再世生燧之玄宗开元中
进封文宣公传七世生光遭五季之乱失爵为泗水令
有洒扫户孔未欲冒袭封尽杀诸孔氏光妻生子仁玉
卷一百十九 第 14a 页 WYG1454-0329a.png
方九月遂秘养之后周时乃得嗣爵入宋而卒至太平
兴国中复召仁玉之子宜嗣封宜再世生圣祐无子以
弟宗愿嗣仁宗嘉祐中以祖谥不可加后人改封衍圣
公宗愿传若蒙哲宗元祐初改封奉圣公若蒙坐事废
以弟若愚嗣复为衍圣公若愚传其子端友从高宗南
渡居衢州孔氏自此又分南北两宗端友传四世生洙
以宋亡失爵此南宗也伪齐刘豫自济南僭位得先圣
四十九代孙璠赐爵衍圣公豫废金因之璠三传生元
卷一百十九 第 14b 页 WYG1454-0329b.png
措金末崔立作乱降元遂并俘元措以去此北宗也然
则从高宗南渡者为大宗受刘豫所封者为小宗矣元
措入元而卒乃召洙俾嗣爵固让归衢州仁宗延祐四
年召中书定议先圣五十三世孙当嗣封者遂得元措
宗人思晦以闻思晦受爵以卒因子贵追封鲁郡公盖
今之为大宗子者皆思晦之后矣作圣裔考
  测影台考(程敏政/)
按周礼以土圭之法测日景凡立五表其中表在阳城
卷一百十九 第 15a 页 WYG1454-0329c.png
即今登封东南告县旧治是也予至其地有二台存焉
其南一台琢大石为之上狭下阔高丈馀广半于高中
树一石碑刻曰周公测景台台北三丈所复有一台约
高三丈馀垒塼为之其北之中为缺道深广二尺许下
列石为道直达于北约五丈许石上为二小渠渠侧刻
尺寸甚精密最北一石为二小窍以出水询其土人云
故老相传为量天尺又以为铜壶滴漏考之县志此名
观星台亦周公所筑然予见其刻尺寸所书特今文耳
卷一百十九 第 15b 页 WYG1454-0329d.png
恐非出于周公况历代律书言尺度者亦未尝言及阳
城测星台尺盖不可信恐惟石台乃周公遗迹所谓观
星台者则后人因而建耳且其地尝置金昌府治乂尝
置告县治建斯台者岂其时耶又按礼疏四方之表各
去中表千里予以禹迹图考之南表当在郢之北东表
当在辽之东北表当在肃之北西表当在华之西南终
南山之东今其地不知亦有遗迹在否姑记兹台之制
以备恭考
卷一百十九 第 16a 页 WYG1454-0330a.png
  禘祫考(王道/)
夫禘祫者天子诸侯宗庙之大祭也周衰礼废其详不
可得闻而义意之见于传记者诸儒又从而汨之是以
其说不得大明于世夫先王制礼建宗庙而事之以禘
祫后世禘祫之义不明而宗庙之制因以不定宗庙之
制不定则禘祫之行乎其间者紊乱烦复名实乖刺非
复先王之意而报本追远之义亡矣甚可惜也愚尝考
之诸儒之论聚讼纷纷虽若不一而其大端有二郑康
卷一百十九 第 16b 页 WYG1454-0330b.png
成混禘祫为一而惟求之于五年再殷祭之中故谓祫
大禘小二祭相因并为盛祭凡说之近乎此者皆主康
成者也赵伯循判禘祫为二以祭其祖之所自出而以
其祖配之不及群庙之主者为禘以大合祭如公羊传
所云者为祫而谓天子有禘有祫诸侯有祫无禘凡说
之近乎此者皆主伯循者也康成之说支离缠绕诚非
礼意杨信斋诸人攻之掊击抉摘无馀蕴矣然详考大
传之文参之仪礼丧服子夏传而断以程子之说则伯
卷一百十九 第 17a 页 WYG1454-0330c.png
循所见亦非先王制作之本意所谓齐则失矣而楚亦
未为得也按大传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
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
君干祫及其高祖子夏传曰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
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祖之
所自出此二条者更互发明是禘祫之义见于传记可
得而推寻者也所谓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
之云者即天子及其祖之所自出也及云者自此而尽
卷一百十九 第 17b 页 WYG1454-0330d.png
乎彼也盖谓王者推其太祖所自出之帝于太祖之庙
正东向之位而太祖暂就昭穆之列总率有庙无庙之
主以共享于其前故曰配而谓之禘禘者谛也以审谛
昭穆为义也以审谛昭穆为义则合食在其中矣其曰
诸侯及其太祖云者谓诸侯杀于天子无所自出之帝
惟大合有庙无庙之主于太祖之庙而祭之公羊氏所
谓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
是也是之谓祫祫者合也正以合食为义也天子言禘
卷一百十九 第 18a 页 WYG1454-0331a.png
其祖之所自出而诸侯不言祫及其太祖者通下干祫
之文而互见之也干祫云者谓大夫士则又杀于诸侯
无太祖亦不得祫惟尝有功德见知于其君许之乃得
合祭及其高祖而已故谓之干祫干者逆上之名以其
上干诸侯之祫也由此言之合祭祖宗一也天子尽其
祖之所自出而止则为禘诸侯尽其太祖而止则为祫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子之礼不可干也故曰不王不
禘诸侯虽尊亦人臣尔其礼可通于下也故大夫士有
卷一百十九 第 18b 页 WYG1454-0331b.png
可以干其祫者盖以位有尊卑故祭有远近而名有异
同程子以一言蔽之曰天子曰禘诸侯曰祫其礼皆合
祭也可谓至明白矣赵伯循单摭王者禘其祖之所自
出以其祖配之一语立说而不察其通章对举禘祫之
意盖考之有未精也且禘之为禘本以审谛昭穆得名
而尔雅又曰禘大祭也若惟以始祖配所自出而不兼
群庙之主则既无昭穆可言而寂寥短简亦已甚矣尚
何足以为大哉传说曰礼烦则乱事神则难今既不以
卷一百十九 第 19a 页 WYG1454-0331c.png
合食言禘则不得不取诸侯之祫以补天子之礼而祫
又有大祫时祫此外又有时祭则是天子宗庙之中有
禘有祫有时祫有时祭一岁之间仆仆焉几无虚日縻
费货财妨夺政事固不待言而先王神明祖考之道恐
亦不如是之烦且黩也其不然可知矣或曰天子曰禘
诸侯曰祫鲁诸侯也春秋有禘有祫何也曰春秋未尝
言祫言祫者公谷诸儒之失也礼不王不禘鲁以成王
之赐得用天子礼乐故以禘代祫然非礼矣故曰鲁之
卷一百十九 第 19b 页 WYG1454-0331d.png
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鲁既以禘代祫遂为常祀春
秋不能悉书则书其失礼之中又失礼者以详事变而
僭窃之罪亦因以著然有书禘者有书大事有事者有
书从祀者先儒谓义在用禘则书禘义不在禘则书事
是也左氏去春秋之世未远而又尝见国史故于有事
武宫及从祀先公之传皆以禘言其必有所据矣公谷
惟以诸侯待鲁而不究其当时僭窃变乱之详故以禘
为禘以大事为大祫有事为时祫然不知鲁实无祫也
卷一百十九 第 20a 页 WYG1454-0332a.png
汉儒因之而禘祫之混亦自此始矣故曰春秋未尝言
祫言祫者公谷诸儒之失也
  蔚废代城考(尹耕/)
蔚城东二十里许有故墟焉俗呼代王城周回二十五
里九门遗趾俱在金波泉发源其北夹城东南流即搜
神记所谓始筑时亡西南板于泽中自立者也长老曰
盖昔有代王者居是城与燕约相救置传鼓为信敌大
入传鼓燕救不至代王出奔国为墟又曰废城南数里
卷一百十九 第 20b 页 WYG1454-0332b.png
小山即鼓台也余寻之果然今仍名擂鼓埚其言有證
矣而竟不知所谓代王者何人也一统志曰蔚东有代
王城即汉代县故城文帝封代居此郡旧志亦云夫文
帝封代固矣约燕相救敌至出奔文帝无是也史记曰
文帝都晋阳迁中都其幸太原也复晋阳中都三岁租
而蔚无闻焉又文帝分其故国王二子武为代都晋阳
参为太原都中都皆即其故都而蔚不与焉然则谓蔚
之废城为文帝所居可乎废城非文帝所居而诬文帝
卷一百十九 第 21a 页 WYG1454-0332c.png
以被敌出奔可乎文帝自代入奉宗庙其故都亦必培
植以示不忘而谓遂为墟可乎及考之高帝纪十一年
下诏曰代地居恒山与他境接壤数有边患难以为国
颇取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
代受边寇益少矣乃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后迁都中
都夫蔚废城代故都也汉高众建王喜因之其谓数有
边寇难以为国者以喜之奔还也颇取山南太原之地
益属代则代南矣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云中不属代
卷一百十九 第 21b 页 WYG1454-0332d.png
矣汉又有代郡则代亦不属代矣代不代而存其名此
后人之所疑也是故知文帝之封代而不知其未尝至
蔚也知晋阳中都之复租而不敢援以为证也知文帝
之未尝被敌出奔而不敢为之辩也附会之说纷然矣
且王喜之封也与卢绾同时草昧之际披荆棘立城邑
日不暇给燕代与国土壤接近则相为救也必矣燕救
不至王喜出奔长老所传信而有徵也鉴王喜之失国
而徙都因代之南徙而置郡此高帝之筹而代因之南
卷一百十九 第 22a 页 WYG1454-0333a.png
也一统志郡志不询长老之详不考史文之实不稽十
一年之诏见一代王城遂指为文帝不亦惑哉又擂鼓
埚在废城南更东南则为蔚之九宫口由此百六十里
可以达易今道虽湮塞而问之樵人可知也史言卢绾
王燕时都易则所谓传鼓者不愈信矣乎噫子长足迹
遍九州其以是夫
  代国考(尹耕/)
考之代自入汉以来其国数易大抵有三曰山北也山
卷一百十九 第 22b 页 WYG1454-0333b.png
南也山东也山北之代旧国也始于商汤历代因之是
故齐桓之所服赵襄之所并代成安阳之所封公子嘉
之所奔赵歇陈馀之所王夏说之所守刘喜之所弃陈
豨之所监皆是也所谓蔚之废城也山南之代徙都也
始于高帝十一年分山北为郡而稍割太原地益之以
自为国是故文帝之始封中年之所徙入继之所自临
幸之所复以及子武子参之所分后武徙淮阳子参之
所合皆是也所谓晋阳中都也山东之代再徙也始于
卷一百十九 第 23a 页 WYG1454-0333c.png
武帝元鼎中汉广关以常山为阻徙代于清河后王莽
继绝改号广宗是故王义之所都子年之所废如意之
所复皆是也所谓清河也语其都则始为代继为晋阳
中都终为清河前后三变也语其号则始为代继为代
太原复为代终为广宗前后四变也故夫凡言代王代
相国其在文帝以前者为吾土而以后者否凡言代郡
代守尉则上自赵秦下终两汉皆吾土也执是以往可
无迎刃于古牒矣
卷一百十九 第 23b 页 WYG1454-0333d.png
  代郡考(尹耕/)
夫代国之故按考可知也代郡纷纷为论不一则后之
人疑焉盖有谓代之治广南有上党铜鞮蔚不过其北
境者又有谓今代州为代在雁门南蔚不可指为代者
于是引韩信斩夏说于阏与以證代之治广诬文帝都
代为今代州以證代之在南无惑乎人之疑也夫代吾
蔚也为国则都蔚为郡则治蔚国有迁变不过文帝之
晋阳如意之清河郡有更置不过隋初之雁门唐初之
卷一百十九 第 24a 页 WYG1454-0334a.png
阳曲秀容而已史皆载之不相淆也今以诸地里志考
之前汉代所领县十八代为蔚灵丘广昌为今灵丘广
昌延陵平舒为今广灵东安阳为蔚废安定县马城为
马邑阳原为弘州桑乾参合高柳皆近塞地且如为中
部都尉治卤城近参合当城直桓都皆不在南所不考
者道人班氏徐氏北平邑而已后汉所领县十一皆前
汉之故而无延陵且如阳原参合灵丘广昌卤城晋所
领县三广昌平舒而加富城后魏所领县四平城太平
卷一百十九 第 24b 页 WYG1454-0334b.png
武周永固则曷尝南及阏与与今代州耶夫文帝不都
代代国考辩之明矣夏说之阏与不过出师于彼以逆
韩信之来可遂以阏与为代地耶盖自乌桓鲜卑之杂
居而边土渐沦建安黄初之不竞而边郡多废自兹以
降元魏属之司牧齐人止置灵丘而代遂不郡矣唐之
初也代陷于突厥乃因隋改雁门为代郡也则置代于
雁门因后周置蔚于灵丘也则侨治蔚于阳曲又侨治
于秀容皆非旧也迨贞观破突厥置郡灵丘而仍蔚旧
卷一百十九 第 25a 页 WYG1454-0334c.png
称天宝更定名复定代郡而仍雁门旧地自此以后更
变不常要不出此遂以代为代以蔚为蔚而不知蔚之
旧为代代之旧为雁门也于戏代可移之南也而磨笄
之山不可移雁门可改为代也而勾注之山不可改究
沿革者亦惟本之禹贡表山川以定疆域斯万世可求

  庄定山起用考(罗钦顺/)
定山以弘治甲寅起用其年冬复除行人司副时内阁
卷一百十九 第 25b 页 WYG1454-0334d.png
则徐文靖丘文庄刘文简也明年乙卯二月文庄卒李
文正始入阁三月定山升南京吏部郎中丁巳三月考
察以老疾致仕其复司副升郎中文靖皆在内阁实为
首相后丁巳一年乃老定山初至京文靖既有当复翰
林之言不知何故不力主之湛甘泉作定山墓志大率
回互之意多其波及文庄及文正皆出偏辞初非有的
据也定山晚年出处自是难说其引退之欠决以为子
弟之过犹可今乃归咎倪青溪反覆不置得无重为定
卷一百十九 第 26a 页 WYG1454-0335a.png
山之累邪青溪与定山亦非同榜颇闻尝先事风晓甚
欲为保全计及众论既合亦无如之何矣偶阅甘泉文
录及此漫志之
 
 
 
 
 
卷一百十九 第 26b 页 WYG1454-0335b.png
 
 
 
 
 
 
 
 明文海卷一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