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
卷五十 第 1a 页 WYG1453-04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五十       馀姚黄宗羲编
  奏疏四
  郊祀对(潘潢/)
臣闻周礼春官掌治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凡以赞其长佐
王和邦国者臣职是也虽微明命犹将寅清夙夜观会
通之嘉以行典礼臣实承诏敢不奉职正对臣闻礼者
体也昔者圣人作易设卦观象以乾为天为君为父以
卷五十 第 1b 页 WYG1453-0407b.png
坤为地为母为妻为臣而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此礼所由生也是故因天事天祭
帝于郊因地事地祭社于国燔柴泰坛崇效天也瘗埋
于泰折异乐殊日不与帝同牢以卑法地明王者父乾
母坤礼至而辨示民严上焉故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
二王禘尝郊社尊无二上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
视诸斯乎盖慎之也以此坊民后世乃犹有合享分郊
如新莽匡衡之云者其于上也不亦二乎臣愚窃谓礼
卷五十 第 2a 页 WYG1453-0407c.png
有贵多亦有尚寡文质无常惟称之适圜丘不屋致诚
之极也明堂大享宜非所施是故埽地之典义不可旷
奕奕郊庙列圣作之践位行礼于今百祀神灵之所依
祖宗精神之所聚律之以春秋讥毁泉台之法而揆之
以诗人勿剪勿拜之意有其举之孰敢废乎是故大祀
之殿义不可堕按尚书孝经春秋凡言郊不卜郊郊祀
用牲于郊皆断名之曰郊不别云某郊凡言郊以明天
道郊则天神格祭天于郊皆直系之天更不并云天地
卷五十 第 2b 页 WYG1453-0407d.png
是知祭天之外无郊郊祭之中无地易明也匡衡徒见
天子有兆于南郊之语妄意祭地当于北郊其言本孝
经纬于经无据且北既阴方地象母位则郊配亦当以
其类矣严母莫大于配地古有之乎是故北郊之谬义
不可袭王者受命有天下谓之有土是故古者天子大
社丘方五丈封土五色祭后土焉凡封建诸侯则各割
其方色之土苴以白茅而锡之使各立社祭于其国亦
曰胙土是天子大社五土王社自祭畿内分土诸侯独
卷五十 第 3a 页 WYG1453-0408a.png
得祭其方土而已故曰王者有分土祭天地诸侯方祭
于土而尚书周官礼记皆谓祭地曰社或曰后土曰冢
土示曰大示亦曰地示又曰土示丘方曰方丘折曰泰
折天下之社莫大焉曰大社社所以明地道列地利命
降乎社之谓殽地社之为大示昭昭矣自郑玄诸儒牵
附谶纬误分泰折为祭昆崙方丘为祭神州于是大社
自为五土之神而夏至祭地别在北郊夫五土之神非
地而何旅五帝独非祭天耶周礼宗伯师甸用牲于社
卷五十 第 3b 页 WYG1453-0408b.png
大祝大师大会同宜于社小祝寇戎之事保郊祀于社
大司马蒐田献禽祭示大合军以先恺乐献功于社大
司寇军旅之事莅戮于社类皆言社而不及稷臣谓此
天子大社也张载曰大社王为群姓所立必在国外王
社王所自立必在城内夫大社既在国外则小宗伯建
国之神位所谓右社稷左宗庙者固王自立之社而大
社无稷矣汉儒乃谓大社有稷王社无稷是无怪其以
社为地别体而杂求诸泰折方丘卒启后来纷纷之议
卷五十 第 4a 页 WYG1453-0408c.png
非胡宏王炎诸臣相继讲正流惑可胜慨乎是故大社
之祭义不可废春秋大复古然劳民动众虽义且时必
书重民力也今兵馑相仍所在虚耗大役烦兴民廑于
食虽弛力缓征犹惧弗赡而去古逾远时异俗殊礼乐
器度类不应典一变至道卒难为力此周公所以仰思
其不合孔子所为博学而从今也圣人通变务与民宜
大易之义中重于正陛下诚欲举先王之成法明当今
之可行则所谓包荒之量冯河之勇不遐遗之明朋亡
卷五十 第 4b 页 WYG1453-0408d.png
之公不可不先加之意矣趋向既定修和有常道洽政
乂时然后动斯顺天理当人心损益之善者若徒以其
事不迹古理须改图不胜欲速之心取祖宗成宪一朝
遽纷更之正使尽如往制未必克当人心殆非所以兴
听于民而行思其反者也是故时措之宜义不可忽易
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
悔乃亡臣前之说明礼审是求文明之正也后之说择
善用中冀已日之孚也兼斯二者乃当革义合乎天德
卷五十 第 5a 页 WYG1453-0409a.png
可行周官之法度惟陛下留神省览庶言慎与大臣计
虑毋固求礼以幸天下
  郊祀疏(潘潢/)
臣闻生人之道礼为大礼祭为大祭大郊为大大郊也
者原本反初奉天地以子道示民严上也自二帝三王
以及我朝历圣所以祇答神休萃聚天下未有外此义
也今祀事未恤一岁不郊臣愚以为此非圣明所以率
先天下后世以崇重本始之道请得据所见闻乞陛下
卷五十 第 5b 页 WYG1453-0409b.png
试垂听焉谨按礼大丧惟天地社稷越绋而行事传曰
不敢以卑废尊也盖君虽尊不尊于天国丧虽重不重
于郊祀故闻郊之日丧者不哭不敢凶服矣不闻有丧
哭者不郊也古者天子谅阴冢宰摄位有代之言乃不
言有代之祭乃不祭故越绋之礼先儒有谓使大臣越
绋而摄祭者后世惧独任成害南面听治既不得不出
于权制所谓郊祀不宜独责诸代矣若能行古谅阴三
年之典则主以天子之名祭用冢相或如周礼大宗伯
卷五十 第 6a 页 WYG1453-0409c.png
有故摄行祭事无不可也宋英宗时或问程颐郊祀当否
颐曰今人居丧百事皆如常独于祭祀废之不若无废
人君无一岁不祭天人子无一日不见父母必曰不敢
以非礼见岂不能因人通定省之问乎故苟事事如礼
虽不与祭可也无祭不可也伏睹大明会典天地诸神
皆天子亲祀有故则遣官祭告又曰郊祀国之大事虽
有三年之丧亦不敢废又曰每岁正月择日行礼是每
岁必郊遣官摄郊丧不废郊皆祖宗定制也今习见每
卷五十 第 6b 页 WYG1453-0409d.png
岁用正月郊遂以郊非正月为不可执一失三非继述
之善者也春秋成公十七年书九月辛丑用郊胡安国
曰郊之不时未有甚于此也此讥郊迟为不时非谓自
孟春后皆非郊时而九月为特甚也讥其前此失时不
郊因循至是则不可复郊也春秋之法为旱为雩虽过
时犹且许之苟鲁之郊禘以礼且或有故未郊则圣人
必恕之曰有故后郊其犹愈于已也若曰过时矣不如
无郊则春秋数书过时不郊矣果予其不郊乎左氏曰
卷五十 第 7a 页 WYG1453-0410a.png
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既耕而郊
宜其不从也此鲁之郊非周天子之郊也且舜八月西
巡狩柴望如初是春秋皆得郊也郊特牲曰郊之祭也
迎长日之至也是冬得郊也今既失孟春之郊矣又不
得以时酌古通今图所以修岁郊之法则春郊不可复
行亦将如汉宋三岁一郊而已然则倘或三年之内设
又有他故焉则如夏商叔季罔事于天地祇而后可耶
且祖宗之时前用分郊后合郊前建圜丘方丘后用大
卷五十 第 7b 页 WYG1453-0410b.png
祀殿前配仁祖后配太祖太宗前亲祀后或摄祀前摄
以皇太子后或遣官圣人之治因时制宜无所不可然
则前以春后以秋冬岂不可也臣愚以为失今之时而
能从古之道纵有过时之嫌犹免亡本之诮况前日之
过未为失时今者复郊愈见祇肃其于变通之宜不远
之复盖兼得之又何疑哉传曰郊祀天地所以修岁事
也今或以为既以秋冬郊又以明年春郊是黩祀也宜
待嘉靖改元新正朔易服也乃昭告于皇天后土不当
卷五十 第 8a 页 WYG1453-0410c.png
以先帝之遗年复举大郊上古之礼不知一岁不郊即
不成岁古者启蛰长至之典与时偕行未闻以为黩也
先帝所欲行而未成者陛下所宜朝访夕思以代有终
若处此以优游行之以犹豫凡所宜行惟曰以待来年
则自今数月之间天下事孰肯任其责耶昔鲁与齐战
庄公谋于曹刿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刿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今国家之于神祇可谓大不信矣十
四年二月郊十五年十二月郊十六年春有司定日凡
卷五十 第 8b 页 WYG1453-0410d.png
三竟不得郊鬼神非人实亲惟诚是依不信者三神谁
与我若又复益之岂惟神听疑惑民不用情外藩君长
闻之皆且曰中国今废郊矣殆非所以尊国体之极而
耀德于四远况今日精门灾阴雨连日雨旸失职诸榖
烂浥天之谴告明矣安得不起敬起孝为民求福乃犹
纡徐怠缓固自执异岂不重拂天怒哉臣愚以为今陛
下继统先帝嗣历服承天地宗庙社稷之祀以为天下
神人主义不得忽高皇帝之命祀宜略仿古圜丘报本
卷五十 第 9a 页 WYG1453-0411a.png
之制近守祖宗一岁一郊之法以今冬十一月郊其亲
祀摄祀则视陛下处今日服制何如非臣所得与也陛
下不以臣卑鄙庸妄断行臣言则礼达诚通幽明协顺
令闻遐福与天无极臣死且不悔
  諌迎佛疏(王守仁/)
臣自七月以来切见道路流传之言以为陛下遣使外
藩远迎佛教群臣纷纷进諌皆斥而不纳臣始闻不信
既知其实然犹窃喜幸以为此乃陛下圣智之开明善
卷五十 第 9b 页 WYG1453-0411b.png
端之萌蘖群臣之諌虽亦出于忠爱至情然而未能推
原陛下此念之所从起是乃为善之端作圣之本正当
将顺扩充溯流求原而乃狃于世儒崇正之说徒尔纷
争力沮宜乎陛下之有所拂而不受忽而不省矣愚臣
之见独异于是乃惟恐陛下好佛之心有所未至耳诚
使陛下好佛之心果已真切恳至不徒好其名而必务
得其实不但好其末而必务求其本则尧舜之圣可至
三代之盛可复矣岂非天下之幸宗社之福哉臣请为
卷五十 第 10a 页 WYG1453-0411c.png
陛下言其好佛之实陛下聪明圣智昔者青宫固已播
传四海即位以来偶值多故未暇讲求二帝三王神圣
之道虽时御经筵儒臣进说不过日袭故事就文敷衍
立谈之间岂能遽有所开发陛下听之以为圣贤之道
不过如此则亦有何可乐故渐移志于骑射之能纵观
于游心之乐盖亦无所用其聪明施其才力而偶托寄
于此陛下聪明岂固遂安于是而不知此等皆无益有
损之事也哉驰逐困惫之馀夜气清明之际固将厌倦
卷五十 第 10b 页 WYG1453-0411d.png
日生悔悟日切而左右前后又莫有以神圣之道为陛
下言者故遂远思西方佛氏之教以为其道能使人清
心绝欲求全性命以出离生死又能慈悲普爱济度群
生去其苦恼而济之快乐今灾害日兴盗贼日炽财力
日竭天下之民困苦已极使诚身得佛氏之道而拯救
之岂徒息精养气保全性命岂徒一身之乐将天下万
民之困苦亦可因是而苏息故遂特降纶音发币遣使
不惮数万里之遥不爱数万金之费不惜数万生灵之
卷五十 第 11a 页 WYG1453-0412a.png
困毙不厌数年往返之迟久远迎学佛之徒是盖陛下
思欲一洗旧习之非而幡然于高明光大之业也陛下
试以臣言反而思之陛下之心岂不如此乎然则圣知
之开明善端之萌蘖者亦岂过为䛕言以佞陛下哉陛
下好佛之心诚至则臣请毋好其名而务得其实毋好
其末而务求其本陛下诚欲得其实而求其本则请毋
求诸佛而求诸圣人毋求诸外藩而求诸中国此又非
臣之苟为游说之谈以诳陛下臣又请得而备言之夫
卷五十 第 11b 页 WYG1453-0412b.png
佛者外藩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外藩则可
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
参赞化育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以舟航今居
中国而师佛教是犹以车马渡海虽使造父为御王良
为右非但不能利涉必且有沉溺之患夫车马本致远
之具岂不利器乎然而用非其地则技无所施陛下若
谓佛氏之道虽不可以平治天下或亦可以脱离一身
之生死虽不可以参赞化育而时亦可以导群品之嚣
卷五十 第 12a 页 WYG1453-0412c.png
顽就此二说亦复不过得吾圣人之馀绪陛下不信则
臣请比而论之臣亦窃尝学佛最所尊信自谓悟得其
蕴奥后乃窥见圣道之大始遂弃置其说臣请毋言其
短言其长者夫西方之佛以释迦为最中国之圣人以
尧舜为最臣请以释迦与尧舜比而论之夫世之最所
崇慕释迦者莫尚于脱离生死超然独存于世今佛氏
之书具载始末谓释迦住世说法四十馀年寿八十二
岁而没则其寿亦诚可谓高矣然舜年百有十岁尧年
卷五十 第 12b 页 WYG1453-0412d.png
一百二十岁其寿比之释迦则又高也佛能慈悲施舍
不惜头目脑髓以救人之急难则其仁爱及物亦诚可
谓至矣然必苦行于雪山奔走于道路而后能有所济
若尧舜则端拱无为而天下各得其所惟克明峻德以
亲九族则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则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则黎民于变时雍极而至于上下草木鸟兽无不咸若
其仁爱及物比之释迦则又至也佛能方便说法开悟
群迷戒人之酒止人之杀去人之贪绝人之嗔其神通
卷五十 第 13a 页 WYG1453-0413a.png
妙用亦诚可谓大矣然必耳提面诲而后能若在尧舜
则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其至诚所运自然不言而信不
动而变无为而成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其神化无方而妙用无
体比之释迦则又大也若乃咀咒变幻眩怪捏妖以欺
惑愚冥是固佛氏之所深排极诋谓之外道邪魔正与
佛道相反者不应好佛而乃好其所相反求佛而乃求
其所排诋者也陛下若以尧舜既没必欲求之于彼则
卷五十 第 13b 页 WYG1453-0413b.png
释迦之亡亦已久矣若谓彼中学佛之徒能传释迦之
道则吾中国之大顾岂无人能传尧舜之道者乎陛下
未之思耳陛下诚于大臣之中苟其能明尧舜之道者
日日与之推求讲究则必有能明神圣之道致陛下于
尧舜之域者矣故臣以为陛下好佛之心诚至则请毋
好其名而务得其实毋好其末而务求其本务得其实
而求其本则请毋求诸佛而求诸圣人毋求诸外藩而
求诸中国者果非妄为游说之谈以诳陛下者矣陛下
卷五十 第 14a 页 WYG1453-0413c.png
果能以好佛之心而好圣人以求释迦之诚而求诸尧
舜之道则不必涉数万里之遥而西方极乐只在目前
不必糜数万之费毙数万之命历数年之久而一尘不
动弹指之间可以立跻圣地神通妙用随形随足此又
非臣之谬为大言以欺陛下必欲讨究其说则皆凿凿
可證之言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而
天下归仁孟轲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岂欺我哉陛下反
而思之又试以询之大臣询之群臣果臣言出于虚谬
卷五十 第 14b 页 WYG1453-0413d.png
则甘受欺妄之戮臣不知忌讳伏见陛下善心之萌不
觉踊跃喜甚辄进其将顺扩充之说惟陛下垂察则宗
社幸甚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再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守仁/)
嘉靖元年七月十九日准吏部咨该臣奏前事节奉圣
旨论功行赏古今令典诗书所载具可考见卿倡义督
兵剿除大患尽忠报国劳绩可嘉特加封爵以昭公议
宜勉承恩命所辞不允兵部知道钦此钦遵臣以积恶
卷五十 第 15a 页 WYG1453-0414a.png
深重祸延先臣方煢然瘠疚仅未殒绝闻命悸怀魂魄
散乱已而伏枕沉思臣以微劳冒膺重赏所谓贪天之
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忘已之耻者臣于前奏已具陈
之矣然而圣旨优恩独加于臣馀皆未蒙采录者岂以
江西之功果臣一人之所能独办乎朝廷爵赏本以公
于天下而臣以一身掠众美而独承之是臣壅阏朝廷
之大泽而使天下有不均之望也罪不滋重已乎夫庙
堂之赏朝廷之议也臣不敢僭及至于臣所相与协力
卷五十 第 15b 页 WYG1453-0414b.png
同事之人则有不得不为一申告者古者赏不踰时欲
人速得为善之报也今效忠赴义之士延颈而待已三
年矣此而更不一言事己日远而意已日衰谁复有为
之论列者故臣辄敢剖痛忍哀冒斧钺而控吁气息奄
奄之中忽不自觉其言之躁妄亦其事有所感于昔情
有所激于中也切惟宸濠之变实起仓卒其气势张皇
积威凌劫虽在数千里无不震骇失措而况江西诸郡
县近切剥床触目皆有贼兵随在皆有贼党当此之时
卷五十 第 16a 页 WYG1453-0414c.png
臣以逆旅孤身举事其间虽仰仗威灵号召远近然而
未受巡抚之命则各官非统属也未奉讨贼之旨其事
乃义倡也若使其时郡县各官果怀畏死偷生之心但
以未有成命可保土地为辞则臣亦将何如哉然而闻
臣之调即皆感激奋厉或提兵而至或挺身而来是非
真有捐躯赴难之义戮力报主之忠孰肯甘粉齑之祸
从赤族之诛蹈必死之地以希万一难冀之功乎然则
凡在与臣共事者皆有忠义之诚者也夫均秉忠义之
卷五十 第 16b 页 WYG1453-0414d.png
诚以同赴国难而功成行赏臣独当之人将不食其馀
矣此臣所以不敢受也且宸濠之变天实阴夺其魄而
摧败之速是以功成之后不复以此同事诸人者为庸
使其不幸而一蹶涂地则粉身灭族之惨亦同事诸人
者自当之乎将犹可以藉众议之解救而徐免之乎夫
下之人犯死难以赴义则上之人必行之赏以报功今
臣爵独崇而此同事之人者乃或赏或否不行其赏而
并削其绩或赏未及播而罚已先行或虚受升职之名
卷五十 第 17a 页 WYG1453-0415a.png
而因使退閒或蒙不忠之号而随以废斥由此言之亦
何苦而捐身赴义以来此呶呶之口而自求无实之殃
乎乃不若退缩引避反可以全身远害安处富贵而逭
于众口之非也夫披坚执锐身亲行伍以及期赴难而
不免于不忠之罚则容有托故推奸坐而观望者又将
何以加之今不彼之议而独此之察则已过矣昔人有
蹊田而夺牛者君子以为蹊田固有责而夺牛则已甚
今人驱牛耕我之田既种且穫矣而追究其耕之未尽
卷五十 第 17b 页 WYG1453-0415b.png
善也复从而夺之牛无乃大远于人情乎今议者或以
某也素贪而鄙某也素躁而狂故虽有功而当抑其赏
虽有劳而不赎其罪噫是亦过矣当宸濠之变抚按二
司等官咸被驱缚或死或从其馀大小之职近者就縻
远者逃溃矣当此之时苟知有从我者皆可以为忠之
士尚得追论其平时耶况所谓若贪与鄙者或出于谗
疾之口而未必皆真耶若居常处易选择而使犹不免
于失人况一时乌合之众而顾以此槩之其责于人无
卷五十 第 18a 页 WYG1453-0415c.png
已甚乎夫考素行别贤否以激扬士风者考课之常典
较功力信赏罚以振作士气者军旅之大权故鄙猥之
行平时不齿于士列而使贪使诈军士有所不废也急
难呼吸之际要在摧锋克敌而已何暇逆计其他乎当
此之时虽有禦人国门之寇苟能效其智力以协济吾
事亦将用之而事果有成亦必赏之况乎均在士人之
列同有勤事之忠者乎人于平居无事扼腕抵掌而谈
孰不曰我能临大节死大难及当小小利害未必至于
卷五十 第 18b 页 WYG1453-0415d.png
死也而或有仓皇失措者矣又况矢石之下剑刀之间
前有必死之形而后有夷灭之祸人亦何不设以身处
其地而少亮之乎夫考课之典军旅之政固并行而不
相悖然亦不可以混施之今人方有可录之功吾且遂
行其赏可矣纵有既往之愆亦得以今而赎据其显然
可见者毋深求其未然不可见者赏已行而其人之过
犹未改也则从而行其黜谪人将曰昔以功而赏今以
罪而黜功罪显劝惩彰矣今也将明军旅之赏而阴以
卷五十 第 19a 页 WYG1453-0416a.png
考课之意行于其间人但见其赏未施而罚已及功不
录而罪有加不能创奸警恶徒以阻忠节之意快谗嫉
之心譬之投杯醪于河水而曰是有醪焉亦可饮也非
有易牙之口将不能辩之矣而求饮者之醉可得乎夫
人臣于国家之难凡其心之可望力之可为涂肝脑而
膏髓骨皆其职分所当然则此同事诸臣者遂敢皆自
以为功而邀赏于其上乎顾臣与之同事同功今赏积
于臣而彼有未逮臣复抗颜直受而不以一言是使朝
卷五十 第 19b 页 WYG1453-0416b.png
廷之上果以独赏其功于臣而此诸人者之绩因臣之
为蔽而卒无以自显于世也且自平难以来此同事诸
人者非独为已斥诸权奸之所诬搆挫辱而已也群憎
众疾惟自搜罗以为罪曾未见有鸣其不平而伸其屈
抑者今陛下龙飞赫然日月之光英贤辅翼廓清风而
鼓震雷于是阴气始散而魍魉潜消而覆盆之下尚有
未能自露者也故臣敢不避矜誇僭妄之戮而辄为诸
臣者一诉其艰难抑郁之情昔汉臣赵充国破羌而归
卷五十 第 20a 页 WYG1453-0416c.png
人有讽之谦让功能者充国曰吾老矣爵位已极岂嫌
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
以愚命一为主上明言其利害猝死谁当复言之者卒
以实对夫人之忠于国也杀身夷族有不避而乃避其
矜功伐善之嫌乎臣始遇变于丰城也盖举丘仓卒茫
昧之中其时岂能逆睹其功之必就谓有今日爵赏之
荣而为之哉徒以事关宗社是以不计利钝捐身家弃
九族但以输忠愤而死节是臣之初心也至于号召三
卷五十 第 20b 页 WYG1453-0416d.png
军则虽激之以忠义而实歆之以爵禄延世之荣励之
以名节而复动之以恩赏绚耀之义是非敢以虚言诱
之也以为功而克成也则此爵禄恩赏亦有国之典理
所必有也今臣受殊赏而众有未逮是臣以虚言罔诱
其下竭众人之死而共成之掩众人之美而独取之见
利忘信是为贪鄙外以欺其下而内失其初心亦何颜
面以视其人乎臣不敢独当殊赏者非不知封爵之为
荣也所谓有重于封爵者故不敢苟得耳伏愿陛下鉴
卷五十 第 21a 页 WYG1453-0417a.png
臣之言不以为誇也而因以察诸臣之隐允臣之辞不
以为伪也而因以普诸臣之施果以其赏在所薄与则
臣亦不得独厚果以臣赏或可厚与则诸臣亦不得而
遂薄也江西同事诸臣于前奏亦已略举且诸部亦有
册可查不敢复有所尘渎臣在衰绖忧苦之中非可有
言之日事不容已而有是举不胜受恩感激含哀冒死
战慄惶惧恳恻祈祷之至
  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王守仁/)
卷五十 第 21b 页 WYG1453-0417b.png
臣闻傅说之告高宗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
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今天下郡
县之设乃有大小繁简之别中土边方之殊流官土袭
之不同者岂故为是多端哉盖亦因其广谷大川风土
之异人生其间刚柔缓急之异禀服食器用好恶习尚
之异类是以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易其宜要在
使人各得其所固亦惟以乱民而已矣臣以迂庸谬膺
重命勘处兵事于兹土节该钦奉敕谕谓可抚则抚当
卷五十 第 22a 页 WYG1453-0417c.png
剿即剿是陛下之心惟在于除患安民未尝有所意必
也又节该钦奉敕谕谓贼平之后公同议处应设土官
流官何者经久利便是陛下之心惟在于安民息乱未
尝有所意必也始者思田梗化既举兵而加诛矣因其
悔罪来投遂复宥而释之固亦莫非仰体陛下不嗜杀
人之心惓惓忧悯赤子之无辜也然而今之议者或以
为流官之设中土之制也已设流官而复去之则嫌于
失中土之制土官之设蛮方之俗也已去土官而复设
卷五十 第 22b 页 WYG1453-0417d.png
之则嫌于从蛮方之俗二者将不能逃于物议其何能
建事而底绩乎是皆不然夫流官设而蛮民服何苦而
不设流官乎夫惟流官一设而蛮民因以骚乱仁人君
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骚乱而必于流官之设者土官
去而蛮民服何苦而必设土官乎夫惟土官一去而蛮
民因以背叛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背叛而必
于土官之去者是皆虞目前之毁誉避日后之形迹苟
为周身之虑而不为国家思久长之图者也其亦安能
卷五十 第 23a 页 WYG1453-0418a.png
仰窥陛下如天之仁固平平荡荡无偏无党惟以乱民
为心乎臣于思恩田州平复之后即已仰遵圣谕公同
总镇镇巡副参三司等官太监张赐御史石金等议应
设流官土官何者经久利便不得苟有嫌疑避忌而心
有不尽谋有不忠乃皆以为宜仍土官以顺其情分土
目以散其党设流官以制其势盖蛮方之性譬犹蛟龙
虎豹必欲制以中土之郡县而绳之以流官之法是束
龙虎于堂室之中而欲其驯扰帖服终必触樽俎翻几
卷五十 第 23b 页 WYG1453-0418b.png
席狂跳而骇掷矣故必放之閒旷之区以顺适其犷野
之性今所以仍土官之旧者是顺适其犷野之性也然
一惟土官之为而不思有以散其党与制其猖獗是纵
麋鹿于田野之中而无有乎墙墉之限豮牙童梏之道
终必长奔直窜而无以维絷之矣今所以分立土目者
是墙墉之限豮牙童梏之道也然分立土目而终无连
属纲维于其间是畜麋鹿于苑囿而无守视之人以时
守其墙墉禁其群触终将踰垣远逝而不知践禾稼决
卷五十 第 24a 页 WYG1453-0418c.png
籓篱而莫之省矣今所以特设流官者是守视苑囿之
人也议既佥同臣犹以为土蛮之心未必尽得而穷山
僻壤或有隐情也则亦安能保其必行乎则又备历田
州思恩之境按行其村落而经其城堡因而以其所以
处之之道询诸目长率皆以为善又以询诸其父老子
弟又皆以为善又以询诸其顽钝无耻厮役下贱之徒
则又亦皆以为善然后信其可以久行而庶或幸免于
他日之戮也矣夫然后敢具本以请亦恃圣明在上洞
卷五十 第 24b 页 WYG1453-0418d.png
见万里而无微不烛故臣得以信其愚忠不复有所顾
忌然犹反覆其辞而更互其说者非敢有虞于陛下不
能亮臣之愚良以今之士人率多执已见而倡臆说亦
足以摇众心而偾成事故臣不避颊舌之腾者亦欲因
是以晓之也烦渎圣听臣不胜战慄惶惧之至缘系处
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长治事理未敢擅便为此开坐
具本请旨
  谢存问献讲学亲政疏(王鏊/)
卷五十 第 25a 页 WYG1453-0419a.png
奏为谢恩事伏蒙圣恩特降敕谕遣行人柯维熊存问
并示优眷者臣久伏草莽忽闻诏使临门有若自天而
降光生岩壑欢溢里闾庄诵玺书诲谕谆悉悯臣以直
道难容嘉臣以劳勋自效臣之寸衷特荷九重之知虽
殒百身何能为万一之报乎随欲赴阙陈谢而衰病侵
寻恐颠越于道路乃敢具疏以闻臣本樗材遭际圣明
亦尝承乏内阁预闻国论适值逆瑾盗政播弄威福臣
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诡随不得已乞身而退处于
卷五十 第 25b 页 WYG1453-0419b.png
野十有三年无复当时之望矣恭遇陛下龙飞九五庶
政一新海隅苍生欣欣相告复睹太平之治而草莽之
臣又不意获沾优老之典臣不自揆尝著讲学亲政二
篇志欲效野人食芹之献而无由今幸天恩下逮何敢
复自疑外而以出位为嫌哉窃念古之圣君贤相共成
至治之隆者盖起上下之交而近世之交其道有二一
曰讲学二曰亲政陛下践阼以来时御经筵圣学勤矣
臣愚犹过忧工夫或间断而不洽所望清燕之间广厦
卷五十 第 26a 页 WYG1453-0419c.png
细旃之上时召文学侍从从容讲论凡古帝王为政之
大经大法日陈于前万几之暇惟是观书观书之暇静
以养心则自内及外无非进学之地殷高宗所以为学
逊志务时敏道积于厥躬者此也陛下昧爽视朝圣政
勤矣臣愚犹过忧堂陛太悬绝而不亲所望视朝之暇
时御便殿公卿大臣侍从台諌逐日轮对从容咨询生
民苦疾政事得失使得日陈于前总揽乾纲不治微细
接见忠贤不隔疏远则自朝至暮无非修政之时宣王
卷五十 第 26b 页 WYG1453-0419d.png
所以早朝晏罢卒成中兴之名者此也讲学则圣心日
明亲政则圣政日修君臣上下日周旋于一堂之上又
安有间隔之患哉二帝三王之治可复见于今日矣闻
古人虽在畎亩义不忘君故敢辄效其愚诚不自知其
言之可用与否其义则臣子事君尽心之道也惟陛下
少留一夜之观如其可采采而行之则臣虽填沟壑无
复恨矣其讲学亲政二篇附奏以闻臣不胜感恩激切
屏营之至
卷五十 第 27a 页 WYG1453-0420a.png
讲学篇 国家经筵之设其盛矣乎天子自正朝辇御
文华殿公卿大臣盛服侍列羽林之士亦皆环列以听
经筵一开天下莫不欣欣焉传之以为希阔之典故曰
其盛矣乎然一岁之间寒暑皆歇春秋月分日不过二
三日之间风雨则免政事有妨则免讲之日夙具讲章
至期讲讫纶音赐宴俨然而退上下之情未见其亲且
密也至于日讲可谓亲矣然体分犹过于严上有疑焉
未尝问也下有见焉未尝献也昔傅说之告高宗曰学
卷五十 第 27b 页 WYG1453-0420b.png
于古训乃有获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逊者逊其
志如有所不能敏者敏于学如有所不及成王访落于
群臣曰学有缉熙于光明示我显德行学有缉熙者继
续而光明之也示我显德行冀群臣有以开示之也商
周之君其学如此之切夫人主一日万几固不暇如儒
生学士日夜孜孜然而帝王精一之传治天下之大经
大法古今治乱之迹天人精微之际自非逊敏缉熙亦
安望其有得而今也阔略如是暴之之日少寒之之日
卷五十 第 28a 页 WYG1453-0420c.png
多傅之之人寡咻之之人多未见其能得也且不独商
高宗周成王为然也汉光武虽在军中投戈讲艺息马
论道至夜分乃罢唐太宗延四方文学之士房杜褚薛
辈十八人分番直宿讨论经籍或至夜分今贞观政要
与魏徵所论亦可见矣宋世贤主宫中暇日惟是观书
居常禁中亦有日课翰林侍从日寓直禁中以备顾问
我太祖高皇帝甫得天下开礼贤馆与宋濂刘基章溢
辈日日相讲论其后圣学高明诏告天下皆出御制睿
卷五十 第 28b 页 WYG1453-0420d.png
翰如流群臣拱视今御制文集是也仁宗皇帝临御建
弘文馆于思善门之右文学之臣数人直入至馆中讲
论孝宗皇帝经筵之外每观永乐大典又尝索太极图
西铭等书于宫中玩之尤嗜故学士沈度之书日临数
过夫自古帝王之学如此祖宗之学如此陛下睿哲自
天春秋鼎盛讲明圣学正其时也臣愚特望于便殿之
侧复弘文馆故事妙选天下文学行艺博闻者七八人
更番入直内阁文臣一人领之如先朝杨溥故事陛下
卷五十 第 29a 页 WYG1453-0421a.png
万几有暇时造馆中屏去法从特霁天威从容询问或
讲经或读史或论古今成败或论民间疾苦閒则游戏
翰墨虽诗文之类亦惟所好而不禁盖亦日讲之义而
加亲焉大略如家人父子上有疑则必问下有见则必
陈日改月化有不期然而然者时御经筵所以昭国家
之盛典日造弘文所以崇圣学之实功如是不已则圣
德日新又新高宗成王不得专美于前矣
亲政篇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
卷五十 第 29b 页 WYG1453-0421b.png
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
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
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
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
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
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
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
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
卷五十 第 30a 页 WYG1453-0421c.png
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
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愚
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
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
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
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
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
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
卷五十 第 30b 页 WYG1453-0421d.png
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
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
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
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
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
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
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三朝之遗意焉盖
卷五十 第 31a 页 WYG1453-0422a.png
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
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
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
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
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尝奏对便殿于斯
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
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
卷五十 第 31b 页 WYG1453-0422b.png
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
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
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
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
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諌
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
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
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
卷五十 第 32a 页 WYG1453-0422c.png
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
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
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
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卷五十 第 32b 页 WYG1453-0422d.png
 
 
 
 
 
 
 
 明文海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