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一
卷四十一 第 1a 页
金华黄先生攴集卷第四十一 续藁三十八
            临川危素编次 刘耳校正
 塔铭
  荣禄大夫大司空大都大庆寿禅寺住持长老佛心普慧
  大禅师北溪延公塔铭
至正八年春三月十九日
皇帝御明仁殿大司农臣笃麟铁穆尔言故庆寿住持北溪禅
师际遇 先朝跻荣极品碑石未建行业弗彰请令翰林直
学士臣溍为之辞翰林学士臣宗瑞书其文以赐今住持臣僧
显仪俾刻焉夏四月十四日宣政使臣巩卜班入对 明仁
殿谓笃麟铁穆尔尝任翰林学士承旨宜就令篆题其首
上悉可其奏臣溍顿首受 诏谨按显仪所上行状禅师讳
卷四十一 第 1b 页
智延北溪其别号也族高氏自大公而上占籍云州世以行义
称于乡父某当 国家龙兴之初奉 命招抚河朔因定
居于彰德母杨氏感异梦而生禅师幼失母鞠于继母刘氏始
在襁褓中见经卷辄书而咿嚘欲语每啼泣得经卷即止非岁
与僧遇必敛容兴敬人以为宿习而然及就学读书善强记而
通其大意稍长恳求出家父母弗能夺遣之师事凤林某公凤
林以其克勤于道每指以语人曰此吾门精进幢也既得度受
具出游诸方闻汴洛汝汉之间讲肆甚盛孝严温公见地昭融
辨说无碍往受业焉由其户庭而造其阃奥谈经感雨花之瑞
老于其学者无不叹服被 旨南迈主长生御讲于兴化大
弘圆顿之教一音所及随类得解人以为一佛出世硕儒魁士
或欲预闻至道必为之彻去藩篱而开示以佛之境界率皆生
卷四十一 第 2a 页
信而赞咏焉寻徙 之囊山道价愈隆凤林之殁抗策北归
以申心丧偶阅传灯录有所感发乃走京师谒西云安公于大
庆寿方丈究教外别传之旨一旦豁然顿悟西云付以衣而为
说偈曰它时太液池头月定向松轩照锦衣盖期望之有素矣
禅师殊不自矜益务韬晦
仁宗皇帝在春宫闻禅师名俾驸马太尉沈王传令以居彰德
之天宁仍即庆寿开堂演法沈王欲便于咨叩请以居呼奴之
弘福会西云示寂 朝廷以庆寿禅宗第一刹非德器之重
道眼之明力量足以荷担大事者莫宜尸之乃询于丛林大知
识佥谓禅师西云上足当补其处
仁宗方以万机之暇游心圣教且雅知禅师敕近臣函香有司
具威仪送之入寺赐号佛心普慧大禅师法席肇正学徒咸集
卷四十一 第 2b 页
禅师一一辨勘而策励之退省其私而升堂入室契心印于言
下者甚众王公大臣称誉之不置 上每幸庆寿数顾而与
之语特授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宗事前后赐以金玉佛像
经卷及它珍玩之物数十事秘府所蓄名画凡涉于佛氏故事
者悉出以示之
英宗皇帝以禅师 先朝旧德每入见必赐坐访以道要命
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岁将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屑金书
藏经虑前贤撰集之书或有伪滥复命之删定焉禅师久居大
刹年老倦于应接投偈拂衣而退 帝师闻之曰方今扶植
教门不过数人安可听其去亟使追之既至勉之曰若之去则
高矣其如教门何庆寿之大岂不足容一榻■厌于人事少休
其间可也禅师乃还居于西堂顷之竟拿舟归天宁人闻禅师
卷四十一 第 3a 页
老而不衰望其复起俄以元统三年冬十二月二日遗偈而化
春秋七十九夏■十■第子数百辈嗣其法者二十六人先是
参知政事某人右丞某人来问法款语终日谓两人曰老僧非
久于人世者岁暮必永诀矣幸以弘护为念两人窃异其言及
讣至皆大惊吊哭致奠不觉其过乎哀其徒用阇维法得舍利
分建塔于天宁及庆寿之祖茔禅师始领寺事律巳以严而御
众以宽执事必用能者居岁馀而库有积钱廪有积粟增置规
运之所缮治殿堂门庑焕然聿新禅师谢事后议者请如它官
寺立司存以专其出入未几而僧徒所给朝夕弗继赁户患其
烦扰亦皆弃去赖 朝廷明于听纳而知其非便讫罢去之
众乃少安寿安山住持宗主大司徒洪公称禅师物我两忘而
未始忘忧国之心其护教如大彗杲公其涖事如远录公人以
卷四十一 第 3b 页
为知言夫百千度门同为一事无作而作非涉有为禅师兼宗
说而俱通达理事之不二以佛之福慧而自庄严其光膺
帝眷师表人天夫岂偶然哉臣溍游乎方内于禅师之道未能
有闻奉 诏属辞姑述其感缘应迹之万一云尔铭曰
法流东渐空有殊宗孰䆒其极俾归于同卓哉上士冥探道妙
说而常默寂而常照单提直指洞彻心源实非教外别有所传
应机而起出逢熙运佛日重辉法雷普震为利益故示现有为
五缘毕具四众咸依世历 三朝位崇一品遗荣弗居翩其
远引白驹在场絷之维之法筵龙象非可绁羁七十九年如一
弹指来也云疑去也风止寥寥岁寒山空道行承之有人载鸿
其声词臣作铭刻兹贞石学人是赡永有矜式
 佛真妙辩广福圆音大禅师大都大庆寿寺住持长老鲁
卷四十一 第 4a 页
  云兴公舍利塔铭
臣溍既承 诏撰述大庆寿寺北溪禅师舍利塔铭继北溪
居庆寿者曰鲁云禅师并以命臣溍臣宗瑞臣笃麟铁穆尔为
之铭及书篆俾刻之兹碑鲁云于北溪为法门兄弟今住持臣
僧显仪于鲁云为法门之犹子臣溍谨奉 诏即显仪访得
其道行之实而论述焉禅师讳行兴号鲁云俗姓李氏世居郓
城父润赠奉训大夫济宁路兖州知州飞骑尉追封郓城县男
有子二人长曰泰承事郎河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次郎禅师
少颖异入乡校从师授书日诵数十百言仅一二过辄记忆不
忘十岁遘疾危甚兖州君祷曰若幸而有当遣之出家翌日
果无恙即送其乡之乐闻寺礼寺僧端公祝发寻受具戒及父
母殁皆归庐墓三年然后去乡人称之禅师初游讲肆䆒唯识
卷四十一 第 4b 页
圆觉凡疏钞若干卷研覈无馀蕴耆年宿学莫不降叹自以为
不及最先为龙冈聪公所知延居教庠一日忽自念曰名相之
学筌蹄尔未足以超出死生及弃去北入京师谒大庆寿西云
安公一见若有宿契留三年而尽得其道西云喜曰它日大弘
吾宗者必子也出世主海云十年之间百废具举俄以省坟墓
辞归郓城久之
英宗践祚首命召还京师俾于圣寿万安寺与一时高德名流
校雠三藏禅师博洽而精详鲁鱼亥豕多所是正声誉籍甚
上闻而为之嘉叹不巳被 旨主竹林越三年汝州之风虚
席不远二千里遣使赍香币请禅师主之寺众遮留不得去禅
师曰道行于一隅孰若行于四方众乃唯唯而退遂赴风穴之
请道果大行于汝汉间寻复勇退寓迹于寿安山
卷四十一 第 5a 页
文宗时起主赵州之柏林祖塔久不治亟加严饰而一新之丹
垩炳焕远近莫不瞻仰赞叹寻请于 朝赐赵州古佛真际
光祖国师之号 上尝咨访时之高人上士佥以禅师对持
降 玺书命主大庆寿寺开堂之日又刻玉为印以赐之其
一曰庆寿长老其一曰领临济一宗盖异数也先是寺之土田
园林库藏邱肆碾硙之属悉掌于官出纳之吝细及豪分饘粥
不充众皆离析禅师力言于时宰乃为奏罢所司而以恒产悉
归于寺自是诸方衲子川奔云聚钟鱼之声旦暮弗辍师日率
众焉 国祝釐且大阐宗乘以开导之使知客得归如醉得
醒士大夫有慕其道而造其室者闻一言如执热而濯清风病
暍而饮甘露虚至而实还迷往而悟反宗风以之大振而西云
之言于斯尤信 上益加礼遇俾功德使闾闾奉银章及名
卷四十一 第 5b 页
香上樽以赐焉
今上皇帝临御之始
皇太后命御史中丞赵世安至寺建药师会七昼夜越三日禅
师定起谓左右曰佛殿前放大光明若等知之乎即声钟揖中
丞与众共观果见光𦦨陆离上彻霄汉经宿乃散竣事之日禅
师升座敷宣第一义谛闻者咸悦日入申俄索笔书偈曰纵横
妙体任蹉跎胜会周圆迥出窠斫倒这边无影树白云影里笑
呵呵投笔而逝元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也世寿六十僧腊
五十讣闻奉 懿旨赐赙二千五百缗停龛五日祥云覆顶
圆如车轮缁素莫不膜拜感泣龛出之日铙鼓幢幡喧城塞道
送者数千阇维三根不坏奉舍利建塔祔于乐间及房山诸祖
所度弟子若干人禅师睱日游戏艺事诗律则雅而不俗字画
卷四十一 第 6a 页
则遒而不媚中书李公孟张公圭翰林李公谦刘公𢋫赵公孟
頫集贤宋公渤李公衎王公约皆方外交也盖菩提达磨之传
至曹溪而支分为二至临济而派别为五以临济子孙相次专
庆寿法席者海云简公赜庵某公西云安公北溪延公暨禅师
五人而秋亭亨公及今显仪继之奉
天子命佩以印章而主领其一宗则自禅师始非特为其徒者
敬信之上而
人主下而公卿士庶无不敬信之本末始终光明俊伟如此臣
溍是用备著其事播之声诗以诏永久使四方学者知其所宗
而来取法焉铭曰
曹溪之传源远流分派为临济蕃蕃子孙有大比丘克世其业
上距流济十有九叶化行京邑名简
卷四十一 第 6b 页
帝衷独持祖印为时大宗五会说法无彼无此密裨至化大开
多士甘露法雨如注如倾洪纤高下各遂其生扶植教基有坠
必举力摧魔锋为众依怙去生即灭斯理之常白云无迹明月
有光 诏使儒臣勒辞焯实垂休无垠千载一日
  上天竺湛堂法师塔铭
师讳姓澄因其字以为号曰湛堂家本越之会稽故又以越溪
为别号父孙君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初日正照其
榻师遂以生幼有异质四岁戏拈笔为佛像授以经文即能成
诵若宿习焉至元丙子出家投同邑佛果寺石门殊律师明年
祝发又明年受具戒持法华诸经为日课石门谓三世佛法戒
为根本教以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制听止作之义岁乙酉
始依佛鉴铦法师为天台之学闻鼎山举法师讲席之盛更往
卷四十一 第 7a 页
依焉寻归侍石门时弘公道夫静公仁叟适相密迩二公皆宗
门巨擘朝夕咨叩得益为多逮石门示寂乃谒云梦泽和尚于
南天竺一见深加器重历居其清班要职天台国清寺实智者
大师行道之所或据而有之且昜教为禅师不远数千里走京
师具建置之䫟末白于宣政院卒复其旧以秘密教不传于东
土因禀戒法于胆巴上师既入其室而受觉海圆明之号又从
哈尊上师传脩习法门而䆒其宗旨元贞乙未入觐于上京赐
食禁中复以国清为言宣政院为奏请降 玺书加护命弘
公主之辨正宗绪扶植教基使来者永有依庇师之力也师欲
东游高句骊求天台遗书先上记其国之嗣王而被国答以无
有遂止不行再诣上京陛辞而归大德乙已出世住东天竺之
兴元寺岁丁未吴越大旱师为说法祷禳好事之家多为感动
卷四十一 第 7b 页
捐所有以活其不能自食者死无以敛则为掩其遗骸仍作大
普度之至大戊申迁住南天竺之演福寺郡长官剡上其道
行及济人利物之功于行中书宰臣领宣政院事者转闻于
朝降 玺书加护焉至治辛酉驿召至京师入对
明仁殿被 旨于青塔寺校正经律论三藏有司供张岁时
锡子为礼殊厚 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食正旦及
天寿节再朝于 大明殿赐以无量寿经等若干卷校正事
毕特赐金襕袈裟加以御用衣段巳给驿劵将南还俄有
旨即白塔寺建水陆大会丞相东平忠献王留升座说法众咸
悦服事闻宠赉尤渥仍降 玺书加护进号佛海大师一时
文学侍从之臣皆赋诗以美之泰定甲子以选住上天竺观音
教寺至顺壬申师之居上天竺九年矣是岁六月朔忽挝鼓告
卷四十一 第 8a 页
其众曰吾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限虽愧不敏
古德风烈犹或可攀即说谒以辨才归龙井自喻众固留不可
竟拂衣归南天竺之云外斋岁馀东还佛果以终老焉师所至
学徒坌集诸方宿衲素有时名者争趍其座下诲迪奖励未尝
少倦教乘四昼小大诸部讲彻则复始雄谈博辩风駃涛涌有
疑而未决者析以数语莫不泠然意解晚年笃志净业晨朝系
念虽病不废尝屏绝左右修一心不乱观门者七昼夜屡感瑞
应至于统理庶务琐细靡密未始惮烦规制庳陋则增广之居
处敝坏则缮完之资用俭薄则经度之不以其涉于有为而忽
之也佛果废不治巳久师归休其中慨念石门付嘱之意罄巳
橐一新之安阳韩先生为记其事一日众以月旦问讯如常时
师遽迎揖之曰老僧向非退闲十二年几在半途今日则有明
卷四十一 第 8b 页
日则无光阴其可把玩乎烦大众点视行李用表无常众为念
佛师曰止止佛须自念明日却劳送别黎明众集端坐书偈置
笔而逝至正壬午八月二日也春秋七十有八夏六十有四龛
留七日颜貌如生门人第子咸共奔赴以是月某日奉全身窆
于清泰塔院先是师在上天竺捐钱创流香塔院以奉开山臻
法师暨如法师而肖巳像于其左至是分爪发建塔其中及南
天竺之明静塔院以为后人展敬之地师所著书有金刚经集
注心经消灾经注阿弥陀经句解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并行
于世所度第子若干人门人嗣其法而分住列刹者若干人四
众预法会者不可胜计前集庆住山弘济奉状以铭为请溍幸
尝获登师之堂而望其下风闻其馀论状所述可信不诬是宜
铭也已铭曰
卷四十一 第 9a 页
双林唱灭道乃东大苏妙悟得其宗法门一柱屹北峰剡源流
润众所蒙涵容万法云梦胸承以佛海扬宗风殊师异旨旁贯
通会于其极归于同法雷初震声隆隆一云所雨弥太空积之
也厚施也丰退焉不自居其功向晦宴息遂长终分灯继照垂
无穷巍巍窣堵环天龙勒辞贞珉表玄踪
  灵隐悦堂禅师塔铭
至大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灵隐四十八代悦堂禅师告寂于丈
室遗戒送终如常僧勿循故事建塔仍不得用世间法服衰麻
之衣既为书遍别交游及其法嗣遂书偈曰缘会而来缘散而
去撞倒须弥虚空独露置笔右胁而卧入于涅槃龛留七日颜
色不变天方连雨阇维之日霁色朗然灰烬中得五色舍利大
如菽其徒相与谋以为师之光明俊伟如此虽治命不可违然
卷四十一 第 9b 页
不宜无以表人天之瞻依慰四众之摧慕灵隐所度第子希清
既捐私财造塔且买田若干亩岁度僧一人为永久计而未有
以昭示来者塔成后三十有七年希清及希白等若干人以状
来谒铭按状师讳祖訚自号悦堂族南康周氏母夜梦一老僧
来借宿既觉而孕师遂以生宋端平元年八月一日也师幼不
茹荤骨气清伟家故业儒七岁就学殊非其志年十有三母病
危甚祷于观世音大士而刲股和药以进病随愈母以其与佛
有缘乃语其父俾出家依同郡嘉瑞寺偃上人寻祝发受具一
日阅华严经至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忽有省即往见正叟
心公于东林见别山智公于蒋山智问云近离何处师云江西
智云马大师安乐否师叉手进云起居和尚智命侍香师即拂
衣去见灵叟源公于焦山见断桥伦公于净慈伦问临济三遭
卷四十一 第 10a 页
黄檗痛棒是否师云是又问因甚大愚胁下筑拳师云得人一
牛还人一马伦顾左右云再来人也伦示疾谓师曰吾必不起
汝宜自勉师泣曰和尚灭度后当依谁伦云柏山介石和尚妙
喜三世孙其往依焉伦逝而介石适来补其处一日室中举柏
树子话师方议拟石抗声云何不道黄鹤楼前鹦鹉洲师言下
顿悟即延入侍司翌日升堂白众曰先师之道喜得人矣介石
将终嘱以宗门大事仍遣驰书于径山偃溪闻公闻与语而契
叹曰介石虽往赖有吾侄在师归庐山东岩日公在圆通请师
分座众五百人莫有契其机者九江守钱公真孙以礼聘师出
世于西林瓣香酬恩归于介石
国朝至元十二年取宋之师至江右居人咸避匿山谷间师独
宴坐一室军士挟刃以临之刃及颈问曰惧否师曰吾无生死
卷四十一 第 10b 页
有何惧乎军士乃投刃而拜且遗师以白金师亦弗顾它军士
皆惊服散去一境之内赖以无恐二十五年迁开先法会益盛
名闻于 上三十年被命迁东林东林大刹而恒产素薄屋坏
弗治师以所受施资置田若干亩葺殿堂门庑使之一新谓庐
山以匡先生得名购寺旁道宫之地筑室而礼祠焉元贞元年
奉 诏赴阙入对称 旨赐 玺书号通慧禅师并金
襕法衣以荣其归大德九年灵隐虚席行宣政院俾师主之师
尝勘一僧云微尘诸佛在你舌上三藏圣教在你脚底何不瞥
地僧罔措师便喝又勘一僧云释迦弥勒是他奴他是阿谁僧
拟对师便打一僧新到师问何处来僧云闽中师云彼处佛法
如何住持僧云饥即吃饭困即打睡师云错僧云未审和尚此
间如何住持师拂袖归方丈僧休去其机锋峭峻多此类居四
卷四十一 第 11a 页
岁而逝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二四坐道场三十六年惟以绍
隆祖道为巳任至于崇屋室以安其居广土田以足其食皆末
事耳得法第子东林住山宗廓等若干人得度第子庆哲暨希
清等若干人有语录若干卷行于诸方师自髫年受学于冯先
生去非先生为时宗工师熏炙之久间出绪馀施于世谛文字
多奇作师尝刻先生之文于东林后人遂以师之文并刻以传
始予徒玩味师之文而敬慕焉兹览状所述乃见其深造自得
卓焉过人坐镇丛林荷担大事末后一着照映古今窃愧向之
知师者浅也庸采状所述序而铭之铭曰
惟通慧师一世伟人少遵鲁诰长探竺坟游戏如幻发为至文
曰是琐琐匪道所存朝夕咨访直指心源刋条落叶洞见本根
乃受智印乃启度门乃膺
卷四十一 第 11b 页
帝眷道誉弥尊荫注所及如彼大云随缘会散以返其真勿丰
吾终厥有遗言罔极之报在其后昆金瓶宝箧巍巍真身表以
灵塔勒以贞珉飞声焯实垂之无垠
  下天竺玉冈法师塔铭
至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杭州天竺灵山教寺玉冈大和尚
示疾而化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四明年正月三日茶毗得舍
利于遗烬中始和尚无恙时有请预为造塔者以偈谢之曰死
后茶毗一幼身尽收白骨煅为尘何须石塔标名字毕竟当初
无此人其人遂不敢复请至是门人四众失所依怙悲痛号绝
硕存赡敬之地乃建塔于风篁岭下白莲华院之六唯亭奉舍
利藏焉上天竺住山本无夙侍和尚咨询法要谓不可无以慰
其人之思爰以状来徵铭和尚讳蒙润号玉冈族海盐顾氏父
卷四十一 第 12a 页
曰敏隐君子也母强氏祥应法师古源清公之甥女和尚方娠
及始生母感异梦年十四弃家依古源于白莲尝礼护伽蓝神
土偶辄仆若荅拜然左右皆惊古源授以经应曰成诵命礼院
僧一祥为师祝发寻进具从古源受天台家金刚錍十不二门
诸书即能了其大意会古源归寂遂师事竹堂传公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修请观音忏七七日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
利勤说勤行自集庆维那分座于南天竺之演福寺湛堂澄公
来涖教席法会号为极盛和尚升居第一座凡所阐扬辞畅旨
显老成宿学咸敬服焉出世于海盐当湖德藏寺长夏讲法华
经听者日千馀人屠沽有为之昜业者瑞应之迹不可胜纪迁
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年退归白莲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
日于肇公讲堂止观间语其徒曰吾祖智者所谓风烟山水外
卷四十一 第 12b 页
足忘忧妙慧深禅内充愉乐者其在斯乎自是誓不出山行宣
政院强起之主下天竺时寺新燬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䃯中
因慨然曰吾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
加葺治次弟搆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昼夜演
说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昩感普贤放光现瑞识者知寺之
重兴有日矣居三年以涉世将迎乖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临
终之夕呼第子子实法明策示止观安心之法且告之曰吾生
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泊然而逝和尚神资
颖秀出于天赋道力纯固观慧虚融志在利它有叩即应入室
禀法者若干人登门请益者不可数计尝求古源塔铭于陵阳
牟公问以三观之义其荅如响公击莭不巳以为闻所未闻每
与一时名士折衷儒释所谈理性之异同无不叹其言简而理
卷四十一 第 13a 页
尽和尚徇缘御物一本于诚所至道俗向慕或舍所居或创寺
宇以延致之在嘉兴则有演寿寺吉祥慧光等院若干所在杭
则有寿圣寺瑞光忏院等若干所至于自行之精进脩常坐三
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法华光明大悲净土诸忏法不可期数
而潜德密行證悟所及有未昜浅窥者盖状之所述持其应迹
而巳昔北齐尊者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尊者而天
台大师得之惟其闻而能思思而能修是以极谈辩于九旬正
位阶于五品启诸佛之秘藏创一家之宗途或者不䆒其源流
本末第见初机之人方博综于言诠未深涉于观境遂谓此章
句之学云尔不有名德屹立其间解行兼全以身任道曷能使
人信其说而尊其教乎播为铭章贻诸承学庶俾知所矜式不
徒以慰其追思也铭曰
卷四十一 第 13b 页
无上佛果成之者人惟解与行车之两轮卓乎先觉真知实践
假方便力肆无碍辨圆音所及莫非度门得意忘象何有于言
随机赴感说而常默冥心绝待照而常寂风行草偃大亢其宗
缘离化城委顺而终勒辞贞珉用表应迹学人所瞻永永是式
  径山元叟禅师塔铭
菩提达摩以摩诃迦叶所得无上正法耒止中土直接上根其
后支分为二而心印独付于曹溪派别为五而宗风大振于临
济至大慧而东南禅门之盛遂冠绝于一时故其子孙最为蕃
衍径山元叟禅师大慧四世孙也师讳行端元叟盖其字族临
海何氏世为儒家母教以论语孟子辄能成诵雅不欲泊没于
世儒章句之学十一从族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十八受具戒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而其器识渊邃夙
卷四十一 第 14a 页
负大志以斯道自任宴坐思惟至忘寝食初参藏叟和尚于径
山叟问汝是甚处人师云台州叟便喝师展坐具叟又喝师收
坐具叟云放汝三十棒参堂去师于言下豁然顿悟一日侍次
叟云我泉南无僧师云和尚聻叟便棒师接住云莫道无僧好
叟颔之即延入侍司是时泉满万指莫有契其机者叟既告寂
师至净慈依石林巩公即处以记室相与激扬此事与虚谷陵
东屿海晦机熙东州永竹阁真为莫逆交寻以灵隐山水清胜
往挂锡焉师尝自称寒拾里人横川珙公在育王以偈招之曰
寥寥天地间独有寒山子师竟不渡江而谒觉庵真公于承天
复参雪岩钦公于仰山岩问何处来师云两浙岩云因甚语音
不同师云合取臭口岩云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书记在师
拍手云鸭吞螺蛳眼睛突出岩笑顾谓侍者点好茶来即送师
卷四十一 第 14b 页
归蒙堂居三岁而岩逝乃还浙右虎岩伏公时住径山请师居
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拟寒山子诗百馀篇皆真乘流注四
方衲子多传诵之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伏公加盛礼觊师
唱其道师微笑而不荅末后瓣香卒归于藏叟居五载学徒奔
凑名闻京国至大 特旨赐师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
寻举师主中天竺师当久废之馀为树门榜而正邻刹之侵疆
治殿宇而还丛林之旧观延祐丙辰迁灵隐有 旨设水陆
大会于金山命师升座说法竣事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
上衷加赐佛日普照之号陛辞南归即拂衣去养高于良渚之
西庵至治壬戌径山虚席三宗四众咸谓非师莫能负荷其任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其处事闻于朝泰定甲子降
玺书作大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袈裟之赐二十年间足不
卷四十一 第 15a 页
越阃而慕其道者鳞萃蚁集至无所容岁饥皆裹粮而耒以得
见为幸径山自大慧中兴后代有名德得师而其道愈光师尝
勘一新到僧云何方圣者甚处灵祗僧云临朕砧师曰杜撰禅
和如麻似粟参堂去又勘一僧云棋盘石砍破你脑门钵盂池
浸烂你脚板僧拟荅师便喝又勘一僧云擘开华岳连天秀放
出黄河彻底清即且置平实地上道将一句耒僧拟开口师便
打僧休去其机锋峭峻多此类师以呵骂为门第子慈功之诲
以近人情行天下大公之道藏叟之的传一人而巳师之利它
皆阴为之没齿不言而其道德闻望为朝野所推服荐膺
命赐人以为荣而师未始自衒意汉如也暇日以馀力施于篇
翰尤精绝古雅石田林先生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师以诗
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师生于宋宝祐
卷四十一 第 15b 页
乙卯二月十六日以至正辛巳八月四日终于径山之丈室世
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六其先五日示微疾问待僧云呼之曾未
休吸之尚未舍试问请苦源耒者不耒者如何是耒者不耒者
侍僧无语师良久云后五日看越四日夜分沭浴更衣别众趺
坐书偈云本无生灭焉有去耒冰河𦦨发铁树花开投笔垂一
足而化龛留七日颜貌如生以是月某日奉全身窆于寂照塔
院而分瓜发建塔如化城幻有精舍四会说法语有录行于世
所度弟子若干人嗣其法而同时阐化于吴楚闽越蜀汉间者
若干人其上首灵隐法林中天竺祖铭等状师行业俾溍书之
兹碑溍恭从章甫逢掖之后未能于宗门中嗅薝卜之香尝醍
醐之味罔知所以措其颂美之辞庸备著状所述而铭诸庶几
不失其实 得以瞻承夫遗范云尔铭曰
卷四十一 第 16a 页
大雄唱灭宗途肇分不有单传孰开我人巍巍大慧垂阴四叶
门庭之盛规重矩叠法雷普震裂地轰天㩀师子座四十二年
被遇 三朝便蕃异数王臣顺风有严外护大法栋梁一夕
而槯本无生灭焉有去耒寂而常照碧潭秋月散为千光非同
非别径山苍苍上与云齐真身常住大慧焉依赞述虚空非愚
则惑直书具文刻此山石
  天童坦禅师塔铭
师讳妙坦族金氏婺之浦江人母张梦莲花产于庭而生弱不
好弄嶷然伯仲间祖父谓类巳令袭诗书学非其志也坚求弃
俗依同里慧香净月师既得度受具闻北山觉报远公蜀人通
内外学轨仪峻甚往从之寻又下涛江登天竺山从晦岩照公
研三观十乘之旨会虚舟禅师以密庵四叶坐镇灵隐遂委身
卷四十一 第 16b 页
而事焉一日室中舟举古问如何是良遂知处师荅以冬瓜瓠
子语舟咄曰如斯见解不离教乘师拟荅舟径拳其面师有省
遽作礼趍出舟即命侍香至元丙子隐于北山之智者应郡侯
聘出世白鹤居再岁辄引去舟时涖径山召分半座力辞更以
为掌记巳而西游吴中从觉庵真公于承天暨领无锡之保宁
瓣香酬恩归之于舟示有所本也寻迁慧山迁华藏退处承天
久之乃赴灵岩居数月复遁于虎丘祖塔下大德戊戌被
上旨仍主华藏行宣政院以灵隐虚席檄师补其处师谢曰梦
堂和尚吾受宿德也位仅臻此吾有它望哉卒不就自是居华
藏馀十年至大戊申迁天童属当歉岁之后师不以储偫弗充
故拒来者学徒恒数百人延祐乙卯五月五日示寂于丈室世
寿七十一僧腊五十临终神气不挠理簿书如平时俄书偈投
卷四十一 第 17a 页
笔夷然而游视去其身犹传舍焉龛留七日颜色不为溽暑变
其月某日奉全身塔于中峰之麓中峰密庵所藏也师雅不欲
过为后计遗命俾祔其次瘗之日云雾四塞行者莫相睹将窆
晨曦乍朗下烛其隧若隙光然讫事旋复晦冥众咸异之师初
号竹溪故内翰涿郡卢公数从师游于慧山为扁其室曰竺西
人因以为称云师襟度冲豁与物无竞其在华藏灵岩闻有攘
之者亟避去不少吝华藏仆夫有舁至中道而弃之者其复来
也亦无所芥蒂人莫不叹服焉师提唱简古善策厉娓娓使四
众忘倦五会语有录所度普沾等若干人嗣其法者今住庆元
万寿子文等若干人沾实师之族侄知师最详以师行业请大
比丘径山陵公为之状以授文属溍序而铭之溍师之里中子
也漫迹四方弗克展谒坐下而接间师之绪论其何能措一辞
卷四十一 第 17b 页
用敢悉取径山之所陈序其而为铭以系之铭曰
教外之传何同何别我手此拳即广长舌真机不露大网已裂
风行草偃非说而说山颓木坏非灭而灭峨峨中峰下有竁穴
名言罔既尚谨岁月
  智者勤禅师塔铭
绝学禅师既示寂于婺之北山智者寺后十有五年其弟子景
琳始以状来谒铭琳之言曰吾师之道固不藉文字以传然非
是无以慰学者之思也溍幸尝及与师接不敢以不能知师为
解谨摭状所述序而铭诸序曰师讳道勤族何氏同郡之浦江
人年十五愿弃家归释氏父母弗能夺俾依天宫善净师二十
乃得度受具以未䆒已事参东叟禅师于杭之净慈东叟逝而
石林禅师继主法席复参焉一日入室有契即命侍香由是获
卷四十一 第 18a 页
便于咨叩益造其阃域众咸推敬之寻掌藏钥于湖之凤山遂
出世领同邑之大楼崇照寺至元庚寅也后十有七年西峰及
庵禅师迁道场力举师补其处又八年乃赴智者延祐丙辰十
月六日示疾而化春秋六十有七夏四十有七其徒若干人以
是月二十二日奉舍利建塔于寺西若干步遵其法也师性端
悫履行纯实不务为矫厉色柔气夷而辞寡其接学者唯单提
向上事或来求法辄示之以默莫不心领而神悟焉盖自佛语
心之学播于中土宗唱之盛逮近世而极师独离一切言说相
以为教用合乎达摩氏之道其垂𥙿无际诚有不在文字间者
矣师凡三镇丛林所至兴坏起废为缁白所信向有金居士者
慕而依然尝嘱其家曰吾死亦欲依师其殁也因归骨塔傍仍
捐田构精庐为永久计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本斋王公为
卷四十一 第 18b 页
扁其塔曰同归云铭曰
皇矣像教因言以宣言不尽意是有别传来之侁侁机锋交起
我以其默俾得吾髓山空岁寒遗响寂寥白月在天非指所标
展也德人形容罔既刻辞山石表厥名字
金华黄学士文集卷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