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 第 1a 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二
 墓志铭
  霁峰李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洧孙字甫山姓李氏其先出唐宗室燉煌房五代时避
地越之三界三界者会稽上虞嵊三邑之冲也乃益东南至台
之宁海家焉曾大父穆宋迪功郎大父开之弗仕父演与同里
叶公梦鼎俱受业直龙图阁郑公霖叶公后由太学释褐至丞
相先生之父故为布衣人知其宜有后矣先生丱岁即能读父
书既成人师事太学博士舒公津学日以进方是时羁旅之士
得群试于漕司号曰寓试就试者动以万数岁甲子先生年二
十有二以词赋中其选第一间者咸叹奇之巳而上春官不合
乡先达右司郎官陈公纬怜其才宦游所至恒引以自近癸酉
卷三十二 第 1b 页
更以国子举预奏名遂擢甲戌进士第授迪功郎黄州司户参
军未上而黄州以版图归职方先生栖迟海滨者馀二十年有
终焉之志郡府或以先生名剡上先生为强起诣京师述大都
赋以献时大德二年也居亡何而归六年乃得杭州路儒学教
授延祐元年以选为江浙同考试官三年调临江路儒学教授
七年复充江西同考试官至治三年以从仕郎台州路黄岩州
判官致仕天历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卒于家上距生 癸卯得
寿八十有七卜以至顺某年某月某日葬朱开乡何山之原元
配王氏先五十一年卒祔葬董公山先墓继胡氏先十二年
与先生合葬焉子男四人长规以先生致仕恩今为某官次矩
次 大德蚤次[桌-日+(ㄇ@(人/人))]孙男十一人炯炫燧炳烨灼嗣忠嗣弘炤
烜煇凡先生为学官教人有法其较文称贤主司至于兴坏补
卷三十二 第 2a 页
弊出内之谨直其细耳故侍御史冯公翼尝荐先生可台职不
报先生盖仕而未显故学者因其自号尊之曰霁峰先生云先
生所著诗赋赞颂箴铭表启碑志序说总若干卷唯大都赋今
行于世重修台州图经列于官书溍以先生较文乡闱之岁忝
备荐送筮仕之始适在先生所居邑而获以礼见先生之将葬
也矩与溍遇于钱唐泣且言愿得铭刻石冢上溍虽不敏谊不
敢辞铭曰
呜呼先生兮世孰予知山之幽幽兮食有蕨薇谓世莫知兮终
不我遗大龟宝玉兮其陈以时亵味虽厚兮弗实鼎彝鼓缶而
歌兮日𣅳之离何亏何成兮式全吾归清风拱木兮百年之思
树此贞石兮昭荐刻辞
  胡景吕先生墓志铭
卷三十二 第 2b 页
诸暨之乡先生曰胡君景吕以泰定三年十一月二日卒年八
十有二致和元年某月某日葬某乡某原于是先生之子三人
无在者前葬其孙链蹐门泣以告曰吾祖葬有日以链之藐焉
不肖而持重服奉大事惧无以振吾祖于幽执事苟矜而卑之
铭吾祖虽死不没矣惟溍之曾祖户部府君与先生之父承议
公俱宋淳祐庚戌进士户部府君之外孙刘君应龟在太学与
先生俱允蹈斋生溍生也后顾尝受学于刘君而获知先生兹
又仕于先生之乡而及与先生接铭固不敢辞按胡氏世为越
之诸暨人谓先生之名景吕其字也曾大父炜弗仕大父士英
累封通直郎父杲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父字用年劳
赐绯衣银鱼母王 封孺人先生幼有异质孳孳问学尤谨于
践履入太学辄为私试第一居岁馀承议公以内忧解职先生
卷三十二 第 3a 页
崎岖扶侍绝江而东会 天兵南下学废士散先生奉承议
公彷徉山泽间未始顷刻去左右承议公得以优游恣肆啸歌
息偃嚣然以乐隤然以委乎至顺而忘其老者以先生能为之
子也先生既隐居田里无复当世志乃益致其力于经史百氏
之言而务极其旨趣手书危坐虽老无少懈为文壹主乎理至
于诗歌俪语率不苟有鸡肋集若干卷藏于家娶楼氏先若干
年卒子男三人长𤩰次玖次玶亦俱孙男五人键钧钫鏸镛
女一人适司里方洵曾孙男六人女一人先是里中为举子业
者多来学于先生从孙一中实在列一中之上春官也交游皆
以诗送之时先生病巳革犹口占为序引迨一中取进士得乡
郡录事以归而先生不及待矣一中每言之必为掩涕为之铭
以贻其嗣人亦以慰一中无穷之思也铭曰
卷三十二 第 3b 页
不辱以承其先不倦以开其后志则已遂而不居其有兹圣贤
之所自尽先生尚与之参不朽也
  化州路儒学教授王君墓志铭
化州路儒学教授王君讳勋字仲昭生十岁而孤能以礼持其
身以信义交于人赀产寘弗问而护视先茔惟谨冠昏丧祭必
考诸古之遗制而不苟同流俗文字之外无它嗜好宗族朋友
称焉仕未显辄止而以寿终其贤乎人亦多矣君尝教授肇庆
远郡事多率略学有田而无籍岁所入为租四百石而已君始
至喻佃人令自实稍增其额为六百石廪食有馀而俗习鄙陋
士气弗张使者行部君请择其知学而有文者试以经术辞艺
得七人焉上其名于宣阃悉补儒学官由是诸生莫不知劝暨
取士之令下广海数十郡不荐一人而肇庆首以陈祖义充赋
卷三十二 第 4a 页
有司遂与中州之士并进于春官人皆以为君作兴之效也君
初以江山教谕迁慈湖山长年已垂四十又二十年乃拜肇庆
之命及再调化州而君已老故其才不䆒于用可见者若是而
止人又皆深惜之盖王氏上世有仕吴越为镇城使者从其主
归宋有赐田在睦州后徙家青溪又徙越之山阴始居青溪者
曰仁厚于君为九世祖曾王父讳遂良以恩赠训武郎王父讳
灏擢庆元丙辰右科终于武经郎权发遣郁林州事父讳集当
用荫得官推与其弟而以布衣取乡荐母汪氏继母赵氏薛氏
而君周氏出也自训武府君而上皆葬山阴其居衢开化之马
金则自郁林府君始山阴之最著者曰佐以进士第一至某部
尚书君改葬郁林府君于崇化乡松公里之庄山尚书四世孙
修职郎易简实志之君于重纪至元之岁五月十四日年七
卷三十二 第 4b 页
十有七以至正改纪之明年三月十二日葬于郁林府君墓左
娶余氏先子男四人长曰墉次曰圻为伯氏后次曰堪曰坰
女一人适单父盖士直孙男八人钜鉴铢铸鐖镰锜钰女二人
适汪某黄梓君葬有日堪以书抵溍曰君之子辱婿先人孙女
宜能道吾家世之详敢以铭为托溍不得辞然窃观自昔运去
物改大家巨室鲜不随之惟君之先厚积薄发虽阅世已久而
流泽未艾君又廉于进取不尽享其有而以卑来人可托以永
存者固不系铭之有庶序而诗之聊以慰君于冥冥云尔铭曰
有浚其源其来不穷用之也舒蓄也愈丰有沃其枝遗润是蒙
归乎何憾妥兹玄宫
  安阳韩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性字明善姓韩氏其先相之安阳人宋司徒兼侍中赠
卷三十二 第 5a 页
尚书令魏忠献王生某官某某生某官某某生左司郎中膺胄
扈跸南渡始家于越膺胄生某官某则先生之高祖也曾祖讳
楚卿赠中奉大夫祖讳识中奉大夫直徽猷阁考讳翼甫朝奉
郎大理寺主簿学者尊之曰询斋先生曾祖妣何氏祖妣章氏
并赠令人妣赵氏封恭人先生天资凝粹而警敏七岁读书数
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
生宿学皆叹异焉 国朝取宋向之在班行者多携故所受
告敕入换新命寺簿公独挈家绝江而东杜门不交人事以圣
贤之道自乐于是科举事废先生周旋家庭间益得肆其力于
为已之学无何寺簿公以疾不起先生甫十有二岁执丧如成
人识者谓韩氏有子矣先生既弱冠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
百家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近世儒先性理之说尤深
卷三十二 第 5b 页
造其阃域秉心制行表里如一不徒驰骋于空言而巳妇翁国
子监书库官徐公天祜号贤有德与先生自为师友不敢待以
寻常子婿之礼永康胡之纲仍仲之纯穆仲长孺汲仲并以学
行相高于先生为内兄弟而齿差长间以微辞奥义相叩击三
人咸自以为它日当有所不及前代遗老若王尚书应麟俞御
史淅文章大家若四明戴表元帅初往往折行辈以先生为忘
年交同里与先生游最密者唐与玉潜王易简理得吕同老复
初皆一时名士而王监簿英孙礼遇之甚至每值风日清美或
同挟策于云门禹穴或共榜舟于耶溪镜湖逍遥容与弥日忘
返望之者疑其为世外人先生之文博达俊伟而变化不测人
第见其如奇葩珍木不择地而发鱼龙出没隐显后先以为可
喜可愕而莫知夫山之所以高海之所以深也延祐初有
卷三十二 第 6a 页
诏以科目取士四方学者不远千里负笈而来以文法为请先
生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文公私议欲为贡举之文而不知
文公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两夫子至文
公而发明无馀蕴矣顾力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
直其末事岂有它法哉盖先生之文一主于理凡经其口授指
画不为甚高论而义理自胜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应有
司之求亦未始不合其绳尺预荐送取科级者彬彬多佳士焉
先生操履纯固体备至和日用酬酢动必中莭任斯道之重而
不苟立标榜为名高人自化服之负高世之志而谦恭不伐不
见其崖岸人自乐亲之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巳及辨析是
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平居不问家有无自奉简约而好周
人之穷买地数百亩于山阴岩谷中死无所归者给以棺槥聚
卷三十二 第 6b 页
瘗其处韩氏渡江时有仕籍者尚八九十人散处诸郡而越族
为特盛家法之严族义之厚迄今弗变者先生实表帅焉先生
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争前迎揖
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先生盖生乎杭而居乎
越曰安阳者本其旧也先是完颜公贞分持使莭出按属部闻
先生名举为慈湖书院山长先生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
风雨薄田可具饘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而未尝忘情斯世张公升王公克敬
于公九思前后为郡皆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虚巳咨访
先生从容开导洞中肯綮多所裨益有阴被其赐者矣天历中
平章政事赵凉公首以先生名闻于 上后十馀岁门人李
齐以进士第一为御史南台又力举其行义而先生逝矣先生
卷三十二 第 7a 页
素康强垂殁之际初无所疾苦诸生列侍左右以文字就正者
累数十百篇日晏少休俄得上气疾进诸子戒之曰我且死若
等其善自持言巳瞳子上下瞭然顷之气息奄奄夷然而逝先
生之卒以至正元年五月七日享年七十有六闻者无间尊官
庶士方外之交相与嗟悼掩涕如丧所亲其为当世归重如此
配徐氏有淑德而善理其家先生得不以米盐碎务婴其心而
能成其业者内改之力为多先■二十年卒子男四人长传之
次徽之蚤世次衡之临之女三人适全公升张正蒙高璿孙男
四人女二人传之等卜其年七月十日奉柩葬会稽县太平乡
白木原先茔之次而以门人夏泰亨之状属溍为之铭昔曾文
定公论古之世其道德者汉有袁氏杨氏陈氏唐有柳氏窃考
宋三百年故宰相家克世其道德未有如吕氏韩氏久而益振
卷三十二 第 7b 页
者也吕氏自许公八世而东莱先生出于中兴盛世韩氏自魏
王八世乃得先生于运去物改之后故家乔木不与海桑俱化
而文献所存有足徵者岂偶然哉溍衰朽之馀意长语短抑亦
可以无愧辞矣先生之遗书有礼记说若干卷书辨疑一卷诗
释音一卷文集曰五云漫藁者十二卷并行于世续郡志八卷
藏于有司至于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浮图老子之书虽无所不
通然以非世教所急故其论著无传焉铭曰
烈烈魏王古社稷臣来家于南自其曾孙五世而昌受材孔顾
不世以官世其道德真知实践学贯天人积中发外大振于文
化行其家施及来学乃辑前闻以开后觉 朝多钜儒稽古
作经一鉴之亡文献孰徵扬其幽光荐此乐石呜呼休哉君子
之泽
卷三十二 第 8a 页
  白云许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谦字益之姓许氏其先占籍京兆之兴平后有官于吴
者因家焉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六世祖寔元丰间始居笠
泽寻又徙婺为金华县人曾祖讳经国祖讳应龙皆弗仕考讳
觥淳祐丁未进士卒官宣教郎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无
子以从父兄贡士君日宣之次子嗣即先生也先生天资高嶷
甫能言贡士君之夫人陶氏授以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五岁
就学庄重如成人宋亡家毁贡士君相继沦殁先生稍长侨居
城闉借书于人以四部分而读之虽疾恙不废所涉向博知解
且至既开门授徒而犹有所疑无所从质闻仁山金先生讲道
兰江上委巳而学焉金先生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醢盐
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己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
卷三十二 第 8b 页
以感发于子耶先生闻之惕然于是金先生年七十先生三十
有一矣请不拘常序就弟子列而所居相距尚远会金先生设
教于吕成公祠下乃获便于参扣金先生尝告之曰吾儒之学
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先生由是致其辨
于分之殊而要其归于理之一又尝告之曰圣人之道中而已
矣先生由是事事求夫中者而用之金先生殁先生益肆充阐
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惟为学之功无间断耳先生制
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介而不矫通而不
随身在草莱而心存当世大德十一年岁在丁未荧惑入南斗
句巳而行先生以为灾在吴楚窃深忧之是岁大侵先生貌加
瘠或问曰先生岂食不足耶先生曰今公私匮竭道殣相望吾
能独饱耶其处心盖如此而素志冲澹以道自乐浙东宪府闻
卷三十二 第 9a 页
先生名而不察其志辟以为掾避弗就肃政廉访使刘公庭直
举茂材异䓁副使赵公宏伟举遗逸亦皆固辞赵公在南台命
除舍馆迎致先生将使众僚多士有所矜式先生欣然为之起
而不久留也先生既东还以目眚倦于应接屏迹入华山中学
者翕然籯粮笥书而从之居再岁以兄子丧而归户屦尤多远
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百舍重趼而至先生之教以五
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以为巳为立心之要
以分辨义利为处事之制至诚谆悉内外殚尽尝曰巳既有知
使人亦知之岂不快哉或有所问难而辞不能自达则为之言
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讨论讲贯终日无倦摄其粗疏入于密
微闻者方倾耳听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
开之放者约之为学者师垂四十年著录殆千馀人随其材分
卷三十二 第 9b 页
咸有所得达官富人之子望闾而骄气自消践庭而礼容自饬
四方之士无贤不肖以不及门为耻搢绅先生至于是邦必即
其家存问焉或访以典礼政事先生观其会通而为之折衷闻
者无不厌服省台诸公若王公士熙耿公焕王公克敬郑公允
中李公端吴公焘赵公天纲陈公思谦赵公仲仁前后列其行
义于 中朝乡闱主司曹集贤鉴杨翰林刚中亦率同院剡
上其名于省闼郡复以遗逸应 诏先生终不为动仍纪至
元之元年属当大比诿先生以文衡亦莫之能致也尝谓吾非
必于隐以为名高仕止惟其时耳晚年尤以涵养本原为上务
讲授之馀斋居凝然一日瞑目坐堂上门人弗知也径入焉则
间其无人乎先生之侧拱立久之先生顾而徐言曰尔在斯耶
其习于静定久而安焉可知也先生少羁孤不逮事架阁公及
卷三十二 第 10a 页
其夫人韩氏而事陶夫人克尽子职兄璟性刚严委曲承顺怡
怡如也时氏姊有子而贫无以为养迎归奉之终身钟爱二子
而教饬有方冠昏丧祭宾客之礼必尽其情文既老而益艰瘁
僦屋以居有田不足具饘粥而处之𥙿如门人吕权蒋玄金稽
古方谋为先生买田筑室而先生逝矣先生素多疾金先生病
革徒步往省之会大雪中寒湿及奔兄璟丧于广信疾增剧不
良于行疾少间而神更清茂三年冬十月疾复作谓其子元曰
伯兄以是月二十三日卒我死殆与之同日乎及是日正衣冠
而坐戒元以孝于母友于弟元复请所欲言先生曰吾平日训
尔多矣至此复何言门人朱震亨进曰先生视稍偏矣先生更
肃容端视顷之视微瞑遂卒享年六十有八娶朱氏承直郎广
德路总管府推官天与之女子男二人长即元次亨以为兄璟
卷三十二 第 10b 页
后先生葬以其明年春正月壬寅墓在县西北婺女乡安期里
交友来赴者若干人门人以义制服者若干人合泉布营葬事
因其自号而题其表曰白云先生许公之墓其又明年学者相
率上状郡府祠先生于学宫佥肃政廉访司事杜公秉彝建请
赠官赐谥未报先生于书无不观穷探圣微蕲于必得虽残文
羡语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
不敢苟同也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敷绎义理惟务
平实每戒学者曰士之为学当以圣人为准的至于进修利锐
则视巳之力量何如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舍
其书何以得其心乎圣贤之心尽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
子顾其立言辞约意广读者或得其粗而不能悉究其义或以
一篇之致自异而初不知未离其范围世之诋赀贸乱务为新
卷三十二 第 11a 页
奇者其弊正坐此耳始予三四读自以为瞭然巳而不能无惑
久若有得觉其意初不与已异愈久而所得愈深与巳意合者
亦大异于初矣童而习之白首不知其要领者何限其可以昜
心求之哉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
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巳意终之读书
集传有丛说六卷时有与蔡氏不能尽合者每诵金先生之言
曰自我言之则为忠臣自它人言之则为谗贼要归于是而巳
其言春秋三传有温故管窥若干卷间以者秋大义数十百条
与友人张君枢极论之皆传注所未发于三礼则参伍考订求
圣人制作之意以翼成朱子之说其语学者必顺天地之理酌
古今之宜使通于上下皆可遵用又尝句读九经仪礼三传而
于其宏纲要旨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见
卷三十二 第 11b 页
之其后友人吴君师道得吕成公点校仪礼视先生所定不同
者十有三条而巳其与先儒意见䐇合如此有老儒自以为善
言易力诋程子先生与之反覆辩论辞详义正老儒语塞乃谢
曰不意子之于易若是其精也先生中年以还仰观俯察益有
见于阴阳往来升降消长阖辟之故谓伏羲之经广大悉备文
王周公孔子之辞乃其传注六爻之义特发凡举例耳诸儒于
象辞变占各有攸尚要不可举此而废彼也然独未有所论述
岂不以孔子晚始好易孟子深于易而不言易乎其观史有治
忽几微若干卷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大皞氏讫宋元祐元
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
亡著其善恶盖以为光卒则宋之治不可复兴诚一代理乱之
几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也书成以示张君
卷三十二 第 12a 页
枢为言运祚之延促岂必推之天命犹有人事焉汉之大儒言
灾异皆欲近修人事上荅天变况圣贤之培植基本祈天永命
者哉有国家者不可不仁民盖以此也先生于天文地理典章
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数术靡不该贯一事一物可为
传闻多识之助者必谨志之至于释老之言亦皆洞究其蕴谓
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
异别其是非也几希凡其书俱巳行于世述作之大意则见于
序引文多不得以尽载有三传义例读书记皆藁立而未完诸
生有日闻杂纪未及诠次其藏于家者有诗文若干卷文主于
理诗尤得风人之旨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殆疾革始
绝笔云金先生所著论语孟子考證资治通鉴前编皆未遑刋
定垂殁以属之先生今二书得以大备而盛行先生力也自圣
卷三十二 第 12b 页
贤不作师道久废宋初学者有师始于海陵胡公先生六世祖
受业于海陵号称能以师法终始者逮二程子起而倡圣学以
淑诸人朱子又溯流穷源折衷群言而统一其归使学者有所
据以从事由是师道大备文定何公既得朱子之传于其高弟
文肃黄公而文宪王公于文定则师友之金先生又学于文宪
而及登文定之门者也三先生皆婺人学者推原统绪必以三
先生为朱子之世适先生出于三先生之乡而克任其承传之
重遭逢 圣代治教休明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然则
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道至先生而益尊先生之功
大矣先生葬巳十年而元以张君枢之状俾溍为之铭溍之少
也无所识知莫能从先生游于高明之域奔走汨没不知老之
将至而为庸人之归鄙陋之言何足形容有道者气象乎重惟
卷三十二 第 13a 页
先生之交游多巳凋谢而溍偶独后死义不得辞也敢悉取状
所述序其首而为之铭以系于左方铭曰
道学之传天下为公婺之儒先独得其宗钜人迭㒷踵武相接
逮于先生绵绵四叶先生之学能自得师实践之功出乎真知
万殊之差无微不析一本之同会归有极酬酢万变必用其中
涵养本原以敬始终际兹休明力扶正学闻风而来罔间南朔
春阳时雨随地发生洪纤高下咸仰曲成迪惟前人学有师法
克生后贤规重矩叠先生有作弥大而昌师严道尊于昔有光
先生之身斯道所寄视其安否以为隆替天胡不慭不讫耄期
山颓木坏人将畴依不亡者存遗书孔有文不在兹尚启尔后
  金溪曾君墓志铭
抚之金溪有䔍行之士曰曾君讳严卿字务光以致和元年六
卷三十二 第 13b 页
月辛丑卒年五十有三门人相与私谥曰恭贞先生至元某年
十月某甲子葬所居陶原里明山之麓其子坚辱交于溍谓先
世在异时尝有同年好以铭来属溍不得辞按曾氏世谱曾子
后十四世当王莽时避地豫章之庐陵凡六世始徙临川今抚
州也又十二世至唐刺史司空洪立乃徙南礼洪立生散骑常
侍延铎延铎生仁昭仁旺宋中书舍人巩尚书左仆射布翰林
学士肇皆仁旺之后仁昭生赞尧赞尧生易祥易祥生千复居
抚之金溪千生学学生应臣应臣生仕钦仕钦生浚浚生纲纲
生彦明则君之高祖也曾祖讳澄隐居弗仕祖讳子良擢咸淳
龙飞进士第终于淳安令父讳正吉国子进士并以文学行义
师表其乡母黄氏澧州司理参军庭兰之女生君于淳安故名
严而字光君质厚气完不妄言笑虽宴休必正㯲危坐事亲至
卷三十二 第 14a 页
孝父有疾呼天乞以身代父命疾旋愈自祖父以来皆推先世
故业与其兄弟君亦以所居屋让其叔有四妨悉营嫁之逮其
有子皆教育使至成人平居不汲汲于生事视势利汉如也读
书曰有常程务求知圣贤微言大旨而不徒事记览为文主于
理未始与人较其短长而一时负才气者皆自以为不及同里
以士名者无不受业焉君接之色温而庄恒以经术教授诵说
若不能出诸口及有所问难分章别句类数辨名无不䆒尽随
才诱掖以成其美而不病以其所不能与人交无圭角崖岸不
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人自不得而亲疏之怜里有见侵侮
者未尝形于言色咸服其长者家人化之虽僮仆不闻有秽恶
之声史称黄叔度言论风旨无所传闻而见之者靡不服深远
去痹吝君庶几近之然君遗文有南明斋藁三十卷传于学者
卷三十二 第 14b 页
言论风旨之在人固多矣娶何氏后十六年卒合葬焉子男二
人长坚乡贡进士博学有文能世其家次大年早卒女二人适
南城欧复同邑黄里孙男五人侁偕侪仰佺曾孙男一人立铭

呜呼先生学足以禔身行足以范俗无欲而心自正不言而民
自服前人之光是迓是续世其德而不世其禄天运有常其周
必复惟尔嗣人有轰其㐲
  鄱阳朱君墓志铭
鄱阳朱君既卒而其孙坦举进士来京师踵门纳谒拜且言坦
之充赋有司也大父方属疾语坦曰昔吾祖盖两贡于乡晚廑
以恩补官主浮梁县学故吾之少也慨焉思自奋于科目而埸
屋事遽废逮 国明复以科目取天下士而吾巳老前人之
卷三十二 第 15a 页
发而未舒者将有望于汝行矣勉旃无以吾为念也坦衔训就
道寻辱预荐名而大父竟不及待顾乃挈絜然籯粮笥书而来
者庶几获缀下列以酬先志夫何埸屋又废而莫之举愿刻铭
冢上之石用慰大父于地下谨奉先友程翔之状以惟子也请
溍哀其言亟为之荅拜曰敢不诺按状朱氏世居鄱阳之尧山
里号著族君之曾祖世显弗仕祖应复生学君也父泳涯亦弗
仕君讳明普字升朝自号止善天性醇厚父殁事母孝与二弟
异居而无间言子侄有过必从容告谕使自愧悔其静重沉默
若有不可犯之色至与人交未尝不务为卑让春秋既高族人
在父兄行者以十数为之执子弟礼不少衰母丧犹致毁岁时
祀事身亲馈奠惟谨初江南新附大家多踣于徭役君独能随
时俯仰与物无忤门户赖以不坠岁侵辄发粟以惠贫乏人多
卷三十二 第 15b 页
德之所居负山瞰湖君暮年幅巾藜杖徜徉烟光水色间足不
涉城府藏书数千卷耽玩至忘寝食取古语大书屋壁曰吾聚
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此所以识也乡先生吴君仲迂
程君时登吴君存并以所学教授君俾诸孙从之游而往来叩
击焉名胜士款门必留连弥日尽欢乃巳有以善地理学来见
者馆谷之不厌或劝预相地为乐丘则应之曰生事死葬人子
之职吾安用蚤计哉遇仙翁释子虽不眩于其说亦不深斥之
也司里万户山有僧庐先达多讲学其中君捐钱葺治以为诸
孙游息之所曰吾欲其趾美前贤耳君生于宋开庆元年四月
十四日卒于今元统三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七以某
年某月某日葬某乡某原娶鲍氏子男二长勋其官次某未仕
女二适余某刘某孙男五长即坦次蚤夭次垕次埙次祐女四
卷三十二 第 16a 页
曾孙男五女一凡状所述可见者如此呜呼道之污隆科目不
预焉而君之志则有足悲者溍闻之荀卿子曰皓天不复忧无
疆也千秋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铭以慰君亦以
勖其后人铭曰
朱以国氏后支分名于一经用颛门父菑子播逮厥孙不以无
年辍耕耘果之云剥有本根惟革既故鼎乃新天者之定能胜
人食报岂必于其身佹诗可徵我所闻揭辞石章慰营魂
  奉训大夫瑞州路总管府判官致仕黄公墓志铭
顷予与危君素同在史馆素以僚友之契状其外王父黄公之
行俾公曾孙求巳奉贽来谒曰惟我曾大父之葬翰林学士吴
文正公既篆题于墓硕之首而逮今未有铭敢以为子请予辞
以史事方殷而返其贽求巳既去予亦以衰朽纳禄而归抵家
卷三十二 第 16b 页
甫二日俄有召还之 命暨至京师素复数以为言予不得
卒辞也按状公讳顺翁字济川姓黄氏建昌南城人曾祖暹祖
维俱不仕父澄宋末起进士卒官迪功郎柳州州学教授无子
公以同宗为之后少卓荦多材能尚气莭而辅之以学
国朝取宋之师次建昌公族人万石为江西制置使退保杉关
公徒步叩军门言事补保义郎辟知抚州金溪县公察万石降
志已决辞不就万石举酒属公曰明旦则子女玉帛皆它人所
有惟意所择公一不以自污叔父某死于南城之盗■请于有
司发兵歼其凶渠而贷某馀党久之郡府知公儒者礼为盱江
书院山长且为徙其书院于城中时学者未有场屋之累公首
出朱子小学书以教之寻迁儒学教授广州大盗窃发公上平
盗之策于江西行省事定未及论功行赏至元二十一年有
卷三十二 第 17a 页
诏宋故官得验其资级换授故人有客京师者代为公陈于吏
部遂以公为从仕郎武冈路新宁县尹长官暴横自恣公不与
挍而待之以诚乃更敬服执礼甚恭江南新附人心未宁公招
集流散督其民树艺畜牧简条约㒷教事民皆安之徭人作乱
湖广行省右丞刘武宣公出师讨之公儒服上谒曰遐陬之氓
未沾圣化致劳庙算远㒷师徒下官书生也沗为新宁长吏上
乐下乐两峒皆在所治境内请往谕之谕而不降讨之未晚万
户曹侯某雅与公善止公母行公不可肩舆从一老兵携孝经
一千卷直抵峒中分遗其人且为讲说大义至庶人章皆涕泣
叩头请罪曰蛮俗无知今乃得出蒙蔽见日月明公之赐也不
敢复为乱矣事平徭人家立公祠题曰生父黄氏武宣大喜命
公勒石纪功而班师翰林学士承旨程文宪公前宣阃干官张
卷三十二 第 17b 页
公山翁咸为文颂美其事公在官九年县斋后有竹数百个公
所植也民即其处为建生祠湖南廉访副使余公恁以其竹比
于召公之甘棠而为之记公去后祠坏民辄更新之其遗爱在
人如此大德四年仍奋阶调龙兴路税课提领史鄂公以平章
政事行省江西延致公受论语大学多所开发鄂公之父诣门
以谢焉九年迁徵事郎抚州金溪县丞十一年大饥公持所受
敕命质官仓之粟以赈之人赖以活力赞其尹赵君佺覈正民
田赋役以均皇庆元年升承务郎江州路德化县尹到官未几
狱为之空延祐元年以老得谢授奉训大夫瑞州路总管府判
官致仕以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江州其又明年某月某日葬南
城县南城乡南原之逍遥楼下母刘氏妻利氏武安军莭度掌
书记登之女再娶熊氏子男二人长纯夫养利州判官次敏夫
卷三十二 第 18a 页
女四人长适金溪危永吉今赠承事郎太常博士素之父也素
今为应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脩官孙男
二人宏子早卒宽子用公荫三为巡官卒以荫归其兄子即求
巳也曾孙男二人求巳今为某官嵩方业儒女二人玄孙男四
人女一人公气貌清严中实乐易恂恂恭谨待人无少长如一
语言恳恻详尽人皆亲之素之母有疾出公小像并书一通以
授素令谨藏之母没𠷠其书则谓素渐长盍端仪表以正之读
书乃其次也素由是知为学之本末次第而有以用力焉嗟夫
古之人负其所有百不一施泯灭无闻者何可胜数今也
亲者乃莫不有铭夫亦孝子慈孙求尽其心而巳若公之魁岸
杰特虽不得卿大夫之位以展尽其经纶之蕴而所试辄效时
行时止讫以考终有不可铭者耶铭曰
卷三十二 第 18b 页
有伟黄公材周而通出武入文用惟其逢斗之以智匪奏伐功
置之于安式畴民庸志则巳遂禄乃不礼翩其远引浩然长终
写以丹青凛焉英风勒之乐石昭于无穷
  赠太常博士危府君墓志铭
府君讳永吉字德祥姓危氏抚之金溪人年五十有七以致和
元年夏四月壬戌卒于家秋七月甲申葬白马乡范田之原其
子素博学而有文间出游京师一日隐然名动公卿间莫不交
口荐举之
今天子稽古图治诞开 经筵即以素为捡讨未几
上复用言者建白妙选儒臣纂脩三史又以素为史官史事既
毕中书奏以素为国子助教用资历及恩例阶承事郎遂追赠
府君承事郎太常博士至正六年也其年冬素由助教迁应奉
卷三十二 第 19a 页
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脩官而溍以退休之
馀蒙 恩召入寓直词林与素命同日下而同官为僚且有
平生之雅素以府君墓道之铭耒属谊不得辞按危氏出于姬
姓其先自洛徙汝南又徙江南唐泉州录事参军凝有子曰亘
银青光禄大夫捡挍刑部尚书洪州别驾亘之子曰全讽曰仔
倡居抚之南城当江淮寇盗充斥之时合乡人立壁垒以自卫
而大破贼兵朝廷因命以官全讽金紫光禄大夫捡挍司徒守
抚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钱唐县开国男累加大傅封南
庭王仔倡特进捡挍太傅虔州防禦使守信州刺史汝南郡开
国侯仔倡后归吴越子孙皆仕于其国赐姓元氏宋之盛时起
进士至大官者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章简公绛为最显而危氏
在南城者皆祖全讽由南城徙金溪则自全讽六世孙怦始怦
卷三十二 第 19b 页
五世孙光大有子曰鼎臣府君之高祖也曾大父讳时发宋赠
承事郎大父讳炎震景定三年进士调吉州司理参军治狱明
允用举者改秩以通直郎知临安府仁和县事年未六十以不
能媚权臣乞休致而去父讳龙友入 皇朝为潮州小江䓁
处盬司提举母刘氏府君好读书而深于易工于诗文闻儒先
格言辄书于屏间以自厉事亲尽孝小江岁课不登督责甚峻
不惮竭力服劳倾私财以纾父之急母病刲股和药仍吁天硕
减巳年益母寿徙居云林三十六峰之阳身服田亩以为养而
薄于自奉一布裘至十年不易岁凶出粟赈其邻里而为粥以
济路人未始计家有无学问之馀兼善于医或迎致之虽大寒
暑必往不拒贫则■药无所靳有医说一卷传于学者平居气
刚而和警敏善料事亲故有过必加规正有患难必力排解之
卷三十二 第 20a 页
素过庭之际尝告之曰世有学未充而巳为利禄计者既得之
又恐失之竟何为哉汝其求师取友痛自修饬期无愧于古人
贫贱乃士之常不足念也素出告反面问孰与游闻其贤也则
喜否则必深戒焉晚过九江登庐山有终焉之志无何而属疾
遂不起娶同里邓氏忠义社统领克志之孙女今封宜人再娶
建昌黄氏奉训大夫瑞州路总管府判官顺翁之女子男七人
素为适长黄出也今改擢宣文阁授经郎次白次苍次丹次赤
次会次点女二人适陆铉传权孙男二人㫃斿女一人府君之
葬素自为阡表称道先德甚具而未及叙其世系之详至于赠
典所加又在其十有五年之后是用备著之不嫌其词之繁而
不杀也素方进用于时所以为亲荣者未知其止固当屡书不
一书姑为之铭俾刻以俟铭曰危出于姬显于唐伯仲并起尸
卷三十二 第 20b 页
一方或变其姓(后/方)昌为宋钜人司文章绵绵大宗多材良仁和
身退名愈彰垂芳奕叶逮太常有子承考没不亡发于
皇朝耀休光贲以 命书炜煌煌增高益崇未渠英琢石以
俟于其藏
  赠承事郎尹公墓志铭
和之某县有隐君子尹公讳尧道字道夫既卒二十有六年以
其子则祖官七品追赠承事郎于是则祖以书来曰则祖之家
故多显者逮我先人始不有禄食则祖遭值盛时忝备官使赖
先人之遗训苟逭瘝旷得以疏荣贲及泉壤盖先人之葬巳久
墓道有石而无文昭 上恩以侈先德兹惟其时幸为之铭
尹氏世居开封之酸枣宋真宗时有仕于和州者因占籍焉其
谱可见者朝请大夫汉杰生某寺少卿希古希古生通判某州
卷三十二 第 21a 页
穆穆生某县主簿莘之又八世至公之显考讳京字景山咸淳
乙丑进士初筮尉兴化数平反疑狱有政誉迁庐州教授入
皇朝晦迹弗仕公自丱岁即有志欲以明经取士科莆田周君
合肥汪君夏君号名师儒公悉从之游习为诗以袭家学年甫
十五而埸屋事废遂绝意仕进屏居黄山率其弟舜道事亲以
孝广田园以供伏腊间出游江淮操奇赢以自溷有馀赀则周
其族姻里党不以自丰殖也公为人多材能有干局持身庄重
而遇事通敏博涉群书至于阴阳方伎无不通其说以善自韬
默人鲜有能知之者公卒于大德十一年八月五日享年四十
有六配束氏武翼大夫某之女先公六年卒享年四十有三今
赠宜人其合葬以公卒之年某月某日基在某乡先茔之次子
男三人长则祖承事郎台州路总管府经历次荣祖杭州路医
卷三十二 第 21b 页
学正次振祖未仕女一人适凌国宾昔者窃闻之世其家业而
不陨者虽古犹乏也尹氏八百年间圭组相望独公终于布衣
而有则祖为之子克以材自奋及见其登宪幕以卒兹又荷
国之宠灵以发其幽光可谓死而不没矣播诸石章用告天来
者以似以续尚延其馀庆于无穷哉铭曰
繄公之先历世显融十有二叶而止于公惟弗终止是以有子
际于昌辰以复其始公则死矣有生之荣龙光下被耀于泉扃
母曰君子其泽五世在尔后人有引勿替
  婺源州知州致仕程公墓志铭
公讳郇字晋辅姓程氏其先广平人唐御史亮以直言忤旨谪
通义令通义宋眉州也子孙家焉高祖讳符孙承事郎赠太中
大夫曾祖讳公许嘉定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兼侍读以龙
卷三十二 第 22a 页
啚阁学士致仕赠宣奉大夫谥忠文自忠文始出蜀而侨居于
今之湖州祖讳子泳赠奉直大夫考讳绳翁朝散大夫将作监
入 皇朝以公贵赠奉训大夫台州路黄岩州知州飞骑尉
追封乌程县男妣陶氏追封乌程县君公幼聪慧又生于名家
耳濡目染能蚤有知年十二入乡校颖出侪辈间稍长游心圣
贤之学于书无不读为文博敏闳肆有奇气下笔顷刻数千言
观者莫不骇服前代遗老如尚书陈公存参政文公及翁大卿
牟公巘与公居同郡咸器重之用荐者署嘉兴路儒学录丁外
艰服除升平江之和静书院山长书院故在虎丘为寺僧所㩀
既徙置城中豪家又欲夺而有之赖公力争而止秩满上名中
书适值铨曹行限年法再调绍兴之和静书院山长书院奋有
田七百亩籍于郡学公取而有之用累考合格授将仕佐郎台
卷三十二 第 22b 页
州路儒学教授新殿宇及礼乐之器增置养士之田百馀亩调
将仕郎镇江路总𬋩府知事郡当南北往来之冲前是为幕僚
者窘于将迎事多留滞公独处之𥙿如迁从仕郎衢州路江山
县尹为政务平昜官府日益无事以馀力造舟济行者且买田
百馀亩使为久远计使者行部郡守县令多生事免公独以廉
介见礼遇再迁徵事郎武冈路绥宁县尹县邻于溪峒民夷杂
处窃发不时公将循以恺悌之政人多感化境内以安会广寇
猖獗犯全道两州长贰而下以供亿军需出境公独任县事师
旅经从柭梧遣发戒令严明士帖帖不敢肆行省檄发属郡
民兵公选义勇应之皆慷慨赴敌战数有功县有义仓粮二万
馀石积为豪强所侵公悉徵理之岁适大侵赖以全活者甚众
有伪钞狱十年不决公力辨其非辜既而 朝廷遣官虑囚
卷三十二 第 23a 页
阅其始末见称明允升承事郎庆元路慈溪县尹慈溪密迩帅
阃事尤丛剧公设施注措若不经意而咸尽其宜县故以食盐
额重为民病公规画有方赋足而民不困县东花屿荪湖受诸
水溉田可六十顷豪民或请堙湖为田而输粮于官吏以成案
请署公毅然不可事遂寝湖旁农家乃均获其利公三为县涖
事之暇尤垂意于庠序之事年乘七十预请纳禄遂以奉训大
夫徽州路婺源州知州致仕公既归老于家杜门不出手植五
柳于前庭扁曰柳轩舍下环以松菊时与诸老留连觞咏置家
事不问四方来求文者应酬无倦色有柳轩退藁十卷藏于家
俄感微疾既痊而复作却药谢医谈笑如平日忽命具汤休斥
女侍呼子孙立左右端坐而逝公生于宋咸淳巳巳四月一日
卒于今至正六年七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八娶史氏中书
卷三十二 第 23b 页
舍人其之孙女封乌程县君子男四人长游两浙都运盐使司
海沙场盐司管勾次涛次洽次■女一人适孟良实孙男八人
权模楷植楫同生文孙住孙女七人曾孙男一人游䓁遵治命
以是年十月二十九日奉柩葬于乌程县永新乡桃坞先茔之
旁公为人温良昜直未尝高自标榜与人交无畦畛与后生谈
前朝文献历历如指诸掌喜诱人为善不深于疾恶故贤者亲
而爱之不贤者敬而畏之初龙啚公事宋理宗为两制侍从权
臣枋国憸党盈庭锄奸卫良靡遗馀力凡五立朝而五速烦言
每一去国更得盛名公际遇 圣世朝廷清明而又恬处下
列得以从容进退者与龙啚公所遭之时异也溍幸尝辱登公
之堂而接闻公之绪论游䓁又不远数千里奉国子助教宇文
公谅之状来徵铭谊不敢辞铭曰
卷三十二 第 24a 页
程显唐世由御史君龙啚仕宋乃振于文危言正色匪躬之故
宁与百壬更起迭仆高风盛德增光前人垂休委祉逮其曾孙
以名师儒为贤长吏视龙啚公世殊事异非有盘错利器焉施
长歌鼓缶式全其归人之所瞻百年乔木世其家者是似是续
  承务郎富阳县尹致仕倪公墓志铭
公讳渊字仲深倪氏其先汴人宋靖康时五世祖南金以武弁
扈从南迁于钱唐四世祖某又徙家乌程故今为湖州人曾祖
俊民弗仕祖椿年用同知枢密院事谢公堂奏补官终于某路
兵马监押父守真轻财尚义乡称善人入 国朝以公贵赠
承务郎松江府判官母濮氏赠恭人公生而卓异精敏绝人读
书遇目成诵德祐失国科举事废公年甫九岁犹能习为其文
既长乃弃去而刻意圣贤之学三山敖先生继翁深于三礼而
卷三十二 第 24b 页
尤善易公从之游于莭文度数之详辞变象占之妙靡不博考
洞䆒参知政事文公大理少卿牟公皆前代遗老莫不器重焉
用荐者署本郡儒学录高公克恭持风裁慎许可时为江浙行
省左右司郎中闻公名欲识之一见与语降叹不巳曰君大才
不可小用也及为南台治书侍御史首以敖先生及邓公文原
陈公康祖姚公式与公五人并荐于朝未报而行省调公杭州
路儒学正河南王孛怜吉䚟尝受业魏国许文正公之门方以
平章政事行省江浙闻公讲说大契其意即遣子从公受学且
移文中书举公可教国子而中书巳定拟台章所荐五人各补
郡文学乃以公为杭州路儒学教授视事伊始承歉岁之馀帑
庾枵然弦诵息响适嗣岁小稔则量入为出莭缩浮蠹既又复
民问冒没之田为米三百石赀用稍充乃严饰从祀补造祭器
卷三十二 第 25a 页
自礼殿论堂书阁至它屋室皆一新之先是列郡释奠多用俗
乐公访得故太常乐工两人俾以雅乐教诸生胄监闻之因招
致两乐工为国子乐师今诸郡备金石之乐实自公倡之秩满
当改调于是高公巳为吏部尚书举公可任史事中书左丞高
公昉前在行省雅知公即欲处以编摩之职公微闻之亟具启
事以亲老乞便养遂以公为湖州路儒学教授未上丁外艰服
除中书左司都事王公克敬知公不乐远宦谕铨曹授以元缺
复需次于湖州家食者十有五年恬然若与世相违泰定丙寅
江南三省交聘公校文乡闱使者同日至公辞不获遂应江浙
之命士论翕然归之湖学自虞君志道主教事重搆先圣殿而
圬慢藻缋多待公始完既又葺稽古阁改建讲堂考安定先生
湖学奋法列经义治事诸斋以惠来学又创仁知轩为其游息
卷三十二 第 25b 页
之所其后学者为公立生祠公移文止之不得躬往撤之用累
考入流授将仕郎太平路当涂县主簿时长官皆以故免去公
独理县事延祐初经理田土考覈多失其实赋敛不均公私咸
以为患公为分画编次以为啚籍出其隐匿而去其增加二税
乃如期而集县有定塘溉田可十顷豪家㩀而田之民以病告
中书下其事于版曹议以还民吏惮豪家莫敢奉行或言于公
立命归之和州民有田在县境富家与为交昜劵成而负其■
民讼于官而富家执劵自辨有司莫知所裁乃越江来诉公探
得其情始惧而以其直归之县民立异姓为后者所后父母没
巳久有非其族而姓偶同者赂吏给凭改立而尽夺其赀产公
焚其凭而釐正之里父老数十人罗拜马前曰公神明之政也
岁适大侵民以状言灾伤郡戒县勿受公争之不得即解印求
卷三十二 第 26a 页
去郡中惊悟遣吏谢公且以检视之事悉诿之公躬履阡陌不
避其勤民赖以苏元公永贞为江东廉访副使巡历而还谓其
使王公士熙曰吾分按太平池州廉能吏惟一当涂主簿而巳
王公亦素知公闻之喜力荐公才堪风宪元统乙亥江浙行省
参知政事孛术鲁公翀复聘公司文衡礼遇尤至部使者举公
可上县令而公以年垂七帙告老而归授承务郎杭州路富阳
县尹致仕公天资粹美而辅之以学造次必由于礼家人未尝
见其有惰容居官朝出涖事暮归读书课子弟或至夜分不寐
少尝从星官历翁治其术运算尤精既老于家杜门罕与人事
接潜心于易著易集说二十卷啚说序例各一卷十年之间精
力尽在是书矣公寡嗜欲善摄养老而气貌益充无衰惫态俄
以疽发背而病巳革犹置昜说于几案间时讽诵之语其子
卷三十二 第 26b 页
曰死期至矣夫复何言须臾翛然而化至正五年夏六月二十
九日也娶郑氏先十八年卒赠恭人子男三人长骧巳卒次骏
松江府儒学教授次駪女二人长适杨福孙亦巳卒次适陆元
瑾孙男六人长璨用公荫为绍兴路钱清务副使次璛琰璋瑛
瓒女三人曾孙男二人女二人公昆弟四人伯叔季皆早世叔
有遗孤甫四岁抚而教之踰于已子伯季皆无嗣则以骏駪为
之后骏䓁遵治命以某年冬十月某日奉柩葬乌程县德政乡
毗山先墓之次与郑恭人同兆域后四年乃命璛走京师属溍
为之铭盖高公所荐五人惟邓公掌制命侍经幄仕最显公虽
与有民社而未足以展其材馀三人又仅止于文学掾然皆能
脱略名迹而以道义相高有识之士莫不服高公之知人而嘉
五人之不负所举也五人相继下世巳久
卷三十二 第 27a 页
今天子以邓公先朝奋臣用臣僚奏特赐以神道之碑铭而溍
以门生沗被
上旨与闻论撰兹又执笔而铭公一时之人物至是凋落尽矣
何能无感怆于斯文也哉钜曰
知人之明古以为难声求气应夫岂偶然公初有逢连茹而进
孰不望公争翔竞奋大道甚夷公行徐徐既扬其英发而不舒
自首一官老于文学丕阐圣谟以开后觉晚乃佐邑未䆒所施
俄复引年纳禄而归加恩增秩不烦以事鼓缶而歌优游卒岁
储祉则丰卑于来昆尚克自振益伉其门史氏作铭言无溢美
写之方珉扬芬千祀
卷三十二 第 27b 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