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十四 续藁十一
 记
  庆元玄妙观玉皇阁记
昔有虞肆类上帝而及于六宗山川群神成周禋祀昊天而及
于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
方百物今道家者流祝祭礼祠之事诸神位号之多至于三千
三百而莫尊于昊天上帝率与有虞成周之法合老子为柱下
史孔子尝问礼焉于帝王之旧典礼经固无不知其徒之尊其
所尊宜有所本矣然老子之道务清静无为去健羡就卑弱古
之人用之治其国而民以宁一至于飞符走檄崇玲馆而启玄
科五千言之中虽未尝及之而非有道外之法也凡天下通都
大邑名区奥壤宫观坛场之制自前殿之外必为玉皇之别殿
卷十四 第 1b 页
盖三境之高真玄穹之主宰当各全其尊也庆元玄妙观在唐
为紫极宫以奉玄元在宋为天庆观以奉圣祖
国朝至元十九年燬于灾元贞某年有 䛇撤圣祖之祠黜天
庆之号而改卑今额穹门邃庑奥殿广堂悉复其旧惟帝座久
虚而不设非阙典欤大德某年前住持雷谷陈君入觐被
上旨俾以甲乙次相授陈君慨然以兴造为已任谋辟圣祖殿
故址建玉皇阁未及庀工而化由陈君若干传逮今住持顺庵
王君而阁乃成初王君以泰定某年入侍内祠赐号玄门真士
主本郡之太清宫以精于禬禳 朝廷数遣代祀名山京师大
旱祷雨辄应有司治决河投其铁符水势随减名闻于
上制授太虚玄静明妙真人住持本观至正五年冬奉
今天子及两宫皇后所降香幡归建金箓黄箓二大斋感瑞鹤
卷十四 第 2a 页
翔舞异香不散士民慕向而至者不可数计所获信施甚厚乃
裒聚以资土木之费始作于六年之十一月讫功于某年之某
月阁之高若干尺脩若干尺广若干尺列楹若干复霤重檐涂
塈丹青穷极壮丽威仪像座严奉惟谨谓不可无以纪其成绩
乃以状来求为之记夫以数百年之旷典一旦而举之殆非偶
然自今以始明灵顾歆祥庆来下使斯人蒙其福泽保其寿康
而泳游于清静无为之化此王君之志也所可记者奚止于程
工属役之勤而已乎王君名天助字致和同都昌国州之蓬莱
乡人也
  龙虎山仙源观记
仙源观在信州龙虎山之冯原葆和通妙崇正真人徐公懋昭
之所创也初徐公得度于太上清正一宫通真院之达观堂其
卷十四 第 2b 页
师曰通真观妙玄应真人张公闻诗实开府大宗师辅成赞化
保运神德真君之伯兄且开府所从受道也开府之弟子数十
百人传次之序以徐公为首徐公性笃实而耿介非义不苟取
攻苦食淡由勤俭而致丰𥙿至元二十二年始辟地于冯原以
为观冯原者南距上清三十里异时有大姓冯氏居之遂以得
名冈峦回复林壑靓深泉甘土肥风气完厚欧公岭龙湫在其
东琵琶麈湖云台藐姑象山在其南其西北则宝带诸山也凡
殿堂门庑位置高下悉因地势之自然而不以人力参焉其幽
邃可以奠神明之居其闲寂可以栖来学之士有田数百亩可
以资华芗𩜾粥之具得请于 朝赐以今额徐公竹冠布𫀆宴
息其中而往来乎上清日与仙翁道侣徜徉于万物之表方是
时开府以清静无为之说上承访问褒大尊显无与为比执弟
卷十四 第 3a 页
子之职而列侍于左右者往往被 玺书绾银章号真人而主
治乎名山惟徐公间来展省而未尝久留 中朝达官贵人至
有欲识其面而不可得泊然无愿于世者垂二十年大德六年
䛇强起之住持宜兴之通真观赐号葆和通妙崇正法师居十
年荐膺 制命进号真人又十年寿八十有二乃乘运而化于
仙源至治元年也传徐公之道者冯君志广上官君与龄徐君
天麟彭君齐年薛君起东李君世昌蔡君仲哲徐君守勤彭君
一宁自志广暨天麟而下皆以次领观事元统元年与龄始奉
上命为住持提点仍赐号冲和持正明素法师祇事云初有废
必举病其栋宇局于地势乃改卜其西十步外平而无险中宽
而有容程工役略基址诹日之吉而迁焉越三年大殿成明年
法堂及钟鼓二楼成又明年三门两庑成东有阁曰东阁西有
卷十四 第 3b 页
楼曰西楼斋庐寝室库庾庖湢之属次第毕备冲真明远玄静
真人张公德隆开府之犹子也少尝学道其处从开府来京师
侍祠于明庭者四十年至正六年将使指奉香币还故山睹其
轮奂聿新念构兴之难而充拓之不易爰伐石属予书之大抵
人之常情乐因循而惮改作仙源之建置几年于兹矣一旦有
能舍其旧而新是图缵先业于方隆植法基于永固有功于其
教甚大而况不凭国家之力不求民间豪末之助一以身任其
事而遹观其成是皆可书也于是乎书
  松溪县新学记
建为先师朱文公之阙里松溪建属县士生其间身亲受业于
公之门与闻公言论风指于淑艾之私者踵武后先其地虽𥚹
小而士习为最盛逮入
卷十四 第 4a 页
皇朝治教休明人才尤彬彬焉县故有学规制甚备至正十二
年大盗窃发于河南而江淮闽粤绎骚不宁山谷愚氓相挻而
起侵轶县境蹂践民居兵燹之后惟夫子庙若鲁灵光之岿焉
独存识者知为天佑斯文之兆匪朝伊夕必有起其废者
今天子方慎择守令惠绥黎元十四年夏六月今县尹凌侯实
来视篆之三日用故事款谒于 先圣礼成而退左右顾瞻徘
徊叹息曰学校之废兴长民者之责也我其敢不以为己任即
命钩考簿书徵理㦄年赡学田租在豪民黠吏之手者凡得米
若干石资以召匠市材揆日庀事侯躬涖教护属功而课其章
程县人摄尉事叶弘道暨教谕李璿训导傅子实皆悉力以相
焉自礼殿论堂斋庐寝室至于门庑庖廪咸撤而新之崇其垣
墙端其术道塈茨瓴甓黝垩髹彤举称其度始于秋七月讫于
卷十四 第 4b 页
冬十月而告毕工妥神有位配侑在列范铜为祭器而它所宜
有者靡不具完藏脩息游各适其所佩衿来集弦诵相闻馈膳
之须亦无乏绝侯既行舍萌之礼以落其成不远千里俾诸生
杨壮奉书走金华山中以记为请昔杜子美题诗衡山县学称
陆宰以雅才新意脩儒服俎豆事于干戈之馀其辞逸出横厉
气谊激烈数百岁之下读者犹为之悚然侯下车之初即以兴
学为先务披荒残植栋宇甫十旬浃而毕溃于成其雅才新意
视陆宰孰多乎然窃观鲁人之颂僖公曰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固非衡山之事可同日而语也贤侯导宣 上化以振起士类
将见鲁人之颂复作于今虽子美未易赞一辞矧以眇焉末学
衰朽悖眊猥令载笔为之记何能铺张伟绩以昭示于方来也
哉姑序次其废兴之岁月云尔侯名说吴兴人大父秘书少监
卷十四 第 5a 页
时中夙任风宪父嘉兴总𬋩𢡟翁久居馆阁家学渊源所从来
非一日矣宜其为政知所本而不谬于缓急之序云
  重修月泉书院记
浦江县北有泉出仙华山之阳而发于县西二里视月之盈虚
以为消长号曰月泉宋政和癸已知县孙侯潮始疏为曲池筑
亭其上咸淳丙寅知县王侯霖龙因构精舍于亭之西北祠
先圣先贤其中以为诸生讲学之所逮入 国朝乃卑书院额
至元庚寅提刑按察副使王公俣行部尝一新之至顺庚午前
进士八时思博化由秘书郎出长兹邑又重新之有刘先生应
龟柳先生贯所为记至正辛卯今县尹萧侯用廉能举守令被
上命而来爰以暇日临于泉上睹其栋宇摧敝亟捐俸赀谋缮
葺焉占籍之士皆乐为佽助而分任其役以是年之六月始作
卷十四 第 5b 页
十一月讫功自祠室论堂斋庐门庑至于庖廪之属屋以间计
者四十有五凡用工以日计者若干用钱以缗计者若干屋室
既完教养之具亦无不毕备士咸德之谓不可无使后人知其
所自乃贻书于溍求为之记溍窃观在昔郡县未有学之时天
下惟四书院其在大江以南潭之岳麓南康之白鹿洞而巳三
吴百粤所无有也今郡县悉得建学而环江浙四封之内前贤
遗迹名山胜地为书院者其多至于八十有四好事之家慕效
而创为之未见其止也意者人材之出亦将从而多顾若有所
不及何欤昔者鲁脩泮宫而诗人颂之第以僖公之色笑威仪
美盛德之形容曾无一言述其轮焉奂焉之美者先儒以为脩
者脩行其教学之法也今之轮奂既美而清泉白月旧观复新
诸君子从贤侯来游来歌色笑威仪无非教也有能感厉奋发
卷十四 第 6a 页
而无负侯作新之意将见异材辈出代不乏人真儒之效被于
来世而侯之德与之相为无穷岂系乎记之有无也哉姑为叙
次其兴作之岁月云尔其详见于前记者兹得以略焉侯名文
质许州襄城县人历宰三邑皆有治绩今累阶儒林郎云
  学斋记
伯温甫以学斋扁其居室而来谂于溍曰予幸以国子获执经
于馆下忝释褐而备官使于西陲者二十载异时同舍生类能
以文学论议自见已独无称焉大惧去师友日远坠失旧闻不
得附于英俊之列爰以学名吾斋庶几退息于斯有所自儆以
为进脩之地匪但求无愧乎今人苟未至乎古人不敢不勉也
子其为我记之溍闻鲁论所记子夏氏有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之言说者谓斯言非为学而弗仕者劝乃为仕而弗学者戒也
卷十四 第 6b 页
然则学之优或不必于仕仕之优曷可以无学乎盖古者由家
而乡以达于国固无地而无学其贤能之兴于乡者必还以长
而沿之岁时属民射饮读法使之习容闲礼考德问业莫不有
教学相长之道焉则亦无事而非学无时而不学也今之为学
既不皆与古合其仕者又率以钩摭趋办为大务而无暇从容
出入升降酬酢于儒服俎豆之间若夫随牒远方邈焉海隅徼
塞万里之外则弦诵之声益以希阔年未至而不亲学者皆是
也有能不为事物之所夺风气之所移而卓然以古人自任如
伯温甫者不亦有志之士欤历观书传所载能终始于学者无
如卫之武公年九十有五犹作诗以自儆曰相在尔室尚不愧
于屋漏先儒以为此诚意正心之极功则其所学可知也伯温
甫敡历之久誉望甚著年踰强仕以选擢外宰相之元僚而居
卷十四 第 7a 页
是室也忘其齿之长身之贵不怠于自儆如此其亦武公之徒
矣由是而登于武公之年所造讵易量哉且老之为言考也庸
谨记之以俟它日考其成焉
 湛然斋记
秘书郎潜南张君名斋曰湛然而徵予为记予叩其所以名则
先滨国文忠公以君之初度亲为赋诗四章其取义甚博以周
而湛然之语乃指夫心以为言又一篇之体要也君谨志之不
敢忘因以为斋室之号云夫以湛然喻人之心者以其体本静
而已方其泊焉以休耳不与声接目不与色交好恶未形而心
常虚寂表里莹澈如止水之不波乐记所谓人生而静是也一
旦出而与世酬酢不能无是非之相靡利害之相刃诱于所可
喜而訹于所可惧其存者几希盖心之发见若泉之始达而未
卷十四 第 7b 页
知所适必有定向斯不妄动大学所谓定而后能静是也生而
静者天也定而静者人也是以善养其心者不徒反求于洞洞
属属之初而每密察于胶胶扰扰之际内有以全乎天理外有
以尽乎人事故不物于物而常为万物宗试即夫川上而观之
逝者如斯而其未尝往者湛然自若也自昔父诏其子未有如
公直示以心体之妙者然公之言则有本有末既原其理而启
迪之复列其事而策励之君之揭于斋居以自儆者固将以端
本而澄源也必始终本末一以贯之静极而动则其应变旁行
而不流动极而静则无一尘之累而退藏于密向之湛然者无
时而不然斯不负于公之教矣请以是进于君为之记云
  宝忠堂记
翰林学士公朵尔直班以宝忠扁其所居之堂而贻书于溍曰
卷十四 第 8a 页
昔我鲁国忠宣忠武两王侍
太祖皇帝肇造区夏克有大勋庆赏所加爰及苗裔为 国家
之世臣兹已八叶忠武始尝以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建
牙于燕而今京师迎阳里第则吾祖同知通政院事府君之所
作也予不幸少孤痛自策励获底于成人蒙被眷知备员禁从
恒廪焉以陨其家声为惧窃闻古之人或以善为宝或以仁亲
为宝而吾家世之传则以忠为宝子孙宜谨其承相与保守之
而弗失是用名吾堂曰宝忠庶几退食于斯心在
帝室夙兴夜寐靡敢忽忘不可无告后人俾继吾志愿有述而
刻诸溍历观汉初之豪杰并起而从高帝驰驱于中原高帝既
定天下异姓之臣裂地而王者八国类皆鲜克有终张耳颇以
智自全亦仅至其子而止独吴芮受知高帝称之曰忠著于甲
卷十四 第 8b 页
令由衡山而长沙传号弗绝迄今千 百年犹庙食于一邦孰
不曰德之薄者其流卑德之厚者其流光推本而言则为德之
薄厚特系乎能忠与否耳惟札刺尔氏之先奋其雄材翊扶兴
运元功茂烈载于彝常自时厥后享有茅土吁谟庙堂出入帷
幄者莫不世济其美德业之盛有光于前虽古帝王辅弼之臣
殆不是过非侥倖于一时之际遇而谓之豪杰者可同日而语
也然自鲁王父子下逮东 之三世易名节惠悉冠以忠视向
之著令称忠者若无以异令闻长世不亦宜乎盖人材与时高
下固有不齐至于事上之贵乎忠无古今一也公以宗臣世胄
日侍
天子清閒之燕而谦退不伐克念厥绍休沭在外辄与鸿生骏
士探讨儒家者流之言而知忠之为贵奉以周旋如恐弗胜既
卷十四 第 9a 页
以受之前人者昭揭而自儆又图有托以贻方来俾永勿坠为
虑岂不深且远哉诗曰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此所谓宝上之赐
也公之所宝家世之传也能不失其家世之传则能久有夫上
之赐矣百世之下尚鉴于兹
 苏学士画像记
故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公以延祐七年二月壬戌卒
于京师三月乙酉归葬真定县北三十里新市乡其东北二里
实汉新市县故地有佛庐曰遍法寺后公殁之二十年是为至
元元年寺僧广朗以公少尝读书其中遗风馀韵去今未远乃
肖公像而祠焉公嗣子吏部尚书天爵疏其岁月属溍为之记
公讳志道字子宁真定人也初以材受知郡守姚公得推择为
吏从决狱竟天方旱而雨人大惊异及辨元氏县盗马狱益有
卷十四 第 9b 页
声辟河东宪吏分谳属郡大同狱囚虽重辟皆自以不冤用其
使程公荐入察院佐御史监治和林正色不阿以严见惮杨州
民家子诉被卖为奴巳三易主御史以淮人多诈叱去之公曰
诈则论如律安可寘不问哉讯之果良民也浙西大猾聚愚民
服僧衣复自号白云宗以别于释氏众至数万依权贵冒名爵
州县莫敢谁何会其奸利不法事觉廷议以礼部侍郎高公往
鞠之求诸曹史善持文墨者得公于户部与之俱公凡五往返
于京师乃克以具狱上夺其印章省所置官府没入赀产以钜
万计出其诖误及良家子女数百人升掾枢密军校当袭父职
有十年不得调者悉举行之俄有 赐公弓矢及它服用之
物俾从枢臣出行北边还朝为中书掾同列以尚书省权势所
在争趋之公不为动尚书省罢首命公钩考其诠选之滥而釐
卷十四 第 10a 页
正之擢中书检校官擿吏曹资序失当四十馀事覈户工两曹
过用钱几四十万缗米六百馀石斥去贼吏二十馀人或举公
材任御史而执法于中者以未识公为疑人谓当诣谒公曰以
谒得御史可乎迁刑部主事有嗾盗旁引无辜者力辨其诬而
黜主盗吏时宰欲杀盗内帑金者公曰狱未具孰敢遽杀人耶
时宰怒谋中以它事枢密适奏除公断事官经历乃解有诉其
兄非正嫡而欲夺其官者公执不可卒与其兄军士护视公宴
物器偶失两银盂将以盗论公曰此误失之耳非真盗也使偿
所失而出之岭北省治和林实国家兴王之地生殖既久人安
富乐业一旦变起关中而和林大震并塞之民奔溃四出会天
大雪畜尽死饥人无以自活走乞食于和林相枕藉死道上时
仓储仅五万石民间米石至八十万钱除吏虽有优秩率顾避
卷十四 第 10b 页
莫肯行郎中之命下公即日就道至则白其长用便宜发仓赈
给仍请于朝设高估募人致粟和林于是边储充实如平时诸
王泛索公悉持不与皇子安王是以褒以衣一袭吴王闻公徒
行亦与名马公受而以直归之中书患和林禁酒法䡖易犯更
奏立重法罪至死令下三日犯者五人当坐公曰酒非三日可
成犯在令前不宜用后法刑曹议如公言先是丞相顺德忠献
王建孔子庙未就而薨至公讫成之日延寓士讲说经史由是
人始知学御史得边民所列公政绩上之未报而公辞归遂不
起公平居慎重寡言不妄与人交邅丧哀毁踰制而葬祭有礼
诸父昆弟欲异居度弗能止则取薄田百馀亩遗书数百卷尤
焉于教子其后尚书果以儒起家至显官公殁时年甫六十阶
止中宪大夫以尚书贵赠集贤直学士亚中大夫䡖车都尉追
卷十四 第 11a 页
封真定郡侯配刘氏累赠真定郡夫人公之考谨荣祖亦用尚
书恩累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真定郡伯妣吴
氏累赠真定郡君溍历观古循吏居官可纪所去见思至于尸
而祝之者由其利泽在人也深故人之报之也厚未有无所为
而为之者广朗方外人非素有德于公顾能拳拳致其尊慕之
诚如此亦何所为而为之耶盖公之行孚于乡所居而化有以
启其秉彝好德之心焉尔溍既书其立祠之岁月窃惧后世拜
公像而欲知公之为人者无所于考也惟公墓有志神道有铭
庸敢掇取大略而并记之
  瑞云观记
瑞云观在平江城东三十里今所谓笠泽福地者也吴松江由
具区来出其西而其南为姚城江东为龙江又东为陈湖其北
卷十四 第 11b 页
则阖闾浦也重波复浪四望如一其中可居处乃多沃土民安
于耕桑皆朴淳有古风水木之清华禽鱼上下泳飞之乐夐焉
若在世外然而更千百年委弃于田夫野老之手未有能启其
秘而专其胜者玄门高士陆君志宁始作庵于其处由是昔之
秘者无所伏胜者益以发舒君不以得于耳目者为已足复斥
故宇易庵以为观合其徒而居焉凡观之制中为三清殿而旁
为玄天北斗太乙三元之别殿祠堂寝室讲舍斋庐门庑庖湢
次第毕备惟玉皇上帝之阁为役最钜久乃讫功而观以成总
为屋以间计者百有十缭以脩垣而除道成梁以属于南埭
既又割上腴之田千五百亩有畸以资食饮百物之须为费一
出于君而君之悉力殚虑二十年于此矣庵之初为观也教主
嗣天师为署今额因命君开山而以甲乙为世守既而所司具
卷十四 第 12a 页
以观之成剡上
天子特为下玺书加护焉君既励其徒俾勿替且饬其族人毋
敢有所预惧后莫之考而或毁其成也爰伐石以记来属夫乾
坤清淑之气川融山结非有数量而仙经所录洞天福地仅百
一十有八神而明之不以其人欤幸以人与境遇而又蒙被
帝力如此游而息者衎衎施施未有巳也或者真仙异人于此
乎出则福地之在笠泽而笠泽之有瑞云将与金庭玉局并存
于天壤间尚何成毁之足虑哉顾不可无以著作始之自乃弗
辞而为之记云
  干氏赠封碑阴记
仁宗即位之初 诏行贡举始亲策多士于廷江浙南士入奉
大对者八人吴郡干公袖然居乎前列而溍亦叨尘末 公淹
卷十四 第 12b 页
外服巳久
今天子用言者建白肆命宰臣总裁三史旁招群彦俾预纂脩
公既首膺召节下至溍之疏贱黭浅亦所不遗溍适有内艰不
果行乃拜公集贤待制任以史事书成引年乞谢 制授礼部
尚书致仕貤恩于其大父镇江府君父平江府君秩皆三品爵
为通侯会同年欧阳公自翰林学士承旨出持七闽宪节道过
吴郡为勒铭于丰碑彰 君赐序世德也昔孟子论君子小人
之泽一断以五世说者盖曰其人君子矣易世而非君子也者
犹可以五世所以厚君子也其人小人矣易世而非小人也者
亦可以五世所以甚小人也使世世而君子也虽百世可也溍
尝疑其为说不与孟子合窃观公之先有仕宋为诸司正使者
五世至镇江府君在宋季犹止于右阶六世至平江府君乃以
卷十四 第 13a 页
文易武三取荐书于漕于乡又与其长子同上春官七世而公
生今 圣代遂擢乙科登八座流泽固未艾岂非所谓世世而
君子者耶溍于是知说者之善推言乎孟子也载念向之八人
者多巳物故惟公与溍独存溍尝辱欧阳公铭先太常之墓兹
获睹公碑感门祚之衰薄仰令问之长世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于公之子孙尚有望焉谨再拜识于下方以俟
  博古堂记
故翰林待制佥淮西江北道廉访司事申屠公至元间名御史
也公平居无它玩好惟见以古彝器法书名画求售者辄捐厚
直取之所蓄既富缄縢庋置覆以杰屋名曰博古之堂公殁逮
今 十有 年嗣子耀州史君传藏护视惟谨升其堂如见其
亲之存焉间尝谂于溍曰我先君燕休之所曰九思堂吴文正
卷十四 第 13b 页
公实为之记别号忍斋则翰林侍讲学士揭公记之武昌别业
有箬谷则翰林待制柳公记之作楼以储书曰墨庄则翰林学
士承旨欧阳公勒铭其上独博古堂仅存治书侍御史李公魏
国赵文敏公所书扁榜而未有为之记者幸卑以一言俾我后
人永保而勿坠不亦可乎溍生也后不及从先生长者登公之
堂而区区陋微于诸大老无能为役然托雅故于耀州非一日
安敢以不敏辞昔者孔子言夏殷之礼而谓𣏌宋之文献为不
足徵当孔子时𣏌用夷宋图霸已久典籍散亡而贤人之存者
无几其不足徵尚何怪乎秦人焚诗书而博士所掌故无恙萧
何从沛公入咸阳第能收其丞相府图籍以知天下阨塞户口
多少强弱之处至于先王之旧典仪物则一切委弃弗顾而堕
于楚人之手以同归于煨烬有识之士所为追恨痛惜而不巳
卷十四 第 14a 页
也 国兵南伐赵氏纳土既封其府库以入于有司而一伐之
仪章物器皆公为江浙宣阃都司时亲受于其主者以上于
朝廷武夫俗吏莫敢坏伤断简残编亦靡亡失其有功于斯文
甚大中原文献流落东南者固不得比隆夏殷公之贤于萧何
则巳远矣而又能以馀力穷搜极访因山岩丘陇屋壁之遗而
窥见昔人制度法象之所寓精义之所存公之有志于古岂徒
以资耳目玩好而已哉矧以耀州为之子克谨其承久且弗忘
不待当祭而斋然后思其居处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也来者讵
可忽诸公讳致远字大用东平寿良人其历官行事有永国文
康阎公所为碑铭此不著耀州名駉以清方直谅世其家云
  述古堂记
吴郡缪仲素好古博雅之士也平生所嗜惟古器物卒然遇之
卷十四 第 14b 页
辄购以重赀并寘一堂之上其目若干所宝用者有宋内府故
藏绍兴丁已邵谔所进述古图圆研因以𫐠古名其堂而求予
记之述古图本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用著色写云泉花木及
一时之人物按郑天民先觉所为记坐勘书台捉笔而书者为
东坡先生喜观者为王晋卿凭椅而立视者为张文潜按方几
而凝伫者为蔡天启坐盘石上支颐执卷而观画者为苏子由
执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凭肩而偶语者为陈无巳㩀横卷
而画归去来图者为李伯时按膝而旁观者为李端叔跪膝俯
视者为眺无咎坐古桧下擘阮者为陈碧虚袖手侧听者为秦
少游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伫立而观者为王仲至坐蒲团
说无生论者为圆通道士偶坐而谛观者为刘巨济凡著幅巾
者十有一人乌帽者二人而其一为道帽仙桃巾琴尾冠者各
卷十四 第 15a 页
一人衣深衣紫衣褐衣者各二人青衣者四人黄衣者三人而
其一为道服茧衣紫氅黪衣各一人一童执灵寿杖一童捧古
研两女奴云鬟翠饰则王晋卿家姬也石床锦褥玉卮瑶琴以
次陈列大溪峭壁怪石淙流曲径危桥映带左右松竹兰蕙红
蕉紫葳蔽翳联络天民又谓有羽流名动四夷师表千古伯时
偶未之及乘间寓意绘而为图以资好事之玩莫知其所指为
谁记作于政和甲午后二十又三年谔乃以研进研盖端溪紫
石其形正圆隆其中以受墨环其外以为水委而旁刻兹图其
物采虽不可辨而服饰位置犹彷佛可睹所谓述古图圆研也
予闻商书记迟任之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夫所以欲
求器于新者岂忽远而贵近哉取其新以适于用而巳三代先
秦古器往往流传至今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离磬崇鼎
卷十四 第 15b 页
一旦归于士庶之家固无所用惟研也者自王公达于庶人所
通用也矧兹制作之妙备存人物仪刑之旧而其用则日新而
不穷宜为仲素之所贵重欤堂以研得名记为堂而作仲素所
蓄有出于兹研之前而非堂之所以名者予不得而尽著也
  杏溪祠堂记
杏溪祠堂者乡先生傅公之祠也先生讳寅字同叔幼嗜学经
史百家悉能成诵比长益求异书而读之间从说斋唐公质疑
问难皆有援据可反复说斋喜曰吾益友也及闻其升陑分陕
之说语门人曰职方舆地尽在同叔腹中矣先生于天文地理
明堂封建井田律历兵制之类世儒置而不讲者靡不穷究根
穴订其讹谬资取甚博参验甚精事为一图累至于百号曰群
书百考大愚吕公阅其禹贡图考曰是书可谓集先儒之大成
卷十四 第 16a 页
矣揭其图请申言之而坐诸生以听且曰以所能者教人所不
能者受教于人理之所在初无彼此先生亦乐为之尽亹亹不
勌先生于文中子人不里居地不井授终苟道一章屡叹息而
言周礼太平之书于时九等授田家给人足泉府之设特以备
凶荒未必常用也况是书体有本末用有先后若大纲不举而
独行所谓国服为息者是犹取名方中百品之一而服之及其
害人则曰是药出于名方云尔常恨熙宁诸贤未有如此辩之
者故百考之书于成周之授地赋兵封国制军增地制域亩步
沟洫稼穑贡赋特详焉亦足见先生之学可措于实用而非虚
谈矣先生又尝遍游江淮纵观六朝故迹南北形胜询诸故老
质诸史谍而得其成败废兴之故历历如指诸掌是岂徒以登
临之适为快也哉先生之教人每谓下学上达自有次第不先
卷十四 第 16b 页
其近者小者而骤语其远者大者后生浅薄学益不实故于小
学尤所留意来学者恒以百数必先授以曲礼内则少仪乡党
诸篇使于日用之间与义理相发明而知道之与器未始相离
也先生论古军制纤悉备具而不欲人读兵书曰胸中无论语
孟子为权衡遽闻谲诈之言则先入者为主害心术矣此先生
之所学与所以教之大方也先生世居婺之义乌父孝俨笃行
君子母楼氏祷于石姥山而生先生骨秀神耸蚤有器识事亲
孝谨处兄弟子侄均一无间乡闾有事辄以身任之非公事不
至官府县长吏之贤者必造而问政言无所隐人有阴被其赐
而不知者里居之日与马公师文孙公居敬为同志永嘉戴公
少望闻先生名奉贽愿交大愚在朝行数称先生之文学行义
彭公子寿章公茂献叶公正则吴公德夫汪公季路黄公文叔
卷十四 第 17a 页
黄公商伯无不推敬文叔欲与同列奏补以官知先生不可屈
乃止惟馆于商伯最久宾主之间日以义利相箴切不为无益
语它所与游亦皆显人至其为台諌为执政则绝不与通先生
既不有仕禄又不屑治生业商伯持浙西庾节遗以钱五十万
先生悉散于宗族邻里一无所留晚益贫郡守孟公闻而叹曰
不可使贤者饥饿于我土地乃辍俸赀倡其亲友为买田筑室
于东阳之泉村而先生遂为东阳人于是大愚及一时名公皆
在党籍相继放逐先生亦杜门不复出矣先生好为诗闲远右
淡有陶靖节邵康节之风焉子七人皆克绍其家学大东尤敦
悫克肖其德大原试漕闱为本经第一先生既遣犹子定受业
朱文公之门得其微言奥旨归与诸弟共讲而大原亦从慈湖
杨公游杨公亟称之程子谓君子教人有序非先传以近者小
卷十四 第 17b 页
者而后不教以远者大者先生之所以教皆程子之遗意也先
生年六十有八以嘉定八年卒于家后百二十年曾孙师蒙师
佐惧人易而世疏乃即家建祠岁时以享祀燕私合其族祭主
于先生者始迁之祖也上援其父者明有所本也下及其子者
示有所传也堂成于重纪至元之二年师蒙巳卒因以侑食堂
师蒙作也祠室堂轩为间者三翼以斋庐为间者六有田三十
亩子孙更掌之以供祠事师蒙兄子似翁将图其永久爰以状
来谒记且曰祠之作本以寓子孙追远之意而邑之士友以为
古者乡先生没则祠于社其礼久阙弗讲乃相率为文以祭宜
率联得书溍序其兴作而首著先生学术源流之懿者庶几后
人知所矜式也来者能闻风而兴起焉则是祠也有功于名教
甚大奚止可以合其族而巳乃如其言并书之
卷十四 第 18a 页
  朱氏祭田记
婺义乌赤岸之有朱氏始于汉槐里令云之七世孙晋临海太
守汎又二世而建威将军礼遂庙食其乡郡志以建威为金威
语之讹耳自是又若干世乃至三府君者有田以祭始于府君
也府君讳良佑宋绍兴间初置旁舍常稔之田三十亩有奇合
为一区而储其所入以给孝祀燕私之事府君殁有子三人曰
孟明曰乡贡进士中曰季龙同继其祢而莫适为宗列屋聚居
谓之三宅凡田事三宅岁迭掌之祭主于府君而三宅之子孙
咸以次祔食不以世数 毁为亲疏远迩之别族大以衍位序
日繁患夫亵而弗专且难为继乃稍裁定著其成规每岁以日
北至与新谷之既升蒇事者二由府君上而祖考本所自出也
下而三子则三宅之所祖也正配位总十有四皆世世不迁府
卷十四 第 18b 页
君之孙之曾孙而为掌田事者之祖考乃得从啜食岁终合享
者一亦惟掌田事之家在祖考行者乃与焉三岁则适遍于三
宅玄孙亦与合食而断以三十年为一世满一世辄止袒免而
下则绝而弗与墓祭之降杀亦以是为差惧远者之易忘则用
先儒家礼以立春日祀临海而侑以建威虑亲尽则情尽则有
岁时之序拜而三宅之长幼无不在列此其大略也府君五世
孙震亨以书谂于溍曰愿有述刻寘先墓之左庶俾后之人无
堕其成故朝列大夫婺州路总管府治中致仕叔麒于府君为
曾孙溍之从祖姑归焉而震复与溍有文字之雅不敢以不敏
辞惟府君去二代盛时已久又不有大夫士之位田禄弗及而
能因地之利以报其亲仁之至也宗法庙制不得行乎其家而
能因人情为之节文以属其族义之尽也数世之后以文学政
卷十四 第 19a 页
事显融于时者既巳流光奕叶而其处者亦往往被服儒术驰
英声于士林脩其已成之业而承其所欲为之志仁义之泽未
艾也楚茨之首章曰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府君之经始勤矣其
卒章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三宅之嗣人尚慎其终以延𥙿于
无穷哉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十四
卷十四 第 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