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十 续藁七
记 临川危素编次 番昜刘耳校正
  新城县学大成殿记
新城县有学昉于唐中宗时其礼殿则后四百八十年宋乾道
间县令耿君秉所建也继耿君者刘君景脩谢君梦生张君德
逵皆尝缮葺之逮 国朝大德七年又一百三十年矣县尹魏
君荣欲谋改作而力有弗给仅克营其斋庐门庑而止仍纪至
元之六年今达鲁花赤来莅县事下车之初展谒于先圣视其
栋宇摧敝支拄架漏垂将覆压大惧无以庇俎豆毅然以兴造
为巳责遂缀俸资用为众倡官僚佐吏咸乐相其役有力而好
事之家佽助恐后于是撤故礼殿而新之斥大旧规加其广者
四寻增其崇者一仞砻斲藻绘悉中法式仪象有严器服毕具
卷十 第 1b 页
以至正元年夏五月始事秋八月讫功其月上丁释奠于新庙
诸生骏奔执事惟谨邑里秀民向慕就列靡不观感兴起而相
与咏歌贤侯之德非直土木之壮丽足为夸美也窃惟古者有
学而无庙故孔子之庙终汉世不出阙里至唐而州县学皆得
庙祭孔子为先圣其后学之废兴不常而庙以通祀著于令莫
之有改宋初州县未有学而新城在唐已先有学历五季而独
完者学依乎庙而存也矧今承平寖久治教休明庙学之制于
斯大备有土有人者能汲汲致其力焉可谓知化民成俗之本
也巳是役也教谕芮耆孙实身任之而俾士人马章总其役费
之出纳会有诏遵旧典用科目收天下士章充赋而来首取
乡荐为言诗者第一耆孙既驰书来谒记且谓章之策名有司
乃贤侯作兴之效宜牵联得书呜呼孔子之道推而极之至于
卷十 第 2a 页
位天地育万物皆士之分也文运初复礼殿聿新仰瞻睟容如
亲薰炙勿忘其所已能而益勉其所未至庶几不负贤侯风厉
作成之意矣同志之士尚无忽诸达鲁花赤唐兀氏名天祐泰
定元年进士也
  德清县学祭器记
德清县学新作祭器成主簿潘君以书来曰县有学学有庙尚
矣前教谕蒋钓所置祭器仅四十有九吾县尹苏侯之始至也
首以兴学为务勒褒封之辞以昭 国典饰严奉之具以崇庙
貌增广生员而训迪劝励之寻用今教谕胡宗海之请按旧图
补造祭器之未备者百三十有九樽爵簠簋豆登罂勺槃玷之
属如式告完费钱以缗计者千七百五十皆富而好礼之家慕
向而悦助之者也盖侯之抚民有恩驭吏有法而济之以无倦
卷十 第 2b 页
今达鲁花赤与侯下车同日克䔍于寅恭之义并志壹虑俾伸
其所欲为仆居其间虽无能为役亦左右交赞之故未及期月
而庭无滞讼奸豪屏息官府事益以蕳馀力所逮自社稷坛三
皇庙至于公署宾馆亭台库厩以次毕新凡侯之所设施可称
道者非一而莫重于礼器之大备愿举其所重为之记它善状
得以附见焉予惟古之释奠为礼也略为器也容不必备今既
庙事孔子在著令为中祀牲币物器咸有定制其礼自朝廷达
于四方而偏州下邑迫于米盐细故曰不暇给春秋之荐幸不
废而巳苏侯独识其若缓实急而不苟于因陋就寡考仪文之
缺而于器数之末有所不遗能尽其职分之当为而敬其事如
此馀可知也庸弗辞而记之达鲁花赤名孛兰奚河西右族苏
侯名靖世居濮之临清潘君名子阳予同郡金华人也祭器之
卷十 第 3a 页
目及助钱者之氏名悉列于石阴云
  海盐州新作大成乐记
古之释奠折俎升觞而巳其为礼也略故其用乐之始莫得而
详记曰凡释奠者必有合也说者或以合为合乐然则释奠之
有乐其出于古欤若其音莭器数则自汉儒未尝言之前史所
载元嘉之六佾特施于太学开元之宫悬仅设于两京政和造
雅乐名大晟始颁行于天下而绍兴著令郡邑释奠其乐三成
盖至是而州县学有事于先圣先师无不用乐者矣 国家有
因有革存其声音物器之旧而变其称号以新一代之观听今
所谓大成乐是也海盐昔为县时既立学而庙祀孔子逮版图
入职方 朝廷以其地大人夥易县为州而庙学之制犹循其
故礼具而乐缺有司以吏议所不责久寘弗讲至正元年夏四
卷十 第 3b 页
月陈侯某来知是州首务兴举学政问其籍则为士者百家为
田者万亩问其春秋之事则有牲币而无乐侯为之惕然与寮
佐延诸儒共图之佥言仪真有周君者善乐事老而不仕寓迹
于云间欲正雅乐非君不可侯即俾持书币迎致焉君曰乐以
导和不和不足为乐仆观江淮间所用乐杂出于伶人贱工之
手器不中法音不中律左右高下参差混淆恶足以致和哉苟
徒捐厚费而饰虚文仆弗为也侯曰作乐以和神惟君言是听
君乃为考其数度齐量范金为钟而恊以古律管彼此适均吹
其律而钟自应至于琴瑟亦悉自制惟笙磬之属择善工使受
指画而为之集诸生三十有二人教之肄习而以明年春二月
上丁合奏焉在列者无不欣豫于是教授陈某以状来属予书
于丽牲之石用垂永久盖古之设教莫重于乐非止用于释奠
卷十 第 4a 页
也侯之于乐不但欲辨其铿锵又必求通其义者相与讨论之
可不谓知所本乎诸君子从侯脩其时事周旋升降于堂序之
间必有闻其乐知其德而鼓舞于鸢鱼飞跃之下者矣是举也
有功于教道甚大非徒备其阙典而巳可无书乎
 浦江县三皇庙记
医有学三皇有庙尚矣合庙学为一而俾医师领其祠事有司
以春秋之季发公帑具祭料而折俎升觞焉今制也盖三坟之
书世莫得见可见者非必其本书百家所录又多怪迂鄙野而
爽于用能推其所承传而措诸民生日用之间惟言医者为然
耳三圣人开物成务之功有托以弗泯其在兹乎凡立学必释
奠于先圣先师礼也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其徒无敢推
唐虞成周之君以为先圣医家者流乃得上援羲农黄帝氏而
卷十 第 4b 页
尸祝之希世之盛典欤国家仁育庶类将悉跻之寿域垂意
于医事至重而不䡖崇庙祀以表章其学著在令式而偏州下
邑或不能奉以从事非知为政之缓急者莫肯尽心焉浦江自
版图归职方踰四十载迨至治初始克有庙于邑署之西南不
久辄坏天历间尝缮完之而犹未有学也今达鲁花赤八时思
溥化以廷对第二人由中秘外补再转而长是邑既兴学宫以
嘉惠章甫逢掖之士寻又以为今之建学立师医与儒等尔隆
于彼而啬于此非所以钦承
天子之命教也乃捐俸资倡众而改作焉中为殿堂具严像设
两庑旁列四墉外周前植棂星门而斋宿之次论说之所无不
毕备经始于至顺三年之某月落成于明年之某月书来属溍
记之溍窃惟三圣人之法被于万世其大庇乎斯人者若天覆
卷十 第 5a 页
而地载不可以一事名言也百药齐和汤火箴石之施与易大
传所称网罟耒耜衣裳舟楫臼杵弧矢栋宇棺椁均之为一事
尔其不可名言者孰得窥测而拟诸形容哉乃若贤侯之敬恭
秩祀道宣灵休不宜无以告来者庸弗辞而为之记馀见于旧
刻者兹不重出焉
  海宁州三皇庙祭田记
延祐五年知盐官州张侯克明以部使者北皋张公之命肇建
三皇庙于州署之东南州故为县时横浦张公五世孙宣尝主
县簿因诿以督其役明年殿成而侯以秩满去泰定元年方侯
存心继知是州乃克施采章以严像设寻增创东西庑及仪门
后改号其州曰海宁而李侯憼以至元某年来知州事又为图
从祀造礼器迁棂星门前临通衢右庙而左学斋庐庖舍次第
卷十 第 5b 页
毕完今知州张侯光祖涖事之又明年至正二年也以政理之
暇周视其所缺自两庑三门属于通衢悉加以陶甓疏水为池
而环以石堤藻饰华好内外聿新士民靡不瞻仰叹息顾独未
有田以供粢盛酒醴取具临时几于苟蕳侯谓是非所以崇典
祀其年春三月蒇事而退爰集僚佐共辍俸赀以为众倡俾医
学正胡某阴阳学录许某率其籍于医者三十家籍于阴阳者
三百家合钱若干缗购民田若干亩有畸载以两青册留其一
于州而以其一并劵书藏于学即庙置仓储岁入以给祀事有
馀则以待营葺之须不得辄移为它用凡出纳必白于长官之
主领学事者侯欲使后人守其要束永久而弗废来徵文以记
之谨按宋元嘉中医始有学唐天宝间三皇始有庙学不附于
庙而庙不出于京师医针按摩咒禁之师生并隶于太常而享
卷十 第 6a 页
先代帝王之仪制名数专掌于礼部历五季逮宋莫之有改也
我朝言医及阴阳者乃原其所自推三皇以为先圣天下郡邑
咸得通祀焉盖振古未及行之旷典乃今而举之土木之役固
不止一人一日之力至于有田以祭而庙学之事斯为大备侯
之垂意于此则已勤矣若夫三圣人之道既非一艺可以名言
而其功亦无一物可以为报称兹不敢复赞以一辞也姑叙其
建置之始末及其成规而为之记用告于嗣为政者焉
  杭州路儒学兴造记
杭于宋为行都士之所聚为京学凡著籍其间得以类申补太
学诸生人以比古之外廱四方之士咸附集焉以厌于太学故
其规制𥚹迫庳陋顾出它州郡下担登负笈而至者殆无所容
德祐纳土杭为外藩 圣化所暨无间远迩士风之盛不减异
卷十 第 6b 页
时庙学悉沿其旧久未有所改作礼殿之东有论堂宋理宗书
养源堂三大字故在左右前后环以十斋曰进德曰兴能曰登
俊曰持正曰宾贤曰崇礼曰致道曰尚志曰养心曰率性每斋
前列屋为间者五而后为炉亭题扁则文丞相天祥陈参政文
龙诸名公书之堂之北为高阁以藏书榜其颜曰尊经者
国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高公兴所书也大德七年王教授去
疾始撤尚志一斋以广殿基至大四年倪教授渊遂撤养心率
性两斋以营学官𪠘舍至治元年进德兴能两斋燬于灾总管
忽都鲁沙又即其地构厅事仅存而可居者五斋率皆局于地
势前阻逵路后逼廛居虽欲充拓使就显敞而遗嚣烦不可得
也至正二年夏细人之家不戒于火飞燎及殿担而止持正宾
贤崇礼致道四斋与庙垣外比屋而居者数十家尽燬弗存执
卷十 第 7a 页
事者请割学西隙地益以钱若干缗易其废址改建论堂四年
夏儒学提举班公惟志方俾之度木蕳材而李君祁来为副提
举亟命学正录直学等揆日庀工适当总管赵公琏下车伊始
教授谢君池亦至赵公既锐然以学校为己任谢君亦克并志
壹虑而趍事赴功乃徙阁于四斋之故位且为屋掖其两旁而
以堂之故位作新堂及前轩设大小学斋东西对峙辇石刻置
阁之北数百步而为亭以覆之殿庐门庑官厅吏舍及故所有
登俊一斋下至庖廪之属仆者起之缺者完之丹采之剥蚀者
饰治之屋之因旧缮葺更新创造以间计者总若干甓堂涂自
门属于阁二百馀尺土木匠佣之费为钱若干缗为米若干石
悉出于瞻学经用之馀未尝以匮官勤民为士者亦无所与始
作于六年冬十一月讫役于七年夏四月谢君状其实驰书京
卷十 第 7b 页
师属溍记之夫政事由人而废兴制度随时而损益必人与时
会乃可以舍旧而图新
今天子向用儒雅嘉惠斯文群臣承宣德意如恐弗及经之营
之室苟美矣息焉游焉士何事乎诚能充类致思而知吾之所
居广居所位正位所行大道非人之所能废兴非时之所能损
益必有感厉奋发求至于圣贤之域而升其堂入其室者则贤
师帅振起作新之功不止若今所记而巳溍既序其工役之槩
并志所望于其士者如此云赵公至治辛酉龙飞进士今为礼
部尚书班公前集贤待制李君至顺癸酉廷试第二人谢君宋
丞相太师鲁王五世孙也
 乡学记
霸之益津人宫君琪即其西乡所居作学舍合诸㽵子弟俾肄
卷十 第 8a 页
业其中且为庙像先圣先贤以春秋旦望奠谒如学官法念不
可无以示永久爰状其事走京师请奎章阁侍书学士内翰虞
公为之记公方有大论撰未暇如君琪请乃以状授溍俾执笔
而书之溍惟古之施教导民有本有原必由乡以达于国是以
六乡之吏去民愈近者为教愈详一岁之中州长之属民读法
者四党正七族师十有四而闾胥则无时焉若夫二十五家之
闾则又有门塾以仕焉而巳者为之左右师虽闾胥弗亲也故
上之教不烦而民之为士者恒足赖故其诗曰攸介攸止烝我
髦士人生其时独何幸欤今郡邑用著令既咸得立学承宣德
意而崇厉之厥有师帅而乡闾之教希阔弗讲虽有朴茂之质
何以培其根而达其支也哉君琪不自耀其材以取显仕而主
昌平之候馆固非有长民者之责乃能汲汲焉图所以私淑其
卷十 第 8b 页
人如此可谓有志于古矣昔者鲁修泮宫而春秋不书说者类
曰此有国之常事尔君琪之为盖礼之以义起而出于常事之
外者也可无书乎凡庙学总为屋若干楹费钱若干缗经始于
至顺二年春二月而落成于秋八月翰林直学士赵公子昌与
君琪居相望实有以相之其来请记则冬十有二月也
 文学书院田记
昔州县未有学儒先或择胜地建精舍以讲授为政者辄就而
褒美之号曰书院宋初天下四书院而已然惟白鹿睢阳之有
田仅见于传记皆上之人以是而厚其养未有以一乡之善士
专任其事者其后命州县咸立学而学校之官遍于天下书院
之创置亦日增多我 朝尊右儒术以风厉乎海内闻者莫不
知劝有力而好事之家往往构广厦以崇祀事辍良田以丰廪
卷十 第 9a 页
食其为书院者遂与州县学委立而布满于四方既奉濂洛乾
淳二三大儒以为先贤而于前代名臣山林高蹈之士有所弗
遗凡尸而祝之者非其仕国则其乡邑也孔子之门从游三千
速肖七十独子游为吴人今常熟州实其所居里南州之先贤
孰有加于子游者乎寥寥千载莫有能表显之者州故为县时
孙公应时知县事尝为位于学官讲舍之西偏率学士大夫及
其子弟行释菜礼而未克为专祠后百五十年为今至顺二年
州人曹君始出私钱买地作祠宇而辟论堂于其后列斋庐于
其旁有司因为请于中书设师弟子员而揭以新额曰文学书
院曹君既赡以田一千六百亩有奇恐旱乾水溢之不虞益卑
以田二千六百亩有奇其田有苗税而无力役春秋之事得不
匮乏为士者亦有所蒙赖而得以藏脩游息于其间爰状其实
卷十 第 9b 页
属溍记之溍窃观孙公举旷古之缺典意甚美而为事蕳略特
以先师朱子之记而见称于人曹君乃能不爱其所有而汲汲
焉致力于孙公之所不及固巳不易以一乡之善士而专任乐
育人材之责亦古所无顾欲以溍之蒙陋嗣为之记而自附于
朱子之末安敢犯是不韪哉惟朱子之文天下学者莫不家传
人诵之况为其州之士而群居于此岂无闻其绪言而兴起者
诚能相与勉焉朝益暮习而无苟利乎为养之厚必有异乎今
世之所谓文学而不为昔人之所谓贱儒此则朱子之所望于
来者溍无庸以剿说为也
  傅氏义田记
乌伤之北鄙有义门者里人傅氏之居也傅氏之长曰某过予
而言曰家故有田四百亩合族而食五世矣以群从子姓之蕃
卷十 第 10a 页
衍也岁率用八亩之入食一人而籍其馀可当十人之食以给
宾祭百须之费吾惧夫久且弗继而无以善其后也吾竭吾私
焉耳矣盖得田凡若干亩别储其入为子本而权其奇赢俟它
日更购田以附益焉是不可无告来裔使成吾志以惟子也请
嗟乎义之名孰从生乎亲亲仁也因时制宜义也礼之所由起
也盖予闻之古之制礼者为之井田以同其利为之比闾族党
以均其安夫然后教以有急相赒有喜相庆死丧相恤疾病相
养犹患其未足以劝亲亲也于是乎有宗法焉而非会居聚食
之谓也服穷于缌而同姓杀于袒免是以祖迁于上圣人莫能
存也宗易于下圣人莫能止也戚也而日以疏势也系之以姓
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则是疏可使戚也其所因者本也循
其势故教易行达其本故道可久圣人恶有术以强合之哉大
卷十 第 10b 页
雅曰饮之食之君之宗之王者之大政也田制坏宗道废仁人
孝子不得由乎先王之礼之盛而各以意行之假区区生养之
具以收圣人之所不能合夫亦有取其义云尔也充其义而仁
不可胜用也记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在乎勿
替引之而巳书而归之俾刻诸石岂非其所望以扶吾义于百
世而弗坠者耶旌异之实存乎旧记条约之凡具于碑阴兹不

 汤氏义田记
汤氏在龙泉为钜族宋南渡时岐国公思退以文章家致位宰
相族益著岐公之伯祖太中大夫稻后九世是为武翼大夫大
莭武翼生望以父荫让其弟始不有世禄有子曰镛字伯韶生
十三年而德祐失国遂隐不仕人称之曰石屋处士云处士君
卷十 第 11a 页
既不仕则混迹民间务为生产作业家以苟完自奉甚蕳薄而
乐振人之穷急谓仁民爱物宜始于亲亲乃置义田以赡同族
其为田二百亩岁可得谷四百石择族人廉谨而有干局者俾
任其出纳月给人五斗有丧者二石葬则半之产子者一石再
有子则倍之子始入学予钱三十缗嫁女如入学之数娶妇则
减三之一年七十者每岁帛一匹能自业者弗预不知检饬而
有子弟之过者罢之大略仿范文正公之成规而微有所损益
其为施贫活族之义则无以异也盖范公有志于是者三十年
暨出临方面入践政途位充而禄厚始克终其志岐公方贵显
时未及为而处士君乃以一布衣为之可谓难也巳然尝观三
王之民皆有常业食饮服用之须不必仰于人而后具公卿大
夫所受田禄亦有等差而不得过其制安所取羡田以为相赒
卷十 第 11b 页
相恤之资乎若夫合族之道又非衣食于我之谓也厥今田制
之坏宗道之废亦巳久矣有能以义起礼而崇其恩爱于服穷
亲竭之馀不愈难哉处士君三子长滨次溱次京溱不幸先卒
滨与京是继是述弗懈益虔而京不远数百里走钱唐求予书
其事于石以告后人俾勿坠孝子仁人之用心何其深且远欤
是固予所喜闻而乐书者也处士君之言行前进士叶岘既以
铭其墓兹不复云
 鄞县义役记
浙水东州县隶庆元大府者六凡所入田租鄞以一县当其什
五诸名额及非时之须称是取民为最夥而其为县在钜海上
号东南一都会牧伯守将若它司以转漕市易盐䇲之利有事
于海者悉涖治其处一切趣办用民为最繁富者巧自辟匿贫
卷十 第 12a 页
者日削而弗继吏鳃鳃焉惟期会之或后为惧而公私交病矣
天台周君之为丞也会 国家申严役法豪右以它名数自占
者母敢弗与周侯进父老具宣德意且教之为义役于是县西
南五十里林村之民次当受役者三十有五家首相与谋视物
力之薄厚各捐巳橐得钱七千五百缗为子本推执事者五人
操其奇赢以供百役之费而存其母常勿绝复推其五人日诣
有司以听徵令岁终则更休焉厥既条上于县周君合长佐白
状大府而定其要束因廷酌父老以为众劝旁乡比井争慕为
之其致力也均其待事也易奸胥悍卒不得舞手其间而民益
忘为役之勤其效可睹矣周君以秩满去父老过予而请曰愿
有纪庶几夫嗣为政者知有以相之俾后之人母弃其成也昔
者孔子称子产使民也义夫义也者固古之所以使民也今也
卷十 第 12b 页
田里之人不爱其力相率以听于有司而谓之义役非上之人
以义使之而能然哉是盖子产之所以为郑而孔子之所与也
其孰得而废之然则可托以永久者有不在予文矣周君名仔
延祐五年进士其来以七年二月而义役行于至治元年正
月其去以三年三月云
  邵氏义塾记
华亭邵君天骥家于县西南六十里自号翠岩处士遗荣弗居
而志在泽物遇其乡之人委曲纤悉一以惠利不自谓若是为
已足又将使之脩其孝悌忠信而为士君子之归患夫去庠序
之远而其子弟无所于学乃捐私钱即所居之旁辟义塾赡以
胥浦风泾仙山三乡之田二百十八亩有奇礼名士主其席聚
里中之俊秀而教育之二子弥远弥坚咸克成其志而力相其
卷十 第 13a 页
事处士君既以高寿终而弥坚亦卒弥远老矣惧来者或堕其
成则刋其田之步亩乡落以状白于官示不敢有且求予记之
传曰家有塾非家各有塾也二十五家为闾乃有塾以有道有
德者为之师而闾中子弟无不学焉党之有庠遂之有序盖岁
时属民行射饮读教法正齿位之所也为士者固不必常在其
间而其为闾塾者则无地而无之故其诗曰攸介攸止烝我髦
士民生其时抑何幸欤三代而下礼缺学废以汉唐之盛而郡
县不皆有学虽或有之而设置不常宋制惟藩镇乃得立学其
后用执政大臣之请而学始遍于郡县我 朝因之自京师至
于偏州下邑海陬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有学凡所以嘉惠
而振饬之视昔有加可谓备矣然以郡守县令为民师帅者恒
迫于职务之繁而不得专意教事其以礼属民仅若有见于春
卷十 第 13b 页
秋二仲与月之旦望况夫里居之远于州邑者欲以时会于庠
序而瞻其礼容聆其言论且不可得非其乡之善士以义起礼
采古人建塾之遗意以为私淑之地则秀民之能为士者果何
赖乎处士君诚所谓一乡之善士而乡之秀民赖之以为士者
也君今巳不可作而其嗣人能迓续之如君之存弦诵之声久
而愈振将见藏脩游息于斯者皆得以培其根而达其支成其
材而就其实它日必有能以幼之所学为壮之所行而措诸事
业者矣至是然后为学之成而可以见君父子有功于斯文岂
不伟哉义塾创于元统二年之夏四月其来谒记则至正二年
之秋九月也
  戴氏义塾记
嘉兴郡城东北六十里曰白牛镇居人数百家为其乡之望者
卷十 第 14a 页
曰旸谷处士戴氏讳某患镇学之弗立而后生小子无所受教
规创义塾以私淑乎里人有志未遂而没后二十年其子曰光
远始因其经画之素度地于镇东若干步广袤可二十亩而赢
程土物略基址考正面势石匠蕳材揆日兴作先圣先师之殿
峙其中论堂踞其后斋庐翼其旁邃庑穹门下至庖湢库庾直
舍之属为屋总四十有五间陶甓黝垩缜壮而不华图史之藏
什器之须纤悉毕备周以缭垣环以幽篁佳木花径果蹊而潴
其流泉为芰荷菰蒲之区又十亩不啻起至正某年某月讫七
年某月而告成八年春二月乃延儒师招来学用仲丁行舍萌
之礼退即讲席俾序进而请业焉四斋职教者各一人生员恒
百五十人割上腴之田五百亩以赡之既卒成前人之志又将
有昭示于后人而图其永久于是慈溪黄伯成甫以高文宿德
卷十 第 14b 页
主领教事伻来求予记之予闻昔人有言惠有术也养有道也
惠不在丰而在乎不费养不在大而在乎不穷丰而多费是知
爱于彼而不知爱于此非其术也大而易穷是知爱于今而不
知爱于后非其道也惟其不费故可尚也惟其不穷故可贵也
戴氏父子其深知夫惠之之术养之之道矣乎古者五家为比
五比为闾门侧之两堂为塾大夫士老而不仕坐其间为左右
师合闾中之子弟而教焉今之义塾犹有其遗意若夫屋室之
多为间至四十有五则不止于门侧之两堂学徒之众为员至
百有五十则不止于二十五家之子弟是皆非古之所有其为
惠也丰矣古者步百为亩而以百亩为一夫之私田民无不受
田之家而士不必仰给于学今卑以田五百亩则十家之产也
而况今一亩为步至于二百四十又不止十家之产而已是则
卷十 第 15a 页
出于古之所无其为养也大矣天之生人也莫不赋以仁义礼
智之性圣贤与涂人本无以异因其根于心者使之亲师取友
朝益暮习而日趍于善逮夫深造而自得皆其本然之固有初
非损于此以益于彼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物之聚也有数而其
用也易耗虽封君之富欲以万钟为弟子之养尚恐廪人之粟
有时而弗继今乃欲以布衣养徒之事自任而致其力焉使之
因地之利岁取之而不竭利于今者有以施及于后斯不亦养
而不穷乎盖设教必有先后次第此特导以幼学之莭而养其
良知之本云尔它日由是而以俊选论于乡以贤能登于天府
授之以政将见利泽之加于人为惠益丰为养益大戴氏父子
之功奚独善于一乡而止乎按郡乘宋名臣陈公舜俞其地人
也举进士应制科皆在前列以山阴宰召试馆职不就而上书
卷十 第 15b 页
力诋青苗法忤执政意谪为监当官公以直道自信无所回挠
每跨犊往来山中自号白牛居士人遂以名其故里诸生息斯
游斯仰企前脩仪刑未远诚有所感慕而兴起安知无如公者
出于其间戴氏父子且与之同不朽矣此又予所厚望也庸因
记事而并志之以俟焉
  沈氏义庄记
湖之归安东七十里是为花城其乡之好义者曰沈君家故业
儒君之父处士公遗外声利不有仕禄而乐出私财以振人之
急谓亲亲仁民宜有本末次第首图创义塾义㽵以教养其族
人未及就绪而殁君以为前人之志不可不续爰以至顺辛未
捐田五百亩建义塾搆殿宇妥先圣先师像其中以春秋修释
奠之仪辟讲舍斋庐延宿儒为之师而聚族之子弟俾随材以
卷十 第 16a 页
受业乡人来学者弗拒也寻复以至正乙酉捐田五百亩即义
塾之南立义庄屋以间计者若干岁取其田之所入以实之择
族中之长且贤者同主其出纳贫无以给昏丧诸费者量薄厚
之宜制隆杀之等而周给焉大抵本于昔人之成规而微有所
损益惧来者弗克嗣其志则以闻于外宰相执政及部使者咸
报如所请沈君既求里之寓公记其义塾而义庄未之有记乃
叙次其事以属笔于予古之有国家者必度田授民以厚其生
立宗收族以教之亲爱自其法不行于后世而民之失其养者
日多风俗亦日衰薄然而万古一心万心一理田制坏而此心
不与之俱坏宗道废而此心不与之俱废仁人君子苟充其一
念之良心推吾有馀资彼不足使得遂其生而发其油然亲爱
之心岂非礼之以义起者哉是则生乎千载之下犹为三代之
卷十 第 16b 页
民也传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有能慕沈君之
为而兴起焉将见人各亲其亲而同宇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
矣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善继善述者所宜尽心也戚戚兄弟莫
远具迩秉彝之良心谁独无之予弗辞而为之记者匪徒以勖
沈君之后人纂承而勿坠亦以为富而好礼者之劝也沈君名
野先字进之今为进义校尉江浙财赋都总管府照磨云
  诸暨州乡贡进士题名记
溍佐诸暨之明年州人士有同升于春官而旅进于
天子之廷者其调补而归也学正陈继龙既合乡荐之士为题
名而虚其左以俟且属溍记之溍惟
国朝以科目取士著于令
列圣相承守之如一上以继志述事下以立邦家太平之基甚
卷十 第 17a 页
盛德也越于东南号称都会异时人材辈出起进士至宰相者
有之自版图入职方章逢之流相与蹈咏为日已久如种待穫适
惟其时是以 诏下之日莫不争翔竞奋以自厕于英隽之列
独是州阅十年而偕计吏第奉常者始接踵而起后先相望滋
不乏人其科级之优又旁州比县所未有也惟其发也不亟故
其就也愈伟则其进也孰禦焉虽然士非科目不能以自达至
其措诸行事足以被今而垂后者恒有在乎科目之外苟徒誇
荣侈盛而以为稽古之所蒙岂贤师儒昭示 上德风厉学者
之意哉肆成人有德溍与诸君子求无怍焉可也小子有造溍
于承学之士盖日望之
  南山题名记
婺之宦学于杭者每岁暮春必相率之南山展谒乡先达故宋
卷十 第 17b 页
兵部侍郎胡公墓仍即其庙食之所致祭焉竣事遂饮于西湖
舟中以叙州里之好大德八年春三月癸亥会者四十有四人
魏国赵文敏公时方以集贤直学士领儒台溍幸获从先生长
者之后而趍走于公履屐之末逮今三十有九年乃以非才补
公故处暇日从乡僧游龙井睹公旧题而与道其故事咸谓不
可久废而莫之举亟以白于宣政副使王公合同郡大夫士暨
方外交四十有一人以至正二年春二月癸亥复会于南山追
数向之四十有四人存者殆无几或显融于中朝或随牒调补
于远方或已倦游归休于家林惟溍忝有禄食于此而得齿兹
盛集未知后三十有九年今之四十有一人重来者谁欤古人
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题名之所为作也诸公谓溍宜
题识其首是用弗让而直书其岁月以俟后之览者焉
卷十 第 18a 页
  天目山祷雨记
至正二年夏四月不两江浙行中书省宰执都司亲祷于杭之
宗阳宫俾真人唐永年为作符檄朱书铁简命道士持诣天目
山祈灵于两龙祠仍遣吏同临安于潜两县长贰奉香币以从
十五日乙卯抵太微盖元洞天至道宫白于灵济显泽昭德圣
烈王千六日丙辰黎明以楮镪藉疏状符檄投诸龙池疏状符
檄皆逆流北上俄若有启其封而展之者至洞口遂与所投铁
简俱沉水中已而阴云四起下山甫一里雨随至亭午抵玄霤
山真庆观白于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之神以楮镪藉符檄
铁简投诸龙井如前仪符檄独浮不下或谓此天妃祠而缄题
云玄霤龙王宜其弗纳乃以意默谢封忽自启而沉还至于潜
县𪠘雷雨大作润泽所被合境告足爰命儒学提举黄溍直书
卷十 第 18b 页
其事光扬神休二十日庚申谨记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