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八 续藁五
 碑文
  上都大龙光华严寺碑
至正七年夏四月
天子时巡上京今中书左丞相太平时为平章政事一日入奏
于便殿 上问龙光华严寺创建于
世祖践阼之初何以久而犹有所未备对曰此无它由其役殷
费钜而财用弗继耳其年秋八月 回銮次三十里店谕
旨中书赐以钞十万缗给其营缮之费仍令寺僧护视属役勿
以诿于有司住持比丘惟足钦承 睿旨亲率其徒鸠材僝工
诹日庀事经画指授而程督相劳之靡敢弗虔轮奂之美丹碧
交辉宝幡华座严奉如式在其教所宜有者纤悉完具明年秋
卷八 第 1b 页
八月 大驾南还复至三十里店丞相以讫役闻请 敕词臣
著于石章以纪成绩 制曰可事下翰林以命臣溍臣溍谨按
惟足所述事状
世祖皇帝始在潜邸驻军和林念 国家龙兴朔漠奄有万邦
声教所覃地大且远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爰相地于
桓州东滦河北之龙冈建开平府首于城中乾艮二隅造两佛
刹曰大乾元寺曰大龙光华严寺龙光华严则以传菩提达摩
之学者居之
世祖正位宸极采古者两京之制 诏以大兴为大都开平为
上都钧天帝所上应紫微羽卫句陈周庐千列而兹寺尚仍其
旧未有所改作
仁宗在东宫躬戾其宇下左右顾瞻惧弗称
卷八 第 2a 页
世祖致崇极于觉皇之意俾有司斥而大之
英宗嗣位万几之暇数尝临幸谓五方佛像在
世祖时因感异梦而迎致于兹命于故大殿之南别作前殿以
妥奉焉且赐以吴中上腴之田一万亩使赡其众然自经始以
来更涉累朝历九十馀年逮
今天子特轸 圣情图终 先志乃克因旧为新而讫考其成
帝力所加固非一朝一夕之积其成之也盖自有时夫岂偶然
哉寺之开山初祖曰至温与故太师刘文正公秉忠友善有志
气而深于谋略
世祖甚器重之温六传至维寿以道行文学受知
英宗制授大司徒寿传弘琛琛传妙桂今惟足则挂之法嗣也
自报恩来补其处云臣溍窃观昔之有国家者莫不参用真乘
卷八 第 2b 页
助宣皇度广资胜利昭荐国釐故凡赤县神州必有禅林法窟
我世祖皇帝所以维持亿万年太平之基者规模宏远矣
列圣相承以迄于今扶植而振起之将欲与之相为悠久是诚
不宜无以诏于方来谨序次其本末而为之铭曰
龙冈之原滦水之浒度关而北兹惟天府肇启
帝京自我
皇祖克宅其中下临九土金轮既御法幢斯竖普为人天作大
福聚如游化城共趋宝所沉沉华构奚啻百堵奥殿广堂有楹
惟旅架以虹梁承以龟础有飞其榱有网其户廓为夷庭延为
行宁峙为穹门周为邃庑经之营之荐更寒暑圣子神孙缵承
遗绪逮今
皇上不忘继序俯垂清问温其天语蔽自渊衷便蕃锡予召彼
卷八 第 3a 页
役徒赴我鼛鼓群工荐技风斤月斧金碧焜煌万目咸睹灵山
一会俨然故宇瞻之在前瑜珈五部玉豪金相如日当午神帝
龙君后先参扈天魔恐怖曰有禦侮栖经于匦县钟于虡息有
室庐食有庖庾胜缘毕具宗风载举增崇上化翕受多祜岁时
省方鸣銮树羽宗盟戚畹班行文武企望属车奔走俯偻大家
右族豪商钜贾广众稠人下及寒窭猋至景从廛居野处洪纤
高下一云所雨稽首度门永有依怙于万斯年奉我
明主词臣作颂诞告终古
  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承恩阁碑
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住持比丘悟光创建承恩阁成使以状来
请书其岁月刋之兹碑以示永久盖自双林唱灭像教东流有
国家者咸知信向而无能若我朝之致其隆极者凡九州四海
卷八 第 3b 页
名山福聚至于遐陬绝域万里之外灵踪异迹靡不搜访而加
礼焉矧惟兹山乃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之所止宜其蒙被
帝力尊崇侈大非它山所得而比伦也舍利始出于西晋历宋
梁陈唐五代暨宋其随机赴感发祥现瑞殊胜希有考诸传记
所述可见巳
世祖皇帝底定南服而兹山入于职方首命奉迎宝塔妥安于
内苑之万岁山上都之龙光华严大都之圣寿万安诸大刹及
诸官署置十六坛埸 车驾亲临瞻敬于圣寿万安百宝光明
从坛而起高贯寺塔遥烛禁庭 皇情大悦亟命护送还山仍
赐以名香金币敕行中书宰臣郡长吏增构殿宇高深雄丽视
昔加倍四众莫不抃跃欣庆得未曾有
列圣相承逮
卷八 第 4a 页
今天子岁时函香遣使赐予尤渥会法席偶虚而寺几废今太
尉纳麟公时为行宣政使求可任其事者于是光由平江之开
元来补其处至正二年七月也光既重新门庑殿堂库庾庖湢
之属且尽复豪家所㩀诸庄田土园林而资以为奉养者一无
所缺学徒云集内外不下千人光以为寺之所宜有幸已毕具
而 天使下临祗肃无所乃出 上所赐白金为两二百市材
僦工造杰阁以严使命列楹若干架霤若干屋之以间计者七
其崇若干尺广加其崇若干尺脩去其广若干尺飞榱步檐方
棂曲槛悉称其度名之曰承恩之阁上设像座而即其下为传
宗之堂后为方丈之室费有不给则继以经用之馀赀民不知
而官不与焉庀役于九年之冬讫功于十年之春前人未及为
而今为之其作始之自固不可不书也昔大觉禅师怀琏归老
卷八 第 4b 页
兹山于其君之赐有所弗受不欲以已易物也光独汲汲焉图
所以彰吾君之赐如恐弗及不忘以下报上也琏之辞让光之
恭敬同出于儒者之所谓礼则其为道宜亦无不同也所可书
者岂直经度之勤营缔之美而巳哉光蜀人族某氏别号雪窗
云铭曰
佛之真身遍一切处非灭而灭非住而住金瓶宝箧八万四千
兹惟其一留镇人间粤自 先朝逮今
圣世星轺络绎香为佛事椟有金贝篚有绮缯侑以多仪用荐
德馨因果不殊财法交施受用见闻同增福慧大恩莫报
君赐未彰荷负有人不敢怠遑乃择嘉辰开宝楼阁炽然建立
无作而作华幡珠网像座中严龙光下贲人天具瞻三轮既空
莫非实相知报佛恩则为报上史臣作颂来者是徵于万斯年
卷八 第 5a 页
弥谨其承
  故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国信使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上柱国追封闽国公谥忠悯王公祠堂碑
至元十五年秋七月闽国王公以福建道宣抚使觐于上京
世祖皇帝与语大悦朝退首命左丞张公即公寓邸传 旨询
日本事公对以日本蕞尔岛夷不足烦 天讨因画招徕之策
以进深契 上衷将使预闻国政公恳辞乃降金虎符授公中
奉大夫刑部尚书福建道宣慰使兼提刑按察使仍为御便殿
曲宴以遣之俾左丞吕公为公起舞沾醉而止公既还治闽中
具宣 德意十六年夏五月举家入朝明年正旦 上眷礼有
加擢户部尚书数奏事称 旨尝命之坐而辍 御膳以赐以
廷辩薄百官俸非便忤权臣意丐外十九年春二月拜正奉大
卷八 第 5b 页
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将之官江西即政事堂条陈二十四
事丞相齐鲁国文忠公大喜恨得公晚留公母行二十一年春
正月进对言日本未易以力服而可以计取诚令臣得备一介
之使以招徕之事成可无残民匮财即事不成亦无损国威重
上嘉纳之因以公为国信使凡所须一惟公意公以为臣他无
所须秪须一印佩之择参佐数辈奉 诏书以行足矣有
旨命公视草且赐公玉环连绦纳瑟瑟𫀆帽靴马鞍各一俾丞
相善护视公妻子之留质京师者公既陛辞以夏四月发庆元
五月抵耽罗耽罗人或劝公勿䡖往公不听秋七月至日本境
上先令持旗榜谕其国中并移书国主及用事者日本遣来郊
迎甚设请遂以 诏书入辛卯望舣舟对马岛丙夜俄有举火
噪欢岛上者公竟遇害而薨得年五十有六夫人叶氏携诸孤
卷八 第 6a 页
跣哭赴愬 阙下 上闻讣震悼命须其家衣廪如故给夫人
驿劵乘官舸五南还䆒其事寻谥公敬悯侯录其季子从仕郎
南剑路顺昌县尹都中为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即平
江赐宅一区田八千亩厥后都中累迁荆湖北道宣慰副使言
公虽已得谥而爵秩未称有司以闻
仁宗皇帝览其奏皇庆元年春三月 诏加赠公荣禄大夫平
章政事上柱国追封闽国公改谥忠悯于是夫人亦从公爵封
闽国太夫人既以告其第太夫人母子相与感泣惧无以昭
上恩侈前烈爰卜吴县至德乡白莲桥之西二百步构堂肖公
像而祠焉公姓王氏讳积翁字良存其先光之固始人世为宋
官族高祖讳戬赠太保高祖妣陈氏东莱郡夫人太保南渡时
尝仕闽因家焉故又为福之长溪人曾祖讳椿赠太傅曾祖妣
卷八 第 6b 页
陈氏通义郡夫人林氏平原郡夫人祖讳万全登淳熙二年进
士第任处州青田县令赠太师祖妣林氏信卫国夫人考讳方
大赠少保妣陈氏颖川郡夫人初少保无子祷于显应崔府君
之神而生公性至孝博学工为文辞年十八领国子举明年用
叔父参知政事忠文公伯大荫补承务郎调监严州都酒务故
宰相吴公潜分阃四明辟奉国军节度推官改沿海制置大使
司干办公事累数十年不决之讼悉以诿之凡所剖析三百馀
事有平心录四卷除提领户部犒赏所检察官贻书漕使赵公
与訔捐和平十二酒库积逋十七万和平三百家为之少苏马
公光祖以执政尹天府辟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奉朝旨决六
县狱单车夜至馀杭阅狱囚一百七十悉得其情当坐者仅数
人馀皆平民明日召县官尽释之所平反他邑疑狱全活甚众
卷八 第 7a 页
辟淮东总领所措置籴买官改江东转运司干办公事用举者
改秩差知富阳县治办为诸邑最皇族有纵家僮杀人者论如
法无少贷人尤快之秩满堂除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力请宽
版曹催科之限东南诸郡咸便之除监左藏封桩上库差通判
临安府除提辖文思院主管诸军审计院迁太府寺丞兵部郎
官出知徽州兼都督兵马府参议官军帅李诠㩀城谋为变势
张甚公以计柔服之且施恩信离其党民恃以无恐加兵部侍
郎仍旧任俄除江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改福建路提点刑狱
行次永嘉复以为天下兵马都元帅益王府司马辞不就改知
南剑州兼福建路提点刑狱兼招捕使进兵部尚书除宝章阁
学士福建路制置使兼职仍旧于是德祐内附三宫已北上而
景炎新造未久又航海去乃抵福州行省以八郡图籍上之行
卷八 第 7b 页
省承制以公知建宁府寻充福建道宣抚副使部将李雄挟淮
兵为辞杀同知宣抚司事潜说友而屠其家公收潜尸为治后
事且以计绐雄而厚结其麾下因大阅擒雄诛之以功升宣抚
使福州路总管兼府尹兼提刑按察使巳而淮兵乱复作公率
郡民捕其党悉斩以徇闽生齿数十百万卒赖以完亡何而入
觐乡国之人至今思之公夫人曰陈氏曰林氏皆封安人先卒
曰叶氏今闽国太夫人也其为比丘尼而在者曰圆明静慧慈
照大师住持杭州明慧寺搠思丹巳卒者曰宏宗圆明佛曰大
师住持平江妙湛寺普贵子男七人曰时中易名为僧以卒馀
悉以公奏补官曰琦明威将军同知肇庆路揔管府事曰权中
从仕郎同知循州事曰升中从仕郎宁海县尹皆卒曰建中从
仕郎建安县尹闽国太夫人出也从太夫人留质而归卒于维
卷八 第 8a 页
杨驿无子以都中之子某为其后曰端中从仕郎尤溪县尹亦
卒曰都中今正议大夫两浙都转运盐使女六人四适名门二
为尼孙男七人女四人曾孙男五人女一人堂成后三年都中
以太夫人之命来徵文将刋之兹碑溍窃惟公之忘身殉国亦
既蕳在 帝心而足以暴白于天下太夫人勤恳壹意为天所
祐年几八帙貌端神泽福祉未艾正议又以材猷德望向用于
时有光于前人盖人纪之大者三公之为臣太夫人之为妇正
议之为子可谓尽之矣欲勿书得乎太夫人之弟茂辰尝以公
荐为武德将军管军揔管公之殁也为之七走京师而致力于
祠事尤悉亦有功于王氏而可书者也其铭曰
于赫
世祖总揽群雄委质自奋时惟王公千载之逢由一言始归护
卷八 第 8b 页
全闽惟
天子使相彼林林孰完其生繄公是怙弗震弗惊乃畴民庸乃
践朝著乃启乃沃乃居政路蠢兹岛夷敢有不恭抗言请使出
次于东溟波浩浩其下不测长风大帆万里一息天声所加咿
嗢睢盱鞬櫜帞首頫伏路隅煌煌英荡使事有指庶公其归赤
舄几几胡蹈大难而以讣闻舍生取义哀动
帝宸疏封进爵易名节惠于饰其终罔不备至公则远矣遗烈
不泯孰其承之惟后有人一亩之宫百世之祀丽牲有碑刻示
无止
  故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
  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
  文忠张公祠堂碑
卷八 第 9a 页
故滨国文忠张公家济南而其别墅在历城县北十里华不注
鹊山之阳历山之阴号曰云㽵公自参议中书省事退休其中
者垂十年至治泰定之问 诏使沓至皆坚卧不起
文皇御极以翰林侍读学士召未至改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
史中丞公乃幡然就道时公年甫六十到官仅三阅月而薨于
位天历二年七月壬午也始公尝谓吾居云㽵而乐且密迩吾
先世大墓吾死必以昭穆序葬而于是乎祠焉九月丙辰公嗣
子今秘书郎引遵治命奉柩以葬而以清河郡夫人郭氏祔至
顺二年三月戊子乃作祠堂凡屋之为间者四堂居其三而室
居其一妥神有位物器备完岁时蒇事馈奠惟谨以溍忝缀公
门生之末俾有述以告来者溍窃惟公初尹堂邑抚人有恩用
狱不失有罪能使豪彊詟伏而盗贼化为良民为御史则抗言
卷八 第 9b 页
尚书省不可立其变更法度易置官府将厉天下且擅除御史
大夫中丞非 祖宗故事疏时政之弊万馀言力拄权奸几蹈
祸而不悔在中书则諌止内廷灯山之戏卒以忠直受上赏暨
执法西台属关右荐饥一以荒政为己任有祷于神其应如响
乃倾私橐斥公帑 奏请大发钱粟下输米授爵之令用便宜
通钞法以来商旅由是人始得食至于疾病死亡皆具为区处
虑有司怠于奉行则分遣察官临视之委曲纤悉竭尽其力赖
以少苏者虽甚众而公竟以忧劳悲感奄及于大故捐馆之日
奉元鼓楼梁木自坏济南里第有光若陨星者民之无禄庸非
天乎事闻 制赠公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
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曰文忠恤典之优异
先帝悯悼深矣公所学务致于实用而一语一默之细亦无所
卷八 第 10a 页

仁宗时公居礼部为侍郎尚书雨持文枋克广贤路深契
上衷新进士衔刺来谒辄拒不与为礼书方寸𥿄令阍人谕之
曰但思报国无以私谢为也所撰著施于 朝廷行于四方万
里人莫不传诵之盖公之莅民政多卓异宜如循吏之立祠直
道以匡君而勤事以死宜如功臣之祭于大烝文学论议存乎
淑艾之私宜如先贤之祀于学固非其家所得而专也然以公
居此为最久从容去就之际闻者至今为之咨嗟叹息过而见
其平生钓游处池深木寒犹将低佪不忍去况登斯堂而仰公
之遗风馀烈可使贪夫廉懦夫立其于名教殆非小补尸而祝
之岂独仁人孝子用以厚其亲哉溍既不敢辞而序其槩复为
铭以系焉公讳养浩字希孟世次官阀行事之详有传在史氏
卷八 第 10b 页
今皇上又申敕词臣勒诸石章昭揭墓隧矣非有关于祠事者
此不著铭曰
瞻彼乐郊齐山两间山之幽幽水清且涟孰遄公归而止于此
使者在门公不为起止非无所行也以时
大君有命贲然来思曰予赤子汝饥予哺庶几当宁宽是西顾
尽瘁以仕不有其躬神游故墟有宁一宫公像在斯皇皇卷服
生气凛焉过者必肃
 记
  丞相冀宁文忠王祠堂记
故丞相冀宁文忠王以至正七年秋九月十八日丁巳薨于位
二十六日乙丑祔葬京城和义门外之先茔八年春某月某日
某甲子建祠堂顺宁府宣平县宫家㽵之景贤书院冬十一月
卷八 第 11a 页
十二日甲辰宰执大臣奏事 明仁殿而退谕 上旨俾臣溍
撰王先茔碑铭并以祠堂记命臣溍制其文赐王母弟今大司
农达世贴睦尔使书于石仍 敕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姚庸
篆题其首而刻焉惟
武宗皇帝昔在潜邸出镇朔方故丞相和宁忠献王以宿卫重
臣久侍帷幄 上既嗣大历服忠献遂以佐命元勋入秉国钧
夙兴夜寐勤劳 帝室将寘其家于北土令就高爽而远歊袢
乃以 上所赐宫家㽵之地筑别墅居之而延师教其二子俾
有成立为时名臣即文忠及大司农也里人化之无不悦学忠
献以父老之请为创精舍聚其子弟而教育之有司以状白于
中书卑之额曰㬌贤书院立山长为学者师忠献既殁因作堂
而祠焉其构兴之初
卷八 第 11b 页
今上皇帝特出内帑金钱币物以相其役东朝及中宫致助有
差迨其讫功 上复遣使函香具牢醴以落其成 诏词臣欧
阳玄为之记至是别为堂以祠文忠事闻又命臣溍记之臣溍
窃考古者天子之公卿有大勋劳则祭于大烝后世之庙廷配
享是也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则设庙祧坛墠而祭之后世之群
臣家庙是也传所谓释奠有合有国故则否说者以为国故若
唐虞之有伯夷后夔周之有周公有则自奠之无则合于邻国
今学校各祠其乡之先贤犹有取其遗意也夫唐虞成周固非
有邻国之可合舍夷夔周公而谁欤忠献以雄才伟略出则膺
瓜牙之任入则荷腹心之寄至于处危疑之际不动声色而施
转旋阖辟之功民志以之而定国势以之而安可谓社稷之臣
矣文忠用贵王贱霸之术佐
卷八 第 12a 页
今天子于重熙累洽之馀以亲附百姓镇抚四夷为已任而务
使官得其职物遂其宜虽古良相殆无以过而况前作后述济
美象贤位冠百僚爵超五等是宜配侑于烝尝享祀于庙室岂
乡国之间学校之士所得而专乎其相与尸而祝之者盖以事
夷夔周公之礼事之也臣溍庸因记事推述而论著焉文忠讳
铁木儿达识官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阶开府仪同三司勋
上柱国赠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阶勋皆
如故追封冀宁王谥文忠馀见于前记及 上所赐勋德之碑
者此不具
  明正书院田记
宋南渡后衢之先贤忠简赵公而下六人盖尸祝之旧矣景定
末王侯巳守是邦始谂于朝即故吏所㩀祠地为道院者辟书
卷八 第 12b 页
堂曰明正且以其没入之田百七十有六亩隶焉咸淳间继之
者赵侯孟奎又益以它田六十有三亩祠事以备 国朝因之
建书院额设山长员而兹田之夺于浮屠老氏者什七八有司
漫弗加省也皇庆初
上新即位垂意庠序之事凡田之在学官者冒取有禁于是总
管申侯为阅累岁之讼牒而覈其实悉返所侵田有挟教门檄
来争之者俟弗为动乃赂吏瞰侯在告谬为可疑上其事于宣
阃今山长叶君谨翁白侯破其计而阃复下于郡侯为徵图籍
覆按具有本末田以卒归盖九十年间祠三徙而始有田不二
十年遽失不守又三十馀年乃复叶君念其得之难而保有之
不易也求书于石以图永久溍窃惟三代而降师废民散儒失
其守而夺于二氏者匪直吾疆畎而已矧夫威怵利诱有甚于
卷八 第 13a 页
二氏者乎尝试观马公之在建炎连柱大奸一斥终其身不悔
逮绍兴权臣檀事汪公既坐切直摈弗用赵公竟以不苟合去
相位贬且死至若范刘小汪公委蛇仕止之间又莫或少自挠
是廪焉不可夺者区区之土壤犹外物也贤师帅祗奉 德意
幸惠斯文甚厚繄六君子之胄若士之从叶君登斯堂者敬共
以承事感慕而振饬必有名人杰出其间媲美于前哲夫能宝
其不赀之躯则一物之细有不难守矣溍既为书其槩且道其
所望于诸君如此初田之未复也刘公五世孙衍尝以已田百
亩代其匮汪公五世孙諠亦以已田三十亩相焉至是两家因
捐其田戒子孙勿复有是抑可书巳申侯名月鲁帖木而高丽

  上海县学田记
卷八 第 13b 页
上海由镇为县之三年县始有学又十年学始有田又九年乃
改作学于县东如千步延祐元年冬张侯如砥来涖县事厥既
延见诸生视其居则斋庐未备也庖廪未充也按其籍则田之
析于郡庠若出于是邦之寓公者岁为米不盈四百石惕焉深
惧士失其养而学政之弗举谋大其规制为久远计而未知所
出也上人善能者闻之请入私田四百九十五亩有奇为学官
永业以佐经费侯既纳其请则白状于县而输劵于学主教事
者方君遇以为向之克有学有田不易如此而上人一念之顷
遽能不爱其所有以弛吾乏绝之虑是不宜使后之君子无述
也乃伐石来徵文为记嗟乎大道堕裂九流百家之异趋久矣
是果不可同欤易称同人于野亨而谓同人于宗吝夫与善不
择其类致亨孰大焉施惠而不私其党去吝孰先焉由其通舍
卷八 第 14a 页
其蔽兹所以合异而为同也侯与吾从其有取乎此矣上人亦
尝学于是耶土地之利其末尔窃独嘉乎是举也庶几乎吾圣
人之旨而有非苟同者故为原其大趣而为之记其目之细则
碑阴存焉
  常熟州学田记
常熟故吴地州之西子游宅在焉当孔子时吴通上国巳久北
学宜非一人独子游以身通受业列于七十有七人之间而其
言行见于记录为甚具迨今千有七百馀年生其地而好学能
文者犹彬彬焉风气之厚俗习之盛诚非旁州比县之所及然
自其为县时已有学而所占田多薄瘠以岁之不易也诸生往
往无所仰食学校之养顾出它州县下弦诵之声希阔寂寥前
后为是州若职教事者思有以𥙿之而未知所以为计学之宾
卷八 第 14b 页
老以为州之有力而名好事莫如曹君乃相率造君以为言君
欣然为辍田之可耕者若干亩山之可樵者若干亩以佐之士
之群居聚食始无所乏绝莫不德君之为而愿得予文以记之
予闻古昔授田建学悉有成法民之为士固不必廪于学宫而
大家巨室亦不得有羡田以资施予也自先王之法坏而不可
复见说者盖以为三千之徒聚而食于孔子或又以饮食之人
为子游氏之儒何言之无稽耶今之去孔子曰益以远有能闻
布衣养徒之事而兴起焉可谓难也巳若夫为弟子员而藏脩
息游于斯者皆生于子游之乡而得其风气俗习之美者也苟
无幸乎居之安食之饱而必有事焉将见其处也必无愧乎子
游之文学其出也必无忘乎子游之学道而爱人一箪一瓢不
足为其俭万钟之禄不足为其泰孰得以区区饮食之细厚诬
卷八 第 15a 页
君子也哉是用弗让而为之记以告诸来者云尔曹君名某尝
为某官
  义乌先达题名记
义乌邑庠礼殿之西南故有文昌祠宋先达题名在焉祠废而
石毁已久至正七年春主教事者暨先达诸公之后人始复脩
其祠事而买石重刻寘其中昔我
世祖皇帝既定天下于一万邦黎献共惟
帝臣 特旨以宋咸淳甲戌进士第一王公龙泽为行御史台
监察御史公邑人也乡大夫先生莫不动色胥庆以为科目之
设兹其权舆逮
仁宗皇帝临御伊始承平寖久文运之开适惟其时诞布
诏条光扬 祖训著贡举令以兴贤能法行于延祐之初而兆
卷八 第 15b 页
见于至元之末公之用舍乃科举废兴之几名不称则无以风
厉乎四方蒐其缺轶而表显之不独为一邑之荣观而巳矧今
圣天子在上稽古右文分命儒臣撰定前史因其善恶以寓劝
惩列传所载尽瘁事国如忠蕳宗公正色立朝如文清徐公皆
邑之先达也睹其名而知感慕激发则两公不得专美于前而
后贤之踵武相接又岂止为科举之士哉是宜有以彰千载之盛
际非徒可存一代之故实云尔诗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遗风
馀烈固未泯也又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侪小子敢不勉诸
题名旧刻溍之曾大父左曹公实志之兹俾溍嗣书其重新之
岁月溍不得辞也
  江浙行中书省题名记
昔太史公于汉之将相名臣不皆立传而为之表悉著其氏名
卷八 第 16a 页
岁月使览者尚论其世而有以知其人后世官寺之题名实本
于此故虽偏州下邑无不记诸其厅壁江浙行中书省莅治钱
唐五十又六年题名有记尚矣至正二年夏四月省署燬于灾
而石亦仆今丞相适下车亟使计工程材拓故址植广厦增崇
其壮观以昭示乎等威而未及蒐遗举坠补题名之缺平章政
事康里公视事伊始命掌固考旧椟合前宰执之氏名岁月伐
石而大书深刻焉令溍叙次梗槩以告来者溍幸尝以文字为
职业而效趍走于属部何敢以不敏辞载惟我朝稽古建官以
来厖臣硕辅入则保兹
天子而仪刑乎百辟出则正是国人而屏翰乎四方体貌之尊
内外均一所以耸万民之具瞻折千里之遐冲也今天下为行
省凡十有一而江浙当东南之都会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
卷八 第 16b 页
陆行纷轮杂集所统句吴于越七闽之聚讫于海隅旁连诸蕃
椎结卉裳稽首内向挈兵民二枋而临制于梱外事任至重非
元勋懋德两有文武莫克膺其寄丞相繇中书平章政事进位
端揆来镇兹土纪纲号令焕然聿新群工庶尹奔走率职赐履
所及咸为之改视而易听
皇上嘉其有兴坏起废之初特敕词林宗工作记并书篆以赐
一时宰执大臣都司僚佐亦已衣被昭回之光而流荣耀于无
极若夫题名之设盖他日表将相名臣者之权舆是宜与兰台
秘阁之所纂名山金匮之所储相为经纬氏名岁月之存否所
系甚大岂偏州下邑厅壁所记可槩论乎然窃闻温国司马公
记誎院题名以为居是官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
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有言责者固不容不事斯语充乎是道虽
卷八 第 17a 页
秉国之均任天下之重无难也则其为记又不徒取氏名岁月
之可见而已矧今 圣神抚运钜人并生更进迭兴均其劳佚
犹有虞之九官奋庸于内成周之三后恊心于外画一之治罔
间后先述作之家溯观其时而睹其馀泽之未泯指事载功垂
之竹帛不亦庙堂推美让善追纪前人之盛心也哉
  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题名记
中书之有行省行省之有左右司 国朝之制也盖自唐分三
省肇置都司为尚书丞辖之贰以天下之大百官之众而任是
职者止于十人其选不䡖矣考之六典则其所掌付诸司之事
举正稽违省署符目执直簿以知省内宿直等堇堇数事而巳
位有常员职有常守也今政本一归于中书而以左右两司为
元僚小大之事罔不与闻列曹掾有所关白得持文墨议论相
卷八 第 17b 页
可否佥议既定乃以听都堂之裁决而署行之较之往昔事权
轻重固大不侔其在行省曰郎中曰员外郎曰都事官称命秩
悉视 中朝宰士而恩数无内外之异合左右为一司以兼总
乎六曹而分守无彼此之殊位序巳崇而职务尤剧委任之重
夐绝前比非清方敦实闳敏周通之材莫宜居之由是而历从
班登政地者踵武相望号为宰相之储诚要官之高选也学士
大夫往往观乎题名而指其显融于时能以俊功伟烈自见者
侈为盛世之美谈安可无以考其去来之岁月哉江浙行省左
右司重新于灾燬之馀爰命溍记其题名而刻诸庑下溍窃惟
古之记题名者不特以谨岁月必因其所居之位而寓规诫焉
今之都司上以弥纶乎相业下以纲纪乎曹务至于边隅之阨
塞闾阎之幽隐靡所不当问非若群有司效一官守一职而可
卷八 第 18a 页
以一事名言也庸叙次其设置之沿革以为之记凡参赞之功
有可称述而非题名所能尽记者兹不得而详焉
  监脩国史题名记
宰相之职掌佐
天子正百官于军国之政令无所不统惟领史事则特给印章
别设官属而敕尾以之入衔重其事也昔在
世祖皇帝中统二年翰林学士承旨王公鹗奏请立史局纂脩
先朝实录及辽金二史其国史则请以右丞相史公天泽监脩
上悉从之至元元年始置翰林院十三年乃 制授平章军国
重事耶律公铸监脩国史建官实始于此其后恒以上相专综
监脩之务或并命次相则曰同监脩委任可谓重矣若稽往制
词臣史官班列不同职掌亦异今既合为一院而史事独属之
卷八 第 18b 页
宰相者盖纪录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
礼乐师旅之事诛赏废置之政布在方册垂于万世其所系之
重非它司比抑可知也故凡大拜之后必诹吉视篆于本院厅
壁固宜有其题名然自史公天泽耶律公铸逮脱脱太傅公两
入中书相
今天子九十年间领史事者之官位名氏岁月皆未有所登载
于是院长谋于寮友而访于中书之掌固得右丞相天泽太傅
公而下总 十有 人砻石大书而深刻焉其莫得而详者皆
不著亦阙疑之义也
 翰林国史院题名记
世祖皇帝中统元年初设翰林学士承旨官正三品至元元年
乃建翰林国史院而备学士等官八年院升从二品
卷八 第 19a 页
成宗皇帝大德九年院升正二品
仁宗皇帝亲揽御笔点定置立学士承旨六员学士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直学士各二员皇庆元年院升从一品迄今遵为永
制先是蒙古新字及亦思替非并教习于本院翰林国史集贤
两院合为一仍兼起居淮领会同馆知秘书监而国子学以待
制兼司业兴文署以待制兼令编脩官兼丞俱来隶焉其后新
字既析置翰林院而复立集贤院如故今兴文署已废本院于
起居注会同馆秘书监国子学之事悉无所预回回学士亦省
而亦思替非以待制兼掌之
今上皇帝建宣文阁而不设学士 诏以经筵崇文监皆归于
本院崇文监言其非便而止惟于学士承旨而下摘官判署经
筵之文移顷因纂脩后妃功臣传又以执政兼学士承旨等官
卷八 第 19b 页
而无常员此建置沿革之大略也自中统至元以迄于今题名
久未克立是用蒐罗故牍考其姓名资秩迁次而刻诸石庶来
者有考焉夫题名虽非古而唐宋以来偏州下邑莫不有记矧
以文学侍从之臣于焉萃止安可睹其阙文而弗之讲乎览者
因其人而尚论其世则 国家之声明文物名公大人之遗风
馀烈犹可槩见也僚属参佐具于别刻者此不书
  上都翰林国史院题名记
凡官署咸有题名记之者必述其职分之所当为以寓夫官师
相规之意焉粤自
世祖皇帝作别都于滦阳一游一豫无非事者
列圣相承遵为典常文武百司扈从惟谨翰林国史职在代言
以施命于四方载事以传信于万世
卷八 第 20a 页
天子出御经筵则劝讲进读启沃 圣心退则䌷绎前闻以待
访问任重而地亲 上所识擢必勋阀近臣儒林大老与一时
名人魁士实侍从之高选非他有司比也由至治元年逮今二
十有七年分院题名岁各有记于其职分之所当为论之备矣
兹不复剿取旧说而重陈之第记其官位氏名岁月庶来者有
所于考焉尔盖大驾以至正七年四月十九日发京师五月
十二日驻跸上京八月十三日回銮院长而下除拜则书或将
指而行或赐告而去不悉书也经筵之职曰领曰知曰兼无专
官惟居翰林者独主其文移出纳故合本院与其曹属并列于
左云
  中书省右司题名记
官署之有题名尚矣览之者问其人可以知其政故记之者必
卷八 第 20b 页
本其职分之所宜为以寓夫规警之意而风厉焉乌古孙公其
之为右司郎中也以题名未建命考诸故牍得其氏名岁月将
刻石于庑下未及成而出持闽中部使者节寻复召入参议中
书省事乃属今右司诸公绪成之而俾溍为之记溍窃惟都司
以弥纶省闼为职于事无所不预较之旧制则唐之三省尚书
有左右丞管辖众务而左司右司为之副宋之三省左右丞升
为执政中书门下别设检正之官而尚书之左司右司居其次
逮至我朝政本一出于中书而丞辖检举之职悉归于左右
两司其委注之专前所未有也而况右司所掌付受兵刑之政
最号雄紧而百工之事尤为丛剧岂它有司限于官守而可指
其职分之所宜为以寓夫规警乎虽然今之任是官者皆天下
之选昔人所谓学为宰相者也后之人睹其氏名知所歆慕而
卷八 第 21a 页
奋发焉则其为风厉也大矣庸弗敢辞而谨记之
  上都御史台殿中司题名记
天子时巡上京则宰执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
从 国朝旧典也凡公署必立题名以志其去来之岁月御史
台殿中司之有题名始于至顺三年率皆剡木为方板而书之
至正八年今殿中侍御史野仙护都孛罗铁木而虑其久或蠹
敝乃命代以石大书而深刻焉且俾溍记其作始之自谨按汉
御史大夫有两丞其一曰中丞居殿中兰台外督部刺史内领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亦谓之中执法则居殿中者实
右中丞之职魏以二御史居殿中察非法大朝会则簪白笔侧
陛而坐乃殿中设侍御史之始也其后殊时异制沿革靡常在
唐则兼知库藏出纳宫门内事京畿诸州诸卫兵禁而政务非
卷八 第 21b 页
一在宋则三院并得言事兼察事而官守不分逮我
世祖皇帝至元五年肇建御史台置殿中侍御史二员而以殿
中别为一司正名举职紏察朝仪外廷称庆则对立于龙墀之
下而不与庶僚序列 大驾行幸则毕从于豹尾之中而非若
它官可以更休委任既专地位复密臣僚有所敷奏无不与闻
而其命秩之崇品在第四视唐宋以七品官为之重䡖之不侔
从可知也自非勋贤贵胄秉清方直亮之节夙为众所严惮莫
宜当其选由是而致位卿相未始乏人诚欲使来者知所慕效
而思继其风烈则所托以昭示于永久者曷可缺欤盖物莫寿
于金石然自古及今名垂天壤与国家相为无穷者固不独恃
夫金石以为存也请以是为记可乎是岁 乘舆以五月届滦
阳八月回 銮十月甲子朔记 八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