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第 760a 页
四教义卷第十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
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
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證者不无浅深之
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门。二
空门。三空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圆教虽有
四门而诸大乘经意。多用非空非有门以明
位也。正如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
往虽同细捡不无四门之别。而多用非空非
有门。入不思议解脱也。此义在下自当可见。
若随机利物四门赴缘。皆入不思议解脱。岂
可偏用。但一往明行位义便。事须如此。是
卷十一 第 760b 页 T46-0760.png
以今明圆教次位。正约非空非有门以辨也。
就此为五意者。一简别圆二教明位不同。
二正明圆教辨位。三引众经论證。四料简。五
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简别圆两教
明位不同者。圆教既诠圆理。菩萨禀教圆断
五住之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是则教圆理
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不同别
教具如前说。今略更用五义。释别圆两教不
同之相也。一约断无明判位高下不同。二约
断界内界外见思不同。三约断不断不同。四
约位明法门别圆不同。五约位通不通不同。
一约断无明判高下不同者。若别教明位。
同三十心断界内结尽。即伏界外无明。至回
向后心。初地方发真智断无明一品。乃至断
十品名为十地。等觉后心断无明方尽。妙觉
常果萧然累外无所断也。此如前说。若圆教
所明。从初随喜心。修一心三观入十信位。断
界内惑尽。即伏界外无明。十住初心即发真
智。断无明住地初品。从此四十心。皆断无
明至等觉后心。无明方尽。妙觉极地肃然
累外。名究竟菩提无上之涅槃也。此即判
位高下殊别故。有圆别二教明位不同也。二
约断界内界外见思无明不同者。若别教三
十心。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十地断界
外见思无明分为三道。如前别教明十地中
分别。若圆教十信。断界内见思。圆伏界外
见思无明。发趣初心。圆断界外见思无明。终
至等觉方尽。故地持论明清净净禅云。离一
切见清净净禅。烦恼障智障断清净净禅。此
就此为五意者。一简别圆二教明位不同。
二正明圆教辨位。三引众经论證。四料简。五
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简别圆两教
明位不同者。圆教既诠圆理。菩萨禀教圆断
五住之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是则教圆理
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不同别
教具如前说。今略更用五义。释别圆两教不
同之相也。一约断无明判位高下不同。二约
断界内界外见思不同。三约断不断不同。四
约位明法门别圆不同。五约位通不通不同。
一约断无明判高下不同者。若别教明位。
同三十心断界内结尽。即伏界外无明。至回
向后心。初地方发真智断无明一品。乃至断
十品名为十地。等觉后心断无明方尽。妙觉
常果萧然累外无所断也。此如前说。若圆教
所明。从初随喜心。修一心三观入十信位。断
界内惑尽。即伏界外无明。十住初心即发真
智。断无明住地初品。从此四十心。皆断无
明至等觉后心。无明方尽。妙觉极地肃然
累外。名究竟菩提无上之涅槃也。此即判
位高下殊别故。有圆别二教明位不同也。二
约断界内界外见思无明不同者。若别教三
十心。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十地断界
外见思无明分为三道。如前别教明十地中
分别。若圆教十信。断界内见思。圆伏界外
见思无明。发趣初心。圆断界外见思无明。终
至等觉方尽。故地持论明清净净禅云。离一
切见清净净禅。烦恼障智障断清净净禅。此
卷十一 第 760c 页 T46-0760.png
并等觉之位明此义也。大涅槃云。十地菩萨
为无我见轮惑之所转也。即是断见不尽之
义。又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如
来见于佛性。而得了了。此皆约见惑尽不尽。
故有了了不了了殊也。断欲爱至佛果方尽
者。欲爱即是六欲。鸯崛经云。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具足无我减。修了了分明见。乃
至意根亦复如是。如法华经说六根清净。虽
未得无漏。而其六根清净如此。当知即是伏
欲爱烦恼之位。发趣初心发真无漏。即分断
欲爱。至等觉方尽。故华严经。明得佛六根究
竟清净也。断色爱至等觉方尽者。大涅槃经
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名为色解脱。涅槃
色爱方尽断无色爱至佛方尽者。因灭是受。
获得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想行识
解脱。涅槃无色爱方尽也。四住惑与无明共
合。四住若尽无明亦尽。若无明尽四住亦尽。
是则圆伏圆断圆尽故。大品经云。色无边
故。般若波罗蜜无边。阴入界一切诸法。皆
亦如是。又云。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故。
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
亦等。以一食施一切。若能如是乃可取食。食
法尚等。何况复见思无明所缘之法。而不等
也。如此之义。岂与前别教断伏而不异乎。
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约断不断
不同者。至论其理虚无。无明体性本自不有。
既无无明何论智慧。无解无惑。岂可分别别
圆之殊。故涅槃经云。谁有智慧谁有烦恼。
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此则不论断与不
为无我见轮惑之所转也。即是断见不尽之
义。又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如
来见于佛性。而得了了。此皆约见惑尽不尽。
故有了了不了了殊也。断欲爱至佛果方尽
者。欲爱即是六欲。鸯崛经云。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具足无我减。修了了分明见。乃
至意根亦复如是。如法华经说六根清净。虽
未得无漏。而其六根清净如此。当知即是伏
欲爱烦恼之位。发趣初心发真无漏。即分断
欲爱。至等觉方尽。故华严经。明得佛六根究
竟清净也。断色爱至等觉方尽者。大涅槃经
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名为色解脱。涅槃
色爱方尽断无色爱至佛方尽者。因灭是受。
获得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想行识
解脱。涅槃无色爱方尽也。四住惑与无明共
合。四住若尽无明亦尽。若无明尽四住亦尽。
是则圆伏圆断圆尽故。大品经云。色无边
故。般若波罗蜜无边。阴入界一切诸法。皆
亦如是。又云。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故。
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
亦等。以一食施一切。若能如是乃可取食。食
法尚等。何况复见思无明所缘之法。而不等
也。如此之义。岂与前别教断伏而不异乎。
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约断不断
不同者。至论其理虚无。无明体性本自不有。
既无无明何论智慧。无解无惑。岂可分别别
圆之殊。故涅槃经云。谁有智慧谁有烦恼。
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此则不论断与不
卷十一 第 761a 页 T46-0761.png
断。而涅槃云。闇时无明。明时无闇。有烦恼
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约有智
慧无烦恼义。故说为断。若约别教。多就定相
论断。即是思议智断明位。大乘之拙度义
也。若圆教明义。多说不断。不断而断者。即
是不思议断。非次位以明次位。正是大乘巧
度之义。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
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问曰。义推断不断。
有三十六句。今何意取断属别教。不断属
圆教耶。答曰。此两句是佛法正意。馀皆是傍。
不断而入位义同须弥入芥子。此是不思议
智断之位也。四约法门别圆简别者。别教明
位对诸法门。非但法门不圆。约位亦有齐
限。如十地论云。初地具足檀波罗蜜。于馀非
为不修。但随力随分是义有馀。圆教明诸法
门则不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悉皆
通至佛地。五约位通不通简别不同者。若别
教明位初地不得通二地。何况具足诸地。若
圆教明位。如华严经说。从初一地具足一切
诸地功德。第二正明圆教位者。亦还约七位。
明五十二位不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
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但解
者不同。有师言。圆教顿悟。一悟即是佛。无复
位别之殊。说十地位者为钝根人耳。如思
益经云。如此学者。即不从一地至一地。又
有师解言。圆教既是顿悟。初心一悟即究竟
圆极。而有四十二位。但是化物方便。立浅
深之名耳。故楞伽经云。初地即二地。二地
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也。又有师云。
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约有智
慧无烦恼义。故说为断。若约别教。多就定相
论断。即是思议智断明位。大乘之拙度义
也。若圆教明义。多说不断。不断而断者。即
是不思议断。非次位以明次位。正是大乘巧
度之义。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
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问曰。义推断不断。
有三十六句。今何意取断属别教。不断属
圆教耶。答曰。此两句是佛法正意。馀皆是傍。
不断而入位义同须弥入芥子。此是不思议
智断之位也。四约法门别圆简别者。别教明
位对诸法门。非但法门不圆。约位亦有齐
限。如十地论云。初地具足檀波罗蜜。于馀非
为不修。但随力随分是义有馀。圆教明诸法
门则不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悉皆
通至佛地。五约位通不通简别不同者。若别
教明位初地不得通二地。何况具足诸地。若
圆教明位。如华严经说。从初一地具足一切
诸地功德。第二正明圆教位者。亦还约七位。
明五十二位不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
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但解
者不同。有师言。圆教顿悟。一悟即是佛。无复
位别之殊。说十地位者为钝根人耳。如思
益经云。如此学者。即不从一地至一地。又
有师解言。圆教既是顿悟。初心一悟即究竟
圆极。而有四十二位。但是化物方便。立浅
深之名耳。故楞伽经云。初地即二地。二地
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也。又有师云。
卷十一 第 761b 页 T46-0761.png
圆教初顿+(悟)【乙】顿顿。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说有十行
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意谓此诸解释悉
是偏取。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论
浅之与深。不悟而论悟者。不浅不深论浅深
也。寻诸大乘经。明理究竟。无过华严大集
大品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
菩萨位行终日炳然。是以今还约七位。以明
圆教菩萨之位也。一明十信位者。即为四
意。一明因闻法生信。二明因信修行。三明
因行入位。四明经说不同。一明因闻法生信
者。上根利智。闻圆教诠因缘即中道。无作
四实谛理。即便信解一实谛。即是如如来来
虚空佛性。非世间非出世间。非因非果。不可
宣说非可显示。无说而说世间因果。即是
无作苦集。说出世间因果。即是无作道灭。故
此经大士呵弥勒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
灭。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知涅槃即生死。是为无作之苦谛。若知菩
提即烦恼。是为无作之集谛。若知生死即涅
槃。是为无作之灭谛。若知烦恼即菩提。是为
无作之道谛。但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
烦恼。是一实谛。一实谛论此四谛者。即是
无作四实谛也。所以者何。约一实以明四。一
实谛不作于四。四不自作四。不他作四。亦非
共作四。亦非无因缘而作四也。而说为四者。
此是无作之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
谛。名为无作四实谛也。若闻此信解无碍者。
即信一切众生即是不思议解脱也。即是大
乘即是般若。即是首楞严。即佛性。即是法
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意谓此诸解释悉
是偏取。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论
浅之与深。不悟而论悟者。不浅不深论浅深
也。寻诸大乘经。明理究竟。无过华严大集
大品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
菩萨位行终日炳然。是以今还约七位。以明
圆教菩萨之位也。一明十信位者。即为四
意。一明因闻法生信。二明因信修行。三明
因行入位。四明经说不同。一明因闻法生信
者。上根利智。闻圆教诠因缘即中道。无作
四实谛理。即便信解一实谛。即是如如来来
虚空佛性。非世间非出世间。非因非果。不可
宣说非可显示。无说而说世间因果。即是
无作苦集。说出世间因果。即是无作道灭。故
此经大士呵弥勒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
灭。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知涅槃即生死。是为无作之苦谛。若知菩
提即烦恼。是为无作之集谛。若知生死即涅
槃。是为无作之灭谛。若知烦恼即菩提。是为
无作之道谛。但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
烦恼。是一实谛。一实谛论此四谛者。即是
无作四实谛也。所以者何。约一实以明四。一
实谛不作于四。四不自作四。不他作四。亦非
共作四。亦非无因缘而作四也。而说为四者。
此是无作之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
谛。名为无作四实谛也。若闻此信解无碍者。
即信一切众生即是不思议解脱也。即是大
乘即是般若。即是首楞严。即佛性。即是法
卷十一 第 761c 页 T46-0761.png
身。即是实相。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即是如
来藏。即是法界。即是毕竟空。即是一切佛
法。因此慈悲誓愿菩提心发。是为圆教名字
即之信解也。二明因信修行者。因此名字信
心。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
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
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
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
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
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
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
说种种行法。此诸三昧行法。具如诸大乘经
中说。此即代于初停心观。今约圆教。明修
初信心行诸三昧应信解十法。十法者。名字如前三观中说。一善识思议不思议因缘
者。思议因缘者。如上三教所明。不思议因
缘者。即是今所说。不思议无作四实谛。如前
三观中明。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不纵
不横即是不思议因缘。无作四实谛也。如此
的取维摩大士呵弥勒云。一切众生即大
涅槃。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馀九法
亦如是。义意玄隐。今次第明。寻者可善思
之。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缘慈悲。无作
四弘誓愿也。无缘大慈。观生死即涅槃。烦恼
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也。无缘大悲。观
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欲拔众生此之虚妄苦集也。无作四弘誓愿者。知涅槃即生
死。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
解集谛令解集谛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
来藏。即是法界。即是毕竟空。即是一切佛
法。因此慈悲誓愿菩提心发。是为圆教名字
即之信解也。二明因信修行者。因此名字信
心。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
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
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
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
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
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
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
说种种行法。此诸三昧行法。具如诸大乘经
中说。此即代于初停心观。今约圆教。明修
初信心行诸三昧应信解十法。十法者。名字如前三观中说。一善识思议不思议因缘
者。思议因缘者。如上三教所明。不思议因
缘者。即是今所说。不思议无作四实谛。如前
三观中明。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不纵
不横即是不思议因缘。无作四实谛也。如此
的取维摩大士呵弥勒云。一切众生即大
涅槃。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馀九法
亦如是。义意玄隐。今次第明。寻者可善思
之。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缘慈悲。无作
四弘誓愿也。无缘大慈。观生死即涅槃。烦恼
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也。无缘大悲。观
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欲拔众生此之虚妄苦集也。无作四弘誓愿者。知涅槃即生
死。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
解集谛令解集谛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
卷十一 第 762a 页 T46-0762.png
谛令安道谛也。知生死即涅槃。未得涅槃令
得涅槃也。菩萨如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
覆一切众生。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
吸铁是名真正菩提心也。三明行菩提道勤
修止观者。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
适万物长成。若善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
万行也。问曰以何为集。答曰依此经及涅槃
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谛。集局于苦。于
今对义为便也。四明破诸法遍者。若知生死
即涅槃。即破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遍。若知
烦恼即菩提。即破一切界内外烦恼遍也。譬
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
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
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
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
恼。则一切皆塞。六善修道品者。观十法界
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
净涅槃。即是四念处破八倒。知涅槃即生死
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槃显四荣也。知一实
谛。即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槃也。因此四念
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是道品善
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是则烦恼
即菩提也。七对治助道修诸波罗蜜者。知菩
提即是重恶烦恼。是以知生死即涅槃。以起
对治诸波罗蜜。诸度法等侣助。烦恼即菩
提。开三解脱门。对治若成烦恼即菩提也。
八善识次位者。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
此是理即。若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
得涅槃也。菩萨如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
覆一切众生。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
吸铁是名真正菩提心也。三明行菩提道勤
修止观者。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
适万物长成。若善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
万行也。问曰以何为集。答曰依此经及涅槃
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谛。集局于苦。于
今对义为便也。四明破诸法遍者。若知生死
即涅槃。即破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遍。若知
烦恼即菩提。即破一切界内外烦恼遍也。譬
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
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
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
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
恼。则一切皆塞。六善修道品者。观十法界
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
净涅槃。即是四念处破八倒。知涅槃即生死
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槃显四荣也。知一实
谛。即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槃也。因此四念
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是道品善
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是则烦恼
即菩提也。七对治助道修诸波罗蜜者。知菩
提即是重恶烦恼。是以知生死即涅槃。以起
对治诸波罗蜜。诸度法等侣助。烦恼即菩
提。开三解脱门。对治若成烦恼即菩提也。
八善识次位者。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
此是理即。若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
卷十一 第 762b 页 T46-0762.png
为名字即。因此观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
观行即。得六根清净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
即是分證真实即。證妙觉果。即是究竟即。若
能善解此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
旃陀罗之过罪也。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
即涅槃。即不为阴界入境。病患境。业相境。
魔事境。禅门境。二乘境。菩萨境之所坏也。
若知烦恼即菩提。即不为烦恼境诸见境增
上慢境之所坏。能忍此无作苦业。不为所
坏者。此如大智论说。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
退。是心名萨埵也。十顺道法爱不生者。观生
死即涅槃。生一切诸禅定三昧等功德。观烦
恼即菩提。生诸陀罗尼门。四无所畏十八不
共法四无碍智一切种智。于顺道法不爱不
著。若生爱著是名顶堕。知如虚空不住不著。
即得成初信心。乃至十信心也。三明因修十
法入十信心者。解正因缘不思议无作四谛。
即修初信心。信平等法界佛法僧三宝也。二
真正发菩提心。慈悲誓愿怜悯一切。即是修
念心也。三勤修止观成一切万行。即是修
进进心也。四用观破诸法遍。即是巧修慧
心。五止心澄静。一切得失通塞之相自现。
即是修定心也。六道品次第增长善根。不退
不没。即是修不退心。七回事中诸度。助开三
解脱门。即是修回向心。八善知次位。所防
增上慢离旃陀罗业。即是修护法心。九安忍
成就。内外恶法皆不得生。即是修戒心。十
顺道法。爱不生。若愿求胜果。即不爱著所得
浅近法门。故名愿心。是以菩萨知生死即涅
观行即。得六根清净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
即是分證真实即。證妙觉果。即是究竟即。若
能善解此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
旃陀罗之过罪也。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
即涅槃。即不为阴界入境。病患境。业相境。
魔事境。禅门境。二乘境。菩萨境之所坏也。
若知烦恼即菩提。即不为烦恼境诸见境增
上慢境之所坏。能忍此无作苦业。不为所
坏者。此如大智论说。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
退。是心名萨埵也。十顺道法爱不生者。观生
死即涅槃。生一切诸禅定三昧等功德。观烦
恼即菩提。生诸陀罗尼门。四无所畏十八不
共法四无碍智一切种智。于顺道法不爱不
著。若生爱著是名顶堕。知如虚空不住不著。
即得成初信心。乃至十信心也。三明因修十
法入十信心者。解正因缘不思议无作四谛。
即修初信心。信平等法界佛法僧三宝也。二
真正发菩提心。慈悲誓愿怜悯一切。即是修
念心也。三勤修止观成一切万行。即是修
进进心也。四用观破诸法遍。即是巧修慧
心。五止心澄静。一切得失通塞之相自现。
即是修定心也。六道品次第增长善根。不退
不没。即是修不退心。七回事中诸度。助开三
解脱门。即是修回向心。八善知次位。所防
增上慢离旃陀罗业。即是修护法心。九安忍
成就。内外恶法皆不得生。即是修戒心。十
顺道法。爱不生。若愿求胜果。即不爱著所得
浅近法门。故名愿心。是以菩萨知生死即涅
卷十一 第 762c 页 T46-0762.png
槃。知烦恼即菩提。故能巧修此十法。即是
修十信心。名观行即。因此若得三昧陀罗尼
门。得入初信心位。如此一信有十。十信有
百。成铁轮十信心位。住此信中。得六根清净
功德不可思议。如法华经说。是名圆教柔顺
忍位。亦是圆教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也。
故仁王般若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
三界苦轮海。故知住此十信之位。断界内见
思尽。破界外尘沙无知。伏无明住地之惑
也。四明经说不同者。如华严经。法慧菩萨答
正念天子。明菩萨观十种梵行空。学十种智
力。入初住位。即是此教十信位也。所以者
何。观十种梵行空。即是观一实谛。学十种
智力。即是观无作四谛。此经即是方等之教。
明即大涅槃即菩提相。若止若观生相似解。
即是璎珞经明十信。大品经云。是乘从三
界出也。十法成乘如前三观中说。初出三界
即十信也。又大品经云。譬如入海先一见
平相。即是仁王般若明。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法华经明。入如来室著
如来衣坐如来座。此即是修四安乐行。行处
近处得六根清净。住十信位。普贤观经明。修
大乘人未得无生忍。前有十种證相。此即是
十信之位。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如大智度论云。菩萨从
初发心。即观涅槃行道。若观涅槃行道。生相
似解。即是一行。是如来行也。二明十住者。十
住名如前说。今明初发心住。略为四意。一
正释初发心住。二明经说不同。三略辨功德。
修十信心。名观行即。因此若得三昧陀罗尼
门。得入初信心位。如此一信有十。十信有
百。成铁轮十信心位。住此信中。得六根清净
功德不可思议。如法华经说。是名圆教柔顺
忍位。亦是圆教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也。
故仁王般若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
三界苦轮海。故知住此十信之位。断界内见
思尽。破界外尘沙无知。伏无明住地之惑
也。四明经说不同者。如华严经。法慧菩萨答
正念天子。明菩萨观十种梵行空。学十种智
力。入初住位。即是此教十信位也。所以者
何。观十种梵行空。即是观一实谛。学十种
智力。即是观无作四谛。此经即是方等之教。
明即大涅槃即菩提相。若止若观生相似解。
即是璎珞经明十信。大品经云。是乘从三
界出也。十法成乘如前三观中说。初出三界
即十信也。又大品经云。譬如入海先一见
平相。即是仁王般若明。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法华经明。入如来室著
如来衣坐如来座。此即是修四安乐行。行处
近处得六根清净。住十信位。普贤观经明。修
大乘人未得无生忍。前有十种證相。此即是
十信之位。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如大智度论云。菩萨从
初发心。即观涅槃行道。若观涅槃行道。生相
似解。即是一行。是如来行也。二明十住者。十
住名如前说。今明初发心住。略为四意。一
正释初发心住。二明经说不同。三略辨功德。
卷十一 第 763a 页 T46-0763.png
四类明九住。一正释初发心住者。所言发
心住者。三种心发故名发心住。三德涅槃名
为住也。云何名为三种心发。一者缘因善心
发。二者了因慧心发。三者正因理心发。一缘
因善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所有低头合掌。
弹指散华发菩提心。慈悲誓愿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时开发。一心具
足万行诸波罗蜜也。二了因慧心发者。众生
无量劫来。闻大乘经。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读
诵解说书写。观行修习所有智慧。一时开发
成真无漏也。三正因理心发者。众生无始已
来。佛性真心常为无明之所隐覆。缘了两因
力。破无明闇朗然圆显也。此三种心开发
故。名之发心也。二住三德涅槃名之为住
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此三不纵不横。如
世伊字名秘密藏真实心发即是法身。了因
心发即是般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三心既
发同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是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藏。故言初发心
住也。若住三德之理。即是住不思议解脱。即
是住于大乘。以不住法住于般若。即是住首
楞严三昧。修持于心犹如虚空。即是住法性。
即是住实相。即是住如如。即是住如来藏。即
是住中道第一义谛。即是住法界。即是住毕
竟空。即是住大慈大悲。即是住十力。即是
住四无畏。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住大悲
三念处。住大神通。住四摄法。住诸波罗蜜
一切三昧一切陀罗尼门。举要言之。即是住
真应二身一切佛法也。二明诸大乘经明初
心住者。三种心发故名发心住。三德涅槃名
为住也。云何名为三种心发。一者缘因善心
发。二者了因慧心发。三者正因理心发。一缘
因善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所有低头合掌。
弹指散华发菩提心。慈悲誓愿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时开发。一心具
足万行诸波罗蜜也。二了因慧心发者。众生
无量劫来。闻大乘经。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读
诵解说书写。观行修习所有智慧。一时开发
成真无漏也。三正因理心发者。众生无始已
来。佛性真心常为无明之所隐覆。缘了两因
力。破无明闇朗然圆显也。此三种心开发
故。名之发心也。二住三德涅槃名之为住
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此三不纵不横。如
世伊字名秘密藏真实心发即是法身。了因
心发即是般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三心既
发同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是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藏。故言初发心
住也。若住三德之理。即是住不思议解脱。即
是住于大乘。以不住法住于般若。即是住首
楞严三昧。修持于心犹如虚空。即是住法性。
即是住实相。即是住如如。即是住如来藏。即
是住中道第一义谛。即是住法界。即是住毕
竟空。即是住大慈大悲。即是住十力。即是
住四无畏。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住大悲
三念处。住大神通。住四摄法。住诸波罗蜜
一切三昧一切陀罗尼门。举要言之。即是住
真应二身一切佛法也。二明诸大乘经明初
卷十一 第 763b 页 T46-0763.png
发心住名义不同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
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
他悟。是菩萨成就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
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堪然应一切。当知
即是发真无漏断无明初品也。即是此经明。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即
是此经。明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也。是
大品经。明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
主。当知此菩萨为如佛。又大品经。明菩萨
从初一日行般若智慧。犹如日光。假使舍利
弗目连。满阎浮提四天下。如稻麻竹苇。智
慧欲比菩萨。如满阎浮提四天下萤光欲比
日月光也。又即是大品经。明阿字门所谓
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法华经云。为令众生
开佛知见。又法华经说。龙女于刹那顷。发
菩提心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道
场转于法轮。即是大涅槃经云。发心毕竟
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即是涅槃经。复
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初住
分證真涅槃也。如此等诸大乘经。悉是圆
教。明初发心住也。三明初发心功德。发心功
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二乘所测。不可宣说。
今采大乘经意。略以十种法门。称述初住圆
满功德。一者住圆满清净菩提之心。即是生
无生法忍。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二
于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三得一
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四得佛眼圆
见十法界三谛之法。五圆入一切法门。所谓
约二十五三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
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
他悟。是菩萨成就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
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堪然应一切。当知
即是发真无漏断无明初品也。即是此经明。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即
是此经。明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也。是
大品经。明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
主。当知此菩萨为如佛。又大品经。明菩萨
从初一日行般若智慧。犹如日光。假使舍利
弗目连。满阎浮提四天下。如稻麻竹苇。智
慧欲比菩萨。如满阎浮提四天下萤光欲比
日月光也。又即是大品经。明阿字门所谓
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法华经云。为令众生
开佛知见。又法华经说。龙女于刹那顷。发
菩提心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道
场转于法轮。即是大涅槃经云。发心毕竟
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即是涅槃经。复
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初住
分證真涅槃也。如此等诸大乘经。悉是圆
教。明初发心住也。三明初发心功德。发心功
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二乘所测。不可宣说。
今采大乘经意。略以十种法门。称述初住圆
满功德。一者住圆满清净菩提之心。即是生
无生法忍。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二
于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三得一
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四得佛眼圆
见十法界三谛之法。五圆入一切法门。所谓
约二十五三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
卷十一 第 763c 页 T46-0763.png
其中。冥益众生。八番破二十五有。六成就菩
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所谓三轮不思议
化。弥满十法界显益众生。八番利益二十五
有。七能成就众生。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八能
严净一切佛土。如佛国品所明。九能起法界
三业。供养一切十方诸佛。得圆满陀罗尼。受
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十能从一地具足一
切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般若海。
故华严经。明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
佛叹不能尽。佛若具足说。一切凡夫人闻迷
乱心发狂。此乃不可思议难解之事。诸大
乘了义经之所称说。岂同通教所明。十住功
德比格此。明初住与别教初地智断功德神
通变化用一往是齐。而经论所说或深或
浅意有所在。四类释九住者。如此初住三观
现前。无功用心念念断法界无量品无明。不
可称计。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断。即是十住
故。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十番
进发无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义谛之
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也。三明
十行者。即于佛性第一义谛。无漏真明一心
具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故
破十品无明成十品智断。一切诸行诸波罗
蜜不可思议。增长出生自行化他功德。与虚
空法界等。故名十行也。四明十回向者。无功
用不可思议。无漏真明念念开发。增长一
切法界愿行。事理和融心心寂灭。自然回入
平等法界萨婆若海。又进破十品无明。證十
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所谓三轮不思议
化。弥满十法界显益众生。八番利益二十五
有。七能成就众生。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八能
严净一切佛土。如佛国品所明。九能起法界
三业。供养一切十方诸佛。得圆满陀罗尼。受
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十能从一地具足一
切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般若海。
故华严经。明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
佛叹不能尽。佛若具足说。一切凡夫人闻迷
乱心发狂。此乃不可思议难解之事。诸大
乘了义经之所称说。岂同通教所明。十住功
德比格此。明初住与别教初地智断功德神
通变化用一往是齐。而经论所说或深或
浅意有所在。四类释九住者。如此初住三观
现前。无功用心念念断法界无量品无明。不
可称计。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断。即是十住
故。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十番
进发无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义谛之
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也。三明
十行者。即于佛性第一义谛。无漏真明一心
具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故
破十品无明成十品智断。一切诸行诸波罗
蜜不可思议。增长出生自行化他功德。与虚
空法界等。故名十行也。四明十回向者。无功
用不可思议。无漏真明念念开发。增长一
切法界愿行。事理和融心心寂灭。自然回入
平等法界萨婆若海。又进破十品无明。證十
卷十一 第 764a 页 T46-0764.png
品智断。故名十回向也。五明十地者。无漏
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
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广大如法
界究竟如虚空。又进破十品无明。成就十品
智断。约此以明十地也。六明等觉地者。观
达无始无明源本。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
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
永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七明妙
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地。故言无所断
者。名无上士。此即是三德不纵不横。究竟
后心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名诸佛法界。竖深
横阔能用二十五三昧。普化众生隐显。十番
利物究竟周普。譬如大树其根若深入枝条
亦大。若实相智慧穷源尽性化用之功则弥
满法界。无方大用究竟圆极也。故大智度论
云。智度大海佛从来。智度深海佛穷底也。大
品经云。过荼无字可说。涅槃经云。不生不
生不可说也。若作如此而辨位者。皆是寂灭
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议。无次位之次位也。
四教义卷第十一
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
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广大如法
界究竟如虚空。又进破十品无明。成就十品
智断。约此以明十地也。六明等觉地者。观
达无始无明源本。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
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
永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七明妙
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地。故言无所断
者。名无上士。此即是三德不纵不横。究竟
后心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名诸佛法界。竖深
横阔能用二十五三昧。普化众生隐显。十番
利物究竟周普。譬如大树其根若深入枝条
亦大。若实相智慧穷源尽性化用之功则弥
满法界。无方大用究竟圆极也。故大智度论
云。智度大海佛从来。智度深海佛穷底也。大
品经云。过荼无字可说。涅槃经云。不生不
生不可说也。若作如此而辨位者。皆是寂灭
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议。无次位之次位也。
四教义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