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739a 页


四教义卷第六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二明七圣位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
解。四见得。五身證。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
脱罗汉。此七位通名圣者。以正为义。即练
道悬镜也。苦忍真明舍凡夫性。得入圣人性。
真智见理断于同类之碍。故名为圣。此七
圣人复有二种不同。谓学无学。前五种圣人
悉是学人。后二种圣人是无学位也。言学人
者。始从苦法忍发得真智。自尔方有圣人也。
有圣谛具有漏无漏二种五阴。见圣迹故名
为学人。于谛不推求故名无学人也。又无学
人者。真智见理既极三界。正使已尽无惑可
治。不须更学四真智也。复就七圣之位。分
为三道。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见道者。即
是八正道。见理断见谛惑。至十五心。如破
卷六 第 739b 页 T46-0739.png
石方便也。二修道者。即是七觉分随观一谛
所断思惟。如断藕根丝方便也。三无学道
者。如前分别也。一明随信行位者。即是钝
根人入见道之名也所言钝根者。非自智
薰凭他生解名为钝也。是人在方便道。先
虽有信已未发真不名为行。行以进趣为义。
从得苦忍真明十五刹那。进趣见真名随信
行。故说但有近行人无远行人。又若在十五
心中。命终无有是处。苦法忍者。欲界见断
十使对治。是法是则初无漏无碍道也。复次
世间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已能舍
邪业邪趣邪见也。又复世间第一法分别苦
法忍。作五种定。谓地定行定缘定刹那定次
第缘定。次第缘定者。世间第一法后即入
苦忍也。杂心偈云。谓色无色苦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是说十六心。十五心成属见道。
第十六心即属修道也。若谓不应然者。如尽
智成。亦应属无学道也。是信行人见道十
五心。亦名八人地。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即
是须陀洹向。向亦名行中须陀洹也。二明
随法行位者。即是利根人入见道之名也。言
利根者。自以智薰见理断结。故云利也。本
在方便道中。能自用观智观四真谛法。但未
发真不名为行。因世间第一法发苦忍真明。
十五刹那进趣见真。故名法行也。分别法
行类前信行。解释可知。但钝根凭他生解
自智少观察。利根自智多观察为异耳。三
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转名信解
人也。钝根凭他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此
卷六 第 739c 页 T46-0739.png
信解人證果有三。一證须陀洹果。二證斯陀
含果。三證阿那含果。一明信解證须陀洹果
者。第十六道比智相应。即證须陀洹果也。须
陀洹天竺之言。此翻修习无漏。若成论明犹
是见道。若数人明义。證果即入修道。即用
此一往释修习无漏义便也。若见所断略说
三结尽。广说八十八使尽名须陀洹。受生生
死七返终不至八生。二明信解證斯陀含果。
有二种。一向二果。一向者从初果心后。更
修十六谛观。七菩提行现前。即此世无漏断
烦恼一品。无碍断欲界烦恼一品二品。无碍
断二品乃至五品。皆是斯陀含向。亦名胜进
须陀洹。约此说家家也。二果者若断六品尽。
證欲界第六品解脱。即是斯陀含果也。斯陀
含天竺之言。此翻云薄。欲界烦恼分为九品。
前六品尽馀三品在。前断已多所。未断少。
故名为薄。三明信解人證阿那含。亦有二种。
一向二果。一向者若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
皆是阿那含向。亦名胜进斯陀含。约此说一
种子也。二明果者。九无碍断欲界结。證第九
解脱。即名阿那含果也。阿那含者天竺之
言。此翻云不还。此人欲界五下分结尽。更
不还生欲界。故言不还也。复次须陀洹有三
种。一行中须陀洹。即是须陀洹向。二住果
正是须陀洹果也。三胜进胜进须陀洹。亦名
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种。一
住果。二胜进。胜进斯陀含亦名一种子。即
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有二种。一住果。二
胜进。胜进阿那含。进断五上分结。所谓色染
卷六 第 740a 页 T46-0740.png
无色染等结。即阿罗汉向也。阿罗汉但有一
住果问曰。此说次第得果。毗昙明超越得果。
云何分别。答曰。若凡夫时。断欲界结六品
乃至八品尽。未入见谛道。后发苦忍真明。
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即證斯陀含
果也若凡夫时。先断欲界第九品乃至无所
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向。第
十六心即證阿那含果。此是超越人不證前
二果也虽是信解是钝根。而有五种根性
不同。所谓退思护住胜进也。若證阿那含果。
复有五种般及七种般八种般。五种般者。一
中般。二生般。三行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
也。七种般者。开中般为三种也。八种般者。五
种如前。具足现般无色般不定般也。四明
见得次位者。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
是利根人。自以慧薰见法得理。故名见得。
是见得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得二
果。亦如信解中分别。但以利根。不藉闻法
不假众缘具。自能见法得理为异也。见得
利根。但是不动根性。若證阿那含果。亦有五
种般及七种八种不同也。五明身證位者。还
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五
下分结。五上分结故发四禅四无色定。即用
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
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已断尽。又断非想
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此定。
故名身證阿那含所以者何。入灭尽定似涅
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
灭。故名身證也。若约初果解身證者。但以先
卷六 第 740b 页 T46-0740.png
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
得见谛第十六心證阿那含果。即修共念处。
还从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
成身證也。是阿那含有二种。一者住果但是
阿那含也。二者带果行向。即是胜进阿那含
也。犹名阿那含行向故。即是阿罗汉向摄。
故智度论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阿那含正
是阿那含。六种阿那含阿罗汉向摄。当知此
身證阿那含。即是胜进阿那含。阿罗汉向摄。
五种般那含。七种般那含。皆但有上流般。八
种般那含但有现般无色般也。如是阿毗昙。
约信解见得。分别数。那含乃有一万二千九
百六十种。广说大事岂烦分别也。六明时
解脱罗汉者。即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
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所言阿罗汉者。是
天竺语。此土无翻名。含三义。一杀贼。二不
生。三应供也。具此三义位居无学。阿罗汉
有五种。谓随信行生五种。退法思法护法住
法胜进也。彼得二智。尽智无学智等见也。
若用金刚三昧。于非想九品惑断尽次一
刹那。證非想第九解脱成尽智。次一刹那得
无学等见也。彼或时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
五种阿罗汉。是信行种性根钝。因中修道。
必假衣食床具处所说法及人。随顺善根增
进不能一切时随所欲进也。是五种罗汉各
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若得灭
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因中
偏修性念处观。不修共念处观也。若得灭尽
定者是人因中。修性念观。亦修共念处。若
卷六 第 740c 页 T46-0740.png
證果时。三明八解脱一时俱得。故名俱解
脱也。七明不时解脱阿罗汉者。即是法行利
根。名不动法阿罗汉也。所言不时解脱者。不
动法人。一向利根因中用道。能一切时中
随所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
也。是人能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是不
退义成就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智等见。
能用重空三昧。击圣善法以空舍空。空定
故言能击。是不动法阿罗汉。亦有二种不同。
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二若得灭尽定。
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门。修缘念处。
即发四辨名无碍解脱。是名波罗蜜声闻。
能究竟具足一切阿罗汉功德也。问曰。是时
不时二人。利钝不同。云何并得俱解脱也。答
曰。此简钝利明有难易之殊。何关简得与不
得也。此之七圣名真沙门。沙门有二种。一
者直言沙门。沙门即因也。二者沙门那。沙
门那者果也。或沙门有八十九。所谓见谛八
忍。思惟八十一无碍也。就沙门那。亦有八
十九。所谓见谛八智。思惟八十一解脱也。就
沙门那复有二种。一有为果。八十九有为果
也。二无为果。八十九无为果也。此约智断
明约智德。明八十九有为果。约断德明八
十九无为果也。略说三藏教毗昙有门。明七
贤七圣位大意竟。但贤圣义多有所关。毗昙
有门虽有多义无复是过。若欲分别究其支
流。必须读毗婆沙也。问曰。前说乾慧位。
实与旧解殊途。次明性地。见思无学。此与常
途解释。未觉有异。答曰。若乾慧有异。即性
卷六 第 741a 页 T46-0741.png
地见思无学皆悉异也。譬如生人死人。若一
身分是生。一切身分皆悉是生。若一身分是
死。一切身分俱死。死生之殊岂非一切俱异。
今明乾慧。若如生人。则性地见思无学皆如
生人。他明乾慧若如死人。则性地见思无学
皆如死人也。复次今明乾慧若如死人。则
性地见思无学皆如死人也。他明乾慧若
如生人。性地见思无学皆如生人。当用智断
合譬。始终名相如身分。何曾不同。始终智
断如生死之异何得不异。其得此意者。如人
有目。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其迷此意者
如为盲人设炬。何益无目者乎。此应次明三
藏教空门入道二十七贤圣位者。信法二行
即是两贤。在方便道空门发真无漏断见惑
未尽。无行即须陀洹近向见惑尽名须陀洹
果。空解增明断欲界思惟一品乃至五品。名
斯陀含向。断六品尽即是斯陀含果。断七品
八品尽名阿那含向。欲界九品五下分尽即
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有十一种。带果行向即
是阿罗汉向。进断上二界思惟也。非想九品
尽即是阿罗汉果。是阿罗汉有九种。贤人有
二圣有二十五。合有二十七贤圣。具出成论。
但事相繁多广说摩诃衍义。昆勒门非有非空门。经不委出论不来此。岂可谬有所
判。问曰。两门不度不可悬判。空门明位胜
阿毗昙。何故舍胜用劣。答曰。毗昙虽劣而是
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后流传利物。且又大
乘经论。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昙有门。少用
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佛法根本贤圣之
卷六 第 741b 页 T46-0741.png
次位也。第二明三藏教辟支佛乘位者。三
藏教诠生灭十二因缘之理。明辟支佛义。亦
应具有四门。今但约萨婆多宗。明辟支佛乘
位。即为五意。一翻译。二分别大小。三明宿
缘。四明观法。五料简。一翻译者即为二意。一
翻名。二解释。一翻名者。辟支迦罗。是天竺之
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
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二解释者。大智论云。
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
支佛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
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
得道故名独觉。如大智度论明。有一国王
出园游戏。清旦见树林华果。郁茂甚可爱乐。
时王食已即便偃卧。王诸婇女。皆竞采华毁
折树林。时王觉已见树林坏。内心觉悟。一
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且思惟是已。
无漏道心朗然开发。断诸结使。成辟支迦罗。
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处。山林清且旷入深
禅定。受无为乐。二明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
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如见林坏。因此觉
悟成辟支佛。大智度论意。似用此为因缘
觉也。今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
辟支佛也。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三世
十二因缘。二者二世十二因缘。三者一世十
二因缘。三世破断常。二世破我。一世破性也。
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
现在三因未来二果。过去二因者。谓无明行。
现在五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者。
谓爱取有。未来二果者。谓生老死忧悲苦聚。
卷六 第 741c 页 T46-0741.png
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
种道。一烦恼道。二苦道。三业道。是三道更
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
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
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
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
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
生。若闻此十二因缘发真无漏。则无明灭。乃
至老死忧悲苦聚皆灭。是名因缘觉也。二
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
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
二又解。现在有九。未来有三。现在十者。一
无明者大集经云。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
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
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
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
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
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
所谓口鼻二穴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
出入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
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
欲得辟支佛果。当观如是十二因缘。二行者。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
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
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
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
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入出息
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口行也三
识者。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四名
卷六 第 742a 页 T46-0742.png
色者。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
色。五六入者。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者。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
如是。七受者。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名之
为受八爱者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
爱。九取者爱因缘故四方觅求。名之为取。
十有者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此下
二因缘属未来也。十一生者。有因缘故有生。
是名为生。十二老死者。生因缘故则有老
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
因缘之大树也。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
名因缘觉。备说具出大集经。三次明一世
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
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
因缘也。经曰。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
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至心专念名为识。
识共色行名为名色。六处生贪是为六入。因
入求爱名之为触。念色乃至法名之为受。若
心贪著名之为爱。求是等法名之为取。此等
法生名之为有。次第不断名之为生。次第断
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
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心
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
漏慧。亦名因缘觉也。璎珞经文又出十种
十二因缘。若随闻一种发真无漏。皆名因缘
觉也。今不备出。涅槃经云。譬如老人年百
二十。不堪付金意在此也。问曰。独觉亦得悟
道上来所说诸因缘不。答曰。皆由前生之
宿习也。问曰。若依三种因缘教。得无漏智。
卷六 第 742b 页 T46-0742.png
即是禀教缘觉。名利根声闻。云何生闻等三
慧耶。又问。何等为生得慧。何等为方便慧耶。
答云。二明分别大小不同者。此二种辟支迦
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
二种。一者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
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
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
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
大罗汉也。二者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
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相。
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
汉中智慧利根胜。于诸深法总想别想。能
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
辟支迦罗也。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也。若因缘觉分别大小亦如是也。三明
宿缘者。今此大小二种独觉辟支迦罗。宿因植不同。或于前世。若偏修性念处。观十
二因缘。善根淳熟出无佛世。因于远离自
然独觉。成小辟支迦罗也。若于宿世修性共
二种念处。理事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
明八解脱。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罗也。而
其共不发四无碍辨者。禅定是内證习因符
慧而发名义。是外法故。虽有宿习而不得发。
皆约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宿
缘也。若生佛世闻生灭十二因缘三藏之教。
即发四辨还名罗汉。在声闻众数。犹如迦叶
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也。亦名辟
支佛。若不尔者。那得便为求辟支佛乘。说
十二因缘。此人设不值佛亦自有得道故。法
卷六 第 742c 页 T46-0742.png
华经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
缘觉。皆是因缘觉也。根性三种十种。宿缘
不同可知。四明观法者。十二因缘观法有二
种。一者观属爱十二因缘。二观属见十二因
缘。一观属爱十二因缘者。即为二意。一推寻。
二观破。一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
信解分明觉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
缘。入定。欲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
寂修习停心得诸禅定。住此定中知属爱烦
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即见十二因缘。云何
逆推之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因受。受因
何生即知因触。如是触因何生。即因六入。六
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于行。行因无明过
去一切烦恼也。复顺推此爱。爱能生取。因取
即成有业。因此有业则有未来二十五有之
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聚。轮转无际。若因
停心观入深禅定。如是逆推寻。或时见歌罗
逻初受生。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乃至二
生百千生也。顺寻取有。若因禅定之力。或
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百千生。若见过去未来
事。其心悲感道心精进。转复增盛也。二明
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
十二因缘也。性念处观略如前说。所以者何。
若观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
触六入名色识。即是现在果报无记五阴性
四念处。若观于行。即是善不善五阴性四念
处。若观无明。即是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
念处。若观于取。即是现在污五阴性四念
处。若观于有。即是现在善不善五阴性四
卷六 第 743a 页 T46-0743.png
念处。若观未来生老死。即是果报生无记性
四念处。是则用四念处。逆顺观察十二因缘
破四颠倒。颠倒若灭即是无明一切烦恼灭。
以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是
名用性四念处。历别观属爱烦恼十二因缘
之观智也。二次明观破属见烦恼十二因缘
者。亦为二意。一者推寻。二者观破。一推寻
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
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因此身边四
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此身边四见即是四
取。逆顺寻此四取。逆寻四取。四取因四爱。四
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入
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行
因四种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能生四有。此
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病死忧悲苦
恼。若因停心观得深禅定。或见过去未来生
事。具如前说也。二明观破。因性四念处观。观
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
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
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有四取。
乃至未来生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非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若能如
是用性四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之四见。即
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
灭。是名无明灭即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
皆灭。若属见烦恼灭。即还用前观爱十二因
缘性四念处观。破欲爱色爱无色爱皆灭。是
则三界烦恼业道灭者。名为有馀涅槃。若爱
苦道灭者。则是无馀涅槃。是名用性四念
卷六 第 743b 页 T46-0743.png
处智慧。观十二因缘入涅槃也。性念处观法
略如前说。故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难解
难见意在此也。如佛说大涅槃经时。有一外
道名曰富那。问世尊言。瞿昙。汝云何令我
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佛答言。汝
若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乃至
非常非无常。梵志即言。我已知竟。佛问。汝
云何知。梵志答言。故名无明。新名取有。若
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间常。乃至
非常非无常。是时梵志求索出家。为佛弟
子也。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谛。并约
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
此意。不止破外人也。若佛弟子学问坐禅。
发种种见取著诤论。起诸烦恼总二十五有
生死之业。皆是属见十二因缘也。觉知此
者。能用性念处。捡破即能得解脱。其迷此
者。十二因缘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故中论云。
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
有边无边也。共念处缘念处。助观十二因缘。
类前可知也。五明料简者。问曰。若问曰若
宿习自然觉悟者。何须佛为说十二因缘。答
曰。间说则疾得。不说自悟少迟。如果熟虽
应自堕。若须急取薄摇即落。问曰。辟支佛
乘。何意不判果。答曰。声闻人钝故判果。若
辟支佛久习智慧神根利故。不须判果。譬
如二人共行。其身羸者须止息处。若其身
强者直到所在。故佛但说辟支佛道。不立果
位也。复次总想断结。智慧粗故但除正使。
名声闻乘。别想观因缘。智慧细故侵除习
卷六 第 743c 页 T46-0743.png
气。名辟支佛。复次声闻钝。故先观苦谛。缘觉
利故先观集谛也。问曰。声闻念处。别想为
粗总想为胜。今何故总想为粗。别想为
胜。答曰。还用别想总想历别细观十二因
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功德禅定力浅天
眼极远。但见小千国土。辟支佛久种善根禅
定力深。若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世界。略
明三藏教有门缘觉位竟。空门如成论。分别
昆勒非空非有门。经论既不度来则不可
知也。
四教义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