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721a 页

No. 1929
四教义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
自从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
虚。仰寻斯旨。弥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
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
然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
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是以近代诸师各
为理释。今所立义意异前规。故略撰四教门
用通。大师渐顿不定秘密之踪。若能达斯
旨者。则如来权实信矣。无方至人本迹渊哉
难究。况复此渐顿不定秘密之迹。皆无滞
也。今明此义略开七重。

第一释四教名。第二辨所诠。第三明四门入
理。第四明判位不同。第五明权实。第六约观
心。第七通诸经论也。第一释四教名。四教
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此四
通言教者。教以诠理化物为义。大圣于四
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有四说。说能诠理
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
善。二转迷成悟。三转凡为圣。故教以诠理
化物为义也。略为五意。一正释四教名。二覈
定四教。三引證。四料简。五明经论用教多
少不同。第一正释四教名。即为四。一释三藏
教名。二释通教名。三释别教名。四释圆教名。
第一释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
卷一 第 721b 页 T46-0721.png
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所言三藏教者。一
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一修多
罗藏者。修多罗。此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
有翻。亦有多家不同。然多用法本。出世善法
言教之本。故云法本。即是四阿含经也。二
毗尼藏者。毗尼此翻为灭。佛说作无作戒。能
灭身口之恶。是故云灭。则是八十诵律也。
三阿毗昙藏者。阿毗昙。此翻云无比法。圣人
智慧分别法义世所无比。故云无比法。若佛
自分别法义。若佛弟子分别法义。皆名阿毗
昙也。然此三法通名藏者。藏以含藏为义。
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为藏。又言。
理能含文故名为藏。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
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是
定藏。四阿含多明修行法也。毗尼即是戒藏。
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口之恶法也。阿毗昙
即是慧藏。分别无漏慧法不可比也。此之三
藏教的属小乘。故法华经云。贪著小乘三
藏学者。问曰。如此对当义理可然。而何名
乖诠次耶。答曰。说时非行时。教起之次四
阿含为先。修行之初木叉为首。又如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为先。次复正语等六法皆名为
正。如人行法。眼前瞻路然后发足。故大智
度论云。目足备故入清凉池。问曰。佛于三
藏。初开三乘大乘最胜。何不以大乘为正小
乘为傍耶。答曰。鹿苑初说四谛法轮。俱邻
等五人见谛成道。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但有
小乘得道未有大乘之益。故以小乘为正也。
大智度论云。佛于阿含中。虽别为弥勒授
卷一 第 721c 页 T46-0721.png
记。亦不说种种菩萨行。故大乘为傍也。问曰。
外人亦说戒定慧此有何异耶。答曰。外人所
说戒定慧。即是旧医。如彼蛊道旧医。戒有
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鸡狗等戒也。二
正者。即是十善道也。旧定有二。一邪二正。一
邪定者。即是九十六种外道经所说鬼神
邪定之法。或能知世吉凶现神变相也。二正
定者。即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及发
五神通也。旧慧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
因身边二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食粪
裸形等也。二正者。即是因身边二见心。发
诸世智。说有因果修诸善法也。今佛说三藏
教。所明客医戒定慧即是。新医从远方来晓
八种术。初说四枯正术。即是三藏教门所
明戒定慧也。一戒者。即是十种得戒。发一切
律仪无作。如是五部毗尼所明。身口诸善法
也。二定者。即是依八背舍。入九次第定。师
子奋迅超越三昧愿智顶禅六通四辨等也。
三慧者。即是生灭四谛。破身边二见六十二
见。发真无漏。成十一智三无漏根也。此戒定
慧。外人尚不闻其名。况有少分。譬如驴乳牛
乳。乳之色虽同若停驴乳则成臭粪。若停牛
乳便成酪苏醍醐也。二释通教名者。通者
同也。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
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也。正为菩
卷一 第 722a 页 T46-0722.png
萨傍通二乘。故大品经云。欲学声闻乘者当
学般若。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欲学菩萨
乘者当学般若。三乘同禀此教见第一义。故
云通教也。所言通教者。义乃多途略出八
义。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四断通。五行通。
六位通。七因通。八果通也。教通者。三乘通
同禀因缘即空之教。理通者。同见偏真之
理。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断通者。界内
惑断同也。行通者。见思无漏行同也。位通者。
从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因通者九
无碍因同也。果通者。九解脱有馀无馀二
种涅槃之果同也。通义有八而但名通教者。
若不因通教。即不知通理。乃至得成通果
也。故诸大乘方等。及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
为同禀此教也。问曰何故不名共教。答曰
共名但得二乘近边不得远边。若立通名近
远俱便。言远便者通别通圆也。三释别教名
者。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
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
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哑。
法华经明。迦叶领解自述。往昔闻方等大品。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即其义也。所
言别者。义乃多途略明有八。一教别。二理别。
三智别。四断别。五行别。六位别。七因别。八
果别也。故名别教也。教别者。佛说恒沙佛
法。别为菩萨不通二乘。理别者。藏识有恒沙
俗谛之理别也。智别者。道种智也。断别者。
尘沙无知界外见思无明断也。行别者。历尘
沙劫修。行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别也。
卷一 第 722b 页 T46-0722.png
位别者。三十心伏无明是贤位。十地发真断
无明。是圣位之别也。因别者。无碍金刚之
因也。果别者。解脱涅槃四德异二乘也。别义
有八。种但名别教者。若不因别教。则不知
别理乃至得成别果也。问曰何故不说为不
共教。而作别教之名。答曰智论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说之。如不思议经。今明
别教如说方等大品。二乘共闻而别教菩萨。
故用别名也。兼欲简非圆教。亦别虽异通犹
是未圆之名也。四释圆教名者。圆以不偏为
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
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华严经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
众生悉授菩提记。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
涅槃。不可复灭也。大品经具足品云。诸法虽
空一心具足万行。法华经云。合掌以敬心欲
闻具足道。涅槃经云。金刚宝藏无所减缺。
故名圆教也。所言圆者。义乃多途。略说有
八。一教圆。二理圆。三智圆。四断圆。五行圆。
六位圆。七因圆。八果圆。教圆者。正说中道
故言不偏也。理圆者。中道即一切法理不
偏也。智圆者。一切种智圆也。断圆者。不断而
断无明惑也。行圆者。一行一切行也。大乘圆因涅槃圆果。即因果而具足无缺。是为一行一切行。位圆者。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
也。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果圆者。
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圆义有
八。但名圆教者。若不因圆教。则不知圆理乃
至得成圆果也。问曰教理若圆。何得更有行
卷一 第 722c 页 T46-0722.png
位因果之殊。答曰只依教理圆。故便有智断
行位因果殊。如世间法书极能之本。修学
之者得有阶差。虽复初修劣于后修。本未
曾异也。第二覈定者。明此四教通而为语。于
一教中各有四教。虽有四教覈定其实三义
不成。故各从一义以受其教名也。即为四
意。一覈定三藏教。二覈定通教。三覈定别教。
四覈定圆教。一覈定三藏教者。问曰。如三藏
教说无常。三乘同禀入道。即是通教。别为菩
萨说弘誓六度。此即别教。若为说一切种智
令求佛果。岂非圆教。答曰今覈定此教三
义。若言说无常通教三乘是通教者。二乘闻
无常发真断结。一世便入涅槃。可是禀教见
无常理。菩萨虽禀无常之教。三阿僧祇劫。不
发真断结。岂见无常之理。故知无常理通教
之义不成。虽说愿行化物别教义不成者。本
论别教诠别理断别惑。初三藏教所明愿行。
犹约生灭四谛而起。见生灭四谛不及二乘。
岂是别教。虽说一切种智劝菩萨慕果。行因
不名为圆者。菩萨因中不得即具一切种智。
岂得论圆。又此种智只照二谛不照中道。岂
得圆也。是则虽有三教覈义不成。但名三藏
教也。二覈定通教者。问曰通教说戒定智慧。
岂非三藏教说道种智。岂非别教说一切种
智。岂非圆教耶。答曰虽有此三教覈义不成。
所以然者。通教说无生戒定智慧一相无相。
不同三藏戒定慧别异相也。复次一得不
失从胜受名。故不设三藏之名。受通教名
也。虽说道种智只是照界内俗谛。非是说
卷一 第 723a 页 T46-0723.png
如来藏恒沙佛法之道种智。故别教义不成。
虽复说一切种智。止是照界内二谛。明一切
种智。非照中道不思议二谛之一切种智。故
圆教义不成。是则三教义不成但名通教也。
三覈定别教者。问曰别教亦说戒定智慧。何
故不名三藏教。亦说无生空理。何故不名通
教。亦说中道一切种智。何故不名圆教也。
答曰别教说恒沙佛法。无量戒定智慧。异前
生灭戒定智慧。故非三藏也。虽说空理是不
可得空。非是但空。不与二乘同见。故非通
教也。虽说中道一切种智。非初住发心即
具一切种智。故非圆也。是则三义不成。但名
别教也。四覈定圆教者。问曰圆教亦有戒
定智慧。何故不名三藏。亦有真空之理。何故
非通。亦有历别阶级法门。何故非别。答曰圆
教所说戒定智慧。皆约真如实相佛性涅槃
而辨。岂同三藏偏浅戒定慧乎。佛性真空
平等之理。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何况得入
故非通也。种种法门位行阶级。无不与实相
相应。摄一切法。从初一地无不具足一切诸
地。是故非别。三义不成但名圆教也。是则
四教四名。虽复互通而研其理实。当教立名
不可混滥。若圆教摄三。即是又多仆从而侍
卫之也第三引證者。夫欲申通佛法事。须经
论明文。但佛教浩漫玄旨难寻。若不立名辨
义。何以得知旨趣也。今明此义略为三意。
一明无文立名作义以通经教。二别引经论
證。三总引经论證。一无文立名作义以通
经教者。问曰立四教名义。若无经论明文。岂
卷一 第 723b 页 T46-0723.png
可承用。答曰古来诸师讲说。何必尽有经
论明文。如开善光宅五时明义。庄严四时判
教。地论四宗五宗六宗。摄山单复中假。兴皇
四假并无明文。皆是随情所立助扬佛化。其
有缘者莫不承习。信解弘宣。问曰何意不依
半满五味幸出经论文。答曰佛教具有渐顿
不定半满五味。各据一边。岂得通释此诸教
也。但使义符经论。无文何足致疑。大智度
论云。法施者。依附经法广作义理。为立名字
皆名法施。今一家解释佛法。处处约名作义。
随义立名。或有文證或无文證。若有文證故
不应疑。无文證者亦须得意。譬如神农编
鹊华他皆古之圣医。所造药对治世撰集
诸经方。当时所治无往不差。今人依用未
必皆愈。而即末代凡医。虽约古方出意增
损。随病授药少有不差。若深解此喻通经
说法。睹时事所宜作义。立名亦有何失。今释
此经一部前后作义立名。此非一条。若不体
此意者。何但四教之名而生疑也。经论正是趣前人机缘。末代学问。执见千端行道障起
非一。宁可守株待㝹。必贻斯责。且佛教无穷
恒沙非譬。东流之者万不一。达智人君子希
更详焉。二别引经论證四教者。前释名中以
已具引经文。今更略出。如戒心云。应学修
多罗毗尼阿毗昙。佛在世时岂无三藏之教
故成实论云。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次
證通教者。此经净名为迦旃延解说五义。二
百比丘心得解脱。大品经三慧品。明萨婆若
智三乘同得。中论云。诸法实相三人共入。次
卷一 第 723c 页 T46-0723.png
證别教者。此经明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
佛法。亦不应灭心受而取證也。无量义经
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即是别教文。涅槃经明五行。正是别教意
也。大智论云。结使有二种。一者共二乘断。二
者不共断。不共断者。不共般若断于别惑。
次證圆教者。华严经云。为说圆满修多罗。此
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之中求。大
品经云。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
若。法华经明多宝如来叹言。善哉释迦牟尼
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为大众说。如
所说者皆是真实。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
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智度论云。三智
其实一心中得。如是寻讨大乘经论。四教义
文处处有之也。三总引经论證者。今影傍大
乘经论立四教名义者。如大涅槃经。明四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种之说以此
化前缘。即是四教意。又涅槃经云四种转
四谛法轮。即是四教意。又法华经明三草
二木禀泽不同。譬方便说即三教也。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譬说最实事即圆教也。中论破
诸异执既讫复说因缘四句通佛四说。即是
四教之意。如此等四说法随机化物即四教
义。四说即是四教之异名也。第四料简者。问
曰法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何曾有四
说之殊。答曰上来处处引四不可说。有因
缘故亦可得说者。尚未曾定有一说。何曾定
有四教耶故。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
生随类各得解。随类异解者。即是四教不同
卷一 第 724a 页 T46-0724.png
之相也。且诸经明义不同。自有说异解异说。
一解一说。异解一说。一解异说无说无解
故。此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
闻无得。若达此意四教点定立义。何所疑哉。
问曰四教从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
所明三观而起。为成三观。初从假入空观。具
有折体拙巧二种入空不同。从折假入空故
有藏教起。从体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约
第二从空入假之中。即有别教起。约第三一
心中道正观。即有圆教起。问曰三观复因何
而起。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
复因何而起。答曰观教皆从因缘所生四句
而起。问曰因缘所生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
缘所生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
脱。诸佛不思议解脱毕竟无所有。即是不
可说。故净名杜口默然无说也。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者。即是用四悉檀。说心因缘所生
之四句。赴四种根性十二因缘法所成众生
而说也。四种根性者。一者下根。二者中根。
三者上根。四者上上根。赴此四种根性故
因此教观无碍而起。普利益众生得成信法
两行之益。此即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之义也。
问曰。大涅槃经云。根有三种。一者下根二
者中根三者上根。为中根人于波罗奈三
转小法轮。为上根人于拘尸那城转大法
轮。若为下根人如来终不为转法轮。今何得
言有四种根性。为下根人说三藏教耶。答曰
诸佛教门随缘不定。或说一根。或说二根。或
说三根。或说四根。或言为下根者说。或言不
卷一 第 724b 页 T46-0724.png
为下根者说。言为下根者说者。如法华经三
草。二木禀泽皆得增长。言不为下根者。说
即如引涅槃经文也。问曰提谓经。说五戒明
人天善。何意不开为五教义耶。答曰人天教
旧医所说。世之常道不离生死。法王出世欲
化众生令出火宅。是以鹿苑三转法轮。人天
得道以此为实。故有三藏教。此经大品法华
涅槃诸大乘经。皆云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又大智度论。明结集法藏。亦从鹿苑而起。不
取提谓经为初也。问曰若不开人天善。何得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禀泽也。答曰三藏教明
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是正
因缘所生善法。此已为三藏教所摄。故不须
为五也。问曰四教义。与地论人四宗义同不。
答曰若人问言。四谛即是四大不此为非问。
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途略出三妨。
一四宗明义言方似滞。二细寻研覈。立名作
义似如不便。三四宗虽言富博一家往望。摄
佛法意犹有所阙。一四宗明义言方似滞者。
彼不约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趣缘。而说即
成滞也。二细寻研覈立名作义似如不便者。
彼之四宗毗昙见有得道。可许因缘为宗。三
假品是世谛何得为宗。成论见空得道何不
以空为宗。且智度论明三藏教。有三门入
道。一是有门。二是空门。三是假名门也。又
智度论弹方广义云。取十喻直说一切法不
生不灭。失般若意。岂得用梦幻为不真宗也。
今咨曰。不真宗即是通教。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而用教。真
卷一 第 724c 页 T46-0724.png
宗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何得知真。真
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若俱没教留宗
则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则同名通宗教。若留
真不真则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
宗。可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应三乘通修也。
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是通真之
通也。此则两名混同。义无别也。答曰楞伽经
云。说通教童朦宗通教菩萨。故以真宗为
通宗也。又咨曰。若尔是则前因缘假名不真。
宗皆是教童朦。不应悉立宗名也。覈却并
决意邪谓立四宗名义不甚便也。今言四
教者。佛从初得道至大涅槃。显示一切法门。
无非言教也。三设巧救四宗名义得立。若比
古今虽为富博。一家往望摄佛法意犹大有
所阙。今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
合十六门。彼因缘假名两宗。似与此所明三
藏教。有空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有非空两门也。彼不真宗明诸法如幻如化。似与
此通教有门相参。馀三门彼所不明。彼真宗
似与此别教有门相参。馀三门彼所不明。此
则四宗明义。但得与此三教四门相参。此圆
教四门彼所不明。四教犹有十二门明义。彼
四宗之所不明也。又护身法师用五宗明
义。彼四宗如前长立法界宗。似与此圆教
有门相参四教犹有十一门。彼所不明也。耆
阇法师用六宗明义。三宗似与此三门相参。
如上分别。彼真宗似与此通教空门相参。彼
常宗似与此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似与此
圆教有门相参。四教犹有十门。彼六宗之所
卷一 第 725a 页 T46-0725.png
不明也。故知四宗五宗六宗。虽言古今以
来明义富博。今一家往望摄佛法意。犹大
有所阙也。所以前明四悉檀义者。正是述一
家通经说法。与古今所说通用不同也。故
前明三观竖破诸法。略为数十番。其寻览者
则知。与诸禅师及三论师所说意有殊也。今
明四教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即有十六门。又
开三藏教四门。如五百阿罗汉各说身因。即
是五百门也。故经说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
种门入。道但三藏教四门尚开无量门入
道。何况通教别教圆教。各有四门而不得各
明开无量门也。故华严经明善财童子见四
十二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门。如是见
一百二十善知识。乃至无量善知识。皆各云
我唯能知此一法门。是则大乘法门无量无
边也。此经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
至八千菩萨。皆说入不二法门。故法华经云。
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如此法藏于不可
说。用四悉檀而起教门。令一切众生。以佛教
门出三界苦。若留此意。比决四宗五宗六
宗。自知殊别也。第五明经论用四教多少不
同。若华严顿教用别圆两教。若渐教之初。小
乘经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则具有四教。
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妙法莲华经但
用圆教。大涅槃名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
性涅槃。诸论随经用教多少义类可解。问曰
四教遍通众经。何故偏于此经文前广辩。答
曰一切渐顿诸经未必皆明四教。唯方等大
集及此经。典具有四教之文。故约此经意
卷一 第 725b 页 T46-0725.png
略明四教义也。但每嗟末代弘经之人。采
众经义用通一论。遂致使后生皆谓论富经
贫轻经重论。今采众经论立四教义。以通诸
大小乘经者。意望后贤敬重佛言弃其枝
末。若能专心大乘方等。听说受持读诵书
写如说修行。非但功不唐捐。亦能契理之
要也。
四教义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