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86a 页


摩诃止观卷第七(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五识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
字。如上破法遍。应通入无生。若不入者。
当寻得失必滞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
者。若同外道爱著观空智慧。宜以四句
遍破。能破如所破令众塞得通。若不执观
空智慧。则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
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若尔。即大导师善
知通塞。将导众人能过五百由旬。旧云。六
地见思尽为三百。七地八地为四百。九地十
地为五百。此义与释论乖。论以二乘为四
百。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摄大乘人以三
界为三百。方便因缘两生死足为五百。则
摄义不尽。更有有后生死无后生死属何
卷七 第 86b 页 T46-0086.png
百耶。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为五百。此与
法华乖。法华过三百由旬作化城。此则二
百由旬作化城。复有人解三界为三百。二
乘足为五百。此义三失。一出三界外立化
城。云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更行四
百五百。四百五百之外更无化城。何所可入
而称二乘。二者灭化城方可得进。城犹未
灭而辄进四百五百。三者二乘共入化城。
云何声闻为四百支佛为五百。有人以五
住烦恼为五百。然二乘已断四住。应是四
百由旬外立化城。有人以断三界思为三
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此亦不然。由
旬本譬烦恼。云何见多而不数。思少为三
百。此之名义本出法华。法华举五百为譬
本。以生死险道导师观知合之。应作三番
明五百。乃会经耳。一就生死处所。二就烦
恼。三就智慧。诸师之释方圆动息不与文
会。如持一孔之匙开三须之钥。初家约通
位就四百立化城摄家约生死割二种于
荒外。地家约别位在界内立化城。次家径
侹不待开权即自显实。人师过如此。释论
意云何。论有二文。初以二乘为四百而止
不作五百。后文以二乘为一百。今通之。
论明通意。道家以真谛为极。过三界已未
破化城但入涅槃。即指涅槃。为四百耳。
而复以二乘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萨从
空出假。非涅槃为一百。入三界为三百。
作如此消文。于经论无妨也。今明五百由
旬者。一约生死处所。谓三界果报为三百。
卷七 第 86c 页 T46-0086.png
方便有馀土实报无碍土是为五百由旬处
所。次约烦恼者。所谓见谛惑为一百。五下
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
明为五百。次约观智者。空观智知三百。假
观智知四百。中观智知五百。此与文会无
前诸师过也。又诸师判位辽远。初心行人尚
未断见。何由超过五百由旬乎。今论由旬
有横通塞。有竖通塞。横者具约三法。苦集
为塞道灭为通。无明十二因缘为塞。无明灭
为通。六蔽覆心为塞。六度为通。竖通塞者。
见思分段生死为塞。从假入空观为通。无
知方便生死为塞。从空入假观为通。无明因
缘生死等为塞。中道正观为通。今当以横
织竖检校通塞。如从假入空破诸见思。单
复具足无言等见。九九八十一思。如斯诸惑
本是污秽。增长烦恼遮塞行人。那忽取著
谓是谓非。起诸结业漏落生死。唯见苦
集不见道灭。既不识见思中四谛。是事不
知名为无明。乃至老死。但构因缘无明不
灭。不灭故坚著叵舍。唯在此岸不到彼
岸。大经云。童子饥时取粪中果。智人呵之
赧然有愧。失于净法。是名为塞。若于诸见
介尔起心。知无性实无常无主。倒破则无
业。无业则无果。是名为道。道故有灭。若
识四谛则无无明亦无老死。因缘坏故则
舍诸有到于彼岸。当用此意历一一心。
历一一能。历一一所。若起三塞破之令
通。若是三通养令成就。复次体见即空能
体亦即空。如罗汉之心尚名无漏五阴。我
卷七 第 87a 页 T46-0087.png
观未真那得非阴。若计阴实则结业生死。
若不识阴四谛即是无明。若爱观空智慧
则不能舍。用即空意历一一心。历一一
能。历一一所。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
通养令成就。则巧过见思之塞。善通三百
由旬也。次用横织竖检校从空入假观通
塞者。此则易解。于病法药法授药法。于一
一法一一能一一所。明识谛缘度。若起三
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养令成就。则过
无知之塞通四百由旬。次用横织竖检校
中道正观者。于无明法性真缘等。一一法一
一能一一所。明识谛缘度。若起三塞破之
令通。若有三通养令成就。则过无明之塞
通五百由旬。若作如此论通塞者。次第竖
论六地初地。动经劫数塞乃得通。大经云。
须陀洹者八万劫到。乃至支佛十千劫到。到
菩萨初发心住。此论圣位何益初心行人者
乎。复次约横别论通塞者。如大品经云。
有菩萨从初发心即与萨婆若相应者。与
空相应也。若初未相应。当用谛缘度检一
一心。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养
令成就。得过三百由旬。又云。有菩萨从
初发心即能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此是出假
之意。若初发心修假。亦用谛缘度检一一
心。破塞养通过四百由旬。又云。有菩萨
从初发心即能坐道场成正觉。此即中意。
若初发心修中。亦用谛缘度检一一心。破
塞养通过五百由旬也。如此说者。虽初心
得论通塞而三法各别。大论引三喻。一则
卷七 第 87b 页 T46-0087.png
步涉。二则乘马。三则神通。步马两行须知
通塞。神通无碍。塞不能遮。山壁皆虚。何通
可择。初观喻步。次观喻马。后观喻飞。三义
分张亦非今所用也。若竖论三观。两观当
地为通望上为塞。若后一观胜下为通隔
小为塞。横论三观当分为通。不相收为
塞。法相浅深任有通塞。况复于中起苦集
无明蔽等。是故皆塞无复有通。若一心三观
法相即破竖中之通塞。三观一心破横中之
通塞。空即三观故破步涉山壁三百之通塞。
假即三观破乘马四百之通塞。中即三观破
神通之通塞。良以一心能即空假中者。一切
山河石壁众魔群道皆如虚空。一心三观游
之无碍。终不去下陵高避山从谷。触处诸
塞皆通无碍。能过五百由旬到于宝所。是
名为通。通本对塞。既触处如空则无复有
塞。无塞则无通。若于无塞无通。起苦集
无明障蔽者。非但失于神通。亦失马步。能
破如所破。字为非字。如彼虫道偶得三观
之名。是虫不知是字非字。若于一一法一
一能一一所。皆即空即假即中具谛缘度。是
名无通无塞双照通塞。是为智者识字非
字。亦名良医知得知失。于无生门明识通
塞者。于馀法门亦如是。是为初心过五百
由旬。应明六即义(云云)。问通塞得失字非字
为一为异答。此是一意种种说耳。亦有差
别。通塞约解。得失约行。字非字约教。金光
明云。正闻正听正分别。正解于缘正能觉
了。知字非字是正闻正听。知得失是正分
卷七 第 87c 页 T46-0087.png
别正解于缘。知通塞是正能觉了。虽此差
别同显一致耳。问。横塞塞竖通不。竖塞
塞横通不。横通通竖塞不。竖通通横塞
不。答。一往然二往不然。然者。无明即见思
何意非横障。中智治一切何不通横塞此
是一往然义耳。若二往释者。横塞障近不能
塞竖通。横通力弱不能通竖塞。竖塞深远
不作横障。竖通对当别不通于横塞耳。


第六明道品调适者。道品有四。一当分。二
相摄。三约位。四相生。一明当分者。未必具
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当分是
道。故云当依念处得道。又云。是道场。又
云。是摩诃衍。念处既尔馀品亦然。是为当分
道品而非调停也。二明相摄者。如念处一
法皆摄诸品。引释论文云。念处既摄馀品。
馀品亦摄念处。是为相摄道品亦非调停
也。三约位者。如念处当其位。正勤是煖位。
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
位。八正是见谛位。七觉是修道位。此是约位
亦非调停也。四相生者。如修念处能生正
勤。正勤发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
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道。是为善
巧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
能见般若。是为相生亦是调适。所以须此
者。上来虽破法遍识通塞。若不调停道品
何能疾与真法相应。真法名无漏。道品是
有漏。有漏能作无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难
会。如酿酒法酵煖得宜。变水成酒。曲蘖
失度味则不成。大论云。三十七品是行道
卷七 第 88a 页 T46-0088.png
法。涅槃城有三门。三门是近因道品是远
因。为是义故应须道品调停也。问。道品
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萨道耶。答。大论呵此
问谁作是语。三藏摩诃衍皆不作是说。那
得独云是小乘法。净名云。道品善知识。由
是成正觉。道品是道场亦是摩诃衍。涅槃
云。能修八正道者。即见佛性名得醍醐。
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如此
等经皆明道品何时独是小乘。若大经云。
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
祇助菩提法。是大涅槃因者。道品之外无别
有道品。如四谛外无第五谛。一种苦集如
爪上土。分别苦集有无量相如十方土。直
明一三十七品是涅槃因。复有无量三十七
助道品名大涅槃因。云何无量有四种道
谛故。有十六门故。又有漏道品欲界二十
二。未到三十六。初禅三十七。皆有漏道品如
乳。三藏道品如酪。通教道品如生酥。别教
如熟酥。圆教如醍醐。大经之文义合于此。
非道品外别有助法也。或言三十七品是助
道。或言是正道。大论云。是菩萨道。此文似
正也。净名云。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此
文似助也。又若言三十七品是有漏者。云何
言七觉是修道。法华云。无漏根力觉道之财。
云何八正在七觉前。此应三句分别。一三十
七品皆有漏。二皆是无漏。三亦有漏亦无
漏。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初善有漏五
阴。善有漏五阴即是煖法。煖法之前尚得修
于八正道。云何修邪。初从师受法。系心忆
卷七 第 88b 页 T46-0088.png
念名念处。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
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根。根增长名
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
道。能如是修得善有漏五阴。当知道品皆
是有漏。皆是无漏者。即是见谛思惟所行道
品。一向是无漏。法华之文意在此也。从来虽
言有漏中得修八正七觉等未有文證。而
毗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
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见谛即是
亦无漏。若八正在七觉前一向是无漏。此则
可解。引婆沙文證成二意。又亦漏无漏即
是对位意也。诸道谛三十七品。今不具记。但
明无作道谛三十七品。成于一心三观义
也。大品云。欲以一切种修四念处者。念处
是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
过。华严云。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地是
诸芽种也。法华云。一切种相体性。皆是一种
相体性。何谓一种。即佛种相体性也。常途
云。法华不明佛性。经明一种是何一种。卉
木丛林种种喻七方便。大地一种即是实
事。名佛种也。今一念心起不思议。即一切
种。十界阴入不相妨碍。若观法性因缘生
故。一种一切种。则一色一切色。若法性空故
一切色一色。则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
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
切。双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双照空假。
则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九法界色即空
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名身念处。若观法
性受。法性因缘生故。一种一切种一受一切
卷七 第 88c 页 T46-0088.png
受。法性受空故。一切受一受一空一切空。法
性受假名故。一受一切受一假一切假。法性
受中故。非一受非一切受。非空非假双照
空假。则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九法界受
即空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名受念处。若观
法性心。因缘生法一种一切种。一心一切心。
法性空故。一切心一心一空一切空。法性假
故。一心一切心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
非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九法界心亦
复如是。是名心念处。若观法性想行两阴。
因缘生法一种一切种。一行无量行。法性空
故一切行一行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行
一切行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非
空非假双照空假。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
假。九法界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
名法念处。如是念处力用广博。义兼大小
俱破八倒。双显荣枯双非荣枯。即于中间
入般涅槃。亦名坐道场。亦名摩诃衍。亦名
法界。兼广之义其相云何。法性之色实非是
净。而凡夫横计为净。是名颠倒实非不净。
二乘之人横计不净是名颠倒。今观色种
即空。一切即空。空中无净云何染著。是名
凡夫计净倒破枯念处成。色种即假一切皆
假。分别名相不可穷尽。假智常净不为无
知尘惑所染。云何滞空而取灰灭言色不
净。是名二乘不净倒破荣念处成。是名八倒
俱破枯荣双立。观色本际非空非假则一
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净倒。非假故非
净倒。非净倒故则非荣树。非不净倒故则
卷七 第 89a 页 T46-0089.png
非枯树。非枯非荣则非二边。无边无中乃
名中间。佛会此理故名涅槃。亦是非净非
不净。八倒不生名为涅槃。如是涅槃名秘
密藏。安置诸子秘密藏中佛自住中故言
入也。法性之受本非是乐。而凡夫之人横计
为乐。是名颠倒。实非是苦。二乘之人横计
为苦。今观受种即空一切皆空。空中无乐
云何生染。则凡夫倒破枯念处成。受种即假
一切皆假。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名闻分别
不生厌畏。云何弃之沈空灰断。二乘倒破
荣念处成。是名二倒双破枯荣双立。观受本
际即非空非假。非空故非枯非假故非
荣。边倒不生名为涅槃。中间理显名秘密
藏。皆如上说(云云)。法性之心本非是常。凡夫
横计是名常倒。法性实非无常。二乘横计
无常。今观心种即空一切即空。空中非常
云何谓心念念相续。是名凡夫常倒破枯念
处成。心即假名一切悉假。心若无常那得分
别无量心相。是名二乘无常倒破荣念处成。
又心即非空非假。非空故非无常。非假故
非于常。非荣非枯边倒不生名入涅槃。中
道理显名秘密藏。安置诸子自亦入中(云云)
法性之法本非有我。凡夫之人横计有我。
本非无我二乘之人横计无我。今观法性
即空一切皆空。空中无我。是名凡夫倒破枯
念处成。法性即假一切皆假施设。自在不滞
我义具足。是名二乘倒破荣念处成。观法本
际即非空非假。非空故非无我非假故
非于我。边倒不生名入涅槃。中间理显
卷七 第 89b 页 T46-0089.png
名秘密藏。治倒法药其数有四。法性观智
名之为念。一谛三谛名之为处。一切即空。
诸倒荣枯无不空寂。一切即假。二边双树
无不成立。一切即中。无非法界。祇一念心
广远若此。若能深观念处是坐道场。是摩
诃衍。是双树间入般涅槃。始终具足不须
更修馀法。若不入者更研馀品。勤观念处
名正勤。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
已生不生故勤精进。尘沙无明名未生恶。
观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故勤精进。竭力
尽诚行四三昧。遮此二恶一切智名已生
善。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道种智一
切种智名未生善。此分别智难生。空智已生
勤加增长。中智未生令得开发。三观无间
祇为生此二智耳。是四正勤亦能悟道。故
言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不须馀法。若
不入者当是不勤。心过散动须入善寂。审
观心性名为上定。于上定中修如意足。欲
精进心思惟。欲者。专向彼法。亦名庄严彼
法。定中观智如密室中灯照物则了。以照
了故断行成就修如意足。精进者。成就彼
法法性不动而寂然精进。无间无杂。断行
成就修如意足。心者正住。观察彼法一心中
缘。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断行成就修如意
足。思惟者。善能分别彼法方便。如此思惟
不令动散。定思惟故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能如此修定心而入不须馀法。若不入者
当修五根。信三谛理是三世佛母。能生一
切十力无畏解脱三昧。但念处修不求馀法。
卷七 第 89c 页 T46-0089.png
是名信根。进者。以信摄于诸法。信诸法故
倍策精进。念者。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
得入。又此法者为精进所修。是法不忘故
名念根定者。一心寂定而行精进。又此法
为念所摄。是法不忘不动故名定根。慧者。
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
知。是名慧根。但修五根亦能入道成摩诃
衍。若不入者。进修五力令根增长。遮诸烦
恼名之为力。信破诸疑无能动者。精进除
懈怠如本所愿皆得成就。念破邪想不
为烦恼所坏。定破散乱远离愦闹。虽有
所说不碍初禅。善住觉观不碍二禅。心
生欢喜不碍三禅。教化众生不碍四禅。
妨四禅法不妨诸定。亦不舍定亦不随定
是名定力。慧破邪执一切执一切慧双照具
足。是名慧力。如是五力名摩诃衍。若不入
者。用七觉均调。心浮动时以除觉除身口
之粗。以舍觉舍于观智以定心入禅。若
心沈时精进择喜起之。念通缘两处。修此
七觉即得入道。大论云。若离五盖专修七
觉。不得入者无有是处。若不入者修八正
道。更以出世上上正见观三谛理。以正思
惟发动此观。如法相说自他俱益。即是正
语。若黑业得黑报。白业得白报。杂业得杂
报。非白非黑业得非白非黑报。约小乘作
可解。今言沈空是黑业。出假是白业。两兼是
杂业。中道是非白非黑业。皆名邪命。若业能
尽业名为正业。依此而行名为正业。正业
不为二边所牵。见他得利心不恼热。而
卷七 第 90a 页 T46-0090.png
于己利常知止足。是为正命。善入正谛
名正精进。心不动失正直不忘名正念。正
住决定名正定。因是八正道即得入理。大
经云。若有能修八正道者。即得醍醐。如
是道品非是对位。但于初心观法性理。即
得具足。大论云。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名四正
勤。四种定心名四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为
根。根增长名为力。分别四念处道用名为
觉。四念处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故知初心
行道用三十七品。调养止观四种三昧入
菩萨位。如此道品是大涅槃近因。馀诸道品
名为远因(云云)。今以譬显此义。植种于地
芽嘴初开。生根下向枝叶上布。其花敷荣结
果成实。法性法界为大地。念处观为种子。
四正勤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
增长。七觉如开花。八正如结果。结果者。
即是入铜轮位證无生忍。亦名至宝所。亦
名入秘藏。亦名得醍醐。亦名见佛性。亦
名法身显八相作佛。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
觉此之谓也。若通途释道树者。如大品明。
离三恶道名叶益。得人天身名花益。得
四道果名果益。此偏就空为释耳。免二乘
地为叶益。得变通身为花益。具道种智
为果益。此偏就假为释耳。免二边缚为叶
益。受法性身为花益。證入佛性为果益。
此偏就中为释耳。若总就三观者。即空名
叶益。即假名花益。即中名果益(云云)。复次
行三十七道品将到无漏城。域有三门。若
入此门即得发真。谓空无相无作门。亦名
卷七 第 90b 页 T46-0090.png
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若从正见正思惟
入定从定发无漏。是时正见智名大臣。正
定为大王。从此得名名三三昧。非智不
禅。即此意也。若由正定生正见从正见
发无漏。是时正定为大臣。智慧为大王。从
此得名名三解脱。非禅不智。即此意也。或
可三昧是伏道。解脱是断道證道。或可定慧
合故。三昧即解脱。解脱即三昧。若三藏以苦
下空无我是空门。灭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
下八行苦下两行是无作门。此十六行王臣
(云云)。若通教明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门。古
释论本云。若观极微色则有十八空。今本
云。若观一端叠则有十八空。叠是假名
极微是实法。以此为异。若得意者假实皆
空耳。若未入空情想戏论计有空相。知空
无空相名无相门。空相虽空犹计观智。既
无能所谁作空观。是名无作门。既无作者
谁起愿求。亦名无愿。此三三昧王臣(云云)。若
别教明从假入空證真谛名空三昧。二乘
但證此空犹有空相。菩萨知空非空。出假
化物无复空相。是名无相三昧。进修中道
无中边相亦不求中边。名无作三昧。此三
观智王臣(云云)。复次别约出假意者。分别无
量药病。悉是假名。假名无实无实故空。是
名空门。空尚无空相况有假相。故名无相
门。空假无相亦不愿求知病识药。故名无
愿。此出假智王臣(云云)。别约圆者。名虽同前
意义大异。大论云。声闻缘空修三解脱。菩
萨缘诸法实相修三解脱。智者见空及与
卷七 第 90c 页 T46-0090.png
不空。此空不空亦名中道。若见此空即见
佛性。又二乘观梦中十八事。梦中内事不可
得名内法空。梦外事不可得名外法空。乃
至梦中十八有不可得名十八空。今圆观眠
法不可得无内法。从眠所生一切内法皆不
可得。名内法空。一切法趣此内空。眠无外
法。从眠所生一切外法不可得。即外法空。
一切法趣此外空。乃至眠法十八种有不可
得名十八空。一切法趣十八空历十八缘。
名十八空。但是一空。方等云。大空小空皆
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诸佛实法。大品
云独空也。如前观无明四句不可得一空
一切空。不见四门分别之相。非缘非真无
谁所作。王臣(云云)。如是空即无相无作及一
切法。一切法亦如是。当知一解脱门即三解
脱门。三解脱门即一门。又四门中皆修三
解脱互无障碍。如此三门意非次第。别虽
次第皆缘实相。又异通教通缘空理。复异
三藏。三藏缘四谛智。故知三脱及与道品节
节有异。须善识之。又华严日出先照高山
偏多四荣。鹿苑三藏偏多四枯。方等般若多
调枯以入荣。引小而归大。鹤林施化已足。
于荣枯中间而入涅槃。为极钝难化来至
双树始复毕功。利根明悟处处得入。如身
子等于法华中入秘密藏得见佛性。所以
涅槃遥指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记作佛。如
秋收冬藏更无所作。约此一番施化早毕不
俟涅槃。又云。谁能庄严娑罗双树。即举舍
利弗六人。又别举如来。若见佛性能庄严
卷七 第 91a 页 T46-0091.png
双树。于其中间而入涅槃。身子六人既能
庄严。岂不见佛性于其中间入于涅槃。声
闻尚尔。诸菩萨等处处得入。其义可知。若
入涅槃成五解脱。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三佛性意(云云)

○第七助道对治者。释论云。
三三昧为一切三昧作本也。若入三三昧
能成四种三昧。根利无遮易入清凉池。不
须对治。根利有遮但专三脱门。遮不能障
亦不须助道。根钝无遮但用道品调适。即
能转钝为利亦不须助道。根钝遮重者。以
根钝故不能即开三解脱门。以遮重故牵
破观心。为是义故应须治道对破遮障。则
得安隐入三解脱门。大论称诸对治是助开
门法。即此意也。夫初果圣人无漏根利见理
分明。事中烦恼犹有遮障不名善人。斯陀
含侵五下分亦非善人。虽非善人实非凡
夫。若世智断惑。虽无事障实非圣人。如
此两条尚须助道。况根钝遮重而不修对
治云何得入。助道无量。前通塞意中约六
蔽明遮宜用六度为治以论助道。若人修
四三昧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
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又贪觉缘
想须欲念生。虽作意遮止而悭贪转生。是时
当用檀舍为治。修三昧时破戒心忽起。威
仪粗犷无复矜持。身口乖违触犯制度。净禁
不淳三昧难发。是时当用尸罗为治。修三
昧时瞋恚悖怒常生忿恨。恶口两舌诤计是
非。此毒障于三昧。是时当修忍为治。修三
昧时放逸懈怠恣身口意。纵荡闲野无惭无
卷七 第 91b 页 T46-0091.png
愧。不能苦节。如钻火未热数数而止。事
𠐳之人尚不办世务。况三昧门。是时应用
精进为治。修三昧时散乱不定。身如独
落口若春蛙心如风灯以散逸故法不现
前。是时应用禅定为治。修三昧时愚痴迷
惑计著断常。谓有人我众生寿命。触事面
墙进止常短不称物望。意虑顽拙非智黠
相。是时当用智慧为治。诸蔽覆心亦有厚
薄。薄者心动身口不必动。厚者身口动心必
先动。内病既强其相外现。若用对治得去
是病所宜。若对治不除当依四随回转助
道。如治一悭。或乐修檀或不乐修檀。或
善心生或不善生。或修檀悭破或不破。或
修檀助开或不开。当善巧斟酌。或对或转
或兼或第一义(云云)。修馀治亦如是。于助六
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当观此助不思
议摄一切法。如后说。有人言。说六是通教
说十是通宗。此不应尔。大经明六度是佛
性。大品云是摩诃衍。一度尚摄诸法。何况
六耶。若得开合之意则无去取。如禅有愿
智力开出泥滓波罗蜜。有神通力开出婆
罗波罗蜜。定守禅度也。般若有道种智开
出沤和俱舍罗。又有一切种智开出阇那波
罗蜜。一切智守本受般若之称。离则为十
束即为六。岂得以广略而判大小耶。今
明六度助道摄诸法尽。略明摄诸道品。调
伏六根。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六通。
三明。四摄。四辩。陀罗尼。三十二相。八十随
形好等。及一切法。云何摄诸道品。诸道品中
卷七 第 91c 页 T46-0091.png
各有舍觉分。正为檀摄。若三藏舍觉分虽
不入理。亦是舍身命财。大论云。慈悲喜于
众生有益。舍何所益。舍能具足六度广利
众生。是名大益。又舍如膏油能增五度光
明。故知檀度摄舍觉分也。若通教舍觉分。
舍身命财如幻如化三事皆空。此舍觉分
亦为檀度所摄也。若别教舍觉分舍身命
财中无知。此舍亦为檀度所摄也。若圆教
舍觉分舍十法界色身。舍十法界连持之命。
舍十法界依报。如是身命财皆不入二边。
何以故。财名六尘。若计六尘可舍。有前人
可与。己身能施。如此施者即入六尘有边。
若三事皆空即堕无边。今观财即空不入
有。观财即假不入空。不二之舍与生死后
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有边是生死
属前际。空边是涅槃属后际。是二皆空悉不
可得。故称为等。离老死者。前际空故离分
段老死。后际空故离变易老死。二死永免故
言离也。得不坏常住者即是中道法性。诸
佛所师。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此常住财无
能毁损。常住之身无能系缚。常住之命不
可断灭。成就究竟檀波罗蜜以自庄严。故
金刚般若云。初中后日分悉以恒河沙身布
施。不如受持般若一四句偈。当知理观圆
舍乃会道品。檀度所摄也。如此道品舍觉
分理观深微而不存事行。三藏中事施雄猛。
剜灯救贸国城妻子。而理观全无毫末。两皆
有过。今明事檀助破悭蔽进成理观。岂
可相离。若人虽解实相圆舍之观。抚臆论
卷七 第 92a 页 T46-0092.png
行涉事悭克。保护财物一毫不舍。辞惮劳
苦称筋计力。不能屈己成他。贪惜寿命
岂能诤死让生。触事吝著铿然不动。但解
无行。如是重蔽何由可破。三解脱门何由
可开。今于道场苦到忏悔。生决定心起大
誓愿。舍身命财决无爱惜。自行此檀又以
教他。赞叹檀法随喜檀者。立此誓已称
十方佛为證为救。心若真实无欺诳者能
感如来放檀光明照除悭蔽。思益等(云云)。以
蒙光故与诸道品舍觉相应。须一一释出
之。事理既圆能毕竟檀舍。财同粪土身比
毒器。命若行云弃三如唾。悭障既破治道
义成。便得解脱。若无因缘寄之行道。应
有利益舍若遗芥。是为事油助增道明。
开三脱门得见佛性。若不能尔无助治之
益。若如上修即应得悟。设不悟者。应自
思惟理观道品。有正业正语正命。此属尸
罗所摄。若三藏正业等乃是慎护威仪。不
破不缺不穿不杂。通教正业等不得身口。即
事而真乃是随道无著等戒。别教正业等乃
是智所赞自在等戒。圆教正业等皆观法性
即是具足等戒。净名云。其能如此是名奉
律。即此意也。理观之戒即心而备。虽作此
解身口多亏。或今生粗犷或先世遮障未
得忏悔。覆我三昧脱门不开。思是事已
当自悲悯深生改革。从今日始断相续心。
誓持禁戒事无瑕玷。护持爱惜如保浮囊。
终不全身而损戒也。毒龙输皮全蚁。须陀
摩王失国获偈。自戒化他赞法赞者。大誓不
卷七 第 92b 页 T46-0092.png
动称佛名字为證为救。心诚感佛放净戒
光能令毁禁者净戒光触时二世罪灭。即
与理观正业相应。一一须释出之。事理既
圆毕竟持戒。入三脱门见于佛性。是名助
油以增道明。如上修戒若不入者。当复思
惟。是诸道品各有念根。念力。念觉分。正念
等。即是忍义。羼提所摄。若三藏正念等是伏
忍。通教正念等是柔顺忍。别教正念等是无
生忍。圆教正念等是寂灭忍。若人念力坚强。
瞋恚之贼则不得入。而得入者。或因无念。
或念不强而瞋蔽得起。或今世起或前世起。
或瞋同行外护或瞋现事。或追缘昔嫌。或
初起屑屑。或初即隆盛。若恣瞋毒倾荡无
遗。设不自在如蛇自齧。瞋障百千法门。岂
得恣之而不呵责。当知但有理解未有
忍力。既知是已深生改悔发大誓愿。卑如
江海秽浊归之。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当耐
劳苦犹如射垛众箭凑之。无恨无怨如富
楼那被骂喜免手乃至被刃喜疾灭。无辜
恼者。忍力转盛。如揩金磨镜。羼提仙人强
软俱安。自忍化他赞法赞者。大誓不动。称
十方佛为證为救佛放忍光二世瞋障重
罪销灭。得与事理诸念相应。于诸违境忍
力成就。是为事油助增道明。若如上修而
不入者。当复思惟四种道品各八精进。为
毗梨耶所摄。大论云。前三易成不须精进。
后二难成必须精进。精进故得三菩提。阿
难说精进觉佛即起坐。如大施杼海乃
可相应。而今放逸倚卧纵缓忘失本心。无
卷七 第 92c 页 T46-0092.png
复进力。虽在道场杂诸恶觉名之为污。
日不如日名之为退。退则非进污则非精。
何能契理。或先世懈怠罪障覆心。如穴鼻
无钩狂醉越逸。初中后夜不克己竞时。薳
复迁延稆度日月。当发誓愿刻骨铭心。身
命许道推死在前。无量劫来唐爱护惜。今
求三昧决定应舍。以夜继昼呵责过患。行
法匪懈端直其身。无复难心苦心。设有病
恼不以为患。一生不剋历劫不休。自进化
他赞法赞者。称十方佛为證为救。感佛进
光得与理观八进相应。若与三藏相应即
成生生精进。通相应即成生不生精进。别相
应即成不生生精进圆相应即成不生不生
牢强精进。开涅槃门见于佛性。是为事油
助增观明。精进有通体列体(云云)。若如上修
不得悟者。当自思惟理观道品各有八定。
为禅度所摄。但是解心实未證得。虽言根
本事定不成。乃至虽言无作定首楞严不
成。若无定者平地颠堕。或二世散动三昧不
开。为是义故一心决果初中后夜身端心
寂。疲苦邪想若起疾灭。自禅教他赞法赞者。
大誓不动尽命为期。乃至后世不證不止。
称十方佛为明为救。感佛定光散动障破。
事禅开发与四观相应。大论释禅度先列
诸禅法。次明无所得显波罗蜜相。后广释
九想八念等。皆于禅中开出。诸禅法甚多。
今但取五门为助道也。若禅思时心多觉
观遍缘三毒。当用数息为治。数若不成
即知心去。去即追还从初更数。防散录心
卷七 第 93a 页 T46-0093.png
此为良治。以心住故或发欲界定。乃至七
依定皆能入。若不得般若方便成凡夫法。
若得方便成摩诃衍。故请观音云。若数息
心定。毛孔见佛住首楞严得不退转。是为
数息开解脱门。即与三藏八定相应。乃至
与无作八定相应。是为事油助增道明。若
缘女色耽湎在怀惑著不离。当用不净观
为治。观所爱人初死之相。言语适尔。奄便
那去。身冷色变虫脓流出。不净臭处秽恶充
满。捐弃冢间如朽败木。昔所爱重今何
所见。是为恶物令我忧劳。既识欲过淫心
即息。馀八想亦治淫欲。大论云。多淫者令
观九想。于缘不自在令观背舍。缘不广
普令观胜处。不能转变令观十一切处。
若有怖畏令修八念。皆以不净为初门。
悉治淫火。开解脱门与四种八定相应。助
油增明(云云)。若攀缘瞋恚。当用慈心为治。
上忍度是通治。今别约慈无量心。馀三心或
是乐欲等(云云)。悲无量为对治者。缘众生苦
深起悯伤欲拔其苦。缘此心入定与悲
相应。慈者想众生得乐。缘此心入与慈定
相应。喜心者想众生得乐。生大欢喜。缘此
心入与喜定相应。舍心者舍爱憎想住平
等观。缘此心入与舍定相应。得此四定者
于诸众生瞋无从生。下更广说。若攀缘邪
倒。当用因缘观治之。毗昙以界方便破
我。今因缘破我。三世破断常二世破我。
一念破性。此定若成。即与理观相应助开
涅槃门。若睡障道罪起。即用念佛观治之。
卷七 第 93b 页 T46-0093.png
缘于应佛无相之相。缘相分明破障道罪。
见十方佛。与理观相应开涅槃门。若如上
修而不入者。或非其宜当自思惟。理观之
中具四念处。慧根。慧力。择。喜觉分。正见。正
思惟。如是十法智度所摄。此是理观。此解不
明由于二世愚痴迷僻昏覆精神。故令三
昧不显。应当改革发大誓愿。令事观明了
破四颠倒。谛观此身从头至足。但是种子
不净。乃至究竟五种不净。所谓是身揽他遗
体。吐泪赤白二渧和合。托识其中以为体
质。是名种子不净。居二藏间秽浊浃润。乍
悬。乍压或热或冷。七日一变十月怀抱。若六
疱成就形相具足。日月已满。转向产门。大论
云。此身非化生亦非莲华生。但从尿道出。
此处卑猥底中厮恶。是名住处不净。既生出
已眠卧粪秽。乳哺将养自小之大。耳贮结
聍眼流眵泪。鼻孔垂脓口气常臭。头垢重
沓如薄粪泥。髀腋酸汗如淋尿洒。衣服著
体即如油涂。是名自相不净。其中唯有屎
尿之聚脓聚血聚膏髓等聚。大肠小肠肪𦙽
脑膜。筋缠血涂恶露臭处虫户所集。尽海
水洗不能令净。论云。此身不如摩罗延山
能出旃檀。自小至大性是不净。譬如粪秽
多少俱臭。是名自性不净。一旦命终假借还
本。风去火冷地坏水流。虫啖鸟啄头手分离
盈流于外。三五里间逆风闻臭。恶气腥臊
冲人鼻息。恶色黮瘀污人眼目。剧于死狗。
是名究竟不净。如是五种皆是实观。非得
解观。那忽于中计以为净。好衣美食爱护将
卷七 第 93c 页 T46-0093.png
养。摩头拭颈保此毒身。譬如蜣螂丸鹿粪
秽。人亦如是。爱重此身至死不厌。不可
搪触。养此身故造种种罪。若知过患始终
不净。能破净倒也又复当知四大成身。二
上二下互相违返。地遏水水烂地。风散地
地遮风。水灭火火煎水。更相侵害如箧盛
四蛇。痈疮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加以
饥渴寒热鞭打系缚。生老病死。是为苦苦。四
大相侵互相破坏。是为坏苦。念念流炎是为
行苦。于下苦中横生乐想。若见苦相分明。
如疮中刺。介介常痛。不于此身生一念
乐倒。又复当观过去无明善恶诸业。驱缚心
识偪入胎狱。如系鸟在笼欲去不得。心
识亦尔。笼以四大系以得绳。心在色笼无
处不至。业绳未断去已复还。笼破系断即去
不反。空笼而存。此坏彼成出笼入笼。印坏
文成无一念住。又风气依身名出入息。此
息迁谢。出不保入。毗昙云。命是非色非心
法。大集云。出入息名寿命。一息不返即名
命终。比丘白佛。不保七日乃至不保出入
息。佛言。善哉。善修无常。又观诸业。犹如怨
家如乌竞肉。经云。刹那起恶殃坠无间。促
促时节尚成重业。何况长夜恶念。业则无边。
业如怨责常伺人便。若正偿此责馀业不
牵。偿稍欲毕馀业争撮。去住无期。无常杀
鬼不择豪贤。危脆不坚难可恃怙。云何安
然规望百岁。四方驰求贮积聚敛。聚敛未足
溘然长往。所有产货徒为他有。冥冥独逝谁
访是非。或出家人知解溢胸。或精进灭火。
卷七 第 94a 页 T46-0094.png
而不悟无常。谚云。可怜无五媚精进无道
心。此之谓也。若觉无常过于暴水猛风掣
电。山海空市无逃避处。如此观已心大怖
畏。眠不安席食不甘哺。如救头然。白驹
乌免日夜奔竞。以求出要。岂复贪著世财
结构诸有。作无益事造生死业耶。顿绝羁
锁超然直去。如野干绝透争出火宅早求
免济。是为破常倒。
摩诃止观卷第七(上)


摩诃止观卷第七(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又复当观无量劫来。多约名色及以想行而
计我人。若其执作忽闻赞骂。云赞骂我。立
行住坐卧一切事物皆计于我。如胶涂手随
执随著。经云。凡夫若离我心无有是处。若
遭贫穷失于本心。亦计我不息。若得富
贵恣势纵毒酷害天下。赫怒隆盛怨枉无
辜。诸业兴起皆我所为。谁代当者。逆风执
火岂不烧手。如彼夜房谓言有鬼。天明照
了乃本旧人。又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
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
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业力
机关假为空聚。从众缘生无有宰主。如
宿空亭二鬼争尸。如此观时我倒休息。若
修四观破四颠倒。道心郁起生大怖畏。如
卷七 第 94b 页 T46-0094.png
为怨逐如叛怨国。如行险道念念周慞祇
求出路。獐闻猎围霍惊绝走。虽遇水草何
暇饮啖。志在免脱。声闻如是。若鹿透围小
得免难。并驰并顾。悲鸣呦咽痛恋本群。虽
复踟蹰更知何益。茹气吞声衔悲前进。缘
觉如是。自出生死悯念众生。虽悲悼哀伤
不能救拔。若大象王虽闻围合不忍独
去。自知力大堪遮刀箭守护其子。令群安
隐得免伤害。菩萨如是。无常无我诸观明
时。怖畏切心如蹈水火。又起慈悲如母
念子。众生盲冥不觉苦烧。我今云何弃之
独去。安耐生死。以智方便教化淳熟作得度
因缘。于自功德法身慧命展转增长。有缘机
熟即坐道场成佛。与众生共出三界。如
彼大象自他俱安。若小象子虽捍刀箭。必为
所中自他无益。初心菩萨欲入生死。生死
触之失退善根法身破坏。虽然发大悲心
功德可叹。故菩萨虽怖生死。而恒求善本
荷负众生。不同二乘。虽住生死非贪五
欲。但为兼济不同凡夫。经云。不住调伏
不住不调伏。虽知无我而诲人不倦。虽
知涅槃而不永灭。虽知不净不说厌离。
即此义也。多修六度功德善本。似羊身肥。
勤观无常诸恶业坏。恒被狼怖如羊无脂。
是名修事般若相。自行教他赞法赞者称
十方佛为證为救。诸佛威加离障解脱。即
与四种十慧相应。是为事油助增道明(云
云)。若全无理观又无事忏。辄望佛印希利
规名。若佛印者无有是处。若理观无间借
卷七 第 94c 页 T46-0094.png
事破蔽。真实心忏。印有是处。所以须事助
道者。如二万亿佛所系珠。中忘大乘即不
以大化。更六百劫以小起之。令怖畏生死
渐向父舍。故知应借小助大。又佛初欲大
化诸佛不印。若思方便即称善哉。如富家
子病应用黄龙汤。父母岂惜好药。宜强之
耳。服已病差。佛有本愿令众如我。岂惜大
乘。事不获已逗机对治。助道开门。义亦如
是。问曰。不修助道三昧不成。六度应胜
道品耶。答。此有三句。六度破道品道品破
六度。六度修道品道品修六度。六度即道
品道品即六度。如上道品不能契真。若修
六度即能破蔽。岂非六度破道品。有时六
度不能到彼岸。若修道品即得悟入。是
为道品破六度。若修六度。先破六蔽。进修
道品任运可成。是为六度修道品。如上所
说。即是道品修六度。六度道品相即者。檀即
摩诃衍。四念处亦即摩诃衍。檀与道品无
二无别。不可得故。通论诸法于行无益互
有相破。于行有益互有相修。约理互有相
即。若四谛因缘有无非有无。广历一切法皆
有三番。若得此意自在说(云云)。云何六度摄
调伏诸根义。若六根不受六尘。即合诸道
品中舍除觉分。即是檀度调伏诸根也。六根
不为六尘所伤即合道品正业正语正命。
即是戒度调伏诸根也。违情六尘安忍不
动。即合道品四种之念。是名忍度调伏诸
根也。守护根尘常不懈怠。即合道品八种
精进。是名进度调伏诸根。定心不乱不
卷七 第 95a 页 T46-0095.png
为六尘所惑。即合道品八种之定。是名禅
度调伏诸根。知六尘无常苦空寂灭。即合
道品十种之慧。是名智度调伏诸根也。此
乃三藏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复次知眼空
不受眼。色空不受色。根尘空故。名常舍
行。乃至意空不受意。法空不受法名常舍
行。即合道品除舍觉分。是名檀度调伏诸
根。色空不能伤眼空。眼空不能伤色空。
乃至法空不得意便。意空不得法便。即合
道品正语正业正命。是名尸度调伏诸根。
又眼色空故。则无违无顺无忍不忍。乃至
意法空故。无违无顺无忍不忍。即合道品
四种之念。是名忍度调伏诸根。眼色常空
无不空时。如是习应与般若相应。乃至意
法常空无不空时。是名与般若相应。即合
道品八种精进。是名进度调伏诸根。眼色空
故不乱不味。乃至意法空故不乱不味。即
合道品诸定。是名禅度调伏诸根。眼色空
故不愚不智。乃至意法空故不愚不智。即
合道品十种之智。是名智度调伏诸根。此
是通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也。若眼色具
十法界。十法界各有果报胜劣不同。各各修
因深浅有异。因果无量不可穷尽。除却无
知分别法相无所受著。乃至意法具十
法界分别无著。即合道品除舍觉分。是名
檀度调伏诸根。分别眼色乃至意法无量相
貌。未曾差机伤他善根。自亦不为无量根
尘所伤。即合道品正业语命。是名戒度调
伏诸根。又于十界根尘若违若顺。其心不
卷七 第 95b 页 T46-0095.png
动安住假中能忍成道事。即合道品诸念。
是名忍度调伏诸根。又分别一切根尘。若
起难心苦心。亦不中退。于生死有勇。即
合道品精进。是名进度调伏诸根。又分别
一切根尘。心不坏乱不动不僻。即合道品
诸定。是名禅度调伏诸根。又分别一切根
尘。道种智力授药当宜。方便善巧亦无染
著。即合道品诸慧。是名智度调伏诸根。此
则别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复次若如殃
掘摩罗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
无减修。了了分明见者。彼是九法界眼根也。
于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真。如来观
之。即佛法界无二无别。无减修者。观诸眼
即佛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减也。
了了分明见者。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
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圆照。名为了了见佛
性也。见论圆證修论圆因。又具足修者。观
于眼根舍二边漏名为檀。眼根不为二边
所伤名为尸。眼根寂灭不为二边所动名
为羼提。眼根及识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
为精进。观眼实性名为上定。以一切种智
照眼中道名为智慧。是为眼根具足无减
修。无减故了了分明见眼法界。乃至彼意
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
于一一根即空即假即中。三观一心名无减
修。證慧眼法眼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见。
皆如上说。根既如此尘亦复然。一切诸法亦
复如是。是为圆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此
则究竟调伏究竟满足。如是助道助究竟道。
卷七 第 95c 页 T46-0095.png
当知六度遍能调伏一切诸根也。大品云。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具足檀波罗蜜。亡
三事无所著正当檀体。应是具足者。行于
财法二施檀名具足。事理二圆。自他俱益
故名具足。事则破其悭法而能舍财。理则
破其悭心而能舍法。二破二舍体用具足
名波罗蜜也。云何六度摄佛威仪。佛以十
力无畏不共法等为威仪。一心中修四道
品名修佛威仪。證佛眼佛智名得佛威
仪。今逐语便约道品明摄十力者。若四
种道品即是四种四谛智决定因果。知生灭
之集决受三界之苦斯有是处。生灭之集
若至无馀涅槃斯无是处。若生灭之道能尽
苦入涅槃斯有是处。生灭之道若至三界
斯无是处。乃至无作之集通至变易斯有是
处。若通至无上涅槃无有是处。若无作道
灭通至一切种智斯有是处。若通至二乘
无有是处。是四因果一心中知决判明断。
名是处非处力。故如来于佛法中作师子
吼。独我法中有四沙门果。即此义也。业报智
力者。知四种集是知业。知苦是知报。道灭
亦尔。分别四种业报浅深不谬。是二力也。
知禅定力者。四种道谛中八定。分别深浅
照了不差。是三力也。知根欲性力者。知过
去苦集不同名根力。知现在苦集乐欲不
同名欲力。知未来苦集得失不同名性力。
是四五六力也。知至处道力者。知四道谛所
至之处。是七力也。知宿命天眼力者。照过去
一世多世种性好恶寿命长短。名宿命力。照
卷七 第 96a 页 T46-0096.png
未来生处好丑。名天眼力。是名八九力也。
漏尽力者。四种灭谛所證无漏心慧等解脱
也。是一法门而有四种者。如王密语智臣
解意。佛说十力赴四种机。不令小者谤
大伤其功德。不令大者得小抑其善根。彼
彼独闻各各获利。无谋权巧故号能仁。菩萨
智臣深解密语。知意在三藏即问生灭。郑
重咨询令有缘疾悟。乃至知意在圆。或颂
无作或问无作。令他得解。一音殊唱万听
咸悦。口密无边义不可尽。上作四释何足
致疑耶。问十力是佛威仪。初心云何能学
云何能得。答。大论云。菩萨行般若十力无
畏不应住。若佛于佛法无有过失是则应
住。若菩萨无佛法何所论住。释云。菩萨
修佛功德多生重著。破此重心故言不应
住。又菩萨分得十力无畏。既未究竟故不
应住。若尔。前虽修而未得。后语入位何
关初心。若依华严十住品云。菩萨因初发
心得十力分正念天子问法慧云。初心大
士修十力方便。云何知家非家出家学道。云
何方便修习梵行具十住道速成菩提。答
云。菩萨先当分别十种之法。谓三业及佛
法僧戒。若身是梵行。梵行浑浊八万户虫。若
身业是梵行。四仪顾眄举足下足。若口是梵
行。音声触心唇齿舌动。若口业是梵行。则是
语言。乃至戒是梵行。戒场。十众问清净。戒
师白四羯磨剃发乞食等。皆非梵行。梵行
为在何处。谁有梵行。三世平等犹如虚空。
是名方便。又更修习增上十法。所谓十力甚
卷七 第 96b 页 T46-0096.png
深无量。如是观者。疾得一切诸佛功德。初
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
足慧身。不由他悟。如此明文岂非初心修
證十力。又地持云。菩萨知如来藏。闻思前行
修自性禅。得入一切禅。一切禅有三种。一
现法乐。现法乐故称欢喜地。二出生十力种
性三摩跋提及二乘除入。三利益众生禅也。
十住名闻慧。十行名思慧。此闻思前以修
自性。入一切禅得具三法。岂非初心有修
有證。三据明矣。道品六度及佛十力宛转相
摄。皆如上说。若修道品六度。即是修佛十
力。若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即是满足十力
住佛威仪无异也。十住毗婆沙云。力名扶
助气力不可穷尽。地持云。得胜堪能名为
力。于十处悉如实离虚妄胜于魔。自行
故名得胜。能以方便利益众生故言堪能。
然佛力无量。何止言十。实是一智缘十事
故言十。此十化众生足。举十馀亦可知。殃
掘云。十力是声闻宗非摩诃衍。大乘有无量
力。此二释弥显四种十力意。云何道品摄四
无所畏。一切智无畏者。即是备知四种苦谛。
为他分别明示过患。决定师子吼无微畏
相。无能难言是法非法。障道无畏者。四种
集谛障四道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
能难言此非障道。尽苦道无畏者。四种道谛
能行是道。得尽苦出世间。决定师子吼无
微畏相。无漏无畏者。即四种灭谛各有所
證各有所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道品
无畏宛转相摄。若修道品六度。即是修无
卷七 第 96c 页 T46-0096.png
畏住佛威仪也。大论云。内心具足名为力。
外用无怯名无畏。十住毗婆沙云。一法名
无畏云何言四。于四事中无疑故名四。佛
应于一切法无畏。云何但四。举大要开
事端。馀亦无畏也。摄十八不共法者。初身
口无失。此二。是四种道品正业语命也。得供
不高逢毁不下名无不定心。四威仪恒在
定。名无不知已舍。此二法。是四种道品中
八种定也。修身戒心慧不可尽。名欲无减。
慈悲度人安住寂灭不增不减。名精进无
减。无量劫为切一众生受苦。不疲不厌。名
念无减。此三法。是四种道品中八种精进也。
常照三世众生心。不须更观而为说法不
失先念。名慧无减。忆三世事不忘。名解
脱无减。自然觉悟不同二乘。名解脱知见
无减。一切身业智慧为本。得无碍智说不
可尽。名身业共智慧行。口意共智慧亦如
是。凡十一法是四种道品中十种之慧。结成
摄法意如上说。摄四无碍智者。法无碍是
四种四谛名字之法。名字从心分别。若无心
者谁为作名。既达一心无量心。亦知一名
无量名。名不可尽。是名法无碍。义无碍者。
诸法诸名皆归一义。所谓如实义名义无碍。
辞无碍者。十法界众生言辞不同皆悉解了。
十界音辞入一音辞。知一界即解十界无
有挂碍。名辞无碍。又法是四谛法门。义是
四种道谛。辞是四种苦谛(云云)。乐说无碍者。
以四种四谛巧赴机缘。旋转交络说不可
尽。令他乐闻。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一切
卷七 第 97a 页 T46-0097.png
义赴一切音。当其根性各沾利益。结摄意
如上说。摄六通者。眼耳如意三通。如调伏
诸根中说。他心宿命漏尽如十力中说。摄三
明者如六通中说。摄四摄者。若布施摄即四种道品中除舍觉分也。爱语即四种道
品中正业语命也。利行同事即四种道品八
定。定有神力故能利行同事(云云)。摄陀罗尼
者。持诸善法如完器盛水。遮诸恶法如
棘援防果。即是四种道品中四正勤。勤遮二
恶勤生二善。故十住毗婆沙偈云。

「 断已生恶法
 犹如除毒蛇
 断未生恶法
 如预防流水
 增长已生善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为生
 如钻木出火」


摄三十二相者。婆沙云。阿毗昙相品中一一
相三种分别。谓相体相业相果也。大论云。
百劫种三十二相。即其义也。还用三藏道品
六度望之。终不出施戒慧等。文烦不委摄
意可知。若通教相体业果者。不同上也。若
以相求佛转轮圣王即是如来。是人行邪
道。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一一悉用
空心荡净。与空相应乃名为相也。毗婆沙
亦云。菩萨一心修习三十二相业。皆以慧为
本。即空慧也。若尔。三十二相皆为道品十
慧及智度所摄。即通教意也。复次前两道品
教门明因得修相业论果得有相体。但此
相小胜轮王魔能化作。故非奇特。入无馀
涅槃相则永灭。譬如得铜不能照面二乘
共三藏佛俱得真。无法界像。当知前两道
卷七 第 97b 页 T46-0097.png
品非修相法。若后两道品是修相法。法华
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若證中道。中道即具此相。如
法华中二乘开示悟入妙会中道。即与八相
佛记。譬如得镜万像必形。大乘得中靡所
不现。法身相者。名为真相。净名云。已舍世
间所有相好。轮王魔罗世相严身皆是虚
妄。故言已舍。中道明镜本无诸相。无相而
相者妍丑由彼。多少住缘。普现色身即真
相也。无量寿观云。何弥陀佛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八万四千好。萨遮华严皆云。相为大
相海好为小相海。既言相海岂局三十二
耶。为缘不同多少在彼。此真实之相为别
圆两道品所摄。义自可知。不能委记。当知
六度助道摄诸善法无量无边。举上十二
条以示义端。知馀亦摄。助道尚尔何况正
(云云)

○第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
脱知见朱紫分明。终不谬。谓未得谓得。计
四善根以为初果。初果为无学。自知所断
證未断證。虽四门名位有殊。断及谛理孱
然不异。二乘多论一生断结时节既促。教
门所明大同小异。不过迭动。菩萨教门非
但时长行远智断亦别。径路乃殊归途一也。
六度初僧祇未知作佛。二僧祇知而不说。
三僧祇自知亦说。百劫种大人相具五功
德。名不退地。皆似位也。坐道场成佛方名
真位。此教初浅尚有次位。岂有凡夫造心即
言上位。此非增上慢推与谁乎。通教二乘
真似之位。智异三藏。断位不殊。若菩萨位
卷七 第 97c 页 T46-0097.png
条然不同。简名义通别如法华玄(云云)。别教
惑断智位。二乘聋哑非其境界。故名为别。
一往望摄论华严所明地位。即是其义。但
别义多途赴机异说。横则四门不同。竖则
阶降深浅。不可定执一经而相是非。又菩
萨或造通论释经。或造别论释经。如龙
树作千部论。天亲及诸菩萨论复何量。度此
者少。那得苦专一意非拨馀门。若苟且抑
扬失佛方便自招毁损。欲望通途翻成哽
塞。今明别位四门异说种种不同。虽阡陌
经纬其致一也。此方虽未有多论而前四
门推之。若通教说种种位知其同是真谛。
别教说种种位。知其同是中道。经言。虽说
种种道其实为一乘。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
切智地。得此意者狐疑易息斗诤不生。上
破思假中已略说诸位。若欲知者往彼寻
(云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理。
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二一无随
情智等。或开或合。若识此意权实道理冷然
自照。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
大小。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若得此
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三经论矛盾言义相
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
连代不消。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
抱琐析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四若知
谬执而生塞著。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
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五结正法门
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阶差。权实大小
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六于一法
卷七 第 98a 页 T46-0098.png
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亹亹成章。七开章科
段。钩锁相承生起可爱。八帖释经文婉转
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
当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十
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观与经合。
观则有印。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唯翻译名
数未暇广寻。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
亦不与事相禅师共。一种禅师唯有观心
一意。或浅或伪馀九全无。此非虚言。后贤有
眼者当證知也。次位者十意之一也。若圆
教次位者。于菩萨境中应广分别。但彼證
今修故须略辨。若四种三昧修习方便。通如
上说。唯法华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
今就五悔明其位相。先知逆顺十心而系
缘实相。是第一忏。常忏悔无不忏时。但心
理微密观用轻疏。黑恶覆障卒难开晓。重运
身口助发意业。使疾相应更加五悔耳。忏
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佛智遍照佛
慈普摄。我以身口投佛足下。愿世间眼證
我忏悔。我无始无量遮佛道罪。无明所偪
不识正真。从三界系动身口意起十恶
罪。三宝六亲四生五道。作不饶益事。破发
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应现生后受诸苦恼。如三世菩萨求佛道
时忏悔。我亦如是。伤已昏沈无智慧眼。发
是语时声泪俱下。至诚真实。五体投地如
树崩倒。摧折我人众恶倾殄。是名忏悔。劝
请者。名为祈求。声闻自度直忏己罪。菩萨
悯众故行道故须劝请。我今知罪尚不得
卷七 第 98b 页 T46-0098.png
脱。众生不知历劫流转。我无力救请十方
佛。佛悯众生不简巨细。必冀从愿。大论
明请不请(云云)。请转法轮。谓劝示。證。令于
四谛生眼智明觉。是名三转。有人言。请说
三乘名三转。佛若说法众生得涅槃證。设
未得者且令受世间乐。佛若普许则一切得
安。我预一切罪苦亦除。如遍请雨我有少
田自沾甘润。请住世者。夫命随业得住。
变化随心得住心止化灭。我今请佛饶益
众生如大炬火。莫止变化之心。久住安隐
度脱一切。是名劝请。随喜者。名为庆彼。佛
既三转法轮。众生得三世利益。我助彼喜。
又我应劝化令其生善。其善自生是故我
喜。喜三世众生福德善。三世三乘无漏善。三
世诸佛从初心至入灭一切诸善。我皆随
喜亦教他喜。如买卖香傍观三人同熏。能
化受化及随喜者三善均等。观众生惑甚可
悲伤。观众生善应大恭敬。心常不轻。深
知众生具正缘了。即虽未发会必应生。毒
鼓远近为要当死。故敬之如佛。何者。未来
诸世尊其数无有量也。此深是随喜意也。法
华随喜法。大品随喜人。人法互举耳。回向
者。回众善向菩提。一切贤圣功德广大。我
今随喜福亦广大。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
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
回向为大利。正回向者断三界道灭诸戏
论。乾烦恼泥灭棘刺林舍除重檐。不取不
念不见不得。不分别能回向者所回向
处。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一切法实不生。无
卷七 第 98c 页 T46-0098.png
已今当生无已今当灭。诸法如是。我顺诸
法随喜回向。如三世诸佛所知所见所许。是
名真实正回向。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则不
谤佛无过咎。无所系无毒无失。何但回
向如此。前三后一亦然。毗婆沙云。罪应如
是忏劝请随喜福回向于菩提。发愿者誓
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
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
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
至所在。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如坯得
火堪可盛物。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
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藏华严
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今于道场
日夜六时行此忏悔。破大恶业罪。劝请破
谤法罪。随喜破嫉妒罪。回向破为诸有罪。
顺空无相愿。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
计亦不能说。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开观
门。一心三谛豁尔开明。如临净镜遍了诸
色。于一念中圆解成就。不加功力任运分
明。正信坚固无能移动。此名深信随喜心
即初品弟子位也。分别功德品云。其有众生
闻佛寿长远。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
德不可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若闻是
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
相。即初品文也。又以圆解观心修行五悔
更加读诵。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
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文云。何况读诵
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又以增品
胜心修行五悔。更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
卷七 第 99a 页 T46-0099.png
前人。以旷济故化功归己。心更一转倍胜
于前。名第三品也。文云。若有受持读诵为
他人说。自书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
塔寺供养众僧。又以增进心修行五悔兼
修六度。福德力故倍助观心更一重深进。
名第四品也。文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
行六度。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至
一切种智。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
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观无碍转胜于前不
可比喻。名第五品也。文云。能为他人种
种解说。清净持戒忍辱无瞋。常贵坐禅。
精进勇猛。利根智慧。当知是人已趣道场
近三菩提。若尔。五品之位在十信前。若依
普贤观。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但佛意难
知赴机异说。借此开解何劳苦诤(云云)。复次
今此一章是观阴界入境。须约阴入而判
次位。所谓黑阴入界即三恶道位白阴入界即三善道位。善方便阴入界即小乘似位。
无漏阴界入即二乘真位。变易阴界入即五
种人位。法性常色常受想行识阴界入。即佛
(云云)。又假名五品既转明净豁入闻慧。通
达无滞深信难动。即信心也。如此次第念
进慧定陀罗尼戒护回向愿等十信具足。名
六根清净相似之位。四住已尽。仁王般若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即此意
也。次入初住。破无明见佛性。华严云。初发
心时便成正觉。真实之性不由他悟。即此
意也。如是次第四十二位。究竟妙觉无有
叨滥。是名知次位。

○第九安忍者。能忍成
卷七 第 99b 页 T46-0099.png
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始观阴界
至识次位。八法障转慧开或未入品。或入
初品神智爽利。若锋刃飞霜触物斯断。初
心聪睿有逾于此。本不听学能解经论。览
他义疏洞识宗途。欲释一条辩不可尽。
若怀宝藏璧蕴解匿名。密勤精进必得入
品。或进深品志念坚固。无能移易弥为胜
术。但锥不处囊难覆易露。或见讲者不称
理。或见行道者不当辙。慈悲示语即被围
绕。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内痒外动。即
说一两句法。或示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
传渐广则不得止。初谓有益。益他盖微废
损自行。非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象子力微
身没刀箭。掬汤投冰翻添冰聚。毗婆沙云
破败菩萨也。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往则四
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
益利。临终皆悔。武津叹曰。一生望入铜轮。
领众太早所求不克。著愿文云。择择择择。
高胜垂轨可以镜焉。修行至此审自斟酌。
智力强盛须广利益。如大象押群。若其不
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著为化不
晚。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
善。答曰。如服药将身体康复业。身虽远
离心不远离。若至六根清净。名初依人。有
所说法亦可信受。一音遍满闻者欢喜。是
化他位也。若此时不出强软两贼无如之何。
自行转成于他有办。大象捍格刀箭无施。
日光照世长冰自冶。此即安忍之力焉。若被
名誉罗罥。利养毛绳眷属集树。妨蠹内侵枝
卷七 第 99c 页 T46-0099.png
叶外尽者。当早推之莫受莫著。推若不去
翻被黏系者。当缩德露玭扬狂隐实。密
覆金贝莫令盗见。若遁迹不脱当一举
万里。绝域他方无相谙练。快得学道如求
那跋摩(云云)。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忆此三
术齧齿忍耐。虽千万请确乎难拔。让哉隐
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亦
忆三术。即空即假即中。设使屠粉肌肉心
不动散。大地镇压不为重沦。毗岚弗轻寒
冰非冷猛炎宁热。端心正观那得薄證片
禅即以为喜。才见少恶即以为忧。坯器易
堆庵华难实。大品云。无量人发菩提心多
堕二乘地。为办大事弥须安忍。若得此
意不须九境。若未了者当更广明。

○第十
无法爱者。行上九事过内外障。应得入
真。而不入者。以法爱住著而不得前。毗
昙云。煖法犹退。五根若立上忍发真。则不
论退。顶法若生爱心应入不入退为四重
五逆。通别皆有顶堕之义。既不入位又不
堕二乘。大论云。三三昧是似道位。未发真
时喜有法爱。名为顶堕。今人行道万不至
此。至此善自防护。此位无内外障唯有法
爱。法爱难断。若有稽留此非小事。譬如同
帆一去一停。停即住著。又虽不著沙亦不
著岸。风息故住。不著沙喻无内障。岸喻
外障。而生法爱无住风息。不进不退名为
顶堕。若破法爱。入三解脱发真中道。所有
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住无
生忍。亦名寂灭忍。以首楞严游戏神通具
卷七 第 100a 页 T46-0100.png
大智慧。如大海水。所有功德唯佛能知。今止
观进趣方便齐此而已。入住功德今无所论
后当重辨。

○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
者名摩诃衍。云何大乘。如法华云。各赐诸
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
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
綩莚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肥庄多力。肤色
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
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止观大乘亦如是。
观念念心无非法性实相。是名等一大车。
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名各赐大车。
彻三谛之源名为高。收十法界名为广。无
量道品名众宝庄校。四勤遮恶持善。又愿
来持行。钉镊牢固名周匝栏楯。法义辞辩宣
畅开觉名四面悬铃。慈悲普覆无有遗限
名张设幰盖。道品所摄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之法不与他共。名珍奇严饰。四弘誓愿要
心不退。名宝绳交络。四摄摄物物无不
悦。名垂诸华缨诸禅三昧起六神通。名重
敷綩莚。四门归宗休息诸行。名安置丹枕。
四念处慧破除八倒之黑。名驾以白牛。四正
勤增长二善。名肥壮多力。遮断二恶二恶
尽净。故言肤色充洁。四如意足四辩自在。
名形体姝好。五根盘固不可移动。名为筋。
五力增长遮诸恶法。名为力。七觉简择名
为行步。八道安隐名为平正。对治助道广
摄诸法。名又多仆从而侍卫之。破法爱无
明入萨婆若海发真速疾。名其疾如风。运
卷七 第 100b 页 T46-0100.png
载诸子嬉戏快乐。此大乘观法门具度与彼
经合。故名大乘观也。复次一切法悉一乘
故。夫有心者无不具足。如此妙法是名理
乘。如来不说则不能知。以闻教欢喜顶受。
即名字乘。因闻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
名观行乘。得六根清净。名相似乘。从三界
出到萨婆若中住。是亦不住。若入初住乃
至十住得真实乘游于东方。十行游南方。
十向游西方。十地游北方。轮环无际得空
而止。止于中央即妙觉。直至道场。是此意
也。今人祇谓舍恶取空是大乘。此空尚不
免六十二见单复之恶。何得动出为乘。设
借为乘祇一秃乘无法门具度。正法大城金
刚宝藏。具足无缺何所而无。岂容秃空而
已。若但尔者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坏驴
车耳(云云)

○端坐观阴入如上说。历缘对境
观阴界者。缘谓六作境谓六尘大论云。于
缘生作者于尘生受者。如随自意中说。若
般舟常行。法华方等半行。或扫洒执作皆有
行动。随自意最多。若不于行中习观。云何
速与道理相应。略辨其相例前为十。初所
观境者。若举足下足足是色法。色由心运
从此至彼。此心依色即是色阴。领受此行
即受阴。于行计我即想阴。或善行恶行即行
阴。行中之心即识阴。行尘对意则有界入。
乃至眼色意法亦如是。是阴界入于举下间
悉皆具足。如此阴入即是无明与行缘合。
生行中阴界入。阴界入不异无明。无明即
是法性。法性即是法界。一切法趣行中是趣
卷七 第 100c 页 T46-0100.png
不过。一阴界入一切阴界入。一多不一不
多不相妨碍。是名行中不思议境。达此境
时与慈悲俱起伤己昏沈。无量劫来常为
阴入迷惑欺诳。今始觉知一切众生悉是一
乘。昏醉倒解甚可怜悯。誓破无明作众依
止。安心定慧而寂照之。心既得安遍破见
思无知无明三谛之障。横竖皆尽。又善识通
塞终不于中取药成病。善知道品荣枯念
处。双树中间入般涅槃又善知行中对治六
度助开涅槃门。深识次位知我此行未
同上圣。惭愧进修无有休已。能于行中
外降名利内伏三障。安忍不动。法爱滞著
莫令顶堕。十法成就世入铜轮證无生忍。
得一大车高广严净众宝庄校。其疾如风嬉
戏快乐。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是约行缘作
观。治无明糠显法性米。举足下足道场中
来具足佛法矣。例前可知。行缘既尔。住坐
卧语。作例前可解。三三昧无卧法随自意
则有。昔国王于卧中悟辟支佛。当知卧中
得有观行(云云)。对境者。约眼计我言我能
受。一尘有三。合十八受者。眼见色有五阴
三界二入。例如上说。又弥勒相骨经云。一念
见色有三百亿五阴生灭。一一五阴即是众
生。若尔者。眼对色时何啻五阴三界二入。若
如此观眼色者。名为减修非摩诃衍。若
观眼色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明识来
入门者。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具一切法。
即空即假即中。四句求不可得故言即空。
如弥勒相色一念三百亿五阴生灭。乃至一
卷七 第 101a 页 T46-0101.png
地十地相色既尔。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外
道打髑髅作声。听知生处知无量事。香味
触等亦复如是。故言即假。假不定假。空不
定空。则非空非假。若眼一法非空非假。则
一切法非空非假。犹如虚空有无永寂。亦
如日月无幽不照。虽无空假双照空假。
照因缘粗色名肉眼。照因缘细色名天眼。
照因缘色空名慧眼。照因缘色假名法眼。
照因缘色中名佛眼。五眼一心中具者。非
具凡夫脓血肉眼。亦非诸天所得天眼。亦
非二乘沈空慧眼。亦非菩萨分别之眼。但
以佛眼具有五力。如众流入海失本名
字。故佛问善吉云。如来有五眼不。答云。
有。皆称如来有。何关凡夫二乘眼耶。请观
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以三观一心名无
减修。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见来入门。亦是
圆證也。于眼内外自在。眼入正受鼻三昧
起。鼻入眼起。虽动而寂寂不妨动。虽寂而
动动不妨寂。虽见不见不见而见。乃称明
见来入门也。问。佛具五眼应照五境。经云。
我以五眼不见三聚众生。狂愚无目而言
见耶。又云。见色与盲等。既等于盲。那得
见粗细色答。五境皆冥实相。实相则不可
见。不可见故喻之如盲。虽不可见见无
减少。五眼洞彻诸境分明。虽言五照照何
必有。虽言如盲盲何必无。净名云。不来相
而来。不见相而见。即此意也。是为不思议
境。我眼众生眼无二无别。云何众生不觉
不知。即起慈悲誓当度脱。欲满此愿安
卷七 第 101b 页 T46-0101.png
心定慧。能以止观遍破诸法。于眼色中明
识通塞。不如虫道。于眼阴中修四念处
非净非不净。枯荣双遣而入涅槃。学诸对
治助开三脱明识六即不起叨滥我所观
眼虽具五眼。但是名字但是观行。若渐见
障外后见十方。如普贤观。顿见大千如常
不轻。渐顿两见六根互用。我悉未阶不应
起慢渐愧勤行。若德建名立。当忍内外障
安若须弥。法爱不生则无留滞。其疾如风
證真实眼。乘一大车直至道场。若眼中得
入多于眼中广作佛事。常放金光照耀一
切。净名云。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眼色
一受既尔。馀二受亦然。馀五根五尘十五受
亦然。广说如前。将前意度入六根用之。
但令破烦恼去不拘常科。若从耳中得
大车。多用音声为佛事。鼻中用香舌中用
味。身中用天衣意中用寂灭。一根佛事互
通诸根。方便利物时或不同。而令众生得
究竟乐(云云)

○若能如上勤而行之。于一生
中必不空过。虽闻不用如黑蚖怀珠。何
益于长蛇者乎。今以三譬譬于得失。匹夫
只勇修治一刀一箭。破一寇两寇获赐一
金一银。禄润一妻一子。如此之人但利器
械。负戟前驱以命博货。何用广知兵法耶。
若欲为国曲蘖舟楫盐梅霖雨者。须善文
武。计在帷帐折冲万里。所学处深所破亦
大。获赏既重禄润甚多。虽知而不用。用而
屡北尚不能济身泽岂及人乎。学禅观者
亦如是。唯知一法或止或观拟破少恶寂
卷七 第 101c 页 T46-0101.png
心行道。得少禅定摄少眷属。便以为足。
如匹夫斗耳。欲作大禅师破大烦恼。显
无量善法。益无量缘。当学十法止观洞达
意趣。于六缘六受行用相应。烦恼卒起即便
有观。观过惑表勇健难事解髻得珠。若
解而不用用而不当。而反师惑心道安克
乎。又如野巫唯解一术。方救一人获一脯
柈。何须学神农本草耶。欲为大医遍览
众治广疗诸疾转脉转精数用数验。恩救博
也。学禅者亦如是。但专一法治惑即去。当
时微益终非大途包括之意。亦不能破烦
恼入无生忍。虽善医药不依方服。病岂
差乎。读诵止观甚利。心不行用无生终不
现前。又如学义止欲一问一答衒耀一时。
何须广寻经论。欲作法主当善异部。虽
谙解处多而不曾出众。怯弱不任酬往。若
无怯怖临机百转以无方之答。答纵横之
问。是为大法师。观行人亦如是。观行若明
能历缘对境触处得用。若不如是。魔军何
由可破。烦恼重病何由可除。法性深义何由
可显。三事不办区区困役。秖是生死凡夫。
非为学道方便也。
摩诃止观卷第七(下)
卷七 第 102a 页 T46-01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