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
卷二百 第 1a 页 WYG0512-08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二百
  杂类志
  辨讹
   赣榆故城
  按赣榆故城有二一为汉县在赣榆界一为唐县
  在海州界详见海州古迹旧志乃云在赣榆县北
  青山之阴混二城为一地亦舛错也
卷二百 第 1b 页 WYG0512-0884b.png
   沭阳故僮县
  元和志沭阳县刘宋元嘉四年于此置僮县属南
  彭城郡按汉僮县在今凤阳府虹县界宋书志北
  下邳郡有僮县乃泰始中失淮北后侨立在广陵
  界俱非今县境帷萧子显齐书志北东海郡领僮
  县当即今县也
   海州之废沂州
  寰宇记废沂州城在县西一百四十步宋泰始三
卷二百 第 2a 页 WYG0512-0885a.png
  年失旧沂州五年于胊山东北侨置沂州至泰豫
  元年移朐县就溯州北周建德六年改沂州为胊
  州隋开皇二年省按宋志无沂州惟徐州注泰豫
  元年移治东海胊山则沂州当即徐州之讹且隋
  志亦无朐州恐皆舛误也
   休宁之黎阳废县
  黎阳废县在今休宁县东南黎阳乡屯溪率口之
  间而寰宇记谓有隋废休宁县在县东南三十五
卷二百 第 2b 页 WYG0512-0885b.png
  里南当水口按隋氏休宁治万岁山乃孙休时海
  阳旧地不应复有此址当是误以黎阳为休宁也
   当涂之小丹阳
  括地志丹阳故城在江宁县东南五十里九域志
  当涂县有丹阳镇即故县也而班固地理志丹阳
  郡丹阳县注曰楚之先熊绎所封陈宣帝诏亦曰
  迩熊绎之遗封按楚始封之丹阳史记徐广注在
  南郡枝江正义云归州秭归县东有丹阳城熊绎
卷二百 第 3a 页 WYG0512-0885c.png
  始封是与此相距几千里非吴地之丹阳也而当
  涂之故丹阳城乃吴地之丹阳汉置丹阳郡治宛
  陵而丹阳别自为县因有小丹阳之名班固以此
  为楚始封之丹阳误矣
   胊县非临胊
  魏书地形志琅邪郡朐县二汉属东海郡晋曰临
  朐属琅邪郡按汉临朐县有二一属齐郡一属东
  莱郡东汉属齐国晋属东莞郡与朐县两地晋东
卷二百 第 3b 页 WYG0512-0885d.png
  海郡仍有朐县未尝改为临朐也通鉴注朐县晋
  曰临朐属东莞郡魏复曰朐属琅邪郡亦承魏志
  之讹
   厚邱讹廪邱
  汉厚邱县后魏改曰沭阳即春秋时鲁之中城邑
  杜注云在东海禀邱县西南按廪邱齐邑左传襄
  二十四年齐乌馀以廪邱奔晋杜注云今东郡禀
  邱县故城是一齐邑一鲁邑非即厚邱也晋东海
卷二百 第 4a 页 WYG0512-0886a.png
  郡无廪邱县杜注当属传写之讹而旧唐书志云
  沐阳汉廪邱县是又因杜注而讹矣
   通州静海县
  五代史职方考周世宗置通州分其地置静海海
  门二县为属而治静海是静海县周世宗所置宋
  政和七年以通州置静海郡仍领静海海门二县
  而续文献通考云静海县宋置静海郡时并置县
  是未考五代史之故耳
卷二百 第 4b 页 WYG0512-0886b.png
   庐州
  应劭曰庐州古庐子国也通典因之而复云左传
  自庐以往即此地考左传杜注庐今襄阳中庐县
  汉属南郡与庐江郡之庐名同而地异又庐州古
  迹有同食馆唐元和中刺史路应求建亦采左传
  自庐以往振廪同食之义为名其误与通典同
   古英国
  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注索隐曰地理
卷二百 第 5a 页 WYG0512-0886c.png
  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英地阙正义曰
  英即蓼也又曰英后改为蓼数说不同盖英地久
  已无可考矣今英山县始见于元史志续文献通
  考云英山县本罗州罗田县东乡地宋淳祐间立
  鹰山寨咸淳初改名英山因立为县属六安军是
  英与鹰以音同而改非即古英国也英山志云县
  有英布宅又因布姓英氏而附会其说耳
   丹徒曰京
卷二百 第 5b 页 WYG0512-0886d.png
  通典汉建安十三年吴镇丹徒筑城南面西面各
  开一门因京岘为京镇因门为京口而文献通考
  复引尔雅绝高曰京为证则京当因丹徒岘而得
  名然三国以前丹徒未有京之名盖孙权初镇丹
  徒谓之京城侈大言之耳东晋至梁陈皆以此地
  为京城而建康谓之京邑
   十字碑
  丹阳县延陵镇西北九里延陵季子庙中有孔子
卷二百 第 6a 页 WYG0512-0887a.png
  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旧谓之十字碑
  开元中敕殷仲容摹刻大历十四年萧定重刻石
  又江阴县申浦延陵季子墓亦有是碑但译其文
  君子作季子字画小异一刻于庙一刻于墓皆至
  圣遗迹也而广川书跋云仲尼书延陵墓碑今入
  淳化官帖中不类丰碑石柱所刻书亦异籀文又
  孔子未尝至吴其书是非不可考也唐人于季子
  墓刻此十字张从申书其后而籀字极大一书而
卷二百 第 6b 页 WYG0512-0887b.png
  传于世者大小不同竟谁当其传哉书跋之说盖
  疑其非真矣然考李阳冰书初学峄山后见仲尼
  书季札墓字便变化是碑阳冰所从得法又古于
  峄山以书品论之亦未可轻议也
   溧阳旧县
  溧阳旧县有二一秦置县于古固城在今高淳县
  界固城湖之侧隋开皇九年改为溧水县而故城
  废一唐武德三年析溧水地复置县在今县西北
卷二百 第 7a 页 WYG0512-0887c.png
  四十五里又李贺记云孟东野贞元中为溧阳尉
  溧阳昔为平陵县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南八里
  有故平陵城而县志亦云平陵废县在县西北四
  十里平陵山西与贺说合唐天复元年始移今治
  土人犹谓其处曰旧县村旧志并为一条遂混
   黟县
  黟县之名旧有二说刘煦曰黟音同䃜县南石墨
  岭出石墨故也图经云新安贡柿心黑木故以名
卷二百 第 7b 页 WYG0512-0887d.png
  县二说皆穿凿字义似乎近纤考新安志黄山旧
  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南畿志从之其说为
  正
   松滋废县
  通典云霍邱汉松滋县续通典云宿松县汉元始
  中为松滋县属庐江郡晋武帝以荆州有松滋县
  遂改为宿松两说互异考汉书志庐江郡松滋县
  东汉时省三国魏置安丰郡复置松滋县为属晋
卷二百 第 8a 页 WYG0512-0888a.png
  以后因之至隋始改名宿松故隋书志无松滋县
  唐武德初别置松滋县属蓼州七年省入霍邱县
  通典以唐蓼州之松滋为汉松滋误也至续通典
  晋改宿松之说考宋南齐志安丰郡仍有松滋县
  则以隋改名为正霍邱志松滋废县在县东十五
  里汉初置松兹侯国在今宿松县界后汉省唐初
  改置于此武德七年废考核最明又寰宇记松兹
  一名祝兹即古鸠兹春秋鸠兹邑在芜湖县既非
卷二百 第 8b 页 WYG0512-0888b.png
  宿松亦非霍邱记又误矣
   六蓼
  六蓼二国虞夏以封皋陶后六后为六安州蓼后
  为霍邱县本无可疑一说六蓼故城俱在寿州而
  遂以六安州为汉?县霍邱县为汉松滋皆非也
   砀山
  秦置砀郡治砀县本因山得名其后或为砀县或
  为砀山其名屡易而县治亦迁改不常今县属徐
卷二百 第 9a 页 WYG0512-0888c.png
  州而山则在归德之夏邑境旧志谓山在县东南
  误也
   昆山
  吴郡娄县梁大同初分置昆山县本取县界山为
  名唐天宝中割县之南境置华亭县而昆山遂在
  华亭界后苏人以马鞍山为昆山而松人翻以昆
  山为小昆皆非也
   皖城在?山辨
卷二百 第 9b 页 WYG0512-0888d.png
  皇舆全览及明一统志皆云元至治三年分怀宁
  清朝玉照二乡于故怀宁置潜山县南畿志亦云
  潜山古有城即府治故址盖怀宁县东晋安帝时
  置地在三国吴之皖城故新唐书志云怀宁县有
  皖山又图经云县之最著者有潜皖天柱三山以
  地言之则曰潜山谓其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国
  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以峰言之则
  曰天柱指其最高者名之也而三国吴之皖城在
卷二百 第 10a 页 WYG0512-0889a.png
  今怀宁县之北今潜山县亦在怀宁县之西北一
  百四十里则南畿志所谓古有城者即是吴之皖
  城及元分怀宁为潜山而潜皖天柱三山皆在潜
  之境内则今之潜山即古皖伯所封之国在吴谓
  之皖城在东晋以后谓之怀宁在元以后谓之潜
  山马端临所谓郡邑有时变更山川终古不易者
  也又考一统志今之怀宁宋端平三年随府南徙
  则皖城在潜山无疑而以今之怀宁为皖城者误
卷二百 第 10b 页 WYG0512-0889b.png
  也
   安丰城有二辨
  一在霍邱汉置安风县后汉为安风候国三国魏
  置安丰郡晋安帝省宋末复置东魏郡县俱废水
  经注淮水东为安丰津水南有城故安丰都尉治
  后立霍邱戌是也此在霍邱之西南界一在寿州
  沈约宋志南豫州安丰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
  宋齐梁间屡复置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淮南郡
卷二百 第 11a 页 WYG0512-0889c.png
  唐属寿州明初省寰宇记县在寿州南八十里今
  为安丰乡水经注渒水西北径安丰县故城西是
  也
   古舒县古龙舒考
  旧说及府县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
  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
  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
  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观是舒与庐江皆为郡
卷二百 第 11b 页 WYG0512-0889d.png
  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但其改舒县为
  庐江不知何时梁陈无志可考隋志又不详后人
  缘此致疑然其实一也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
  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
  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
  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證且其县唐时所置
  上取古舒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
  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卷二百 第 12a 页 WYG0512-0890a.png
   取虑临潼二城
  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谓之临潼城在
  虹县北一百二十里按虹县北六十里即睢宁界
  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
  又按秦二世二年取虑人郑布同起兵围东海则
  取虑秦已有之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璧县东北
  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议于灵璧县潼城镇设仓都
  监是也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魏收志
卷二百 第 12b 页 WYG0512-0890b.png
  云临潼郡治临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复置兼
  置晋陵县为郡治又云梁武置潼州武定六年改
  置睢州治取虑城是取虑临潼本为二城后人混
  为一城误以潼州为潼郡也
   故虹城
  按故虹县在今五河县西元和志云武德四年在
  今虹县南百里故虹城重置虹县十三年移于今
  理即今虹县也计虹县南四十里即入五河界则
卷二百 第 13a 页 WYG0512-0890c.png
  故虹城之在五河明矣旧志入虹县误
   颍州非平舆辨
  后汉地理志汝南郡有平舆有沈亭故国新唐书
  地理志蔡州有平舆注云贞观元年省入新蔡天
  授二年复置宋史淮西路有寿春安丰霍邱而无
  平舆疑是时平舆已入金矣舆图备考于河南沈
  邱下注云古沈子国汉平舆合诸汉志平舆有沈
  亭之说相符则平舆的在沈邱颍州志以平舆人
卷二百 第 13b 页 WYG0512-0890d.png
  如陈蕃许劭之伦俱载入者误
   侨立州郡
  考舆地沿革南朝侨立州郡以处过江人士其在
  今镇江界者曰南徐州曰南东海郡又曰南彭城
  又尝置郯朐利城祝其厚邱西隰襄贲等七县寄
  居曲阿盖南朝北境仅得徐州彭城之半而东海
  郡县郯朐利城等与南朝为近其人民多来迁者
  故不没其旧地名以安插之所以彭城东海何刘
卷二百 第 14a 页 WYG0512-0891a.png
  诸族不得不为镇江人物然竟同之土著则无别
  今约略其来居未久者入流寓
   兰陵
  旧通志兰陵诸萧俱载镇江者以西晋毗陵郡兼
  辖今常镇之地后分丹徒曲阿为武进梁又改曲
  阿武进为兰陵是今丹徒丹阳亦曾称武进称兰
  陵矣人物之所以混也今亦莫辨其全与镇江无
  涉但南兰陵之名夫人知是常州则诸萧入常州
卷二百 第 14b 页 WYG0512-0891b.png
  府为宜
   蒙城非庄周故里辨
  按蒙邑前汉地里志属梁国今归德府地而江南
  之蒙城在汉为山桑县属沛郡至五代时始置蒙
  城史记以庄周为蒙人应在梁国而非五代所置
  之蒙城矣(商邱县有小蒙城/云是庄周故里)
   宿迁
  旧说宿国尝迁此故名按欧阳忞曰晋元帝督运
卷二百 第 15a 页 WYG0512-0891c.png
  军储于此以为邸阁因有宿预之名安帝遂立宿
  预县唐时以代宗讳始改宿迁与宿国无预
   毗陵晋陵辨
  晋永嘉中东海王越食邑毗陵以世子名毗改毗
  陵为晋陵事详宋书州郡志而晋书地理志但言
  毗陵之置而不及晋陵之改明一统志则云东晋
  改晋陵按此乃西晋之制非东晋也二志皆未详
  核
卷二百 第 15b 页 WYG0512-0891d.png
   白公胜封邑
  庐江郡慎县文献通考云白公胜邑按左传子西
  召胜使处吴境为白公杜注白楚邑也汝阴郡褒
  信县西南有白亭是胜之封邑在褒信矣白公败
  吴于慎非封慎也至庐江郡之慎县乃江左侨置
  本汉九江郡逡遒县之地而通考混为汝阴之慎
  讹之讹矣
   宋国地辨
卷二百 第 16a 页 WYG0512-0892a.png
  春秋宋国之地今属江南者惟徐州之彭城萧二
  邑宿州之相铚二县而国都则在河南归德之商
  邱所谓阏伯之墟微子之所封是也旧志凡宋大
  夫华元乐喜向戍诸人皆入凤阳府人物者非至
  汝阴郡新郪县东汉章帝以封殷后因改曰宋本
  七国时魏地旧志盖误以东汉宋县为春秋之宋
  耳
   焦山
卷二百 第 16b 页 WYG0512-0892b.png
  镇江之焦山相传为焦先所居按高士传云焦先
  世莫知所出或言生乎汉末自陜居大阳及魏受
  禅结草为庐于河之湄止其中其后野火烧其庐
  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袒卧不移则先为魏人非吴
  人明矣更考魏略曰中平末先年二十馀避乱客
  扬州建安初西还陜界是先东下时年尚少未几
  即还其居兹山与否不可知或因山名偶同其姓
  遂附会之耶
卷二百 第 17a 页 WYG0512-0892c.png
   建德县尧城舜城
  寰宇记舜井城在县南四里城中有舜井故名按
  元和志尧城在县南舜城在县北本为二城寰宇
  记遗去尧城而以县南为舜城皆舛也
   亳州之汤陵桐宫桑林
  皇览云汤冢在济阴亳县东北郭去县三里金仁
  山谓桐宫在州东三里新志乃谓州即汤都且有
  桑林汤陵诸迹是竟以亳州为古亳地矣按今亳
卷二百 第 17b 页 WYG0512-0892d.png
  州乃汉谯县为魏武故里至尚书三亳其西亳为
  今偃师去州绝远北亳为蒙城南亳为榖熟皆在
  今归德府商邱县境(商邱有大蒙城小蒙城非即/今亳州所属之蒙城县也)
  相去亦百馀里汉晋诸儒从无以谯为亳之说至
  后周始改为亳亦遥取商邱之亳为名耳又按括
  地志云洛阳偃师县东有汤冢近桐宫则非今之
  亳州明矣故如桐宫桑林诸迹皆不载
   下邳白门
卷二百 第 18a 页 WYG0512-0893a.png
  后汉书云曹操自将击吕布至下邳城下布与麾
  下登白门宋武北征记云下邳城有三重魏武擒
  布于白门大城之门也是白门之在下邳无疑矣
  三国魏志云太祖军至彭城陈宫谓布宜击之布
  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及太祖攻之急布
  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足当明
  公而舆地志谓白门徐州南门今按魏志云不如
  待其来攻是至彭城时犹未军临城下也曰及太
卷二百 第 18b 页 WYG0512-0893b.png
  祖攻之急则已及下邳矣且建安初先主为徐州
  牧屯下邳吕布击取之三年曹操攻吕布于下邳
  决泗沂水以灌城擒布杀之操之擒布在下邳则
  布所登之白门楼其为下邳又何疑焉舆地记未
  审考也
   滁阳城
  寰宇记滁阳城在庐慎县东北六十四里吴赤乌
  三年遣兵断滁作堰以淹北道遂筑此城按吴志
卷二百 第 19a 页 WYG0512-0893c.png
  赤乌十三年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其地在全椒
  六合二县界与合肥尚远又晋书志江西庐江九
  江之地自合肥北至寿春悉属魏时庐江郡居巢
  襄安诸县江津要害之地虽为吴所据岂能越境
  筑城于此当是魏人所筑以备吴耳
   焦城
  通典亳州理谯县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其
  地也有古焦城考史记周本纪注地理志弘农陜
卷二百 第 19b 页 WYG0512-0893d.png
  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据此则非亳州之谯矣谯本
  春秋陈之焦邑左传僖二十三年楚代陈取之古
  焦城盖陈楚时旧城耳
   金山城 周公墩
  金山县有金山城捍海塘外有周公墩皆昔人所
  筑戍兵防海之地而旧经云周康王南游筑此城
  以镇大海墩与孔宅为周公孔子遗迹周康王未
  尝南巡周公未尝至吴其谬妄不待辨也一说吴
卷二百 第 20a 页 WYG0512-0894a.png
  越钱氏筑以戌守近是
   周瑜城
  旧志谓吴周瑜从孙权举义徙家于舒因筑此城
  按瑜本传瑜庐江舒人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
  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是瑜本家于舒徙家者乃
  孙氏也谓瑜徙家于舒者讹传称孙坚兴义兵而
  志谓孙权亦讹
卷二百 第 20b 页 WYG0512-0894b.png
   丹阳人物
  两汉三国丹阳郡治宛陵而丹阳别自为县在今
  江宁溧水之间至隋始省入溧水县自隋以前诸
  史所载之丹阳人皆属江宁而宁国府志亦间载
  之盖误以郡为县耳又唐武德初复析置丹阳县
  贞观元年省入当涂故太平亦有丹阳之地而府
  志因载入隋以前丹阳人物皆误
   天柱山
卷二百 第 21a 页 WYG0512-0894c.png
  天柱山旧名南岳高七千馀仞绵亘数百里连跨
  安庆六安界其南曰潜山其北曰霍山皆此山也
  史记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应劭曰灊
  县属庐江南岳霍山也水经注灊者山水名也开
  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尔雅大山宫小山曰
  霍郭注云宫谓围绕之自唐以前皆以灊霍为一
  山至通典以霍山为汉灊县地则天柱似专属六
  安而怀宁县注复云有灊山一名天柱山其说两
卷二百 第 21b 页 WYG0512-0894d.png
  岐明杨循吉求其说不得遂谓灊山县别有一天
  柱山非汉武登封之南岳灊山去六安仅数百里
  山川亘互安得有两天柱乎
   睢水
  旧通志小河在灵璧县城北六十里即睢水项羽
  大破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即此所引与史记合
  而徐州之睢水复云楚项羽败汉睢水上水为不
  流即此两地不同而一事叠见误矣
卷二百 第 22a 页 WYG0512-0895a.png
   蟂矶
  芜湖县西南七里大江中蟂矶相传昭烈孙夫人
  自沉于此有庙在焉顾炎武云按蜀志先主既定
  益州而孙夫人还吴又裴松之注引赵云列传曰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时孙夫人以权妹骄
  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
  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
  人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
卷二百 第 22b 页 WYG0512-0895b.png
  还是孙夫人自荆州复归于权而后不知所终蟂矶
  之说殆妄今考芜湖吴地夫人既以蜀为重必不
  肯当先主之出而挈子归吴既已归吴又何必以
  身殉蜀既欲殉蜀又何不死于蜀地而死于吴地
  皆不可解似当以顾说为正
   花靥镇
  宋孝武帝建含章殿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殿檐
  下梅花落额上号梅花妆其地在建康城宫内而
卷二百 第 23a 页 WYG0512-0895c.png
  寿州之花靥镇亦以寿阳公主梅妆而名附会极
  矣
   马头戌
  梁天监五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寿阳于马头置戌
  普通五年梁取寿阳亦置戌于此其地在寿州西
  北二十里或以为即马头郡者误晋安帝于故当
  涂县置马头郡在怀远县西南二十里非寿州也
   泗州挂剑台
卷二百 第 23b 页 WYG0512-0895d.png
  寰宇记挂剑台在大徐城临朱沛水相传为季子
  挂剑处括地志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
  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按泗州为古徐子国
  大徐城即古徐子国也汉之徐县隋之徐城县皆
  泗州地而旧志或入于邳州或入于徐州误矣
   新亭劳劳亭
  新亭在江宁城西南丹阳记云吴所筑东晋后名
  士多宴集于此见王导傅梁简文帝亦有侍游新
卷二百 第 24a 页 WYG0512-0896a.png
  亭应令诗是也劳劳亭在江宁城南劳劳山上古
  送别之所见李白诗上有望远楼宋时改临沧观
  与新亭两地所记甚明而建康志云新亭垒在城
  西南十二里其亭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即故基
  重修临沧观在今城南顾家寨路东舆地纪胜云
  新亭在江宁十里俯近江渚今名劳劳亭舆地志
  云新亭垒上有望远楼宋改曰临沧观即劳劳亭
  故基两亭合而为一非也
卷二百 第 24b 页 WYG0512-0896b.png
   扬州东阁
  旧志云旧传扬州有东阁为梁何逊咏梅之所按
  今之扬州梁为南兖州广陵郡其时扬州治丹阳
  郡今江宁府也何逊本传天监中起家奉朝请迁
  中卫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建安王者南平
  元襄王伟初封天监六年迁使持节都督扬南徐
  二州诸军事右军将军扬州刺史则何逊东阁咏
  梅当在丹阳郡不在广陵郡矣杨慎丹铅录亦云
卷二百 第 25a 页 WYG0512-0896c.png
  逊未身到扬州扬州亦无东阁
   扬州文选楼
  明一统志曹宪为隋秘书监以文选教授生徒李
  善魏模辈皆出其门所居名文选巷故楼以宪得
  名按大业拾遗记云梁昭明文选楼隋炀帝尝登
  眺焉是楼以昭明得名不因宪也
   陆机祖祠
  华亭普照寺有陆将军祠为广卫将军相传为陆
卷二百 第 25b 页 WYG0512-0896d.png
  机之祖按吴志机祖逊初拜抚军将军又拜镇西
  将军又拜上大将军吴因汉制虽置杂号将军而
  考之逊傅未尝有广卫之称若机曾祖纡守城门
  校尉高祖骏九江都尉亦未尝位至将军也
   段秀实
  旧志英山县有段秀实宅按本传秀实姑臧人自
  安西府别将以至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
  使其生平宦绩所至皆在西陲大历十三年朝京
卷二百 第 26a 页 WYG0512-0897a.png
  师赐第一区应在长安旧志以秀实曾领郑颍又
  尝赐第遂举英山之响山以实之不知秀实开府
  地实在泾原而郑颍不过遥领以资军实耳观马
  璘传云泾军乏财帝讽李抱玉让郑颍可见而秀
  实之为帅实代马璘则郑颍非其所历而有宅之
  说误矣
   定远县死虎亭
  宋书死虎亭去寿阳二百里应在今定远县西南
卷二百 第 26b 页 WYG0512-0897b.png
  通典云在寿州东四十里误又按殷琰刘勔传皆
  作宛唐而黄回王敬则刘怀珍刘悛王肃傅皆作
  死虎水经注又作死虖三说不同皆以字形相近
  而讹也
   建陵辨
  梁武帝父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陵曰建陵陵
  有碑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欧阳修集古录以为
  宋文帝神道碑按宋陵号长宁自在蒋山特其碑
卷二百 第 27a 页 WYG0512-0897c.png
  中八字与宋主庙号同故误以为宋也二陵见宋
  齐二书建康实录甚明
   郭璞墓
  顾炎武云晋书郭璞傅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
  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
  耳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王恽集乃云
  金山西北大江中流乱石间有丛薄鸦鹊栖集为
  郭璞墓按史文元谓去水百步许不在大江之中
卷二百 第 27b 页 WYG0512-0897d.png
  且当时即已沙涨为田而暨阳在今江阴县界不
  在京口又所葬者璞之母而非璞也世说载璞诗
  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累累三坟惟母与昆则璞
  又有二兄同葬据此则王恽所云乃因史文而附
  会之又以璞之母墓而讹为璞墓皆世俗沿青乌
  家不经之说也明沈周诗气散风冲岂可居日本
  使臣诗墓前无地拜儿孙早已识其妄矣
   二疏墓
卷二百 第 28a 页 WYG0512-0898a.png
  沈括笔谈云海州东海县西有二古墓石延年通
  判海州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
  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其旁后人收入图经予按
  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
  乃汉之赣榆自属琅邪郡非古之东海也今承县
  东自有疏广墓其东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
  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
  按笔谈之说甚核然宋苏轼金党怀英皆有诗则
卷二百 第 28b 页 WYG0512-0898b.png
  承延年之误也
   华亭陆氏
  自唐以前松江未立郡县华亭亦仅以一亭隶于
  吴郡之娄旧志以陆氏世居华亭如汉之曰康曰
  绩吴之曰逊曰抗曰凯曰瑁晋之曰机曰云曰士
  光列之松江人物是矣若陆续即康之祖陆玩即
  士光之弟陆纳又玩之子而复分载苏州人物中
  亦未考其家世故也
卷二百 第 29a 页 WYG0512-0898c.png
   李耳
  按史记李耳楚苦县人汉陈国苦县晋改为谷阳
  隋改谷阳为仙源唐改仙源为真源属亳州谯郡
  宋省真源入鹿邑置卫真县元初复省卫真入鹿
  邑则李耳归德之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亳
  州领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馀俱属河南
  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又宋史隐逸传陈
  抟亳州真源人抟生于唐末时真源尚未省入鹿
卷二百 第 29b 页 WYG0512-0898d.png
  邑也亦非今江南之亳州人
   郑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郑国家语作薛邦俱不言何
  国人张守节正义云避汉高祖讳邦为国而姓又
  互异地当从阙旧志以宋封国为朐山侯纂入海
  州人物按郑国唐赠荥阳伯宋封朐山侯既有两
  地又仲尼弟子有鲁人而赠南陵伯封华亭侯者
  岂得皆以为江南人乎
卷二百 第 30a 页 WYG0512-0899a.png
   儿宽
  旧通志儿宽载入亳州按史儿宽千乘人前汉志
  属青州入亳州误
   虞诩
  旧通志载亳州虞诩陈国武平人按后汉地理志
  武平注云左传诸侯侵陈鸣鹿杜预曰县西南有
  鹿邑皇舆表于鹿邑下注云东汉始置武平县属
  陈国则虞诩为河南鹿邑人又孔全亦鹿邑人俱
卷二百 第 30b 页 WYG0512-0899b.png
  误入亳州
   陈咸
  汉书陈万年傅子咸为南阳太守以杀伐立威媚
  陈汤以求荐徵为少府后为翟方进奏免以忧死
  而后汉陈宠传云曾祖父咸成哀间以律令为尚
  书王莽辅政咸心非之乞骸骨去职及莽篡位召
  咸为掌寇大夫谢病不应其后莽复徵遂称病笃
  是汉有两陈咸一免官而忧死一两徵而不起迥
卷二百 第 31a 页 WYG0512-0899c.png
  然异趣旧志乃云陈咸万年子擢御史中丞王莽
  再徵不起是合两人为一矣况陈万年之子咸沛
  郡相人陈宠之曾祖咸沛国洨人两史所载籍贯
  亦异
   是仪
  三国吴志是仪北海营陵人本姓氏郡相孔融嘲
  之遂改为是后依刘繇避乱江东繇军败仪徙会
  稽孙权承摄徵拜骑都尉盖仪生于北海暂至江
卷二百 第 31b 页 WYG0512-0899d.png
  东而即徙会稽非江南人明甚徐众评亦曰仪以
  羁旅异方客仕吴朝谅矣惟吴书云仪为人俭约
  不治彦宅甚卑陋邻家起大屋大帝望见问左右
  以仪家对大帝曰仪俭必非及问果他宅旧志以
  有宅之说遂列之江宁人物误也
   三江
  孔安国谓彭蠡江分为三以入震泽遂为北江而
  入海班固谓北江自毗陵县北东入海南江在吴
卷二百 第 32a 页 WYG0512-0900a.png
  县南入海中江自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水
  经注同王安石宗之苏轼谓豫章江入彭蠡而东
  至海为南江岷江会彭蠡以入海为中江汉自北
  入江汇为彭蠡以入海为北江自彭蠡而下则三
  江为一过秣陵京口以入海曾巩亦同其说又有
  谓岷江浙江松江者郭璞也宗郭氏说而以今之
  扬子江吴淞江钱塘江当之者边韶陈师凯归有
  光顾炎武也有谓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者韦昭
卷二百 第 32b 页 WYG0512-0900b.png
  也其以为松江东江娄江者则自庾阐吴都赋注
  始而张守节史记正义蔡沈尚书传及黄震金履
  祥诸家皆主其说按孔氏谓江自彭蠡分为三以
  入震泽不知江自夏口合汉以入彭蠡即合为一
  未尝分而为三且未尝入震泽也班氏之说近世
  朱鹤龄亦取之谓大江东过江阴许浦入海所谓
  北江永阳江在溧阳西北下流至宜兴注太湖入
  海所谓中江吴淞江分东娄二江入海所谓南江
卷二百 第 33a 页 WYG0512-0900c.png
  北江中江为太湖上流南江为太湖下流上下流
  皆入海故曰底定然此皆自会稽入海者而班氏
  加以南北中之名遂与江汉入汇之文相混又以
  大江与永阳江吴淞江并称三江亦恐大小不敌
  也苏氏之说以扬州三江即荆州之中江北江而
  犹阙其一因以彭蠡馀波冒南江之名足之夫彭
  蠡发源章赣而西章有江南之号或可称南江但
  此三江若即是江汉彭蠡则江汉既见荆州彭蠡
卷二百 第 33b 页 WYG0512-0900d.png
  既见上文不应下又重出三江且经谓彭蠡之下
  为中江北江而苏氏于彭蠡之上求三江亦不相
  合又与震泽悬隔而不相属也郭氏以岷江浙江
  松江为三江亦恐大小不敌至淅江自杭言之曰
  钱塘自越言之曰浦阳本一江而二名韦氏析一
  为二并松江为三尤为失之唯庾氏吴都赋注谓
  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为娄
  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张氏史记正义谓在苏州东
卷二百 第 34a 页 WYG0512-0901a.png
  南三十里名王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
  曰松江即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
  湖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二百馀里入海
  曰下江亦曰娄江其分处号三江口今以经文考
  之荆州既书江汉朝宗于海则扬州不必更及江
  汉且荆州九江既不指岷江则扬州三江亦不当
  指岷江又扬州之文彭蠡猪而后阳鸟居三江入
  而后震泽定则三江必为震泽下流震泽纳百川
卷二百 第 34b 页 WYG0512-0901b.png
  之水而注之江三江泄震泽之水而入于海东南
  水利咸在焉庾氏张氏说似为妥协今从之
   䢴沟
  据通鉴隋大业元年开邘沟自山阳至扬子江三
  百馀里六年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
  旧志并为一条误以元年为六年
   孟渎
  唐元和间常州刺史孟简开泰伯渎复浚一渎后
卷二百 第 35a 页 WYG0512-0901c.png
  人名曰孟渎自是两河泰伯渎在无锡县东五里
  西连运河达蠡湖孟渎河在常州府西三十里东
  南接运河北流六十里入于江旧志不载唐孟简
  开渎而先立一条曰泰伯开渎后人名曰泰伯渎
  下注云又名孟渎两河并而为一误矣
   漕渠
  宋史河渠志真宗天禧二年江淮发运使贾宗言
  诸路岁漕自真扬入淮汴历堰者五粮载烦于剥
卷二百 第 35b 页 WYG0512-0901d.png
  卸民力罢于牵挽官私船舰由此速坏今议开扬
  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毁龙舟新兴茱萸三堰凿
  近堰漕路以均水势岁省官费十数万诏屯田郎
  中梁楚阁门祗候李居中按视以为当然明年役
  既成而水注新河与三堰平漕船无阻公私两便
  此议发于二年而成于三年旧志不载原委而云
  天禧末发运使鲁宗道通浚真扬漕河按鲁宗道
  傅天禧元年与刘烨为右正言寻除户部员外郎
卷二百 第 36a 页 WYG0512-0902a.png
  兼右谕德踰年迁左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
  并无为江淮发运使事
   龙山
  无锡县慧山一名九龙山陆羽谓山阳有九陇若
  龙偃卧故名实一山也旧志于慧山下阮注云一
  名九龙山又另立龙山一条云在慧山北十里实
  无此山也
   黄河
卷二百 第 36b 页 WYG0512-0902b.png
  旧志载永乐九年侍郎金纯筑堤导河经二洪南
  入淮考是年江南境并无筑堤导河入淮之事按
  太宗实录九年三月壬午浚河南黄河故道盖河
  水累岁为患至是决坏民田庐益甚事闻遣侍郎
  张信往视信访得祥符县鱼王口至中滦下二十
  馀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
  道则水势可杀遂绘图以进诏发河南民兵十万
  命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率运木夫同侍
卷二百 第 37a 页 WYG0512-0902c.png
  郎金纯相度开浚仍遣定国公徐景昌以太牢祀
  河神户部侍郎古朴以太牢祭河南境内山川是
  河南事与江南全无关涉
   当涂辨
  后汉书下邳王傅建初四年以九江之当涂等县
  益下邳国李贤注当涂在今豪州钟离县此说是
  也而荀淑傅迁当涂长滕抚傅阴陵徐凤等筑营
  当涂山中注皆云当涂在今宣州其说互异按宣
卷二百 第 37b 页 WYG0512-0902d.png
  州之当涂乃东晋侨置之县非汉之当涂也盖贤
  注书时集儒臣张大安刘讷言许叔牙等数人共
  为之不出于一手故有自相牴牾之处择其是者
  从之可矣然今之当涂乃即晋侨置之邑而古当
  涂之废已久
   堂邑辨
  后汉质帝纪广陵贼张婴攻杀堂邑长注云堂邑
  县属广陵郡今扬州六合县此注与后汉郡国志
卷二百 第 38a 页 WYG0512-0903a.png
  合又钟离意传迁堂邑令注堂邑故城在今博州
  堂邑县西北按博州之堂邑乃隋开皇中所置即
  今东昌府堂邑县非汉广陵属邑也汉时尚无此
  县意安得令其地两注亦一是一非又通典云春
  秋棠邑汉为堂邑盖棠堂二字本不同而诸书中
  有以汉之堂邑作棠邑者亦误
   石城辨
  后汉高获传获远遁江南卒于石城注石城在今
卷二百 第 38b 页 WYG0512-0903b.png
  苏州东南后人因此注遂谓获隐苏州常熟石城
  乡皆非也汉丹阳郡有石城县又据水经石城县
  在牛渚东宋白续通典云池州贵池石埭二县皆
  汉石城县地获遁迹之所盖在是耳
   历阳山辨
  明一统志历阳山在和州西北四十里江表传历
  阳县有石山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
  平吴孙皓尝遣使祭以太牢盖今和州古历阳县
卷二百 第 39a 页 WYG0512-0903c.png
  地故所载如此按吴志孙皓傅天玺元年鄱阳言
  历阳山石文理成字与江表传之言合但历阳之
  上冠以鄱阳而吴之鄱阳郡由孙权分豫章地置
  乃今江西饶州地非和州也又胡三省言晋志鄱
  阳郡无历阳县有历陵县阳当作陵并引饶州图
  经所载鄱阳历陵县有石印山为证则吴志及江
  表传之历阳已属历陵之讹后代纂志者并不察
  鄱阳之文直指为和州之山斯尤误矣旧志亦仍
卷二百 第 39b 页 WYG0512-0903d.png
  之而未削也
   当利浦辨
  明一统志当利浦在和州城东汉末刘繇遣将张
  英屯当利口以拒袁术即此志说是也旧志不采
  而引他志言晋王浚过三山王浑遣人邀之浚曰
  风当利不得泊即此按刘繇屯兵当利事见吴志
  孙策传又周瑜传瑜从孙策攻拔当利则当利之
  名其来已久不始于晋也又王浚伐吴自武昌顺
卷二百 第 40a 页 WYG0512-0904a.png
  流东下已至三山则距建康有四十馀里而当利
  在三山西八十馀里非浚军所过也况浚本言风
  利不得泊亦无当字他志所云皆凿空之说旧志
  采之误矣
   霍邱辨
  明一统志云霍邱县周霍叔处封邑并言叔有冢
  在县淮水岸上按史记武王封叔处于霍注引汉
  书地理志云河东彘县霍叔所封又郑元周礼注
卷二百 第 40b 页 WYG0512-0904b.png
  霍山在彘县本春秋时霍国地杜预左传注略同
  按汉彘县今山西霍州则言霍叔封霍邱及淮岸
  有冢之说皆不足据旧志悉仍之是未深考耳且
  因左传晋献公灭霍之文并附会献公之墓亦在
  霍邱其误滋甚
   徐州辨
  史记齐威王语魏王曰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
  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按此徐州乃齐之西
卷二百 第 41a 页 WYG0512-0904c.png
  北境与燕赵接壤与淮北之徐州了不相涉盖燕
  赵皆在大河以北去今之徐州绝远明一统志列
  黔夫于徐州名宦而旧志承之俱失考也
   山阳辨
  今之淮安府在晋为山阳郡今山阳县即晋旧县
  名也自晋以前淮安无山阳之名旧志淮安人物
  中入汉山阳曹竟按汉有两山阳一山阳郡今山
  东兖州府地一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怀庆府地
卷二百 第 41b 页 WYG0512-0904d.png
  皆非今淮安之山阳也又竟事附载汉书鲍宣传
  而志云见历代忠义录亦考之未详矣
   张纯
  旧志广德名宦中入汉张纯云纯京兆人为广德
  令有异绩按京兆之张纯字伯仁东汉人仕光武
  朝位至大司空其前后历官具载范史本传未尝
  为广德令盖为广德令有异绩者乃吴郡之张纯
  字元基仕三国吴大帝时官终太子辅义都尉其
卷二百 第 42a 页 WYG0512-0905a.png
  事迹皆见吴志孙和传注中旧志误合为一耳
   刘荣刘江
  明代卫弁承袭例得沿祖名故郑晓名臣传云刘
  荣沿父名江为总旗从靖难立功历官左都督充
  总兵守辽东以破倭功封广宁伯复名荣则刘荣
  即刘江非二人也明一统志淮安人物中分荣江
  为二人并异其籍贯旧志则言江镇辽破倭荣为
  江子皆误
卷二百 第 42b 页 WYG0512-0905b.png
   蒋山
  舆地志钟山又名蒋山汉末秣陵尉蒋子文讨贼
  战死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子文祖讳钟因改蒋山
  明一统志与旧志并采其说按胡三省通鉴注言
  孙权祖讳钟蒋山之名当因是而改二说互异然
  详考之胡说为长
   虎头辨
  吴郡志引唐陆广微吴地记言顾悌仕吴为虎头
卷二百 第 43a 页 WYG0512-0905c.png
  将军按悌之历官详见吴志顾雍传注中尝为偏
  将军无虎头之号兼孙吴时亦不闻置此官陆记
  误也又明一统志言晋顾恺之尝为虎头将军人
  号顾虎头而旧志仍之按晋书百官志无虎头将
  军据唐张彦远名画记虎头乃恺之小字非官也
  此误始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而后人相沿未止
  耳
   徐光诸人时代辨
卷二百 第 43b 页 WYG0512-0905d.png
  徐光三国孙吴时人见吴志注而旧志误以为春
  秋之吴又徐秋夫刘宋时人见南史而误以为赵
  宋昌义之萧梁时人见梁书而误以为朱梁杜僧
  明陈人见陈书而误以为唐此皆显与史戾者又
  古有杜康据李善文选注或云黄帝时人盖善亦
  疑而未能定其时代然魏武帝短歌行及曹植七
  启中皆已引之则为汉以前人可知旧志以康为
  晋人殆未考魏武父子诗文耳
卷二百 第 44a 页 WYG0512-0906a.png
   曹休为吴郡太守辨
  姑苏志守令表有汉吴郡太守曹休按魏志休传
  载其前后历官甚详无守吴郡事盖仕汉为吴郡
  守者乃休之祖父非休也休值汉乱避地至吴于
  太守舍见祖父画像涕泣下拜王沉魏书记其事
  即见休传注中但佚其祖之名耳姑苏志误列休
  于表旧志削之是也
   梁适知淮安军辨
卷二百 第 44b 页 WYG0512-0906b.png
  宋理宗绍定元年升楚州山阳县为淮安军淮安
  之名始此按梁适传适仕仁宗朝位至宰辅尝知
  淮阳军非淮安也盖淮安置军在适殁后百馀年
  矣据地理志太宗置淮阳军于邳州地在长淮之
  北故曰淮阳取古人水北曰阳之义而淮安则地
  在淮南故淮阳属京东东路而淮安属淮南东路
  二军疆界本自截然旧志作适知淮安军乃仍明
  一统志之误也
卷二百 第 45a 页 WYG0512-0906c.png
   米芾知山阳辨
  宋史芾傅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未尝知山
  阳也当芾之时山阳尚为县未升军考芾前此历
  官尝知雍邱县无知山阳事盖山阳亦淮阳之讹
  此皆旧志仍明一统志载入而失于釐正者也
   淮安镇辨
  宋史忠义传张吉庆州卒为淮安镇守烽西夏寇
  东谷掠得之胁降不从见杀按宋庆州属陜西路
卷二百 第 45b 页 WYG0512-0906d.png
  所辖有东谷砦怀安镇而无淮安见于地理志甚
  详盖其地去淮甚远不当以淮安为名吉傅中讹
  怀为淮乃传录之误然其地在陜西史文自明与
  淮南无涉旧志采入淮安人物误矣
   阳州作扬州辨
  五代志河南郡宜阳县东魏置阳州北史卢勇传
  迁扬州刺史镇宜阳按宜阳在战国为韩地即今
  河南府之宜阳县也扬当作阳旧志误采入扬州
卷二百 第 46a 页 WYG0512-0907a.png
  名宦又言太和中授扬州刺史高祖赐书奖异按
  勇镇宜阳乃孝静帝时事非太和中也又赐书者
  乃北齐高祖神武帝非魏高祖献文帝也志说与
  史无一合者
   吴置新安辨
  晋书地理志新安郡吴置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
  三年分丹阳黟歙二县地置新都郡又吴臣贺齐
  为新都太守朱据左迁新都郡丞各见本传则吴
卷二百 第 46b 页 WYG0512-0907b.png
  置新都非新安也至晋武太康元年始改名新安
  具见宋书州郡志晋志所云较宋志为疏矣惟吴
  志陈表传中有新安都尉之文然此乃传写之误
  据诸葛瑾传注中所引吴书盖表本为新都都尉
  斯尤明证也后代纂志者尚有沿晋志之说是未
  详考之于吴宋二史而䆒其始末耳
   九峰辨
  宋史蔡沈建宁人躬耕不仕隐居九峰乃谓建宁
卷二百 第 47a 页 WYG0512-0907c.png
  府之九峰在崇安县南即武夷山因山有九曲故
  名九峰后学者称沉为九峰先生以此至松江九
  峰沈生平足迹所未至旧志以山名偶同采入流
  寓误矣
   平江辨
  宋平江有二一县一府平江府即今苏州属浙西
  路平江县为岳州所辖之邑属湖北路宋史李衡
  传衡岳州平江人游学吴下其非吴人明矣旧志
卷二百 第 47b 页 WYG0512-0907d.png
  误入苏州人物今据史游学吴下语改入流寓
   魏据濡须拒蜀辨
  旧志和州濡须山魏据其西以拒吴蜀此承明一
  统志之文也按濡须为吴要地屡与魏兵相持于
  此见于吴魏二志者详矣地有东西两关云魏据
  其西以拒吴是也若蜀境去濡须绝远其兵安得
  涉斯地而魏特据险拒之乎吴下盖衍一蜀字
   王范辨
卷二百 第 48a 页 WYG0512-0908a.png
  旧志无为州东兴堤梁合州刺史王范屯兵于此
  按屯兵者乃梁武帝从子鄱阳王范王非姓也据
  梁史范传太清元年除合州刺史镇合肥侯景之
  乱弃镇出东关请兵于魏东关即东兴堤
   章华台辨
  旧志章华台故址在亳州据左传楚子成章华之
  台杜预注在今南郡华容县通典云古华容在竟
  陵郡监利县即今湖广荆州府属县也盖去亳地
卷二百 第 48b 页 WYG0512-0908b.png
  远矣
   牛口辨
  旧志颍州霍邱县城东牛口埠集唐太宗追窦建
  德处按唐史太宗败建德于虎牢追奔三十里建
  德窜匿牛口唐兵执之则牛口即近虎牢不在霍
  邱地名偶同尔
   相人入下相辨
  汉沛郡相县今为宿州地临淮郡下相今为宿迁
卷二百 第 49a 页 WYG0512-0908c.png
  若汉之薛广德隋之刘臻皆相人见于汉隋二史
  甚明旧志并作下相采入淮安人物非也又兰陵
  有南北之异南兰陵即今常州而北兰陵乃今山
  东地南齐周盘龙据南史本北兰陵人明一统志
  误入常州旧志削之是也
   丹阳郡治辨
  自两汉三国丹阳郡皆治宛陵即今宁国府治至
  晋武太康二年置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阳郡移治
卷二百 第 49b 页 WYG0512-0908d.png
  建康今江宁府是也汉丹阳守李忠明一统志入
  宁国府名宦本不误旧志改入江宁非也
   蔡洲擒卢循辨
  明一统志应天府西蔡洲在江中宋高祖擒卢循
  于此旧志仍之按晋义熙中循入寇建康泊蔡洲
  宋高祖率诸军拒之循退后屡败走交州之龙编
  晋军邀击循投水死斩其首传送建康事详晋史
  交州即古之交趾龙编其属县也非擒于蔡洲二
卷二百 第 50a 页 WYG0512-0909a.png
  志并误
   蒋济张令铎
  汉末及后五代疆宇分裂所除之官每有遥授而
  非实任者如汉建安中除蒋济为丹阳太守是时
  丹阳已为孙氏所据不得赴郡矣又周世宗以张
  令铎领常州防禦使按世宗攻南唐止取淮南之
  地自江以南如升常诸州其官吏皆由唐主除授
  世宗不得而命之则令铎之常州防禦亦止遥领
卷二百 第 50b 页 WYG0512-0909b.png
  使职耳此二人皆非实任旧志列济于职官入令
  铎于名宦疏矣
   陆傪
  唐贞元中陆傪自祠部员外郎出为歙州刺史赴
  官未至卒于道详见权德舆所作墓志盖傪虽除
  歙州而不及莅任旧志采入徽州名宦盖震于韩
  愈送陆歙州序而失之耳
   淩准
卷二百 第 51a 页 WYG0512-0909c.png
  明一统志和州名宦入唐淩准言准为和州刺史
  有政绩柳宗元为作权厝志按宗元志中止云以
  连累出和州降连州初不言在和政绩又唐史亦
  但言准自翰林学士贬连州司马而不及和州事
  盖准先坐王叔文党出为和州刺史未至复斥连
  州故略之也则有政绩之说为误旧志仍之亦失
  考矣
   王庭筠寓安庆辨
卷二百 第 51b 页 WYG0512-0909d.png
  旧志安庆流寓中入金王庭筠云晚爱郡之司空
  山居其下按金史王庭筠传太和元年为翰林学
  士明年卒官无晚岁山居事况是时南北分境庭
  筠以文学贵显于金不得越疆而寓宋地也志甚
  误
   李戡
  旧志戡宜兴人隐阳羡里按唐史戡为宗室渤海
  王奉慈七世孙尝隐阳羡非本贯宜兴后又应平
卷二百 第 52a 页 WYG0512-0910a.png
  卢节度王彦威之辟为幕府巡官非终于隐居者
  今改入常州流寓
   彭脩彭循
  彭脩字子阳毗陵人守吴令见后汉书独行传而
  张勃吴录所载彭循事其姓字爵里并同但脩循
  互异按汉史云郡言州请脩守吴令而吴录又云
  太守闻循勇谋以守令(谋即请字之讹/守令盖摄令也)语皆相符
  当是一人虽传言脩讨贼中流矢死而吴录则云
卷二百 第 52b 页 WYG0512-0910b.png
  循见盗陈说利害即各散去此或传闻异词记事
  者微有参差耳又三国时魏有郭脩见三少帝纪
  而蜀后主传作郭循宋胡三省言循当作脩并引
  洪适𨽻释之文为证言汉𨽻法脩循二字只争一
  笔正与此类也姑苏志名宦中入彭脩全采汉史
  之文而附注吴录彭循于下盖亦以为一人特未
  显言耳今姑从毗陵人品纪及旧省志作二人而
  附辨于此以俟博识
卷二百 第 53a 页 WYG0512-0910c.png
   听筝堂辨
  旧志江宁古迹有听筝堂引宋张养正六朝事迹
  云晋元帝幸谢安宅命宴安侍坐使桓伊吹笛又
  抚筝作金縢曲按此事见晋书伊传乃孝武帝非
  元帝也又帝召伊饮宴安侍坐伊先奉帝旨吹笛
  毕继自请以筝歌皆在帝所非幸安宅也养正所
  记皆与史异殊不足据听筝堂故迹又因张说附
  会耳
卷二百 第 53b 页 WYG0512-0910d.png
   诸墓辨
  吴志孙坚葬曲阿而晋元康中吴令谢询有表求
  为坚策父子置守冢人与志不合明卢熊孙王墓
  辨言必始葬曲阿后迁于吴史文失载其说良是
  又旧志中诸墓最多附会如楚项羽葬榖城见史
  记而有墓在江浦汉张劭(志作元伯/盖举其事)葬汝南见范
  史而有墓在盱眙唐李绩程知节尉迟恭皆陪葬
  昭陵郭子仪陪葬建陵俱见史传而有墓在睢宁
卷二百 第 54a 页 WYG0512-0911a.png
  淮安定远六合是皆不可信今略辨其尤者馀不
  及缕举也至宋王象舆地纪胜扬州有淳于棼墓
  按唐人作淳于棼传记梦入蚁穴事其文见太平
  广记特文士寓言游戏之作本无其人安得有墓
  而宋后诸志悉仍而不削尤荒诞矣
   同荣周景周瑜
  三国吴志周瑜庐江舒人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
  汉太尉张璠汉纪景父荣章和时为尚书令是瑜
卷二百 第 54b 页 WYG0512-0911b.png
  与荣景服属皆舒人也旧志分周荣周景属安庆
  周瑜属庐州是未详考其家世矣
   萧方
  唐宋艺文志皆载萧方三十国春秋按萧方当作
  萧方等梁元帝长子敬帝方智之兄梁书有傅盖
  二名也二志皆脱一等字今省志艺文中列方等
  所著书而其名从梁史以与唐宋志异故特辨之
   陈果仁
卷二百 第 55a 页 WYG0512-0911c.png
  旧通志陈杲仁字世威晋陵人仕陈为监察御史
  未几挂冠归养母母死刺血书孝经继母病思牛
  炙适禁屠刲股以进母病愈郡上其事旌表至大
  业中奉诏平长白山及江宁义宁中与沈法兴等
  剪东阳贼二十万擢左司徒炀帝被杀沈法兴入
  毗陵阳为起义阴欲据之惧杲仁不附已遂遇害
  按唐书沈法兴传大业末法兴为吴兴郡守东阳
  贼略吴兴炀帝诏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江
卷二百 第 55b 页 WYG0512-0911d.png
  都乱法兴与祐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名诛宇文
  化及收兵趋江都至毗陵通守路道德拒之法兴
  袭杀道德据其城遂定江表十馀州自署江南道
  总管闻越王侗立乃上书称大司马录尚书事承
  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则司徒为法兴所署
  非因剪东阳贼而擢者也法兴定江表十馀州之
  后然后上书越王署果仁为司徒则亦非初至毗
  陵遂遇害者也唐书又云法兴闻侗被废自称梁
卷二百 第 56a 页 WYG0512-0912a.png
  王意南方诸城可跂而平专事威戮下有细过即
  诛之果仁之遇害或即在其时而史未有明文独
  其既死之后屡现灵异南唐保大三年封武烈帝
  夫人轸氏封武烈后明洪武初诏去封号题木主
  曰司徒之神至今庙食常州无锡间士民事之惟
  谨其名史作果仁旧志作杲仁则字形相近而讹
  也
   张籍
卷二百 第 56b 页 WYG0512-0912b.png
  新唐书云张籍和州乌江人韩愈与孟郊书亦云
  张籍在和州居丧家甚贫而愈张巡传后则云吴
  郡张籍至张洎编次籍诗曰苏州吴人按籍寄苏
  州白使君诗云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是州
  民赠陆畅诗云共踏长安街里尘吴侬独作未归
  身胥门旧宅今谁主君过西塘与问人则籍为苏
  人无疑当是籍生于苏后尝居和故唐书误以为
  和州也
卷二百 第 57a 页 WYG0512-0912c.png
   权德舆
  唐书称权皋自略阳徙居丹徒德舆皋子也故旧
  志以德舆载入丹徒但按韩愈权公墓碑云授节
  镇山南以疾求还道薨于洋之白草亭葬河南北
  山在贞孝东五里贞孝即皋谥也是其两世虽居
  丹徒而皆葬河南矣
   李公麟
  明一统志南畿志旧省志俱载入安庆府而舒城
卷二百 第 57b 页 WYG0512-0912d.png
  县志据所得旧碑龙眠记定为舒城人考宋史文
  苑传云舒州人舒州今安庆也桐城县志载公麟
  龙眠山庄遗迹甚详则公麟当属之安庆矣而王
  称东都事略作舒城人此书在宋史前典核可信
  庐州志亦不为无据然终以正史为定
   宗泽
  明一统志有宗泽墓在镇江注云泽以言事谪居
  润夫人死稿葬丹徒后泽卒因合葬焉旧说遂谓
卷二百 第 58a 页 WYG0512-0913a.png
  泽家于润然考宋史泽为义乌人其官位历历可
  数未尝以言事谪其罢登州也唯云退居东阳结
  庐山谷间耳东阳义乌邻邑亦未尝居润也
   卢雍伊乘张益
  明洪武初徙富室实京师数世以后遂同土著如
  卢雍伊乘伊敏生张益诸人皆占籍应天今入之
  江宁可矣旧志苏州府又收之非也
   二乔宅 乔玄墓
卷二百 第 58b 页 WYG0512-0913b.png
  案三国志周瑜传孙策克皖得乔公两女皆国色
  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史于乔公不载其名第称
  公柳子厚所谓年之长老通曰公若毛公申公涪
  公是也曹操祭太尉桥公文案后汉书桥玄字公
  祖灵帝时迁司空转司徒柳子厚所谓天于之三
  公称公是也桥与乔姓字既不同名亦各别况乔
  公皖人今为安庆府潜山县桥太尉是梁国睢阳
  人今为归德府睢州相去千馀里考太尉传中绝
卷二百 第 59a 页 WYG0512-0913c.png
  无避地居皖之事而三国魏志云建安七年曹公
  军谯遂至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其辞曰奉命
  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浚仪今河南
  开封府祥符县宋真宗时改浚仪为祥符是太尉
  以睢州人而葬于祥符总与安庆之潜山无涉也
  府志于古迹内载二乔宅云汉乔玄避地居此有
  二女负国姿宅前有井水犹带脂粉色因于坟墓
  内入乔玄墓并易其姓为乔欲令太尉得佳婿而
卷二百 第 59b 页 WYG0512-0913d.png
  先使二乔认假父不亦谬乎又按太尉以灵帝光
  和六年卒年七十五至献帝建安三年孙策破皖
  之岁凡十六年计二乔初嫁必当及笄之年则方
  其始生而太尉已当作土中人矣算其年分亦未
  合也
   唐柴绍墓
  安庆府志云唐驸马柴绍墓在潜山县太平山亦
  非也按新唐书传绍晋州临汾人尚高祖女平阳
卷二百 第 60a 页 WYG0512-0914a.png
  公主高祖起义旗时有功累封霍国公徙封谯国
  贞观二年卒夫绍以功臣与佐命例当赐茔域陪
  葬京师况公主已于前武德六年薨高祖以主有
  武功特异其礼令葬用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
  幢虎贲甲卒班剑其尤为京师长安无疑岂有羽
  葆鼓吹经行三四千里之远至舒州而营葬耶主
  既葬长安后五年而绍薨太宗亲自临问岂有不
  与主合葬而孤孑一墓远在舒州之域耶其为傅
卷二百 第 60b 页 WYG0512-0914b.png
  讹无疑后人第弗深考耳
   顾右丞祠
  顾右丞祠在无锡县南林祀晋无锡令顾恺之按
  晋书本传恺之晋陵无锡人父悦之历尚书左丞
  亦不言为无锡令然则右丞乃左丞之讹而所祀
  者乃恺之父悦之也今据史本改正
 
 江南通志卷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