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三十七
   輿地志
    壇廟祠墓附(江寧一府)
    江寧府
  社稷壇府治金川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治東南雙橋門内
勅建先農壇府治聚寶門東旁置有耤田四畝九分歳
   以仲春亥日耕耤
   郡厲壇在神䇿門外(縣曰邑厲)
   里社鄉厲二壇在各鄉
公元1727年
   關帝廟府治西雍正五年
追封三代公爵同日祭於後殿
   城隍廟一在石城門内一在府治前勅八蜡神
   劉猛將軍廟竝在府城聚寶門外梅岡(以上壇廟所屬縣皆如制)
  旗纛廟(各營俱如制)
  福吳富農龍神廟在府城錢厰橋雍正五年遵建帝王廟在府治欽天明洪武中勅建歴代帝王今圯
  三聖廟府治西北史皇倉頡倉聖雨花臺
  化龍王廟府治南雨花山
  禹王廟府城保寧
  武成王御街西祀太公望
  吳大帝清涼寺西即當時舊宫
  晉元帝冶城西唐天祐間
  忠烈廟在雞鳴山漢秣陵尉蔣子文明洪武間
  軍師在鎮淮橋祀諸葛亮
  周江乗廟在攝山相傳吳時賢令
  卞忠烈廟在冶城西祀晉卞壺二子眕盱
  梅將軍雨花臺晉梅賾屯兵於此立廟謝將軍鳳凰臺晉謝玄宋乾道間
  侯將軍廟陳侯瑱瑱王琳烈山下大土人盛稱功烈名山曰烈因立廟
  武烈帝冶城西祀陳仁南唐時越人常州柴克宏帥師往救夢仁杲遣兵助戰大勝奏請封祀
  劉忠肅雞鳴山南唐淮軍節度使劉仁贍周師壓境仁贍夀州力戰固守援絶其子欲降仁贍立斬之以疾卒周世宗嘉之追賜彭城郡王唐亦贈太師諡忠肅明洪武間
  雙忠廟在府治江東門外唐張巡許遠
  李王廟在府城東南南唐李知誥
  曹武惠雞鳴山宋曹彬明洪武間
  旌忠廟在鐵索寺之東南祀宋死節統制姚興
  東平靖王江寧鎮張有元至正中徐將軍獅子山明洪武初將軍烏程晉時行賈江淮間道廬之巢湖溺死為神巢民奉之甚謹明太祖渡江諸將多祀神舟中所向克捷或以事聞命南安侯俞某廟祀
公元1346年
  忠烈廟在府城街祀宋節度使牛富統制樊城六年不拔元兵陷城赴火賜諡忠烈立廟建康
公元1356年
  衛國忠肅公雞鳴山元福壽至正丙申明兵下集慶路福夀死之詔立廟城南土岡明洪武中於此
公元1335年
  曹南王廟在柴市街祀元阿喇哈至元元年
  明功臣廟在雞鳴山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配享馮國用耿再成丁德興張德勝吳貞康茂才茅成胡大海趙德勝俞通海華髙吳良曹良臣吳復孫興祖
公元1369年
國朝袁于令考(太祖實錄洪武二年正月乙巳功臣廟於雞籠山六月丙寅功臣論次諸臣之功以徐達為首常遇春又次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馮國用胡大海趙德勝耿再成華髙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呉貞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祀之仍虚生者之位初胡大海等没上命塑其像於卞壼蔣子文之廟至是復塑像於新廟是祀也掌在太常記在㑹典二百餘年巳來未之有改也太倉王世貞獨考其誤以為國初之封六王韓魏鄭曹宋衛立廟之時韓宋猶未受封何以前知不全終而絀之黔寧是時不過指揮何以知其必樹大勲而驟登之記事者之誤也然則云何塑像虚位誠有之其後如韓宋者則弗克與享也今之位次永樂初年見在者而書之也王氏之考覈矣而未及也夫豈惟黔寧哉初封二十八侯何以獨舉五人繼封十二侯何以獨舉一人自蘄國以外皆以有功待封者也若黔國則與黔寧比肩者也如國史之云其所論次者以何為援据國史二年既云論次諸臣之功定祀二十一人七年六月祔祭新戰没定遼衛指揮髙茂三十八人八年正月又書增祀華雲龍李思齊一百八人九年又書祔祭何文輝有功一百八人十三年又書祔祭顧時以下二百八十人二年之定祀者為是七年以後不宜增以七年以後之增祀者為是二年之祀未嘗定同是祀典同是國史前後舛錯如此所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者也虚位塑像王氏以為誠有之吾以為非也二年正月上勅中書省臣曰諸將相從捐軀戮力開拓疆宇共事不覩建功而未食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朕懷其命有司功臣廟於雞籠山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之九年七月又諭禮官曰諸將始從征宣力効勞朕於爵賞不敢吝惜大者公小者侯死則俾之廟食以報其功由二年之勅觀之則云塑死者之像由九年之諭觀之則云報死者之功其詞意甚明也令果有生虚位之事則立廟之日寧不以明諭省臣而獨諄復死者耶羅鶴記云雞鳴山廟祀定於洪武十一年斯又與二年何異一統志南京功臣廟建於洪武二十年嘉靖中科臣禮官郭威襄配享之議皆援以為証且謂黔寧東甌此時尚在實生虚位之說雖然宋潁涼三公長興武定二侯無恙也如宋潁涼三公者將先虚位而後絀之耶長興武定或先虚位而後不及補耶王景撰黔寧神道碑云王薨之明年塑像功臣廟勅太常以太牢今二十年位次已定則黔寧之塑像何以待其薨之明年耶傳曰豫凶事非禮也記曰之生而致死不仁不可為也以皇祖神聖觀會通以行典禮而繆戾若此耶故生者虚位之說吾斷以為無之)
  忠節廟在府城三里祀宋王珙張浚軍殁於陣
  褒忠南門外報恩寺祀宋死節通判楊邦叉宋建伍相上元縣長寧鄉即子胥解劍渡江
  董將軍上元縣治祀宋董成成曹彬下江南民德之
  禹王廟句容縣秋干村又一在赤山湖
  劉明府句容縣東門内祀晉邑令劉超
  文孝句容東門蕭統讀書山邑人祀
公元621年
  李衛公句容縣東南唐李靖武德四年討平輔公祏丹陽
  陳武烈句容縣東門南唐陳仁
  顏魯公句容縣顏家村祀唐顏真卿
  盧大王句容縣西祀南唐盧絳
  沈使君句容縣仁信鄉祀宋沈慶之
  廣濟句容縣茅山相傳陶弘景豢龍於此禱雨輒應左伯桃羊角哀溧水縣南七十五里
公元1667年
 至聖孔子髙淳縣東三十里漆橋祀孔五代孔子伯魚子思續文獻通考孔子五十四世孫文昇修其自序世家略曰文昇之十二世祖唐同光中避亂闕里來居浙江温之平陽又傳至十一世潼孫宋德祐末職教建康既又娶於溧陽諸孤外氏以居闕里志潼孫生四子文昇文昪文得文昱文昱又自溧陽徙居髙淳康熙六年山東衍聖公委員髙淳之漆橋建造廟宇設立奉祀春秋祭享
  項王烏江江浦縣治西六十里
  龍王廟六合縣山上廟有井相傳雲氣出則立雨
  名宦在學宫内
  鄉賢祠在學宫内
  忠義祠在縣學宫内
  節孝祠府治三山門(以上四祠所屬縣俱如制)
  先賢祠舊在青溪東宋制使馬光祖建祀吳㤗伯范蠡嚴光諸葛亮張昭周瑜是儀王祥周處王導陶侃卞壼謝安謝玄王羲之吳隱之雷次宗劉瓛陶弘景蕭統顏真卿李白孟郊李建勲潘祐曹彬張詠李及包拯范純仁程顥鄭俠楊時李光張浚楊邦乂虞允文朱熹張拭吳柔勝真德秀凡四十一人生長宦遊於此者後祠毁明焦竑言於大學士葉向髙李廷機乃屬祠祭葛寅亮普德寺後山建祠增蘇軾一人春秋祀之
  廣惠祠在雞鳴山宋訥記略云按記龍陽人張渤發迹吳興宅靈於廣德西漢以來葢已有之或謂張湯之子安世顏真卿所記則在於新室建武之間以時考之不無牴牾至於錫封加號則始於唐之天寶繼於宋之咸淳旱澇疵癘禱之必應
  汪越國公府治隋汪華唐封越國立廟賜額
公元1215年
  范忠宣在舊轉運司西㕔宋范純仁嘉定八年真德秀
  一拂清忠清涼山麓祀宋鄭俠(附)明葉向髙重修鄭一拂記(一拂先生宋熙寧中流民圖鄭公也罷官歸只餘一拂故稱一拂先生先生邑人其祠於此者以嘗從其父監稅江寧讀書清涼寺後人即其地祠焉嘉定中易先生名為介今祠名仍稱一拂以此邦人習焉不欲也祠久圮廢金陵太史焦公重新之余謂先生聲名天壤忠義簡編魂魄名山俎豆郡國既巳千秋無斁矣然讀先生傳及諡議不能不歎世之人淺窺乎先生也彼以流民一圖先生重耳不知先生力拒權相之招至啗以美官不顧屢觸羣姦之怒至中於危禍不辭汲汲皇皇萬姓請命此其人豈僅以敢言慷慨自表見者銀臺之疏一上能令人主感歎咨嗟徬徨不寐平日君臣講求振古事業一旦幾於盡格雖當時老大臣如富韓諸公力爭不得先生監門小吏乃能得之精誠力量為何如乎先生一爭安石而勝再爭於惠卿輩而不勝新法之行而罷罷而復行先生之竄而歸歸而復竄以卒成元豐紹聖之禍焉此天也非先生之所能為也吾讀先生前後疏皆忠憤激烈至於用兵利害羣小姦邪反覆開陳無所顧忌千載而下猶足寒心宜其感人主之心而動其聽使世之臣人者皆如先生天下豈有不可為之事哉先生之志雖不售精忠勁節巳足暴於天下萬世無所復憾獨惜元祐彚征之時僅以廣文一秩先生遠郡無能推轂同升以究先生之用則司馬諸賢亦有不能辭其責者後之議先生諡者曰介然特立衆小人之中猶可及也介然特立於衆君子之中不可及也斯其為知先生矣夫金陵六代寄跡不知其幾皆湮没無聞先生讀書一片地經今五六百年草木猶香廟祀勿絶囘視半山之亭不啻霄壤然則監門小吏其所得固已多矣)
  張南軒天禧寺宋張栻淳熙間杜杲建(附)杜杲重修張南軒記(人之生有此心則有此知堯舜之聖此心此知也夫婦之愚無以異於堯舜以天而不以則明以人而不以天則昏夫尊賢而賤不肖好善惡惡此人之本心與生俱生天地之自然也比小人君子趨惡而違善此習之而不知人欲使然何以言之匹夫信義行於里閈葢有盗賊干戈而過其閭者烈婦毅然不可世俗固有立祠宇以奉之者是孰使之天實為之人心之良知也降周訖孔至孟氏而道統不傳天理幾泯人心日晦由漢而下上下之間莫有任此責者於我宋尊道重德已見於削平肇造之初其後濂溪二程先生出而發聖賢之祕孟氏始得其傳道於是乎有宗髙宗以來文公朱先生以身任道開明人心南軒先生張氏文公所敬二先生相與發明以續周程之學於是道學之盛如日升如江漢之沛婦人孺子先生之名皆知其賢譬之景星麟鳳不以為瑞者妄人也凡講習之地皆有祠宇崇尚嚴潔足以啟人敬仰百年之間儒風彬彬豈無自而然獨金陵天禧寺有屋六七楹曰南軒先生講習之地想其朝思夕維參前倚衡天地運化聖賢傳授講求尊君救世之䇿發揮垂世立教之序闢百聖不違通萬世無媿是軒也豈容使之荒蕪不治惜乎歲久希重道之士日就傾圮甚而春時遊宴之所作贅江淮幕猶扃閉空閴至若今之狼籍竊念之告之邑長而莫我聽近冒閫事欲因舊而増新之比至不可舉目於是命工治葺内外整齊先生之像於中使承學士載祠宇亡道在如將見之興起知有躍然自已嗚呼有當式者墓有當拜者此軒之當新庸非守邦者之責尚冀來者之不忘也繫之辭曰孟氏日遠吾道日昏道之明昏儒之疵醇學焉而疵韓董楊荀自時厥後疵亦靡聞我宋立極曰義與仁教風德太和蒸薫篤生鉅儒濂溪二程文公公道中興伊昔宣公講學斯軒南軒之名與道俱尊奚未百年棟宇摧傾今我來斯載瞻載嚬亟命匠氏斬然一新有隆斯堂鏘鏘其門像圗惟奠位安神遂使先師不窘寒温牢醴時薦觴豆序陳豈軒之新軒存敬礲石琢詞以告後人)
  二賢祠在鳳凰臺
國朝雍正初知縣黄光夏始建専祀唐李白後於臺址
  掘得斷碑有晉步兵六字合祀阮籍於此
公元1176年
  程明道先生上元縣東明景㤗重建(附)宋朱熹記(資政殿大學士建安劉公珙居守建康之明年夏四月始立明道先生之祠於學而以書走新安婺源曰吾少讀程氏書則巳知先生道學德行實繼孔孟不傳之統願學之雖不能至而心鄉往之及來此邦屬邑有上元先生少日宦遊處也考之書記均田塞隄及民之政為多脯龍折竿教民意亦備然問之故老以稽其實兵革變故之餘風聲氣俗葢巳無復有傳者矣始至慨然即欲奉祠以致敬使此邦之為士者有以興於其學為吏者有以法於其治為民者有以不忘於其徳不幸嵗適大祲救餞之事方急於今乃克遂其志以吾子之嘗誦其詩而讀其書也故願請文以記之既而府學教授君鼑沈君宗說亦以書來申致公意具道公始之所以焦勞未及與今之所以睱豫而得為者其語詳焉發書喟然仰而歎曰尊賢尚德公之志則美矣既富而教公之政則得矣屬筆於我公之意則勤矣雖然先生之學自其大者而言之則其所謂考諸前聖而不謬百世以俟後聖不惑者葢不待言而喻自其小者而言之則上元之政於先生之遠者大者又懼其未足稱揚也吾何言哉於是伏而思之先生之學固髙且遠矣然其教人法循有序而嘗病世之學者舍近求遠下窺所以自大而卒無得焉則世之徒悅其大者所不察也上元之政誠若狹而近矣然其言有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則其中所存者又烏得以大小而議之哉區區不敏竊願以是承公之命庶幾於公之志先生之學兩有補焉又惟公之忠言大慮既巳効於朝廷今雖在外其所救災弭患者又如此汲汲也則先生所存必有深感黙契於中者矣其祠之也豈獨以致尊賢尚德之意使民不忘而已若夫推公之志而以先生所以教者教其人使從事於為巳愛人之實而無空躐等之弊是則孫沈二君之任也與二君勉旃於是有望焉爾淳熙三年夏四月丙申新安朱熹記)真德秀記(先生之生鍾乎元氣之㑹學之所至純乎天理故其生色盎然春陽之温其吐詞泛然醴酒之醇同設教於家而士之願從者衆同爭新法於朝而天子亮其忠用事者感其忱一忤意者皆貶而先生獨畀憲節力辭不就之而猶見思及其殁也士大夫知與不知皆為流涕以為時使見用必將綏來動和之效非先生心學純乎天理其孰能與於斯先生之仕也嘗主江寧之上元簿考其設施若均田賦興本計邪說正人等事天理之流行著見者也乾道中資政殿大學士劉公珙知府事始祠先生學宫侍講文公先生實為之記嘉定甲戌危君和嗣居其職乃請増而大之德秀將漕捐金三十萬二千斛以助之未幾豫章李公玨繼至咸相其役為堂三間中嚴像設而扁之曰春風其上為樓髙明潔清内為齋二東曰主敬西曰行恕後為小室焉曰讀易外為齋一曰近思齋之側為亭曰靜觀又為兩廡之而河南雅言於其壁危君之於斯可謂勤矣而又請為之記再三返而不置德秀固陋力辭而不可得顧自惟念少知誦習先生之書而粗有見者竊謂自有載籍天理之云僅見樂記先生首發揮之其說益明學者得以用其力焉所以千古之祕覺萬世之迷其有功於斯道盛矣而其所以進於此則又有二言焉毋不敬操存於未發之先思無邪戒謹於將發之際涵養省察動靜飭知天事人二者兼盡及其至也中一外融顯微無間則雖人也而實浩浩其天矣若是者其於先生之道有合乎否也過不自料次第其說以授之危君幸以為然則刻之堂上以示遊於斯者使知先生之道雖髙而用力有要萬一有司興起之助爾)明吳節記(宋明道程先生嘉祜中為江寧上元簿郡志載其惠政著聞者數事宋初上元田稅不均近府膏腴地多豪家厚僧薄其稅買之小民苟一時之利久則不勝其弊先生為令畫法不擾一邑大均㑹令罷去先生攝典劇邑訟牒不下二百處之有方閲月民訟遂簡江圩稻田陂塘以漑塘堤大決千夫不可法當言之府府言於漕司然後功調役非月餘不能先生比如此則苗稿久矣民將何食遂發民塞之歳則大熟江寧當水運之衝舟卒病者則留之為營以處歲不下數百人至者輒死先生察其由葢計留然後請於府給劵得食有司文具餓巳數日矣先生白漕司給米貯營中至者即與之食自是生全大半仁宗登遐遺制官吏成服三日而除及釋服之朝先生進於府尹三日除服遺詔朝而除之止二日爾尹怒先生曰公自除非至夜不敢釋也一府相視無敢除者茅山龍池産龍如蜥蜴祥符中使二龍途中奏云一龍飛空去鄉人嚴奉以為神物先生令捕而脯之使人不驚至邑之初見持竿以粘飛鳥者因取其竿折之教之使勿為及罷官艤舟郊外有數共語自主簿折竿鄉民之子不敢禽鳥此葢善政心之傳頌於人而不忘者及考宋史止載茅山脯龍事乃知當時國史採録或有未備不若邑民思念深切故録之為加詳也然先生之賢豈待史傳而後傳哉剛健中正存乎中純白光輝著於外事以至仁愛為本持巳以主敬行恕為要其教人則由灑掃應對以致窮理盡性著述表章學庸傳註周易開性理之原其道學之傳孟子之後一人而已豈待史傳而後傳哉上元舊有先生書院廢弛已久景泰初三衢君德政為令於兹治民制事一以先生法久而民大和㑹遂經治廨宇莫不煥然先生遺愛不可泯也乃即故址為祠以祀先生請於府尹馬公諒府丞陳公宜與邑之僚以為然遂畚土癸酉冬甲戌秋季而是祠以成謂忝與斯文紀述於是為書先生政績與是祠創構之由於石俾邑民歲時瞻視焉工畢落成敬奠以詩曰相古聖賢為政仁仁行職修無論卑尊惟程先生大賢之學不恤簿來莅上元漸義洽惠及飛烏詎曰黎民由宋元迨今三百餘載而譽望恒新有茂宰忱慕啟迪作祠繪像用彰示乎人人進禮棖臬宛瞻玉石像如彼祥雲先生道德不可及謹書賢跡勒之琬琰宇宙而俱存)真文忠在壽思堂西祀宋真德秀寶祐間馬光祖
  馬莊敏城隍廟東祀宋制使馬光祖
  三忠祠聚寶門外宋楊邦乂文天祥明李邦華吉水人
公元1575年
  表忠祠在全節明萬厯三年奉詔祀建文死難諸臣方孝孺陳迪齊泰鐵鉉暴昭侯泰景清毛泰卓敬郭仕盧迴黄觀黄魁陳植胡子昭練子寧陳性善茅大方黄子澄周濬司中胡潤盧原質廖昇彭與民劉瑞王髙鄒瑾叔瑛王良婁漣周是修龔太陳繼之韓永黄鉞戴德彞髙翔鄭智曾鳳詔王彬王度甘霖謝昇葉希賢董庸王玭魏冕巨敬樊士信李文敏王良鄭居貞陳本立林嘉猷湯宗姚喜葉惠仲陳彥囘黄希范宋徵黄彥清劉璟程通葛誠忠賢徐輝祖梅殷廖鏞陳質耿瓛通淵張倫王資崇剛倪諒瞿能宋忠孫泰楚智朱鑑馬宣彭聚彭二謝貴余琪劉政宋瑄余本拱元蔡運鄭恕顏伯瑋唐子清黄謙王省何申余逢辰髙巍鄭華梁良用盧振曾廷瑞伍性原陳應宗吕賢林玨鄒君黙牛景先儲福一臨樵夫松江府同知失名正氣文忠周繼瑜江西撫州建文中為松江同知北兵南侵王詔繼瑜募兵入援京師破械燕都不屈磔於市則所謂失名同知周繼瑜無疑
公元1536年
  方正學聚寶山明方孝孺萬厯間建(附)明薛應旂記(余嘗讀易至革之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未嘗不歎聖人克相上帝勤恤民隱至以身冒死不顧也及魯論之稱夷齊也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則又歎曰嗚呼仲尼之意深矣稱湯武以立生民之命仁夷齊以正君臣之義化栽達變貞固立本夫固各有攸當而不可以執一論也噫夷齊遠矣詎謂千百世之下如先生之所值者乎先生姓方氏諱孝孺希直遜志别號也居緱城里人稱為緱城先生父諱克勤從事聖賢之學先生實其仲子淵源所漸日擴而大其出處本末耆儒父老往往能言其事然亦有傳其遺事有尊鄉録有補國史之議有春秋俎豆之請夫既或述之矣吾獨悲先生之所值者夷齊之時所執者夷齊之見而獨無太公為之一引援其死獨慘夷齊也昔武王觀兵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君子篚厥黄小壺漿簞食凡紹王而見休者葢已盡乎天下之人矣孤竹二子獨為叩馬之諌至謂之不仁不孝師尚父時為鷹揚血流漂杵前徒倒戈何有二子哉而顧扶而去之俾弗罹於左右之兵也葢武王義兵子義士也太公之扶亦各從其義也周家卜世三十厯年八百雖至叔季之微猶為天下其主而方伯之强諸侯之僭環視不敢誰何者夫亦以名義所在等於天地明於日月威於雷霆凜於鬼神洋洋乎鼓舞羣動整齊六合制御八荒攝伏庶慝俾夫涣者萃離者合强梁者沮狂詐者息而如線之緒猶得維持數十年而不壤者謂非夷齊之諌太公之扶有以為之耶然首陽之卧采薇之歌慷慨之士至今扼腕史遷亦謂其積仁行深不得其所有感天地報施歎息痛憾之意葢直浮於言外矣使其視先生之死吾又不知其當何如立言也然夷齊夫子而名益彰先生夷齊而義益烈千百世而下凜凜有生氣則先生之於夷齊均為不死者矣寧海舊建祠於緱城里先生父子嘉靖丙申懷遠楊君時季令兹邑謂緱城舊祠規制未惬無以昭示前修興起後學遂進諸生天倫輩議毁卧龍山三官改建請諸廵按御史張君景允其議几為堂若干楹最外為牌門一其碑亭二則又在牌門之外幾越月而工告成楊君與余同舉進士至是又同官留都且以余嘗知慈溪與聞斯舉也因屬為文勒諸石余敬次數語而繋以迎神送神歌歌曰坎其擊鼓卧龍之陽牲牷蕩滌蕭合馨香神之來思英風載揚恍惚及交陟降在堂騰烈凜肅嚴霜歌以迎神於豆於觴又歌曰紛再拜廢徹趨蹌禮成焚瘞感激衷腸之往旋駕洪茫於彼於此無體無方河嶽流峙列宿寒芒歌以送神地久天長)
  景御史大夫聚寶山明景清萬厯間
  忠節在學宫内明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太和人由明經官衡府紀善衡王文母弟也留翰林纂修國史燕兵入金川門具衣冠自經尊經閣
公元1391年
  黄忠節桃葉渡祀明侍中黄觀妻翁氏及其二女又一在賽工橋東(附)明焦竑記(侍中黄公靖難間其夫人翁與二女家屬十人併日金陵今去之二百年所矣乃有公鄉人益臣者索而封且樹之醵金為祠若干楹并貌公其中宛陵徐公大任大光禄來攝京兆公廉直好所在著聲與余善之而忻然往拜焉薦藻祠春秋勒為常儀其於表章忠賢之典始備按公諱觀字瀾伯一字尚賓池州貴池人也幼受學元翰林黄哻哻死節元公感奮忠義自許洪武二十四年廷對進士第一修撰尚寶卿建文初禮部右侍郎屬定官制増左右侍中員次尚書改公為侍中方齊日見親用文皇黄時草制極陳大義辭多指斥未幾公奉徵兵入援安慶金川門變痛哭謂人曰吾妻翁素有志節必不辱招魂葬之江是時有司果收翁及二女給配象奴翁佯以釵釧付奴市酒殽以其間二女自沈於水而家屬十人者隨之公旋至李陽河亦朝服東向再拜羅刹磯以死公初以侍中尚寳司事而尹公直去公未遠乃已漫漶莫決乂實録載翁死於通濟門河翁既給象奴今翁房政在通濟門外可信不疑傳聞夫人二女順流而下至今賽工橋相持而立顔面如生烏鳶類皆不敢近或為具棺收之待朝命久而不報天順中池人至京師柳林破棺猶有存者土人指示曰此黄狀元妻女也乃相與虆梩而掩之余嘗與益臣輩枻而問焉三四至其處髣髴低徊為之淒然久之野史翁訛為雍又為龔且言淮青橋為其死所後人弗加檢鏡輒即青溪姑廟以為祠其失遠矣賽工橋乃夫人二女埋玉處因祠焉而并以祀公固當嗟乎人生何常惟義之歸以彼炎隆重在勢處顯而一旦身死名滅氷消火盡既巳坵墟灰燼荆榛即今白楊悲纍纍道傍者皆是如夫人者迄於今樵夫牧䜿之所稱識仁人義士之所欷歔厯久不能豈非忠孝之性得於天者無以異而興於感者不可遏歟余生其地而又幸知之不為發潜揚媺何以示後公闔門之節臣死其君婦死其夫女死其父母臧獲輩死其主光日月而振宇宙不待余言乃徵之實録考之父老之口其實厯厯可證而至為妄庸者所瞀亂余生其地者之責也殆不可以不辨且喜益臣矢力於下徐公振廢於上見好扶義者之猶有人而於以甄陶世風羽翼聖化也匪細於是為之記)
  王陽明西華門大街祀明王守仁(附)明焦竑記(孔孟之學至近世大明如日中天非無目者未嘗不知仰之陽明先生也先生自謂其學凡數變葢從萬死一生中得之是可以易易言哉今先生之說盛行於世而尸祝之者遍宇内獨金陵京師首善之地先生太僕鴻臚卿於此者且六年都人士沐浴膏澤不少矣而顧無専祠以祀之非缺事頃歲紹興周海門公符卿京兆士大夫摳衣問學者無虚日其所推明闡繹率先生意也爰念居遊無所瞻嚮□從乃擇髙敞燕閒之處而大葺之經體面不大變徙而祠適成當是京兆黄公繼至尤嘉公意而其所於是斵削丹艧之飾煥然以富而士以得學其中為樂相約而詣余請記易曰形而上其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余觀先生之始也為慮深示人以器而略於道俾守其矩矱不為深微之所眩然使終於而已學者將苦其無所從入而道隱矣乃遴一二俊乂以上焉者開之如所謂無惡者是已至今昧者未隱於心而大以為先生孔子云乎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可不可者即善與惡之云也究且舉意必固我而絶之則空洞之中纎微不立而何善惡可言乎無美者天下真美也無天下至善也是非都捐泯絶無寄變化兆焉此道之窽係而名曰大本者也不此之求而呶呶枝葉之辨譬如糟粕而棄醇醪足以與於道哉夫為學致道掘井及泉泉之弗及九仞何為先生起於絶道廢之餘處困居常矢志必得以彼磨礱鍛鍊木生嵌巖奇蹇之隈欲透復縮而非千霄摩雲則弗止宜乎明既晦而不傳其所成之偉如此也學者有志先生為人不可不求諸有志先生不可不求諸道苟其以語上為諱而安於日用不知之民甚非先生意而亦非符卿所望於諸君子者矣)
  何廉直祠在富民坊祀明何遵正德時工部主事南巡杖死
  耿天臺清涼山祀明督學耿定向
  倪公祀明兵部郎中倪涷上虞人轄船政奏定船政載在船政新書衛所感恩立祠朝天宫卞將軍
公元1655年
國朝順治乙未衛弁欲變法總督馬國柱遵舊制民
  德之并祀於祠
  丁清惠在淮青橋東祀明尚書丁賓
  羣公惠澤祠在善世橋祀明巡撫方廉十人隆慶初
  黄侯祠舊在秦淮上祀明府尹黄承元今移三山門外
  青溪小姑祠在金陵牐祀漢蔣子文
公元1651年
  張莊節雨花臺祀明季死難左都督張可大汪文毅祠在冶城西祀死節檢討汪偉偉與妻耿氏同日甲申之難國朝順治八年賜諡建祠
  李文定句容縣崇福寺内祀明大學士李春芳句容舊無城郭嘉靖間數被倭寇春芳倡舉築城邑人永賴
  劉公祠在溧水縣北三十五里祀唐劉太真
  表忠祠在溧水縣治祀明尚書齊泰嘉靖中
  慕賢祠在江浦縣東北白馬寺左祀宋陸九淵明陳獻章王守仁
  定山祠在江浦縣南祀明莊□嘉靖間
  忠賢祠在六合縣治北祀唐康大尹名將韓世忠岳飛邑令歐陽得基都督楊能參議黄宏後增元處士淵明按察使王弘知縣唐詔邑人張約
  于清端南門外千里國朝總督于成龍
 三國吳大帝蔣陵在上元縣鍾山之陽孫陵岡上步皇后合葬於此宣太子登祔葬
 晉元帝建平陵明平陵成帝平陵皆在上元縣雞籠山
  康帝崇平陵上元縣鍾山
  穆帝永平陵在上元縣幕府
  哀帝平陵上元縣雞籠山
  簡文帝平陵
  孝武帝平陵
  安帝平陵
  恭帝平陵竝在上元縣鍾山西南
 南北朝宋武帝寧陵上元縣鍾山東南
  文帝寧陵上元縣鍾山東南相近寧陵袁皇后
  明寧陵上元縣幕府山陽
  少帝陵在江寧縣南郊
  孝武帝景寧陵在江寧縣巖山文穆皇后
  孝武路太后寧陵江寧縣巖山孝武東南前廢帝陵在江寧縣南郊壇西
 齊明宣沈太后陵在上元縣幕府俗稱國婆嶺
  文惠太子陵在上元縣查硎山夾石
  明欽劉皇后陵在上元縣淳化鎮
 梁昭明太子寧陵上元縣夾石與齊文惠太子相竝
  文宣阮太后陵在江寧縣通望
公元560年
  孝元帝陵在江寧陳天嘉元年詔梁孝元遭罹多難靈櫬播越曽經北面有異常倫遣使迎接已次近路江寧既是舊塋宜即安車旗禮章悉用梁典依魏葬漢獻帝故事
  陳髙祖安陵上元縣城東三十五里崇里鄉石獸尚存俗名石馬
   文帝慶陵上元縣雁門山北
  明太祖孝陵上元縣鍾山之陽與髙皇后合葬懿文太子祔焉
 國朝定鼎後置守陵太監二名四十名
聖祖仁皇帝南巡詣陵親祭竝書治隆唐四字勒碑聖祖御製明太祖有感詩(恭紀首卷)
  周越王塚在句容縣大横山下王名翳周安王時左伯桃羊角哀墓在溧水縣南四十五里儀鳳鄉孔鎮南驛路西二人戰國時燕人同入楚糧少伯并糧與哀入空樹中餓死哀至楚為上大夫言於王備禮之後伯桃見夢哀哀開塚從伯死遂竝葬焉
   按戰國時楚自遷陳又自陳遷夀春二人自燕往楚不應渡江而南此處有墓誤也因舊志相仍
  姑存而辨之(附)明徐良彥古義左伯桃羊角哀墓贊(羊角哀左伯桃死友聞楚王賢往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併衣糧角哀樹中死贊曰生則兩死死一生含笑入樹何友非身樹既摧殘墓亦滅没先生之神獨耀今昔仰止髙風媿此隙末予立貞珉匪捍樵牧)
 楚項羽墓在江浦縣烏江漢髙祖以魯公禮葬穀城事見史記不當有墓因舊志相傳姑存之
 漢司徒甄邯墓在玄武湖劉宋張永開湖遇古塚得一銅斗有柄文帝以訪何承天曰此亡新威斗三公亡者皆賜之一在塚内一在塚外後啟塚更得一斗有石銘大司徒甄邯之墓
 三國吳折衝將軍甘寧墓在上元縣瀆山
  丞相張悌墓在江寧縣板橋西
  仙翁元墓在句容縣西南一里
 荆州都督山簡墓在上元縣覆舟山之陰樂遊苑
  驃騎將軍温嶠墓初葬豫章朝廷追思之為造大墓還葬上元縣幕府山陽
  尚書令卞壼墓在上元縣朝天宫西二子眕盱祔葬義熙間盜伐其墓壼鬢鬚蒼白如生手拳爪達於手背安帝賜錢修之
  丞相王導墓在上元縣幕府山西石灰山
  祭酒顏含墓在上元縣靖安里曾孫延之銘十四代孫真卿重書立石
  寧朔將軍竺瑶墓在張陣湖有二碑
  司空陸玩墓在上元縣雞籠山給兵千人守塚七十家子尚書令納亦葬此山一云吳縣雞籠山
  丹陽劉惔墓在江寧縣七世孫顯平西諮議叅軍亦祔焉
  丞相謝安墓江寧縣梅岡
  長史王濛墓在江寧縣髙亭湖側
  洗馬衛玠墓在江寧縣新亭
  句漏令葛洪墓在句容縣
  驃騎將軍紀瞻墓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
 南北朝臨川郡守謝靈運墓在上元縣本業南唐保大中孫憙嘗建碑
  冥漠君彭城王義康東府城得古塚改葬東岡謝惠連為文祭之不知其名遂立此號
  法曹叅軍謝惠連墓在上元縣宣義鄉與本業相近
  雍州刺史宗慤墓在石泉
公元448年
  尚書僕射劉穆之墓在江寧縣元嘉二十五年車駕穆之墓詔致祭
  徐州刺史吉翰墓在江寧縣吉山
 齊海陵王昭文沈括筆談慶厯中陵人方石視之乃知齊海陵王謝朓誌銘竝書
  居士明僧紹墓在府東攝山
  尚書令柳世隆墓在上元縣倪塘世隆曉術數於倪塘創墓每往常一處及卒墓工圖墓正取其坐處焉
  彭城郡劉瓛上元縣青龍山
  豫章王嶷墓竞陵王子良墓竝在江寧縣金牛山
 梁吳平侯景墓在上元縣花林寺
  始興王憺墓在縣黄城村臨川王宏墓在縣北城鄉安成王秀墓在上元縣家巷
  建安侯正立墓在上元縣淳化鎮西
  司徒王僧辯墓在上元縣方山東南僧辯陳髙祖所害父子七人同瘞一穴帝天嘉中故吏衛卿許亨請以家財墓葬
  豫州刺史裴邃墓在上元縣光宅寺西梁大同初旱蝗盡彫如舊當時異之
  南康王績墓在句容縣西北二十五里
  諸王侍讀陶弘景墓在句容縣東南雷
 陳貴妃張麗華墓府城西南賞心亭
  尚書僕射周弘正墓在句容縣東三十五里
 唐顏尚書墓在句容縣後顏村舊謂真卿墓非也考魯公上世多葬金陵延之子竣等皆厯尚書
  侍郎劉太真墓在溧水縣北三十五里
公元747年
  雙女墳在溧水縣南舊招賢館側溧水崔致遠招賢館中為詩弔此墳因感夢二女宣城張氏天寶六年同葬此
  貞晦先生陳融墓在六合縣堂邑
 南唐平章事張居詠墓在江寧縣金陵鄉
  中書侍郎韓熙載墓在江寧縣梅岡
  散騎常侍徐鉉墓在句容縣仁鄉
  慶王弘茂墓在髙淳縣十里弘茂元宗第二子也
 宋員外郎王益墓在上元縣鍾山安石之父曾鞏墓銘
  司空王安石墓在上元縣鍾山半山寺後弟秘閣校理安國右丞安禮墓竝在江寧
  太子賓客謝濤墓在上元縣土山
  侍郎葉祖洽墓在上元縣雁門
  都統制王德墓在觀音門外傅雱撰碑
  待制張孝祥墓在上元縣城東北清果寺側孝祥僑寓建康卒葬於此
  節度使王瑋墓在上元縣梨山
  團練使盛新墓在上元縣武岡山
  節度使王鑑墓在上元縣竺山
  贈節度使李邈墓在上元縣青龍山臨江人知真定府金兵破城不屈而死
  通判楊邦乂墓在江寧縣聚寶門外紹興中游九言撰碑
  防禦使張保墓在江寧縣松林
  待制李琮墓在江寧縣板橋西龍口山
  通判秦鉅墓在江寧縣移忠側子浚瀈竝祔
  先儒尹起莘墓在江寧縣塘村
  叅政魏良臣墓在溧水縣西南九十里
  尚書俞㮚墓在溧水縣西琛山十五里
 明中山王徐達墓在上元縣鍾山之陰
  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東甌王湯和墓竝在上元縣鍾山
  蘄國公康茂才墓在上元縣幕府
公元1374年
  東丘郡侯花雲墓在上元縣南五十里水橋洪武七年衣冠夫人郜氏合葬宋濓墓碑
  江國公吳良海國公貞墓竝在上元縣鍾山
  滕國公顧時安陸侯吳復墓竝在上元縣鍾山
  許國公王志芮國公楊璟墓竝在上元縣鍾山
  汝南侯梅思祖墓竝在上元縣鍾山
  靜誠先生陳遇墓在上元縣鍾山
  太常寺卿吕本墓在上元縣鍾山
  都御史丁璿墓在上元縣崇禮鄉
  尚書王敞墓在上元縣土山
  都御史金澤墓在上元縣鍾山
  尚書梁材墓在上元縣白山
  尚書顧璘墓在上元縣彭城
  侍郎李喬墓在上元縣黄練岡
  都督張可大墓在上元縣侯家
  太僕卿方大美墓在上元縣邵村
  監丞黄居中墓在上元縣官山
  張賢妃墓在江寧縣牛首山東髙帝荆憲王之母諡恭靖順妃
  李順妃墓在江寧縣吉山東北髙帝
  韓憲王墓在江寧縣安德鄉髙帝第二十子俗呼韓府山
公元1402年
  駙馬梅殷墓在江寧縣牛首山殷汝南思祖子尚寧國公主恭謹有謀能騎射總兵官鎮守淮南靖難兵起悉心防禦使人招之割其耳鼻令之報命成祖即位召至京永樂三年都督譚深指揮趙曦所誣害自投水死麾下口外瓦剌輝發其事成祖特命二人輝即自經死葬墓側
  駙馬李祺墓在江寧縣祝釐西南尚臨安公主永樂初不朝賜死江浦後合於此
  駙馬胡觀墓在江寧縣牛首山下尚南康公主靖難兵起距戰
  駙馬張麟墓在江寧縣七里鋪東尚福清公主
  駙馬尹清墓在江寧縣雨花臺南尚含山公主
  駙馬謝達墓在江寧縣安德鄉汝陽公
  駙馬沐昕墓在江寧縣北鄉常寧公
  寧河王鄧愈墓在江寧縣西山之原
  黔寧王沐英墓在江寧縣長泰北鄉
  虢國公俞通海墓在江寧縣聚寶山
  越國公胡大海墓在江寧縣城南十五里
  梁國公趙德勝墓在江寧縣烏石岡
  郢國公馮國用墓在江寧縣鳳西鄉
  陜國公郭子興墓在江寧縣聚寶山
  營國公郭英墓在江寧縣聚寶山
  沂國公金朝興墓在江寧縣太平門外
  當塗縣王愷墓在江寧縣雨花臺
  夏國公顧成墓在江寧縣安德門外普化寺
  蔡國公徐忠墓在江寧縣城南十五里
  鄆國公宋晟墓江寧縣聚寶門外
  平江侯陳瑄墓在江寧縣大山之原
  安遠侯柳升墓在江寧縣安德鄉
  隆平侯張信墓在江寧縣門山
  忻城伯趙彞墓在江寧縣鳳臺門東
  瑞安王源墓在江寧縣聚寶門外鳳臺
  豐城侯李彬墓在江寧縣吉山東南
  尚書唐鐸墓在江寧縣南十五里鳳陽人賜葬於此
  總制孫炎墓在江寧縣聚寶山
  太常卿杜安道墓在江寧縣安德街東
  贈髙陽郡韓成墓在江寧縣吉山
公元1591年
  文學博士方孝孺墓江寧縣聚寶山孝孺磔死都督廖鏞拾遺骸葬之見鄭曉吾學編或云其門人王稌收葬云土人竊葬萬厯十九年禮部主事汪應蛟湯顯祖為文立石表其墓尚書王弘誨趙用賢䜿坊祠祀三十三年處士徐鯨捐資修墓
  浡泥國王墓在江寧縣石子永樂中來朝卒賜葬於此
  太常卿康爵墓在江寧縣新亭
  學士張益墓在江寧縣鳳西鄉西庫
  尚書周瑄墓在江寧縣安德鄉
  太醫院使蔣用文墓在江寧縣鳳西鄉下山
  尚書童軒墓在江寧縣鳳臺
  尚書倪謙墓在江寧縣新亭
  尚書倪岳墓在江寧縣新亭鄉堽墓村
  尚書唐瑄墓在江寧縣唐家山
  都御史張琮墓在江寧縣鳳西鄉
  尚書王以旂墓在江寧縣白山
  侍郎俞綱墓在江寧縣聚寶門外禾山
  尚書翟瑄墓在江寧縣新亭
  尚書吳文度墓在江寧縣石子
  都御史陳鎬墓在江寧縣鳳西鄉
  太僕卿陳沂墓在江寧縣安德門外山口
  副使顧𤩰郎中王鑾墓竝在江寧縣石子太僕少卿王韋墓在江寧縣吉山
  給事中魯昂墓在江寧縣耿澗村
  僉事徐完墓在江寧縣小留
  布政吳彥華墓在江寧縣新亭
  孝子龍景華墓在江寧縣鳳西鄉
  御史沈越墓在江寧縣石子
  侍郎吳自新墓在江寧縣銅山鄉
  副使顧國輔墓在江寧縣女山
  太常卿許穀墓在江寧縣安德門外
  修撰焦竑墓在江寧縣皮家庫
  侍郎顧起元墓在江寧縣雲臺山
  侍郎朱之蕃墓在江寧縣牛首山
  大學士程國祥墓在江寧縣安德門外北山
  檢討汪偉墓在江寧縣射烏山妻耿氏祔
  督學僉事王芝瑞墓在江寧縣仙鶴觀側
  侍郎殷邁墓在江寧縣湖堰村
  諸生楊希淳墓在江寧縣牛首山
  尚書曹莪墓在句容縣箭塘山
  知府李茂功墓在句容縣西門外大墅村
  尚書李思誠墓在句容縣張王廟
  太僕寺張諫墓在句容縣福胙
  尚書齊泰墓在溧水縣青絲
  郎中莊㫤墓在江浦縣定山
  昌平伯楊洪墓在六合縣竹鎮
  太常少卿黄宏墓在六合縣靈巖山
  大學士熊賜履墓在江寧縣聚寶門外賜履孝感人
  尚書王弘祚墓在句容縣茅山弘祚雲南人
  侍郎李敬墓在六合縣龍山
  副使徐必遠墓在江寧縣建業鄉
 江南通志卷三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