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508-013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三十四
  舆地志
   古迹(五/) (安徽宁池四府/)
   安庆府
  宜城即今怀宁县治宋景定元年始筑宜城建康
  志云宜城者雁汊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拒时尝
  筑城于此其后方言讹疑为宜一云晋郭璞谓此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508-0133b.png
  处宜城故呼为宜城今有宜城渡在府西康济门
  外为南北渡江要津又东门外有宜城镇
  吕蒙城在府东二里临江相传吕蒙所筑今为故
  仓地
  枞阳城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左传文公十
  二年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名
  群舒之属即枞阳也汉置县晋陶侃传云初领枞
  阳令而志无此县盖尝复此而寻废也梁复置枞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508-0134a.png
  阳郡今有枞阳上下镇
  鲁镇城在桐城县七十里吴鲁肃屯兵于此
  吕蒙城在桐城县东南相传吕蒙所筑按此非府
  城东之吕蒙城也
  同安城在桐城县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
  山城一名山焦城在桐城县东南即唐移置同安
  县处地多猛虎毒蛇元和中县令韩震焚薙草木
  其害遂除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508-0134b.png
  连城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唐书张俭传俭
  祖威封皖郡父植封连城即此
  六儿城在桐城县南十五里明初黄荣六所筑
  孔城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宋史李显忠传显忠破
  敌于孔城即此
  怀宁故城今潜山县治古皖国晋置怀宁县
  安乐故城在潜山县南二十里唐置于古武功城
  内武功城梁天监时大将武会所筑也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508-0134c.png
  梅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置于龙鸣城内龙鸣城
  齐天统三年行台右丞卢潜屯兵所筑时龙鸣城
  中移军在外因号龙鸣城
  皖阳故城在潜山县北二十二里其城居皖水之
  北故名
  连塘城在望江县茗山下委土为堑周二里四门
  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遗垒尚存
  古桐国在桐城县北左传云定公二年桐叛楚杜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WYG0508-0134d.png
  注曰桐小国世属于楚舒县西南有桐乡是
  阴安废县在桐城县东南八十里本汉魏郡属县
  刘宋时侨置于此
  吕亭废县在桐城县东北刘宋时以豫部蛮民与
  太湖县同置今置驿
  皖城故县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
  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四县按县皖阳故县府志云
  今之皖口镇即旧皖阳也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508-0135a.png
  太湖废县在太湖县东北二里即今东岳庙刘宋
  初置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元嘉末移就平原去旧
  县三十八里
  东陈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里北齐置
  青城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里魏曹仁所筑唐武
  德四年置县于此今名上格城
  荆阳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五里唐武德间置
  松滋废县在宿松县北五十里汉始元五年封六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WYG0508-0135b.png
  安共王子霸为松滋侯国于此
  雨社在宿松县西十里汉县令张何丹祷雨处
  同安监在潜山县东八十里熙宁八年置铸钱
  正气楼在府正观门外余忠宣阙庙左山阜
  四望楼在府治东登眺四望江山风景举在目中
  中江楼在府镇海门外江浒
  天柱阁在旧郡圃久废明郡守胡缵宗创建于正
  观门外江浒登阁西望天柱岿然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508-0135c.png
  太子阁在潜山县天柱寺相传昭明读书处
  潜峰阁在潜山县境内王安石通判时读书处
  擢秀阁在潜山县北五里宋陈莹中尝于此读书
  后擢第黄庭坚因以擢秀名阁
  天开图画亭在府学后枕山面江为郡佳胜元余
  阙有诗
  紫玻瓈亭在府城双莲寺后明刘若宰读书处梦
  神以紫玻瓈授之因以名亭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WYG0508-0135d.png
  惜阴亭在桐城县枞阳镇陶侃为枞阳令曰大禹
  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故名
  达观亭在桐城县枞阳镇宋黄庭坚读书于此
  石亭在潜山县东北三国志云魏扬州牧曹休侵
  皖吴将陆逊等败休于石亭是也
  涪翁亭在潜山县山谷寺中以黄庭坚得名又有
  涪翁书台
  止泓亭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宋嘉定赵容之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508-0136a.png
  刱明嘉靖二年寺僧得石刻曰止泓复建此亭
  对酌亭在宿松县南台山李白与闾丘举杯邀月
  处又清风亭在县东郭外三里李白赠闾丘诗有
  一朝风化清之句因以名之
  廉泉亭在望江县西四十里廉泉之上
  超然台在府治东北双莲寺右元虞集有诗
  射蛟台在桐城县枞阳镇汉书纪云武帝南巡登
  天柱山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薄枞阳而出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508-0136b.png
  作盛唐枞阳之歌
  祭台在潜山县皖山麓汉武帝祭岳处
  仙人台在潜山县白鹿岩东北广五丈上有仙人
  足迹又有一台在金钟潭上
  舒王台在潜山县治南宋王安石读书处安石后
  封舒王因以名台
  天乐台在潜山县明刘若实渡石梁踞天池鼓琴闻
  空中奏天乐有异禽千数从天柱飞来音同笙磬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508-0136c.png
  炼丹台在太湖县香茗山晋梅福炼丹于此
  焚身台在太湖县登明山僧法宝祷雨不应遂焚
  身即得雨尝有灯光见其处
  分经台在宿松县北五十里有石高百馀丈梁昭
  明太子分金刚经于此宋嘉泰间建法华亭
  读书台在宿松县南三里唐李白至宿松依邑宰
  闾丘筑台读书于此
  钓鱼台在宿松县陈汉山溪傍相传张果老垂钓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508-0136d.png
  于此
  三至堂在府治东宋元丰间杨希元建其祖淳化
  中守皖父天圣中为通判至希元凡三至郡故名
  大节堂即今府堂元郡守韩建拒盗保城余阙作
  大节堂记
  九带堂在桐城县浮山会胜岩上宋僧法远垂带
  示众处
  静山堂在潜山治内旧郡堂也宋王安石诗皖城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508-0137a.png
  终岁静于山因名
  云会堂在潜山县真源宫宋宁宗庆元五年建
  左真人仙堂在潜山县真源宫唐宝历二年建开
  成五年张虚白撰记
  二祖禅堂在太湖县与司空山近
  太白读书堂在望江县西十八里值雪山李白避
  地于匡庐司空间往来雷池值雪因筑室读书今
  遗址尚存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508-0137b.png
  三孝堂在望江县治北元至正中建为孟宗王祥
  徐仲源也后改为祠
  二良书院在府治东为文翁朱邑建
  禹江书院在宿松县治西明郡守李逊讲学处
  慈湖书院在望江县慈湖坂元王幼学读书讲道
  于此著有纲目集览别号慈湖
  莲花书院在望江县小茗山汉梅福曾避地于此
  至唐罗隐复来居之洞灶遗址尚存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508-0137c.png
  乔家故井在潜山县彰法山麓汉末乔公居此二
  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女以
  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
  孟宗宅在望江县西北即泣竹生笋处又有泣竹
  台在城内三孝祠后
  西溪馆在潜山县城西唐刺史吕渭喜舒州山水
  于城西设馆览一州之胜
  英辅斋在潜山县太平寺东宋王圭读书处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508-0137d.png
  万松山房在府西门外宋冯京读书处
  青山石屋在桐城县城中晋裴仙人修炼处
  龙眠山庄在桐城县龙眠山宋李公麟居此尝自
  绘山庄图苏辙有龙眠山二十咏山侧为
国朝大学士张英赐金园
  松壑别墅在潜山县拨蒿坂宋处士金良贵栖隐
  之所白云旧里在府城正观门外宋白云守端禅
  师于此悟道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508-0138a.png
  昭贤里在望江县北八里唐徐仲源事母以孝闻
  母卒遇雷雨辄伏墓侧呼号德宗敕号所居里曰
  昭贤乡曰孝感于墓傍筑孝义墩白华轩今墩尚
  存
  顺孙里在望江县凉泉明嘉靖间龙涌事祖母以
  孝闻诏树慈顺坊于其里故名
  子贡岭在府西五十里子贡游楚停骖于此
  逢龙山在府西北余阙宴董佥宪诗所云雁没逢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508-0138b.png
  龙山是也三国志臧霸传云吴将韩当逆霸霸与
  战于逢龙山还屯舒即此
  晋陵坂在府大丰乡独山之下有大阜隐隆若釜
  即陵也不知何代尝有人开田见石门遂止旁垒
  垒者皆疑冢
  长风沙在府东六十里即李白长干行内所指也
  亦名长风城齐吴子阳与豫州刺史战于此宋周
  湛充江淮制置使谓长风沙最险者石牌湾凿河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508-0138c.png
  十里避之
  皖口在府西唐李涉遇盗投诗处
  将军冲在府北门外元余阙引江水通五濠三堑
  屯兵于此以拒伪汉
  藤墩在府东城内旧有大树覆墩垂藤如伞
  石牛洞在潜山县山谷寺西大石如牛眠旁有蹄
  迹黄庭坚尝读书石上李公麟为之绘图又有石
  牛精舍在山谷寺中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508-0138d.png
  酒岛在潜山县山谷寺前有石岛色殷红如赤玉
  清流映彻光彩绚烂如霞潜山十景之最也
  鲈溪在潜山县吴塘魏武帝行军至潜忽思鲈脍
  左慈取铜盘钓之得数十尾武帝释其半于溪时
  正暮春今惟柳絮飞时有之谓之杨花鳜
  大雷戊即今望江县治晋时置陈为大雷郡隋改今名
  尽忠池在府西门外即清水塘元余阙死此
  云池在潜山县真源宫东池中尝起五色云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508-0139a.png
  卧冰池在望江县埠南岸相传晋王祥避地时卧
  冰于此后虽寒冱不冰
  木鹅洲去桐城县百二十里南唐与周世宗割江
  为界以木鹅浮江中随所之以定南北鹅乃循洲
  入小峡而下
  六百丈在桐城县东二百里樊若水乘小舟载丝
  绳以度江之广狭此处阔六百丈云
  令公潭在潜山县东门汉末邴令公与妻陆氏同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508-0139b.png
  死难于此
  桃花潭在宿松县城西上河口
  龙潭在望江县南二里即唐鞠信陵沉石祷雨处
  钓鱼矶在太湖县龙山崖下水中有石刻磨灭不
  可尽辨中有云波光照影肝胆寒岚气逼人毛发
  立府志云邑人以沙水洗苔藓知为倪德元作
  仙田在宿松县北即西汉松滋县治匡阜真人修
  炼于此后张何丹为令时有嘉禾无种自生故名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508-0139c.png
  风节井在府城按察使署后余阙妻尽节于此
  天泉井在桐城县南城内明末流寇围城城中渴
  甚有小儿戏掘一井泉忽大涌因连掘十馀穴穴
  皆涌泉全城赖以存活
  梦井在潜山县真源宫前唐明皇尝梦游此因赐
  名中使王越宾题诗有冯谁借问嵓前叟曾托吾
  皇一梦来之句
  西源九井在宿松县西源山自麓至巅九井如贯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508-0139d.png
  惟第七井在山半峭壁旱时扪萝而上得水急返
  雨辄至
  让泉在府西门外泉极清洌汲者争则竭让则涌
  锡泉在潜山县梁宝志公卓锡得泉处
  鹤泉在潜山县白鹤道人止处鹤起泉流
  山谷流泉在潜山县山谷寺佛殿后有黄庭坚题
  额始为流泉后以石甃周围澄泓不流名曰摩围
  泉庭坚最爱饮之遂自号摩围老人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508-0140a.png
  双蜍泉在潜山县西北皖山顶明慈禅师所住庵
  掘地见双蜍跃出泉辄涌
  望湖石在桐城县西门外黄庭坚读书处
  诗崖石在潜山县吴塘水南水激石如漱玉十景
  之一也
  棋盘石在太湖县良埠湾梅福与仙奕此石上
  传衣石在太湖县司空山二祖慧可传衣与三祖
  处又有葫芦石相传二祖秘记存焉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508-0140b.png
  憩锡石在宿松县西南五里佛坐岭五祖偶坐此
  欲卓锡于此闻龙湖水腥吟曰生平不爱鱼池水
  风动波声也带腥遂飞锡去又且记石在严恭山
  五祖爱其幽胜欲建道场于此良久曰此处有千
  年山而无千年水乃抱一巨石置之曰且记此
  石镜在府城西北悬石丈馀光明如鉴
  铁牛在府城江滨多水怪初建城时冶铁镇五处
  集贤门内一盛唐门内一山川坛东一天柱阁右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508-0140c.png
  一万亿仓一时有闻喘声者惊其异称为铁牛大
  将军
  飞来钟在府双莲寺有大钟浮江而下寺僧迎之
  遂止六钟宋文帝元嘉七年帝将征关洛潜山有
  钟十二声发地中山崩六钟自出制合古式声中
  律吕上有古文一百六十字
  鹤驾在潜山县城外宋元丰间每岁仲春有鹤数
  千群蔽天而来回翔飞舞于空张春游潜见之作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508-0140d.png
  鹤驾词
   徽州府
  毛甘故城在歙县乌聊山后汉末毛甘万户屯于
  此吴将贺齐平之
  徽州新城在今府城溪北三里宋宣和三年筑新
  城于此因民不便仍还旧城即今府治南畿志云
  今故址尽为民居
  故城门在休宁县有六府志云东迎春在淳化巷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508-0141a.png
  首西忠孝在惠政桥南班政在古楼巷北松萝在
  鹤山巷北东南敉宁西南美俗遗址尚存
  婺源故城在婺源县北二十五里唐开元中分休
  宁县置中和二年杨行密将陶雅守歙暴横县人
  汪武据弦高镇以拒之后县治因而不改即今治
  也其故城改为清化镇
  梅鋗城在祁门县西十五里鋗吴芮将项羽封鋗
  十万户侯邑于此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508-0141b.png
  广德故城在黟县东汉置寰宇记云有旧城在今
  县东五里
  越国公城在绩溪县登源唐初汪华起义时筑此
  归德废县在歙县西南五十里唐永泰五年析置
  按唐志在休宁而寰宇记在歙境相接也
  海阳废县旧治休宁县西二里灵鸟山寻移治县
  东十三里万安山上本歙县地孙吴析置休阳县
  后改海阳府志云万安山下有两村曰上旧市下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508-0141c.png
  旧市
国朝改市为墅知府陈玉题上旧墅曰海阳故址
  黎阳废县在休宁县西北晋置今为黎阳乡
  祁门故址在今祁门县西元和志云县东至歙州
  一百七十九里本古昌门地汉黟县之南境唐永
  泰元年方清于此伪置昌门县刺史长孙全绪讨
  平之耻其旧号以县东北二里有祁山因改祁门
  梁安县即今绩溪县梁大同初析歙县置今县南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508-0141d.png
  有良安乡盖梁安之讹也
  贡院在府城府志云宋乾道四年于大成殿东因
  馀地而益拓之设贡院选士明年登第者十人内
  有为礼部第一廷试第三者
  越国公府在休宁县万安山旧称汪王故宫汪华
  所居宋为广惠王庙
  紫翠楼在府治宋宣和间建
  御书楼在府槐塘宋丞相程元凤建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508-0142a.png
  梅花初月楼在府石门明学士朱升建太祖御书
  梅花初月四字颜之
  罗颍楼在府西新安山水志云楼跨黄罗天马间
  楼前小山外见黄罗如锥颍露秀刺天际天马蜿
  蟺右翼彷佛百雉翠光冉冉扑楼中两山如在几
  席前也
  溪山第一楼在婺源县城中群山环其前大溪走
  其下元马肃建程文记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508-0142b.png
  望乌楼在祁门县二都唐郎中廖嵩自闽避乱来
  祁携二乌卜居至此乌栖不去遂家焉其裔孙德
  凑为建望乌楼
  拥青楼在祁门县治宋景定中建以杜甫高山拥
  县青句为名
  虚直楼在祁门县桃峰下宋谢升建其子琎讲学
  其中种竹十竿故名
  雪峰楼在绩溪县西石壁山上宋崔鸥建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508-0142c.png
  景苏楼在绩溪县署旧为秋风堂宋绍兴间邑宰
  曹训摹前令苏辙遗像及所为诗鑴于石建楼贮
  之曰景苏
  宸奎阁在府城紫阳书院内因宋理宗御书建阁
  春草阁在府松明山明汪道昆读书处
  侯贤亭在府问政山唐刺史于德晦为兄方外建
  披云亭在府南山唐宣歙副使魏弘简建见柳子
  文集及文苑英华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508-0142d.png
  岁寒亭在歙县治旧名松风亭宋令王荐建府志
  云元紫阳书院山长张炳购于赵评事家得其地
  以归学明正统间立亭
  浮丘亭在郡治西北雉堞上有两古木宋郡守洪
  适倚木建亭范成大有诗又浮丘园在浮丘山下
  古梅十里许
  秋水亭在休宁县治宋令葛胜仲浚深池筑亭其
  中府志云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508-0143a.png
国朝县令廖腾煃重建加广焉又县治西有真意亭亦
  葛所建
  还金亭在休宁县霞阜河畔为商山吴清还金建
  有碑记
  环绿亭在婺源县儒学山右宋汪子英建元胡炳
  文记
  流芳亭在婺源县西二十里宋江大正建
  时雨亭在婺源县石龟潭上元达噜噶齐诺海祷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508-0143b.png
  雨辄应因建此亭自为记
  翠眉亭在绩溪县西亭前小山相对如眉宋苏辙
  尝游焉谓似其乡之眉山故名后即亭为苏辙祠
  豁然亭在绩溪县治宋汪琛建苏辙有诗
  世德亭在绩溪县南邑人为明尚书胡松建
  孝感亭在绩溪县治北明县令高梁为孝子许钦
  建
  鼓吹台在府篁墩湖侧程篁墩记云忠壮公灵洗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508-0143c.png
  习战时所筑数传后风雨之夕犹闻鼓吹声
  百花台在府西三里宋司农汪叔詹筑
  富登钓台在府富登渡一石出江上势欲飞入江
  中元郑玉尝钓于此平章余阙篆书郑公钓台四
  字于石玉自为记
  李白钓台在黟县东南十六里西连墨岭一名寻
  阳台
  黄山堂在府治后唐大中初建旧有黄山楼北望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508-0143d.png
  天都莲花诸峰森秀天表后为堂于德晦有诗
  舍盖堂在府治后宋洪适建以延四方往来之士
  范成大记
  相儒堂在府城南门内宋程元凤读书处宝祐中
  州守赵汝峄建府志云后废碑刻移砌大成殿墙
  左
  中山书堂在祁门县南明汪克宽与弟时中肄业
  之所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508-0144a.png
  程忠壮宅在府西三十里仁爱乡宅有大树号千
  年木立祠其下篁墩湖滨磉石尚存为一方胜迹
  黄孝子宅在府西九里黄屯园唐孝子黄苪故居
  贞元中诏旌其门今称孝仁里
  汪莘故宅在休宁县西门内柳塘坊
  凌唐佐宅在休宁县敉宁门南凌家巷
  共学斋在休宁县东山元儒赵汸讲学所
  尊德性斋在婺源县环溪宋程洵建初名道问学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508-0144b.png
  朱子易之复为铭
  屏山书屋在婺源县翠屏山朱子归省祖墓时所
  建十世孙稳复结屋读书于此
  环佩重来轩在府之槐里宋丞相程元凤有琴曰
  环佩亡去已久其六世孙文贯复购得之为轩以
  藏焉
  风泉云壑轩在府南门紫阳书院宋郡守韩补建
  元方回记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508-0144c.png
  新安道院在休宁县治东宋令祝禹圭建(附/)朱熹
  记(休宁大夫信安祝侯汝玉以书来曰休宁之为/邑虽有难冶之名而吾之为之已再岁矣始也)
  (不能不以人言为虑中乃意其不然而今则遂有/以信其□不然也盖其封域实鄣山之左麓而浙)
  (江出焉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性情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
  (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苟吾之所为者出于公)
  (论之所是则虽或拂于其私而卒不敢以为非也/以是吾之始至盖不能无不说者而今则驩然无)
  (与为异吾常困于事之不胜其繁而今则廓然无/事之可为也吾将更葺厅事之东参采宾佐属咏)
  (之什而榜之以新安道院子能为我记之则后之/君子益知所以为治而无吾始者之虑矣予惟汝)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508-0144d.png
  (玉之为此可以见其政之成民之服而官曹之无/事矣然道之得名正以人所共由之路而非无事)
  (之谓也夫以汝玉之始至坐于堂皇之上则左簿/书右法律日夜苦心劳力而不得休其或少暇则)
  (又不免冲寒风冒烈日以出入乎阡陌之中而不/敢怠凡所以劝民之善而惩其恶兴民之利而除)
  (其害者非有道以行之则何以致今日之无事哉/顾其名此乃若专取乎今日之无事而返病前日)
  (之勤事为非道耶抑常计之天下之事虽有动静/劳逸之殊而所谓道者则无彼此精粗之间汝玉)
  (之学固有以知此矣彼其所以喜于政成之无事/而不避异学之淫名岂非朝夕之间犹欲从容于)
  (此以深思前日之已行而益求其所未至卒以究/夫无彼此精粗之间者而大发于功名事业之间)
  (乎予故邦人且汝玉予旧也乐其意为书本末/以示来者使于此邦之俗贤宰之志尚有考云)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508-0145a.png
  新城园唐咸通六年于歙州城西北为堤以禦水
  光化中增筑为新城其后堤渐圮每为溪水泛溢
  因弃为桑野名曰新城园
  朱家巷在府西南黄墩朱子自叙茶院谱后云先
  世居歙之黄墩(附/)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熹/闻)
  (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祐)
  (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卒葬连同子孙因家)
  (焉生三子事南唐补常侍丞其后亦有散居他郡/者熹按今连同别有朱氏旧不通谱近年乃有自)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508-0145b.png
  (言为茶院昆弟之后者犹有南唐补牒亦当时镇/戍将校也盖其是非不可考矣先吏部于茶院为)
  (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于/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而熹抱孙焉则居闽)
  (四世矣淳熙丙申熹还故里将展连同之墓则与/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之墓皆已失之因亟询访)
  (得连同兆域所在乃率族人言于有司而后得之/其文据藏于家副在族弟然而三墓者则遂不可)
  (复见癸卯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序次定为)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而并书其后如此仍录一通/以示族人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徽建二族自今)
  (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谊至)
  (于芦村府君其墓益远居故里者尤当以时相率/展省更力求访三墓所在而表识之以塞子孙之)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0508-0145c.png
  (责而熹之曾大父王桥府君无他子其墓在故里/者恃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当质诸有司)
  (以为祭田使后之子/孙虽贫无得鬻云)
  五城务在休宁县南五城水上旧为大镇有五城
  斜隅相对旁有大坟有人发之其坟上铁厚二尺
  铁才破雷雨晦冥人惧而止元置五城务明初废
  吴山里在婺源县东七十五里勾践灭吴流夫差
  二子其长子鸿死此因葬焉遂名吴山里又名婺
  女里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0508-0145d.png
  朱文公阙里在婺源县南朱子先世故居元时知
  州于文传建朱子家庙中有韦斋井相传文公生
  时井中紫气现亦曰虹井明宣德中建亭其上(附/)
  明汪敬虹井亭记(虹井亭者记阙里虹井亭也记/井甃自开邑而有虹则自朱晦)
  (庵父子始自井有虹而婺之文明辟岂惟婺之文/明辟宇宙之文明实辟今之宇宙揭圣经于中天)
  (而云汉为昭者谁之功与语有之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夫雨也而云先则文明也而虹兆理又奚疑)
  (载考之古尼父制孝经既成而告备于北斗有赤/虹自天而下化为黄玉尼父拜而受之夫孝经何)
  (与于北斗而天之降精若是其与春秋成而麟出/同一徵应乃或者谓麟出为非时故仲尼春秋因)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0508-0146a.png
  (之以作又谓尼父以为吾道不行之兆因之绝二/百四十二年之笔独胡氏以河出图洛出书及箫)
  (韶作而凤凰仪当之谓其先后天弗违其说始章/明而有据正大而非誇彼欲逃之乎徵应之说者)
  (盖皆求其故而不得者也若然则一圣一贤其生/关乎天地其立言也关乎禨祥毋惑乎集大成者)
  (先后若同堂也井在故宅之右气潜与龙井相通/可供千家之汲寒冽冰齿人多啜不噎又能已疾)
  (龙井之间龙尝嘘气盘结如云其深不可测此则/垂绠不踰二仞往来井井其坎常盈自虹出而泉)
  (日减盖精腾于天而气竭于地理无足怪然人不/敢以为旧为泥弃之必曰此瑞井也宣德九年钱)
  (塘陈侯以太学高等选为婺源县令晋谒阙里拜/瞻遗像以为仲尼之后一人因用其学为政政成)
  (而百废具举修学宫葺书阁文公之祠因以次及/圮者修之欹者支之朽者新之徘徊于虹井之上)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0508-0146b.png
  (惧其久而污也为亭以覆护以甃垣平以丈石垣/为四户限其流之旁入者俾污渫屏而寒泉注颜)
  (其楣曰虹井亭人之过而瞻者于以知晦翁之上/应天精下禀地灵而侯且命敬曰子盍为记之使)
  (后人葺俾勿坏敬因复曰睢涣之水错绣若丽壶/头之泉淑兰成气漱英喷华呈祥表异圣道汪洋)
  (如水行地前有河洛后有洙泗渊渊虹泉同源共/清我侯浚之泽存万世侯曰其然庶无瓮敝乃砻)
  (贞石而/刻之)
  仆城里在黟县西十八里林历山下汉末陈仆等
  屯此故名
  孔灵村在府南三十里晋永嘉之世孔愉避地居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0508-0146c.png
  此信著乡里后忽舍去人皆以为神人
  任公村在府北四十里梁太守任昉行春至富资
  溪上乐之徘徊累日人号其溪曰昉溪溪傍村曰
  昉村唐大中初刺史卢潘易曰任公村
  舒村在府西四十里中鹄乡村旁有读书墩南唐
  进士舒雅所居府志云隔溪山石望之峨然若缨
  其冠者曰幞头石
  断石村在休宁县西南三里悬厓绝壁巨石坠下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0508-0146d.png
  如台状宋治平中知县事吕大防书断石二字于
  上今称落星台祥符经云昔有两舟泊嵓下一祭
  一否石陨不祭者舟
  张村在祁门县西十里唐左金吾大将军金华张
  志和隐此自号烟波钓徒因名
  大徽村在绩溪县改州为徽取此
  汉洞在府仁爱乡外狭中宽有㸑臼遗迹相传汉
  末郡人避兵于此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0508-0147a.png
  仙岩在婺源县壁月门外相传宋时有人挂竹连
  环于杖头至岩倏不见始悟竹环为吕字且其猊
  与洞宾类遂塑像建观祀之
  谯贵谷在黟县舆地纪胜云在县南方舆胜览谓
  在县北昔土人入山行七日至一穴豁然周三十
  里中有十馀家又云按县图有潜村至今数十家
  同一村或谓之小桃源三说不同
  放生池在府城西宋绍兴十三年诏天下郡各为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0508-0147b.png
  池放生于是凿城西壖地以应诏后郡守童仅增
  广之作恩波堂及好生鱼乐之亭
  万贯洲在婺源县鹊溪宋岳飞征杨么屯兵于此
  朱塘在婺源县东朱子还婺源与门人滕璘游见
  其山水幽静俱如畴昔梦中所见问其地对曰朱
  绯塘璘世业也朱子曰故与子有神交者在因命
  作亭为书草堂二字贻之
  五畬驿在休宁县南二十五里又县南二十九里
卷三十四 第 29a 页 WYG0508-0147c.png
  有皇华驿原名憩贤驿俱元置明初废
  鱼亭驿在黟县东三十五里宋置吕本中诗云竹
  密如云不见天好山无数簇溪田只应黟县溪山
  胜尽在鱼亭驿舍前
  冲山营在婺源县治西北五代时吴将刘津所置
  今有壁垒馀址
  胡仆射营在祁门县义城都福洲及归仁都等处
  皆唐末胡瞳屯军之所
卷三十四 第 29b 页 WYG0508-0147d.png
  管界寨在府西百八十里又深渡寨在府南四十
  五里俱宋置明初尝置巡司
  程沄寨在休宁县南东密岭唐乾符五年黄巢寇
  郡郡人程沄率义兵立寨于此以拒之今堑垒犹
  在相传上有元帅府基下有落箭丘皆以沄得名
  举岭寨在休宁县东北十五里天宝岩又县东南
  方山有白际岭寨县西婺源界有塔岭寨又县西
  吴田岭上有马金寨县西南溪口有松阳寨皆宋
卷三十四 第 30a 页 WYG0508-0148a.png
  置元废
  中平寨在婺源县东九十里宋置明初废今为往
  来孔道
  西坑寨在绩溪县东六十里元置又置镇守军营
  于此明初改置巡司戍守正统初废
  虾蟆坑在府镇安门外俗讹为麻坑
  阶坑在府东北二十里方舆志云吴废太子和所
  居阶迹犹存
卷三十四 第 30b 页 WYG0508-0148b.png
  浣沙埠在府龙井山北相传李白访许宣平至埠
  上一翁对曰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白怅望翁
  已失所在盖翁即宣平也
  石羊阡在休宁县东乡吴王杨行密疑冢也南畿
  志云世传吴太子葬东山今不知所在惟两石羊
  夹道有翁仲石趺存
  独母柴在黟县南十五里俗传昔有寡妇死无以
  葬行人覆之以薪至今人经行其处皆以一枝草
卷三十四 第 31a 页 WYG0508-0148c.png
  投之
  殷公井在府南罗城内井底有斜穴一通铜井潭
  一通釜井潭每井有遗物多于二潭得之
  少保井在府城内唐少保薛稷所凿明一通志云
  一名九井
  唐均胜井在黟县东二十五里天井山麓岁旱祷
  雨俄而满井霖雨随注
  圣泉在休宁县荪田叶岩下相传明高帝访汪巽
卷三十四 第 31b 页 WYG0508-0148d.png
  元马蹄所触遂成泉
  兑卦石在休宁县古城山麓宋淳熙间县令邹补
  之摩崖𨽻书兑卦于其上
  产龙石在黟县东山石燕洞之下其石划然两开
  各有首尾鳞爪相传龙孕石中石破而龙出
  白玉大士在黟县石门山洞石如玉肖观音大士
  像
  慈孝松在府龙山元至元丙子鲍宗岩遇盗缚大
卷三十四 第 32a 页 WYG0508-0149a.png
  松下其子寿孙愿身代不听倏烈风震变盗恐轶
  去得免明永乐中旌其村为慈孝里松曰慈孝松
  楠树在休宁县西白岳山大数十围诸石如㐲犀
  驯象山志云江左楠木惟此一株今枯雕为神像
   宁国府
  楚王城府志云在城北百里黄池镇南相传吴楚
  相距时筑又有故楚城在南湖北岸
  逡遒城府志云在城北四十里南畿志云在府东
卷三十四 第 32b 页 WYG0508-0149b.png
  北六十里本汉县属九江郡晋末侨立于芜湖县
  界属淮南郡
  温城在府东二十里唐刺史温章筑
  宣城故城在南陵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汉县属
  丹阳郡建安二十年孙权使蒋钦屯宣城即故城
  也
  甘公城在南陵县北七里或曰吴将甘宁尝屯此
  或曰晋内史甘卓治郡时筑俗讹为甘罗城
卷三十四 第 33a 页 WYG0508-0149c.png
  南陵故城在南陵县西北梁置南陵县治赭圻城
  (赭圻城互/见太平府)
  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落星潭东俗称沙城
  宋志云三国吴置水经注云晋太康元年分宛陵
  置今有安吴市及安吴渡
  桓公城旧通志云在泾县东四十里乌溪岭南畿
  志云在桓公岭下晋桓彝讨苏峻筑此
  走马城在泾县南四十里晋桓彝将俞纵屯兵处
卷三十四 第 33b 页 WYG0508-0149d.png
  又有兰石在县东六十里桓公岭西桓彝使俞纵
  守兰石即此
  白龟城在泾县东北柏山下隋末左难当欲筑城
  拒辅公祏会溽暑大雪有白龟印雪周行随迹筑
  城故名又有幕山军垒在县东北三里亦难当拒
  公祏所筑
  猷州城在泾县西三十里大宁山前唐武德间置
  明一统志载入石埭以晋时两县俱𨽻宣城郡也
卷三十四 第 34a 页 WYG0508-0150a.png
  宁国故城在今宁国县南十三里三国吴置
  怀安城在宁国县东南百里明一统志谓县南四
  十里误吴大帝分宛陵置
  乌石城在宁国县南九十里盘山北相传南唐时
  置以备吴越
  丹阳郡治汉宛陵县即今宣城县其城晋内史桓
  彝所筑今府治东北有铁牛门即彝所筑子城故
  址也
卷三十四 第 34b 页 WYG0508-0150b.png
  南阳废县在旌德县西北梁置属宣城郡
  仙坛在宣城县麻姑山最高峰旧有丹灶剑池石
  棋枰钓鱼矶天游亭诸胜迹世传麻姑炼丹处
  双鲤塔在太平县西九十里弦歌乡高可丈许摇
  之辄动终不仆下临大溪溪有二石状如鲤与水
  浮沉虽涨不没故名
  北楼在府治北南齐宣城守谢朓建唐李白诗谁
  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亦名谢公楼明郡守方逢
卷三十四 第 35a 页 WYG0508-0150c.png
  时记云自唐独孤霖改建叠嶂楼而北楼之名废
  矣(附/)宋田锡叠嶂楼赋(宛陵之丘玄晖旧游城连/延兮百雉世绵历兮千秋)
  (流水白云慨依然而在览遗风往事信赫若兮长/留余以丹陛策名皇华奉使适莅于此乘春以至)
  (驿梅江柳动游宦之芳怀风观露台起高明之逸/意叠嶂居先登之悦焉凭落絮之危槛向飞花之)
  (晚天复岭连冈峙昭亭兮作镇平芜远树引句水/兮为川因而览古兴怀临高凝睇自春秋战国之)
  (后至吴魏鼎分之际干戈僭王乘舆拟帝斯为形/胜之地恃以控临之势襟带三江咽喉五湖归勾)
  (践兮称越𨽻夫差兮曰吴比奕棋之靡定惟霸略/兮能图方今禹迹重新尧封复古衔王命于北阙)
  (咏皇风于南浦升高而赋怜宋玉之才多览景自/怡非仲宣之思苦江渺渺兮涵春草萋萋兮感人)
卷三十四 第 35b 页 WYG0508-0150d.png
  (指吴越之远道介池歙兮为邻两桨何归引回眸/于天际微云似画带斜阳于水滨既而阅谢守之)
  (诗苍苔满石览独孤之文芳尘在壁杏花含露念/昔我之来时菊蕊迎霜乃今余之暇日岁云丰稔)
  (民之悦逸思命俦兮/啸侣聊登楼兮自适)
  忠勤楼在府南门宕吴氏村口宋景定间吴渊置
  楼于丞相第中御书忠勤楼三字额赐之今祀吴
  柔胜吴渊吴潜三公于其上府志云明万历初改
  建
  云齐阁在府敬亭山翠云庵前取唐李白诗合沓
卷三十四 第 36a 页 WYG0508-0151a.png
  与云齐为名府志云
国朝郡守龚鲲重建
  双溪阁在府治后与叠嶂楼并宋治平中刁约建
  即唐初北望迎春阁故址文天祥有登双溪阁诗
  谶松阁在府城东旧府学中初相地者云百年后
  松梢过阁当有魁天下者至嘉定间吴潜果大魁
  因以名阁
  风光阁在泾县西赏溪上旧有亭宋绍兴中县令
卷三十四 第 36b 页 WYG0508-0151b.png
  魏把改建阁取风光水西之句名之后为水啮移
  县治左
  敬亭在府北十里敬亭山
  谢公亭在府北郭外即谢朓送范云之零陵处唐
  李白谢公亭诗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拥翠亭在府城北敬亭山即李白独坐题诗处遗
  碣尚存
  西候亭府志云未详何地南畿志谓在府西郭外
卷三十四 第 37a 页 WYG0508-0151c.png
  宣城事函云唐天宝中宣州刺史赵悦建(附/)唐李
  白西候亭序(惟十有四载皇帝以岁之骄阳秋五/不稔乃慎择明牧恤南方凋枯伊四)
  (月孟夏自淮阴迁我天水赵公作藩于宛陵祗明/命也惟公代秉天宪作程南台洪柯大本聿生懿)
  (硕宜乎哉横风霜之秀气郁王霸之奇略初以铁/冠白笔佐我燕京威雄振肃敌不敢视而后鸣琴)
  (二邦天下取则起草三省朝端有声天子识而宰/衡动听殷南山之雷剖赤县之剧强项不屈三州)
  (所居大化咸列碑颂至于是邦也酌古以训俗宣/风以布和平心理人兵镇惟静画一千里时无莠)
  (言退公之暇清眺原隰以此郡东堑巨海西襟长/江咽三吴扼五岭輶轩错出无旬时而息焉出自)
  (西郭苍然古道道宽列树行无清阴至有疾雷破/山狂飙震壑炎则烁野秋霖灌途马虺隤于谷口)
卷三十四 第 37b 页 WYG0508-0151d.png
  (人周章于山顶亭候靡设逢迎阙如自唐有天下/作牧百数因循龌龊罔恢永图及公来思大革前)
  (弊实相此土陟降观之壮其回冈龙盘沓岭波起/声势交至可以有作方农之隙廓如是营遂铲崖)
  (堙卑驱石剪棘削污壤阶高隅以门以墉乃栋乃/宇俭则不陋丽而不奢森沉闬闳燥湿有庇若鳌)
  (之涌如鹏斯鶱萦流镜转涵映池底纳远海之馀/清泻莲峰之积翠信一方雄胜之郊五马踟蹰之)
  (地也长史齐公光乂人伦之师表司马武公幼成/衣冠之髦彦录事参军吴镇宣城令崔钦令德之)
  (后良材间生纵风教之乐地出人伦之高格卓绝/映古清明在躬佥谋僝功不日而就然是役也伊)
  (二公之力欤遇客沈吟以称叹邦人聚舞以相贺/佥曰我赵公之亭也群寮献议请因谣颂以名之)
  (则必与谢公北亭同不朽矣白以为谢公德不及/后世亭不留要冲无勿拜之言鲜登高之赋方之)
卷三十四 第 38a 页 WYG0508-0152a.png
  (今日我则过矣敢询耆老而作颂曰耽耽高亭赵/公所营如鳌背宇兀于太清如鹏翼开张而欲行)
  (赵公来翔有礼有章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清风洋洋永世不忘)
  响山亭在府城东南二里唐刺史路应跨潭为梁
  建两亭于东西崖权德舆为记鑴崖石(附/)权德舆
  记(元和二年冬十月宣城长帅中执法襄阳郡王/潞公作新亭新营凡周月而厥功成先是郡城)
  (之南扼狭硗确山木不剪樵门不开公因暇日观/视原野直南一里所得响山焉两崖耸峙苍翠对)
  (起其南得响潭焉清泚可鉴潆回澄淡又其南则/博敞平夷澶漫逶迤从古之隙地是邦之休利目)
  (与心会闇然自得述以条陈实蒙报可乃量日力/计徒庸辟于弇中成是夷道揭东西二亭于双峰)
卷三十四 第 38b 页 WYG0508-0152b.png
  (之上相距百步华轩峻宇皆据胜势广厦疏寮可/栖灏气碧山亘目清流在下跨以虹梁抵兹近郊)
  (因其爽垲乃列营署度野以步度堂以筵上栋下/宇各有区处规地之广袤分左右营部焉牙门新)
  (军而下左至八右至七既而左次莽平采石之师/与宴设堂又在广场开馆䆗窱萦带可以阅军实)
  (可以容晏豆度羡材则不费因悦使则不劳巽之/申命师之畜众楚庄之匏居卫文之楚邱得其时)
  (制而不烦也官业尽在于是爰初师所处在郡之/北偏地泐垫下水泉沮洳积弊不迁介大病焉至)
  (是则修武备建长利兴寝得安其室处坐起以观/其习变而公又飨士于斯娱宾于斯公之心大则)
  (神王神王则中和旁达士体宁则气全气全则馀/勇可贾夫然则不出楹阶俎豆之间而威仪交修)
  (上下浃洽在此物也以公之平粹淑均天资吏师/昔尝四部符一司武皆有利泽施于州壤及是则)
卷三十四 第 39a 页 WYG0508-0152c.png
  (贵为元侯疏以大封推心术而行千里所繇属城/而流于支郡程功底绩观发知智亭与营之制宜)
  (乎哉前贤之以循政闻者有矣而遗于是岂徯公/之为而裕斯人也凡由此涂出者东南扺于歙西)
  (北抵于泾肩摩毂击往复自便绝东溪有浮桥过/西亭得莲池触类滋长皆为绝境公以鄙夫春秋)
  (之徒也绘而传/焉使实录于石)
  沃洲亭在府城东十里玉山寺后宋时建取唐李
  白五松何清幽胜景美沃洲之句
  环波亭在府城北濠上宋郡守邵饬命名梅尧臣
  有诗
卷三十四 第 39b 页 WYG0508-0152d.png
  景梅亭在府城南宋梅尧臣祠墓之左府志云知
  府范吉建
  东峰亭在泾县西刘遗民钓台之侧唐永泰中季
  广琛讨洞寇方清宴客于亭上适告捷御史中丞
  袁修赋诗刻石纪其事后裴丹于荆棘中得断碑
  有袁修二字因名其石为袁石
  烟雨亭在泾县西宝胜寺前枕山面溪烟云如画
  六劝亭在太平县南五里宋令周景贤以六事劝
卷三十四 第 40a 页 WYG0508-0153a.png
  民
  严公台在府西南四里相传汉严光尝垂钓于此
  宋梅尧臣诗有卜经严子台句
  刘遗民钓台在泾县水西寺左白云潭上遗民尝
  为柴桑令后弃官钓鱼于此有石岿然下临潭水
  琴高台在泾县北二十里琴溪高山之巅按列仙
  传琴高在涿水此苏耽也以其好鼓琴故以琴高
  名之
卷三十四 第 40b 页 WYG0508-0153b.png
  望霞台在宁国县西溪唐贞观初建
  歃血台在旌德县石柱山梁时程灵洗起兵讨侯
  景筑坛誓师于其上
  海榴堂在府治唐时建许浑有陪崔尚书宴海榴
  堂诗
  万卷堂在宁国县南屏山琴山间宋乾道中杨秉
  读书处秉故人汤鹏举入参大政为印国子监书
  籍藏其中府志云又有玉书案石砚阁今废
卷三十四 第 41a 页 WYG0508-0153c.png
  洪永章宅在泾县举山下相传父老尝得诰敕碑
  石上有银青大夫兵部尚书兼上柱国赐紫金鱼
  袋洪永章勒
  虞璠宅在宁国县南五里璠宋侍郎虞俦父也隐
  居于此
  滕庆和宅即旌德县会胜寺梁丞相滕庆和居此
  后舍宅为寺
  黄颜石室在宁国县黄颜山顶可容数百人相传
卷三十四 第 41b 页 WYG0508-0153d.png
  晋永嘉中黄颜修炼于此
  瞿硎石室在宁国县文脊山中晋瞿硎先生隐居
  于此府志云山有门一名山门洞
  宛溪馆在府城东宛溪上后为宛陵公署唐李白
  诗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高斋在府治内齐谢朓守宣城时建因丽陵阳山
  麓故名明郡守方逢时有重葺高斋记万历志谓
  以廉惠亭改建误
卷三十四 第 42a 页 WYG0508-0154a.png
  韩昌黎别业旧址不可考朱子韩文考异云愈有
  别业在宣城集内示侄爽自京师之宣城诗有宣
  城去京国闾里故依然之句
  南湖书墅在府城西四十里南埼湖上贡士萃美
  集云元广陵侯浚置张养浩诸人题咏
  罗隐墅在泾县小溪唐罗隐居此旁有罗公祠
  勇里在泾县西北后汉建安中太史慈据泾县孙
  策击擒之勇里即此
卷三十四 第 42b 页 WYG0508-0154b.png
  蔷薇坞在旌德县东宋状元刘晖读书于此
  曲池在府城北三里唐裴休为宣州刺史时种莲
  于此
  甄塘在泾县南二里世传魏甄后所生处
  裴公井在府敬亭山南唐裴休凿色白味甘独异
  他井
  金鸡井在府城北广教寺右唐黄蘖禅师建寺时
  有二金鸡相斗入井辄泉涌莫测其源其材皆从
卷三十四 第 43a 页 WYG0508-0154c.png
  井涌出
  孔子井在宁国县南一百一十里即今孔夫关之
  地相传孔子入吴时凿又有孔子堂堂下有马跑
  泉宋吴晦之诗试向荒祠寻旧迹一泓堂下马跑
  泉
  磨崖碑在泾县石豅洪头山有石碑字多磨灭其
  可见者曰巍巍法宇圣德灵奇天仙作乐神人护
  持猗与居士博大能洽迹晦岩泉情存佛法挟黄
卷三十四 第 43b 页 WYG0508-0154d.png
  鹤仙带白龙水清净妙义灵宝至理唐天宝十四
  载癸巳四月壬申朔二十八日己亥刻石
  巨人迹在旌德县东凫山又有马蹄石捣药臼龙
  潭石相传窦子明女化青凫飞去在此
  灵根石在府一峰山之巅唐李白题云根二字至
  今塌摹者多
  紫阳题石在太平县长寿乡狮山有平石丈馀朱
  子过访孙觌题秀阴二字勒其上
卷三十四 第 44a 页 WYG0508-0155a.png
  奇石仙桃在旌德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
  有桃树不花而实兵备使郝壁设亭于此
   池州府
  石城在府西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仓埠潭以东
  西两石山夹河如城故名汉置县
  虎林城在府西六十五里孙吴时为戍守处大帝
  封其子休为琅琊王镇虎林即此
  胡城在铜陵县东四十里凡八所相去二里许不
卷三十四 第 44b 页 WYG0508-0155b.png
  相连属相传古胡王神所筑其地涧港皆以胡王
  为名一曰宋泰始中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
  刘胡引军东下筑此屯兵因名
  石埭故城在石埭县西一百四十里吴置石埭场
  梁大同中置县以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为
  名今名七里街
  尧城舜城尧城在建德县南四里舜城在建德县
  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故名
卷三十四 第 45a 页 WYG0508-0155c.png
  临城发县在青阳县南五里吴赤乌中析陵阳石
  城二县地置今为临城镇
  定陵废县在青阳县东北即今定陵乡晋南渡后
  侨置
  义安废县在铜陵县东三十里唐高祖时分南陵
  县置今为顺安镇
  陵阳废县在石埭县东北二里即猷州城汉置今
  为陵阳镇
卷三十四 第 45b 页 WYG0508-0155d.png
  晋阳废县在东流县东北即今晋阳乡隋置
  桑柘门在府城秀山门外虎山之东北通□口唐
  时城门名也又有双江门未详何所
  仙坛在石埭县陵阳山中峰之半窦子明仙所唐
  天宝末建仙坛宫至今祀之
  醮坛在石埭县碧玉泉上其石方平陛级如坛窦
  子明尝醮其上俗呼为仙人石
  梅根监在府东五十里亦曰梅根冶六朝皆鼓铸
卷三十四 第 46a 页 WYG0508-0156a.png
  于此刘宋泰始中陈庆攻张兴世于钱溪不敢越
  乃于梅根立砦唐志云南陵县有梅根镇盖其地
  旧属南陵也宋至道三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
  或曰即故梅根监
  利国监在铜陵县铜官山唐置铜官场宋置利国
  监后以铜乏废
  九华楼在府治九华门上唐刺史李元方建明一
  统志云即九峰楼也
卷三十四 第 46b 页 WYG0508-0156b.png
  萧相楼在府城东南隅唐大历中刺史萧复建后
  杜牧重建名之曰萧相楼宋苏辙有诗
  秋浦楼在府城东宋绍定戊子郡守赵葵因旧址
  增筑有石刻苏轼词黄鲁直字于壁南畿志云明
  正德戊寅知府何绍正重建
  景萧楼在府城内万历中柳林巷居人李春达掘
  得断碑有景萧楼上梁文宋状元陈舜俞撰
  顺安楼在铜陵县东三十里临津旧驿中
卷三十四 第 47a 页 WYG0508-0156c.png
  卖花楼在建德县南里许自唐至五代时有花楼
  二十四间土人善剪绣作花以市四方置酒会多
  至此市花谚云江南茶饭建德先知近楼名胭脂
  港亦旧管弦地今悉荒废
  文选阁在府西贮梁昭明文选处今仅存其址
  芙蓉阁在李白书堂前
  翠微亭在齐山之巅九华清溪秋浦皆隐隐属望
  中唐时建宋岳飞诗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
卷三十四 第 47b 页 WYG0508-0156d.png
  上翠微好水好山观未足马蹄催送月明归又有
  三奇亭亭以石鼓洞仙人桥妙空嵓为三奇故名
  又有青霄亭旧为观郡楼宋王哲易今名
  神交亭在府城小丘山明李呈祥讲学地以遇湛
  若水构亭曰神交(附/)明湛若水神交亭记(池阳有/高士古)
  (源李子者谢太学隐居小丘山十馀年不出志圣/贤之道闻甘泉子而慕焉然而未尝识面甘泉亦)
  (未尝识其面而知之贤而敬之曰神交矣或曰面/不相识何谓神交甘泉子曰夫人皆识面浅者也)
  (而谓上下万年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是何面目/而若相知之深焉神交也故孔子梦周公高宗梦)
卷三十四 第 48a 页 WYG0508-0157a.png
  (传说舜梦拜平丞黄帝梦游华胥见尧羹墙皆心/也神也神也者心之所为也故心之神也交通也)
  (通天而天通地而地通万物而万物通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感而通之一气)
  (也气也者通宇宙而一者也是故一体也一体故/氤氲相通痛痒相关不交而交矣嘉靖丙午八月)
  (甘泉子过池阳登九华之山古源子出迓焉或曰/子十年不为彼乡士夫出矣不为郡大夫出矣而)
  (为甘泉子出何耶曰吾为道出也非为甘泉公也/相见而欢若平生交焉若鱼水不足也执弟子礼)
  (而学焉虔心以相孚神以相授不待口之相语也/深矣何则神交至焉倾盖次焉故知神之所为者)
  (可以尽心矣知心之所为者可以知性矣知心神/之所为者可以语道矣尽心知性而存养之可与)
  (语学矣尽之矣古源子退而作神交亭甘泉子为/次第其语作亭记甘泉子喟然叹曰于平时知子)
卷三十四 第 48b 页 WYG0508-0157b.png
  (而知神交之道则斯/亭斯记可两忘矣)
  弄水亭在府治通远门外旧桥之西杜牧建取李
  白欲弄水中月句为名
  贵池亭在府城北五里矶上俗呼为望江亭唐杜
  牧诗势比凌敲宋武台
  翠光亭在池口濒江宋岳飞诗爱此倚栏干谁同
  寓目閒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岛屿萧骚外征
  帆杳霭间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关
卷三十四 第 49a 页 WYG0508-0157c.png
  清溪亭在府清溪镇又有清溪馆
  望华亭在九华山西圮桥之右旧名玩华亭冯叔
  吉重建易今名领九华众峰之妙
  梅公亭在建德县治后宋梅尧臣为令有惠政民
  思之作此亭(附/)元吴师道记(士君子宦游之方去/之数百年人犹想其)
  (风烈而不忘至于崇表而章显之是虽好德之心/然其所以使人至此而为末俗之劝者岂小哉池)
  (之建德故宋尚书都官员外郎国子监直讲梅公/圣俞景祐间为知县事集中诗几百篇皆在是邑)
  (作而当时风物宦况之大略可考见也后人尝规/于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既废而令柴梦)
卷三十四 第 49b 页 WYG0508-0157d.png
  (重建于县圃之北世易事更复改县后之半山亭/为梅公亭以识其旧未几亦化为荒墟师道之来)
  (也按行遗址见大础在茅草中荛儿牧竖踯躅其/上老木三数株错立苍然为之踌蹰太息自是营)
  (构之念往来于怀越明年始克就绪为屋三间限/以周垣键以外扄飞檐虚槛高亢疏明既与邑人)
  (慰其景仰之思而溪山屋室环绕映带又得登临/之美以相乐也当宋之初文体卑陋公倡古淡之)
  (作一变其习欧阳子以一世巨人而盛推尊之若/已弗及又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一时诸)
  (公交口论荐虽仕不大显而文学行义足以仪当/时而表后世矧建德肇邑自唐令长凡几何人而)
  (公之名独称之至今是岂可以势力致哉使凡吏/于此者登公之亭诵公之诗思公之所树立以自)
  (励则斯邑之民将被其赐于无穷也师道于公无/能为役然不可谓无志于自励者斯亭之作既自)
卷三十四 第 50a 页 WYG0508-0158a.png
  (为之经营而众来致助乃命邑人陶起东董其事/不以烦民庶几可久尚告来者嗣有葺焉其或迂)
  (吾之为漫不顾省任其圮坏泯灭亦独何心哉亭/成当至元三年丁丑之岁十二月乙亥明年某月)
  (日/记)
  菊江亭在东流县西菊江门外旧有菊台濒大江
  后建楼其上名望江楼再易今名向于此祀陶潜
  故江曰菊江亭之名亦因此
  绣春台在齐山东岩之巅危檐杰栋岿然屹立宋
  魏了翁书绣春台三字又有紫薇台在窦云岩后
卷三十四 第 50b 页 WYG0508-0158b.png
  因杜牧得名今存石刻数字
  昭明钓台有二一在镇山下一在和龙山下有玉
  龙潭
  白鹤台在青阳县东南保宁观相传白鹤真人炼
  丹处
  钓鱼台在青阳县九华山嘉鱼池上相传窦子明
  李昭象垂钓处
  李白书堂有五一在府南四十里桃陂一在府南
卷三十四 第 51a 页 WYG0508-0158c.png
  苦行岭一在铜陵县五松山一在石埭县杉山又
  一在青阳县九华山中宋吴梦祈记云翰林访道
  江汉会故友韦仲堪宰是邑乃卜居焉其居介乎
  龙女泉之侧嘉熙初蔡元龙访其遗迹于化城寺
  东偏复构斯堂
  李昭象书堂在九华山翠羽池
  杜荀鹤书堂在九华山东去小龙山三里许旧为
  临城地
卷三十四 第 51b 页 WYG0508-0158d.png
  范仲淹书堂在青阳县东二十里读山之阳
  华岳宅在府南山川坛后岳为殿前司谋诛史弥
  远遇害有手植松十馀株宅前石狻猊尚存
  费冠乡宅在九华山少微峰
  吴用之宅在九华山西坂吴氏自唐以前居之号
  松阳宅
  新城宅在莲花峰西亦吴氏宅也唐刺史吴器高
  筑新城精舍
卷三十四 第 52a 页 WYG0508-0159a.png
  杨梅馆在府西九十里石岭多杨梅唐白居易有
  杨梅馆诗宋改为驿今呼为杨梅坦
  龙堂精舍在铜陵县五松山李白与南陵常赞府
  游五松山诗有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之句注
  云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
  陈公园在铜陵县东鳌首山园内有二池宋苏轼
  黄庭坚曾游此
  叶公园在铜陵县东五十里叶山下宋王安石游
卷三十四 第 52b 页 WYG0508-0159b.png
  其园戏叶云周回莫有千秋叶叶随答云裨补能
  堪百节蚕
  铁船在铜陵县五松山前湖田之下首尾船形如
  积铁旧传晋浔阳太守张宽殁为神于此一夕乘
  船至为人所见其船遂溺而露首尾焉
  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得名南畿志云有古石井圈刻黄公
  广润玉泉六字
卷三十四 第 53a 页 WYG0508-0159c.png
国朝郎遂有杏花村志
  杜坞在府城西四里因杜牧得名其下有杜湖
  闵源在九华山东岩由神光岭南绕东岩外上中
  下凡三处皆产茗此闵茶所由名
  桃源在建德县南四十里步头村水源深邃人迹
  罕至唐乾符中黄巢之乱邑人多避于此
  石印池在建德县石印山下宋周必大录云县北
  六里断崖石壁之上有印文圆如马蹄两两相对
卷三十四 第 53b 页 WYG0508-0159d.png
  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所留也
  流觞濑在九华山百丈潭上有石渠唐李昭象与
  客泛觞于此
  黄花驿在东流县北以陶潜种菊之地故名又有
  菊所
  鹊头戌在铜陵县鹊头山六朝皆置戍
  黄屯在府东南六十里唐乾符中黄巢常屯此因
  名有黄屯堰南畿志云东二百里有石冈名铁劵
卷三十四 第 54a 页 WYG0508-0160a.png
  相传唐赐巢铁劵处
  三墩九曲在石埭县后南畿志云墩有三以应三
  台水九曲以应九曜郭璞以厌火灾
  峡山寨在府西宋开宝七年曹彬伐江南拔峡山
  寨进克泗州是也
  刘公寨在青阳县南宋建炎中刘光世因险立寨
  禦张遇于此
  丹井在青阳县九华山北葛洪炼丹井也
卷三十四 第 54b 页 WYG0508-0160b.png
  金钗井在石埭县西峨山之麓唐桂盛女尽节处
  白龟泉在青阳县化城寺西龟山下蒋之奇题名
  石上
  龙女泉在青阳县东岩相传金地藏卜居方苦远
  汲俄有少女云石下有泉因以手拨石泉果涌出
  又有甘泉在东岩中峰下明嘉靖初湛若水讲学
  于此后建书院旁有一泉公自署曰甘泉
  舒姑泉在石埭县南三十里盖山下百步梁刘峻
卷三十四 第 55a 页 WYG0508-0160c.png
  书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相传昔有舒氏女与
  其父析薪至此牵挽不动俄化为泉其母曰吾女
  性好音乐乃作弦歌泉涌回流有朱鲤一双云
  金鸡石在府城西五十里埤雅云江南富姓者庄
  前一石月下忽作鸡声遂名金鸡石
  天柱石在石埭县陵阳山唐李白所筑
  定城石在石埭县前街中长一丈二尺广五之一
  相传郭璞迁县立此石
卷三十四 第 55b 页 WYG0508-0160d.png
  石镜在石埭县栎山其石纵横二丈光明可鉴人
  物
  鹿迹石在东流县东六十里相传葛洪跨白鹿仙
  去处
 
 
 
 江南通志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