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507-04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十三
  舆地志
   山川(三/) (常镇淮三府/)
  常州府
  横山在府治东北三十五里旧曰芳茂山晋右将
  军曹横葬此因易今名而芳茂特为一峰之号风
  土记又谓之大横岘北五里曰三山三峰相连中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507-0431b.png
  一峰尤峻拔又十里曰高山俗名舜山
  孟城山在府北八十里或云晋孟嘉尝隐于此俯
  瞰大江孟河经其下入江山相近有嘉山山有白
  龙潭乡人岁旱祷雨于此孟河东有黄山亦临大
  江
  黄公山在府治东南八十里相传为楚黄歇封地
  又南有章山又东南有龟山又南有梅堂山(以上/)
  (武进县/)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507-0432a.png
  官长山在府东南其峰雄冠诸峰若官长然故名
  上有龙泉仙人洞狮子岩
  夹山在府治东南七十里中包秦阳二小山因名
  半属江阴
  马迹山在府治东六十里太湖中其西麓地名西
  青石壁屹立下有四穴圆径盈尺深六七寸水落
  则见相传以为神仙马迹云
  夫椒山马迹之从山也东曰夫南曰椒春秋吴败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507-0432b.png
  越于夫椒即此
  津里山与马迹山相连旧名秦履山相传始皇尝
  自夹山登此唐邵偃记云山连马迹夫椒峰峦围
  合波影映带实为奇观按江阴县西南二十里有
  秦望山俗称茶岐山盖即此山也(以上阳湖县/)
  锡山在无锡县西五里惠山之支陇也陆羽志云
  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汉兴始殚遂以名县
  山下有锡山涧流第二泉之水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507-0432c.png
   惠山在无锡县锡山之西一作慧一名古华山又
   曰历山又名西神山山有九陇蜿蜒如龙故又名
   九龙山南北连亘百馀里磅礴甚远旧志谓其北
   十里为龙山者误也山上为九峰下有九涧有惠
   山寺第二泉在焉其第七峰为石门水帘洞在焉
   第二泉之上有若冰洞深不可测或云泉发源于
   此有方圆二池其中相通而圆池最佳以唐陆羽
   所定故又曰陆子泉暗渠东出流分为二一下双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507-0432d.png
   河一入梁溪泉上有亭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汲泉先进
两宫然后酌而尝之二十八年
圣驾自浙还复临泉上
御书品泉字命谕德秦松龄刻于漪澜堂
赐秦氏寄畅园二额一曰山色溪光一曰松风水月山西
   北为龙尾陵道楚春申君所筑上有白龙潭惠山
   之阳为青山粲山章山墨潭山上有石池其水如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507-0433a.png
  墨又南为唐山历山名为华𡸉口在无锡县惠山
  南二十里其西有柯山风土记云吴仲雍六世孙
  柯相所治与历山相望俗合名曰舜柯山按汉志
  无锡有历山春申君祠正谓今之惠山也后代乃
  指此为历山耳
  独山在无锡县西南十八里东为五里湖西为太
  湖其三面皆山而势不相属故名北与管社山相
  望为浦岭门南与充山相望为独山门凡梁溪之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507-0433b.png
  水入五里湖而西皆由二门以入太湖又独山西
  曰三山亦在湖中
  横山在无锡县西南二十里东与龙山势若相附
  而中断为平畴通华𡸉口梁溪入太湖之所经也
  其下有太小涧名盘龙南有镇山镇山东有管社
  山南入于湖
  宝界山在无锡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漆塘山东
  盼五里湖西临震泽上有通惠泉太白老人跃鲤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507-0433c.png
  诸峰宋知州钱绅卜筑于此其南为大浮山东南
  为石塘山下即石塘枕长广溪
  路耿山在无锡县石塘山北于群山中特高上有
  石池不盈不涸前长广溪后太湖左五里湖良为
  胜景南为许舍山
  华藏山在无锡县西南三十五里其阴又有青山
  东临太湖旧有云海亭即望湖亭也青山西有韩
  湾孟湾诸山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507-0433d.png
  闾江山在无锡县西南四十里南畿志云下有太
  湖别浦名闾江因名山麓有天井泉故又名天井
  山其西为胥山又西有归山吴王既浮子胥于江
  国人于此山望其归也
  军将山在无锡县西南四十里滨于太湖南畿志
  云南唐时戍兵于此以备吴越故名山下有甲仗
  坞其支峰为象山相接者有五浪山白茅山羊祈
  山又军将东南断而复起者为长泰山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507-0434a.png
  吴塘山在无锡县西南五十馀里白茅之南西临
  太湖下山东南三里许接长广溪遂入于湖曰吴
  塘门遂至鹁鸪山
  大小雷山在无锡县西南太湖之滨延入里许危
  崖三面波涛冲激訇若殷雷小雷西有盘坞山其
  形盘曲窅然而深樵者裹粮而入
  竹山在无锡县太湖之滨长林怪石胜冠群山下
  有石跨立水次其广倍虎邱千人石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507-0434b.png
  琴山在无锡县东五里湖东隔湖与宝界山相望
  皇山在无锡县东五十里吴地志云泰伯所葬西
  有吴王墩即梅里一称鸿山谓东汉梁鸿曾居此
  东岭有梁鸿井
  香山一名顾山在无锡县与常熟江阴界上有龙
  潭
  安阳山在无锡县西北五十里与府治界风土记
  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于安阳即此卒葬其下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507-0434c.png
  山势峻拔有峰名文笔又有龙湫广袤三丈南徐
  记云山产石堪作器江东数州皆藉之
  胶山在金匮县东四十里与惠山东西相望宛若
  翠屏九域志云山岭路南有梁萧侍郎故宅今为
  兴化寺有泉二一曰窦乳一曰涤砚其西为凤凰
  山西南有白檐山
  芙蓉山在金匮县东北二十五里芙蓉湖在其下
  山以湖名也上有二峰一名龙井一名天乙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507-0434d.png
  金匮山在金匮县城中向谓邑之镇也产石玲珑
  采取伤耗今为土阜矣金匮分县以此名
  君山在江阴县北二里君谓春申也亦名瞰江山
  突起平野横枕江流四望无际延揽可为雄胜宋
  有松风亭今废又有浮远堂取东坡江远欲浮天
  之句以名
  青山在江阴县西十里秀锐孤立寰宇记云上有
  九炉为干将冶铸之所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507-0435a.png
  观山在江阴县西南二十里相传吴王之所游观
  也故名西与府之观山相属
  由里山在江阴县东南十五里或讹为游鲤山其
  巅出云以为雨候上有白龙洞山侧有瓠子冈
  白龙山在江阴县东南五十里其上有龙洞岁旱
  祷之时应
  绮山在江阴县东十里宋志云昔吴王泛舟至此
  见野花如绮因以名山有善利泉清冽甘美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507-0435b.png
  敔山在江阴县东十五里山上有堆阜累累相比
  以形如敔而名俗谓耙齿山
  定山一名女山在江阴县东二十五里旧志以敔
  女为一误也唐法响禅师驻锡于此有玉乳泉又
  名虎跑泉
  稷山在江阴县东三十里又名薛山相传唐薛稷
  别业在焉相近为覆酒山又名为覆舟山
  沙山在江阴县东四十五里初本平陆晋宋间江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507-0435c.png
  潮涌沙而成杨吴败吴越兵于沙上即其地
  白鹿山在江阴县东五十里宋志云昔吴王出猎
  得白鹿于此因名
  黄山在江阴县东北六里亦取春申君姓为名上
  有席帽峰舆地志云上有石室为杨吴时烽火之
  所遗址犹存下有郭景纯故宅西北相接者为大
  石小石二山其下有石离立俯漱江涛奇险清绝
  萧山在江阴县东北十五里一名小山祭江台在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507-0435d.png
  焉其东有彭公山宋志云彭越东征营此故名
  真山在江阴县东北十五里祥符图经作甄山十
  道志云石筏山梁时建至真观于上改今名山下
  有石如牌悬江中故又名石牌山
  香山在江阴县东北三十里吴地志云吴王遣美
  人采香于此上有采香径其地又为香湾杨吴时
  张可琮败吴越兵于香湾即此山西七里曰凤凰
  山又西七里曰蟠龙山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507-0436a.png
  浮山在江阴县东北扬子江中西临石碇东控巫
  门为江海门户
  盘龙山一名蛟山在江阴县东十五里源山须知
  云唐垂拱中有黄龙盘其上三日
  荆南山在宜兴县西南荆溪之南县志云东汉阳
  羡长袁玘有善政其殁也天降铜棺或云山昔产
  铜有司采之故名铜官后人乃讹官为棺也山高
  而大岩洞绝胜上有龙池岁旱祷雨辄应其北有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507-0436b.png
  善行洞山之东麓为静乐山其南为芙蓉山西为
  横山一名大芦山北为南岳山孙皓既封国山遂
  禅此山为南岳其地为古阳羡产茶处(附/)明都穆
  南岳铜官二山记(己未从潘氏村东南十里行山/峡间竹树阴翳无往来者所值)
  (惟樵人一二里至南岳山按南岳本衡州之衡山/吴孙皓以阳羡山石裂为瑞遣使封之改曰国山)
  (遂禅此为南岳盖汉武尝移衡山之祭于灊霍皓/窃其义耳南岳寺在山之麓因山以名门有卓锡)
  (泉旱岁不竭又有稠锡树极高大枝叶与他木绝/异相传唐天宝中有稠锡禅师自桐庐来筑庵演)
  (法寺与树皆其遗迹每季春县官祀山之神然后/以茶入贡盖其地即古之阳羡茶产此独佳宋邹)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507-0436c.png
  (忠公自岭外归东游爱之欲诛茅不果而李丞相/纲亦留诗山中寺近颇废法堂后旧有天然井泉)
  (甚甘洁已塞于僧予为之惋惜大抵庸僧必败毁/山泉景物以绝游者此其恒态不特一井然也寺)
  (之左三百步有飞瀑千尺如白龙下垂汇而为池/僧言稠锡禅师剖腹洗肠之处今名洗肠池予欲)
  (南上登铜官山路陡峻不可以舆循厓而行旁无/草木下视甚危时东风横发四山围之力益劲予)
  (与𨽻仆屡仆相顾皆大骇扶携而前七里达僧庵/一僧已出童子煮茶供客其侧有善行洞昔善行)
  (尊者之所居也洞深数丈坐石小饮午饭于僧庵/庵之后巨石如偃其隙流泉涓涓不息昼夜僧引)
  (之以竹终岁仰给殆天授欤山高百八十五丈周/十五里为一县之镇予所历仅及其半闻山巅池)
  (有三足鳖六目龟询之山人云今不复见惟蜤蝪/游其中县官值旱祷雨辄应兴尽不暇登陟铜官)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507-0436d.png
  (之说县志谓汉令袁玘有善政其殁也天降铜棺/遂葬于是今山南巨石高垒若冢状咸以为玘墓)
  (所在殊不经意昔者兹山产铜有司采铜于山如/铁官盐官之类后之人讹官为棺云姑识之俟博)
  (识/者)
  烟山在宜兴县西南三十里诸峰环峙南曰罗汉
  北曰鸡笼东曰仙人西曰紫云有鱼矶下临深谷
  世传孙坚尝钓于此
  唐贡山在宜兴县东南三十五里东临罨画溪山
  产茶唐时入贡故名一名茶山有金沙泉在其下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507-0437a.png
  香兰山在宜兴县东南五十里南曰大兰北曰小
  兰皆产兰与香山相接后遂合而名之其北麓滨
  于太湖名曰兰渚相近者有大潮山一名南山其
  西有楚山
  岊山在宜兴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龙池龙祠其
  东为虞山东北为金鹅山唐改义兴为鹅州以此
  阳山在宜兴县东北三十五里风土记作㟄山上
  有周子隐试剑石淬剑遗迹具在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507-0437b.png
  山在宜兴县西北七十里西界溧阳汉建武中
  尝封蒋澄为乡亭侯即此其对峙者为卧牛山
  荆山安乐山
  柚山在宜兴县西北八十里昔多橘柚悬瞰洮湖
  与二坏山对峙二坏皆在洮湖中曰大坏山小坏
  山四面水环蹴浪如雪湖滨又有渐山峰峦亦奇
  甑山在荆溪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南甑北甑其形
  如甑云涌若炊烟然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507-0437c.png
  小心山在荆溪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敷金岭君
  山之西峰也寰宇记云金硎承小心以山下有泉
  流砂其色如金故名即金砂泉
  国山在荆溪县西南五十里东接芙蓉据吴志当
  名阳羡山吴天玺元年有石裂成室孙皓遣官封
  禅改曰国山立石颂德盖仿汉武移衡山之祭于
  灊霍也山形如鼓篆文环绕其上今多漫灭不可
  读其地又有离墨山以古钟离墨得道于此而名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507-0437d.png
  或以为即国山
  龙池山在荆溪县西南七十里山高五里南曰白
  云岩稍西曰伏虎岩上有二池相传以为龙之所
  潜山所由名也
  章山在荆溪县西南七十里旧称黄山风土记云
  即今方岩也与沸泉武花二山连亘入宁国界通
  典云阳羡有章山又武花西北有砺山形如砺石
  下亦有金沙泉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507-0438a.png
  茗岭山在荆溪县西南八十里一名象山一曰闽
  岭自新安而来至广德入县界东西支分为众山
  之宗西十五里为马耳山遥看尖耸登其上则宽
  平又西五里为天顶山以其特高于诸峰故名
  伏牛山在荆溪县西南百里一名金牛岭与晨山
  皆界溧阳晨山北为蒋山锦山又北为大小俞山
  又分界山亦在西南百里入广德界
  颐山在荆溪县东南三十五里唐陆希声退隐于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507-0438b.png
  此谓此山东走震泽震为雷鱼龙之所蓄有颐之
  象故名著二十七咏记台池泉石林木之胜有偃
  月岭希声诗有山岭依稀偃月形之句山东连洞
  灵诸峰属于蜀山
  蜀山在荆溪县东南三十八里山特峙无附丽原
  名独山宋苏轼爱其风景类蜀为改今名山麓有
  东坡书院
  义山在荆溪县东南六十里东临太湖西抵垂脚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507-0438c.png
   岭有义乡城遗址南入长兴界
   孤山在靖江县东北二十里初峙江中距山百步
   有石碇明成化八年潮沙壅积山与石碇连为平
   陆矣旁有仙人台及洞
   垂脚岭在宜兴县南六十里入长兴忻溪界十道
   志云陟者多重𧿧故名
   杨梅岭一名山花岭在荆溪县君山西昔产蜜杨
   梅齐梁间入贡任昉谓其病民奏罢之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507-0438d.png
   黄埠墩在无锡县运河中流寺塘泾口康熙二十
   八年
圣祖南巡驻跸墩上有佛殿
赐御书兰若二字额
   仙蠡墩在无锡县梁溪之南旧传范蠡曾泊于此
   一名仙女墩
   善卷洞在宜兴县国山东南一名龙岩旧经以为
   周幽王时洞忽自裂异形奇状若飞若堕见者无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507-0439a.png
  不凛然外峭中坦其广可坐千人壁间皆镵佛像
  有石笋高丈馀谓之玉柱洞有三曰乾洞石室也
  又大小水洞泉深不可测三洞相承如重楼宋熙
  宁间有僧求洞之深行三十里许见石碓石床甚
  异未竟而返(附/)明都穆三洞纪游(义兴山水甲于/东南而善卷乾)
  (洞及大小水洞尤号胜绝岁癸亥夏四月乙卯予/始至宜兴欲为三洞之游丙辰遂与客泛舟西南)
  (行四十里午食抵玉带桥舍舟北折渡石桥长松/夹道其大有合抱者二里达善权寺寺在国山东)
  (南齐建元中建盖祝英台之故宅也门有榜曰龙/岩福地行松间数百步泉上有亭翼然曰涌金小)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507-0439b.png
  (憩久之复行上圆通阁左祀唐李司空蠙宋李忠/定纲李学士曾伯及我朝周文襄忱四公皆有惠)
  (于寺而司空则义兴人也阁之下多唐宋碑刻不/暇悉读后稍右古柏仆地如苍虬欲走不可控豢)
  (自是登释迦佛殿其规制与今绝异山之僧方策/近于柱础下见刻字云创于大中十年七月盖自)
  (唐迄今几七百年山路邃僻不罹兵燹其岿然独/存宜也相传昔创殿时雷震其处柱有字者凡三)
  (一曰诗米汉一曰谢钧记一曰诗米汉谢钧之记/字皆倒书大可径尺非篆非隶深入木理或谓三)
  (者皆雷神之名不可晓也正统间周文襄来游见/之戏命削谢钧记三字随削而字随入文襄异之)
  (乃止今柱上削处犹洼乡民恒摹榻以去云佩之/可以愈痞入三生堂观李曾伯书扁右偏石壁刻)
  (碧解庵三大字即祝英台读书处而李司空亦藏/修于是寺之后乱石离立泉交流其间数十步至)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507-0439c.png
  (小水洞上飞岩突出巉峻可二十仞而大石翼其/左右其中有窦形类偃月深莫可测水由是出客)
  (投以瓦石辄□然鸣李司空碑谓微时亲见白龙/腾出洞中盖龙穴云水出洞潜行石下百步乃见)
  (其一南注经寺中钟楼一东注至于寺门一自涌/金南下与东流汇至玉带桥入于溪乡之人资以)
  (灌田甚利暮宿策房丁巳寺后东北上山里许经/九斗坛昔梁武帝尝于此祷雨五代时为道士所)
  (据僧争之至闻于朝遂复为其有西北循石磴而/下至乾洞石崖有刻字曰仙李岩下小洞如瓮觇)
  (之无所见洞左峭壁百丈一古木叶类榆朴根缘/壁下垂附石而出复产枝叶人不知其根也洞门)
  (巨石中峙其通明处可容千人上流乳凝结诡状/不一其下石纷错交互青绿眩目顾接不暇左一)
  (石类象特巨背复有石类佛趺坐两目可辨右巨/石与左石相向类狮子张颐若肆齧者行百步即)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507-0439d.png
  (深黑童子秉炬前导约数十步有石柱崇几二寻/大六围光洁如玉唐张承吉诗所谓玉柱閟灵根)
  (是也稍前有盐堆米堆及仙人丹灶盐堆米堆者/皆以石色晶莹取其形似恐炬灭不可久留出乾)
  (洞北下五十步草木蒙翳闻泉声怒如轰雷众皆/胆掉股慄几不能措足又西南下八十步至大水)
  (洞上即所谓乾洞仰视之如石楼然其前涌泉奔/赴石上溅沫如银注入洞中流出小水洞一石卧)
  (当泉冲洞穹然高敞口石立如臬颇类乾洞上有/悬石欲堕观者竦惧而石之白而方者高下井井)
  (俨如经画曰仙人田潴水尺许冬夏不枯客争取/以润目仙人田左下有池圆径一丈其北壁石如)
  (渴兽欲饮于池策云自此而入可闻寺中鸡犬声/而石滑湍急足不能进午刻饭方丈明日遂归予)
  (性好游尝读山经地志所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虽不能遍历然往往见不逮閒如三洞者怪)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507-0440a.png
  (奇伟丽乃平生之所未见而不列于洞天福地予/因是又有以感士君子之修德树功或不幸而灭)
  (没无闻不得显暴后世如三洞者夫岂少哉虽然/蒐奇览胜以足予之平生则斯游之幸亦已多矣)
  (故叙而/记之)
  张公洞在宜兴县东南五十五里相传以为风雷
  所开高六十仞周五里三面皆飞崖绝壁惟穴其
  北向游者秉炬而入历百磴至烧香台仰视天光
  自窍中下属大石纵横离立不可名状皆作碧绿
  色有仙人房玄武石芝田丹灶锦屏瑶草诸异行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507-0440b.png
  三里许南有小洞可径以出道书在天下福地之
  数风土记云张道陵尝修道于此故名其侧有会
  仙岩峭石壁立数仞宋绍圣间有见二仙倚石者
  因名岩下有泉寒冽渊澄极旱不竭明代有人于
  此阙地得石刻玉泉二字题始知为古泉也(附/)
  都穆游张公洞记(戊午从潘氏早食欲为张公之/游舟遂经东溪风逆甚四十里)
  (至湖汊镇微雨予兴不可遏乘肩舆冒雨东南行/群山在目苍翠可挹五里避雨天申宫旧名洞灵)
  (观尝有后唐明宗题标及宋韩熙载撰碑今皆不/存而殿宇亦已倾圮所存惟三星石门而已须臾)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507-0440c.png
  (雨霁道士随予南行至盂山舍舆而登路多草莽/约半里抵张公洞询道士洞之得名云唐仙人张)
  (果老得道之所予尝览周处风土记为汉张道陵/修仙于此而郭景纯亦称阳羡有张公洞则知名)
  (洞始于道陵不以果也洞面西北其周五里唇有/石相距丈许上一石横亘宛若门阙俯身从石级)
  (南下数十步上皆飞岩峭壁嵌空邃深骇人心目/莫敢端视予足弱附石小憩盘旋而下又数百步)
  (洞益空豁石壁三面俨如堂宇其通明处方可四/丈谓之天窗杂树蒙翳天光下垂传为赤乌中震)
  (霆所霹上石乳万株异形诡状不可摹绘时有泉/下滴人默承之出洞衣洁如故稍有言其滴处遂)
  (痕归必浣涤亦甚异也中一台崇三丈面可坐百/人宋县令赵伯淳筑以息游者坐饮久之俯瞰冥)
  (窅足不能措命童子秉炬前后扶携而下台南石/刻张公福地四字道书谓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507-0440d.png
  (其五十八也台之下怪石纷错欹而倚者锐而出/者郤而后者颠而欲仆者拔而起者横理者端庄)
  (而拱者偃者夷者将断而复续者与石乳皆苍绿/一色傅染不逮又有如笋之植如凤之骞如兽之)
  (怒而走饥而噬盖洞之妙至此咸萃而游者亦多/止是洞西壁斜裂下多乱石其东一穴类洞而小)
  (人不敢入正南壁下其深黑处云可通后洞出洞/半里东折观后洞门石颇隘予疲极不能入又东)
  (南数百步至会仙岩孤峰侧立数仞横里若凿道/士言昔有人见一叟倚石遁形而入因以名岩其)
  (空洞有泉出焉自右而趋潺潺有声极可听一断/碑卧草际乃元延祐四年重修会仙亭记与客共)
  (酌岩下日已迫暮闻/多虎不可久留遂返)
  君阳洞在荆溪县君山之阳因名唐陆希声自称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507-0441a.png
  为君阳遁叟
  大江在府北五十里江阴县北一里而靖江之东
  南也西自丹阳入界经府治北东抵江阴东北与
  通泰州相对行郡境百八十馀里汉志所谓毗陵
  东北入海为北江是也
  得胜新河在府西十八里旧名烈塘河宋绍熙间
  浚治置闸明重浚改今名又府西北有白龙河东
  通澡子港有剩银河北流入江皆与得胜新河合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507-0441b.png
  孟渎河在府西三十里奔牛镇唐刺史孟简因故
  渠开此渎因名宋至明屡加疏治久复患淤
国朝康熙二十年江抚慕天颜奏请重浚建闸复故道
  焉
  鸣凤河一名直渎在府西三十里奔牛镇东北接
  运河南通白鹤溪
  运河在府南自望亭入无锡界流经郡治西北抵
  奔牛镇达于孟河行百七十馀里吴夫差所凿隋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507-0441c.png
  大业中自京口穿河至馀杭拟通龙舟此其故道
  也自唐武德后累浚为江南之水驿云
  西蠡河在府南一名浦阳溪北枕运河南经陈渡
  桥入滆湖宋单谔水利书为范蠡所开又府西南
  有平原谈村佘泽孟津诸河俱入滆湖
  惠明河在府城内西南受荆溪自西水门入经郡
  治前稍东出灵雉桥与后河合流入运河(以上武/)
  (进县/)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507-0441d.png
  网头河在府西青山门外延袤六十五里入无锡
  江阴界其攴流有四皆入于江一自通江桥东北
  流为澡子港一自杨头郑陆桥东流为利港一自
  后塘桥东北流为申港一自三山石堰东北流为
  新沟又府东丁堰河自运河北行来会府东北黄
  汀河东入江阴西与网头河合
  顺龙河在府南三十里东通采菱港西接西蠡河
  志谓旧通荆溪自东坝既筑而其流遂微乂府南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507-0442a.png
  有永安永兴二河俱合于此
  薛堰河在府南七十里自周桥分流经唐桥折而
  南所称薛堰通津也稍南为白马泾河上渡至下
  浦港入湖又县东南有太平河华渡河黄堰河俱
  与此合流
  水䃮河在府东四十里东南接运河北过无锡入
  江阴界
  后河在府城内一名市河宋史云庆历中郡守李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507-0442b.png
  馀庆始穿龙塘河经大市引惠明河东注出里虹
  桥与运河合(以上阳湖县/)
  双河在无锡县北五里一西北通河浒钱桥贯直
  湖港入武进界一东南与梁溪合流其支流又分
  为南北二䢴沟而皆合于南阳湖
  五泻河在无锡县北十四里南接运河出上湖大
  陂北经府治暨江阴界又北至申港入江潮汐所
  至可胜二百石舟宋元祐间治芙蓉湖为田置闸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507-0442c.png
  于此今则架桥其上名曰高桥
  潭塘河在无锡县东三十五里自鸭城河旁注而
  北贯兴塘港与新河接新河南宋时所开北通大
  江今塞
  直河在金匮县又名弦河以其侧有弓河箭河而
  名也昔未有城时粮运由此故亦名运河
  长河在江阴县一名东河自新河分流而西截蔡
  港清溪等口入由里泾西接黄田港入于江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507-0442d.png
  长寿河在江阴县东南四十里南接黄塘河北通
  长河
  东新河在江阴县东南八十里由无锡界经长河
  而合于谷渎港入江又有南新河自西阳至习礼
  桥与东新河合
  九里河在江阴县南二里南抵蔡泾闸北接黄田
  港以江潮东西经此合趋邪泾捲涌沙土壅积两
  间随浚随淤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507-0443a.png
  漕港河在江阴县西南三十五里自无锡界四河
  分流西行折而北出山塘河西口趋石堰以达于
  申港入江乃无锡武进江阴三县之分界河也
  崇沟河在江阴县西十里自三山石堰而东径秦
  望山合夏港入江
  横河在江阴县城东宋天禧中知军崔立开以通
  漕凡六十馀里
  南转河即江阴县城濠自朝宗门循城西流转而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507-0443b.png
  北至澄江门接黄田港入于江商漕诸船出江者
  皆由此
  学前河在江阴县始凿于宋之元丰二年岁久湮
  塞明正德初邑令刘弦浚其遗迹复引江潮入泮
  通泽河在宜兴县东二十里明嘉靖间邑令冯惟
  讷以东溪风波险恶浚此西接荆溪东连太湖
  便民河在宜兴县西南二里西通洴浰渰东入荆
  溪相传汉袁玘所凿以避西溪之险民甚便之因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507-0443c.png
  名明成化中邑令袁道重浚名后袁河谓袁玘不
  得专美于前也
  东蠡河在荆溪县东十五里北接馀皮渰东南入
  于太湖宋咸平中浚
  滆湖一名西滆又名沙子湖在府西南三十五里
  半属宜兴东连太湖西通芜浦港郭璞赋所谓具
  区洮滆是也
  宋建湖在府东南三十里旧志云宋高宗时所治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507-0443d.png
  故名又府东南有青城河自采菱港分流入于此
  (以上武进县/)
  太湖在府东南暨宜兴无锡二县俱控太湖其东
  为长兴南为苏州
  阳湖以近阳山得名在府东五十里界无锡县湖
  之东北为北阳湖西南为南阳湖今多淤为田
  芙蓉湖在府东五十五里界于苏常之间一名上
  湖一名射贵湖一名无锡湖越绝书称其大万五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507-0444a.png
  千三百顷自宋以后居民屡增堤堰塞而为田寰
  宇记云其流东南为五泻水(以上阳湖县/)
  濠湖一名鹅湖俗名鹅肫荡在无锡县南六十里
  与常熟分界
  漕湖一名蠡湖在无锡县东南五十里与长洲分
  界唐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简开泰伯渎并导蠡
  湖故亦名孟湖
  五部湖在无锡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十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507-0444b.png
  里其源浊而流清溉田百馀顷今湮
  洮湖在宜兴县西北九十里一名长塘湖周回百
  有馀里上受溧阳金坛之水下通太湖松江入于
  海风土记云阳羡西北有洮湖宋庾业为义兴太
  守西讨孔顗至长塘湖即此
  白鹤溪在府西南二十里北通运河南入滆湖西
  接丹阳界
  梁溪一名梁清溪在无锡县西门外源出惠山南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507-0444c.png
  入太湖北合于运河梁大同中浚故名
  长广溪在无锡县南十八里北自石塘通五里湖
  东合蠡口河南经下泽桥出吴塘门而入太湖吴
  地记云陈勋所导
  东溪一名东九在荆溪县东西南诸山水东入太
  湖者并汇于此
  东泻溪在荆溪县东南三十六里陆希声颐山录
  谓山前百馀步众流合而东故名旧称两岸多藤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507-0444d.png
  花春时照映水中青绿可爱故亦名罨画溪一名
  五云溪
  荆溪在荆溪县南以近荆南山得名上通芜湖下
  注震泽汉书谓中江出芜湖西南东至阳羡入海
  即此溪也周处斩蛟在此自明中叶以后水口阻
  隘其流日以淤涩昔唐杜牧尝作水榭于是溪之
  上宋苏轼又欲买田种橘其间盖山水致为佳胜
  (附/)明李东阳荆溪赋(有溪来自西南兮势奔腾而/蜿蜒界甸服以为中江兮称)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507-0445a.png
  (义兴之名川上源出于芜湖兮下通流于震泽乃/云雨之是兴兮亦蛟龙之攸宅历松江以入海兮)
  (渺不知其所极棹兰舟而遐骛兮与群山而逶迤/画屏烂其前陈兮锦帐纷其后随楼阁倒景其空)
  (青兮沙石分明而陆离彼鱼与鸟其何心兮亦水/泳而云飞惟夫君子好修兮禀坤舆之清淑钟世)
  (泽于名门兮荫嘉林于乔木泓一鉴以为池兮结/重茅以为屋朝揽秀于山颠兮暮搴芳乎水曲抱)
  (经济以用世兮出观光于上都蹑瀛海之高踪兮/览长江之壮图叹墨突之不得黔兮念陶园之将)
  (芜列魁象于三台兮寄高情于五湖余养癖于林/泉兮每探奇而索奥考兹地于山经兮恨不高飞)
  (而远到重文靖之盟言兮亦惟斯人之为好慕楚/颂之遗风兮矧蜀山之惟肖孰使溪之名荆兮复)
  (洞庭之是号岂不怀乎三湘兮莽风涛之浩浩更/楚人聚而咻之兮功垂成而不告岁忽忽其屡)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507-0445b.png
  (兮竟罔罔而莫宣时寐往而寤归兮宛兹溪之在/前吾将探石髓于神仙兮寻胜景于桃源伫飞舄)
  (于左乔兮溯归槎于张骞云幢雾节不可以久驻/兮恍若送乎登仙荆溪主人闻而歌曰余之溪兮)
  (故乡余之庄兮此堂抱余瓮兮水傍洴兮练兮中/央进则用兮退有藏修吾道兮相与翱翔招美人)
  (兮不来渺余怀兮天一方余亦从而和曰荆之溪/兮孰使为清荆之山兮孰使为灵人与地而俱佳)
  (兮文与献而俱徵彼信美而非吾土兮怅无/楼之可登感妙思于吴歌兮叹骚辞于楚声)
  西溪一名西九在荆溪县西上受润州广德汇县
  西境诸山涧之水绕郭流经东溪以入太湖
  采菱港在府东南十二里东入于阳湖运河自此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507-0445c.png
  分流而南合龙游徐湖中村诸水世传隋时所凿
  戚墅港在府东三十里南接运河东南入于太湖
  又自水月河通北阳湖
  三山港在府东三十里东北界江阴南接运河西
  北入于申港(以上阳湖县/)
  花渡港在无锡县西北三十五里东接运河西贯
  直湖港入于阳湖
  双牌港在无锡县西北四十五里与武进分界北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507-0445d.png
  接运河南入阳湖
  大渲港小渲港在无锡县西南十六里皆分自梁
  溪西为大渲东为小渲又南行二十里至青祁渰
  始合居人于此植芰荷为游观云
  石头港在江阴县东三十里自三河口导长河而
  南经横河入于江又有雷沟港在县东三十五里
  又东二里曰陈港又东十一里曰蔡港俱南达横
  河入于江宋滨江置戍处明洪武中重浚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507-0446a.png
  谷渎港在江阴县东六十四里源有二一自无锡
  界北经新河一自长河而东会于三河口北入于
  江又支流自东南循顾山入常熟界
  令节港在江阴县东六十五里自谷渎港东北入
  江
  夏港在江阴县西十里南引五泻堰过青阳历□
  镇出蔡泾闸北入于江迤逦七十五里界县境而
  中分为江阴百渎之宗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507-0446b.png
  申港在江阴县西三十里一名申浦旧志云春申
  君所开以导江南流其水东入无锡五泻河西入
  武进戚墅堰合于三山石堰又北流入于江
  利港在江阴县西五十里自武进界鬼泾口东北
  行二十五里入于江明弘治癸丑浚申利桃花三
  港以行溢水嘉靖间复与桃花港同浚
  桃花港在江阴县西六十里合立埭河西北行五
  里入于江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0507-0446c.png
  黄田港在江阴县北三里传为黄歇所开引江水
  以溉田因名旧志以此为运河直扺无锡漕渠
  澜港在靖江县西接城河南通大江
  新港在靖江县东五里曰东新港西二十八里曰
  西新港西十五里曰南新港西北五里曰北新港
  又小新港在西北大新港在西南
  玉女潭在荆溪县张公洞西南三里深广逾百尺
  旧传玉女修炼于此唐权德舆称阳羡佳山水以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0507-0446d.png
  此为首
  金牛潭在荆溪县张公洞后其水渟泓不竭旧传
  有金牛入于此又名伏牛潭南唐韩熙载洞灵观
  碑所谓卧金牛于潭底是也
  白茫潭在荆溪县西四十五里广数百亩受金坛
  溧阳诸水
  龙泉湾在府南七十里四时瀑水飞流虽旱不竭
  蠡渎在无锡县东南其水通太湖由梁墓泾达于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0507-0447a.png
  运河寰宇记云范蠡伐吴所开其支分而为蠡口
  河
  泰伯渎在无锡县东五里西连运河东达蠡湖唐
  刺史孟简尝浚之袤九十里广十有二丈溉田千
  顷其支流为香泾梅花浜延祥等河
  百渎在宜兴县西南七十五里为上渎北六十里
  为下渎旧以荆溪居数郡下流遂于太湖滨疏百
  派以分其势又开横塘袤四十里以贯之濒湖畎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0507-0447b.png
  浍皆通焉单谔水利书云自芜湖溧阳五堰达吴
  江犹人之一身五堰为首荆溪为咽喉百渎为心
  震泽为腹盖谓脉络相贯也今多湮废宋治平中
  楼闶知宜兴所浚者四十二渎明弘治中亦浚三
  十馀渎而已
  解祟泉在江阴县东十八里回入山谷湛洁靓深
  金沙泉在宜兴县凡有三处色皆如金一在小心
  山一在唐贡山一在砺山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0507-0447c.png
  馀皮渰在宜兴县东十八里广十馀里受荆溪湛
  渎之水东入于湖
  洴浰渰在宜兴县西二十七里受溧阳诸流注于
  荆溪入湖
  湖洑渚在荆溪县东南五十里其流北折而东入
  于太湖
  张渚在荆溪县西南七十里发源章山合流于潼
  渚汇于荆溪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0507-0447d.png
  孟泾在宜兴县西北四十里唐刺史孟简所浚以
  避滆湖风浪之险因名
  镇江府
  北固山在府北下临长江回岭斗绝其势险固故
  名又名北顾山因梁武帝改京口城楼曰北顾楼
  得称元和志云北望海口实为壮观宜为顾也晋
  谢安蔡谟镇此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山有寺
  曰甘露西有秋月潭走马涧相传汉昭烈曾走马
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0507-0448a.png
  于此西南有凤凰池天津泉狠石山后有铁柱峰
  一名石帆观音洞在其下又旁有甘露跨鳌二门
  又府治有阳彭山(附/)明汤寅北固山赋(汩长江而/东骛截堆)
  (埼以孤棱负崇构而杰起峙崱屴而□嵚缅张氏/之行役云托植于金陵乃其指天日循回龙纡京)
  (岘而右𠜺称别领于鲛宫跨黄鹤而南沿凌宝盖/而西雄没天津之伏流圻海涵之冲瀜迅风切而)
  (落响旭日起而升红邈飘飖于紫烟蹴磊砢之南/松挺萌台之妮妮沾流泉而洒沫漾飒沓之疏钟)
  (恍四山之镗鞈顾青螭而依依遂凭阶而造闼晒/葐蒀而何象俨白榆之可剟尔乃杖金策侧角巾)
  (侵萧瑟之寒曦纳亭皋之芳春采江蘋而斜渡蹙/潜波而涣鳞经畛畷而踯躅俄陟阻而无硍始凸)
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0507-0448b.png
  (悚而坳惊渐地蜷而缕曲拂乎天之胎禽攀九垓/之仙躅远峄微而迎茜石路欹而衔绿楼台羃而)
  (高骞诸峰迥而起㐲其前则千雄万堞绮列鳞次/伍两云屯翟葆风厉千亩之廛五都之市白地紌)
  (繏珠绯縪璲隐隐輷輷涩譶纠刺大胥之所不能/名隶首之所不能记芝楣绣桷丽厥芸堂䡾䡾乎)
  (其千霄视□□而迷方鸣钟食鼎淇园玉圃杂卉/葳蕤以疏途丛英阿那而分户彫俎鼏勺留宾歌)
  (舞尝琼禾而讵甘进臛蠵而停箸七盘纷而近郁/管纮嘐而遐赴延郛蔽郭朱蕞碧抽荆杞凭原而)
  (隆翠沟塍界路而承流横唐颓之青葱俯丹华之/彫锼其后则多景之楼清晖之阁枝岝峉而交撑)
  (结䂺而如托沵漫轇轕䂄焉神愕曲䃞盘根于/虚空神鹰奋飞而下掠㝪望江之危亭并蛾眉而)
  (依约吴楂楚舶于山之阿前迎后距击汰扬波集/布䭵而櫹操□飍矞于盘涡元冥荡日飂□风多)
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0507-0448c.png
  (亮朱明之不燠宜披裘而婆娑朝暾夕柳旁睨邪/眺绚云霞而作壁插层涛之浩浩㴸烟生而迤飏)
  (混太虚而皛溔西则浩旰歙赩浮玉相望竦重栾/于波底压𣺰𣶞而为堂东则焦岩蓊葺彷佛乎怀)
  (襄嵌雾树于飞涝漭□砀于中央惚兮惘兮恤乎/汤汤□曲江之钜丽控海门之微茫其左则殷殷)
  (绎绎坡陁直下隐弅之丘旷䍚之野崇冈列而嵧/嶷平林㬣而潇洒道安遁迹宋玉诛茅制龙经而)
  (泉沸企曳尾而心遥承密叶以为幄𣙜苍松而崺/为桥沓乎翳荟画为阡陌忽巀嶪而高缘㨛峛)
  (而低迫间硗䂽之田畴□峾沦之大泽藏籦笼而/有人带修峦之重碧嘉树列茑萝延倚云□傍潺)
  (湲锻浮图之峥嵘见圌汝于东轩信恢炱以傥阆/朔句曲以相缠其右则岷岭分派波涛南析川迤)
  (浍隐霜苇风荻哙乎其隅湜乎其室捷猎镺蔓亭/□榭碛济济锵锵飙驰毂击斥阛阓之纷纭肆□)
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0507-0448d.png
  (㺒而相敌归蒜山之晴云停酒罂之劲翮走马之/涧硍乎中开隔四空而閟迹巨灵啄其崔嵬状庨)
  (豁以崆㟅惊䂄睒而徘徊扳葛而惊条挂雨扪壁/而温雾萦苔仰碅碖之若坠頫窋䆛以频猜慄𤟧)
  (𤟧而屏息蹠砊硠而成雷怪石帷舒乍前乍却㟒/嶙嶙峋跻空欲落磓碐碐以敷青叠䂩䂩而献萼)
  (披半角而垂铓倬芙蓉之初削罗众卉而胁生被/茜峭而猗靡参高绿而先霜糁卑红而晚滋其上)
  (则列刹言言郁纡曲布事存天监名仍甘露镂楶/有唼□之鳞碧题有不彫之树栱橑习其斜错枅)
  (栖诡其叉㧎廲廔宿月金轮栖霞丛筱翍其闶栌/枥杌其隈轶厚伽而逊制岂般尔之能裁堂则雷)
  (音护敕实实翼翼弘䌽致而翚飞揭离楼而并饬/亭则镇海临江居山之阳悬旅楹于崛岉敞磊硌)
  (而磅硠其他曲槛燠房填摛丹饰诡形而殊状者/不可殚述出柳溪之游鳗怀北轩之暮笛法序岪)
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0507-0449a.png
  (而增高月潭浟而清洌鎤嵩丘之铿□入江声而/争急栟榈溽暑而扇阴柽椐艳阳而呈绘丹枫悽)
  (其憯恻枞栝簌其晻蔼花馀四时月饶畸睐鳱鴠/则戒夜而鸣鹧鸪则叶庇其背他若六霙萦盈而)
  (溢素螮蝀霍濩而吹带赤松匿景而垂丝纤阿驰/轮而眩采其下则培塿东走落景西明岿层栌于)
  (石壁势纵𡾼而究升面翠藓以启牖接倒树以安/亭幽篁触砌而戛玉菡萏洒露而铺星虚洞积香)
  (而中窈凤池含藻而波澄雨华垂青海岳净名累/以密桧闱以山樱文以翡翠声以和莺援鵁鶄之)
  (孤屿□啄玉于遥汀任公詹父草树为庐乘舟容/裔风水当居腾淼漫以天浮沓浰淢而卑趋设罶)
  (罩施罾罛钩必逮双网必盈䒀潜鳞为之骇徙天/吴为之欷歔估客之船落帆之浦叠浆联篙明灭)
  (洲渚沙鸨漂其奄忽楚岫濛而霞吐蟹堁之田多/黍多稌既腴壤之浫洝况编町于兹浒眠碌碡于)
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0507-0449b.png
  (云根理耰锄于繁楚秩秩斯干讲武之堂制弘敞/以䆗窱映兰薄而襟江吉日维戊干戈戚扬于是)
  (铁杖之伦超距之士并集汹涌鱼服象弭惊帆逸/足照夜騄耳金𨧴饰而濩略桃花缛而千里乃踰)
  (唐陂导坑衡弯青檀而弸彋奋軯磕之惊霆百金/命中贯月穿星□弩具臂釬并搴旗格猛其徒如)
  (林足以詟海若悸百灵耀五兵于设险荣李花而/迄今若夫卫公之柏车盖无存明皇之像遗真已)
  (谖物既往而代非怆靡徵而不尊僧繇探微是留/殊绘吴生擅场妙丽神会践狠石之如羊懮阡眠)
  (于萧艾怅典午之更非感孙刘而一慨九阳届节/有鸣仓庚于以修禊于江斯清于京斯依彯然华)
  (缨载忻载燕鼓瑟吹笙亦有㛹如姣好先施阳文/细腰善步其从如云曳䋪缟之纤袿髾绮纨而夕)
  (熏婉徐步兮裶裶乐莫乐兮青春然则兹山者综/其所宜而程其所用首籍籍于过江永神皋之均)
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0507-0449c.png
  (重徒观其山形而势嵬藟𡵻嵲修竹良材参差櫹/矗足使宁封颐神而不返支遁布金而存朴总二)
  (善以同规陋褦襶之往复至于地非金阙夙标名/胜谢元钓鲈以冥志令则凌云而寄兴米颠托病)
  (以栖閒客儿纷游而窃咏美令轨于曩贤实青丘/而并竞若夫闻风层城峨眉积雪香垆恒霍之奇)
  (女几天台之别虽名羡于山经终险而辽僻未/有耸城阙而迩峙揽曲涯而吐纳果择胜而逍遥)
  (庶兹土/之尤绝)
国朝汤斌阳彭山春望词跋(京口形胜甲东南金焦北/固其名特著故画舫篮舆)
  (日萃其下而未有知所谓阳彭山者是山也虽无/奇峰危巘深涧绝壑之观然登其上而三山云树)
  (环翠如屏长江汹涌风帆隐见与润州城堞楼橹/烟火十万馀家无不近在几席俯仰指顾亦登临)
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0507-0449d.png
  (之胜槩也特其名不见于山经舆志故骚人之游/屐不至即或至焉而文字不足以发之世亦莫得)
  (而传焉则山川之幸不幸岂不以人哉戊申三月/董子文友来自毗陵与何子雍南程子千一偶登)
  (此山乘春骋望各赋诗十章曰阳彭山春望词三/子皆以诗文擅名当世其词虽记一时闻见所及)
  (而江山形胜如指诸掌余闻京口盛时名家巨族/竞选山水靓冶之区治园亭台榭极岁时游览之)
  (娱自海艘告警山川如故风景顿殊三子怀古眷/今感慨系之宜其词之婉丽而凄怆也夫天下幽)
  (岩邃壑徒为樵夫渔子所栖游者多矣此山南望/则米元章之遗墓在焉其西则昭明太子读书处)
  (也风流文章想见其人何后来游者篇什零落乎/此词流传于世吾见寻奇探幽者诧为奇闻异迹)
  (必将载酒登高穷极眺望墨版淋漓侈为游览盛/事四方闻而不得至者与金焦北固同入梦想也)
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0507-0450a.png
  (故余谓仙宫佛窟士女缤纷不可言游游阳/彭山者自三子始书此所以庆此山之遇也)
  石公山在府北九里濒江与焦山对峙下有石槛
  山形如双象一曰象山有象山洞
  蒜山在府西五里元和志云临江壁绝山多泽蒜
  因名或曰算山谓周瑜与诸葛亮议拒曹操之所
  东晋末孙恩浮海至丹徒刘裕大破其众于此山
  本宽广宋元间沦入于江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
  独峙者也(附/)明林魁蒜山考(蒜山在丹徒县西三/里比临江上无峰岭)
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0507-0450b.png
  (山生泽蒜因以为名按晋孙恩浮海奄至丹徒率/众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
  (唐刘展叛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复将/步骑万馀陈于蒜山又徐知诰常游蒜山除地为)
  (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僚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瞻诗蒜山幸有閒田地著)
  (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旧宽广可容万人/宋时犹可居止不知何年沦入于江也)
  银山在府西江口旧名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
  口峻是也元时以与金山对峙易今名今亦名云
  台山山侧为镇屏山下有潮音洞其别阜曰玉山
  金山在府西七里大江中初名浮玉山风涛环绕
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0507-0450c.png
   势若飞动岩洞泉石皆名胜也九域志云唐裴头
   陀于此开山得金因赐今名然梁天监四年僧祐
   高宝志于金山修水陆会则金山之名当在唐前
   又名伏牛山宋真宗梦游其山又改名龙游山旋
   复故名其顶有金鳌妙高等峰浮图冠其上有泉
   名中泠陆羽以为天下第一山之东有日照岩一
   曰朝阳洞东麓有善才石一曰鹘峰西有石排山
   隐出水面若𥱼筏然相传郭璞墓在焉自康熙二
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0507-0450d.png
   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建有
 行宫屡经驻跸先后
赐御书匾额天王殿曰敕建江天寺大雄宝殿曰动静万
 古
 行宫曰江山壮观曰吐纳万象留云亭曰江天一览畅
 遂楼曰澄怀日新佛印山居曰水天清映龙洞曰松风
 石
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0507-0451a.png
御书楼曰浮翠楼大悲殿曰禅栖朝阳洞曰云峰禅堂曰
 祗树
御制恭侍
皇太后驾临金山记(恭纪首卷/)
   五州山在府西三十里晋永嘉后幽冀青并兖五
   州之人流寓京口故颜延之车驾幸京口诗云望
   幸倾五州疑山名缘起于此梁武帝曾幸焉辇道
   尚存山有泉其流所汇曰夕溪又府西四十里有
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0507-0451b.png
   香山铁炉山五十里有曹山明成祖尝驻跸其下
   黄鹤山在府西南三里一名黄鹄山宋武帝微时
   游息于此有黄鹤飞舞其上因名宋戴颙隐黄鹤
   山文帝每欲见之曰吾东巡当宴戴公山下故又
   名戴公山
   磨笄山在黄鹤山东南宋戴颙女于此磨笄誓不
   适人因名
   菊花山在磨笄山南其对峙者为天福山
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0507-0451c.png
  长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上有灵泉其流与练湖
  通溉田甚多南有塔山
  高骊山在府西南五十里亦名句骊山相近为覆
  船山旧志以为即酒婴山之异名
  招隐山在府南七里本名兽窟山宋处士戴颙隐
  焉故名寰宇记云梁昭明太子读书于此石案犹
  存下有真珠泉虎跑泉鹿跑泉又有昭明所开古
  井及玉蕊亭唐李德裕玉蕊花诗刻石今存西有
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0507-0451d.png
  岘山与招隐联势俗称大岘小岘又相近凰凰山
  回龙山夹山福田山
  白兔山在府东南十五里旧志云宋刁约葬此有
  白兔跃出因名相近为唐山
  马迹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道书第四十九福地
  也山有青童君马迹故名又有葛稚川炼丹井有
  黄龙青龙二洞
  花山在府东三里一名东山皇甫冉诗云北固多
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0507-0452a.png
   陈迹东山复胜游即此又府东三十里有雩山大
   渎山六十三里有华山旧志云即乐府所谓华山
   畿者
   京岘山在府东五里京口京镇皆因以名一名丹
   徒岘或称荆岘
 国朝顺治十六年大败海寇于此北有汝山相近者釜
   鼎山鼎石山
   焦山在府东北九里大江中旧传以东汉焦光隐
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0507-0452b.png
   此得名寰宇记通典亦谓之谯山亦曰浮玉山与
   金山对峙相去十五里上有焦仙岭三诏洞以焦
   光三诏不起也又有狮子海云观音罗汉栈道等
   岩青玉坞碧桃湾山之馀支东出并立于波间者
   曰海门山康熙中
圣祖南巡临幸山中
赐御书匾额山门曰定慧禅寺大雄宝殿曰香林曰法云
 慧日
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0507-0452c.png
御制焦山诗三首(恭纪首卷/)
   圌山在府东北六十里滨大江江流自东而西而
   北转屈之间层峰峭壁俯瞰湍波京口之咽喉也
   山有上下二箭洞下有东霞寺宋史张世杰与元
   兵战于江中不利退奔圌山即此
   日精山在府学内上有日观遗址
   月华山在府治西南一名万岁山晋刺史王恭建
   万岁楼于上至唐犹存宋初称为月台今遗址在
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0507-0452d.png
   焉下有秦潭宋为放生池
   寿邱山在府治西南宋武帝故宅所在即位后筑
   丹徒宫南麓有龙华寺即其地今建丹徒县学
 国朝改名圣像山
   观音山在丹阳县东北三里一名惠山中有玉乳
   泉为中泠之亚其后为甘草山
   经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里昔有异僧讲经于此
   故名一名金牛山舆地志谓汉时金牛出山之东
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0507-0453a.png
  驰至曲阿上有金牛洞洞口仅容一人其中甚广
  下有泉甚清冽
  绣毬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六里三山相连如绣
  毬上有白鹤泉
  陈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下有玉龙泉又水渐
  山黄连山皆在县东北
  沈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南唐沈彬所居今广
  教寺其遗址也旁有石壁高千仞若翠屏然(阙/)
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0507-0453b.png
  赭山丹井又县东北有鸡笼山
  九灵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下有桃花涧有仁
  静观唐魏法师尝居此
  金鸡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下有显忠庙
  嘉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志云境中诸山
  嘉山最高其上出云土人以为雨候中有龙湫久
  旱不涸又凤山又严山一名白云山皆在县东北
  随驾山在丹阳县东北五十里经山之西或谓秦
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0507-0453c.png
  皇所游也
  白鹤山在丹阳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
  论山在丹阳县东南道家三十八福地谓神仙所
  都也
  彭山在丹阳县东三十五里下有龙池灵异
  茅山在金坛县西六十五里汉三茅君得道之所
  道书云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
  丈此县所由名也其东及南属金坛西及北属句
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0507-0453d.png
  容自大茅一峰东来蜿蜒而下势如龙尾故有龙
  尾山陶隐居云大茅以南韭山竹山吴山方山自
  此叠嶂遥接于吴兴天目诸山矣馀详见江宁府
  顾龙山在金坛县南五里前望白龙荡故名一名
  乌龙山俗称土山明太祖东征尝驻跸焉
  大坏山小坏山二山在金坛县南三十里长荡湖
  中屹然孤秀望之若浮又曰大小浮山亦曰大小
  巫是山界于宜兴溧阳
卷十三 第 46a 页 WYG0507-0454a.png
  云泉山在溧阳县东南三十五里山上有泉云气
  出焉下有云泉寺唐贞观旧迹也
  铁山在溧阳县东南五十里唐书地理志云溧阳
  有铁即此今有坑冶遗址又东南八里有铜官山
  唐书云溧阳产铜是也今无之又县西南七十里
  有铁冶山一名铁岘相传前代铸铁处
  三鹤山在溧阳县东南六十里旧经云有潘氏兄
  弟得道于此化鹤飞去一名仙山又有结都山亦
卷十三 第 46b 页 WYG0507-0454b.png
  在县东南产石煤
  锡华山在溧阳县南四十五里一名小华山形势
  雄伟有流泉草树之胜又天井山在县南六十五
  里中空如井
  五松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旧名松山李白改今
  名
  石屋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有铸剑坑图经云吴
  王使欧冶子铸剑于此山其遗迹也
卷十三 第 47a 页 WYG0507-0454c.png
  石门山在溧阳县西南二十里两山相峙如门
  桂林山在溧阳县西南三十里宋汪藻挹秀堂记
  云南则翠巘晴岚与人应接者桂林诸山也
  荆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山南有二峰怪石峻
  削名曰东西二柱又有泉可资灌溉
  盘白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晋仙人李盘白飞
  升于此一名高邃山山有高邃洞其深叵测唐开
  元间建会仙亭宋大中祥符初敕改为太虚观
卷十三 第 47b 页 WYG0507-0454d.png
  三王山在溧阳县西南五十里一曰三首山
  伍牙山在溧阳县西南六十里舆地广记云伍子
  胥伐楚还吴经此山故名建康志云子胥齿美避
  楚虑人识以石击牙神护之不毁故名亦名护牙
  山
  茭山在溧阳县西六里有龙潭可祷东畔石壁临
  溪奇秀映发宋丞相赵南仲父子与宾从宴游于
  此题石犹存
卷十三 第 48a 页 WYG0507-0455a.png
  岩山在溧阳县西十里北连姥山又平陵山在县
  西三十五里西有平陵城
  大石山在溧阳县西十四里旧志云上有石刻龙
  洞二字淳祐间汴人赵昕书下有龙池虽旱不涸
  黄山在溧阳县西四十三里旧志云黄鹤仙人得
  道于此因名又九龙凤凰等山俱在县西
  曹山在溧阳县西北八十里濑水发源于此山有
  圣姥祠相传圣姥曹姓故一名曹姥山相接有分
卷十三 第 48b 页 WYG0507-0455b.png
  界山县与溧水分界处
  雷山在溧阳县北三十七里岩石隐秀泉流澄洁
  俗传雷公铸剑于此一名雷公山
  瓦屋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山形连亘两岸隆起
  如屋李白游白湖亭望此山有诗又县北七十里
  有黄金山雨后土色如金二山皆界于句容
  了髻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东与仙几山连两峰
  耸秀如髻
卷十三 第 49a 页 WYG0507-0455c.png
  山在溧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界于宜
  兴集韵云音殴溧阳山也县志作岊误
  白龙冈在府治兽窟回龙两山间又有白龙洞一
  名莲花洞为南山佳境
  夹冈有二在丹徒县南者曰小夹冈在丹阳县北
  者曰大夹冈皆漕河所经也
  金牛岭在溧阳县南七十里在四山中长亘十有
  馀里与广德界
卷十三 第 49b 页 WYG0507-0455d.png
  大江在府治西北六里即扬子江也一名京江东
  注大海北距扬州郡城临其南岸金焦障其中流
  魏文帝将南征见波涛汹涌叹曰此天所以限南
  北也
  海鲜河在府治西北宋嘉定间郡守史弥坚请于
  朝开此以泊防江之舟西北通京江东南接漕渠
  复重浚归水澳以辅漕渠时蓄泄
  漕河自江口至南门九里又南至丹阳九十里水
卷十三 第 50a 页 WYG0507-0456a.png
  道经大小夹冈上下有京口吕城二闸旧志谓始
  秦凿曲阿其后隋大业中穿而广之拟通龙舟即
  丹徒漕渠也详见河渠志
  珥渎河在丹阳县南七里自漕渠经珥村镇达于
  金坛俗称七里河
  胥溪河在溧阳县西八十里春秋吴伍员开运道
  于此故名其后五代杨吴作五堰详见河渠志
  新丰湖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新丰塘元和志
卷十三 第 50b 页 WYG0507-0456b.png
  云晋大兴四年晋陵内史张闿所立始其地少陂
  渠田多芜秽此湖创而成灌溉之利
  练湖在丹阳县北即古曲阿后湖湖所名练记云
  由孔子登泰山观吴门若匹练然而谢宣城亦称
  澄江静如练以水容目之耳周四十里纳丹徒长
  山高骊诸山之水凡七十一流汇而为湖唐时居
  民筑堤湖中为田遂分上下二湖后上湖久废
国朝康熙中民渐占下湖为田奉
卷十三 第 51a 页 WYG0507-0456c.png
旨仍留蓄水遂复为湖今湖心筑墩建
圣恩亭立石曰万世永赖之碑
   高湖在金坛县西北十里周百馀顷北受五十渎
   南流十二里入大溪
   思湖在金坛县南六里一名白龙荡旧常宽衍蓄
   水近以居民筑埂擅菱藕之利稍失其旧矣
   长荡湖在金坛县南三十里即洮湖也与宜兴溧
   阳界详见常州府
卷十三 第 51b 页 WYG0507-0456d.png
   梁城湖在溧阳县西六十里俗名三塔渰周四十
   里
   千里湖在溧阳县东南十五里一名千里渰陆机
   云千里莼羹未下盐䜴即此今已淤矣
   蜃溪在府西北汇四十八汊之水而为练湖馀流
   入金坛境宋人避孝宗嫌名改为辰溪
   梦溪在府治朱方门外宋沈括尝梦至其地后谪
   居于此因名
卷十三 第 52a 页 WYG0507-0457a.png
  白鹤溪在丹阳县东南金坛县北上承金陵句曲
  之水东流入常州一名荆溪
  大溪在金坛县西二里东南流入长荡湖王樵云
  今县西有青蒲河通昆崙河入长荡湖即故大溪
  也
  直溪在金坛县西三十五里受茅山丁角诸水东
  南通大溪入长荡湖俗名直里河又县西南三十
  里有唐王溪亦受茅山水流入大溪其侧有唐王
卷十三 第 52b 页 WYG0507-0457b.png
  村故名
  濑溪在溧阳县西北三十六里一名濑阳渰上接
  三塔诸渰水东入太湖
  白云溪在溧阳县东南十里一名白云泾县境之
  水汇流于此清澈可鉴东流入荆溪又县南二十
  里有高友溪源出广德诸山经黄墟荡合于白云
  溪又县南六十里有金陵溪亦发源广德至新桥
  入河流亦会于荆溪
卷十三 第 53a 页 WYG0507-0457c.png
  京口港在府西北江口
  丁卯港在府南三里上有丁卯桥运道所经也唐
  许浑居此
  丹徒港在府东南十五里南抵漕河有坝北入于
  江
  安港在府东北八十里通大江
  甘露港在府治北固山下通大江宋转般仓在此
  史弥坚尝浚之今淤又新港在京口甘露二港间
卷十三 第 53b 页 WYG0507-0457d.png
  明弘治中浚
  萧港在丹阳县东二十七里
  包港在丹阳县东七十里北通大江南连嘉山
  燕子港在金坛县东四十里旧志云通长荡湖者
  旧有八十馀港𨽻金坛者十二此其一也
  溧水一名濑水在溧阳县西北四十里即永阳江
  也汉志注云溧水出南湖旧县在水北故曰溧阳
  水利考云永阳江亦曰颍阳江古名中江今谓之
卷十三 第 54a 页 WYG0507-0458a.png
  九阳江
  润浦亦曰东浦在府东一里隋置润州以此浦名
  简渎在丹阳县南五里一名香草河南接延陵镇
  诸水东北达漕河唐置简州以此渎得名
  丁义渎在丹阳县南三十里自白鹤溪分流溉田
  泾渎在溧阳县北三十里金坛溧阳之水会于此
  入洮湖
  百丈沟在溧阳县南五里一名百步沟源出燕山
卷十三 第 54b 页 WYG0507-0458b.png
  东流入白云溪设坝储水以资灌溉
  天津泉在金山甘露寺西南始寺取水山下明永
  乐中忽得美泉因以太祖甘露生泉天降津之句
  名之
  双井在丹阳县东南二里其泉最古相去数尺南
  者色赤北者色黄
  沸井在丹阳县南四十四里井有四二清二浊昼
  夜腾涌不绝
卷十三 第 55a 页 WYG0507-0458c.png
  缲车泾在溧阳县南十里西接黄墟荡东北属于
  白云溪明成化中重浚
  古县渰在溧阳县南十五里晋永世县故址与千
  里渰相连亦产美莼
  淮安府
  钵池山在府治西北十五里府志云相传王子乔
  炼丹于此冈阜盘旋以形似名
  老子山在清河县东南百里旧志云世传老子炼
卷十三 第 55b 页 WYG0507-0458d.png
  丹于此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
  如削
  霍山在老子山南跨盱眙清河之间
  铁柱冈在盐城县北二里海岸上世传秦皇系马
  柱也或云蛟龙畏铁作此镇之
  沙冈在盐城县西北县境无山惟有沙冈一带南
  抵冈门镇北距海延迤起伏五六十里
  九里冈在桃源县西北四十里
卷十三 第 56a 页 WYG0507-0459a.png
  白鹤墩在清河县西北八十里相传有仙人控鹤
  之事
  三台墩在清河县县治踞其中左右辅以二墩
  竹墩在安东县东北四十里
  凤凰墩在安东县北十五里中涟河西相传昔有
  凤凰集此
  燕麦墩在安东县北三十里
  金牛洞在府西北十里周显德四年世宗亲征南
卷十三 第 56b 页 WYG0507-0459b.png
  唐尝宿兵于此
  大海在府东二百里为大海口是淮河入海处府
  治与盐城县皆东滨于海盐城自海浦出洋东北
  五十里乃元人海运故道也
  涧河在府东南五十里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
  舟楫
  永济河一名新河在府南十里明万历中开以通
  漕
卷十三 第 57a 页 WYG0507-0459c.png
  泾河在府南五十里西通运河
  淮河在府西南五里自泗州龟山东流汇为洪泽
  又东至清口黄河自北来会东北入于海
  黄河在府西北自邳州入桃源界至清河县合于
  淮东北抵安东县云梯关入海
  运河南自宝应界抵郡城西北又西达于淮为吴
  䢴沟隋山阳渎遗迹明平江伯陈瑄之所导也
  草湾河在府西北二十里淮河北岸南对清江浦
卷十三 第 57b 页 WYG0507-0459d.png
  初黄淮水大常至逼城明万历初兵备副使舒应
  龙开此河以杀其势而安东复有直射之患
  官河在盐城县西南四十里源于大踪湖北为盐
  河东入东塘其下流入射阳湖
  封子河在盐城县西十八里冈门镇西白马鞍湖
  运盐二河流入景泰中太守丘陵疏其湮塞
  芦沟河在盐城县西北六十里县西有东西二塘
  俱源于大踪湖流为是河北入于射阳
卷十三 第 58a 页 WYG0507-0460a.png
  汊河在盐城县北门外自通泰北经盐河东塘入
  于射阳
  泗河亦名清河在清河县治西自山东泗水县由
  徐邳经桃源县至清河县西北分为大小清河大
  清河由县东北小清河由县东南俱入于淮弘治
  初黄河入小清河其水遂浊至今犹名清口
  涟河在安东县北三里有东西中三涟河阔皆数
  十丈源自西北大湖东南入淮
卷十三 第 58b 页 WYG0507-0460b.png
  官河在安东县北三十里源自西涟来南通中涟
  东流散入遏蛮等河入淮北通海州诸盐场舟楫
  便之
  支家河在安东县西十五里南通山阳新沟及孙
  村浦入淮又县西有大防河入于此
  崇河在桃源县北四十里相传晋石崇尝立仓于
  此其源西接宿迁刘老涧东入安东涟河
  白洋河在桃源县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达黄河
卷十三 第 59a 页 WYG0507-0460c.png
  镇西界宿迁
  白马湖在府治西南
  管家湖在府城西望云门外又谓西湖嘉定志云
  即仁济桥之北湖是也
  洪泽湖在府西界山阳清河桃源盱眙四县本名
  洪泽当淮水下流左右有数十湖汇而为一土人
  统名曰洪泽湖泗州城陷于其中其东南为淮扬
  两郡高堰之设所以障此水也
卷十三 第 59b 页 WYG0507-0460d.png
  射阳湖在阜宁县城北汉书云广陵王有过其相
  胜之奏夺其射阳陂即此湖也周三百里宝应山
  阳盐城三邑界之其下流由庙湾新丰市入海
  大踪湖在盐城县西南百里南北径三十里东南
  广十五里与兴化界
  马鞍湖在盐城县西三十里北入侍其汊以达射
  阳
  富陵湖在清河县南有沟通淮淮涨辄与湖合泽
卷十三 第 60a 页 WYG0507-0461a.png
  广鱼繁岁委官量船纳料以备鱼油翎鳔之税又
  县南九十里有北萍湖与淮水通流又县东北有
  四铺湖周十五里入淮有五昌湖周十里入汤家
  涧又县西北有三角湖县境湖泽相连大小以数
  十计其下流皆达于河淮
  硕项湖在安东县西北百二十里世传秦时所陷
  一名大湖广袤数十里界海州沭阳安东东南达
  于淮
卷十三 第 60b 页 WYG0507-0461b.png
  仓基湖在桃源县南七里东流会丁家沟达河入
  淮
  大庄湖在桃源县东南三十五里黄河馀流所汇
  也通丁家沟入淮
  赤鲤湖在桃源县北七十里通涟水入于河
  黄浦在府南六十里东南至故晋口入射阳湖西
  达三角村入双沟
  清江浦在府西北三十里旧为沙河土名乌沙河
卷十三 第 61a 页 WYG0507-0461c.png
  古运道自郡城东北入淮旧志云宋转运使乔维
  岳开此直达清口明永乐初陈瑄重浚置闸更名
  清江浦千轴丛集居民夹岸为水陆之孔道
  建义港在府东北八十里东南流合通济沟入射
  阳湖北入于淮
  芦浦港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东南入射阳湖西入
  淮
  推虾港在阜宁县东九十里
卷十三 第 61b 页 WYG0507-0461d.png
  当尖港在阜宁县西六十里
  双洋港在阜宁县北百二十里
  建港在盐城县西北七十里自大踪湖北经马长
  汀过射阳湖入海
  棠梨泾在府治淮阴废县东九十五里唐长庆初
  开
  高良涧在府西南九十里其水本入于淮明万历
  中置闸泄淮水东注宝应诸湖
卷十三 第 62a 页 WYG0507-0462a.png
  三洲在府治山阳湾对岸有上洲中洲下洲或云
  诗所谓淮有三洲是也
  通济沟在府东北六十里东经马逻港入射阳湖
  西自横沟入淮
  杨家涧沟在清河县北四十里达于淮本河也元
  末用兵于高邮开以济运今湮为沟
  泗沟在清河县东八里或作泗口晋时其地为重
  镇
卷十三 第 62b 页 WYG0507-0462b.png
  三里沟在清河县东南三里入淮置闸通运
  响水沟在安东县西一里北接支家河引沭水大
  湖中涟南流入淮水流有声因名
  甘泉井在府治丰登桥侧水与淮湖为消长
  真君井在桃源县城南水味甘美旱亦不竭俗传
  刘真君所凿
 
 江南通志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