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507-03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十一
   舆地志
    山川(一/) (江宁一府/)
   自昆崙南干以江为限其分而趋北之攴自浙之
   仙霞岭北为黄山为九华并江而东为钟山中干
   以河为限其岐分中支自河南之桐柏山东南为
   大蜀小蜀为天柱而诸山在江南北者又从分支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507-0379b.png
   缕析翔伏蜿蟺大抵复嶂抱流双渠环阜而人文
   物产之兴此其脉络也归有光论区宇混一修书
   宜仿禹贡周官序山川必先其原委此又以山川
   之原委明然后备禦疏浚可得而详也若夫海涌
   地肺之峰笠泽通波之水我
 朝德教光华倍增灵秀
圣祖仁皇帝翠华临幸
天章神翰藻采辉贲山川奠宁万世长新矣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507-0380a.png
  江宁府
  钟山在府东北十五里朝阳门外本名金陵山据
  庾阐扬都赋云山时有紫气故又名紫金山高一
  百五十八丈周回六十里东连青龙北接雉亭诸
  葛亮云秣陵地形钟阜龙蟠是也汉秣陵尉蒋子
  文吴为立庙此山因改为蒋山又曰圣游山又曰
  北山即南齐周颙隐处明嘉靖中诏改为神烈山
  两峰秀起北一峰最高其上为太子岩即昭明读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507-0380b.png
  书台八功德水在其下(一清二泠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
  以后取供御案南有冈曰独龙峰曰玩珠山半有
  井曰应潮或云其水与江潮为盈缩麓有霹雳沟
  有曲水晋海西公疏以宴百僚宋时三月三日祓
  除于此通鉴胡三省注自山趾筑道坡陀以登山
  名曰龙尾一名龙广山北五里为苍山挺秀殊众
  唐地理志云江南道其名山衡庐茅蒋朱子亦云
  天下山皆发源于岷山蒋山实其脉之尽者自六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507-0380c.png
  朝以来最称佳丽琳宫梵宇计七十馀所功德水
  南曰半山墩半山者王安石旧宅所谓报宁禅院
  也自城中上钟山此为半途故曰半山夹道皆长
  松髯甲夭矫如蛟龙往往数百年物太子岩西曰
  栽松岘舆地志云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史罢
  还栽松百株宋时令刺史栽松三千株郡守以下
  各有差至今为盛山后有洞曰朝阳上有商飙馆
  九日台(附/)元胡炳文钟山游记(江以南形胜无如/升钟山又升最胜)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507-0380d.png
  (处予至升首过上元谒明道先生祠礼毕即度关/游山夹路松阴亘八九里清风时来寒涛吼空斯)
  (须寂然如故路左入半山先是谢太傅园池荆公/宅之捐为寺至今祠公与传法沙门等出行三四)
  (里又入一寺弘丽视半山百倍龛镂壁绘光彩夺/日诡状万千两庑级石而升四五十丈始至宝公)
  (塔塔边有轩名木末履舄之下天籁徐鸣浮岚暖/翠可俯而挹下有羲之墨池投以小石远闻声出)
  (丛苇间其径荒芜游客罕至独拜塔者累累不绝/长老云宝公巢生里人朱氏取而子之后成佛凡)
  (祷水旱疾疫如响语多不经由塔后循山而左过/安石读书所山石崛垒忽敞平原脩篁老桧万绿)
  (相扶风鸣交加犹作当时晤咿声又行数里休于/观音亭其旁八功德泉有声锵然汩汩至亭下则)
  (渊然以涵或谓病者饮此立瘳众相饮予以无疾/不饮遂回塔后攀松升磴六七里至山椒钜石人)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507-0381a.png
  (立予登石以坐凤台鹭洲渺不知在何许但觉缭/白萦青隐见烟雾间城中数万家楼阁如画其间)
  (旷无人处六朝故宫也北视扬子江头一舟如叶/行移时不翅浪楫风帆想数十里遥蟠龙踞虎亘)
  (以长江其险也如此黄旗紫盖有时而终令人凄/然久之下山至七佛庵白云凄润嚣壒不来一僧)
  (嘘石炉灰点茶须眉如雪一僧蓬跣岸边拾松子/以归语客质木绝不与前寺僧类闻其下有猛公)
  (庵子文庙山水稍奇丽率为事神若佛者家焉欲/访猿鹤山堂莫得其处遂朗吟小山招隐循故道)
  (御天风而下两袂如飞亟入关复至明道精舍少/憩而归因唶唶曰升自紫髯翁以来几兴衰矣眼)
  (前花草无复当时光景伯子春风干年犹将见之/至若熙宁相业非不焯焯然炫人耳目迄不如主)
  (上元簿者复/祠于学何哉)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507-0381b.png
国朝李兰钟山赋(粤稽望秋之典载考职方之书维名/山之峻极乃作镇于雄都越江表而)
  (遐观览钟阜兮盘纡映斗宿之灵曜跨金陵之奥/区拟崇隆于嵩霍齐名胜于匡庐洵瑰奇之所宅)
  (实神异之攸居尔乃观其形势伟丽雄秀万壑奔/腾千岩辐辏牛首峙其前鸡笼居其右温泉涌其)
  (左元武带其后水淙淙以赴涧云容容而出岫湍/流可枕砺石堪漱俯临城郭近接田庐朝烟倏变)
  (暮景全殊晴云掩映阴霭浓敷或见或隐或卷或/舒腾幻质于俄顷极异态于须臾至若怪石星罗)
  (奇峰阵列凌跨霄汉蔽亏日月鸟道逶迤羊肠曲/折路欹侧而可通径盘旋而忽绝崎岖百叠宛转)
  (千回既嵯峨而巀嶪复巃嵷而崔嵬履险途而趑/趄陟磴道而徘徊循岳之麓傍山之隈近瞩心怡)
  (远眺怀间意眇八纮志狭九垓凭高峰而极日对/天际之长江观波涛之澎湃睹洲渚之苍茫泛估)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507-0381c.png
  (舟与官舫尽楚舶与吴樯当其乘风而破浪俨若/夫飞隼之翱翔迨夫风恬而浪静又似乎游凫之)
  (颉颃阅层波之渺渺叹逝水之汤汤亘终古其如/斯缅水德之灵长此乃川渎之壮观而与兹山并)
  (著于岩疆者也乃有茂林阴翳灌木成丛丸丸翠/柏落落青松春深绿树秋尽丹枫曲水流觞溯晋)
  (朝之盛事游山射雉仰齐代之遗踪沈仆射之郊/园但馀渌水萧德施之书邸祇对秋风灵谷之寺)
  (建于山侧梁帝之所游豫志公之所驻锡梵宇煇煌/琳宫崒嵂街号琵琶泉名功德入门而松径十里)
  (仰瞻而塔光五色洵净域之伟观实香城之绝特/若夫春日载阳风融景和游人杂遝士女骈罗逍)
  (遥乎林之薮放荡乎山之阿以偃以息载啸载歌/又有高士携筇幽人命驾或踞乎山之巅或立乎)
  (云之下怅景物之递新感时序之代谢聊登山而/临水庶写心而销暇于是移高就下越陌度阡离)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507-0381d.png
  (离坂隰每每原田农夫荷锸于陇畔稚子馌饷而/往旋咸含哺而煦煦尽鼓腹以便便歌咏太平之)
  (福优游丰稔之年耕食凿饮以安于熙皞之化出/作入息而忘于知识之天盖盛世之德周而仁溥)
  (斯山川之祥集而瑞全故记有之天不爱其道而/降甘露地不爱其宝而出醴泉也伊斯山之奇特)
  (匪笔墨之能究惟仁者之是乐实广大而博厚体/既立静效亦宜寿保不亏而永固表纲纪于宇宙)
  (维登高之作赋羡古昔之名贤兹搦管以敷陈希/追踪而比肩彼夫玉树青葱子云贻讥于往论卢)
  (橘夏熟长卿见笑于前编要体宏而用大原/无事于侈言撰斯文以志胜任评骘之媸妍)
  覆舟山在府东北太平门内形如覆舟故名方与
  胜览云覆舟山东连钟山北临玄武湖一名龙山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507-0382a.png
   宋元嘉中尝改名玄武山陈大建中又改为龙舟
   山旧有甘露亭瑶台阆风亭藏冰井
   鸡鸣山在府东北覆舟山之西其北临玄武湖寰
   宇记云西接落星涧北临培元塘本名鸡笼山宋
   元嘉十六年徵庐山隐士雷次宗至建康开馆于
   鸡笼山使聚徒教授南齐竟陵王子良于鸡笼山
   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
   千卷即此府志云明初于山巅建观星台赐名钦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507-0382b.png
   天山左右列十庙缭以朱垣其东麓为鸡鸣寺有
   普济塔
 国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南巡幸鸡鸣山登北极阁
御书旷观二字
   雉亭山在府东北二十五里石迈古迹编云齐武
   帝东游钟山射雉因名旧志云吴大帝时蒋山神
   执白扇乘马见于此叉呼为骑亭山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507-0382c.png
  祗阇山在府东北旧有祗阇寺
  白山在府东北三十里钟山北摄山南舆地志云
  山产白石可为碑础南史云梁散骑常侍韦载有
  田十馀顷在江乘县之白山筑室屏居即此
  临沂山在府东北四十里与雉亭山相接西临大
  江其西南有临沂旧县因名
  衡阳山在府东北四十五里清风乡府志云昔朗
  法师居此有衡阳神女来听讲后为此山之神因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507-0382d.png
  名
  摄山在府东北四十五里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因
  名舆地志云摄山形方四面重岭似伞亦名伞山
  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即秦始皇所从渡江
  者南史云齐明僧绍居此山后舍宅为栖霞寺齐
  时随石大小凿佛像千馀名千佛岭右为天开岩
  有白乳泉白鹿泉又有般若堂明月台宴坐石高
  下相望胜处极多东岩下有画石山中有石穴曰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507-0383a.png
  花洞相传与句容华阳洞通
  落星山在府东北旧图经云昔有大星落此因名
  西临大江吴时建楼吴都赋曰数军实于桂林之
  苑享戎旅乎落星之楼刘逵注云楼在建业东北
  十里宫苑记云桂林苑在落星之阳吴苑也
  观音山在府北观音门外北滨大江连亘幕府诸
  山皆峭削壁立形如错绣有观音阁嵌悬岩上昔
  时江流阁下今隔洲渚移去里许矣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507-0383b.png
  大壮观山在府北十八里东接钟山南临玄武湖
  陈立大壮观于此南史云陈太建十年帝幸大壮
  观阅武是也
  直渎山在府北二十五里旁有直渎吴主孙皓所
  开因以名山其流北注于江
  四望山在府西北十里定淮门外南接石头北连
  狮子吴大帝尝与葛元共登晋书温峤讨苏峻
  垒于四望矶以逼石头按府志云山下有矶也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507-0383c.png
  幕府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得胜门外通鉴注即晋
  王导迎琅邪王东渡建幕之处故名北滨大江与
  直渎诸山接为建业门户梁书齐师至钟山龙尾
  陈霸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齐人大溃即此东南
  麓有武帐冈古宣武场地宋文帝曾于此阅武仙
  人台虎跑泉皆在其上又有夹萝峰达摩洞相传
  达摩折苇叶由此渡江山多石居人煅以为灰又
  名石灰山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507-0383d.png
  卢龙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狮子山山岭绵
  延远接石头晋元帝谓似北地卢龙故名明太祖
  尝伏兵大破陈友谅于山下按宋濂阅江楼记云
  京城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则卢龙狮
  子似为两山所谓本同末异者也
  马鞍山在府西北与卢龙相接府志云山以形名
  土山在府东南二十里一名东山无岩石建康实
  录云吴景帝自会稽还曲阿即日进至布塞亭孙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507-0384a.png
  綝迎于土山之野晋书云谢安于此山营立楼馆
  往来游集以拟会稽东山与侄玄围棋赌墅在此
  有谢公墩即安与王右军所登悠然遐想处(附/)
  顾起元金陵东山考(会稽临安金陵三郡皆有东/山俱傅以为谢安携妓之所)
  (按谢安本传初安寓居会稽与王义之许询支遁/游处被召不至道栖迟东山唐裴冕与吕谓等鉴)
  (湖联句有兴发还寻戴东山更问东此会稽之东/山也本传又云安石尝住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
  (谷悠然叹曰此与伯夷何远今馀抗县有东山东/坡有游馀杭东西岩诗注云即谢安东山所谓独)
  (携缥缈人来上东西山者是也此临安之东山也/本傅又谓及登台辅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507-0384b.png
  (每携中外子姓游集今土山在建康上元县崇礼乡/载建康事迹云安石于此拟会稽之东山亦号东)
  (山此金陵之东山也然南史载宋刘勔经始钟/岭以为栖息亦号东山金陵遂有两东山矣)
  张山在府东南三十里淳化镇北南史云齐明敬
  皇后葬江乘县张山即此旁有虎洞下有玉泉
  石硊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山垄皆石祥符图经云
  硊一作匮此山横据秦淮之上以扼水势若匮然
  故名孙盛云自方山至此是秦所凿断处府志云
  一名竹山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507-0384c.png
  青龙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山趾石坚而色青郡
  人多取为碑础唐李白诗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
  暾指此又南唐书后主猎青山戚光音释引郡志
  曰青龙山是青龙亦名青山也
  祈泽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东连彭城北连青龙
  旧经云山有祈泽寺初法师尝结茅于此有神女
  来听讲神泉涌出讲座下后遂为水旱祈祷之所
  方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山周二十七里高一百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507-0384d.png
  一十六丈四面方如城吴葛仙翁所居上有石龙
  池下有葛公井一名洗药池秦凿淮水经其下山
  顶方正丹阳记云形如方印故名天印
  彭城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祈泽山东有水下注
  成渠上有桥旧有彭城馆
  汤山在府东南六十里汤泉出其下大小凡六穴
  张渤吴录云丹阳江乘县有汤山出泉即此地也
  四时常热草木灌之愈鲜茂宋刘义恭有汤泉铭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507-0385a.png
  雁门山在府东南六十里西连彭城山金陵新志
  云山势连亘类北地雁门因名舆地志云山东北
  有温泉可浴饮之能治冷疾一名阳山按唐李白
  金陵江上诗云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雁门即
  此雁门山金陵龙山有二覆舟岩山旧皆有龙山
  之名注者失之耳
  竹堂山在府东南七十五里舆地志云白山雁门
  竹堂并连带建康县北绵延三四十里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507-0385b.png
  武冈山在府东南二十五里石迈古迹编上有石
  佛十馀躯旧传唐武后造按晋书武冈王导所封
  山以导得名如幕府之类疑近是
  苻坚山在府东六十里府志云谢玄破秦归谢安
  问其方略玄指此山曰此若苻坚驻军之山因以
  为名
  大城山在府东七十里西接雁门北连竹堂
  云穴山在府东八十五里南有水流入石驴溪有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507-0385c.png
  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则穴中云出因名(以上俱上/)
  (元县/)
  石头山在府西二里石城门内丹阳记云石头因
  山为城因江为池谓之石首城又名石城山后汉
  建安十七年城石头刘逵吴都赋注云石城石头
  岛也在建业西临江其中有库藏军储舆地志云
  即楚金陵邑地吴晋时江流山下最为险要其上
  筑城以守之下有龙洞又名桃源洞山后有驻马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507-0385d.png
  坡诸葛亮尝驻此以观形势谓之石头虎踞是也
  东麓有虎踞关江乘记云石头城山岭嶂相重游
  历者以为犹楚之九嶷云
  清凉山在府西六里清凉门内上旧有清凉台俯
  瞰大江南唐翠微亭遗址在焉
  冶城山在府西石城门内本吴冶铸处六朝时有
  东西二冶元和郡国志云王导移冶于石头东髑
  蝼山以故地多园亭太元十五年建治城寺于此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507-0386a.png
  谓之冶亭陆游入蜀记云天庆观在冶城山之麓
  观西有忠烈庙卞壸庙也东北有忠孝亭并以壸
  二子死父难也天庆观即今朝天宫叉有东冶亭
  在半山寺后王安石诗云遥望钟山岑应知冶城
  路谓东冶亭也
  阴山在府西南十二里临大江府志云晋王导至
  此山神见梦于导以其事闻为立庙故名阴山旧
  时江水自三山东入沿阴山石子冈北流以达于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507-0386b.png
  石头故元时有阴山运道
  湖山在府西南三十里上有湖久旱不涸
  龙口山在府西南三十五里戚氏志云山有季琮
  墓前有三城湖
  车府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府志云六朝尝于此山
  藏车乘器甲因名
  三山在府西南五十七里吴志晋王浚伐吴顺流
  而下直指三山是也大江从西来势如建瓴此山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507-0386c.png
  突出当其冲有三峰吴时津戍处舆地志云其山
  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唐李白
  诗三山半落青天外即此
  云台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府志云山南有古松夭
  矫百尺俨若图画下有泉澄泓可爱西迤十里曰
  虎肱洞有巨石若囷盖复有石丈人春社报赛为
  胜迹云
  白荡山在府西南七十里北接高墟山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507-0386d.png
  烈山在府西南七十里乾道志云山近烈洲居大
  江中四面峭绝风涛汹涌商旅尝泊舟依山以避
  之山顶旧有侯将军庙祀陈将侯瑱金陵志云瑱
  尝破王琳于此功烈甚大故名烈山宋宝祐初有
  僧建庵其上自名为江心护国寺晁无咎以比润
  州之金山
  白都山在府西南八十里西临大江舆地志云昔
  有白仲都于此学道升仙故名下有白都湖上有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507-0387a.png
  仲都祠
  慈姥山在府西南一百十里与当涂县界舆地志
  云山临大江岩壁峭绝山南有慈姥神庙陆游入
  蜀记云慈姥矶矶之尤巉绝峭立者徐师门有慈
  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
  天竺山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有水下注慈姥
  浦府志云本名多墅山唐上元间有天竺福兴寺
  僧道融驻此因名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507-0387b.png
  凤台山在府西南聚宝门内宋元嘉中王顗见异
  鸟集于山时谓凤凰遂起台焉陆游入蜀记云保
  宁寺有凤凰台揽辉亭有李太白诗
  聚宝山在府南聚宝门外山产细石如玛瑙因名
  其东巅为雨花台舆地纪胜云梁武帝时云光法
  师讲经其上天为雨花山麓为梅冈晋豫章内史
  梅颐家于此上或谓之梅陵相传为梅鋗屯兵处
  旧多亭榭自六朝迄今为郡人游览胜地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507-0387c.png
  戚家山在府南聚宝门外景定志云在天禧寺东
  南唐遗事云韩熙载居此按天禧即今报恩寺
  梓桐山在府南十五里山下有谢氏诗楼及翻经
  台基尚存府志云本名梓树山山北为石子冈
  紫岩山在府南与梓桐山相近陈轩金陵集南唐
  李建勋有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诗
  翠屏山在府南十五里山色碧如翠羽因名古新
  亭在焉相近有韩府山韩宪王葬此旧名凤凰山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507-0387d.png
  夏侯山在府南二十里府志云梁仪同夏侯亶尝
  爱其风景卜居山下因名
  牛首山在府南三十里旧名牛头山两峰峙如双
  角即佛书所称江表牛头者也晋王导以其远对
  宣阳门指为天阙故又名天阙山梁武帝建寺于
  石窟下更名仙窟山有兜率岩芙蓉岭文殊辟支
  二洞白龟池虎跑泉昭明太子饮马池由山麓石
  磴数百级杉桧森夹而上有弘觉寺寺有浮图二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507-0388a.png
  殿宇依山而构望之如画屏又有含虚阁前对三
  山大江旁绕尤为胜处通鉴晋人筑南郊坛于已
  位宋大明二年诏徙于牛头山直宫城之午位宋
  建炎中岳飞设伏兵于此以拒乌珠明武宗南幸
  尝驻跸山中(附/)明都穆游牛首山记(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山)
  (据城之南初名牛头以双峰并峙若牛角然佛书/所谓江表牛头是也晋王丞相导尝指曰此天阙)
  (也后又名天阙山云丁卯七月二十有三日吏部/主事顾华玉与予约客户部员外郎王子和朱升)
  (之国学士陈鲁南而予儿元翁侍焉遂共出凤台/门南行十五里至塘湾又南行十里度岭又三里)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507-0388b.png
  (抵山舍西上二里达弘觉寺门内二井其左曰白/龟池右曰虎跑泉后僧以其险更甃为井而虎泉)
  (尤清冽寺众汲于此跻石级庭中银杏一株围可/二丈午食毕登浮图至其巅有联句诗经修廊东)
  (行绿石鱼贯上登观音阁凭栏俯视第见浮图之/尖再上闻有舍身台及辟支佛足迹以峻险不及)
  (观下至兜率岩空洞上突出如屋久之至文殊洞/前有屋一楹众复联诗书壁上既而登山之脊观)
  (萧昭明饮马池径可丈馀冬夏不涸下而西至辟/支洞广差胜文殊石浮图立其前辟支舍利所藏)
  (处也老僧言少尝见舍利放光今数十年矣浮图/有石刻二其一宋皇祐二年记不著撰人中载志)
  (公答宋明帝语云昔辟支佛冬居于此其一乃如/愚居士词字绝类黄太史居士殆隐逸之俦其西)
  (下经禅堂旁室关其门有窍如钱日光射浮图影/倒挂佛案纸上不可晓也夜燕方丈予以倦睡去)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507-0388c.png
  (众作诗韵险至鸡号乃罢二十四日早出寺而南/山路极峻马屡前却时云雾四兴遥视山足则日)
  (光在田禾黍映之缭黄萦碧如僧伽黎予笑语三/君不知身之在人间世也五里至献华岩石益奇)
  (丽中虚深可十步俨若堂宇相传唐高僧法融尝/居其中有白鸟献华之异岩因以名山故有幽栖)
  (寺今废成化间山东僧道兴至坚坐不动有财者/乐为之施寺由是复兴今名华岩岩之南曰屯云)
  (亭又南曰芙蓉阁阁嵌岩石登其上群峰攒簇在/目睫山之最佳处也众共饮焉北下僧庐其扁曰)
  (无边风月可坐眺远又下有轩曰无/尘仍饮赋诗又二里出山是为记)
  花岩山在牛首山南五里即祖堂山金陵志云牛
  首之南为祖堂周四十里高百二十七丈本名幽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507-0388d.png
  栖唐贞观中改名沿山一石桥入山径至花岩寺
  右有石窟甚深广佛书云唐贞观中法融师居之
  大雪时忽有奇花二茎生于岩侧又有白鸟献花
  之异因名献花岩府志云山有芙蓉峰拱北峰天
  盘岭西风岭中峰伏虎洞神蛇洞象鼻洞息泉太
  白泉长庚池诸胜明成化中葺兴幽栖寺赐额华
  岩因法融得道于此为南宗第一改为祖堂山旧
  志分为二山非是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507-0389a.png
  岩山在牛首山东北建康实录云吴天玺初尝立
  石刻于岩山纪功德丹阳记岩山东有石碣长二
  丈折为三段乃吴大帝天发神谶碑或云皇象所
  书段石冈名以此宋孝武改曰龙山景宁陵在焉
  青山在牛首山南十里建康实录云梁置幽岩寺
  大毗昙师傅云承圣二年法师入秣陵青山始创
  舍名曰幽岩与佛窟寺相近南唐书后主尝猎于
  此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郡志云山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507-0389b.png
  在城东三十五里然城南四十里亦有青山
  观山在府南三十里东有水下注新林浦一名观
  子山
  吉山在府南四十五里西临大江宋将军建城侯
  吉翰葬此因名
  朱门山在府南七十里又有男山女山姑山与此
  山并相联络森秀耸拔
  铜山在府南七十里府志云昔人采铜于此因名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507-0389c.png
  庆元志云山南名金牛坑
  鼓吹山在府南八十里县志云宋孝武大明七年
  自江宁南登此山奏鼓吹因名
  横山在府南一百二十里西接太平南连溧水四
  方望之皆横又名横望山有十五峰正峰顶有陶
  弘景丹井春秋传楚子重伐吴之所至也(以上俱/)
  (江宁县/)
  (附/)明陈沂金陵诸山图考(唐志称东南名山衡庐/茅蒋金陵有二焉蒋山)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507-0389d.png
  (故名钟山实都邑之镇武侯所谓钟山龙蟠是也/宋周应合山川序云钟山之左自摄山临沂雉亭)
  (衡阳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以达/于东南又南为上山张山青龙石硊天印彭城雁)
  (门竹堂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戚家梓桐紫崖夏/侯天阙以达于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所)
  (谓龙蟠之势也钟山之右近之为覆舟鸡笼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大壮观四望以达于西北又)
  (西北为幕府卢龙焉鞍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所谓虎踞之形也然考其山之远近城之)
  (连脤亦少有不合者盖东南之山关城重抱山势/连属不可一一次序言之且古之江水自三山东)
  (入沿阴山石子冈北流以至于石头又自石头沿/马鞍四望卢龙幕府东折至于观音又由临沂摄)
  (山直扺京口二百馀里山势不绝浮江而观之三/山据于西南石头据于西北秦淮中出乃天限之)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507-0390a.png
  (门户也今江水西流沙洲旷邈马鞍凤台为民居/日削而阴山则陶冶为泽渐不可寻矣此则图其)
  (形势之/大者焉)
  茅山在句容县东南高三十里周百五十里真诰
  稽神枢云句曲山古人谓为金坛之虚台天后之
  便阙山形似已故以句曲为名又名已山相传汉
  时茅氏兄弟三人得道于此因名唐明皇敕称为
  岳吴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曰会
  稽其山逶迤磅礴同出而异名者良常秦望海江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507-0390b.png
  仙韭之属凡二十有六实一山也其最高者曰大
  茅峰又中茅小茅其他为洞为岩为泉为涧为冈
  为峪不可胜纪道书所谓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金
  陵地肺是也汉光武建武元年遣使以黄金五十
  斤献三茅君山顶有埋金处又有丹砂镇此山山
  泉皆赤色饮之延年幽奇瑰伟绝异群山许迈以
  为潜通五岳允为江南之镇梁陶弘景隐居于此
国朝康熙四十四年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507-0390c.png
圣祖南巡
御书第八洞天四字中峰之北有桃花崦春时华卉纷敷
   不减武陵源
   彭山在句容县南七里峰峦秀耸泉水环流上有
   白岩寺
   秦山在句容县南三十里有明月湾通秦淮张铉
   新志云谢安月夜乘舟钓于此
   石屋山在句容县南六十里乾道志云吴王使欧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507-0390d.png
   冶铸剑于此西有铸剑坑
   青龙山在句容县南七十里一名洞山上有石窟
   真诰云与华阳洞通其中堂台帘灶及仙人掌俱
   因石状以名傍有岘曰牧门洞前怪石森列而流
   泉贯其中历旱不竭
   绛岩山唐书地理志在句容西南三十里有绛岩
   湖绛岩故赤山天宝中更今名按旧志谓山一名
   赭山汉丹阳郡有赭山汉丹阳郡县取名本此今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507-0391a.png
  考汉丹阳县治在今府西南五十里俗谓之小丹
  阳非今句容县境晋书志丹杨县丹杨山有赤柳
  在西也项安世家说云丹杨以多赤柳在丹杨山
  晋书南史并用杨字与句容之绛岩悬隔矣
  甲山在句容县西南五十里宋景定间僧行昱爱
  其山奇胜甲于左右诸山因名
  姜石山在句容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梁南康简王
  墓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507-0391b.png
  射乌山在句容县西北五十里汤水二泉其源皆
  出此又有岩山近琅琊城
  胄山在句容县北三十五里其山高耸如介胄因
  名俗讹纣山
  华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与上元县界亦名花山
  戚氏志云秦淮之水源于此方舆记云梁武帝登
  此山问何如蒋山高薛对曰华山高九里似与蒋
  山等泉水倍多府志云明万历中李太后梦登一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507-0391c.png
  山皆莲遍访得此山建铜殿一与武当金殿同赐
  额圣化隆昌寺今藏经尚存
  竹里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元和郡国志云山间
  有长涧高下深阻方舆记云山途欹险号曰翻车
  岘晋刘牢之至竹里擒王恭帐下督颜延宋武帝
  军于竹里破桓元将吴甫之是也六朝时京口至
  建康皆取道于此
  戍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北临大江府志云相传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507-0391d.png
  刘宋沈庆之曾此防戍
  崙山在句容县东北五十里府志云东连驹骊山
  四十二福地也金陵志云唐肃宗时谒者伍达灵
  在此山得道去后记于绝顶石壁今尚存髣髴可
  辨下有伍达灵坛又十里为驹骊山
  虎耳山在句容县东三十里一名苦耳山
  中山在溧水县东十里元和郡国志云山出兔毫
  为笔精妙唐宋皆充贡宋周邦彦插竹亭记谓中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507-0392a.png
  山为溧水之胜图经云一名独山谓孤耸不与群
  山接也或转讹为浊山
  东庐山在溧水县东二十五里山形似庐唐十道
  志寰宇记皆云严光曾结庐于此因以为名有水
  源三一入秦淮一入马沉港一入丹阳湖丹阳记
  云县东有庐山故谓之东庐山非以东庐欲别匡
  庐也
  鸾山在溧水县东南二十五里县志云巅有育德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507-0392b.png
  泉渟渟一窟味甚甘冽中有蜥蜴岁旱取水祷雨
  辄应相近有石城山旧有石城院冷水亭遗址
  回峰山在溧水县东南四十里金陵新志云上有
  龙池下有龙泉有水注平陆
  仙杏山在溧水县东南四十里旧志云绝顶有杏
  林及仙人足迹因名又有三仙坛三所及丹井清
  泉流入丹阳湖一名仙坛山
  观山在溧水县东南五十里山形陡峻有石屋可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507-0392c.png
  容多人上有泉注池四时不竭
  芝山在溧水县东南七十里并界高淳溧阳景定
  志云山产芝草故名有洞数十梅仙洞者汉梅福
  居之又有李洞泉出沸涌有燕洞产石燕金陵志
  云宣州田頵举兵邑人避难于此
国朝萧秉晋有芝山记(芝山在邑治东南七十里跨溧/阳境远视之隆然数阜也山多)
  (怪石皆黝色鳞次叠叠成波纹大者如狮象如马牛/小者如猿狖如禽鸟嵚㟢变态起㐲横侧疑神工)
  (鬼斧刓刻以成每巨石聚处即隐洞穴旧谓有三/十六洞云今可寻者仅六七耳非土人导之不克)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507-0392d.png
  (入入必令一人执松火而前初入之如堕深井闇/若长夜先后踵顶相接而下暗中有石级可寻忽)
  (至坦处可容数十百人石色绀赤光绚骇目即震/泽石不过也所称古燕洞亦名堆霞入穴数十武)
  (忽排空矗起丈馀转数武又变一状每一折旁引/一门下坦可数十武中有石台平起如席如几云)
  (是仙子棋枰游者至此得以憩焉仰视之螺旋而/上火光渐弱憾不能窥其顶也石燕见人辄惊飞)
  (鸣声殷雷久之潜入窦穴昔黄山人所谓仍落为/石者妄也旁列三门亦渐狭委蛇陡峻其尽处一)
  (水如带阔可五六尺深浅莫测遥望若有岸相对/人莫敢踰所谓仙凡隔处端在此矣黄龙洞仅如)
  (窦数折而下有巨石悬覆如板广三四丈其色白/作龙蟠形皆石液所凝宛如刻画者又一窦直上)
  (有大士像悬石壁间名观音洞梅仙洞初入险陡/如锯锋客横行其上作蟹状手攀东则足抵西下)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507-0393a.png
  (视深闇如无底而坦处又堪坐卧天井洞景独外/露不类他洞峰石叠甃如崩如堕忽一坦处方几)
  (亩仰视高三四丈如天井故名旁有穴两折而下/不甚深平如屋风雨不及可陈几榻凡此数洞皆)
  (在邑界跨溧阳境者不悉志大约此山洞皆通连/或为榛莽所封或为乱石壅塞安得游人如谢康)
  (乐之好事柳子厚之于马退诸山则灵迹异境必/标而出之不致隐晦为幽壤耳又洞中最异者山)
  (泉洳湿泥水滴沥款污人衣履然入者苟不言则/不稍染乂绝无蚊豸虺蜴之属诚一邑之奇观惜)
  (地界僻左名流罕至莫纪其/胜晋故从所睹而率记之)
  㔶船山在溧水县南十二里一名感泉山建康志
  云山阴有青丝洞泉脉澄泓四时不竭南有张沈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507-0393b.png
  二士书堂井臼遗址不知何时人
  杜城山在溧水县南十二里县志云隋大业末杜
  伏威尝屯兵于此因名明末有僧结庐其巅曰巢
  云庵泉木幽胜
  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五里上有唐建禅寂寺南
  唐韩熙载读书台址古桧银杏皆唐宋间植有招
  云亭元谢瑛为记山顶有泉下注岩石间成瀑布
  清洪山在溧水县南三十里上有石龙潭土人尝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507-0393c.png
  采石于此
  方山在溧水县南六十里与芒山青龙洞相接
  石羊山在溧水县西南三十七里府志云旧名金
  华山即黄初平叱石成羊处有牧羊仙洞
  腊山在溧水县西南六十里府志云跨石臼湖东
  接凤栖西迎雀垒山翠湖光极云水烟岚之胜凤
  栖山近石臼湖雀垒在湖中
  乳山在溧水县西三十里岩石巉削山下有玉乳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507-0393d.png
  泉渟注澄澈味极佳明末闽人林茂之隐此
  乌山在溧水县西北二十五里
  赤虎山在溧水县北三十三里金陵志作赤龙
  大人山在溧水县北三十五里濑渚笔乘云一峰
  崛起耸拔特立淮水绕其前遥望蔚然深秀
  镇山在高淳县东北一里县志云高淳古镇也山
  因以名自石臼湖迤逦而来滨于固城县治在焉
  学山在高淳县东一里先为朝元观后建儒学因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507-0394a.png
  名
  大游山在高淳县东三十五里欲雨上出云气顶
  建北极庙南有石牛古迹
  游子山在高淳县东四十里金陵志云山周十里
  上有石坛旧传孔子适楚经此
  遮军山金陵志云高五十五丈周二十二里在高
  淳县东五十里山北有水入固城湖湖滨有画眉
  山与此山并峙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507-0394b.png
  城门山在高淳县东五十里又荆山在县东六十
  里
  木城山在高淳县东六十里县志云突起平地甚
  奇峻昔红巾之乱民树栅其上守之因名相近有
  饶山有泉水旱不涸
  秀山在高淳县东南三十里金陵新志云西南有
  水下注平陆旧传有仙过此以鞭画路形如之字
  四面皆应今四之字见存山上松柏旋伐旋生亦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507-0394c.png
  异验云
  花山在高淳县东南四十里上产白牡丹名曰仙
  花旧传有看花台
  大山在高淳县南六十里其水北流入固城湖
  凤凰山在江浦县治后相传有凤凰集此因名又
  名旷口山冈岭回环与定山西华龙洞诸峰绵亘
  数十里为一邑屏障南望长江右有泉名清惠
  平山在江浦县浦子口东门外二里大江奔注此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507-0394d.png
  山适当其冲壁立千尺其上有平山阁
  阴陵山在江浦县南五十里旧志云相传项羽迷
  失道处
  四溃山在江浦县西南七十里旧志云项羽从二
  十八骑走东城至此为汉兵所围羽依山为阵溃
  围奔乌江因名石上有马迹一名四马山(以上二/)
  (山亦见和州/)
  马鞍山在江浦县西十里列嶂若屏其巅有饮马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507-0395a.png
  池冬夏不竭山后有观音洞
  西华山在江浦县西十五里县志云峰峦巍峙特
  冠群山有莲华峰丈人石藏云坞北涧南涧玉井
  泉诸胜为邑之最
  龙洞山在江浦县西二十五里西接天井东连西
  华马鞍定山绵亘甚远怪石巉岩中有石洞相连
  洞中产龙祷雨多应
  天井山在江浦县西三十里龙洞山之西上有石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507-0395b.png
  罅深不可测
  东龙山在江浦县西四十五里县志云上有祈泽
  坛清泉白石林壑幽美唐张籍读书处尚有遗址
  对峙者有西龙山又县西六十里有翠云山
  福龙山在江浦县东北十二里一峰陡耸俯瞷大
  江南北如出牖下怪石巉岩中饶岩洞上有龙池
  冬夏不竭陈廷策记云上径仄陡忽转平衍为玉
  虚观纳光激景神居福地于斯为胜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507-0395c.png
  定山在江浦县东北二十五里以北属六合有狮
  子峰达摩宴坐石珠泉诸胜明庄文节昶居此其
  右有玉屏山平衍可坐千人眺瞩甚远
  六合山在六合县南六十里即江浦定山也有寒
  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妙高六峰对峙环合县以
  此名按江浦县明洪武九年析六合县滁和二州
  置今五峰在县境唯狮子峰入江浦境中山多泉
  石岩壑之胜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507-0395d.png
  宣化山在六合县南六十里有宣化镇按六合县
  志载嘉定志云晋安帝置秦令于六合宣化镇旧
  志据之而改秦令为秦郡以六合故棠邑安帝改
  为秦郡也然宋书志有秦令元嘉六年以临涂并
  秦即六合之地况镇名宣化冠以六合则六合何
  名若是县名则名从隋始详考通鉴隋纪晋王广
  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张舜民曰桃叶山即今
  瓜步镇之境唐季又有六合镇将张约则是瓜步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507-0396a.png
  镇又名六合镇宋史云张浚议筑宣化城即宣化
  镇地理通释吴氏曰大江之南十郡之间其要不
  过此渡下流最𦂳者建康之宣化本六朝镇戍之
  要地当是嘉定志云六合宣化二镇传写脱二字
  也
  桃叶山在六合县南六十里旧志云隋伐陈诣冶
  山祗垣寺问解脱禅师何以克陈对云乘桃必克
  乃造桃叶舟渡江息此山傍故名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507-0396b.png
  晋王山在六合县南六十里府志云旧有晋王城
  相传即隋伐陈时晋王广所筑山之西为宣化山
  瓜步山在六合县东南二十里陆游入蜀记云瓜
  步山蜿蜒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
  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传以为太
  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
  南侵至瓜步凿瓜步山为蟠道于其上设毡庐大
  会群臣疑即此地周世宗伐南唐齐王景达自瓜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507-0396c.png
  步渡江距六合二十里设栅亦此地也
  小帆山在六合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云即小石
  山也大江中流矗起石峰参天若张帆然又以白
  石如矾俗呼矾山上有落帆将军庙又名石帆旧
  志云山北有出佛洞山之东即黄天荡江流至此
  甚险今则洲生江狭稍为安澜矣
  赤岸山在六合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云山高十
  二丈土色皆赤临大江故名晋郭璞江赋鼓洪涛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507-0396d.png
  于赤岸罗含诗赤岸若朝霞杜甫山水图歌赤岸
  水与银河通王维诗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皆
  指此
  灵岩山在六合县东十五里嘉定志云山无锐峰
  岩峦层耸四面如一郏滂以为岩峻常有灵瑞故
  名有偃月岩蔡老人洞龙王泉鹿跑泉玛瑙涧
  方山在六合县东四十里四面平正故曰方山宇
  文周置方州梁建寺其上曰兴云古乐府云闻欢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507-0397a.png
  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即此地也
  横山在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山形平望若横与江
  宁县南横山颇相类故亦名横山府志云元魏于
  此置横山县山阳有禅證寺即梁昭明读书堂也
  马头山在六合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峰雄秀绝顶
  一石高丈馀中一穴水清而不竭莫测深浅世传
  有龙居焉
  苻融山在六合县东北三十五里嘉定志云苻融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507-0397b.png
  尝城此因名俗作芙蓉城距五里有塔山
  冶山在六合县东北五十里府志云巑岏九十九
  峰跨六合天长二县相传吴王濞冶铸处今上有
  汉炉韝将军庙蜀冈自此始
  白土冈在上元县东北十五里北连钟山南接秦
  淮其土色白故名隋书云贺若弼于此擒萧摩诃
国朝顺治十六年总督郎廷佐大破海寇于冈下
  金陵冈在上元县西北龙湾路上金陵新志云秦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507-0397c.png
  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后莫知所在
  落星冈在江宁县西南三十里一名落星墩南齐
  书云陈显达平旦以数千人登落星冈新亭诸军
  遁还又唐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诗自注云
  时于落星石以紫绮裘换酒为欢按落星石在此
  冈之下明焦竑落星冈怀古诗楼堞新亭戍山川
  自昔多曾闻沽酒客一著绮裘过可两證也
  土门冈在江宁县聚宝门外长千里即宋杨邦乂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507-0397d.png
  殉节处今有褒忠祠及剖心处三字石碣墓在冈
  上
  石子冈一名石子墩在江宁县南十五里吴志云
  建业南有长陵在石子冈孙峻害诸葛恪投于此
  舆地志云宋大明中起观风亭于上云即新亭冈
  古送行处按石子冈有三西冈在安德门外与白
  杨路近东冈雨花台下梅冈是也中冈乃诸葛恪
  所投处即城南之凤台冈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507-0398a.png
   大凤冈在溧水县西五里旧志云春秋时有凤凰
   飞至此冈故名或传大为待
   桃花冈在高淳县东南十五里上有九十九墩
   蜀冈在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南接仪徵东连江都
   绵亘数十里一名昆崙冈鲍照芜城赋云轴以昆
   冈即此盖六合为蜀冈之首而芜城其尾也
   黄悦岭在江浦县北十五里县志云两峰高耸石
   脊连亘地号险阻明初始凿山开路遂成南北孔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507-0398b.png
   道
   骆驼岭在江浦县东北二十五里定山之北重山
   复道石磴崎岖东葛城达浦子口必经此地为大
   江以北门户
   燕子矶在上元界观音门外磴道盘曲而上丹崖
   翠壁淩江欲飞绝顶有亭能揽江天之胜
圣祖仁皇帝南巡屡幸此(附/)明吕楠游燕子矶记(己丑二/月王子)
   (崇邀陆伯载及予同游燕子矶登弘济寺寺西则/观音岩也怪石礌垂苍黛参差上接云霄而大江)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507-0398c.png
  (自龙江关西来直过其下观音阁亦傍岩下就江/漘筑基上又竖九柱皆丹柱上棚栈构阁阁三面)
  (皆栏杆凭之瞰江若在楼船顶立也是时晴见万/里日映碧流江豚吹浪上下西望定山如蛾眉东)
  (指瓜步如丘垤他山皆闪闪冥冥如落雁蹲鸿不/可辨矣昔予在解州尝游龙门眺砥柱登流丹亭)
  (汲河烹茶以吊禹坟至此乃勃然兴怀将天下奇/观尚有过斯二者乎阁东厓有白岩乔公篆书刻)
  (石上而子崇伯载至乃复同升阁上流览叹赏列/席悬岩上对江而酌酒肴既行卒爵欲往游燕子)
  (矶乃招二篙师泛舟行至观音港登汉寿亭侯庙/先至水云亭其扁为予友景前溪书精采如神乃)
  (面江小坐遂上谒汉寿亭侯祠左有大观亭亦前/溪书至此看江日隐断云烟霞霏微苍茫无际矣)
  (遂攀松扪萝以上燕子矶矶皆巉石垒起水围三/面其石罅犹见江转矶底可以高览八极也乃坐)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507-0398d.png
  (中矶道士曰五七年前江冲矶前深不可测自立/关庙后水颇远矶而去今南徙矶东数百家矣二)
  (君皆补和前诗子崇又命行酌兴酣北望泰山东/瞰沧海灏气萦回灵光掩映不知此身之在天地)
  (间/也)
  赤石矶在江宁县东南城外长河东来有赤石
  枕中流居人竞种石榴花每盛夏时缘堤岸灿若霞
  锦为画舫欢游之所
  华阳洞在句容县茅山泉洞记云洞内东西四十
  五里南北三十五里四郭上下皆石空悬百七十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507-0399a.png
  丈阴路所适七涂九原四方交通五门阖辟小径
  阡陌不计也飞鸟交横风云蓊郁原阜垄堰草木
  水泽与外无异所谓第八洞天以此
  青龙洞在句容县茅山洞前多怪石奇秀森列流
  泉历旱不竭乾道志云洞口才二尺馀仅可容人
  伛偻而入其中平广深不可测与诸洞暗通洞外
  大石有洼处状如人迹俗呼仙人迹
  大江金陵志云府城在大江东南自府西南一百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507-0399b.png
  十里之慈姥山至府东北之下蜀冈凡二百馀里
  一名扬子江江乘记云大江自县西一百二十里
  承当涂分觜浦上田为界纡回二百九十三里与
  和州乌江及扬州六合并分中流为界西引蜀流
  南下交广东会沧溟北达淮泗自大禹所凿之迹
  无不通焉吴录云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权严
  设固守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遂归胡三省通鉴注云江水东流自武昌渐渐向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507-0399c.png
  北盖南纪诸山所迫陂池之势渐使之然也至于
  江宁江流愈北建康当其下望历阳寿阳皆直西
  故建康谓历阳皖城以西皆曰江西而江西亦谓
  建康为江东建康谓采石为西州京口为北府皆
  地势然也府志云今府境之江南岸上自慈姥浦
  下至下蜀港二百里而遥北岸上自浮沙口下至
  采沟不及二百里江之支流旁出者大曰河小曰
  港曰沟曰渡石激水曰矶水中可居者曰洲两山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507-0399d.png
  间曰夹萦回曰套水所注曰浦江流南北迁徙今
  昔迥殊异时江泊石头后徙而北今又渐南然尚
  去石头十馀里兹志其可知者自慈姥浦而东下
  为䥥刀湾为烈山港有矶突出湍间名乱石矶又
  东北即白鹭洲其南岸曰犊儿矶上接江宁浦口
  下为大胜河自大胜河以东有水数曲曰响水沟
  灯盏沟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皆濒江要地其北
  岸则芝麻河穴子河王家套八字沟皆列墩瞭望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507-0400a.png
  处也又有洲曰长洲白沙梅子句容秀才火药等
  洲皆在江浦境南岸自下新河而东为草鞋夹其
  外为道士洲上有屯驻处曰江心营近南曰护国
  洲中口洲自道士洲直抵北岸为浦子口又东以
  达于瓜步其滨江诸洲曰拦江曰工部官洲老洲
  柳洲赵家洲曰匾担洲洲东为匾担河其北即滁
  口河也江流至此亦曰宣化漾有洲亦名新河其
  下为矾山山屹立中流石色白类矾故名又数里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507-0400b.png
  为西沟近黄天荡为东沟二水自江出皆折而西
  与仪徵县接六合江尽此矣南岸中洲口而下有
  山踞江而出者曰焦家觜又东曰观音山水曰观
  音港港口耸石下瞰江水曰燕子矶历涛山唐家
  渡袁家河东阳港遂接黄天荡中有洲属上元县
  其上为草场自龙潭而东洲渚限隔有斜臈洲太
  子洲洲外为老鸦夹又东为天宁洲皆句容界其
  支水分流曰白家沟杨家港双沟港罗泗港而邪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507-0400c.png
  沟尤为津要自此而东遂与镇江接此近时江道
  之可纪者也
  珍珠河在府北宋行宫后金陵志云陈后主泛舟
  遇雨水生浮沤宫人指为珍珠因名通护龙河南
  唐筑城后惟西北仅存
  护龙河在府东北宋凿即旧子城外三面濠也府
  志云在上元县治东北引而南合于青溪今堙废
  逾半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507-0400d.png
  靖安河在府东北靖安镇宋吴聿记自金陵抵白
  沙江流旷数百里波涛汹涌其尤者为乐官山李
  家漾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公得古漕河于靖安镇
  之下缺口取径道于青沙夹取北岸穿丹月港由
  港尾越北小江入仪徵新河以易大江百有五十
  里之险(以上俱上元县/)
  新开河在府治西南韩世忠碑记云宋建炎四年
  开自三山桥历石城定淮诸门由草鞋夹以达于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507-0401a.png
  江即下新河也
  新河在府西江东门外五里通大江曰中新河又
  名直江口设关防禦稍南出大江曰上新河以通
  市舶(以上俱江宁县/)
  胭脂河在溧水县西十里府志云其地有胭脂冈
  因名明初命崇山侯李新凿石穿流通苏浙粮运
  于此
  胥河在高淳县东南四十里县志云春秋时伍员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507-0401b.png
  伐楚凿河由邓埠抵广通镇因名
  澄沟河在高淳县西三十五里宣水由此入芜湖
  太平近宣岸水浊此水独清
  浦子口河在江浦县东二十里源出定山由浦子
  口西入江
  沙河在江浦县东三十里府志云宋天禧中范仲
  淹领漕事以大江风涛之险开此河引江水支流
  下至瓜步入江即六合县之长芦河也按宋会要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507-0401c.png
  天圣三年发运使张纶请开真州长芦口河属之
  江与志异
  后河在江浦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庐州旧梁县
  至县境茅塘桥出瓜步府志云即滁河之下流也
  冶浦河在六合县东三里自冶山流入与滁水合
  滁河在六合县西南源出庐州旧梁县经滁和界
  流入东南三十馀里至瓜步入江滁古作涂通鉴
  辨误吴作堂邑涂中堨令涂中之水以为塘也今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507-0401d.png
  滁州之全椒六合古堂邑地三国时谓之涂中又
  北齐太建五年于秦郡置秦州州前江浦通涂中
  唐滁州六合县即其地
  后湖在府北二里即玄武湖南史元嘉二十三年
  筑北堤立玄武湖于乐游苑北宋史河渠志云知
  升州丁谓言城北有后湖往时给为民田凡七十
  六顷出租钱数百万荫溉之利遂废今欲迹旧制
  复治岸畔疏为塘陂以蓄水使负郭无旱岁诏从
卷十一 第 46a 页 WYG0507-0402a.png
  之六朝事迹吴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
  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是也
  丹阳记云后湖一名练湖晋元帝时为北湖肄舟
  师于此宋元嘉中有黑龙见改为玄武湖又名蒋
  陵湖秣陵湖习武湖及昆明池饮马塘放生池诸
  名吴宋皆尝引其水以入宫墙苑囿南唐近事云
  周回四十里山川掩映如画六朝旧迹多出其间
  明初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附/)明计宗道过后
卷十一 第 46b 页 WYG0507-0402b.png
  湖记(天下版籍尽载贮后湖南京户部官率岁一/往磨勘正德壬申秋予叨职寄斯役自八月)
  (至十月始讫事凡过湖必出太平门命舟行可七/八里许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风播扬文漪聿兴)
  (荡漾烟波之上莫不情畅神爽若游仙焉予间立/顾其嵯峨霄汉之表王气郁葱而峙乎东南者钟)
  (山也叠连如屏如帏在西北者幕府山也峦岭偃/蹇盘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拔而凸)
  (出城头殿角参差浮图耸空者鸡鸣山也山东西/一带列如悬榜者世传台城也崚嶒冒水而出者)
  (岛屿也傍视三法司隐隐错落云水之潸重冈叠/阜遥连于其外岿然而鸾凤峙腾然而蛟龙走矣)
  (其中远近芳洲相聚如五星红紫烟花毕绚如匹/锦鸥鹭凫鸿载飞载鸣鲦鲿鰋鲤以潜以泳则已)
  (目饫而心怡矣忽惊风暴作洪涛舂撞篙人惶惧/挐舟舣岸而行经败荷闻香气犹袭人浮藻乱荇)
卷十一 第 47a 页 WYG0507-0402c.png
  (牵舟缀楫乃引入曲渚两岸荟蔚须臾抵小陂遂/舍舟以陟焉命𨽻剪荆分莽排雾穿云逡巡而进)
  (见数处颓垣废址意前朝遗迹令人慨叹而丛林/蒙翳追探前路尚空众共惫焉或藉草坐茵箕踞)
  (少憩复乃望一高丘隶指曰此相传郭仙墩也众/狙猱以上四围树林蔽日复下故道向新建册库)
  (过石桥延伫其上骋望云水茫茫清飙飒飒遂相/与携手入旧库之洲摄齐而升玄武厅则黄门赵)
  (君惟贤已先渡见予辈殊讶既而闻述所遇则又/曰是何奇也予往反数矣而未有若诸君所遇者)
  (众亦相与慰喜以为非因风之故则谁使之一探/此奇哉凡以事晨至及暮而归则见日光射水晚)
  (霞相荡回视湖上诸宇在苍烟杳霭间不啻蓬莱/阆苑然岂不信为胜地哉昔欧文忠公以金陵钱)
  (塘山川人物之盛各为一都会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固游冶之所趋也我皇祖奋出)
卷十一 第 47b 页 WYG0507-0402d.png
  (江表收天下版籍建库而储之于此特设科部官/司之禁非公遣不得至则凡好游者虽慕幽遐瑰)
  (玮之观无因可及而吾侪今获因公而/至而又探奇于无心之会岂非至幸哉)
国朝余宾硕玄武湖诗序(建康实录云吴宝鼎二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
  (丹阳记云后湖一名练湖一名蒋陵湖徐爰释问/云本桑泊晋太兴三年始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
  (又名北湖宋元嘉中黑龙见立三神山于湖上更/名玄武湖孝武大明中肄舟师于此亦谓之昆明)
  (池复于河侧作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南唐迩/事云金陵城北有湖周回数十里一日冯谧举玄)
  (宗赐贺监三百里鉴湖曰余非敢望此但得赐后/湖亦畅平生也徐铉曰主上尊贤下士常若不逮)
  (岂惜一后湖所乏者知章耳熙宁八年王安石奏/废为田开十字河立四斗门以泄湖水跨湖为桥)
卷十一 第 48a 页 WYG0507-0403a.png
  (以通往来岁久湮塞今所存者十分之二耳明初/置库于湖中以贮宇内版籍今废洲傍有小丘名)
  (郭公墩或云/郭璞葬此)
  太子湖一名西池又名乐游池在府北六里吴宣
  明太子所创晋明帝为太子修西池养武士于内
  张阵湖在府治西北石头城后府志云相传晋军
  与苏峻战处
  稳船湖在府治西北金川门外府志云明初引江
  水潴以泊舟
卷十一 第 48b 页 WYG0507-0403b.png
  半阳湖在府东北四十里一名半汤泉南徐州记
  云水同一壑而泠热相半民引热水溉稻一岁再
  熟(以上俱上元县/)
  莫愁湖在府西三山门外相传卢莫愁居此因名
  (附/)明顾起元莫愁湖考(江左今有莫愁湖在西城/南按古乐府有莫愁乐石)
  (城乐唐书乐志曰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第二歌云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捥指蹋)
  (忘愁相与及盛年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尚未详也莫愁卢)
  (家女子善歌唱尝入楚宫李商隐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也莫愁村今在承天府)
卷十一 第 49a 页 WYG0507-0403c.png
  (汉江西石城在州西北晋羊祜所建郑谷诗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旧棹舴艋)
  (江岸还飞双鸳鸯王横诗村近莫愁连竹坞人歌/楚些下蘋洲又沈佺期诗卢家少妇郁金堂即此)
  (也按通考载梁武帝诗洛阳女儿名莫愁云/莫愁卢家女洛阳人则莫愁又有两人矣)
  三城湖在府西南七十三里龙口山下湖中旧有
  三小城因名
  娄湖在府东南十五里舆地志云吴张昭所凿昭
  封娄侯因名宋时筑为苑南史云沈庆之有园舍
  在娄湖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官陈书纪云
卷十一 第 49b 页 WYG0507-0403d.png
  太建十年立方明坛于娄湖(以上俱江宁县/)
  绛岩湖在句容县西南三十里一名赤山湖府志
  云吴赤乌中筑赤山塘引水为湖历代修筑唐天
  宝时改为绛岩唐书地理志云麟德中令杨延嘉
  因梁故堤置后废大历十二年令王昕复置周百
  里为塘立二门以节旱潦
  江城湖在句容县西北六十里
  丹阳湖在溧水县西七十里高淳县西南三十里
卷十一 第 50a 页 WYG0507-0404a.png
  府志云湖周一百九十五里东连石臼固城二湖
  其源有三出徽州府黟县者为舒泉出广德州白
  石山者为桐水出溧水东庐山者为吴漕水俱汇
  合于丹阳湖分二流一西出芜湖一北出当涂姑
  孰溪俱入江
  石臼湖在溧水县西南四十里高淳县西二十里
  西连丹阳湖府志云一望渟泓中有军山塔子山
  马头山雀垒山
卷十一 第 50b 页 WYG0507-0404b.png
  固城湖在高淳县西南五里西通石臼丹阳二湖
  与当涂宣城分界湖水旧由宜兴入太湖后筑五
  坝遂与太湖隔
  秦淮在府治东南相传秦时所凿丹阳记云秦凿
  金陵方山断处为渎即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
  曰秦淮建康实录云秦淮水旧名龙藏浦有二源
  一出句容华山南流一出溧水东庐山北流合流
  于方山埭贯城中西注大江其水经流三百里地
卷十一 第 51a 页 WYG0507-0404c.png
  势高下屈曲自然不类人功疑非始皇所凿也孙
  吴至六朝都城皆去秦淮五里吴时夹淮立栅十
  馀里史所称栅塘是也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
  以防涨溢又作两重栅皆施行马自石头至方山
  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亦曰二十四航杨
  吴时改筑金陵城乃贯秦淮于城中
  横塘在府治东南金陵览古云吴大帝自江口缘
  淮筑堤谓之横塘左思吴都赋所云横塘查下楼
卷十一 第 51b 页 WYG0507-0404d.png
  台之胜天下莫比者也自横塘而北接于栅塘即
  今秦淮径口矣(以上俱江宁县/)
  青溪在府治东七里南史作清溪建康志云青溪
  水发源于钟山接于秦淮逶迤九曲有七桥跨其
  上建业实录云吴赤乌四年凿东渠通北堑以泄
  玄武湖水逶迤十五里名曰青溪自杨吴城金陵
  青溪遂分为二今自竹桥西入旧城城濠者乃从
  潮沟西南流之故道自旧内旁南流经淮清桥入
卷十一 第 52a 页 WYG0507-0405a.png
  秦淮者城中所存之一曲也
  长溪在府东南六十里丹阳记云湖熟前有长溪
  受句容赤山湖水入秦淮
  梅花水在府治北观音门内兴善寺源自石罅中
  出
  乌龙潭在府治西北石城门侧潭畔园林环列亭
  榭参差为游览胜处府志云相传有乌龙见故名
  下蜀港在府东北百里一名官港(以上俱上元县/)
卷十一 第 52b 页 WYG0507-0405b.png
  大城港在府治西南府志云合板桥新林等浦水
  由大胜关入江为江流险阨处旁有陇阜亦曰大
  城关
  蔡洲在府西南十二里府志云蔡洲周回五十三
  里一名蔡家泾其别渚为张公洲通鉴晋咸和五
  年陶侃舟行直抵石头至蔡洲胡三省注云蔡洲
  在石头西岸又梁承圣元年王僧辨督诸军至张
  公洲注云张公洲即蔡洲
卷十一 第 53a 页 WYG0507-0405c.png
  白鹭洲在府西三里与新林浦相对宋曹彬破南
  唐兵驻于此建康志云秦淮源出句容溧水两山
  间合流至建康之左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一支绕
  城外共夹一洲曰白鹭太白所谓二水中分白鹭
  洲者也府志近以三山门外西关中街水环绕处
  当为白鹭洲盖沿袭旧名非其地矣
  烈洲在府西南七十里以在烈山下名内有小河
  避风泊舟(以上俱江宁县/)
卷十一 第 53b 页 WYG0507-0405d.png
  蟹浦在府西北十六里舆地志云白下城西南有
  蟹浦源出钟山北流九里入江齐崔慧景军败单
  骑走蟹浦是也
  江乘浦在府西北十七里史记云秦始皇东游还
  过吴从江乘渡即此其浦发源石城山东入江旧
  因为县名
  白社浦在府东北二十五里金陵故事云发源钟
  山西注秦淮一名钟浦(以上俱上元县/)
卷十一 第 54a 页 WYG0507-0406a.png
  新林浦在府西南二十里宋开宝中曹彬破南唐
  兵于新林浦即此水经注云江水经三山又湘浦
  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江又北
  经新林浦舆地志云梁武帝从新亭凿渠通新林
  浦胡三省通鉴注建康府城西南江宁镇北有版
  桥市其地与新林相近谢眺所云新林向版桥张
  舜民曰出秦淮西南行循东岸行小夹中十里至
  版桥店建康实录云新林南上十里至孙林又南
卷十一 第 54b 页 WYG0507-0406b.png
  上十里至版桥
  查浦在府西石头城南十里大江南岸建康实录
  云晋陶侃屯查浦李阳与苏逸战于查浦卢循犯
  建业宋武帝栅石头断查浦以拒之皆此浦南上
  十里即新亭
  秣陵浦在府南五十里舆地志云浦以县名源出
  竹堂山北流八里入葛家湖又十里入长溪合于
  秦淮
卷十一 第 55a 页 WYG0507-0406c.png
  江宁浦在府南七十五里府志云源出当涂县界
  长三十里经故江宁县入大江南史云侯安都袭
  破齐兵于江宁浦口是也
  蘼芜涧在府治东南青龙山南唐故事云齐处士
  刘瓛居此为儒林之宗年四十未婚其友为娶王
  氏乃就涧折蘼芜而去
  跃马涧在府南五里一名南涧宋有南涧楼(以上/)
  (俱江宁县/)
卷十一 第 55b 页 WYG0507-0406d.png
  芳草涧在六合县东水入冶浦河
  玛瑙涧在六合县灵岩山下石有五色莹秀可爱
  桐树湾在府东秦淮上镇淮桥东旧植桐树甚繁
  因名宋人称为桐林
  汝南湾在府东八里当秦淮曲折处晋汝南王渡
  江家于此
  运渎在府治西运渎志云吴赤乌三年使左台御
  史郤俭引秦淮抵仓城以通运道今斗门桥南乃
卷十一 第 56a 页 WYG0507-0407a.png
  秦淮入运渎处经太平桥与青溪合
  湖沟在府治西客座赘语云吴赤乌中凿湖沟以
  引江水连青溪南抵秦淮西通运渎北接后湖今
  旧内城下流入竹桥者其故迹也(以上俱江宁县/)
  河子沟在六合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急流江宋
  淳熙初所开新河之下流入于江
  珍珠泉在江浦县东北二十里定山西南山麓其
  地有泉喷出若散珠遂以为名东流入于江
卷十一 第 56b 页 WYG0507-0407b.png
  汤沟泉在江浦县北三十里骆驼峰北流入三叉
  河达于江(附/)明陈沂金陵诸水图考(金陵在大江/东南自慈姥)
  (山下至蜀渡古称天堑臣浸之境也秦凿淮吴凿/青溪运渎杨吴凿城濠宋凿获龙河宋元开新河)
  (国朝开御河城濠今诸水交错互流文脉靡辨据/经考之自方山之冈垄两涯北流西入通济水门)
  (南经武定镇淮饮虹三桥又西出三山水门沿石/城以达于江者秦淮之故道也自太平城下由湖)
  (沟南流入大内又西出竹桥入濠而绝又自旧内/旁绕出清桥与秦淮合者青溪所存之一曲也自)
  (陡门桥西北经乾道大平诸桥东连内桥西连武/卫通济城内旁纳秦淮又自通济城外与秦淮分)
  (流绕南经长干桥至于三山水门外与秦淮复合/者杨吴之城濠也自升平桥达于上元县后至虹)
卷十一 第 57a 页 WYG0507-0407c.png
  (桥南接大市桥者护龙河之遗迹也自三山门外/达于草鞋夹经江东桥出大城港与阴山运道合)
  (者皆新开河也东出青龙桥西出白虎桥至柏川/桥入濠者今大内之御河也若城外落马涧诸水)
  (不能悉/载焉)
 
 
 
 
 
卷十一 第 57b 页 WYG0507-0407d.png
 
 
 
 
 
 
 
 江南通志卷十一